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欧盟的科技政策

欧盟的科技政策

?1.标志性事件和条约:

?2.欧洲联合和一体化进程:

?3.为联合和一体化服务的科学技术:?4.欧洲科学技术合作计划(cost)----创建网络的公共科学合作模式

?5.欧盟框架计划——体现欧盟研究、技术、发展政策的预竞争合作模式?6.尤里卡计划(EUREKA):自下而上的市场导向合作模式

?7.面向未来的欧盟科技政策

? 1.标志性事件和条约:

? 2.欧洲联合和一体化进程:

?欧洲一体化成因:

? 3.为联合和一体化服务的科学技术:

? 4.欧洲科学技术合作计划(cost)----创建网络的公共科学合作模式?(

? 5.欧盟框架计划——体现欧盟研究、技术、发展政策的预竞争合作模式

?[1]欧盟框架计划的优先研究领域及其演变初探关健; 刘立中国科技论坛2008/01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完整版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 要政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着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

第五框题 欧盟

第五框题欧盟: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典型 二、新课教学: (一)、欧盟的诞生和成长1、诞生:(1)、欧洲一体化正式启动的标志——1952年,西欧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特点——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 1952年,西欧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启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2004年5月1日,欧洲联盟已经成为一支囊括东西欧25国、面积397.3万平方千米、人口4.5 亿、国内生产总值逾十万亿美元的强大力量,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组织。 相关链接:法国作家雨果说过:“迟早有一天,欧洲大陆的所有国家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惨烈的历史教训促使许多欧洲人重新思考先哲们的思想,探讨欧洲和平与发展的未来。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舒曼发表声明,建议法德两国建立煤钢共同体。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迈出了欧洲一体化的步伐。 2、成长历程:(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2)、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立(3)、欧洲联盟的成立(4)、欧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 欧洲一体化进程,经历了欧洲共同体的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立、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欧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等几个发展阶段。相关链接:欧洲共同体的建立。1952年7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3月,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1967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主要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欧共体第一次扩大,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 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立。1969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目的是实现欧洲货币制度的稳定和统一,协调成员国的经济与货币政策。1979年建立了欧洲贷币体系,促使成员国实施严格的经济政策。1981年,欧共体第二次扩大,希腊加入。1986年,欧共体第三次扩大,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 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并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演化为欧洲联盟(EU)。1995年欧盟第四次扩大。 欧盟进一步扩大和深化。2004年5月1日欧盟第五次、也是欧盟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有十国加入。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欧盟各国领导人于2004年6月举行的首脑会议通过首部《欧洲宪法条约》,并于10月29日得到欧盟25国领导人的签署,该法案如经过25国议会批准,将正式生效。届时,欧洲一体化将具备坚实的法律基础。 欧盟(欧共体)成员国及其加入时间一览 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 1973年1月丹麦、爱尔兰、英国1981年1月希腊1986年1月西班牙、葡萄牙 1995年1月奥地利、芬兰、瑞典 2004年5月塞浦路斯、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 3、欧盟东扩阶段——是西方国家对中东欧西化的过程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一个特别令人关注的步骤,就是欧盟东扩。1993年欧盟领导人在哥本哈根首脑

我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演变的过程_趋势与建议_基于我国289解读

政策研究我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演变的过程趋势与建议、第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政策建设的着力点。 , 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也不尽相同政策工具选择需要和国家创新能力 , , 为了推动创新载体的发展政府各部门出、 , 台了《于加快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关《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速国家高新、、、祸合。在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前期阶段我国政 , , 府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技术引进项目是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创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等科技和产业政策 , , 新能力提升。随着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政府 , , , 主导的科技工程和技术引进政策效用边际递减。当创新能力提升到一定阶段企业成为创新体系的主体政府就要开始转向经济环境的营造为企 , , 第三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从资金投人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业创新服务“ 。由此可见创新政策结构的转变是。 , 财政政策突出表现在《技三项经费管科 , 、创新系统和政策体系协同的结果” 和政理条例》《府采购法》的制定金融方面也相继从科技政策单向推进向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同发展的转变还是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匹配演进的结果。“ ” “ 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法律包括商业银行法公司法担保法证券法信托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发展 , 战略逐步转变为有较强经济指向的结构性赶超战略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 , 三我国创新政策演变趋势分析“ , 通过 , 一年我国创新政策历史演变的“ “ 依靠” 、“ 面向成为一段” 经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我国创新政策呈现从科技政策单向推” “ ” 时间内政府创新政策目标的核心” , 。年南巡讲“ 话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 , , 进向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同的发展趋势这种转变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从创新政策的, “ ” 出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台科技体制改革驶人快

