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钢技术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2006

宝钢技术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2006

31

page

2006?07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SPECILA REPORT

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陈 敏 E-mail:chenm@cutid.com

中国石化和北京化工大学开展丁基橡胶技术的研发。众所周知,轿车工业发展离不开橡胶,但国外的高新技术不转让。为了解决问题,企业建成了年产3万吨/年的丁基橡胶装置,但建成之初无法正常运行。随后,企业和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有效合作,开发出丁基橡胶聚合反应速度控制技术,丁基橡胶反应期的运转周期大幅度延长,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产学研合作,集团也不断推动技术的更新换代。企业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把催化剂反应器和工艺流程串起来,开发出比较好的乙苯脱氢反应器,现在20万吨装置已经在齐鲁集团建起。在冷焦水密闭循环处理工艺技术方面,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相关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

企业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和高等学校联合起来,多项技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比如PTA技术。PTA是涤纶纤维重要的原料,集团和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开发PTA技术,包括对氧化、分离和工艺过程的控制。这一

技术成功地应用到我们所说的生产装置的技术改造中,如洛阳石化、天津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等PTA装置的改造当中。通过技术改造,集团提高了装置的生产能力,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再比如己内酰胺国产化成套技术。己内酰胺是合成纤维的重要原料。这些年来,公司和湘潭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联合开发,形成了先进的成套技术,申请了近百项发明专利,解决了技术依赖进口的问题。集团准备用自己开发的成套技术改造石家庄原来引进的5万吨己内酰胺装置。

中国石化与高校联手进行自主创新,公司要面临未来的挑战,比如说资源、能源多样化、环保等等;同时,更加重视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更加重视专利保护,更加依靠创新人才,尤其是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集团希望高校与企业形成接力棒关系,实现跨学科发展,共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宝钢技术创新及产学研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健:宝钢是跟中国其他企业成长有所不同的企业,是走高起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道路的工厂。宝钢是围绕着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的思路开展工作,主要围绕着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进行。现在,公司的新产品以20%的速度增长,技术创新对企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2005年,在169家国有企业中,公司申请的专利量排第三,发明专利量排第二,授权专利数排第四。到去年为止,专利量在整个国企中

排第六位,基本上在每个工作日都有两项专利,这其中就有一项是发明专利——科研对经营的贡献在2001~2005年间翻了2.5倍。公司的技术中心在去年五年里始终保持了行业评估中的第一名,在全国的其他行业里,去年排名第二。

企业在产学研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对企业来说,产学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外部资源。现在,以高校为主,科研院所、行业上下游产业间的合作已开始全面拓宽,方向是由国内向国外;合作方式以解决具体的问题转向侧重某一个载体,进一步延伸到共建实验室;合作范围从单一的技术开发逐渐转向人才培养、集成技术发展。

宝钢现已同国内的56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关系,跟国外的一些高校也进行了合作。在国内,宝钢在其他企业或者院校投入了一定资金,共建实验室。跟国家的企业、大学也都建立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致力于长远的、超前的发展。现在已进行的是第三轮更大规模合作。今年5月18号,公司与东北大学签订了全面的合作协议,内容涉及到学科建设、科研合作和实验室共建、技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等等,重点确定以电子冶金、轧钢工艺和电工钢技术,同时也成立了电子冶金实验平台,建成了国内一流的合作研究平台。另外,我们与上海交大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着重对汽车板的开发研究,去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2

page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07

SPECILA REPORT

SPECILA REPORT

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陈 敏 E-mail:chenm@cutid.com

国际上,我们跟国外的18个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般更多的是派一些访问学者,现在企业的研究人员到他们那里工作三个月,他们到宝钢这里也做三个月访问学者。上个月,举行了第二届宝钢学术年会,有150个来自国外的高校、企业代表参加。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跟国内高校联合在宝钢开设了研究生分院,宝钢是1994年全国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已有近100位的博士先后到博士后工作站工作。那些在博士后工作站工作过并最终留在宝钢的人员,绝大部分成为了宝钢的技术骨干。企业认为,与学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是非常好的形式。

如何更好地做到产学研的融入?只有企业最了解市场需求,同时,企业也是一个受益的主体和风险的主体。作为企业来讲,我们也要设身处地地为学校想,我们要会提问题,会提需求,可能有些问题要用技术的术语、科学的术语描述,让学校研究基础的、前沿性的东西,促进成果转化。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想更多地创建一些新的模式,我们跟有些院校已经进行了网络教授、网上兼职导师的聘选,包括学校的老师到宝钢工作,我们希望这些模式能够逐渐地得以推广。

校企携手 开创大好合作局面

金川集团董事长李永军:金川镍矿不仅是规模最大的矿藏,还是一个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多金属共生矿藏,铜钴储量居全国第二位,也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的大型矿藏。金川公司依托于资源丰富的金川镍矿,已发展成为特大型有色联合企业。200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亿元,利润总额38亿元,利润22亿元,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均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前列。

与院校及研究所的合作一波三折

金川集团建厂初期,工艺装备水平落后。1978年,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金川被列为中国三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之一,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联合攻关,实现了金川公司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工学院、中南矿业学院、昆明工学院等数十所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金川公司的发展史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金川公司,由于主客观原因,企业的技术进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十年没有大的科研成果诞生,和学校的合作也日渐冷淡。公司进入了发展史上最困难的时期。进入新世纪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金川深刻反思了走过的弯路,科学、认真地分析了公司的国际竞争力,终于认识到,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增长质量不够高、劳动生产力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程度不够高,是制约公司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

2000年5月,甘肃省政府和国家原有色金属工业部联合在金川公司召开了科技攻关大会,公司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的合作关系得到恢复。我们充分地认识到,大型企业最大的优势是拥有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技术人员队伍,工程转化能力强,而大学则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只有充分借助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才能使我们在技术进步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构建与高校合作的平台,加快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以资源优化配置和技术集成配置为重点。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公司将分散在各厂矿的资源进行了组合,相继组成了六个专业化的研究所,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了国家认可实验室的认证。在甘肃省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依托金川公司组建的“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甘肃省第一个,也是国内少数几个依托企业组建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公司健全和完善了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全面推行项目负责人管理办法和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十五”期间科技进步奖励达到2830万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