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测量坐标计算

测量坐标计算

测量坐标计算
测量坐标计算

一、坐标正反算:

数学数轴X (横轴)Y (竖轴)

测量数轴Y (横轴)X (竖轴),测量计算中以测量竖轴判断象限,象限以顺时针排列。

正算cos AB B A AB X X D α?=+ sin AB B A AB Y Y D α=+?

直圆点里程ZY=JD-T 圆直点里程YZ=ZY+L 曲中点里程QZ=YZ-L/2

R>300m 时,曲线上20m 定一个桩,R<200m 时,曲线上100m 定一个桩。 l i 为曲线点至ZY (或YZ )的曲线长

i 点与ZY 点在曲线上夹角

i 180=

i l R απ?

i 点与ZY 点在X 上变化 sin i i x R α= i 点与ZY 点在Y 上变化

()

1cos i i y R α=-

2.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相对坐标计算

0缓和曲线长

001802l R βπ=? 24

003-242688l l p R R =3002

2240l l m R =- 00018036l R βδπ

==?

切线支距法

缓和曲线: 59

2244

00403456l l x l R l R l =-+ 3711

3355

000

-633642240l l l y Rl R l R l =+ 圆曲线:00002290180180==2l l l l l l R R R ?βπππ

---?=?+?

()

特别提示:此处线路转向±与其他情况正好相反! 3、已知两坐标系纵轴夹角计算

X 0、Y 0为施工坐标原点,α为两坐标系纵轴夹角

0cos sin p p X X x y αα=+-

0cos sin p p Y Y y x αα=+-

四、边桩放样坐标计算

1、直线段:=90Z αα- 左 =90Z αα+ 右 (Z α为ZH 点方位角)

边桩坐标:cos i X X D α=+? sin i Y Y D α=+? 2、缓和曲线坐标计算

曲线右偏oi αα=左 180oi αα=- 右

边桩坐标:cos i X X D α=+? sin i Y Y D α=+? 计算二:

()009022=218022180

ZJ ZJ l l l l R R πααππα?-+?++-=+

边桩坐标:cos i X X D α=? sin i Y Y D α=? (左“+”,右“-”) 附:里程大小中桩坐标计算02=

2180

ZJ l l R απ

α+?+

cos i X X D α=±? sin i Y Y D α=±?(大“+”,小“-”) 计算三:

始坡率外矢距: 12w i i =- w/2T R = 2e /2X R = 2/2H H X R =±始/终 前坡度大于后坡度为+,前坡度小于后坡度为-。 X 该点到竖曲线起点或者终点的距离

七、Excel 公式编写

Arcsin(1/2) “=Asin (1/2*180/PI())”

Sin(30) “=sin(30*PI()/180)” 1°1’1” “(1:1:1)*24” 常用函数:

求和 SUM 最大值 MAX 最小值 MIN 平均值 AVERAGE 统计 COUNT 条件计数 COUNTIF 查找 LOOKUP 向下取整 INT 条件 IF(条件1,“结果1”,IF (条件2,“结果2”,“结果3”))

关(不选中)。所有要传输的程序全部选定好后,按TRAN )。这时屏幕上显示“Transmit OK ”,按

4、传输期间屏幕显示:Transmitting …… ,传输完成后显示:Complete ……

CASIO fx-5800P 对称缓和曲线坐标计算程序

ZCX 主程序:

L2÷(24R)-L^(4)÷(2688R^(3))→P

L÷2-L^(3)÷(240R2)→M

90L÷π÷R→B

(R+P)×tan(Abs(A)÷2)+M→T

D-T→C:“ZH=”:C◢

C+L→G:“HY=”:G◢

G+(Abs(A)-2B)πR÷180→H:“YH=”:H◢

H+L→I:“HZ=”:I ◢

Lbl 0:

?K

IF K≤G:Then Goto 1:Else K>G:Goto 2:If End

Lbl 1:

(K-C)≤0=>G oto5

K-C-(K-C)^(5)÷(40R2L2)→X

(K-C)^(3)÷(6LR)-(K-C)^(7)÷(336R^(3)L^(3))→Y √(X2+Y2)→J

tan-1(Y÷X)→O

N+Tcos(F+180)+Jcos(Abs(AO)÷A+F)→Q:“XO=”:Q◢E+Tsin(F+180)+Jsin(Abs(AO)÷A+F)→S:“YO=”:S◢F+3Abs(AO)÷A→W◢

Goto 4

Lbl 2:

K≥H=>G oto 3

Rsin((K-G)180÷(Rπ)+B)+M→X

R(1-COS((K-G)×180÷(Rπ)+B))+P→Y

√(X2+Y2)→J

tan-1(Y÷X)→O

N+Tcos(F+180)+Jcos(Abs(AO)÷A+F)→Q:“XO=”:Q◢E+Tsin(F+180)+Jsin(Abs(AO)÷A+F)→S:“YO=”:S◢

F+ Abs(AB)÷A+ Abs(A(K-G))×180÷π÷R÷A→W◢Goto 4

Lbl 3:

K≥I=>G oto 6

K-I-(K-I)^(5)÷(40R2L2)→X

(I-K)^(3)÷(6LR)-(I-K)^(7)÷(336R^(3)L^(3))→Y

√(X2+Y2)→J

tan-1(Y÷X)→O

N+Tcos(F+A)+Jcos(F+A+180-Abs(AO)÷A)→Q:“XO=”:Q◢E+Tsin(F+A)+Jsin(F+A+180-Abs(AO)÷A)→S:“YO=”:S◢F+A-3Abs(AO)÷A→W◢

Goto 4

Lbl 4:

?Z

Q+Zcos(W-90)→U:“XL=”:U◢

S+Zsin(W-90)→V:“YL=”:V◢

Q+Zcos(W+90)→U:“XR=”:U◢

S+Zsin(W+90)→V:“YR=”:V◢

Goto 0

Lbl 5:

N+(D-K)cos(F+180)→Q:“XO=”:Q◢

E+(D-K)sin(F+180)→S:“YO=”:S◢

F→W◢

Goto 4

Lbl 6:

N+(T+K-I)cos(F+A)→Q:“XO=”:Q◢

E+(T+K-I)sin(F+A)→s:“YO=”:S◢

F+A→W◢

Goto 4

AA

?(U,V)

(U-Q)cos(W)+(V-S)sin(W)→X

-(U-Q)sin(W)+(V-S)cos(W)→Y

“END”

子程序:

-41°07′45″→A

2000→R

192°11′20″→F

27747.68→D

2580097.363→N

647841.683→E

150→L

Prog “ZCX”◢

程序中

每个曲线设置一个子程序

=>为双箭头符号

K表示里程(变量)

