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备课资料)

高中生物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备课资料)

高中生物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备课资料)
高中生物 (人教大纲版)第一册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备课资料)

高中生物(人教大纲版)第一册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备课资料)

一、激素和人工诱导鱼类繁殖大多数鱼类的生殖活动都有季节性,只有少数鱼类是常年连续产卵的。在季节性生殖的鱼类当中,产卵时间有很大不同。通常,温带鱼类在春夏季产卵,冷水

性的鲑鳟鱼类在秋季产卵,而热带鱼类在雨季产卵。各种鱼类生

殖周期的精确时间性能够保持所产出的幼鱼得到适宜的生存条

件。研究已经证明鱼类能够适应环境条件的周期性,综合调整它

们的生理机能;许多生理活动过程的内在周期性就是对季节性生

殖活动的反映。在各种环境因子中,温度、光周期、降雨和食物

对调节鱼类的生殖周期最为重要。鱼类的感觉器官把这些环境因

子变化的信息转送到脑,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其他一些神经内分泌因子,激发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GtH),它刺激性腺产生性类固醇激素,从而促使性腺发育成熟并排出精

子和卵子。由外界环境因子启动的鱼类周期性生殖生理活动是由

一系列神经内分泌激素调控的,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促性腺激

素。

人工养殖的鱼类通常不能自行繁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

条件变化影响脑垂体不能大量分泌产生GtH。人工诱导养殖鱼类产

卵的传统常规方法就是给鱼类直接注射外源的GtH,即鱼(特别是鲤鱼)脑垂体匀浆液和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这种鱼类催产技术虽然行之有效,但存在许多缺点,例如,GtH是高度种族特异性的,所以,一种鱼的脑垂体匀浆液并非对每种鱼都有催产效果。鱼的脑垂体匀浆液除GtH外还含有其他多种激素,它们会对生殖生理产生多种不同的影响甚至有副作用,还可能引起鱼体的免疫反应,而导致抗药性,使催产效果减弱。此外,这些制剂的成本高,来源受限制,亦不易长期保存。因此,为了鱼类养殖的长期持续发展,必须寻求一种高效的低成本的无副作用的新型催产剂。

1、鱼类促性腺激素分泌活动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我们的研究已经证明许多硬骨鱼类的GtH分泌活动主要由一个双重的神经激素系统调控,即GnRH刺激而多巴胺抑制脑垂体释放GtH。多巴胺既直接抑制GnRH和GtH的释放,亦抑制GnRH刺激GtH释放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还有其他一些神经激素参与GtH分泌活动的调节。例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神经肽Y能刺激GnRH的产生,从而促进GtH释放;NE和神经肽Y还能直接刺激脑垂体释放GtH;γ-氨基丁酸(GABA)能刺激GnRH的产生及增强GnRH刺激GtH释放的作用。此外,性腺分泌产生的性类固醇激素(如睾酮、雌二醇)还能通过反馈作用影响脑垂体释放GtH和多巴胺的抑制作用。可见,鱼类促性腺激素分泌活动的神经分泌调节是相当复杂的(见附图)。

尽管有多种神经激素参与GtH分泌活动的调节,我们对鲤科鱼类的研究证明起主要作用的是GnRH和多巴胺。对金鱼、鲤鱼和泥鳅注射能阻断多巴胺作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合成抑制剂α-甲基副酪氨酸和卡比多巴,多巴胺消竭剂利血平,多巴胺受体拮抗剂PIM等,都能显著增强GnRH刺激GtH释放的作用,使血液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

