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连江五中杨秀婷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旦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环境,使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得以延息、生存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非常重视的问题。而这都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所以增强人的环境意识才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生物课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立足教材,挖掘环保内容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

比如教材中举了酸雨的例子来说明环境污染的危害。此时可以补充更详备的内容,介绍酸雨是由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机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的。酸雨可以使土壤、地表水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我国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30%。东部七省受酸雨影响的面积中,小麦的减产面积达6856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46%;蔬菜减产3493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24%。这是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损失。重庆南山原有马尾松2.7万公顷,1982年开始成片死亡,至今马尾松林已死亡过半,树木死亡还在继续。

这些详实的、触目惊心的事实能够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心和重视,而且能培养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2.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

如向学生介绍北美红杉的情况:在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洲有一个专门保护北美红杉的国家公园。北美红杉又名“长青世界爷”,它可高达110米,胸径8米,树皮厚达12-25cm,最大的分枝就有2.1米。红杉的树龄很高,一棵叫谢曼将军的红杉树是目

前世界上活着的年龄最大的生物体,大约存活了2300到2700年。一棵成年树每年可产生2000个鸡蛋大小的球果,球果可20年保持绿色,不开裂。当球果开裂时才散布种子,一棵树总共可产生500,000颗种子。同时用电教方法向学生展示红杉的照片,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红杉,并从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再如我国的珍惜野生动物野骆驼。野骆驼的血液有抗脱水的特殊功能,红血球能储存数倍的水分,加之3房胃旁有20-30个小囊,能贮存3 升多清水,保障20天左右可抗干渴。野骆驼虽然有“苦行僧”之誉,但它并非天生就喜欢远离绿洲,正是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它们才远离人群,躲在得天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生命禁区,过“苦行僧”的日子。2000年6 月,我国的阿尔金山——罗布泊自然保护区扩展为6.764万平方公里,野骆驼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园,这是它们在地球上最后的家园。

通过介绍北美红杉、红豆杉、野骆驼、藏羚羊等珍惜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增进学生对自然界的了解,引导他们认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使其不自觉的产生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界的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②提供反面例子,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向学生介绍“赤潮”现象。“赤潮”是水域中一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如:腰鞭毛虫、裸甲藻、夜光藻等)暴发性增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主要发生在近海。“赤潮”是由于水体的有机污染,氮、磷等营养物过多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当藻类死亡后,尸体被微生物分解,会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气,导致鱼贝等水生动物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产生毒素,杀害贝类,甚至离海岸64公里的人,有时受到由风带来毒素的危害,造成呼吸和皮肤不适。1998-2000连续三年,国际上罕见的面积达到几千平方公里的特大赤潮都发生在我国的渤海和东海。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哪些方面会与赤潮有关。比如:日常用的洗衣粉就含有磷,这是导致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自觉的尽量使用无磷洗衣粉,并向周围的人宣传这种做法。

近70年来,随着大量的化学合成物的生产、使用,一些具有激素功能的化合物(如某些除草剂、杀虫剂、防腐剂等)也随之排入周围环境,产生污染,造成巨大的危害。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使生物体的生殖机能下降,性器官变异,导致动物雌性化现象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各种生物的生存。我国医疗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男性的精子数仅为2000多万个,比50年前少了4000万个,而且畸形精子增多,精子活动能力差。目前我国每八对夫妻就有一对不育,弱智和畸形婴儿出生率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令人不寒而栗的阴影。

通过介绍这些反面的环境污染实例及其成因,使学生认清目前环境的现状以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震憾中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③介绍环境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警觉性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而我们最了解的往往只是转基因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却很少了解它们可能存在的隐患。研究发现,有些转基因生物产品可能含有毒物质和过敏源,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以致癌或导致某些遗传疾病。况且当转基因生物进入自然界后很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这种污染对环境及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都难以消除。例如,抵抗除莠剂的转基因油菜会使野生芥菜受到传染,从而使野生芥菜对除杂草措施不敏感;美国转基因玉米的花粉使蝴蝶幼虫大批死亡,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目前,国外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已经提出质疑并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而国内在这一环节上还比较薄弱。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能较容易的接受这些新事物、新问题,所以向学生进行宣传是使人们了解转基因技术利与弊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新型污染出现的机会,防患于未然。

