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制史复习要点专题归纳

法制史复习要点专题归纳

法制史复习要点专题归纳
法制史复习要点专题归纳

复习要点专题归纳(一)

一、法律指导思想

法律思想是历朝历代制定法律制度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制定什么样的法律制度是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思想所决定的。在学习各朝代的法律制度之前,首先要清楚地知道这个朝代的主导法律思想是什么。在本课程的内容中,法律指导思想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大家只要记住课本中提到的以下内容即可。

(一)商朝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思想。(二)西周的法律思想是明德慎罚。大家要明白明德慎罚的含义。(三)战国的法律思想是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3、重其轻者(四)秦朝的法律指导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主要表现为1、法令由一统2、事皆决于法3、以刑杀为威。要理解其中每一点的含义。(五)从两汉开始,封建正统的儒家法律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大家要特别注意这一章的法律思想内容,即1、约法省禁2、德刑并用3、顺天行刑(六)从汉朝起至近代,统治中国的法律的思想一直是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七) 太平天国时期制定法律时,既考虑保护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利益,又考虑保护封建地主买办阶级的利益。(八)晚清时期的法律思想既有农民朴素的平等思想,又有基督教的教义,甚至还有大量的封建主义思想

二、法律形式法律形式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内容。首先要记住历朝历代法律形式的名称,其次要明确区分不同名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一)夏朝的法律形式是誓,商朝除了誓外,还有诰和命。西周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礼、遗训和殷彝。它们的含义分别是:1、誓,带有军令性质的誓词。2、诰,周王对下级所训话。

3、命,周王就具体事务向行政机关发布所命令。

4、礼,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多种规范内容。

5、遗训,先王的遗训。

6、殷彝,法律中有利于统治者的内容。(二) 秦朝的法律形式有1、律(商鞅改法为律,律自秦始。)2、令、制、诏(命、令、制、诏,从法律意义上说没有什么区别。)3、式(最早出现于秦)4、法律答问(对秦律以问答的方式作解释,类似后世的《律疏》,是我国古代注疏法律的滥觞。5、廷行事(司法机关的判例)。(三)汉的法律形式包括1、律,基本法律形式,即通常所说的“法典”。2、令,皇帝的命令,也叫诏或诏令。3、科,即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法律文书。4、比,也叫决事比,即可以用来作为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5、春秋经义,没有法律条文规定,又没有适当判例可以依据,就一《春秋》附会法律作为断案的依据。6、法律解释,注意不同于秦的法律答问。(四)至于晋代的法律形式,我们只要记住它们的名称就可以。1、律,《晋律》。律是固定性的规范。2、令,《晋令》。令是暂时性的制度,违令有罪者,依律定罪。3、故事,《晋故事》4、式(五)唐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1、律,刑事法规,相当于近代的刑法典。2、令,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3、格,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4、式,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六)宋朝的法律形式比较有特色,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1、赦,凡有关罪与罚的规定。

2、令,关于约束禁止的规定。

3、格,有关吏民等级及论等行赏的规定。

4、式,有关体制楷模的规定。

5、断例,即判案的成例。

6、指挥,指尚书省和中央其他官署对某事所作的指示或决定,对以后的同类事件有约束力。

7、申明,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

8、看详,中央主管官署根据过去赦文或其他案卷所作出的决定。

三、立法概况(一)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它并不是禹制定的,而是启为了悼念其祖先命名的法律。古文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二)“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也并非汤所作,而是商朝刑法的总称。盘庚迁殷时,对“汤刑“作了调整,增加了制裁大臣不遵守法纪的内容。“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三)“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即刑书九篇,周初制定的一部刑书。西周时期有一部重要的法典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吕刑》。它是当时的大司寇吕侯制定的,他吸收了前代的立法经验,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作了改革,使奴隶制立法渐趋成熟。(四)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制定的法律很多,大家要区分清各国的法律名称。1、郑国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子产铸刑鼎,第一次公布成文法。二是邓析造竹简。2、晋国(1)晋文公4年,作“被庐之法”(2)赵盾制定《常法》(3)范宣子制定刑书(4)公布范宣子的刑书3、楚国(1)楚文王时作《仆区法》(2)楚庄王时作《茆门法》(3)楚悼王时命吴起变法(4)战国时期,楚怀王曾令屈原作宪令,未成4、魏国(1)李悝制定《法经》(2)魏惠王制定治国之法(3)魏襄王时有大府之法(五)秦朝的立法主要有(1)秦简公7年,颁布“初租禾”,确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秦国最早的封建性法令。

(2)秦献公时,颁布“止从死”的法令,禁止用奴隶殉葬。(3)秦孝公时,商鞅变法改革,制定《秦律》。(六)汉朝的立法比较多,主要记住(1)汉刘邦“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与盗窃抵罪,其余秦法一律废除。(2)汉律六十篇,大致奠定汉律的规模。有《九章律》9篇,刘邦命叔孙通定《傍章》18篇,汉武帝时期,张汤制定《越宫律》27篇,赵禹作《朝律》6篇。(3)汉文帝7年,制定《酬金律》。(4)汉武帝时定《左官律》。(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立法需要特别注意,这个时期所立之法的体例有所变动,改变了以前不合理的体例编排。魏律将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改变了汉律不符合篇章体例的状况。晋律严格区分律令的界限,提高正律的地位。北魏律的特点是“纳礼入律”,强调用礼来指导立法活动,要求“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它成为唐宋法典的渊源。北齐律沿用了前代法律中的“八议”,新列了“重罪十条”,以“科条简要”而著称。(八)隋朝先后制定了《新律》、《开皇令》、《开皇律》、《大业律》和《大业令》。需要大家清楚的记忆。(九)唐朝在历史上达到鼎盛时期,各方面都有极大的发展,法律也是历史上最发达的。此时期的立法很多,随后制定了《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贞观律》、《贞观格》、《贞观令》、《贞观式》、《永徽律疏》、《唐六典》三十篇、《大中刑律统类》。其中最重要的《唐律疏义》。课本对《唐律疏义》的内容、特点和意义作了详细的介绍,需要大家重点掌握。(十)宋朝的立法比较有特点,首先它将以往的律改为刑统。宋太祖建隆四年编成《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简称《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所谓“刑统”,是按照新的体例编纂的刑书,一般以刑律为主,而将其他刑事性质的赦、令、格、式分载在律文之后,依律目分门别类地加以汇编。其次,宋朝的以赦代律,进行“编赦”。赦是皇帝发布的一种形式,具有至高无上的法律效力,起初并不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法律。编赦是对于散赦的汇编,是使赦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从而使编赦在宋代成为重要的法律形式。(十一)至于元朝的立法概况,我们只需要此时制定的几部法典包括《至元新格》、《风宪宏纲》、《大元通制》、《元典章》、《至正条格》和《大元通制》。(十二)明朝的法律主要是《大明律》,该律脱胎于唐律,又不同于唐律。将唐律的篇目改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30卷,460条。它总结了唐宋以来,特别是明初三十年封建统治与司法镇压的经验,增加和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除此之外,还有大诰的制定,包括《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御制大诰武臣》四篇,共236条。(十三)前清的法律主要是《大清律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它在结构形式上与《大明律》相同,分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7篇,30门,436条,律后分别附以奏准的“条例”。(十四)晚清之后,大家要主要宪法性文件的制定。(十五)鸦片战争后清朝制定的宪法性文件主要有(1)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2)《谘议局章程》(3)《资政院院章》(4)《内阁官制》(5)《十九信条》(十六)中华民国的宪法性文件是(1)1911年12月3日通过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为临时约法(2)在修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府组织大纲》的基础上,于1912年3月8日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十七)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主要制定的法律有(1)1914年5月1日袁世凯正式通过了《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2)袁世凯时期修改《大清新刑律》,改名为《暂行新刑律》(3)1922年10月10日公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这是转化民国法制史上有名的“贿选宪法”,也叫做“曹锟宪法”。(十八)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需要掌握的法律主要是《六法全书》和“五五宪草”。(十九)工农民主政权时期的宪法性文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此外,还要掌握土地立法,主要是《井冈山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兴国土地法》、《土地暂行法》、《中央军事委员会土地法》。

四、刑法制度夏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2、"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3、“昏、墨、贼,杀” 4、“吕命穆王,训夏赎刑“ 商 1.刑名(1)死刑a、斩、戮b、炮铬c、醢d、脯e、劓殄(2)肉刑a、墨刑b、劓刑c、剕刑d、宫 2. 徒刑 3. 罪名西周 1.刑法原则(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 (4)罪疑从赦2.刑名(1)死刑,对公族在远郊施用绞,以全其尸。对没有爵位的奴隶主和平民施用斩、弃市、磔、膊、焚等。(2)肉刑,仍用商朝的墨、劓、剕、宫。(3)流刑(4)徒刑(5)拘役(6)赎刑(7)没为官奴婢3.罪名秦 1.定罪量刑的原则(1)关于责任年龄:秦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 (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3)区分故意与过失:秦律将故意称“端”,过失称“不端”。(4)并合论罪(5)共犯加重(6)自首减刑(7)诬告反坐:秦律将故意捏造事实,向司法机关控告他人的行为称作“端告”,2.刑名 3.

