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4
【文学常识】《三峡》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间。
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重点字词】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在略无:毫无。
阙:通“缺”,空缺。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5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虽:即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御:驾。
疾:快。
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678、飞漱其间。
漱:冲荡。
9、清荣峻茂:清:水清荣:树荣峻:山高茂:草盛。
10、哀转久绝绝:消失11、属引凄异。
属(zhǔ)引:接连不断。
属,动词,连接。
引,延长。
12、巴东三峡巫峡长、三:表示概数【翻译】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翻译: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翻译: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翻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了。
6、素湍绿潭,回清倒。
翻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7、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翻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翻译:每当到了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10、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翻译: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1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翻译:空荡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理解探究】《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子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称经纶。
故知学问无遗力,才识无遗功,而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德行第六》翻译:孔子说:“君子的行为,应当以宁静来修养自身,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如果不淡泊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不保持宁静,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保持宁静,才能有所成就;才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学习,不学习就无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无法完成学业。
放纵和懒散会导致无法激发精神,冒险和急躁则无法修养性情。
岁月如同飞驰的骏马,意志如同逝去的太阳,如果不加珍惜,最终会变得枯萎衰败,很多人都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因此,知道学问需要全力以赴,才能需要不断积累,谨慎地对待学业和事业的开端和结尾,这样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在这段文言文中,孔子强调了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当以内心的宁静来提升自己的品德,以节俭的生活方式来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他提出了几个关键的观点:1. 淡泊名利:君子应当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名利所诱惑,这样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2. 宁静致远: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
3. 学习与才能:学习需要保持宁静,才能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才能。
没有学习,才能就无法增长;没有志向,学习也无法成就。
4. 勤奋与节制:放纵和懒散会使人失去精神动力,冒险和急躁则无法修养性情。
5. 珍惜时光:岁月如梭,意志如流,如果不珍惜时间,最终会一事无成。
6. 慎终如始:无论学业还是事业,都要从开始到结束都保持谨慎的态度,这样才能避免失败。
这段话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勤奋学习,珍惜时间,严谨行事,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日积月累翻译赏析、阅读链接翻译第1单元古诗词、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翻译第3课(1 )宿建德江作者:XXX(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XXX低树,XXX近人。
译文:划动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沙洲旁,日落黄昏时分更增添了游子的愁思。
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好像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那轮明月仿佛与人更亲近。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XXX( (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像泼洒的墨汁般翻滚的乌云尚未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便似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上船。
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西湖碧波如镜,水天一色。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XXX(宋)XXX惊鹊,清风子夜XXX。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XXX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的喜鹊。
半夜清风,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气,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突然出现在眼前。
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过故交庄作者:XXX((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黄米饭和鸡肉,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庄,村庄周围青山横斜。
翻开窗子,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畅谈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我还要再来与你欣赏菊花。
【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家的劳动生活,真切地抒发了朋友间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丁香结》阅读链接(1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XXX《代赠二首(其一)》【译文】: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字词: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原文:公将战。
