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icu与icu的区别

eicu与icu的区别

eicu与icu的区别

ICU是改善危重病人医疗护理的产房,能为危重病人或晕厥病人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和有针对性的监测和治疗。另一半接受治疗的患者包括:多脏器衰竭败血症、性休克中毒患者、内脏移位前后需要严密监护的患者、严重创伤大手术前后需要严密监护的患者。

EICU是门诊ICU。简单了解就是,随着ICU产房的建立,临床医学大大提高了各类危重患者的治疗通过率,临床医生根据危重患者的病因分类建立了各个学院ICU。

EICU是各大学ICU的分支机构。EICU的关键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根据有创或无创DNA需要吸入性通气的患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这些都是普通产房解决后无法改善或调整的。因此,EICU和ICU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的产房,EICU是ICU的一个分支,专注于心功能不全门诊患者的治疗。

EICU指的是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指的是重症监护病房。EICU位于急诊科。对于重症患者,如重症肺部感染、急性重症胰腺炎、溺水、急性中毒、车祸伤、大面积烧伤等,往往需要在EICU抢救救治,病情稳定后立即转诊治疗。

ICU大部分位于住院部。对于很多大手术后病情突然加重、需要密切观察的患者,可以进入ICU进行诊疗。ICU医疗设备先进齐全,便

于危重患者抢救和诊疗,但费用也较高。家属不允许陪同,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探望。

ICU建设指南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 的增加,我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

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

EICU护理心得

EICU护理进修学习心得 首先,感谢护理部和护士长能给我这么一次宝贵的机会,让我有幸能参加其次2010年第二期福建省急诊重症监护培训进修班,为期3个月(2010年11月1日---2011年1月30日),通过此次进修学习,我对省立医院的医院文化,发展历史,管理规章制度有了系统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很多我们这边学习不到的知识,收获很大,其次,通过此次培训学习,让我们对怎样成为一名合格并且优秀的护理人员有了深一步的认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安心工作,端正思想,遵守院纪院规,踏踏实实工作,爱岗爱业,不耻下问,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摆正自身的位置,在别人眼里,护士只是一个打针发药的,是的,护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岗位,虽然做不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工作.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2.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要坚持为病人服务的信念的同时,也要严格的在学习上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 3.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修养,要不断向党组织靠拢,提高整体思想素质; 4.在当前医患关系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严格遵守技术规范,还要崇尚学习,增强法律观念,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人文素质,避免医疗纠纷; 5.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团结就是力量! 在这次的培训学习中,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是护理的形象问题.因为:护士良好的形象不仅使医院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是医院整体形象的关键之一。

微笑服务不仅是礼貌,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的方式,是护士以真诚态度取信于病人的重要方式,微笑是无价的,胜过千言万语,它不花费钱财,但可以带给病人万缕春风,可以让新入院的病人消除紧张和陌生感,被亲切感代替,可以使卧床重病人消除恐惧焦虑,被信任感代替,产生尊重和理解的良好心境,缩短护患间的距离,所以,护士真诚的微笑,表现出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同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打针、输液、发药等单纯的护理工作,而是越来越注重为病人提供全身、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护士各种服务除行业技术外,言行举止也是充分体现对病人的关心、照顾,因此,面对未来的医疗竞争和社会需求,护士礼仪能表达护理人员的形象,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期三个月的急诊重症护理监护培训已结束,本次正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收获超过以往任何短期的学术活动,不仅改变了我对急诊工作的认识,丰富了我的理论,同时提高了我急救与监测能力,受益匪浅,体会如下: 1 理论―实践―结合的螺旋式过程 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是培训最佳的方式。说实话,在参加专业培训以前,受晋升与考试的需要,我们一直也在学习着,培训中很多的理论知识我们在自学大专的书本上都学习过而且考试过,但由于只为考试而学习和缺乏动手的物质环境,所以所学到的知识很快就成过眼烟云,随着考试的通过而丢弃。这次培训的学习方式给了我们全新的感觉,两方面让我们学员特别满意。一是课程内容安排合理,所学的即是我们工作中所需要的。二是充足的临床实践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所学内容。在EICU培训中,我们对临床常见危急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抢救技术,从理论上进行更加深入探讨和学习,更广泛地接触到不同型号和档次呼吸机的使用(美国PP840)、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呼气末CO2及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知识,学会了如何进行判断血气分析,这些广泛医学知识与危重病学的继续深入学习,使我们不仅掌握了大量的学科知识,而且掌握了全面的专业理论,完成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螺旋式过程。 培训过程中,新的CPR指南的学习让我改变了我们一惯的传统的心肺复苏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和呼吸机的使用是ICU急救病人的当家技术,培训中系统的讲解与实地的操作练习,