罪名(秦朝的罪名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的专制主义)隋 1.规定“十恶“、“八议“之款,以加强镇压农民阶级的反抗和保障地主阶级的特权。(1)《开皇律》援引魏律的八议,使封建统治阶级在法律上享有“例减“、“听赎”、“官当”的特权。“例减”是指在八议的范围之内和官位七品以上都减一等;“听赎”指官位九品以上可以用金银赎罪;“官当”即用官品来折抵徒刑。有了上述规定,贵族官僚地主即使违法犯罪,也可以逃避刑罚的制裁。(2)《开皇律》设置了“十恶“,即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目的为了镇压侵犯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 2.改革刑制,确立了封建制的五刑体系。《开皇律》确定了笞、杖、徒、流、死五种刑名。这一刑制改革,从法律上最后废除了墨、劓、刖、宫等肉刑,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为后世封建王朝所沿用。唐《唐律疏义》的内容宋 1.加重对“盗贼”的处罚,严酷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2.实行“重法地”法,即凡在所谓的“重法地”犯罪,加重处罚。开始以开封府诸县为重法地,以强化首都的治安。以后逐渐扩展,河北、淮南、福建等地皆用重法。3.实行“盗贼重法”,即在“重法地”实施盗贼犯罪的,加重处罚。 4.“凌迟“入律,恢复肉刑,刑罚更加滥酷5.推行“折杖法”,就是用脊杖和臀杖代替流刑、徒刑、杖刑、笞刑的办法。6.施用“刺配之法”,就是一种以流刑为主,兼施刺面、决杖等附加刑的刑罚。刺配刑的实施,实际上是古代墨刑的复活。7.采取“凌迟”处罚“口语狂悖致罪者”。明1.严酷镇压维护君主专政统制的反抗行为。2.严惩侵犯地主阶级财产的行为。3.严惩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1)废除丞相制度,不准后宫与宦官干预朝政。(2)《大明律》中专设“奸党”条,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邀人心者,亦斩。” (3)严禁内外官交结。“凡诸衙门官吏,若与内官及近侍人员互相交结,泄漏事情,夤缘作弊,而附同奏启者,皆斩,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4)防止大臣们任用亲戚,结党营私,规定“凡除授官职,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 4.严厉惩治贪官污吏。(1)《大明律》规定:对于受财枉法的所谓“枉法赃“,从重惩处。(2)对于监守自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满40贯即处斩刑。(3)对于执行监察职务所所谓“风宪官“的御吏,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加重两等处刑。抗日民主政权1.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镇压与宽大相结合,惩办与教育相结合。 2.刑事立法的基本形式及其规定的主要罪名 3.刑罚制度,一般分主刑和从刑。陕甘宁边区的主刑有死刑、有期徒刑、苦行、罚金、训诫;从刑有没收、褫夺公权。

五、民法制度(一)西周的所有权制度主要是契约关系,包括买卖契约(质剂)、债务契约(傅别)、损害赔偿、租赁契约。(二)唐的民法制度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内容:1、关于物权的规定(1)唐律严格保护所有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严格禁止他人侵犯。(2)唐律规定了物权取得条件。除了买卖、继承的方式取得物权外,还通过以下方式取得物权:无主物的占有、埋藏物的发现、孳息物的归属。2、关于债权的规定(1)买卖关系:买卖要订立契约,尤其是买卖土地、房产。(2)借贷关系:唐律中的“借”指非代替物的借用,一般系无偿借用;“贷”指以代替物为标的物的借用,有偿借用。(3)租庸关系:房屋、船、邸店的租赁称“赁”或“租”;土地的租赁称为“佃”;人、畜及车的租赁称为“庸”。(4)债务担保:债务人原则上负给付的责任,先以“财产负责”,次以“人身折酬”,若违契不偿,债主可以“牵制”,告官者官府“强制履行”。宋朝的典卖制度比较重要,注意区分典卖和一般买卖。

六、婚姻家庭制度课本中谈到了很少婚姻家庭制度,所提到内容需要我们掌握。商朝时期的婚姻制度(商朝王室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当时的继承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继承制度的一个缩影。商初,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弟及为主;商末,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西周的婚姻关系比较重要。婚姻关系的缔结和解除都需要一定的程序。婚姻关系的缔结:按周礼规定,同姓不婚,目的是附远厚别。西周缔结婚姻要经过六礼。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出(七去)和三不去。

七、经济法制度课本中对经济法制度方面的介绍比较少,主要讲了秦和唐的经济法制度。其中秦朝的内容相对重要。(一)秦朝主要是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关于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关于官营手工业方面;关于产品规格和关于产品定额、劳动力计算方法;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如出售商品要明码标价、货币的比价与使用、关于度量衡的使用与管理。(二)唐朝主要是土地立法和财政立法。土地立法,继续推行均田制。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另一方面维护了自耕农的小土地经济。财政立法,主要有“租庸调

法“和“两税法”。这两种法律都是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从而保障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八、司法制度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司法制度是较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历朝历代的司法机关的设置、监狱的设置、审判程序、以及对司法机关的监督等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司法的演变过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法律的发展程度。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我国的传统法律。(一)夏朝的监狱名称有“圜土”、“均台”或“夏台”。(二)商朝的监狱名称有“圜土“、“牖里“、“羑里”、“囹圄”。(三)西周的司法机关有(1)大司寇(2)小司寇(3)士师(4)乡士(5)遂士(6)司刑、司刺、司约、司圜、掌囚、掌戮(四)秦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廷尉”,它的主要任务是:a负责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b审理地方送来的疑难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复审。秦朝的诉讼程序中的一个特色是区分“公事告” 和“非公事告”。(五)汉的诉讼环节是一个重点,(1)告劾,即现代的起诉。“告”指当事人亲自到官府告诉;“劾”指官吏代表国家告发犯罪。(2)逮捕和羁押(3)审理和判决,汉朝把审理案件叫“鞠狱”,作出判决称“断狱”,三日之内的复审称“传复”,最后把判决结果宣读给当事人叫做“读鞠”。(4)上书复审,相当于上诉,称做“乞鞠”。(5)执行,除谋反和大逆决不待时外,死刑的处决在秋天霜降以后立冬之前执行。(六)唐朝的司法机关有:(1)大理寺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审理中央百官犯罪与京师徒以上案件,和地方移送的死刑疑案。(2)刑部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犯罪审核大理寺及州县审判的案件。(3)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还要注意唐朝的“三司推事”: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大案。(七)宋朝要注意有一个审刑院,宋代特设的复核刑事案件的机构。全国奏报的重大案件,先送审刑院收,交大理寺审判,刑部复核后,再由审刑院评议,上中书省送请皇帝决定。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审刑院归刑部,不复独立存在。(八)元初,中央审判机关是宗正府。监察机关:中央为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九)明朝的司法机关有:(1)大理寺,不主管审判,专管复核,凡刑部、都察院审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复核。(2)刑部,主管审判,受理地方上诉案件和重案,也审理中央百官的案件。(3)都察院,为监察机关,监督刑部、大理寺的司法活动,也握有一定的审判权。特别要注意明朝的诉讼程序与审判制度(1)小三法司会审(2)大三法司会审(3)九卿会审(4)秋审(5)朝审(6)热审(十)前清确立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制度。二者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标志。(十一)北洋军阀政府的审判机构大体分三种:一为特别法院,二为普通法院,三为监理司法法院。(十二)南京国民政府的普通法院的审判制度很重要。(十三)抗日民主时期的马锡武审判方式和党鸿奎经验。

考前练兵(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赎刑最早出现在( )。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商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神权法B.明德慎罚C.义刑义杀D.法令由一统

3.西周出现了契约关系,买卖契约称为( )

A.质剂B.傅别C.制书D.文牒

4.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书于鼎的人是( )。

A.赵鞅B.叔向C.邓驷欷D.子产

5.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 )。

A.定杀B.醢C.枭首D.具五刑

6.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情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此法律形式为( )。A.律B.令C.科D.比

7.“重罪十条”始于( )。

A.魏律B.晋律C.北魏律D.北齐律

8.在中国历史上,将典卖制度化的朝代不是( )。

A.西周D.唐朝C.宋朝D.元朝

9.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及行政立法总汇的法典不包括( )。

A.《唐六典》B.《大明会典》C.《大清会典》D.《崇德会典》

10.中国历史上第—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是( )。

A.《十九信条》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夏朝的法律制度有( )

A.禹刑B.赎刑C.甘誓D.九刑

2.商朝的监狱有多种称呼,分别是( )。

A.圜土B.菱里C.囹圄D.夏台

3.西周的婚姻家庭制度包括( )。

A.六礼B.七去C.三不去D.一夫一妻4.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分别是( )。

A.法令由一统B.事皆决于法C.以刑杀为威D.约法省刑

5.汉代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监察组织,分别是( )。

A.中央的御史台B.中央的廷尉C.地方的司隶校尉D.地方的州刺史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表现在( )。

A.八议人律B.官当入律C.确立重罪十条D.准五服以制罪

7.宋朝法律制度主要有( )。

A.盗贼重法和重法地法B.田宅典卖制度C.折杖法、刺配之法与凌迟入律D.皇帝加强了对司法权的控制,建立了审刑院

8.明《大诰》包括( )。

A.《御制大诰》B.《御制大诰续编》C.《御制大诰三编》D.《御制大诰武臣》

9.以下关于《大清新刑律》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大清新刑律》分总则和分则,附《暂行章程》B.《大清新刑律》将非科刑定罪的内容一律删除C.《大清新刑律》确定了以自由刑为中心,由主刑、从刑组成的刑罚体系D.《大清新刑律》采取罪刑法定原则,删减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度为根据的八议等内容

10.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选拔、提升和降免各级职官的制度,分别是( )

