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
综合自然地理学ppt

绪论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科学中的地位课时数:2课时

重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难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要注意区别:地理环境与人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1,系统论:

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2,用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

A,三分法:三个组织水平

综合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B,西方的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C,苏联的二分法:1950年后影响我国

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内容附属其中)

D,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地理学:

1)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狭义,社会文化地理学)

2)三层次:部门地理、一级综合地理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

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

(二)、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

1,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潮的影响下不断发生危机,而为应对这种分化所做的努力并未削弱分析思潮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赫特纳、哈特向。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拉采尔(决定论)、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可能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赫伯森、帕萨格、贝尔格、格里高里耶夫、伊萨钦科。

2,大量综合问题的存在,促使综合思潮获得重视

(1)多学科边缘领域的研究;

(2)从控制论到系统论的思潮影响;

(3)科学通论和科学学的兴起。

3,地理学的综合思潮来源于对地理环境综合研究的追求

综合自然地理学:早期研究自然区划和小区域;

综合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经济结构的实体布局,即生产力的地域布局。

环境地理学的形成较晚。

现代地理学着重综合理论研究。其发展受到两方面传统思潮的阻力:

1)古典区域学强调区域地理研究,并把通论地理学看作学习区域地理学的入门基础课。这种思潮的存在妨碍了地理学开展建立在部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理论研究。

2)部门地理学家受到分析思潮的影响,否认综合地理研究方向的存在。

以景观学和自然区划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综合自然地理学。

以区位论、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和经济区划等理论研究为基础建立了综合经济地理学。

而环境的感应和行为研究促进了社会文化地理学的综合研究。

环境污染和保护的研究促进了环境地理学的研究。

区域地理学本身为了摆脱单纯区域描述的传统,也开展了方法论研究。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环境。其厚度随研究范围和时间尺度而变化。

2,地球表层具有六大特征

(1)太阳辐射:分布,转化。

(2)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

(3)本身发展的形成物: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

(4)圈层间存在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

(5)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

(6)人类社会发展的场所。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1,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与综合自然地理学

部门自然地理学属于分析科学,也是边缘科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内容:地域分异规律、土地科学和自然区划理论三部分内容。

2,区域自然地理学既包括部门自然地理,又包括区域综合自然地理。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科学>环境地学。

2,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规律分析。

3,综合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关系:综合地理学包括区域和理论(理论地理学)两个部分。

理论地理学包括四个方面:地理系统学说、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评价学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建设地理学。

人文科学出现了逻辑化的趋势,人文科学因出现了一些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从而大大提高了理论水平。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厂址选择、航卫片综合判读、旅游(建筑景观学)、农业、区域开发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数:4课时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一、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

特点:从自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具有相互联系来认识整体性。

300年前萌芽整体性和自然综合体思想。

贝尔格、格里高里耶夫、卡列斯尼克和伊萨钦科等吸收前人的理论,发展了自然综合体的思想,并建立了严格的地理体系。

二、地理系统学说阶段

特点:从地理环境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其整体性。

素恰瓦1963年提出地理系统的概念。

地理系统是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并作为整体的部分发展、变化的各地理组成成分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地理系统学说的逻辑原理:自由度原则、因果关系程度原则、分异和整化相互补偿原则、因次理论或尺度理论、关键要素、稳定动态。

负熵的积累是自然地理过程发展的基本条件;太阳辐射对地理系统具有头等重要意义;行星尺度地理系统(地球内热和旋转时形成的能)

关于负熵进入地理系统并在系统内成为很复杂的要素,这是地理系统学说最重要的部分。

三、耗散结构理论阶段

特点:从地理环境是一个非平衡有序开发系统的角度认识其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任何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即地理耗散结构。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1,大气圈;

2,水圈;

3,岩石圈(地壳);

4,生物圈;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1,开放系统可通过自然界输入负熵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使系统维持稳定态。而在总熵变呈负数时,系统将进一步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2,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

