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第3章 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3章 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3章 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3章 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

一、教材分析

本章在物理知识方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节至3节,主要讲述了重力、重

力产生的原因、重心、力、力的三要素、力的效果、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力、静摩

擦力产生的条件、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最大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流

体阻力、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第二部分是4节至5节,主要讲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

定则、力的合成、合力、分力、共点力、作图法求力、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力、力的分解、矢量、标量、三角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等概念。

在物理技能方面,主要设计及使用了弹簧秤、初步训练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

理和总结规律的技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技能。

在物理过程方面,主要讲述了人类是从力产生的效果开始认识力、“重心”概念的形成、微小形变的放大过程、摩擦力的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等过程。

在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主要讲述了等效代换、微小量放大的方法、控制变量、客观

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等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三种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难点

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

Ⅰ 物理思维方法

l 、具体——抽象思维方法

从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计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

2、等效替代方法

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这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Ⅱ 基本解题思路

1、认清研究对象:从题目所给的信息来选取有关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是解题的出发点。

2、正确受力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受哪些力的作用,画出受力图,做到不多力,不少力。

3、列方程求解:据物理规律先用字母列方程,整理出待求量的表达式,统一单位,代

重力

①大小:G=mg ,g =9.8N/kg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等效作用点:重心

弹力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

F F μ=反

静摩擦力:大小,;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m F F <<0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2

121F F F F F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

入数据求解。

(三)知识要点追踪

关于受力分析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其重要内容。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据力的概念,分析物体所受到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即首先要确定要分析哪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隔离分析: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周围物体对它都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顺序分析:先重力,后接触力(弹力、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触力,容易遗漏,应先分析;弹力和摩擦力的有无要依据其产生的条件认真分析。

4、画好受力分析图。要按顺序检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四)本章专题剖析

[例1]如图所示,物体受到互相垂直的两个力F 1、F 2的作用,若两力大小分别为53N 、5N ,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如图所示,由于F 1、F 2相互垂直,所以作出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对角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

222

2215)35(+=+=F F F N=10 N

合力的方向与F 1的夹角θ为:

3

335512===F F tg θ θ=30°

点评:今后我们遇到的求合力的问题,多数都用计算法,即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平行四边形后,通过解其中的三角形求合力.在这种情况下作的是示意图,不需要很严格,但要规范,明确哪些该画实线,哪些该画虚线,箭头应标在什么位置等.

[例2] 如左图所示,物体受到大小相等的两个拉力的作用,每个拉力均为200 N ,两力之间的夹角为60°,求这两个拉力的合力。

解析: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它是一个菱形,我们可以利用其对角线垂直平分,通过解其中的直角三角形求合力. 320030cos 21==o

F F N=346 N

合力与F 1、F 2的夹角均为30°.

小结:(1)求矢量时要注意不仅要求出其大小,还要求出其方向,其方向通常用它与已知矢量的夹角表示.

(2)要学好物理,除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外,还要注意提高自己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例3]如图(甲),半圆形支架BAO ,两细绳OA 与OB 结于圆心O ,下悬重为G 的物体,使OA 绳固定不动,在将OB 绳的B 端沿半圆支架从水平位置逐渐移至竖直的位置C 的过程中,分析OA 绳与OB 绳所受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解析: 因为绳结O 受到重物的拉力T ,所以才使OA 绳和OB 绳受力,因此将拉力T

分解为A T 和B T ,如图(乙),OA 绳固定,则A T 的方向不变,在OB 绳向上靠近OC 的过程中,在1B 、2B 、3B 三个位置,两绳受的力分别为A1T 和B1T ,A2T 和B2T ,A3T 和B3T ,从图形上看出A T 一直减小,而B T 却是先变小后增大,当OB 与OA 垂直时B T 最小.

