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司利益受损

公司利益受损

公司利益受损
公司利益受损

股东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若干问题研究

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若干问题研究

民四庭课题组

【内容提要】我国法院处理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时,面临诸多司法难题。在处理实体性争议时,法院应当准确把握高级管理人员身份,注意理清董事、高管违反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的事实情况。在处理程序性争议时,法院应当逐步统一对公司诉讼代表人选定、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与刑事案件交叉等问题的理解。在分配举证责任时,法院应当认识到一般举证责任规则在实践中的局限性,适当行使自由裁量权平衡当事人利益。

【关键词】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忠实义务勤勉义务股东代表诉讼

司法实践中,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或者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定义务,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2008年以来,我院民四庭共审结该类

案件70起,2008年、2009年及2010年分别审结13件、19件和18件,2011

年1月-8月,已审结此类案件20件。我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此类案件在实体、程序及举证责任等方面仍存在许多疑难问题,本文选取较为突出的几个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的基本情况

(一)案件特点

1、涉案企业构成类型多样。2008年至2011年8月审结的70起案件中,内资企业42家,占60%;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8家,占11%;外商独资企业12家,占18%;中外合作企业8家,占11%。

2、涉讼主体身份多元。股东与监事、董事、法定代表人或总经理身份交叉的案件占总数32.85%,董事长与法定代表人身份兼具的案件占总数的22.86%,以总经理、副总裁、财务总监等身份涉诉的案件占44.29%。

3、涉嫌侵害方式多样。审结的案件中,当事人侵害公司利益的方式主要包括:董事长或法定代表人在离职、被免职后继续占有公司印章、营业执照等材料拒不归还;高级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公司财产或违反竞业禁止义务,设立和开展同业竞争业务;股东或董事违反忠实义务,与关系人企业进行损害公司利益的不公平交易等。

4、调解难度大。公司与被诉股东或高管之间矛盾冲突尖锐,案件调解难度较大。70起审结案件中,双方庭外和解11起,主动撤诉2起,经法院调解结案的仅1起。

(二)成因分析

1、公司内部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例如,一些公司章程中只规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的权利义务,而未规定执行董事、总经理权限范围,这将导致公司实际运行中权力容易被滥用,并在相关纠纷发生后无“章”可循。又如,一些公司财务制度不规范,公章保管不严,当股东与董事、总经理身份发生交叉时,财务制度无法有效约束相关人的行为。

2、职位公示不明。不少公司在章程或营业执照中没有明确当事人的具体身份,在公司成立后也未就具体职务分工及授权作出规定。在当事人侵权行为发生后,公司意图以当事人具有“经理”或“总监”的职务称呼,或当事人在有关文件上的署名,主张其具有高管身份,这常使法院在认定行为人身份及其行为性质时发生困难。

3、忠实勤勉义务的界定模糊。《公司法》第148条、第149条虽然规定了高管需履行忠实、勤勉义务,但表述过于笼统简单,较易被规避。例如,在一些案件中,当事人以公司高管的身份优势从交易相对方获取一些私人折扣,其行为是否违反了忠实、勤勉义务并给公司利益带来远期损害,司法实践中较难认定。

4、公司与高管人员的矛盾较易激化,缺乏协商解决的土壤。一些案件中,公司在尚无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便以高管涉嫌职务侵占或挪用资金为由向公安机关报案,施压手段较为极端,这往往会加剧公司与高管间的矛盾,导致高管不愿与公司配合,从而为公司账目的结算、财务账簿的整理移交等带来困难。

二、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中的实体问题

尽管新《公司法》第6章专门规定了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但司法实践在认定高级管理人员身份,董事、高管等违反忠实义务、勤勉义务事实等方面,仍有诸多问题需待厘清。

(一)高级管理人员身份的认定

在处理损害公司利益责任案件时,法院首先应当准确认定责任主体。虽然《公司法》第217条第1款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范围有明确规定,但在审判实践中,法院确认高级管理人员的身份时常存在种种困惑。本文认为,法院可依据以下几个标准审查责任主体。

1、公司章程有关高级管理人员的规定。诉讼双方就当事人是否为公司高管人员产生争议时,法院应首先考察公司章程规定。有的案件中,公司章程明文规定只有公司执行董事才有权聘任公司经理,此时公司应提出由公司董事聘任当事人为经理等职务的证据,若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当事人在公司设立后实际行使公司经理职权,则不宜认定该类人员的高管身份。[1]

2、公司任免材料之外与当事人身份相关的证据。有些案件中,公司章程规定聘用总经理需由董事会决定,但公司在诉讼中始终未能提供董事会决议证明,也未提供在工商机关登记的相关资料及聘任书等证据。在不能确认当事人为公司总经理的情况下,法院结合公司提供的与客户签订的合同契约书、基本住房公积金基数调整汇总表、补充住房公积金基数调整汇总表、用工协议书后面的“特别约定或续签变更”、与其他职工签订的劳动用工合同及附在劳动用工合同后面的“特别约定或续签变更”上的签名,可以认定当事人的身份是高级管理人员。[2]

3、当事人在公司中的实际经营管理权限。在认定公司股东是否为高级管理人员时,法院可考察其参与的主营业务和经营管理工作,如股东在公司中享有相应的经营管理权,可以认定其符合高管人员的任职要求。有的案件中,当事人会以其同时从事送货等非管理性工作作为抗辩,但这只能说明公司在初创阶段人手少,公司为减少成本支出而使一人身兼数职,并不能因此否定高管的身份。[3]

4、当事人的聘任手续。高级管理人员通常由董事会或者执行董事决定聘任和解聘,当公司的聘任或者解聘手续完备时,法院可首先推定高管聘任或者解聘的事实成立;当事人就身份认定提出异议的,应当举出相反证据证明。但现实生活中,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聘任和解聘手续不齐全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聘任或者解聘的手续是认定高管身份重要的参考因素,但不宜作为唯一标准。在判断当事人是否为高管时,法院不应仅拘泥于公司高管聘任和解聘手续的形式审查,

而应坚持实质审查标准,即根据当事人是否享有公司高管的权利并履行高管职责,再结合当事人对外意思表示内容、对内职权的汇报层级、签署重要文件情况等具体事实进行判断。

(二)违反忠实义务的认定

董事、高管人员的忠实义务,是指董事、高管人员管理公司、经营业务、履行职责时,必须代表全体股东为公司最大利益努力工作,当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公司利益为重,不得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4]我

国《公司法》第149条第1款第1项至第7项列举了违反忠实义务的各种行为,

第8项采用了概括性的规定,将其他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纳入其中。[5]但在具体判断公司高管是否违反忠实义务时,有些问题仍需厘清。

1、自我交易。《公司法》第149条第1款第4项对董事或者高级管理人员自我交易禁止义务进行了规定,但如何界定与公司进行交易的利害关系人,我国《公司法》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多数国家的立法和判例认为,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一定家族关系、出资利害关系的人可以被界定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利害关系人,例如美国法就用列举的方式囊括了有利害关系的人和组织。[6]本文认为,在审判实践中可将下述人员纳入利害关系人范畴:与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配偶、子女、父母、监护人及其他亲友,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上述亲友的合伙人、代理人,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其他任职公司或组织等。法院应当对董事、高管与上述利害关系人之间发生的交易进行重点审查,以便确定其是否违反了忠实义务。

