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艺术成就

陶渊明艺术成就

陶渊明艺术成就
陶渊明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也都写得很好。他的散文都是用朴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且传神。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传统,但能洗净铅华,与他的诗、散文在风格上有其一致之处。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陶诗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意境高远,情、景、理浑融完整。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一、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务,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词彩,其诗歌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陶诗的成就在于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淳真,韵味隽永,富于真情实感。当数《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自然”哲学的这一种内涵,在陶诗中以美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当然,诗中的这种人生观说到底只是一种诗意的、哲理的向往。因为人从根本上不可能摆脱在一定的对象中实现自我的追求,也不可能摆脱现实利害的矛盾。但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它是有价值的;作为诗歌的理蕴,它更带来独特的效果。归结起来,陶渊明的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平淡醇美、旷洁悠远的风格。

二、高远拔俗、浑然天成的境界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浑然天成的境界,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

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三、天然本色、精炼传神的语言

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未经锤炼,浅薄粗俗。诗歌中的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陶诗的成就还在于朴素中见绮丽。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只有一百二十多字的本文和四十多字的赞语,却为自己留下一篇神情毕现的传记。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2]佚名.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的艺术成就.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2]佚名.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的艺术成就.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3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3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4 结束语11 注释、参考文献12

【内容摘要】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本文详细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主要风格及其影响因素,陶渊明诗歌的高超技巧和独特风格是被广为传诵的重要原因,陶渊明诗的特色是朴实、自然,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包含了作者高度的匠心。陶渊明的田园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且还富有悠远的意境。他开创的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质朴冲淡意境之美理趣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前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山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领域,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风格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永垂不朽的地位。 一、陶渊明的人生及思想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世号靖节先生。他的祖、父辈曾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专制,出身庶族寒门的陶渊明家族遭到排挤,家道中落。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陶渊明对统治阶级还抱有幻想。青年时代的陶渊明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还有着“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然而美好的愿望总是难以实现,尽管到了二十九岁,陶渊明出仕做官,但那都是些有名无实的小官。陶渊明深深地知道要实现“大济苍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实在难于登天,况且身在仕途,面对达官显贵还要降志辱身,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因此而心力憔悴。理想的破灭,仕途的尔虞我诈令他最后狠下决心,在四十一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本着此生虽不能让理想变为现实,但也决不同流合污的思想。在以后的日子里陶渊明过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朴实而又有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生活,也就有了他纯洁、幽美的田园诗作。他的田园诗,描绘了乡村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有着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字里行间充满着对当时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生活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他高深圣洁的思想情操。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首先开创了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的,是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

中国歌曲特色分析

中国歌曲特色分析 一、根据古诗、词及近现代诗创作的艺术歌曲。 中国是一个诗律发达的国家,诗词的历史渊源流长,数量庞大,仅唐代 一朝,就创作了近5万首诗,名家辈出。所以说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而作曲家在选择古诗或名诗进行音乐创作时,自身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学 功底,从形式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句法语气、节奏、合仄押韵,对内容 有深刻的情感领悟和共鸣,而且还应有很高的艺术创造能力,能够选择 恰当的音高、节奏、音色、结构、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将诗歌、旋 律与钢琴伴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艺术形式。我国的作曲家根据一些著名的诗词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下面仅举 三个实例(谱例略)。 1、黄自根据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词创作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年少万兜鍪,/满眼风光北固楼,/坐断东南战未休。/千古兴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悠,悠,/曹刘。/不尽长江滚滚流,/生子当如孙仲谋。词的上片即景抒情,通过眺望神州抒发了作者对千古兴亡的感慨,下片 表明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及抗金北伐的决心和对中原的怀念。 黄自在音乐的创作上主要运用欧洲传统技法,使旋律与语言紧密结合, 为了表现歌词中宽广的气势,旋律多处出现了大跳跃。钢琴伴奏将旋律 与丰满的和音组成音型,右手均匀的三连音节奏从引子开始就使作品充 满了稳健而深刻的内蕴,充分抒发了词作者的壮志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涉江采芙蓉》是罗忠熔根据古诗创作的,作者运用了20世纪十 二音序列技法,是中国古诗风格与现代创作技法相融合的范例。涉江采 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 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欲终老。/歌词通过对芙蓉、芳草的描写把人 带入时空隧道,好似回到从前美好的境界中,不过长路漫漫,同心而离居 又让人回到现实离别的忧伤情感之中。充分地表现了一位长者对远方 亲人的思念之情。歌唱旋律部分与钢琴伴奏部分都是由基本序列及它

