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

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

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
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

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

内容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关键词:辛亥革命,封建专制,民主革命,武昌起义,临时约法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了一场席卷华夏大地的伟大变革,它就是辛亥革命。漫漫百余年过去了,如今回望这段历史,几多感叹。关于对这次革命的看法,我表达一下我自己浅薄的观点吧。

一方面,辛亥革命是胜利的: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①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此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不能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②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它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

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正如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了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③而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导致政治斗争的软弱和妥协;革命党人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对帝国主义存在妥协和幻想,害怕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又不敢发动农民把反封建斗争进一步深入发展,只望尽快结束革命,稳定秩序。脱离了广大的工农群众。地方政权基本为立宪派、旧官僚所控制,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思想占上风。没有统一的坚强的领导组织和核心。内外压力大,又不敢发动广大群众反击,因而孤立无援,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时间的脚步,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尽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但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经过辛亥革命,民

主共和的思想从此流传广远,人们对革命的继续追求也绵延不断。许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这不是偶然的。

注释:

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②:《列宁全集》

③:《毛泽东选集》

辛亥革命文章

辛亥之舞动奇迹 悠悠岁月,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回顾过去一百年,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就这样悄然逝去,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也随之湮灭,留下的是关于那场革命的记忆。辛亥革命是值得每个中国人纪念的,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刻骨铭心的去记住的,值得我们去抒写一些感慨……它是历史的波澜,历史的奇迹,历史的丰碑。 古语云:“破而后立”,辛亥革命为满清王朝唱响了挽歌,把它推进了历史的坟墓,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三民主义”的民主观念深入了人心,舞动了历史的奇迹,帝制再也没有可立足的市场。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不过是历史编排的闹剧,一场可笑的插曲。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封建统治的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彻心骨,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就必须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当时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集中体现。 辛亥革命的爆发,舞动了历史的奇迹,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过去,千万不要让过去成为真正的过去。 历史,伴随着时间的长河,成为了一段永远不能重现的过去,但它对今日的意义却在举手投足间显露,在辛亥革命打响了100年之际,回顾辛亥革命的斗争历程,探讨武昌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纪念武昌起义的精神,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炽热的爱国精神;锲而不舍 ,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团结协作,求同存异,共赴大义的团队意识;实事求是,随机应变的革命态度,我们有必要去唤醒这段历史,重拾我们的过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的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热爱祖国是中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使民主共和的念头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 第一,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

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第二,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第三,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第四,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辛亥革命电影评论

每每想起辛亥革命总是让人不自觉就抱着一颗敬畏之心,此次我看了辛亥革命的电影版仍有震撼。 电影《辛亥革命》的评论有很多,大部分都在评论它的真实性和演员,但是我认为不管演绎着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历史人物不可磨灭,历史事件不可改变。所以上映以来,获得了许多诚恳、客观、冷静的肯定与赞誉,或许正贴切了这部影片所追求的气质,无意渲染,不事铺张,却自有一副鲜明面目,结实筋骨。 《辛亥革命》塑造了一大批革命党人和革命先驱们救国救亡、英勇不屈的动人形象。“就电影所涉及的时间段而言,孙中山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进行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才回到国内。如何完整表现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成为影片创作中的关键。”任仲伦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影片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双线并进的结构,来体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和重要的思想影响。” 电影的时间之轴始于1907年秋瑾牺牲,终于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在浩瀚的史料面前,影片的叙事选择了篇章式史诗的手法,真实地为观众展开了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首义”,再到“阳夏保卫战”,最终“建立共和制”的历史画卷。《辛亥革命》在“描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写意化的色彩运用和工笔式的语言推敲,体现出一定的表现张力。革命到底是什么?片中台词更有张驰力短短几句话就完美代表了革命林觉民说“王氏宗亲,贵族官吏,因循守旧,粉饰虚张,而老百姓呢?各个都是苟且偷生,愚昧无知。” “堂堂华夏,不齿于列帮,被轻于异族。” “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大清索我的命,我株大清的心。” 秋瑾说;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孙文说,革命就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深入人心…… 有人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辛亥革命到底是失败了,还是胜利了呢?同盟会的纲领不是讲吗,建立民国,民国建立就是胜利了。“至于它建立以后怎么样,我不管,反正建立了民国,中华民国有了,这是胜利了。”是不是真正的民国?孙中山自己回答说,民国徒有其表,我打倒了一个皇帝,转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皇帝,这个皇帝是什么,军阀、官僚、政客。我打倒了一个专制者,出了无数的专制者。临终前,孙中山亲口说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就是印证。就是辛亥革命是胜利了,取得了重大成果,是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但同时它在根本意义上、终极意义上没有完成,为后继者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空间。又过了三十多年,终究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味着民主革命基本完成。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作品,真实再现历史是影片叙事的基础。《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赵葆华评价道:“《辛亥革命》是一部表现文艺工作者在重要节点、重要事件前态度立场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立场、文化自觉和文化尊严,是一部诚意之作。” 既着墨大人物,又不忽略小人物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章柏青对影片给予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在人物塑造方面既能着墨于大人物,又没有忽略小人物,宏观和微观把握得很到位。”电影主创人员在

