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问题

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的不同角度及其相关

问题

杨建华

【作者简介】杨建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12)

【内容提要】古代文明的起源应当从它的发展过程来把握。通过考古学来考察文明过程有四个角度:建立各地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复原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进行农业、手工业、聚落、墓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寻找文明因素之间内在的联系及其发展规律。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研究受到世界考古学界关注,在聚落等级的建立、手工业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程度等方面已经可从考古学的研究上升到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的后两个角度的研究成果启示我们,中国古代文明过程考察还有很多考古发现上的空白,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在方法论方面,需要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考古资料与社会参数之间的联系。【关键词】文明起源/中国史前考古/两河流域史前时代/考古学比较研究

世界古代文明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从过程这个动态中才能准确地把握各文明的共性与特性。中国古代文明最典型的特征在她最成熟的阶段——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文明中表现得最为完整。因此,要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应当从殷墟时代所表现出的诸因素向前追寻,这样才能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以及她独特的发展过程。

一、考察古代文明过程的四个角度

中国的古代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古代国家,她的起源应当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史前时代去寻找。对于这一阶段的研究,考古学责无旁贷应起着主要作用。从中国史前考古学现状和世界考古学的发展来看,我认为考古学对于文明过程大体上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察。

第一个角度:根据区系类型的方法来建立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这是科学地研究考古遗存的基础。从当前的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现状来看,各地区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年代序列,只是各地建立的时空框架的尺度有粗细之分。例如黄河流域的分期和分区比较细,边疆地区的比较粗。

第二个角度:对每一个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进行研究,重构它的历史。在这方面,每个考古学文化的发现有很大的差别。以半坡文化为例,这一文化的聚落有半坡、姜寨和北首岭三个较大规模揭露的遗址,墓地有元君庙和横阵等较为完整的资料;相比之下,对庙底沟文化的了解就没有这么充分的资料。要完成这项工作,就要求我们有计划地在发掘中填补空白,选择典型遗址进行若干年的重点突破,使我们对主要的考古学文化的社会结构有所了解。

第三个角度:跨越时空和考古学文化,对某一方面的演变轨迹进行梳理与研究,即对同一事物的历时比较。如对史前时代聚落、手工业、墓地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在我们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时,常常是这一阶段用大地湾的大房子,下一阶段用大汶口的墓葬,再下一阶段用龙山时代的城来说明中国文明因素的增长过程。目前已经有对史前聚落的较为全面的梳理。[1]由于并不是每个地区的各个阶段都有聚落资料,所以像兴隆洼的排房与半坡文化的环壕是地域上的差别还是时间上的早晚,尚无法定论。明确了研究的目的,我们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发掘来填补这些缺环,使中国史前各种文明因素的发展线索逐渐清晰起来。

第四个角度:跨越时空和考古学文化,对某一时期各种文明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即对不同事物的共时研究,从先后的角度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尽管先后事物不一定就是因果关系,但先后关系是因果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因果关系来了解进入文明过程的社会机制。这种研究在中国尚未展开,是我们应当尝试的一个方法。

以上研究文明过程的四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四个步骤,它们之间存在着先后的依赖关系。前两个步骤是具体的历史过程的考察,从第三步开始是超越时空

的比较研究和事物之间内在规律的探索。这四个步骤基本上完成了文明过程考察中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二、两河流域古代文明过程研究举例

笔者曾对两河流域的史前时代进行过这种研究。[2]为了说明这种研究方法,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我对两河流域文明过程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1.第三个角度的考察

在对两河流域同一事物的历时比较研究中,我主要从农业与手工业所表现的生产力的发展、聚落与墓地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和神庙所反映的上层建筑的发展作一历时性的考察。

两河流域史前的农业基本上可以分为旱作农业、简单灌溉农业和农业量剧增三个阶段。在两河流域定居时期,人们主要居住在两河流域北部降雨量充沛的亚述高原。后来人们向南部迁徙,逐渐到了年降雨量仅200毫米的地区。要在这样的地区从事农业,必须要有简单的灌溉。灌渠遗迹的层位,清楚地揭示了灌溉是如何从利用天然沟洫到人工挖凿沟渠的发展过程。灌溉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对两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具有关键性作用。灌溉农业导致农产量的剧增,两河流域农业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其标志是收获工具的剧增,易于制造的陶镰取代了制作复杂的骨柄石叶复合镰,这是农业大幅度提高的必然结果。

手工业主要体现在陶器和金属制造业。陶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彩陶和素面陶两个阶段。彩陶的发展可以分为出现、定形、繁荣和持续四个小时期。素面陶是以轮制为主,是史前陶器制作上的一个大的转变。陶器不再装饰器表,而注重造型的多样化。素面和轮制是陶器大批量生产的结果。陶器不再具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逐渐让位于金属器。史前的金属制作分为三个阶段。它最早出现在公元前6840—前6620年的萨约吕()遗址,只有少量铜针类制品;第二阶段铜制品开始增多,出现了凿等小型工具;第三个阶段金属品明显增多,有冶

铸技术与合金技术,并流行金器。需要指出的是,两河流域史前时代金属制造最发达的不是最早进入文明的南部,而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北部,所以不能单纯强调金属在文明起源进程中的作用。