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

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发展趋势 年级:09国际政治 学号:1025409008 姓名:金鑫

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发展趋势【摘要】: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改为欧洲联盟,欧盟形成以后就开始考虑东扩。如今,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在经济一体化日趋成熟的今天,欧盟正在谋求它的政治一体化。。。。。。 【关键字】:欧盟、政治、进程 一、欧盟的形成过程 欧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91年12月,在荷兰小镇马斯特里赫特召开欧共体第46届首脑议,通过《政治联盟条约》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该条约规定欧共体的基本目标是建成“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条约扩大了欧洲议会的权力,加强了欧洲委员会的决策权,确定了部长理事会贯彻执行欧洲委员会决策的权力,并制定了共同的外交、防务和社会政策,从而使部分超国家机构权力得到加强。从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共体改为欧洲联盟开始,历届欧盟首脑会议都把政治一体化作为重要的议事议程。1999年1月1日的欧元启动也促进了欧洲政治一体化进程。因为随着欧元的发行,欧盟才真正开始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是西欧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联邦机构,它的启动运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欧元国家传统的国家职能,使欧洲联盟的超国家机构开始具有政治功能,这意味着欧洲政治一体化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欧盟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欧盟形成以后就开始考虑东扩,欧盟东扩主要是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现实出发,一方面,欧盟希望促进中东欧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并最终实现整个欧洲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从经济利益上看,中东欧国家与欧盟为邻,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劳动成本低于欧盟国家,是欧盟较为理想的投资场所。此外,中东欧国在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上始终自视为欧洲的一部分,加入欧盟不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更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安全保障,同时能捞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因此入盟和东扩是双方互有所需的结果。如今,欧盟经历了6次扩大,成为一个涵盖27个国家,总人口超过4.8亿的当今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联合体。 二、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 欧盟如今是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但是,其经济一体化迅速推进,然而政治一体化则举步维艰。给人的印象是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为了推进政治一体化,欧盟不断进行着尝试 欧盟政治一体化经历了尝试、启动和发展三个阶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共体就开始尝试政治一体化。到70年代,政治一体化取得了一些成绩,发展了一套“欧洲政治合作的机制”,尽管这一机制独立于欧共体共同机构之外,并且具有明显的政府间性质,但毕竟还是启动了欧洲的政治合作。1979年6月欧洲议会举行了首次直接选举。到80年代中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再次启动,政治联盟的目标又开始浮现,1986年2月,欧共体各国签署《单一欧洲法令》,为今后欧洲联盟的建立做了法律上的准备。1992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首次

简论欧盟的环境政策(一)