③给学生介绍环保工作的例子,强调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给学生介绍人与自然共处的例子,使他们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引导他们注意保护野生动植物。在云南陆良的芳华镇双合村,自从1984年至今,每年春天都会有5000多只白鹭从南方飞来与村民同寨而居。这里的村民自动形成了爱鸟护鸟的良好风气,而且也制定了爱鸟的乡规民约。正是由于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粮食、油菜年年丰收,村民们也过上了富足的好日子。像这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构成了自然界中理想的境界。同时给学生提供些国外环保的先进方法,介绍国外浓厚的环保意识,用潜移默化的方法加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如垃圾的分类放置、尽量避免使用塑料袋、对噪音污染的重视等等。

搞好环保工作,要有对环境问题重视的态度,更要有科学的方法作为指导,否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财力、物力的浪费,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在人们认识到植被破坏的危害后,有些地区开始大量植树造林。如果在绿化过程中过于强调大型林木,对林下植被缺乏重视,不注意植被的多层次结构、多物种类型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则会形成大片的“绿色沙漠”,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由于树种单一,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面植被,保水能力差,干燥,易形成火灾;因缺乏食物和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染上虫害,极易造成大面积损伤。在我国南方的某个地区,人工种植的大片松林对该地区的水量调节和水质改善起着负面影响,控制火灾和虫灾成了当地财政的巨大负担。

人们浓厚的环境意识、自觉的环保行为,可以促进环保问题的解决,而环保问题的进一步解决还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环保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需要许多人投入到这个领域,引导全社会做好这个工作。可以借此机会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这门学科,并有兴趣研究关于环保的科学方法,力所能及的做些环保工作。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各种环保活动

教师可给学生指定或者学生根据兴趣自定题目,鼓励学生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和网络收集环保资料。定期组织学生以各种形式汇报、交流,最后再将结果整理、汇编成册。学生通过这个收集整理的过程,不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加强了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结合学生会的活动,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如组织校内的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宣传画、漫画比赛,在活动中将环保意识逐渐渗透到每个同学的心中,并利用节假日向周围的人宣传关于环保的知识和方法。这些活动可以使环保意识从学校向社会渗透,产生广泛的效果。

