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朝的歌唱形式

唐朝的歌唱形式

唐朝的歌唱形式
唐朝的歌唱形式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方面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近三百年(618年---907年)的统治期间内,使我国的音乐文化获得辉煌的成就。这与唐太宗等统治者较开明的政治思想是分不开的。它们在政治上采用了“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文艺方面采用“兼蓄并收,群花同放”的方针。因此,唐朝的政治稳定,经济上、军事上比较强盛,各民族之间也都能和睦相处。唐朝的音乐文化立足于传统民族音乐基础上,并吸收了外域民族的文化风格,加强了对外文化的交流,使得我们民族的音乐艺术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使得当时唐朝的音乐文化名扬四海,从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朝鲜和越南等国一直到西欧的罗马,都吸收了唐朝以来的中国的艺术文化,所以说,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在艺术文化方面成就最大的朝代。

唐朝是我国音乐文化空前发展的时代,当朝采用的方针是:一方面巩固前朝的传统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吸收融合外族音乐的精华,兼蓄并收,丰富了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像唐朝时盛行的燕乐就是承袭隋代的音乐体制“九部乐”而来的,《通典》中记载道:“武德初,未暇改作,因隋旧制,奏‘九部乐’。”其中武德(618年---626年)是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可见唐高祖时,就继承了前代的旧乐制为其服务。后来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统一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丝绸之路的枢纽地带)之后,又收“高昌伎”补充于“九部乐”成为“十部乐”。其各部的名称为:《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康国》、《高昌》。

唐朝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在乐曲、乐器和乐律理论等方面有了很大创新;其次,唐朝当时为了适应宫廷燕乐高度发展的需要,还建立了分工细致的音乐机构,包括太常寺、教坊和梨园。太常寺是唐朝专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的场所,梨园则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机构。他们之间的分工明确,专业化强,为音乐教育、管理等提供了宝贵经验。

唐朝音乐的繁荣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唐朝经济的高度繁荣为唐朝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十分有利的物质基础、其次,在一定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之下使得外来音乐文化精髓长期积淀、繁荣;第三封建社会国家统治者对音乐的喜爱及态度,决定一个国家音乐的发展状况。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具有很高音乐天赋的帝王,他有着多方面的音乐才能,擅长作曲、演奏及其指挥等,他创作改编了《小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等。唐朝音乐机构建立的精细,如教坊和梨园都离不开唐玄宗在这方面做出的成就,他对音乐的挚爱使得音乐文化对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唐玄宗个人在唐朝音乐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音乐历史背景为唐朝音乐的高度发达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提供先决条件。

唐朝音乐文化大体可分为雅乐和燕乐两大体系。雅乐是传统的庙堂音乐,常用与帝王祭祀圆丘、方泽、宗庙、五郊、朝会等典礼上,它虽然经隋唐不断的加工整理和文人学士润饰,但由于使用范围狭小,且脱离现实的生活,这就使它徒具形式,其生命力远不如俗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之深远。燕乐亦称宴乐,它是俗乐中主要表现形式,因其是在宴会所奏,故称宴乐。燕乐又分大曲和法曲。大曲是大型歌舞曲,由声乐、舞蹈歌曲结合而成,它用流传的诗篇配同一宫调的音乐,反复重叠演奏若干遍,舞曲很多。法曲源于民间歌舞和清商乐,音调清雅纯正。

唐朝音乐活动极为普通,社会上各个阶层都有不同方式的音乐活动。供欣赏娱乐的表演性乐曲广为传播,民间节日有规模宏大、热烈红火的自语性歌舞活动。宫廷有各种宴会、典礼、祭祀音乐,甚至寺院也有相当精彩的音乐活动。王室贵族,达官贵人,文人学士以表演歌舞为乐,以精于歌舞为荣。以歌舞娱人的舞伎人是社会地位低下,被人贱视的;但音乐艺

术本身却深为人们所喜爱。与此同时,统治阶级,特别是封建帝王本人对音乐的酷爱与提倡,以及各种音乐机构的设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大发展。

唐朝针对文艺所采用的政策,对声乐艺术也带来很多的促进和发展,并对许多歌唱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徒歌”是唐朝以前的民歌形式“挽歌”与“踏歌”又为徒歌中的代表形式。“挽歌”是丧礼仪式中从前朝廷续而来的风俗性的歌唱形式,主要用于祭奠活动之中,伴奏的乐器,有萧、摇铃、鼓等。演唱形式有独唱、领唱、合唱等。

