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10-29修改

黄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10-29修改

黄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10-29修改
黄石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10-29修改

黄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试行本)

报审稿

1

黄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试行本)

报审稿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

第三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四章建筑容量

第五章建筑间距与退让

第六章公共设施

第七章城市绿地、景观和文化保护规划

第八章道路交通工程

第九章市政工程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第十一章管线综合工程

第十二章附则、其它

附录

A建筑间距的计算

B建筑高度的计算

C房屋建筑面积计算规定

D干道交叉口建筑红线退让范围(示意)

E名称解释

F本规定用词说明

2

黄石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试行本)

第一章总则

第1.1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以下简称为《规定》。

第1.2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规划区、开发区、城市托管区、共建区、工业园区各项规划设计与建设工程。大冶市、阳新县城市规划区可以参照执行。其他区域参照国家、省市相应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

第1.3条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详细规划未作出规定或者尚未编制详细规划的,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定执行。本规定中有关具体技术经济指标的内容是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除执行本标准与准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市现行有关法律法规。

第1.4条规划编制管理中使用的勘察测量资料必须采用国家统一85高程系统和黄石统一座标系统。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

第 2.1条本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法定规划和非法定规划两个系列。法定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非法定规划包括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基础研究等。

城市设计的编制应贯穿于法定规划的各个层次,充分体现城市特色风貌,法定规划应吸收并体现城市设计的思想。

第2.2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城市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完善城市功能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鼓励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彰显黄石滨江环湖依山特点和历史文化城市风貌,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创造显山露水、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特色鲜明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

编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明确规划强制性内容。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具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现状、工程地质勘察和测量等必要的基础资料。城市规划勘察和测量应当满足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划管理的需要。

编制城市规划必须定期进行总结评估,并作为下一轮修编的重要依据。

第2.3条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后,应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各项专业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历史文化保护、绿地、风貌、色彩、供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供热、燃气、邮政、抗震、防灾、地下空间、环卫、环保、教育、公交、物流及社会公共设施等等)、建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各层次各项专业规划之间应相互衔接,避免互相矛盾。

重要规划项目编制前,编制管理部门应下达规划编制任务书。编制过程中应分别进行社会公示、专

3

家评审、政府审核等程序,最后完成审批和备案。

各级风景区规划应与城乡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依据国家规范单独组织编制,并与旅游规划相衔接。

第2.4条各层次城市规划的编制深度,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相关技术规定。

专业规划应由规划主管部门会同专业主管部门联合编制并依法审批。

第2.5条城市规划编制成果应包括数据文件和纸质文件各项内容(规划文本、图件、说明书和附件),成果中对社会公示、专家评审、部门审核相关意见的采纳与否应予以说明解释。

第2.6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应按照《黄石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导则》执行。

第2.7条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各级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或开发建设单位组织编制,编制成果按照《黄石市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技术导则》执行。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2.8条交通和市政工程规划应当综合协同,合理布局,保证功能,适度超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基础和保障作用。为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执行《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141 -2010)编制规划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报告。

(一)住宅(T01)、商业(T02)、服务(T03)、办公(T04)类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的取值范围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住宅、商业、服务、办公类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启动阈值取值范围表

城市和镇人口规模

(万人)项目位置建设项目新增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范围

住宅类项

商业、服务、

办公类项目

100~200 城市中心区2~5 1~2 包括黄石港区(不含江北)、黄石经济技术开发

区(不含托管区)、下陆区、西塞山区(东至中

窑地区)

其他地区3~8 2~5

注:

1人口规模是指正在执行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期末城镇人口规模;

2 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有建筑设计方案时按总建筑面积计算,无建筑设计方案时按容积率建筑面积计算;

3 在同一栏中,人口规模越大、交通问题越复杂的城市和镇,其阈值选取宜越低。

(二)场馆与园林(T05)和医疗(T06)类建设项目的启动阈值应为:配建机动车停车泊位100 个;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设项目,应在报建阶段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1)单独报建的学校(T07)类建设项目;

2)交通生成量大的交通(T08)类建设项目;

3)混合(T10)类的建设项目,其总建筑面积或指标达到项目所含建设项目分类(T01~T09,T11)中任一类的启动阈值;

4)主管部门认为应当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工业(T09)类、其他(T11)类和其他建设项目。

(四)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选址阶段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1 特大城市的建设项目规模达到报建阶段启动阈值的 5 倍及以上,其他城市和镇达到3 倍及以上;

2 重要的交通类项目;

4

3 主管部门认为需要在选址阶段也进行交通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

(五)当相邻建设项目开发建成时间接近,出入口相近或者共用时,可对多个相邻建设项目合并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第2.9条出让、划拨土地地块规划条件编制应按照《黄石市建设用地地块规划条件编制技术管理规定》执行。

建设用地规划条件应当符合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尚无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因项目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政府部门或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城乡规划编制单位进行规划条件论证,并持论证结果及其他相关资料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规划条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本规定,并结合建设项目选址论证的结果提出规划条件,按法定程序报批后提供给建设单位。建设用地规划条件论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建设项目与城乡规划的衔接情况;

2、建设项目与交通(含道路、城市轨道、铁路、港口、航道等)、能源、市政公用设施、地下空间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情况;

3、建设项目的配套生活设施与居住及公共设施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情况;

4、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与环境保护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情况;

5、建设项目与防灾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情况;

6、建设项目与风景名胜、公园绿地以及具有一定历史、科学、人文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等规划的衔

接和协调情况。

第2.10条下列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方案报建时必须提交两个或两个以上合格的设计方案审查比选。

重点区域及建设项目分类表

区段范围备注

临城市主次干路、快速路全市规划区参见近期建设规划、城市红线规

临湖滨江磁湖、青山湖、青港湖、长江参见各专项规划、蓝线管制规划

参见各专项规划、绿地系统规划临近公园、景区市级区级公园、市级以上风景区、

森林公园

临近历史文化保护区各级各类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参见历史文化名城专项规划、紫

线专项规划

大中型公共建筑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体育、

卫生、医疗、商务金融、酒店、

宾馆、商业、娱乐、科研

建设用地面积大于一万平方米

制定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项目规划时,应当组织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第2.11条城市规划“五线”编制

城市规划“五线”包括:红线、绿线、紫线、蓝线、黄线。

城市“五线”规划的编制、审批、调整,应按照《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城市“五线”规划编制应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层次规划和国家、省市等有关规定为依据,其内容和深度要求应与控制性详细规划衔接,做到定性、定量、定位。

5

第2.12条规划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或要求建设单位委托编制建设项目的建筑日照分析、建筑景观分析、交通影响分析、市政容量分析、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分析、建筑面积复核等作为规划许可参考依据。

第2.13条加强城市中心区街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集约高效利用城市中心区空间资源。

第三章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3.1条黄石市城市用地与规划建设用地根据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其中,第3.2.2、3.3.2、4.2.1、4.2.2、4.2.3、4.2.4、4.2.5、4.3.1、4.3.2、4.3.3、4.3.4、4.3.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代码codes 用地类别中文名称

Chinese

英文同(近)义词

English

R 居住用地residential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M 工业用地industrial

W 物流仓储用地logistics and warehouse

S 交通设施用地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U 公用设施用地municipal utilities

G 绿地green space

第3.2条为适应城市动态发展的要求,我市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必须遵循土地使用兼容性原则。本规定《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规定了合理的土地使用兼容范围,凡表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建设用地适建设范围表

注:√允许建设○条件允许时经批准后建设×:不允许建设

第3.3条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超出《建设用地适建设范围表》规定的兼容性范围的,应提出申请后按法定程序上报,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3.4条毗邻城市支路(15米红线宽度,含15米)、高压线廊两侧进行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应代征上述道路部分面积、高压线走廊用地及建筑。

所有代征用地不参与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等指标平衡计算。

其他情形不再代征。

第3.5条规划区建设用地小于《建设用地下限指标表》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建设用地下限指标表