A.三重选官法B.五善五失C.保升奏贬制度D.保举制度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商朝有一种肉刑,是断足的刑罚,被称作。

2.西周在礼、刑的使用上,贯彻了“礼不下庶人,”的特权原则。

3.目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是秦朝的《》。

4.汉朝对特定人才的任用方式包括征召和辟举,合称为。

5.元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参照唐宋之制”。

6.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的制度叫做。

7.清朝政府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的明显标志是确立了。

8.太平天国后期的施政纲领是《》。

9.南京国民政府成文法总称为“ ”。

lo.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组织方面具体化的表现是实行“ ”原则。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六礼

1.六礼是西周结婚的六道程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重罪十条

2.重罪十条始于《北齐律》,是指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最严重的罪名,隋唐所规定的“十恶”以此为基础形成。

3.礼法之争

3.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4.《袁记约法》

4.《袁记约法》实际上是《中华民国约法》。为了实现袁世凯的独裁,这部法律废除责任内阁制,行总统制,无限扩张总统权力,并废除国会,设立立法院。

五、问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十恶”的具体内容。1.(1)谋反(2分) (2)谋大逆(2分) (3)谋叛(2分) (4)恶逆(2分) (5)不道(2分) (6)大不敬(1分) (7)不孝(1分) (8)不睦(1分) (9)不义(1分) (10)内乱(1分)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主要内容。2.(1)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性质:“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4分) (2)规定了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4分) (3)规定了苏维埃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4分) (4)规定了苏维埃国家的外交政策。(3分)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2.A 3.A 4.D 5.D 6.C 7.D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 2.ABC 3.ABCD 4.ABC 5.ACD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CD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剕刑(或刖刑) 2.刑不上大夫3.金布律4.征辟5.附会汉律6.禁榷(制度) 7.领事裁判权8.资政新篇9.六法全书10.三三制

考前练兵(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赎刑最早出现在( )。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商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神权法B.明德慎罚C.义刑义杀D.法令由一统

3.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

A.赵鞅B.叔向C.邓驷遄D.子产

4.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

A.仆区法B.法经C.秦律D.盗法

5.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 )。

A.定杀B.醢C.枭首D.具五刑

6.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 )。

A.律D.令C.科D.比

7.清朝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司法制度叫做( )。

A.秋审B.春审C.热审D.朝审

8.《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

A.君上大权B.国会C.总理D.臣民权利义务

9.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B.《十款天条》C.《资政新篇》D.《太平刑律》

10.北洋政府主管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 )。

A.普通法院系统B.兼理司法法院C.特别法庭D.平政院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是( )。

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C.行刑,重其轻者D.法令由一统?

2.以下属于秦朝的作刑(徒刑)的是( )。

A.城旦B.鬼薪C.司寇D.罚作

3.汉律六十篇包括( )。

? A.九章律B.越宫律C.朝律D.傍章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的主要发展表现在()

A.八议入律B.官当入律C.确立重罪十条D.准五服以制罪

5.唐朝初年立法指导思想可以归纳为三点,即( )。

A.礼刑并用B.法令简约C.宽仁慎刑D.春秋决狱

6.唐朝的立法形式有( )。

A.律B.令C.格D.式

7.明《大诰》包括( )。

A.《御制大诰》B.《御制大诰续编》C.《御制大诰三编》D.《御制大诰武臣》

8.明清时期中央司法机关是( )。

A.大理寺B.刑部C.督察院D.御史台

9.《大清新刑律》所规定的主刑除了死刑外,还有( )。

A.无期徒刑B.有期徒刑C.拘役D.罚金

10.《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特点是( )。

A.基本采用总统制共和政体B.实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C.采取一院制的议会制体制D.规定了修改大纲的严格程序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西周初期的土地王有,诸侯不得买卖、处分被分封的土地,这种土地制度叫做。

2.秦国在秦孝公时,商鞅以《》为蓝本,改法为律。

3.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法典是。

4.中华法系解体的开端是。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组织方面具体化的表现是实行“ ”原则。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奴隶制五刑

1.奴隶制五刑是奴隶制国家最基本的五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

2.六礼

2.六礼是西周结婚的六道程序,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3.禁榷制度

3.禁榷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

4.龙凤合挥

4.龙凤合挥是指太平天国时期的结婚证书,因证书上印有一龙一凤而得名。

五、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邓析作竹刑。

1.邓析作竹刑。(1)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公布成文法。(4分) (2)将法律写在竹简上,便于携带。(3分) (3)当时郑国的执政郑驷敞将邓析杀死,但用了他的竹刑。(3分)

2.“十恶”。

2.“十恶”。(1)最早规定在《开皇律》里。(1分) (2)由“重罪十条”发展而来。是十种最严重的犯罪。(1分)分别是:①谋反(1分) ②谋大逆(1分) ③谋叛(1分) ④恶逆(1分) ⑤不道(1分) ⑥大不敬(1分) ⑦不孝(0.5分) ⑧不睦(0.5分) ⑨不义(0.5分) ⑩内乱(0.5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1)确认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国。(3分) (2)仿效欧美建立“三权分立”政治制度。(3分) (3)具体规定了人民权利义务和保有财产及营业的自由。(4分)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 2.A 3.D 4.B 5.D 6.D 7.A 8.D 9.A 10.D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 2.ABCD 3.ABCD 4.ABCD 5.ABC 6.ABCD 7.ABCD 8.ABC 9.ABCD 10.ABC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田里不鬻2.法经3.唐律(或《唐律疏议》) 4.清末立宪5.三三制

一、填空题1、中国法法制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法律制度发展的历史)。2、中国法制史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3、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靠(不成文的习惯)。4、古代刑字有两种意义:一是(刑罚),一种(惩罚犯罪之法)。5、律,最早源于(乐器)。6、“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7、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已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8、《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圜土)”。9、商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沿袭了夏朝的(神

权思想)10、商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弟及)为主。商末,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11、商朝的监狱叫做(圜土),又称作(牖里),(囹圄)和(美里)。12、西周的“九刑”为周公所作,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流、赎、鞭、朴)四刑。13、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明德慎罚)。14、西周区分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故意称为非青,过失称为表,惯犯称为情终,偶犯称为非终。15、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强盗罪)。16、西周的拘役来于(坐嘉石)。17、西周的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田里不鬻”。18、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质剂),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傅别)。19、西周法律规定,婚姻的缔结要经过(六礼)。20、西周法律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叫做(“七去”)。

21、西周的“三不去”指“有所聚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22、所谓嫡长继承制概

括而言,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3、西同在中央设(大司寇),为全国最高司法机关。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叫做(小司寇)。24、西周把刑事诉讼叫做(狱),把民事诉讼叫做(讼)。25、“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包括(辞听、色听、所听、耳听、目听)。这是最早对犯罪心理分析的尝试。26、郑国的(子产),“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27、“竹刑”的作者是(邓析)。28、晋国正式公布成文法时曾受到(孔丘)的批评。29、商鞅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进行法制改革。30、《法经》是战国初期(李悝)制定。31、《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具)。32、秦朝的具五刑是一种以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33、秦朝的(定杀)是一种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名。34、秦朝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用的刑罚叫做(鬼薪)。35、在秦朝,偷偷移动田界标志的犯罪是(盗徙封)。36、秦朝以(身高)确定责任年龄,没朝以(年龄)确定责任年龄。37、秦律中故意称(端),过失为(不端)。38、秦朝对控告别人犯罪而与事实不符但非出于故意者叫做(告不审)。39、(《金布律》)是目前看到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立法。40、秦在战国时已设有(廷尉)为最高司法审意判机关。41、秦朝根据诉讼人在案件中的地位,大致把诉讼形式分为两种:一是(官吏),二是(一般平民)。42、秦律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官府对“公室告”的案件必须(受理),对“非公室告”不得(受理)。

43、《九章律》是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只律》、《厩律》)。44、汉朝把针对某类事

的一个方面指定的法律文书称作(科)。45、汉朝的比又叫做“决事比”即(可以用来作为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46、汉朝在断案时,如遇到律无正条,又无适当判例可依的情况下,便函以附会法律作为断案的依据,被称作(春秋经义)。47、汉朝把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和判决分别叫做(鞫狱)和(断狱)。把三日后再行复审叫做(传复),当事人上书请示复审叫做(乞鞫)。48、汉朝的廷尉主要负责审理由皇帝制诏移送的案件,即所谓的(诏狱)。49、汉代的起诉叫(告劾)。(告)就是今天所说的自诉,(劾)就是今天所说的公诉。50、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管

