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蜡烛》中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分析《蜡烛》中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分析《蜡烛》中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分析《蜡烛》中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段(略)

2、学生齐读相关片段,教师点拨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典型的画面推想,如“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士兵,看了许多时候,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只猫也被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怎么想的?

再如“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约有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静静地坐在那里”她想了些什么?

又如,拂晓前红军战士来找契柯拉也夫的尸体,老妇人又拿出一支蜡烛点燃在烈士的坟头,“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在老师的点拨下,请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教师总结: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梳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变化 【专题说明】 高考小说阅读中分析和括人物形象是重要考点,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态度变化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对考生来说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类试题是对人物形的局部考查,通常就某一细节探求人物心理,或者就某一事件理人物心的变化过程。 小说说中人物的感态度,是在特定的情节和细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梳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是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物的情感态度蕴含在情节发展的各个过程之中,因此作为读懂小说的一个切入点,梳理小说中人物情感度的变化,也就成了一个重要考点。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寻访“画儿韩” 邓友梅 望着陶然亭的湖水,甘子千着实犯愁——上哪儿去找“画儿韩”呢?画儿韩是搞“四化”用得着的人,自己不在有生之年把他找回来,闭不上眼呀。 甘子千跟画儿韩有过节儿,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那日画儿韩作寿,请甘子千赴宴。酒过三巡,画儿韩吆喝两学徒捧来一幅画,作了个揖对众人说:“今天惊动各位,可不单为兄弟的寿日,兄弟我六百大洋收了幅假画。”甘子千一看画,心中大惊,那竟是自己一时兴起,用一张宋纸、半块古墨仿张择端的画而作的《寒食图》。 众人齐说:“造假能这样乱真,也算开眼了。”画儿韩说:“大家别叫它吓住,还是先挑毛病,好从这里学点道眼。”他一眼扫在甘子千身上,笑道:“子千眼力不凡,你先挑挑破绽,让大家开开窍!” 甘子千脸早已红了,幸亏有酒盖着。他走到画前,看看左下角,找到一个淡淡的拇指指纹印,确认是自己的作品,但承认笔力终究不如真品,就说:“还是腕子软些;纸是宋纸,墨是宋墨,难怪连韩先生也蒙过去了!”画儿韩爽朗地笑了两声说:“今天我要劝诸位的就是人万不可忘了谨慎二字。这画看来维妙维肖,其实只要细心审视,破绽还是挺明显的。《寒食图》画的自然是清明时节,中州的清明该穿夹袄了,画中这小孩居然还戴捂耳风帽!再细看,这小孩在张择端的《瑞雪图》见过。《瑞雪图》画年关景象,自然要戴风帽。所以单看小孩,单看背景,都是张择端的;可放一块,就不是张择端画的了。” 大家一片惊叹,甘子千心中也暗自佩服。言毕,画儿韩往画上泼了杯酒,划了根火,当场点着,笑道:“把它烧了罢,省得留在世上害人!” 甘子千越想越不安。那日没有阻止那个不长进的那五把自己仿的画儿拿去作旧、又拿去画儿韩处当了,才落下今日这场无声的奚落。他决定明天一早去访画儿韩,把事儿说破。 第二天甘子千到了画儿韩处。画儿韩才把他让到屋里,却见账房先生满脸慌张地跑进来说:“出事了!有人赎画儿来了!要赎昨天烧的那幅《寒食图》!” 甘子千顾不上规矩礼节,跟着画儿韩到了前柜。只听见那五细声细气地说:“有画儿拿画儿,没画儿呢,咱们找个地方说说……” 甘子千正想找句合适的话劝那五罢手,画儿韩往前一挤说道:“您急呀,我比您还急呢!我算计着一开门你就该来的,怎么到这钟点才来呀,不是赎画吗?拿走!” 那五两手哆哆嗦嗦去接包,“画儿昨天不是烧了吗?” 画儿韩说:“昨天不烧你今天能来赎吗?你想要,今晚上我再给你作一幅!” 甘子千不敢相信眼前的奇迹。他把视线投在画的左下角,那个拇指印端端印在那里,跟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的我们学过的《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的事情。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想什么呢?有的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你看他们想的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的老人挑水,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的精神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这就是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和乡亲们的敬佩之情。又如:《那片了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通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情变化