(1)地球内能:一种核转变能。

曾占重要地位,目前对地理环境的发展仅具有局部意义。

(2)太阳辐射能

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占据主导地位.在现代地理环境的能量收入中占99.98%,而地球内能仅占0.02%,可以忽略不计。

(3)其它能量来源

A,宇宙射线;

B,日、月潮汐能;

C,构造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固体物质流动转变而成动能。

D,蒸发作用转化而成的势能和水与空气流动转变而成机械能。

3,负熵流使自然地理环境这一巨大的开放系统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和由相对无序到相对有序发展

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

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特征

1)太阳总辐射的分布因纬度而异。沿纬线延伸。

2)太阳总辐射自北半球回归高压带向两极逐渐减少,并且近似以赤道为轴线,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

3)由于陆地诸多因素的影响,太阳总辐射等值线的分布往往显著偏离纬线方向。

2,辐射平衡是自然地理过程的更直接的动力基础。

辐射平衡(净辐射值)=地表辐射收入—支出

1)同纬度大洋辐射平衡值>陆地:反射率

2)大洋辐射平衡等值线基本与纬线平行,而陆地常偏离甚至呈闭合环:下垫面。

辐射平衡值(R)在一些国家已经普遍被用作划分地表热量带的指标。

3、辐射干燥指数(A/K)

A = R / L*r

A —辐射干燥指数;R —辐射平衡值;L —蒸发潜热; r —降水量。

(1)辐射平衡值与蒸发年降水量所消耗的热量之比;

(2)蒸发力(R/L)与降水量r之比。

湿润地区,A值小;干旱地区,A则大。

苔原:<0.35;森林:0.35-1.1;草原:1.1-2.3;

半荒漠:2.3-3.4;荒漠:>3.4.

格里高里耶夫和布迪科把辐射平衡与辐射干燥指数结合起来,发现了全球水平地带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地带的周期律。

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

太阳能作为地理环境中物理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最重要的来源,进入地理环境后被大气、水、地面和土壤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在时空上进行重新分配,经过多次转化将最终返回宇宙空间。

1,太阳能在大气圈中的转化

收支平衡

2,太阳能在水圈中的转化

水圈与大气圈之间;通过大气圈与岩石圈进行热量交换。

3,岩石圈表层的辐射能转化

消耗:大气圈、土壤(热交换);蒸发和消融;进入有机体。

4,有机体中的热能转化

水分蒸腾、自身增温;分解过程速度<光合作用。

时间愈久,自然地理环境中积累的有机物质及储存其中的太阳辐射能就愈多。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一、分层结构(垂直方向上)

原因: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

自然界的分层结构不具有严格的几何意义:层界面不平整、层厚不一致、不可能大面积连续分布。

二、渗透结构(垂直方向上)

生物圈、任何地圈中都包含大量的属于其他地圈的物质。

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或组成要素都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分异,并形成若干次级自然综合体。

地域结构取决于两类地域分异因素(能源):地带性因素(太阳辐射能)和非地带性因素(地球内能)。

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

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

对流层的现代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是大气对流层与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气环流。

二、水圈的物质交换

由于太阳能和重力的作用,水不断从一个地理要素转入另一个要素。

水的相态变化和在地理环境要素间不断转移,乃是自然地理过程统一性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有力证据。

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岩石圈被水和大气圈中的氧、二氧化碳等渗透。其参与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和循环。

其他地理环境要素对岩石圈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剥蚀、沉积物的堆积和成土作用。

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

有机体的躯体全部由无机物中的化学元素组成。另一方面,有机体又改变了水、大气和岩石圈的组成。有机体的全部活动都无例外地同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相联系。

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自然地理环境不断由简单到复杂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具有不可逆性质,并将

最终造成其结构与特征的根本改变。

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

1,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海陆变迁、陆地表面起伏程度的改变以及地面物质的大规模迁移。

2,作为气候变化表现形式的全球冷暖干湿变化、大气环流形势和气候带的改变。

3,作为上述各种变化之结果的生物界的发展。

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

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就是通过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以来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的。

构造运动、第四纪冰川。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是具有方向性和周期性特征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伊萨钦科曾指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