2、利用或者篡夺公司机会。《公司法》第149条第1款第5项规定董事、高管不得篡夺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这实际上是公司机会理论在立法上的反映。

[7] 但一方面,并不是公司经营中的所有信息都是公司机会,法院在衡量某一机会是否与公司经营活动密切相关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例如,某一商业机会是否为公司所需或追寻,公司是否就该机会进行过谈判,公司是否为追寻该机会投入过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另一方面,不得篡夺公司机会并不意味着绝对禁止利用公司机会,普通法国家一般认为董事可以利用公司已经拒绝的机会。我国并没有类似的规定,但审判实践中法院可以针对此类情况适当灵活处理:对于公司已经明确表示放弃的公司机会,如果董事、高管有正当理由且不会导致公司利益受损的,可以利用该机会,无需再征得股东会或董事会的同意。

3、竞业禁止。《公司法》第149条第1款第5项规定了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竞业禁止义务。在认定竞业禁止时,法院应当注意两点:其一,地域限制。竞业禁止的限制区域应当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公司可能产生实质性竞争关系的经营区域,但公司将来可能开展业务的地域不在竞业禁止的区域范围内。其二,业务范围限制。竞业禁止义务要求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从事其所任职公司的“同类业务”,但法院对“同类业务”的理解不应当局限于公司的营业范围,而应当采用“实质性标准”加以判断,即视该种业务是否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所任职的公司具有实质性竞争关系。

4、兜底条款的“其他行为”。《公司法》第149条第1款第8项还以兜底条款的形式规定了违反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只要高管未将公司利益放在首位,在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以公司利益为重的行为都可能落入该条款的适用范围。在审判实践中,“其他行为”主要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严重超标准支付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公司资金进行高档消费等。

(三)违反勤勉义务的认定

董事、高管人员的勤勉义务,是各国公司法普遍规定的董事必须履行的一项积极义务,勤勉义务要求公司董事、高管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应当尽职尽责管理公司业务,违反该义务的董事、高管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8]我国《公司法》并未对董事、高管的勤勉义务做具体规定,这给法院认定当事人是否违反勤勉义务带来了困难。一般来说,公司董事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勤勉义务判断标准存在主观和客观两种。[9]本文认为,法院在判断公司高管是否违反勤勉义务时,应当采用主客观结合的综合判断标准,即应以普通谨慎的董事在同类公司、同类职务、同类相关情形中所应具有的注意、知识和经验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当然,法院处理个案时也应结合案情作具体分析,例如,如能够证明某高管的经验、知识和资格明显高于正常标准,且高管因此从公司获得的报酬也明显高于其他同类职位的人时,法院在判断其是否遵守了勤勉义务时,应以其是否诚实地贡献了实际拥有的全部能力作为衡量标准。

同时,法院在判断公司董事、高管是否违反了勤勉义务时,并不以其决策是否有失误为准,只要董事、高管人员根据掌握的情况或者信息,诚实信用地决策,即便事后证明此项决定是错误的,董事、高管人员也无须负任何责任;关于这一点,美国法院创设商业判断规则有具体阐释。[10]我国公司法虽未规定商业判断规则,但可以借鉴外国相关规定的核心精神。

三、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中的程序问题

在董事、高管等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中,我国新《公司法》对谁有权代表公司提起诉讼并未做出规定;此外,司法实践对股东代表诉讼前置程序问题、此类纠纷与刑事案件交叉程序问题也常有不同理解,本文将对上述三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1、公司法定代表人侵害公司利益的情形。在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中,原告一般为合法权益被损害的公司,被告一般为侵害公司利益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事、监事等高管人员。一般情形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有权对外代表公司处理公司事务,但在担任法定代表人的股东或董事与公司发生纠纷时,如允许股东、董事继续以公司法定代表人身份代表公司诉讼,将可能导致股东、董事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就此问题,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于2007年发布了《关于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股东、董事与公司之间引发诉讼应如何确定公司诉讼代表人问题的解答》规定,在上述情况下,法院应明确告知股东或董事在诉讼中不得同时代表公司参加诉讼,并要求公司另行确定诉讼代表人。

在上述情形中,法院可以采取以下方式确定诉讼代表人:其一,公司章程对公司的诉讼代表人选有约定,按照章程约定。其二,由公司召开临时股东会,或以股东协商方式选定公司诉讼代表人。其三,公司不能通过股东会或协议方式确定诉讼代表人的,设有董事会的公司应由副董事长代表公司参加诉讼;未设董事会的公司应由其他董事代表公司参加诉讼;其他董事有两人以上的,可协商确定其中之一,协商不成的,可由法院指定。其四,公司董事会或董事中无合适人选的,基于公司监事会的法定职责,法院可指定公司监事会主席或执行监事代表公司参加诉讼。其五,通过以上途径仍不能确定,法院可指定与诉讼没有明显利害关系的其他股东作为公司诉讼代表人。[11]

2、其他股东代表公司提起诉讼时公司的诉讼地位问题。在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往往将公司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因为公司不参与诉讼,将可能无法查清案件事实真相。但本文认为,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在股东提起诉讼后有权决定是否参加诉讼,法院可以公司作为诉讼参与人:首先,当公司认为原告股东的诉讼行为妥当并且有利于自己的利益时,可以一般共同诉讼人的身份成为共同原告。[12]其次,当公司发现原告股东的行为不当且对公司不利时,可以辅助参加人身份辅助被告参加诉讼,以防诉讼结果不利于公司利益。

[13]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前置程序

根据法律规定,股东提起股东派生诉讼前须经“用尽内部救济”的前置程序,即在公司遭受不正当行为损害时,股东不可直接代表公司提起诉讼,必须首先征询公司是否对该行为提起诉讼;只有在公司拒绝或者怠于提起诉讼时,股东才可行使代表诉讼权利。

但前置程序也不是绝对的,我国《公司法》虽在原则上要求股东必须先向董事会或监事会等机关采取特定的行动,但该法第152条规定,在“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会使公司的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情况下,股东可以不经过前置程序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情况紧急”,法律或司法解释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一般认为,“情况紧急”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否认过错行为的发生,并继续实施侵害行为;等待法定期限将给公司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失;诉讼时效期间即将届满;股东的法定适格条件即将丧失;董事、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侵权人图谋转移、隐藏和处分自己的财产;其他紧急情况。

(三)与刑事案件交叉时的程序问题

一些董事或监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违反忠实义务并侵占或

挪用公司的财产,从而构成职务侵占或挪用资金罪等。在这些情形下,公司往往会向公安机关举报当事人的刑事犯罪,并可能同时向法院提起损害赔偿民事诉讼。在处理这种刑民交叉的案件时,法院应当把握两个原则。