点评:(1)这类平衡问题,是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或可等效为三个力)而平衡,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确定的(如重力)而另一个力的方向始终不变,第三个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可改变.问第三个力取什么方向这个力有最小值.当第三个力的方向跟第二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这一规律搞清楚后,运用作图法或计算法就比较方便了。

(2)通过平行四边形的邻边和对角线长短关系或变化情况,做一些较为复杂的定性分析,从图上就可以看出结果,得出结论。这种方法称为图解法。

(五)课堂练习

1、将一个力F 分解为不为零的两个分力,下列哪些分解结果是不可能的

A.分力之一垂直于F

B.两个分力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C.一个分力的大小与F 的大小相等

D.一个分力与F 相等

2、两根长度相等的轻绳,下端悬挂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上端分别固定于天花板上的A 、B 两点,已知两绳所能经受的最大拉力均为F T ,则每根轻绳的长度不得短于多少?

3、质量为2 kg 的物体放在水平地板上,用一轻弹簧水平拉该物体,当物体刚开始运

动时,弹簧伸长了3 cm ,当拉着物体前进时,弹簧伸长2 cm ,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 200 N/m (g =10 N/kg ),求:

(1)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多少?

(2)物体和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4、如图所示,物重30 N ,用O C 绳悬挂在O 点,O C 绳能承受最大拉力为203N ,再用一绳系O C 绳的A 点,BA 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 N ,现用水平力拉BA ,可以把O A 绳拉到与竖直方向成多大角度

?

参考答案:

1、D

2、l ≥222

4g m F AB

F T T -3、解析:(1)根据胡克定律,F=k x ,当弹簧伸长3 cm 时,弹簧的拉力为6 N ;弹簧伸长2 cm 时,弹簧的拉力为4 N.再由平衡的知识,可得物体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6 N .

(2)滑动摩擦力为F f =4 N ,正压力F N =G =20 N ,所以动摩擦因数μ=F f /F N =0.2

4、解析:当OA 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逐渐增大时,OA 和BA 绳中的拉力都逐渐增大.其中某一根的拉力达到它本身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时,就不能再增大角度了.显然,OA 绳中的拉力先达到这一要求.

所以有cos θ=2

332030==OA T G

所以θ=30°六、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 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一、教材分析 本章在物理知识方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节至3节,主要讲述了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心、力、力的三要素、力的效果、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最大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流体阻力、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第二部分是4节至5节,主要讲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合成、合力、分力、共点力、作图法求力、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力、力的分解、矢量、标量、三角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等概念。 在物理技能方面,主要设计及使用了弹簧秤、初步训练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理和总结规律的技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技能。 在物理过程方面,主要讲述了人类是从力产生的效果开始认识力、“重心”概念的形成、微小形变的放大过程、摩擦力的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等过程。 在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主要讲述了等效代换、微小量放大的方法、控制变量、客观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等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三种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难点 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 Ⅰ 物理思维方法 l 、具体——抽象思维方法 从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计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 2、等效替代方法 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这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Ⅱ 基本解题思路 1、认清研究对象:从题目所给的信息来选取有关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是解题的出发点。 2、正确受力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受哪些力的作用,画出受力图,做到不多力,不少力。 3、列方程求解:据物理规律先用字母列方程,整理出待求量的表达式,统一单位,代入数据求解。 (三)知识要点追踪 关于受力分析 力 重力 ①大小:G=mg ,g =9.8N/kg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等效作用点:重心 弹力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大小,N F F μ=;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静摩擦力:大小,m F F <<0;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力的合成与分解 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2121F F F F F +≤≤=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

人教a版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章末总结(含答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章末复习课 知识概览 对点讲练 分类讨论思想在集合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思想是高中的重要数学思想之一,分类讨论思想在与集合概念的结合问题上,主要是以集合作为一个载体,与集合中元素结合加以考查,解决此类问题关键是要深刻理解集合概念,结合集合中元素的特征解决问题. 1.由集合的互异性决定分类 【例1】设A={-4,2a-1,a2},B={9,a-5,1-a},已知A∩B={9},则实数a=________. 分析由A∩B={9}知集合A与B中均含有9这个元素,从而分类讨论得到不同的a 的值,注意集合中元素互异性的检验. 答案-3 解析由A∩B={9},得2a-1=9,或a2=9, 解得a=5,3,-3. 当a=5时,A={-4,9,25},B={9,0,-4},

