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五专题检测评估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五专题检测评估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五专题检测评估
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五专题检测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实际上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初外交方针的理解能力。据材料中“审查”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并对其内容废除或修改等,可知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A项符合题意。

2.我国最早提出的、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外交政策或原则是()

A.“一边倒”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D.无敌国外交

解析:选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我国政府最早提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解析: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4.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该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不结盟会议D.联合国大会

解析:选A。根据“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会议的召开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国际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故A正确;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B错误;不结盟会议的主题是发展中国家反对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C错误;D明显错误,排除。

5.“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由“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可知该讲话的对象为亚非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可知其内涵为“求同存异”,由此可知C 正确。

6.1971年8月2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发表“关于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的声明”,指出美国将支持联合国大会上要求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席位的行动。同时,美国将反对任何驱逐“中华民国”的行动或者以其他方式剥夺它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的行动。美国这种态度的实质是()

A.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

B.承认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为中国的合法政权

C.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

D.制造“两个中国”

解析:选D。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参与的国际组织,反对任何驱逐“中华民国”的行动或者以其他方式剥夺它在联合国的代表权的行动实际上都是在制造“两个中国”。正确选项为D。

7.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诗歌:“我是中国人,我那黄河一样粗犷的声音,不光响在联合国的大厦里,大声发表着中国的议论;也响在奥林匹克的赛场上,大声高喊着‘中国得分’,当掌声把五星红旗送上蓝天,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是大势所趋

B.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和支持

C.西方敌对势力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解析:选C。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西方敌对势力不可能消除对华的敌视政策。

8.浙江某重点中学百年校庆的刊物里有这样的记载,“我校自恢复高考以后,已有300多名校友出国留学,其中在美国留学、工作的就达183人。”造成那么多人在美国留学、工作,最直接得益于()

A.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B.招生制度的改革

C.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D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解析:选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两国人员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9.《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之一,有世界“史库”之称。以下各期封面上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②③④①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D.④③②①

解析:选D。①反映的是1979年邓小平访美,中美建交;②反映的是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反映的是1971年的“乒乓外交”;④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冷战”的背景下,美国抱有严重的意识形态偏见。故选D项。

10.20世纪70年代,最能反映中国政府重视并恰当处理大国关系,使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的历史事件是()

①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③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帮助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选C。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20世纪70年代”“大国关系”“使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和转机”,同时符合三者的是②④。③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故可排除;①是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11.这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下列历史情形共同表明()

A.中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B.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C.美、日两国消除对中国的敌视政策

D.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美、中日关系缓和的历史意义。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还没实现邦交正常化,A错。两国关系缓和并不能说明C项,且C项也不符合史实。D项中睦邻友好与美国不适合。B项符合史实。

12.下列能够反映出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有()

①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②江泽民出席APEC峰会

③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部队④温家宝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中国派海军赴亚丁湾护航是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派遣的,①符合题意;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地区性国际组织,②不符合题意;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部队是应联合国的邀请而派遣的,③符合题意;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峰会的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④符合题意。

13.图片是“看得见”的历史。下列两幅图片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它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A.求同存异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睦邻友好

D.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解析:选A。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原则。上海合作组织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合作组织,成员是有着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国家,而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也是不同的,因此,两幅图片都反映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能够和平共处,A项正确。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要仔细分析。美国与中国距离遥远,故C项错误。D项符合上海合作组织,但不符合毛泽东会见基辛格,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促进新型区域合作,注重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为了()

A.维护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B.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C.推动中国与世界接轨

D.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解析:选A。本题考查从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关键词是“根本”二字。国家和人民利益既是中国制定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B、C、D三项在不同侧面都体现了A项这一根本问题。

15.近年来,我国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地区论坛、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桥梁,以及东亚峰会、东盟“十加三”、中日韩首脑会晤等机制,积极推进周边利益共同体。通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与博鳌亚洲论坛,以及推动和主持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等,逐步扭转了过去被动参加外交的模式。这主要表明我国()

①由被动外交开始转为主动多边外交

②奉行多边主义和地区开放主义外交

③是多边外交机制的主动参与者、倡导者

④外交政策逐步由幼稚阶段走向成熟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B。①可以通过“扭转了过去被动参加外交的模式”反映出来。②可以通过中国参与的多边外交活动,以及“周边利益共同体”反映出来。③可以通过中国推动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和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活动反映出来。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是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④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16题18分,17题22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2011年,我国领导人频繁出访,全面阐述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民主、公正、进步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中国多边外交的形式更加灵活,层次更加丰富,风格更加成熟务实,为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关系做出了新的努力和探索。