的制度,叫做(禁榷)。51、明朝的大理寺不主管审判,而专掌(复核)。52、清朝时期,由(御史、大理寺官员)和(刑部官员)共同审理重大案件,称作“小三法司会审”。53、清朝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司法制度叫做(秋审)。54、《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内容包括(君上大权)和(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两部分。55、清末新修订的刑法共有两部,一部是(《大清新刑律》),另一部是(《大清现行刑律》)。56、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是(领事裁判权)和(会审公廨)。57、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法典是(《大清民律草案》)。58、太平天国制定的两部具有纲领性的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5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央行政机关实行(内阁制)。60、《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61、南京国民政府特种刑事法庭审理的案件,不得(上诉)或(抗诉)。62、我国历史上以确保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为目的的第一部宪法性文献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法大纲》)。6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行政各部)是行政机关。64、《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参议院)是立法机关。它由各省督府所派之参议员组织之。65、《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中央审判所)是司法机关。66、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依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6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孙中山)在1912年3月11日予以公布的。68、《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6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即确定中化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7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3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71、《中化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72、《中华民国约法》取消责任内阁制,规定(总统独裁制)。73、北洋政府的法律大体上分为两类;分别是(特别法)和(普通法)。74、北洋政府审判机构大体分为三种,一为(特别)法院,二为(普通)法院,三为兼理司法法院。75、1936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五五宪章”)。7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红色政权的基本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77、抗日民主政权时期施政纲领共同确认中共中央在政权组织的(“三三”)原则。78、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是(镇压与宽大)相结合,(惩办与教育)相结合。79、抗日民主政权土地关键的基本政策是(减租减息)。80、春秋经义作为断案的依据始于(汉)朝。二、选择题(含单选和多选)1、秦朝的法律形式有(律、令、式、法律答问、廷行事)2、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是(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威)3、秦朝的“以刑休养为威”的意思是(法网严密,严刑重罚)4、属于秦朝作刑的有(城旦,鬼薪,白粲,作如司寇,罚作)5、秦朝的刑名包括(死刑,迁,赀,谇,徒刑(作刑))6、秦朝的(以古非今罪),不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7、秦朝的(城旦)是一种刑名,即白天修筑长城。8、秦朝把审讯效果分为三类,分别是(上,下,败)9、汉朝把向被告人宣读判词叫做(读鞫)10、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券书)11、最早提出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是(孔子)12、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劓,宫)13、首先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的皇帝是(汉文帝)14、最早规定“重罪十条”的法典是(北齐律)15、北朝的法规主要有(《北魏律》,《麟趾格》,《大律》,《北周律》,《北齐律》)16、首次改具律为刑名并冠于律首的法典是(魏律)17、北周的中央审判机关叫做(秋官大司寇)18、隋朝的法律主要有(《新律》,《开皇律》,《大业律》,《开皇令》,《大业令》)19、唐朝的法律形式基本有(律,令,格,式,廷行事)20、《唐律疏议》共12篇,其中第十篇是(捕亡)21、唐律在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中规定,两个不同国籍的外国人互相侵犯时,则按(唐朝)的法律处理。22、唐律除了规定八议外,还规定了贵族官僚享有以下(请,减,赎,官当,免)特权。23、唐朝的财政立法,主要有(租庸调法,两税法)24、告诉是唐律中规定的一种起诉方式,告诉又分(自诉,越诉,直诉,亲属代诉)25、唐朝大理寺是中央审判机关,大理寺设的监狱称(在理狱)26、唐朝的监察机关是御史台,御史台下面又设有(台院,殿院,察院)2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宋刑统)28、编敕和以敕代律是(宋)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29、宋朝的法律形式除了赦、令、格、式外,还有(断例,指挥,申明,看详)30、宋朝为了加强皇帝对司法权的直接控制建立了(审刑院)31、宋朝先后颁布的法典或编纂的法律文献有(《至元新格》,《风宪宏纲》,《大元通制》,《元典章》,《志正条格》

32、无朝按民族标准把人民划分为四等人,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33、元初,中央审判机关是(宗正府)34、《大明律》将唐律的篇目改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各律。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35、《明大诰》四篇,分别是(《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篇》,《御制大诰三篇》,《御制大诘武臣》)36、设“奸党”条的法典是(大明律)37、在以“重典治乱国”的思想指导下制定明律的皇帝是(朱无璋)。38、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是(大清律例)39、清王朝制定了适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主要有(《回疆律》,《苗律》,《蒙古律》,《番例条款》)40、清律在沿袭笞、杖、徒、流、死五刑的基础上,又增加耍ㄇㄡ悖 渚 ⑶玻 臼 璩伲? 41、明清“大三法司会审”是由(都御史,大理寺卿,刑部尚书)组成。42、清朝对刑总判决的案件或京师附近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进行重审,叫做(朝审)43、六科给事中制度创于(明)朝,当时它是独立于都察院之外所监察机关。44、中国的宪法政运动是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45、清末的官制改革始于(1901)46、旧中国起草和颁布的第一部刑法典是(《大清新刑律》)47、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清末)48、在中国,单独规定司法机关组织的法律始于(清末)49、清政府设立了(法部),专门负责司法行政。50、太平天国时期的刑罚有(杖刑,枷刑,死刑)51、北洋政府恢复了封建法制,重新使用(笞刑,遣刑)52、北洋政府的司法审判制度采取(特别法优于普通法)53、北洋政府的审判机构大体分为(特别法院,普通法院,兼理司法法院)54、南京国民政府普通法院的审判机构设(高等法院,地方法院,最高法院)55、中国土地革命前期制定的土地法有(《井风山土地法》,《土地暂行法》)56、抗日民主政权的刑罚分主刑和从刑,从刑有(没收,褫夺公权)57、《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中共中央正式公布的时间是(1947年10月10日)58、为了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了如下规定(实行内阁制,扩大参议院权力,规定了严格的个性程序)5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6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帝国主义侵路,反对民族分裂)61、南京临时政府改革了前清教育制度,主要内容有(将学堂改称为学校,将堂长、监督者改称为校长,初等小学校实行男女同校,废止旧时的奖励出身,废止小学读经科)62、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哪些(严禁鸦片,劝禁缠足,限期剪辫,禁止赌博)封建陋习63、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改革有(实行司法独立原则,提出废止刑讯逼供,废止体罚制度,实行公开审判,实行辩护制度)64、中国最早的律师组织是由(苏杭)两地学生组织的律师总会。65、北洋政府制定的宪法性文件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约法》,《中华帝国宪法草案》,《中华民国宪法》66、袁世凯借助(《中华帝国宪法草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67、又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中华民国宪法》)68、袁世凯宣拆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公布《临时约法》是在1912年(3月11日)69、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国民政府组织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规定国民党指导和监督共产党,规定实行集体领导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直接参加领导工作,实行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国民政府是“国共合作”的“联合政府”)70、国民党政府普通法院审级制度为三级三审,三级即(中央法院,地方法院,最高法院)71、国民党政府的中央法院分为(最高法院,控诉法院)72、国民党政府的地方法院分为(县市法院,人民法院)73、蒋介石借助(《中华民国宪法》)借助(《中华民国宪法》)74、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限制被害人的自诉权利,实行镇压人民的侦察制度,庇护剥削阶级犯罪分子的辩护制度,保护地主买办阶级的保证金制度,确认“自由心证”原则)75、国民党政府一共公布了(2)个刑事诉讼法。76、国民党政府一共公布了(2)个民事诉讼法。77、国民党政府普通法院的审判机构有(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78、国民党普通法院的审判制度实行(四级三审制)7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劳苦大众)8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了工农民主政权的具体任务有(改革封建土地制度,改善工人阶级的地位,实行妇女解放,取消帝国广义在华的一切特权)8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确定的各项基本政治权利有(参政权,武装自卫权,民主自由权,受教育权,承认婚姻自由)8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历史意义在于(首次以宪法的形式确认了劳动人民学家做主的政治制度,揭开了我国宪法史的新篇章,确认了已经取得的革命成果,指出了今后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献)83、工农民主政权土地革命前期制定的土地法主要有(《井冈山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