A ∩ B ={9,-4},与A ∩B ={9}矛盾; 当a =3时,a -5=-2,1-a =-2,B 中元素重复,舍去; 当a =-3时,A ={-4,-7,9},B ={9,-8,4},满足题设. ∴a =-3. 规律方法 (1)本题主要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在集合中的具体运用,同时应该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在集合元素的确定中起重要作用. (2)本题在解题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①分类讨论过于复杂;②不进行检验,导致出现增根;③分类讨论之后没有进行总结. 变式迁移1 全集S ={2,3,a 2+2a -3},A ={|2a +11|,2},?S A ={5},求实数a 的值. 解 因为?S A ={5},由补集的定义知,5∈S ,但5?A. 从而a 2+2a -3=5,解得a =2或a =-4. 当a =2时,|2a +11|=15?S ,不符合题意; 当a =-4时,|2a +11|=3∈S.故a =-4. 2.由空集引起的讨论 【例2】 已知集合A ={x|-2≤x ≤5},集合B ={x|p +1≤x ≤2p -1},若A ∩B =B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解 ∵A ∩B =B ,∴B ?A , (1)当B =?时,即p +1>2p -1, 故p<2,此时满足B ?A ; (2)当B ≠?时,又B ?A ,借助数轴表示知 ???? ? p +1≤2p -1-2≤p +12p -1≤5 ,故2≤p ≤3. 由(1)(2)得p ≤3. 规律方法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到分类讨论的方法.如A ?B 即可分两类:(1)A =?;(2)A ≠?.而对于A ≠?又可分两类:①A B ;②A =B.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需注意A =?这种情况易被遗漏.解决含待定系数的集合问题时,常常会引起讨论,因而要注意检验是否符合全部条件,合理取舍,谨防增解. 变式迁移2 已知集合A ={x|x 2-3x +2=0},集合B ={x|mx -2=0},若B ?A ,求由实数m 构成的集合. 解 A ={x|x 2-3x +2=0}={1,2} 当m =0时,B =?,符合B ?A ; 当m ≠0时,B ={x|x =2m },由B ?A 知,2m =1或2 m =2.即m =2或m =1. 故m 所构成的集合为{0,1,2}. 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是本章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画出函数的图象,使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更加清晰,有助于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例3】 设函数f(x)=x 2-2|x|-1 (-3≤x ≤3), (1)证明f(x)是偶函数; (2)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 (3)指出函数f(x)的单调区间,并说明在各个单调区间上f(x)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4)求函数的值域. (1)证明 f(-x)=(-x)2-2|-x|-1=x 2-2|x|-1=f(x), 即f(-x)=f(x),∴f(x)是偶函数. (2)解 当x ≥0时, f(x)=x 2-2x -1=(x -1)2-2,

最新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课后习题整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章节课后习题 2018/09/18 安明进 1.1 1. 平常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地球的公转”“钟表的时针在转动”“太阳东升西落”等等,分别是说什么物体相对什么参考系在运动?的坐标各是多少? 2.将近 1 000 年前,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 出游时曾经写了一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诗中描述了什么物体的运动?它是以什么物 体为参考系的?你对诗人关于“榆堤”“云”“我”的运动与静 止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认识? 3. 桌面离地面的高度是 0.8 m ,坐标系原点定在桌面上,向下方 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 如图1.1-7 所示。 通过测量,确定图中A 、B 的坐标。 1.2 1.以下各种说法中,哪些指时间?哪些指时刻? A .列车员说:“火车 8点 42 分到站,停车 8 分。” B .“您这么早就来啦,等了很久吧!” C .“前 3 秒”“最后 3 秒”“第 3 秒末”“第 3 秒内”。 2. 某市出租汽车的收费标准有1.20元/公里、1.60元/公里、2.00元/公里…… 其中的“公里”指的是路程还是位移? 3.田径场跑道周长是 400 m 。 (1)百米赛跑选用跑道的直道部分, 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是多少?位移大小是多少? (2)在800 m 跑比赛中,不同跑道的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相同吗?跑完全程的位移相同吗?请结合田径比赛的规则想一想。