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出示词语:漂流变窄脖子漆黑无影无踪无奈犹豫凝视摔倒 开火车认读生字词。 选用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话。 回忆课文围绕“五星红旗”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文中这四处的描写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部分? 学生交流。 2、重点研读“拒换五星红旗”(教师牢牢抓住“为什么拒换五星红旗最令你感动?”这个问题展开,其他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 a.提问: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拒换五星红旗的?当时我的处境怎么样? 指导学生读好第三自然段。体会“我”当时处境的危难。 b.默读4—12节,找出描写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句子,读读,体会他的态度。 出示句子: “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我身无分文,只好脱下新买的大衣。老板接过去看了看,耸了耸鼻子,还给了我。” 他见我醒来,冲我竖起大拇指,说:“安心养一养,费用由我来付。” C.谈谈老板的前后态度,想想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他被感动了。)被什么感动了?你被感动了吗? 学生再次轻读课文,划出“我”的行为动作,交流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出示句子: 我楞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 “凝视”是怎样的看?这时,我可能会想写什么?对于我来说,“换”意味什么?“不换”又意味着什么?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好这句话。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我摇摇头,我在拒绝什么?拒绝意味着什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我”的什么情感?(热爱国旗,宁可饿死,也要保留国旗) 请你带着这种情感读这段话。 d.联系上下文,你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爱五星红旗? 可引导学生联系“手举五星红旗”“脖系五星红旗”等部分。指导读好有关句子。 写话:正是因为我这样爱五星红旗,所以外国老板被我深深的感动了。面对着躺在病床上的我,此时,老板会说些什么呢?那么作为自己的同胞,你也一定被这位年轻的留学生深深打动了,你想对他说什么?(二选一) (1)面对着躺在病床上的年轻留学生,老板满怀敬意地说:“------------------------------。” (2)面对着躺在病床上的年轻留学生,我满怀敬意地说:“ -------------------------------。” 三.总结提升: 1、总结:同学们,文中的我以实际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一直以来,也有许多人用实际行动维护着祖国的尊严。五星红旗作为我们祖国的象征,他无处不在。 2、播放歌曲《红旗飘飘》,再次激发学生情感。 3、作业:摘抄文中感人的语句。

人物题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人物题: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Preview of the class 1.人物心理、情感的梳理 2.人物形象的概括 人物心理、情感的梳理 1.阅读《抽打心中的樱桃花》,联系文章主旨,在第8段的横线上填出你总结出的道理。 抽打心中的樱桃花 ①年少时家中的院子里种了两棵樱桃树。每年春天,樱桃树上总会挂满红得晶莹透亮 的樱桃。摘一颗放到嘴里,令人唇齿留香、心旷神怡! ②有一年的春天,樱桃树开满了花,开得比以往哪一年都要多。蜂蝶在樱桃花间飞舞, 馋嘴的我似乎已经闻到了樱桃那种特有的香甜味,就连在睡梦中,都是满树的樱桃在冲我微笑。 ③一天早晨,我还躺在床上,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噼里啪啦”的树枝摇晃的声响。我 赶快爬起来,冲到院子里。竟看到母亲正拿着一根竹竿在樱桃花间抽打,其中的一棵好像已经抽打完了,樱桃花像下雨一样落了一地。她正准备抽打另一棵樱桃树呢! ④我赶忙跑过去一把抱住了母亲。任凭母亲如何解释,我都紧紧抱住她的双臂不放手。 母亲无奈之下只能住手,她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好,到了樱桃成熟的时候,你就知道我抽打樱桃花的用意了!” ⑤转眼间,樱桃花落了,两棵樱桃树都结满了青青的樱桃。尤其是我从母亲手中保护 下来的那一棵,樱桃结得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我炫耀似的指给母亲看,她笑了笑,摇了摇头。 ⑥到了樱桃成熟的季节,那棵经母亲抽打的樱桃树硕果累累,一颗颗樱桃仿佛一盏盏 挂在树上的小灯笼。而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上的果实仍然是一片青绿。我坚持不吃已经成熟了的樱桃,静候着那片青绿变成点点唇红。 ⑦但结果令我失望,已经成熟的樱桃被吃光了,我保护的那棵樱桃树仍是满树青黄, 并且树上的樱桃开始干瘪、变黑、脱落,渐渐的树干上的绿色也退去,变得干枯,毫无生机。 母亲告诉一脸失望的我:这棵樱桃树由于在春天花开得太多,又未经抽打,所以结的樱桃也太多。由于水分、营养供应不上,它累死了! ⑧母亲用牺牲一棵樱桃树的代价告诉了我一个道理:。 ⑨人活在世上是不能太贪心的,要学会取舍。心中贪念太多,只取不舍的结果,就像 那棵未经抽打的樱桃树,最终导致你不堪重负、两手空空;而适当的舍弃,看似是一种失去,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更加丰厚的给予和回报! 人物心理、情感的梳理 2.浏览全文,画出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的词。 然后将“我”的情感脉络梳理出来,填在括号里。 ()()()(失望)给原文分段!

