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民间诸神崇拜现象~诸神崇拜的产生、特点、价值与影响

论民间诸神崇拜现象~诸神崇拜的产生、特点、价值与影响

论民间诸神崇拜现象~诸神崇拜的产生、特点、价值与影响
论民间诸神崇拜现象~诸神崇拜的产生、特点、价值与影响

论民间诸神崇拜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民间诸神崇拜,原因是什么?

民间诸神崇拜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中国是一个造神大国,在历史演讲过程中随着人类生活经验累积,我们的民间信仰文化发展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神明系统,大致划分为神仙崇拜、佛教崇拜、冥司神灵崇拜、生活神崇拜、行业神崇拜、婚姻生育神崇拜、历史人物崇拜、自然动物崇拜、奇神异鬼崇拜等九大范畴。这个体系犹如一个庞大的国家官僚结构,有上下层级之分,玉皇大帝为最高统治者,最下层是贴近市民生活的小神仙,如城隍、土地、门神之类。在世人眼里,神仙神通广大,扶弱济贫,救苦救难。

一、原因

中国民间崇拜的思想主要来自万物有灵的观念,故意将各种自然物乃至社会事物神秘化,但并不深究为何具有这种神秘性。反观在传统佛、道教的经典中,均详细记述崇信对象的来历和价值。更重要的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包含对趋福避祸、追求美好生活期待的心理,充满了精神功利性,而机会和运气往往又是不可掌控的重要因素,于是神崇拜便流传开来。对于神崇拜的可信度,他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即使对某个神灵半信半疑,因为万一此神真的存在,得罪了他会带来灾难,到时怕是后悔莫及。

中国民间崇拜一般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本身的创始人。它没有严格的教义和组织,传承与传播不需更多的组织工作,即可在民间广泛流传。同时亦没有专门的活动场所,许多民间俗神都会供奉在百姓家里。反之在传统宗教,通常具有本身的创始人,如佛教的释迦牟尼、道教的张道陵等。而且具有严格的教义和组织、专门的神职人员(如僧人、道士等)及专门的活动场所(如寺观等)。

二、特点

(1)多元化

庞杂的神灵系统是在民间信仰文化极具中国特色的一个特点,神灵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仅行业神就多大百余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祖师神,如马头娘之于养蚕业、孔子之于学塾、杜康真人于酒业、蔡伦于造纸业。而道教诸神更是中国独有。

(2)带有功利性

中国民间崇拜较强调功利性,为了满足祈福免灾、趋吉避凶的心理需要,人们会创造出任何自己需要的神明。传统佛、道教则较强调修行与完善自我。基于构建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广大民间文化聚集地,也就是乡村,人们崇拜神的目的更多是在于物质生活的改善,而不是去追求神圣的情感体验、道德的高尚和精神的升华,满足精神的慰藉,愉悦。祖先崇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平安富贵,而对各种神灵的崇拜的用意不外乎求吉避凶,祈福禳灾。

(简)人们一方面学习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希望鬼神能为己服务。所以表现出来的便是人们向神献上贡品,神为人们排忧解难,神需要人的敬奉与报答,人需要神的保佑与救助,人神之间互依互惠,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功利性的,相互利用等价交换的关系。

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想到了神;寻求幸福的时候,我们也想到了神,神反映出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生活的希望和精神寄托。我们凭什么认为古人感到自己渺小呢?假如五百年后,我们的后人认为我们也是大自然的奴隶,因为我们不能根治艾滋病,不能很好地解决污染问题……这样说,也许谁都不会服气的。同样地,我们又有什么权力蔑视古人呢?如果仔细揣摩古人的心态,会发现古人并不像我们现代人想象得那么迷信。或者说,他们的迷信并不是表示自己的不自信,有时,他们甚至把与鬼神的接触、交往看作智力游戏,在游戏中炫耀自己的乐观精神以及对鬼神的蔑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古人编造神仙鬼怪出来,只是为了满足对理想生活方式的一种描述,他们未必不清楚这些东西的虚幻。

(3)民族性和区域性

中国民间崇拜具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故常带有不同族群文化、区域文化的特征。

从中西民间崇拜的差异,可反映中西方在历史、传统文化、社会道德、民族心理

诸方面的差异。

- 重视德行

由于支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大力倡导德行,故其学说深深影响中国民间的

宗教意识,使民间崇拜中的神灵也被赋予德行。其形象大都肃穆庄严、超凡脱俗,

是高高在上的完美偶像

- 等级观念

中国近两千年的大一统的君主统治,所形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

法制度,左右着社会的一切行为。民间崇拜也受之影响,体现出等级观念,使人

们创造神的同时,也创造出一个庞大的等级森严的众神官僚机构。加上为了显示

神威,中国诸神不会平易近人,他们道貌岸然,居高临下,超凡脱俗,充满神圣

与威严。

- 功利主义

中国百姓对神灵的膜拜,主要是有求于神,希望祈福禳灾。此外,中国诸神多而杂,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反映出中国民间崇拜有极明显的功利倾向,需要什

