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证赔偿

公证赔偿

公证赔偿
公证赔偿

浅析公证赔偿

【摘要】公证赔偿是我国公证体制内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公证事业的水平和影响力。本文归纳总结了公证赔偿的定义,并分析公证赔偿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性质,从本质上认识公证赔偿,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完善我国公证赔偿制度的建议,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公证赔偿制度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公证赔偿;构成要件;法律性质;制度建议

一、公证赔偿的定义

公证赔偿是由公证环节中衍生出来的。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在公证活动中,公证机构及公证人必须遵循真实、合法、公正的基本原则。违背了公证的基本原则,公证机构公证了不真实、不合法的法律行为以及其他有法律意义的文书或事实,就会导致错误公证,错误公证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之一即为公证赔偿。根据这样的过程阐释,所谓公证赔偿,就是指公证机构及公证员在办理公证及相关辅助性事务中对因自己的过错而导致当事人遭受的损失所应承担的补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43条规定:“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因过错给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由公证机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机构赔偿后,可以向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的公证员追偿。”“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与公证机构因赔偿发生争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此可见,国家从法律上保证公民获得公证赔偿的权益,违反公证原则的行为必须承担赔偿责任。二、公证赔偿的构成要件

公证赔偿必须由基本的要件组成,这些要件的相互吻合和协调才能构成真实而有意义的公证赔偿,这些构成要件是公证赔偿的核心要素,也体现了公证赔偿的根本特点。公证赔偿的构成要件,就是公证机构承担承担赔偿责任的条件。(一)客观行为:公证机构及公证人员的公证行为

产生公证赔偿的前提必须是公证行为的存在,如果公证人员从事的是履行公证工作之外的其他个人行为,就不属于公证职权的范围,那么其所造成的行为后果就不能算是公证赔偿的责任,而应当从其他责任领域入手进行界定和赔偿。

(二)主观条件:公证机构及公证人员在履行公证职务中有过错根据公证法的规定,公证人员的过错是公证赔偿成立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公证赔偿过程中过错原则为归责原则。公证人员的公证行为是职务行为,因此,公证机构承担的赔偿责任仅指那些因为自己的过错而给当事人及事项的厉害关系人造成的损失,而自己过错之外造成的损失,则不必承担。所谓自己过错之外,是指由公证当事人或者第三人过错、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或者公证员与行使公证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造成的损失,公证机构不承担这些损失的赔偿

责任。根据以上的分析论断,公证赔偿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因公证事项所承担的赔偿和辅助性事务而承担的赔偿。(三)损害后果:公证过错造成了实际的损害后果

公证人员在公证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过错,有可能会导致损害后果的实际发生,也有可能不会发生损害后果,如果过错未对公证利益造成损害,公证机构及公证人员就不必承担赔偿责任。这种过错而不损害的行为结果可以包括:公证人员过错导致出具不合法、不真实的公证证书;在公证处保管范围和时间内发生了重要证据或物品的损坏、丢失;因公证人员的文字性错误导致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权益;以及其他违反公证程序及规定的行为。

(四)因果关系:公证人员的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根据客观、公正的原则从本质上确定了责任归属,为公证赔偿的归责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由于公证责任极其复杂,公证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也不一定存在直接且必然的联系,引起损害的各种因素都应当被看作是原因,只有尽可能扩大承担责任主体的范围,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责任,才能实现对受害人的有效救济。三、公证赔偿的法律性质

在公证领域内,专家学者及事务相关人员一直对公证赔偿的法律性质存在着争议,归纳起来,关于公证赔偿的法律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国家赔偿说和民事赔偿说。(一)国家赔偿说

国家赔偿说认为,公证机关的性质决定了公证赔偿的性质。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公证机关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设立,并接受其领导,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公证机关是司法行政机关,其承担的赔偿责任自然属于行政赔偿。公证机构是国家机关单位,公证人员就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他们实行的是国家的证明权利,公证赔偿的国家赔偿性质决定了赔偿操作也应该执行国家赔偿的要求和

