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目录

1. 引言 (4)

2. 关于电影色彩的象征中“象征”的定义 (4)

2.1汉语中的“象征” (4)

2.2西语中的“象征” (4)

2.3本文中的“象征”观点 (5)

3. 电影色彩的象征及分类 (5)

3.1电影色彩的象征 (5)

3.2电影色彩的象征分类 (5)

4. 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分析电影色彩的独立象征 (6)

4.1色彩+人:人物服装或化妆象征 (6)

4.2《大红灯笼高高挂》人物服装色彩分析 (6)

4.3色彩+物(道具):色彩象征符号 (7)

4.4红灯笼:色彩符号+色彩仪式 (7)

4.4.1性爱符号 (8)

4.4.2观看工具 (8)

4.4.3点灯与封灯:地位的象征 (8)

4.4.4谎言的代表 (9)

4.4.5杀人工具 (9)

4.4.6疯狂或新生 (9)

5.象征符号总结 (10)

6.结语 (11)

关键词:色彩的象征意义电影中的色彩大红灯笼高高挂象征的溯源

1.引言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参与造型、营造气氛,还能够塑造人物、还原时代风物人情、提高电影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可以增进剧情、表达象征意蕴、引导观众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是意义,一个是意义的表现。色彩本身有一种意义——这是由色彩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但色彩除本身之外还有一种意义,那就是

色彩的象征意义,即超越自身的意义。

2.电影色彩的象征的定义

2.1汉语中的“象征”

汉语里,“象”最初指事物的形象,《周易》之“象”主要有三种含义:卦象、征兆和事物的外在形式和事物的外在形式。“象征”概念最早出自《汉书?艺文志》,指各种占卜家通过观察事物之征兆或利用卦象的组合而察知自然和人事的变化、运行规律。

就符号的意义大于其本身的意义这个方面。王弼的“象征”已非常接近西方的象征的概念,也与中国古典文论中的“言外义”、“兴”、“滋味”等概念有着想当密切的理论联系。20年代的中国人主要把“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来探讨。

70年代,台湾学者姚一苇对“象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在《艺术的奥妙》中指出:“第一,此间所谓象征与象征主义全无关联……他们所谓象征最多只能作为象征的一种形式,一种个人的、或某一些人之间的体系。第二,此间所谓象征不是符号或符号的标识。第三,我们必须回到艺术的本位来,我们此间所谓的象征是作为艺术上的一种表现方法。”但是他又说,它们虽不足以代表象征,却各自提出了“象征”的象征性能之一,即符号性、比喻性、和暗示性,认为这三种性能是“是构成象征的三个最基本的条件”。

2.2西语中的“象征”

英语里,“象征”(symbol)跟“符号”是一个词。“象征”是一个大概念,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在不同的学科内,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在文艺领域,“象征”含义同样非常复杂,指一种修辞技巧、一个流派、一种原型结构单位,甚至还被视为艺术本体想等同的概

念。

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他还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不过在单纯的符号里,意义和它的表现的联系是一种完全任意构成的拼凑……作为象征来用的符号是另一种。”

2.3本文的“象征”观点

象征的概念广义性以及它本身的暧昧性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意义与象征意义之间的游移不定,另一种则是在若干种象征意义之间的犹豫所造成的混乱和歧义。本中将“象征”的意义单独列出一点,并不是为了要研究“象征”的历史,而是研究在称之为…象征?现象作过思考的那些学者们的观点。因此,也不必在文章伊始就下定义,只要指出象征联想加在直接意义之上,以及在某种语言应用中这些联想使用得比别处广泛就足矣。就如上文中台湾学者姚一苇的观点:“我不能为象征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事实上这样复杂的名词绝不可能用几句话来概括它,假如一定要这样做的话,徒然是制造一些更为抽象的名词来代替一个抽象名词而已,我只能说它的意

义包含于它的原则之中。”

所以,在以上众多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里,本文最终选择黑格尔的话作为我们最基本的理论:“象征一半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它是所有象征理论的起源。

黑格尔明确告诉我们,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是意义,一个是意义的表现。色彩本身有一种意义——这是由色彩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但色彩除本身之外还有一种意义——这是由色彩的物理属性决定的。但色彩除本身外还有一种意义,那就是色彩的象

征意义,即超越自身的意义。

3.电影色彩的象征及分类

3.1电影色彩的象征

通俗说来,色彩的象征是指创作者在影片中,整体的使用某一种特定色彩、或者是使用某几种特定色彩,在某一个镜头画面中反复使用,并结合影片的主题、立意、叙事来表达创作者的观念、意念、暗示,给观众以无限联想的方式,就是色彩的象征。《电影艺术词典》里,对于“色的象征性”是这样定义的:用一定的色来隐喻某种理性和观念的含义。

3.2电影色彩的象征分类

《电影色彩学》一书中,将色彩象征按“垂直”结构分类为独立象征、局部象征、整体象征。实际上电影色彩的象征可以更细致的

分为以下几点:

独立象征:是视听作品中,强调和强化某一种色彩,使其成为独立的表意符号,构成对主题的深化。

反复象征:就是在一场戏中,反复出现某一种颜色。

对比象征:就是在全片中,采用两种色彩或者色调的关系,形成有意的对比、对应关系、以达到叙事的象征。

整体象征:就是将影片的色调处理成为趋于某一种色彩倾向的方式,以达到象征的目的。

主观象征:就算依据人的视觉生理,在叙事和写意的基础之上,来象征主观感受。色彩象征表面上是色彩在画面上的运用,实际上是

视觉联想作用于影片主题与叙事的结果。

其中本文将展开分析的独立象征根据电影色彩象征类型的层次分为小类1色彩+人:服装、化妆色彩象征和小类2色彩+物:象

征符号。

4.以《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分析电影色彩的独立象征

4.1色彩+人:人物服装或化妆象征

人物地位身份或是性格可以通过规定的色彩来展示,这一约定成俗在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无不体现。打个比方,我国的国粹之意——京剧脸谱,它是一种面部化妆造型艺术,特点在于色彩性格象征化,任务的性格特点尽情流露于色彩中。例如人们一见到一张红脸的面谱,首先最有可能想到的就是关羽,因为红色通常代表着赤胆忠心。

在电影中,服装和化装色彩是表现人物、塑造人物、揭示内心世界的最言简意赅的造型元素,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服装色彩和化装色彩最能直接反应一个人心理上对色彩的偏爱和取向,从而明确的传达处其需要象征的意义。

.2《大红灯笼高高挂》人物服装色彩分析

仔细观察,《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四位女主人的服装色彩风格各异,因为他们自身都象征着不同的意义。