么神,就创造出一个来,如送子观音就是最好的例证。

- 崇尚勇武

西方自古以来崇尚勇武,诸神在各自的领域往往具有无以伦比的威力。如现代奥

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希腊众神之王宙斯而举行的体育竞技。

- 较具人情味

西方诸神较具人性特征,富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众神有姻亲关系,俨如一个大家庭,如常人般生活。这种人神同形、人神同性的特征,可见西方社会对神的态度

显得比较理性和宽松。

- 充满文化与浪漫色彩

西方民间崇拜充满文化与浪漫色彩,如文艺女神就多达九位,专司历史、抒情诗、

喜剧、悲剧、舞蹈、爱情诗、颂歌、史诗、天文等,反映出西方人浪漫的生活情趣。

- 重视女权

西方女神尤其多,这是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妇女权利和地位的历史观念的来源之一,

有助于形成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社会道德。

区域性他们来源于地方性知识和地方社会,地方的历史背景,体现的是地方意识,反映当时民众的愿望与需求。他们或者出生于本地,或者曾在本地活动,或者由本地虚构。不论是有奇异经历,还是屡显灵迹,他们都有造福本地的神奇传说。例如带来美丽风景,重要资源,珍奇特产等,或免除灾害瘟疫,苛捐杂税等,总之是在当地的建设,管理保卫中建立过功勋。它们根植于本地社会,与本地民众亲密无间,是本地利益的象征。“地方性神祇的地方性构成了他们影响力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从乡土感情和愿望出发,民众对本地神特别敬重,并引以为荣,为之骄傲和自豪。”

如山东一带人们崇信泰山娘娘,而中国沿海包括台湾地区的渔民则极为崇信天后(妈祖)。传统宗教则不受民族和区域的局限,并能传播至世界各地。

三、价值和意义

(1)不同的信仰群体对神灵赋予的不同功能和意义,有助于多维度地理解诸神崇拜所构建的信仰空间及社会的生活基础。如马市或驴市的弟子们祭祀马神,主要出于一种祈求庇佑和感恩酬报的心理,而骡马车夫则更为直接地出于现实利益利用了马神这一“象征资源”。(2)加强凝聚力,对于移民或是客居他乡的人而言,以神集众,增强同族或同区域的凝聚力

(3)诸神崇拜是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形态的一个切入点。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的迅速扩张,从物质到观念都在改变着民间社会及其信仰形态,发展去向值得探究。

例如移民社会,伴随着地方社会历史进程的变化,神崇拜构建出的人际网络加以传播扩散,逐渐改变了神灵系统以及神灵的象征意义。

现代化社会中的精神需要是多样的,信仰追求是多元的,所以应该正确对待民间信仰,充分发掘民间信仰中有利于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各种资源,创造美好社会。

参考资料:

中国的行业神崇拜:民间信仰、行业组织与区域社会邓庆平王崇锐

黄晓峰.中国神仙排行榜:民间信仰的花样解读

论彝族火把节的意义

论彝族火把节的社会意义 摘要: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来源于绚丽多彩节日背后浓郁的人文精神,及其深层凝聚和高度浓缩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节日,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审美的核心,富含深层价值观,蕴涵重要的文化意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川、滇、黔、桂各地彝族都要隆重欢度传统火把节。彝族传统火把节,具有祈求农作丰产,进行礼德教育,实施民间文艺传承以及整合彝区的文化意义。 我出生在云南大理,在这里遍布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其中彝族的火把节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作为汉族的我们也在过着火把节,但是我们当地过的是农历二十五,比彝族晚一天。但是火把节是一个属于彝族人民的节日,是他们的另一个春节。火把节对于彝族人来说具有不一样的意义。 一.祈求农作丰产 火把节,对于每一个彝人来说,是一个集祈丰、祭祖以及娱乐为一体的传统节日。其中,农业祈丰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内涵。它主观上采用敬天祭祖、转田、照岁、送火把等仪式,在客观上起到促进农业生产的作用。首先,火把节通过以一年为周期生产时序象征,来强化人们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时间观念。火把节期间,每村每寨都要竖立高二、三丈的大火把,按平年扎十二台,润年扎十三台,象征一年的周期,这是一年时间的聚合符号,而且用火燃烧的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火将十二台燃尽表示一年十二月的结束,和太阳行使一个周期的时间秩序一致。漾濞彝族自治县鸡街乡过路巴村过火把节,“燃火把即以村寨为单位或是三、五户人家相约,在村前村后的路口上竖起火把。火把高大一、二丈,扎成台数,平年扎十二台,闰年扎十三台,在火把尖端插上纸做的升斗和彩旗,升斗四面写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丰人寿’、‘四季发财’等字样,火把上挂满了包有硬币的小包子和各种水果……除扎大火把外,各家各户还扎小火把,人少的扎一把,人多的扎数把,有的家庭一人扎一把。 其次,举行火把节各种祭祀仪式,在心理上采取进行自我提示和丰产祈祷。旨在说明火把节是万物成熟,日归星回的重要时刻,这个时刻是一年耕种即将收成的关键时节,一定