建设项目类型居住非居住

低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建设用地面积(m2)1500 3000 6000 3000 10000

6

但有下列情况之一,在不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前提下,可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用房、变配电房、泵房、公厕等小型建设项目。

2.因邻近土地为已实施或已经通过规划审批的河道、道路、绿化等工程,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经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险房屋,需进行改建的项目。

第3.6条建筑用地范围线、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必须闭合。各设计阶段建筑面积计算均按国家有关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进行。

第四章建筑容量

第4.1条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应兼顾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与用地性质、功能相适应,满足交通、安全、消防、人防、环卫及其它相关配套等方面的要求。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应按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未编制规划的,宜按下表《建设密度和容积率参考指标表》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的规定,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执行。

居住(商住)建筑建设密度和容积率参考指标表

建筑密度(%)容积率

居住(商住)建筑低层30-40 ≤1.2 多层30-32 ≤2.0 中高层28-30 ≤2.5 高层25-30 ≤3.8

注:

1、上表适于规划用地面积3.0-6.0公顷一般地块控制指标,当地块小于3.0公顷时可以适当提高容积率指标10-20%,地块大于6.0公顷时适当降低容积率指标10-20%。地块高度控制按照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或规划研究成果执行,混合型地块容积率可以取区间值;

2、有专业规划限制的地区应遵从专业规划制定控制指标;

3、以商业为主(商业建筑面积大于50%)的商住地块建筑密度指标可以适当提高5-10%;

4、已编制控规的区域按照控规成果执行,如果需要对已经审定控规指标进行调整,需要进行咨询论证后依照法定程序审批确定;

未编制控规的区域一般应按照上表执行,如果需要对上表指标进行较大调整,需要进行咨询论证后依照法定程序审批确定;

容积率咨询论证方法有:经验统计法、模型计算法、容量计算法、经济测算法。咨询论证报告必须采用两种(含)以上方法进行比较提出合理的参考指标。

5、城市规划超高层建筑地段可以另行确定容积率指标,但必须满足日照、通风、采光、交通、停车、绿化、市政、景观、消防、环保等基本要求;

6、为公众利益作出较大贡献的项目(包括:旧城改造、私房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危险地段治理、无偿提供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无偿提供重要城市市政设施或其他大型重要设施等等)需要调整指标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专业部门论证评估确定指标后依法审批确定,此类咨询必须包含经济测算法、模型计算法等。项目咨询论证意见必须公示征求相关利害人意见后审批。

7、地下室中用于停车库、市政设施等附属设施,其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其他须计入容积率。

8、容积率计算后结果取小数点后1 位(按4 舍5 入法),建筑密度计算至个位数。

7

9、总体指标不变前提下,出让用地内部细分地块经协商达成一致(或均为同一法人单位)后,地块统一规划建设,在不影响外部环境情况下指标可以统一平衡计算。

10、已出让用地与未出让用地之间指标不得转移平衡计算,已出让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指标未饱和使用也不得再向其他地块转移。

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

序号行业分类容积率

1 农副食品加工业≥1.0

2 食品制造业≥1.0

3 饮料制造业≥1.0

4 烟草加工业≥1.0

5 纺织业≥0.8

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0

7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0

8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0.8

9 家具制造业≥0.8

10 造纸及纸制品业≥0.8

11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0.8

1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0

1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5

14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0.6

15 医药制造业≥0.7

16 化学纤维制造业≥0.8

17 橡胶制品业≥0.8

18 塑料制品业≥1.0

1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7

2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

21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6

22 金属制品业≥0.7

23 通用设备制造业≥0.7

24 专用设备制造业≥0.7

2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7

2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7

2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0

2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0

29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0

30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0.7

注:

1、城市规划区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宜小于0.8;

8

2、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应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

第4.2条商业、办公、金融、服务、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幼托、体育场馆、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社会福利、市政设施、交通设施、仓储物流、外交军事、安保等特殊设施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有关政策、专业规定执行。

第4.3条城市中心地段原有地块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接近或超出规划值的,不宜在原有建筑基地地块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应鼓励进行综合整治,提升环境品质。

第4.4条鼓励建设单位在项目用地内建设公共开放空间。

经批准取得规划设计条件的开发项目,在项目用地内,无偿提供全天候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广场、绿地等公共使用空间,在符合交通、景观、消防、卫生等有关规定前提下,可按附表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最高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10%。

容积率奖励记入地块规划条件。

建设项目公共开放空间调整建筑面积指标控制表

核定建筑容积率

FAR 每提供1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公共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

FAR<1.5 1.2

1.5≤FAR<3.0 1.5

3.0≤FAR<

4.5 1.8

4.5≤FAR 2.0

公共开放空间必须是在项目用地红线内无偿为社会公众全天候开放并能够游憩观赏休闲使用的、大于300平方米具有一定规模的室外空间,公共开放空间不包括停车场、室外经营性场所或有任何限制进入场所。

公共开放空间必须与建设项目同步验收并不得挪用。

第五章建筑间距与退让

第5.1条沿建筑用地红线和沿城市规划道路、公路、河道、铁路、绿线、蓝线、紫线两侧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保护带的建筑物,在退让界外建筑物距离符合本规定有关间距规定外,退界距离应同时符合消防、环保、防汛、城市景观和交通安全影响等的要求。

第5.2条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外墙应当包括保温层和外加装饰层,但不包括勒脚。

居住建筑的计算间距是指遮挡建筑的计算遮挡线与被遮挡建筑外墙之间的距离。

遮挡建筑的计算遮挡线一般为遮挡建筑物的外墙线(主墙面)。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

(一)有屋面挑檐的建筑,其计算建筑间距后应加上檐口挑出宽度;

(二)建筑物楼梯间等突出部分连续总长度超过同一面建筑外墙总长度四分之一的,或一处凸出部分超过1.5米、宽度超过3.6米的,突出部分计入计算遮挡线。

(三)屋面坡度大于35度的,屋脊线为计算遮挡线。

被遮挡建筑的计算遮挡线一般为被遮挡建筑物的外墙线(主墙面)。建筑南侧有两个居室以上的户型,允许有一个房间突出主墙面(含封闭式阳台),但凸出部分不得超过1.5米。

第5.3条低层建筑为建筑高度小于或者等于10米的建筑。多层建筑为建筑高度大于10米,小于或者等于24米的建筑。高层建筑为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建筑。

9

确定建筑间距、退界距离和后退道路,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一)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地面计算至檐口顶;有女儿墙的,自室外地面计算至女儿墙顶。

(二)坡屋面建筑,屋面坡度小于或者等于35度的,自室外地面计算至檐口顶;坡度大于35度的,自室外地面计算至屋脊顶。

(三)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局部突出屋面的辅助用房,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1/4的,不计入建筑高度;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其他屋面突出部分,不计入建筑高度。有关规定对建筑高度有限制的,从其规定。

第5.4条采用间距系数法计算建筑间距且按最不利点确定。

受遮挡建筑为住宅时,须对受遮挡的住宅进行计算机日照分析,并应符合本章相关规定确定建筑间距。

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应当对提供的日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负相关法律责任。

明确为待改造区域内(土地已经出让或近期重点工程建设区域)的建筑物,其日照(间距)经过协调后重新考虑。

被遮挡建筑明确为违法建设的,其日照(间距)可不予考虑。

第5.5条两幢建筑夹角小于或等于3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平行布置建筑间距控制;大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按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两幢建筑夹角大于30度小于或等于60度布置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建筑间距控制。

第5.6条居住建筑间距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避免视线干扰等要求确定。

(1)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大寒日2小时的规定;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二)正面间距,可按日照标准确定的不同方位的日照间距系数控制,也可采用下表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表

方位0°~15°

(含)

15°~30°

(含)

30°~45°

(含)

45°~60°

(含)

>60°

折减值 1.0L 0.9L 0.8L 0.9L 0.95L 注:

①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②L为黄石市正南向居住建筑的标准日照间距(m)。

③本表指标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平行布置条式住宅之间。

(三)住宅侧面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条式住宅,多层之间不宜小于6m;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m;