节律性: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震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周期性)

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具有节律性。

各种不同的节律叠加在一起,互相干涉。

任何长周期节律都作为中短周期节律的背景而对其有制约作用,长周期节律发生变化将使中短周期节律受到影响而发生相应变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课时数:8课时

重点:地域分异的概念、因素和尺度

难点: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一、地域分异的定义

1,地域分异

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2,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导致分异的原因——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支配分异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

3,地域分异与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域分异现象如此普遍,以致地球表层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完全一致的区域。

垂直分化是一种空间分异现象,但不导致形成各级自然区域,故不是地域分异。

二、地域分异因素

1,两大因素

(1)纬度地带性因素(地带性因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

气候带——植物地带——自然地带学说。

(2)非纬度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

地球内部聚集的放射能: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分异等。

2,两种能源本身互不联系,也互不从属,都作为外部条件对自然地理成分和景观起作用,使景观和各自然地理成分同时具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

3,必须区别分异因素与分异规律

两种规律共同起作用。

三、地域分异的尺度

1,大尺度的地域分异

(1)全球性地域分异

A,热量带及其基础上形成的气候带:贯穿海洋和陆地。(地带性地域分异)

B,海陆分异与海陆起伏(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海陆分异:两个最大的地域系统。

海陆起伏:海陆内部的地形。

(2)全海洋和全大陆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分化为自然带和地带。

干湿度分带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陆地上巨大的构造单元。

(3)区域性地域分异

区域性大地构造——地貌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区域内的地带性分异,统属区域性地域分异。

2,中尺度地域分异

包括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如林区气候、湖区气候、城市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带性分异等。

3,小尺度地域分异

由局部地势起伏、小气候差异、岩性与土质差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聚和排水条件不同等引起,只在小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异的微观表现形式。

不同尺度的地域分异间具有从属关系。大尺度分异构成较小尺度分异的背景,小尺度分异则是较大尺度分异的基础。

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

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导致地表发生热力分带性。而这种热力分带具有全球规模,在大陆和海洋都有明显的表现。

气候的地带性使得其他自然地理成分亦相应呈地带性分布。

辐射平衡值与积温划分热力带和热量带。

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1,纬度地带性表现为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性质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并且形成一系列东西延伸的区域单位。

热量带:赤道带——————寒带;

植被、土壤、水文过程等都有明显的表现。

大部分气候地貌,甚至某些岩性地貌都有地带性特征。

2,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可以根据一定地域的景观特征,即景观各成分的复杂相互联系,从某个成分的特征顺序推导出其他成分的特征。景观的这一性质称为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

地理相关法————分析景观要素的相互共扼性的方法。

3,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

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

大洋表层按纬度方向的有规律变化。

海洋自然地带界线具有季节变化特征。

表层比深水层地带性明显,地带数目多。

全海洋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对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干扰。

四、自然地带学说

(一)自然地带学说的形成背景

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纬度带和纬度地带;

气候带研究(柏拉图————斯特拉波);

中国《禹贡》划分九州:气候差异和地带性差异;

布申———谢苗诺夫.天山斯基:探索地带性分异规律。(二)自然地带学说的本质

1,道库恰耶夫是自然地带学说的创始人。

1899年和1900年的论文和图。

2,自然地带学说的主要内容:

(1)能量基础;

(2)动力学原因:行星因素(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

(3)东西延伸,南北更替;

(4)并非惟一规律,还有非地带性规律。

(三)地带性理论的“危机”与发展

1,危机

道库恰耶夫在世和去世后,地带性理论受到责难。

2,发展

A,牛文元的观点:三阶段

B,作者的看法:

突破单纯考虑热量因素;

从要素到整体自然地理环境;

将地带性规扩展到海洋;

揭示沿海与大陆腹地地带谱的差异;

确认非地带性区域存在地带性地域分异;

分异规律的量化和模型化研究。

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应该摈弃。

一、海陆分异

1,陆地与海洋景观:两类有本质区别的物质系统。

2,海陆分布的表现

A,固体地球的形状似葫芦体。

三对大陆和一独立大陆;

