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学时: 60学时

课程学分: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上有机化学的专业

案例作者:

审核人签字(系部盖章):

一、案例主题

爱国教育

二、结合章节(项目、任务)

第一章绪论

三、教学目标

通过“庄长恭:科研一生,我国有机化学的先驱”这一案例的引入,要说明中国的化学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学生应该向化学家学习,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案例意义

通过案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引发学生对化学家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教学过程实施

庄长恭(1894—1962),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天然产物的研究。他曾经留学美国,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去德国,在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回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当时美国一个制药厂出高薪聘请他,被他拒绝了,德国拜尔药厂要求购买他的专利,也被他拒绝了。

庄长恭1948年回国任台湾大学校长。全国解放后,他向往新中国,离开台湾回到大陆。

庄长恭是一位爱国的化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政治鉴别力的爱国的化学家。新中国建立以前,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为高薪所动,不为金钱弯腰,多次出国,又多次返国;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即回到祖国大陆,为新中国服务。

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又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全国解放后,庄长恭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并为她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表明了他的爱国思想,而且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

此案例以讲授和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我国化学研究起步较迟,但也不乏化学家。同时告诫学生学习化学后的用途,是要将所学知识用于祖国的发展上。

不为高薪所动,不为金钱弯腰,一定不能为了一些金钱私欲将化学用在不法行为上。

六、教学考核评价

通过学习通APP进行教学并实施考核,通过“将有机化学用于何处”的讨论、意见发表及课后思考,评价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引发学生思考,告知学生所学必有所用,所用必在“正道”,在为祖国伟大复兴上,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文档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思品与社会六年下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一节,无情的灾害。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2)知道学生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和《中公河流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洪灾。自己的家乡是否位于地震洪灾带上。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会看地图,冰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准备:师准备:多媒体课间一图片、音乐。 生准备:搜集一些重大自然灾害。 教学过程: 1.图片导人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并谈感受(多媒体播放图片)。 生:大自然风景真美啊! 生2:这些xx 的风景让人赏心悦目。 (设计意图:欣赏美丽的风景图片和即将学的新知自然灾害形成鲜明的对比,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师:大自然总是这么xx 多姿吗? 生:不是,大自然还有很多的自然灾害。 (引出新知,师板书课题:灾害)

2.出示教学目标(略)(指名读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学什么,做到心 中有数。) 3.出示自学要求,自学36~ 39页 (1)大自然有哪些灾害,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哪些后果?(2)阅读《中国地震带分布图》看看我国有哪些地区位于地震带上,你的家乡离地震带近吗? (3)阅读《中国江河分布图》,我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你的家乡在河流带上吗? (出示自学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学、思考、并组织好语言回答)检查自学情况: 师:大自然有哪些灾害? 生:地震、洪水、台风、瘟疫……(师板书)师:这些灾害给人类造成了怎样的后果?生:地震使房屋倒塌,山体滑坡,道路损毁。 生2:洪水吞噬了许多村庄和市县,毁坏了大片良田和很多工厂。生:台风把大树连根拔起,吹倒房屋和通信设施。生:中国四川汶川地震 69227 人遇难,1998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3000多人被夺取生命。 (此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事例和数据中,感受灾难的无情,师板书危害生命,财产损失)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自然灾害? 生:汇报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组灾难中的图片,看看你们又有了哪些新感受。 (多媒播放图片,并配乐“孤独”营造悲伤心痛的气氛,感受灾害的无情,从而