研究证明,多巴胺抑制脑垂体释放GtH的作用广泛存在于许多硬骨鱼类,包括鲑鳟鱼类、鲶鱼类、鳗鱼类和罗非鱼类等,但多巴胺抑制作用的强度在不同的鱼类有所不同。许多鲤科和鲶科的鱼类,多巴胺抑制GtH释放的作用很强。单独注射GnRH只能刺激脑垂体释放少量GtH,并且不能诱导亲鱼产卵,而注射多巴胺的受体拮抗剂能显著增强GnRH的作用,使GtH大量释放并诱导产卵。一些鳅科和鲑鳟鱼类,多巴胺抑制GtH释放的作用相对较弱。注射高剂量的GnRH有可能克服多巴胺的抑制作用,使脑垂体释放足够量的GtH并诱导产卵;给它们注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亦能显著增强GnRH的作用,并大大缩短注射后效应时间。最近国外学者报导在大西洋绒须石首鱼(鲈形目石首鱼科)未能证明多巴胺有抑制GtH释放的作用,他们给鱼注射多种多巴胺的激动剂和拮抗剂,都没有影响GtH的释放或者GnRH的作用。在鲈形目的其他鱼类,多巴胺抑制GtH释放的作用是否都很弱或者不存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的看来,鱼类GtH分泌活动的神经内分泌调节

机理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生某些变异,而导致一些种族特异性,是可能存在的。

2、使用高活性的GnRH类似物和多巴胺拮抗剂诱导养殖鱼类产卵根据鱼类GtH分泌活动主要受到GnRH的刺激作用和多巴胺的抑制作用所调控的理论,我们通过一系列试验证明,GnRH类似物和多巴胺拮抗剂的协同作用能在短时间内(几个小时)刺激脑垂体大量释放GtH,并且分有效的诱导性腺发育成熟的亲鱼产卵。这种由GnRH类似物和多巴胺拮抗剂组成的催产剂符合鱼类生殖生理的要求,促使鱼类脑垂体分泌自身的GtH达到产卵的需求,是一种新型的比较理想的催产剂。

为提高新型鱼类催产剂的效能,应选用高活性的GnRH类似物和多巴胺拮抗剂。目前普遍使用的GnRH类似物是一种哺乳类GnRH 类似物,即LHRH-A,它是一个9肽化合物,分子结构是:焦谷一组一色一丝一酪一D-丙一亮一精一脯一乙酰胺,即将哺乳类GnRH(亦即LHRH)10肽的第6位甘氨酸换上D-丙氨酸。并且去掉第10位甘氨酸,以增强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和抵抗酶解的能力而成为高活性类似物,用于鱼类人工催产的效果良好。我们研究表明,鲑鱼GnRH的类似物sGnRH-A,对刺激鱼类脑垂体释放GtH和诱导亲鱼产卵的活性比LHRH-A还要强几倍,它亦是一个9肽化合物,分子结构是:焦谷一组一色一丝一酪一D-精一色一亮一脯一乙酰胺。目前国内还没有生产,但其应用前景广阔。虽然许多药物都能阻断多巴胺的抑制。我们通过一系列筛选试验选定多巴胺

D-2型受体拮抗物DOM。它不仅对阻抑多巴胺作用的活性强和高度特异性,还不能越过血一脑屏障,因而不会产生副作用,是比较理想的鱼类催产剂成分。

由GnRH类似物(LHRH-A或sGnRH-A)和多巴胺D-2型受体拮抗剂DOM组成的高活性新型鱼类催产剂在生产中推广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成效,完全达到我们预先为新型鱼类催产剂所确定的几个指标,即:对亲鱼的催产率高(90%以上)而稳定;产卵完全而不是部分产卵;注射后到排卵的效应时间短而有规律;产出的卵能正常受精与成活;对亲鱼次年的生殖周期没有不良影响等。和传统的催产剂相比,新型催产剂的优点是:成本低;来源不受限制,可大量生产;药效稳定而容易保存;操作简单,对各种鱼类都有良好催产效果;没有副作用,显著降低亲鱼催产后的死亡率。目前,这种新型鱼类催产剂已在我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国家应用,成功催产的鱼类已达到30多种。