澳门的民间俗神崇拜

澳门的民间俗神崇拜 妈祖信仰是澳门华人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信仰,也是传入澳门最早的华人宗教信仰。据称,澳门之西文名Macao,即来源于葡人初至澳门时曾见海岸立有一座“阿妈”神像,而称此为“阿妈港(Amacao)”,后省称为“妈港(Macao,又译作马交、麦高等)”。可证,葡人未开埠澳门前,妈祖崇拜即已传入澳门。 澳门第一座妈祖崇拜的庙宇建于明万历33年(1605年),当时名天妃庙,位于澳门半岛南端今妈阁庙处,由当时在澳门做生意的闽籍商人修建。稍后,明崇祯时,在澳门半岛北部居住的同胞又在莲峰山下建起一座天妃庙。反映在澳门开埠的前一百年中,妈祖信仰已在澳门同胞中普遍流传。妈祖是中国的海神,又称娘妈、天妃、天后。澳门同胞早期除经营海上贸易外,则多为水上居民,特别是来澳贸易的福建商人,他们为了祈求海上航行的平安,将源于福建莆田的妈祖崇拜带到了澳门。 明以后,氹仔岛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有关帝天后古庙,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建有氹仔天后宫,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前建有望厦康真君庙内的天后圣母殿,同治四年

(1865年)建起的渔翁街天后古庙。弹丸之地的澳门,竟建有六座以上的天后(妈祖)庙,足以反映澳门妈祖崇拜之盛。每年农历三月,澳门妈祖阁前庆祝妈祖神诞,必搭棚会演神功戏,热闹非凡。1860年英国画家爱德华·希尔德布兰特绘制的版画《妈阁庙的戏棚》,即反映百年前妈阁庙神功戏演出之盛况。如今,妈阁庙之香火更盛,每年年三十晚,澳门居民多会赴妈阁庙上香礼拜,平日则有游客络绎不绝赴庙烧香参拜。1998年10月,在澳门路环岛叠石塘建一座高达18米的天后塑像,是全球最大型的天后像。开光之日,还从福建莆田湄州天后出生与成仙地请来一尊天后像及150人组成的祭仪队伍,来澳参加盛典,并在闹市中抬天后圣像巡游,盛况空前。 澳门近40座庙宇中,供祀着各种各样的神祗,很多庙宇都是诸神共处一殿,共享众生崇拜。这种状况的出现,正反映澳门地少而居民拜神之风极盛这一特色。在澳门民间崇拜诸神中,可以看出,这些神祗部分传自岭南,部分由中原传入。 在澳门多处可见的金花娘娘,即源出广州河南的金花庙,该庙所祀金花娘娘神像多达80余尊。金花娘娘是民间传说中保护儿童之神。澳门奉祀金花娘娘庙宇有莲峰庙、包公庙、灵医庙、吕祖仙院、莲溪庙、观音古庙、雀仔园福德祠、路环金花庙等。

福州民间信仰调研

福州地区民间信仰调研 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则必然基于当地民风民俗;要考察民间风俗,就必然绕不开民间信仰。而福建一直以来就是民俗学、宗教学研究的重点地区。在福建的生活过程中,我注意到福建地区在民间信仰这一方面表现出了诸多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其复杂的宗教信仰结构、和谐的多元共处模式、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是十分罕见的民俗奇景。因而笔者决定就福州农村地区展开调研,从而更进一步地了解福州乃至福建地区的民风民俗,探究其文化面貌。 据笔者调研结果,福州地区国家注册登记佛教活动场所415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重要寺院超过三十所;道教活动场所918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重要道观超过五十所;另有重要基督教信教教堂二十余所,重要天主教堂十余所,重要清真寺数所。除宗教信仰外,福州甚至福建地区的民间信仰还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传统宗教范畴以外的神鬼崇拜。在笔者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之前便曾出入过福州超过十处宗教场所,其中涌泉寺、海潮寺、临水宫更是出入达三次以上。社会实践期间,笔者更是重点考察了西禅寺、临水宫、中洲教堂等几处宗教活动场所,结合多数居民的生活习惯,进行综合分析,简单地总结了几个特点。 一、杂神崇拜,淫祠众多 除了上文提到的五大宗教之外,福州地区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就是信仰崇拜种类极多。康熙年间,清朝政府便有定论“淫祠遍地”,各类民间信仰数不胜数,且香火旺盛。传统宗教以外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构成了福州民间信仰中的相当一部分。 其中自然崇拜中包括以蛇为代表的动物崇拜(闽侯县南屿镇香府行宫)和以榕树为代表的植物崇拜(如果有小孩在榕树下小便,大人便会教小孩念道:“小孩小便,仙人让开。”以免冒犯神仙)等。祖先崇拜又集中地反映在祭祖活動上。福州民间祭祖活动从时间上可分为生忌祭、年节祭和需时祭;从形式上划分,则有家祭、墓祭、祠祭。不同类型的祭祖活动共同构成了家族内部严密的祭祀体系。而各类鬼神崇拜则构成了民间信仰的主要部分,即所谓“闽俗好巫尚鬼”(《八闽通志向》),据笔者的了解,仅在福州当地香火较旺的偶像就有陈婧姑、五帝、孙大圣、照天君、泰山君等多位,另有各类普渡祭祀鬼魂。可以这么说,福州地区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一镇一乡可能都有各自的信仰。 二、相处融洽,彼此渗透 福州地区在民间信仰方面迥异于其他地区的一大奇观就在于各种流派的统一,不论是正牌宗教、外来信仰、本土信仰都能彼此结合互溶,形成和谐的包容现象。以福州排尾临水宫为例,正殿供奉临水太后陈婧姑,左右两侧有香炉供奉黑白无常、龙宫三太子、何九使、泰山君等,侧殿则供奉被道家同化的文殊与观音。甚至福州也有个别寺庙前殿供奉道教天神、后殿供奉佛教大佛。在福州市中心八一七路附近,吕祖宫、大士殿、花巷教堂、清真寺之间相隔不足两公里,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谐共处。笔者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曾目睹戴着头巾的回民出入吕祖宫。 不同宗教、流派、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互相融合,而民众对此也十分坦然,大多数福州本地人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概念,神佛皆可参拜。并且在农村地区有许多家庭既供奉祖先也供奉神佛,二者都是平常生活的一部分。以我本人为例,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一位来自民间的神:五显信仰的历史发展(下) 从对五显的崇拜,到对华光的信仰;从一个地方性民间的俗神风俗,到全国性道教的神灵崇拜。众多的民间神明,经过道教的改造,成为中国民众普遍敬奉的神真,与原来的面目相去甚远。 文/李远国假“五显”之名的“五通” 五显崇拜的日益兴盛,引起社会与民间的广泛关注。于是,一些地方便假借五显之名,谓之五通,建庙设祠,鱼龙混杂,史称“淫祠”,而遭朝廷的打击。对此“五通”、“五显”的区别,宋人早已辨析。 祝允明指出:“宋迪功郎、国史实録院编校文字胡升所作《星源志》,则疑《宋会要》不载姓氏,而推本于五气,亦近雅论”。“又佛典则为华光藏菩萨之化,夫自执一者观之,以为神袛鬼判,然不相谋也。”[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三○〈苏州五显神庙记〉。] 胡升所论皂白之文,今仍可见:“本朝神祠,见《宋会要》,姓氏皆可考;惟此独无姓氏,何邪?升曰:莫之为而为者,鬼神也。《周礼》:小宗伯兆五帝于四郊。《汉仪》:祠五祀。《宋明堂图》:五方帝位于昊天之侧,从之以五人,帝五官神,皆五行真气也”。“或者以五圣为五通,非也。盖本朝政和元年正月,诏毁五通及石将军、妲己淫祠。至宣和五年,