五年级语文阅读,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五年级语文阅读,体会 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 法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四章: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一、基础知识 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叫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不仅能使我们透彻地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还能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文题体会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句体会思想感情; 3、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从文章的反复部分找文章的思想感情; 5、分析文章的重点段,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典例剖析 碗 我们山村孩子们吃饭都用一种粗瓷大碗,叫海碗。盛一碗饭,夹(jiā jiá)一些菜放在饭上,一齐(涌挤)到村口的小场上来吃。我们有的坐在石板上,有的坐在木墩(dūn)上,有的干脆蹲在那儿。大伙儿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可热闹呢。大家还可以自愿地你吃点我的菜,我吃点你的菜,结果一顿饭吃了好几种菜,比在家里吃强多了。 我们端着碗出场的第一个“节目”是猜菜:大家把手里的碗举得高高的,让对方猜,猜不着,就吃对方一口菜;猜着(zháo zhe zhuó)了,就让对方吃一口菜。小小的手儿,要举起那么大个碗,是要有一点点技术的。弄不好,碗打破了,饭吃不成还要挨一顿打。可尽管这样,这个“节目”却从未中断过。 有一次猜菜,我的碗打破了。我吓哭了。隔(碧壁)一个比我大两岁的小姐姐,忽然把自己的碗给了我,自己抬起破碗回家去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听到她妈妈的骂声:“打破碗了?你死去了!”接着是“啪”的一巴掌。 这一巴掌好像打在我的心上。我端着碗默默地回家去,饭也没吃完。妈妈以为我病了,泡了一碗红糖茶给我喝。我把茶端到屋后给正在屋檐下哽(gěng)咽(yè)的小姐姐喝。小姐姐喝了一口,笑了,一眨眼,两滴亮晶晶的泪珠落进了碗里。 后来,我读大学了,回家看她。她已经结了婚,生了个漂亮的小女孩,跟她小时候一模(mú mó)一样。当我们说起这打破碗的故事时,她回忆说:“你妈打起人来比我妈厉害,你又小,我怕你受不了” 她说得很平静,我心里却像倒海翻江一般。 1、在文中用“‖”把文章分为三段,写出各段段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最后一句“她说得很平静,我心里却像倒海翻江一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碗》答题思路

小升初暑假班第7课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含答案)

第7课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技巧点拨。 1.找出相关事件体会人物感情。 2.找出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体会人物感情。 3.分析环境特征,体会人物感情。 4.结合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感情。 二、例题指引。 祖父和我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花朵和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彤彤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到很远的地方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就被祖母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醒说:“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一提起,祖父又笑起来了。于是我又在炕上打起滚来。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辨题材看提示明意象品语句 ——如何把握古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王林晓 诗词鉴赏是中考试题的难点,其中体会情感是中考的必考点。怎样读诗词、品诗体、悟感情呢?下面谈几种常见方法,供考生借鉴。 一、辨题材,明感情 诗词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因此,体会诗词感情可从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及情感有: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人的思念;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示时弊,同情人民;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诗,是一首田园诗,此诗通过结庐人境、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和恬淡闲适的心情。再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看提示,析感情。 诗词的标题、作者、注释、背景、诗派等,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我们要细读、细品,把它们作为打开诗词感情之门的钥匙。 有些诗词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个“送”字,抓住这个关键词,就知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题目知,这首诗将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表达诗人应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游山西村》中一个“游”字,就能看到山西村风土人情景色幽美。 抓作者,具体来说就是要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经历、风格,能更好的把握其作品的思想感情,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和经历,我们自然可以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杜甫,晚唐诗人,生活在动乱年代,其诗多为忧国思家,如《春望》;陆游,爱国诗人,其诗多为保家卫国,建功立业,收复失地,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三、明意象,挖感情。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或思想。常见的意象有: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月——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风、霜、烟——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杜鹃、大雁——传达凄凉、悲伤、孤独、思念;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就能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如, 【2007年河南中考(实验区)卷】(王湾《次北固山下》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3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解答此题,抓住“归雁”这一特定意象知: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品语句,悟感情。 古诗词中,情感是诗人词人的归宿。分析不同句子,感悟诗词感情: 一是要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如, 【2011年广东湛江中考卷】(杜甫《望岳》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题: 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语往往体现诗句要抒发的感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理解其表达意思,“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上;“绝顶”,山的最高处;“览”,观看。结合这些词语意思,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情壮志二是要注意典故和历史人物的关联比照。如, 【2009年河南中考卷】(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原材料略)的第21题: 在下阙中作者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很讲究用典,因为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表达会更生动、更含蓄。古诗词中的典故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词的下阕,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狼星,这里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综合这

