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

法治国家的十条标准

西方所讲“法治”,在中国官方文献中通常被称作为“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70年代末,中国学者提出并使用这两个概念时,目的是使“法治”这个概念易于为国家工作人员和广大公民所理解和把握。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创新”吧。

从广义上看,依法治国包括“法治国家”这个概念在内。但是从狭义看,两者又有一定区别。依法治国是一项治国的战略方针,它的内涵主要有两个:一是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的理念与指导思想,即国家的民富国强和长治久安,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和条件,主要不应寄希望于出现一两个圣主贤君,而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有权威的法律和制度。二是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根本的行为准则,即国家不应依照少数领导者个人的看法、智慧、注意力来治理,而必须依照符合事物规律、时代精神、人民利益、社会理想的法律来治理,不能权大于法,不能长官意志决定一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则是一项治国的战略目标。它的主要内涵是,它是现代社会在政治法律制度上的一种模式选择,是近代以来一种最进步最文明的政治法律制度类型。因此,它应具有一系列具体的明确的标志和要求。

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治国基本方略”,而不能有两个或多个。在我国,它就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还有“以德育人”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

会战略等等。迄今为止,党和国家从未将它们称之为“治国基本方略”,原因何在?这是由“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性所决定。只有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具有这些特性,其它发展战略并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一是全局性。国家的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各种法律法规是治国安邦的具体章程。各种具体战略都只是涉及治国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总的精神往往写进宪法或者各种法律;它们所引发和要求的种种具体政策和措施,都必须规定在各种法律中。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必须“实现各项工作法治化”,决不可离开法治的轨道运行。这种治国安邦的全局性,只能是宪法和法律才具有。二是根本性。除了种种具有方针政策性的战略构想之外,宪法和法律还涉及到一系列国家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基本制度,它们共同组成国家的基石及构成部分,否则国将不成其为国。三是规范性。宪法和法律是一种明确、具体的行为准则,它们怎么制定、怎么执行、怎么遵守、怎么适用,都有自己的规矩。以道德为例,在现代法治社会里,绝大多数道德观念都已融入法律之中。各人有各人的道德观念,它也不能象法律那样由国家统一制定和强制执行,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能拿道德作为判断各种纠纷和行为何者合法、何者非法;何者有罪,何者无罪。尽管以德育人对治国安邦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不能象依法治国那样成为“治国基本方略”。四是长期性,各种发展与改革的战略和具体方针政策,具有其空间性与时间性,而法律却同人类社会共始终。毛主席说过:“一万年以后还会有法庭”。有法庭当然就会有法律,尽管那时法律的内容和形式会发生很大变化,

但人们仍然需要依法治国,或者说实现高度自治的人们仍然需要某种规则才能维系那个社会“共同体”。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主要通过法治国家的各种具体标准、原则和要求具体表现出来。法治国家的目标模式,各国学者对此有各自的概括与表述。如英国宪法学家戴西认为,法治有三条标准,即法律具有至尊性,反对专制与特权,否定政府有广泛的自由裁量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相同邮差一样要严格遵守法律;不是宪法赋予个人权利与自由,而是个人权利产生宪法。 [1]美国学者富勒曾提出过法治的八项原则。它们是:法律的一般性、法律要公布、法律不溯及既往、法律要明确、避免法律中的矛盾、法律不应要求不可能实现的事、法律要有稳定性、官方的行动要与法律一致。[2]195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国际法学家会议通过的《新德里宣言》则把法治原则归结为四个方面。 [3]③

中国自1979年开始,学者们即已提出要实现现代法治并探讨其主要标准。当年发表的《论以法治国》一文提出的法治原则是三项:全面加强立法工作,尽快制定出一套完备的法律,实现有法可依;所有国家机关和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严格依法办事;认真搞好党政机关的分工与制约,切实保障司法机关的独立性。[4]1996年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依法治国”课题组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作法制讲座,所提法治原则是五个方面。[5]1998年8月29日笔者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目录 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定义 (1)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2) 三、依法治国 (3) 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 五、总结 (9)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定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指出,到下世纪初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82年宪法进行修改,将法治与法治国家予以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

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念。前提就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念下,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我们各项工作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应得到充分保障; 2、国家政治权力的结构民主,如国家机构内部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科学分工,并形成健全的监督机制; 3、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公民权利的保障要有民主程序; 4、民主方法,如要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不搞一言堂、让人讲话等。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民主是有人类社会以来最高类型的民主,这种优越的民主要真正成为现实,还要靠法制来保障,正如小平同志讲的,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2015年2月2日)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2015年3月24日)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016年12月9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10月23日)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完整word版)《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一课时)