“踏歌”是始于民间的歌唱形式,它以主唱为主,并伴有简单的舞步,没有乐器伴奏,以踏地为节拍。它在民间非常流行,特别在节日、集会或农闲以及送别的时候,常用这种歌舞形式来庆贺和表达感情。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样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送我情。”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踏歌”在民间流传得是多么广泛。“踏歌”流传进宫廷后,歌舞的规模与演出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朝野俭载》记载:“先天十五,元夜不闭门城。于安福门外,作灯高一丈,衣以锦绣,饰以金银、锦绣、辉珠翠、施朱粉。。。。少女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三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人。天上姮娥遥解意,偏教月向踏歌明。”从上文可知,原有的简单的民间歌唱形式,经过宫廷专业演员的排练与演出,已成为规模宏大、专业性很强的声乐演唱形式。

“清商乐”是从隋朝继承而来的声乐艺术形式,它的曲式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先由乐器演奏数段曲子,有时反复奏一段曲调;中间是声乐演唱部分,演唱数段歌词,每段词尾加入“送声”(合唱部分);由乐器演奏数段曲调。清商乐中利用声音的色彩、“和声”及“送声”的衬托,给声乐部分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清商乐”的主要内容是南北朝民歌——“吴歌”和“西曲”。“吴歌”是由吴地(今江苏南京)的民歌发展而来的,由于当时吴地已成为经济重镇,所以吴歌中产生了许多城市化的民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城市的社会生活。吴歌在演唱方面要求委婉而细腻,柔情似水。声音的运用上要求凄婉而柔情,犹如弱声低泣。“西曲”是产生并流行于长江以西的传统民歌。西曲中大部分是描写爱情的,也有少部分是描写商旅生活的,这与当时的城镇经济繁荣有关。西曲的音乐处理较有特殊性,就是每曲的前后都有和声的“帮腔”和“送声”,起到了烘托歌曲气氛、加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唐大曲”是器乐、歌唱和舞蹈的综合歌舞音乐,它又称为燕乐大曲,是延承前代宫廷燕乐的结果。唐大曲当时在宫廷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雅乐,演出的阵容以及演员的实力,都是当时最强的,演出时,演唱部分要求声音统一,谐调性很高。唐大曲从曲体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1、散序:成为开场的第一部分,主要以器乐演奏为主,是全曲的序曲。2、拍序:主要以歌唱部分为主,器乐为之伴奏。3、破: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此时歌唱、器乐、舞蹈都达到了高潮。

声音技巧方面

唐代的许多史料中提到,要求发声技巧熟练、自如,真假声的结合要自然,尤如“转簧”,并全身心地进行歌唱。气息、胸腔、头腔、鼻腔要有机地结合,使人感觉声音不知是如何发出来的,此称之为“似从空中来”。如永新的歌声被描述为“喉转一声响传九陌”,由此可以想象到永新的歌声能响彻旷野,声音能穿过吵杂宽阔的广场,使听者顿时被吸引住。

1、语言吐字

要求吐字非常准确到位,为了使每个字发得准确,对“出声”、“归韵”、“收声”的要求都非常得体到位,这种确切的咬字被人赞誉为“喉牙吐纳之异,此纳凄婉,收敛浑沦”。“古之善歌者有语言,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体味诗人对咬字的形容,可见当时对吐字非常有讲究,语言为歌声的发挥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情感表现

古书《礼乐记》中记述到:“情声须合,声须入意,说正同此。夫侑酒之曲,必与欢情;送行之曲,必寓离情。”任半唐在《唐生诗》中讲道:“歌者不可轻于启喉,必须自己真情自发,而后再有声词之吐,能先触发自己之真情者,自能宣达声与词中之歌情,以度于听众。”就可见唐朝在演唱时感情方面处理的要求,仍是以现实生活为基调,要求歌声必须通过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