两河流域史前时代聚落形态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聚落布局有成排的库房、中心空地和居住房屋以及窑场和蓄水池。从这些遗迹的规模看,它们大都是以整个聚落为单位而一次建成的,说明聚落在当时起着最重要的行政职能。这时的房屋格局是多间房屋,几乎每个房间都有通向聚落的门,房间之间一般没有房门相通,这说明同建筑内不同房间的人联系不太紧密。第二个阶段的聚落布局是房屋建筑成堆地分布,形成几片空地,基本不见整个聚落为单位的设施。每个建筑格局都是一样的,由大、中、小三种房间构成。大房间有许多通向各个房间的门,很像我们现在住宅中的厅。小房间三个一排地分布在建筑的一侧,应是这个建筑中的储藏室。生活遗物一般是出在中型房间里,应是当时人们的住房。每个格局规整的建筑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个通向聚落的门,建筑内各个房间之间是相通的,这说明同一建筑内不同房间的人之间关系密切。一个建筑里的居民应该是含有一对夫妻以上的扩大家庭。这个阶段的扩大家庭已经发展成为分解聚落组织的力量。第三个阶段的聚落的建筑仍然呈无序状分布,但个别聚落在中心的显著位置有制陶作坊或“圣区”,反映出聚落间在功能上的分化。陶器的中子活化分析也说明了这时陶器有较大量的输出与进口的现象。但这时的聚落调查所反映的各聚落规模在较早的哈拉夫文化时期没有太大区别,但到了较晚的欧贝德晚期已经有了大小之别,说明聚落之间的功能分化在前,规模分化在后,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这个阶段是聚落分化的最后阶段。到了第四阶段,聚落内部与外部都开始重新整合。在聚落内部,以乌鲁克遗址为例,聚落中心是神庙,周围是手工业区,再外面是农业居民区。聚落之间形成了村、镇和城三级聚落组织。

墓葬中反映的人们之间的分化分为四个阶段。最初墓葬形制没有区别,随葬品数量略有差异,但没有无随葬品的墓,成人与儿童有所不同。第二阶段出

现少量无随葬品的墓,墓葬形制尚未出现差别,说明有贫民出现,但还没有形成等级。第三阶段的墓葬可以分为几个档次,它们在墓葬形制与随葬品之间形成固定的组合,男子随葬品的数量多于女子。最后一个阶段财富与地位的分化使同一聚落的人已经无法再葬在同一墓地,从而形成了不同等级人群的墓地。墓地之间差别明显,具有自身特有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综观墓葬变化的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分化道路上量的发展。到了第四个阶段,分化已经达到不能葬在同一墓地的程度,说明社会分化与原有的原始社会组织不相容而导致了彻底变革,已经跨越了氏族社会解体阶段,进入国家的形成时期。

宗教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宗教建筑上。最早的宗教建筑只是一个单间建筑,在结构和规格上都与普通住房没有区别,但地点比较固定,连续叠压的几层都在一个地点,房内缺少生活垃圾,居住面下多有人骨架。这种建筑可以称为单间祭室。第二个阶段是祭室的发展阶段,在结构和规格上比住房更加考究,有大的石头墙基,并与住房区有比较明显的分界,形成所谓的“圣区”,里面极少见到生活垃圾。第三个阶段是神庙阶段,在祭室的两侧出现侧厅,用于放置庙产和僧侣居住。这个阶段标志着神职人员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在这个阶段里,放置神龛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隐蔽。最后一个阶段是塔庙阶段,庙宇一般有高高的台基,庙宇前往往有柱廊大厅,这些变化使得整个神庙变得宏伟、华丽,说明这时的庙宇已经超出宗教中心的功能而逐渐具有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功能。在宗教建筑变化这四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经历了宗教信仰由具体到抽象、仪式由简单到复杂、与神交往由普通民众到专门祭司的变化,第四个阶段的祭拜对象已经基本固定,并形成不同的等级,祭司开始借神的威严提高自己的地位,集中权力。

2.第四个角度的考察

完成了第三个步骤的研究后,进入了第四步研究。我们把刚才总结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阶段放入第一步所建立的时空框架中,绘制出表1。

表1 两河流域史前时代生产力、社会组织和意识形态发展变代表

根据生产力、社会组织和宗教意识的发展序列与阶段所绘成的表1,概括出两河流域从史前时代的定居到文明形成的大致发展轮廓,可以从中看出这些现象出现的先后,发现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进而通过了解这些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来理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过程。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只有在乌鲁克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几乎同时发生了变化,这使得社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一个巨变。在这之前的变化都是参差不齐的。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讲到了文明的起源与形成之间的差别:各种文明因素是在原始社会母体中孕育成长的。它们的继续发展到与原有社会无法相容,最后导致一个彻底的变革——文明社会便形成了。对两河流域文明产生过程的考察可以发现,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的界限,即社会发生巨变就在乌鲁克时代。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从乌鲁克文化已经进入了国家的门槛。在乌鲁克文化晚期(乌鲁克遗址的第4层)发现了最早的泥板文字,但仍然没有王权。这时只是权力的进一步集中的过程。早王朝早期只留下了洪水传说,从早王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基什之王麦西里姆时代,这时王权才最终形成。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考古上所见到的宫殿规模才超过了神庙,反映了王权取代神权的过程。

对比中国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门槛在哪里?中国有没有进入文明社会后权力进一步集中而产生王权的时期?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过程加以系统的考察。如上文所述,很多考古发现上的空白还有待填补。