适有通贶等侯之封。前后十余年间,黜彼之邪,崇此之正,昭然甚明,尚可得而并论之乎?亦縁乡曲前辈,偶传会佛有六通、弟子五通之说,以启后人之疑耳。”[《新安文献志》卷二三胡升〈题五显事实后〉,《四库全书》本。] 由此可见,“五通”自为“五通”,本与“五显”无关,此正邪必须明辨,以正视听。关于“五通”的形象,多半带有“妖邪”之气息。《龙城録》卷上载:“柳州旧有鬼,名五通。余始到,不之信。一日,因发箧易衣,尽为灰烬。余乃为文醮诉于帝,帝恳我心,遂尔龙城絶妖邪之怪,而庶士亦得以宁也。”[《四库全书》本。] 郭彖《睽车志》卷五:“郡人素传有五通神,依后土祠为祟,瑶不胜哀愤,既敛火化,毕事,即具羊酒,诣城隍祠祷且讼。”[《四库全书》本。] 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八《伍生遇五通神》:“嘉佑中,临川人伍十八者,以善裁纱帽入汴京”。“一日,至保康门,遇五少年趯气球,伍生素亦习此,即从少年趯之。少年见伍生颇妙,相与酬酢不已”,“问生本末甚详,饮罢,取笔写帖付生曰:持此于梳行郭家,取十千钱与汝作业。生受之,系衣带间。少年又曰:夜久矣,汝勿归,且随我至吾家宿,可也”。“生唯,然心疑其言,未晓輙起,推二室户扉閲之,一室四壁,皆钉妇人婴儿甚众,一室有囚无数,方拷掠号泣”。“及天明,乃在保康门内西大石上,甚怪骇,顾视笔帖,仍在。遂持诣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中学语文论文 从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关系看关公文化开发 刘茜孙丽婕 一、关公与佛寺简单组合的不合理性 (一)关公与佛教 关公由人到神,经历了多朝皇帝敕封。他也被纳入到佛教体系中,以“伽蓝菩萨”身份受人朝拜。据《佛祖统记·智者传》载,一高僧“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人室,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高僧奏于晋王杨广,遂封关公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成为佛教神明。 但关公以伽蓝护法的身份出现在佛寺,强调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这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关羽。关羽遇难之后,其传说络绎不绝,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起着蕴藉心灵的作用。关羽的“忠义仁勇”精神集中了中华传统道德理念;其正统思想为封建宗法制统治所推崇。故而自蜀汉后主谥封而下,直到清朝末年,关羽所受崇封历加尊荣,“侯而君,君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他受到社会的强烈认同,深植于民族精神根基,非伽蓝菩萨所能涵盖。 (二)关公与佛教关系的弱化 据笔者在关陵调查,有87%的游客不知道关公的伽蓝菩萨身份;卓刀泉寺,十一假期人头攒动,列于大雄宝殿左侧的伽蓝殿十分钟内却无一人朝拜,人们对伽蓝菩萨渐渐陌生。