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自然之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摘要:本文分析了陶渊明、王维的田园诗,阐述了他们诗作中体现出的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自然美的美学意义——人与自然和谐融溶、 天人合一这一至高至美的境界。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境界 孔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历代都有这样一些隐士,他们有道德、有才华,有为官的可能,却因为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进入官场或最终离开官场。他们或徜徉明山秀水之间,或安居宁静祥和的田园;他们以极高的文化修养进行艺术创作,表达对山水田园的热爱,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 自然之景,自然之性,自然之语 东晋诗人陶渊明,年轻时怀有兼济天下的壮志,却无法让自己的心安于污浊官场的周旋委蛇。于是纵情山水,隐逸垅亩。诸多客观、主观条件,历史的、时代的、个人的因素,产生一种“合力”,凝冻于陶潜田园诗,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钟惺评价陶渊明说:“陶公山水诗文朋友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幅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也。”(《古诗归》卷九)“情之所蓄,无不可吐出;景之所触,无不可写入。——晋惟渊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许颛《彦周诗话》)…….由此推知,前人评陶诗,谓之朴素,自然,冲淡,飘逸。在这里,我给陶诗概括为“景之自然,性之自然,语之自然。” 一、自然之景 取景摄象,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如“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杂诗》之二、之七)白日素月,物自然也;日月四时,时自然也。顺其自然而不强夺,应其物理而不造作。用司空图话说就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与道俱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诗品》) 再如《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诗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里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宅院、草屋,屋后榆柳成荫,堂前桃李盛放。远处村庄隐约可见,近处墟落炊烟袅袅,一切是那么宁静祥和;狗叫鸡鸣,又处处蕴藏勃勃生机。日常平凡的生活,诗化了;普通常见的景物变美了。真可谓生活本身即为诗,田园景物就是美。 二、自然之性 陶诗中的自然之景传达的是自然之性:时光流逝,志业未就,玄鬓已白,哀情可感,真率,坦诚,没有矫情,没有伪饰,活脱脱托出本来面目。这是其《杂诗》之二、之七所传达出的自然之性,自然之情。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陶渊明是杰出的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歌,将农村的生活情状第一次带进了诗歌,在他的笔下,有田园风光的描写,有农村劳动生活的场面,有对田园生活的体会,人生的真谛,在这里变成了现实。他的诗歌以自然平淡取胜,一如生活本来的样子,生活中的细细碎碎,心情的悲悲喜喜,都真实的记录下来。其写景平淡,叙述自然,寓情寓理,抒怀真挚,品行高洁,达到了诗歌境界与人生境地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陶渊明风格自然平淡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8篇。其诗成就最为突出。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田园诗最能代表他诗歌的成就及艺术特色。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 1