四位太太各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服装色彩及其不同的“职业特点”。

大太太信佛,可以称得算是“宗教人士” 。自古以来紫色就是宗教的颜色。在基督教中,紫色代表至高无上和来自圣灵的力量。而大太太在陈家的荣誉地位也确实是不可动摇的,虽说人老珠黄,却是正室。自古以来紫色就是宗教的颜色。在基督教中,紫色代表

至高无上和来自圣灵的力量。

二太太虽是大家闺秀但总攻于心计,在此暂且称之为“职业(家庭)政治家”也不为过。她的服装色彩为土黄,或者紫+黄,网络上更是有人根据土黄色在心理学上所代表的寓意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来形容之。然而戏中的二太太她也正是靠着政治的手

段,法、术、势的灵活运用而稳固自己的地位的。

三太太梅珊是一个唱戏的,可是说是划一不二的“艺术家”,她的服装基本属于戏服:色彩从红到白,唱戏的本应最知假戏真做,何况生活本来就是一场“真亦假时假亦真”的大戏,更何况是四个女人之间的钩心斗角。无奈她的“艺术家脾气”使她至情至性、弃假就真,因而人缘不好并最终因耐不住寂寞而以悲剧收场。记得三太太梅珊千呼万唤使出来的时候——穿着一身大红衣服,首饰头花一应俱全,绚丽夺目,咄咄逼人,但如此轰轰烈烈的出场,最后却是以被人抬出府,只穿白色的贴身衣服的悲惨结局而收场。

四太太颂莲是一个大学生,虽然只上了一年大学,但在戏中的那四个太太当中却也算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刚出场时的白衣黑裙——典型的学生装束,过于自我且不愿曲尊于任何人,终因不能完全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宣告失宠,最后见到“杀人”而精神崩溃。

她的资本是:年轻、热情而且上过大学。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颂莲的服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是四太太颂莲出场的时候,鲜艳的红色“夏”字占据银幕的时候。初到陈家,颂莲身上穿的是学生装——月白衫子,黑裙子,梳两根辫子,自己拎着箱子。到了秋天的时候,颂莲第一次穿红衣服。那是在见到大少爷时,他吹着笛子,大少爷转身,画面是颂莲穿着一身红裙飘飘立于门前,像一幅画。

黑衣服:给二太太剪头发顺便剪掉她的耳朵。黑衣红裙——中世纪油画里魔鬼的衣服颜色——颂莲此时心中已有鬼。

在影片的最后,曾经的四太太,又恢复了学生样子——月白衫子,长辫(跟开头的服装一样)——但那时的她面对红灯笼,早已失去了意识。人物服装和从前时的相互呼应,只是最后的她似乎是被红灯笼摄去了灵魂。

结尾:全景的蓝灰大院屋顶,中间是闪烁的几个红灯笼。疯了之后的曾经的四太太,在这蓝青的所谓的吃人的环境里走来走去,

仿佛牢笼里的困兽,永无天日。

从特写开场到全景结束,从白色到灰色到红色到彩色到蓝色再回到白色。颂莲最后返璞归真,首尾呼应,但此颂莲却已并非彼

颂莲了。

4.3色彩+物(道具):色彩象征符号

独立象征是色彩象征意义的起点,独立不是指色彩出现的数量,而是与具体的“型”相结合。它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与“人”

结合形成的服装色彩的象征,另一种则是跟“物”结合形成色彩象征符号。

4.4红灯笼:色彩符号+色彩仪式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里,最重要的色彩符号是红灯笼。大红灯笼是电影故事的主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女人被宠幸或者被冷落或者被废黜。灯笼的明与灭,与一个女人的灿烂和黯淡或者死亡息息相关

影片里,红灯笼这个色彩象征符号的意义有很多种:

4.4.1性爱符号

在红色的历史中,红色既是耶稣用来洗涤和拯救世人灵魂的自身之血,又是被玷污的肉体和罪孽。所以从爱情到仇恨,所有令人血液沸腾的情感都与红色有关,红色是正面与负面各种激情的象征色。(摘自《电影色彩学》13页)且红色的另一个意义就是性与性爱。影片中,当男主人要到哪个太太的房间里过夜,管家就会高喊:X院点灯。于是,“X院”就点灯了。“红灯笼”变成了男女结合的指示灯,这个“红灯笼”成为诱人而刺激的性爱符号,也是四个太太之间钩心斗角的直接原因。

4.4.2观看工具

内景与外景:红与蓝

第一次点灯过程影片是是详细描写的:先是一排六个红灯红被抬进,俯拍,点火,一个个被挂上。在四太太的房间,有红色的

立灯、台灯以及吊灯。在敲脚声中,吊灯被升上去。

外景夜色里,俯拍的全景,蓝色环境里的几盏红灯。

内景里,老爷提出要求,要求颂莲举灯给自己查看,于是一左一右两个灯笼包围了颂莲,在这里,大红灯笼是男人观看女人的

工具。

这个观看工具,之后还经老爷的台词再一次强调(在四太太要求关灯时,老爷回答):就是为了看得清清楚楚,才点那么多灯。

4.4.3点灯与封灯:地位的象征

第二天,二太太才告诉四太太关于灯笼的特权:老爷住哪里,才捶脚点灯。还包括加菜,后来还可以在自己屋里吃饭。于是红灯笼挂在哪里,哪里的女主人就得到“恩宠”和地位,红灯笼是女人在男主人心中和这个家中地位的一种外在体现。

新娶的姨太太可以连续几天点灯笼,怀了身孕要为男主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者可以点“长明灯”。这些灯,都意味着特权——红色,

同时也意味着等级。

相反,犯了错误或欺骗男主人则要“封灯”(用黑布套将红灯笼包起来,将女主人打入“冷宫”)。与第一次点灯的详细描写相对应,封灯时也浓墨重彩,先是一个个熄灭,然后一个个套上深蓝(或者黑色)套子,意味着该太太特权被剥夺,将被打入冷宫。

因为点红灯笼成为太太们在陈家的身份、地位标志,所以点灯(红)、吹灯(蓝)、封灯(黑),就可以看做是一套色彩仪式,成了陈家大院的一套独特的“游戏规则”,造成了一场悲剧——陈家大院里的女主人的人生奋斗目标就是如何让老爷长期光顾自己的屋

子,房前有大红灯笼高高挂。

4.4.4谎言的代表

一项调查表明:当一种颜色与深色相连,其象征意义会发生改变,并转向它的反面。上文也提到,中世纪的绘画作品中魔鬼的衣服常常就是红与黑。在一个关于“不道德”这个概念的色彩调查当中,红色位居第一,紧随其后的是:黑色和紫色。