大洋与大陆之间存在对跖分布。

B,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得多。

C,陆地集中于北半球,海洋在南半球。

D,陆半球的海洋面积仍然比较大。

二、海陆起伏分异

1,海陆起伏曲线:陆——875m,海——3800m。

2,海陆起伏在任一具体地区,都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垂直带性分异的背景。

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

1,大陆的形状:

三角形,尖端指向南方。地中海为陆间海。

2,面积愈大的大陆地域分异愈显著和复杂,面积小的大陆地域分异则可能比较简单。

四、陆地干湿分带性

1,广阔大陆的干湿度分带性表现为以周边海岸为起点,愈向大陆腹地而愈干旱的多向辐合模式。

2,地表自然界的干湿度分带性与任何经度值都没有确定关系。

3,干湿度分带性在高纬和极地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中低纬度区表现很典型。

4,大陆的地带性分异图式,实际上是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分带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可分三类:

A,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分布区(大陆内部和边缘),纬度地带性表现明显。

B,干湿度分异占优势的地方,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严重偏离纬线方向:北美大陆西部。

C,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延伸方向与纬线斜交。

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

1,大地构造总具有其地貌表现,其发生统一性导致区域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于是进而形成一个自然区。

2,山地、高原和平原内部的次级构造——地貌分异,同样可以形成次级自然区。

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

1,属于中尺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各种地方气候的特点

A,海岸气候:相对湿度高。

B,湖岸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C,森林和灌区气候:似海岸气候。

D,城市气候:气温高,湿度低,风速小。乡村风,辐射少,能见度低,降水增加。

E,地方风影响地方气候

地方气候不仅可以导致自然景观及其组成成分的地域分异,有时甚至可以起主导作用。

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1,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主要由地貌——气候分异引起。

2,赤道内的非地带性分异不及中纬度区,但比之高纬度依然不可忽视。

如非洲和南美洲。

3,中纬度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非常明显,其中尤以北半球中纬度为甚。

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

1,地貌部位——小气候变化引起的分异

2,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和排水条件引起的地域分异

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

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

1,垂直带性分异的前提

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

2,垂直带性分异本质上是非纬度地带性分异

其能量基础是地球内能。分异的特点体现在垂直带结构。

二、垂直带谱的特征

1,带谱性质决定于基带性质,除极地和高纬度区山地外,均有海洋性带谱与大陆性带谱之分。

森林型与草原荒漠型

2,垂直带谱中不出现比基带纬度偏低的带。

A,山地纬度愈低,海拔愈高和相对高度愈大,垂直带性分异愈显著,垂直带谱也可能愈完善。

B,从沿海向内陆,相同高度和相对高度下,垂直带谱由复杂变得愈简单。

3,高山冰雪带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其取决于山顶海拔是否突破地球冰冻圈下限。

冰冻圈——全球冰川积累消融零平衡线即粒雪线形成的圈层。

最干旱的山地雪线最高.

4,山地垂直带不可能是全球纬度地带和非纬度水平地带的缩影或“拷贝”。

纬度地带:1℃/100km,10℃ /1000km;

垂直地带: 0.65℃/100m,6.5℃ /1000m;

山地垂直带与水平地带在水热条件有相似之处,但仍然存在明显差异。

5,同一山系中的不同山脉,同一山脉的不同地段和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结构都有很大差别。

所跨纬度,坡向等决定水热差异。

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

一、三维地带性

特罗尔提出(喜马拉雅山系)。

1,自南向北的变化;

2,南东——北西向变化;

3,垂直变化;

二、高原地带性分异

1,高原地带性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

水平地带的热量——地理纬度;

高原地带的热量——高原的海拔和纬度位置

(具有偏向极地的热量特征)

2,高原地带是高原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此,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是形成高原地带性的前提。

3,扩展了的垂直带表现为水平地带,又是高原内部山地垂直带的基带。

4,低海拔区水平带的最大高度限制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高原地带的最低高度限制问题。