简析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简析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字数:3332 字号:大中小摘要:艺术歌曲是声乐艺术宝库中重要的部分。自这种体裁形成之后,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得人们的心灵和情感获得了解放,其创作手法和歌唱方法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对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做一个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艺术歌曲;风格;特点 一、艺术歌曲的概念: 艺术歌曲(Art song)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特指浪漫时期的德国歌曲,当时由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作曲家创作的歌曲被称为Lied,这是艺术歌曲空前繁荣的时代,歌德、席勒、海涅等伟大的文学家们为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的优美诗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流传到了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艺术歌曲在我国一向被看成是严肃音乐,或者说是高雅音乐。 二、艺术歌曲的形成和发展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起源于德奥地区,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现多指专业演唱者在音乐会上演唱的艺术性强、格调雅致、意趣深邃的声乐作品。 艺术歌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思想启蒙运动中,一些歌曲创作者开始主动接受新的思想,主张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要求摆脱宗教束缚,向往世俗的享受。于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许多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改革家也投身于音乐方面,并小有成就。音乐得到广泛普及不再是贵族们的专享之物。特别是在18世纪末,德国的轻歌剧作曲家约翰?亚当?希勒和彼得?希茨将民歌引入轻歌剧中倍受欢迎,这是民间音乐与学院音乐的一次成功结合,是艺术歌曲产生的转折点,很快这种艺术形式在德国得到了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艺术歌曲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声乐艺术的演变和不断的“美声”追求,这也是一个推动其整体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艺术歌曲在各国和各地的演出对象和渠道不同,必然在艺术歌曲的整体创作上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 第二,艺术歌曲得到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大师们的认可和保护,他们积极地为一些文艺巨人的作品谱曲,这对艺术歌曲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使艺术歌曲得以传播,并发展起来。之后,大批的音乐家致力于艺术歌曲的创作,艺术歌曲的质量大大提高。如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他仿佛就是为艺术歌曲而生的,其经典之作很多,像《请听云雀》《摇篮曲》《圣母颂》《菩提树》《小夜曲》《鳟鱼》《野玫瑰》等等。 第三,艺术歌曲的发展还依赖于合适的伴奏乐器——钢琴。据记载,键盘乐器最初是由独弦琴发展起来的,后来独弦琴发展成翼琴,由翼琴进而分化出一系列的键盘乐器,如:古钢琴、小键钢琴、大键琴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改进,更方便、更好的乐器产生,使作曲家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也更有激情创作。因此,没有好的乐器,产生不了好的音乐,艺术歌曲的发展也不例外。钢琴的出现使艺术歌曲的创作有了飞速发展。 三、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1.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一首好的歌词,就是一首好诗。在人类古代时期,诗与歌是集于一体的。艺术歌曲的歌词都显现出诗的韵律,其旋律跳动着诗的脉搏。如著名诗人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合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便是一首诗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经典作品,歌曲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各种自然景物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表达了对纯真爱情的歌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整版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着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陶渊明诗文中几种常见的意象

江西九江星子二中宋汶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在陶渊明诗文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从一个侧面展示诗人立志、入仕到归隐的生活轨迹。表现手法上,善用托物抒情,这里所托之物即为秋菊、飞鸟、青松等自然景物,通过对外物的描述,寄托内在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所说的意象。对于意象一词,有多种解释,但实质却是相同的。辞海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语文教科书对于“意象”的解说更为晓畅。即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陶渊明为我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在入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纠结中苦苦求索,最终发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归隐之后,更是以毕生心血凝结成一篇篇情境交融的优秀篇章。朱光潜先生在《陶渊明》一文中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谈、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种物我回响交流,有如佛家说的’千灯相照’,互相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鸟,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这里朱光潜先生除对陶渊明诗歌作出中肯的评价外,还提到陶诗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意象,即微云、飞鸟和新苗、秋菊,本文就秋菊、飞鸟两方谈谈诗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还有诸如青松,米酒等,这里就不一一涉及。 一、秋菊意象:秋菊,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诗人笔下一个惯用的意象。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 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作者把秋菊与木兰相提并论,赋予它美好的意韵。司马迁在《史记 • 屈原列传》中这样称颂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以圣洁芳香之物作喻,表达司马迁对其高洁傲岸人生节操的仰慕,对其矢至不渝地追求美好境界精神的赞美。 陶渊明诗作常以秋菊自喻。周敦颐在《爱莲说》中“陶渊明独爱菊”,言简意赅,进一步说明 陶明爱菊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陶诗以秋菊作为意象,大致分为如下几种情形: (一)以秋菊表现其俊洁飘逸的隐士形象。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绝妙好辞。在采菊的闲适意境中,一位超然脱俗、卓尔不凡的隐者形象挺立于天地之间,洒脱飘逸,如在眼前。通过爱菊、咏菊,寄托了诗人高洁傲岸的情致,菊花也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这也是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社会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 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更是飘逸俊洁、傲世离俗的陶渊明形象的真实写照。在此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便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暗香”即菊花的幽香,表面写菊花的香气,实则是菊花品质也即陶渊明品格对人精神的熏陶,含蓄地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还有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极富生活情趣,这也从另一侧面昭示陶渊明俊洁飘逸之隐士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以菊花傲霜斗雪、卓尔不群品质自励,展示其高风亮节。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二首》。诗作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在高洁而光耀的秋景中寄托了一种卓绝之气,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菊花何以成为体现诗人品格的物象呢?这还得从菊花本身的品性加以分析。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 ,其时群芳殒损,万木凋零, 诗人元稹曾在诗作《菊花》中对它有过这样的评价“此花开尽更无花”, 猎猎秋风中,万物萧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论文题目: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诗恬淡自然,醇厚隽永;将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他的诗作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诗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新的、美的类型。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老庄思想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腐败、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不仅使他济世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还得降志辱身,小心谨慎地周旋于风浪险恶的官场,这种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他在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已然结束了十余年任隐不定的生活,辞官归隐,坚决走上了躬耕自给、洁身守志的归田的道路,归田以后,诗人通过对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的描绘、自然淳真的田园生活的歌颂、自己躬耕同农民友好交往的欢悦心情的倾吐,反映了广