84、工农民主政权土地革命中期制定的土地法主要有《兴国土地法》,《土地暂行法》,《中央军事委员会土地法》)85、工农民主政权土地革命后期制定的土地法主要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8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对于没收土地财产的分配方法是(被没收来的土地财产分配给贫雇农、中农,被没收来的土地财产分配给红军战士,级村中失业的独立劳动者在农民的同意下,可以同样分得土地,富农在从事劳动和不进行反革命活动的条件下,可以分的一份坏土地,被没收土地的地主、豪绅等,没有分的土地的权利)87、工农民主政权的刑罚种类有(死刑;监禁;没收财产;剥夺公民权;驱逐出境)88、工农民主政权规定的刑罚原则有(未遂罪,减轻处罚,非本意愿而被他人胁近犯罪者,减轻或免除处罚,工农分子犯罪而不是领导者或重要犯罪行为者,酌量减轻刑罚,凡对苏维埃有功绩的人,减轻处罚,自首分子和自新分子,减轻处罚)89、《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主要内容有(规定工人有集会、结社、参加工会的权利,废除“包身工”,严格取缔任何私人开设的失业介绍所,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实行星期日、节假日休息制度,工资照发,对女工、青工实行同工同酬)9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主要内容有(凡男女共居者,不论登记与否以结婚论;对于离婚只要双方同意,或男女一方坚持离婚,就可以离婚;男女共居时所负债务,归男方负责清偿;离婚后,共同财产子女应均分一份;离婚后,一般由妇方抚养子女,直到16岁)91、国家保卫局和肃反委员会是在(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成立的。92、抗日民主政权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刑有(死刑;有期徒刑;苦役;罚金;训诫)93、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处以死刑的破坏坚壁清野财物的情节有(勾结敌伪,挖掘搜索坚壁财物者;向敌伪告密,暴露坚壁财物之处,致其损害者;结伙三个以上窃盗坚壁财物者;乘机窃盗许多坚壁财物借以发扫荡财者;制造敌情或冒充敌伪致使民众逃避而乘机窃盗抢劫坚壁财物者)94、马锡五审判方式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的群众观点)95、抗日民主政权调解制度中的调查种类有(民间调解;群众团体调解;政府调解;司法机关调解)96、抗日民主政权狱政工作制度中的鼓励自新的具体制度有(外役;假释;保释;提前释放)97、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的主要内容是(规定继续消灭华北地区的残余匪军,支援全国人民解放战争;规定应当建立经常性的民主制度,建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规定努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规定保护守法外侨的利益)98、《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内容有(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对于未参与犯罪活动,并愿意耕耘的家居乡村的国民党政府的官员、士兵,汉奸、卖国贼及内战罪犯的家庭分给与农民同样的土地;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设立人民法院)99、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的土地立法有(《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100、禹刑是由(夏启)制定的。101、古代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刺后涂以黑色的刑罚,是(墨)102、在西周,买卖兵器或珍奇异物的短券,称为(剂)103、在古代的“六礼”中,(纳彩)是男人请媒人去女家提亲。104、监狱名称“囹圄”最早见于(商朝)105、《法经》的第一篇是(盗)106、《法经》的第六篇是(具)107、商鞅携带(法经)进入秦国,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革。108、秦朝对“盗徙封”处以(耐)109、汉朝的《朝律》由(赵禹)制定。110、汉朝的《傍章律》由(叔孙通)制定。111、汉朝的《越宫律》由(张汤)制定。112、汉朝规定给农民起义军通风报信、当向导、供给饮食,即犯(通行饮食罪)113、秦朝有一种对女犯使用的刑罚,即择米使之正白的劳役,被称做(白粲)114、汉朝的“女徒顾山”是女犯定罪羊决后可以释放回家,但每月必须出钱(三百)由官府雇人到山上砍代木材。115、秦朝将司法机关的判例称为(廷行事)116、秦汉将当事人不服判决,在法定时间内请示复审,称为(乞鞫)117、云梦秦简发现于(1975年)118、商朝将罪犯晒成肉干的刑罚是(脯)119、商朝将罪犯剁成肉酱的刑罚是(醢)120、《唐律疏议》共12篇,其中第六篇是(擅兴)121、在;主平天国的结婚证书叫做(合挥)122、唐律疏议规定:债务人负债不偿时,俩权人强制扣押债务人的财物,叫做(牵挚)123、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券书)124、“义绝”作为离婚条件,最早规定在(唐律)125、正式把“十恶”纳入法律中的(开皇律)126、春秋时期晋国铸刑鼎公布成文法,首先提出反对的是(孔子)127、《泰始律》这部法典即是(晋律)128、唐朝的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是(大理寺)129、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曾沿用过金国的(《泰和律》)130、《二九信条》公布于(1911年)131、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的时间是1912年(3月10日)132、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133、《甘誓》是(启)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134、《吕刑》的作者是(吕侯)135、云梦秦

简共(1100)多枚。136、比是汉朝的法律形式之一,指的是(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137、汉朝以(15)岁作为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138、“顺天行刑”是(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139、秦朝的(城旦)是一种刑名,即白天修筑长城。140、秦朝的(以古非今罪),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责现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141、首先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的皇帝地(汉文帝)142、北周的中央审判机关叫做(秋官大司寇)143、《唐律疏议》共12篇,其中第一篇是(名例)144、夏朝有五种刑罚,共(三千)条。145、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小司寇)146、中国法制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西周)开始。147、《大中刑律统类》共(121)门。148、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强盗罪)149、秦朝的(定杀)是一种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名。44、中国的宪法政运动是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45、清末的官制改革始于(1901)46、旧中国起草和颁布的第一部刑法典是(《大清新刑律》)47、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清

一、奴隶制社会的主要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此外,注意郑国铸刑书;竹刑。二、封建社会的主要法律(一)战国时期-《法经》掌握其作者、篇目、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最系统的封建法典。(二)秦朝-《睡虎地秦墓竹简》(三)汉朝-约法三章的原始意义;九章律;其余作一般性了解。(四)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分裂割据的时期,但法制建树较大 1.魏律注意改具律为刑名 2.晋律又称泰始律,分刑名为刑名和法例两篇。 3.南朝法律沿用晋律 4.北朝律 5.麟趾格改科为格 6.大统式提高式的地位7.北齐律定律12篇,影响深远;合刑名、法例为名例律;规定重罪十条;规范刑罚。注意从战国法经的具法;战国秦以及秦汉的具律;到曹魏时改为刑名;到晋律中分为刑名和法例两篇;北齐律又合为名例律的发展过程。8.北周律建树不大(五)隋 1.开皇律定十恶;定五刑(笞、杖、徒、流、死) 2.大业律(六)唐(七)五代(八)宋掌握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刷的法典;编敕;编例(九)元 1.《至元新格》元朝第一部法律 2.《风宪宏纲》有关纲纪、吏治 3.《大元通制》元朝比较完备的法律 4.《元典章》地方官府所汇的法律 5.《至正条格》最后一部(十)明 1.《大明律》改篇目为7篇,被后世沿用。 2.明大诰重典治民,重典治吏的体现 3.大明会典(十一)清 1.《大清律例》共7篇,436条 2.《大清会典》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太平天国 1.《天朝田亩制度》体现平等、平均的思想。 2.《太平刑律》主要规定太平天国所定的一些罪名和一些刑罚。 3.《资政新篇》超前的成分很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是战乱的环境下,无法实现。(二)清末(1840-1912年) 1.宪法性法律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 2.刑法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根据大清律例删改而成;对民事条款予以分出,不再科刑;解除同姓相婚的禁令。它是过渡性的刑律。大清新刑律是新型刑律。分总则和分则两编;规定了新式的刑法原则;规定新刑罚,区分主刑,从刑;规定了一些新罪名。这些内容要重点掌握。 3.民律草案共五编,1911年完成,未及公布实行。 4.商律(略) 5.《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 6.《法院编制法》规定各级审判厅的设置,实行四级三审制。(三)南京临时政府 1.宪法性法律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重点掌握:背景,公布时间,五点内容,三个特点,意义;(2)不要认为是孙中山亲自制定的第一部正式宪法-孙中山没有亲自制定;也不是第一部正式宪法(尽管革命派说相当于宪法,但毕竟不是宪法)。 2.其他法令:保护人权,保护私产,废除陋习,保护华侨,废除刑讯逼供,废除体罚,反对株连等。(大体上看一下)(四)北洋政府(1912-1928) 1.宪法性法律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1923年10月10号):它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正式宪法-虽然在程序上是贿赂的结果,但在形式上和名称上,并非一无是处。 2.刑事法律暂行新刑律:基础是《大清新刑律》,其刑法原则,刑罚制度都一样,仅仅把一些帝制下的用语,改成民国下的用语。(五)国民政府 1.宪法性法律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党治下的产物,其基本精神是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虽于1936年5月5号公布了,但没有实施,理由是日本侵华使得没有条件实施。中华民国宪法:了解基本内容及条文。 2.民法五编。注意与清朝的五编(总则,债权,物权,亲属,继承)不一样,而是总则,债,物权,亲属,继承。采取国家本位主义和民商合一制,大量抄袭外国的。 3.刑法1928年和1935年两部。新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了保安处分。 4.民事诉讼法

注意其当事人进行主义。 5.刑事诉讼法注意自由心证原则。其他如行政法和法院组织法,一般性了解。(六)人民民主政权 1.工农民主政权时期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法律文件,其特点是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规定的政治制度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主要掌握它反映了一些左倾的影响,即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2.抗日民主政权时期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为代表规定的参议会制。 3.人民民主政权时期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最大的建树是规定了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奠定了以后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赵晓耕中国法制史笔记

第一节西周至秦汉、魏晋时期的法制 一、西周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内容。为谋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来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 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统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与祖宗的教诲,爱护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这种“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的影响。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基本的治国方针。这种主张的提出,不仅解决了为什么商汤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纣的理论问题,而且为西周社会的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方向。这种法律思想的形成,说明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已趋成熟。这一法律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西周统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礼治”与刑罚镇压相结合,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和“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使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政治政府中,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礼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商周两朝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都有所补充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礼有两层含义: 一是抽象的精神原则。可归纳为“亲亲”与“尊尊”两个方面。“亲亲”,即要求在家庭范围内,按自己身份行事,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而且“亲亲父为首”,全体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即要在社会范围内,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君臣、上下、贵*都应恪守名分,而且“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主为中心。在“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下,又形成了“忠”、“孝”、“义”等具体精神规范。二是具体的礼仪形式。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周礼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周礼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书?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相为表里”,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规则超出了礼的规范他就要落入到刑罚的制裁范围之中。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中国古代法律中的一项重要法律原则。它强调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礼不下庶人”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刑不上大夫”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

中国法制史笔记全整理

中国法制史 绪论 一、关于中国法制史学科 (一)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历程 二、关于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线索 (一)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的萌芽和成长 (二)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法制的形成和发展 (三)隋唐法制的完善 (四)宋、元、明、清法制的成熟及演变 (五)中国近代法制的演变 (六)新民主主义法制实践及其转型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法制的建设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制的基本特征】 (一)以儒家学说为法制的基本的指导思想和立论基础 (二)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三)家族本位的伦理发占有重要地位 (四)鲜明的专制特性? (五)融合了以汉族为主题的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原则 (六)刑事、行政、经济立法比较发达,民事立法相对薄弱 (七)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论述中华法系及特点: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为母体,在东南亚早期封建国家之间形成的一个影响广泛的法系。中华法系的母法就是经千年积累而成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华法系的子法系统,主要有封建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仿效中国古代法而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中国法系的特点表现在:从立法和法典结构上看,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从司法体制上看,是“行政兼理司法”。但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应该是“礼法合一”。礼法合一”是指在中华法系法律制度中,中国传统的论理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完全融为一体,法律的评判标准与道德的评判标准完全一致。 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法律制度 司考考点: 明德慎罚、出礼入刑、五刑、契约、婚姻继承、大司寇、五听、五过、三刺。