浅谈对辛亥革命的感悟

浅谈对辛亥革命的感悟 ————《1911再读辛亥》观后感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里程碑。毋庸置疑,其意义和影响是历史性的,其作用是空前的。而我想谈的,只是自己对辛亥革命的一点感悟而已。 戊戌变法失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则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加紧收刮民脂民膏,地方官吏也趁火打铁。因而各地的反抗斗争也日益渐起,反洋教斗争,抗捐、抗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还有些会党的起事,拒俄等爱国运动,保路运动等等。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主要角色登上政治舞台,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应运而生。 可以说,辛亥革命个爆发是必然的,以孙中山为首的热血青年开始探索中国的道路。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思想,对世界形势和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革命纲领,还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广州起义。革命的时机渐渐成熟,革命者决定发动大规模起义,由于各种原因,起义一再更改,这也说明同盟会内部组织松懈、派系纷杂,这也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

的失败。武昌起义成功打响了武装起义的第一枪,而后,他们却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获得的政权,这又表明了资产阶级革命党的软弱性和妥协态度,革命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孙中山回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辛亥革命取得巨大的成功后,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妥协性以及软弱的态度,使得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而起初,孙中山企图用《临时约法》来约束袁世凯,这充分显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而同盟会内部的松懈的组织,没有统一稳定的领导核心,没有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没能让真正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站起来,使得辛亥革命最终走向失败。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先驱的不折不挠的精神,为中国近代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对于他们的缺点,更让后来的革命者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关于辛亥革命的论文