4.从高出地面3 m的位置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它上升5 m后回 落,最后到达地面(图1.2-6)。分别以地面和抛出点为原点建立坐 标系,方向均以向上为正,填写以下表格。 1.3 1.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0×10 8 m/s。 (1)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相当于多少米? (2)除太阳外,最靠近地球的恒星是半人马座中的比邻星(很遗憾, 在北半球看不到),它离我们4.0×10 13 km,它发出的光要多长时 间才能到达地球? 2.汽车从制动到停止下来共用了5 s。这段时间内,汽车每1 s前进的距离分别是9 m、 7 m、 5 m、 3 m、 1 m。(1)求汽车前1 s、前2 s、前3 s、前4 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这五个平均速度中哪一个最接近汽车关闭油门时的瞬时速度?它比这个瞬时速度略大些还是略小些? (2)汽车运动的最后1 s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汽车的末速度是多少? 3.图1.3-6 是京九铁路北京西至深圳某一 车次运行的时刻表,设火车在每个车站都 能准点到达,准点开出。 (1) T107次列车由北京西站开出直至到 达聊城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T107次列车由聊城站开出直至到达 菏泽站,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T108次列车在 9 时 30 分的瞬时速度 是多少? 1.4 1. 对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 你认为哪一种可能引起较大的误差?为什么? 2. 把纸带的下端固定在重物上,上端用手提着,纸带穿过打 点计时器。接通电源后将纸带释放,重物便拉着纸带下落, 纸带被打出一系列点,其中有一段如图 1.4-12所示。 (1) 图 1.4-12 所示的纸带,哪端与重物相连?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知识点总结 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 1、力和力的图示 2、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3、力能力物体发生形变 4、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1)、施力物体(2)受力物体(3)力产生一对力 5、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受的力 大小G=mg 方向:竖直向下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几何对称中心 质量分布不均匀,由质量分布决定重心 质量分部均匀,由形状决定重心 7、四种基本作用 (1)万有引力(2)电磁相互作用(3)强相互作用(4)弱相互作用 二、弹力 1、性质:接触力 2、弹性形变:当外力撤去后物体恢复原来的形状 3、弹力产生条件

(1)挤压(2)发生弹性形变 4、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5、常见弹力 (1)压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物体 (2)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物体 (3)拉力:沿绳子收缩方向 (4)弹簧弹力方向:可短可长沿弹簧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6、弹力大小计算(胡克定律) F=kx k 劲度系数N/m x 伸长量 三、摩擦力 产生条件: 1、两个物体接触且粗糙 2、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方向:沿着接触面与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大小:0≤f≤Fmax 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有相对滑动 大小:f=μN N 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弹力 N可能等于G μ动摩擦因系数没有单位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 方法:等效替代 力的合成:求与两个力或多个力效果相同的一个力 求合力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是以两分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对角线长度即合力的大小,方向即合力的方向)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1、合力可以比分力大,也可以比分力小 2、夹角θ一定,θ为锐角,两分力增大,合力就增大 3、当两个分力大小一定,夹角增大,合力就增大,夹角增大,合力就减小(0<θ<π) 4、合力最大值F=F1+F2 最小值F=|F1-F2| 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替代F的两个力 原则:分力与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本质: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找分力的方法: 1、确定合力的作用效果 2、形变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 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 的天体系统。 ● 天体系统的层次: ●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运动特征:方向同向性、轨道面共面性、轨道形状近圆性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 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金星距地球最近 ● 分类(物理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三、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 地太阳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总星系

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 ●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外部条件:1.安全的运行轨道2、稳定的太阳光照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2、促进水、大气的 运动3、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docx

鼎尚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整理制作)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 B.14m C.25m 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 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 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8.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 计数点序 号 12345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0.20.30.40.5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cm/s) 44.062.081.0100.0110.0168.0 为了算出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B.14mC.25m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计数点序 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第六章章末总结