1、“先刑后民”原则。所谓“先刑后民”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发现涉嫌犯罪行为的,待侦查机关查清涉嫌犯罪事实后,应由法院先对刑事犯罪进行审判,再由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民事纠纷进行审判或由刑事案件审理法院同时附带审理民事纠纷;但法院在刑事判决前不应单独就民事责任进行审理。

2、“已追缴非法所得不应再请求”原则。如在(2010)浦民二(商)初字第1042号损害公司利益赔偿纠纷中,所涉划入被告公司的100万元,来源于西子公司支付的土地补偿款,并未用于土地开发的支出,在性质上属于刑事判决认定的违法所得范围,法院已作出予以追缴的处理,其并非原告的合法财产。公司所诉利益在刑事案件中被认定为违法所得并予以收缴,故法院驳回了公司的诉讼请求。

四、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

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对损害公司利益纠纷的举证责任作出具体规定,也未出台相关操作规范。[14]司法实践中原告一般以董事、高管等侵权为由提起诉讼,故法院常将此类案件作为侵权纠纷进行审理。但在实践中,中小股东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者、控股股东相比,对公司的控制能力、以及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如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把举证责任全部分配给原告,将过于加重作为原告

中小股东的举证责任。故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中,还应适当行使自由裁量权,合理分配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一)忠实义务项下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我国公司并未就董事、高管等违反这忠实义务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作出明确规定;且司法实践中董事、高管忠实义务的类型多样,很难为违反忠实义务的案件界定一个固定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故在一些案件中,法官需要运用自由裁量权,在衡量案件具体情况后分配举证责任。

1、原告的举证责任标准。在公司起诉董事、高管等违反忠实义务的案件中,通说认为原告可在归入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中择一主张。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原则,原告要证明被告违反忠实义务并行使归入权或者要求损害赔偿,须证明:其一,负有忠实义务的人实施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其二,当事人违反忠实义务侵害了公司的利益;其三,当事人取得违法收入;如果原告要主张损害赔偿,需要举证证明公司所遭受的损失。[15]

2、被告的举证责任标准。在违反忠实义务案件中,董事、高管一般是被告,如果其能提供证据证明,其从事被诉行为事先已向公司披露且经公司股东会或者董事会合理批准时,举证责任将被转移到原告,由原告来证明被诉行为的不适当性。例如,美国法院分不同情况分配董事违反忠实义务的举证责任:其一,如果董事提供证据证明此种自我交易事先经过披露,且经过股东会或者非利害关系的董事的同意,当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追究董事责任时,应由原告举证证明该交易未事先达到公平标准;其二,如果该交易未经事先披露,则董事有义务证明该交易达到了公平标准。[16]

3、谋取商业机会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在原告控告被告窃取公司商业机会案件中,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当侧重于程序审查,原告一般须首先证明:案件中所涉的商业机会属于本公司商业机会且被告利用了这一商业机会;如果原告能够证明上述事项,举证责任即发生转换,由被告证明:其一,已经将该商业机会向公司的股东或者董事会进行披露,公司放弃了商业机会;其二,如果不能证明其履行了披露义务,则需证明其利用商业机会符合公平原则。另外,原告还须对损失以及损失与被告窃取商业机会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4、违法收入或公司损失的证明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原告要证明被告取得的违法收入或者公司所遭受的损失很难。本文认为,原告应对违反义务人所得收入承担基础举证责任,[17]如原告证明被告或被告任职公司与第三方签订了商业

合同,而根据商业惯例,此类型合同当前平均利润为某一百分比,法院即可首先以此方式计算被告的违法所得,而被告可以举出证据予以反驳。整体而言,举证责任的分配可以是:原告方证明被告违法所得——无法证明时由原告证明以本方实际损失证明所遭受的损害——被告证明其行为并未导致此项损失或损失数额

较少。

(二)勤勉义务项下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违反勤勉义务案件中,法院分配举证责任时须考虑到两个特殊性:第一,立法设定勤勉义务的宗旨在于督促公司实际经营管理者尽职地为公司利益工作,但由于董事、高管在从事商业活动时常会面临极大商业风险,不能要求每一个决策活动均产生最佳效益,否则对实际经营管理者的要求将过于苛刻;第二,法官并非公司的专业经营者,故法官应侧重审查决策过程是否适当而非决策本身是否适当。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配举证责任。

1、原告的举证责任。一般来说,原告需证明:其一,被告的行为并非出于善意;其二,被告在商业判断过程中没有合理地进行信息收集和调查分析就参与决策或者放任其他人的行为,其行为构成重大过失;其三,站在一个通常谨慎的董事的立场上,经营判断的内容在当时情形下存在明显不合理。如果法官对上述内容形成心证,原告就完成了对勤勉义务违反要件的证明责任,若再就损失和因果关系完成举证,举证责任即转移到被告处。

2、被告的举证责任。一般被告应证明被诉行为是适当的,如果被告证明自己的行为或决策已经满足商业判断规则要求,且被法院接受的,被告就可免责;否则,法院可以认定其行为违反该义务。

五、综合性对策与建议

(一)对法官在案件审理时应把握的取向之建议

我国《公司法》及相关法规、司法解释对损害公司利益责任有关问题规定较少,条文的原则性较强而具体适用标准不明,面对实践中出现的大量问题,法官需要根据法律原则和公司法立法精神解释相关条文,以求准确适用法律处断纠纷。在这一过程中,法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避免偏失。第一,要促进公司作为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但不能放任公司行为偏离合法轨道,要引导公司在设立、经营到解散的整个过程中都依法经营。第二,要充分发挥董事、高管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创造性,保护其不受滥诉行为影响,同时也要防止其利用职位带来的有利条件损害公司利益或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第三,要平衡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高管同非控股股东之间诉讼能力的差别,适当分配举证责任。另外,在法律或公司章程已有相关规定,但不能涵盖现实中的所有可能性时,应综合考量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具体情形,适当扩大对法律的解释。

(二)对完善公司立法及加强公司行政管理的建议

相关部门在完善立法、制定指导性意见时,本文建议进一步明确高管人员的认定标准,违反忠实、勤勉义务的判断标准,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内容。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公司设立登记时应加强对股东、高管身份、章程的审核,在公司申请更换公章、变更法定代表人时认真审核相关手续是否齐备,符合条件的应及时办理变更登记。

(三)对公司加强内部治理、预防纠纷的建议

为防范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形,公司也应着力完善自身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例如,公司章程应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范围、任免程序、权限、法定代表人可能损害公司利益时由谁代表公司参加诉讼、公章及财务资料的保管、股东知情权行使的范围及方式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并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完善章程等制度。在股东之间发生矛盾时应有适当机制维持公司正常运作,防止公司陷入僵局。公司应采取措施保障股东知情权,减少股东因对公司某些经营行为产生疑虑并提起诉讼的现象。