(完整版)思政课教案公开课

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 第一框同学·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闭锁心理及其危害,能够说出交友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并能够据此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友谊,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能够运用友谊的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的解决自己的交友的狐疑与冲突,能够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在与同学交往中,尊崇他人,宽饶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悦纳他人,培养开朗开朗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懂得在同学交往中“开放自我,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欢迎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同学间的深远友谊。 三、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班级中同学交往的典型案例,调查班级同学对朋友、友谊的例外看法、倾向性的意见。 四、板书设计 1、我的人际圈(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2)受欢迎的同学具有的品质。 2、与友同行(1)什么是友谊。(2)友谊的作用。(3)怎样建立和发展真挚的友谊。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播放和欣赏周华健的歌曲《朋友》Flash。你想知道你的朋友吗?你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吗。 活动二: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 请同学们一起填写“人际关系树轮图”,了解有多少人进入你的人际圈,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自我分析:你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满意吗? 活动三:采访同学,传授交友秘方 每小组评出一个“朋友最多的同学”,并让其他同学采访他(她):“你是怎样去跟同学打交道的?怎样去交朋友的?” (小结)交朋友应该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真挚、友情、良善、负责任等品德会使我们在与同学交往中具有永远的吸引力、较强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也会使自己在集体中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 活动四:案例讨论理解朋友的涵义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案例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过调查交流交通事故的事例给与小学生有关的交通规则,培 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2、通过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和常识。 3、通过探讨分析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 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让学生观察本地的交通现状,初步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通过探讨分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注意安全的现代交通意识。 三、教学准备课件:事故照片、录像、统计数字等、案例背景: 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四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平面图、路线图并在掌握了认路和寻路的方法后,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一些交通规则,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至教育身边的人遵守交通规则。近几年中小学生的交通事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交通事故多都是由于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如乱穿马路、乱闯红灯、在马路上玩耍、打闹等)引起的。在讲这一课时我面对的是小学的学生,新林小学前有一条马路,这条马路车量多,而且时有发生交通事故,这无 是该校学生在安全上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始终以这条公路为主线,让学生意识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所以必须遵守交通法规,从而知道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五、案例描述:

师:今天能够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非常的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为了感谢大家的热情,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录像,你们 想看吗? 生:想。 (课件一:播放新林小学门前的场景,公路上车来人往,时有行人违反交通规则……) 师:你们对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这是我们的学校和学校前面的马路。 师:咱们班有多少同学每天要经过这条马路?(生举手示意) 师:每天在你过马路的时候,你们的老师和家长会怎样嘱咐你们呢? 生:嘱咐我们要小心。 师:家长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厌其烦的嘱咐我们呢? 生:担心我们路上出危险。路上的车太多了。现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太多了。 片段二: 师小结:是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迅速,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交通事故。课前我请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交通事故的案例,下面请同学们先在本组为内交流,然后选取你们组最为令人震撼的交通事故讲给大家听。小组内交流并选取最打动人心的事例在全班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调查,老师课前也用电话对我市的交通大队做了采访,由此我了解到以下几组数据。 (课件二:展示课件,去年和今年上半年发生的交通事故起数,死伤人数,以及死伤中小学生人数,并进行对比。 师:这些是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数据,由此数据你们有何感触呢?

有机化学教案及说明

有机化学教案及说明

第64期岗前培训《大学教学技能》作业 有机化学教案 学号:姓名: 单位:

有机化学教案

学 们的用途;苯环的结构来历? 教师讲授:点评同学们回答的一些化合物的性质,再补充一些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介绍苯环结构的来源: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关于苯的结构的构想。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交替形式互相连接,构成正六边形平面结构,内角为120度。每个碳原子连接一个氢原子。 一、苯的结构 根据元素分析得知苯的分子式为C6H6。仅从苯环的分子式判断,苯环应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显示不饱和烃的典型反应—加成、氧化、聚合,然而苯却是一个十分稳定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苯环很难发生加成反应,也难被氧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称为“芳香性”。 二:芳烃的物理性质 苯及其同系物一般为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相对密度小于1,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苯和甲苯都具有一定的毒性。烷基苯的沸点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高。 三:芳烃的化学性质(穿插芳烃的化学反应视频演示) 亲电取代反应;苯环侧链的卤代反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 四:非苯芳烃 休克尔(E.Hückel)规则:①在环状共轭多烯烃分子中,组成环的原子在同一平面上或接近同一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讲解