水平地带:热带1500m;中纬度1000m;高纬度500 m。

5,高原地带同任何纬度和干湿度地带一样,必然发生水平方向的分异。这种分异主要不是由高度造成的温度差异,而是纬度辐射因素和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差异。

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

对于兼有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特征的自然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水平地带。

马克耶夫提出了理想大陆自然地带分布图式,并归纳了自然地带更替的5条规律。

斯特拉勒也提出过理想大陆自然地带分布图式。

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

1,各纬度自然地带与相应垂直带之间具有明显相似之处。

温度递减(共同成因)。

2,两者的差异

A、水热对比关系变化不同

湿度

B,光的强度和组成也有很大差别

C,垂直带的地貌、气候均很复杂,并使土壤和生物群落特征,甚至冰川特征出现水平地带所没有的性质。

3,垂直带谱的差异可以通过质和量的对比关系来区分。

质:带谱组成和各带谱之间的关系;

量:各垂直带占据的海拔高度上下限和分布面积比例。

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1,对地带性规律的三种理解

A,狭义:纬度地带性。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王建版《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绪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掌握) (一)在六大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基础上形成四大物质圈层(对流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内部分异复杂,具有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特有物质和现象(土壤层、沉积岩、各种地貌) (三)通过四大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进行能量转化、物质交流和信息传输 (四)固,气和液三相物质并存 (五)从地球内部和外层输入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辐射、地热、重力) (六)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干扰和控制下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大多已成为人类聚居场所。 第一章 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变质作用类型(理解);地壳的结构和类型、三大类岩石的 成因、特征和联系(掌握) 1.地壳的结构: 1)以康拉德面(距地表约10km) ,分硅铝层和硅镁层 2)上层为硅铝层,以O、Si、Al为主,又称花岗岩层,大陆上厚约10—40km 3)下层为硅镁层,以O、Si、Al为主,但Mg、Fe、Ca相应增多,称玄武岩层,大陆平 原厚可达30km 2.地壳类型: 1)大陆型地壳(简称陆壳)平均厚度约33km,近海薄内陆厚,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 2)大洋型地壳(简称洋壳)平均厚度仅7.3km,最薄处仅5km,仅由硅镁层组成(缺少 硅铝层) 3.岩浆岩: 岩浆岩:地下深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 1)定义:地表或近地表先成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及生物和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 搬运沉积后,经成岩作用而成的岩石 2)主要特征: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具有生物化石 3)成岩途径:a.压固;b.胶结;c.重结晶;d.新矿物生长 4)构造:层理构造:沉积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和粒度等在岩石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示 的成层特征; 层面构造:沉积过程中由自然作用产生在沉积岩层面上的痕迹,如雨痕、波痕等。 5.变质岩 1)变质作用:先成岩石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之 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 2)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即为变质岩,据先成岩石类型划分为正变质岩(岩浆 岩变质)和负变质岩(沉积岩变质) 3)变质作用影响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和溶液 4)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6.三大类岩石联系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时指土地的使用情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 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土地覆被(LUCC:土地覆被是指地表的覆盖情况。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两者的关系:土地利用时土地覆盖变化的外在驱动力。土地覆盖反过来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式,两者在地表构成一个综合体。 2、土地:是地球表面某一地段包括地址、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动植物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 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在内。 土地资源:是指在目前和可预见未来的技术水平下,能直接为人类用于生产和生活所应用的土地。 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环境的各个因素及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按特确定方向作有规律发生 水平或垂直分异现象,称为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维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自然区划: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自然环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种规律性趣划分各自自然区域之间的差异和界限,确定各自然区划等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可以构成一个区域等级组合体系。自然区域的这种系统研究法,称为自然区划。

