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

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

四、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五、设计思路

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三)、解题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出示幻灯片)

(四)、鉴赏

1.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

清——静——悲凉

2.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

3.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本体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黄酒白干清香后劲足

如回味不永

秋之内蕴

食之有味稀饭馍馍有味耐饥不浓易饿如秋之隽永味美细腻鲈鱼大蟹可大快朵颐玲珑如意跋涉千万里剔刺而食黄犬骆驼得秋之爽气逗玩邀宠有秋之辽阔4.本文的结构:

总——分——总

5.选出你最有感触的一幅画,结合自己的体味进行鉴赏。

第一幅图(出示幻灯片)

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

破屋、破壁:破败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

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老师给学生作配乐范读)

第二幅图(出示幻灯片)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多么清静啊,脚踏在落蕊之上,悲凉味自然出来了。“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别人写秋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多么壮阔的景象,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看到落蕊怎么会觉得落寞?

心理原因,当作者感受到那份闲适与悠闲时,自然会生出孤独寂寞之感。

客观原因,我们想像到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得挥动着扫帚,听着灰土与落蕊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显出那种空旷的静,让人透着肌骨的凉,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找朗读好的学生示范朗读,配乐)第三幅图

北平处处可见秋蝉,时时可听残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幅图(出示幻灯片)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

天灰沉沉的,秋风起伴随着秋风天也下起了息列索落的秋雨,风去云也去,街道依旧寂静,

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不如这样,我们就品第一句,我把原句改一下,“啊,天终于凉了!”大家把改句和原句读读。有什么区别吗?

注:改后的句子感情好像很期盼秋凉,而原句好像有一种惆怅惋惜之情。

(老师做示范朗读,学生齐声读)第五幅图

突破难点: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从中又是怎样透出“悲凉”的气息?

明确:a. 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

b. “秋日胜果图”中折射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给学生读一段资料]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五)、练习

把课文中的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或者现代诗。

清晨,端一杯浓茶

白鸽绕着青天

飞来了又飞去了

槐叶下一丝一丝的日光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稀疏的尖草

把影子拉得悠长悠长昨夜的西风

摇落了一地的槐蕊

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秋蝉衰弱的残声

似乎

在告白着什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咬一支烟管

桥头树底

去感受人生的苍凉吧那满树的枣子

淡绿微黄

红了又落了

(六)、总结:

心中之秋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

江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确定位置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引导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和作图的能力、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帮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四个新的方位词,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确定位置中角度的测量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可以用数对确定自己的位置,那么在海上、空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位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揭示课题:确定位置〕 2. 出示索马里海盗抢劫中国货轮的相关新闻视频。 谈话:听说过索马里海盗吗?他们是一群专门在海上抢劫船只的犯罪者。在去年的11月,我国的一艘货轮就不幸被他们劫持,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具体看看事发地的位置。 3.学生根据图示描述事发地的位置: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东北方向。 4.引发冲突:看来,用我们原来的方位知识:光说一个东北方向,不能准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那要精确地描述这个位置,还需要说清什么呢? 【二】自主探究,提炼建模。 1.小组交流:尝试寻找确定位置所需的条件,并尝试用这些条件再次描述事发地的位置。