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

把握文章的情感变化 教学目标 1.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题型设置 1.考查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心理)变化 2.考查作者的情感(心理)变化 把握情感(心理)变化的过程,首先要理清文章行文思路。行文思路分类: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故事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环境)分析 答题技巧 1.注意标志性词句,抓住关键句。 关键句: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可从此句中判断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或者有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比如赞美,崇敬,敬佩,鄙视等。 2.抓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 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⑴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 例:“轮到我背书了。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节选自《最后一课》) ⑵动作暗示。 例:眨眼很简单的一个动作,但是它却代表你心里的所思所想。 眨眼频率快且轻巧,也就是眼睛“扑闪扑闪”的,则是感兴趣的标志,说明他的大脑正在积极思考。因此,如果发言时讲得精彩,那么你会观察到,听众们的眼睛都是亮闪闪的。 此外,一个人说谎时,他的眨眼频率首先会下降,因为他想保持冷静,使自己看上去“不留痕迹”,以便“睁着眼说瞎话”;然而,只要说谎,人就会控制不住地感到焦虑、担心,这种情绪下,又会情不自禁地引起快速眨眼。因此,眨眼频率先慢后快,是典型的说谎标志。 ⑶景物烘托。通过景物渗透人物特定的心情。 例:阴霾的天空里,没有一丝安慰,没有太阳的日子,少了些许温暖;寒风凛冽的袭来,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几种方法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得几种方法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得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得情感。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就是说作者无论就是写人、状物、还就是叙事,都具有一定得写作目得,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得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每一个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又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呢? 一、依据文章得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得思想感情。作者得思想感情,主要就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得,因而抓住了文章得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得思想感情来。 例如:我们学过得我们学过得《古井》一文,这篇课文主要讲得就是“我们村”得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以及长年给一对年过六旬得老人挑水得事情。但就是只知道这一点就是不够得,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想什么呢?有得同学可能想到:课文为什么要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为什么要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得老人挑水?您瞧她们想得问题多么有价值!但想出问题不就是最终目得,我们最终得目得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中体会作者通过这些主要内容表达了怎样得思想感情?我相信:当同学们经过反复品读全文,认真思考后,一定能体会出:写乡亲们从古井里取水,就是表明古井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甘甜、清凉得泉水,养育一方村民而对人们毫无所求;写乡亲们常年给一对年过六旬得老人挑水,就是表明古井默默奉献得精神陶冶了人们得品格,使她们懂得应该做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得人。这就就是课文所要表达得思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井与乡亲们得敬佩之情。又如:《那片了绿绿得爬山虎》这篇课文得主要内容就是: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后来,我应邀到叶老先生家去作客,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得印象。

