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2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2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2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2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2.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3.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4.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5.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有客观规律

6. 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

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7.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8.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物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9.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A.机械决定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10.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A.辩证法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11.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A.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4.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B.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D.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所谓形式

15.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与局部

D.同一性和斗争性

16. “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

A.割裂了事物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割裂了事物质与量的关系

C.割裂了事物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D.割裂了事物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7. 事物的性质是由:

A.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

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

C.矛盾斗争性决定的

D.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8.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20.哲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1. 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A.矛盾的普遍性

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同一性

22. 区分事物发展过程的量变和质变的标志是:

A.事物发展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发展是否超过“度”的范围

D.事物发展是否显著

2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24.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C.把握事物的度

D.确定事物的量

25.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26. 质与量的最根本的区别是:

A.质是内在的,量是外在的

B.质是由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量是由矛盾普遍性决定的

C.质与事物直接同一,量与事物不直接同一

D.质是单一的,量是多方面的

27.按照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体现了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质变过程的量的扩张

D.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28.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前进性

B.质变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29. 任何事物内部都具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A.事物发展的积极方面

B.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C.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

D.符合事物发展和人的需要的方面

30.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点评。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 对事物既要认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认识其矛盾的次要方面

B.对事物既要看到其现象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C.对事物既要把握其同一性又要把握其斗争性

D.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31.区分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最根本的是:

A.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B.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支持

C.在形式上是否新奇

D.在时间上是否是新近发生的

32.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

A.向着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

B.向任何一个方向的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33.“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的发展是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时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D.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3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斗争原理

35.“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的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是:

A.相对主义诡变论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论观点

D.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36. 把同质的食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属性和量

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

D.事物等特殊矛盾

37. 辩证法所说的“扬弃”是指:

A.克服和抛弃

B.纯粹的否定

C.既克服又保留

D.纯粹的肯定

38. 我国制定2010年远景规划的依据是:

A.现实的可能性

B.抽象的可能性

C.好的可能性

D.现实性

39. 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

A.不起任何作用

B.其决定作用

C.可以促进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D.时而起作用,时而不起作用

40. 事物中的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

A.真相表现事物的本质,假象表现事物的外在现象

B.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象的是假象

C.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是真相,显现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

D.从正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的是假象

41.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衰邦”的说法是: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

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

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

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42.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是: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宿命论的观点

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43.唯物辩证法的因果联系是指:

A.一切前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B.一切同时存在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44. 唯物辩证法对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是: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45.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用思维整体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B.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46. “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几个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C.机械决定论

D.非决定论

4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关系

D.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单项选择题答案

1C 2A 3C 4B 5C 6C 7D 8C 9 C 10B

11A 12A 13B 14A 15D 16A 17D 18A 19D 20C

21C 22C 23 A 24C 25A 26C 27A 28D 29B 30D

31A 32A 33C 34C 35B 36B 37C 38D 39C 40D

41A 42C 43D 44D 45C 46C 47A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北京大学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题库 1 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目的是 A 创造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B 确立作为研究出发点的原则。 C 寻找辩证法的实例。 D 非A 非B 非C 。 2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 A 判断自然科学中的是非。 B 划分自然科学中的哲学派别。 C 提供从事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D 非A 非B 非C 。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3 科学哲学 A 的核心是科学方法论。 B 是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学科。 C 不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 D 亦A 亦B 亦C 。 4 科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在于科学知识是 A 系统化的知识。 B 已经被证明了的真理。 C 分门别类的学问。 D 非A 非B 非C 。 ?5 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是要区分 A 科学与宗教、艺术、哲学、常识、美学、伦理。 B 科学与伪科学。 C 科学与意识形态。 D 亦A 亦B 亦C 。 ?6 科学方法论中所说的可检验性,是指一个陈述或者其检验蕴涵 A 能够与经验证据直接进行比较。 B 有可能被证明为错。 C 要冒被证明为错的风险。 D 亦A 亦B 亦C 。 7 科学与真理的关系是 A 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是真理。 B 真理并不一定是科学知识。 C 非A 非B 。 D 亦A 亦B 。 8 真正的科学知识 A 具有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B 具有可能被证明为真理的性质。 C 不包括那些错误的知识。 D 都有可能出错。 9 重大科学成就, A 必须具有主体际性。 B 其论证过程是秘而不宣的。 C 是其他人不能理解的。 D 是不可怀疑的。 10 前几年,中国东北地区某人宣称,已经用经济的办法在常温常压下把水变成了汽油,从而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其论证方式 A 不符合公开性原则。 B 不具有主体际性。 C 违背了相容性原则。 D 亦A 亦B 亦C 。 11 科学理论 A 都有其适用范围。 B 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C 的真理性没有例外。 D 区别于假说之处就在于后者尚未得到证明。 12 科学事实是 A 颠扑不破的真理。 B 客观存在的事实。 C 科学家们的约定。 D 对自然界存在的客体、现象、过程的描述和确认。 13 进行思想实验,必须? A 做好完备的实验记录。 B 选用恰当的仪器设备。 C 注意比较不同实验之间的误差。 D 非A 非B 非C 。 14 在相同的环境下,生理上正常的人对同一个现象的观察结果 A 是相同的。 B 是不同的。 C 可能是不同的。 D 非A 非B 非C 。 15 正确的观察 A 就是观察对象在视网膜上留下的印象。 B 不受理论的影响。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两个总特征),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又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 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联系概念/联系的观点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方法论要求)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反之是诡辩论)。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3)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要求(指导意义):部分离不开整体要求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整体离不开部分要求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的方法。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综合与分析相结合)。 5、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趋向性),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3)发展观的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6、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方法论(坚持发展观的一种要求):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7、量变质变辨证关系原理