影片中,四太太颂莲的长明灯以及丫头雁儿屋里的点灯,都是谎言。

雪地里被焚烧的红灯笼,烧完以后,变成一圈黑色。之后,俯拍的蓝色夜景里,一个女人倒在地上,阴森的大院。

这两个情节都是小说所没有的,电影中增加了它们,一来可以使电影的情节出现更大幅度的跌宕起伏,从而体现人物的命运变化;二来又可以将点长明灯与封灯的仪式展示出来,进一步丰富“大红灯笼”具体的视觉形式。丫鬟雁儿的故事,电影删去了“草纸咒语”的细节,改为雁儿偷偷地在自己的下房里挂起了红灯笼,被颂莲发现,后来颂莲为了报复她的泄密,将她房中的红灯笼扯下公开羞辱和惩罚雁儿,雁儿跪在雪地里彻夜不起,终于死亡。雁儿的故事与红灯笼的线索联系起来,使电影的结构更显得严谨而完整。

4.4.5杀人工具

吃人的红灯笼第一次被抬出丫鬟雁儿,颂莲目送蓝色被单下的丫鬟被送出门。第二次是在胁迫白衣三太太回家。蓝衣颂莲偷偷跟随,眼前的小屋剧烈晃动(人物心理),雪景里,颂莲大叫:“杀人了。”实际上,红灯笼就是间接杀人的工具。

4.4.6疯狂或新生

最后一个段落,三太太房间的红灯再次点燃,很红,与平时不一样地红(与红高粱的结尾很像)。颂莲将深蓝色罩子悉数扯下,蓝色被扔在地上。颂莲为三太太也为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点灯——但自己点与为他人而点意义完全不同。镜头从院子推上去,是红光下决绝的颂莲。有死便有生,只是不知道等待当时的颂莲的新生会是什么?

总之,一切都围绕着红灯笼。张艺谋把红灯笼的“戏”做足、做透、做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使这部电影的形式感和视觉效果达到了极致。张艺谋解释说:“《大红灯笼高高挂》”继承了原作的风格,也根本不是一个严格写实的作品。它从构思到整个影像都是意象的、象征的、符号性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有很多华丽的东西。红灯笼不说,光那服装看起来就像模特表演,还有京剧脸谱,美丽的画面,都让人们觉得好看。但给人的整体感觉还是很冷。从风格上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第五代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一个作品。它有很深的造型、强烈的意念、强烈的象征和氛围,还有对历史文化的反思和批判。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个极致性的东西。”除了造型及其视觉效果的极致追求外,所有象征的意念追求也达到了极致。电影中红灯笼第一,女性形象第二,男性形象第三。导演干脆不给男主人公脸部的特写,使他变成一个“不见脸的男人”,不免使人联想翩翩,由此达到了一种极致的象征性。

其实整部电影除了色彩符号、色彩仪式、时间上也有象征意义。电影中用黑底红字划出了时间的四个段落,即:“夏”、“秋”、“冬”、“第二年夏”——故意避开春天,这也是为了造成一种这里没有春天的象征效果,小说的结尾“第二年春天,陈佐千陈老爷娶了第五位太太文竹”,而不是电影中的“第二年夏天”。电影里“没有春天”刻意如此。

5. 总结

无论服装色彩、化装色彩还是色彩象征符号,色彩与人、与物的结合形成的独立象征,就是苏珊?朗格的“艺术中的符号”(symbols in art),是构成艺术作品的诸要素——“从人们熟悉的大圣人头顶上的光环,到那可怕的…格尔尼卡?;从代表女性的玫瑰花或代表贞洁的百合花,到T.S艾略特作品中特有的那种看上去像是围绕着同一个轴心套在一起的花纹,都是艺术家们常用的符号。

这种“艺术中的符号”作为独立象征成为电影象征意义的起点,只有将色彩与具体的“人”、“形”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传神的象征效果,在此,色彩与“形”的表现力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红色,本来被誉为“最具象的颜色”,但一个暖红色调,当它不再作为一句抽象色调而是作为其他事物的成分,与自然形式结为一体时,其内涵将从根本上改变。把红色与各种各样的自然形式结合起来将产生不同的精神效果,所有这些作用将会与原来的孤立的红色作用是协调的。”所以,“对事物的无知,比如我们不知道动物、矿物、植物的

性质,也使喻意表达模糊”。

因为色彩象征的不确定性,要看它所处的环境、所处的色彩关系,我们才能准确识别它的象征意义。色彩象征符号的多义性,加上不同历史、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甚至不同个人的色彩经验和感受,使得色彩的象征意义更加复杂。只有当它跟具体的“物”

相结合时,我们因为对这个“物”——“道具”的具体认识,由此产生的色彩象征意义才会比较有方向性。

康定斯基对此也有相同论述,他以红色为例:“现假设我们把红色与天空、花朵、面庞,马匹或树木结合起来。红色的天空使我们联想起日落或者火焰……红色既可以表示人的精神焕发,也可以表现模特儿的奇异光彩……一件红外套确实完全另外一回事……一匹红色的骏马,这个字眼本身就使人进入了另外一个境地。一匹红马的虚构需要一个…虚假?的世界。否则,这一色彩和形象的结合只是给了人们一种新奇的印象——肤浅而缺乏艺术性,或者像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神话”。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给这段话作了一个很好的视觉注解,导演充分地使用了“红灯笼”这一色彩造型符号。由于全片的基调是以蓝青为主近乎黑的暗调,并将红灯笼这一大红色置于蓝青色的大关系中,这种色彩反差的处理,扭转了我们对红色象征喜庆的常规看法。这里的红色没有热情、奔放、欢乐的喻意,反而是痛苦、扭曲的暗示。影片最后颂莲室内挂满红灯笼的场景渲染,更是表达了颂莲的悲剧人物心理。红色成了这个价值中女人的无奈

与悲哀的象征。

本文的最后借用味道的奥古斯丁的一个句式,作为这一节的结尾。“色彩关于独立象征所做的预备,还有什么能比…一词多义——只要与其他…形?(人或者物)彼此印证就能够得到其共同的象征意义——更慷慨、更丰富、更有趣呢?”

