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LISA操作步骤(双抗体夹心法)知识讲解

ELISA操作步骤(双抗体夹心法)知识讲解

ELISA操作步骤(双抗体夹心法)知识讲解
ELISA操作步骤(双抗体夹心法)知识讲解

E L I S A操作步骤(双抗

体夹心法)

ELISA操作步骤(双抗体夹心法)

1. 包被过程(注意设置空白对照,阴性对照):

将所用抗原用包被稀释液稀释到适当浓度,每孔抗原加入100μl, 置37℃,4h,或4℃,24h;弃去孔中液体,(为避免蒸发,板上应加盖或将板平放在底部有湿纱布的金属湿盒中)。

2 PBS洗3次,每次3分钟。

具体为.吸干或甩干孔内反应液;.用洗涤液过洗一遍(将洗涤液注满板孔后,即甩去);浸泡,即将洗涤液注满板孔,放置1-2分钟,间歇摇动,浸泡时间不可随意缩短;吸干孔内液体,可甩去液体后在清洁毛巾或吸水纸上拍干;.重复操作涤3次。

3. 加入待检测样品(建立合适的浓度梯度):

检测时一般采用1:50-1:400的稀释度, 应采用较大稀释体积进行,一般保证样品吸取量>20μl。将稀释好的样品加入酶标反应孔中,每样品至少加双孔,每孔100μl,置于37℃,40-60min。

4 PBS洗3次,每次3分钟。

5. 加入酶标抗体:

酶标抗体: 根据酶结合物提供商提供的参考稀释度进行或建立浓度梯度,37℃,30-60min之间,短于30min往往结果不稳定,每孔加100μl。

6 PBS洗3次,每次3分钟。

7. 加入底物液(现用现配):

TMB(四甲基联苯胺)使用液:TMB(10mg/5ml无水乙醇) 0.5ml底物缓冲液(PH5.5) 10ml0.75%H2O232μl,底物加入量每孔100μl(TMB空白显色孔除外),置37℃避光放置20-25分钟。

8. 终止反应:

每孔加入终止液50μl(2M H2SO4)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于20min内测定实验结果。

9 结果判断:

可于白色背景上,直接用肉眼观察结果:反应孔内颜色越深,阳性程度越强,阴性反应为无色或极浅。也可测吸光值:在ELISA检测仪上,TMB反应产物检测需要450nm波长,检测时一定要首先进行空白孔系统调零。用测定标本孔的吸收值与一组阴性标本测定孔平均值的比值(P/N)表示,当P/N大于2时作为抗体的效价即大于阴性对照吸光值的2倍,(数值的大小依具体检测要求而定)。

人教版高中数学总复习[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

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 编稿:辛文升 审稿:孙永钊 【考纲要求】 1.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合情推理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4.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5.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6.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推理与证明、数学归纳法407426 知识要点】 考点一: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1.推理的概念 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事实(或假设)得出一个判断,这种思维方式叫做推理.从结构上说,推理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已知的事实(或假设)叫做前提,一部分是由已知推出的判断,叫做结论. 2.合情推理 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称为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又具体分为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两类: (1)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这 推 理 与 证 明 归纳 推 理 证 明 合情推理 演绎推理 数学归纳法 综合法 分析法 直接证明 类比 间接证明 反证法

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类比推理简称类比. 3.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简言之,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它包括: (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2)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3)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的判断. 要点诠释: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与联系 (1)从推理模式看: ①归纳推理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 ②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③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从推理的结论看: ①合情推理所得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证明。 ②演绎推理所得的结论一定正确。 (3)总体来说,从推理的形式和推理的正确性上讲,二者有差异;从二者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角度考虑,它们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合情推理的结论需要演绎推理的验证,而演绎推理的内容一般是通过合情推理获得的;演绎推理可以验证合情推理的正确性,合情推理可以为演绎推理提供方向和思路. 考点二: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1.综合法 (1)定义:综合法是中学数学证明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从已知到未知,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即从题设中的已知条件或已证的真实判断出发,经过一系列的中间推理,最后导出所要求证的命题.综合法是一种由因索果的证明方法,又叫顺推法. (2)综合法的思维框图: 用P 表示已知条件,1i Q i =(,2,3,...,n )为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1P Q ?()→12Q Q ?()→23Q Q ?()→.........n Q Q ?() 2.分析法 (1) 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断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分析法又叫逆推法或执果索因法. (2)分析法的思维框图: 1Q P ?()→12P P ?()→23P P ?()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 3.反证法