小股东如何防止大股东损害公司利益

股东可以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公司有合理根据认为股东查阅会计账簿有不正当目的,可能损害公司合法利益的,可以拒绝提供查阅,并应当自股东提出书面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书面答复股东并说明理由。公司拒绝提供查阅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2、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1)股东要求查阅公司会计账簿的,应当向公司提出书面请求,说明目的。此系法定的前置程序,因此,股东应保留书面请求查阅会计账簿的证据,公司十五日内不予答复的即可启动诉讼程序。当公司以“合理根据”予以拒绝正当目的的查阅时,股东在历经拒绝前置后即可启动诉讼救济,请求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阅。对此请求,从诉的类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中专门设置了“股东知情权纠纷”这一二级案由。(2)对于如何列当事人这一问题,权利受侵犯的股东自然是原告,公司应列为适格的被告,如将实际控制的大股东或实际管理人作为独立诉讼主体,不符合诉讼原理。判决的效力及于公司,而非大股东、董事等。当然查账并非最终目的,实现查账后,股东可以具体作出自己的选择。(2)公司法在第三十四条明文规定,有限公司股东可以查阅会计账簿,这就使得会计账簿造假很难。(3)公司的每年利润情况可以通过查询工商档案中的年检资料获得(当然,公司做假帐的可能性较大),如公司不能反证年检资料中的情况不符合真实情况,年检情况中的审计报告即可成为原告主张分红权的有力证据。二、公司盈余分配诉讼(股东分红权) 1、法律依据《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第三十五条【股东分红权利】股东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分取红利;公司新增资本时,股东有权优先按照实缴的出资比例认缴出资。但是,全体股东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的除外。2、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为诉讼案件,律师应当根据股东要求盈余分配的具体案情决定诉讼策略。1、公司盈余分配方案经股东会通过的情形。根据新《公司法》第一百条和第一百零九条的规定,股利分配的方案由董事会提出并由股东(大)会通过,所以公司股利分配原则属于公司自治和规定自治的范畴。如果分配方案已经股东会通过,而公司不予执行,则股东完全可以起诉公司要求履行给付。2、公司盈余分配方案未经股东会通过的情形。如上所述,股利分配问题属于自治范畴,若未经股东会通过分红方案,这时律师帮助起诉时要慎重审查是否符合以下三条件:1公司提取任意公积金是否具有必要性2、公司提取任意公积金是否具有合理性3、公司提取任意公积金是否符合股东平等原则。若不符合三条件,则股东可向法院请求强制公司按公司章程或法律规定进行分派股利,此诉属于给付之诉。此案由在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试行)》专设“公司盈余分配权纠纷”这一二级案由。3、第一百六十七条【法定公积金】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百分之十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公

司的法定公积金不足以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在依照前款规定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应当先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还可以从税后利润中提取任意公积金。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公积金后所余税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依照本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规定不按持股比例分配的除外。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前款规定,在公司弥补亏损和提取法定公积金之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股东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公司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不得分配利润。三、召开股东大会1、法律依据第三十九条【首次股东会议】首次股东会会议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依照本法规定行使职权。第四十条【股东会会议】股东会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定期会议应当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按时召开。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表决权的股东,三分之一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应当召开临时会议。2、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诉讼请求示范:判令被告立即召开股东大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各股东,告知开会的具体时间、地点;责令被告召开股东大会制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四、股东行使退股权1、法律依据公司法第七十五条【股权收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六十日内,股东与公司不能达成股权收购协议的,股东可以自股东会会议决议通过之日起九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股东退股应满足三大法定情形:(一)长期不分红,(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三)公司生命的延展。只要退股股东有证据证实自己对决议投反对票,即可自股东会决议通过之日九十日内向法院提起合理价格的退股诉讼。对合理价格的确定问题,退股股东可以请求法院指定具有法定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评估股东退股之时的净资产。依据净资产和退股股东所持股比例,就可计算出价格。五、小股东对抗大股东的杀手锏:解散公司请求权(1)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 第一条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

以上的股东,以下列事由之一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并符合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一)公司持续两年以上无法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二)股东表决时无法达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比例,持续两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公司董事长期冲突,且无法通过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解决,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 (四)经营管理发生其他严重困难,公司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形。(2)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股东必须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才有资格请求法院解

散公司。公司是否符合以上任一法律条件,关键要看证据材料是否能够充分证明相关法律事实。根据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请求解散公司的股东承担主要的举证责任,必须举出相关证据材料证明公司符合前述法定解散条件,否则将承担败诉的法律风险。从维护股东权益角度出发,建议股东应有意识地搜集与公司、其他股东相关的法律文件,并为己方的法律行为保留相关证据材料(比如向公司、其他股东发出请求、通知时应以邮寄书面文件的形式进行,并索取邮寄凭证)。在提起解散公司诉讼时,股东可以请求法院保全公司财产或作相关证据保全。在股东提供担保且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形下,人民法院可予以保全。本条至关重要,保全公司财产或证据可以防止相关财产、证据被转移、隐匿,毁灭,以维护股东的合法权益及保证法院裁判能得到实现。谢恒律师提示,由于申请保全时要向法院提供相当于被保全财产价值的担保及与财产、证据相关的线索,提取诉讼的股东应提前做好准备。股东提起解散公司诉讼应当以公司为被告,其他股东只能被列为第三人。解散公司诉讼案件和公司清算案件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须达到公司法规定的条件:第一百八十三条【股东请求解散】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因此,法院认定解散较为困难,但从解决问题从发,逼迫大股东让步来说,确实是一种杀手锏。六、大股东恶意罢免或无理阻挠中小股东担任公司高级管理职务1、法律依据第四条【股东权利】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第二十条【股东权利限制】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2、操作中注意事项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大股东恶意罢免或无理阻挠中小股东担任公司高级管理职务系控制股东违反了诚信义务,但公司法没有相应的救济措施,目前可以采取以上的退股权、要求召开股东会行使表决权、行使解散公司请求权等来制约控股股东的权利。

董监高损害了公司利益怎么办

董监高损害了公司利益怎么办 一、董监高人员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表现 董监高人员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可以分为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两类。 (一)违反忠实义务的行为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列举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忠实义务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 1、挪用公司资金 2、将公司资金以其个人名义或者以其他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3、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4、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或者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同意,与本公司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5、未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公司同类的业务 6、接受他人与公司交易的佣金归为己有 7、擅自披露公司秘密 8、违反对公司忠实义务的其他行为 上述列举的“其他行为”具有兜底性质,实践中具体的行为表现多种多样。董事和高管人员应当遵循法律和公司章程,最大限度维护公司利益。如果董事和高管 人员在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将自身或第三人利益置于公司利益之上,都有可能违反忠实义务。 (二)违反勤勉义务的行为 《公司法》没有对董监高人员违反勤勉义务的具体行为表现作出明确规定。一般认为,判断董监高人员是否违反勤勉义务需注意以下两点: 1、同类参照标准