Z表示该里程处左右边桩距中心垂距

A 曲线转角(左转-,右转+) R曲线半径

F ZH→JD方位角 D交点里程

L N交点X坐标 E交点Y坐标

Trimbie RTK操作过程

(仅针对阳安二线Trimbie GPS型号使用)赵磅星使用仪器:

手部:Trimbie TSC2 GPS接收器:Trimbie R6

操作过程:

1、点击手部‘文件’→选择‘新任务’→输入任务名→-选择坐标系统‘键入参数’或‘无投影/无基准’。

2、点击‘配置’→选择‘控制器’→选择‘蓝牙’→-第一行选择基准站SN号(R6,*****)→接受。

3、等状态框出现卫星颗数后→点击‘配置’→选择‘测量形式’→选择‘RTK’→选择‘基准站选项’→配置基准站选项(注意的是‘天线类型’R6 Internal ‘测量到仪器位置’护圈中心‘仪器高’实地量取)→接受→选择“基准站电台”→类型“自定义”→端口1(圆口为端口1,扁形方口为端口2)→波特率“38400”→奇偶校验“无”→接受→储存。

4、点击‘测量’→选择‘RTK’→点击‘启动基准站接收机’→点击‘点名’后的小三角→选择‘键入’(如已知基站坐标,可在列表中选择)→点击‘此处’(此时应注意的是得到的坐标应该是经纬度坐标,如果不是可在下面的‘选项’中进行修改)→点击‘储存’→点击‘开始’→检查电台‘TX’灯是否正常闪烁(电台最下面的灯为加强信号开关,开关键旁边的灯闪烁为电瓶电量不足)。

5 点击‘配置’→选择‘控制器’→选择‘蓝牙’→-第一行选择流动站SN号→接受→等状态框出现卫星颗数后→点击‘配置’→选择‘测量形式’→选择‘RTK’→选择‘流动站选项’→配置流动站选项(‘天线类型’R

6 Internal ‘测量到仪器位置’天线底部‘仪器高’2米)→接受→配置流动站电台(‘类型’trimble internal‘方法’trimble 450/900)→接受→储存。

6 点击‘测量’→选择‘RTK’→点击‘开始测量’。

点校整过程

1 测量已知控制点坐标储存

2 点击‘键入’→选择‘点’→输入已知点坐标并储存

3 点击‘测量’→选择‘RTK’→测量点→写入点号(在‘选项’里设置测量时间、次数、自动存储)→测量(最少测两个已知点)

3 点击‘测量’→选择‘工地校正’→点击‘添加’→从列表中找出GPS点和网

格点→选择校正方式(水平和垂直)→点击‘确定’→点击‘应用’(最少两个已知点)。

流动站无电台图标解决方法

1、首先按电台面板上的‘CHANEL ’键→记下上面的数字(1→9)

2、数字0表示电台频率为410.05,数字1表示电台频率为411.050……419.05。

3、点击‘配置’→控制器→蓝牙→选择流动站接收器编号

4、等状态栏出现卫星颗数→配置→测量形式→RTK →流动站电台→连接→将电台频率改为410.050 如果基准站电台显示数字为5,就将流动站电台改为415.050。

用U 盘将TXT 格式数据导入手部:

文件→windows 资源管理器→show →hard disk (移动磁盘)→找到需要上传的TXT 文件→Menu (菜单)→edit (编辑)→copy (复制)→up (返回)→Trimble Data → Menu (菜单)→edit (编辑)→paste (粘贴)→关闭当前窗口到主界面→-文件→导入/导出→导入固定格式文件(从名称‘粘贴进data 里面的文件’,设置好坐标位置,‘接受’)。

放样的步骤

1 首先无论放点或放线、道路,都要先把点或线键入到手簿中

2 然后,进入‘测量’选项,选择‘放样’→‘点’。

控制测量内业计算

平面控制测量内业计算

1、起始方位角采用坐标反算公式计算

=arctan

B A

AB B A Y Y X X α--

2、方位角计算:观测左角:上个方位角+夹角-180°

观测右角:上个方位角-夹角+180°

3、方位角改正值: -f Β/n

f Β为方位角闭合差,n 为测站数

规范

±β

f=

4、坐标增量正算 cos AB B A AB X X D α?=+ sin AB B A AB Y Y D α=+? 5

6

) 789

高程控制测量

1、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 (≤5mm)

?Mn :测段数 ?: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 )

L:测段长或环线长(km)

2、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10mm)

W: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N:水准路线环数3、观测方法

奇数站:后-前-前-后

偶数站:前-后-后-前

测量坐标计算公式

坐标计算公式 一、导线(直线)方位角计算: a BC=a AB+180 - B 右或a BC=a AB-180+ B 左 式中B右、B左是导线调整后(或直线)右转角和左转角; 当计算结果为“―”则加上360 °,大于360°则减去360二、直线段中(边)桩坐标计算: 如图所示,已知A(X A』A), 距离L AB= l , L BC = d , 方位角〉AB , 计算B(X B,y B )、C(X C , y C ) 1、B(X B , y B ) 2、C(X c,y c) 方法一:利用B点求c点 方法二:利用A点求C点 C点位于AB左侧为“ —”,AB右侧为“ +” 三、带缓和曲线线路中边桩坐标计算: 如图所示,已知曲线要素: 缓和曲线长度ls,圆曲线长度ly,圆曲线半径R ; ZH点坐标(X ZH,y zH ), JD点坐标(X JD ,yjD), HZ点坐标(X HZ,y Hz ), ZH点里程Z ZH。 求里程为Z点的中桩及距离中桩d处边桩坐标。 则: 铲卜 I J' 卩\ IR-;,. HZ

1、相关参数计算 ⑴曲线主点里程计算 HY点里程: Z HY "Z ZH l s YH点里程: 二 Z ZH I s l y HZ点里程: Z HZ二Z ZH21S l y ⑵曲线其他参数计算 ZH点—JD点坐标方位角: :厂arctan(X jD -X ZH , y jD 一y zH) JD点一HZ点坐标方位角: -2 二arctan(X Hz - 心* 一『JD)转角:〉z八2八1 i s4 Is 内移值:p - 3 内移值:24R 2688R3 I s Is 切线增值:9 = 3「24斎 2、ZH点小里程直线段坐标计算(Z v Z ZH ) 中桩坐标:X Z Jz =X ZH (Z一Z ZH ) COS 1 二 y zH (Z _ Z ZH) sin i x Z d cos- 90 ) 二y Z dsin「-90 ) 3、ZH点与HY点间缓和曲线段坐标计算(Z ZH V Z v Z HY ) 中桩坐标: xZZ -(Z-Z zH)5(Z—Z ZH)9 ZH40R2l' 3456R4I: (Z—Z ZH)3 (Z-Z ZH )7 (Z - 刍广6RI s 336R3I;42240R5I5