四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答案讲课教案

四川大学仪器分析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答案

第八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基本要求:了解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掌握分子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和应用特点, 重点:荧光光谱法的定量关系、应用特点。 难点:荧光的产生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参考学时:3学时 作业参考答案 1.简述荧光法产生的基本原理。具有什么样结构的物质最容易发荧光? 答:物质受电磁辐射激发后,被激发的分子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而发射荧光,基于测量化合物的荧光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即为荧光分析法。 芳香族化合物、带有平面刚性结构的化合物、带稠环结构的化合物容易发荧光。 2.解释下列名词:单重态、三重态、荧光、振动弛豫、内转换、外转换、失 活、系间窜跃、荧光量子产率、激发光谱、荧光光谱 答:单重态:电子自旋都配对的分子的电子状态称为单重态。 三重态:有两个电子自旋不配对而同方向的状态。 荧光: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S1)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S0)所发出的辐射; 振动弛豫:由于分子间的碰撞,振动激发态分子由同一电子能级中的较高振动能级失活至较低振动能级,多余的振动能以热的形式失去的过程。 内转换:在相同激发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间,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进到较低能级的分子内过程。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转换而使荧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 失活:激发态分子不稳定,他要以辐射跃迁或无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这就是激发态分子的失活。 系间窜跃:激发态分子的电子自旋发生倒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态发生变化的无辐射跃迁过程。 荧光量子产率:表示物质分子发射荧光的能力。荧光量子产率=发射荧光的分子数/激发态的分子数=发射的光子数/吸收的光子数 激发光谱:在荧光最强的波长处测量随激发光波长的改变而变化的荧光强度,将荧光强度对激发光波长作图,即得到激发光谱,实际为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 荧光光谱:如果将激发光的波长固定在最大激发波长处,测量不同荧光波长处荧光的强度,将荧光强度对荧光波长作图便得到荧光光谱(或称发射光谱)。

1双抗体夹心法

1.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体夹心法,属于非竞争结合测定。它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ELISA,适用于检测分子中具有至少两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而不能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连接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和酶标抗体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原分子上两个抗原决定簇结合,形成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免疫复合物。由于反应系统中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的量相对于待测抗原是过量的,因此复合物的形成量与待测抗原的含量成正比(在方法可检测范围内)。测定复合物中的酶作用于加入的底物后生成的有色物质量(OD值),即可确定待测抗原含量。若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和酶标抗体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结合,则属于双位点夹心法。若采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和酶标抗原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体分子结合,则是双抗原夹心法。 操作步骤: ⑴将特异性抗体包被固相载体McAb。孵育一定时间,使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和杂质。 ⑵加待检标本,孵育,使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充分反应,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物质。 ⑶加酶标抗体,孵育,使形成固相抗体-待测抗原-酶标抗体夹心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酶标抗体。 ⑷加底物显色。固相上的酶催化底物产生有色产物,通过比色,测标本中抗原的量。 现多采用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做固相化和酶标抗体,则受检样品和酶标抗体可一次性加入,简化流程,缩短反应时间。若标本中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抗原可分别与酶标抗体和固相抗体结合而不形成上述夹心复合物(类似于免疫沉淀反应中抗原过剩时的后带现象),使最终结果低于实际含量(钩状效应),甚至出现假阴性现象。因此对此类标本应适当稀释后再测定。另外,当血清中存在类风湿因子(RF)时,类风湿因子(RF)可充当抗原,而形成固相抗体-类风湿因子-酶标抗体夹心复合物,从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2.间接法 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属非竞争结合试验。其原理是将抗原连接到固相载体上,样品中待测抗体与之结合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复合物,再用酶标二抗(针对受检抗体的抗体,如羊抗人IgG抗体)与固相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测定加底物后的显色程度,确定待测抗体含量。 操作步骤 ⑴将已知抗原包被固相载体,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及杂质。 ⑵封闭:用高浓度无关蛋白封闭,阻止待检血清中非特异IgG吸附固相。 ⑶加待检血清,孵育,使固相抗原和待检抗体充分结合,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非特异抗体及其他血清成分。 ⑷加酶标抗体或酶标SPA,孵育,形成固相抗原-待检抗体-酶标抗抗体(或酶标SPA)复合物。 ⑸加底物显色。 间接法由于采用的酶标二抗是针对一类免疫球蛋白分子(如抗人IgG),因此该法只需要换固相抗原,即可用一种酶标二抗检测各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具有更广泛的通用性。