由此可见,关公崇拜与佛教信仰之间的交叉点——伽蓝菩萨,已渐渐弱化。其原因在于,当代社会,宗教的信仰减弱,人们力图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宗教的崇高性因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而削弱,因而伽蓝菩萨的佛家封号自然在人们对宗教的抵触中渐渐弱化。 (三)卓刀泉寺关公文化开发:淡化佛法事实的简单捆绑 此时,若依据佛法事实,再提伽蓝菩萨,虽侧面宣传了佛教,却与宗教政策和历史规律相违背。因此,关公与佛寺的结合并不足以承担文化开发的重任。但是许多地区仍想借助佛寺来宣传关公文化,因而,淡化佛法事实的简单捆绑出现了。卓刀泉寺即为’一例。 1、卓刀泉寺的文化重任 卓刀泉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寺内有一口井,相传是东汉建安年间,关羽镇守江陵时,因天旱无雨,凿地而得,此传说在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武汉是湖北关公文化三大重镇之一,武汉的关公文化以卓刀泉为中心,此传说是重要支撑。与传说地位相矛盾的是,卓刀泉寺是一个占地面积不大、香火冷清的寺庙。它因位居军事要道,受战火毁坏严重;又经历过文革破坏,古建筑遗存较少。在当代非遗背景和文化传承背景下,卓刀泉寺的开发显得尤为紧迫。 2、改造卓刀泉寺 2005年,卓刀泉寺修缮后,基本形成现在的三进院落格局。一进为山门,入眼即为关圣殿,殿与山门之间设有关圣桥;二进为正方形院落,院中就是卓刀泉;三进便是大雄宝殿。 卓刀泉寺的建设风格具有很强指向性。一般来说,关圣殿属于武庙中的建筑,或独立成寺,并不属佛寺建筑群。另一方面,汉地佛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主体建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论文

浅析关公崇拜中的民族传统价值观 【摘要】关公崇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是民间英雄崇拜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范畴,是对被尊称为关公、关老爷、关圣、关帝、武圣等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云长的崇奉和膜拜。本文首先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定位,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揭示出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的关系。其次对什么是关公崇拜进行总体界定,进而分析出关公崇拜产生的四个主要原因;再次从多个侧面进而揭示出“忠贞赤诚、正义奉公、宽厚仁慈、崇尚智慧、诚实守信、崇尚礼义和勇武神威”就是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也从其中反映了关公崇拜所产生的正面作用和负面的影响。最后指出正确区别对待关公崇拜现象,继续弘扬和传承关公崇拜文化,积极构建精神文明家园,是每一个中华民族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关公崇拜;民族传统;价值观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蜀汉政权中的一名主要军事将领,是“三足鼎立”的关键性人物。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出生于古代华夏荆楚大地,他诞生于平凡而普通的农耕民族家庭,出走于群雄逐鹿,世事纷争混乱的年代,因而其生命的存在是真实的。同时,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在浩瀚而漫长的中国古代史上与其他众多平凡的历史人物一样,仅仅是推进历史向前发展的一分子,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建树和特殊作为。因此,他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诞生的平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 在三国历史时期,他与刘备有着异性兄弟兼朋友加君臣的关系,其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身份的多重性。同时,关公诞生于儒家思想和教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他的为人处世思想和原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春秋》的熏陶和感染,他的行为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因此,他的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决定了他性格特征的多元化。作为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在那段战火连天,战马啸啸,血流成河和英雄惜英雄,英雄爱英雄的历史长河中和逝去而不复返的岁月里,曾经疲劳过,曾经流血流汗,也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体现出了其生命的不平凡性和性格的复杂性,但是就因为其生命的不平凡性、性格的复杂性和特殊的历史性,也就决定了他性格上的缺陷性,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必定是以悲剧收场的一生,体现出了生命价值的悲剧性。虽然他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角色,但是他为人处世的思想、原则和行为曾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中国长期而漫长的封建社会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就是在跨越新世纪的今天也依然对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社会团体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深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关公为人处世思想、原则和行为或者说人格精神和人品道德的熏陶和感染,导致无论时空如何变化,朝代如何更替,关公依然被人们不断推上神坛,并封侯、封王、封帝,并被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社会团体、三教九流和古今中外民众一体尊崇,始终不曾冷落过。这是任何神灵的地位也无法与之比拟的。如此广泛而长久的崇拜,不但超越了宗教,超越了民族,甚至还超越了时空和国界,这就是关公崇拜或者说关公崇拜现象。那么关公其人真有这么伟大的形象和如此完美的人性吗?能受到中华各民族、各阶层和社会团体以及古今中外众多民众的极力推崇。在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什么原因和动力在推动和引导着人们对他不断的加以推崇,并规范和影响着中华民族主体和个体价值的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在起作用。那么,民族传统价值观与关公崇拜有什么关系?关公崇拜的本质及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传统价值观或价值取向?中华民族在对关公进行崇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在历史与现实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如何正确区别和对待关公崇拜现象,弘扬和传承

闽台文化作业答案

闽台文化作业答案 闽台区域文化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东山陆桥 “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 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 1971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 “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 1万多年。 3、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