三、建立考古资料与社会参数之间的联系

除了考古发现上要填补空白以外,在方法上还应注意两点。

首先,在探讨文明进程时,人们往往用一些社会变化的参数来描述这个过程,正如塞维斯(Service)对社会发展所做的阶段划分所使用的,诸如人口、战争、城市化和生产的专业化等等。[3]这些社会参数在考古中是怎样表现的,需要我们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种联系应是符合中国历史与考古的,它不仅有利于用考古资料重建中国的史前史,而且对世界的文明起源的研究也会有很大的贡献。在这里我仅举三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研究。

第一个例子是阿丹斯(R.Adams)在两河流域聚落研究中建立遗址等级,并赋以社会组织的含义。[4]他首先将调查的遗址的面积分为三个级别,最小的是乡,面积在1000-60000平方米,其次是镇,面积为61000-250000平方米,城市的面积在500000平方米以上。按照这一标准,把乌鲁克时期至早王朝时期的遗址统计如表2:

表2 两河流域南部聚落统计简表

乡镇城都市

乌鲁克文化前期17 3 1(?) 0

乌鲁克文化后期112 10 1 0

早王朝初期124 20 20 1

这个统计表明,从乌鲁克时期开始至它的后期,聚落形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村落数量的剧增,同时镇的数量也有所增多。这个阶段是人口大幅度增加的时期,人们不得不向外迁徙,建立新的村落。这时人口增加之快是历史上罕见的。一方面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规模的剩余粮食,另一方面也是周围的游动放牧部落逐渐下到大河流域开始定居生活的结果。这时尽管遗址的等级已经出现,但是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还很小。从乌鲁克后期至早王朝的出现,聚落形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镇以上规模的遗址数量大增,说明这个阶段是

在原有的人口基础上在空间上的一次大的调整,反映了社会组织处在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变革中,原有的血缘村落在解体,地缘城镇在建立,遗址的规模在向高层次发展。总之,从乌鲁克时期开始,聚落形态经历了数量增多和规模增大前后两个阶段,这正是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革命”在考古上的具体表现,它为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最高层次的遗址——都市是城邦的前身,而遗址之间的等级又体现了整个社会的阶层分化,构成了一个城邦内的“国”和“野”。

中国文明产生前后没有出现过两河流域那么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血缘组织也没有被破坏得这么彻底。在属于龙山早期的良渚文化中,有反山和瑶山等几个中心址。在夏文化只有二里头一个大规模的中心址。这说明在中国文明进程中,权力的集中表现为由一个考古学文化的若干中心发展为一个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中心。[5]

第二个例子是手工业专门化的研究。制陶业是史前时代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关于陶器的生产方式在考古上比较难以确认,从陶器的标准化中我们可以发现批量生产及其带来的陶器标准化。我们原有的陶器类型划分基本不考虑陶器的尺寸,因此必须重新对全部陶器的尺寸进行测量。如果我们对仰韶文化阶段的陶器中同一型式陶器的尺寸进行统计就会发现,它们的尺寸各不相同,如果用图表表示,它们的尺寸呈分散状态;龙山时代的同一型式陶器尺寸非常接近,如果用图表表示,它们的尺寸呈几个堆的分布态。依靠直觉我们也可以发现王湾Ⅲ期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的陶罐不仅同一型式器物的数量多,而且尺寸也非常相似,说明这时陶器已经不再是由每一个家庭单独制作的,而是由一个家庭作坊之类的单位完成其制作的。进行这种研究仅靠目前发表的考古报告恐怕难以胜任,因为从中我们很难找到所有复原陶器的尺寸信息。因而还有一个考古报告发表不断适应研究的拓展与深入的问题。

第三个例子是对某一考古学文化所表现的生产程序与分工程度的推测。以两河流域的哈孙纳文化和萨玛拉文化为例。哈孙纳文化的建筑是由泥块垒砌而成

的,由此推测它的建造过程大致可以分三步:挖泥——搬运到建房地点——垒砌。萨玛拉文化的建筑是由模制的泥砖建成,它的建造过程应当是挖泥——脱坯制砖——晾干——搬运到建房地点——垒砌。从工作程序上,后者更为复杂。哈孙纳文化的建材是湿的泥块,很沉,一次运送的比较少;萨玛拉文化的建材是干砖,比较轻便,一次可以运送较多。再看房屋的垒砌过程,哈孙纳文化直接把湿的泥块堆砌起来,有可能要堆几层待下层的泥块晾干后再向上堆砌,如果一次向上堆砌过多会把原来垒砌的湿泥块压塌。这样,哈孙纳文化房屋的建造不会需要太多的人,但所需的时间会比较长。萨玛拉文化的房屋是使用已经预制好的、器形规整的泥砖,工作效率会大大地提高,可以用较多的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不同的生产程序与分工应当与它们的家庭形态相关。哈孙纳文化是一种核心家庭的格局,多间建筑,每个房间都有通向外面的门,房间之间互不相通;萨玛拉文化也是多间建筑,整个建筑只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房屋之间有门相通,是一种扩大家庭的格局。采取什么样的生产程序和分工是与它的社会组织(在史前社会主要是家庭组织)密切相关的。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萨玛拉文化的劳动效率比哈孙纳文化的高。