2.明确确定位置的几要素。 〔1〕出示正确描述事发地位置的方法:事发地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东30胺较?000千米处。 〔2〕借助手势理解〝北偏东〞方向:从正北慢慢偏向正西方向,这个区域就是北偏东。 〔3〕交流:北偏东30埃闶窃趺蠢斫獾模?北偏东30胺较颍瞧 肽母龇较虻?0埃?/P> 〔4〕追问:如果只说在北偏东30度方向,能确定事发地的位置吗?〔明确:说清了方向,只能确定事发地在这样一条射线上,要精确地确定事发地的位置,还需要距离。〕 〔5〕小结:要精确地描述事发地的位置,必须说清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 3.认识〝北偏西〞、〝南偏西〞、〝南偏北〞。 〔1〕借助手势帮助理解〝北偏西〞、〝南偏西〞、〝南偏东〞三个方向。 〔2〕介绍为什么通常会说〝北偏东〞而不是〝东偏北〞,强调以南北为基准。 4.练一练。 〔1〕要求学生完整地说说俄罗斯护航舰队的具体位置。〔俄罗斯护航舰队在中国护航编队的北偏西55胺较?000千米处。〕 〔2〕进一步明确:北偏东30啊⒈逼?5岸际且哉狈较蛭嫉摹? /P> 5.小结: 〔1〕回顾刚才两个位置的确定,我们发现,要给一个物体精确定位,必须得说清哪几个要素? 〔2〕只说在〝北偏东〞或〝北偏西〞这个方向,只能确定物体在这样一个〝面〞上,角度确定的是这样一条〝线〞,只有再确定距离后,才能准确的确定物体所在的那个〝点〞。 这就是从〝面〞到〝线〞再到〝点〞的精确确定位置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感受“故都的秋”的特点 2、学习抓“文眼”、理思路、分析情景关系、知人论世的散文阅读方法 3、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手法:比较阅读、诵读体验、合作探究 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知道的关于秋的诗词文。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在郁达夫的心灵境界中折射出一个怎样的秋呢?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二、明确目标 三、检查预习 学生自己订正关于字音词义方面的预习,导学案二关于文章思路,一般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这一部分的难点在于对第十二段的理解,可作为一个难点进行突破。 导学案一、三可以作为讲解的重点。 四、示范解析,合作探究 1、有人绘秋色,有人写秋声,有人摹秋形,郁达夫侧重写什么?在文中哪里?(秋 味;第一段)突出了秋味什么样的特点?(清、静、悲凉) 这种“立片言以居要,为一片之警策”的词句就是文章的文眼。文眼奠定作者的感情基调,凸显文章主题,很重要。 齐读课文第一段,结合文眼,重新理解题目,完成导学案一(“故都”有文化底蕴和历史苍凉感,折射出作者的悲凉心境来。) 2、研读第三段“秋院图” (1)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来组成图画?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听觉视觉多方面绘景。 (2)比较下面文字与原文,哪一个更能表现作者的感情或“清、静、悲凉”来? “在北平,你不出门去,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你会看到碧绿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下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者秋草。”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3)思考讨论:“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苏州园林》区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特等奖

《苏州园林》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肇庆市第一中学陈焜 (一)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掌握文中重要词语; 2、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整体感知课文; 3、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 (二)教学重点 准确抓住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及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阅读说明文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2,欣赏苏州园林图片,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作者)

二、揭示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要求: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标注并识记文中生字词,标好段序。 2. 任选角度,说说《苏州园林》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例如:《苏州园林》是一篇的文章。 四、速读课文,把握大意 1、速读课文,划出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的关键的语句。(中心句、总说句、结论句,尤其是段首句) 2、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五、合作探究解读课文 阅读课文2-9自然段,独立思考下列问题后,小组合作完成填表。 1、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2、“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中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3、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的? 六、比较阅读,能力迁移 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阅读说明文的方法,速读新课程p41《北京园林》一文,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完成填空。 七、学习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阅读方法: 中国园林之美:…… 八、拓展延伸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这些”,苏州园林之美还有哪些呢? 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大家设计: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 九、作业布置 请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肇庆一处景点(七星岩或鼎湖山),写一段导游词,不少于200字。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以景显情的。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 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情景 教学难点:“景”和“情”如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读议结合。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同学们,中国有句老话“少女易伤春,壮士易悲秋”,这壮士悲秋说的是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种悲秋情结。翻开文学史册,有多少人行走在秋风秋雨之中。有人独立寒秋,他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他感到的是无限的壮美!此人是谁?(毛泽东)有人在风中登高,他看到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他感到的是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悲凉!此人是谁?(杜甫)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他们的情感有别。是啊,“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散文大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吧! 一、整体感知 1、今天早上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清、静、悲凉) 2、在哪个地方? (第一段)请勾画出来 3、你们找得很好,有一个副词大家要注意---“特别”。 既然是特别,那就有比较,作者是把北国秋和什么进行比较的? (南国秋) 5、这种比较突出表现在哪些段落? (2、13) 6、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这两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南国之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关键词:慢润淡(快、干爽、浓)半开半醉(盛开、大醉)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饱、透、十足)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浓、隽永) 二、局部品读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学案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1.教材分析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地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容.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与“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乃至全部数学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继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则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巩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 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本节课则在优化数学思维的多种特征上有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能化为一般式. 2.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