ICU工作汇报和建议

我院ICU现况分析及今后发展的建议 我院ICU自2007年成立,已过十年,经历了起步时的艰难,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2011年,医院搬迁,病房环境改善,临床分科细致,ICU的发展又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今为了更好的提高ICU的运行效益,避免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提高对急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让更多的患者获益于先进的医疗资源,就我科目前的现状做了一些调查与总结分析,就其今后发展方向做了几点思考,现汇报如下。 一、ICU的基本现状 (一)ICU的基础建设和不足 1.目前我院编制床位799,按照医院等级评审要求,ICU 设置床位最低要求为医院床位数的2%,对应最低要求,ICU 至少需16床位,而我院综合ICU床位12,不满足医院等级评审要求。我院ICU定位层流病房,但因层流病房运行成本高,实际工作中,未按照层流病房要求运行。病房空气不流通,院感工作压力巨大。病房分区明朗,辅助区功能用房面积不足。仪器设备配置较为齐全,硬件设施基本符合ICU建设指南,但缺少一些重要设备,比如缺少无创呼吸机,CRRT,超声,高流量吸氧装置,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装置等。 2.ICU的人员结构 我科目前有医师7名:其中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

3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5名医师经过ICU专业进修学习,1名医师经过专业CRRT进修学习。平均年龄34岁。护士共19名,其中13名护士接受过ICU护理专业的进修学习,1名经过专业CRRT进修学习,2名经过专业伤口治疗师培训。等级医院评审要求,ICU护士床位比,2.5:1;医师床位比最低0.8:1均不满足要求。 3.ICU的病源分布 我科是综合ICU,其病源主要来自临床各科转入,手术后转人,急诊收入及乡镇卫生院的转入。其中急诊直接收入ICU约占42%,外科转入约占43%,科及其他转入约占15%。在此期间,我们床位使用率33.14%,明显使用率低下,统计该期间外科术后转ICU监护治疗情况,几乎有指针的外科术后病员均已转ICU治疗,但科有指针转入ICU患者,多数未转ICU治疗。 4.ICU的业务发展 我科已开展的项目有:中心静脉置管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的建立、呼吸机治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亚低温治疗、血气采集与监测、有创动脉血压检测、CVP检测、PICCO检测、肠外营养、镇静镇痛、经皮气管切开术等。目前综合ICU能开展基本项目如中心静脉置管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院专科ICU均未开展。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PICCO监测技术均为我科特有。目前在国各级医院ICU均需具备ICU独立开展床旁CRRT和超声

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根据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具备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设置重症医学科。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医疗机构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重症医学科负责对危重患者及时提供全面、系统、持续、严密的监护和救治。

第四条重症医学科以综合性重症患者救治为重点,独立设置,床位向全院开放。 第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指导和检查;医院应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落实其功能任务,保持患者转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通道畅通,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人员条件。 第七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员。 第八条重症医学科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工作和质量建设。 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 第九条重症医学科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测和治疗设备,以保证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需要。

急诊ICUEICU的建设(终审稿)

急诊I C U E I C U的建设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急诊ICU(EICU)的建设 在我国,ICU不是医疗水平发展的产物,也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仅仅是等级医院检查的需要,这足以说明行政手段的重要作用。ICU建立后确实为危重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CU建在什么专科就是那个专科的ICU,当然建在急诊科也就成了急诊ICU(EICU),由于急诊的专科特性还未建立起来,急诊的收治对象不够具体,因此名符其实的EICU的建设还需要艰苦努力。 EICU在急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基石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升急诊科地位的作用、建立急诊特色的作用、高水平急救技术的体现、训练急诊专业队伍的作用。 EICU的规模: 病人的来源和数量、院领导对急诊科的支持力度、急诊科的医师和护士有多大的能力、急诊科的定位、一般8-10张ICU床位。 EICU的位置: 根据医院急诊科的具体情况而定,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建立象样的EIC U。 EICU的布局: 层流装置、温控装置、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要足够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闭路电视监护系统、中心站监护设备、各种管路系统、后备电源系统、电源插座、照明设施、护士中心监测站。 EICU的设备:

ICU除普通病室日常所需医疗器械之外至少需要下列设备:中心监护仪、床边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起搏器、气管 插管及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有条件应配备动脉内气囊反搏器、血液气体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电子计算机、脑电图机、颅内压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B型超声波、床边X线机等设备重点仪器选择如下:①床边监护仪:能监测心电图、心率、呼吸、氧饱和度、体温持续的数字及波形显示,可描记两条压力线,各监测值能自动报警。②中心监护仪:具有同时显示4~8张床病人的心电图、心率、呼吸及体温的图像或数字显示。③呼吸机:分为两类,一为只做单纯通气支持的简易呼吸机,其功能较少,操作简单,应用迅速,适用于多种病人。二为可做肺疾患治疗用的多功能呼吸机,其呼吸型式齐全,如触发性辅助通气、控制通气、正压通气、间断指令通气等,有呼吸系统肺容量及压力等监控显示,可作为临床通气状态及肺功能分析的主要依据;声光报警装置可监测通气指标异常,做较全面的呼吸功能监测;每台呼吸机至少应配备两套管道。④血液气体分析仪:危重、尤其是应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其血液气体的分析测定是以小时甚至以分钟为单位的。拥有血气分析仪,使ICU 工作更为方便。 病室内的仪器应有专人负责保养、维护,维持正常工作的进行,尽量减少经济损失,贵重仪器的使用要有工作、故障记录。 完整的病床单位,有可控制高低的床头、床尾及两侧床体并有床档保护的病床为佳。床单位常规设置有床边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中心

最新ICU建设与管理指南资料知识讲解

最新I C U建设与管理 指南资料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006.4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建设规范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2006.4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

eicu与icu的区别

eicu与icu的区别 首先我们医院(三甲)eicu的排班制度是备白夜休,备班早8晚5,中午可以休息一两个小时;白班早8晚6无休息;夜班早上8到12点,下午休息(因为学校宿舍离医院实在太远,我选择随便找个值班室躺一下午),然后晚6到第二天;休就是下夜班,当然不可能睡醒就走的,早上起来要一床床扎血气,写病例,交班,查房,等一套操作下来已经10点多了。当然这些只是“理论”上的上班时间,实际上,我备班从来没有五点下班过,白班没有六点下班过,基本都要七点多才能搞完事情下班。(嗯……我还只是规培轮转研究生在读,实际上那些带教老师更晚....)其次上班时候,白天还好,每个组的医生,规培生,主任都在,遇到事情可以上报处理。夜班时候就只有一组医生在,遇到各种事情都要自己解决,icu的事情又特别多特别琐碎,一会这床烦躁把自己胃管呼吸面罩拔了(束缚带总有解开,医务人员操作的时候,解开一会不注意就给拔咯)然后再给他重新插管子;一会那床血压飙到200,氧饱和掉到80,紧急给处理。我们规培的主要还是打打下手以及扎血气,icu的病人每天要扎很多次血气来动态监测指标,遇到不好抽的,凝血差的,给他按压20分钟还在出血的也有...(也是崩溃)。(不过从icu.eicu出来扎血气真的是刚刚的了)。icu考虑的东西一般也比较多比较细,出入量、血里的各种指标,每天早上交班主任和医生们都会围绕这些数据讨论半天,反复商量以确定下一步方案。节假日问题。什么?风太大,节什么日?这么说吧,这个月在eicu,

我算了一下,只有一天是完整的休息,然后我还趁那天回了趟家,毕竟上个月在icu,这个月在eicu,过年之后还没时间回家过.... 并不是抱怨,只是真心觉得icu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压力又大,休息少。真心敬佩icu的医护工作者。

重症医学指南

目录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 成人严重感染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与支持指南(草案) ………………………………..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06)(草案) ……………………………………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 .......................................................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一、引言 重症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CCM)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ICU应用先进的诊断、监护和治疗设备与技术,对病情进行连续、动态的定性和定量观察,并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为重症患者提供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改善生存质量。重症患者的生命支持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体现医院整体医疗实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和ICU的组织与管理,应该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为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规范我国医疗机构ICU的组织与管理,经过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反复酝酿、讨论,特制订《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随着我国重症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本会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出修订。 二、基本要求 (一)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二)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三)ICU必须配置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三、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从医疗运作角度考虑,每个ICU 管理单元以8~12张床位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四、ICU的人员配备 (一)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0.8~1:1以上。ICU日常工作中可有部分轮科、进修医师。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二)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2.5~3:1以上。 (三)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五、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医院里ICU、MICU、EICU、NICU、NCU、CCU、RCU的意思