4.使用现身说法,将环保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在讲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给学生讲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环保行为。如平时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不乱扔塑料袋,从上大学至今一直奉行这个原则。这虽是种很不起眼的行为,但可以保护环境卫生,节约资源,防止塑料这种难以分解的物质流落到自然界中。这时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表露出对这种行为的认同,于是我进一步提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按这个小小的要求去做,不仅我们周围变得更加卫生,而且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塑料带来的污染。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保护。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成员,在中学阶段通过各种方法将环保意识一点一滴的渗透给学生,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鼓励学生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环保行为,只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环境问题的真正解决才会有希望。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下转第127页) 摘要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前,环境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环保教育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手段。针对当前中学生教育中尚未开展环保这一课程的现状,生物学教育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机地结合环保教育,要勇于承担起环保教育的重任。作为执教多年的中学生物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引入环保教育的教学经验,给出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有机结合 A Brief Discussion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Zhou Yi Abstract In the fast developing world,environmental problems is more and more severe,s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Environment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opened in middle school,so biology teaching should attac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n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As a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er for many years,the writer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of introduc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biology teaching,and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Key words biology teaching;environmental education;organic combination Author 's address Shihu Middle School of Guzhen County,233700,Bengbu,Anhui,China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人口急剧膨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种种危机与灾害: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加剧,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等等时刻给人类敲响警钟。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成为新世纪的热点问题,环境教育作为提高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手段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中学针对环境教育还未开设专门的教学课程,使得环境教育融合在各个科目的教学活动中,这样并不能有效树立学生的环境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道德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与环境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他们能科学地认识环境的本质、科学地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伦理观的树立,而且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作者把环境教育融合到生物教 学活动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环境教育渗入教材并走出教材 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贯彻始 终,将环境教育渗入教材并走出教材,让学生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基本知识与生态、 环境之间的联系,架设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桥梁。 如我们在讲述有关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分化、癌变与衰 老章节时,在教授概念、机理等基础知识上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界生物存在与环境的关系。例如,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衰老、癌变的因 素这些基本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环境污染,生化、理化因素等对细胞的影响,从而了解癌症这一疾病的作用机理。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体现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且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兴趣。 再如,我们在讲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一知识要点时,同样可以采用逐步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入环境教育。先设置两个问题进行提问:动物和人类呼吸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动物和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到哪里去(植物光合作用吸收)?进行总结进一步设置问题:氧气的释放与二氧化碳吸收看似一个有效循环平衡过程,可如今自然系统中,是一个平衡的过程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这时候让学生再做课堂上的主人,自主讨论学习当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后进行总结。我们只要提及在日前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二氧化碳等废气的大量排放、森林资源大面积的砍伐,逐渐导致了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对自然界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虽然只是在教学中稍微点到了环境问题,但在学生的印象中就能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的意识,环境的破坏对生物界有重要影响的印象。在没有专门环境教育课程设立的中学,亦能达到环境教育的基本要求。 2联系实际认识环境公害,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与加强学生认识和了解环境公害引发的自然灾害问题,开展相关专题的探讨和学习。可以把以下主要环境公害引发原因、后果及防治引入到生物教学当中: (1)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自工业革命开始至今,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入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强,引起全 (安徽省固镇县石湖中学 安徽·蚌埠 233700)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2-0125-02 125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09T10:40:43.34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作者:刘玲 [导读] 四川省荣县一中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刘玲 (四川省荣县一中荣县 643100)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呢?我认为以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为基础,按照“渗于其内,寓于其中”的教学方法,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3)以实践活动为途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可配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爱鸟周、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一些公益性活动;也可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校园里建立植物角和生态平衡系统,开展校内植物分类、树种挂牌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如开展怀化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太平溪水质污染源调查、农贸市场塑料袋使用及危害、中坡森林公园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激发其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同时更增强了教育效果。 总之,对中学生加强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只要坚持“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渗透环境教育,那么就能够引发中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连江五中杨秀婷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旦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威胁。保护环境,恢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环境,使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得以延息、生存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非常重视的问题。而这都要靠人类自身的努力,所以增强人的环境意识才是环境保护的根本。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时期,中学生物课又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生物课教学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中学生环境意识的重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立足教材,挖掘环保内容 生物学教材中蕴含了许多环境教育的素材,教师应以高度的环保责任感,充分利用教材,联系实际,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是在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较有效的途径。 比如教材中举了酸雨的例子来说明环境污染的危害。此时可以补充更详备的内容,介绍酸雨是由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有机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造成的。酸雨可以使土壤、地表水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我国酸雨区占国土面积的30%。东部七省受酸雨影响的面积中,小麦的减产面积达6856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46%;蔬菜减产3493万亩,占减产总面积的24%。这是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损失。重庆南山原有马尾松2.7万公顷,1982年开始成片死亡,至今马尾松林已死亡过半,树木死亡还在继续。 这些详实的、触目惊心的事实能够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增强他们对周围环境问题的关心和重视,而且能培养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思维习惯。 2.补充课外内容,扩大学生知识面 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了解现今的环境状况,以及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这样有利于他们将环境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①向学生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 如向学生介绍北美红杉的情况:在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洲有一个专门保护北美红杉的国家公园。北美红杉又名“长青世界爷”,它可高达110米,胸径8米,树皮厚达12-25cm,最大的分枝就有2.1米。红杉的树龄很高,一棵叫谢曼将军的红杉树是目