高度发展的唐朝音乐文化,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绚丽的篇章。它以恢弘的气度,博大的胸怀,不仅继承发扬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传统音乐,又广采域内外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丰富滋养,大胆创新,为我所用。正如鲁迅先生在《坟·看景=镜有感》一文中所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这种既开放广采,又以我为主的做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音乐(589—960年) 第一节宫廷音乐机构 隋唐时期为了适应宫廷音乐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建立起由政府管辖和宫廷管辖两个不同体系的音乐机构,乐工达数万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属历代之冠。 太常寺是隋唐代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构,由太长卿主管。属太常寺(简称太常)管辖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而属宫廷管辖的有教坊和梨园。 一、大乐署是唐代管辖雅乐和燕乐的音乐机构,且负责对女子乐工的训练与考核。它是太常寺所管辖的音乐机构之一。详见书48页。 二、鼓吹署是太常寺下属的另一音乐机构,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其规模从数百人至千人。 三、教坊是宫中训练、培养乐工并演出的机构,在隋代便已设立(《隋书·音乐志》)。到了唐初,在宫中设立内教坊,但归太常寺管理。到了唐开元二年(714),除宫廷内教坊外,又在宫外设立了左、右二教坊,此后宫中派教坊使管理,不再辖署太常寺。 在唐代教坊有五处:宫廷内教坊、西京的左、右教坊、东京的左、右教坊。 唐全盛时,教坊有乐工近两千人。在五处教坊中宫廷的乐工技术最为全面,宫外的左教坊善舞,右教坊善歌。 教坊中女乐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天资聪颖、才华出众的女性住宜春院,成为“内人”或“前头人; 第二类,声色技艺稍次的女乐,其身份地位低于内人,住云韶院,称为“宫人”; 第三类,曲*弹家,是由平民女子选入宫中,练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

乐器的女乐。 前前两类以歌舞擅长,常由皇帝“进点”出舞或唱歌,后一类专习乐器,有时也夹在舞队充数。 四、梨园,是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 法曲是一种有歌、舞、有乐器演奏的精致歌舞曲,需要有精湛的技艺,它是宫廷音乐艺术精华最集中的地方。 唐代梨园有三个:宫廷有一处,也是最重要的梨园,有男艺人三百,女艺人数百名。第二个梨园在西京,属西京太常寺管辖的“太常梨园别教院”,演习法曲,并担任新作品排练,人数约一千人左右。第三个梨园是东京洛阳太常寺管辖的“梨园新院”,表演范围较广,约有一千五百人。 梨园创立于开元二年(714),至代宗大历十四年(779)解散,历时65年。这反映了唐代音乐有兴盛趋衰落的过程(《新唐书·礼乐志》)。 隋唐的多种音乐机构对音乐人才的选拔、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推广、音乐技术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宫廷音乐 隋唐时期,宫廷音乐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已达到十分繁荣的地步,重要的形式有: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法曲、大曲等等。 一、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隋唐的七、九、十部乐是隋与唐初时宴乐的分类,它们是按地区或国别分类。 隋初颁定七部乐分别为清商伎、国伎、龟(qiu)兹伎、安国伎、高丽伎、天竺伎和文康伎七部,这七部乐继承了南北朝时期一些不同地方或国家的音乐传

唐代的乐舞机构

唐代的乐舞机构 从唐初到安史之乱的一百多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社会安定。国内外和地区相互交流频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为统治者的享乐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当时宫廷的乐舞机构相当庞大,人数众多。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音乐舞蹈家和民间艺人。还设有专门培养乐舞人才的机构,为皇室贵族服务。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建国之初,其宫廷的一切乐舞制度“皆依前代之法”,依照隋制,连同宫廷御用的乐工也 一起接收下来,象隋炀帝宠信的龟兹乐工白明达等人,仍在唐宫廷任职,唐代的统治者也很器重他们。 由于统治者对乐舞的酷爱,把乐舞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大力提倡。为此宫廷设置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艺人。并专门负责训练、培养乐舞人才,并创作及表演音乐舞蹈和百戏等。 唐代皇帝观看乐舞及散乐百戏,一般都在大明宫的“麟德殿”,这里也作为皇帝宴饮群臣和做佛事的地方。位于大明宫西北,由前、中、后三座殿阁组成,面宽十一间,进深十七间,面积约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三倍。殿后侧东西各有一楼,楼前有亭,衬托中央的大殿。