工程测量计算题

工程测量计算题

四.计算题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18题) 1.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往测丈量的长度为217.30m,返测为217.38m,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试问: (1)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2)按此规定,若丈量100m,往返丈量最大可允许相差多少毫米? 2.对某段距离往返丈量结果已记录在距离丈量记录表中,试完成该记录表的计算工作,并求出其丈量精度,见表1。 表1 测线整尺 段零尺段总 计 差 数 精 度 平均 值 AB 往50 5?18.964 返50 4?46.456 22.300

3.在对S 3 型微倾水准议进行i 角检校时,先将水准 仪安置在A 和B 两立尺点中间,使气泡严格居中,分别读得两尺 读数为1 a =1.573m , b 1 =1.415m ,然后将仪器搬 到A 尺附近,使气泡居中,读得2 a =1.834m ,b 2 =1.696m ,问 (1)正确高差是多少?(2)水准管轴是否平行视准轴?(3)若不平行,应如何校正? 4.如图1所示,在水准点BM 1 至BM 2 间进行水 准测量,试在水准测量记录表中(见表2)。 进行记录与计算,并做计算校核(已知 m BM m BM 110.142,952.13821==)。 图1 表2:水准测量记录表

测点后视读 数(m) 前视读数 (m) 高差(m)高程 (m) +- 5.在水准点B a M和b BM之间进行水准测量,所测 得的各测段的高差和水准路线长如图2所示。已 知B a M的高程为5.612m,b BM的高程为5.400m。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 表3),最后计算水准点1和2的高程。 图2 表3:水准测量高程调整

施工测量方法及精度评定

施工测量方法及精度评定 1、设站方法 根据现场情况,主要选择以下两种方式设站。 1.1 全站仪坐标法设站 (1)在施工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的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在输入(或调出)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或调出)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 (2)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3)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后视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 (4)利用仪器自身的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计算,以检查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5)在各待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 1.2 全站仪边角交会法设站 (1)在未知点P上架设、整平全站仪;在已知的基本控制点A上安置棱镜,量测棱镜高;在已知点B、C上安置照准点标志。 (2)量测PA间平距D、高差DH和PA至PB方向间的水平角α、β。 (3)用D、α及A、B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一组坐标;用D、β及A、C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P点的最后坐标。

(4)根据A点的高程HA和高差DH计算仪器的视线高:H视=HA-DH。 (5)如果需要可以将P点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记录。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P 点的高程。 2、施工测量方法 2.1 放样方法 (1)用以上方法把测站设置好了后,就可以用测站极坐标法开始放样。 (2)使用全站仪测量测点的三维坐标,用计算器计算测点距设计棱镜的距离,再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直至到位。 (3)若使用免棱镜全站仪时,可由观测员移动激光斑点再进行测量,直至到位。 (4)在直线较长的边坡、洞室、混凝土工程放样时,建立以边坡平行线、洞室轴线、混凝土边线、为坐标轴的独立坐标系,以便加快测量放样的速度和减少现场测量计算的错误。 2.2 验收断面测量方法 (1)验收断面测量采用免棱镜全站仪。 (2)边坡断面测量时,采用相对坐标设站,任意架设仪器,直接测量符合断面要求的点位,保证断面桩号差小于10cm,数据直接保存在仪器内。 (3)洞室断面测量时也可以用边坡断面测量方法,而现场通常是先把每个断面的中桩放出来,然后将仪器架设于中桩上,将方向置于断面方向上,用独立坐标进行断面测量,数据直接保存在仪器内。 (4)内业资料处理前,把仪器内存储的数据传到计算机内,用专用软件进行数据格式转换,网上也可下载。

测量学计算题_建筑工程测量

1、绘图说明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写出高差法与视线高法计 算未知点的高程,其中A为已知点、B为待测点。 2、经纬仪观测角度,在地面O点安置经纬仪,利用测回法观 测角度β,画图说明一个测回之观测步骤。 3、计算:已知地面两点A、B,其坐标为X A=386.28m, Y A=278.36m,X B=527.31m,Y B=431.68m,H A=138.25m,H B=139.75m,请完成如下几项内容。 1)求A、B两点连线的坐标方位角αAB(解析法) 2)根据AB两点高程及其坐标,求AB段平均坡度 4、根据所测数据完成四等水准测量表格(双面尺法)

5、按表计算:水平角观测记录计算(测回法) 6、根据闭合导线123451所得数据完成闭合导线坐标计算表

7、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往测丈量的长度为217.30m,返测为217.38m,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试问: (1)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2)按此规定,若丈量100m,往返丈量最大可允许相差多少毫米? 8、对某段距离往返丈量结果已记录在距离丈量记录表中,试完成该记录表的计算工作,并求出其丈量精度,见表1。 表1 9、在对S3型微倾水准议进行角检校时,先将水准仪安置在A和B两立尺点中间,使气泡严格居中,分别读得两尺 读数为=1.573m,b1=1.415m,然后将仪器搬到A尺附近,使气泡居中,读得=1.834m,b2=1.696m,问 (1)正确高差是多少?(2)水准管轴是否平行视准轴?(3)若不平行,应如何校正? 10、如图1所示,在水准点BM1至BM2间进行水准测量,试在水准测量记录表中(见表2)。 进行记录与计算,并做计算校核(已知)。

道路施工测量公路边线桩点的坐标计算及放样方法

公路边线桩点的坐标计算及放样方法 中建四局一公司 (贵阳市云岩区松柏巷1号550003)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在高等级公路施工放样过程中,公路边桩的坐标计算和放样方法。一、引言 公路施工放样测量是按照设计和施工要求将图纸上的路线设计方案放样到实地上去的一项工作,对新建的高等级公路而言,各方面的质量要求都很高,为确保路基在施工过程中路基宽度、坡比符合设计要求,笔者在此主要探讨了利用全站仪对公路边桩放样时的坐标计算方法 二、曲线上任一点的中桩坐标的计算 以直缓(TS)或缓直(ST)点为原点,以直缓点(或缓直点)的缓和曲线的切线为X轴,过直缓点(或缓直点)且垂直于X轴为Y轴,建立切线直角坐标系如图1,用切线支距法计算出曲线上每一点切线坐标。 1、曲线上任一点的中桩坐标的计算: 1.1、缓和曲线上任一点i的切线坐标计算: xi=l i - l5i/(40R2l02) 参考文献(1) yi=l3i/(6Rl0) 式中:x i、y i:缓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坐标。 l i :缓和曲线上任一点到直缓点(或缓直点)的距离。 l0:缓和曲线长度。 R:圆曲线半径。