七年级语文《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故都的秋》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郁达夫。 2、知识目标:通过对文中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心绪,积累情感经验; 教学重点:1、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以及作者的视角,进一步掌握散文景与情的关系。 2、品味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以情观景,以情驭景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美读法,提问法,引导法,情境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关于秋天的小令,大家能把它背出来吗?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3、小结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法指导: 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1)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 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二、释题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_故都的秋_教学案例_柯慧明

客正“泛舟”赤壁,前文中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所以,“击空明兮溯流光”,不正是此时此景的概括吗?因此,表现了主客游山涉水的愉悦之情。 生4:我同意,并且第二段的开头就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也是他们愉悦之情的直接吐露。 师:可你们的说法并没有直接解决“乐景写哀情”之说呀? 生4:我认为不能说是乐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是因有情然后设景,于是景物是有选择性的,写景是为了表达哀情。而主客游赤壁是先有景,然后生情,应该理解为触景生情。生的是愉悦之情。 生5:“望美人兮天一方”难道是愉悦之情吗?生1:是呀,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日日思君不见君”,那是多么的痛苦呀。 生6:(突然站起来)我觉得他们都没有知人论世地去解读这首诗。 师:那你来知人论世地说说你的见解。 生6:此时的苏轼是被贬黄州,身处困境,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从后文中可以看出,他以自己的旷达和洒脱从窘迫中脱离出来,以至于他能和友人泛舟游赤壁,心怀轻松和惬意。怎么能说他此时是痛苦的、怅惘的呢? 师:果然有些高度。 生7:除了大的背景下的知人论世,我觉得上下文也证明主人是愉悦的。上文有“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下文中,客人吹洞箫是凄婉悲恸之音,在第三段开头有“苏子愀然”,这一转变,说明苏子此时的情感是由喜转悲的:喜于泛舟游赤壁,喜于“一觞一咏”;悲于客人的箫音之哀,所以他有“何为其然也”的反问。 师:很完整的解读,切入点很独特。综合看来,持“触景生情说”、“知人论世说”、“上下文勾连说”的同学认为苏子此时想表达的是轻松愉悦之情;持“诗句直译说”和“乐景写哀情说”的同学认为苏子心怀悲伤和怅惘之意。我觉得大家说的各有依据,但还可以拓宽视野,让我们能更加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果你有新的见解,还可以发表高见。 生8:我觉得还是要回到诗句本身。师:本身还有内涵?愿听其详。 生8:“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下注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远方;我觉得这两句可以理解为:眺望远在天边的“美人”。 师:你有什么高论? 生8:(停顿了一下)我觉得这两种表达在意思上一 样,但侧重点不同。“望美人,美人却在远方”,表达的是思而不得见的痛苦。但是,如果把“渺渺兮予怀”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的思绪越飞越远,一直想到了在远方的“美人”,美人的意思可以追寻它意,在此不多说。那么再“知人论世”,此时身处困境,苏子仍然怀念着远在朝廷的君王,他本来是被君王贬黜的,却仍然怀念他,牵挂他,说明苏子并没因自己的困境之身放弃自己报国的壮志,更说明他是如何的超脱旷达。并且在我们学习过的作于同时同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不是也有早生华发的现实,(注:在学习本文之前就先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却仍然满怀对英雄的仰慕的豪迈情怀吗?所以,今晚的苏轼同样是一种豪迈的情怀,愉悦的心境。 师:非常精彩的分析,谢谢!看来大家也赞同你的高论。 生9:老师,那客人是“倚歌而和之”,难道“歌”与“乐”不一致? 生5:是呀,客人是应歌奏乐,怎么会主客不一致?生8:看来客人的理解和你的理解是一样的。生10:他理解有误呗。主人是因景抒怀,客人是因景生悲。 师:好一个“因景抒怀,因景生悲”,面对此景,主客确实有不一样的情怀呀。看来一诗多解,因视角不同理解也不同呀。苏子因已超脱,本无凄婉、怅惘之情只是因景抒怀;而客人却因赤壁古迹,囿于人生短暂、功业未成、人生无常的悲叹之中。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柯慧明 《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史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其优美隽永的语言,独特的审美感受,悲凉的意境,雅俗共赏的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复杂的历史背景等等,令这篇文章教学难度非同一般。如何在教学中既不失去文章的美,又能深入到文本的腹地,在情感的深度里穿行呢?本文教学组织以品味语言作为关键,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读文中美妙的段落,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绪的流动,进入品评与审美的境界。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以学生探讨交流来促进课堂合作交流的氛围。 教学片段实录 教学情形一:整体感知,品读文眼 大语文论坛·教例品评