用唯物辩证法看待事物

用唯物辩证法看待事物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本源。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它的内容。用唯物辩证法看待事物是非常重要的。 鲁迅曾在中国处于危难时期时写过这样一篇文章《拿来主义》。文章通过一个“宅子’’的例子巧妙详细的阐述了继承外来文化遗产的规则和道理,一些例子也运用的非常生动。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或拿来利用或存放或毁灭,但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大胆接受但也要批判吸收,不应该盲目接受。我们要根据文化或事物的性质,来判断我们是否要接受或拒绝,排除盲目排外。当时帝国主义疯狂掠夺中国,霸占中国的财物、甚至文化,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拿来主义》就在其中。他巧妙并灵活的运用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生动而深刻的阐述了拿来主义,并批判了排外主义,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外来文化的规则和基本原则。就是对待外来文化,首先就要“拿来”,然后“挑选”,最后更新利用。鲁迅在这一时期也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因为这种文章对中国的革命真的有很大的作用。不只是对待文化,对待其他的事物我们也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相信我们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收获。 唯物辩证法同样也包括很多内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也在其中。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所谓的社会存在就是指物质生活,而社会意识则是指精神上的满足。就像材料中统计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样,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所导致的。以前的大学生会包分配,而随着越越多的大学生,改变了大学生在供给和需求方面的平衡关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工作而选择创业。另一方面,我国在实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也不单单追求物质上的满足。物质生活上的改变也使中国青年的就业心理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已经不满足为别人工作,甚至有的人没有工作,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选择自主创业。而比比皆是的成功创业者又为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做足了榜样,又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相信中国的发展将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努力下有一个大的飞跃。 对于鲁迅的拿来主义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与否,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或失业问题,我们都应该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事物的矛盾所在,更好的认识事物。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看问题,相信我们会有不同的收获。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测试题及答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在生态系统的定义中,其揭示的哲学观点是( )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C.自然界不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D.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相互交织的联系网,在其定义中也明确揭示了这一点,故应选D。 2.哲学上的联系概念与社会生活中人们常讲的具体联系之间的关系是(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③主观与客观的关系④多数与少数的关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哲学上的联系是对生活中具体联系的概括,因此①②符合题干要求。 3.《循环经济促进法》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些层面包括: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共生的企业生态网络;城市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区域或整个社会的废弃物回收和再利用系统。这体现出世界是() A.客观的物质性世界B.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C.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D.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事物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有机地联系起来”,材料中所列举的各个层面都是有机联系的,这体现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B正确。 4.2010年9月13日~15日,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新领军者年会,即第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的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一切有利于对外开放的政策,我们都会坚持下去。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④正确的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方向和进程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5.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法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 答案:D 6.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 ①自在事物的联系②人为事物的联系③主观臆造的联系④真实的联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A 7.“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A.不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C.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前提条件D.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概括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唯物论部分(主要原理、观点)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 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到按规律办事。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1)辨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我

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客观规律性始终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 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可变性、多样性) 1、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联系还具有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或系统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所以在一切活动中,要求我们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出发,选择最佳行动方案,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和看法

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世界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上课、做作业、吃饭、打水,以及我们对这些事情的认识,这些事情的想法,以及从这些微小的事情所折射出来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看法都离不开五个字——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例如事物的发展在一定的基础上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需要十分注意量变到质变的关系。就拿我自己做个活生生的例子吧,我的身材在男生中算是比较瘦的,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比较强壮,我通过刻意加大每次饭量来达到目的,并且体育锻炼,但是一周两周过去了,我发现自己的身材还是跟原来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仅仅做到了量变,并没有做到质的变化。但是等到几个月后,我的身材变得强壮了,因为这已经引起了质的变化,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毛主席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以矛盾规律为例,它包括两方面,矛盾普遍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后者为例,我们经常说有时候兄弟打架甚至动刀动枪,比和外人干仗还不如,这时候兄弟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是如果外人欺负哥哥,那么弟弟绝不会袖手旁观,这时候与外人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兄弟之间的矛盾就成了次要矛盾。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事物自身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性。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是在错误价值观指导下片面看问题的表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在金融市场当中的理解和套用