简论欧盟的环境政策(一)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种国际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环境问题成为全人类所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逐渐把环境保护提上了议事日程,开始通过制定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来推动环境保护。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的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在跨国界、区域性的环境保护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环境政策、区域性的环境保护行动为全人类的环境保护做出了典范,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欧盟环境政策环境行动计划 一、欧盟环境政策回顾 在1957年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中,并没有包括任何关于环境、环境政策或环境法的条款。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欧洲共同体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采取一致行动的必要性。1972年10月19日到20日,欧共体首脑首次强调了一个共同环境政策的重要性,并在会议结束之前责成共同体立法机构在1973年7月31日之前制定一个具有史诗时间表的行动计划。在此次会议上,欧共体环境政策终于形成雏形。1973年11月22日理事会以《欧共体理事会以及理事会中成员国政府代表会议的宣言》的形式通过了《欧共体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由此促成了共同体统一环境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1987年和1983年欧共体理事会分别通过了《欧共体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和《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期间制定了《单一欧洲法》和几项重要的环境指令。1987年通过《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92年约7日,欧盟缔结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利赫特条约》。其后,欧盟理事会于1993年通过了《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又称《走向可持续性行动计划》。从1972年10月的欧共体首脑首次会议至今通过了六个环境行动计划和一些法案及条约,欧盟的环境政策在这些行动计划和法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1.环境行动计划 第一个环境行动计划(1973年~1976年):欧盟明确指出了其环境政策的目标,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条件。该计划也提出了欧盟环境政策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好的环境政策在于防止污染的产生;在所有技术计划和决策过程的最初阶段都必须考虑环境因素;任何将导致生态失衡的消耗资源和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必须被禁止;在科学和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对改善环境和治理污染的作用;污染者付费;一国在采取行为时应确保不会导致另一国环境恶化;在欧盟及成员国的环境政策中应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断加强对改善全球环境的关注与努力;重视公众的意见;分清等级责任;在共同一致的基础上加强联盟政策与成员国政策的合作与协调。 第二个环境行动计划(1977年~1981年):该计划基本上是第一个行动计划的延续和扩大。它重申了1973年计划的整套原则和目标,还对防止水和大气污染的措施提供了一定的优先权,对噪声污染也提出了更广泛更具体的措施,加强了共同体环境政策的预防性质,尤其关注对周围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和管理。 第三个环境行动计划(1982年~1986年):欧盟对原有的环境政策进行了变革,将环境政策与共同体的其他政策综合起来,考虑环境政策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同等重要意义,并且明确强调了加强环境政策预防性特征的重要性。 第四个环境行动计划(1987年~1992年):此计划发展和细划了第三个行动计划中的环境政策,强调了环境保护与其他政策(如就业、农业、运输、发展等)的综合必要性,并加强了全球合作的必要性。 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1993年~2000年):该计划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对欧盟以往的环境政策作了重大的发展。其目标不再是简单的环保,而是在不损害环境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条件下追求适度的增长这种增长不应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之间的平衡。 第六个环境行动计划(2001年~1010年):该计划命名为“环境2010,我们的未来,我们的选

2020年整理科技政策解读培训班学习体会.doc

科技政策解读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为切实提高基层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增强基层科技人员的服务带动能力,不断调高科技管理水平,XXXX年10月21日-23日,由贵州省科技厅主办、遵义市科技局承办的《XXXX年遵义市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及基层科技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开班,我有幸参与了此次培训,通过三天的学习,我对于科技业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培训课程分为《科技管理干部决策思维、执行力提升》、《科技计划项目互动讨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与实施管理内容》、《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指标解读》、《科技计划项目策划与申报技巧》,邀请省、市科技部门专家及行业相关人士授课。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项凯标博士从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实的内容就中国社会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与与会学员,引发大家深思,并寄语大家,要活出有为主义人生。科学技术的进步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会导致大批的失业人员,在未来科技革命浪潮中,我们如何做到不被淘汰,加强学习各种技能,提升自身素质尤为关键。尤其是对后代的教育中,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科技管理工作者来说,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科技进步对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科技计划项目互动讨论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与实施管理课程中,市科技局农村科罗平毅科长、高新科丁楠科长、社发科苟晓松

科长及计划科辛宏林科长分别就各自分管领域工作跟参会人员交流,对所在领域的项目申报、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科研项目奖励等方面的政策解读,对项目申报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探讨。讨论中,我们了解到科研项目经费少则10万,多则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对大企业来说,可能意义不是很明显,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却意义非凡,从贵三红、火焰山等企业的发展案例中,我们认识到科研经费的杠杆作用,对撬动企业科技进步,引领企业发展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工作者要深入了解辖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引导他们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做大做强企业,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指标解读课程上,省科技情报所的王淼老师对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背景、指标体系、监测结果分析及重要指标进行了解析,我们对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指标监测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监测的重点在县域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础也在县域经济,活力在县域经济,通过对遵义市科技进步指标与全省指标指数对比,我们得知,遵义市在财政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落后全省平均水平,甚至比县域第二方阵平均水平低,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遵义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区域严重不平衡,三城区较高,道真、余庆、桐梓等县较低,通过监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县区指标的不足,可针对性地进行补强,促进区域科技进步。 科技计划项目策划与申报技巧培训课程上,博信公司彭双秋总

国家政策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word参考模板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附件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建议书 (格式) 项目名称: 建议单位:

二○年月日

项目概况表

编写说明 1.项目建议应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任务,支撑实施最新或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并符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立项要求。 2.各有关部门、地方及有关单位结合本行业、本地区等发展需求,提出项目建议,正式行文并同时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78386062.html,)上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报送科技部。 3.报送项目建议书时,应一并附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概算申报书》。