以上三个例子只是想给人们一种启示,看到从考古资料中寻找它背后的历史意义的可能性。在这种研究中,一是要从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原本相互之间有联系的事物作为遗存被我们发掘出来后,它们的联系已经看不出来了。这些遗存被我们归入遗迹、遗物类;在遗物中又按照不同的质地予以整理和发表。在研究中我们应当重新从联系的角度来看待它们,以此来寻找它们背后的历史意义。二是要关注遗存出土的背景,无论是在发掘中还是在研究中,要从它们所出土的单位、所共生的器物、放置的位置以及破碎的程度等细微的方面来分析它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

中国有着悠久的古代文明,而且文明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对于我们中国考古学家来说,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我们应当负起责任来。虽然这项工作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本文只是在这种研究中提出一些方法上的思考,希望引起同行的关注和讨论。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春)2005年02期第111~116页

(现代文阅读题)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 形成了一套颇为完 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 用以维护社会秩序 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 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至打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 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舞。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 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 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 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人种、民族和文化 1 【单选题】年代最早的古人类头骨出土于东非哪个地方?()B ?A、乌干达 ?B、肯尼亚 ?C、卢旺达 ?D、布隆迪 2 【单选题】距今()年左右,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D ?A、8万 ?B、7万 ?C、9万 ?D、4万 3 【多选题】世界上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几大洲。()ACD ?A、欧洲 ?B、美洲 ?C、非洲 ?D、亚洲 4 【多选题】文化包括哪几种类别。()BCD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思想文化 ?D、制度文化 5

【判断题】民族的四要素分别是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错误 6 【判断题】民族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正确 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的关系 1 【单选题】 下列关于顾炎武说法错误的是()。B ?A、 所处时代为明末清初 ?B、 绝食殉国 ?C、 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斗争 ?D、 是语言学家 2 【多选题】 下列属于原生文明的国家有()。ABCD ?A、 古罗马 ?B、 中国 ?C、

古埃及 ?D、 古巴比伦 3 【判断题】“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这句话出自梁启超之口。()错误 4 【判断题】 民族文化的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正确 国学 1 【单选题】“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现代化最大的障碍,我们要把它连根铲除”这句话出自以下哪位大家之口。()C ?A、鲁迅C ?B、梁启超 ?C、胡适 ?D、闻一多 2 【单选题】《国史大纲》是()所著。B ?A、陈寅恪 ?B、钱穆 ?C、王国维 ?D、傅斯年 3 【判断题】 我国将古代传统经典分为文史哲。()错误 4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专题复习导航 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 1.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 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也就是听命于皇帝一人调遣,因此中央集权既有利于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加强皇帝的个人专制独裁。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汉时期巩固;隋唐时期完善;宋元时期加强;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中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一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两者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并日渐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过程的特征:①在行政上,剥夺相权和地方权,官吏自皇帝出;②在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③在军事上,强干弱枝,皇帝一人总揽国家兵权;④在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⑤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 1.涵义:所谓治世或盛世,一般是指地主阶级封建专制集权式的“和谐社会”。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2.封建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①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②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③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④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 3.盛世局面给我们的启示: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④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⑤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三、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有:管仲改革、商鞅变法、两税法、王安石变法、明朝后期

2020高中历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2.1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45分钟作业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学习视点 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造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深刻社会原因。 课前预习 一、纸的发明 1.背景:秦汉时期,以________和丝织品作为主要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2.经过:西汉早期可能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东汉________改进了造纸术。 3.外传:公元8世纪,________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造纸术传到欧洲。 4.意义:使得________的记录、传播和继承有了革命性的进步;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发明 (1)战国时期出现了“________”。 (2)宋代出现了指南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________的技术。 2.外传: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________。 3.意义:指南针应用于________,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为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发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具有了有关硫磺和硝石的知识;东晋________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2.使用:________,出现了火箭和火炮;明代出现了早期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3.外传:12、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4.意义:为资产阶级打败________创造了条件。 四、印刷术的进步 1.概况 (1)雕版印刷术:唐代的________,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宋代________用胶泥制作的活字排印,提高了印刷效率。 (3)元代王祯创制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明代中期出现了铜活字。 2.外传:由波斯传到了西方。 3.影响:推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________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五、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 1.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________的关系;比较重视总结________,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2.影响:中国文化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________的倾向。 答案: 一、1.竹木简牍 2.蔡伦 3.阿拉伯人 4.信息 二、1.(1)司南(2)指南针 2.欧洲 3.方向测定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礼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中国礼乐文化】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

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古人过生日的传统习俗是()。1.0 分 A、 吃面 B、 唱英文生日歌 C、 吃蛋糕 D、 喝酒 我的答案:A 2提亲一般要带疏雁,经专家考证,疏雁就是()。1.0 分 A、 野鸭子 B、 大雁 C、 鸡腿 D、 牛肉 我的答案:A 3以下哪国的文化是原生文明?()1.0 分 A、 日本 B、 中国 C、 朝鲜 D、 韩国 我的答案:B 4《弟子规》中认为,如果父母有过错,儿子的做法是()。1.0 分A、 假装没有看到 B、 不理会 C、 劝诫 D、 责备之 我的答案:C 5尧典是《尚书》的第几篇?()0.0 分 A、 第一