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二、简答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 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千米,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 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 深不超过40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 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闽南人与台湾人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1、闽台人均有族群迁徙为主,以地缘、血缘关系聚居,较为完整地保持了祖籍的风俗习惯、语言的传统。2、闽台人 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戏曲、生活习俗,对人生价值的总的、根本的看法近似,乐于在拚搏中体会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安土重迁,认为改造命运的主动权在 自己,不惜以生命作代价,换取财富与新境界。3、闽台人的情感敏感外露、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文化研究论文-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关公崇拜与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清代一朝,仅北京一地,关庙就有116座。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的关帝庙了,它堪称天下第一关庙。 当海外华人来到解州关帝庙,面对蔚为壮观的大殿牌坊,许多人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们终于找到了祖庙,这才是真正的关帝庙啊?”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代,宋明两朝盛极一时,清康熙四十一年毁于一场大火,以后历经10多年才得以修复。 这座关帝庙分为南北二部,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春季花绽如锦,使人们俨然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北部是正庙,庙内一切均按帝王体制兴建。过雉门,穿午门,越御书楼,便至崇宇殿。 崇宇殿是奉祀关帝的主殿,四周是高大宽敞的回廊,廊下撑有26很精雕蟠龙石柱。在中国,除山东曲阜孔庙外,只有这座关庙可以配有龙饰。 殿外门槛的石板上有一个硕大的脚印深深嵌入石中,传说是关公送客时踩下的,而另一只脚印却留在了中条山上。

由崇宇殿出来再往后走,过了后宫,便是春秋楼。春秋楼乂名麟经阁,四周共有108个窗扇,据说是代表山西所辖的108县。 这位头戴王冠,身穿龙袍,被历代帝王奉为“义炳乾坤”、“万世人极”的关圣帝君,最早也是一个普通凡人。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祖籍河东解县宝池里下冯村,也就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据民间传说,关羽最早并不姓关,因他杀了人才更名改姓。那年关羽刚19岁,他从下冯村来到解州城,想求见郡守,陈述自己的报国之志。可是,郡守因他是无名之辈,拒不接见。 当晚,他住在县城旅馆里,听到隔壁有人哭,一问才知这个哭的人叫韩守义,他的女儿被城里恶霸吕熊强占蹂踽。吕熊是个员外,勾结官宦,欺男霸女。当时,解州城由于靠近盐池,地下水是咸的,不能食用,只有儿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吕熊叫手下人将城里的甜水井都填了,只剩下他家院里的一口甜水井。还规定了一条,凡是来挑水的人,只准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否则不许进。 进来的年轻女人,不是被他调戏,就是被他奸污。大家气恨,但因吕熊财大气粗,谁也奈何不得。韩守义的女儿让吕熊霸占后,气得老人叫天不应,呼地不灵,只好独自悲泣。关羽听罢,怒火中烧,提着宝剑闯进吕家,杀了吕熊和他一家,解救了姓韩的姑娘和其他良家妇女。之后,他连夜逃往他乡。途中路过潼关时遭到守关军官盘问,情急之中他手指关口说自己姓“关”,以后就再未改变。 这位年轻时就急公好义、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从此以他不同凡响的经历留给后人一本多彩的画卷。 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他的生命轨迹。 关羽逃出乡关后,奔走琢郡(今河北琢县)时,正值刘备在乡里聚集人马,他和张飞便投奔到刘备手下,三人“不避艰险”,“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生死同心,力图匡扶衰朽的汉室;刘备投靠军阀公孙瓒,做了平原相,任关羽为别部司马,与张飞分

关公文化

关公文化 在中国,供奉文圣孔子的文宣王庙有很多,过去在各个城邑都有这类建筑。而武圣关公庙在海内外数量及规模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关公是一种精神。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 ”“信”“义”“勇 ”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细说关羽简介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传》在正史《三国志》中不过九百多字,得到的评价也并不算高,陈寿曾批评他「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但千载以后关羽居然能压倒群雄,晋升为整个中华民族「护国佑民」的神祇,不但使刘备、曹操、孙权这些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黯然失色,就连「万世师表」的文圣人孔夫子也不得不退避三舍。在清初《三国志演义》的评语中,关公已被崇誉为集「儒雅」、「英灵」、

「神威」、「义重」于一身,「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的「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了。 「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以上这幅清代关庙中的对联颇能概括关羽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巨大影响。 至今海内外华人,仍然有关老爷、关帝君、武圣人、关帝公、关圣、恩主公、帝祖公等敬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于审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很有意义。这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哲学、民俗一起相互作用,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关公崇拜实际上隐藏着的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建构过程。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关公文化的多彩世界。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关羽成神究竟是受到《三国演义》传播的影响,还是相反?从现在发现的历史资料看来,从唐宋到元明清,都是关公成神的传说早于三国故事的流传。正因如此,历代三国小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杨艳芳 彝族火把节民俗文化现象分析及展望 (1) 彝族火把节民俗现象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民俗基本分析................................................................................ - 1 - 彝族火把节为何为民俗以及所属类........................................................ - 1 - 彝族火把节存在的地域和藏于的人群.................................................... - 1 - 彝族火把节的基本形式............................................................................ - 2 - 彝族火把节传承情况................................................................................ - 2 - 内涵文化情况............................................................................................ - 3 - 彝族火把节民俗变异情况分析........................................................................ - 4 - 群众参与度变化........................................................................................ - 4 - 形式变化.................................................................................................... - 4 - 社会交往内涵变化.................................................................................... - 4 - 影响彝族火把节民俗传承变异的因素分析.................................................... - 5 - 受环境与人口的影响................................................................................ - 5 - 受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 6 - 文化的丧失................................................................................................ - 6 - 因人类价值观的改变................................................................................ - 6 - 我认为30年后的彝族火把节民俗的传承情况 ..................................................... - 7 - 将会继续保留、消亡及会保留但有所变异的习俗........................................ - 7 - 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 7 - 火把节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扩大................................................................ - 7 - 由宗教性向经济功能的演变.................................................................... - 7 - 娱乐功能的扩大........................................................................................ - 8 -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