即一般情况下,应当参照其他同类水平的董监高人员,在同类公司、同类职位和近似情形中所应当具备的注意义务,来判断行为人是否勤勉。但在某些特定案例中,如果董监高人员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管理能力和经验,并且其获得的薪酬待遇也超出其他同类人员时,则应当考察行为人是否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经验。 2、不以经营决策失误的结果为标准 商业活动纷繁复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达成一项交易、作出一项决策,取决于诸多因素,所有的这一切往往不可复制。不同的交易情形,即便表面因素近似,但同样的决策,可能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董监高人员是否勤勉,不应以决策的最终结果来判定。只要行为人根据其掌握的信息决策,决策程序符合公司章程等规范,也没有其他可能影响其决策正当性的因素,比如行为人与决策事项存在利害关系等,则应当认定行为人勤勉诚实地履行了义务,而不管这项决策的最终结果如何。 如果董监高人员遵循了正当的决策程序,只是因为自身能力、经验等因素的局限,最终出现决策失误,这不构成对公司侵权,不必承担侵权责任,但可能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内部制度规定承担行政管理责任,比如降职、撤职等。 二、董监高人员损害公司利益侵权赔偿责任的认定 《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前述规定,认定董监高人员损害公司利益侵权赔偿责任需满足一定的构成要件,包括: 1、行为是发生在执行公司职务的过程中。如果董监高人员的行为不是发生在执行公司职务的过程中,则不必依据《公司法》的规定承担责任,而可能直接依据侵权法规承担责任。 2、行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如果董监高人员的行为只是不符合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规定,则可能构成公司内部行政管理责任。 3、给公司造成损失。这是损害结果的要求。如果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的行为并没有导致损失的结果,相关董事高管应停止相关行为,但不必承担赔偿责任。 从《公司法》规定的内容来看,认定董监高人员的赔偿责任,不需要认定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但实际上,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本身已暗含过错,即便不是故意,至少也属于重大过失。 三、董监高人员损害公司利益纠纷的救济程序 (一)股东为公司利益代位起诉

民事起诉状(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

民事起诉状(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 民事起诉状 原告: 住所地: 主要负责人: 电话: 被告一: 性别: 出生日期 住址: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被告二: 性别: 出生日期: 住址: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案由: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 诉讼请求: 一、判令二被告对号民事判决书确认的本金元、利

息元债务及自年月日起至还清之日止的罚息债务(元为基数,按月利率%。的%计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二、本案诉讼费用由二被告承担。 事实和理由: 一、原告系本案所涉债权的合法权利人 阐明原告系号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人。 二、公司已被吊销营业执照但至今未清算。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公_ 司未按规定办理年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__商分局 于 _________ 年月日吊销其营业执照,并责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__司股东依法限期 进行清算。但二被告作为公司股东,自公司出现上述法定解散事由至今已逾(时间),不仅未对进行清算,还转移、隐匿、私分了该公司财产并解散了工作人员,致使上述债权至今未实现。 综上,由于二被告原因导致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二被告作为法定清算义务人应就原告债权未能受偿的情形,承担赔偿责任。 故此,原告依据《公司法》第二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十八条等法规规定,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法院判如所请。 此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__民法院 具状人: 主要负责人:

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一)

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经济利益关系的矛盾(一)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各种利益矛盾随之增多,而经济利益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变化的物质经济根源和集中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要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和谐与进步,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经济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关键词: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经济利益;和谐 随着改革的深化、体制的转换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在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经济格局、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出现了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利益矛盾随之增多。在2006年七月举行的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胡锦涛主席指出,“全面兼顾和实现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益”。而经济利益矛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变化的物质经济根源和集中反映,因此,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经济利益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新时期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矛盾的主要表现 1.1贫富差距过大 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是当前人民内部经济矛盾的突出表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差距,二是地区差距,三是群体差距,四是行业之间差距。 1.2社会贫困问题 社会贫困凸现也是当前人民内部经济矛盾的严重问题,我国的GDP从1978年的3600多亿元,达到如今的20多万亿元。除去物价等因素,增长了几十倍,中国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我国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很大。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以2005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683元和低收入人口的标准944元测算,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数量为406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绝对贫困人口与低收入人口合计数量为643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8%。并且,我国减少贫困人口的速度明显趋缓。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50万,到90年代年均减少530万,而在2002年至2005年期间,年均减少人数仅为140万。新世纪的减贫工程仍相当繁重。除此之外,“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上房”等现象却大量存在,现已成为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而演变成社会公共性问题。 1.3就业形势严峻 从“十一五”期间看,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以上。另外,青年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十一五”期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700万,压力持续增大。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我国就业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 2新时期人民内部经济利益矛盾的产生原因 2.1生产力的不发达,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产生的基本根源马克思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在我国现阶

2018年法学真题

河南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试题 法学基础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5分)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1.法理学是 A.部门法学 B.应用法学 C.法律部门 D.理论法学 2.下列不属于法的基本特征的是 A.法的内容最终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C.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D.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3.关于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各部委等 B.行政方面的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国务院 C.《治安管理处罚法》在法律渊源上属于法律 D.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不属于我国法的正式渊源 4.法的实施方式不包括 A.立法 B.执法 C.守法 D.司法 5.关于“法治”与“法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既有民主的法制,又有专制的法制 B.封建主义社会没有法制 C.只有民主制国家才有法治 D.法治是一种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和原则 6.明确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表述写进宪法是在 A.1993年第二次宪法修正案 B.1999年第三次宪法修正案 C.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正案 D.2018年第五次宪法修正案 7.《立法法》规定:“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关于这项规定的理解,正确的是 A.该条文中的两处“法律”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B.宪法只能通过法律和行政法规等下位法才能发挥它的约束力 C.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只是针对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而言的 D.任何普通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精神相抵触,相抵触者无效 8.关于国家主席的表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A.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 B.每届任期与全国人大相同 C.对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负责 D.是拥有最高国家权力的个人 9.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 A.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B.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C.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D.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10.关于监察委员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研究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研究 摘要: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与上市公司之间产生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济往来,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扰乱资本市场秩序。本文,首先阐述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原因,然后分析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主要手段,最后给出了如何防范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关键词:大股东上市公司利益侵占建议 一、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原因分析 (一)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上市公司中最大五位股东的股权集中度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比国际上股权集中度最高的德国还高出18个分点,比美国则高出30个百分点。在公司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公司的代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中小股东都没有动机去监督大股东,他们也无法联合起来监督大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中小股还是通过外部市场监督机制运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治理。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中大多数“脱胎”于国有企业,由于特殊的发审制度,为了达到上市的条件,往往通过剥离或捆绑优质资产来获得上市资格。国企“脱胎”上市,使得存续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失去竞争能力,而大股东又无法从上市公司获取满意的回报。股改前,大股东持有的股份不能流通,因而也就无法获取股价变化所带来的收益;股改后,大股东持有的股份能够有限制的流通,但为了维持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也未必大量抛售。加之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不高,通过股利分配获得收益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股东是理性的经济人,就会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在现有制度安排框架下,利用控制权,通过各种“掏空”行为获取收益。 (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弊端 公司治理结构是借以处理公司中的各种合约,协调和规范公司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对大股东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和制衡作用,有助于广大中小股东更好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股东大会走形式,董事会被董事长或总经理控制,监事会形同虚设的现象很普遍,广大中小股东缺乏忠实的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 (三)违法成本过低,惩罚力度不够 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是法律明确规定的禁止行为,这在银行、证券等证券、金融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但控股股东为什么不顾法律、法规的禁止,不断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而且愈演愈烈呢?笔者认为,控股股东违法成本过