医院里ICU、MICU、EICU、NICU、NCU、CCU、RCU的意思 医院里ICU、MICU、EICU、NICU、NCU、CCU、RCU的意思 ICU是英文Intensive Care Unit 的缩写,意为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ICU在世界上有3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成为医院中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心。ICU的监护水平如何,设备是否先进,已成为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 ICU起步较晚,开始于80年代初期,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三甲医院均设有ICU,大部分的县级医院也已经设置等级较低的ICU病房。ICU又分为综合性 重症监护病房(GICU)和ICU专科。综合性ICU主要包括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EICU)等。ICU专科主要包括烧伤重症监护病房(B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肾病重症监护病房(U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产科重症监护病房(OICU)、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ICU)、移植重症监护病房(TICU)等。部分高等级大医院还会对综合性ICU,甚至ICU专科监 护病房继续细分,如心血管重症监护还会分为:冠心病重症监护治疗病房(CCU)、心肺重症监护病房(CPICU)、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等等,以便于深度和精准监护. 心脏ICU(CCU),外科ICU(SICU),神经外科ICU(NICU),新生儿ICU(NICU),儿科ICU(PICU),内科 ICU(MICU),心脏外科ICU(CSICU),EICU(急诊ICU),CCU(冠心病ICU),RICU(呼吸ICU),N ICU(神经科 ICU),KICU(肾病ICU) 1 / 1

急诊ICUEICU的建设

急诊()的建设 在我国,不是医疗水平发展的产物,也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仅仅是等级医院检查的需要,这足以说明行政手段的重要作用。建立后确实为危重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建在什么专科就是那个专科的,当然建在急诊科也就成了急诊(),由于急诊的专科特性还未建立起来,急诊的收治对象不够具体,因此名符其实的 的建设还需要艰苦努力。 在急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基石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升急诊科地位的作用、建立急诊特色的作用、高水平急救技术的体现、训练急诊专业队伍的作用。 的规模: 病人的来源和数量、院领导对急诊科的支持力度、急诊科的医师和护士有多大的能力、急诊科的定位、一般8-10张床位。 的位置: 根据医院急诊科的具体情况而定,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建立象样的。 的布局: 层流装置、温控装置、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要足够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闭路电视监护系统、中心站监护设备、各种管路系统、后备电源系统、电源插座、照明设施、护士中心监测站。 的设备:

除普通病室日常所需医疗器械之外至少需要下列设备:中心监护仪、床边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起搏器、气管 插管及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有条件应配备动脉内气囊反搏器、血液气体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电子计算机、脑电图机、颅内压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B型超声波、床边X线机等设备重点仪器选择如下:①床边监护仪:能监测心电图、心率、呼吸、氧饱和度、体温持续的数字及波形显示,可描记两条压力线,各监测值能自动报警。②中心监护仪:具有同时显示4~8张床病人的心电图、心率、呼吸及体温的图像或数字显示。③呼吸机:分为两类,一为只做单纯通气支持的简易呼吸机,其功能较少,操作简单,应用迅速,适用于多种病人。二为可做肺疾患治疗用的多功能呼吸机,其呼吸型式齐全,如触发性辅助通气、控制通气、正压通气、间断指令通气等,有呼吸系统肺容量及压力等监控显示,可作为临床通气状态及肺功能分析的主要依据;声光报警装置可监测通气指标异常,做较全面的呼吸功能监测;每台呼吸机至少应配备两套管道。 ④血液气体分析仪:危重、尤其是应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其血液气体的分析测定是以小时甚至以分钟为单位的。拥有血气分析仪,使工作更为 方便。 病室内的仪器应有专人负责保养、维护,维持正常工作的进行,尽 量减少经济损失,贵重仪器的使用要有工作、故障记录。 完整的病床单位,有可控制高低的床头、床尾及两侧床体并有床档保护的病床为佳。床单位常规设置有床边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中心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