6. 结语

不同的颜色常常代表着不同的寓意,色彩的象征意义语色彩本身的寓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色彩的象征意义往往与诸多因素相关联,该颜色所在的环境,或是与该颜色搭配的色彩关系等等。本文的引言中提到,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组成,一个是意义,一个是意义的表现。由于色彩本身的属性已具有一层意义,但除此之外,色彩的另一种意义——超越了自身的意义,就需要与具体的未知因素相结合。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很好的体现除了电影色彩的独立象征意义,各种颜色除了本身的寓意,还结合不同的

环境等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浅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艺术特色111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电影艺术概论 系别人文社科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王伟 指导教师王皎 2015年 6 月 10 日

浅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艺术特色 摘要: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电影中较为成功的作品,这部电影不仅在国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国际上也获得了诸多奖项。那么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本文将对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艺术特色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获得张艺谋早期电影创作的成功之处,希望为当代电影创作提供可鉴之资。本文将首先从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叙事策略作为切入点,分析张艺谋独特的电影语言叙事特色以及在这部影片中反映出的女性文化视野。 关键词:电影语言叙事;女性文化视野;民俗画面象征手法 一、电影色彩的象征意义 在电影里的颜色分色光与色素。色光主要是通过滤色片给整个镜头或镜头的某一局部加上一层颜色,另外一种颜色我们叫色素,就是被摄体本身的物质对光的接受所带来的颜色。《大红灯笼高高挂》整部影片的色彩基调都是趋于青灰色的冷色调,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红色灯笼在此则显现出更加令人产生视觉冲击的色彩,并且贯穿整部电影,从而为观众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也呼应了电影的片名《大红灯笼高高挂》,但是这高高悬挂在空中的大红灯笼并没有照亮这府院的生活,反而将其笼罩在一个更加畸形的社会体制之下。影片重点在揭示那个时代畸形的社会关系,进而揭示社会关系背后的社会悲剧,把故事讲清晰,抓人物刻画,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这便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宗旨所在。 二、红色笼罩下的畸形人物性格 女主人公颂莲是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新时代的女性形象,但是在继母的策划之下被迫无奈嫁人陈府,开始的颂莲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代表,与隐喻封建的陈家显得格格不入,但是经过时间积累,她终于还是向那畸形的制度俯首称臣。本片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在影片的故事创作当中延续了原著中有关对于女性命运的探讨,在那个女性毫无地位的封建时代,影片把女主人公颂莲的心理变化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阐述了那个时代下女性命运最终走向悲剧的原因,这里既有大时代背景的可观原因,更多的也是女性对于自身命运的一种妥协。颂莲是新时代教育下的产物,在笼罩在封建旧制的陈府当中她的新思想也逐渐被取代,一个先进的进步女青年为了能够在这里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加入了这阴险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报告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一、影片一上来,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 1、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2、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对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是这样开头的。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3、颜色的运用,一直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是如此地阴冷、灰暗! 4.主人公流泪的特写镜头: 二、随后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演奏的音乐。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和迷惑。 三、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情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四、随后是主人公走入陈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然后主人公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五、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酷、阴暗! 六、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

从色彩与构图角度赏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从色彩与构图赏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106 江丹婷《大红灯笼高高挂》是1991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由张艺谋执导,巩俐、何赛飞、曹翠芬、金淑媛等主演。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深刻揭示了20世纪初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磨灭和摧残,同时展现了男尊女卑社会下女性的悲哀。该片获得了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这部影片是张艺谋的早期作品,由于张艺谋导演早年学习摄影所以对色彩与构图情有独钟,而这部电影中这两点也尤为出色。 色彩方面: 本片中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喜庆与朝气蓬勃,但是本片中红色却是作为阴森恐怖的色彩元素出现,与原本所阐释的喜庆的感觉产生强烈反差。 在影片当中,最重要的红色符号是红灯笼。大红灯笼是电影故事的主线,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一个女人被宠幸或者被冷落与被废黜。如当颂莲的新婚之夜满屋挂满了大红的灯笼时,是一种喜庆的欢腾,更是一种与下面非喜庆相对应的不悦的对比——红色将她引进了一场妻妾之间无形的争斗之中。在颂莲假怀孕之时,全部红起来的灯笼有了一种讽刺的意味。不再是简单的“长明”,而是昭示着一种无可奈何的生命压抑的释放。除此之外影片中大多时候的陈家是笼罩在黑暗阴抑之下的灰色,而大红灯笼的出现与陈家宅院就形成了一种极端对称的构图上,看上去就如同一张血盆大嘴,也就寓意着封建家庭对美好人性的吞噬。 红色这一色彩作为电影创作的主要元素,不仅完美地演绎了它客观上渲染环境,进行视觉造型的作用,在更多时候也是象征着一种对于封建礼教的冲击。三太太梅珊是一个张扬的人物代表,大红的戏服,大红的棉衣,大红的妆面,都让人对这个妖艳的女人感到一种要突破大宅院种种规矩的疯狂。 除红色外白色也对影片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颂莲身着一身白色学生服出现在这个庭院的时候,表现出她本是学生的身份以及内心纯洁,进门后穿着红衣表现她心理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清纯慢慢走向堕落。当丫鬟雁儿被颂莲发现私自在

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赏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早期作品,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部,其剧改编自《妻妾成群》。整个片子从头到尾都充斥着红色灯笼,可是这象征喜庆与温暖的红色并没有给人带来丝毫温暖,相反,却给人一种狰狞血腥之感,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鲜活命运将被封建主宰;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老爷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看完这片子,我感觉十分的压抑,不论是从色彩还是情节,高墙内就是一个大染缸,无论多么美好的女子,进入了那里,都会被污染。于是乎,我为自己所处在新时代而感到庆幸,同时也为她们的不幸感到悲哀。 整个片子人物刻画的个性鲜明,大太太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性,她是善良的,在听到颂莲19岁时会说声阿弥陀佛,她也是无奈的,自己年老色衰,不能阻止丈夫纳妾,但她是正室,又有一子,所以,他的地位是稳固的,她也不用参与什么后庭斗争,可是儿子常年在外,丈夫也不陪她,她也是孤独的。 二太太是一个表面上是一个平易近人,实际却是一个阴险狡诈之人,因为没生下儿子,怕自己地位不稳,她陷害颂莲和三太太,害她最终疯了,暂时稳住了她的地位,可是五太太一进门势必又是一场你争我斗。 三太太是一个本性不坏,非常有特点的一个人物,她为了自己的生活选择了高医生,这种行为是像当时的封建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规矩发起了挑战,然而其最终还是死了,死在了斗争之中,死在了封建制度之下。 四太太颂莲是一个有学问的大学生,在继母的劝说下嫁到陈家,她骨子里有一种骄傲和反叛,可是这最终也被大宅门内的斗争而同化,为了争宠,她假装怀孕,最终事情败露,酒后失言,她害死了三太太,在目睹三太太被杀的情景,她疯了。可以说她是一个悲情的人物,是千百年来活在内宅女人的一个缩影。 雁儿可以说是影片中最惨的一个角色了,每天做着当四太太的梦,直到颂莲的到来,但是她并没有从梦中醒来。雁儿对颂莲可谓是羡慕,嫉妒,恨,以至于帮助二太太。在自己房间里点满了灯笼无不表现出了贪婪的欲望,却又被颂莲揭发,最终又不肯服输,最后因病再加上内心的不服,始终咽不下这口气,就这么死了。以至于到死,她还是认为是颂莲强了她的位置,不相信是老爷在玩弄她。 剧中刻画的这些人物都很有代表性,代表了这几千年在封建制度下的女人的各种形态,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整部片子都给人一种很压抑,很沉重的感觉,那些被锁在高墙大院里的人性,被霜雪覆盖,大红灯笼燃的是人性的贪念,是深墙中女性的无奈与悲哀,是几千年中国人沉重的叹息。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影片一上来,就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我觉得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 一、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二、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主人公巨大的脸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就是这样开头的。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三、颜色的运用,一直就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就是如此地阴冷、灰暗! 随后就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吹奏的音乐。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与迷惑。 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随后就是主人公走入公家的一幕,先就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估计就是家