(2)高层塔式住宅、多层和中高层点式住宅与侧面有窗的各种层数住宅之间应考虑视觉卫生因素,适当加大间距。

(四)纵墙面与山墙面(即垂直布置)的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且应满足防火间距的要求。

住宅之间的间距按下表要求确定

10

分类间距控制

1 多层住宅之间平行布置时南北向或南偏东(西)15度(含15度)范围内的平行布置住宅,其建筑间

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旧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为1.3倍。

南北向的南偏东(西)15度至45度(含45度)范围的平行布置住宅,其

建筑间距可按第一款规定进行方位间距折减,折减系数为0.9。

东西向(含东偏南、偏北45度范围内)平行布置且东西向采取日照的住宅

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且应不小于13米

垂直布置时(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南北向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且应不小于13米;

东西向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6倍,且应不小于13米(旧区改造应不小于10米)。

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最小处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9倍,且应不小于13米。

2 高层住宅之间平行布置朝向为南北向或南偏东(西)45度(含45度)范围内的高层住宅建筑平行

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30米,旧区改建应不小于24米。

东西向或南偏东(西)45度至90度范围内的高层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

应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应不小于24米。

垂直布置时(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两幢建筑南北方向垂直布置时(T型或倒T型),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应不小于24米

两幢建筑东西方向垂直布置时(H型或半H型),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25倍,且应不小于18米。

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可按正向投影平均距离计算间距,最小处间距不宜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

0.3倍,且应不小于24米。

3 低层住宅之间平行布置时南北向或南偏东(西)45度(含45度)范围内平行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

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且应不小于8米;

东西向或南偏东(西)45度至90度范围内平行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遮挡

建筑高度的1.2倍,且应不小于6米

垂直布置时(相对的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4米的,其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控制):南北向间距应不小

于8米且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1;东西向间距应不小于6米。

即非平行又非垂直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且应不小于8米。

4 低层住宅与多

层住宅之间1.遮挡建筑为低层建筑的按低层住宅间距执行;

2.遮挡建筑为多层建筑的按多层住宅间距执行;

3.低层住宅与其东、西侧多层住宅垂直布置时,间距应不小于6米,相对墙面均开窗间距应不小于8米。

5 高层住宅与

多、低层住宅

之间1.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的按高层住宅间距执行;

2.遮挡建筑为多层建筑的按多层住宅间距执行;

3.高层住宅与南侧多、低层建筑的间距应不小于13米;

4.两幢建筑互为遮挡建筑时,分别计算间距,取较大值。

6 住宅建筑山墙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1.多层住宅之间不宜小于6米;

2.高层与各种层数住宅之间不宜小于13米,不得小于9米;

3.高层与高层之间应不小于13米。

特殊地段、特殊建筑在满足建筑防火规范的前提下,山墙间距可酌情降低。

第5.7条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应符合日照、消防、环保、卫生等相关规定,适当考虑视觉卫生因素。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之间的建筑间距规定

分类间距控制

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住宅南侧间距按住宅间距执行

非住宅建筑位于东西向(偏东西)住宅东西侧间距按住宅间距执行

非住宅建筑位于南北向(偏南北)布置的住宅东、西侧1、建设多层建筑时,应满足消防间距,且应不小于6米;

2、建设高层建筑时,除应满足住宅规定日照要求外,且应不小

于13米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北侧按非住宅建筑间距执行

第5.8条非住宅建筑间距按下列要求确定: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规定

11

分类间距控制

高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3倍,且应不小

于18米;东西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25倍,且

应不小于13米;

高层非住宅建筑与多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间距应不小于13米

多层非住宅建筑南北向平行其间距应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6倍,且应不小于10米;多

层非住宅建筑东西向平行布置时,其间距应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

的0.6倍,且应不小于10米

低层非住宅建筑与高、多、低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间距按消防规定控制,但最小值不宜小于6米

其它形式布置的非住宅建筑间距,非住宅建筑的山墙间距按消防间距规定控制注:

1.受遮挡的综合楼(含居住)之间的建筑间距,按住宅建筑间距执行,在计算与遮挡建筑间距时,可扣除非住宅部分层高度,但扣除后的间距不得小于13米。

2.上述建筑间距系数适用于无地形高差布置的建筑,对有地形高差的建筑间距,应将其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高度。

3.高、多、低层、退台等组合建筑间距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

4.上述间距与计算机分析结果有差异时,按照较大值控制。

第5.9条凡涉及住宅、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各类学校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日照间距,一律须进行计算机日照分析报告,并将报告一并报审。

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幼儿园、托儿所和各类学校教学楼与相邻建筑的间距,应当保证被遮挡的上述建筑冬至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3小时。

第5.10条规划建筑物后退用地界线距离,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规划建筑从建设用地边界起计算后退距离,并按照下表进行控制。

(二)在现有建筑周边新建建筑,其后退距离应满足现有建筑日照、消防、环保、卫生防护的要求,并预留市政设施、周边地块改造建设的空间需要。

(三)地下建筑物的离界、离道路红线距离,不少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底板的底部的距离)的0.7倍,且最小值为3米。

(四)低层独立式住宅主要朝向离界距离按建筑高度的0.7倍控制。

规划建筑物后退用地界线距离控制表

居住(商住建筑)建

科、教、文、卫建筑其它非居住建筑

建筑高度倍数

最小距

离(米)

建筑高

度倍数

最小距离

(米)

建筑高

度倍数

最小距离

(米)

主要朝向低层0.4 5 0.5 5 3 多层0.4 8 0.5 9 5 高层0.25 12 0.3 13 7

次要朝向

低层0.4 3 0.45 3 3

多层0.25 4 0.45 5 4

高层0.20 7 0.25 8 5

第5.11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其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规划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控制表

12

道路宽度

D≤15米15米<D≤25米25米<D≤30米D>30米建筑高度后退距离(米)

h≤24 米 3 5 8 10

24

50

h>100 米10 12 15 20 h---建筑高度;D---道路规划红线宽度

注:

1、特殊地段(大型设施、广场周围、重要交叉口、重要景观道路等)或特殊建筑(如超高层建筑、大型公建)后退距离可以由规划主管部门单独确定。

2、旧城改造因地段狭窄无法退让时可以由规划主管管理部门单独确定退让距离。

3、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重要路段应适当加大建筑后退距离。

第5.12条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商场、会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不得小于15m。

第5.13条临城市主干路修建的围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宜少于2m;临城市次干路、支路修建的围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宜少于1.0m。

除安保、外事、军事、保密单位要求外,临城市主次支路修建的围墙一般应采取通透式。

临用地边界修建的围墙或其他建(构)筑物,不得突出用地红线、不得影响周边环境且必须在规划图标示。

第5.14条临街建筑墙外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外包柱、门廊、踏步、采光井、阳台、橱窗等,不得超越建筑红线。雨蓬、阳台、招牌、灯饰等外挑时,其离室外地面的净空高度不得小于3米。

(二)建筑基础、地下室、工程内部管网、车道变坡线、花台、污水处理设施等,不得超越道路红线。

(三)临街不得设置吊厨、外突的防盗网,需设置空调室外机的建筑,必须进行建筑外立面处理。

对现有的建筑物进行装修,不应扩大建筑面积。建筑装修后的造型,色彩应美观大方,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第5.15条退界间距和后退红线、绿线、蓝线,应从建(构)筑物底层凸出外墙计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计算。实际后退距离按照最大数值控制。

第5.16条建筑后退城市规划区公路应按照城市道路间距控制。

建筑后退高架道路主线边缘线的距离不少于30米,后退匝道边缘线的距离不少于15米。有环境影响评价依据的从其规定。

第5.17条建筑后退蓝线、绿线的距离(蓝线、绿线内部附属设施房屋除外),除有关规划规定外,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 建筑高度在24M(含)以下的建筑后退距离不应小于5米;

(二) 建筑高度在24M以上的建筑宜适当加大后退距离,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5.18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国家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13