关于辛亥革命的论文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辛亥革命,想起辛亥革命带给我们的巨大影响,让我们深刻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独立、人民解放,才能迎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1911年,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命名为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孙中山在中国处在各方势力的刮分以及国内政治上的分歧压力下创立中兴会,领导了辛亥革命。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救亡图、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后来因为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如下: 1 在反帝方面,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还幻想以妥协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承认和支持。 2 在反封建方面,反封建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估计不够。 3 在依靠对象上没有唤起广大的人民群众,并且基本上没有使用广大农民的力量。 4 在组织领导方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然后,尽管如此,辛亥革命依旧为后来的辛亥革命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为名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建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了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几年内就有了显著地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是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悲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伟大的孙中山先生给我们留下的遗言就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正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所以鼓舞了人们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继续奋发向前,去夺取胜利。 在今天继续进行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的三大任务,这既是百年来波澜壮阔的人民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宏伟事业的新的开端。这百年来的经验证明,现代化不是一个自发的历史进程,而是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才能完成。在后发现代化国家,一个强大的领导核心对于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让我们认清辛亥革命和想抓化建设的关系,并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新的伟大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吧。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的文化意义 陈力张永江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北京100872) [摘要]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政治革命,也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从社会思想文化角度来讲,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平等等政治原则对封建专制的否定。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关键词]辛亥革命;文化意义;思想解放 辛亥革命从酝酿到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前后经历十几年,在国内外发生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也许由于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制定民主宪法、创立中华民国的巨大成就,掩盖了其在文化上的意义,同时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偏重于政治意义而忽视了文化意义。 辛亥革命无疑是一次政治革命,但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革命的思想文化,是革命的先导,为变革作舆论准备;而革命的过程,又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任何一次大的政治革命,都不可能是单一的,也不可能和思想文化分离。正如列宁所言:“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纵观世界历史,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任何一次革命之前,都是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启蒙运动,也没有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亦如此,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实现推翻封建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在从事政治、军事斗争的同时,也进行了思想文化的斗争。辛亥革命不仅推动了中国政治、经济的近代化,也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然而,有些学者认为,“人们对其文化的改革评价依据主要是政府的政令,而忽视社会实际效果的考察,导致评价过高。”“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改革,主要是从属于政治的革命需要”,“辛亥革命主要是政治革命”,它对“社会文化改革是有限度的”。不可否认, 1912年1月1日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政权,它只存在了三个月,而且它的各种措施甚至在南方各省也难以得到认真的实施。尽管中华民国的实际结局与人们的期望有极大反差,但不能就此认为它只具有象征意义,不能据此就认定它是一块毫无意义和实际内容的“空招牌”。而应该看到,民主共和国的建立给人们燃起了希望之火,使他们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特别是在思想文化上,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辛亥先驱们把根深蒂固的专制神权一同捅了个大窟窿,其解放思想的作用及其历史功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专制帝制的覆灭意味着对儒学三纲之首和传统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意味着芸芸众生那些整天忙于磕头的脑袋和应酬跪拜的双脚同时得到解放,让它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和走路。” 同时在“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而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时,不能要求他们比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更多更大,而应当看他们是否比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提供了更多新的东西。单就思想文化转型而言,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相对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基础的变化、转型,思想文化这样一个有浓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国家,表现得更为突出。就当时的历史实际来看,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与戊戌维新派在思想文化上的贡献相比,不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有新的发展。 一 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通过报纸、刊物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鼓动工作。此时民主思想的传播重要特征就是它几乎抛弃了维新派“托古改制”的外衣,也不带任何神学色彩,而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金冲及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像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像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康有为那些声泪俱下、处处不忘“列祖列宗及我皇上深仁厚泽涵濡煦育数百年之恩”的话,是最能打动当时一般士大夫的心的。而那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法美两国外,英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沙俄等等无一不保留着君主制度。所以,康有为提出以俄国彼得大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改革作为中国学习的榜样,在许多人看来是很有理由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破天荒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孙中山在几次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见《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

探索!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探索!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辛亥革命历史意义是什么?辛亥革命给新中国一个全新的开始,终于没有了帝王的统治,但被袁世凯的狼子野心使新中国晚一步到来。辛亥革命是什么时候中国的内斗使日本人趁虚而入,至此让中国人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想知道辛亥革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下面奇闻网为大家揭秘: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失败 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造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

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论文 《辛亥革命研究论文集(套装共2册)》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权威学者金冲及先生从中外学者百年来浩如烟海的论著中,精选有代表性的研究谂文100篇,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总体评价,清末民初新的社会力量,革命派的组织、宣传和武装起义,立宪派和清政府的表现,武昌起义和各省响应,西方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 《辛亥革命研究论文集(套装共2册)》所选论文,大体分为八组。第一组:总论性的。第二组:清末民初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第三组:辛亥革命准备时期革命派(从兴中会到同盟会,还有华兴会、光复会、岳王会、共进会等)在组织、宣传、武装起义等方面的状况。在武装起义方面,又分别包括会党、新军、起义经费来源等问题。第四组:立宪派在海内外的活动。第五组:清政府和地方督抚的表现。第六组:武昌起义前后,包括四川保路运动、武昌首义、各省响应、临时政府、袁世凯取得政权,到“二次革命”失败。第七组:西方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第八组:辛亥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2图书目录编辑上卷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中的反帝、民主、工业化问题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辛亥革命几个问题的再认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时代·祖国·乡里——辛亥革命时期社会思潮试探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城市近代化与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和辛亥革命清末新式商人社团的兴起及其影响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