小班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3荷花3,省一等奖优质课,第3位老师,教案

小班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3荷花3,省一等奖优质课,第3位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教学重点: 一、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冒”字的精妙。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教学难点: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等句的意思。一、激趣导入,触发语感1、课件出示描写花的成语,促进积累。2、欣赏荷花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所看到的荷花。3、揭示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并多读几遍。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一)全班交流: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荷花美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1、“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1)指名读。(2)指导朗读。(3)挑战读。(4)女生加上动作

读。2、“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1)指导朗读。想象我们吃饱饭的时候,那是什么感觉?(2)范读。(3)男生表演读。 3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1)指名读。(2)齐读。 4.“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1)什么叫“挨挨挤挤”?同桌之间做一个挨挨挤挤的动作。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2)“挨”还有一个读音,你知道吗?(3)你还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荷叶的多?除了荷叶的多和密,你还体会到荷叶的什么特点?(4)谁能读出荷叶的大、多、密来?(5)齐读。5、“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1)默读课文,思考:“冒”字还能换成什么字?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怎样的长出来才叫冒出来?(2)交流以上问题。(3)你从中体会到荷花的什么心情?(4)(出示课件,随着音乐教师解说)它们仿佛想干什么?6、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二)体会第三段1、荷花的形象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淡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于是,面对这满池的荷花,作者不由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把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2、让我们一起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最后一句)(三)体会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 2.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散文结构。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文中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正值深秋时节,请学生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二)美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主欣赏课文 对于散文美读欣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借声传情,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从而沉浸在作者创设的美妙的故都秋景中,使同学们从语言美中深入到图画美,再到情感美。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结构,初步理解作者感情。(学生分析研究,教师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品味美景 承接上个环节,要求学生再读课文3-11段的写景部分,合作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按照景物的顺序给每一幅秋景拟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四)文见其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会更渴望了解景物背后的那一颗心灵,体悟出作者特定的情感。 作者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黯淡、萧杀、枯败?具有清、静、悲凉的特色?(教师适当补充作者生活经历及写作背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感情,以突破文章教学难点) 补充:①两岁丧父, 全家祖孙六人,靠母亲一人支撑。(母亲在1937年七七事变时活活饿死。)生活拮据,使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少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全国首届小学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教案 Asking the Way 祁承辉)(上海市虹口区贝贝英语学校 I.Teaching Content Asking the Way A: Excuse me, sir.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Bihai Hotel, please? B: Sure. You can go there by bus. A: Is it a long way from here? B: No, it'll take you fifteen minutes. A: Which bus can I take? B: You can take a No. 2 bus. A: Where is the bus stop? B: Just go straight. Look, the bus is coming.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You're welcome. II.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T: Nice to meet you. My name is Bright. B-R-I-G-H-T. Shall we sing an English song named Bingo, and try. to change the' word Bingo with my name Bright? Step 2. Presentation 吠??涯渠睥栠牥?眠敨??牡楲敶?瑡琠敨愠物潰瑲??敨牡?潳敭湯?慳摩尠对不起(注).I really want to know their meanings in English. Could you help me? 注②(早晨好,)①.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匠?对不起?獩尠硅畣敳洠履愠摮尠早晨好 is Good morning. T: Thanks a lot. And now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city? I want to travel in this city, but I don't know where I should go. S1: Bai Lian Dong Park. S2: Fisher Girl. S3: Jiuzhou Town. T: Good. But I want to find a hotel now.Please do me a favour. Can you tell me the names of some hotels in this city? S1: 2000 Hotel. S2: Yindu Hotel. S3: Bihai Hotel. (The teacher takes notes while the students are speaking.) Step 3. New structures learning T: They all sound very nice. But how can I get there, by bus or by bike? S: By bus. T: And how long will it take me to get there? Maybe fifteen minutes is enough.