浅谈初中生物的素质教育教学

浅谈初中生物的素质教育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中学阶段生物的教学也就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好素质教育教学,是每个中学生物教师都要极力探索的问题。 一、加强学生对生物重要性的教育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限制,我们的边缘学科都不被大家所重视,教育的时间大部分都花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的教育和学习。对于生物、地理、历史等这些在初中教育得不到社会、家长们的重视,甚至学生都对这些学科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让这些学科在初中教育成为了一个空白。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传统上一直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涉及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医疗、制药、卫生等等方面。随着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现在,生物学的影响已突破上述传统的领域,而扩展到食品、化工、环境保护、能源和冶金工业等等方面。作为一门涉及广泛,多学科交叉,影响社会生产力提高,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学科,

教师要注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或了解到生活、生产及社会热点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勇于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例如:“计划生育”的实施意义、相应的《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的法规和及其重要的生态意义,让学生能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地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物教学学习到法律知识。这些措施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更好地为学生后续的深造学习打下坚实的科学素养和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能力。 二、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提出时我们国家面对未来的挑战和竞争,审时度势做出的正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素质教育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分析、调查、探究、总结等实验教学探索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自主的学习过程。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实验器材的缺少,我们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户外实验探索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这个伟大的生物宝库中期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户外实验探索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学习技能、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如,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采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讨论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让素质教育真正的体现在教育教学上,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生物的魅力,提高学好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情况,总结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经验:首先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其次调查当地环境状况;再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环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上;最后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环保实验小组,督促环保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生物教学;生物圈;环保意识;环保行动 保护环境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使他们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生物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因而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步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真正使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环保为己任,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作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对“生物圈”的学习,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却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

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在初一学生入学之初,我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观点。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即引入正题,“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自然顺畅,同时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本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报纸及电视节目里关于环境的污染的例子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容易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二、联系当地环境状况,增强环保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