数学归纳法.知识点梳理

课题:数学归纳法 备课教师:沈良宏参与教师:郭晓芳、龙新荣审定教师:刘德清 1、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教学难点: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 3、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一般地,当要证明一个命题对于不小于某正整数n0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时,可以用以下两个步骤: (1)证明当n=n0时命题成立. (2)假设当n=k(k∈N+且k≥n0)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后,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于不小于n0的所有正整数都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数学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证明一个与无限多个正整数有关的命题. 3.数学归纳法的步骤 (1)(归纳奠基)验证当n=n0(n0为命题成立的起始自然数)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当n=k(k∈N+,且k≥n0)时命题成立,推导n=k+1时命题也成立. (3)结论:由(1)(2)可知,命题对一切n≥n0的自然数都成立. 注意: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关键在于两个步骤要做到“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验证是基础.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表明:第一个步骤是要找一个数n0,这个n0就是我们要证明的命题对象的最小自然数,这个自然数并不一定就是“1”,因此“找准起点,奠基要稳”是正确运用数学归纳法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2)递推是关键.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在于递推,所以从“k”到“k+1”的过程,必须把归纳假设“n=k”时命题成立作为条件来导出“n=k+1”时命题成立,在推导过程中,要把归纳假设用上一次或几次,没有用上归纳假设的证明不是数学归纳法. (3)正确寻求递推关系.数学归纳法的第二步递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寻找递推关系呢?①在第一步验证时,不妨多计算几项,并正确写出来,这样对发现递推关系是有帮助的;②探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要善于观察式子或命题的变化规律,观察n处在哪个位置;③在书写f(k+1)时,一定要把包含f(k)的式子写出来,尤其是f(k)中的最后一项.除此之外,多了哪些项,少了哪些项都要分析清楚. 4、容易出现的问题: (1)混淆数学归纳法与归纳法; (2)忽视第一步的归纳基础,数学归纳法的解题步骤有两步,第一步是归纳基础,第二步是归纳假设,在证明命题成立时,归纳假设这部分是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比较重视第二步的证明,却对忽视了归纳基础。常见的错误有: ①没有写第一步,而是直接假设成立,进行第二步归纳假设的证明; ②有写第一步,但是只是形式上写一下归纳基础,并没有进行验证是否成立,容易发生第一步是不成立的情况。因为第一步往往是正确的,而且是比较显然的,所以学生容易忽视它,但是就像玩多米诺骨牌游戏一样,如果第一块骨牌没有办法倒下,那么就算后面的骨牌排得多么整齐都不会倒下. 5、解决方法: 针对数学归纳法的特殊证明思路和特点,讲解清楚数学归纳法的概念及它的特征和相关要点,并结合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堂多注重基础,多找出有代表性的典例适时强化学生理解

数学归纳法知识总结

数学归纳法知识总结 1、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命题要分两步,第一步是归纳奠基(或递推基础),第二步是归纳递推(或归纳假设),两步缺一不可二易错点 1、归纳起点易错(1)n未必是从n=1开始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凸n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点拔:本题的归纳起点n=3(2)n=1时的表达式例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在验证n=1时,左边计算所得的式子是() A、1 B、 C、 D、点拨 n=1时,左边的最高次数为1,即最后一项为,左边是,故选B 2、没有运用归纳假设的证明不是数学归纳法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错证:(1)当n=1时,左=右=1,等式成立(2)假设当n=k时等式成立,则当n=k+1时,综合(1)(2),等式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点拨:错误原因在于只有数学归纳法的形式,没有数学归纳法的“实质”即在归纳递推中,没有运用归纳假设3 从 n=k到n=k+1增加项错误例1 已知n是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若已假设n=k(且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证明()

A、n=k+1时命题成立 B、 n=k+2时命题成立 C、 n=2k+2时命题成立 D、 n=2(k+2)时命题成立点拨:因n是正偶数,故只需证等式对所有偶数都成立,因k的下一个偶数是k+2,故选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由k推导到k+1时,不等式左边增加的式子是点拨:求即可当 n=k时,左边,n=k+1时,左边,故左边增加的式子是,即三 知识应用用数学归纳法可以证明许多与自然数有关的数学命题,其中包括恒等式、不等式、数列通项公式、整除性问题、几何问题等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例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例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例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例 4、证明不等式(n∈N)、3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整除问题例5 求证:能被6 整除、例6 证明:能被整除4 用“归纳猜想证明”解决数列问题例7在数列中,,(1)写出;(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例8 在数列中,,其中,求数列的通项公式5用“归纳猜想证明”解决几何问题例 9、n个半圆的圆心在同一条直线l上,这n个半圆每两个都相交,且都在直线l的同侧,问这些半圆被所有的交点最多分成多少段圆弧?四 练习巩固

双抗体夹心法

1. 双抗体夹心法双抗体夹心法,属于非竞争结合测定.它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ELISA, 适用于检测分子中具有至少两个抗原决定簇的多价抗原,而不能用于小分子半抗原的检测.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连接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和酶标抗体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原分子上两个抗原决定簇结合,形成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免疫复合物.由于反应系统中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的量相对于待测抗原是过量的,因此复合物的形成量 与待测抗原的含量成正比(在方法可检测范围内). 测定复合物中的酶作用于加入的底物后生成的有色物质量(OD 值),即可确定待测抗原含量. 若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和酶标抗体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结合,则属于双位点夹心法.若采用固相载体上的抗原和酶标抗原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体分子结合,则是双抗原夹心法. 操作步骤: ⑴将特异性抗体包被固相载体McAb. 孵育一定时间,使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和杂质. ⑵加待检标本,孵育,使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充分反应,形成固相抗原抗 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物质. ⑶加酶标抗体,孵育,使形成固相抗体-待测抗原-酶标抗体夹心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酶标抗体. ⑷加底物显色.固相上的酶催化底物产生有色产物,通过比色,测标本中抗原的量. 现多采用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做固相化和酶标抗体,则受检样 品和酶标抗体可一次性加入,简化流程,缩短反应时间.若标本中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抗原可分别与酶标抗体和固相抗体结合而不形成上述夹心复合物(类似于免疫沉淀反应中抗原过剩时的后带现象),使最终结果低于实际含量(钩状效应),甚至出现假阴性现象.因此对此类标本应适当稀释后再测定.另外,当血清中存在类风湿因子(RF)时,类 风湿因子(RF)可充当抗原而形成固相抗体-类风湿因子-酶标抗体夹心复合物,从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2. 间接法此法是测定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属非竞争结合试验.其原理是将抗原连接到固相载体上,样品中待测抗体与之结合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复合物,再用酶标二抗(针对受检 抗体的抗体,如羊抗人IgG 抗体)与固相免疫复合物中的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测定加底物后的显色程度,确定待测抗体含量. 操作步骤 ⑴将已知抗原包被固相载体,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及杂质. ⑵封闭:用高浓度无关蛋白封闭,阻止待检血清中非特异IgG吸附固相. ⑶加待检血清,孵育,使固相抗原和待检抗体充分结合,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非特异抗体及其他血清成分. ⑷加酶标抗体或酶标SPA,孵育,形成固相抗原彳寺检抗体-酶标抗抗体(或酶标SPA复合物. ⑸加底物显色. 间接法由于采用的酶标二抗是针对一类免疫球蛋白分子(如抗人IgG),因此该法只需要换固相抗原,即可用一种酶标二抗检测各种与抗原相应的抗体,具有更广泛的通用性. 3. 竞争法