·神话传说时代——习惯法 ·夏商周——形成了礼刑结合的国家法体系 ·西周的法制思想已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其内容趋于成熟,促进了礼刑结合的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司法制度。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原始人的法 ·法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一)法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 (二)无论原始社会还是文明社会都有其法律制度 ·中国原始人的法表现为礼与刑两个方面 二、礼来源于原始人的祭祀 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一)刑起源于部落战争----刑始于兵,兵狱同制 (二)战争产生了刑罚---- 奴隶制五刑的产生是战争的需要和结果; (三)一些罪名产生于战争----弗用命.不从誓言罪等; (四)刑官产生于战争----皋陶作士.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礼 一、周公制礼★ 西周的重大立法活动.西周初期在周公的主持下,以周族原有的习惯法为基础,结合 现实需要,对夏商的礼进行全面的整理增删,重新厘订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和礼节 仪式,史称周公制礼. 二、周礼的分类 (一)可分为“本”和“文”;“本”指精神原则;“文”指礼节仪式。 (二)可分为“五礼”、“六礼”或“九礼”。(五礼:吉、凶、军、宾、嘉) 三、周礼的实质 ·西周的礼法制度以差序为基础,所谓差序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等级秩序。 ·礼的实质就是“别”,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秩序是一种等差秩序。 四、周礼的内容 (一)土地所有权 1、土地王有制度:“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2、分封制度:“授民授疆土”; 3、贡赋制度:“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 (二) (三)婚姻 1、婚姻形式: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民间实行一夫一妻制。 2、婚姻条件:(1)禁止性条件:同姓不婚、五不娶。 (2)成立条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中国法制史重点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楔形文字法 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到公元前6世纪,随着新巴比伦王国的灭亡而逐渐走向消亡。 2.《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9世纪,同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在吸收原有楔形文字法的基础上制定的一部法典。其原文镌刻在一块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又称“石柱法”。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基本上适应了当时巴比伦国家奴隶制经济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历史影响。 3.吠陀 印度最古老神圣的法律渊源,约成于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分为《梨俱吠陀》、《赞颂吠陀》、《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四部,以诗歌体裁写成。它们充满了神话和幻想,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其中许多涉及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 4.摩奴法典 约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是古印度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它较全面地论述了吠陀的精义,规定了以种姓制为核心的基本内容。它对印度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传播至东南亚及远东地区,从而形成了以它为基础的印度法系。 5.印度法系 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指随着古代印度法的发展,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古代印度法律制度广泛影响而形成的,包括了当时东南亚各国。至15世纪最后一个印度化王国灭亡,印度法系也成了死法系。 6.解负令 公元前594年雅典梭伦立法的一项改革内容,规定拔除立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抵押为奴者一律恢复自由,因债务而卖身到外国为奴的自由人由国家出金赎回。7.市民法 又称公民法,是古代罗马国家固有的法律,包括民众大会和元老院通过的带有规范性的决议、法律以及习惯法规范,仅适用于罗马市民(公民)。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以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涉及土地等财产方面的不多。其特点是体系不完整、带有保守性、形式主义比较浓厚等。8.万民法 万民法是规范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公民之间的纠纷的法律体系,是

中国法制史各朝代表格总结 刑事立法一览

朝代 刑事立法 刑法适用原则主要罪名刑罚制度备注 夏商1、罪及本人,刑不株连 2、疑罪从轻 3、不杀无辜的恤刑 4、过失从轻 1、不孝罪 2、不从王命罪 3、不事农业罪 4、弃灰于公道罪 1、奴隶制五刑: 墨(黥)、劓、剕(髌)、宫、大 辟 2、法外酷刑: 炮烙、剖心等 西周1、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1、区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 偶犯。(眚、非眚、非终、惟 终) 2、罪疑从轻、罪疑从赦。 3、宽严适中。 4、因地、因时、制宜。 1、政治性犯罪:违抗王命罪 2、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安全 犯罪:寇攘奸宄罪 3、渎职犯罪:五过(惟官、惟反、惟 货、惟内、惟来) 1

上下比罪。春秋 战国 秦1、刑事责任能力区分(身高 为界) 2、区分故意和过失(端、补 端、告不审) 3、盗窃按赃值定罪 4、共同犯罪与集团犯罪加 重处罚 5、累犯和教唆犯罪加重 6、自首减轻处罚 7、诬告连坐 8、连坐原则 1、死刑(戮、腰斩、车裂、枭首、 弃市、夷三族、具五刑) 2、肉刑(墨、劓、剕、宫) 3、作刑(徒刑,城旦舂、鬼薪白 粲can、隶臣妾、司寇) 4、财产刑(赀刑) 5、赎刑 6、耻辱刑(多作为徒刑附加刑使 用,髡、耐) 汉1、上请原则1、侵犯皇帝人身、权利及尊严:矫制1、危害中央集权制犯罪:阿党附 2

2、亲亲得相首匿矫诏罪、大不敬罪、阑入与失阑罪、 祝诅巫盅罪 2、危害专制集权与封建政权:左官、 阿党附益、出界、酎金 3、官吏渎职:沈命、见知故纵 4、侵犯生命与财产安全:杀伤罪、盗 窃罪益罪、左官罪、非正、出界、僭越、漏泄省中语、酎金 2、危害君主专制罪:欺谩、诋欺、诬罔,废格诏书,怨望诽谤政治、左道 3、危害皇帝尊严和安全罪:不敬大不敬罪、阑入与失阑罪 4、危害政权犯罪:沈命、见知故纵、群饮酒、通行饮食 三国两晋南北朝1、准五服以制罪 2、官当制度 3、八议入律 4、重罪十条 5、封建五刑的形成 1、绞、斩等死刑制度。 2、流刑。五等,两千五百里第一 等,五百里为差,至四千五百里。 同时施鞭刑 3、鞭刑与杖刑。(北魏增) 4、废除宫刑。(北朝西魏废) 3

