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2018年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2018年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都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tiǎo) 俨.然(yǎn) 篆.章(zhuàn) 翕.忽(xī)

B.悄怆.(chuàng) 垂髫.(tiáo) 壬戌.(xū) 寤寐.(mèi)

C.二黍.(shǔ) 罔.不(wǎng) 蒹葭.(jiā) 邑.人(yì)

D.清洌(liè) 俶.尔(shū) 阡陌.(mò) 间隔(jiā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诎右臂支船

B.便要还家

C.近岸,卷石底以出

D.左手倚一衡木

3.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B.其岸势犬牙

..差互

C.凄神寒.骨D.东坡右手执.卷端

4.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C.乃记之而去.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5.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珮环,心乐.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不可久居.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尝贻余.核舟一

D.其中往来

..种作往来

..翕忽

6.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则题名其.上

C.忘路之.远近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乃记之而.去

二、句子默写

7.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___?(《式微》)

(3)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吉米到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1)【辨年龄排座位】出席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的特点:

①古稀②垂髫③不惑④花甲⑤弱冠⑥而立

请你帮他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2)【作古诗领报酬】吉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校刊登载了,稿费以每字7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吉米在写领条时,不会用汉字大写数字的标准写法来写金额,请你帮帮他。

已领金额:

(3)【读美文理语序】今天的课堂作业有一道语序排列题,吉米被难住了,请你帮他把语序排列好,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汉字,你是中华文化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①采菊东篱的悠然、带月荷锄的自在,因为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

②玄妙灵动的狐女、变幻莫测的山市,因为你而随乡道草庐的茶香流传

③石壕村中的夜啼、“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声,因为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振聋发聩

④河畔婉转的雎鸠、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为你而一起被采进《诗经》的抑扬顿挫

正确顺序:

(4)【开班会拟标语】八年级(6)班将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邀请吉米参加,吉米想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副宣传对联,请你帮帮他。

四、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0.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

..(______)

(2)阡陌交通

..(______)

(3)咸.来问讯(______)

(4)欣然规.往(______)

11.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六、对比阅读

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雨中上韬光庵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注)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2)佁然

..不动

(3)益.信声无哀乐也

(4)恨.僧少可语耳

15.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踞石而.坐学而.不思则罔

B.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山之.营卫得水而活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

16.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7.翻译下面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

18.(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从中传达出了作者______心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的情绪。

七、作文

1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戏剧、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有真情实感;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参考答案

1.D

【解析】D项“俶.尔”应读chù,“间.隔”读作jiàn。

2.C

【解析】

A.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D.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意思是左手靠着船上横着的栏杆。故选C。

3.D

【解析】A.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B.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C.凄神寒骨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D.东坡右手执卷端执:拿着。和现代汉语用法一样。选D。

4.A

【解析】

B.妻子:妻子儿女;C.去:离开;D.曾:竟然;良:好,良好、善良/良田:指土质肥沃的田地。和现代汉语用法一样。选A。

5.D

【解析】

A.以----为乐/快乐;B.停留/在;C.其余,剩余/我;D.都是“来来往往”。所以选D。6.B

【解析】

A.因为/用;C.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核舟;D.表并列,并且/表顺承,然后。B.都是代词,它的。所以选B。

7.(1)窈窕淑女,钟鼓乐之。(2)胡为乎中露?(3)青青子佩(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

名句默写:以大纲要求背诵的内容为主,课本诗文考前必须逐一过关,不可放过。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3、一定要动手写写其中的易错字,坚决消灭错别字。4、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不要因为书写有误丢分。要注意那些同音异义词,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应知其音,明其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这类词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具有迷惑性和误导性。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

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8.(1) 座位排序是(填数字序号)①→④→③→⑥→⑤→②

(2) 已领金额:壹佰玖拾陆元。

(3) 正确顺序:④①③②

(4)示例: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创造人类美好未来__②四书五经颂中华美,唐诗宋词扬民族情__③诗书礼易培植华夏沃土,书画琴棋展示九州情操

【解析】(1)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岁。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大写数字的使用始于明朝。朱元璋因为当时的一件重大贪污案“郭桓案”而发布法令,其中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复杂的汉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使用至今。(3)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此题是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汉朝,东晋,唐朝,清朝,故顺序是④①③②。

(4)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点睛:标语的拟写技巧与标准:(1)活用修辞①对偶②对比③比喻。(2) 仿拟熟语(成语俗语、诗词歌词、名言警句)。(3)巧用谐音(4)拟写标准。①内容具体,指向明确,必须具体明确,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混模糊。②简洁精练,朴素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练。③构思新颖,富有创意,要力争做到内容醒目,便于记忆。④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应尽可能用“美”和“善”的人格目标唤起人的潜在美德。