许多海水养殖鱼类是分批多次产卵的,产卵期较长,和在短时间内一次性产卵的淡水养殖鱼类不同,因此必须采用适合它们生殖生理需要的催产技术。根据对金头鲷的观察,注射到鱼体内的高活性GnRH类似物l~2 h后就从血液循环中消失,而它引起的血液GtH含量升高只能维持48 h左右,这对产卵期长达数天的海水鱼类来说是太短了。目前正在建立和采用能使GnRH类似物持续缓慢释放的技术,如将GnRH类似物和胆固醇、胆固醇一纤维素或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混合在一起制成小丸,埋植在鱼体内,使

GnRH类似物缓慢释放而较长时间保持血液中较高的GtH含量,促使不同步发育的卵母细胞最后成熟。已成功地诱导一些鲑鳟鱼类、遮目鱼、尖吻鲈、金头鲷、大口黑鲈、大西洋鲱鱼和美洲西鲱等海水鱼类排卵。进一步改善和完善高活性GnRH类似物缓慢而持续释放的催产技术,将是解决海水养殖鱼类人工繁殖的重要途径。

使用激素对鱼类进行人工催产,除了通过肌肉和腹腔的注射与埋植方法给药外,口服方法正在试验中。已有报导通过口腔和直肠给以GnRH类似物和多巴胺拮抗物能有效地刺激无胃的鲤科鱼类血液GtH含量升高和诱导排卵。对有胃的鱼类如鲶鱼类,口服GnRH类似物效果不明显;但如果在GnRH类似物制剂中加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或者胰蛋白酶抑制剂,口服GnRH类似物后能显著提高血液的GtH含量。进一步研究证明,GnRH及其类似物口服(通过投饵方式或者口腔灌喂)后能由鱼类的消化道吸收而进人血液循环,从而刺激脑垂体GtH细胞的分泌活动。口服方法较为简便实用,但通常需要给以较高的激素剂量才能达到诱导产卵的目的,因为经过鱼类消化道只有部分激素被吸收。所以,它只适用于对一些人工操作特别敏感或容易伤害的鱼类和一些小型观赏鱼类进行人工催产。

二、胰岛素研究的进展1869年德国的朗格汉斯(Langerhans)发现,在胰腺内除有众多的腺泡外,还散有一群群非腺泡细胞,它们在宛如大海的胰腺中,犹如点缀着星星小岛,称为胰岛。成

年人胰腺中约有170万~200万个胰岛。以胰尾部密度较大,每个胰岛的直径从75~175μm不等,总重量仅占胰腺总重量(90 g)的1%~2%。

胰岛细胞在体内究竟起什么作用,曾引起众多科学家的关注。直到1921年,加拿大的班亭(Banting)和贝斯特(Best)从胰腺中分离出纯化的胰岛素后,胰岛分泌胰岛素及其与血糖的关系才大白于天下。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的发现在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在千百万糖尿病人心中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1、β细胞胰岛内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称为β细胞。β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60%~80%,主要分布在岛的中心,周围围绕有A细胞、D细胞和PP细胞等内分泌细胞。β细胞体积较小,马洛里(Mallory)染色胞质着橘黄色,内含大小不一的分泌颗粒,称为β颗粒。免疫组化研究观察到,抗胰岛素抗体定位其内,表明β颗粒是胰岛素在β细胞内的贮存形式,当细胞外液葡萄糖浓度增加时,可出现β细胞脱颗粒现象。β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可通过体循环、岛内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及岛内微血管,对人体内各种细胞、胰腺外分泌细胞及岛内相邻的内分泌细胞发挥巨大的影响。