曹刿请见。
译文: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原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字词:肉食者:吃肉的人,此指当政的人。
间:参与。
焉:语气词,呢。
译文:他的乡亲们说:“当政的人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为什么去参与呢?”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字词:鄙:鄙陋,目光短浅译文: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原文: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字词: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占有译文:鲁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原文: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字词: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加:虚夸,谎报。
信:诚实。
译文: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不敢虚夸,一定对神诚实。
”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字词:孚:使人信服。
福:赐福,保佑。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原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字词:狱: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判决。
”原文: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字词: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章思想内容1.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为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2.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一词多义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兵革非不坚利(锐利)城:三里之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指这座城)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5.其他重点字词(1)环而攻之(包围)。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3)多助之至(极点)。
(4)天下之所顺(归顺,服从)。
三、翻译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走进文言文(9)】【第一单元】1、《华佗巧治》又有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弃他而去,留下书信辱骂他。
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赶捕杀华佗。
郡守的儿子知道情况,嘱咐使者不要追赶。
郡守大怒得更厉害了,吐黑血数升而痊愈。
2、《谢缙敏对》解缙曾经跟从皇上游内苑(大概是御花园吧)。
皇上登上桥,问解缙说:“这该怎么讲?”解缙回答说:“这叫一步一登高。
”等到下桥,皇上又问他,解缙回答说:“这叫后边又比前边高。
”皇上非常高兴。
有一天,皇上对解缙说:“你知道宫中夜来有喜事吗?你可作一首诗来.”解缙于是说:”君王昨夜降金龙.”皇上于是说:”是个女儿.”解缙便说:“化作嫦娥下九重。
”皇上说:”已经死了.”解缙又说:“料是世间留不住。
”皇上说:”已经把她投到水里了.解缙又说道:“翻身跳入水晶宫。
”皇上本来打算用诡辩的话难住他.等听到这诗,深深叹服解缙的才思敏捷.(这场君臣对话,充分表现了解缙出口成章,应付自如,正因为如此,才使避讳之语得以巧妙妥帖的解释。
)3、《天谷雨》汉宣帝的时候,长江淮河一带遇上了荒年,饥民遍野,人吃人,死去的人接连不断。
一连三天天上落下稻谷。
不久,魏地向朝廷禀奏,说他们那里丢失了两千顷谷子,人们对这种现象都感到很奇怪。
4、《攘鸡者》孟子说:“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
有人劝告他说:‘(做)这种事情,不是有道德的人该有的行为。
’那个偷鸡的人说:‘(好吧),请允许(我)减少一点儿,每月偷一只鸡,等到了明年再停止。
’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乎礼义,这就要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5、《穿井得一人》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而要到外边去打水灌溉,经常要派一个人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就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得到了一个力。
”有听到这话便到处传播消息的人说:“丁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国都的人讲这件事,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
宋国国君就派人到丁家去问这件事丁家的人回答说:“打井获得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呀!读后感想:不要为盲从,以讹传讹;要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以辨真伪。
第二册文言文知识归纳第六单元编目:《师说》《阿房宫赋》《谏太宗十思疏》《种树郭橐驼传》21 师说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类,属)2.出:其出人也远矣(超出)二、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受:通“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三、一词多义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名作动,从师)3.从:①惑而不从师(动词,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4.也: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用于句中,舒缓语气,可不译)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句末语气词,轻微感叹,可译为“啊”)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句末语气词,“呢”)5.则: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转折连词,却)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条件连词,就)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表判断,译为“就是”)6.于:①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不拘于时(介词,被)④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7.乎: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比”)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8.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用来,“以”作“用”讲,表凭借、手段)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表原因)四、词类活用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意动用法,以……为耻)2.