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本体论

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ontology的根本问题是:“存在的最初分类是什么?”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这个问题使得在神学、图书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都需要运用本体论的知识,而且反映到宇宙学、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另外存在论提出的问题还包括:

什么是存在?

什么是物质物体?

什么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用什么区别确定一个物体?

“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么?

物体的特性是什么?

存在的特性是什么?

什么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

为什么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

存在论历史

存在论最早可追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比如包括“普遍”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

观念,物体,联系

关于存在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什么是存在?”“什么在存在?”“我是什么?”等,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什么是物体、什么是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启蒙时代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本体论基本问题的先例,但笛卡儿并没有深入研究,也认为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他认为“我思故我在”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后来的神学家们也认为:“究竟是谁可以将这句话普遍应用到一切事物中?”当然只有上帝。但到了20世纪,当数理哲学,科学哲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将以前许多物质的所谓界限都打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神学的说法。

实体和环境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在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命题相对于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得存在更难定义。如果人们说:“A是B”,“A必定是B”

或“A曾经是B”究竟有什么含义?有的哲学家主张去掉英语中的“是”一词,改用以免造成容易混淆的抽象含义;另一些哲学家力图了解词汇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方式;马丁·海德格尔想区分开“存在”和“物体”的意义。

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是最基本的概念,好多事物都可以说“是”,动词“是”有许多种用法,因此是易于混淆的,所以有许多种存在。哲学术语。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源于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17 世纪德国经院学者第一次使用本体论一词,并将它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称为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本体论(ontology):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在西方哲学史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一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现代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脱离客观物质世界,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谈论世界存在及其性质,它们把本体论同认识论和逻辑学相分离,并把它作为全部哲学的基础或独立分支。

有的哲学家,如柏拉图学派认为:任何一个名词都对应着一个实际存在;另外一些哲学家则主张有一些名词并不代表存在的实体,而只代表一种集合的概念,包括事物或事件,也有抽象的,由人类思维产生的事物。例如“社团”就代表一群具有同一性质的人组成的集合;“几何”就代表一种特殊知识的集合等。ontology就是研究到底哪种名词代表真实的寻在实体,哪种名词只是代表一种概念。所以ontology成为某些哲学分支的基础。而近年来,人工智慧领域的学者,将本体论的概念,用在知识表达上,W3C组织定义了许多Ontology的相关语言,如RDF、DAML+OIL、OWL等。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测试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30分) 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 、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2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3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 、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 、地主大资产阶级 D 、城市小资产阶级 4 、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 、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 、江泽民指出 20 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具体指的是 A 、辛亥革命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 、改革开放 6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A 、官兵一致 B 、军民一致 C 、军事民主 D 、瓦解敌军 7 、在党的历史上,较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是 A 、李大钊 B 、刘少奇 C 、王稼祥 D 、周恩来 8 、毛泽东提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应该是 A 、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B 、按重、轻、农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C 、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 D 、工业化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 9 、我国能够实现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基于两者关系基本内容的分析摘要: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在地理环境之中,这两者同样可以得到很好地诠释,尊重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也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在正确的意识引领下,改造环境。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那么,到底物质与意识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解释,而本文将从辩证唯物的角度结合地理环境去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基本内容 在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明白的是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现在被很多人接受的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而什么是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一方面,意识是客观事物经过加工之后在大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受到反映者个人的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立场、观点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物质与意识的基本关系有以下两点: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二、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用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来说明好了。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精品资料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 系