规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中镜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就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就是冷库、阴暗! 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头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庞大、幽深与莫测,她仿佛张开了一张血盆大口,生生地把主人公吞噬了下去! 3分55秒时,镜头转到一个中镜,主人公背对镜头面向深深的院墙。此时可以注意这个构图就是对称的,画面左、右、上面都就是厚重的院墙,主人公被挤压在画面的下方,而且被包围了起来。如此庄重、与谐的一个画面更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与煎熬。 接着就是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的对比,主人公站在下面,从主人公的视角,镜头仰拍城墙上的老仆役,这个封建家庭显得高高在上,傲慢自大。随后镜头又从城墙上俯拍主人公,人物被压制在一个低等的位置,显得卑微。通过拍摄角度的变化,强权与弱势表现得一清二楚。 然后,就是一连串的中镜衔接,主人公再谱仪的带领下,不断地

蒙太奇镜头之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之蒙太奇镜头分析 这是一部深受好评的影片,在1991年获得了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在片子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张艺谋导演的深沉与智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场景是令人寒颤的大院乔宅。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下面我们就从一组蒙太奇镜头中分析一下。 开始是主人公走入公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估计是家规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中镜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库、阴暗! 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头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庞大、幽深与莫测,他仿佛张开了一张血盆大口,生生地把主人公吞噬了下去!

3分55秒时,镜头转到一个中镜,主人公背对镜头面向深深的院墙。此时可以注意这个构图是对称的,画面左、右、上面都是厚重的院墙,主人公被挤压在画面的下方,而且被包围了起来。如此庄重、和谐的一个画面更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与煎熬。 接着是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的对比,主人公站在下面,从主人公的视角,镜头仰拍城墙上的老仆役,这个封建家庭显得高高在上,傲慢自大。随后镜头又从城墙上俯拍主人公,人物被压制在一个低等的位置,显得卑微。通过拍摄角度的变化,强权与弱势表现得一清二楚。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艺谋曾说过,“‘极致’是我一贯的追求。我要含蓄也要含蓄到极致,要独特也会是‘极致’的独特。”他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时刻为“极致”奋斗。在他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极致时刻彰显。 张艺谋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著名作家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从小说到电影,从抽象的白纸黑字到具体可感的影像,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侧重点也各不一样。张艺谋用自己高超娴熟的导演技巧呈现给我们一部震撼的银幕佳作。 后经典叙事学认为,不仅文学是叙事的,就是哲学、宗教、历史、新闻、心理分析、教育、影视乃至一切符号活动,都是叙事的,或具有某种叙事性,因此,它们都是叙事学研究的对象。那么在电影中,叙事学就可以从很多角度、以各种方式进行分析,例如,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电影符号、色彩······ 一从《妻妾成群》到《大红灯笼高高挂》 认真阅读一部小说,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塑造的形象,描绘的场景,人物的举止言行,都形成与读者的思想中,一千个读者心中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可以任自己想象,然后勾勒出那些真善美,或者假恶丑。而仔细观赏一部电影,观众要面对的不再是书香纸卷,而是会直接形成一定视听觉冲击力的影像,它由一个个镜头、画面、段落、场景构成。它用画面和声音给观众讲故事。 银幕上的二维空间和固定的放映时间,不容许电影太过拖沓冗长,如果把生活中的事无巨细、婆婆妈妈展现给观众,观影的厌烦就会随之而来。所以电影要求它的剧本要有扣人心弦、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简练集中的人物关系。 倪震在改编《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剧本时,较原著做了很多改变。原著中,颂莲有很多面孔,她有伺候老爷时温柔如水的一面,也有面对“强劲对手”时狠心乖张的一面;她会憧憬自己曾经幻想的美满爱情,但面对陈家大院内那口死人井和后花园的阴气十足时,她又会陷入自己的消沉和悲哀中。当雁儿死后,她孤独地在封灯的屋子里自斟自饮,那时的她又是那么的无助。小说中的颂莲是一个立体的、矛盾的人。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人物似乎都变得比较平面,性格比较单一。颂莲踏进陈家大院之后,由一个自立的洋学生变成了一个和别的女人争风吃醋的姨太太。在那个大院里,那个永远只给人远景、侧脸的老爷象征着大院里的绝对权威,容不得半点背叛,他让人触摸不到,也捉摸不透;捧着佛珠,念叨着“罪过,罪过”的大太太毓如年老色衰,却依然仗着自己有儿子,端起正房的架子;永远笑咪咪的二太太卓云笑里藏刀,蛇蝎心肠;表面刁钻,内心善良的三太太梅姗敢爱敢恨,敢作敢为。这些人物形象都可以概念化,很容易就可以概括出他们的个性。这些都属于符号化的处理,而符号化是电影叙事学的基础。 在情节的处理上,编剧则注重突出主要矛盾。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集中体现的是大院高墙里女人的悲哀,而这种悲哀主要是通过女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和欲望压抑表现出来的。为了通过画面体现这种矛盾冲突,编剧删减了原著《妻妾成群》中的很多情节,譬如小孩子之间表现出的成人的矛盾,陈老爷五十大寿,飞蒲少爷重阳回家、教颂莲吹笛子、云南做生意失败等,同时还增加和改变了一些情节,例如原著中不曾提到的雁儿在自己房里点灯笼,和后来的烧灯笼逼雁儿认错,小说中的死人井在编剧手下也变成了死人屋···人物设置由多变少,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对封建体制的抨击上,种种改变都是为了让导演更好地把故事讲给观众,通过画面上精致的视觉造型。 剧情采用了因果式的线性结构,遵循故事情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虽不及其他影片叙事结构,如交织式对比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来得更有张力,但在时间的缓缓流逝中见证大院女人悲哀的不完满结局,似乎更有震撼力,也更能突出作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来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 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 这不影片还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是, 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而本片的许多人物关系也是在景别与取景的恰当选择中体现,比如梅珊与颂莲打麻将的一场戏就是通过梅珊与高医生的双人中景镜头暗指出两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由此推动剧情。在中远景为主的的景别组合里,张艺谋导演对特写的使用是极为克制的,所以本片仅有的几个特写便是解读本片人物关系的关键。第一次特写是颂莲继母催促她她出嫁的镜头,第二次是颂莲与大少爷飞蒲第一次见面,第三次是颂莲准备剪掉二太卓云耳朵时,第四次则是颂莲看着挂进二太院里的红灯笼,第五次是飞蒲与颂莲的分别,最后一次则是颂莲在死去的梅珊房里之时。这六次特写将颂莲最重要的六次事件展现出来,也通过颂莲从正常到疯的过程将旧社会之人受封建压迫之事完全展现出来,这也是由批判上升到其本质的展现。 塑造本片中人物及表达主题的另一个手法是利用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除了在不同情绪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冷暖色调,本片还利用了人物衣着的变化来外化人物。陈家四位太太在衣着上的性格与状态外化更为明显,一直都是城府很深的大太太和二太太一直都穿着颜色复杂的丝质衣物;而三太梅珊起初的全红丝质衣物到中段的彩色衣物直到后段的淡兰色衣物以及死时的全白色衣物便是叙述三太由得宠、骄横到城府渐深再到渐渐看淡直到最后非正常地凄惨地死去的过程;同样,颂莲的衣服颜色则是白、彩色、淡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剖析[整理版]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剖析[整理版]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影片一上来~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我觉得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 一、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二、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主人公巨大的脸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是这样开头的。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三、颜色的运用~一直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是如此地阴冷、灰暗: 随后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吹奏的音乐。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和迷惑。 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随后是主人公走入公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估计是家规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中镜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

