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七年级教材下册变式题

数学七年级教材下册变式题

数学七年级教材下册变式题
数学七年级教材下册变式题

七年级下册 · 课本亮题拾贝

5.1 相交线

题目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EOC = 70,OA 平分∠EOC ,求

∠BOD 的度数.(人教课本P 97题)

解 ∵ OA 平分∠EOC , ∴ ∠AOC =2

1

∠EOC = 35

又 ∵∠BOD =∠AOC , ∴ ∠BOD = 35.

点评 由角平分线定义如AD 是∠BAC 的角平分线,得∠BAD =∠CAD =2

1∠

BAC .

演变

变式1 已知直线AB 与CD 相交于O ,OB 平分∠COE ,FO ⊥AB ,∠EOF =120,求∠AOD 的度数.(答案:30)

变式2 已知直线AB 与CD 相交于O ,OE ⊥AB ,OF ⊥CD ,且∠BOF = 40,求∠EOD 的度数.

(答案:140)

变式3 已知AB ⊥CD 于O ,直线EF 过点O ,∠AOE = 25,求∠COF 的度数.

(答案 65)

变式4 已知∠AOB 是直角,且∠AOC = 40,OM 平分∠BOC ,ON 平分∠AOC ,求∠MON 的度数.

解 ∵ ∠AOB = 90,∠AOC = 40, ∴ ∠BOC = 130.

∵ OM 平分∠BOC ,ON 平分∠AOC ,

∴ ∠MOC =21

∠BOC = 65,∠AON =∠NOC =2

1∠AOC = 20,

∴ ∠MON =∠MOC -∠AON = 45.

变式5 在变式4 中,当∠AOB =,其它条件不变时,求∠MON 的度数.

(答案:

2

1)

变式6 在变式4 中,当∠AOC =,其它条件不变时,求∠MON 的度数,

A

D O

A B F C D E O A B E C D F C

O M

从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案:45)

点评 通过变换∠AOB 和∠AOC 的度数可以发现,∠MON 的度数大小只与∠AOB 的度数大小有关,而与∠AOC 的度数无关.

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题目 如图,AB ∥CD ∥EF ,那么∠BAC + ∠ACE +∠CEF =( ).(人教课本P 236(2)题)

A .180

B .270

C .360

D .540

解 这是平行线性质的应用,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得到∠BAC +∠ACE +∠CEF = 360,故选C .其中,CD 在解题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一个“桥梁”的作用. 演变 变式1 (2008年广安)如图,AB ∥CD ,若∠ABE = 120,∠DCE = 35,则有∠BEC =________度.

解 过点E 作EF ∥AB .

由于 ∠ABE = 120,所以 ∠FEB = 6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由于 ∠DCE = 35,所以 ∠FEC = 3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所以 ∠BEC =∠FEB +∠FEC = 60 + 35 = 95. 变式2 (2008年成都)如图,已知直线AB ∥CD ,

∠ABE = 60,∠CDE = 20,则∠BED = 度. (提示:过点E 作EF ∥AB ,则可得∠BED = 80) 变式3 (2008年十堰)如图,已知AB ∥CD ,

∠A = 50,∠C = 20,则∠P = .

(提示:过点P 作AB 与CD 的平行线,即可得解,∠P = 35)

变式4 已知直线AB 与CD 的平行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A +∠P +∠C = 180 B .∠A +∠P +∠C = 360 C .∠A +∠C = 2∠P D .∠A +∠C =∠P

(答案:D )

变式5 (2009年湘西自治州)如图,l 1∥l 2,∠1 = 120°,∠2 = 10

0°,则∠3 =( )

B

D

P

A

B E

C D

F E A B D F C A

C

E

(答案:A )

A .20°

B .40°

C .50°

D .60°

变式6 如图,AB ∥CD ,分别写出下面四个图形中∠A 与∠P 、∠C 的关系,请你从所得到的关系中任选一图的结论加以证明..........

. A

C

D

B P

A

C

D

B

P A

C

D

B P

A

C

D

B P

(1) (2) (3) (4) (答案:(1)∠A +∠C =∠P (2)∠A +∠C +∠P = 360 (3)∠A =∠C +∠P (4)∠C =∠A +∠P )

点评 随着折点的不同变化,结论也会不同,但解法却如出一辙,都是过折点作平行线求解.还有其它的几种变式,请同学们自己探究.(结论:左边的角=右边的角)

平行线的性质

题目 如图,a ∥b ,∠1 = 80,∠5 = 70,求∠2,∠3,∠4的度数.(人教课本P 233题) (答案:∠2 = 80,∠3 = 110,∠4 = 110)

点评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演变

变式1 如图,若 ∠1 =(2x -50),∠2 =(230-2x ),则a 与b 平

行吗

(答案:平行)

5

4

3 1 2

1

a

1

23l

l

变式2(2009江西)如图,直线m n ∥,?∠1=55,?∠2=45,

则∠3的度数为( ) A .80? B .90? C .100? D .110?