唯物辩证法在金融市场当中的理解和套用 唯物辩证法总说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的区别 1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金融市场中可以理解为;一切是以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基础的,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没有实体就没有虚拟,这个总论调)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在没有实体就没有虚拟这个总基础上,研究”实体和虚拟怎么样互相影响,运行,和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唯物论主张;实体是基础,先有实体,后有虚拟,实体决定虚拟,实体第一性)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承认实体和虚拟之间的矛盾,坚持用实体和虚拟之间有联系,在不断发展,而且要全面的看。不对的看法是两者之间不联系,不发展,只有坏或者只有好的一方面) 3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哲学唯物辩证法练习试题

禾云中学哲学唯物辩证法练习题 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份,共 80分) 1.在哈尔滨“东北虎林园”,牛虎相斗,虎败牛“手”。<<人民日报>>以文字和图片形象地报道了这个事实。人工喂虎,虎性退化终致“牛胜虎”事实的发生。这一事实表明 A.牛和虎是对立的统一 B.事物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事物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D.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2.“见贤思齐(齐:看齐),见不贤而内省(内省:自我反省,警惕)。”这种修身之道包含的哲理有 ①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③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任用④要具体分析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3.下列观点体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的是 A.“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人定胜天” 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与“存在即被感知” D.“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与“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4.“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之中,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对立之中。”这是一种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面上学观点5.“看不到二十多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这一思想 ①坚持了两点论的观点②坚持了矛盾分析的方法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观点④坚持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6.有人在办事以后说,这件事办得毫无结果。“这件事”是否只有原因,而无结果?在你看来正确的是 A.无结果,因为原因和结果没有必须联系 B.有结果,因为相继出现的现象具有因果联系 C. 有结果,因为有时办事情确实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D.有结果,因为原因和结果不可分.有其因,必有其果 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 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C.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互相斗争的 8.在理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段话反映的哲学原理是A.矛盾具有普遍性 B.局部和整体不可分割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高中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部分应记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 二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联系的整体、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是对前面的肯定,形而上学是对前面的否定。 三、基础知识 ㈠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定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表现(结论):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⑶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特征: ⑴客观性: ①定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表现: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加以实现。] ④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⑵多样性: ①定义: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条件不同,形成的联系结果也不同,既联系的多样性。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③[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客观联系。] ㈡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趋势:⑴发展的定义:事物的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向进步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方法论:坚定前途是光明的。] ⑵表现:整个世界是发展的:自然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3.发展的道路: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的特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仰望人类思想史的浩瀚星空,上面闪烁着千百颗光彩照人的智慧之星,从探究世界本原的古希拉的先哲们,到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庞杂的一个辨证法体系的黑格尔;从重人事,定礼乐、倡仁道的中国儒学始祖的孔夫子,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孙中山,他们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但是,在群星灿烂的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的认识如此深刻和透彻,更没有一种理论能象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富有成效地改造了人类生存的“小小寰球”。当今世界和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最伟大的革命,而这场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做为精神武器和思想旗帜。可以说,要了解世界最近一百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不行的,要认识现代世界的基本格局和纷繁复杂的现象,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行;同样,要展望我们食品药品发展的前景,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更不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必要”的哲学。它不仅提供了给我们一种历史观,同时,它也是我们作为历史创造和工作实际的行动指南,尽管当今的世态和社会包括一些工作思维是多变的,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的必变是肯定无疑的,但我们要看到大部分的改变将是在马克思理论本身的鼓舞和指导下进行的。 就从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来看,从成立至今我们为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成绩是肯定的。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新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出现,要求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就不能更好地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测试题 新人教版

河北省吴桥中学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测试题新人教 版 (选择题22题,主观题3题。用时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1、2009年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吨水泥的要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A.联系的主观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普遍性 3、“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100-1=0”蕴含的哲理是 ①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②整体决定部分,部分的作用取决于其在整体中的地位 ③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的成败 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作用有事大于整体的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北京奥运会奖牌创造性地将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在一起,实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这一设计与创新说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创新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中共中央多次强调,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在哲学上体现了 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内在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6、农历辛亥年是60年一遇的“金猪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改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金猪宝宝”有福气。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是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7、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部分影响整体 B.部分依赖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8、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质衣服,但国内只准重粮食而不准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涨,临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齐王又命令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疆土得以扩张。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