请回答:

(1)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建设和谐的国际关系在外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8分)

(2)20世纪末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6分)

(3)要实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的主张,根据你的理解,中国在外交上应该着重处理好与哪些国家的关系?(4分)

解析:本题以“和谐世界”为切入点,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为主线,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历程的认识和对当代中国政府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的理解。第(1)问综合考查建国后两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成就。第(2)问考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处理同亚洲国家关系方面取得的成就。第(3)问是联系现实的问题,教材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学生结合现实加以总结。

答案:(1)建国初,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新中国赢得了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打破了50年代以来的外交僵局,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新时期,第二代领导集体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并按照不结盟、睦邻友好、改革开放等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在该组织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为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3)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国与欧盟的关系、中俄关系等。

17.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材料2: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3: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在中国的推动下,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1年,中国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8年5月29日,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人员国际日”,2008年恰逢安理会授权向中东派驻第一个维和行动60周年。中国近年来对维和行动的参与和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请回答:

(1)“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何时得到根本改变?建国初期,中国的重大外交活动有哪些?(8分)

(2)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3)依据材料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有何新发展?(4分)

(4)从旧中国“跪着”办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说明了什么?(4分)

解析:回答第(1)问应首先明确“跪在地上办外交”是指近代中国外交;第(2)问回答时注意从中美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回答第(3)问时注意概括归纳,而不要罗列史实,材料3中的前三个材料史实具有共性,第四个史实意在突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回答第(4)问时要突出“弱国无外交,只有主权独立国家才有独立自主的外交”。

答案:(1)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

(3)推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弱国无外交;国家主权独立和实力的增强是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保证。

高一历史2012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到专题五综合考题附带原版答案

座位号_____________ 密班级: 姓名: 学号: 考试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高一历史2012—2013年度上学期11月份月考试题 ——命题人殷思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 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2分,共64分) 1.从秦朝到清朝,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牢固的血缘关系 B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终于得到解决 C .浓厚的专制色彩 D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 1)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2)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3)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4)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1234 B 123 C 234 D 23 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 .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5.“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戊戌维新时期 B 辛亥革命时期 C 新文化运动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 A 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 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 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制度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回答7—9题 7.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联系,也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此制度是( ) A .多党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这一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正在日趋健全 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制度是指( ) A .多党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在废除了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旧制度后,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此制度是指( ) A .多党制度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11.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要矛盾是( ) 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主要是由于( ) A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C ,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D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3.中国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最初动机( ) A 、解决香港问题 B 、解决澳门问题 C 、推动对外开放 D 、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14.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表现有( ) ①仍然处在隔绝状态 ②开始了民间交往 ③“三通”限制放松 ④回大陆人员增多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 15.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不同意( ) A .用和平方式收回香港主权 B .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C .用主权换治权 D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16.“一边倒”是指中国政府在外交上( ) A 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B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 站在亚非拉美被压迫民族一边 D 站在苏联一边 17.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A 、亚非会议 B 、第26届联合国大 C 、日内瓦会议 D 、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18.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 )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 19.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叫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好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 ) A .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 B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高中化学必修一专题五 铁及其化合物

专题五铁及其化合物 1、铁元素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陨铁 化合态:铁元素主要以+2价和+3价的化合态存在。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为4.65%,处于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 2、按不同标准给铁及其化合物分类 (1)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给上述物质分类。 单质:铁;氧化物:FeO、Fe2O3、Fe3O4;碱:Fe(OH)2、Fe(OH)3;盐:FeCl2、FeCl3、FeSO4、Fe2(SO4)3(2)按铁元素的化合价给上述物质分类。 0价:Fe;+2价:FeO、FeCl2、FeSO4、Fe(OH)2;+3价:Fe2O3、FeCl3、Fe2(SO4)3、Fe(OH)3 3 4.铁的氢氧化物——4Fe(OH)2和4Fe(OH)3性质的比较 (1)氢氧化亚铁: 制备:FeCl2+2NaOH=Fe(OH)2↓+2NaCl 物理性质:白色难溶的弱碱 化学性质:①与强酸反应 ②还原性:易被氧化剂所氧化。如:4Fe(OH)2+O2+2H2O=4Fe(OH)3 思考:实验室在制备Fe(OH)2时,为防止被氧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更要注意隔绝空气。其方法是:①亚铁盐需新制(用足量铁与稀硫酸反应或还原氯化铁溶液);②将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煮沸以赶尽溶于其中的空气(O2);③使用长滴管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将滴管伸至氯化亚铁溶液的液面以下,慢慢挤压乳胶头使氢氧化钠与氯化亚铁接触。 (2)氢氧化铁: 制备:FeCl3+3NaOH=Fe(OH)3↓+3NaCl 物理性质:红褐色难溶固体 化学性质:与强酸反应。Fe(OH)3+3H2SO4=Fe2(SO4)3+3H2O 5、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预测:铁元素显0价时,只有还原性;显+3价时,只有氧化性;显+2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民版)练习: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专题二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核心: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 两大力量:军与民。 三大阶段: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20世纪三四十年代。 三大侵略特点: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点,战争开国门。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第三阶段:日本大规模侵华旨在灭亡中国。 二、重大历史线索 1.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1)1840年至19世纪7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西方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积极扩展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通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要求开埠通商、协定关税是这一阶段商品输