数学归纳法知识点大全(综合)

数学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是用于证明与正整数n 有关的数学命题的正确性的一种严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竞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第一数学归纳法 设)(n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0n n =(N n ∈01.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形式)时,)(n P 成立; ②假设),(0N k n k k n ∈≥=成立,由此推得1+=k n 时,)(n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0n n ≥时,)(n P 成立. (2)第二数学归纳法 设)(n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①当0n n =(N n ∈0)时,)(n P 成立; ②假设),(0N k n k k n ∈≥≤成立,由此推得1+=k n 时,)(n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0n n ≥时,)(n P 成立. 2.数学归纳法的其他形式 (1)跳跃数学归纳法 ①当l n ,,3,2,1Λ=时,)(,),3(),2(),1(l P P P P Λ成立,

②假设k n =时)(k P 成立,由此推得l k n +=时,)(n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1≥n 时,)(n P 成立. (2)反向数学归纳法 设)(n P 是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如果 )(n P 对无限多个正整数n 成立; ②假设k n =时,命题)(k P 成立,则当1-=k n 时命题)1(-k P 也成立,那么根据①②对一切正整数1≥n 时,)(n P 成立. 例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为非负实数,有 在证明中,由 真,不易证出 真;然而却很容易证出 真,又容易证明不等式对无穷多个 (只要 型的自然数)为真;从而证明 ,不等式成立. (3)螺旋式归纳法 P (n ),Q (n )为两个与自然数 有关的命题,假如 ①P(n0)成立; ②假设 P(k) (k>n0)成立,能推出Q(k)成立,假设 Q(k)成立,能推出 P(k+1)成立; 综合(1)(2),对于一切自然数n (>n0),P(n),Q(n)都成立;

1双抗体夹心法

1。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体夹心法,属于非竞争结合测定、它就是检测抗原最常用得ELISA,适用于检测分子中具有至少两个抗原决定簇得多价抗原,而不能用于小分子半抗原得检测。 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利用连接于固相载体上得抗体与酶标抗体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原分子上两个抗原决定簇结合,形成固相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免疫复合物。由于反应系统中固相抗体与酶标抗体得量相对于待测抗原就是过量得,因此复合物得形成量与待测抗原得含量成正比(在方法可检测范围内)、测定复合物中得酶作用于加入得底物后生成得有色物质量(OD值),即可确定待测抗原含量、若固相载体上得抗体与酶标抗体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得抗原决定簇结合,则属于双位点夹心法。若采用固相载体上得抗原与酶标抗原分别与样品中被检测抗体分子结合,则就是双抗原夹心法、 操作步骤: ⑴将特异性抗体包被固相载体McAb。孵育一定时间,使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得抗体与杂质。 ⑵加待检标本,孵育,使标本中得抗原与固相载体上得抗体充分反应,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其她未结合物质。 ⑶加酶标抗体,孵育,使形成固相抗体-待测抗原-酶标抗体夹心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酶标抗体。 ⑷加底物显色。固相上得酶催化底物产生有色产物,通过比色,测标本中抗原得量、 现多采用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特异性得单克隆抗体做固相化与酶标抗体,则受检样品与酶标抗体可一次性加入,简化流程,缩短反应时间、若标本中待测抗原浓度过高,抗原可分别与酶标抗体与固相抗体结合而不形成上述夹心复合物(类似于免疫沉淀反应中抗原过剩时得后带现象),使最终结果低于实际含量(钩状效应),甚至出现假阴性现象。因此对此类标本应适当稀释后再测定。另外,当血清中存在类风湿因子(RF)时,类风湿因子(RF)可充当抗原,而形成固相抗体—类风湿因子-酶标抗体夹心复合物,从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2。间接法 此法就是测定抗体最常用得方法,属非竞争结合试验、其原理就是将抗原连接到固相载体上,样品中待测抗体与之结合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复合物,再用酶标二抗(针对受检抗体得抗体,如羊抗人IgG抗体)与固相免疫复合物中得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受检抗体—酶标二抗复合物,测定加底物后得显色程度,确定待测抗体含量。 操作步骤 ⑴将已知抗原包被固相载体,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未结合得抗原及杂质。 ⑵封闭:用高浓度无关蛋白封闭,阻止待检血清中非特异IgG吸附固相。 ⑶加待检血清,孵育,使固相抗原与待检抗体充分结合,洗涤除去未结合得非特异抗体及其她血清成分。 ⑷加酶标抗体或酶标SPA,孵育,形成固相抗原-待检抗体-酶标抗抗体(或酶标SPA)复合物。 ⑸加底物显色、 间接法由于采用得酶标二抗就是针对一类免疫球蛋白分子(如抗人IgG),因此该法只需要换固相抗原,即可用一种酶标二抗检测各种与抗原相应得抗体,具有更广泛得通用性。 3、竞争法 竞争法ELISA可用于抗原与半抗原得定量测定,也可对抗体进行检测。其方法与特点