第二 C、 第三 D、 第四 我的答案:B 6“吾日三省吾身”出自()。0.0 分 A、 子路 B、 曾子 C、 孔子 D、 孟子 我的答案:C 7()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1.0 分A、 仁 B、 义 C、 勤 D、 礼 我的答案:D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之口。1.0 分 A、 范仲淹 B、 陆游 C、 杜甫 D、 王之涣 我的答案:A 9政论源于以下哪部经典著作?()0.0 分 A、 《尚书》 B、 《礼记》 C、 《诗经》

《周易》 我的答案:B 10以下哪项是地支?()1.0 分 A、 辛 B、 壬 C、 戊 D、 申 我的答案:D 1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1.0 分A、 《原道》 B、 《逍遥游》 C、 《中庸》 D、 《春秋》 我的答案:C 12《大章》是哪个盛世的代表歌曲?()1.0 分 A、 禹 B、 顺 C、 汤 D、 尧 我的答案:D 13中国人结婚的传统色彩是()。1.0 分 A、 黑色 B、 纯白色 C、 大红色 D、 桃粉色 我的答案:C 14()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1.0 分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 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是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出现在宋朝重文轻武故应该排除②④。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 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 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 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 【答案】D 本题考察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题干中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不符合“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王国势力强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调整统治内部的关系而是消除对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项不能选。 3.图7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当时“湖广”指的是今天的() A.湖南、广东B.湖南、湖北C.湖南、江西D.广东、广西 【答案】B 考查识图能力。根据历史常识,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仍习惯称为行省,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从地图上的阴影部分与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两省。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

最新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古代中国的原因

近代科学技术没有产生于文明程度较高的 古代中国的原因 科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科技的现实运用能对科学发展产生强烈需要与动力刺激,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于古代中国?这原因基于以下几点: 1、文化圈的单一。从总体上讲,各种文化的早期原始形态,都是侧重于务实的、经验的层面,但相应地也发展出对这些经验与实际生活的理论抽象与总结,而这又因各种文化自身的原因而有发展程度的不同。而文化圈的竞争与交流则往往可以刺激对那种抽象理论思维的需求。早期的文化圈主要有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及地中海文化圈。前两个文化圈是一个完整的自足的体系,在其四周缺乏可与其竞争交流的同等文化。地中海文化圈则与此相反,这里存在着多元的平行相互竞争的文化,如埃及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犹太文化,这些文化略有时间先后的差异,但都大约在一个较为开放与平等的环境中相互竞赛与交流,不存在某一种文化的完全输出而不输入,这种文化开放态势的发展决定了西方以后两千多年的文化生态。这种具有决定性的文化生态就是古希腊文化与犹太文化在这种竞争中的胜出,前一种文化基于对世界的知性探索,后一种文化根于对生存的宗教超越,这两种态度都孕育着一种科学的精神。当然,一般的观点认为,宗教态度是压制科学的,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只是看现象而不看本质。基督教是排斥其不喜欢的科学,但宗教的超越精神却是科学萌生的沃土,它使人不停留在世俗事务层面,而是在人自身的有限生命之外去探求永恒之谜的奥秘。华夏文化圈在早期也是开放的,如春秋战国之际,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诸多政权,在文化上也相互吸纳,但从根本上说,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内在精神是同质的,都属于三代文化的遗承。唯有楚国文化与北方诸国文化的差异较大,这个时期文化的多元竞争造成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辉煌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最大的一次是佛学的传入,这是两个平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华夏文化的又一次繁荣。但其后,印度文化衰落,中国文化作为一种优势文化,在亚洲大陆成一种优势文化,多输出而很难有真正的文化输入,这样一种封闭的文化独立自足体的形成便势属必然。因为感到无有与自己文化匹敌的优越感必然造成一种天朝大国心态的产生。但相反,地中海文明在进入中世纪后,虽然基督教有一统天下的辉煌,但欧洲不存在统一的国家,到14、15世纪又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如英国文化、法国文化、德国文化、意大利文化、西班牙文化,这些文化又形成一个在空间上并行的竞争态势。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中国的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礼乐文明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其贡献的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只有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殷本纪》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庄子·天下》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的制度,当时除了代表性的《大武》之外,按《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记载,周乐有数十种之多。周代还设有专门的机构“春官”规范和管理乐舞,并在春官下设大司乐授“乐”,教国子“乐德”、“乐语”和“乐舞”(《周礼·春官》)。

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是在周代形成和完备起来的,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周代形成的冠、婚、丧、祭、朝、聘、乡、射以及职官制度等礼仪、礼制和礼义,主要保存于流传至今的儒家经典《仪礼》、《周礼》、《礼记》等三礼之中。周代盛行的“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本记于《乐经》,然《乐经》“失于秦火”;好在“礼乐相须以为用”,不少乐制的内容可以在“三礼”中的礼仪制度中看到,而专述乐义的《乐记》也保存在《礼记》之中。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按照杨向奎先生的考证,周乐的歌词部分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如《周颂》。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左传》文公十八年记:“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贡献一是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二是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乐文明的要义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33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答案 C 2.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由中国传入欧洲,并帮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的科技成就是( ) 解析欧洲“发现世界”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指南针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答案 A 3.《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 A 4.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解析从唐到宋的这一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说明了火药在宋代被广泛应用于战争。