一、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需求分析 1.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程度;与《纲要》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的部署、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开发、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制约问题等需求的结合度。 2.分析说明项目实施能够产生的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二、项目目标及主要任务 1.主要目标(项目目标的涵盖范围要与项目名称相对应;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考核;其目标在3~5年内能够完成。)2.研究与开发任务与内容(主要包括研究重点与开发内容,以及相应的考核指标。其内容应与项目目标有直接对应的支撑关系,为实现项目目标所应进行的重点研究内容不应有遗漏,也不应包括与项目目标关系度不大的内容。) 3.项目的技术关键、技术难点、创新点 4.项目、人才、基地统筹计划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国内现有工作基础 1.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与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及相关技术标准情况分析 2.国内现有工作基础(主要从国内技术基础、研发力量等方面阐述项目立项的成熟性。) 四、技术、经济效益分析、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前景 1.技术、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2.推广应用与产业化前景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介绍

第一部分欧盟第七框架计划概述 为整合各成员国的科研力量,提升欧洲总体研究水平,欧盟从1984年起已顺利实施了6个框架计划并取了丰硕的成果。历经两年的精心准备,总预算约为500亿欧元的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以下简称FP7)于2007年1月下旬正式启动,预计于2013年完成。“欧盟科技框架计划”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官方科技计划之一,是欧盟成员国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研发计划,也是欧盟投资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全球性科研与科技开发计划,以研究国际前沿和科技难点为主要内容。自1998年《中欧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签署以来,我国有关机构参与欧盟框架计划的规模呈持续扩大和迅速发展的趋势,欧盟科技框架计划已成为中欧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之一。中方机构参与了欧盟第五框架计划(1998-2002)项目80余项,第六框架计划(2002-2006)200余项。在第六框架计划中的信息通读技术领域,中国参与的项目数量已超过美国和俄罗斯,在参与欧盟框架计划项目第三国中居于首位。历届框架计划的发展概况FP1(1984-1987年)项目的征集、运作和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以能源研究为主,主旨是开展工业技术创新研究。FP2(1987-1990年)从以能源研究为主转变为以农业和工业研究为主,首次加入了有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容。FP3(1990-1994年)将生命科学列为重点研究领域,提出“以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的概念,首次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专项计划,强调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FP4(1994-1998年)欧盟正式成立后

的首个框架计划,经费大幅攀升,信息通讯技术、新能源、交通和生命科学作为重点,首次把“国际合作”列为专项计划,使欧盟科技框架计划跨出欧洲。FP5(1998-2002年)国际合作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广泛认可与支持研究目标和领域更加集中,但缺乏整体战略考虑,项目数量多而规模小,重点不突出,项目评审程序复杂。FP6(2002-2006年)更加强调项目的规模效应,从独立项目向综合项目发展,倾向长期性、结构性投入,改进了项目的申报、评审和管理程序,制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即建立“欧洲研究区”,努力实现欧洲的科技一体化。欧盟对科技合作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领域逐渐扩展,影响力与日俱增。FP7(2007-2013年)经费投放大幅增加,总金额达532亿欧元,重点有所变化:“空间技术”和“与宝剑有关的研发活动”作为两个重要的战略领域,更加重视“国际合作”和“人力资源流动”两大专项计划,更加鼓励第三国的高水平科学家与欧洲科学家共同参与框架计划,实现欧盟“更能吸引世界顶尖人才”的目标,着力提升基础研究的地位,增加基础研究项目立项的数量,促进欧盟多个大型科技研发平台的建设(如:移动通讯技术研究平台、纳米电子技术研发平台等),加强“科学与社会”专项计划,推动欧盟实现其在201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动和竞争力的知识型经济体”的目标。欧盟第七框架计划的新举措FP7与以往框架计划相比,具有以下新特点:持续时间加长,由以往的5年增加至7年;经费投入大幅增长,FP7经费投入将超过500亿欧元,几乎是FP6经费投