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在当时玄言诗笼罩试探的情况下,他一反玄言诗的脱离实际和枯燥无味,别开生面,为我国创作了第一流的诗歌。他的诗以崭新的内容,纯朴自然的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田园诗,从而成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陶渊明的诗歌现存一百二十多首,多写于归田之后,故田园诗占了很大的比例。他的田园诗风格恬淡自然,淳朴隽永;情、景、理融为一体;语言自然本色、精炼传神;笔法清新自然且细腻。这些特色充分体现了他的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追求和美学观点以及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奠定了后世田园诗的艺术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清人东方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1四个“真”字,可见他的田园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从整体来看,他所作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来自归隐后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的诗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身见闻和感受,诗中的生活场景又为人们常见。他的诗正是选择了带有典型意义的景物和事物,用人们熟知的形象,艺术的再现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让人一读就懂,倍感亲切。同时他又能与读者相见,不虚夸,不掩饰。自己的生活苦难、思想矛盾,都能坦率地和盘托出不避丑拙,毫无矫揉做作之态,诗中处处有诗人在,有真情在,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确实是“情

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

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发展和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以及通俗歌曲的风格分类。 2、通过赏析和演唱通俗歌曲,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一些唱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通俗歌曲的个性化特色 教学准备: 电子琴(或钢琴)、多媒体、音响、歌曲素材、伴奏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首先我想弹唱一首歌曲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好吗?但是我要求同学们听完之后回答我几个问题。 A、第一个问题:有谁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谁唱的? B、第二个问题:这首歌是属于什么唱法的歌曲? C、你还知道有哪些唱法呢?(幻灯片)同学们比较喜欢哪种唱法? 小结导入: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通俗歌曲,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了解通俗歌曲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通俗歌曲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1、通俗音乐的源流和发展 A、讲述:当我们审视整个音乐艺术天地,可以发现,它大致呈现为两大部分:一是民间音乐,一是艺术音乐,随着音乐的发展,在这中间,产生了另一个分支,那便是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同学们认为通俗音乐是在哪些地方开始流行的呢?(城镇) (展示幻灯片) B:探究: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哪些歌手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学生阅读教材229,回答问题。 小结: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就更短了。中国的通俗音乐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繁华的城市。1949-1978三十年,内地是没有通俗歌曲的。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通俗音乐走进了中国,并且迅速发展。 (展示幻灯片) 在内地没有通俗音乐的30年,港台的通俗音乐继续发展。 早期的通俗歌手:李谷一、邓丽君、刘欢等(欣赏《乡恋》《甜蜜蜜》) 通俗歌曲为什么会迅速发展?(因为青年朋友喜欢)为什么喜欢?(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魅力) 2、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 探究:通俗音乐的魅力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通俗音乐这么受年轻朋友的欢迎? 学生讨论、实践与体验(演唱、听赏通俗歌曲) 听音乐《别哭小孩》联系5·12地震感受 归纳小结: A、题材贴近生活,平易近人(歌唱爱情、朋友、亲情等)。 B、歌曲短小精练,易唱易记。 C、质朴自然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放声歌唱。 D、真挚的情感。 同学们觉得通俗歌曲的表现形式上还有哪些特点呢?(播放影象、学生讨论回答) E、丰富多彩的形式(歌舞一体,自弹自唱)。如各种组合、说唱等。 下面我想请请几位同学唱一唱自己喜欢的通俗歌曲。(学生演唱) 这几位同学唱的都很精彩,各有特点,我们再听听下面几首通俗歌曲的片段,它们的风格相同吗?这说