出的要求,也是列强侵华的特点。 (2)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因此,其经济侵略特点,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具体反映在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开设工厂、提供贷款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完成后,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希望瓜分中国。 (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日本大规模侵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侵略中国的主要是日本,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从而称霸西太平洋,因而灭亡中国是日本侵华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但结局却完全不同: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评价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概念、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评价。 2.从考查的功能看:不着眼于“是什么”,而是着眼于“为什么”。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往往以全新的结论(或表述)出现,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 【典型例题】 下列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军的大部分兵力 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练习

树人中学2013学年高一历史练习(六) ——专题五之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关系的突破 使用班级:高一1-10班份数:高一全段 编者:侯仰存日期:2013年10月13日 1. 右图是我国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亲笔题写的一段文字资 料,图片反映的信息是 A.最早可能写于20世纪60年代 B.在日内瓦会议上进一步完善 C.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D.最早提出是在亚非会议 2.之所以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A.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是适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外交原则 C.是新中国第一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D.是新中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3.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A.亚非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第20届联大 D.朝鲜停战会议 4.每年的6月28日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纪念日。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原则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包括 ①是冷战时期中国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的产物②在外交实践中日益被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认同③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④其倡导的和平、平等、共同发展等理念符合人类共同的核心价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②④ 5.下图是我国于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必修一专题五六课文练习答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习思考】 1.近代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关系?为什么说“另起炉灶”就使中国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答案提示:西方大国与旧中国的关系是一种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这实际上表明新生的政权要改变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相互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外交关系,保障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的地位。 2.“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答案提示: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既照顾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发展经济、维护民族独立的共同要求,也充分考虑到了各国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正义态度,是一个能够充分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方针,因此获得了各国代表的赞同。 【自我测评】 1.试结合建国初期国际形势,说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答案提示:(1)新中国建立时国际社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力量尖锐对立。(2)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敌对态度,他们并不甘心其在中国的失败,企图以政治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的政策,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3)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4)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巩固革命的成果,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 答案提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中国政府又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措词上进行了修改。1954年在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阅读与思考】亚非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异”和“同”分别是什么?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 答案提示:(1)与会各国的“同”主要是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2)与会各国的“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不同。(3)在帝国主义对会议进行干扰和破坏,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会议面临歧途的严峻情况下,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学习与思考】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用“恢复”而不是用其他如“加入”之类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说课讲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 题五

高一必修一专题五单元测试卷 命题:高一备课组 一、选择题。(24小题,每题2.5分,共60分) 1、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的重大贡献 3.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政策不包括() A.政治上不承认 B.经济上封锁禁运 C.军事上包围威胁 D.建立外交关系 4.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5.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6.关于中国在建国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不对的是() A.苏联十分强大,是中国的依靠B.美国对新中国十分敌视 C.为了巩固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必须与社会主义国家联合 D.为了不使新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7.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一大片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8.下列与中美关系的改善无关的是() A.中国的“乒乓外交”的巧妙 B.中国扩展自己国际交往的需要 C.中国为了应付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D.日本与中国关系的改善 9.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①“求同存异”方针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1955年4月,毛泽东主席曾撰文提出:“应把五项原则扩展到所有国家的关系中去。”他还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下列相关认识中,正确的是( ) A.此后,美国很快就派基辛格秘密访华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为了处理好中国与邻国关系而定的 C.毛泽东主席的话标志着中国要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毛泽东主席见证了中美建交的过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