吾从而师之(师:名作动,学习)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作名,圣人;愚:形作名,愚人)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名作动,学习)5.孔子师郯子(师:名作动,拜师学习)五、古今异义的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义:所用来……;今义:因此,因果连词)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目的连词)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接受初等教育的地方)六、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判断句)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动句)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介宾短语后置)5.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后置)七、难句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古文翻译、日积月累翻译赏析、阅读链接翻译第 1 单元古诗词、日积月累、阅读链接翻译第 3 课(1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 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划动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沙洲旁,日落黄昏时分更增添了游子的愁思。
茫茫旷野里低垂的天幕好像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那轮明月仿佛与人更亲近。
(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作者:苏轼( ( 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像泼洒的墨汁般翻滚的乌云尚未遮住山峦,白花花的雨点便似珍珠一样乱纷纷地跳上船。
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把云和雨吹散了,望湖楼下的西湖碧波如镜,水天一色。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辛弃疾( 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的喜鹊。
半夜清风习习,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气,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土地庙附近的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突然出现在眼前。
第一单元日积月累过故人庄作者: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黄米饭和鸡肉,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横斜。
打开窗子,面对的是打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畅谈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我还要再来与你欣赏菊花。
【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和农家的劳动生活,真切地抒发了朋友间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隐逸之情。
《丁香结》阅读链接(1 )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译文】: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走进文言文》(八年级)【第一单元】1.刘裕诫子孙高祖既贵(指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命藏微时耕具以示子孙。
帝(指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至故宫,见之,有惭色。
近侍或进曰:“舜躬耕历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禹亲事水土。
陛下不睹遗物,安知先帝之至高、稼穑之艰难乎?”[译文]高祖已经是至尊至贵(即:刘裕做了南朝宋代的皇帝)了,吩咐收藏地位低微时所用的农具用来给子孙观看。
(他的儿子)文帝到旧时的宫殿去,看到(他父亲早年用过)那些耕具,有惭愧的神情。
(他)身边侍臣中有人进言说:“大舜亲自在历山耕种,大禹亲自治理水土。
陛下不看到这些遗物,怎能知道已去世的皇帝(刘裕)极高的品格,(以及)耕种收获的艰难呢?2.田父遗产昔有一田父[fǔ] ( 种田的男子),自幼孤寒,而立之年乃始有家室。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躬养子女,赈(zhân,救济)穷济贫。
年八旬而卧床不起,弥留之际(临死之时)呼儿孙于床前,曰:“吾行将就木,无有金银遗(留)尔,惟有二物可为纪念。
”遂指木椟,命长儿启之。
众人但见一锄一布衣而已,皆愕然。
田父曰:“锄者,冀尔等(你们)一生勤劳;布衣者,愿若终身俭朴。
”言讫[qì]而亡。
儿遂永志其志。
译文:过去有一个耕田的男子,从小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三十岁才有妻子。
(他)太阳升起就起身劳动,太阳下山才休息,亲自抚养子女,救济帮助贫穷的人。
八十岁时病卧床上,不能起来,临死的时候叫儿孙到床前,说:“我不久就要走进棺材(即:我不久就要死了),没有金银留给你们,只有两样物品可作为纪念。
”于是指着木柜箱子,叫大儿子打开它。
大家只看到一把锄头和一件布的衣服罢了,都惊讶了。
耕田男子教育(他们)说:“锄头(留给你们),希望你们一生勤劳;布衣(留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终身俭朴。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必背知识点一、文言文知识点1. 《三峡》作者与出处:选自 《水经注疏》,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
重点字词:略无、阙、亭午、夜分、曦、襄、沿、溯、奔、疾、素湍、回清、绝巘、飞漱、晴初、霜旦、属引等。
重点句子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默写:描写三峡连绵、高耸的山势及四季景色的句子。
2. 《答谢中书书》作者信息: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重点字词:交辉、四时、歇、颓、沉鳞、竞跃、与、念、相与、空明、但、闲人等。
原文填空: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
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
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
翻译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信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重点字词:参照上文 《答谢中书书》中的字词部分,需注意“念”、“相与”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原文填空: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
4. 《愚公移山》作者与出处:选自 《列子·汤问》,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重点字词:年且九十、惩、塞、迂、室、汝、毕力、平险、杂然相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等。
通假字:惠通慧、反通返、亡通无、厝通措、陇通垄等。
理解文章主旨: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毅力。
5. 《周亚夫军细柳》作者信息:司马迁,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史记》的作者。