现将各种乐舞机构分述如下: 一、太常寺: 太常并不始于唐代,秦置奉常,汉更名太常,北齐叫太常寺,隋、唐以至明清,历代封建王朝均承袭此制。清末废除太常寺。 唐代的太常寺的组织结构承隋末旧制,置卿一员(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主要统管宫廷礼仪祭祀、宴享娱乐、散乐等排练、演出事宜。下设八署,分别管理,即:一、郊社,二、太庙,三、诸陵,四、太乐,五、鼓吹,六、太医,七、太卜,八、癝牺。又设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管六吕六律,“变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 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乐舞的太乐署,是国家音乐设施的中枢。设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府三人,史六人,乐正八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从九品下),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乐舞人)一万二十七人。宫廷大宴设《十部乐》即由太乐署负责演出。乐舞人员每年进行考核,定出优劣,择优录用,分为上中下三等,上报礼部。每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优劣而罢免或提升。所有乐人及“音声人”都被登记在册,根据其成绩的名次,分番上下。 和太乐署并列的是掌管“卤簿之仪”(仪仗)乐舞的鼓吹署,设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三人(从八品下),府三人,

浅谈唐代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 学号:2009480064 欧亚09级学生张玉莹 授课老师文琳 2012. 1月

浅谈隋唐时期音乐机构及其历史功用 ———“教坊”和“梨园” 编写摘要: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与历 代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社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的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一、首谈燕乐起源及其发展。 如上所述,隋唐时期的音乐机构是适应宫廷燕乐的高度发展而建立的,燕乐即宫廷燕乐,燕乐专指天子以及诸侯宴请宾客时用的音乐,它来源于汉族传统音乐的不断积累和汉魏以来外族音乐大规模的输入,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精华在长期的沉淀基础上以及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催化下的必然产物。宫廷燕乐沿用隋朝九部乐,到了唐太宗时增为十部。“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1]隋炀帝时,又增加了康国、疏勒两个乐部,这就是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 唐代宫廷燕乐起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高太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2]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了唐代的“九部乐”。 唐代“九部乐”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宫廷燕乐的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贞观年间,“景云现,河水清”,协律郎张文手机制作了《景云河清歌》,名为“燕乐”。这是一部宣扬帝王的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哲学上有句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音乐作为一种艺