教案设计说明 学号:姓名: 一,教案整体结构说明 (一)课题的引入 前一讲中1,3,5-己三烯烯烃首尾相接为一个环,构成了苯环的结构,但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电子的分布不一样,苯环的电子是在真个环上运动的,造成了苯环的特殊的化学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煤、化妆品、医药中都有芳香化合物的存在,引导大家说出一些芳香化合物,并讲解这些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及用途,提起大家对芳香烃的兴趣。引出我们今天的讲解内容-----芳香烃。(二)课题的过渡 遵循由简入繁的原则,讲解芳香烃中最简单、最常见的化合物----苯。(三)课题的进展 通过课题的引入,提出本次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即苯的结构;芳香烃的物理性质;芳香烃的化学性质;休克尔规则。 第一部分知识点:根据元素分析得知苯的分子式为C6H6。仅从苯的分子式判断,苯环应具有很高的不饱和度,显示不饱和烃的典型反应—加成、氧化、聚合,然而苯却是一个十分稳定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苯很难发生加成反应,也难被氧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反应,称为“芳香性”。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关于苯的结构的构想。苯分子中的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交替形式互相连接,构成正六边形平面结构,内角为120度。每个碳原子连接一个氢原子。 然而根据苯的凯库勒结构式,苯的邻位二元取

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1、小学思想品德教案:《上课守纪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懂得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能用正反事例说明上课要遵守纪律。 情感: 1.愿意遵守课堂纪律。 2.对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不满。 行为: 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 2.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影响别人学习。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人人遵守课堂纪律,大家才能学习好的道理,从而产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愿望。 教学难点: 上课守纪律的重要性。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使他们知道上课要守纪律。) 1.思考:同学们,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学习得怎么样?如果有人不守纪律会怎样呢?

2.小结: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能安静地学习。有人不守纪律,就会影响学习,大家都不高兴,因此,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板书设计:上课守纪律 二、说一说(使学生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出示图一。 1.小组交流: (1)上课铃声响了,教室外活动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教室里的同学听到上课铃声后是怎么做的? 2.小结:铃声就是命令,听到上课铃声应该这样做: (1)停止一切活动。 (2)安静、迅速、按顺序进教室。 (3)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大家安静、迅速地走进教室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这样既不耽误上课时间,又能使大家踏时地上好一节课。而且,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上课用起来方便、节省时间,不耽误听课或做作业。 过渡语:在座位上坐好后,我们该怎样上课呢? 出示图二。 1.小组交流: (1)上课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呢?窗外飞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同学们没有一个人看,这是为什么呢? (2)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3)观察老师的表情怎样?你们猜此时老师是怎么想的?

初中思品教学案例

初中思品教学案例 ——《我们向往公平》 监军中学樊宝恒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在本校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思品(全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思品(全册)第一课第一个节内容《我们向往公平》,本课时主要相关知识是公平的基本含义,社会公平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等,涉及到心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相关知识。本课时教学内容涉及到社会合作的各个领域,其核心是正确处理利益与责任的关系。因此,引导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则是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目的和归宿。 从课标要求看,需要学生懂得公平的含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努力维护社会公平。 三、案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公平意识,理智地对待社会不公平现象,努力维护社会公平,积极参与良好的合作。 2、能力:增强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能与人进行良好的合

作,提高自己与别人公平合作的能力。 3、知识: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懂得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 重要性。 2、难点:认识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图片 六、案例教学过程 1、欢迎您的光临。 同学们:《正气歌》中有一句:有一种信任值得珍藏,那是百姓心中的衡量。本堂课,看谁回答最优秀、表现最突出。 2、播放视频《三个和尚》并认真思考: ①为什么一个和尚不愁水吃? ②为什么两个和尚还能合作? ③为什么有了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吃了呢? 一个和尚则不存在公平问题;两个和尚抬水时他们会认为彼此的权利义务是相当的,因此也不会过于计较公平与否;等到三个和尚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付出会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3、出示课题《我们向往公平》

思政说课稿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与生活第1单元第3课的第2节内容,此内容为本节的第2课时。本课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消费观念和做理智的消费者两部分,属于生活与消费的范围,是在学习了消费及其类型内容的基础上的知识。《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消费观与做理智的消费者两点,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目前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消费心理及其基本特征;知道怎样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形成对消费心理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合理安排自己的“小金库”,并坚持正确的消费原则。 二、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坚持的四个原则,确定为本节的重点;根据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和理解能力确定“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的把握”和“适度消费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二者并不矛盾”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将详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四个原则,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为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对生活中常见的消费观知识将采用引导性教法,为落实重点、牢固难点,对四大消费原则采用教师讲授教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 四、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本节知识将分别采用材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现实例举分析法进行。 为落实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练习:对正确的消费观的四大原则知识通过填空、材料分析、表格、选择等进行训练。 四、教学过程: 1、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并且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a、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上呈现的一些生活实例和阅读消 费心理面面观知识,完成多媒体上的表格(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小组协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b、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完成生活中消费心理归纳表格(通过课件展示)。 c、过渡:通过对生活中不正确消费心理的学习,该这样培养健康的消费心 理,引入“做理智的消费者”学习。 d、做理智的消费者(通过课件讲解)“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避免盲 从,理性消费”原则;“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原则;“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原则。 注:“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原则和“适度消费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二者并不矛盾”为本节难点,将着重讲解。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