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 徐舟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 文/徐舟 【此课例荣获2012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7年第三届全国“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CN14-1017/G4)2014年7-8A】内容摘要:本课以教师配乐范读入境,整体感知文本“恋秋——写秋——议秋”的文脉思路,引领学生体味北国之“清、静、悲凉”的秋意。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秋晨院落图”与“秋槐落蕊图”,进而理解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学习和体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本课在毛宁的歌曲视频《晚秋》的意境中作结,拓展延伸,师生共鸣,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之佳境。 关键词: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从文本故都之秋景中体味作者郁达夫深沉的主观情愫。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文本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 美读探讨、合作争鸣 【课例实录】 一.课题导入,以情入境 师: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春的活

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秋呢,我想更是颇多感悟吧。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投影: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在《秋窗秋雨夕》中言“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晚秋》歌词中说“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蓦然又回首/是牵强的笑容/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教师清唱此歌词片段,学生听后响起掌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毛宁在“晚秋”中唱出了思念的凋零。 师:那么郁达夫在北国与南国的秋中又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教师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二.美读文本,整体感知 (教师伴随钢琴曲《秋日的私语》深情范读文本第1、2段。与会师生听后齐声鼓掌,将大家带入到北国的秋境中)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文本第1、2段有感情地齐声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句,思考:作者在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中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在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背景下,美读文本第1、2段) 师:大家朗读得很有感情。那么我们请同学来回答,作者在文本的第1、2段中,写了那些关于秋的独特感受呢? 生1: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在文章第1段有关键句

最新《老王》优质课比赛教案

《老王》教案 1 2 3 【学习目标】: 4 一、知识与能力: 5 朗读课文8-18自然段,品析语言,把握人物性格。 6 二、过程与方法: 7 1、通过关键词分析法,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8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9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 学习老王,做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感恩社会对我们的关怀和温暖!11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品析语言,深入了解老王的性格。 12 2、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13 14 【教学难点】: 15 学习作者运用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丰满人物性格的写法。 16 【教学辅助】:电子白板、微视频 17 【教法、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法,表演法。 18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9 20 一、导入新课: 21 出示老王的图片,问:他是谁?他是谁笔下的人物?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22 的?运用四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平凡的人物,在杨绛的笔下成为不朽的23 经典。直切要害:引出今天的学习任务:研读课文8-18段,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描写方24 法塑造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25 26 27 二、研读课文: 1、播放微视频,翻转课堂,预习检查,教师出示思考题: 28 29 (1)第5、6、8-16段,看看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30 (2)、从中你可以看出老王具有怎样的性格呢? 31 学生回答问题,上黑板板书,教师补充纠正: 32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他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价格相等。而且他从不因 33 为我们老实欺负我们。 34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35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 36 门感谢。 37 归纳:老王是一个老实厚道、心地善良、知恩必报的好人---------善 38 39