探源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

兰台世界2012·7月下旬 文博考古 WENBOKAOGU 宫廷音乐始于夏、商,是古代宫廷衍生的产物之一。经过西周、西汉两朝的发展后,在唐代达到第三个高峰期。宋代的宫廷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前朝,但宋代统治者对于雅乐的重视,使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立同样重雅轻俗。随着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教坊最终被废黜,在南宋时期,宫廷音乐活动中开始出现和雇乐人;和雇制度也由此逐步替代了传统的乐籍制度,并促使宫廷音乐走向世俗化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一、宋代之前的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衍生的产物之一,作为古代帝王和上层社会的享用之乐,其兴衰与中国古代宫廷的确立和发展息息相关。宫廷音乐具有雅乐和俗乐两大不同功用。雅乐是指在古代祭祀、朝会等正规大型场合使用的正统音乐,同时也是统治阶级用于礼乐教化的一种工具。而俗乐则是帝王、后宫和朝臣在非正式礼仪场合所享受的一种音乐形式,是上层阶级的一种宴会之乐、流行音乐。宫廷音乐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是当时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多用于侍奉、祭拜、娱乐鬼神。西周时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而随礼的基本是雅乐。这套等级森严礼乐制度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正式确立。西周的宫廷音乐被大量运用在祭祀、巫礼、驱疫、教育、宴享等重要场合,而作为其主体的雅乐也呈现出肃穆庄重、神圣崇高的特点,宫廷音乐在礼仪性方面的发展达到一个顶峰。随着西周王朝的没落,礼乐制度也逐渐势衰,虽然春秋战国有孔子的大力倡导,也未能恢复往日的辉煌。俗乐在这阶段开始兴起并进入宫廷,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汉朝是俗乐兴盛的时代,在汉代郊庙祭祀乐中大多所采用是俗乐,民间的楚歌楚舞在上层统治者中极为盛行,而专业管理俗乐的音乐机构———乐府也出现在这时期。大唐是中国古代三大盛世王朝之一,其国力昌盛、经济繁荣前所未有,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非常活跃。唐代统治者大多思想开明,因此唐代宫廷音乐所受束缚极少,除了对魏晋南北朝和隋朝的宫廷音乐加以吸收继承外,对各种外来异域音乐也兼蓄并收,宫廷音乐的种类和技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远远超越了以往的时代,俗乐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宫廷音乐继西周、西汉之后,在唐朝达到了它的第三个高峰期。唐朝的宫廷音乐机构以传统的太常寺、教坊和梨园为主。其中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牲、诸祠庙等署,是专管雅乐的机构。教坊本是培训宫女的机构,至开元年间才逐步成为音乐机构,其职责是管理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等事务。梨园是盛唐时期特有的训练乐工的音乐机构,始于唐玄宗时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人才,也推动唐代的宫廷音乐达到了巅峰[1]84。但数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政权的动荡不安、藩镇割据的日益加剧,致使大唐盛世一去不返,曾经辉煌一时的唐代宫廷音乐也伴随着大唐帝国的沉沦消亡而沉寂下来。二、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 1.宋代宫廷音乐的特点。雅乐长期与礼制紧密结合,在其规范上有着不可逾制的严格规定,因此艺术欣赏性上明显不如俗乐,但雅乐所具有的政治象征使它成为古代国家政治仪式中的重要一环,历代的统治者对其重视程度极高。尤其是在每一代王朝初建时,统治者几乎都要对礼乐制度进行构建,都要制作雅乐。其目的在于通过礼乐制度来加强王朝政权的认同,强化君主集权制度,同时加强帝王的个人威信。因此在《史记书乐书》中便有这样的描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具。” 宋代建国之初也对礼乐制度进行了积极的建设,雅乐的规范性更是重中之重。宋太祖认为后周原有雅乐声高,不合中和,太常寺官员因此依古法别创新乐,以定律吕。而宋太宗也认为雅正之乐可以治心,原古圣之旨,尚存遗美。可以说,这两位开国皇帝对于宫廷音乐中雅乐的强调和重视,使宋朝近三百年的宫廷音乐形成了重雅轻俗这一特点。除此之外,宋代理学的兴盛也是雅乐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理学作为一种新儒学,对于孔子将音乐当做教化工具,将倡乐当做治国安邦的手段的思想进行了传承,对于雅乐的制作极为重视,而对于淫哇之声则绝不能接受。可以说,宋朝尤其是北宋时期,由君至臣,都重雅正之声,排淫哇之声。正是对于雅乐的重视,使宋朝的君臣将雅乐规范制定得极为苛求。对其音乐标准、音阶形式、表演形式甚至于乐器的摆设都制定了合乎古制的标准。在北宋167年的时间里,甚至进行过六次大规模的改乐律,每次都有大批博古通今的儒臣引经据典,以使创乐之法最为合乎古制[2]90。这使得宋代宫廷音乐充满了复古之风和神秘主义。六次改乐之中,宋仁宗便占有两次,他还曾亲自制作了多首用以朝会大曲和明堂祭祀之用的雅乐,而宋徽宗更是建立了专门的雅乐机构———大晟府,可见宋朝统治者对于雅乐的重视和支持。 2.音乐机构设立上的重雅轻俗。宋代对于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进行了一些传承,沿用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同时也建立了具有宋代宫廷音乐特性的机构,包括有:太常寺、教坊、教乐所、大晟府、钧容直、云韶部、东西班等。其中太常寺始建立于汉朝,历来都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两个独立的音乐机构大乐署和鼓吹署,宋代均对此进行了承袭。钧容直最初名引龙直,淳化四年改名为钧容直,是从宋代禁军中选用通晓音乐者成立,在皇帝出行时以骑吹的形式演奏,其实质是军乐。钧容直始于992年,被罢于1160年,历时168年。云韶部也是承袭于唐代教坊旧制,由内臣中聪警者组成,属黄门乐,主要用于宴享场合。东西班只存在于太宗年间,与钧容直相似,乐工主要来自于军队之中,出现在从骑而奏、巡行夜奏和军宴之中。 教坊和大晟府的兴衰则是宋代统治者对于雅乐和俗乐态度的缩影。教坊始于唐朝,是专门管理俗乐的机构。俗乐在唐朝得到了空前 宋代的宫廷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前朝,但宋代统治者对于雅乐的重视,使宋代的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立同样重雅轻 俗,宫廷音乐走上世俗化与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宋代宫廷音乐 探源宋代宫廷音乐机构与制度 □ 海南师范大学张艺 摘要关键词88