小学思品教学案例 激趣、引导、发现、探究 ——《我们来定班规》一课教学案例 前川五小章玲华 一.案例背景: 《我们来定班规》是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尝试自己定班规、守班规,体会班规是建立在班级需要的基础上,并结合定班规过程,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又枯燥又乏味的话题,要让学生自己定规则,并自觉遵守,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再利用学生熟悉的班级图书角,引导学生发现图书角中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定班规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些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体验规则制定的初步过程,并产生要自觉遵守规则的主体意愿。 二.案例描述: 上这节课前,我提前让学生观察班级图书角,班上的不良现象。在准备上这节课时,我为激趣导入这个环节纠结了很久,最后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我突然决定创设问题情景,激趣导入。你知道老师最崇拜的工作是什么吗?学生们一下子瞪着眼睛望着我,我又说道:“当医生”。学生们都好奇地望着我,我又说道:“因为医生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能让受病痛折磨的人远离痛苦,能让生命垂危的病人起死回生,多么伟大,多么了不起啊”!学生们个个神情专注地听着。我也很高兴,此时我话锋一转,如果让你们来当小医生。你们愿意吗?学生们响亮地回答:“愿意”。听着孩子们响亮的回答。我又随机说道:“为了规范我们的言行,让我们的班集体越来越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小医生,诊断班级病情,并对症开方,制定我们的班规。 学生有了当医生的欲望,这是好事情,接下来,我又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小,定班规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用学生熟悉的班级图书角抛砖引玉,给定班规铺路搭桥。我问学生“你观察发现图书角里有什么问题吗?因为学生课前观察过,所以都争着抢着说,有的说:“书越来越少”。有的说:“书弄脏弄坏了”。还有的说:“我想看的书被人拿走了……。”学生说完后,我因势利导:这么多的问题,你们能想办法解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开始出主意,想办法。学生制定图书规则后,我再因势利导;你觉得我们班还有那些地方有问题呢?下面请你们继续当小医生,为我们班诊断一下。话音一落,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高级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附说明) 一、案例名称(主题) 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坚定“四个自信”,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结合章节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II》第十四单元浮士德经济学(《高级英语第二册》第三版重排版)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词汇知识:掌握课文中的新词汇与表达,拓展有关经济学、经济发展规律、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中英文表述。 语篇知识:了解说明文的语篇特点,语篇衔接与连贯。 文化知识:了解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制约因素、模式特点,以及相较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优越性。 2.能力目标 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围绕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主题,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探讨两者历史条件及模式特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文进行中国文化表达的能力。

逻辑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分析中美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通过对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批判性思辨及讨论,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能力。 3.素质目标 思想道德:增强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认同与信心,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坚强决心。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认同。 专业素质:通过比照及思辨,培养学生运用中英双语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表达中国立场,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和素质。 四、案例意义 以“比照中美经济发展模式差异”为授课主题,引入有关“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通过了解浮士德经济学的概念、内容、实质,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有关表述和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浮士德经济学发展模式的实质,并对比分析中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通过分析说明美国现行经济模式是一种基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的浮士德经济,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能够正确认识“四个自信”的重要价值,批判西方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自信。 五、教学过程 本单元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教学主题呈现、课堂讲解与讨论、观点分享与课后拓展四个部分,计划8个学时。其中课前准备与课后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面对毕业班,我们倍感压力。针对具体后期单项问题研究与教学,我也试图在系统和整体上进行深度剖析。举例说明之。 我在进行关于民族精神教学时,提出了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它的哪一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要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外国的社会制度也是需要学习的。此话一出,整个班响起一阵喧哗。我对他说:“哦?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一片掌声)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在等老师发表意见。 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历史的,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根本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思维活跃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能点燃起争论的“火”,也能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能适时的“熄火”。否则这样的课堂,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如何体现?活跃的课堂,是思维的活跃,是能力的活跃。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乱说乱讲,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两难问题时,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辩论,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思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道理,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第三课时) 一、背景: 长期以来,老师们总是抱怨学生学习政治不积极,导致教学效益低下。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是没有关系。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误认为教材内容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讲教材,另外误以为教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无序的知识硬塞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负担重而收效微,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政治的不积极。而且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顺序“照本宣科”,教学效益也必然受损。因此本人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就一定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内容顺序呈现更加符合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也杜绝“照本宣科”现象,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二、主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用教材教”,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从宏观上说教师既可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重新编排一个教学的结构。从微观上讲,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的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各种变通,既可以完全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补充另外的活动或采取其他的方式。因此,我想根据本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及本校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三、案例描述:

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1课有关“珍惜无价的自尊”的教学内容,它分了三个框题,其中第二框“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中谈了如何尊重他人的问题。第三框“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又谈如何尊重他人,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材,我在教学时打乱了教材原有结构,对其进行了重新整合,同时对一些探究活动稍做了一点变通。具体是这样的:学习第二框时对“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全展开,只研究我们为什么应该尊重他人?至于如何做到尊重他人?此时就不继续学习了,等到学习第三框时插进去一并研究。 而学习第三框时,我把第三框内容分成两大部分:如何维护自尊(即第一目“维护人格很重要”和第二目“自尊者豁达”)和如何尊重他人(即第三目“善于尊重他人”)。下面我仅叙述对“如何尊重他人”这部分内容的处理。 (一)活动:给班上同学写赠言 请你从尊重、欣赏、鼓励、期望的角度给你的家人、朋友、同学写一写 你的赠言。 要求:赠言只写对方的优点,你最欣赏的地方,完成后,当面送给对方。 回答: 1、你给别人写赠言,有何感受? 2、你收到别人的赠言有什么感觉?没有收到,又是什么感觉? 3、班上谁得到的赠言最多?为什么? 通过互写赠言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他人,尊重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的意见,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事实说明:尊重他人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因此我们要掌握尊重他人的原则,了解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 (二)学生看书、讨论: 1、你认为尊重他人的原则有哪些?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学时: 60学时 课程学分: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上有机化学的专业 案例作者: 审核人签字(系部盖章): 一、案例主题 爱国教育 二、结合章节(项目、任务) 第一章绪论 三、教学目标 通过“庄长恭:科研一生,我国有机化学的先驱”这一案例的引入,要说明中国的化学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学生应该向化学家学习,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四、案例意义 通过案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引发学生对化学家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五、教学过程实施 庄长恭(1894—1962),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天然产物的研究。他曾经留学美国,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1931年去德国,在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抗日战争初期回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去美国考察,当时美国一个制药厂出高薪聘请他,被他拒绝了,德国拜尔药厂要求购买他的专利,也被他拒绝了。 庄长恭1948年回国任台湾大学校长。全国解放后,他向往新中国,离开台湾回到大陆。 庄长恭是一位爱国的化学家,又是一位具有政治鉴别力的爱国的化学家。新中国建立以前,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为高薪所动,不为金钱弯腰,多次出国,又多次返国;新中国建立以后,他即回到祖国大陆,为新中国服务。