物质与意识 讲师:同学们,马克思曾经说过:“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生活在世界上,需要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有自己的认知和思考。这就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得世界观。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应该学会哲学思考。 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思维就是反映的就是意识,存在就是物质。那何为意识?何谓物质? 同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上看,物质既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讲师:很好,给物质和意识下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义,那具体我们就来看看物质和意识到底是什么,它们是怎样一种形式,又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他们的关系又是如何? 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家:五行、五气解释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火、气、水原子解释世界;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科学为基础,认为物质结构层次是原子; 列宁: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范畴,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和恩格斯:实践角度出发,唯物主义观点: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存在形式 物质根本属性:运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学说,即运动学,已不再表现为同物理学的其余部分无关了。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时钟的运动都是同引力场有关的,而引力场本身却是物质产生的。 意识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类对意识现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在人类早期,人们曾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并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的活动。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论证巩固、发展了这一观念。柏拉 图认为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曾居于理念世界,具有理念的知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灵魂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实体,灵魂是不死的,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细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2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 (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2、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2.何为物质 三、【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 的物。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 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三)物质决定意识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 ◇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列宁对于对立统一法则所下的定义,说它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这些意见是对的吗?是对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的统一。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是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页脚

《哲学与人生》第一课教案

《哲学与人生》教案 (二) 开课单位:授课教师:授课班级: 教材版本:《哲学与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杨耕 该父母犯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出发点问题,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 花鸟鱼虫、山川树木,日月星辰、宇观物质,社会事物、文化现象、人类自身,

故事1: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善于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受到大家的称赞。原来文与可在他居住的地方遍种竹子,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他对竹枝竹叶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都有透彻的了解,所以他画竹时能下笔有神,他的朋友晁补之写下一首诗,称赞他画竹时胸中有成竹。从此胸有成竹作为脍炙人口的成语流传至今。如果文与可不与竹子打交道,不论他怎样构思也不会胸有成竹即没有形成竹子的意识。 故事2:两只老虎的启示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不用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了。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第一,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第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故事3:随机应变的烟灰缸 浙江省一厂家曾生产了一种质地和造型均不错的烟灰缸,大量出口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过了一段时间产品渐渐受到冷落,原来这些国家寓所里普遍安装了电扇,电扇一开烟灰就飞起来很不卫生,他们马上试制了一种口小肚大底深的新式烟灰缸,果然又受到欢迎,但好景不长销量再次下降,原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有些国家的居民室内安装了空调,虽然烟灰飞不起来但主妇们嫌口小的烟灰缸不好清洗。为此,厂家又设计出一种口大而底深的新样式再度占领了市场。

唯物论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盐城市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学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 一、高考考点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4)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知识梳理 (一)知识结构 是什么 物哲学基本问题为什么旧唯物主义观点 质怎么样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和唯心主义观点 意 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表述: 的方法论要求: 关 系是什么 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 怎么样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依据(为什么) 怎样建设(怎么样) (二)预习导读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________________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____________,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根本立足点。 3、错误的路线与正确的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关系,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最重要的是从_______________出发。 6、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依据。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_______________。 8、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中的两大基本派别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它既是科学的___________ 又是科学的________________。(三)重点、难点分析 1、全面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也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潭。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三、典题分析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关系 首先,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原理,就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发生变化,社会意识迟早也要发生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力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迟早也相应发生改变。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产生、性质和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方法论意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它还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 第一课 第一节 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教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 映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一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二框: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二. 重点、难点: (一)重点: 第一框:意识的本质是本框学习重点。因为把握了意识的本质能够深刻地说明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第二框:“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是本框学习重点。这是因为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观点,且对学生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二)难点: 第一框: 1. “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本框的一个难点,因为宗教信仰的神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把它看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惑。 2. “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本框的一个难点,因为抽象思维的内容在直观上是找不到的,学生很难理解。 3. “关于未来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存在着理解上的障碍,把没有发生的事情看作“反映”学生难于接受。 第二框:“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本框的学习难点,因为教材并没有充分揭示。 三. 具体内容: (一)学习目标: 第一框:理解意识概念,能够对不同类型的意识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其内容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 第二框: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正确反映与错误反映的主观原因。 (二)学习提纲: 第一框: 1.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具体感觉与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③人们对现状的认识、对过去的思考、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第二框: 2. 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即意识是物质自身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这一过程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环节,从无机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感觉、心理→人类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即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劳动使产生意识有了必要,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产生奠定了生理基础,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和语言一起推动着人类意识产生。可见,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意识现象。 2.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物质世界提供原材料,就不可能有反映者的意识。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主客观的统一。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正确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物质世界歪曲的反映。由此可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第一性,宣扬意识不依赖人脑和物质世界,是极其错误的。