新近资料表明,β细胞除分泌胰岛素外,还合成一种叫淀粉素(amylin)的多肽。它具有抑制胰岛素分泌和拮抗胰岛素作用的生物活性,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2、胰岛素的生物化学β细胞首先合成的是一个大分子的前胰岛素原,以后加工成由8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原。在酶的作用下,胰岛素原又进一步裂解,产生一个胰岛素分子和一段连接肽(C肽)。胰岛素是含51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质,分子量约6000,分子中有2个肽链(A链和B链),通过2个二硫键结合在一起。各种哺乳动物的胰岛素分子的氨基酸组成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因此,在治疗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可注射猪或牛的胰岛素,但长期使用也可因抗体的产生而影响治疗效果。C 肽是胰岛素生成过程中的产物,其数量与胰岛素分泌量有平行关系。C 肽无胰岛素活性,但由于它的半衰期比胰岛素长,且不受胰岛素抗体或外源性注射的胰岛素的影响。临床上常测定C肽在血液中的浓度以反映β细胞的分泌功能。

1965年我国生化学家首先人工合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胰岛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蛋白质的创举。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人们已能大规模生产重组人胰岛素,迄今已获得了300多种胰岛素类似物,包括不同种属动物的胰岛素、化学合成的类似物,以及多种基因工程突变的类似物。其中有些类似物在速效、长效、高效等方面,具有比天然胰岛素更好的优点,展现出光明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把人类胰岛素的基因移植到别的生物体(如大肠杆菌),使后者获得合成人胰岛素的能力,以生产大量人胰岛素、并能代代相传的基因移植工程,也已成为科

学家们攻克的目标。总之,胰岛素已成为蛋白质化学史上研究最广泛和最深入的蛋白质之一。

3、胰岛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胰岛素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质激素,它对人体物质代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调节作用。同时,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生长调节因子,可刺激多种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胰岛素对代谢的调节作用已广为人知,对糖代谢,它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它还加速糖元的合成,抑制糖元的异生,因此具有降血糖作用,是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对于维持糖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会急剧升高。胰岛素不仅对糖,它对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也有促进作用。因此,胰岛素对代谢的作用的总趋向是促进营养物质以不同形式保存起来,人们常将其称为“贮存激素”。

胰岛素代谢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脂肪组织和骨骼肌。三大营养物质主要都贮存在这三种组织中。

正常人体内胰岛素的分泌有两个层次:一是长期的低水平释放,在血液中维持一个基础值(35~145 pmol或10~20 μu/mL),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另一层次是进食后短暂的、快速高水平释放,以适应饭后快速降低血糖浓度的需要,通常在饭后30~60 min内,人血中胰岛素浓度达到高峰,2~3 h内恢复到基础水平。

血液中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酸都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有效因素,但正常情况下,血液葡萄糖浓度是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调

节物。葡萄糖的有效阈浓度为90~100 mg/dL,血糖浓度为300~500 mg/dL时,胰岛素分泌量达最大值。在高糖刺激下,首先引起β细胞内贮存的激素迅速释放。但这一现象持续时间不长,5~10 min后胰岛素分泌即下降50%;随后由于β细胞内胰岛素合成酶系统的激活,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又逐渐增多;若高糖刺激持续1周左右,它还可由β细胞的增生而进一步增加分泌。

除营养物质外,胰岛素分泌还受体内神经和激素的调节。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而交感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受体抑制胰岛素分泌。

食物进入肠道后,肠道黏膜中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多种胃肠激素,对胰岛素分泌有重要生理意义。作为肠道信号,在血糖尚未大幅度升高时,提前刺激胰岛素分泌,使机体为应付营养物质大量吸收入血而作好准备,从而避免了血糖水平在摄食后过度升高而从尿中丢失糖。具有这种促胰岛素分泌作用的胃肠激素有抑胃肽(GIP)、肠高血糖素样肽-1(GLP-1)等,它们被统称为肠促胰岛素(ineretin),是肠-胰岛轴的重要组成部分。

胰岛内的其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抑制素等,通过旁分泌途径或局部微循环,与β细胞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4、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过程胰岛素与靶组织细胞相互作用引起一系列生物效应,首先必须和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相结

合,几乎体内所有的细胞表面均存在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亲和性的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是靶细胞膜上的一种固有糖蛋白,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即具有受体自磷酸化激活的酪氨酸激酶活性。