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01-15T09:33:46.0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第15期作者:徐兴凯[导读] 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害,物种灭绝,环境破坏,环境教育迫在眉睫。 摘要: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灾害,物种灭绝,环境破坏,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在高中阶段,环境教育和生物教学密不可分,学习生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学习如何保护环境。因此通过高中生物教学,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从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概念。本文主要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途径进行剖析和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环境教育;渗透 引言:阅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泛,无可避免的会对自然界造成伤害,破坏自然环境。特别是我国处于人口庞大,经济腾飞的时代,环境问题更是亟待解决。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联系课本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强化环境教育;使用现代化教具和丰富的授课资源,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一、结合教材,进行环境教育 在各种版本的高中生物课本中都涉及了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的内容。比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介绍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自己应当如何做,探索保护环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知识,做到生物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完美结合。 比如,《分子与细胞》一课是高中生物学习的基础,只有先奠定好基础,才能够保证今后的环境教育渗透顺利进行。因此,教师要认真讲授这一部分的知识,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如细胞的癌变或细胞中的水,通过讲授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来增加学生的环境知识。又或在《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中,教师要教导学生要保护植物,可以通过介绍目前世界的植被覆盖率急剧减少,同时温室效应逐渐加剧的现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内容,在授课的过程中,介绍给学生环境状况以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利用社会实践,强化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一方面要在课堂上进行,另一方面也要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环境教育来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得环境保护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在课堂中进行,从而达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并且开动脑筋解决问题。通过进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在实践中保护环境。进行环境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地球。因此,必须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用自身的行动来践行环境保护,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十分重要、迫在眉睫,引导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处理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建立起与自然的友好关系,加强环保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带领学生对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进行调查研究,采访相关负责人员,了解当地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更加切实的意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引导学生集思广益,为当地的环境问题出谋划策,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 比如在《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班会等。突出环境教育的主题,展示地球所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如污水乱排、汽车尾气超标、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等,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感想,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解决环境问题刻不容缓,必须从我做起,加深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在班会上请学生说一说身为高中生该如何应对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或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如捡拾垃圾等,走近自然,热爱自然,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使用现代化教具和教学资源,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高科技手段也逐渐和教学结合,运用到课堂上。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效地完善了教育教学工作,减轻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对这种新型授课方式十分好奇,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现代化教具来进行环境教育。比如,使用幻灯片播放图片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展示一些严重的的环境问题。比如展示各种污染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对于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可挽救的损失,更加生动地呈现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有害影响。教师应积极引领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造成环境破坏,而环境破坏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和人类相互依存,互不可分,从而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自觉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选择应突出环境保护的主题,同时也要具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学材料枯燥无味,反而会对环境教育的渗透起到相反的效果。 如在《生态环境及其稳定性》一章中,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的图片或纪录片,如《人类星球》《地球脉动》《美丽中国》等,在授课的过程中展示或播放,栩栩如生地呈现授课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于课本及环境问题的理解,将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的起因、解决办法,以及如何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和环境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更加关注环境保护,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不同的授课方式,树立学生的环保概念,既可以提高生物学科的学习效率,也能够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环境知识。 四、结语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十分重要,并且对于提升全民环保意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生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将环保意识带到实际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环境保护。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现代化的教具和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将所学到的环境保护知识用到实际中,达到知行合一,使得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培养富有环保意识的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饶庆荣.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6:73. [2]丁芳霞.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27):227-227.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摘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科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是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1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涉及到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因时代不同、需求不同而有不同 的侧重点。例如,现阶段文化科学素养方面,除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加强科学 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应试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 方针方面是突出智育,忽视其他方面,以文化课考试代替了素质的全方位要求。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教育的平等。现代的教育质量观是“卓越教育”,既求公平又求效率,所以基础教育的重心应从少数“重点校”转向大批“薄弱校”,办好每一所学校,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应成为我们实现基础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最完美的途径。应试教育是只抓少数尖子学生,放弃整体学生的“精英主义教育”,既谈不上公平,更谈不上效率。素质教育的价值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因为少数的精英可以引进,但整个国民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素质教育是人的终身教育。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基础教育不过是“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而非“终结教育”。现代学校担负着两个课题:一是促进“人格形成”;二是促进“学力形成”,这 种学力是由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可持续独立学习的态度这三个要素组成。学生 时期是主要的学习时期,既要学会立足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本领,更要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校应创造适应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教育体制,形 成学校适应学生的校园文化。而应试教育则急功近利,为一时的分数的提高而排 斥其他。素质教育注重开发个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个性发展的核 心是创造能力的发展,而创造能力发展的关键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学 校的功能首先是发展功能,而不是选拔功能。因此学校应从传统的偏重单向灌输 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的教育,使其有机会把某一方面的潜在的才智得到良好的启蒙、发现、培 植和发挥,从而高于一般人。而应试教育注重的是选拔,就很难发展人的个性和 创造才能。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用符合教育 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办法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发展学习兴趣,培养思维习惯初中生物教学以实验现象为基础,这本身恰 好符合初中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容易形成学习生物的兴趣,然而初中的学 生缺乏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学习的知识是零散的,现象与概念不能联系到一起, 所以有的学生开始也喜欢生物,可是学习起来遇到困难后兴趣就减退了。为了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充满兴趣,在初一开始不久就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活 动主要是带着学生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做一些生物课本中的小实验,如鳍在鱼游 泳中的作用、食物营养成分调查,也可以利用探究实验,如西红柿早熟的秘密等,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开端。正是通过这样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再对经历实践的感受进行反思,才能促使一些思考的碎片得以拼装,把抽象 的知识与实验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这样的学习过程也帮助 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生物的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兴趣是人力求认识、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专业代码:******* 准考证号:*****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 毕业论文 题目: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教育 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2011年**月 联系电话:XXXXXX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 摘要:环保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新课题,开展环保教育的目的是借助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和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有关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并在人与环境的问题上采取正确的态度,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认识环境、热爱环境、自觉地保护环境的重要阶段,是对青少年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真正使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贡献,是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在生物教改中,生物教师应重视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生物教学;环保教育;生态学;生物资源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支配力大大增强,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大大增强,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经济获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发展,但是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突出表现在城市环境污染使大气质量严重下降、水环境质量恶化、自然生态破坏等方面。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环境破坏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大事,使学生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的环保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就成为生物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以下教育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1.1 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在学习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我们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有“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素质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生理、心理及文化素质等综合的质量水平。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实施素质教育,生物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 优势之一:囊括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不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而是为了让学生的各个方面均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学科自身的局限性和教材的相对陈旧落后,因此,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大多数学科可能只涉及到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而生物学科却囊括了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性。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育。通过生物教材中物种的起源、进化的证据和学说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进化论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创论,事物是孤立、静止的观点;通过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生物具有多样性、适应性,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对立、统一的观点。 (2)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我国拥有大量动植物的特有种,以及我国在防治人类疾病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一些生物科学方面的重大突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互爱、爱护自己的群体、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是低等动物都具有的天性,而作为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热爱自己的家乡、民族、国家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3)法制教育。通过动物行为的学习,教育学生应自尊、自重、自爱,履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森林法》《环境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学习,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法制观念。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1)文化知识教育。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了解病毒、菌类、植物、动物和人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从而认识到学好生物学与学习农、林、医、化学、地理等学科的关系以及对人类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2)科学素质教育。通过对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实验的认知、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操作、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3.身体素质教育 通过人体生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成分、生理功能和发育规律,正确认识到科学饮食的好处,酗酒、吸烟的危害;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发育;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和减少传染病的发生。通过遗传、生殖、发育和生态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禁止近亲结婚”“优生优育”的意义,促进基本国策的实施,推动全民族身体素