第5.19条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扩建、改建建(构)筑物,其控制间距、高度应符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有关规定,并按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应先编制规划设计方案,确定控制范围、高度和保护措施。

第5.20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在满足日照、消防、交通要求的前提下,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和公示后无异议,其后退距离可适当缩减。

(一)在旧城中心区,按标准控制确有困难的。

(二)传统风貌建筑街道两侧的扩建或改建工程。

(三)为了保持原有街道空间的延续性,在经批准规划中未按上述指标控制的道路两侧的建筑工程。

第5.21条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规划红线的距离,必须满足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的要求。

第5.22条沿铁路两侧兴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相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建筑工程与相邻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围墙与相邻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铁路两侧建筑工程与围墙应同时满足距铁路路基坡角线不小于5米的距离。

(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征询铁路主管部门的意见。

(三)在铁路道口附近进行建设的,须符合铁路道口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5.23条建筑物退后架空电力线路的距离及电力线与建筑物最近凸部分的最小水平距离应符合供电部门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并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一) 在电力线保护区(高压走廊)控制范围内不应新建建筑;

(二) 建筑物退让架空电力边导线路的距离应满足电力设施保护有关规定,其距离为:

1—10KV 5米;

35—110KV 10米;

220KV 15米;

500KV 20米。

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区宜采用地下电缆,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的宽度可略小于上述规定,具体标准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电力管理部门确定。

第5.24条超过豁免水平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包括高压送变电设施、无线电发射台塔等)应进行电磁环境影响评估确定防护间距。

第六章公共服务设施

第6.1条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宜按下表执行。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表

类别项目居住区小区组团

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

医医院(200~300床)▲------

14

疗卫生门诊所▲------卫生站---▲---护理院△------

文化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

心)

▲------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老年活动站)---▲---居民运动场、馆△------居民健身设施(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

商业服务综合食品店▲▲---综合百货店▲▲---餐饮▲▲---中西药店▲△---书店▲△---市场▲△---便民店------▲其他第三产业设施▲▲---

金融邮电银行△------储蓄所---▲---电信支局△------邮电所---▲---

社区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含老年人服务中心)---▲---养老院△------托老所---△---残疾人托养中心△------治安联防站------▲居(里)委会(社区用房)------▲物业管理---▲---

市政公用供热站或热交换站△△△

变电室---▲△

开闭所▲------

路灯配电室---▲---

燃气调压站△△---

高压水泵房------△

公共厕所▲▲△

垃圾转运站△△---

垃圾收集点------▲

居民存车处------▲

居民停车场、库△△△

公交始末站△△---

15

消防站△------燃料供应站△△---

行政管理及其他街道办事处▲------市政管理机构(所)▲------派出所▲------其他管理用房▲△---防空地下室△②△②△②

注:

①▲为应配建的项目;△为宜设置的项目。

②在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应按人防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汇总参考表

设施名称项目名称

服务

内容

设置规定

一般规模

建筑面积(m2)

用地面积

(m2)

教育(1)幼儿园

保教学龄

前儿童

(1)设于阳光充足,接近公共绿地,便于家长接送的地段;

(2)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层数不宜高于3层;

(3)3班或3班以幼儿园,可联合设置,也可附设于其它建

筑,但应有独立院落和出入口。四班以上的托、幼儿园应

独立设置;

(4)主要房间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5)活动场地有不小于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

影线之外。

用地面积为10~12

㎡/座,建筑面积为

9~11㎡/座。

4班:≥1500

6班:≥2000

8班:≥2400 (2)小学

6~12周

岁儿童入

(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规定

(2)学生不应穿越城市道路

(3)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

(4)教学楼应满足a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5)校内有60米或100米直跑道

(6)新区24班小学应设200米以上环形跑道

用地面积14~17

㎡/座,建筑面积

6.5~

7.5㎡/座。

12班:≥

6000

18班:≥

7000

24班:≥

8000

(3)中学

12~18周

岁青少年

入学

(1)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设设计规范》规定

(2)在拥有了3所以上中学的居住区或居住地区内有一所应

设置4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

(3)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

(4)教学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

初级中学用地面积

为15~18㎡/座,

建筑面积为8~9.5

㎡/座。普通高中用

地面积为18~21

㎡/座,建筑面积为

8.5~10.5㎡/座。

寄宿高中用地面积

为32~35㎡/座,

建筑面积为20~22

㎡/座。

18班:≥

11000

24班:≥

12000

30班:≥

14000

医疗卫生(4)门诊所

儿科、内

科、妇幼

与老年保

(1)设于交通便捷,服务适中的地段

(2)独立设置

——

(5)卫生

所、老年护

理所

防疫、保

健、就近

打针

(1)设于交通便捷,服务适中的地段

(2)可与老年护理所合并设置

——

(6)社区卫

生服务中

设综合性

科室门诊

(1)宜设于交通方便,环境较安静地段

(2)一般10万人左右应设一所医院、一所门诊,设医院的

居住区不再设门诊所

(3)病房楼应满足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

用地面积为110~

120㎡/座,建筑面

积为80~90㎡/

座。

——

16

文化体育(7)文化活

动中心

小型图书

馆、科普

知识宣传

与教育:

影视厅、

舞厅、游

艺厅、球

类、棋类

活动室;

科技活

动、各类

艺术训练

班等

1000-6000㎡

(8)文化活

动站

书报阅

览、书画、

文娱、健

身、音乐

欣赏、茶

座等主要

供青少年

和老年人

活动

(1)宜结合或靠近同级中心绿地安排

(2)独立性组团应设置本站,但一般组团可不设

(3)不宜设于住宅底层

150-300㎡——

(9)居民运

动场

健身场地

宜设置60~100m直跑道和200m环形跑道及简单的运动设

商业服务(10)集贸

市场、生鲜

市场

以销售农

副产品和

小商品为

(1)含市场管理用房及小商品市场

(2)旧城中不设小区级集贸市场

(3)独立地段小区需设集贸市场

(4)不可设于住宅底层

1000-1200㎡——

(11)综合

商场、超市

日用百

货、鞋帽、

服装、布

匹、五金

及家用电

器等

2000-3000㎡——

(12)小区

零售商业

网点(便利

店)

服务半径,居住区不宜大于500米,居住小区不宜大于300

米,烟杂店等不宜大于150米

——

(13)物资

回收站

废旧物品

回收

应设于居民干扰小和便于转运的地段,不可设于住宅底层100-200 (14)书店

一般图书

及科技书

可设于住宅底层——(15)药店

汤药、中

成药与西

可设于住宅底层——(16)理发

理发、烫

可设于住宅底层——(17)干洗

可设于住宅底层——(18)服装

加工店

服装剪裁

加工

不可设于住宅底层——(19)餐饮、

歌舞娱乐

餐饮娱乐

服务

不可设于住宅底层,宜避开住宅建筑————

金融邮电(20)储蓄

储蓄为主宜与商业服务中心结合或邻近设置——

17

(21)邮政所、局信函、包

裹、兑汇、

电话、电

报、报刊

订售

宜与商业服务结合或邻近城市道路设置——

(22)银行银行业务可设于住宅底层——

行政管理(23)派出

户籍治安

管理

3万—5万设一处或按照政府要求设置;宜有独立院落——(24)居委

会、社区中

综合管理300—700户设一处或按照政府要求设置100-200㎡——

(25)街道

办事处

综合管理3万—5万人设一处或按照政府要求设置700-1200㎡——

市政公用(26)开闭

(1)每年配电房负荷半径不宜大于250米

(2)宜独立设置,主要美化

(3)在不互相干扰情况下可结合其他市政设施设置

200-300㎡——

(27)路灯

配电室

可与配电室结合,供电半径500米,提供小区及周转城市

道路照明

20-40㎡——

(28)煤气

调压站

城市燃气规划设置,须保证消防安全距离50-80㎡——(29)给水

加压泵房

(集中供

水)