欧盟区域政策历史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docx

欧盟区域政策历史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中国与欧盟在区域发展策略上的合作与互动也愈发频繁。2013年10月,以“深化中国-欧盟地区间合作,共同促进创新并提高竞争力”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欧盟区域政策对话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成功召开,标志着中欧区域合作深化和创新进入一个新阶段。事实上,欧盟自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在实现区域一体化道路上的经验已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而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上也进行了有力的政策探索,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但仍存在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空间。因此,对中欧区域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发展政策框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欧盟区域政策历史演进及特征分析 1.1957年-1993年:政策框架的逐渐形成 1957年-1993年期间,欧盟区域政策先后经历了以欧洲社会基金(ESF)、欧洲区域发展基金(ERDP)以及重新整合之后形成的结构基金为主要政策工具的演化历程,并逐渐建立起了欧盟区域政策的法律法规、政策工具以及管理模式。《罗马条约》强调消除分裂欧洲的各种障碍,加强各成员国经济的联结,保证协调发展,以及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盟基础,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法律基础。1988年颁布的《单一欧洲法令》实际是《罗马条约》的更新,它主要强调了欧洲政治合作,对组织机构设置和权限进行了修改,同时强调各成员国在货币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协调。1992年通过的《欧洲联盟条约》则是对《罗马条约》的进一步修订,它为欧共体建立政治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确立了目标与步骤。正是这三部条约,为欧盟区域政策体系构建了基本的框架与方向。 但是,《罗马条约》强调依赖市场的力量,单纯依靠建立关税同盟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来实现市场统一,没有提出明确的区域发展政策和计划,加之投入额度较小,导致政策收效甚微。《单一欧洲法令》和《欧洲联盟条约》虽然更加强调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与联系,在目标上也涉及到促进落后地区和衰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但

农业科技政策解读要点(改2)

农业科技政策解读要点 一、前言 1.我国一贯重视农业发展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三农”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从2003年中央财政2千多亿元的“三农”支出,到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伴随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逐年迈上新台阶。,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合计187亿元。 二、出台的背景 1.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泰国水灾:2011年7月底在泰国南部地区因持续暴雨而引发的洪灾,1月大米出口量较上年同期骤降逾一半; 俄罗斯大火:2010年8月禁止粮食出口,因受持续高温和干旱的影响2010年粮食同比约减产三分之一。 2.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 全球暖化、近期欧洲雪灾, 欧洲雪灾:气候科学家表示:此次横扫欧洲的东风寒流,背后正是俄罗斯西北部上空的强烈反气旋;这种异常只能归结为全球暖化造成的北冰洋海冰减少。波茨坦气候影响研

欧洲区域政策——对非成员国的激励-EuropaEU

欧洲区域政策——对非成员国的激励 ZH 运用原则、 分享经验教训并交换意见

2内容 前言 4欧洲区域政策发展的背景5论欧洲发展历程10该经验在欧洲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应用范围到底有多广?13了解更多信息15 原稿于2009年8月完成 ? 欧盟,2009 在原始资料得到公认的前提下,允许进行翻印。 比利时语版本 欧盟官方出版机构 L-2985 卢森堡 DOI: 10.2776/12125 照片 : Mike St Maur Sheil, Rapha?l Goulet, Ramon Lopez Sanchez and Charles White. 编辑:欧洲委员会区域政策总署Rapha?l Goulet先生 该宣传册有英语、汉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乌克兰语等多种印刷版本。 该出版物中所表达的主张皆系作者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欧盟委员会的观点。