唯物辩证法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第二,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同认识方法是一致的,其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第三,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原理,要求我们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于事物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趋成熟,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如果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必将一事无成。 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社会的进步是这样,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 总之,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就能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所以,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步先阐明什么是唯物辩证法,重点是阐明唯物是历史观唯物,说明一下与形而上学,主客观唯心的区别,其次是突出辩证,系统阐述一下三大原理和矛盾的特性。如果能把哲学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与次要问题(可知与不可知)同三大原理结合起来阐述最好,如果功底不够的话只是阐述三大原理也可以。 第二步大略说明一下发生的事情。然后从三大原理(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入手,使用三大原理对这件事进行分析,然后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从唯物辩证法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从唯物辩证法看大学生就业问题 作为一名大三学生,也马上就要毕业。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全国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难点,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业不足的困扰。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展开和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中难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对知识经济发展条件下就业理论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我们应该以联系的观点看分析为何会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一)联系是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从大学生教育方面来看,高校普遍扩大招生,扩招后优质办学资源被快速稀释。各校的办学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养模式的僵化,学校责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养的质量、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这也是大学生在社会上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之一。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观念出现错误,一大部分认为,大学生的工作应该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资、待遇还要好才符合他们的学历,他们把自己的学历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门槛,不愿意去从事那些本身是劳力的工作。 (二)联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社会的大背景来分析,这几年来,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贷危机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紧张、急剧的局面。现在我国是处于经济的转型期间,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市场竞争产生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加上,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更是冲击着整个市场的容纳能力。接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的发展部充分,相当限制了就业的机会。 所以,用马克思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会发现事物的产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以及发展的因素。由联系的观点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是由时代的客观性以及影响的普遍性造成的,再次在发展观点的指导下,大学生就业困难另辟蹊径更是具有对社会的发展的创新。因此解决问题的对策也应该从联系、发展的层次出发。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是在永恒发展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是我们的现实问题,但是,不会永远是社会问题。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方法论的最高代表,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然也是指导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的锐利武器。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理论素养,努力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发挥它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论述学习和生活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一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不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

唯物辩证法--精选试题2

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有限和无限的观点 2. “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 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3.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指: A.对立面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C.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D.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4.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一论断说明: A.世界除了过程,什么都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本身是没有方向的运动状态 D.承认运动就必然否认相对稳定 5.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 B.是否承认事物的永恒发展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是有客观规律 6. 人们由于利益的驱动,疯狂挖掘草原上的植物——“发菜”,严重地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局部土地沙漠化,这个案例说明: A.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 B.过分强调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追求人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没有看到眼前活动与生态平衡的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质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的联系 7.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个论断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决定论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看中美关系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看中美关系 101022014074 黄雪娇金融一班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攀升,中美关系逐渐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中美关系的好坏也直接或间接的牵动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和转变。因此,处理好中美关系不仅是中美双方两国的职责也是世界上各国要关注的问题。 中美关系自建交以来一直是从缓和到紧张,再到缓和的周期性局面,但是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走向缓和。从唯物辩证法来看: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其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起着决定作用。同样,中美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做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总趋势是向着和平发展的方向。因此,对中美关系应该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坚持用两点论来看问题。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整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回顾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很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虽然双方的关系在冷战时期曾出现多次起伏、危机,但始终没有破裂,到现代中美关系反而加深了。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的。稳定中美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关键。机遇来自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使得美国有求于中国的面不断上升。中美关系的友善对中国经济求得稳定,高度的发展空间是很有利的。 然而,中美双方也有很多差别和斗争,中美双方在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和人权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中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改善和发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最容易导致中美关系发生直接冲突的敏感问题。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享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一直以来,美国看待中国的想法,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矛盾双方在矛盾统一体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中美双方的矛盾方面中,也存在着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在当前合作是主要方面,对抗是次要方面。因此中国必须加强与美国的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减少对抗。 我们应正确看待中美关系中的合作与摩擦,合作是必要的,它能创造共赢;摩擦也是必要的,它能让中美双方在此过程中加深相互间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使得旧的中美关系在摩擦中发展为新的中美关系。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及答案解析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高考试题汇编练习 一、选择题 1.(09江苏卷27)“5.12”汶川大地震后,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北川中学高三学生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一词蕴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9海南卷21)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对地球家园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通过“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因为 ①环境的人为恶化有一个从逐渐量变到根本质变的演变过程 ②环境的人为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③环境的改变是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④环境的改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09北京卷33)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A 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B 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 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 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4.(09山东卷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5.(08全国Ⅱ卷30)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凭经验和感觉。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 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④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