【一等奖】小班教案《沙包》优秀教学设计

【一等奖】小班教案《沙包》 小班教案《沙包》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大胆参与游戏,体验游戏之快乐,双腿夹物跳及投掷能力的练习,学习沙包多种玩法,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沙包》教案吧。 幼儿园小班教案《沙包》 教学目标: 1.双腿夹物跳及投掷能力的练习,学习沙包多种玩法。 2.培养幼儿大胆参与游戏,体验游戏之快乐。 3.培养幼儿耐力,训练幼儿动作协调性、灵敏性、准确性。 4.让幼儿在游戏中体质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培养。 5.促进孩子们智力和身体动作的发展。

设计准备: 一人个沙包。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到活动场地,师生共同念儿歌“今天天气真正好,小朋友们来做操,伸伸臂,伸伸臂,弯弯腰,弯弯腰,踢踢腿,踢踢腿,蹦蹦跳,蹦蹦跳”。 2.每人到筐子里拿一个沙包。 二、基本部分: 1.沙包有许多种玩法呢,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然后自己练习一下,你是怎样来玩沙包的,看谁想的办法多?注意观察孩子们的玩法,随时给以指导。 2.师生共同讨论沙包玩法,让幼儿展示自己与其他幼儿不同的玩法,让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模仿,体验游戏的快乐。 小朋友们快告诉老师,沙包有哪些玩法呢? 现在请小朋友轮流来当老师,我们一起来跟着他学习一下他的玩法,看哪个小朋友学得最认真。 3.重点练习双腿夹物跳、准确投掷 师幼一起玩沙包游戏,《龟兔赛跑》:

幼儿分两组,一组扮小白兔双腿夹沙包,进行跳跃前进,另一组扮乌龟背着沙包进行着地爬,两组一起前进,途中如沙包掉落,可放好继续前进,最先到达终点组为胜。 活动结束: 1.把沙包放回箩筐,整理场地。 2.听音乐做放松运动。 教学反思 初次接触沙包,内心充满了好奇,并且很容易就想出了各种各样关于沙包的玩法,活动中老师没有干涉他们的活动,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由于沙包玩法多样,孩子们兴趣很浓。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玩沙包游戏。游戏规则中的竞争意识调动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让活动进入了。 小百科:沙包是中国大陆地区中小学体育课上用以练习投掷的一种器材,一般在用厚布织成的小袋中填入干黄沙,体积稍大于棒球。沙包游戏,不仅是一项体育游戏,而且可以通过说、唱、画、捏、数等认知活动来进行各种领域的教育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活动内容,又可培养幼儿热爱民间艺术活动的情感。

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第九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教学设计 参赛学科题目 The violence of nature 参赛教师王福海 山西省朔州市五中 2015年11月30日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设计 (一)设计理论 1. To treat the information as a bridge and regard teaching with interest as a main line. 2. To create the situation as teaching means, aiming at using the language from every aspect. (二)设计内容 1. To play the video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to lead in the text. 2. To display the pictures to let the students know more about the 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 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make up conversations and act them out. 4. To use the interests to widen their knowledge. (三)教学应用 1.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est approach to arouse

the students’ interest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 best bridge to help the students comprehend the teaching contents well. 2. It is also the best means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 effectively and the most perfect platform to update the English learning methods. 二:三维目标 Knowledge aim:To get th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idea and know the hurricane and the tornado. Ability aim:Use their own word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Emotional aim:To increase their awareness of being ready to help others. 三:教学重点 1. To grasp main ideas of this passage in a very short time. 2. To learn about the disasters and say or write a composition. 四:教学难点 1.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故都的秋教学视频的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作者:党红英 地点:四川成都(第二届“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课堂大赛)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屏幕展示)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的困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 生:第一段。 师:对。他写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 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生:(开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 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 生2:槐树 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 生2:落蕊 师:对。还有什么? 生3:秋雨、秋蝉 生4:果树 师:果树中的哪一种? 生4:枣树 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 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