标准。在一些公证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里,公证人虽然是个人职业,却拥有公务员或准公务员的身份,部分国家如日本的公证立法规定,公证赔偿属于国家赔偿,适用国家赔偿法的规定①。

但是,我国司法部于2000年8月印发了《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其中明确规定现有的公证机构要将行政体制改为事业体制,改制后的公证机构不再依附于行政机关,而成为具有独立责任能力的事业法人,在市场环境中,公证机关与其他市场主体具备了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而取代了过去的行政法律关系。从这一点上来看,公证机构及其公证人员执行职务的公证赔偿应该从属于民事赔偿的范畴,而不应该按照国家赔偿来处理,国家赔偿说已不再适应我国现行的制度要求和环境。(二)民事赔偿说

民事赔偿说认为,改制后的我国公证机构具有了独立责任能力,而不再是行政机关,因此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因执业过错给公证申请人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所承担的赔偿责任应该是民事责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想要大力发展我国公证事业,必须尽快建立起

完善的公证赔偿制度,明确公证机关的民事法律责任。《民法通则》第121条的规定,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②。因此公证人员在代表国家公证机关执行职务过程中,如果损害了公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则应当由公证机构和公证员承担必要的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

《民法通则》第106条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它义务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此项规定,公证赔偿的民事责任又可分为民事违约责任和民事侵权责任。民事违约责任的前提条件是公证机构和当事人之间必须存在合同关系,在新的《合同法》实行以后,公证机构作为独立的证明机构,在公证活动中与当事人保持平等的地位并建立合同关系,公证机构的过错可以理解为一种违约行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及实际情况对公证人的损失进行赔偿。而公证机构与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第三人)之间也会发生侵权责任,民事侵权责任是指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的过错导致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四、完善我国公证赔偿制度的建议

作为一项新兴的法律制度,我国的公证赔偿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完善。只有完善的公证赔偿制度才能有效维护国家的公证工作秩序,减少公证员的违法行为,提高公证结果的公平、公正,切实保护国家、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公证法》首次明确规

定了我国公证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于指导我国的公证赔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以《公证法》为执行权威,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作为一项颁布时间不长的法律,《公证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难免会与其他法律中对公证的规定有冲突和矛盾之处,这种情形往往会造成法律的漏洞,成为判决难题,因此,在建立公证赔偿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以专业的《公证法》为权威法律,实现公证员的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以及公证立法与其他法律的平衡。

其次,提升公证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公证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公证机构的水平,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公证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才能尽可能克服公证队伍的过失错误。因此,各级司法行政部门以及公证机构和组织要持续加强公证员的教育培训,以及公证质量的考核管理,规范公证程序和制度,减少公证过错,这样就能够尽可能减少公证赔偿制度的负担,保证真实客观的公证赔偿结果。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公证行业协会的监督职能和影响力,发挥行业自律职能,比如成立专业的法律责任坚定委员会,对公证人员的赔偿责任进行认定。

再次,完善公证赔偿保障机制。公证赔偿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保障机制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比如,公证责任保险制度、公证赔偿后备金制度、公证人员个人执业保险金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为公证赔偿提供强大有力的支持,约束公证机构和公证人员的职

务行为,降低公证赔偿的风险,切实保护公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公证制度是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公证机关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而虚假公证、错误公证的现象也愈发显著,因此公证赔偿制度的改革完善势在必行。我国的公证机关应当充分尊重公证赔偿的科学理论基础,并结合我国社会实践,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证赔偿制度,在此制度基础上,我国的公证赔偿才能走上法制、健康的轨道。

注释:

①王天星,高咏.论公证行为的司法救济[db/ol].人民法院网,2003年10月9日.

②周英娟.公证赔偿的性质[j].政府法制,2006(3):31.参考文献:

[1]王宁.浅议公证赔偿[j].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7):237.

[2]周英娟.公证赔偿的性质[j].政府法制,2006(2):31. [3]高士英.公证赔偿问题探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1):39-41.

[4]宋杰,程大庆.论公证赔偿[j].中国司法,2004(3):56-57. [5]曾海燕.公证赔偿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