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建立完善区域性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提高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保证救治服务的及时性和安全性,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设置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原则上依托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或产科实力突出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了多学科诊疗协作机制的妇幼保健院或专科医院。 第三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承担辖区危重孕产妇的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并对下级救治中心开展技术指导和双向协作。 第二章区域组织管理 第四条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设置应当遵循统筹规划、择优确定、科学布局的原则。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区域医疗资源情况和危重孕产妇救治需求对区域内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的数量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本级危重孕产妇救

治中心。省级应当建立若干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市、县两级均应当建立至少1个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第五条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综合考虑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以及地方实际情况,建立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和救治网络。省级和市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依托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三级妇幼保健院或三级妇产医院设立;县级救治中心原则上依托已建有ICU病区,且产科实力和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或妇产医院设立。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根据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确定的功能定位和职责任务,配合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会诊和转诊工作。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要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床位,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原则上要设立重症监护室。 第六条承担危重孕产妇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较强的危重孕产妇临床救治能力。各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应当具备开展危重孕产妇救治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服务能力等基本条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服务能力基本要求见附件1)。产科床位调整应当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优先在医疗机构内部调剂。 第七条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的保障母婴安全协调工作机制,

急诊ICU(EICU)的建设

急诊ICU(EICU)的建设 在我国,ICU不是医疗水平发展的产物,也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仅仅是等级医院检查的需要,这足以说明行政手段的重要作用。ICU建立后确实为危重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CU建在什么专科就是那个专科的ICU,当然建在急诊科也就成了急诊ICU(EICU),由于急诊的专科特性还未建立起来,急诊的收治对象不够具体,因此名符其实的EICU的建设还需要艰苦努力。 EICU在急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基石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升急诊科地位的作用、建立急诊特色的作用、高水平急救技术的体现、训练急诊专业队伍的作用。 EICU的规模: 病人的来源和数量、院领导对急诊科的支持力度、急诊科的医师和护士有多大的能力、急诊科的定位、一般8-10ICU床位。 EICU的位置: 根据医院急诊科的具体情况而定,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建立象样的E ICU。 EICU的布局: 层流装置、温控装置、每床的占地面积要足够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闭路电视监护系统、中心站监护设备、各种管路系统、后备电源系统、电源插座、照明设施、护士中心监测站。 EICU的设备: ..

ICU除普通病室日常所需医疗器械之外至少需要下列设备:中心监护仪、床边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起搏器、气 管插管及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有条件应配备动脉气囊反搏器、血液气体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电子计算机、脑电图机、颅压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B型超声波、床边X线机等设备重点仪器选择如下:①床边监护仪:能监测心电图、心率、呼吸、氧饱和度、体温持续的数字及波形显示,可描记两条压力线,各监测值能自动报警。②中心监护仪:具有同时显示4~8床病人的心电图、心率、呼吸及体温的图像或数字显示。③呼吸机:分为两类,一为只做单纯通气支持的简易呼吸机,其功能较少,操作简单,应用迅速,适用于多种病人。二为可做肺疾患治疗用的多功能呼吸机,其呼吸型式齐全,如触发性辅助通气、控制通气、正压通气、间断指令通气等,有呼吸系统肺容量及压力等监控显示,可作为临床通气状态及肺功能分析的主要依据;声光报警装置可监测通气指标异常,做较全面的呼吸功能监测;每台呼吸机至少应配备两套管道。④血液气体分析仪:危重、尤其是应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其血液气体的分析测定是以小时甚至以分钟为单位的。拥有血气分析仪,使ICU工作更为方便。 病室的仪器应有专人负责保养、维护,维持正常工作的进行,尽量减少经济损失,贵重仪器的使用要有工作、故障记录。 完整的病床单位,有可控制高低的床头、床尾及两侧床体并有床档保护的病床为佳。床单位常规设置有床边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中心 ..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就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与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与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神经外科重症医学就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多学科协作始终就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 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就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与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与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

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与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她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 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与设备。 1、人员配置: 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NICU医护人员应该接受过临床神经科学与重症医学的双重培训,掌握神经解剖、神经病理生理、常见神经外科疾病与并发症等知识;掌握重症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颅内压监测技术、基本脑电生理学、脑血流监测技术等。护理人员与床位数配比数建议≥2∶1。有条件的单位可配备呼吸治疗师、电生理技师、康复理疗师、临床药师、营养师等。 2.环境配置: 建议NICU规模以8~10张/100张神经外科床位为宜,单床使用面积不少于15m2,床间距1 m以上,可配置满足患者不同体位变化要求的专用床。病房内采光明亮柔与,室温24℃左右,相对湿度60%左右。有独立的隔离房间,可根据情况增加单间病房的比例,并设立单独的正、负压病房,配置必要的空气净化设备与层流装置。