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关系 企业与员工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企业靠员工提供的结果生存。 这就是赤裸裸的商业关系,商业关系的本质就是一种结果,或者叫利益交换关系,或者叫买卖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付你工资或薪酬,你提供相应的结果. 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商业交换关系。什么叫商业关系呢?举个例子,你要快递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10元钱,无论刮风下雨,都是10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极其困难,也是10元钱。 如果是送信的员工碰到天气很差,信没有送到,你会不会给快递公司付钱?不会,为什么?因为10元钱交换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结果,价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钱,信送不到,无论你的员工有多少苦劳,我们都不会付钱! 一、企业利益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 所以说想要平衡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你只能从培养懂得给你结果的员工获得,要他们明白:只有创造了8000块的利益,企业才能提供给他4000块的薪水。员工是社会的一份子,并且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在这个组织里代表了企业。企业是靠员工创造出成绩来的,很明显离开了员工就不存在企业了。从企业的受益主体来看,在广大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受益者。企业成了员工的衣食父母,这里可以看出企业利益明显大于员工利益,员工利益必须服从企业利益。没有企业利益造成社会上共同所有变成共同没有,当家作主形成无家可归的现象并不少。所以在优秀企业里企业利益是至高无尚的,是一切行为准则。在优秀企业里的员工,在价值观上有一种为企业而贡献,为自己而工作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愿意为企业创造剩余价值,这剩余价值恰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自生利益的保证。他们心中一定清楚,没有员工剩余价值的企业一定属于破产企业。 二、员工创造了企业,并在企业中得到回报,因此,企业必须有一个合理分配、利益共享的机制,才能激励员工。并且一切资源增值的活动都是靠员工来掌握的。 在国外优秀企业里,针对员工的人文管理作为管理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我们则往往把硬件管理放在前面,忽视了员工作为人的基本特征。人有思想、有情感、有物质需求等特征。只有在价值观念上的沟通,基本条件的满足,共同利益上的

论述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不当得利 概念 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并造成他人损失的法律现象。不当得利属于事件,因为不当得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 特征 具体特征根据有三 ① 双方当事人必须一方为受益人,他方为受害人。 ②受益人取得利益与受害人遭受损害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 ③受益人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即既没有法律上、也没有合同上的根据,或曾有合法根据,但后来丧失了这一合法根据。 受益人在得知自己的受益没有合法根据或得知合法根据已经丧失后,有义务将已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害人。 返还不当得利的方法 ①原物返还,即当原物尚存时,应返还原物。 ②作价返还,即如果原物已不存在,则可作价偿还。 返还不当得利,除返还原来所取得的利益外,由此利益所产生的孳息也应一并返还. 利益获得方返还不当得利的范围受善意还是恶意的影响。 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受益人为善意,即在取得利益时不知道没有合法根据其返还利益的范围以利益存在的部分为限,如果利益已经不存在,则不负返还义务。所谓现存部分,不应该只限于原物或原物的固有形态,如形态已改变,其财产价值仍存在或可代偿,仍属于尚存部分。 ②受益人是恶意,即在取得利益时明知道没有合法根据,其返还利益的范围应是受益人取得利益时的数额,即使该利益在返还时已经减少甚至不复存在也不能免除其返还义务。 ③受益方在取得利益时为善意、嗣后为恶意的,其返还范围应以恶意开始时存在的利益为准。 给付发生的不当得利

1.给付的目的自始不存在;但在下列情形,当事人一方虽然没有给付义务而为给付,另一方的得利也不为不当得利: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为履行未到期债务而交付财产;明知无给付义务而交付财产;因不法原因而交付的财产(但是如果是单方面违法的,照样构成不当得利,如绑架的赎金、黑社会的保护费等)。 2.给付的目的未达到; 3.给付的目的嗣后不存在。 给付以外的不当得利. 1基于受益人自己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 2基于受损人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 3基于第三人的行为而发生的不当得利。 4基于自然事件而发生的不当得利。 5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的不当得利。 成立要件 不当得利的成立要件有四:一方取得财产利益;一方受有损失;取得利益与所受损失间有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根据。 基本类型 给付不当得利 给付不当得利,指受益人受领他人基于给付行为而移转的财产或利益,因欠缺给付目的而发生的不当得利。这种欠缺给付目的既可以是自始欠缺给付目的,也可以是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或者是给付目的不达。 1.自始欠缺给付目的。指给付之时即不具有给付的原因,其典型为非债清偿及作为给付的原因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 在以下情形中,虽没有给付原因,但排除不当得利的成立: (1)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给付。 (2)为履行未到期债务而清偿。 (3)明知无债务而为清偿。 (4)因不法原因而为给付。 2.给付目的嗣后不存在。是指给付时虽有法律上的原因,但其后该原因不存在,因一方的给付而发生不当得利。属于这种不当得利的主要有:附解除条件或终期的法律行为,条件成就或期限届满,当事人一方因该民事法律行为受有另一方的给付;依双务合同交付财产后,因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事由致一方不能为对待给付,该方所受的给付;合同解除后因先前生效合同而受领的给付。

大股东损害公司利益 小股东提起代表诉讼

大股东损害公司利益小股东提起代表诉讼 公司利益遭受损害,小股东提起股东代表诉讼,被告不是别人,正是公司控股股东。日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股东损害公司利益纠纷案件,支持了原告小股东的诉讼请求,判令被告公司控股股东向第三人公司返还其受侵占资金189.44万余元,并赔偿利息损失。法官还首次在判决中认定股东代表诉讼的诉讼时效期间自修订后的公司法施行之日起算,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从权利人知晓利益受侵害之时起算,从而保护了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原告林某和被告某科技公司均为北京一家智能卡公司的股东,分别占有公司15%和35%的股份。2002年底,智能卡公司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2003年,林某提起清算之诉。2004年10月1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林某与科技公司及其他两位智能卡公司的股东共同对智能卡公司进行清算。 在该案执行过程中,海淀区法院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智能卡公司2001年3月26日的资产负债表及成立以来的收支情况进行了清查认定,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审计报告,认为科技公司占用智能卡公司资金170万元,且智能卡公司因违规事宜已支付的不合格支出19.44万余元应从责任人科技公司处收回。 另,2002年10月,会计师事务所受智能卡公司另一股东委托,对智能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及成立以来的收支情况进行了清查核实,发现在1999年10月8日公司成立之初,即有智能卡公司的入资款转付科技公司170万元,形成其他应收款。林某在得知该情况后,于2002年11月6日曾向科技公司发函,要求妥善解决智能卡工程公司注册资金170万元被抽逃等事宜。 诉讼中科技公司辩称,在2002年11月6日林某即已发现了科技公司收回借款170万元的问题,本案诉讼时效应从2002年11月6日起算,现已过两年的诉讼时效期间,请求法院驳回林某的诉讼请求。 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类型为股东代表诉讼,针对的是侵犯公司利益的行为,而这种侵犯利益行为的主体除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外,公司股东应属此列。由于智能卡公司已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并经人民法院判决由几位股东对其进行清算,故智能卡公司的董事会或监事会已不能代表公司行使诉权。该公司的股东在发现公司利益受到他人损害发生损失的情况下,通过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董事会提起诉讼寻求救济已无实际意义和可能,又因智能卡公司清算组也未成立,足以说明通过智能卡公司内部救济途径无法实现该公司的权益救济。在此情况下,公司的股东林某以自己的名义直接提起诉讼,为智能卡公司请求利益保护,符合法律规定。