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库、阴暗: 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头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庞大、幽深与莫测~他仿佛张开了一张血盆大口~生生地把主人公吞噬了下去: 3分55秒时~镜头转到一个中镜~主人公背对镜头面向深深的院墙。此时可以注意这个构图是对称的~画面左、右、上面都是厚重的院墙~主人公被挤压在画面的下方~而且被包围了起来。如此庄重、和谐的一个画面更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与煎熬。 接着是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的对比~主人公站在下面~从主人公的视角~镜头仰拍城墙上的老仆役~这个封建家庭显得高高在上~傲慢自大。随后镜头又从城墙上俯拍主人公~人物被压制 在一个低等的位置~显得卑微。通过拍摄角度的变化~强权与弱势表现得一清二楚。 然后~是一连串的中镜衔接~主人公再谱仪的带领下~不断地穿梭在庭院之中。表现出了这个家族的繁华和神秘。 6分30秒处是一个对庭院的俯拍~画面清晰地缠显出一个口字型的四合院的。人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显得如此渺小、脆弱。同时俯视的镜头~显得十分节制而客观~仿佛是观众在俯瞰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戏剧感特别地浓烈。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教程文件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 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影片一上来,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我觉得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 一、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二、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主人公巨大的脸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是这样开头的。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三、颜色的运用,一直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是如此地阴冷、灰暗! 随后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吹奏的音乐。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和迷惑。 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

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随后是主人公走入公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估计是家规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中镜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库、阴暗! 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头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庞大、幽深与莫测,他仿佛张开了一张血盆大口,生生地把主人公吞噬了下去! 3分55秒时,镜头转到一个中镜,主人公背对镜头面向深深的院墙。此时可以注意这个构图是对称的,画面左、右、上面都是厚重的院墙,主人公被挤压在画面的下方,而且被包围了起来。如此庄重、和谐的一个画面更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与煎熬。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 析 一、影片一上来,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 1、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2、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对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是这样开头的。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3、颜色的运用,一直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是如此地阴冷、灰暗! 4.主人公流泪的特写镜头: 二、随后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演奏的音乐。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

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和迷惑。 三、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情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四、随后是主人公走入陈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然后主人公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

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五、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酷、阴暗! 六、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这个景深镜头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庞大、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色彩运用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色彩运用 内容摘要:色彩是表现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参与造型、营造气氛,还能够塑造人物、还原时代风貌、提高电影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可以增进剧情、表达象征意蕴、引导观众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不是简单地对自然的再现,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符号。这种艺术符号的意义就是色彩运用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色彩的意义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大红灯笼高高挂 一、色彩的意义 色彩是表现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参与造型、营造气氛,还能够塑造人物、还原时代风貌、提高电影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可以增进剧情、表达象征意蕴、引导观众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不是简单地对自然的再现,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符号。这种艺术符号的意义就是色彩运用的象征意义。 这种象征的手法的运用,在精心设计的意象中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文化意蕴,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把这一手法运用得到位且精彩,在这部影片中,色彩便是这部影片意义结构的主要依托。 狄德罗曾在《论绘画》这样描述过“优良的素描师并不缺乏,善于着色的大师却是少有”。①导演张艺谋,也是色彩运用的大师,色彩已经成为张艺谋电影的一种极具个性化的品牌。在这部影片中色彩既是最好的效果道具,又是剧中的主角,它诠释的象征意蕴使观众在噬血的深红或清冷的深蓝的画面中跟着剧中人物经受着一次又一次命运的慨叹,经历着心灵一次又一次的洗礼。 二、色彩在场景中的运用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场景是令人寒颤的大院陈宅。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

作品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 The Red Lantern),是1991年出品的一部中国电影,由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电影剧本是由倪震根据1990年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这部电影获得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演员表 角色演员 巩俐颂莲 何赛飞梅珊 马精武陈佐千 曹翠芬二太太 周琦管家 孔琳雁儿 金淑媛大太太 丁惟敏宋妈 曹增银点灯人 崔志刚高医生 初晓飞浦 徐微曹二婶 职员表 出品人:张文泽 制作人:侯孝贤 导演:张艺谋/Yimou Zhang 副导演(助理):何建军 编剧:苏童/Su Tong 摄影:赵非 配乐:赵季平 剪辑:杜媛 美术设计:曹久平 服装设计:佟华苗 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