编号01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新的外交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的外交政策指导下的外交活动。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 阵营和以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外交原则:奉行的外交政策。 4、外交成就:(1)与、保加利亚等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2)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发展:(1)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和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改为“”。(2)在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修改为“”。

4、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 (1)召开:年4—7月,在召开。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问题。 (3)特点:特点: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成就:最终达成《》。 (5)意义:缓和了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 (1)召开: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举行。(2)特点:这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中国的贡献: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4)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这被人们誉为“”。 编号02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重点: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背景、经过及意义;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日建交及其影响;理解中美、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 三、预习并完成填空: (一)重返联合国 1、背景:(1)由于美国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占据。(2)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3)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4)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逐步提高。 2、概况:年10月,联合国第届大会通过提案,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影响:(1)这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2)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发展,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 2、过程:(1)年4月,通过“”;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2)1971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秘密访华,为访华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专题五

专题五高中物理必修一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全选对得4分,选对但选不全得2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共52分) 1.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位移和路程在大小上总相等,只是位移有方向,是矢量,路程无方向,是标量 B.位移用来描述直线运动,路程用来描述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物体的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物体实际通过的路线 D.位移和路程是一回事 2.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的睡起了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B.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C.兔子的平均速度大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3.关于加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B.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大小 C.加速度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D.加速度就是物体速度的变化率 4.关于弹力和摩擦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间若有弹力,就一定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若有摩擦力,就一定有弹力 C.两物体间的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必互相垂直 D.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 5.人握住旗杆匀速上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B.人受的摩擦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C .人握旗杆用力越大,人受的摩擦力也越大 D.人握旗杆用力越大,并不会使人受的摩擦力也增大 6.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A .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 B .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 C .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不再增大 D .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 7.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 图象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 A.4s 末至6s 末速度方向为负 B.6s 内运动方向始终不变 C.前2s 内静止 D.质点在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比减速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小. 8.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时由同一位置向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其v-t 图象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开始阶段乙运动在甲的前面,20s 后乙落在甲的后面 B .20s 末乙追上甲,且甲、乙运动速度相等 C .40s 末乙追上甲 D .乙在追甲的过程中,20s 末两物体相距最远 9.一列火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一人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观测,第一车厢 通过他历时2s ,整列车厢通过他历时6s ,则这列火车的车厢有() A .3节B .6节C .9节D .12节 10.如图3所示,重力G=20N 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面上向左运动,同时受到大小为10N 、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的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和方向是() A .8N ,向左 B .8N ,向右 C .12N ,向左 D .12N ,向右 11.如图4在光滑地面上,水平外力F 拉动小车和木块一起作无相对滑动的加速运动.小车质量是M ,木块质量是m ,力大小是F ,加速度大小是a ,木块和小车之间动摩擦因数是μ,则在这个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 A.ma μ B.ma C.m M mF + D.μmg 12.两个人都用100N 的力分别拉测力计的两端,当测力计静止时,它的读数和合力分别是(测力计重力不计)() A.200N,200N B.100N,0N C.100N,100N D.200N,0N v 图3 图2 图1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 一、课题: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二、课型分析:复习课 三、学习目标: 1、能说出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知道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记住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记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胜利的伟大意义。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 (一)知识回顾 1、美苏争霸的不同阶段,美国和苏联对中国采取的不同政策及成因 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的进步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第三阶段:美国同中国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二)专题框架 (三)知识梳理 Ⅰ、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50年代末)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①国际背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复习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复习资料 I.【课标条目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B阶级矛盾的尖锐化阶级基础:独立的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基础:1)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A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弊端开始暴露 B代表人物:傅立叶、圣西门、欧文 C主张;对资本主义邪恶面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 2)德意志古典哲学:辩证法、唯物主义 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 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和理论活动 A社会实践:深入工人中,揭露批判资本主义 B理论创造:充分利用人类先进的理论成果,创造指导工人阶级斗争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标志:1848 《共产党宣言》 性质: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深刻分析了;揭露和批判了;明确指出;号召) 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共产党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 历史潮流。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2,巴黎公社 1)历史背景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枪口对内不对外 直接原因:临时政府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蒙哥马利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 3)措施:军队建设、政权建设、民主制度、工资待遇 4)失败:五月流血周 原因——客观上: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 主观上:无产阶级的不成熟 A无革命政党的领导 B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C无经验 根本原因: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 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5)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依次伟大常识。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其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其原则 永存,精神不朽。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三命题大赛试题