民法总则习题库(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题库 单选题 1、(单选题)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法人解散的,除合并或者分立的情形外,()应当及时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 A.清算义务人 B.利害关系人 C.主管单位 D.登记机关 正确答案:A 2、(单选题)《民法总则》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的原则履行监护职责。 A.遵守法律法规 B.尊重被监护人意愿 C.权利义务对等 D.最有利于被监护人 正确答案:D 3、(单选题)《民法总则》明确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自然人为成年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 A.独立实施民事行为 B.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C.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D.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正确答案:B

4、(单选题)《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民事主体的()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A.财产和人身关系权利 B.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C.被宪法赋予的权利 D.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 正确答案:B 5、(单选题)根据《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满()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 A.五年 B.二年 C.三年 D.四年 正确答案:B 6、(单选题)根据《民法总则》的规定,()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A.十周岁 B.八周岁 C.十四周岁 D.六周岁 正确答案:B

7、(单选题)《民法总则》规定,对监护人的确定有争议的,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指定监护人。 A.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 B.民政部门 C.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 D.民政部门和公益组织 正确答案:A 8、(单选题)《民法总则》规定,不能辨认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认定该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A.其近亲属或者有关组织 B.其法定监护人或者有关组织 C.其法定代理人或者有关组织 D.其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组织 正确答案:D 9、(单选题)《民法总则》明确规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A.民事行为能力 B.人格尊严 C.民事法律能力 D.民事责任能力 正确答案:A 10、(单选题)《民法总则》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09411194.html,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研究 作者:飞子昂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24期 摘要: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与上市公司之间产生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济往来,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扰乱资本市场秩序。本文,首先阐述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原因,然后分析了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主要手段,最后给出了如何防范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几点建议,以期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 关键词:大股东;上市公司;利益;侵占;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6;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原因分析 (一)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现象严重 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上市公司中最大五位股东的股权集中度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比国际上股权集中度最高的德国还高出18个分点,比美国则高出30个百分点。在公司股权集中的情况下,公司的代理冲突主要表现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基于成本效益原则,任何一个中小股东都没有动机去监督大股东,他们也无法联合起来监督大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中小股还是通过外部市场监督机制运用“用脚投票”的方式对公司进行治理。 另外,我国上市公司中大多数“脱胎”于国有企业,由于特殊的发审制度,为了达到上市的条件,往往通过剥离或捆绑优质资产来获得上市资格。国企“脱胎”上市,使得存续企业陷入经营困境,失去竞争能力,而大股东又无法从上市公司获取满意的回报。股改前,大股东持有的股份不能流通,因而也就无法获取股价变化所带来的收益;股改后,大股东持有的股份能够有限制的流通,但为了维持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也未必大量抛售。加之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不高,通过股利分配获得收益也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股东是理性的经济人,就会从自己利益最大化出发,在现有制度安排框架下,利用控制权,通过各种“掏空”行为获取收益。 (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弊端 公司治理结构是借以处理公司中的各种合约,协调和规范公司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对大股东的行为起到很好的约束和制衡作用,有助于广大中小股东更好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保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很不完善,股东大会走形式,董事会被董事长或总经理控制,监事会形同虚设的现象很普遍,广大中小股东缺乏忠实的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

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

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 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是指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或者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定义务,损害公司利益而引起的纠纷。构成该责任的基础是确实存在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 一、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一般是指: 1.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公司法规定的忠实和勤勉义务; 2.董事会的决议违法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 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致使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的,参与决议的董事对公司应负赔偿责任。但经证明在表决时曾表明异议并记载于记录的,该董事可免除责任。3.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董事会合法、有效的决议; 4.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其在管理公司事务中滥用职权故意或者过失给公司造成严重损失。 二、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的行为,有权提起诉讼的主体 1.由公司作为原告进行起诉。 2.由符合条件的股东提起诉讼 股东起诉必须经过前置程序。 公司法规定,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收到前述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类:对监事侵害公司利益行为,有权提起诉讼的主体 1.由公司作为原告起诉 2.由符合条件的股东提起诉讼 股东起诉必须经过前置程序。 公司法规定,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80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收到前述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30日内未提起诉讼,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即指在财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分为六种财务关系: 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提供股本,分配利润 企业与债权人之间:支付利息,偿还本金 企业与受资企业之间:提供股本,分配利润 企业与债务人之间:支付利息,偿还本金 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纳税 企业与职工之间:支付报酬 外购存货成本的确认 外购存货的会计处理: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 借:原材料、库存商品 贷:在途物资 外购的存货成本 买价+税费+其他相关费用 (1)购买价款:发票中的金额; (2)相关税费:计入存货的消费税、资源税、不能抵扣的增值税、关税; (3)其他可直接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包括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 注意以下几点: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以及其他相关费用 (1)一般要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

(2)如果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发生时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再按已销商品和结存商品的比例进行分配。 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应计入存货的入账价值,入库以后发生的挑选整理费用、保管费用应计入管 理费用中。 会计核算的特征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营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会计核算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1)主要利用货币计量单位对经济活动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 (2)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同时也为预测未来提供信息; (3)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影响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 1.增强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 增强短期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有: (1)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企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这一数据不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但会在董事会决议中披露。 (2)准备很快变现的非流动资产:企业可能有一些长期资产可以随时出售变现,而不出现在“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项目中。例如,储备的土地、未开采的采矿权、目前出租的房产等,在企业发生周转困 难时,将其出售并不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3)偿债能力的声誉:如果企业的信用很好,在短期偿债方面出现暂时困难比较容易筹集到短缺的现 金。 2.降低短期偿债能力的因素 降低短期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有: (1)与担保有关的或有负债,如果它的数额较大并且可能发生,就应在评价偿债能力时给予关注;

2018年司法考试四卷案例分析习题(1).DOC

2018年XX司法考试四卷案例分析习题(1) 2018年司法考试即将开始啦,在这里为考生们了2018年国家司法考试四卷案例分析习题,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出guo的及时更新哦。 【案例一】 某甲于xx年l0月在华普股份有限公司(专营电器制造)股东大会上被选为董事长。xx 年10月10日,甲代表公司去参加钢材购销会,认识了马鞍山某钢铁厂经理某乙,就与某乙就购买一批特型钢材达成了协议,并约定l2月12日某甲派人去钢铁厂取货,届时交付l00万元人民币的银行汇票。某甲回到公司后,适逢其弟某丙前来拜托某甲想办法帮助某丙开办的个人独资企业扭转亏损状态,某甲就为其开具了华普股份有限公司的介绍信,并以华普股份有限公司的名义开了一张l00万元的银行汇票。某乙看了介绍信届认定某丙就是华普公司派来取货的人,收下汇票后就带某丙提货。某丙将这批特型钢材运回后出卖给另外一家电器生产公司,获利30万元,从中拿出10万元送给某甲作为酬金。一个月后,某丙与手机公司签订一份购销合同,合同标的价值20万元,某丙以自己价值l0万元的房子设定抵押,某甲又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以公司名义在合同上对全额做了保证,手机公司并不知道某甲没经过正当程序即以公司名义做出担保的事实。华普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某丁得知了这些情况,于是在董事会会议上就此作了汇报,但与会的其他董事都碍于某甲作为董事长的情面,没有对其进