5.“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B.实用技术发达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解析解题的突破口是理解材料,材料一方面指出现代科学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指出古代中国应用科技比西方发达。材料不能体现A、C、D,此三项不符合史实。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科学理论的研究,故答案为B。 答案 B 6.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解析从“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可排除A、B项;“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主要与领土被金占领有关;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直接得益于当时城市经济繁荣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壮大。 答案 D 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黄金时代,后人评价元曲“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这主要肯定元曲的艺术风格是()。 A.以市民自然本色为主流B.以文人雅士抒情写志为主流 C.体现凝重与沉郁的特征D.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主要说明元曲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没有深奥不易理解、粗野庸俗的情况。反映了元曲以自然本色为主流这

2016超星尔雅《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期末考试卷 答案

2016年超星尔雅《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中华文明的源头是()。1.0分 A、唐朝 B、宋朝 C、虞夏商周 D、三国时期 我的答案:C 2“缡”指的是()。1.0分 A、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系的佩巾 B、古代女子出嫁时所穿的衣服 C、古代男子娶亲时所戴的帽子 D、古代男子娶亲时所系的佩巾 我的答案:A

3孔子“怀忠信”的目的是()。1.0分 A、获得举荐 B、自我完善 C、学习 D、得到重用 我的答案:B 4()是立国之本,中国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的血液。1.0分 A、精神 B、历史 C、文化 D、礼俗 我的答案:C 5诞生礼包括哪些?1.0分 A、“三朝” B、“满月” C、“百日”、“周岁” D、以上皆是 我的答案:D

6《仪礼》有十七篇,第一篇是()。1.0分 A、士相见 B、特牲 C、士冠礼 D、少牢 我的答案:C 7“俗谓土地所生习也”出自()。1.0分 A、孟子 B、孔子 C、郑玄 D、秦穆公 我的答案:C 8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1.0分 A、语言 B、文化 C、地域 D、心理 我的答案:B

9《论语》中“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对谁的描述?()1.0分 A、孔子 B、子路 C、颜回 D、冉求 我的答案:A 10“侯”的意思是()。1.0分 A、军事首领 B、箭 C、大刀 D、枪 我的答案:A 11“必以昏者,取其阴来阳往之义”出自()。1.0分 A、《礼记》 B、《左传》 C、《诗经》 D、《史记》 我的答案:A

12“缁布冠”是指什么颜色的帽子?()1.0分 A、白色 B、红色 C、黑色 D、灰色 我的答案:C 13“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出自()。1.0分 A、《论语·阳货》 B、《礼记·乐礼》 C、《列子·汤问》 D、《孟子·告子上》 我的答案:B 14()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蕴。1.0分 A、周公制礼乐 B、大学 C、中庸 D、四书五经 我的答案:A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文明

.

.

.