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又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全国解放后,庄长恭热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并为她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不仅表明了他的爱国思想,而且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 此案例以讲授和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案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我国化学研究起步较迟,但也不乏化学家。同时告诫学生学习化学后的用途,是要将所学知识用于祖国的发展上。不为高薪所动,不为金钱弯腰,一定不能为了一些金钱私欲将化学用在不法行为上。 六、教学考核评价 通过学习通APP进行教学并实施考核,通过“将有机化学用于何处”的讨论、意见发表及课后思考,评价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引发学生思考,告知学生所学必有所用,所用必在“正道”,在为祖国伟大复兴上,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孟波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及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一则 ——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单位:保太中学姓名:孟波我在进行《高擎民族精神火炬》教学时,提出了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主要是吸收它的哪些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差距?并说出理由。 有的学生认为应该吸收外来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东西;有的认为应该吸收例如企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有的认为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时,突然有个同学提出,我们应该学习外国的社会制度。此话一出,整个班响起一阵喧哗。我对他说:“哦?说说你的理由?”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么穷,那么落后,而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富裕,那么发达。这时有同学起来反驳:“中国底子薄,起步晚,所以才这样的。有的同学说:我们中国人口多,所以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另一位同学说:我国现在的发展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快得多。还有位同学说:我们只是经济发展的基数小而已,但速度还是很快的。争论告一段落,学生们在等老师发表意见。 我说:我想,从刚才的争论中,大家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之所以落后的客观方面的原因。可以说,造成我国相对落后的因素很多,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是在众多因素中,我们只有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这里,老师只给大家留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思考:我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社会制度?是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比社会主义国家富有、发达呢?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思维活跃的火花在跳动,激情在课堂上点燃了,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点燃起争论的“火”,也要控制“火势”,不能漫无边际,更不能影响其他方面,更要适时的“熄火”。否则这样的课堂,老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地位如何体现?活跃的课堂,是思维的活跃,是能力的活跃。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乱说乱讲,在设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两难问题时,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辩论,激发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思想,体味生活中蕴含的道理,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大学有机化学总结电子教案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试剂的分类与试剂的酸碱性 1、自由(游离)基引发剂在自由基反应中能够产生自由基的试剂叫自由基引发剂(free radical initiator),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叫链引发。如: Cl2、Br2是自由基引发剂,此外,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过硫酸铵等也是常用的自由基引发剂。少量的自由基引发剂就可引发反应,使反应进行下去。 2、亲电试剂简单地说,对电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就叫亲电试剂(electrophilic reagent)。亲电试剂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试剂或具有空的p轨道或d轨道,能够接受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H+、Cl+、Br+、RCH2+、CH3CO+、NO2+、+SO3H、SO 3、BF3、AlCl3等,都是亲电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接受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酸(Lewis acid),因此,路易斯酸就是亲电试剂或亲电试剂的催化剂。 3、亲核试剂对电子没有亲合力,但对带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叫亲核试剂(nucleophilic reagent)。亲核试剂一般是带负电荷的试剂或是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OH-、HS-、CN-、NH2-、RCH2-、RO-、RS-、PhO-、RCOO-、X-、H2O、ROH、ROR、NH3、RNH2等,都是亲核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给出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碱(Lewis base),因此,路易斯碱也是亲核试剂。 4、试剂的分类标准 在离子型反应中,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如:CH3ONa + CH3Br→CH3OCH3 + NaBr的反应中,Na+和+CH3是亲电试剂,而CH3O-和Br-是亲核试剂。这个反应究竟是亲反应还是亲核反应呢?一般规定,是以在反应是最先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试剂为判断标准。在上述反应中,是CH3O-最先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CH3O-是亲核试剂,因此该反应属于亲核反应,更具体地说是亲核取代反应。 二、反应类型 三、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如果一个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经过几步完成。则在反应过程中会生成反应活性中间体(active intermediate)。活性中间体能量高、性质活泼,是反应过程中经历的一种“短寿命”(远小于一秒)的中间产物,一般很难分离出来,只有比较稳定的才能在较低温下被分离出来或被仪器检测出来(如三苯甲烷自由基),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是真实存在的物种。 1、碳自由基(carbon free radical) 具有较高能量,带有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自由基。自由基碳原子是电中性的,通常是SP2杂化,呈平面构型。能使其稳定的因素是P-π共轭和σ-P共轭。 自由基稳定性的次序为: 在自由基取代、自由基加成和加成聚合反应中都经历自由基活性中间体。 2、正碳离子(carbocation) 具有较高能量,碳上带有一个正电荷的基团,叫正碳离子,又称碳正离子。正碳离子通常是SP2杂化,呈平面构型,P轨道是空的。能使其稳定的因素有(1)诱导效应的供电子作用;