1.2、带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计算 x i=Rsin αi +m y i =R(1-cos αi )+P 式中:xi、y i : 带有缓和曲的圆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m :增加缓和曲线后,切线增值长度。 m= l 0/2 - l 02/(240R2) p :增加缓和曲线后,圆曲线相对切线的内移量 p=l02/(24R) αi: i 点至缓和曲线起点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 αi =l i/R?180°/π+β0 式中:li :圆曲线上任一点到圆曲线起点的长度。 β0:缓和曲线角度。 β0= l 0/(2R)? 180°/π l o : 缓和曲线长度 1.3、利用坐标系变换,将切线直角坐标系变换为测量坐标系: 图1 1)、第一段缓和曲线上的点,即从TS 点SC 点之间: 参考文献(1)

工程测量计算坐标

知道方位角和距离怎么计算坐标 设原点坐标为(x,y),那么计算坐标(x1,y1)为 x1=x+s·cosθ y1=y+s·sinθ 其中θ为方位角,s为距离 CAD里计算方位角和距离 CAD默认的世界坐标系跟测量上用的坐标系是不同的。世界坐标系中的X即测量坐标系中的Y,世界坐标系中的Y即测量坐标系中的X。 不知道你是不是要编程的方法或源程序?下面是在CAD下的常用操作方法: 用命令id可以查看点的XYZ坐标 例如: 命令: '_id 指定点: X = 517.0964 Y = 431.1433 Z = 0.0000 命令: ID 指定点: X = 879.0322 Y = 267.6949 Z = 0.0000 用命令dist(快捷命令di)即可知道两点间的角度和距离 例如: 命令: '_dist 指定第一点: 指定第二点: 距离 = 397.1308,XY 平面中的倾角 = 335d41'46.7",与 XY 平面的夹角 = 0d0'0.0" X 增量 = 361.9358, Y 增量 = -163.4483, Z 增量 = 0.0000 其中的“XY 平面中的倾角= 335d41'46.7”是世界坐标系内的平面夹角,用450度减去这个值335d41'46.7"即是坐标方位角114°18′13.3〃。

你可以用计算器验算一下,点1、X = 431.1433,Y = 517.0964;点2、X = 267.6949,Y = 879.0322的坐标方位角和距离值是不是114°18′13.3〃和397.131m。 已知两坐标点求方位角和距离的计算公式 如点A(X1,Y1 ) 点B(X2,Y2) A到B的方位角为: Tan(Y2-Y1)/(X2-X1)其中(X2-X1)>0时加360°,(X2-X1)<0时加180°而距离就是((X2-X1)平方+(Y2-Y1)平方)最后开方得到的值即为A到B距离 方位角坐标计算公式 设角为x: tanx=a(对边Y1-Y2)/b(邻边X1-X2)=z,因为a,b,z可求出,利用三角函数tan可求出方位角x,谢谢采纳! 追问 能不能再说的清楚点 回答 问题是你学过三角函数吗?学了就很容易理解了,在三角形abc中,sinx=对边a/斜边c,cosx=邻边b/斜边c,tanx=对边a/邻边b, 其中sinx, cosx,tanx是定值,可以在科学计算器中得到,如果还是不理解的话建议 还是先看看这方面的知识吧,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请问前辈,坐标反算中求方位角的计算公式 已知A(X1,Y1)、B(X2,Y2) 先求出AB的象限角: θ=arctan((Y2-Y1)/(X2-X1)) 再根据条件将象限角θ转换为方位角α: 当X1-X2>0 , Y1-Y2>0,α=θ; 当X1-X2<0 , Y1-Y2>0,α=θ+180° 当X1-X2<0 , Y1-Y2<0,α=θ+180° 当X1-X2>0 , Y1-Y2<0,α=θ+360°

测量坐标计算

一、坐标正反算: 数学数轴X (横轴)Y (竖轴) 测量数轴Y (横轴)X (竖轴),测量计算中以测量竖轴判断象限,象限以顺时针排列。 正算cos AB B A AB X X D α?=+ sin AB B A AB Y Y D α=+? 直圆点里程ZY=JD-T 圆直点里程YZ=ZY+L 曲中点里程QZ=YZ-L/2 R>300m 时,曲线上20m 定一个桩,R<200m 时,曲线上100m 定一个桩。 l i 为曲线点至ZY (或YZ )的曲线长 i 点与ZY 点在曲线上夹角 i 180= i l R απ?

i 点与ZY 点在X 上变化 sin i i x R α= i 点与ZY 点在Y 上变化 () 1cos i i y R α=- 2.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相对坐标计算 0缓和曲线长 001802l R βπ=? 24 003-242688l l p R R =3002 2240l l m R =- 00018036l R βδπ ==? 切线支距法

缓和曲线: 59 2244 00403456l l x l R l R l =-+ 3711 3355 000 -633642240l l l y Rl R l R l =+ 圆曲线:00002290180180==2l l l l l l R R R ?βπππ ---?=?+? () 特别提示:此处线路转向±与其他情况正好相反! 3、已知两坐标系纵轴夹角计算 X 0、Y 0为施工坐标原点,α为两坐标系纵轴夹角 0cos sin p p X X x y αα=+- 0cos sin p p Y Y y x αα=+-

土石方工程测量及计算

土石方工程测量及计算 细致的测量过程和良好的计算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土石方工程量的误差。下面就其过程和方法进行阐述。 一、外业测量 1、使用规划局提供的可靠的坐标控制点,工程始末坐标高程系统保持统一。 2、无论使用何种测量仪器(GPS-RTK或全站仪),只要精度能满足1:500三维地 形图测量要求就可以使用。全站仪最好垂直角指标差小于±20秒,水平角2C差小于±18秒。 3、地形(原地面、中间进度收方、最终完成面)测量中:平坦或者平缓的地方 按照10米间距采集坐标高程;有坡坎的地方应准确测量出坡顶、坡脚走向,拐弯的地方要适当加密测量点,土方计算人员应该旁站并画好草图以便于内业成 图。 二、内业成图 测量回来的坐标高程数据可以经数据线传输或者手工输入的方式存入电脑。利用南方CASS软件展点成图,然后根据草图画出坡顶线、坡脚线和测量范围线。注意:坡顶线、坡脚线就是地性线,一定要连对。然后点击等高线->建立DTM->由图面高程点建立DTM(或者数据文件建立) ->建模过程中考虑地性线建立三角网。 删除图外三角形。点击等高线->修改结果存盘->绘制等高线(选择等高距0.5米,不光滑)。检查等高线图还有没有跟实际地形不符的地方:如有,应该检查等高线突然密集处是否有异常高程、坡坎处三角网是否穿越地性线,是否有高程点因为坡太陡平距太小没有参加组网导致遗漏;解决办法是删除异常高程(若关键位置高程错误要补测),用等高线->加入地性线功能修改穿越地性线的三角形,删除关联错误高程点的三角形,删除连接错误的三角形,用等高线->图面DTM完善或者增加三角形命令补齐因为删除错误三角形引起的空洞。再点击->修改结果存盘。