金台区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专题三质量检测试题参赛试卷 学校:斗鸡中学 命题人:胡声命题意图说明:从思维能力角度看,体现与高考接轨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 从学科角度看,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历史学的功能角度看,贯穿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浸润史学德育功能的意图。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两部分,选择题25 道,非选择题 4 道 典型试题: 15.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此观点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 A.中国的“文艺复兴” B.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起点 选 B 第一次巨变指的是辛亥革命,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第二次巨变 指新中国成立,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五四运动正处在这两个关 键点之间的链接处,故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楹联:“焚毒冲云霄, 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魑魅之心。”此馆纪念的应是()A.邓世昌B.林则徐 C.关天培D.陈化成 2.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 ,“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 权”。这表明西方列强破坏了中国的() A.司法主权B.贸易主权 C.关税自主权D.外交主权 3.针对列强发动的某次对外战争,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先生愤怒地 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文中的“两个强盗”和“夏宫”是指()A.英、法颐和园B.葡、西颐和园 C.英、法圆明园D.俄、日紫禁城 4.某中学高三文科班同学在复习“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把太平天国运 动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其联系的主要依据是() ①都反对封建制度②都具有宗教色彩③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④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A.①②③B.②③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五到九专题知识点

必修一知识点(续)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外交 1.“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重大外交成就: 1949年10月2日,苏联与中国建交,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1949年—1950年,同苏联等十七国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953-1955,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国与国之间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 3.走向国际舞台 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参加亚非万隆会议(1955)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周恩来的“求同存异”方针:异: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同:在近代都有被殖民主义奴役和掠夺的共同遭遇;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共同要求。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 1.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中国外交战线上的重大胜利(突破),宣告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2.中美关系解冻(关键性突破) “乒乓外交”,以民促官,打开中美交往大门。 官方交往:1971年7月9—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公开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1978.12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外交政策的调整 国际形势的发展:美苏激烈争夺,美苏相互制约,第三世界的不断壮大、中国在世界战略平衡中的作用 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国家利益):我国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稳定、和平环境 调整后的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对战争与和平做出科学判断是确定对外关系出发点;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新论断(1985年);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奉行不结盟政策---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对外开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时期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出发点。 2.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中国参加联合国相关会议,加入联合国相关组织,参与联合国倡议的各种活动。 3.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1991年加入,2001年在上海举办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6月,中、俄、哈、吉、塔、乌“上海合作组织”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意义:丰富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对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

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专题训练

1 .1集合 重点难点: (掌握)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①确定性 ②互异性 ③无序性; (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①自然语言法 ②例举法 ③描述法 ④图示法; 一、对集合元素特征的理解: (1)确定性是集合的最基本特征,没有确定性就不能成为集合。例如“课本中的难题”“聪明的孩子”,其中“难题”“聪明”因界定的标准模糊,故都不能构成集合。 (2)互异性是判断能否构成集合的另一标准,也是三大特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性质。例如:构成集合{good 中的字母}的元素是g ,o ,o ,d ,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在这个单词中,字母“o ”虽然出现了两次,但如果归入集合中只能算作一个元素,根据互异性,正确的说法应为{good 中的字母}的元素有3个,分别为g ,o ,d 。 (3)无序性主要应用在判断两个集合是否相等方面。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例题1、已知2是由0,m ,m2-3m+2三个元素构成的集合A 中的元素,求m 的值? 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与集合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关系,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集 合,一是明确集合中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二是看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满足即为属于关系,不满足即为不属于关系。 例题2、 (1)设集合D 是满足方程y=x2的有序实数的集合,则-1 D,(-1,1) D; (2)设 2531 x -= ,π2 3y += ,集合},,2/m {Q b Q a b a m M ∈∈+==,则x M, y M. (3)已知.},,2/x {Z n m n m x A ∈+== ①设2 321231x 249x 2 431x )(,,-=-=-= ,试判断x 1,x 2,x 3与A 之间 的关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五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1949.10)三大改造完成(1956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中国由两半社会转变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6) 毛泽东对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的形象概括:“另起炉灶” “一边倒”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成就:(一)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意义: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封锁、孤立(二)1950.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三)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12中国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四)1954年,日内瓦会议(与会国:中、苏、美、英、法等)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五)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成功)异:主要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还有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 同:历史上,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在未来,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增进各国友谊与合作的精神 (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同时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这促使中国在国际上寻求新的可以团结的力量。而此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空前高涨。1956—1965,中国与二十多个国家建交,形成了新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五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五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 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3.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4.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D.中国国力的强大 7.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 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 ③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8.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