小议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小议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摘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教育,作为教师,责无旁贷,作为中学的生物教师,更是“近水楼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和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教育 当代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向全球性环境恶化发展。近十年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及1992年联合国环境于发展大会的文件资料显示,当今最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森林迅速减少、海洋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等。尤其是我们刚刚走过的20世纪,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过大,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污染和生态恶化,所以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而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现状,学生的环境意识却是淡漠的,环境知识浅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指出:在环境教育活动中,教育部门起主导作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教育,作为教师,责无旁贷,作为中学的生物教师,更是近水楼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和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那么生物教师如何进行环境教学,我认为,可以不计任何形式方法,利用任何可能的机会或创造机会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例如: 1.在主题教学中,明确生物教学编排体系,确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意识 从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出发,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人与生物圈”的课程新体系。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环境中的方方面面。所以引导学生确立“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使中学生提高环境意识,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现状,学习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观念,做到学生行为和环境相协调,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人与生物圈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和观念,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新课程生物教材的十大主题中,“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和“生物的多样性”等几个主题都是体现“人与生物圈”主线的主题,自然也就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最为容易入手的教材。比如,通过“生物与环境”主题的教学,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中通过分析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可以减少水的散失、绿色肥大的茎既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储存水分;北极熊不仅具有与冰雪相似的体色,而且毛皮下厚厚的脂肪层能够抵御寒冷的环境;竹节虫具有与树枝相似的体形,用“欺骗”的方式保护自己免遭捕食者的劫击;得出:生物对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南宁八中 朱亮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反思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问题提出的策略,探究实验的设计,知识检测的方法,都能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 以下谈谈我自己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节教学中所采用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的方法。 一、课题导入 展示长颈鹿生活图片:让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长颈鹿生存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会受到哪些生态因素的影响?2、按照生物进化理论,什么样类型的个体能生存下来?引出学生的思考,看到了长颈鹿学生就会思考长颈鹿的生存需要受到哪些条件因素的影响?在他们的头脑中会自然而然的回想起在第二节中的重点“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与其相关的生物因素”以及相关内容。这样一个思维情境的创设,会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仅能快速的集中到课堂来又能引出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也影响和改变这环境这一主题。 点题,采用课件展示四张图片:“沙漠中的骆驼”、“荒漠中的骆驼刺”、“寒冷海域海豹的皮下脂肪”以及“旗形树”,通过对背景的描述让学生能够认同生物的生活需要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如果没有适应那么生物很难生存下去。从而导引出本节第一部分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图片鲜明,环境真实,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 我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设计了明显的清晰分层教学。我所给出的图片和示例全部都是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全部分开描述,并恰当的引入“拟态”、“保护色”以及“警戒色”等概念来加以说明。从而使学生能清晰理解到无论是植物或动物只要是生物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的变化这一理论,并引出了生物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这一结论。利用分层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每一位同学都有问题可思考,无论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