工程测量计算坐标

知道方位角与距离怎么计算坐标 设原点坐标为(x,y),那么计算坐标(x1,y1)为 x1=x+s·cosθ y1=y+s·sinθ 其中θ为方位角,s为距离 CAD里计算方位角与距离 CAD默认的世界坐标系跟测量上用的坐标系就是不同的。世界坐标系中的X即测量坐标系中的Y,世界坐标系中的Y即测量坐标系中的X。 不知道您就是不就是要编程的方法或源程序?下面就是在CAD下的常用操作方法: 用命令id可以查瞧点的XYZ坐标 例如: 命令: '_id 指定点: X = 517、0964 Y = 431、1433 Z = 0、0000 命令: ID 指定点: X = 879、0322 Y = 267、6949 Z = 0、0000 用命令dist(快捷命令di)即可知道两点间的角度与距离 例如: 命令: '_dist 指定第一点: 指定第二点: 距离= 397、1308,XY 平面中的倾角= 335d41'46、7", 与XY 平面的夹角= 0d0'0、0" X 增量= 361、9358, Y 增量= -163、4483, Z 增量= 0、0000 其中的“XY 平面中的倾角= 335d41'46、7”就是世界坐标系内的平面夹角,用450度减去这个值335d41'46、7"即就是坐标方位角114°18′13、3〃。 您可以用计算器验算一下,点1、X = 431、1433,Y = 517、0964;点2、X = 267、6949,Y = 879、0322的坐标方位角与距离值就是不就是114°18′13、3〃与397、131m。 已知两坐标点求方位角与距离的计算公式 如点A(X1,Y1 ) 点B(X2,Y2) A到B的方位角为:Tan(Y2-Y1)/(X2-X1)其中 (X2-X1)>0时加360°,(X2-X1)<0时加180° 而距离就就是((X2-X1)平方+(Y2-Y1)平方)最后开方得到的值即为A到B距离 方位角坐标计算公式

工程测量答案

习题与思考题 1.名词解释:大地水准面、大地体、参考椭球面、横坐标通用值、绝对高程、相对高程、高差、磁偏角、坐标方位角、直线定向、方位角、。 2.测量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工程测量的任务是什么 3.大地水准面有何特点大地水准面与高程基准面、大地体与参考椭球体有什么不同4.测量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何不同 5.确定地面点位的三项基本测量工作是什么确定地面点位的三要素是什么 6.试简述地面点位确定的程序和原则。 7.在什么情况下,可将水准面看作平面为什么 8.地面点的经度为东经114°10′,试计算该点所在6°带和3°带的带号与中央子午线的经度为多少 9.已知某点所在的经度为118°14′,试问该点分别位于6°带和3°带中的第几带并且判断位于中央子午线的东侧还是西侧 10.知某地面点A 位于6°带内,其横坐标通用值为y A=20280000.00m,该点的自然值是多少A 点位于6°带的第几带A点位于中央子午线以东还是以西距中央子午线有多远 11.地面上有A、B两点,相距0.8km,问地球曲率对高程的影响为对距离影响的多少倍 12. 13.边长D MN=73.469m,方位角αMN=l15°18′12″,则ΔX MN与ΔY MN分别为( )。 A.十,十B.十, C.一,十D.- ,十 14.已αAB知X A=,Y A=;X B==;X C=,Y C=。试求αAB、αCD、αBC、αCB、D AB的大小。 习题&思考题 1.名词解释:水平角,竖直角,天顶距,竖盘指标差,对中,水平度盘配置,测回法。2.在同一竖直面内瞄准不同高度的点在水平度盘和竖直度盘上的读数是否相同为什么3.经纬仪的制动和微动螺旋各有什么作用怎样使用微动螺旋 4.观测水平角时,对中和整平的目的是什么简述经纬仪整平和光学对点器对中的方法。5.对于DJ6型光学经纬仪,如何利用分微尺进行读数 6.DJ2 型经纬仪如何进行读数观测水平角时,如何进行水平度盘归零设置和指定值配置7. 转动测微轮时,望远镜中目标影像是否随度盘影像的移动而移动为什么 8.竖盘指标水准管起什么作用自动归零仪器为什么没有指标水准管 9.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0.怎样确定竖直角的计算公式 11.角度测量时通常用盘左和盘右两个位置进行观测,再取平均值作为结果,为什么12.经纬仪有哪些几何轴线其意义如何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是什么 13.对经纬仪进行CC⊥HH和HH⊥VV为什么有目标高度的要求经纬仪各项检验是 否有顺序要求为什么 14.由下表列出的水平角观测成果,计算其角度值。

工程测量计算题汇总

1. 已知 H A =358.236m , H B =632.410m ,求 h AB 和 h BA 分析:h A B 指 B 点相对于 A 点高差,即 B 点比 A 点高多少(用减法), h BA 亦然。 解:h A B =H B -H A =632.410-358.236=274.174m h B A =H A -H B =358.236-632.410=-274.174m 2. 设 A 点高程为 101.352m ,当后视读数为 1.154m ,前视读数为 1.328m 时,问高差 是多少,待测点 B 的高程是多少?试绘图示意。 分析: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B 点高程可用仪高法或高差法,高差已求,故用后 者。 解:h A B =1.154-1.328=-0.174m H B =H A +h AB =101.352-0.174=101.178m 3. 已知 H A =417.502m ,a=1.384m ,前视 B 1 ,B 2 ,B 3 各点的读数分别为:b 1 =1.468m ,b 2 =0.974m ,b 3 =1.384m ,试用仪高法计算出 B 1 ,B 2 ,B 3 点高程。 分析:仪高法先求视线高程,再按分别减去各前视读数,求得高程。 解:i=H A +a=417.502+1.384=418.886m H B 1 =i-b 1 =418.886-1.468=417.418m H B 2 =i-b 2 =418.886-0.974=417.912m H B 3 =i-b 3 =418.886-1.384=417.502m 算 校 5.核 闭合水准路线计算。