国内学堂学生与辛亥革命运动论清末的铁路风潮辛亥革命前的收回矿权运动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晚清绅商阶层与辛亥革命从清军机处档案看辛亥革命前群众的反抗斗争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绅民冲突的历史趋向与时代成因华侨与辛亥革命租界与中国革命清末灾荒与辛亥革命关于孙中山的大学时代论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兴中会的成立兴中会前期(1894—1900)孙中山革命运动与香港的关系华兴会几个问题的研究论光复会辛亥革命时期的岳王会同盟会与辛亥革命论同盟会的性质及其内部分歧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摘要: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 一、革命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2、清末变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公元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皇帝亲自领导,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希望中国走上君主立宪的现代化道路。无奈变法受到清朝廷内保守势力(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反对,导致流产。1901年,原维新派领袖、后来的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便曾发表《立宪法议》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制。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5日,清末立宪派开始结成组织推动君主立宪。1905年,清政府曾派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7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彻底暴露了集权皇室的阴谋;令有心改革之士大失所望,转而同情革命,也敲响了亡清的丧钟。 3、文化与军队的革新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4、革命团体的陆续成立 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历史上,许多人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它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完成,从这个角度而言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它的历史功绩虽然卓越,但却是在“欢呼声中失败”了。 上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蓬勃发展,终于在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辛亥革命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国,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伟大作用,不可泯没。按照某些人的论点,辛亥革命不过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所主张的“激进主义”思想的结果,因而是可以避免的。然而,历史事实证明,这场革命绝非某种主观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而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和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产物,是清政府十分腐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抵御外国侵略和领导国内变革的结果。一句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0世纪初,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签订了不平等的《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声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沦为“洋人的朝廷”。由于它的卖国和腐朽黑暗的统治,不仅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与立宪派的矛盾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日益走向孤立的境地。据统计,1902年到1911年,全国各地此伏彼起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试题: 有哪些? 答案: (1)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在行动上不愿也不敢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推翻封建势力。在思想上识别不清真正的朋友和真正的敌人。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个性是农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相关阅读】 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分析及启示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般认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等。笔者认为这些认识不够深刻,在导致辛亥革

命失败的这些原因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革命党人缺乏正确的群众观,没有走群众路线。 一、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是因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在当时,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在经济上,赋税沉重。“田主之下,另有征税之人,佃民于输租田主外,必兼有所酬,则所谓十分取五者,但是田主之正税已耳。征税之人所私取,又必五分而取二。则是农民终岁勤动,仍无以赡养其身家也”。①在政治上,地主及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也极为的残暴。另一方面,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霸占路、矿,开设工厂。帝国主义还加强了政治控制和宗教渗透,所以反帝爱国运动,反洋教运动以及一些对帝国主义的抗爆运动此起彼伏。但是,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幻想获得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 革命党人没有从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要求来思考革命的纲领,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中国劳苦大众的利益。革命党人没有认识到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就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更没有意识到推翻封建主义就务必打倒帝国主义。他们既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也没有坚决的反帝行为,而是以保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来乞求换得支持。他们虽然也提出“平均地权”的土地纲领,但地主的土地没有实质性的变动,农民没有可分的土地,实际上根本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一句话,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结果,是因为革命党人在制定革命纲领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没有思考基层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二、辛亥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之原因分析 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能充分地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看不到人民群众是革命力量的活水源泉,是革命胜利的必备条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革命党人对工农人民群众存在偏见。革命党人认为“下等社会”是无知的,如果没有他们这类“中等社会”的代表的“提挈”,那就只会盲目破坏。而一旦清朝覆亡之势已定,他们就觉得“下等社会”的使命即算完成,此后的一切只须依照他们的意愿“有秩序”地开展就行了。因此各省革命党人发布的文告中,不是号召工农群众向地主豪绅、向帝国主义开展斗争,