4、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诊断表层(A或A+AB和诊断表 下层(B或E。 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5、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生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他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分别研究地球表层的各种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等和自然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空间上的相互依存与联系,旨在揭示不同地域之间在自然性质方面的差异性或相似性。用以描述空间范围与性质的地理语言包括有地点、地方、区域、地带、圈层、距离、界线、类型、分布格局等。 6、土地类:主要根据引起土地类型分异的大(中地貌因素将各土地纲分成若干类型,主要的类型 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高平地(岗、台地、平地(川地、沟谷地、低湿(沼泽、滩涂等。 土地型:主要依据次一级土地类型分异的植被亚型或群系组、土壤亚类划分。 7、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认为因素(如种子、栽培管理技术、物质投入等完全满足的条件下, 在当地光温水土条件作用下作物可能获得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指在一定的光温水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如改良、适时的栽培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合理的物质投入所能达到的单位面积最高产量。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 第一章 重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 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 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 ①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②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③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则向左偏移。 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要密

现代自然地理学

超星学习通现代自然地理学章节测验答案,尔雅课后答案 1 【单选题】二十世纪地理学的发展包括(D)。 A、 从经验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地理学 B、 从定性描述地理学走向定量分析地理学 C、 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看地表的地理学 D、 以上皆是 2 【单选题】关于白光润教授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C)。A、 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 现代地理学是建设、统一地理学 C、 现代地理学是圈层相互作用的地理学 D、 现代地理学是综合、高技术地理学 3 【多选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为(ABC)。 A、

大众化 B、 中心化 C、 国际化 D、 精英化 4 【判断题】20世纪的地理学是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的。(×) 5 【判断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际上为地理学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性。(√) 1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D)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特殊圈层。 A、 植物圈 B、 沙土圈 C、 气候圈 D、 生物圈

2 【单选题】以下(C)不是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 环境演变 B、 灾害防治 C、 地方志 D、 区域可持续发展 3 【多选题】被应用于地理学研究和调查的科学技术包括(ABCD)。 A、 遥感 B、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C、 信息管理技术 D、 信息分析技术 4 【判断题】现代地理学新体系相比过去地理学体系,研究任务主要是协调人地关系。(√) 5

【判断题】地理学是从地域、空间和尺度的视角着重对人类社会和环境进行研究。(√) 1 【单选题】地球表层系统科学是(B)提出的。 A、 杨振宁 B、 钱学森 C、 任美娥 D、 李吉均 2 【单选题】生活中(C)与现代地理学的关系不大。 A、 旅游 B、 健康 C、 风水 D、

现代自然地理学超星尔雅课后答案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定量观测越来越广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自然地理学是()的核心学科。 A、地球系统 B、地球内部系统 C、地球表层系统 D、地球表层自然系统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现代自然地理学绪论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地理学的研究趋势不包括()。 A、研究对象的复杂化 B、研究维度的立体化 C、研究尺度的多样化 D、研究对象的扩大化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对地理学家提出的新要求中的“三种技术”是()。 A、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B、信息筛选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C、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地理综合和集成的技术 D、信息获取的技术、信息分析的技术、信息筛选的技术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一般来说,地理学家需要的专业基础是()。 A、圈层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B、地表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C、地球系统科学专业基础 D、人地关系系统专业基础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自然界——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耦合组成的整体。) 第一章绪论 1.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天然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综合体=景观 研究范围: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下界——岩石圈上部;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及生物圈 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1.2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 学科地位: 自然地理学友三个层次: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各个部门的部门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位于第二层次,是该层次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同时也为第一层次的综合地理学提供基础。之研究部分无法回答整体的综合特征,而要研究综合特征就要从研究部分着手,一方面分析每个组成部分在整体背景下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又要着重研究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如:水文学、地貌学气候学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区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学科特点: (1)整体性——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权威版

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三章 纬线: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和地表相交形成的圆 纬度:该地铅垂线与赤道面的夹角 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 经度:该地所在的经线与本初子午线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的夹角 1、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 2、简述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答:形状:地球为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意义:造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的地带性分布。 大小:地球的总质量为6.588×1027g,总体积为10833×108km3,平均半径约为6371km。意义:地球质量不大也不小,从而引力适中,形成了适宜的大气圈与水圈,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简述地球自传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答: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的重要意义。 4、试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答: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两部分。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另外,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是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第四章 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地质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地貌特征的总和,是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变异的结果。 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节理: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的断裂构造。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