应用VB实现中线测量中任意点坐标的快速计算

文章编号:100723817(2007)022*******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志码:B 应用VB 实现中线测量中任意点坐标的快速计算 戴建军1,2 陈桂珍3 (1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长沙市麓山南路256号,410083;2南昌铁路勘测设计院,南昌市工人新村二路27号,330002;3浙江省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杭州市通惠北路1号,311231) 摘 要 根据带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的测设原理,应用了面向对象的VB 语言,设计了曲线主点(五大桩)与细部点(各中桩)的坐标检核,实现了中线测量中任意点坐标的快速计算。关键词 VB ;中线测量;特征点;缓和曲线 在高山、丛林等困难地段进行中线测量时,由于偏角法、切线支距法、弦线支距法、长弦偏角法测设曲线,很难满足甚至不能满足各特征点的放样,而任意点置镜极坐标法则可以满足各特征点的放样,因此任意点置镜极坐标法放样成为曲线测设中首先选用的方法。此外全站仪以其精度高、速度快、操作简便等诸多优点受到测绘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全站仪内置的放样程序,已使得测绘工作者从繁琐的外业坐标数据计算中完全解脱出来。所以任意点置镜极坐标法在外业硬件方面是切实可行的。为了快速有效地计算各特征点 (中桩)的坐标和任意点(桥涵加桩或破链桩)的坐标,在Vis 2ual Basic6.0平台下,编写了一整套曲线坐标计算程序,正好 解决了此问题。 1 曲线测设原理 当圆曲线两端加入缓和曲线后,圆曲线应内移一段距离,方能使缓和曲线与直线衔接。而内移圆曲线,则采用移动圆心的方法实现。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图如图1所示,若圆曲线的圆心O 1沿着圆心角的平分线内移至O 2(此时O 1O 2 =p sec (α/2),p 值的大小,按p =l 02 /24R 计算),圆曲线的两 端就可以插入缓和曲线, 把圆曲线与直线平顺地连接起来。 图1 带缓和曲线的圆曲线图 缓和曲线段测设数据的计算公式[1]: x i =l i -l 5i /(40R 2l 20)+l 9i /(3456R 4l 4 0)(1)y i =l 3i /(6Rl 0)-l 7i /(336R 3l 30) (2) 式中,(x i ,y i )为待求点i 在缓和曲线上的坐标,l i 为待求点i 到Z H 点的曲线长,l 0为缓和曲线长,R 为圆曲线半径。 圆曲线段测设数据的计算公式[1]: x i =R sin ((2l i -l 0)/2R )+m (3)y i =R (1-cos ((2l i -l 0)/2R )+p (4) 式中,x i ,y i 为待求点i 在圆曲线上的坐标,l i 为圆曲线上待求点i 到Z H 点的曲线长,l 0为缓和曲线长,R 为圆曲线半径,m 为加设缓和曲线后使切线增长的距离,p 为加设缓和曲线后圆曲线相对于切线的内移量。 2 程序设计思路 如果是新线定线测量,从设计图纸或设计图电子文档上,可以获得如图1中的ZD O 、J D 1、ZD 2的平面坐标,还有曲线要素半径R 、缓和曲线长l 0、曲线转向角α,然而此程序刚好只需要这些数据,就可以计算出曲线上任意点里程的坐标(首先是20m 的整数倍桩,然后在加桩计算中计算任意点里程的桩)。 如果是既有线改造测量,能够从设计人员那里,得到原曲线的曲线转向角和新设计的曲线半径R 、缓和曲线长l 0,这样对程序来说就少了交点坐标,当然在既有线改造测量中,测量人员要到现场测出既有曲线的转向角(也就是铁路测量人员常说的大偏角),在测转向角的同时,可以先假设一条切线边的两个点坐标(其中一个与交点近的点选在既有曲线直缓标远离交点40~60m 为宜,另一条切线边的其中一点也类似如此),通过副交的方法得出另一条切线边的两个点的坐标。然后在工程应用菜单中点击交点坐标反算,弹出对话框,再把实地四个点的坐标依次填入弹出的对话框中,即可计算出曲线交点的坐标,下一步类似新线定线测量操作。 为了提高程序的实用性,对程序中主点坐标与各细点坐标(包含计算主点坐标)分开进行计算,这样就做到了坐标计算检核,从而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程序设计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程序设计流程图 3 2测绘信息与工程 Journal of G eomatics Apr.2007;32(2)

土石方工程测量及计算精选文档

土石方工程测量及计算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土石方工程测量及计算 细致的测量过程和良好的计算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土石方工程量的误差。下面就其过程和方法进行阐述。 一、外业测量 1、使用规划局提供的可靠的坐标控制点,工程始末坐标高程系统保持统一。 2、无论使用何种测量仪器(GPS-RTK或全站仪),只要精度能满足1:500三维 地形图测量要求就可以使用。全站仪最好垂直角指标差小于±20秒,水平角2C 差小于±18秒。 3、地形(原地面、中间进度收方、最终完成面)测量中:平坦或者平缓的地方 按照10米间距采集坐标高程;有坡坎的地方应准确测量出坡顶、坡脚走向,拐弯的地方要适当加密测量点,土方计算人员应该旁站并画好草图以便于内业成图。 二、内业成图 测量回来的坐标高程数据可以经数据线传输或者手工输入的方式存入电脑。利用南方CASS软件展点成图,然后根据草图画出坡顶线、坡脚线和测量范围线。 注意:坡顶线、坡脚线就是地性线,一定要连对。然后点击等高线->建立DTM->由图面高程点建立DTM(或者数据文件建立) ->建模过程中考虑地性线建立三角网。删除图外三角形。点击等高线->修改结果存盘->绘制等高线(选择等高距 米,不光滑)。检查等高线图还有没有跟实际地形不符的地方:如有,应该检查等高线突然密集处是否有异常高程、坡坎处三角网是否穿越地性线,是否有高程点因为坡太陡平距太小没有参加组网导致遗漏;解决办法是删除异常高程(若关键位置高程错误要补测),用等高线->加入地性线功能修改穿越地性线的三角形,删除关联错误高程点的三角形,删除连接错误的三角形,用等高线->图