三、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亦即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人的意识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选择性,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判断,从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而揭示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二)能动地改造世界 人的意识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指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促进事物的良性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的两对关系 (一)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 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 脑中的反映。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这深刻地说 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 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 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 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 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2)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 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 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 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够正确 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 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要正确反映客观事 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 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 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提示]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 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 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②立场不同包括两方面:阶级立场(阶级的利益立足点)的不同和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的差别。③意识 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发挥作用。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 的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见认识论部分)。⑤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的制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首先,何为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而物质呢?物质指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能为人的感觉和意识所反映,但不可穷尽。对于意识能否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争论,我的看法是意识不能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认为意识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则背离了这个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如果承认了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物质起决定作用,在事实上就取消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物质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另外,如果一方面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又主张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决定物质,这就不可避免地陷入物质、意识互相决定的逻辑矛盾之中,也就是陷入了二元论。其次,若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作用,那么这个“一定条件”的定义又是什么?而世界上的条件无非就俩种,物质条件和意识条件。如果是指物质条件,那么意识就是在物质条件作用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这也就是承认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意识取决于物质,而非意识起决定作用。如果“一定条件”是指意识条件,那就是说意识是在意识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而这显然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与我们现时代所坚持的科学观相违背。再者,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要受客观存在的制约,它的作用程度总是被客观物质世界发展的具体状况所决定的。从意识的能动性上看,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实践前,都会有目的和计划去指导实践,然而这些目的意识和计划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都说意识来源于实践,目的和计划意识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说,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物质性的实践活动,而这也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不能超出依赖物质的范围,更不可能达到决定物质的程度。 最后,我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主张事实上是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这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比如说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表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只要革了思想命,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等口号把人的主观能动性设想的很大,似乎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万事顺利。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必须加以改正。事实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含解析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在答题时经常被拆分为两个原理: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物质决定意识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一,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第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

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否则就属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承认后者也必须同时承认前者,否则就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因为前者是基础、前提,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制约,是第二位的。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叽叽喳喳争抢洒满阳光的枝头,燕子飞进飞出忙着啄泥搭窝。白居易的诗句以对早莺新燕的喜爱衬托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引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早莺新燕的动态画面突出了实践的客观性 B.“争”“啄”的运用突现了诗人的主动创造性 C.诗句引发的美好情感源于读者的想象 D.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是诗人创作的源泉 2.一切文章皆须有情。优秀的散文景、事、理皆为情服务,常常“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散文之所以能够“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情于理”,是因为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观反映 ③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人类的文明意识就是人类用语言交往打破了动物封闭心理的产物。“人类社会”就是这个产物的象征。若没有语言,人类就无法突破动物心理的封闭向人类进化。因此,原始的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是完全相通的。只是到了后来,人类借语言文字创造了历史,这才进入了文明社会。由此可见 ①人类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②纯粹动物的心理活动能够自发形成意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说明各地在发展经济,在制定政策时须从本地实际出发。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说明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们没有遵从客观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说明在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人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遵守客观规律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明我们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3)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权威,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秘 I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方法论)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 II意识活动的特点:具有目的性(目的、动机)和计划性(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具有自觉选择性(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选择性,并不是什么都反映来它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和主动创造性(意识能够通过外部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III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③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方法论) IV规律(含义:规律既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方法论) V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方法论) VI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要尊重规律,从客观事实出发,把握规律和本质以此为行动依据。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VII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所以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方法论) VIII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不能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或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坚持静止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 IX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方法论) X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要尊重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