数学归纳法案例分析

数学归纳法案例分析 一、内容提要 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数学归纳法这一方法,贯通了高中数学的几大知识点: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几何等。通过对它的学习,能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素质,全面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引导发现法和感性体验法进行教学。 在引出的《数学归纳法》这个课题后,我通过一个盒子中的十个乒乓球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导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这两个概念,又通过的两个例子促进学生对“ 递推关系” 的理解,明了两个概念的必要性,为数学归纳法的应用前提和场合提供形象化的参照物。 同点做准备时抓住这两个问题的类似之处,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掌握本堂课的重点,为进一步突出难。 三、设计理念 1 、初步掌握归纳与推理的能力;培养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辩证思维素质。 2 、掌握了自主探索问题、自主学习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内在美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片断 师:问题1 :这个盒子里有十个乒乓球,如何证明里面的球全为白色? 问题2 :请大家回忆,课本是如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

教师引导学生明了以上两个问题的异同点。由此,得出归纳法的概念,同时指明了完全归纳法与不完全归纳法的区别。 师:若盒子里的乒乓球有无数个,如何证明它们全是白色球呢? 生:①证明第一次拿出的乒乓球是白色的;②构造一个命题并证明,此命题的题设是:“ 若某一次拿出的球是白色的” ,结论是:“ 下次拿出的球也是白色的” 。以上两步都被证明,则盒子中的乒乓球全是白色的。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两个步骤如果都得到证明,是否能说明全部的乒乓球都是白色的?由此,得出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概念。 师:这种思考方法能不能用来证明第二个问题呢? 生:能,学生对比上一问题与此问题类似之处,进而得出数学归纳法的证题思路和步骤。 让学生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第二人个问题( 略) 。 师再强调数学归纳法的“ 奠基步骤” 和“ 递推步骤” 这“ 两个步骤” 以及“ 一个结论” 。 师引导学生总结: ①教学归纳法是一种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它适用于与自然数有关的问题。 ②两个步骤、一个结论缺一不可否则结论不能成立。 ③在证明递推步骤时,必须使用归纳假设,必须进行恒等变换。 五、课后反思 ? 通过一个生活事例和一个课本公式的比较,引导学生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维。?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学生掌握递推原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结构可以,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不错,让学生清楚学习数学归纳法的用途,指明的方向。 对数学归纳法的解题步骤可再介绍具体一点

胶体金法各种方法法原理

双 抗体夹心 法原理 以FABP 为例(检测抗原) 阳性反应 Y1=F14A (标记了胶体金) Y2=F104B (固定在NC 膜上即T 线) Y3=羊抗鼠IgG (固定在NC 膜上即C 线) 此方法较常用,主要用于较大分子量的蛋白(抗原)的检测。要求两株抗体针对一个抗原的不同位点才可以。也有个别的检测项目是双抗原夹心检测抗体的,原理类似。 竞争法原理 以吗啡为例(检测抗原) 样品(血清)含FABP 蛋白 金标记F14A 抗体 金-F14A-FABP 金-F14A-FABP-F14A 金-F14A-羊抗鼠IgG 金-F14A-FABP 羊抗鼠IgG 显示红色 显示红色 金标记F14A 抗体 不显色 显示红色 金-F14A-羊抗鼠IgG 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

阳性反应 Y1=胶体金标记的吗啡单抗 Y2=吗啡-BSA 偶联物 Y3=羊抗鼠 此方法主要用于小分子抗原(毒品、农药、肽链等)的检测。由于抗原分子量小不能直接固定于NC 膜上,常常用化学方法把小分子偶联到BSA 等大分子物质上再固定于NC 膜上。此结果与双抗原夹心法相反,阴性CT 两条都是红线,阳性只有C 线一条红线。 间接法原理 以HIV 为例(检测抗体) 金-吗啡抗体-吗啡 吗啡-BSA 金标记吗啡抗体 显示红色 不显色 金-吗啡抗体-吗啡 羊抗鼠 样品(尿液)含吗啡 显示红色 显示红色 金标记吗啡抗体 金-吗啡抗体-羊抗鼠 阴性尿液抗体-吗 显示红色 显示红色 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