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文综组周玉勇 驴子得救了 有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一日不小心掉进庭院中的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救驴子出来,但几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未能如愿以偿。这位农夫想到驴子年纪已大,不值得大费周折把它救出来,并决定放弃。不过这口枯井还是要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帮忙。农夫的邻居们人手一把铁铲,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里,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境遇时,刚开始还烦躁不安、痛苦地哀嚎着,一会儿这头驴就安静了下来,人们原以为井中的驴子已被泥土覆盖而死去,于是农夫便探头朝井下望去,出现在眼前的现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到驴子身上时,它就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在泥土上面……这样,很快这头驴子便上升到井口,枯井填了,驴子也随之得救了! 评析:人生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生活中不总是阳光明媚,也会有风风雨雨,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一帆风顺,心想事成,但那往往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作用,如同材料中驴子的情况一样,在每个人的生命旅途中,时而也会陷入枯井,被各种各样的“泥土”倾倒在身上,面对这种境遇,不同的人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急躁、烦闷、不安、怨天尤人,其结果只能是被落下的“泥土”所覆盖,成为挫折的俘虏;另一种人,则是挫而不折,乐观向上,轻轻地掸去落在身上的“泥土”,开拓进取,并从中炼就了坚强的意志品质。

文综组周玉勇 盲人提灯笼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盲人一手拿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着一只灯笼。路人问:“您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道理很简单,我提着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这么多年来,由于我的灯笼为别人带来光亮,为别人引路,人们也常常热情地搀扶我,引领我走过一个个沟坎,是我免受许多危险。你看,我这不是既帮助了别人,又帮助了自己吗?” 评析: “予人方便,自己也方便。”盲人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其实奉献爱心,去爱每一个人,是我们很容易做到的事。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束花都可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同时也美丽了自己的人生。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精神是每个时代都不可或缺的良好道德品质。我们心里要时刻装着别人。只有我们慷慨地付出,才会有惊喜的收获。有时,成功就是我们不经意间付出的回报。

“XXXX”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模板)

附件2 “XXXX”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模板) XX学院(部) XXX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提示:本次立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课程名称) 授课对象:(提示:XX专业XX年级) 教学章节:(提示:请项目负责人从本课程教学内容中选取一个相对完整的、最适宜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的教学章节) 使用教材:(提示:教材名称、出版社) 教学课时:2节/3节/4节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500字左右) (本部分撰写提示:授课教师是如何根据本教学主题及其教学目标确定在本章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设计教学方法的;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结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如何评价教学成效等。)(“我想怎么改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五、教学过程(3000字左右) (本部分撰写提示:本部分为课程教学实录,要详细写明前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思路”如何在教学中予以具体落实和开展的。应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尤其是课程思政改革开展的真实情景【如具体有哪些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及学生活动,以及关键性环节或活动开展的设计意图等】,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我是怎么改革的”)

(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问题导向,要紧紧围绕所欲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六、教学反思(“对改革的总结和反思”) (本部分撰写提示: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 本次教学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七、教学效果 (提示:本部分请简要概述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哪些具体成效”) 附:相关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典型成果 (本部分提示: 1.相关教学资源:与本章节教学内容相关可供学生课外学习参考的课程思政方面的书目、文章、网站信息等。 2.学生相关学习成果: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与本章节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思政方面的典型资料;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体现教学改革效果的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学习心得、感悟等。) (特别说明:以上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撰写模板只是给各位项目负责人提供了一个撰写基本框架,各项目负责人可以在撰写过程中结合本人教学特点及本课程实际增加内容。)

有机化学教案

山东理工大学教案

? ? 2 第五章 脂环烃 §5.1 脂环烃的定义和命名 §5.1.1 脂环烃的定义 在结构上具有环状碳骨架, 而性质上和脂肪烃相似的烃类,叫做脂环烃。脂环烃的分类如下所示: 饱和脂环烃, 环烷烃 如: 等 脂环烃 环烯烃 如: 等 不饱和脂环烃 环炔烃 按环的大小又将脂环烃分为:小环(3~4元)脂环烃;普通环(5~7元)脂环烃;中环(8~12元)脂环烃和大环(十二碳以上)脂环烃。 按环的多少可将脂环分为:单环化合物;多环(桥环、螺环)化合物。 §5.1.2脂环烃的命名 (1)环烷烃的命名 根据分之中成环碳原子数目,称为环某烷;把取代基的名称写在环烷烃的前面;取代基位次按“最低系列”原则列出,基团顺序按“次序规则”排序在后的优先列出。 例如: (2)环烯烃的命名 根据分之中成环碳原子数目称为环某烯;以双键的位次和取代基的位置最小为原则。 CH 3 CH 3 CH 3 CH 3 1,3-=甲基环戊烷 异丙基环己烷 1-甲基-3-异丙基 环己烷 1,4-=甲基-4-乙基 环己烷