职业道德与法律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第 一课时) 一、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2)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3.运用 要求能够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是怎样伴随我们成长,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他们往往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以致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既要让学生认识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又要注意方法上的指导,而遵纪守法教育的最终成果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行为方面,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把树立和弘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抵制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为本课重点。 2.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3.结构线索 本课时从属于第三单元“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本课时主题“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授课主要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和情景体验,通过讲述、思考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努力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学情分析 中职生求知欲强,对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充满好奇,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生活经验缺乏,难以准确把握社会生活环境的复杂性,分辨是非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很容易被不良诱惑迷惑,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中职生处在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他们的以后的成长。加强法制教育,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四、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行为导向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展示学生乘坐公交车、考试的图片,通过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思考设置的问题,据此导入新课。(图片内容见课件) 学生观察体味、思考。 【引思明理】 <设置问题> 1.在公交车上、考试的时候需要我们遵守什么纪律?除此以外纪律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乘坐公交车要遵守相应的交通法规,外出游玩也要遵守相应的纪律。 引导学生明白,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集体活动,而有集体活动就需要有纪律约束。 2.纪律在我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纪律保证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引入学习的第一部分) 一、纪律保证我们的学习生活秩序(板书) (一)纪律的定义(板书)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社会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看多媒体课件。观察体味、思考 <设置问题> 我们应遵守怎样的上课和开会纪律?你遵守纪律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 挖掘学生日常生活情景,唤起内心对知识的感知以及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法治政府论文:论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

法治政府论文:论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 【中文摘要】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己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的共识。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提出了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纲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总的目标是“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并提出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五大基本要求。《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依法行政的认识日益深刻,法治政府的目标已经明晰。依法行政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有权力必受监督、正当程序等观念深入人心,法治政府的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论文将用哲学与法学结合的方法深入系统地探讨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问题。一是简要概述法治政府的一般理论观点,包括法治政府的涵义、要素,以及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等内容;扼要介绍我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具体包括发展历程、现状分析。进一步论述西方法治政府的发展,阐述西方学者的观点及法治政府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及影响。二是对法治政府的价值体系进行论述,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阐释;进而提出价值体系的内容,分别提出五个方面的价值体系内容;

再阐述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的关系。三是分别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进行分析,理论方面包括,哲理依据、宪政评价、制度保障;实证方面包括,以人为本与政府责任、政府职能转变、传统政府模式转型三方面关系的论述。四是分析实现以人为本所面临的困境及障碍问题,分别从政府职能、行政执法、行政监督进行论述。并分析现实环境及路径选择,通过软、硬件法律环境分析,再吸取历史经验及教训,得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的结论;最后,分析实现以人为本的对策,从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律制度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观念、完善监督保障机制五方面进行强有力的解释和论证。总之,论文将回答以下五个问题:一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有哪些?二是其中最核心的价值又是哪一个?三是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实现核心价值有哪些问题和困难?四是需要通过怎么样的途径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五是怎么样才能真正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价值? 【英文摘要】Since the founding of for over60years, especially in more than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 socialism great practic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Established the law a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e law, build a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as a national basic strategy and the whole social consensus. In2004, the state council promulgated “promote the overall implementation of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 答案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 83分 1、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 正确 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 正确 3、目前我国正在逐步适量加大适用死刑的罪名。 错误 4、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政府维护。 正确 5、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正确 6、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错误 7、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正确 8、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 正确 9、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正确 10、当前,我国民众普遍缺乏安全感,这与我国的法治制度不够健全、法治环境不够完善没有任何关系。 错误 11、“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出自()。 卢梭 12、()是法治的内在机制。 监督 13、()是制度和规则的权威和成熟的表现形式。 法律 14、()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要从具体事件抓起。 邓小平 15、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后成为执政党,其中三大纪律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下面属于三大纪律的是:()。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16、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是()。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17、政府公信力其实质是政权的()。 真实性 18、()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人民群众 19、政治权力的()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合法性 20、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通过十年的努力,依法行政的目标是建设()。 法治政府 21、依法治国是()法治的路径,它与法治是根本一致的,它是通向法治的必由之路。 实现 22、习近平在政治局第()次集体学习讲话中提到,要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 四 23、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凸显,造成此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政府职能缺位 24、社会建设实质上要突出其()。 社会性 25、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6、发展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民主政治 27、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民主政治 28、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 29、国家的最高监督权由()行使。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0、()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有()。 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推进严格司法 32、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机制。 分工负责 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 33、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的三项任务是()。 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34、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是要把()有机统一起来。