2019年电大本科中国法制史重要知识点整理版

单选题 1.”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B.杀)”。 2.西周时吕刑制定了赎刑和有关刑法原则的内容.吕刑的作者是( B.吕侯)。 3.我国古代首次公布的成文法是在( B.鼎上)。 4.汉代对利率曾有明确规定,超过法定利率这叫做(A.取息过率)。 5.明律规定,对于执行监察职务的所谓”风宪官”的御史,若犯贪污罪比其他官吏处刑要加重(B.二等)。 6.在中国法制史上,”八议”最早规定在( A.(曹) 魏律)。 7.《唐律疏议》第二篇的篇名是( B.卫禁)。 8.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的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叫做(D.禁榷制度) 9.旧中国起草的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10.鸦片战争后清朝的专门负责司法行政的机关是(C.法部)。 1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 C. 启). 12.我国古代赎刑最早出现在( A. 夏朝)。 13.春秋时期在晋国铸刑鼎的是( A. 赵鞅). 14.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 法经)。 15.秦朝有一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井用的刑罚是( D. 具五刑). 16.在《法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厩律.兴律三篇的是( C. 察律)。 17.清朝每年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司法制度叫做( A.秋申). 18.《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19.担任《大清民律草案》的总则.债权和物权三篇起草的外国法学家是( D.日本人). 20.《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C.九刑)。 21.在我国,首次以年龄确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是( B.汉朝)。 22.宋代初年出现的官府承认土地私有权的凭证,叫做( A.红契)。 23.中国法制史上,确立”十恶”罪名的法典是(C 《开皇律》)。 24.保存至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具有封建国家行政法典性质的文献是( A.《大唐六典》)。 2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是( D.《大清新刑律》)。 26.《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是( A.君上大权)。 27.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28.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机关是( C 立法院)。 29.1946年5月4日党中央发布指示,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这个指示即为( C”五四指示)。 30.商朝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神权法)。 31.春秋时期叔向反对郑国铸刑书于鼎,铸刑鼎的人是( D.子产)。 32.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制定的一部封建法典,叫做( B.法经)。 33.秦朝有—种以极端残忍的死刑与肉刑并用的刑罚,叫做( D.具五刑)。 34.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比照断案的典型判例,此法律形式为( D. 比)。 35.《钦定宪法大纲》的附录是( D.臣民权利义务)。 36.太平天国早期的革命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37.北京政府主管行政诉讼的司法机关是( D.平政院)。 38.西周出现了契约关系,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39.汉朝有一种法律形式是针对某类事情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此法律形式为( C. 科)。 40.“重罪十条”始于( D.北齐律)。 41.在中国历史上,将典卖制度化的朝代不是( A.西周)。 42.中国封建时代最完备的行政法规及行政立法总汇的法典不包括( D.《崇德会典》)。 4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性文件是( B.《钦定宪法大纲》)。 44. 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掸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 45.辛亥革命发生后,清政府用了三天便制订和通过了( B.《十九信条》)。 46.西固有一种刑罚是把犯罪者晒成肉干,这种刑罚叫做( C. 脯). 47.春秋时期,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是郑国的( C. 子产)。 48. 战国时期,在秦国进行二次变法改革的人物是( B. 商殃)。49.首次将”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规定下来的法律是( C. 汉律). 50.晋律的特点是纳礼入律,将儒家的( C. 服制)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51. 唐代官吏退休年龄为( D.七十岁)。 52.宋朝将历史上最残酷的生命刑正式纳入法典,即( C. 凌迟刑). 53.明代刑罚除死刑外,以( D. 充军)为最重。 54.史书上记载:”吕命穆王,训夏( D. 赎刑)。” 55.秦朝的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的长官叫( C. 廷尉)。 56.在我国法制史上,正式把”重罪十条”纳入法典的是( B.北齐律)。 57.首次{最早规定规} 定封建五刑制度的法典是( A.开皇律)。 58.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是( B. 《唐律》)。 59.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是( D. 《宋刑统》)。 60.清朝主管审判的中央司法机关是( A. 刑部)。 61.太平天阔的结婚证书叫( A. 合挥)。 62.武昌起义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 A.21 )条。 63. (在中国历史上)我国第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制定,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纲领是(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64.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 B.三公九卿制)。 65.中华法系的代表法典是( C. 唐律疏议)。 66.正式确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A. 开皇律)。 67.采用”重典治乱世”的开国皇帝是( D.朱元璋)。 68.《钦定宪法大纲》的正文称为( A. 君上大权)。 69.夏朝法律制度”昏.墨.贼,杀”中规定的刑名是( D.杀)。 70.商朝”立纣为太子案”进一步说明了王位继承实行严格的( C. 嫡长继承)。 71.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 A.质剂)。 72.秦朝的判案成例叫做( B.廷行事)。 73.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律指导思想的核心是( C. 儒家思想)。 74.将”八议”制度最早规定在法典里的是( A.魏律)。 75.典卖制度法律化的完备始于( C. 宋朝)。 76.为防止臣下结党,最早设置奸党罪名的法典是( C. 《大明律》)。 77.最早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法典是( A.魏律)。 78.最早确立”十恶”罪名的封建制法典是( D.《开皇律》)。 79.宋朝将判案的成例叫做( C.断例)。 80.通过胡惟庸案,可以总结朱元璋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重典治吏 )。 81.在我国,程序法和实体法分开,始于( B.鸦片战争后清朝 )。 82.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主张发展近代经济.提倡修铁路.造轮船的法典是( B.《资政新篇》)。 8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国家政治制度是( B.工农兵代表大会)。 85.夏商周三代监狱的通称是( D.圜土)。 86.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人律典的封建制法典是( B.晋律)。 87.宋朝将中央主管官署就某项法令所作的解释叫做( C.申明) 。 88.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是( B.《资政新篇)。 8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B.责任内阁制)。 70.朱元璋将重典治乱世的重点放在( A.重典治吏)。 71.《史记.殷本记》说”纣囚西伯( B.羑里)” 72.春秋时期对晋国铸刑鼎提出反对意见是( D.孔子)。 73.秦朝强制男犯白天修筑城的徒刑叫做( A.城旦)。 74.“重罪十条”是”十恶”的基础,确立“重罪十条”的法典是( C.北齐律)。 75.最早规定“封建制五刑”的法典是( B.《开皇律》)。 76.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当属( D.凌迟)。 77.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 C.赎刑)。 78.西周法律规定,民事案件要缴纳诉讼费,形式为( B.束矢)。 79.《法经》共(C.六篇)。 80.《中华民国约法》采取的政体是( A.总统制) 。 81.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生殖机能的刑罚是( D.宫刑)。 82.战国时期的立法指导思想“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中心是(A.取消旧奴隶主贵族在法律上享受的特权)。 83.汉代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叫( A.鞠狱)。 84.工农民主政权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刑事法规是( A.《中华苏维埃共 .

中国法制史笔记

中国法制史笔记 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标志着中国国家的形成,中国法制的雏形相应出现,历经商、周,逐步定型为宗法制的法律制度。西周确立的“ 亲亲” 、“ 尊尊” 原则及有关制度,对后世封建法制有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巨变,各大诸侯国相继实行改革,公布了第一批成文法,并为此发生论争。战国时编撰的《法经》,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 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维护和巩固这种君主专制,成为二千多年来传统法制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步引礼入律,礼律结合,为唐律“ 一准乎礼” 、礼法交融作了长期准备。封建制度至唐而鼎盛,封建法制也臻于成熟、完备。唐律不但为后世王朝奉为立法楷模,且被引进至东亚诸国。此后,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而商品经济在重重抑制下,在宋、明、清各朝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封建法制也愈益缜密,经济立法和民事立法均颇有进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20世纪初清政府“ 变法修律” ,到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陆续公布《六法全书》,标志着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的过渡和确立。这一时期的法制仿照德、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大陆法系的形式,大量吸收其法律的内容,

但仍掺杂了不少封建传统法律。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更实行独裁专制,实行秘密的非法镇压和军事统治。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断创造新型的法制。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进行了首次尝试。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法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创设了人民民主法制,历经曲折艰辛,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前驱和渊源。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中国法制史专题整理 刑罚 夏商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周初《九刑》: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西周中后期赎刑是《吕刑》的核心内容 秦“具五刑”:秦朝最残酷的死刑 “赀别”:秦朝经济刑之一,经济制裁惩罚官吏一般失职和百姓一般违法行为汉“亲亲得相守匿”原则 废除肉刑 魏晋《北齐律》标志着初步形成封建五刑制,分为:死、流、徒、杖、笞 唐以五刑为主:死、流、徒、杖、笞 《贞观律》中出现“加役流” 五代“刺配”(杖刑、流刑、刺面三刑合一);凌迟 宋宋真宗时期刺配刑上升为法定刑罚之一;南宋时以国家大法肯定凌迟 明《大诰》规定许多律外适用的酷刑;充军有终身(本人)和永远(子孙)定罪量刑“轻其所轻,重其所重” 清“发遣为奴”即将犯罪者发往边疆某地为八旗官兵或贵族私家之奴隶 五礼与六礼 五礼周礼名目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吉礼:祭祀;凶礼:悼念;宾礼:天子诸侯;军礼:征伐;嘉礼:节庆 六礼西周婚姻仪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求婚;问名:姓氏出生;纳吉:祭祀; 纳征:聘礼;请期:婚期;亲迎:迎亲 八议 魏晋八议制度《曹魏律》: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隋《开皇律》进一步完善八议制度 唐确定八议制度: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功、议宾) 十恶 南北朝《北齐律》确定重罪十条: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隋《开皇律》改“重罪十条”为“十恶” 唐《名例律》规定“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谋反:图谋、参加推翻封建政权; 谋大逆:图谋、毁坏皇帝宗庙、陵墓和宫殿;谋叛:图谋、背叛国家; 恶逆:一种殴打、谋杀尊亲属;不道:杀人、邪术诅咒; 大不敬:危害皇帝人身安全和尊严;不睦:亲族互相侵害; 不义:侵犯长官和夫权;内乱:亲族之间犯奸 五听与六赃 五听西周审问方式: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中国法制史“首”“最早”“第一次”知识点汇总

中国法制史“首”“最早”“第一次”汇总 1.赎刑最早出现于夏朝; 2.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一条军法见于《甘誓》(夏启) 3.商朝晚期最早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4.我国最早的劳役刑规定也是最早的强制劳动改造出现在西周; 5.郑国“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6.《法经》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首创编纂封建成文法典的先河; 7.《法经》首创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篇; 8.《法经》是最早规定对贪污犯罪进行惩处的封建成文法典; 9.《秦律》是我国第一部以“律”命名的封建成文法典; 10.最早颁布的令是商鞅的《分户令》; 11.监察制度来源于战国(御史),创建于秦朝(御史大夫),确立于西汉(御史台)。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为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为宪台,西晋政权首次以御史台作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12.法律儒家化始于汉朝;《晋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成文法典; 13.录囚制度、“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始于汉朝; 14.《曹魏律》(《新律》)首次将“八议”入律; 15.《曹魏律》首次将类似于后现代封建成文法典总则的篇目置于律首; 16. 曹魏政权首创死刑复奏制度; 17.《晋律》(《泰始律》|《张杜律》)首次规定“准五服以治罪”制度; 18.西晋首设“登闻鼓”直诉; 19.《北魏律》首次将“官当”正式入律;“官当”正式规定在《北魏律》与《陈律》中;元朝开始废用“官当”; 20.北魏政权“以格代科”,首次创立“格”这一法律形式; 21.北魏政权首创杖刑; 22.西魏《大统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式;格成为一种法律形式始于东魏《麟趾格》; 23.西魏政权最早下诏废除宫刑;北齐时最终废除宫刑; 24.《北齐律》首次使得篇章体例定型化; 25.《北齐律》首创以“名例律”命名刑法典总则,并沿用至清末,确定12篇结构; 26.《北齐律》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27.北齐政权首次以大理寺作为中国古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 28.《开皇律》首次使封建制五刑制度化; 29.《开皇律》首次区分公罪与私罪; 30.《开皇律》首次规定“十恶”;《大业律》内容上删除了“十恶”条款; 31.《贞观律》增设加役流;《贞观律》标志着唐代基本法典即告定型; 32.唐律首创疏议; 33.《唐律疏议》是到目前为止保存下来的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 34.《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在元代以后称为《唐律疏议》; 35.唐律首次对自首、共同犯罪、比附、化外人相犯、六赃、六杀等作出完整规定; 36.《唐六典》是我国第一部经过系统编纂的封建行政法典; 37.两宋最频繁(最经常性)的立法活动是编敕; 38.《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时颁) 首创“刑统”的法典编篡方式; 39.《宋刑统》是我国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成文法典; 40.凌迟刑首次出现于五代时期,但属法外刑;宋代确立为法定刑(《庆元条法事类》);《大明律》首次使凌迟正式入律;至清末废除(《大清现行刑律》); 41.宋朝首创刺配刑; 42.宋朝首创条法事类;至今只保留下一部宁宗朝编订的《庆元条法事类》; 43.宋代所有权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宋刑统》对动产所有权做了明确规定; 44.宋朝宋慈编纂的《洗冤集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45.宋朝首创“糊名”(弥封)、“誊录”、和回避等考试方法和规则; 46.宋仁宗首创《窝藏重法》;宋神宗颁行《重法地法》(《盗贼重法》); 47.元代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典:《至元新格》;