东北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42712--东北师范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备考题库42712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综合自然地理野外描述纲要的专业内容主要记录表述错误的是()。 A.观察点的地理位置 B.湿润条件,包括水分来源,天然排水强度,潜水埋藏深度,地表季节积水或常年积水等 C.土壤,包括机械组成、各发生层的厚度、颜色、组成、结构、湿度、新生体等 D.动物界,只记录大型哺乳动物的足迹、粪便,其余除外 正确答案:D (2)划分自然地带的关键是()。 A.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地带内的隐域性的土壤进行相关分析 B.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地带内的植被进行相关分析 C.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平亢地上的植被及土壤进行相关分析 D.用平亢地上的大气候条件与地带内的隐域性的土壤和平亢地上的植被进行相关分析 正确答案:C (3)要解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对立关系,促使二者统一,关键在于() A.提高人口质量 B.保持环境 C.克服人类发展需要的主观性 D.人类发展需要的主观性 正确答案:C

(4)GIS的硬件系统主要有哪四部分组成()。 A.数据输入、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分析与处理、用户接口模块 B.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和数据输出设备 C.计算机制图、数据库管理、遥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D.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和数据分析与处理 正确答案:B (5)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表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地表的水平衡被破坏 B.改变了生物界的平衡 C.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D.加速了化学元素的迁移 正确答案:C (6)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A.水分 B.大气 C.岩石地形复合 体 D.土壤 正确答案:A (7)()是形成垂直带的直接原因。 A.山地气候条件 B.纬度地带规律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词汇表 A 1 岸礁(fringing reef):又称“裾礁”。一种与海岸相连、宽度不等的珊瑚礁平台。珊瑚向上生长以低潮位为准,故其表面大致与低潮潮位高度相当,外缘向海洋方向倾斜。我国台湾恒春半岛、海南岛东岸都有分布,最阔处可达千米。[10] B 2半岛(peninsula):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同陆地相连。如我国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等[10] 3 饱和带(saturation zone):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满的地带。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岩石处于大于大气压条件下,岩石的空隙几乎被水充满。储存在饱和带第一无压含水层中的潜水,以及充满两相对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是地下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4] 4堡礁(barrier reef):又称“离岸礁”。有泻湖同陆地隔开的珊瑚礁。成堤状,而多数成不连续的岛状,围绕着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数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长的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延伸达2000千米以上。[10] 5暴雨径流(storm flow):由暴雨产生的水流。包括坡面流和河槽流。因历时短而强度大,故陆地水文学研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古算其大小的标准一般用重现期或频率概念,如百年一遇,千年一遇。[12] 6 雹灾(hail damage):雹是发展得特别旺盛的积雨云的产物。直径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从几千米的高空降落,冲击力极大,往往会损坏房屋庄稼人畜造成灾害。[12] 7 北半球(northern hemisphere):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白昼最短的半个地球。[15] 8北回归线(Tropic of Cancer):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一年内可能达到的最北点所在的纬线。。[11],[12] 9北极(North Pole):轴北端与北半球表面的交点。[11],[12] 10 辫状河(braided stream):河流纵横交错,形似鱼网的水系。常出现在土质疏松的河漫11滩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冲,变化频繁。如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上发育的这种水系。[10] 12 滨(shore):是陆地面与海水面的交界处。由于潮位的升降、风成增水、减水和海面上气压的急剧变化等作用,滨线随时移动。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滨线作为海岸线。[10]13冰擦痕(glacial stria):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划痕,它们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块的磨蚀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为我们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区冰快运动方向的有用线索。[23] 14冰川(glacier):覆盖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显运动迹象的大规模冰体。[23] 15 冰川学(glaciology):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体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科学。它以冰为研究对象、自成体系;内容涉及冰体的理化特性、成因与分布、冰川流动及与其有关的力学和热学,冰体变化与气候地貌间的关系等方面。[15] 16冰斗(cirque):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显的一种冰川地貌。三面为陡壁所围,朝向下坡的一面是个缺口,外行呈围椅状。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处的冰坝所组成。[7] 17 冰斗冰川(cirque glacier):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体,所占据基岩上的一种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对它的长度来讲比较宽。它由吹雪迅速补给,因此表现出活跃的特性,包括旋转滑动。[23] 18冰盖(ice sheet):指一大冰块,其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构成的。[15] 19冰后期(post-glacial):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15]