“中国幼童与美国家庭共同生活,水乳交融,对促进民 族感情贡献良多,影响源 远流长。”“中国幼童留美,首开中美教育交流的先 河,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 运动极具重要性的一页, 弥足珍贵。” ?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 特的接见,与马克·吐温交 往甚密,他们中的五十多 人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 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 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他 们亲历了近代中国的风云 激荡,回国后有的任清华 大学最早的校长,有的成 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 山鼻祖,工程师詹天佑和 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曾 是这批留美学童。 ?1876年,清廷派吴子登出 任留美幼童监督。吴子登 虽支持洋务运动,自身也 通晓英文,但思想不够开 放,且官僚习气严重,对 派留学生常持异议。他一 到任,就将幼童们召来, 严加训斥,并下令开除了 两名信基督教者,引起许 多学生的不满。此外,吴 子登还加重幼童们的中文 课程,突出进行封建道德 和礼仪教育,使幼童们非 常反感,对吴子登的话就 是不听,只听从容闳一个 人的号令。恼羞成怒的吴 子登频频向清廷写奏折, 还给李鸿章写信,讲留美 幼童如何“美国化”,讲容闳 如何放纵幼童,如何目空 一切等等。1881年,吴子 登请求清廷将幼童们全部 撤回,迅速得以批准。从8 月21日起,除少数人抗拒 不归外,首批留美幼童分3 批启程回国。 译书蜂起 ?1862年,北京—“京师同文 馆” ?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 局” ?1897年,上海—商务印书 馆编译所、大同译书局、 译书工会 ?1900年,上海—译书汇编 社 ?追忆当时挟书卷袖纸笔, 徒步往来,寒暑无间,风 雨不辍,汗不得解衣,咳 不得涕吐,病困疲乏,犹 隐忍而不肯休息者,为此 书也。惟是日获数篇,奉 如珍宝,夕归自视,讹舛 百出,涂改字句,模糊至 不可辨,则一再易纸以书 之,不知手腕之几脱也。 每至更深烛跋,目倦神昏, 掩卷就床,嗒焉如丧,而 某金某石之名犹往来纠扰 于梦魂之际,而驱之不去。 此中之况味,岂他人之所 能喻哉! ?华蘅芳《金石识别序》 (1872) ?……迨译至十七卷,余忽 患血痢之症,日夜数十次, 恹恹无复人色。自思所译 之书不可中废,数请友人 代之,皆译言语支离,猝 不易为辞。则心愈忧而病 愈剧。所居之楼俯临大道, 人声喧杂聒耳,不能寐。 时有车马驰过,其声隆隆 然,若触于心而蹂躏其肺 腑也。甫一交睫,则觉高 山巨壑,水陆变迁,其中 鳞介之蜕,奇兽之骨,种 种可骇可噩之物,层间迭 出,纷然并集于前,盖平 日所入于耳,寓于目而又 会于心者,其境界一一发 见于若梦若寐之际,而魂 魄亦为之不安。则余之去 死也几希矣。于是乞假而 归,调治数月,又扶病而 出。…… ?华蘅芳《地学浅释序》 (1873) 经过赤道知冬暖, 渐露青山识地圆, 雄心犹作闻鸡舞, 莫向天涯更惘然。 ?翻译西方数学、科技著作 17种,170多卷 ?著有《行素轩算稿》 ?制造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 “黄鹄号” ?天津武备学堂、两湖书院、 上海格致书院 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古代的中国,世界被认 为是不变的。黄河如带, 泰山如砺,被视为皇权和 贵族特权万世不移的象 征。高贵者永远高贵,犹 如大山永远不可动摇。 《地学浅释》与戊戌变法 ?康有为(1858-1927),这位 在中国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制度的改革运动领导人, 借参加1895年举办的国家 考试的机会,在考卷上写 下了主张政治改革的“变 则通通则久论”,其中就引 用了泥沙可填海为陆,火 山可喷出熔岩等地质变化 的事例,说明:“至变者莫 如地”。天地都在变化,人 要不实行改革是不行的。 ?1896年,康有为的学生梁 启超(1873-1929)在《清议 报》发表《变法通议》, 开宗明义第一章,就引用 了地质学古生物学的知 识。他说:“法何以必变? 凡在天地之间者,莫不变。 昼夜变而成日,寒暑变而 成岁,大地肇起,流质炎 炎,热熔冰迁,累变而成 地球;海草螺蛤,大木大 鸟,飞鱼飞鼍,袋鼠脊兽, 彼生此灭,更代叠变,而 成世界;……借曰不变, 则天地人类时而息矣。 故夫变者,古今之公理 也。”对他的老师的见解, 用科学的事实又一次作了 说明。 “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 ?谭嗣同1896年夏天到上海 时,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专任翻译英的国人傅兰雅 (J.FRYER 1839-1928) 家中,亲眼见到古生物化 石与今天的生物区别很 大,从而感到“天地以日 新,生物无一瞬不新也。 今日之神奇,明即已腐臭, 奈何自以为有得,而不思 猛进乎?”而决心努力学 习新知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 两昆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 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 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 者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京师大学堂(1898) 1905年废除科举制 《科学》 1915年“中国科学社”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成立, 同时创办《科学》月刊, 至1951年停刊,出版35 卷。 “科学救国!” ?“继兹以往,代兴于神州学 术之林,而为芸芸众生所 托命者,其唯科学乎,其 唯科学乎!” ?—摘自《发刊词》 .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处事以诚待人以敬)网络选修课答案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 ?A、《论语》 ?B、《诗经》 ?C、《礼记》 ?D、《逍遥游》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出自()。 ?A、《原道》 ?B、《逍遥游》 ?C、《中庸》 ?D、《春秋》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判断题】人应该经常审视自己是否还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我的答案:√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张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西汉人 ?B、思想家 ?C、曾任丞相 ?D、历算学家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汉高祖指的是()。 ?A、项羽 ?B、刘邦 ?C、刘备 ?D、曹操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判断题】诚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中国古人将宇宙之道哲理化用以指导人类的人生和社会()。 我的答案:√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君子与人之交,必须验行,不得以其言辞之善,则谓行之尽善”出自()。?A、孔颖达 ?B、孔子 ?C、孟子 ?D、郑玄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礼记》的第一篇内容是()。 ?A、利主于敬 ?B、毋不敬 ?C、行五礼,皆须敬也 ?D、君子不以辞尽人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是《礼记》中的内容?() ?A、《中庸》 ?B、《缁衣》 ?C、《坊记》 ?D、《史记》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不以辞尽人”的意思是不在人的面前说坏话()。 我的答案:× 处事以诚待人以敬(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表达敬意的原则不包括()。 ?A、尊老 ?B、敬长 ?C、尊师 ?D、尊幼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出自()。?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我的答案:B得分:25.0分 3 【单选题】跟平辈相处时表达敬意的原则是()。 ?A、自谦 ?B、谦卑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测试题

2013届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专题闯关》精选最新2013年模拟题专测 专题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一、选择题 1.(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始建于元代的中轴线是古都北京魅力的重要部分。从永定门一路向北,前门、正阳门、社稷坛、太庙、天安门、故宫、景山、钟鼓楼……北京的城市布局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古代这样的建筑理念反映了 A.自然经济将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儒家地位不断提高 D.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城建筑布局体现了极大的对称性,皇宫建筑处在中轴线上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中央集权。 2.(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3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诊断性测验历史试题)有学者说:“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清代军机处的设立。雍正设立军机处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本题选C项。 3.(马鞍山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部分)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D 【解析】A错误因为秦亡的原因是暴政;B错误因为郡国并行制使得西汉初期中央集权遭到威胁;C错误因为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4.(2013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试题15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答案】D

古代礼乐有哪些

古代礼乐有哪些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下面由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乐有哪些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乐有哪些? 礼 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1] 乐 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

“和”。[1] 古代礼乐文化释义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2] 。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 2008名演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 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2] 。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春秋鲁人孔丘发扬了儒行。其所谓儒,其有不灰心丧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无怪乎孔子对礼乐崩溃时,发出如此的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2] 。 孔子招受学生开经讲学,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死后,他的学生把的他言行整理成《论语》。上述著作构成儒家博大精深的政治伦理体系。孔子主张“仁爱”,“克己复礼为仁”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后练习