陶渊明诗歌特色浅析

陶渊明诗歌特色浅析 导读:(公元365年-公元427年),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晋宋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辞赋3篇,8篇,而其诗成就最为突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对中国古典的发展贡献甚大。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陶渊明诗歌特色浅析,更多阅读欢迎访问YJBYS 网。 然而,由于陶身处晋宋门阀专权、浮靡文风盛行之际,其诗并不受重视。直到梁代萧统《陶渊明集》问世,人们才开始重视陶的文学创作;唐代时,陶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承认;宋、清两代则出现了研究陶诗的两次高潮。严羽《沧浪诗话》称:“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朱熹《朱子语录》也说:“渊明诗平淡, 出于自然。”我们认为:仅仅用“平淡”、“自然”来评价陶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去探究、去挖掘,逐步发现陶诗的真正艺术特色。 一“质而实猗,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晋宋之际正处文风之变,时尚以繁富促密为贵,而陶诗却追求恬淡自然。“陶诗平淡,出于自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其一),在别人看来,诗中的景物是平淡的,然而在诗人看来,这些田园景物是真实的、自然的,不知要胜过那官场的华美多少倍。因而,陶诗中我们找不到华美富丽的色彩、丝竹管弦的聒噪,更没有人工修饰雕琢的精致,有的只是平平淡淡、自自然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相见无尘杂,但道桑麻长”,榆柳、桃李、种豆、桑麻以及狗吠、鸡鸣等普通的田园景物以及田间劳作、邻里往来等平凡的日常农村生活,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出现在文人的诗作中,陶无愧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1.纯取白描 “白描”, 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纯用线条勾勒而不加色彩渲染。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即不加色彩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词藻,……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毕肖。”(《语文知识词典》第1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陶正是一个善用白描写意的高手。他的诗以自然取胜,他写诗不讲究词藻上的华美,但却能粗粗几笔,勾勒出景物的神韵,还能于平淡中引发人丰富的联想。比如《归园田居》(其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诗中抓取了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炊烟等几种常见的农村田园风物,然而所有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饶有意趣的田园: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使人仿佛听到了深巷中的犬吠,树头上的鸡啼……。这里的田园是宁静安谧的,淳朴自然的,在这里诗人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2.语言平淡、平中有奇 凭陶的艺术修养,他并非没有绮靡的才华,然而,他那率真耿介的性情、“抱朴含真” (《劝农》)的追求以及对虚浮污浊官场的厌恶,决定了他不可能也绝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著名的田园大诗人,他的田园诗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无不透露着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因而,我们不应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应真正深入到他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意境 陶渊明生活的魏晋时代是一个天姿烂漫的时代。那个时代的文人钟情于自然,而陶渊明更是对自然的追求和对自然观的理解又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的个性品格、诗歌题材、诗中之理、艺术之美全都表现在对自然的追求,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人生境界,开创了质朴无华,极尽纯净的语言之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是情、景、事、理的大浑融。他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通过人人可见之物,表达高天世人的情怀,写出深刻的理。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陶诗最重要的还属于发乎事,源于景,缘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山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与生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的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之美,从内容上来看大体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 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从幽深的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摘要: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关键词:陶渊明平淡醇美艺术特色人生境界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一)生活背景: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陶渊明诗中的真意