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 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而本片的许多人物关系也是在景别与取景的恰当选择中体现,比如梅珊与颂莲打麻将的一场戏就是通过梅珊与高医生的双人中景镜头暗指出两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由此推动剧情。在中远景为主的的景别组合里,张艺谋导演对特写的使用是极为克制的,所以本片仅有的几个特写便是解读本片人物关系的关键。第一次特写是颂莲继母催促她她出嫁的镜头,第二次是颂莲与大少爷飞蒲第一次见面,第三次是颂莲准备剪掉二太卓云耳朵时,第四次则是颂莲看着挂进二太院里的红灯笼,第五次是飞蒲与颂莲的分别,最后一次则是颂莲在死去的梅珊房里之时。这六次特写将颂莲最重要的六次事件展现出来,也通过颂莲从正常到疯的过程将旧社会之人受封建压迫之事完全展现出来,这也是由批判上升到其本质的展现。 塑造本片中人物及表达主题的另一个手法是利用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除了在不同情绪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冷暖色调,本片还利用了人物衣着的变化来外化人物。陈家四位太太在衣着上的性格与状态外化更为明显,一直都是城府很深的大太太和二太太一直都穿着颜色复杂的丝质衣物;而三太梅珊起初的全红丝质衣物到中段的彩色衣物直到后段的淡兰色衣物以及死时的全白色衣物便是叙述三太由得宠、骄横到城府渐深再到渐渐看淡直到最后非正常地凄惨地死去的过程;同样,颂莲的衣服颜色则是白、彩色、淡蓝又到最后的白,这样的使用方法与塑造三太方式相同,道出了颂莲由纯净到争夺到看淡再到最后“轮回”的过程,本片表达主题的最重要手法在于对声音的杰出使用。本片就是在京剧青衣那清亮漂浮的吟唱中开始,它如幽灵般由远及近、由淡至浓,这不仅预示着全剧的悲剧性结局,同时也为全剧的音乐定下了基调,这就使整部舞剧音乐充满着京剧音乐元素。本片中大部分的声音使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更深塑造,比如颂莲进入陈家时的混响,侧面体现出陈家的大、幽、无“人气”。 除此之外,声音的使用在本片中有四大突出之处:1。声画对比以增强表达意图。如颂莲去陈家的路上,导演使用了传统的喜庆婚乐,而画面上的颂莲却是一个人在冷色调的树林大全景中孤单地走着,这样的声音与画面的不统一使得颂莲的婚姻在一开头便披上了悲凉的外衣。2。对事件的推进。片中导演让锤脚声成为了老爷的宠爱也就是争斗的目的的象征,便利用了这些推动了人物关系和剧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色彩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色彩分析 色彩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今,色彩已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快餐店装饰多以桔黄色或红色,因为红色、橙色最醒目,吸引人的注意力,使过往人进去消费;冰箱大多是白色的,白色或浅色对光的反射率比较高,因而冰箱表面的温度不会太高,这样就不必耗费更多的能源为冰箱表面降温;安全帽多是黄色的,黄色帽顶象征交通红绿灯的黄灯,表示警示,较之其他颜色醒目,同时给人很温暖的感觉。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有见解的导演将色彩运用到电影中,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参与造型、营造气氛,、还能够塑造人物、还原时代风物人情、提高电影艺术审美价值,。尤其是可以增进剧情、表达象征意蕴、引导观众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使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对色彩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我们印象最深刻的色彩莫过于由始至终贯穿于整部戏中的硕大无比的红灯笼。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喜庆的象征之物,然而,在这里却罪恶地点燃了这深宅大院里妻妾之间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攻击的欲火,几个女人为这红灯笼所表现出的心灵扭曲与疯狂,她们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主人以下的最高权力。于这火红的灯笼成了她们追逐权力、地位的动力,红色成了欲望的符号。也许,这是她们这些炽热的欲望却折射出些许卑微的希望,那一丝希望令人痛惜,让人怜悯。 毫无疑义, 灰色是该片的基本色调, 它象幽灵一样跟随着大部分镜头灰黑 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 灰黑色的牢不可破的院墙, 青灰色的枯死的瓦非, 充塞观众的视觉空间。灰色的视觉形象在心底的投影往往是一种沉重压抑缺乏生机的感觉。这一片弥漫着的灰色雾障就象坚固的院墙一样牢不可破, 它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 观众在审美的共鸣中也无端 觉得有一种受压抑的烦燥感。 黑色,在大红灯笼的照耀下,我们无法忽略的是那笼罩在陈家大宅上空的“黑”——一种恐怖,一种荒凉,一种没有生机带着绝望的难以躲避的死气。对于黑色的恐怖莫过于封灯的情景,那一块块黑色的罩布无情地尘封了颂莲最后的一丝希望,并将之冰封于“黑色恐怖”之下。这是老爷的冷酷无情,是太太们之间的相互算计,是颂莲的悲鸣,更是这个时代女人们的悲哀。 白色既能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在此影片中却给人以恐怖的心理体验。三 姨太在一个漫天大雪的夜晚被抓,她在这遍野皆白、寒风凛冽的背景,走向了死亡之墓——“死人屋”。而四姨太翻晰于雪野中,吃语着“杀人啦”,从此行为疯癫失常。纵使遍野皆白, 也掩盖不了封建礼教、婚姻制度杀人的罪恶。在这明亮纯洁的白色背景的衬托中,能够挑起观众心灵深处那一抹悲凉,能够更好地反观这个典型封建家族的黑暗,从而激起我们对这群妇女命运的深刻同情。 当然,这红、黑、灰、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红色是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得冷暖色调完美结合,营造出强烈的感情冲突。让人不知不觉中为这色彩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所倾倒所感染。 电影中色彩的运用都是基于视觉真实基础上的主观再现。影片中色彩的美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红灯高挂,宿命己沉 ------影评《大红灯笼xx》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1991年的作品,这部作品在国内外获得很多奖项。 影片确实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在刻画人物上,画面上都是显而易见的,影片是根据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在继承和发扬原著的主旨和风格上,又贯穿了张艺谋那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了在‘‘一夫多妻制’’下的封建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算计,暗斗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 女主人公颂莲是该影片的核心人物,影片一开始便看见颂莲那张泪眼婆娑的脸,那缓缓滑落的泪与哀伤的神情似乎隐喻那她悲痛的命运,我的心也随之沉了下去,这泪眼奠定了全片哀痛悲伤的基调。 本来收过教育的她,在陈府这样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能有一席之地,颂莲的个性逐渐的的扭曲和变形,而最终导致颂莲和其他太太们一样的悲惨境地,造成她们这些变化的罪魁祸首就是陈家的老规矩,这是一群被规矩束缚的女人,这也是一群牺牲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女人。我很庆幸我生活在新时代,能够追求自己的幸福、自由美好,而在影片中这种想法或许是天真的甚至是幻想。在某一个方面来说造成这种悲剧也是由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所影响的。 整个影片的拍摄环境非常单一,就是陈家的大宅院,但是拍摄环境的单一并没有埋没了这部影片细腻的情感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所以说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成功的影片。 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色彩的渲染淋漓尽致,在张艺谋的影片中,色彩无疑是带给了观众最直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在这部影片中,红、黑、白三种颜色在影片中被运用的恰当自如。红色,本色是喜庆,大吉大利,而在这里却成了一种束缚一种压迫,因为一旦你穿上了大红色的嫁衣也就注定你要待在陈府一辈子。黑色,最深沉安全的颜色,在这里却上演了世间的悲剧。另外,大宅院里那灰灰的墙,似乎也在预示着一个有生