(1)附地下清水池,水池面积由供水量确定

(2)高层住宅单独设置,可设于住宅地下室内

40-60㎡——

(30)公共

厕所

每1000-1500户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可附设于不受

干扰的公建内,服务半径300米左右

30-60㎡——

(31)垃圾

点、转运站

应采用封闭式设施,力求垃圾存放和转运不外露,当用地

规模为0.7—1km3设一处,每处面积不应小于100m2,与周

围建筑物的间隔不应小于5m

————

(32)居民

自行车存

存放自行

车、摩托

(1)如设公共停车库,宜设于组团内或靠近组团设置,可与

居委会结合,设于组团的入口处

(2)一般情况下,宜设于住宅底层,车库层高2.2米可按户

数作相应分隔

(3)不宜采用住宅间空地搭建的平房式车库

1-2辆/户;地上0.8-1.2m2/辆,

地下1.5-1.8m3/辆

(33)居民

机动车存

存放居民

小汽车、

通勤车等

(1)宜设于组团入口处附近集中设置,服务半径宜小于150

(2)露天停放可利用小区道路边港湾式停车场

(3)如设车库存放则宜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室及多层停车楼

(34)公共

停车场

(库)

存放自行

车、机动

宜设于居住小区人流集中地段,具体位置及规模由城市停

车场(库)规划确定

————

(35)公交

始末站

可根据规划情况————(36)出租

汽车站

可根据规划情况——

物业管理(37)房屋

管理

房屋管理

与维修

3万—5万人设一处——(38)环境、

卫生、绿化

管理

环卫与绿

化综合管

1000—4000户设一处,宜与其他合并设置——

(39)市政

及设施管

可根据具体情况合并设置——

(40)市场

管理

可根据具体情况合并设置——

其它(41)防空

地下室

掩蔽体、

救护站、

指挥所等

(42)街道

第三产业

残废人福

利工厂等

可根据具体情况

18

注:

1、——为不独立占地,可合并设置

2、未成年人、老年人活动场所用房的设置与规模宜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3、合理安排市政配套设施。配电间、开闭所、水泵房、公共厕所、垃圾收集站、气化站等宜相对集中布置,并注意设计的美观与整体的协调。

第6.2条城市每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一般不低于300平方米。住宅开发配套社区用房标准:每开发1000户商品房,开发商必须无偿提供100平方米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几个开发商共同开发的小区,由各开发商按开发比例出资购买100平方米的居委会办公用房;房屋开发商在社区范围内开发的房屋不足1000户的,要按每10户1平方米的数额出资助建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

第6.3条配套物业用房标准:a. 开发建设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下(不含2万平方米)的,物业服务用房不得低于60平方米;b. 开发建设规模在2万平方米以上(含2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以上(不含10万平方米)的,按3?比例设计配置;c. 开发建设规模在10万平方米以上(含10万平方米)的,物业服务用房不得低于300平方米。

第6.4条农贸市场(净菜超市)配置原则:农贸市场(净菜超市)应结合城市农贸市场网点布局规划和周边居民现状进行设置。每1.0~1.5万人设一处,建筑规模不宜小于1500平方米,其中一层面积不应小于1000平方米,并应配置相应的停车场地和人流集散广场。居民区有配备净菜超市的综合超市,配置标准可以酌情降低。

第6.5条城市边缘的居住区、小区、组团,其配建项目的指标可酌情增减,但应符合规划及相关部门的具体要求。

第七章城市绿地、景观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第7.1条编制实施城市风貌规划和各阶段城市设计。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应遵循“显山露水”的原则编制城市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要求,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议后具体核定。均应重视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确定城市的景观体系,包括主要的景观分区、景观带和景观节点,城市轮廓线、建筑高度控制、制高点、标志物、城市雕塑设置及视线通道等景观要素,展示黄石山水宜居城市风貌。

第7.2条重要的公园、风景区、生态景观区、休闲度假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应专门编制法定规划,特别是建成区内的湖泊、山体更应予以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以生态保护为主,加强植物景观培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与高度。

第7.3条编制实施黄石风貌色彩专项规划,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城市建筑设计要建立城市设计的整体观念和环境意识,正确处理建筑与所在城市空间的关系,尊重自然环境,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应体现时代性、地方性和特殊性,力求创新。建筑色彩在保证与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力求丰富多彩。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

第7.4条编制实施黄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线管制规划,各项绿地指标应达到相关技术规定要求。绿地建设应以乔木为主,搭配灌木花草,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第7.5条各项用地绿地率指标控制要求:

各项用地绿地率指标表

用地分类绿地率

居住(含商住混合)用地25%-30%

工业用地≤20%

19

交通枢纽、物流仓储、商业、金融业不低于20%

行政办公不低于30%

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度假、公共文化设施、体育、部队等不低于35%

注:

(1)居住用地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2)其他附属、市政设施用地绿地率应满足相应的行业规范;

(3)各类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植草砖铺地不计入绿地率。

第7.6条古树名木必须严格保护,在距树冠垂直投影外5-10m范围内严禁建设任何建、构筑物,禁止挖坑取土改变地貌,除保护及加固设施外,禁止兴建建(构)筑物及架(埋)设各种管线,禁止栽植缠绕古树名木的藤本植物,禁止设置产生有害水、气体的设施。

第7.7条临江临湖临公园风景区、临重要城市景观路一线布置的主体高宽比例应协调优美,建筑之间应尽量开敞,开敞面的宽度总和不应少于其规划用地临江临湖临重要城市景观路一侧面宽的40%。

临江临湖临公园风景区、临重要城市景观路一线布置建筑物的面宽,应当符合下列规定:18层以下(包括18层)或者建筑高度不大于54米的高层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应大于80米。18层以上或者建筑高度大于54米的高层建筑,其最大连续展开面宽不应大于70米。

第7.8条临江临湖临公园风景区、临重要城市景观路一线布置的重要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在报审时应一并提交规划红线范围内的绿化景观、夜景工程、立面广告规划设计方案,应满足夜景照明、人流疏散、消防、场地排水、无障碍设计等方面的要求,并不得影响城市道路交通。

第7.9条在有净空高度限制的飞机场、气象台、电台和其他无线电通讯(含微波通讯)设施周围的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净空高度限制的规定。

第7.10条编制实施《黄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黄石市城市紫线管制规划》。在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建筑保护单位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其控制高度应符合有关规定,并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选编制城市设计或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视线分析,提出控制高度的保护措施,经建筑和文物保护专家小组评议后,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核定。

第7.11条建筑高度控制

1.沿城市重要迎宾性质景观道路两侧新建、改建建筑物的控制高度,宜符合下列规定:

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H)不得超过道路规划红线宽度(W)加建筑后退距离(S)之和的 1.5倍,即:H<1.5(W+S)。

2.沿山沿湖、重要景观节点、市级公园等区域建筑高度应符合审批后城市设计(研究)要求,未编制城市设计的,应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

第7.12条对下列建筑的地上层数进行限定:

(一)中学教学楼不应超过五层;

(二)小学教学楼不应超过四层;

(三)幼儿园、托儿所不应超过三层。

第7.13条建筑的层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住宅的层高

1.不宜超过3.0米;层高超过3.0米按照倍率系数计算面积。

2.架空层作为公共通道、休闲廊、绿化景点、景观透视等功能使用时,不低于4.0米;

3.利用坡屋顶内空间作为卧室、起居室(厅)时,其1/2面积的室内净高不低于2.2米。

20

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保障城乡规划 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参照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内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 第三条 城乡规划管理应以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为直接依据,城乡规划 尚未批准的或城乡规划未明确有关内容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 、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和本规定对有关城乡规划管理 事项未明确规定的,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行政管理权限合 理确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四条 城市用地分类执行住建部公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标准》,对用地性质按照以中类为主、大类与小类为辅的分类方 式进行规划管理。针对创新、创业型等新业态用地性质的确定, 规划部门可以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适当创新性探索。 第五条 建设用地的规划性质与建筑容量应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控 制性详细规划未经审批的,应参考其规划成果。尚未编制控制性 详细规划的,应参照总体规划和编制研究成果合理确定。 第六条 建设用地的使用应遵循成片开发建设的原则,应尽量与周边用地 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实施,不宜零星插建。 原则上,老城区10亩以下新腾空地块用于“增绿增益”工程,不再用于开发项目。 第二节建筑容量 第七条建筑容量包括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3—