此方法主要用于血清中抗体检测,纯化或者重组的抗原固定于NC 膜上,标记多为蛋白A(ProteinA 或叫SPA ,抗体Fc 端结合而与其它蛋白质不结合)。此方法要求胶体金过量,一般来说样品再加入前需要稀释或者加极少量后再加缓冲液。 斑点免疫渗滤法使用就是间接法。 显示红色 不显色

浅谈数学归纳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1、数学归纳法的理论基础 数学归纳法,人类天才的思维、巧妙的方法、精致的工具,解决无限的问题。它体现的是利用有限解决无限问题的思想,这一思想凝结了数学家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无疑形成了数学证明中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它的巧妙让人回味无穷,这一思想的发现为后来数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如用有限维空间代替无限维空间(多项式逼近连续函数)用有限过程代替无限过程(积分和无穷级数用有限项和答题,导数用差分代替)。 1.1数学归纳法的发展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想到问题的推广,由特殊到一般、由有限到无限,可人类对无限的把握不顺利。在对无穷思考的过程中,古希腊出现了许多悖论,如芝诺悖论,在数列中为了确保结论的正确,则必须考虑无限。还有生活中一些现象,如烽火的传递,鞭炮的燃放等,触动了人类的思想。 安提丰用圆周内接正多边形无穷地逼近圆的方法解决化圆为方;刘徽、祖冲之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去无穷地逼迫圆,无穷的问题层出不穷,后来古希腊欧几里得对命题“素数的个数是无穷的”的证明,通过了有限去实现无限,体现了数学归纳法递推思想。但要形成数学归纳法中明确的递推,清晰的步骤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自觉运用进行数学证明却是近代的事。 伊本海塞姆(10世纪末)、凯拉吉(11世纪上叶)、伊本穆思依姆(12世纪末)、伊本班纳(13世纪末)等都使用了归纳推理,这表明数学归纳法使用较普遍,尤其是凯拉吉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22 333 (1)124n n n +++??????+= 这是数学家对数学归纳法的最早证明。 接着,法国数学家莱维.本.热尔松(13世纪末)用"逐步的无限递进",即归纳推理证明有关整数命题和排列组合命题。他比伊斯兰数学家更清楚地体现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基础,递进归纳两个步骤。 到16世纪中叶,意大利数学家毛罗利科对与全体和全体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的证明作了深入的考察在1575年,毛罗利科证明了 21n n a a n ++= 其中1231,2k a k =+++?????? =?????? 他利用了逐步推理铸就了“递归推理”的思路,成为了较早找到数学归纳中“递 归推理”的数学家,为无限的把握提供了思维。 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为数学归纳法的发明作了巨大贡献,他首先明确而清晰地阐述数学归纳法的运用程序,并完整地使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了他所发

南京大学仪器分析》试卷及答案

仪器分析试卷 一、选择题 ( 共15题 22分 ) 1. 1 分 (1228) 所谓真空紫外区,所指的波长范围是 ( ) (1)200~400nm (2)400~800nm (3)1000nm (4)10~200nm 2. 2 分 (1764) ) 比较下列化合物的UV-VIS吸收波长的位置(λ max ( ) (1) a>b>c (2) c>b>a (3)b>a>c (4)c>a>b 3. 1 分 (1014) 可见光的能量应为 ( ) (1) 1.24×104~ 1.24×106eV (2) 1.43×102~ 71 eV (3) 6.2 ~ 3.1 eV (4) 3.1 ~ 1.65 eV 4. 1 分 (1225)

电子能级间隔越小,跃迁时吸收光子的 ( ) (1)能量越大 (2)波长越长 (3)波数越大 (4)频率越高 5. 1 分 (1309) 荧光分析法和磷光分析法的灵敏度比吸收光度法的灵敏度 ( ) (1) 高 (2) 低 (3) 相当 (4) 不一定谁高谁低 6. 1 分 (1734) 三种原子光谱(发射、吸收与荧光)分析法在应用方面的主要共同点为 ( ) (1)精密度高,检出限低 (2)用于测定无机元素 (3)线性范围宽 (4)多元素同时测定 7. 1 分 (1801) 当弹簧的力常数增加一倍时,其振动频率 ( ) (1) 增加倍 (2) 减少倍 (3) 增加0.41倍 (4) 增加1倍 8. 2 分 (1104) 请回答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吸收峰的频率最高? ( )

9. 2 分 (1657) 下列化合物的1HNMR谱, 各组峰全是单峰的是( ) (1) CH 3-OOC-CH 2 CH 3 (2) (CH 3 ) 2 CH-O-CH(CH 3 ) 2 (3) CH 3-OOC-CH 2 -COO-CH 3 (4) CH 3 CH 2 -OOC-CH 2 CH 2 -COO-CH 2 CH 3 10. 2 分 (1678) 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 r=72,红外光谱指出,该化合物含羰基,则该化合物可能的 分子式为 ( ) (1) C 4H 8 O (2) C 3 H 4 O 2 (3) C 3 H 6 NO (4) (1)或(2) 11. 1 分 (1367) 物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是由于 ( ) (1) 分子的振动 (2) 分子的转动 (3) 原子核外层电子的跃迁 (4) 原子核内层电子的跃迁