《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试题及答案.doc

一、单选 1. 国务院于()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A. 2004 年 3 月 B.2004 年 4 月 C.2005 年 3 月 D.2005 年 4 月 2. 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A.2 年 B.3 年 C.4 年 D. 5 年 3. 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A.2 年 B.3 年 C.4 年 D. 5 年 4.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 依法行政情况 A. 镇 B. 县 C. 市 D. 省 5.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听取()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A.1 B.2 C.3 D.4 二、多选 1.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着力点是() A. 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B. 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C.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D. 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2. 政府要加强()方面的立法 A. 完善经济体制 B. 改善民生 C.发展社会事业 D. 政府自身建设方面 3.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在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 合法的() A. 不能提交会议讨论 B.不能作出决策 C.可以提交会议讨论 D.可以作出决策 4.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 凡是不涉及 ( ) 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 A. 国家秘密 B. 商业秘密 C. 个人隐私 D. 当事人不同意 5. 政府部门每年要向()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 A. 本级人民政府 B. 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C.上级党委 D. 上级人大 三、问答题 1.怎样理解《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总体思路? 2. 当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包括有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法治观念比较淡薄,“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然比较严重。《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在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3.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立法的针对性、可 操作性不够强,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 意见》在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新规定? 4. 当前,一些行政机关违法决策、随意决策、拍脑袋决策问题仍然存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在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法治政府》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 第二框法治政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 (2)理解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4)理解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政府能够成为法治政府。 【科学精神】 通过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具体学习,明白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法治意识】 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做到尊法学法懂法用法。 【公共参与】 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感悟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要求。 2.教学难点:理解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本节课我们学习法治政府。 二、讲授新课 法治政府(板书) 探究与分享一: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方面,纲要规定了一系列措施,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社会治理;优化公共服务;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以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近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已经减少1000多项,“建设服务型政府”被写进了十九大报告。一项项改革措施,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还大幅优化了国内营商环境。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1

如何建设法治政府 摘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建设法治政府是确保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我国在依法行政、规范权力运行和防治腐败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有相当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在分析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政府依法行政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复杂因素,法治政府建设依然缓慢,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现象仍然存在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力。当前,中央加大了行政问责的力度,对于不依法办事,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要承担相应责任。依法行政有了很大的推进。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行政执法上,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尤其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国企改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对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应雷厉风行地设法解决,以尽政府理应承担的职责。但我们常常看到这种情形:有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视而不见,遇到矛盾总是绕着走,常常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矛盾酿成大矛盾,一般事件演化成恶性事件。在其位不谋其政,既是渎职之错,也是违法之过——行政法规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恪尽职守。 (二)滥用职权,行政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 两百多年前,法国作家沃维纳格曾说过这么一句格言:“给别人带来不幸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借口,那就是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透过今天的一些新闻事件,此言的判断仍有其生命力。广西浦北要求“一江两岸”住户自掏腰包装修外墙立面,旨在“提高县城品位和居住环境”;陕西安康市汉滨区将17名“阻挠重点工程建设”的村民示众,意在“普法宣传”;一些地方的城管人员对摊贩大打出手,为的是“维护城市秩序”……这类现象都属于对行政权的滥用,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时有所见,社会各界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这种滥用,既是对法律尊严的无视,也是对公民权益的侵犯。值得注意的是,由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类似强制性规定,在许多地方并不是什么新闻,甚至有些部门至今仍觉得天经地义。而滥用行政权问题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违法行政行为。 (三)违法行政,却以“法律”正义的名义 据《潇湘晨报》报道,安徽省灵璧县的村民梁茂荣20世纪90年代初把20多万元钱借给当地一家乡镇企业。后来企业换了领导,就以“破产”为由赖账。为追讨债务,

建设法治国家

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民主的立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公平的市场资源配置制度、严格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法律监督制度,同时要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依法治国目标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科学发展观 标注: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期。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在这关键的转轨期间,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政府职能的转变、司法的公正等等,都必须依靠公平、有效的法律进行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为此,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把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有着深层次的历史背景;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在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1999年中国对《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明确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了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开向世界表明,中国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99年宪法修正案”宣告了人治主义的破产,它标志着人治和专制将随着20世纪的结束和新世纪的到来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进入历史的坟墓。应该清醒地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体现了党的意志,而且体现了国家和全民的意志,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将永远载入中国法治建设的史册