建筑容量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区位、用地性质、用地规模、建 筑高度等因素进行控制。 第八条 居住用地建筑容量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控制,旧 城区可适当降低。 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用地建筑容量控制,按有 关专业技术规范执行。 核心商务区、行政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等特定功能区块或 单独编制详细规划地段的建筑容量根据其特殊的规划建设要求控制。 工业用地建筑容量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 土资发〔2008〕24号)、《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36号)等相关规定进行控制。工业项目内仓储物流用地参照工业用地进行管理。有特殊工艺要求的工业项 目可根据其工艺需求按照建筑系数进行控制。 第三节地下空间管理 第九条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积极利用、合 理保护、公共设施优先的原则,鼓励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4—

新版 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

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 技术规定 (2015)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1、目的 (1) 2、适用范围 (1) 3、临第一、第二、第三绕城高速公路退界 (1) 第二部分卫星城及区域中心城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 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1.1“三线” (2) 1.2 用地比例 (2) 1.3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2) 1.4 建设用地停车 (4) 第二章建筑形态管理 (5) 2.1城市形态 (5) 2.2建筑面宽 (5) 2.3建筑高度 (5) 2.4建筑间距 (6) 2.5建筑屋顶 (7) 2.6建筑退界要求 (7) 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定 (8) 3.1城市中心 (8) 3.2 公园绿地 (8) 3.3 湖泊水系 (9) 3.4 环城公园 (9)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定 (9) 4.1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10) 4.2 社区服务中心 (10) 4.3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公服设施配置 (11) 第五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2) 5.1 总体要求 (12) 5.2 公共交通 (12) 5.3 慢行交通 (13) 第六章地下空间规定 (13) 6.1 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3) 6.2 地下综合管廊 (13) 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定 (14) 7.1 给水 (14) 7.2 排水 (14) 7.3 再生水 (15) 7.4 能源 (15) 7.5 防灾减灾 (16) 第三部分小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7) 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17) 1.1“三线” (17)

1.2用地比例 (17) 1.3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17) 1.4建设用地停车 (18) 第二章建筑形态管理 (19) 2.1建筑面宽 (19) 2.2建筑高度 (19) 2.3建筑间距 (19) 2.4建筑屋顶 (20) 2.5 建筑退界 (20) 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定 (22) 3.1城市中心 (22) 3.2 公园绿地 (22) 3.3 湖泊水系 (22)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定 (23) 4.1公共服务中心 (23) 4.2 社区服务中心 (23) 4.3工业集中发展区(点)公服设施配置 (24) 第五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定 (24) 5.1 总体要求 (24) 5.2 公共交通 (25) 5.3 慢行交通 (25) 第六章地下空间规定 (26) 6.1 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6) 第七章市政设施规定 (26) 7.1 给水 (26) 7.2 排水 (26) 7.3 再生水 (27) 7.4 能源 (27) 7.5 防灾减灾 (28) 第四部分特色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9) 第一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9) 1.1生态保护红线 (29) 1.2 城镇发展边界 (29) 1.3用地分类与标准 (29) 1.4 空间布局 (30) 1.5建筑容量规划控制 (30) 第二章建筑形态及风貌 (30) 2.1建筑高度 (30) 2.2建筑界面 (31) 2.3建筑间距 (31) 2.4建筑退界 (31) 2.5建筑风格与细部 (32) 第三章公共开敞空间规划 (32) 3.1绿地体系 (32)

陕西省规划技术管理条例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 第一章总则 1.1为了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凡在市、镇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 2.1 建筑基地面积大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 2.2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私房改造): (一)低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500平方米,旧城区为4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1000平方米,旧城区为800平方米; (三)高层居住建筑:新城区为2000平方米,旧城区为1500平方米; (四)高层公共建筑:新城区为3000平方米,旧城区为2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前款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予核准建设: (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 2.3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符合表2.3规定。

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 用地 性质建筑 类别一类 居住 用地 二类 居住 用地 三类 居住 用地 四类 居住 用地 行政 办公 用地 商业 金融 业用 地 文化 娱乐 用地 体育 用地 医疗 卫生 用地 教育 科技 设计 用地 文物 古迹 用地 工业 用地 仓储 用地 对外 交通 用地 道路 广场 用地 市政 公用 设施 用地 绿地R1R2R3R4C1 C2 C3 C4 C5 C6 C7 M W T S U G 普通住宅●●●●○○○╳○○╳╳╳╳╳╳╳公寓●●●●○○○○○○╳╳╳╳╳╳╳别墅●●●●╳╳╳╳╳○╳╳╳╳╳╳○商住楼●●●●○○○╳○○╳╳╳╳╳╳╳单身宿舍●●●●○○○○○○╳○○○╳○╳中小学●●●●○╳╳╳╳●╳╳╳╳╳╳╳托幼●●●●○╳╳╳○○╳╳╳╳╳╳╳ 小型配套 服务设施 ●●●●○●○○○○○●●●○●○大型金融 商贸服务 设施 ○○○○○●○╳╳╳╳╳╳╳╳╳╳行政办公○○○○●○○○○○╳○○○○○╳商务办公○○○○○●○╳○○╳╳╳╳╳╳╳大型文化 娱乐设施 ╳○○○○●●○╳╳╳╳╳╳╳╳○大型综合 市场 ╳○○○╳●○╳╳╳╳╳○○╳╳╳医疗卫生○●●●○○○○●○╳╳╳╳╳╳╳市政公用 设施 ○○○○○●○○○○╳●●●●●○社会停车 场 ○○○○○●○○○○○○○●●○○科研教学╳○○○○○○○○●╳○╳╳╳○╳体育设施○○○○○○○●╳●╳○○╳○╳○ 1、●允许设置(无限制条件);○可以设置(有限制条件);╳为不允许设置 2、商住楼为地上1层或1-2层为商业服务用房、其它部分为住宅的楼房建筑 2.4 凡须改变绿地、道路广场、体育、市政、工业、仓储等规划用地性质、超 出表2.3《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划调整的有 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 1988年10月26日成都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1988年12月7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 根据1990年8月24日成都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1990年11月7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的《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都必须符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服从城市规划管理,执行本条例。 第三条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必须遵循"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合理发展经济、调整工业布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妥善保护名胜古迹和有价值的古建筑"、"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勤俭建国和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不准"见缝插针";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和人口密度,切实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四条成都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并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和完善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成都市城市规划区外各区(市)县的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受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按照批准的总体规划,参照本条例,实施规划管理。建设规划管理 第五条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严格控制新建大、中型生产项目。必须建设的项目,在作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时,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和统筹安排,并会同有关部门选址、发给"选址意见书",一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建设具有污染和其他公害的企业和项目。 第六条凡在城市规划区内从事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一切建筑物、构筑物和公用设施的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持有按国家规定程序批准的建设计划、设计任务书和其他批准文件,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项目定点申请,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确定建设地点及范围,发给"定点通知书"。建设项目需要征用、划拨土地的,报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用地手续。 各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应向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在领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交纳保证金后,方可施工。 第七条建设单位使用的地形图和规划设计图,必须采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的坐标和标高。 第八条各项建设工程必须由持有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按指定承担设计范围进行设计,严禁无证和越级勘察设计。 建设项目的总平面规划或设计方案必须经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作初步设计或施工图。