唐玄宗与唐朝的音乐研究

唐玄宗与唐朝的音乐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上的唐玄宗曾创造过“开元盛世”,他的功绩与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同样惹人注目。但是一首耳熟能详的霓裳羽衣,更显现出了唐玄宗在音乐方面的才华。而这一切却并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还有在唐朝那个开明的朝代才孕育如此杰出的音乐。 关键词:音乐、西域、文化 盛唐,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千古流芳的作品不可胜数。音乐事业的发展如同其他领域一样迅速而猛烈。具体说这一时期在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民歌、说唱音乐、歌舞、戏曲等)、宫廷音乐、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燕乐艺人的创造与贡献(声乐、器乐、歌舞、散乐、作曲等方面)、乐器的制作、乐曲形式的改革、音乐理论及音乐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遥遥地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头。唐首都长安已成为音乐中心的“维也纳”之城,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音乐艺术的高度发达与兴盛的原因,对于这位达四十四年之久的皇帝唐玄宗来说有着直接关系。 一、唐朝音乐色彩斑斓 唐十部乐,其中主要有燕乐、清乐、西凉乐和阄兹乐。燕乐和清乐是汉族的传统音乐。西凉乐是十六国时在西凉一带形成的。融合了中原音乐和旧式的阄兹乐。乐器有中原的钟、笙、箫,南方的法螺和西域的竖箜篌、横笛等。阄兹乐传入内地,其声多变易,十五种乐器中有六种鼓。弦管杂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阄兹乐。玄宗时,以清乐为主,“杂用胡夷里巷之曲”。演奏新声的法曲受到特别重视。唐代乐曲,长的叫大曲,短的叫杂曲。大曲都是舞曲,每曲十二大段,结构复杂。舞有软健之分。软舞有《夜乌啼》、《凉州》、《回波乐》等;健舞有《剑舞》、《胡旋》、《胡腾》等。柘枝舞来自中亚石国,是健舞,后演变接近软舞。音乐也随舞的软健发生变化。 唐代选拔任用六品以下(相当于今天的县处级、准地师级)的官吏,有一项今天已没有的程序,就是“三注三唱仍过门下省审,自春及夏,起事乃毕”。 唐代诗风盛行,就是下层妇女也多能写诗,前已说过这些诗一般都是可以唱的。唐玄宗时,戍边战士的战袍中曾出现这样的诗句:“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棉。今生已过也,愿结后生缘。”经考证,这是社会最下层的缝制战袍的宫女的诗作。 总之,盛唐音乐的辉煌是全民性的。虽然不乏史家的溢美之词,但总体的成就是存在的。 二、唐玄宗对音乐的贡献 1、唐玄宗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 “玄宗又制新曲四十余,又新制乐谱。”【1】他不但十分重视民间音乐的发展,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其他新的因素,融合在自己的创作中。创作的数量也非常可观,《羯鼓录》甚至把九十二首竭鼓曲的创作权,全归他所有。唐玄宗的不少音乐作品至今还回响在中外音乐舞台上。 2、唐玄宗是一位演奏家 “上洞晓音律,由之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其妙。”【2】他通晓乐理,艺才超人,凡属乐器,他都可以奏出非常美妙的声音。他对乐器的爱好简直如影随形,甚至“座朝之际,虑忽遗忘,故怀玉笛,时以手上下寻之,非不安也。”【3】在朝臣奏

唐朝音乐

本节日模板 由Power bar模板组提供

LOGO 唐代音乐发展的历史概况 1唐代的音乐结构和乐工 2唐代宫廷燕乐 3唐代乐器 4唐代大曲和《霓裳羽衣曲》唐代音乐作品唐代音乐文物567

?公元618年,贵族李渊夺取政权,建立了唐朝。 ?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公元627~741年)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 ?唐朝统治着在文化艺术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再加上国内各民族的团聚,国外经济文化的往来,以及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音乐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尤其对南北朝以来传入中原的个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融合,至中唐时期,出现了以传统音乐为主体,融合个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型歌舞音乐——大曲。

?开元后期,由于节度使势力的强大,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控制能力。“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变乱蜂起,在延续十年之久的农民大起义中,不少藩镇先后称帝。 继唐朝之后统治北方的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则出现了前蜀、后蜀、吴、闽等十个国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五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代表唐代音乐发展水平的歌曲大曲衰落了,而各地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曲子却得到了较大发展。 ?本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是宫廷歌舞音乐和民间曲子以及文人诗歌均得到了高速发展,社会音乐活动频繁,举国上下崇尚音乐蔚然成风。