通过对话体会人物性格

通过对话体会人物性格(一) ------三上语文第二单元“群读类学”课题研究资料 恩施市实验小学吴绍兰 一、课题解读: “‘群读类学’——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新体系”是立足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重构,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或主题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一群一群、一类一类,甚至一本一本的读文、学文,指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实践,在阅读中发展自己的观点,不断进行自我建构,从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群读类学”课题研究力求实现阅读教学课程体系的重构,即根据阅读教学的不同功能构建阅读教学的内容体系、目标体系、教法体系、学法体系及评价体系。简而言之,“群读类学”课题研究与实验,要着力解决“读什么”(教材内容)、“学什么”(教学内容)、“怎样学”(课程形态及学习方式)及“学到什么程度”(课程目标)等方面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 我校于20XX年春季学期被省教研室确定为“‘群读类学’——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新体系”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并由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率先承担“群读类学”的课题研究。我校教科室根据省教研室的安排和对课题的深度思考,对三年级语文全册各单元的内容进行了重组安排,不仅保留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而且为各单元增加了一个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研究主题,以“一文带文”的方式,增加学生在课中的阅读量,并在拓展阅读中巩固运用本单元所习得的阅读和习作方法。 我所承担的“群读类学”课题研究的载体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组课文,第二单元整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走进名人,学习名人品质”,这一单元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和一个语文园地。四篇课文所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 分析人 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及变化 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情感及情感变化题是高考常见题型之一,它是对人物形象的一种局部考查。对于这类微题型,我们也要高度重视。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画线的句子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或心理)?如(2014·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②小说写××人物先用“××(词)”再用“××(词)”,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如(2014·浙江卷)《走眼》就是这种考查方式。 ③梳理××人物的感情变化过程。 [准确审题] 审清考查方式,①②是结合语句表现人物心理,③是结合小说的情节来表现心理的变化。 [规范答题] (1)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2)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3)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答题时你就是一位心理分析大师,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 (4)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2015·西工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正 直 (美)罗林斯 在卡罗来纳的山地里,有一座孤儿院坐落在高处。隆冬时节,风雪交加,有时候积雪堆得老高,将孤儿院与山下的村庄乃至整个外界完全隔断。云雾遮蔽了重重峰峦,雪花飞旋着冲入山谷。在呼啸的寒风中,孤儿院的男孩们将一份份牛奶端到育婴房去,一天得跑两趟呢。当他们走到育婴房门口的时候,手指冻得僵硬,一点儿都不听使唤了。 我秋天就到了那里。我需要安静,与世隔绝,好从事艰辛的创作。我需要山里的清风,把久居亚热带地区染上的疟疾吹散。我还想起家来,老惦着那十月间的枫叶如火,那一垛垛玉米秫秸,南瓜成堆,黑胡桃林子,还有隆起的山丘。我住在孤儿院的一间小屋里,距院农场有半英里,这一切尽收眼底。我住进去的时候,要求派个男孩或男人帮我劈柴烧壁炉。头几天还算暖和,我在小屋的四周捡了点木柴,没见人来,也就把这话给忘了。 一个傍晚,我正在打字,猛抬头不禁吃了一惊:有个男孩站在房门口,而跟我作伴的猎狗竟在他身边默默呆着,连个招呼也没跟我打一声。这孩子大概有十二岁,不过个子没那么大。他穿着一条工装裤,一件破旧的衬衣,光着两脚。 他说:“我今天可以劈点儿木柴。” 我说:“可我请了孤儿院的孩子来劈。” “我就是。” “是你!可你还小呢。” “劈柴禾可不论个头儿。”他说,“有的大孩子还劈不好呢。我在

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作家作品思想感情归纳梳理 第一单元:战争 1、《新闻二则》:毛泽东 (1)新闻又称消息,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主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标题有时有正标题和副标题。 (2)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准确、迅速及时(真实、快速、准确、简洁)。新闻的写法:主要是记叙,有时兼以议论和描写等。 2、《芦花荡》小说 (1)孙犁《孙犁文集》《芦花荡》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孙犁是“白洋淀派”的代表人物,小说特点为“生活美,环境美,人物美,语言美;淡化战争,淡化人物,清新隽永,富有诗意,充满乡村气息。” (2)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高涨的抗日爱国热情,爱憎分明;过于自尊与自信的品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小说的线索: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的性格。 (3)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强抒情意味;增强小说的生动性。 3、《蜡烛》小说 (1)西蒙诺夫苏联作家《阅读与欣赏》茅盾译主人公育乞西 (2)写法特点:着力描写,对某些内容反复交代描写,突出人物形象,表达感情。如描写炮火11次,蜡烛6次,黑围巾4次,动作描写。 (3)着力描写的效果如何产生:渲染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自己的情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雨果文集》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写作手法:反语 5、《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 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 6《阿长与山海经》 (1)《朝花夕拾》鲁迅。 (2)阿长的人物形象: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是一个很不幸而且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 7、《背影》 (1)《朱自清散文全集》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 (2)主题:课文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于叙事中表现了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怜爱父亲,父子情深。 8、《台阶》李森祥线索:台阶 父亲的人物形象:老实厚道,吃苦耐劳,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人尊重;坚忍不拔,艰苦创业,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 9、《老王》 杨绛《杨绛散文》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一篇文章。线索:我与老王的交往 老王的人物形象: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善良的心的人。 10、《信客》 余秋雨《秋雨散文》 信客人物形象:诚实守信,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善良厚道,有才干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披文入情。 这是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的主要教学过程。教师以“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画出来并简要地写出你的感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试着找关键词,作批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抓关键词的方法,如反复读、联系上下文、删除关键词等,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完善自己的批注。在教师引导点拨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放手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的4——10自然段,并出示学习要求:一是反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二是揣摩关键词句,写上批注。学生先自读学习、小组交流,最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地点拨与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课文的重点内容2—10自然段的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教师引导学习2、3自然段,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第二个步骤是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4—10自然段,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法布尔而的对昆虫的痴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汇报,让学生学会合作,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借鉴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第二题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都能读出孔子是谦逊有礼,不骄傲自满,不