最新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 精品学习高中频道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三数学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各科知识点请关注新查字典数学网高中频道。 1. 对于集合,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及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中元素各表示什么? 注重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解集合问题。 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是一切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 注意下列性质: (3)德摩根定律: 4. 你会用补集思想解决问题吗?(排除法、间接法) 的取值范围。 6. 命题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7. 对映射的概念了解吗?映射f:AB,是否注意到A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中与之对应元素的唯一性,哪几种对应能构成映射? (一对一,多对一,允许B中有元素无原象。) 8. 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 (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

9. 求函数的定义域有哪些常见类型? 10. 如何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义域是_____________。 11. 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12. 反函数存在的条件是什么? (一一对应函数) 求反函数的步骤掌握了吗? (①反解x;②互换x、y;③注明定义域) 13. 反函数的性质有哪些? ①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②保存了原来函数的单调性、奇函数性; 14. 如何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取值、作差、判正负) 如何判断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15. 如何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值是( ) A. 0B. 1C. 2D. 3 a的最大值为3) 16. 函数f(x)具有奇偶性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是什么? (f(x)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注意如下结论: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CEA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CEA 一、实验目的 1. 阐述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原理,列举ELISA类型 2. 完成ELISA的基本操作 3. 学会分析实验结果 4. 能根据需要设计相应的ELISA实验流程 二、实验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实验技术。 ELISA 类型: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间接ELISA、双抗体/原夹心法,竞争性ELISA、BAS-ELISA)。 1. 已知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到特定的固相载体表面(聚苯乙烯微量反应板,利用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 将抗原或抗体固定在固相载体表面的过程称为包被(coating)。蛋白质与聚苯乙烯固相载体是通过物理吸附结合的,靠的是蛋白质分子结构上的疏水基团与固相载体表面的疏水基团间的作用。这种物理吸附是非特异性的,受蛋白质的分子量、等电点、浓度等的影响。大分子蛋白质较小分子蛋白质通常含有更多的疏水基团,故更易吸附到固相载体表面。 包被用抗原分为——天然抗原、重组抗原和合成多肽抗原三大类。 合成多肽抗原是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片段。一般只含有一个抗原决定簇,纯度高,特异性也高,但由于分子量太小,往往难于直接吸附于固相上。借助于偶联物与固相载体的吸附,间接地结合到固相载体表面。 2.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可用于以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或以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本实验采用以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 3. 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结合在固相载体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待测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 (制备结合物时所用纯度较高的IgG,以免在与酶联结时其他杂蛋白的干扰。最好用层析纯化的抗体,这样全部酶结合物均具有特异的免疫活性,可以在高稀释度进行反应,实验结果本底浅淡。抗原必须是高纯度的。) 4. 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还可通过ELISA检测仪进行定量测定,这样就将酶化学反应的敏感性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起来,使ELISA方法成为一种既特异又敏感的检测方法。 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催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30min内),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ELISA法中所用的酶要求纯度高,催化反应的转化率高,转一性强,性质稳定,继续保留它的活性部位和催化能力。 HRP的色原底物: OPD(邻苯二胺)被认为是HRP最为敏感的色原底物之一,其在HRP的作用下,由过氧化氢(H202) 氧化而聚合成2,2’—二氨基偶氮苯(DAB)。缺点:实际工作中,用强酸尤其

数学归纳法经典练习及解答过程

数学归纳法经典练习及 解答过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七节数学归纳法 知识点数学归纳法 证明一个与正整数n有关的命题,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n0∈N*)时命题成立. (2)(归纳递推)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易误提醒运用数学归纳法应注意: (1)第一步验证n=n0时,n0不一定为1,要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起始值. (2)由n=k时命题成立,证明n=k+1时命题成立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否则就不是数学归纳法. [自测练习] 1.已知f(n)=1 n + 1 n+1 + 1 n+2 +…+ 1 n2 ,则( ) A.f(n)中共有n项,当n=2时,f(2)=1 2 + 1 3 B.f(n)中共有n+1项,当n=2时,f(2)=1 2 + 1 3 + 1 4 C.f(n)中共有n2-n项,当n=2时,f(2)=1 2 + 1 3 D.f(n)中共有n2-n+1项,当n=2时,f(2)=1 2 + 1 3 + 1 4 解析:从n到n2共有n2-n+1个数,所以f(n)中共有n2-n+1项,且f(2)=1 2 + 1 3 + 1 4 ,故选D. 答案:D