胰岛素受体是由2个α亚单位和2个β亚单位构成的四聚体。亚单位之间通过二硫键相结合。α亚单位裸露于细胞膜外,为结合单位,是胰岛素与受体相结合的部位;β亚单位是跨膜蛋白,为效应/调质单位。胰岛素与α亚单位结合后,即引起β亚单位受体蛋白中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成为激活的酪氨酸激酶。目前认为,胰岛素受体的自磷酸化是胰岛素发挥生理作用的早期现象。活化的受体随后引起细胞内胰岛素受体底物的磷酸化,信号由此传导下去,并逐级放大,产生生物效应。已经发现和鉴定出了多种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胞内底物,其中广泛存在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被认为是一种“坞”蛋白,它具有至少20个潜在的酪氨酸磷酸化位点,可被活化的胰岛素受体迅速磷酸化,参与了以后级联反应的第一步。

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其复合物可通过胞吞作用(protocytosis)向细胞内转移,称为内化(internalization),并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在细胞内移动过程中可相互融合而增大,囊泡内pH降低,促使胰岛素与受体分离。分离后的胰岛素主要代谢途径是降解。分离后的受体多数可再循环到细胞表面,一部分则在细胞内被降解。因此,靶细胞在接触胰岛素后,将出现

时间依赖性和激素依赖性的细胞表面功能性受体数目减少,称为受体减数调节或下凋(downregulation),它使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

新近有资料认为,胰岛素与受体的复合物内化后,一部分内化的胰岛素可发生核转位(nuclear translocation),进而引起基因活化和基因表达水平的改变。

受体和受体后过程是激素产生生物效应的重要环节,因此当胰岛素受体的合成、受体分子由合成部位向细胞表面转运、受体和胰岛素结合力、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胰岛素一受体复合物的内化,以及细胞内信号传导等过程发生变异时,或由于自身免疫而产生抗受体的抗体时,都可出现组织细胞对胰岛素反应程度小于正常的一种病理状态,称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或胰岛素耐受(insulin tolerance),患者血糖水平升高,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水平。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很复杂,除胰岛素受体的变异外,受体后葡萄糖转运系统的变化必可导致胰岛素抵抗。

三、下丘脑和脑垂体人(哺乳动物)的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脑干从上至下依次可分为间脑、中脑、脑桥和延髓。下丘脑是间脑的一部分,是植物性神经的较高级中枢,与内脏活动有密切关系。

脑垂体悬垂于脑的底面,体积很小,总重量不到一克,但结构复杂,在形态和功能上都与下丘脑发生密切的联系。脑垂体大

致可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腺垂体由许多腺细胞组成,它的分泌功能受下丘脑控制;神经垂体由一些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所组成,可将它看成是下丘脑直接延伸出来的一部分。

腺垂体在组织上属于腺组织;而神经垂体与神经系统同源,实际上是由间脑下垂而成,属于神经组织。

下丘脑在形态上与功能上都与脑垂体有密切联系。腺垂体通过垂体门脉系统与下丘脑发生联系,而神经垂体中的神经纤维是发源于下丘脑的。因此,大脑皮层的活动或内外环境的变化,都可通过神经或体液途径把兴奋传到下丘脑,再由下丘脑调节腺垂体的活动,但下丘脑对腺垂体的调节与对神经垂体的调节是截然不同的。

(1)下丘脑对腺垂体的调节近年来已经证明下丘脑前部的某些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能产生一些具有较强生理作用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首先运送到正中隆起和垂本柄近端贮存并释放入血,经下丘脑垂体门脉系统运送到腺垂体,促进或抑制腺垂体的分泌功能。这些物质都属于短肽类化合物,通常又称之为释放因子或抑制因子,总称为神经激素。目前已知下丘脑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短肽类激素约有种,通过这些激素,下丘脑能分精确细致地调节腺垂体的活动。