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 化传统 神明崇拜指由官方和民间组织、个人举行的对神明的崇把、礼拜等仪式行为。对于神明崇拜象征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多从历时、共时的角度强调这种仪式行为及相关神话、象征在时(不同时期)、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组织)方面展现的不连续的形态。他们强调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崇拜诸神的实用功利动机不同,对诸神象征的没释也不同。华琛(James L.Watson)对天后的研究,即认为女神天后貌似统一的象征性的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不同社会组织之崇拜天后的重大差异。。过分强调崇拜者的实用功利,有将宗教史研究减化、归结为心理学研究的危险。 本文希望通过对唐代以来关羽崇拜的个案分析,考察神明象征的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笔者认为,

神明崇拜的发展和变化,不单有因时因人而异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它内在本质上的连续性:从象征包含的意义上说,神明对于社会群体的意义虽有一定差异,但是其中的连续性缕缕可辨,这构成了杜赞奇(Prasenjit DMara)所说的“语意链”(semanticchain);从发展过程看,诸神崇拜及相关神话、象征存在于文化传统的发展河流之中,前者发展受到后者的制约,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有可能影响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一套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从而有可能造成神明象征在时空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连续性、共通性。因此,在神明象征的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共存。宋元时期民间对关羽形象的重塑,乃是吸取了上层士大夫文化的因子塑成的;这种经重塑的关羽在明清时期渗透到民间社会和士大夫阶层,成为官方和民间塑造关羽崇拜的重要文化资源。正因为如此,官方把典和民间崇拜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一、关羽的最初形象 一般认为,关羽显灵开始于隋朝“。

彝族刺绣文化研究

立项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300字以内) 彝族刺绣工艺,是彝族四大民间传统手工艺(漆器、金银器制作、服饰刺绣、擀钻)之一,是我国民族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有了“刺绣”的装饰,古朴的彝族成为了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最耀眼、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经典之作。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资源,彝族刺绣工艺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在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与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彝族群众继承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70Ⅶ-13)”,实现彝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的研究开发内容及研究路线(300字以内) 1、深入彝族刺绣文化与彝族群众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等之间的关系,深刻立即彝族刺绣文化内涵。 2、做好彝族刺绣能手的发掘和培养,克服彝族刺绣工艺后继无人的困难。 3、探索彝族刺绣品牌化路线的开发战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 主要关键技术及经济指标(200以内) 关键技术:1、“黑、红、黄”三原色的运用;2、纹案象征:日月、山河、牛角、彩虹等等;3、工艺手法: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与挑、压、镶等工艺结合。主要手法有挑花、贴花、锁花、盘花等。 经济指标: 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200字以内) 1、依托彝家新寨建设和乡镇成人技术培训学习,打造彝族刺绣文化基地; 2、彝族妇女富余劳动力; 3、市场对传统彝族刺绣的需求。 项目的创新性和先进性(300字以内) 彝族刺绣项目建设对于当地的人文经济将带来极大影响,不但能培养起一批彝族妇女绣手,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让彝族妇女实现不走出家门就能发展家庭经济;还能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提高我区民族文化传播力。

仡佬族人崇拜诸神

仡佬族人崇拜诸神 姚元华 岑巩仡佬族人过去对自然神的崇拜,主要有大地、水、火、雷、桥、洞、米、岩头等等,在这崇拜的诸神中,颇为崇拜的是土地神。 土地神 土地神也称上地庙,岑巩仡佬族人认为地有地神,万物得以滋长,土地生长五谷,才给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须的生活资料,便从崇拜土地到祭土地神,这是古人“亲地”的自然崇拜。为了酬劳那些对农业生产作出贡献或有功于民的人物,便把他们奉为土地神,加以祀奉。据《礼记·祭法》载,传说在三皇五帝时,共工的儿子句龙长年累月辛勤开垦九洲荒地,种植五谷,死后被奉为土地神,也是人类最早的土地神,但早期崇拜的土地神,是抽象化的大地之神,既没有职司,也没建立神庙。大约到汉代,才有朝廷设的后土祠,作为祭祀土地的场所。汉唐之际,土地神才由自然之神衍化为人鬼之神,并有了某某人死后做土地神的说法。 岑巩县仡佬族人长期以来,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共工的后裔,是开荒辟草的开荒业主,古老先民。自宋代以后,仡佬族人就认为土地神能保佑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土地神大都是下层人物,土地神是民间俗神,地位低微,不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明太祖取得天下后,取消了土地神的各种封