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试题

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试题 一、单选 1.国务院于(A)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A.2004年3月 B.2004年4月 C.2005年3月 D.2005年4月 2.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章一般每隔(D)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3.建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对规范性文件一般每隔(A)清理一次,清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布。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4.(B)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每年要向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 A.镇 B.县 C.市 D.省 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听取(B)次依法行政工作汇报。 A.1 B.2 C.3 D.4 二、多选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着力点是(ABCD)。 A.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B.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C.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D.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2.政府要加强(ABCD)方面的立法。 A.完善经济体制 B.改善民生 C.发展社会事业 D.政府自身建设方面 3.重大决策事项应当在会前交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查不合法的(AB)。 A.不能提交会议讨论 B.不能作出决策 C.可以提交会议讨论 D.可以作出决策 4.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凡是不涉及(ABC)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 A.国家秘密 B.商业秘密 C.个人隐私 D.当事人不同意 5. 政府部门每年要向(AB)报告推进依法行政情况。 A.本级人民政府 B.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C.上级党委 D.上级人大 三、问答题 1.怎样理解《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总体思路? 2.当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包括有的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法治观念比较淡薄,“权大于法”的观念仍然比较严重。《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在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3.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政府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还存在立法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够强,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不够规范等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在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新规定? 4.当前,一些行政机关违法决策、随意决策、拍脑袋决策问题仍然存在。《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在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5.在行政执法活动中,乱执法、粗暴执法、执法谋利等问题时有发生。《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在规范行政执法方面有哪些新规定? 6.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现代政府的重要特征。《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方面有哪些新要求?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方案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方案 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实现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确定的目标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及市政府《xx市法治政府建设行动计划》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我区依法行政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总体要求。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大《纲要》实施力度,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以建设法治政府为奋斗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主要目标。以国务院《纲要》及市政府《xx市法治政府建设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为时间节点,到20XX年年末,2/3的政府部门、1/2的街道(园区)基本实现法治政府

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到20XX年年末,所有政府部门、街道(园区)全面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即,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规范、协调、透明、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行政效能、行政执行力、公信力明显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基本实现,行政决策水平明显提高;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比较完善并规范运行;行政监督机制比较健全、资源有效整合、效能明显提高;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能力和水平被社会基本认可;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建设成效基本满意。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3、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体系”。建立完善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增强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重点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以及互联网等管理;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开展为民办实事工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测试卷与答案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测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试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纸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选择题答案请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44分) 1.温馨家庭,其乐融融,家庭成员各负其责;优美校园,书声琅琅,教学秩序井然;红灯停,绿灯行,人人文明出行…… 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是因为( ) ①法律只为人们当前的生活服务 ②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加以调整 ③法律赋予每个人相伴一生的权利和义务 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有人认为: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法律与自己无关。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B.没有看到法律为我们提供了自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C.没有看到我国是法治社会,法律无处不在 D.把公民个人同法律密切地联系起来了 3.权利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它与义务相对应。下列内容中属于我们享有的权利的是( ) A.我是未成年人,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 B.我要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C.年满十八周岁,我必须接受祖国的挑选,依法服兵役 D.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必须赡养和扶助父母 4.下列对法律的理解,观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颁布的 B.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 C.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治理国家的法律 D.法律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的发展空间 5.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意思是说( ) ①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③任何人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④只要为党曾经做过贡献,即使违了法,也可将功补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实名制越来越广泛地进入我们的生活。银行开户、购买火车票、网上开微博等都要使用真实的个人身份信息。实名制的推行() ①是为了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②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 ③需要国家建立健全有关公民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法规 ④需要公民增强自我防范意识,防止个人信息被盗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列不属于其特殊性的是()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违反法律的人才有约束力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关于如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中国法治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1】标志着我国从主要依靠政策行政向主要依据法律行政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实行法治,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普遍选择;法治政府也是人类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逻辑,是我国依法推进的必然结果。虽然我国在法治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离法治政府的目标还相当的远,为此,什么是法治政府,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仍值得我们去探讨。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政府、 一、法治政府的基本内涵 随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进进程中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学者们对法治政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法治政府做出了多种界定。其中,社会主义的法治政府的标准是:法治政府是指政府权力来源于法律,政府的运作和政府的行为都受制于法律,它包括以下几个价值要件:一是法治政府的核心在于政府受制于法律,二是法治政府要求体现实质正义,三是法治政府的重要保障机制在于司法审查,四是法治政府要求政府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2】 二、法治政府的主要内容 1.加快行政运行法律的制定,建立和完善行政运行的法律机制,建立现代行政 程序,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对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工作人员进行监察,主要有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 监督、政党监督和社会监督 3.政府职能部门要增强法制观念,出台政策要符合法律法规,用成熟的法律制 度规范行政权力,减少行政自由裁量权,使搞腐败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三、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来,我国的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199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各级政府和部门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行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了“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2004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明确了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确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法治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法治建设学习心得体会 要在制度上完善,健全行政执法监管体制,实行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用事实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制教育,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做到了学法用法的和谐统一。接下来由给大家介绍了法治建设学习心得体会,喜欢对大家会有帮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改革开放30年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依法行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和保障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七大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七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充分认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挑战。当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收入差距拉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触及