(答案:D )

变式3 若∠1 =(3x -30),∠2 =(210-3x ),则a 与b 平行吗

(答案:平行)

变式4 若∠1为其补角的3倍,∠2等于其余角,则a 与b 平行吗

(答案:平行)

变式5 若∠1 =(50-2x ),∠2 =(180-3x ),要使a 与b 平行,则x 为多少度

(答案:x = 10)

6.1 平面直角坐标系

题目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横、纵坐标满足:① 点P (x ,y )的坐标xy >0;② 点P (x ,y )的坐标xy <0,求点P 在第几象限.(人教课本P 4610题)

解 ① 点P 在第一、三象限; ② 点P 在第二、四象限)

点评 点的横、纵坐标满足:第一象限正正;第二象限负正;第三象限负负;第四象限正负.

演变

变式1 若点P (1,2x )在第四象限内,求x 的取值范围.

(答案:x <0)

变式 2 若点P (x ,1-2x )的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则点P 一定在 .

(答案:第四象限)

变式3 已知点P (x ,y ),且x ,y 满足(x + 1)2 +|y -2|= 0,求点P 在第几象限.

(答案:第二象限)

变式4 已知点P (x ,y )在第二象限,且|x |-2 = 0,y 2-4 = 0,求点P 的坐标.

(答案:P (-2,2))

变式5 已知点P (x ,y )的坐标满足xy = 0,则点P 在 .

(答案:坐标轴上)

变式6 已知点P (x + 2, x +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 轴上,则点P

3

21

的坐标为.

(答案:P(0,-1))变式7 已知点P(x,y),则P到x轴得距离是;到y轴得距离是.

(答案:|y|,|x|)6.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题目已知三角形ABC的坐标为A(-2,3),B(-4,-1),C(2,0),三角形ABC中任意一点P(x,y)经平移后对应点P′(x + 5,y + 3),将三角形ABC作同样的平移得到三角形A′B′C′,求A′、B′、C′的坐标.(人教课本P557题)

解A′(3,6)、B′(1,2)、C′(7,3).

点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 a,y)(或x-a,y);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 + b)或(x,y-b).

演变

变式1 已知三角形ABC的坐标不变,求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的面积大小.

(答案:8和8)变式2 将三角形ABC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乘以-1,所得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ABC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案:现状和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变了,他们关于x轴对称)变式3 将三角形ABC的横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纵坐标保持不变,所得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ABC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案:原三角形ABC被横向拉长为原来的2倍,面积为22)变式4 横、纵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所得的新三角形与原三角形ABC 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案:大小为原来的4倍,面积为44)变式5 线段CD是由线段AB平移得到的,点A(-1,4)的对应点为C (4,7),则点B(-4,-1)?的对应点的坐标为().

A.(2,9) B.(5,3) C.(1,2) D.(-9,-4)

(答案:C)变式6 将点M(x,y)先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b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点N,则点N的坐标为.

(答案:N(x-a,y + b))

变式7 观察下面A、B

C

D 四幅图案中,能通过图案(1)平移得到的是().

(答案:C)变式8 通过平移,可将图(1)中的福娃“欢欢”移动到图().

(图1)A

(答案:C)7.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题目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E是中线,AF是高线,AD是角平分线,(人教课本P69 4题)

(1)BE = =

2

1;

(2)∠BAD = =

2

1;

(3)∠AFB = = 90;

(4)S△ABC= .

解(1)BE = EC =

2

1BC.(2)∠BAD =∠DAC =

2

1∠BAC.

(3)∠AFB =∠AFC = 90.(4)S△ABC=

2

1BC×AF.

演变

变式1 在△ABC中,AE平分∠BAC(∠C>∠B),AD为边BC上的一高,且∠B = 20,∠C = 30,求∠EFD的度数.

解∵AE平分∠BAC,

∴∠BAE =

2

1∠BAC =

2

1(180-∠C-∠B).

∵AD为边BC上的高,

∴∠BAD = 90-∠B,∠EAD =∠BAD-∠BAE,

(

1)

A B C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