《陶渊明诗中的“真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饮酒》其五、其一、《始做镇军参军经曲阿做》、《山海经》其一,《归园田居》其一、《杂诗》其二等等。 二、教学设想: 而《饮酒》一文,已经是学生所学陶渊明作品的第四篇了,对于陶渊明的生平、志趣和情怀,学生应该有了一定基础的了解。此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确定为:抓住题旨“真意”一词为切入点设计主问题,体会本诗主旨。在理解了本诗以后再结合与陶渊明的其他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去体会一下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研究《饮酒》一诗中作者的“真意”,以此来理解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怀,最终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内涵。 第二步,整合所学的陶渊明作品和教师精选的课外“陶诗”进行主题阅读,进一步理解陶渊明人生最求中的“真意”是什么,以求较为深入的理解陶渊明其人、其情怀、其思想内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2、通过研究诗中“真意”是什么,体会诗中宁静自由的意境、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并且进一步体会作者崇尚自然、回归生命自然的

思想内涵。 3、通过研究学过的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材料中的“真意”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回归自然思想内涵,深入解读陶渊明其人。 4、能够试着形成一篇人物评价性的文章《我眼中的陶渊明》。(二)(二)过程与方法: 以朗读为主要手段,结合品读感悟,实现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运用问题引导和提供学生所需材料的方法,将问题引向深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闲适适、宁静、自由、自得的心态,学生能懂得够回归人性本真,回归生命自然状态也需要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快乐。 (四)教学重点: 通过研究诗中“真意”是什么,体会诗中宁静自由的意境和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并且体会作者崇尚自然、回归生命自然的思想内涵。(五)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学过的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回归自然心态,深入解读陶渊明其人。 能够试着形成一篇人物评价性的文章 四、教法和学法: 在的教学内容上,以理解“真意”的情感内涵为重点和课堂研究

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教案

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教 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发展和所具有的艺术特色以及通俗歌曲的风 格分类。 2、通过赏析和演唱通俗歌曲,让学生了解通俗歌曲的一些唱法和技巧,从而提 高学生的演唱技能。 3、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通俗歌曲的个性化特色 教学准备: 电子琴(或钢琴)、多媒体、音响、歌曲素材、伴奏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各位同学,首先我想弹唱一首歌曲作为礼物送给同学们好吗但是我要求同学们听完之后回答我几个问题。 A、第一个问题:有谁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谁唱的 B、第二个问题:这首歌是属于什么唱法的歌曲 C、你还知道有哪些唱法呢(幻灯片)同学们比较喜欢哪种唱法 小结导入:既然同学们这么喜欢通俗歌曲,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了解通俗歌曲的有关知识。 二、探究:通俗歌曲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1、通俗音乐的源流和发展

A、讲述:当我们审视整个音乐艺术天地,可以发现,它大致呈现为两大部分:一是民间音乐,一是艺术音乐,随着音乐的发展,在这中间,产生了另一个分支,那便是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同学们认为通俗音乐是在哪些地方开始流行的呢(城镇) (展示幻灯片) B:探究: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哪些歌手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学生阅读教材229,回答问题。 小结: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就更短了。中国的通俗音乐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繁华的城市。1949-1978三十年,内地是没有通俗歌曲的。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通俗音乐走进了中国,并且迅速发展。 (展示幻灯片) 在内地没有通俗音乐的30年,港台的通俗音乐继续发展。 早期的通俗歌手:李谷一、邓丽君、刘欢等(欣赏《乡恋》《甜蜜蜜》)通俗歌曲为什么会迅速发展(因为青年朋友喜欢)为什么喜欢(因为它有着独特的魅力) 2、通俗歌曲的艺术特色: 探究:通俗音乐的魅力是什么是什么原因让通俗音乐这么受年轻朋友的欢迎学生讨论、实践与体验(演唱、听赏通俗歌曲) 听音乐《别哭小孩》联系5·12地震感受 归纳小结: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 比较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风的比较 (一)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写意为主,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陶渊明就是一位写意的能手。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因此他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谢灵运则不同,山姿水态在他的诗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极貌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其主要的艺术追求。他尽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美,不肯放过寓目的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如其《入彭蠡湖口》: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灵物吝珍怪,异人秘精魂。金膏灭明光,水碧辍流温。徒作千里曲,弦绝念弥敦。 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体验十分细致,刻划也相当精妙,描摹动态的“回合”、“崩奔”、月下哀狖的悲鸣之声、“绿野秀”与“白云屯”那鲜丽的色彩搭配,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其《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一诗,于山水景物的描摹更加细致入微: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灇。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开阔的洲渚,茂密的松林,蜿蜓的蹊径,淙淙的流水,嫩绿的初篁,鲜紫的新蒲,自娱的群鸟,像是把景物公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向读者展示眼前的一切。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确是清新自然的,然其刻划描摹之功,不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锤炼是达不到的。 谢灵运的那些垂范后世的佳句,无不显示着高超的描摹技巧,如:“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残红被径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密林含馀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近涧涓密石,远山映疏木” (《过白岸亭》)等等,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犹如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池塘生春草”更是意象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 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一)