关于测量中坐标的计算

测量中坐标的求法 1、介绍极坐标法 极坐标法适用于测设点靠近控制点,便于量距的地方。用极坐标法测定一点的平面位置时,系在一个控制点上进行,但该点必须与另一控制点通视。根据测定点与控制点的坐标,计算出它们之间的夹角(极角β)与距离(极距S),按β与S之值即可将给定的点位定出。如图4-6中,M、N为控制点,即已知M、N之坐标和MN边的坐标方位角αMN。现在要求根据控制点M测定P点。首先进行内业计算,按坐标反算方法,求出M到P的坐标方位角αMP和距离S。计算公式如下: β=αMN-αMP(4-20) 图4-6 极坐标放线图 在实地测定P点的步骤:将经纬仪安置于M点上,以MN为起始边,测设极角β,定出MP之方向,然后在MP上量取S,即得所求点P。

当不计控制点M 的误差,用极坐标法测定P 之点位中误差m P ,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2222 S P m m S m +=βρ (4-21) 式中 m β——测设β角度的中误差; S ——控制点至测定点的距离; m s ——测定距离S 的中误差。 注:算出来的角度正负规定(逆时针为正,顺时针为负) 2、如何计算任意一点的坐标 利用设计院所给坐标总图的引点坐标→运用全站仪打出主轴线的交点→在任意的结构施工图中,以一条轴线为控制轴线(如极坐标中的MN )→以一点画圆,量出所要测量点与M 点的距离以及与MN 的角度→运用极坐标反算方法,算出各点坐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MP M P MP M P MN MP M N M N MN S y y S x x x x y y ααβαααsin co s t an 1?+=?+=-=--=-

工程测量计算坐标

工程测量计算坐标 知道方位角与距离怎么计算坐标 设原点坐标为(x,y),那么计算坐标(x1,y1)为 x1=x+s ? cos 0 y1=y+s ? sin 0 其中0为方位角,s为距离 CAD里计算方位角与距离 CAD默认的世界坐标系跟测量上用的坐标系就是不同的。世界坐标系中的X即测量坐标系中的Y,世界坐标系中的Y即测量坐标系中的X。 不知道您就是不就是要编程的方法或源程序?下面就是在CAD下的常用操作方法: 用命令id可以查瞧点的XYZ坐标 例如: 命令:'_id 指定点:X = 517、0964 Y = 431、1433 Z = 0、0000 命令:ID 指定点:X = 879、0322 Y = 267、6949 Z = 0、0000 用命令dist(快捷命令di)即可知道两点间的角度与距离 例如: 命令:'_dist指定第一点:指定第二点: 距离=397、1308,XY 平面中的倾角=335d41'46、7",与XY 平面的夹角=0d0'0、0" X 增量=361、9358, Y 增量=-163、4483, Z 增量=0、0000 其中的“XY平面中的倾角=335d41'46、7”就是世界坐标系内的平面夹角,用450度减去这个值335d41'46、7"即就是坐标方位角114° 18' 13 3 〃。 您可以用计算器验算一下,点1、X = 431、1433,Y = 517、0964;点2、X = 267、6949,Y = 879、 0322的坐标方位角与距离值就是不就是114° 18' 133 〃与397、131m。 已知两坐标点求方位角与距离的计算公式 如点A(X1,Y1 ) 点B(X2,Y2) A 到B 的方位角为:Tan(Y2-Y1)/(X2-X1) 其中 (X2-X1)>0 时加360° ,(X2-X1)<0 时加180° 而距离就就是((X2-X1)平方+(Y2-Y1)平方)最后开方得到的值即为A到B距离

角度、坐标测量计算公式研究细则

计算细则 1、坐标计算: X1=X+Dcosα, Y1=Y+Dsinα。 式中 Y、X为已知坐标,D为两点之间的距离,Α为方位角。 2、方位角计算: 1)、方位角=tan=两坐标增量的比值,然后用计算器按出他们的反三角函数(±号判断象限)。 2)、方位角:arctan(y2-y1)/(x2-x1)。加减180(大于180就减去180(还大于360就在减去360)、小于180就加180 如果x轴坐标增量为负数,则结果加180°。如果为正数,则看y轴的坐标增量,如果Y轴上的结果为正,则算出来的结果就是两点间的方位角,如果为负值,加360°。S=√(y2-y1)+(x2-x1), 1)、当y2-y1>0,x2-x1>0时;α=arctan(y2-y 1)/(x2-x1)。 2)、当y2-y1<0,x2-x1>0时;α=360°+arctan(y 2-y1)/(x2-x1)。 3)、当x2-x1<0时;α=180°+arctan(y2-y1)/(x 2-x1)。

再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可算距离(根号下两个坐标距离差的平方相加)。拨角:arctan(y2-y1)/(x2-x1) 1、例如:两条巷道要互相平行掘进的话,求它们的拨角:方法(前视边方位角减后视边方位)在此后视边方位要加减180°,若拨角结果为负值为左偏“逆时针”(+360°就可化为右偏,正值为右偏“顺时针”。 2、在图上标识方位的方法:就是导线边与Y轴的夹角。 3、高程计算: 目标高程=测点高程+?h(高差)+仪器高—占标高。4、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换算: (直角坐标用坐标增量表示;极坐标用方位角和边长表示) 1)、坐标正算(极坐标化为直角坐标)已知一个点的坐标及该点至未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计算未知点坐标方位角, 知A(Xa,Ya)、Sab、αab,求B(Xa,Ya) 解:?Xab=Sab×COSαab 则有Xb=Xa+?Xab ?Yab=Sab×SINαab Yb=Ya+?Yab 2)、坐标反算,已知两点的坐标,求两点的距离(称反算边长)和方位角(称反算方位角)的方法 已知A(Xa,Ya)、B(Xb,Yb),求αab、Sab。 解:tanαab=?Yab/?Xab