某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技术规定与控规的关系)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 (用地分类)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 (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相容性原则)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 (允许最小地块)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 (小地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 (块控制原则)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 (专业用地控制原则)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对《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容积率、建筑面积等指标的补充解释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对《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容积率、建筑面积等指标的补充解释 一、容积率系指在规划项目建设用地内,计算容积率的建筑面积总和与规划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计算容积率的建筑面积总和为规划项目建设用地内各栋建筑物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计算值之和。 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 005)的规定计算;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计算值除遵守《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外,还应按照本解释执行。 建筑层高是指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不得通过架空、填充等装饰装修手段规避层高限制。 二、住宅建筑层高不应大于3.6米。跃层式住宅起居室(厅)、低层住宅起居室(厅)层高为户内通高以及住宅坡屋顶部分除外。 三、办公建筑、酒店建筑层高不宜大于4.9米。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等除外。 四、商业用房层高不宜大于6.1米。建筑公共部分的门厅、大堂、中庭等除外。 超市、大型商场、专卖店、餐饮、娱乐等功能集中布置的单一空间达到2 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用房,以及电影院、体育场馆、展示厅、报告会议厅等有特殊功能需要的建筑层高可以根据功能要求适当提高。 五、仓储、工业厂房等建筑物层高不宜大于8米,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六、每套住宅阳台(含各类形式的阳台、入户花园、露台等非公共活动空间)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套住宅套型建筑面积的20%;商业、办公、酒店建筑的每层阳台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层建筑面积的15%。此外,阳台进深不

应大于1.8米,低层住宅、退台式建筑阳台等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七、飘窗窗台与室内楼地面高差不得小于0.45米,且凸出外墙宽度不得大于0.6米。 八、除建筑入口雨篷外,建筑附属构件(如空调板、花池、构造板等)的进深不宜大于0.6米,且连续长度不应大于1.8米。住宅建筑不允许设置除结构构件以外的附属构件。 九、除避让、对接市政公共地下空间外,建筑物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不应高于室外地坪1.0米;建筑物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于室外地坪大于1.0米时,按照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入容积率。地下室、半地下室顶板面高于室外地坪部分按地上建筑的规定进行退距管理。 十、建设项目设计方案突破本解释或出现难以界定的情况时,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其方案的合理性,专家论证结论作为方案审查的参考依据。 十一、本解释自2010年2月25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两年。 (资料来源:成都市城市规划协会网站:2010-3-1)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

《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来源:规划局发表日期:2015-02-18 第一编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 第三条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坐标系应当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和1990年天津市任意直角坐标系;高程系应当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和1972年天津市大沽高程系。 第四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市设计导则的要求。 第二编规划编制 第一章一般规定 第五条规划编制应当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有利于发挥规划的引导、统筹、调控等公共政策作用。 第六条本规定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 第七条编制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八条编制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应当符合本规定。 第九条规划成果文件应当包括纸质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具体的格式规范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二章总体规划 第十条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还应当对城市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第十一条总体规划是指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区县城乡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特定功能区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一般由辖区规划和城区或者镇区规划组成。 编制总体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方案阶段。 第十二条编制总体规划前,应当首先进行下列专题研究: (一)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即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调控内容,包括城市发展方向与空间布局、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的落实情况; (二)城市发展定位,即根据城市区位、资源环境状况、现状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的政策要求,科学分析研究城市发展方向、途径和功、 (三)人口规模及空间分布,即根据现状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影响人口规模的因素,结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采用多种方法综合预测未来的人口规模以及构成;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用地和建筑分册(2017版)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7) 用地和建筑分册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 2017年

目录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 2.1 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 (2) 2.2 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控制 (2) 2.3 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10) 第三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13) 3.1 建筑间距 (13) 3.2 建筑退界 (18) 3.3 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2) 3.4 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建筑规划管理 (25) 3.5 建筑形态及其他管理要求 (26) 第四章建筑工程竣工规划核实管理 (30) 第五章附则 (34) 附录一名词解释 (35) 附录二计算规则 (39) 附录三建筑间距图示 (41) 附录四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表 (42) 附录五成都市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总平面图编制规定 (44) 附录六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46) 附图一:成都市中心城区形态分区图 (50) 附图二:成都市天府广场中央商务区、春熙路片区及天府广场范围示意图 (51) 附图三:成都市天府中心中央商务区范围示意图 (52) 附图四:成都市中心城区“四边”控制要素示意图 (50)

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 第一章总则 第 1.0.1 条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规划管理,确保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成都市(以下简称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 1.0.2 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本分册为用地和建筑规划管理部分。 第 1.0.3 条根据中心城区不同区域特点划定不同城市形态分区,在城市形态分区内制定、实施城市规划和进行建设时应当符合所在城市形态分区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 1.0.4 条城市建设应以城市设计为重要手段,提升城市品质,强化精细化管理。在城市重点地区强调以城市设计为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原则。 第 1.0.5 条已编制片区城市设计且已将容积率指标落实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片区(环城生态区除外),应按照本规定要求,结合片区实际优化完善片区城市设计,并将主要规划指标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规划管理。环城生态区按原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第 1.0.6 条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规划控制指标及要求与本规定不一致时,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制定了相关技术规定,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如下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德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及《建德市域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建德市域总体规划》规划区范围内的规划管理活动,均按本规定执行。详细规划编制、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涉及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设计标高和日照等建筑管理内容,应符合本规定。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根据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并遵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进行分类。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照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按分区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附录五《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执行,并编制选址论证报告。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且超出附录五规定范围的建设

项目,应先提供调整详细规划,按规定程序报批后执行。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五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根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且建设用地面积大于等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市政基础设施除外),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批准后核定建筑容量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小于3ha(公顷)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选址论证报告,并参照表(3-1)《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确定建筑容量指标。但办公、商业建筑与居住建筑混杂时,办公、商业建筑的容积率,应通过选址论证报告进行分析并且原则上不大于3.5。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八条新建建筑间距,应当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管线埋设、土地合理利用等要求,还必须符合本章的规定。 第九条低、多层建筑(不含高度5m以下的门卫、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下同)之间的间距 (一)居住建筑正面间距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 、L为南侧(东、西)侧遮挡建筑高度1.2倍 、两幢建筑非平行布置,当夹角小于等于30°时,按平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送审稿)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第二条详细规划和技术规定的关系 第三条广州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第四条密度分区 第五条实施性规定 第二章城市规划编制管理 第六条城市规划层次 第七条“六线”控制体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勘察测量管理 第八条城市规划编制与城市勘察、测量 第九条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 第十条城市基础测量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工程测量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勘测资料管理 第四章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管理 第十三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第十四条建设用地分类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及其兼容性 第十六条用地面积的最小规模 第十七条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 第五章详细规划管理 第十八条建设用地技术经济指标控制 第十九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配套要求 第二十条竖向标高 第二十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二十二条近现代优秀建筑保护 第二十三条传统骑楼街的保护、更新和改造 第六章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二十四条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确定和建设用地适建范围 第二十五条建筑工程的高度控制 第二十六条建筑间距 第二十七条建筑退让 第二十八条建筑工程停车配建 第二十九条零星建(构)筑物和建筑物外部附属物 第三十条村民和城镇居民住宅 第七章市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三十一条城市道路交通 第三十二条城市轨道交通 第三十三条其它交通设施 第三十四条管线的布置 第三十五条河涌水系规划控制范围 第三十六条市政设施 第八章建设工程规划验收 第三十七条规划验收 第三十八条分期验收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用语说明 第四十条溯及力 第四十一条生效日期 附表: 附表一: 居住用地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二:工业用地通用厂房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普通仓储用地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四:公园内部用地比例 附表五:居住建筑建筑间距表 附表六: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边线、河道规划控制边线退让规定附表七:建筑工程临铁路边轨中线退让规定 附表八: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导线边线退让规定 附录:名词解释

成都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目录 1、总则 (1) 2、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度 (1) 3、规划编制的成果内容要求 (2) 4、规划成果的统一格式 (12) 5、附则 (13) 附录 (14) 附录A: (14) 附录B: (15) 附录C: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D: (17) 附录E: (18)