马工程《中国法制史》课本期末重点笔记整理

《中国法制史》 第一、二章 一、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国之大事,在祀与戎。(p17) (一)战争与法律 (二)祭祀与法律 二、奴隶制五刑的具体内容 1、大辟:死刑 2、膑辟:剔去罪犯的膝盖骨 3、宫辟:损害罪犯的生殖器官 4、劓:割去罪犯的鼻子 5、墨:在罪犯的脸额部位刺字 6、刖:砍掉罪犯足 第三章 一、西周的《九刑》 九刑有两种含意: 1.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即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 流:中国古代称流刑为流。指把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劳役或戍守,不得离开该地区的刑罚。赎:赎刑用财物抵免刑罚。 扑:扑刑是一种身体刑,包括笞、鞭、杖。笞用竹,鞭用革,杖用荆。扑刑在古代为教刑,用来督责官吏,又称为官刑。 鞭:鞭刑(在古代)全部都体现在刑讯上 二、明德慎罚的思想 “明德慎罚”是“以德配天”政治思想的自然延伸,“以德配天”主张“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也就是说“民心”即“天意”。“明德”就是提倡“德治”,注重教化的作用;“慎罚”就是指立法、司法、刑罚处罚要宽缓、慎重。明德慎罚就是强调要将教化和刑罚结合起来。崇尚德政,提倡德教,谨慎地使用刑罚。此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重德”、“仁政”传统三、西周的质剂与傅别 (一)质剂:买卖契约 质: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用较长的契约 剂:买卖兵器、珠宝等贵重器物用较短的契约 (二)傅别:借贷契约 傅:书写别:中分,借贷双方各执一半 四、七出与三不去 (一)七出 1、无子:妻子未能生子 2、淫泆:妻子生活作风淫乱 3、不事舅姑:不孝顺公婆

4、口舌:妻子搬弄是非离间亲属关系 5、盗窃:妻子暗蓄私财 6、妒忌:妻子争风吃醋 7、恶疾:妻子罹患恶性传染病 (二)三不去 1、有所取无所归,不去:结婚时妻子有来处,休妻时无归处 2、与更三年丧,不去:妻子与丈夫曾经共同为公婆之一守满丧期 3、前贫贱后富贵,不去:结婚时丈夫贫贱,休妻时夫已富贵 五、五听 案件审理中,法官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并以经验辨别双方供词的矛盾与真伪,即为五听。五听指五种观察方法。 一曰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言词是否矛盾 二曰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脸色是否异常 三曰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呼吸是否急促 四曰耳听(观其听聆,不直则惑):注意力是否集中 五曰目听(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眼神是否游离 六、西周对刑事、民事诉讼似已做了区分,刑事诉讼称狱,民事诉讼称讼 第四章 一、最早公布成文法的国家 1、郑国是最早公布成文法的诸侯国,公元前536年,在执政子产的主持下,郑国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 2、公元前513年,在执政赵鞅、荀寅的主持下,晋国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以刑鼎形式加以公布。 3、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自己制作了一部“刑书”,把其内容书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竹刑” 二、《法经》: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 (一)产生背景 李悝变革,制定法经巩固改革成果 1、政治:“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的规定,废除世卿世禄制,不再以身份来获赏、禄 2、经济:实行“尽地力之教”,充分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使封建式的小农经济得到巩固发展 3、军事:严格对官兵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还要给予优待 (二)体例内容 1、《法经》由六篇构成,依次为《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 2、第一部分是专门打击盗贼犯罪的法律规定:《盗法》、《贼法》、《囚法》(网法)、《捕法》《盗法》:打击侵犯财产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贼法》:打击侵犯人身权犯罪的法律规定

法制史每章节重点整理

法制史每章节重点整理

每章节重点: 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 禹刑:夏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圜土:夏、商、西周监狱的总称。 夏朝的监狱:圜土、均台、夏台 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 商朝的主要立法:“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汤刑:商朝法律制度的总称 奴隶制五刑:墨、劓、刖、宫、大辟(重点) 墨:在犯罪者的面部或额头上刺刻后,涂以墨色,从此犯罪者就带有了永久性的标记。 劓:割鼻子的刑罚。 刖:断足的刑罚。 宫:破坏犯罪者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 大辟:死刑 商朝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法 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 九刑:西周实行的九种刑罚:墨、劓、刖、宫、大辟、流、赎、鞭、扑 质剂: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重点) 七出:西周婚姻家庭制度。中国古代休弃妻子的七种理由。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 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三不去:西周婚姻家庭制度。古代对丈夫休弃妻子的三种限制。西周法律规定,如果出现三种情况,丈夫不得休弃妻子。即“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即辞听、色听、气听、目听、耳听 囹圄:西周监狱的名称 《九刑》: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1)义刑义杀: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形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对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刑杀的方法。 (2)明德慎罚:在对付社会犯罪问题上,要提倡德治,提倡伦理道德德强行灌输,有效预防可能发生德犯罪;同时在镇压时,采取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婚姻制度【重点】 1、婚姻成立的原则:一夫一妻多妾制西周的媒氏是婚姻管理机关。 2、婚姻的成立 婚姻成立的要件:(1)父母之命;(2)媒妁之言;(3)到达结婚年龄:“冠礼”、“及笄”。 婚姻成立的限制: (1)同姓不婚:实行“同姓不婚”,其二,“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

范忠信《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6章)(圣才出品)

第一编起源时期的中国法制(远古至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制) 第一章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传说与事实 1.1复习笔记 一、关于上古无法制时代的追忆 古代贤哲们认为,上古时代起初是没有法制的。 《管子》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商君书》云:“古之民朴以厚”,“黄帝之世,官无供备之民。”“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淮南子》云:“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孝经》云:“三皇设言而民不违。” 二、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 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猜度和观念,古代哲人们大多是通过谈论法律产生的紧迫必要性——“禁暴止乱”、“定分止争”——来表达,从下面的逻辑思路来讨论礼乐制度或法制文明的起源。 1.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2.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 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己; (2)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不能不争; (3)个人之间因“义”主张)不同而互相非难。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古之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3.制定礼乐法制定纷止争 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暴乱或禽兽般生活,使人类不至于同归于尽,进而升华至文明境界。 《管子》说:“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而暴人止;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而民师之。是故道术德行出于贤人,名物处违是非之分,则赏罚行矣。”故“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 4.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只有圣人。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而民说(悦)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尚)贤立矣。” 5.圣人是依据天地自然之暗藏法则来制定人类社会的礼乐制度的。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勒我五典五悖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天叙”、“天秩”、“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和法则,“五礼”、“五服”、“五刑”是人类的法制。把天法变成人法的是圣人,他们是天人之间的桥梁,上天把他的委任和法则授予圣人。 三、关于中国法制起源的事实追忆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北京大学中国法制史笔记讲解学习

北京大学中国法制史 笔记

中国法制史 授课:北大法学院赵昆坡、人大法学院王琳霞,政法大学刘广安老师 说明: 1、学习中国法制史要善于归纳,如历代法制指导思想、某某第一的容易考,有关民事、经济的章节一般不会考大题,可只做一般准备。法制史涵盖四个方面:一是立法、二司法、三刑法、四民法和经济法,四个方面中,前三个是主要的,立法往往占一半以上,那些有争议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不出,学习中,应以这四个方面为纲、以年代跨度为纬,本着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突出重点的原则,以基础知识和基本问题为重点掌握对象,同时、还应详尽掌握大纲的内容。中国法制史的主要内容在清末以前,包括:1)立法情况(形式和活动);2)司法制度(中央司法机关、职责、变更情况);3)其他代表性知识点。尤其强调立法,立法方面是我国法制史学界研究最为成熟而稳定的部分,因此特别重要! 2、按照2002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考考试大纲和样题的规定,中国法制史在综合考试中共占30分,分别是单项选择题10分、判断题10分、分析题10

分。由于中国法制史研究包括中国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在内的上下几千年的法制发展历史,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记忆难度很大。在复习时要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各个时期的重点法律制度和重要法律事件,形成自己的法制史学习框架,根据法制史的框架体系清点自己的重点学习成果,再补充和完善次要的知识内容。 3、中国法制史以历史发展为纵线,分为奴隶制法律制度、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封建制中期法律制度、封建制后期法律制度、清末及中华民国法律制度、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等六个大的时期;以各个时期的法律制度为横线,包括法制指导思想、立法活动、刑事法律制度、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五个方面。在考试中,主要考查法律思想的内容、立法的时间和特点、具体法律和司法制度发展的内容和特征。 导论中国法制发展史概述 老师觉得绪论有些超出基本知识以外,若没有时间,这一部分可以不看。可在学完整个法制史后借本章回顾全部内容。 第一章奴隶制的法律制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