工程测量计算题汇总

1. 已知H A=358.236m,H B=63 2.410m,求h AB和h BA 分析:h AB指B点相对于A点高差,即B点比A点高多少(用减法),h BA亦然。 解:h AB=H B-H A=632.410-358.236=274.174m h BA=H A-H B=358.236-632.410=-274.174m 2. 设A点高程为101.352m,当后视读数为1.154m,前视读数为1.328m时,问高差是多少,待测点B的高程是多少?试绘图示意。 分析:高差为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B点高程可用仪高法或高差法,高差已求,故用后者。 解:h AB=1.154-1.328=-0.174m H B=H A+h AB=101.352-0.174=101.178m 3. 已知H A=417.502m,a=1.384m,前视B1,B2,B3各点的读数分别为:b1=1. 468m,b2=0.974m,b3=1.384m,试用仪高法计算出B1,B2,B3点高程。 分析:仪高法先求视线高程,再按分别减去各前视读数,求得高程。 解:i=H A+a=417.502+1.384=418.886m H B1=i-b1=418.886-1.468=417.418m H B2=i-b2=418.886-0.974=417.912m H B3=i-b3=418.886-1.384=417.502m 5. 闭合水准路线计算。

h h容 h h容

Σ 6.200.020-0.020 0 f h=20mm<f h容=±40=±99mm 8. 一支水准路线AB。已知水准点A的高程为75.523m,往、返测站平均值为15站。往测高差为-1.234m,返测高差为+1.238m,试求B点的高程。 解:高差闭合差: 高差容许闭合:; 改正后高差: B点高程: 测 点 距离 (km) 实测高差 (m) 改正数(m m)改正后高差(m)高程(m) BM7 130 0.533 -30.530 47.040 A 47.570 200 -0.166 -4-0.170 B 47.400 490 0.193 -100.183 C 47.583 370 0.234 -70.227 D 47.810 410 1.028 -8 1.020 BM8 48.830 Σ1600 1.822-32 1.790 测站目标竖盘位置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 °′″ 一测回角 °′″O A 左 90 01 06 89 59 48 89 59 57 B 180 00 54 A 右 270 00 54 90 00 06 B 0 01 00 测 站 竖盘位 置 目 标 水平度盘读数 °′″ 半测回角值 °′″ 一测回平均值 °′″ 各测回平均值 °′″

工程测量计算题

四.计算题 (一)测量学基础知识(1-18题) 1.用钢尺丈量一条直线,往测丈量的长度为217.30m ,返测为217.38m ,今规定其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2000,试问: (1)此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2)按此规定,若丈量100m ,往返丈量最大可允许相差多少毫米? 2.对某段距离往返丈量结果已记录在距离丈量记录表中,试完成该记录表的计算工作,并求出其丈量精度,见表1。 表1 3.在对S 3型微倾水准议进行i 角检校时,先将水准仪安置在A 和B 两立尺点中间,使气泡严格居中,分别读得两尺 读数为1a =1.573m ,b 1=1.415m ,然后将仪器搬到A 尺附近,使气泡居中,读得2a =1.834m ,b 2=1.696m ,问 (1)正确高差是多少?(2)水准管轴是否平行视准轴?(3)若不平行,应如何校正? 4.如图1所示,在水准点BM 1至BM 2间进行水准测量,试在水准测量记录表中(见表2)。 进行记录与计算,并做计算校核(已知m BM m BM 110.142,952.13821==)。 图1 表2:水准测量记录表

5.在水准点B a M 和b BM 之间进行水准测量,所测得的各测段的高差和水准路线长如图2所示。已 知B a M 的高程为5.612m ,b BM 的高程为5.400m 。试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 表3),最后计算水准点1和2的高程。 图2 表3: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

6.在水准a BM 和b BM 之间进行普通水准测量,测得各测段的高差及其测站数n i 如图3所示。试 将有关数据填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见表4),最后请在水准测量高差调整表中,计算出水准 点1和2 的高程(已知a BM 的高程为 5.612m ,b BM 的高程为5.412m )。 表4:水准测量高程调整表 盘的 读数为6o23′30″和95o48′00″;盘右位置照准C 点,后照准A 点,水平度盘读数分别为275o48′18″ 和186o23′18″,试记录在测回法测角记录表中(见表5),并计算该测回角值是多少? 表5:测回法测角记录表 图3

道路测量坐标计算实例及公用公式

道路测量坐标计算 一:坐标方位角计算 如图所示,已知),(A A y x A ,),(B B y x B ,计算方位角AB α。 B (x B , y B ) A (x A , y A ) αA B x O y A 、 B 点坐标关系 坐标方位角AB α 备注 B A y y < 90 y 轴正半轴上 B A y y = 任意值 原点O 上,即A 、B 点重合 B A x x = B A y y > 270 y 轴负半轴上 B A y y < A B A B x x y y --arctan 第Ⅰ象限 B A y y = x 轴正半轴上 B A x x < B A y y > A B A B x x y y --+arctan 360 第Ⅳ象限 B A y y < A B A B x x y y --+arctan 180 第Ⅱ象限 B A y y = 180 x 轴负半轴上 B A x x > B A y y > A B A B x x y y --+arctan 180 第Ⅲ象限 注:在EXCLE 中,可统一用公式ATAN2(x B -x A ,y B -y A )

二:直线段坐标计算 如图所示,已知),(A A y x A ,距离l L AB =,d L BC =方位角AB α, 计算),(B B y x B 、),(C C y x C 。 B (x B , y B ) A (x A , y A ) αA B x O y C (x C , y C ) αA C l d l ' 1、),(B B y x B ???+=+=AB A B AB A B l y y l x x ααsin cos 2、),(C C y x C 方法一:利用B 点求C 点 ???±+=±+=)90sin()90cos( AB B C AB B C d y y d x x αα

测量中如何计算坐标

测量中如何计算坐标 已知A、B两点的坐标为Xa=200.453m,Ya=630.928m;点B的坐标为Xb=506.226m,Yb=805.136m.设在AB线段的延长线上有一点C,BC间距离Dbc=200.000m,计算C点的坐标。(写出计算公式) 1、先求A、B间的距离:[(506.226-630.928)**2+(805.136-630.928)**2]**0.5=[305.773**2+174.208**2]**0.5=351.917。 2、C点的X向坐标为:200.453+(506.226-200.453)×(351.917+200)/351.917=680.002m; 3、C点的Y向坐标为:630.928+(805.136-630.928)×(351.917+200)/351.917=904.141m。 注:**为开方的意思。 2009-113 建筑坐标与测量坐标的换算 建筑坐标与测量坐标的换算-1

坐标原点设在总平面图的西南角,这样可使所有建筑物的设计坐标均为正值。建筑坐标系与城市测量坐标系的关系由0′A 轴的坐标方位角和建筑坐标原点0′在测量坐标系中的Xo′、Yo′确定,这些数据一般由设计单位给出。 在施工控制网测设前,应把这些控制点的建筑坐标换算成测量坐标,以便利用测量坐标控制点来测设出这些施工控制网点。 如图5—4所示,两个坐标系的换算可按下式计算: Xp= Xo′+Apcosα- Bpsinα Yp= Yo′ +Apsinα+ Bpcosα 建筑坐标与测量坐标的换算-2

式中:Xp、Yp为待求的P点在测量坐标系中的坐标 Xo′、Yo′为已知的0′点测量坐标 Ap、 Bp 为已知的P点的建筑坐标 Α 为设计已知0′A轴方位角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