1、总则 1.1 为统一成都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深度,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依据国家和成都市的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遵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1.2 凡在成都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均应符合本技术规定。 1.3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除符合本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规定。 1.4 本技术规定所规定的强制性配套项目、强制性控制线、强制性控制指标及特殊要求为强制性内容。 1.5 强制性控制线指以下七种色线。 红线:规划道路线 蓝线:规划河堤线 紫线:文物保护、控制、协调三线 绿线:绿化控制线 黑线:地面轨道交通控制线 棕线:市政主管线控制线 黄线:特殊要求控制线 2、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度 2.1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落实总体规划意图,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管理要求,为城市规划管理及土地管理提供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建筑设计。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 2.2.1 土地使用性质及兼容性控制 1)依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建设用地的布局、用地面积与用地界线。 2)确定城市土地使用性质,按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及相关技术管理规定,将用地划分至小类(必要时划分至中类),同时对土地使用的兼容性范围作出规定。 2.2.2 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根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要求,结合区位土地的级差和城市自然、人文景观保护等要求,合理确定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四项强制性控制指标。 2.2.3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控制

成都市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标准(试行)

成都市绿化养护管理技术标准(试行) 1.说明 1.1成都市绿化养护管理标准,依据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50016—1998《城市园林绿化技术操作规程》结合成都市绿化实际情况制定。 1.2本标准养护管理工作的内容:浇水排水、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松土除草、补栽、扶正支柱、绿地容貌、设施维护等。 1.3本标准养护管理适用范围: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等。 1.4本标准适用成都市绿化养护施工及其工程管理和监理。 1.5本标准特殊术语说明 1.5.1绿化养护管理是指在绿化工程竣工验收之后,为使园林绿地达到整洁美观,园林植物正常生长而采取的一切养护管理措施。 1.5.2色块灌木指绿地中成片种植的彩叶植物或开花灌木。 1.5.3造型灌木指用修剪、捆扎等方法整修成特定形状的灌木。 1.5.4花卉指木本观花植物及草本观花植物的总称。 1.5.5盆草花指盆栽草花及地栽草花(含宿根花卉)的总称。 1.5.6花灌木指观花类灌木及小乔木。 2.养护的直观标准 2.1长势树木长势旺盛。 2.2叶片叶色正常、叶大而肥厚、不黄叶、不焦叶、不卷叶、不落叶、无明显虫屎、虫网、被虫咬食叶片数量、每株在10%以下。 2.3枝干树干挺直、倾斜度不超过10度,树干基部无蘖芽滋生、枝干粗壮、无明显枯枝、死桩、基本无蛀干害虫的活卵、活虫,介壳虫在主,侧枝上基本无活虫。 2.4树冠树冠完整美观、分枝点合适、侧枝分布均匀、枝条疏密适当,内膛不乱,通光透光。 2.5行道树分枝点高低、树高、冠幅基本一致,无连续两株缺株、相邻5株的高差<10%。 2.6花灌木着花率高、开花繁茂、无落花落蕾现象。色块灌木无缺株断行、覆盖度达100%,色块分明,线条清晰流畅。 2.7绿篱、造型灌木形状轮廓清晰,表面平整,园滑、不露空缺、不露枝干、不露捆扎物。 2.8藤本长藤分布合理、枝叶覆盖均匀、附着牢固、覆盖度达85%以上。 2.9盆草花生长健壮、花繁叶茂、无残花败叶。花坛整洁美观、四季有花、层次分明、图案清晰、色彩搭配适宜。 2.10草坪生长茂盛、叶色正常、基本无秃斑、无枯草层、无杂草、无病虫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第六条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行政办公用地(C1),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二)商业金融业用地(C2),商业、金融业、服务业、旅游业和市场等用地; (三)文化娱乐用地(C3),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图书展览、游乐等设施用地; (四)体育用地(C4),体育场馆和体育训练基地等用地,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五)医疗卫生用地(C5),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康复和急救设施等用地; (六)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学研究和勘测设计机构等用地。不包括中学、小学和幼托用地,该用地应归入居住用地(R)。 第七条工业用地(M),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一)第一类工业用地(M1),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二)第二类工业用地(M2),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三)第三类工业用地(M3),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用地。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编 2008年4月24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确保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成都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1.0.2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中心城区域《中心城城市形态分区控制规划》根据中心城不同区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划定不同的城市形态分区,在城市形态分区为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价值,在中央商务区、人民南路(锦江至火车南站段)两侧地块、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地铁站点周边以及规划确定的城市重要节点范围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范围为引导城市科学有序的发展,在近期建设重点区域,将结合城市设计和相关专业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规划控制指标。 第1.0.7条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加强对建筑色彩的管理,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居住的舒适性。 第 1页共 62页 第1.0.8条鼓励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本规定的指导下编制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审批后按照城市设计转换后的管理文件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2.1 建设用地性质及兼容 第2.1.1条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无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按已批准的上一级规划执行。

第2.1.2条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 确兼容性建设用地范围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2.2.1条中心城范围共 62页 第 3页共 62页兼容表,具体内容详见p60 注:1、×禁止兼容;?兼容比例不超过10%;◎兼容比例不超过50%;?兼容比例100%;本表中市场用地指一、二级批发市场及危险品等特种市场用地。特种市场用 地的兼容性须经规划批准,一、二级批发市场自动兼容比例不超过50%; 2、本表所涉及的规划管理按相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分区,主要包括一环路以住宅(含住宅兼容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总容积率(含住宅容积率和兼容公共设施的容积率)计算公式为:总容积率=住宅容积率/0.9; 住宅(含住宅兼容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表 表2.2.2.1住宅(含住宅兼容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控制指标表 第 4页共 62页 续表2.2.2.1 注:1兼容的比例是指兼容类的建筑面积与该项目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的比例; 2 总建筑密度是指建设项目中所有建筑的基底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3住宅 建筑密度是指建设项目中住宅类建筑投影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4 住宅容积率指项目中住宅(含公寓)的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6 兼容的商业部分必须单独以多层形式建设或设置于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部分。 7 本表中建筑密度及容积率均为上限(有特殊标注的除外),因建设工程性质、功能、区位及用地情况的不同,相应指标可能达不到上限;本表规定的指标中绿地率为下限值。 第 5页共 62页 第一分区范围第二分区居住建筑规划强度控制表 表2.2.2.3 第二分区居住建筑规划强度控制表

成都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目录 1、总 则......................................................................................................................1.... 2、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 度...........................................................................................1... 3、规划编制的成果内容要 求.......................................................................................2... 4、规划成果的统一格 式.............................................................................................1..2. 5、附 则........................................................................................................................1..3.. 附 录......................................................................................................................1..4.. 附录 A :.......................................................................................................................1..4.. 附录 B :.......................................................................................................................1..5.. 附录C :.. . ...................附录D :.......................................................................................................................1..7.. 附录E :.......................................................................................................................1..8..

长沙市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2014年版)

说明: 1.绿色字体是新增加或者修改的内容; 2.蓝色字体为技术规定补充规定的内容; 3.紫色字体是原技术规定但拟删除的内容; 4.将长沙市划为旧城区和其它区两个区域,拟取消 原Ⅲ类区,以减少执行难度和疏散旧城区的建设; 5.拟取消低层建筑的规定,将其纳入多层建筑类。

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征求意见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和住宅日照控制 第五章建筑离界及退让 第六章建筑设计相关规定 第七章停车场配建规定 第八章建筑环境与配套设施 第九章市政工程 第十章建筑项目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第十一章临时建设规划管理 第十二章相关指标的计算规则 第十三章建筑名词解释 第十四章附则

附件: 附录一长沙市建筑间距I类地区范围示意图 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三各种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最小水平净距表 附表四地下管线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 附表五市政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表

第一章总则 1.1 为了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和长沙 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其它法规和规范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临时建设、城乡个人居住用房修建、危房翻建及装修工程不适 用本规定。 1.3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各项工程建设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1.4 本规定实行动态修订,以保障其适用性和适度超前性。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度可对局部章节、条款进行修订,上报长沙市人民政府备案后施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2.1 按照主要用途和功能,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