第1节粒子运动状态的经典描述 一.回顾 1.最概然分布 (1)分布:粒子在能级上的分布 (2)最概然分布:概率最大的分布 2.粒子运动状态描述--力学运动状态 (1)经典力学描述(2)量子力学描述 二.粒子向空间描述 1.运动状态确定 自由度为r的粒子,任意时刻的力学运动状态由r个广义坐标(q)和r个广义动量(p)的数值确定,则粒子的能量为 2. 向空间 (1)空间:由r个广义坐标和r个广义动量构成一个直角坐标系,这个2r维的空间,就称为空间。 (2)代表点(相点) (3)相轨迹. 3.常见粒子的描述 1. 自由粒子 定义:不受力的作用而作自由运动的粒子。 描述:粒子能量为 2. 线性谐振子 3. 转子 第2节粒子运动状态的量子描述 1.波粒二象性与测不准关系 1.波粒二象性 德布罗意关系 2. 测不准关系 2.常见粒子的量子态描述 1线性谐振子 2. 转子 (1), 当L 确定时,可将角动量在其本征方向投影(z轴) (2)能量 (3)简并与简并度 3. 自旋角动量

自旋角动量()是基本粒子的内禀属性 4. 自由粒子 (1)一维 (2)三维 容器边长L,动量和能量分量 x: , y: z; 总动量和总能量 (3)量子态数 第3节系统微观运动状态的描述 1、系统 1、对象:组成系统的粒子为全同近独立粒子 2、全同粒子系统具有完全相同的内禀属性的同类粒子的系统 3、近独立粒子系统:系统中的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弱,相互作用的平均能量远小于单粒子能量。 4、系统的能量 N个全同近独立粒子 . 2、系统的微观状态的经典描述 1、力学方法:。 2、可分辨全同粒子 系统中任意两个粒子交换位置,系统的力学运动状态就不同。 3、量子描述 1、全同性原理 2、状态的描述 (1)、定域系:全同粒子可辨 非定域系:全同粒子不可分辨 定域系需要要确定每个粒子的个体量子数; 非定域系确定每个个体量子态上的粒子数 (2)、微观粒子的分类 玻色子:自旋量子数位整数 费米子:自旋量子数为办整数 4、系统分类 1、玻色系统:玻色子不受泡利原理控制; 2、费米系统:费米子受泡利原理约束,不可分辨; 3、玻尔兹曼系统:粒子可分辨,同一个个体量子态上粒子数不受限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 ?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 ?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3、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模型图 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 是: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 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 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 ①0 t a t v v -= ②0t v v at =+ ③0 2t V v v += ④02t v v S v t t +=?=? ⑤2012 S v t at =+ ⑥2202t v v aS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 t 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 2∶v 3∶…∶v n =1∶2∶3∶…∶n .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 1∶s 2∶s 3∶…∶s n =12∶22∶32∶…∶n 2. 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 1∶s 2∶s 3∶…∶s n =1∶3∶5∶…∶(2n -1). ④通过前s 、前2s 、前3s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 2∶t 3∶…t n =1∶)12(-∶)23(-∶)1(--n n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 ①t v gt = ②212h gt = ③22t v gh = ④ 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 ①中间时刻速度:0 22t t v v s v v t +=== ②中间位移速度:2 s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 n s s aT --=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 n k s s kaT --= 二、力学

相互作用章末总结学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 【学习目标】 1、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2、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3、体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正确画出物体受力图; 2、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相关力的计算 【学习难点】 1、体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2、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相关力的计算 【自主学习】 受力分析的步骤:(认真阅读,体会)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的是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所以分析出的各力的受力物体必须是研究对象受到的力。画受力图时,可以用一个点表示物体。物体受到的各力一般画到同一点。 2、受力分析的顺序(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 按先找已知力,再找重力,再找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以上三种力要根据力产生的原因、条件、特点进行分析) 3、画出研究对象所受各力的示意图 4.注意事项 (1)不能总认为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即在画力时要明确该力的施力物体是哪一个。 (2)受力分析是分析物体受到的力,不能把研究对象对外界物体施加的力也画在受力图上。(3)判断弹力的有无可假设把外界物体移走,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来判断接触面处有没有弹力。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可假设接触面光滑,通过物体是否发生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方向来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 【合作探究】 一、在水平面上物体受力情况