注意:红色部分需要自己找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1 世界三人种不包括()。 A、尼格罗人种 B、欧罗巴人种 C、蒙古利亚人种 D、非洲人种 2 区分民不同民族的标准是(B)。 A、语言 B、文化 C、地域 D、心理 3 关于文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类别 B、文化是民族部彼此认同的核心 C、民族语言是民族存亡之根 D、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死攸关的问题 4 人类最早发现的头骨是肯尼亚1470号头骨。()√ 5 距今约八万年左右时,古人类开始分化成三大人种。()× 1 关于顾炎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原名绛 B、字忠清 C、生于清末 D、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2 “无科技不足以强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出自(A)之口。 A、许嘉璐 B、顾炎武 C、严复 D、适 3 以下哪国的文化是原生文明?() A、日本 B、中国 C、朝鲜 D、韩国 4 民族文化消失,民族最终会走向消亡。()√ 1 “月亮是美国的圆”出自(A)之口。 A、适 B、严复 C、朱自清 D、梁启超 2 《国史大纲》的作者是(C)。

A、高尔基 B、顾炎武 C、钱穆 D、适 3 世界上古典哲学最发达的是()。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印度 4 适把今人之过错推卸到两千年前的古人身上。()√ 5 科学技术和民族精神都可以从西方引进。()× 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哪所学校的校训。(D) A、大学 B、南开大学 C、北京大学 D、清华大学 2 中国考古学之父是(C)。 A、苏秉琦 B、梁思永 C、济 D、王巍 3 世称“安定先生”的是(A)。 A、瑗 B、修 C、适 D、讷 4 钱伟长是中国近代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 5 华罗庚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为己任。(A) A、天下 B、个人发展 C、自我价值观 D、家庭 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A)之口。 A、仲淹 B、陆游 C、杜甫 D、王之涣 3 《正气歌》出自(B)之口。 A、白 B、文天祥 C、杜牧 D、王安石 4 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价值观被颠覆。()√ 5 《楼记》是仲淹的作品。()√ 1 1 关于王国维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弟子规》)网络选修课答案教学文案

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弟子规》讲论(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训蒙文》经贾有仁修订,改名为()。 ?A、《礼记》 ?B、《大学》 ?C、《弟子规》 ?D、《三字经》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判断题】《小学》在内容上有完善的体系。()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三字经》是“开蒙养正之最上乘”。() 我的答案:× 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弟子规》讲论(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弟子规》中认为,如果父母有过错,儿子的做法是()。 ?A、假装没有看到 ?B、不理会 ?C、劝诫 ?D、责备之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判断题】《弟子规》认为,父母最讨厌的东西要摒弃。()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舜是一个大孝子。() 我的答案:√ 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弟子规》讲论(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献研究家和语言学家是()。 ?A、启功 ?B、王国维 ?C、陈寅恪 ?D、李斯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单选题】以下哪项不符合《弟子规》中的要求()。 ?A、不对长辈直呼其名 ?B、下马问路 ?C、倒着退下 ?D、坐着问问题 我的答案:D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弟子规》认为,晚辈跟长辈关系很亲近时,可以直呼其名。() 我的答案:× 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弟子规》讲论(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弟子规》中“置冠服有定位”的意思是()。 ?A、穿着要讲究品位 ?B、帽子衣服的放置有固定的地方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网络选修课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音乐里面最基本的是()。 ?A、曲调 ?B、歌词 ?C、十二律 ?D、音符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单选题】十二律是模仿谁的声音而发明的()。 ?A、鹦鹉 ?B、鸬鹚 ?C、鸳鸯 ?D、凤凰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3【单选题】“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出自()。 ?A、《坊记》 ?B、《列子·汤问》 ?C、《诗经》 ?D、《礼记》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4【单选题】尧典是《尚书》的第几篇?() ?A、第一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5【判断题】十二律分为八律和四吕。() 我的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1

【单选题】“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身”出自()。 ?A、《列子·汤问》 ?B、《孟子·告子上》 ?C、《礼记·乐记》 ?D、《毛诗序》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判断题】音乐跟人的情感无关。()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吕氏春秋》不涉及音乐方面的内容。() 我的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三)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出自()。?A、《孝经》 ?B、《孟子·告子上》 ?C、《论语·卫灵公》 ?D、《论语·阳货》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2 【单选题】夏禹时的圣乐是()、 ?A、《咸池》 ?B、《承云》 ?C、《夏迭》 ?D、《唐歌》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3

【单选题】“宋之衰也,作为千钟。齐之衰也,作为大吕”出自()。?A、《吕氏春秋·侈乐》 ?B、《毛诗序》 ?C、《孟子·告子上》 ?D、《列子·汤问》 我的答案:A得分:20.0分 4 【判断题】《诗经》的十五个国风是采风采来的。()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李德伦是意大利著名指挥家。() 我的答案:× 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四)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出自()。?A、《论语·阳货》 ?B、《礼记·乐礼》 ?C、《列子·汤问》 ?D、《孟子·告子上》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单选题】陶冶心性最好的就是()。 ?A、作画 ?B、音乐 ?C、静坐 ?D、睡觉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