陶渊明诗歌的“自然”之美(一)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诗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创作的大量的田园诗歌,其个人人格、生活方式及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都值得后代人学习,本文拟就陶诗“自然”之美的角度来分析其诗歌特色。 一、古人关于对“自然”的认识 中国古代哲人很早以来就对“自然”这一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自然的认识存在着相互差别和相互联系的倾向。《老子》对自然的论述是相当多的,“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第十七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第五十一章)上述引文之自然,笔者以为是自然而然,顺其本性之意,是指一个事物按照其自身的本性为最高法则自然而然的存在并运行着。这一思想到了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社会的大动乱,数百年来以儒家名教和仁政为旗帜的汉代奴隶大帝国的悲惨溃灭,引起了社会心理的重大变化,这变化集中表现在对儒家的名教和仁政的理想失去了信心,它再也不是那种神圣的不可侵犯的东西了。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处处深切的感受和备尝了和儒家许诺的仁政刚好形成鲜明对比的种种痛苦,并且似乎意识到了一种仁义道德的空谈都是虚假的。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同儒家思想基本相对的道家思想了,而道家这种强调个体生存、率真、自然的思想对魏晋的士人们产生的重大的影响,使得人们追求自己的人格独立和个性尊严,追求随性、洒脱的人生,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在“自然”问题上表达了与老子不同的思想观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在庄子看来,自然是做为生命个体体验和欣赏的对象出现的,既我们所说的自然界。到了魏晋时期,由于常年混战,社会极其动荡不安,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在瞬息即被毁灭,人们的生命意识异常强烈,他们在万古不变的大自然面前更加感到生命的瞬息性和无可把握性,发出时光易流、生命易逝之叹,“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玡时种柳,皆以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潸然流泪。”魏晋的士人们已经从自然的关照中反观自身,从自然事物中感觉到一种生命的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也深深的影响了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自然”用在文学创造的技巧上指的是“清水出芙蓉”的美,平淡自然的美,钟嵘《诗品》“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宗白华先生指出:“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馈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二、陶渊明诗歌体现了“自然”之美的鲜明特点 综观陶渊明的诗歌,其自然之美主要从不同的三个方面来体现出来,一是陶诗中反映出个体自然而然,率真随性的生存状态,二是反映了对大自然的无比的热爱以及在大自然中陶冶性情、怡情悦性的诗意人生,三是在诗歌创作中,陶诗具有的平淡质朴,看似无法而至法的成熟之美。其中前两个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做为个体存在的生命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实现自己自然而然的率真个性,才能摆脱世俗、功利、名位对自己的束缚。下面具体分析之: 上文已经提及,魏晋的士人们已经对个体存在的生命的价值无比的关注,他们率真、随性,洒脱,陶渊明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重视自我、张扬个性的社会中,因此,他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人格决非偶然而具有了必然性。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归田园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