2.(2016·黄山质检)已知n 为正偶数,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12+13-14+…+1 n +1 = 2? ???? 1n +2+1n +4 +…+12n 时,若已假设n =k (k ≥2为偶数)时命题为真,则还需要用归纳假设再证n =( )时等式成立( ) A .k +1 B .k +2 C .2k +2 D .2(k +2) 解析:根据数学归纳法的步骤可知,则n =k (k ≥2为偶数)下一个偶数为k +2,故选B. 答案:B 考点一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 求证:(n +1)(n +2)·…·(n +n )=2n ·1·3·5·…·(2n -1)(n ∈N *). [证明] (1)当n =1时,等式左边=2,右边=21·1=2,∴等式成立. (2)假设当n =k (k ∈N *)时,等式成立,即(k +1)(k +2)·…·(k +k )=2k ·1·3·5·…·(2k -1). 当n =k +1时,左边=(k +2)(k +3)·…·2k ·(2k +1)(2k +2) =2·(k +1)(k +2)(k +3)·…·(k +k )·(2k +1) =2·2k ·1·3·5·…·(2k -1)·(2k +1) =2k +1·1·3·5·…·(2k -1)(2k +1).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成立. 根据(1),(2)知,对n ∈N *,原等式成立.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面的等式: 12-22+32-42+…+(-1)n -1·n 2=(-1)n -1n ?n +1? 2 . 证明:(1)当n =1时,左边=12=1, 右边=(-1)0 ·1×?1+1? 2 =1, ∴原等式成立. (2)假设n =k (k ∈N *,k ≥1)时,等式成立,

(完整版)高中数学不等式知识点总结

选修4--5知识点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对称性)a b b a >?> ②(传递性),a b b c a c >>?> ③(可加性)a b a c b c >?+>+ (同向可加性)d b c a d c b a +>+?>>, (异向可减性)d b c a d c b a ->-?<>, ④(可积性)bc ac c b a >?>>0, bc ac c b a 0, ⑤(同向正数可乘性)0,0a b c d ac bd >>>>?> (异向正数可除性)0,0a b a b c d c d >>< ⑥(平方法则) 0(,1)n n a b a b n N n >>?>∈>且 ⑦(开方法则)0,1)a b n N n >>∈>且 ⑧(倒数法则) b a b a b a b a 110;110>?<<> 2、几个重要不等式 ①()222a b a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号). 变形公式:22 .2a b ab +≤ ②(基本不等式) 2a b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取到等号). 变形公式: a b +≥ 2 .2a b ab +??≤ ???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积定和最小,和定积最大),要注意满足三个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③(三个正数的算术—几何平均不等式) 3a b c ++≥()a b c R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到等号).

④()222a b c ab bc ca a b R ++≥++∈,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到等号). ⑤ 3333(0,0,0)a b c abc a b c ++≥>>> (当且仅当a b c ==时取到等号). ⑥0,2b a ab a b >+≥若则(当仅当a=b 时取等号) 0,2b a ab a b <+≤-若则(当仅当a=b 时取等号) ⑦b a n b n a m a m b a b <++<<++<1,(其中000)a b m n >>>>,, 规律:小于1同加则变大,大于1同加则变小. ⑧220;a x a x a x a x a >>?>?<->当时,或 22. x a x a a x a

最新ELISA双抗体夹心法

ELISA双抗体夹心法 点击次数:320 作者:百奥迈科发表于:2009-03-13 16:18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1、原理 ELISA 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结合在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受检标本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用洗涤的方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加入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通过反应也结合在固相载体上。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根据呈色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间接地放大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方法达到很高的敏感度。 2、特点 某些分泌型蛋白,用siRNA 干扰后可以用ELISA 进行检测。 3、ELISA 实验流程示图(以双抗体夹心法为例) 4、试剂与耗材 (1)包被缓冲液(pH 9.6 0.05 M 碳酸盐缓冲液): (2)洗涤缓冲液(pH 7.4,0.15 M PBS):

(3)稀释液: (4)终止液(2 M H2SO4): (5)底物缓冲液(pH 5.0): (6)四甲基联苯胺(TMB)使用液: (7)2,2’-连氮基-双-3-乙基-苯丙噻唑啉磺胺(ABTS)使用液:

(8)抗原、抗体和酶标记抗体:按说明书处理。 (9)标准品:用稀释液稀释成梯度浓度溶液。 (10)96 孔聚苯乙烯塑料板(酶标板)。 2、实验步骤(双抗体夹心法): (1)包被:用包被缓冲液将抗体稀释至蛋白质含量为1-10 μg/mL。在酶标板反应孔中加0.1 mL,4℃过夜。次日,弃去孔内溶液,用洗涤缓冲液洗板3 次,每次3 min。 (2)加样:加一定浓度稀释的待检样品(同时做空白对照,阴性对照孔及阳性对照)0.1 mL 于上述已包被的反应孔中,置湿盒中,37℃, 1 hr。用洗涤缓冲液洗板3 次,每次3 min。 (3)加酶标抗体:于各反应孔中,加入新鲜稀释的酶标抗体(经滴定后的稀释度)0.1ml。 37℃,0.5 - 1 hr,用洗涤缓冲液洗板3 次,每次3 min。 (4)加底物液显色:于各反应孔中加入现配的TMB 底物溶液0.1 mL,37 ℃,10 - 30min。 (5)终止反应:于各反应孔中加入终止液0.05 mL。 (6)结果判定:将酶标板在酶标仪上,于450 nm (若ABTS 显色,读410 nm),读数,输出到Excel 中。 (7)以标准品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生成标准曲线和直线回归方程式,根据公式计算未知样品的浓度,并记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