3 欧盟的凝聚政策支持区域和部门在经济发展上的特定投资,该政策还成为过去20年来,帮助贫困地区参与欧盟单一市场的竞争,并赶超更多富裕国家或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区域政策所取得的成功已经得到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性组织的关注和赞许的评论。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Michael Spencer 先生在2006年布鲁塞尔开放日活动结束时公开宣布,欧洲有义务将其在区域发展方面所获得的宝贵经验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这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而言将具有重大意义。实际上,许多渴望展开区域政策对话的国家已经与 我们进行了接洽,其目的是促进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与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等国的一系列高层政治会议、研究会和培训课程已在进行。7月份,区域政策专员Pawel Samecki 与乌克兰签署了一份新协议。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合作的兴趣越来越强烈,因此,区域政策总署首次设立了一个专案小组(虽然可能有些小)来负责与非成员国进行的有关区域政策的对话。意识到该活动的政治和实际重要性后,欧洲议会以“通过向全世界推广来宣扬凝聚政策”的名义为2009年开展的小规模实验项目筹措资金。这将允许委员会,特别是区域政策总干事组织新的合作活动,包括国际会议、交换访问、培训课程以及欧洲语言与非欧洲语言版本的专门信息资料等。新宣传册“欧洲区域政策——对非成员国的激励”规定了主要活动内容,强调了过去20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基本原则,并陈述了对欧洲以外的地区和新兴经济体有利的政策内容。我真诚地希望大家可以看到这种合作的益处所在,并期待将来与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扩大对话范围。 Dirk Ahner 区域政策总署总干事欧洲委员会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有很大成就,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此,国内外讨论很多,大家也有很多切身体会。本文试图做的,是对这一时期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的得失,做一个总结回顾。因资料缺乏,要做这项工作,着实不易。这是初稿,贴出来,供行家讨论批判。若其中年代、史实记忆有误,万望指正。 笔者认为,中国科技政策环境的演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85年为“恢复与重建”阶段;1985年——1993年为“竞争与市场”阶段;1993年至今为“调整与创新”阶段。各阶段之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叙述方便。对三个阶段的政策环境演变,分别简要评述如下: 「第一阶段(1978-1985):恢复与重建」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针对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的中国科技体制所进行的恢复元气的工作。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有过局部的调整与创新,但总体来讲,是对文革前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体系的恢复与重建。可圈可点的重要史实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中止工农兵大学生报送制度,高等教育开始走上正轨。 1978年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明确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化之一,并被认为是四化的关键)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由此,国家迎来科学的春天。 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大批知识分子重新回到教学科研岗位。 国家科委和地方科委相继恢复。科协和专业学会积极开展工作。 中国科学院大批划归地方的研究机构重新回归,并成立一批新的科研机构。 《发明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励条例》,《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专利法》相继颁布实施。

科技创新政策汇编

科技创新政策汇编

————————————————————————————————作者: ————————————————————————————————日期:

申报资料 一、科技攻关(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项目资助计划 1、项目申报书; 2、企业营业执照; 3、企业上年度财务报表; 4、与本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证明; 5、项目科技查新报告(申报目前一年内有效); 6、与科研单位签订的合作协议等。 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资助计划 1、《扬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3、企业上年度财务报表; 4、能说明项目情况的佐证材料(如国家、省科技计划批准文件、技术报告、检测报告、用户意见等); 5、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或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技术转让合同、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等); 6、与申报项目和企业有关的其它参考材料(国家专卖、专控及特殊行业的产品,需提供主管机关出具的批准文书复印件)。 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计划 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书; 2、企业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 3、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上年年度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并提供最近一个月的各类会计报表(复印件); 4、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 四、高新技术产品资助计划 1、专利授权证书、省高新技术产品、省重点新产品、省自主创新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批准文件(证书); 2、经授权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该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 3、当地税务机关出具的该新产品当年入库税金证明。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要: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深化,从欧共体的形成到欧元区的建立,欧盟成为区域联盟的典范。货币统一的进程在欧洲联盟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欧元也是世界瞩目的焦点。欧债危机爆发,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受到阻碍。本文通过以上现象,结合欧盟理念,旨在探究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欧盟欧元区经济一体化 一、欧洲联盟货币统一的进程 的组织。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与荷兰六国在能源,贸易关税,农业等方面达成一致,为日后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提出了“货币一体化”的初步构想。随着“欧共体”的不断扩大,其运作模式亦趋于完善。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延缓了欧共体货币统一的脚步,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正式建立为货币统一指明了方向。1993年,欧盟诞生,此后,欧元的创建也提进议程。通过统一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促进资本的自由流通,设立的欧洲中央银行,正式运作,2002年,经过各方努力,欧元诞生。“欧元的诞生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欧洲统一的思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陈妍,2011)与此同时,在整个危机背景下下我们也可以看到欧

元区所面临的问题。几个成员国的主权债务危机波及到了整个欧元区的利益,“欧元区货币体制与财政体制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治理结构和政策上的缺陷暴露无遗。”(洪平凡,2012) 业,跨国贸易以及资本的流动。不仅平衡了区内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也为德国,法国等主要国家带来了无限的利益。欧元区内强大的经济保证吸引了世界其他国家的的贸易与投资。然而,欧元诞生后几经风波,说明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内在问题。首先,货币一体化的组织使得中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更加缓慢。主管组织管理不力,为欧元区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第二,由于高度的经济一体化和低程度的政治一体化使得矛盾激化。组织决策迟滞,而各国各谋其政,或试图谋取自身国家经济地位,会导致欧元的不稳定。第三,货币主权的让渡与财政税收政策的维持的不一致。原本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优劣势不同,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不同,发展难以均衡。再者,希腊,西班牙等国福利保障水平远超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借贷,寅吃卯粮,造成信用危机。欧元区主要国家德国,法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难以带动相对落后国家,反而受其所累,使得欧洲经济一体化备受挑战。虽然现今欧元处于困难时期,统一协调的效率低下,各国间利益各有不一致之处,但是欧洲整体依然强大,希腊gdp仅占欧元区的2.5%,而欧盟核心国