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光线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光线分析 首先要说,很好的一部片子,一种红温温的暖色,里面却是无尽的凉。从头到尾,没有给过陈老爷一个特写,从来都是模糊的头像,或者只有部分身体的出场,甚至于优势只有一个声音,洪亮,威严。其他的男丁,除了高医生,大儿子以外,身在这个大院里的男人,也都没有特备的特写镜头。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老爷这个人物的光线形式,就是具有相当程度的规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画十分鲜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叙事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时候,为了达到影片叙事情节的表达,在影片中赋予某一个人物以一种特定的光线效果,这个人物走到哪里,这种光线效果就带到哪里。

高高的院墙,昏暗的光线,耀眼的红色,束缚的身躯,破碎的心灵,挣不开的规矩,贪婪的欲望……一切都在这里交织,在这里汇集,在这里互相吞噬,在这里互相折磨。新旧的交替,春冬的交替,生命的交替,宠爱的交替,在这里轮番竞演。一场在深院内的女人之间的男女之间的斗争就在导演的手下,尽情的宣泄开来,没有人逃得脱。灰色,沉闷得快要接近死亡的颜色,院子是灰色的,砖块堆砌而成的院墙,灰蒙蒙的,压抑,恐慌,瞬间蔓延开来,布满整个院落,每一个角落都藏着死亡的气息。 太太是灰色的,一个失去丈夫宠爱,一个很久都没有点过红灯的女人,每天会吃斋念佛的老太太,说话慢吞吞的,一字一顿,所有的不如意都自己藏着,对于女人之间的战争早就看透彻了,没有二太太的诡计,没有三太太的直爽,没有四太太的单纯,也不会有燕儿的幻想……像是个冷眼旁观的人,对老爷,对姨太太,对儿子,甚至对自己,冷冷淡淡,像是在坐着等待死亡光临一般…… 家是灰色的,那样的沉闷,想个老古董似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这规矩,这是陈府的规矩,照府上的规矩,这似乎不合规矩,这是规矩,规矩,规矩……全部都是规矩,吃饭有吃饭的规矩,睡觉有睡觉的规矩,点灯有点灯的规矩,怀孕有怀孕的规矩……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规矩,不懂变通的规矩,流传了几百年的规矩,官价自己也成了一部只懂规矩的活规矩…… 有妻妾成群的老爷,仍旧是灰色的,在片中这个掌控了一切男人自始到终都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身影,未曾露过面容,姥爷是神秘的,突然得来突然地去,没有人知道老爷在怎么想,重要的不是老爷的样貌,你可以随意的想象,丑陋不堪的,潇洒倜傥的,猥琐好色的,精明能干的,随你怎么想都可以,只要记得老爷是有钱的,正是有钱,才使得源源不断的女人嫁入陈府。同大太太一样,老爷的说话也是慢吞吞的,不过老爷是由脾气和心计的,老爷会冲着颂莲说,我最恨别人给我脸色看,会精明的避开几个太太,在她们之间活得极为滋润。姥爷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权力的象征,金钱和事业还有女人,对于老爷来说,不过尔尔。可是所有的女人都围着老爷转,老爷每晚的宠幸都会是她们炫耀和自豪的资本……

影片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凄婉的女性悲歌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从苏童的《妻妾成群》到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创作者关切的题旨也从讲述一个女性遭受的婚姻悲剧的故事转而探讨一群女性在一个绝对封闭的空间内疯狂的生存状态。这样一来,孤独不再是一个人的孤独,疯狂也不再是一个人的疯狂,牺牲更不再是一个人的牺牲。与“五四”时期大多“新青年”相反,颂莲这个“新女性”却走进一个旧家庭,她几乎是自觉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她的干练坚决成为她走向绝望之路的原动力。显然,这个女性拥有与她的背景不相称的过多的女人味,她谙熟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和勾心斗角,甚至以“床上的机敏”博取陈佐千的欢心。然而,她清纯的气质和直率的品性终究挽救不了一个小妾的命运。与此构成同位关系的是有“倾国倾城”之貌的三太太梅珊和“明媒正娶”的大太太毓如。梅珊是个“高兴了就唱,不高兴了就笑”的“狗娘养的”,而毓如则是未老而色衰,色衰则爱弛。虽然无论苏童还是张艺谋都没有明文表现过毓如的痛苦,但是可以想象,当她被迫和那个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卓云一同分享自己的丈夫,当她被迫在中年之前就完全禁欲,被迫接受和面对一个又一个年轻的、新鲜的女性进入陈家大门来和她还有她的的儿子争夺财产权势斗智斗勇,她除了躲进宗教的虚无中去寻找慰藉和慈悲,难道还能有任何其他的逃避和选择吗?电影中几乎完全没有关于陈佐千的详尽描写,这个热衷于纳妾的旧式男人,看上去有点像西门庆,他以对床弟的热情来掩盖已经颓败和虚空的生活。在整个故事中,他是一个至高无上而又苍白空洞的背景,以至于在张艺谋改编的影片中,陈佐千只剩下一个凝重而模糊的背影。飞浦似乎带来某种生机,在他英俊潇洒的外表掩盖下,却是对女人的惧怕,对于这个家族的人来说,对于这种旧式腐朽的生活来说,飞浦又是一个断然的否定。在这一层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