重点字词:棘门、彀弓弩、按辔、被通披、式通轼、邪通耶等。
词类活用:如 “军”作动词,“驻军”;“介胄”作动词,“穿戴盔甲”等。
理解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描写汉文帝到细柳营劳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凛然不可犯的 “真将军”形象。
二、古诗词知识点1. 《饮酒(其五)》作者:陶渊明,东晋诗人。
课文主旨: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2. 《春望》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秋水》秋天里山洪按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水流汇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认为孔子学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的人,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面对大山而居住。
由于山北交通阻塞,出去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铲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都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竟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铲平,能把大行、王屋怎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里搁?"众人说:"把他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他们运土石,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没法开窍,连个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1-10单元_图文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走进文言文-六七年级-译文与题解1-10单元_图文”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6 第6单元6.1 虎画予友人工画虎,其庐之四壁咸虎画:或腾或扑,或吼或奔,或挈幼或独行,形态各异,皆毕肖。
吾尝乞得一轴,高二尺奇,宽二尺许。
其二虎,雌雄各一。
雄者踞于石,昂首远视,张口若呼啸状;雌者伏于侧,足前伸,神情怡然。
旁有奇石三四,似助威也。
余县诸东壁,爱甚。
/view/2206922.htm我的朋友善于画虎,他的房间的四壁都挂着老虎的画:有的在翻腾,有的在扑跃,有的在吼叫,有的在狂奔,有的带着幼仔,有的独自行走,形态各不相同,都像真的老虎一样,惟妙惟肖。
我曾经向他请求并得到了一幅装成卷轴形的高二尺左右,宽二尺左右的虎画。
画中有两只老虎,雌虎和雄虎各一只。
雄虎蹲在石头上,抬起头向远方望去,张开口做出咆啸的样子;雌虎趴在雄虎旁边,爪向前伸,神情悠然的样子。
旁边有三四块奇石,像给两只老虎助威一样。
我把这幅画挂在东边的墙壁上,(并且我)十分喜爱(这幅画)。
1、予:同“余”,第一人称,我。
2、善(工):擅长,善于。
3、皆:都。
4、或:有的。
7、乞:讨。
10、许:左右。
15、甚:很。
18、甚:非常。
5、挈:带领。
8、庐:房子。
14、县:同“悬”。
17、踞:蹲下。
6、尝:曾经。
9、奇:超过一点。
11、状:…的样子。
12、怡然:安然自在的样子。
13、毕肖:都像。
16、咸:都,全。
19、展:伸。
翻译句子1、皆毕肖:都像真的老虎一样,惟妙惟肖。
2、余县诸东壁,爱甚:我把这幅画挂在东边的墙壁上,并且十分喜爱这幅画。
写出了虎画的逼真以及画工技艺的精湛。
6.2 正午牡丹简介传统吉祥图案之二十八:正午牡丹图案:牡丹、猫。
解题:牡丹,落叶灌木。
品种很多,花大而艳丽,是著名观赏花。
牡丹向来比作花中之王,具丰腴之姿、有富贵之态。
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但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富贵不能淫》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 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的,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居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的时候, 与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的时候, 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市场上被(赎回)并被选拔用为大夫。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寝:睡,卧。
交横:交错纵横。
盖:表示推测,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表判断
但少闲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重点句子翻译: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门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句子翻译:
1.犹:仍然。
2.冻风时作:冷风时常刮起来。
作,起,兴起。
3.局促:拘束,形容受到束缚而不得舒展。
4.和:暖和。
5.偕:一同;一起。
6.土膏:肥沃的土地。
膏,肥沃。
7.若:好像8.于时:在这时。
9.始:刚刚。
10.乍:刚刚,开始,始,出。
11.乍:突然。
12.娟然:美好的样子。
13虽:这里的虽指虽然,而不是即使。
14浃(jiā):湿透。
15.悠然自得:悠闲舒适。
悠然,闲适的样子。
自得,内心得意舒适。
16.堕(huī)事:耽误公事。
堕,古同“隳”,坏、耽误。
17.惟:只。
18适,正好。
19.恶(wū)能:怎能。
恶,怎么。
翻译:
(1)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翻译:每次冒风快速行走,却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翻译: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这儿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3)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翻译:这时河上的薄冰刚刚融化,波光才刚刚开始明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波光光亮的样子,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翻译: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刚被擦过一样;鲜艳美好而又明亮妩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5)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翻译: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开来,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像兽颈上的长毛的(麦苗)高一寸左右。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翻译:游人虽然还不多,但汲泉水煮茶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7)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翻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8)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翻译:不会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能无拘无束潇洒在山石草木之间游玩的,只有我这种清闲的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