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 所谓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情感活动进行描写。心理描写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恰当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思想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文章的主题等。 使用心理描写注意事项: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第二、要做到恰如其分,实事求是。不可主观臆造,无限制扩大。冗长繁琐的心理描写往往令人生厌。 第三、需要和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心理描写常用的方法 说明:由于例子内容太多,单独收录在一起,另成一文,可以打开对照阅读。看例子前请先动脑思考。心理描写例题与评析

一、直接描写。 简析:这种方法最常见。常以“想”等字眼为标志,有的还使用逗号或冒号作提醒。 二、抒情独白式。这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三、梦境描绘式。这是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 四、心理分析式。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 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 五、神态显示式。这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感情。

六、行动表现式。即在小说、戏剧、记叙文中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七、环境衬托式。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八、幻觉展现式。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以描写一名学生在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的心理活动为例,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例一:内心独白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吧!我再也不踢球了,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技巧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技巧 “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或批评、或肯定、或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还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 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 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作者记述了十六年前父亲牺牲前后的几件难忘的事情: 局势紧张,父亲提前整理一些重要的书籍和资料;父亲被捕经过;法庭上,父女的最后一面;父亲英勇就义,一家人悲痛万分。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怀念。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 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写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就连行进在期间的男女老幼也返朴归真,”野”性十足后,赞叹道:“于是,我感到从未 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对索溪峪的赞美之情 溢于言表。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 之情。 对于蕴含在语句中的作者的态度,我们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或者 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进行理解,尤其要 联系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 例如,《荔枝》一课中,作者写母亲剥荔枝时的动作:“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 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

“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阅读讲解

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怎样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呢? 方法点拨: 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理解关键词句起着 不可忽视的作用。大部分文章的主旨是通过关键词句体现的,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是通过关键词句传递的。应该学会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色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题目中抓关键。 有的文章题目是关键,也是全文的灵魂。这类文章,我们可以抓住“题眼”,作为学习文章的探究点。通过“题眼”,总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爱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在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后,毅然选择回国的感人故事。题目“回自己的祖国去”就是文章的关键句,读了题目后,就应该抓住这一关键,在文中准确体会到华罗庚分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的坚定决心。 2、借助人物和历史背景,把握情感 例如,学习描写周总理事迹的文章,要对他的革命生涯、对国家的贡献、国际地位与影响、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联合国破例为他逝世降半旗致哀等方面,对周总理进行较全面的了解,从而获得对周总理光辉形象的整体印象。阅读时,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内心的