9.(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2)D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阅读诗歌,根据内容了解划线句了的内容,抓住每个字词理解分析。“伊人”是诗歌中一个美丽的形象,即“君子”所追求的那个女子;“水”指河。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阅读诗歌,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诗歌内容一一比较,判断正误,全诗有执着的追寻而无绝望的情绪,所以D项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0.整齐的样子交错相通全,都打算,计划

11.A

12.(1)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2)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3.C

【解析】

10.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

11.B.省略了村人和渔人;C.省略了渔人;D.省略了村人,即“此人一一为村人具言所闻”。所以选A。

1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注意关键词语“延”“得”“扶”“向”“志”的意义和用法。

13.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分析错误。应是:反映了桃花源人热爱和平安宁的生活,不希望外人来打扰。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

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14.(1)心乐之(以……为乐)

(2)佁然不动(静止不动的样子)

(3)益信声无哀乐也(更加)

(4)恨僧少可语耳(遗憾)

15.B

16.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7.(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水声不断,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

18.贬谪后的孤寂悲凉知音难觅的惆怅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③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益:更加。④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恨:遗憾。

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A.①句意为: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而:表修饰;②句意为: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而:表转折。

B.①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以:因为;②以:因为。

C.①句意为: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之:的;②句意为: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记录下了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当时的情景。

D.①句意为:小潭的岸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其:代词,小溪.②句意为: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其,难道,疑问代词。

故选B。

16.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语词需要停顿,主谓之间需要停顿,并列短语之间也需要停顿.需要结合句意和句式来判断。句意为: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故答案为: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

1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像蛇一样。②重点词有:沸:水波翻涌的样子。息:停止。18.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概括即可。阅读全文,了解内容,甲文抓住关键语句“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概括为:作者游览小石潭,触景生情,由乐转悲,表现被贬后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乙文从“恨僧少可语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情绪。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一)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二)译文:

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19.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温暖

一路上有你,你伴随着我,走过春夏秋冬,走过黑夜白昼,走过平原山川,走过闹市荒野。你,一直跟在我的身后,为我加油鼓劲,给我坚持的力量、成功的希望。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我一个人在跑道上狂奔,每当精疲力尽时,我都会看见你。你,一直在我身后,与我一起奔跑,让我的心中,充满一种必胜的信心。

你,不离不弃,毫无怨言,默默地跟在我身后,陪我跑完全程。

在凉风习习的秋日,傍晚你常常与我一起漫步,与我一起回忆过去,瞻望未来,与我一起探讨理想,思考人生,使我走向成熟。

在大雪纷飞的冬日,深夜里学习,睡意扑面而来。可是看到你,坐在灯光下,看着我,就像我看着你那样,睡意顿时无影无踪。因为,我知道,你一直在陪着我,好似“挑灯看剑”一样,在书中,我仿佛看到一同学习的同学。

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在光线的照射下,我看着你,好像明白了一切,不管刮风下雨,你都会出现。因为,你就是我,你就是我忠实的影子。

影子,你陪伴了我十三个春夏秋冬。一切都可能离开我:父母、亲情、友情……唯独你不会离开我。别人可能会不理解我,甚至误解我,冤枉我。可是,你不会,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那黑黑的身体,表现出了对我的无限信任。只有你才是我的知己,只有你明白我的思想,只有你,能陪我走到最后。

影子,在我成长的一路上,少不了你的关心、鼓励和信任。

一路上有你,影子。你在我的后方注视着我,激励着我,并将看着我走得越来越远。

夕阳余晖下,我与我的影子,一同走向远方。

一路上有你,我的影子——另一个我。

【解析】

【详解】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命题者呼唤我们从狭隘的生活空间走出来,从封闭的自我世界走出来,去拥抱人生,感悟真情;呼唤情感的绽放,让心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陪伴”,陪同作伴,是一种相互的行为,既可以通过叙事写人,也可以通过叙事凸显感情。陪同是一种真情的付出,也是爱的责任,更是彼此间的温暖行动。可以写身边熟悉的人,讴歌父母师友对自己的关心和支持;可以写你熟悉的名人,表现名人对自己的影响和引领;可以陪伴自己的当然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如爱书的同学可以写书籍陪伴自己走过的岁月;爱下棋的同学可以写象棋陪伴自己的左右,并获得许多人生的启示等;还可以还可以把前两种立意结起来,把父母师友之爱寄寓在某个事体事物之上,让它“陪伴”自己的成长。如写自己珍爱的一只闹钟一直陪伴自己,因为那是一次自己迟到后,父亲送给自己的。如果变换视角,将他人陪伴“我”的平凡立意,改为“我”去陪伴他人,如写爷爷老了,而我在外上学,陪爷爷的时间越来越少,内心有一种内疚之感。这样的立意会更新颖。注意以细节感人,以真情感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