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形势的要求和人 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差距。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运行机制,需要建立一套反映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得到有效执行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要求政府规范运作,依法办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这次抗震救灾的实践经验再一次证明,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务院依法采取各种应急处置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地震灾害引起的严重危害,及时发布并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依法解决因地震灾害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力地保障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效进行,为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依法行l政、建设法治政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事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障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坚持服从 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前提。我们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着力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法定程序及时转化为国家意志,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材料撰写说明:起初立意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严查渎职侵权犯罪,为县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后考虑到党委工作报告的内容高度及政法部门重要领导干部的身份特点,遂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着眼,将渎检工作作为其中一个部分进行阐述。不妥之处,请领导指正!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建设法治政府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全面构建和谐青龙的基本性工作来抓。近年来,青龙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派欣欣向荣、百业复兴的喜人气象。在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时期,必然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大转型,必然带来人们利益格局的改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波动,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滋生。而要应对这些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矛盾,实践证明,以“规矩”成就“方圆”,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树立法治权威,是营造公平正义、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引领广大干部群众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基本方略。 一、树立法治理念,使依法行政成为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要前提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含着“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看,树立法治理念,自觉依法行政,是改善发展环境、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基础。 严明的法治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呈速度快、发展方式多样、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点,要维护和保障良好的发展秩序,必须要求参与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的各方,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都必须按照法制的要求进行。各方职责法定、权益明晰,才能在法治框架下有序运行,才能合理取得并有效保护预期的发展成果。 依法行政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现自身价值和加强自我保护的首要前提。无论是一个领导班子,还是每名党员干部,只有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其从政行为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合法有效的,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和巩固。一个违法的行政行为,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施政效果,也将使自身因违法而受到法律的追究。 依法治国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指导思想和内在动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合法的渠道和方式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推动新时期经济社会科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新版.doc

《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纪律,理解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2.、法律的特点、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3、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4、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 5、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 6、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 7、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纪律和法律的有关知识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遵守纪律,遵守法律的意识,树立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师板书课题: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1分钟) 二、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己看学习目标(2分钟) 三、先学:(时间:10-15分钟) 教师在学生自学期间不要打扰学生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充分的自学,自学中先学简单容易的,对于有疑问的做出标记但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可以提醒督促 学生认真看课本72页-82页的内容,根据下列学习引导自学(时间:10-15分钟) 学习指导 1、纪律是为了维护()利益,保证我们工作和生活正常有序进行而要求一定()共同遵守的()。 2、纪律和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离不开严明的()。另一方面,()是对()的保障。 3、()是维护我们正常生活秩序的重要保证。 4、法律有哪4个显著的特征()( )( )( ) 5.法律与纪律的关系 法律和纪律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两者都要求人们遵守,但违纪( )违法,而违法( )违纪,两者是有区别的。两者的()不同,()不同,()不同。 6.法律的作用( ) 7、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由()制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 )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8、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思想上高度认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青少年要树立( )的意识. 积极学习( ),把遵纪守法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9、依法治国的基本概念 (1)治国的两种基本方式:( )治与( )治。

法治政府建设心得体会

法治政府建设心得体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改革开放30年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对依法行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和保障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党的xx大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xx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充分认识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临许多新挑战。当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收入差距拉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触及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水平,与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差距。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运行机制,需要建立一套反映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并得到有效执行的法律制度作保障,要求政府规范运作,依法办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这次抗震救灾的实践经验再一次证明,越是情况紧急,越要依法办事。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国务院依法采取各种应急处置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地震灾害引起的严重危害,及时发布并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依法解决因地震灾害而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力地保障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规范、有序、有效进行,为积极稳妥恢复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学习、工作,促进灾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依法行l政、建设法治政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改革和经济发展大局,事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事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