基础准备1、试画出A 的受力示意图 基础准备2、三物块均静止。求:A ,B ,C 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3、如图所示,重50N 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370 角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保持静止,F=30N 。试求物体所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cos370 =0.8,sin370 =0.6) 应用训练 4、如图所示,某装卸工人推着质量为m 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已知木箱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该工人推力与水平面间夹角为α,求工人推力的大小。(重力加速度取g ) 二、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力情况 基础准备5、试画出A 的受力示意图 例题6、如图所示,放在长木板上的木块质量为m ,当木板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时,木块静止在长木板上。 (1)求此时木块所受的弹力和摩擦力各多大? (2)当把木块的倾角增大到θ(θ>α)时,木块刚好沿长木板匀速下滑,求木块和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大? 做一做:7、在倾角?=30α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挡板 B (A 静止) C (A 、B 一起匀速向右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高中物理 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学案新人 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认识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2、初步掌握物体受力分析的一般方法; 3、体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正确画出物体受力图; 2、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相关力的计算 【学习难点】 1、体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2、能运用数学知识进行相关力的计算 【自主学习】 受力分析的步骤:(认真阅读,体会)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的是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所以分析出的各力的受力物体必须是研究对象受到的力。画受力图时,可以用一个点表示物体。 物体受到的各力一般画到同一点。

2、受力分析的顺序(只分析性质力,不分析效果力)按先找已知力,再找重力,再找接触力(弹力,摩擦力)(以上三种力要根据力产生的原因、条件、特点进行分析) 3、画出研究对象所受各力的示意图4、注意事项(1)不能总认为物体在运动方向上一定受到力的作用。即在画力时要明确该力的施力物体是哪一个。(2)受力分析是分析物体受到的力,不能把研究对象对外界物体施加的力也画在受力图上。(3)判断弹力的有无可假设把外界物体移走,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来判断接触面处有没有弹力。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可假设接触面光滑,通过物体是否发生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方向来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 【合作探究】 一、在水平面上物体受力情况基础准备 1、试画出A的受力示意图AB(A静止)αABC( A、B一起匀速向右运动)基础准备 2、三物块均静止。求:A,B,C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例题 3、如图所示,重50N的物体在与水平方向成370角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地面上保持静止,F=30N。试求物体所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cos370=0、8,sin370=0、6)370F应用训练

高中物理第3章 相互作用章末总结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相互作用章末总结 一、教材分析 本章在物理知识方面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1节至3节,主要讲述了重力、重 力产生的原因、重心、力、力的三要素、力的效果、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压力、支持力、拉力、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形变、胡克定律、静摩擦力、静摩 擦力产生的条件、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最大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流 体阻力、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第二部分是4节至5节,主要讲述了力的平行四边形 定则、力的合成、合力、分力、共点力、作图法求力、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力、力的分解、矢量、标量、三角形定则、共点力的平衡等概念。 在物理技能方面,主要设计及使用了弹簧秤、初步训练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处 理和总结规律的技能、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等基本技能。 在物理过程方面,主要讲述了人类是从力产生的效果开始认识力、“重心”概念的形成、微小形变的放大过程、摩擦力的实验探究、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等过程。 在物理的思想方法方面,主要讲述了等效代换、微小量放大的方法、控制变量、客观 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等思想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和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 三种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学难点 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 Ⅰ 物理思维方法 l 、具体——抽象思维方法 从大量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再把这种抽象具体形象化――用有向线段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方法,把对力的计算转化为几何问题来处理。 2、等效替代方法 合力和分力可以等效替代,而不改变其作用效果。这是物理学中研究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Ⅱ 基本解题思路 1、认清研究对象:从题目所给的信息来选取有关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是解题的出发点。 2、正确受力分析:分析研究对象受哪些力的作用,画出受力图,做到不多力,不少力。 3、列方程求解:据物理规律先用字母列方程,整理出待求量的表达式,统一单位,代 力 重力 ①大小:G=mg ,g =9.8N/kg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等效作用点:重心 弹力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大小,;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 F F μ=反 静摩擦力:大小,;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m F F <<0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2 121F F F F F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