关于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感悟

关于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感悟 现行关于辛亥革命的主流历史叙述是1920年代国共合作推动北伐战争期间形成的,得到国共两党的共同认可,而且,对历史的这种共识也正是两党合作的基础之一。所以,时至今日,尽管海峡两岸的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但关于辛亥革命过程的历史叙述却大同小异。 这种历史叙述实际上也是一种胜利者的历史叙述(因为“北伐”的胜利使国民政府成为战胜北洋政府的胜利者),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切胜利者历史叙述的特点: (1)夸大自己在革命中的作用; (2)夸大对手的罪过; (3)对于对手真正的技术上的失误予以漠视。 于是,在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上,我们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一律先从孙中山成立兴中会讲起,将辛亥革命视作是自1895年兴中会成立以来,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党不懈努力的逻辑结果。对于武昌起义前同盟会内部四分五裂和武昌起义的自发性则尽量不提。对于革命后,为何政权最终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则归结为袁世凯的奸诈和革命党的幼稚,指斥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进而甚者,对这场革命作出矛盾不堪的评价:先胜而后失败! 这种叙述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夸大了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的作用,把这场实际上已不在他们掌握中的革命硬性安排在他们的名下,自然就无法解释何以袁世凯最后成为形势的主宰者。 (2)夸大了清王朝和袁世凯的罪过,无意中掩盖了革命发生的真实原因和袁世凯最终能掌握政权的真实原因,也掩盖了革命党失败的真实原因。 (3)对于清王朝晚期施政方针缺少技术性的总结,没能从一个政权的倒台过程中吸取应有的教训。 胜利者撰写的历史存在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因为他们撰写历史时,还身陷于历史的漩涡之中,历史是他们革命合理性的论证,自然要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然而,一百年过去了,当时的革命者已成为真正的胜利者,角色已由革命者转变为执政者,对他们来讲,历史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再是论证自己革命的合理性,而

关于辛亥革命的论文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追寻辛亥革命的精神 摘要:时至今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100周年了,但是中国历史上这一次伟大的革命依然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牢记,依然激动人心,辛亥革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在新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各方面巨大的挑战,我们依然需要辛亥革命这场斗争中的精神来引导和激励我们前进。 关键词:信仰,坚持,价值 正文: 1、回顾历史: 1911年,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中山先生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有一贯的革命精神思想,以为革命活动之张本,更有革命

方略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不知多少革命先烈的鲜血与汗滴,才写成的革命光荣史页。中国革命遵循这个革命路线,意志日坚,奋斗不懈,更为焕发,革命进行,尤为积极。 2、立足现在: 回首峥嵘岁月,革命先烈们为了革命事业豪情万丈,视死如归,我们敬仰不已。审时度势,目前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蓝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继续发扬辛亥革命的崇高精神呢? 第一,自觉学党史、知党情,牢固树立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和党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了解和认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了解和认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认识和理解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和必然性,在高度理论自觉的基础上坚定永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 第二,按照党的要求,刻苦学习,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要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重要讲话中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殷切希望,努力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专业素养,积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勇攀科技高峰,切实掌握建设国家的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堪当大任的一代。 第三,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我们要把坚定信念跟党走转化为具体行动,坚持把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紧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摘要]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纪念孙中山先生》是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的文章,这篇纪念文章是在中国共产党成功引导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对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所作的一次新的全面、科学的历史评价。这两篇文章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要代表性著作。 [关键词] 毛泽东;孙中山;辛亥革命 [中图分类号]a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1)09-0014-007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是1954年9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后的讲话。现已收入《毛泽东文集》第6卷。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就开始了,“而辛亥革命,则是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个革命。这个革命,按其社会性质说来,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1](p667)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性质所作的科学判断。但是,在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临时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时,一部分党外民主人士对共产党人讲“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觉得不妥,在感情上有些过不去。为此,毛泽东在宪法草案通过后发表了这个讲话,联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毛泽东为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撰写的文章,发表在1956年11月12日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上,现已收入《毛泽东文集》第7卷。 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毛泽东对孙中山始终怀有崇高的敬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多次高度评价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和革命精神。这篇纪念文章是在中国共产党成功引导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的历 史条件下,毛泽东对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所作的一次新的全面、科学的历史评价。 毛泽东一生酷爱历史,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诸多评说。《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和《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他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两篇重要的代表性著作。 一、人类历史上几次性质不同的大革命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呈现出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总趋势。为了阐明辛亥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毛泽东提到了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不同性质的大的革命。 1.奴隶主推翻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的革命,是奴隶主推翻原始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