?唐代的音乐机构大致可分 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 和梨园,前二者属太常寺 西安临潼梨园遗址,后二者隶属宫廷。大乐 署既管雅乐也管燕乐,并 负责考选乐师和训练音声 人。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 鼓吹乐。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音乐的发展及其特征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 (公元581——960年) ——各个音乐领域的综合发展时期 一.社会概况 公元前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使魏晋时期以来国家战乱、动荡不安以及大面积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至此,人民开始逐步恢复安定的生活状态,从事生产劳动,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可当时在大一统的表面下还隐藏着许多割据势力战争的暗流,又由于隋炀帝的奢侈、暴政,使得人民对他产生反抗情绪,所以最终使隋炀帝的隋王朝葬送于隋末农民起义中,至此,隋朝灭亡。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唐朝政权,举国欢庆,人民的生产生活、政治以及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空前阶段,国家得到了进一步的统一和稳定。特别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期间,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再者,与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大大加深,从而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曲子、变文和燕乐等这个时期所特有的艺术结晶。 正因为拥有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和实践经验,所以在乐律和乐谱的研究领域中出现了新的进展,公尺谱和琴曲减字谱等。在乐器和器乐方面,对其演奏技术的变革和创新也成为当时的一个亮点。 根据等级制度,创建了一系列的音乐机构,分担着不同的任务。 安史之乱过后,统治阶级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有着现实主义思想的文学家和理论随之诞生。 二.曲子、变文和燕乐 l 曲子 与魏晋时期的相和歌和清商乐一样,曲子也是经过民间的发展,然后被专业人员加工而形成的。 “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王灼《碧鸡漫志》 可见,曲子是始于隋朝,包括一些山歌、巷里歌谣和小曲,在唐朝时期,曲子得到更大发展。曲子词(曲子的歌词)在这一时期也备受关注,在今后得到延续变为抒情诗。 曲子也可以作为在城市里面流行的歌曲,称之为“小曲”。内容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歌曲,这种形式是在山歌流入城镇后,经一些人们加工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 曲子能够在民间广为流传,原因是曲调新颖、节奏欢快、琅琅上口、歌词通俗。还有就是从“大众唱”的角度出发,贴合人们内心。 曲子的创作分为两种:一是由乐定词——“填词”;一是依词配乐——“自度曲”。而当时在民间流行的是根据同一曲调填写自己喜欢的歌词,这种曲调被称为“曲牌”。用同一种曲牌填入不同内容的歌词,这在当时乃至现代音乐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注意,运用同一曲牌套入不同歌词内容的方式,有利弊两个方面: 有利方面:使曲子在民间的流行程度大大加深,使人们自己能够很容易的“创作”自己想唱的歌曲;还可以通过传唱,使曲调的得以传承。

唐代音乐

唐代音乐 一、唐代音乐发展的历史概况 公元618年,贵族李渊夺取政权,建立了唐朝。唐初,对外进行了数次战争,并在边境少数民族中进行友好活动,加强了边防;对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公元627~741年)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那时不但和日本、高丽、天竺等近邻保持紧密联系,而且与中亚、波斯、阿拉伯等地开展了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当时的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城市里经常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商旅、僧人、艺术家和留学生,唐朝的丝织品、瓷器等也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波斯等地。 唐朝统治着在文化艺术方面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政策,再加上国内各民族的团聚,国外经济文化的往来,以及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音乐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尤其对南北朝以来传入中原的个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融合,至中唐时期,出现了以传统音乐为主体,融合个少数民族和外国音乐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大型歌舞音乐——大曲。 开元后期,由于节度使势力的强大,中央政府逐渐失去了控制能力。“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变乱蜂起,在延续十年之久的农民大起义中,不少藩镇先后称帝。继唐朝之后统治北方的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则出现了前蜀、后蜀、吴、闽等十个国家,这种局面一直延续了五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代表唐代音乐发展水平的歌曲大曲衰落了,而各地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曲子却得到了较大发展。 本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是宫廷歌舞音乐和民间曲子以及文人诗歌均得到了高速发展,社会音乐活动频繁,举国上下崇尚音乐蔚然成风。 二、唐代的音乐机构和乐工 唐代的音乐机构大致可分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前二者属太常寺,后二者隶属宫廷。大乐署既管雅乐也管燕乐,并负责考选乐师和训练音声人。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乐。 教坊始设于隋。唐初在宫廷内设教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改组大乐署,把大乐署里搞燕乐的乐工分出来成立了四处教坊和三处梨园。此后,教坊和梨园的地位日益显要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