例如: (3) 多环化合物的命名 1)螺环化合物:螺环化合物是两个环共用一个碳原子的环烷烃称为螺环烃。螺环烃的编号原则:从较小环中与螺原子相邻的一个碳原子开始,经过小环到螺原子,再沿大环致所有环碳原子。根据成环碳原子的总数命名为环某烷,在方括号中标出各碳环中除螺碳原子以外的碳原子数目(小的数目在前,大的在后),其它与烷烃的命名相同,例如: (2) 桥环化合物:在分之中含有两个或多个碳环的多环化合物中,把两个环共用两个或多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称为桥环化合物。桥环化合物的编号原则:从桥头的一端开始,沿最长桥编到桥的另一端,再沿次长桥到始桥头,最短的桥最后编号。命名时根据成环碳原子总数目称为环某烷,在环字后面的方括号中标出除桥头碳原子外的桥碳原子数(大的数目排在前,小的排在后),其它与环烷烃的命名相同。例如: 7,7-二甲基二环[2,2,1]庚烷 CH 3 CH 3 CH 3 环戊烯 1-甲基环戊烯 3,4-=甲基 环己烯 1,3-环戊烯 2-甲基-1,3- 环己二烯 2CH 3 2-甲基-5-异丙基二环[3,1,0]己烷2-乙基-6-氯二环[3,2,1]辛烷 2 3 螺碳原子 1-溴-5-甲基螺[3,4] 辛烷 桥头碳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97989

平等尊重你我他教学案例 一、背景: 长期以来,老师们总是抱怨学生学习政治不积极,导致教学效益低下。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是没有关系。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思维过程重视不够,误认为教材内容是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没有发掘出教材系统前后的本质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照本宣科讲教材,另外误以为教师的思维过程就是学生的思维逻辑,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思维错位或脱节。 无序的知识硬塞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负担重而收效微,结果只能是学生学习政治的不积极。而且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顺序“照本宣科”,教学效益也必然受损。因此本人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益,就一定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使内容顺序呈现更加符合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也杜绝“照本宣科”现象,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二、主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用教材教”,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从宏观上说教师既可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学,也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结构进行教学,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重新编排一个教学的结构。从微观上讲,教材中设计了探究活动的环节,教师可以进行各种变通,既可以完全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补充另外的活动或采取其他的方式。因此,我想根据本校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及本校教学设备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 三、案例描述: (一)活动:给班上同学写赠言

请你从尊重、欣赏、鼓励、期望的角度给你的家人、朋友、同学写一写 你的赠言。 要求:赠言只写对方的优点,你最欣赏的地方,完成后,当面送给对方。 回答: 1、你给别人写赠言,有何感受? 2、你收到别人的赠言有什么感觉?没有收到,又是什么感觉? 3、班上谁得到的赠言最多?为什么? 通过互写赠言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价他人,尊重他人,学会正确地看待他人的意见,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事实说明:尊重他人可以使人理智,尊重可以使人悔过。尊重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产生无法估量的正面效应。我们学会尊重他人。因此我们要掌握尊重他人的原则,了解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 (二)学生看书、讨论: 1、你认为尊重他人的原则有哪些? 2、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有哪些? 教师归纳: 尊重他人的原则:民主、平等、合作、宽容。 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三)创设情景: 着名作家萧伯纳在国外访问期间曾经到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并和她玩了很长时间。分手后,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着名的萧伯纳。”小姑娘望了萧伯纳一眼,学着大人的口气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同你玩的是××(小姑娘)的名字。”这使苏伯纳大吃一惊,立刻感到自己太傲慢了。从此,他常常回忆这件事,并感慨地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成就,都要永远谦逊。这就是那个小姑娘给我的教训。”萧伯纳的教训就在于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