eicu与icu的区别

急诊重症监护室: 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重症监护室要求365天没有一天停止工作,24小时随时上班,随时收治危重病人。 1.各种肺内或肺外原因所致呼吸衰竭,需用无创或有创通气支持的患者。氧气指数≤250,去除循环因素仍不能得到纠正者。PaCO2≥60mmHg,COPD患者此值适当增加,且经适当处理仍不能改善者。常见:重症肺部感染,COPD急性加重期,肺栓塞及其溶栓治疗,各种周围神经肌肉病变所致呼吸衰竭,ARDS。 2.各种原因所致循环衰竭,经一般处理或简单液体复苏仍不能改善者。常见:难以纠正的急性左心衰,感染中毒性休克,急性冠脉综合高危患者,不能行PTCA和溶栓的患者,AMI溶栓治疗患者,需安装临时或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 3.需呼吸或循环支持的大咯血,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保守治疗。 4.重症胰腺炎患者。 5.重度颅脑损伤不能手术或脑梗塞患者,且经呼吸循环支持有可能生存者。早期脑梗塞有溶栓适应证者。 6.癫痫大发作或持续状态,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7.急性中毒、电击、溺淹、中暑,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8.大面积烧伤,剥脱性皮炎,需呼吸循环支持者。 9.需行床旁持续血液滤过的患者。 10.各种原因所致MODS或MOF患者。 11.CPCR术后有生存或脑复苏希望的患者。

eicu与icu的区别: EICU是指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病人范围主要是通过120救护车送来的危重病人,需要心电监护,呼吸机辅助呼吸,通过EICU 的处理,待患者病情稍微稳定以后,可以分诊到住院部相关科室进一步就诊治疗。ICU就是综合的重症监护室,EICU只是ICU的一个分支,ICU收治病人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针对全院任何科室,需要抢救、监护、辅助呼吸或者是各种术后病人等等。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指南

ICU的定义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 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它对因各种原因导 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及生命或具 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 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是医院集中监护和救 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

基本要求 ?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学科,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ICU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专职医护人员。 ?ICU必须配臵必要的监护和治疗设备,接收医院各科的重症患者

ICU的规模 ?ICU的病床数量根据医院等级和实际收治患者的需要,一般以该ICU服务病床数或医院病床总数的2~8%为宜 ?每个ICU管理单元以8到12张床位为宜 ?床位使用率以65~75%为宜,超过80%则表明ICU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医院的临床需要,应该扩大规模

ICU的人员配备 ?ICU专科医师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 0.8~1:1以上 ?ICU医师组成应包括高级、中级和初级医师,每个管理单元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全面负责医疗工作。 ?ICU专科护士的固定编制人数与床位数之比为 2.5~3 : 1以上。 ?ICU可以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相关的技术与维修人员。

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

急诊ICUEICU的建设

急诊ICU(EICU)的建设

————————————————————————————————作者:————————————————————————————————日期:

急诊ICU(EICU)的建设 在我国,ICU不是医疗水平发展的产物,也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仅仅是等级医院检查的需要,这足以说明行政手段的重要作用。ICU建立后确实为危重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ICU建在什么专科就是那个专科的ICU,当然建在急诊科也就成了急诊ICU(EICU),由于急诊的专科特性还未建立起来,急诊的收治对象不够具体,因此名符其实的EICU的建设还需要艰苦努力。 EICU在急诊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基石作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升急诊科地位的作用、建立急诊特色的作用、高水平急救技术的体现、训练急诊专业队伍的作用。 EICU的规模: 病人的来源和数量、院领导对急诊科的支持力度、急诊科的医师和护士有多大的能力、急诊科的定位、一般8-10张ICU床位。 EICU的位置: 根据医院急诊科的具体情况而定,争取院领导的支持,建立象样的E ICU。 EICU的布局: 层流装置、温控装置、每张床的占地面积要足够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闭路电视监护系统、中心站监护设备、各种管路系统、后备电源系统、电源插座、照明设施、护士中心监测站。 EICU的设备:

ICU除普通病室日常所需医疗器械之外至少需要下列设备:中心监护仪、床边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起搏器、气 管插管及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有条件应配备动脉内气囊反搏器、血液气体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电子计算机、脑电图机、颅内压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B型超声波、床边X线机等设备重点仪器选择如下:①床边监护仪:能监测心电图、心率、呼吸、氧饱和度、体温持续的数字及波形显示,可描记两条压力线,各监测值能自动报警。②中心监护仪:具有同时显示4~8张床病人的心电图、心率、呼吸及体温的图像或数字显示。③呼吸机:分为两类,一为只做单纯通气支持的简易呼吸机,其功能较少,操作简单,应用迅速,适用于多种病人。二为可做肺疾患治疗用的多功能呼吸机,其呼吸型式齐全,如触发性辅助通气、控制通气、正压通气、间断指令通气等,有呼吸系统肺容量及压力等监控显示,可作为临床通气状态及肺功能分析的主要依据;声光报警装置可监测通气指标异常,做较全面的呼吸功能监测;每台呼吸机至少应配备两套管道。 ④血液气体分析仪:危重、尤其是应用机械通气的病人,其血液气体的分析测定是以小时甚至以分钟为单位的。拥有血气分析仪,使ICU工作 更为方便。 病室内的仪器应有专人负责保养、维护,维持正常工作的进行,尽 量减少经济损失,贵重仪器的使用要有工作、故障记录。 完整的病床单位,有可控制高低的床头、床尾及两侧床体并有床档保护的病床为佳。床单位常规设置有床边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中心

急诊ICU(EICU)的建设

急诊ICU(EICU)得建设 在我国,ICU不就是医疗水平发展得产物,也不就是经济发展得产物,仅仅就是等级医院检查得需要,这足以说明行政手段得重要作用。ICU 建立后确实为危重病患者带来了福音,但也给患者带来了沉重得经济负担。ICU建在什么专科就就是那个专科得ICU,当然建在急诊科也就成了急诊ICU(EICU),由于急诊得专科特性还未建立起来,急诊得收治对象不够具体,因此名符其实得EICU得建设还需要艰苦努力。 EICU在急诊医学发展中得作用: 基石作用、可持续发展得作用、提升急诊科地位得作用、建立急诊特色得作用、高水平急救技术得体现、训练急诊专业队伍得作用。 EICU得规模: 病人得来源与数量、院领导对急诊科得支持力度、急诊科得医师与护士有多大得能力、急诊科得定位、一般8—10张ICU床位、 EICU得位置: 根据医院急诊科得具体情况而定,争取院领导得支持,建立象样得E ICU。 EICU得布局: 层流装置、温控装置、每张床得占地面积要足够大、便于观察病情变化、闭路电视监护系统、中心站监护设备、各种管路系统、后备电源系统、电源插座、照明设施、护士中心监测站。 EICU得设备:

ICU除普通病室日常所需医疗器械之外至少需要下列设备:中心监护仪、床边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输液泵、起搏器、气管 插管及切开所需急救器材。 有条件应配备动脉内气囊反搏器、血液气体分析仪、血液生化分析仪、血及尿常规分析仪、电子计算机、脑电图机、颅内压监测仪、血液净化装置、B型超声波、床边X线机等设备重点仪器选择如下:①床边监护仪:能监测心电图、心率、呼吸、氧饱与度、体温持续得数字及波形显示,可描记两条压力线,各监测值能自动报警。②中心监护仪:具有同时显示4~8张床病人得心电图、心率、呼吸及体温得图像或数字显示、③呼吸机:分为两类,一为只做单纯通气支持得简易呼吸机,其功能较少,操作简单,应用迅速,适用于多种病人。二为可做肺疾患治疗用得多功能呼吸机,其呼吸型式齐全,如触发性辅助通气、控制通气、正压通气、间断指令通气等,有呼吸系统肺容量及压力等监控显示,可作为临床通气状态及肺功能分析得主要依据;声光报警装置可监测通气指标异常,做较全面得呼吸功能监测;每台呼吸机至少应配备两套管道、④血液气体分析仪:危重、尤其就是应用机械通气得病人,其血液气体得分析测定就是以小时甚至以分钟为单位得、拥有血气分析仪,使ICU工作更为方便、病室内得仪器应有专人负责保养、维护,维持正常工作得进行,尽量减少经济损失,贵重仪器得使用要有工作、故障记录。 完整得病床单位,有可控制高低得床头、床尾及两侧床体并有床档保护得病床为佳。床单位常规设置有床边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中心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