(2)下丘脑对神经垂体的调节实验证明切断动物下丘脑垂体束以后,可引起神经垂体的萎缩。这证明下丘脑与神经垂体之间的密切关系。实际上加压素及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某些神经元

群产生后,通过下丘脑垂体束的神经纤维输送到神经垂体贮存,然后再分泌入血的。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血容量的变化都可通过反射的途径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改变。另外,疼痛、组织创伤、情绪紧张等都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五、范例析与解[例1]阉割一只正在下蛋的母鸡,结果该鸡 ( )

A、停止下蛋,长得既不像公鸡也不像母鸡

B、停止下蛋,长得像公鸡

C、继续下蛋,长得既不像公鸡也不像母鸡

D、继续下蛋,长得像母鸡分析:阉割母鸡是指将卵巢手术摘除。因卵巢具有双重功能,既能进行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若将其排出产卵),又能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具有促进卵细胞的生成,并发生维持母鸡的第二性征的作用。手术摘除卵巢后,这些作用丧失,结果该鸡停止下蛋(产卵),长得既不像公鸡又不像母鸡。

答案:A [例2]用手术摘除小白鼠的脑垂体后,表现为生长立刻停滞,行动呆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1)每天注射一定量的生长激素,小白鼠将_____________,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

(2)同时也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小白鼠将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与甲状腺的活动密切相关。其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摘除小白鼠脑垂体,表现为生长立刻停滞,这是因缺少生长激素所致,每天定量注射生长激素,小白鼠将开始逐渐生长,这说明生长激素具有促进幼小动物生长的作用。

(2)摘除脑垂体后出现的行为呆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这是缺少甲状腺激素所致,每天足量注射,小白鼠将使上述症状消失并继续发育。这说明脑垂体与甲状腺活动有密切关系,其关系是脑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控制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答案:(1)开始逐渐生长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具有促进幼小动物生长的作用 (2)继续发育,行动迟缓、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脑垂体脑垂体分泌促甲状激素,控制甲状腺的分泌活动[例3]下列哪项是甲状腺激素功能的正确叙述 ( )

A、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身体逐渐消瘦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代谢缓慢,心跳减慢

C、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弱

D、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呼吸困难,心跳减慢答案:B [例4]男性两侧输精管被结扎后,生理上表现为( )

A、不产生精子,副性征改变

B、产生精子,副性征改变

C、不产生精子,副性征不改变

D、产生精子,副性征不改变答案:D [例5]阉割了的小公鸡长大以后,鸡冠不发达,羽色不鲜艳,体态肥胖,这是由于这

只鸡的体内不能产生_______________,因而不能形成公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雄性激素第二性征[例6]两栖动物中的髭蟾,在繁殖季节,雄蟾上颌长出角质黑刺,雌蟾在相应部位有桔红色斑点,雌雄之间的这种差异,在生物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二性征[例7]下列的叙述,与呆小症有关的一项是( )

A、婴幼儿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

B、新陈代谢过于旺盛

C、生殖器发育正常

D、幼儿时生长素分泌过少答案:A [例8]有关激素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 )

A、激素能促进人体细胞的生长

B、激素能促进人体的发育

C、激素能促使男女性成熟

D、激素是参加体液调节的惟一的化学物质答案:D [例9]下列哪种激素可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

A、性腺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答案:C [例10]高等动物雄性激素的主要功能是( )

①激发并维持雄性第二性征。②促进睾丸的发育。③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④激发雄性生殖器官的生成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例11]下列激素中可直接影响婴幼儿智力发育的是( )

A、性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答案:C [例12]下列对激素调控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

B、激素调控的启动较慢、持续时间较长

C、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主要是通过激素调控来协调的

D、激素调控迅速而精确,反应时间短答案:AB [例13]如果蝌蚪不能从食物和环境中得到足够的碘,以下哪种情况会发生( )

①甲状腺增大②过量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③刺激生长④出现呆小症⑤停留在幼体阶段⑥垂体增大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⑥ 答案: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