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_经验与启示

理论参考 92008 一、多层次、网络状治理的区域协调体系 1、纵向上多层次的区域协调机构 在纵向上,欧盟形成了超国家、国家、地方等多个等级层次的区域协调体系,实现了各个层次的权利平衡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畅通。 就超国家层次来说,欧盟针对成员国之间日益严重的区域问题,在其最重要的三个机构即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中,为整个区域政策过程设置了专门的职能机构和顾问机构。 在欧盟区域政策制定及协调的过程中,成员国政府居于第二个层次,他们一般都拥有自身的一套区域政策,同时接受欧盟统一的区域政策的协调和整合。 2、横向网络上的区域协调组织 欧盟横向网络意义上的区域协调组织名目繁多,在整个区域协调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回馈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日益彰显出公共部门、私营机构与第 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与启示 陈瑞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进行,欧盟非常重视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形成了多层次、网络状的区域协调体系;二是构建了问题区域治理模式、创新区域模式、跨境合作模式和流域治理模式等多样化的区域协调模式;三是完善了法制、经济和行政等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手段。研究和借鉴欧盟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环球视野61

理论参考92008三部门的“合力”作用。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欧洲区域一体化并不主要是一种政府间制定条约的事务,而是一种社会进程。在这些组织群体中,区域间组织、银行、利益团体、政策联盟、政党、公共舆论等形成几股重要的力量。 二、多样化的区域协调模式 传统上,欧洲共同体以资本、技术(研发)与贸易作为标准,把区域发展的模式划分为蓝色香蕉带、南部阳光地带、东西轴线带,也就是所谓的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边缘地区。然而,全球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技术进步、大规模创新能力、劳动力培训的进步和资本的更高流动性,这使得社会经济得以重塑,由此导致了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空间变化,其结果是一些区域得以复兴,一些区域衰败下去,新的城市与区域经济网络出现以及跨边境的区域经济联系的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区域分类标准和发展模式代替了传统的三分法模式。目前,欧盟国家的区域治理与区域发展模式多种多样,如首都与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老工业基地的衰退与振兴、新兴的中距离外围地区的崛起、远距离的边缘地区的发展等等。 三、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手段 从本质上说,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借助政府干预的力量,逐步调控因市场失灵而带来的区域不平衡发展状态。但政府与市场的相互消长关系告诉我们,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干预方式和介入程度必须适度,过分干预和干预不当反而会适得其反。欧盟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共同体和法治社会,因而较好地处理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关系问题,形成了法制、经济和行政多管齐下的区域协调手段。 1、完备的法制手段 欧盟国家的区域协调政策是有法可依的,它奠基于宪政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上。1958年签订的《欧共体共同条约》是欧洲一体化的基本法律基础之一。 2、精细的经济手段 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手段,集中体现在设计精细的多种扶持基金上面。这些扶持基金主要有结构基金、聚合基金、团结基金和预备接纳基金。 总体上看,欧盟借助于上述扶持基金的组合使用,落实了区域协调政策,使落后区域追赶发达区域,重构那些衰败的老工业区域,振兴萧条的农村区域,扶持城市或国家跨界地区的滞胀区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欧盟区域协调政策的目的在于加强整个欧盟经济、社会和区域方面的聚合,但其首要关心的问题是创造就业机会,并不是把经济增长当作区域扶持的第一目标。而且,受助区域的资格条件和扶持额度是全面把关的,涉及区域面积、人口规模、GDP和失业状况 环 球 视 野 62