悲痛、景仰和怀念之情。 3、抓住文中具体的人物描写,揣摩情感。 外貌描写呈现的是人物的外在形象;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刻画的是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思想。只要 牢牢抓住人物的各种描写,深入分析,就能揣摩出人 物丰富的内心情感。 4、联系上下文,全面把握情感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因此,阅读时,联系上下文,关注作者对作品及人物的整体运思和表现手法, 就能全面把握人物的心路历程。 5、调动生活积累,品读情感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其中的人物大多是生活中的典型他们是我们中的某一类人的缩影,他们也和常人 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因此,阅读时应该充分调动 自己的生活积累,才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摘要】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会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会使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作者产生共鸣。 1根据每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表达方法。 1.1例如,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第一组课文是围绕着”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西部历史的辉煌,也要让学生了解西部的今天。许多建设者掀起了西部大开发的高潮,他们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奉献着钾慧和才干。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还要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弄清作者编排整组课文的意图,从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2如在教本组《白杨》一文时,光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是不够的。本课重点是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以白杨为线索,从让孩子看到车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都是为了借助白杨教育子女要有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树立为建设祖国、为了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而成为西部建设者的崇高理想。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读文,深入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并掌握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3学完本组课文后,让学生先回顾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再回到整组上,进一步让学生总结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种表达方法。 2根据每篇课文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十册教材中的课文,由于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教师要抓住典型课文,让学生深入体会,这是教学的重点。 例如,在学习第16课《桥》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说说:你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本篇课文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探知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再围绕着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了解,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朝花夕拾》读后感 ——论鲁迅先生对身边人物的情感_初二作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论鲁迅先生对身边人物的情感 我一直认为文章的写作与那个人对于将要写作的事情的情感有关。只有表达出情感,文章才有灵性,文章才真实。《朝花夕拾》中的每一篇文章,人物都非常真实,那也离不开鲁迅先生对文章中人物的情感。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分析鲁迅先生的感情变化。首先是大体不是很喜欢,到有些尊敬,再到谋害死隐鼠时的憎恶,最后是因为买到了《山海经》又升起了强烈的敬意,每一个感情变化可以说是起伏很大。它可以因为一件事情升到定点,也可以因为一件事情跌落到低端。感情的变化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表现了鲁迅先生情感的果断。 而鲁迅先生对于朋友还有另一种情感。 在《范爱农》一文中,鲁迅先生对于朋友的情感是十分厌恶,到重见以后的惊讶和惊喜,再到后来的手足之情,以及朋友死后对他的怀念与不舍。还疑心他是自杀,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朋友一生命运坎坷的惋惜与无奈。 初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就会觉得他很无情。对于“正人君子”也好,对于那些反对他的人也好。但他似乎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冷酷。 《五猖会》和《父亲的病》这两篇文章都是鲁迅先生来描写父亲的。《五猖会》中,父亲的形象在鲁迅眼中是严厉的,不善解人意的。而《五猖会》中,则是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父亲的爱。正因为爱父亲,才会想要“早点死去不是更好吗”的想法。但是在《五猖会》中,鲁————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迅先生对父亲没有爱么?其实我认为并不是这样。“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文章中鲁迅背完书以后觉得迎神赛会没了太大意思,我认为也说明了他对于父亲让他在临走前背《鉴略》后的深思。他或许在努力理解父亲的用意以及良苦的用心,但是文中没有写。《五猖会》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急切地需要一个批判对象那么就是父亲。但他也在事情过后尝试着去体会父亲,也可以说成这是对父亲的一种深沉的爱。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也是他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时光。他讲述了鲁迅先生一生中的转折。我认为它对与鲁迅先生不仅仅是一个慰藉,也算是一个激励。他人生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人依然饱受封建统治的折磨,但是当时的他却无法改变。越想,就越憎恶这封建统治;越写,就越想投身于革命之中。把对于这些人的情感化成写作的动力,更好的发挥能力,将更多的人从磨难中解脱。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幻灯片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导入:救助车夫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所回忆的第3件事,鲁迅先生和作者的父亲不仅细心地为黄包车夫洗伤口、敷药、包扎,还送钱、送药、送绷带,嘱咐他在家休养几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回忆,抓住动作、神态描写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幻灯片2)我们重点朗读以下文段,注意其中动词的使用。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这一段话作者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每一个动作都浸透着(点幻灯片)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他深深懂得劳动人民的贫困和痛苦,用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减少他们的痛苦。因为在当时社会,等级观念很强,两位穿长衫的人为地位最低下的光脚的车夫去致伤是很少见的,这一些列的动词突现了鲁迅先生(点幻灯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 (幻灯片3)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的印象之深(点幻灯片);“变得那么严肃”,“按在我头上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着重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神态和动作(点幻灯片),反映的是鲁迅先生此时的心情。今天救助了这样一位有着不幸遭遇的车夫,而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穷苦的劳动人民,这种现状正是那黑暗的社会、那国民党反动势力造成的!此时严肃的表情、无言的动作表现了他内心是多么不平静,(点幻灯片)对劳动人民困苦生活、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旧社会的无比憎恨,一齐涌上心头。 第 1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