行处理。某丁又向公司监事会作了反映,监事会讨论认为,某甲的行为违反了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应当赔偿公司损失。某甲对监事会的决议不予理睬,甚至威胁说,在下次股东会上要罢免监事们的职务。公司监事会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某甲称,对于让某丙去提那批钢材的事情,自己只是为其弟牵线搭桥,并未亲自从事与公司同类的营业,不应当受到任何指责,他的行为是否违反了董事竞业禁止义务?为什么? 2.股份有限公司能否为他人担保?要求怎样的正当程序?某甲以公司名义为某丙担保的行为如何处理?公司是否应当承担担保责任? 3.公司监事会能否代表公司要求某甲赔偿损失?为什么?某甲应当赔偿公司的何种损失?如果监事不再提起诉讼,该怎么办? 【参考解析】 1.违反。因为某甲作为公司的董事长,把本来属于公司的商业机会提供给自己的近亲属,损害了公司利益,属于为他人经营的竞业禁止的范畴。 2.能。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某甲以公司名义为某丙担保的行为。属于违反了董事义务的行为,对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公司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的责任范围是l0万元。 3.公司监事会能代表公司要求某甲赔偿损失。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对违反义务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起诉讼是监事会的职权。在第一个事件中,某甲应当赔偿公司的损失为某丙的获利30万元;

大股东利益侵占方式及经济后果研究

大股东利益侵占方式及经济后果研究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大股东控制权私利是委托代理问题中的重要部分。在投资者保护水平较低的国家中,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市场监督不全面等原因导致了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因此,股权集中成为公司治理机制可能的替代程序。股权集中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层可能以损失中小股东的利益为代价,迎合大股东的利益,从而带来不同股东类型之间的代理问题,进而股东与管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不同股东类型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大股东凭借其控制权有能力和动机通过特定方式和实现其控制权私利,出现严重的利益侵占,从而严重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持股比例较高的控股股东。且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频发,利益侵占的程度高于其他国家。目前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较差,股利政策已成为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直接手段。 不仅如此,大股东还普遍通过关联交易与违规信息发布等方式侵占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股东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本文正是通过信息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矛盾、大股东控制能力及市场监管等方面构建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分析框架,解读大股东利益侵占方式以及带来的影响。论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首先通过内部股权结构与外部监管环境两方面介绍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因素;其次,阐述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具体表现手段,如非公允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和股利政策等,并阐述国内外学者关于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后果研究;然后从信息不对称等角度深入分析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动因;进而借助海润光伏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实际案例分析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具体行为,进一步分析大股东利益侵占时方式,并研究该行为为上市公司带来的后果。文章认为:正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环境尚未完善,导致大股东利益侵占成本相对控制权私利较低,进而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频发,利益侵占程度较高;大股东利益侵占会给上市公司自身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如经营效率放缓、经营成果不佳以及财务状况不稳定等;同时,市场对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产生负面反应,短期内导致公司超额累计收益率为负值,长期内外部投资者纷纷“用脚

2020年民事起诉状(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

民事起诉状 原告: 住所地: 主要负责人: 电话: 被告一: 性别: 出生日期 住址: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被告二: 性别: 出生日期: 住址: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案由:股东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责任纠纷诉讼请求: 一、判令二被告对号民事判决书确认的本金元、利息 _____________ 元债务及自 ________ 年_______ 月________ 日起至还清之日止的罚息债务(____________ 元为基数,按月利率 __________ %。的_____ 灿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二、本案诉讼费用由二被告承担。 事实和理由: 一、原告系本案所涉债权的合法权利人 阐明原告系 ________________号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权人。 二、_______________ 公司已被吊销营业执照但至今未清算。 因 ______________ 公司未按规定办理年检,_________________ 工商分局 于 _______ 年 _______ 月 _______ 日吊销其营业执照,并责令__________________ 公司股东依法 限期进行清算。但二被告作为 _________________ 公司股东,自________________ 公司出现上述 法定解散事由至今已逾 _________________ (时间),不仅未对________________ 进行清算,还 转移、隐匿、私分了该公司财产并解散了工作人员,致使上述债权至今未实现。 综上,由于二被告原因导致 ________________ 公司无财产可供执行,二被告作为法定清算义 务人应就原告债权未能受偿的情形,承担赔偿责任。 故此,原告依据《公司法》第二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二)》第十八条等法规规定,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法院判如所请。 此致 ______________ 人民法院 具状人: 主要负责人:

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千差万别求相宜 如何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如果没有丹青妙手的尽情挥洒,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列起来就只是简单的色谱,而无法描绘出美丽的画卷;如果没有音乐大师的精彩演绎,哆、来、咪、发、唆、拉、希排列起来就只是单调的音阶,而无法演奏出动听的乐章。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既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必然会带来一些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统筹协调,对各种矛盾进行妥善处理,人们才能各得其所、和睦共处,社会才能保持稳定、实现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顺利地向前推进。 当前我国社会中的利益关系有哪些新特点?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有制比较单一,干部、工人的工资按级别来定,农民按“工分”分配,收入差距不大且比较固定,生活必需品都是凭票定量购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对比较简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相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等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引起了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从而使新时期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重要特点。 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一是原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以工人群体为例,从分布情况看,除传统国有、集体企业外,私营、外资企业职工大量增加。据统计,1991年年底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为2491.5万人,到2006年年底达7474.1万人,而同期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则从10664万人下降至7409万人。又如农民群体,除了一部分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外,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成为农民工。二是新的利益阶层不断涌现,如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人员和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利益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利益差距有所扩大。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扩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7∶1,2006年扩大为3.27∶1;二是区域差距扩大,1978 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之比为3.15∶1,2006年达到6.21∶1;三是行业收入差距明显,1978 年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之比为2.17∶1,2006 年上升为大约4∶1。整体上讲,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1978 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 年则上升到0.496。 矛盾对抗程度有所增强。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随着利益主体分化、利益差距扩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内部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等。从近期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绝大多数是属于经济利益问题。据统计,2006年1月至8月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因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引发的事件占总数的18.88%,因征地、拆迁问题引发的事件占15%,因企业改组改制、兼并破产问题引发的事件占7.66%,因民间纠纷问题引发的事件占5.96%,因争矿、林、水、草场、土地问题引发的事件占4.82%,因集资、股票问题引发的事件占2.32%。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上述新特点,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