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在教学中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渐转变,已经成为很多教师正在思考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在教学中强 调素质教育,一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目标,已经成为 新课程发展和改革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 从现阶段的教学形式不难看出,很多教师都在为了这一课题在努力。很多教 师都已经充分地认识到,要想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自觉地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自觉地构建高效、和谐的生物课堂,还要结合课程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加入其他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那么,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出发呢?笔者在 本文中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考,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巧妙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表现欲望也极为强烈,任何人对他们的评价,尤 其是教师,对他们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信心对一个学生来讲,不仅会影响学 习效率,对今后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经常 对学生进行鼓励,多实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巧妙地运用欣赏性、模糊性、鼓励性、幽默性的评价,充分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特长,还要尽 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各展其能、各显其才,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适时的给学生讲解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利用他们追求真理、 立志造福人类的思想境界以及坚强的意志力作为材料,让这些素材对学生能够起 到一定程度的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例如:在教学“探讨生物奥秘”时,可以通过 李时珍的故事向同学们提问:为什么李时珍能够写出《本草纲目》?从这一点可 以看出李时珍的什么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意志力受到很大程度上的 鼓舞,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发奋图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生物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培养起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想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 素质,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之外,还要注重实验教学,培养起学生严谨的科 学态度。生物中的实验教学是以实验观察和活动操作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 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获得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生物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 所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几个方面。例如,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可以通过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再通过这 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预先让天竺葵饥饿?在这个过程中加入酒精的 目的是什么?猜想一下实验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而结果?通过这样 的提问促使学生在实验中注意观察、积极思考,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实验中。通 过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实验结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的能力。此外,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不要气馁,要有迎难而上的信心和 决心,从不同的方面培养起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习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才能发展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众所周知,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社会 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引导学生创新性地学习是全面提高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_田先娇

环境问题已成了现阶段讨论的热点,可以说它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并且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也是学习生物学科应该关注的。只有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类的未来,所以环境问题应及时地充实到生物教学中以加强学生的环保知识教育。使学生意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珍惜自己所生存的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环保教育的观念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而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和依据。并且生物学课本中富含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等知识内容。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资源,把环保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环保教育内容讲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资源。生物教材中有许多地方蕴含着生态与环保的因素,教师可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把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例如,在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空气质量与健康》中的信息资料说到,一个人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每天至少要与环境交换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1]。教材的学习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并珍惜所生存的环境,使其于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比如,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可以将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与植物对气候调节、净化空气、消声降噪、放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不同地区的气候现象、土地荒漠化、当前严重的雾霾等问题,以及“退耕还林”和“退耕还牧”引入学生的意识中去[2]。使学生认识到森林一旦被破坏,会出现水土流失,甚至可能会导致泥石流等严重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适时有效地整合课内外环保资源。当然,教材中有关生态与环保的内容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更多的环保教育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利用网络、书籍、报刊等获取相关环保教育资源并将其导入生物课堂教学,将课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既可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促进和巩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建立。例如,在家里使用过的废旧地膜、电池是如何处理的?它对环境有何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从课堂知识来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另外,在教学青蛙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一只青蛙一天可捕捉一至二万只害虫,但由于剧毒农药的使用以及人类为满足胃口的需要,致使许多农田青蛙基本绝迹,表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灾难将使人类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开展多渠道的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课外活动的开展恰好能有效地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只有通过实践更好地让学生去了解环保教育,懂得爱护环境。而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因此在生物教学课中,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生物内容的实践活动、组织课外环保小组活动和课外活动,以促进对环境保护的一种有效宣传,让身边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环境。 1.组织课外环保小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环保小团体,让学生自己去种植、饲养各种小动物,然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既巩固了课堂知识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比如,进行一个绿色班级创建活动,将一个班级分组后养花种草以达到教室的绿化、美化。由此来净化这一个小小的教室环境。更重要的是以此可以促使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环保教育 田先娇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生命科学系,云南芒市678400) 摘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并且环保问题是我国所面临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本文从生物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来介绍以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提出开展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保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79-0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