深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解读

一、深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1. 深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约200件,约7000条规定,已经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市人大制定的特区法规、市政府制定的政策及规范性文件、以及市政府各部门制定的部门规范性文件,上述三类政策法规的效力依次递减。 2. 深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特区法规: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高新技术园区条例及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规定 市政府政策及规范性文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33条、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型产业政策 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部门规范性文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等 3.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公共服务职能 行政许可事项(1项):申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土地和厂房及配套住房 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5项):科技计划项目及科技研发资金管理使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高新技术项目认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协议类空置厂房调剂资格审查、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定 行政服务事项(2项):科技成果登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 4. 深圳市科技计划体系概况 基础研究计划(基础研究、软件科学研究) 技术研究开发计划(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创业资助、科技服务创新、技术标准研究、CMM认证等) 创新环境建设计划(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金融等) 协同创新计划(深港创新圈、国际合作、国家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配套) 科技应用示范计划 二、科技计划及科技研发资金申请政策 1.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 (1)享受税收优惠 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15% 研发投入环节: ——研发费加计扣除50% ——研发设备加速折旧:30万以下一次入管理费,30万以上可加速折旧 研发成果(技术) 转化环节: ——技术转让免征营业税 ——技术转让所得优惠:500万以下免征所得税,500万以上减半征收 (2)挂牌新三板(高新区内注册)、上市 (3)树立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知名度 2.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复审)的条件

欧盟一体化

欧洲联盟之所以特别值得研究,是因为它位于国别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从而可以从政治学的两个分支学科出发去进行研究.即比较政府学和国际关系学. 这个领域的权威的三位政治学家 贝娅特·科勒-科赫(Beate Kohler-Koch)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院士德国众高校欧洲一体化的讲座教授,1996年起任德国研究联合会重点研究课题“欧盟治理”协调员。 主要论著:《欧洲一体化》,《欧洲联盟》,《欧洲的互动政治》,《在取消国界地区中的治理》,《欧盟治理的转型》等 托马斯·康策尔曼(Thomas Conzelmann)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重点:欧盟及国际自治的国际治理,欧洲一体化,地区政策,发展合作 主要论著:《欧洲一体化在线文集》,《地区发展政策的欧洲化》等 米歇勒·克诺特(Michele Knodt)研究课题:在扩大的多层体系中的治理——国际环境中的欧盟 主要论著:《欧盟政策的深层影响——地区治理的执着还是适应?》《处于欧洲化与自我保持之间的德国》等 欧洲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 一种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超国家主权,并且树立了以扩大和深化共同体作为目标 研究对象:欧洲一体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不断发生变化。动态概念。 一体化的动力和成员国的树木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其行动的范围和系统的政治结构也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 *它与外部环境一起变化,并且也引起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它在国际上是独一无二的,并且及其复杂。 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国际领域中,我们讨论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互动过程。在内部关系中,这个过程关系到民族国家政治的“欧洲化”,以及国家性产生某州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使得我们对于习以为常的民主组织方式是否仍然能够维持下去都产生了疑问。 独一无二:世界不同地区都有区域性合作组织,但是没有一个超出国际组织的地位。超国家性,特别是共同体法优先于成员国法,这正是欧共体的特殊之处所在。因此,欧共体从根本上说不同于国际组织,但它也不是国家,因为立法的职权是中掌握在成员国手中。 *它一身兼有两种现象:一方面是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则是治理的政治系统。 二维性:即指过程,也指既成状态的一体化。一体化一方面是“建立一个欧洲各国人民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盟”,就像《欧洲联盟条约》序言中所说的。这个维度讨论的是国际关系学说说,它试图描写并解释,过去彼此独立的国家为什么会结合为一个愈来愈紧密地联合体,因此这种研究的对象是欧洲国家系统的转型。 而一体化作为既成状态,表现为欧洲联盟的政治系统,对此进行研究的是比较政府学。这门学问聚焦于欧洲联盟的政治意愿的形成及决策程序,其制度的运作方式,它的行动能力以及它的合法性。此外,还包括对欧盟自我设立的政策领域地分析(政策研究),这种研究与欧洲政治的内容相关。 *合作的意愿促成了超国家宪政系统的建立,要想理解其政治结构和运作方式,就要首先了解,这个目标是出自于哪些利益,有哪些主导思想和资源,是在哪些外部限制下去追求的。*欧洲联盟的政治系统并不是位于成员国之外,而是把成员国融入到一个“多层次系统”当中。正是这种融合产生出对成员国新的行为激励及行为强制,这些激励和强制又进一步促使成员国进行新的一体化创新和欧盟系统的制度变革。欧洲联盟的特性可以使用“充满活力的多层次系统”这个名称来最好的概括(Jachtenfuchs/Kohler-Koch,1996: 540-5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