号,只将其视为冥间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庙宇很小,往往在城角村头立一个二三尺高的小庙而已。土地神,岑巩仡佬族人也称为土地爷、土地公、土地婆等。按处所方位又有山神土地、坳神土地、屋上土地、挡方土地等等之称。敬奉的神庙也有土地庙、土地官等称呼。土地神受到了仡佬族人的普通信奉。以前,在仡佬寨子上,一般每个自然村寨前,均立有一座约三尺高的土地宫,百分之九十几的住户,大门前立有挡方土地,缝年过节,红喜(婚嫁、建房、祝寿、满月等),白事(丧葬)均要备注肉等供品到土地公(婆)前敬奉,烧香烧纸,祈祷平安增福。 山神土地、坳神土地是立在山上和山坳处的土地。山神土地和坳神土地,均各司其职,分管山神和坳神,凡各种匠人上山做手艺,猎人扎山打猎,或某人从某山某坳经过时开始发病,或在家中生病及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均要到山神土地或坳神土地处敬奉土地神灵,以求平安,消除邪恶。 岑巩仡佬族人的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神,均有土地公和土地婆,这与汉代朝廷设的“后土祠”,塑的是妇女神像,称“后土娘娘”极为接近。有研究者认为,“后土”是由远古时代先民所祭的地母神演变而来,因为地母神能生五谷,五谷由野生而经人类培植成为人工生产,这个过程是由妇女创造的,具有一种神力。在女性中兴的时代,即称地母为后土。“后”字的原始涵义是母亲育子之意,“土”则为万物之母,

关公文化

浅谈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关公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的典型和神明的三者复合体。关公崇拜最早体现为亚文化的接受形态,集中表现为社会中弱势群体对于强悍的英雄主义的需求和依赖。关公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关羽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他身上综合了忠勇仁义的精神,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关羽逐步被神化,成为一种新形象——关公。关公具备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要求,因此他成为了跨时空、跨地域和跨行业人们的一种共同信仰。关公形象的符号化和影响力贯穿古今,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关键词:关公文化,关羽,关公崇拜,信仰,历史 关羽是历史上的名将、文学艺术典型和神的三者复合体。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一千多年来,关羽的参天大义、贯日精忠及护佑生民的传说故事盛传不衰,直到现代社会,关羽仍旧被人们当成神明一般供奉。关公的崇拜现象不仅盛行于中国,还传播至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海外地区。 关公文化的涵义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关公崇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会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公文化的内涵 关公文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层面,即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其崇拜关公的社会心理,以及关公的典籍和著作、神话与传说等。二是物质层面,即纪念、祭祀关公的庙宇、塑像、陵墓、碑刻、匾额等。前者是关公文化的神,后者是形。形中有神,形神统一,构成了既深刻又生动的完整的关公文化形态。 (一)历史名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他与张飞同刘备一道起事,协助刘备建立基业,后镇守荆州,为东吴所杀。西晋史学家陈寿撰《三国志》为其立传,着重记载了他的忠义和勇烈。《三国志·关羽传》加上裴松之注只有2000多字,但却给后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三国志》中,关羽、张飞曾被魏、吴双方称为“万人之敌”、“熊虎之将”。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锋。故魏晋南北朝的武将们,都以关羽、张飞自励。 (二)关羽的忠义仁勇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论彝族文化的十大价值 彝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系统而独特的文化,它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金山,也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彝族文化有着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收藏、艺术、使用、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彝族的文字有几千年的历史;彝族在历史上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彝族社会的形成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彝族有着辉煌的科技史,彝族古代文明史是彝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基础,彝族现代文明是对彝族古代文明的继承和发扬。彝文的历史记载为我们研究彝族文化提供了历史依据。因此,彝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政治价值。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各民族的先进分子所组成,为各民族谋利益的党。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党和政府应当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具体体现在领导当地各民族加强经济文化建设。在凉山来说,彝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凉山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把彝族文化作为凉山五大资源之一开发,实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战略目标。研究、开发、使用彝族的优秀文化,是凉山近200万彝族人民的期盼。特别是加强彝族文化特色的系列工程建设,充分体现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提高彝族人民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等传统优秀文化的水平,这是彝族文化的政治价值。 经济价值。彝族文化中的许多无形项目可以开发成有形的经济项目。例如:英雄史诗支格阿鲁射日月、彝族女杰普美丽依发明织布、彝族迁徙路线和灵魂回归路线图、洪水泛滥居木惹妞生命大营救记、毕摩苏尼功夫艺技、彝族崇拜天鹰地虎的图腾、毕摩插神技与天星座对应图、彝族八方加天地的十月太阳历图案、彝族法律执行程序图、彝族军队吹响牛角进军号抗击外来侵略战场地形图、彝族在历史上辉煌的科学技术成果、彝语与英语、彝文与英文联系对照表、彝族婚礼场面、彝族人生礼仪系列、彝族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主要贡献、彝族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以及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塑像、彝文图书目录、彝族酒器、餐具、服饰、佩饰等仿制塑雕,彝族房屋式的建筑、彝族音乐、舞蹈、歌曲、彝族体育竞赛姿势图;彝族过年、火把节活动系列连环画图案等等。以上无形的彝族文化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