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自然地理学:思考题(2017年64课时) 绪论: 1、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坏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坏境。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系统的区域特征与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研究的科学。 2、地理环境分为哪三类? 自然坏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说说人为环境列入自然地理环境的理由? 答:人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于人类干扰的方式喝强度,而其本身的演变喝作用过程仍然受制于自然规律。因此,无论是人为环境还是天然环境都属于自然地理环境。 第一章:地球 1、地球与其他行星最显著的区别?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大小、运动和海陆 分布对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有何影响? 区别:存在生命;轨道不同,方位不同。 影响:(1)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球温度适中 (2)地球的形状使得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呈现差异性,即从赤道到两极递减,从而造就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地带性分布。 (3)地球质量巨大,能够在宇宙空间中做近似于圆周的运动而不被太阳吸走。而且它能够吸引周围的气体、从而形成大气圈。 (4)地球运动:①地球公转导致季节的变换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的节奏。 ③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所有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 在南半球向左偏 ④地球自转产生地方时。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⑤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5)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分布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变化小。 2、地理坐标?地球表面经度和纬度是怎样划分的? 答:地理坐标是用纬度、经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 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经度: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地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①地球表面是太阳辐射和太阳能转化的主要场所。

尔雅2015年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网络课程习题及答案..

现代自然地理学 学科发展趋势的多角度分析 1关于李吉均院士对现代地理学的看法,说法错误的是()。 ?A、现代地理学是全球地理学 ?B、现代地理学是建设地理学 ?C、现代地理学是统一地理学 ?D、现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 正确答案:D 220世纪地理学的发展不包括()。 ?A、从经验的地理学走向实验和实证的地理学 ?B、从定性描述的地理学逐步走向定量分析的地理学 ?C、从区域性的地理学走向普遍性的地理学 ?D、从站在地表看地表的地理学走向从地表以外来看地表的地理学 正确答案:C 3分析地理学发展的趋势一般不需要分析()。 ?A、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对学科的要求 ?B、国家政策变化的趋势对学科的导向 ?C、学科自身的发展趋势 ?D、教育发展的趋势 正确答案:B 4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学的影响之一是,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表环境的丁莲观测越来越广泛。 正确答案:× 5人类经历了一个从依赖适应自然,到修饰改造自然,最后达到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理学学科的变化。() 正确答案:√ 科学的、技术的、哲学的地理学 1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不包括()。

?A、宏观、微观分析的深化到宏观、微观的有机结合 ?B、分析、综合的分离到分析、综合的统一 ?C、人文、自然、技术的相对分离到文、理、工的紧密结合 ?D、独立、整体的割裂到独立、政体的融合 正确答案:D 2自然地理环境所指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特殊圈层不包括()。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气候圈 ?D、岩石圈 正确答案:C 3科学的地理学的主要变化是()。 ?A、从实验、实测到经验 ?B、从分析到描述 ?C、从定性到定量、半定量 ?D、从机制探索到过程研究 正确答案:C 4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指受到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为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环境。()正确答案:× 5地理学的视角包括地方的综合、地方间的相互依存、尺度间的相互依存人地相互依存等四个视角。()正确答案:√ 系统的、统一的、全球的、发展的、生活的地理学 1()已经成为地理学的性质和特征。 ?A、独立性 ?B、拓展性 ?C、系统性 ?D、关联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实用文档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 滴血雄鹰 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 2.地球表层的六大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例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地貌形态、沉积岩和粘土矿物等(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特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已远远超出海陆表面,达到地球高空甚至宇宙空间,但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3.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科学。 4.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地理地理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与功能,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区划),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与整体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5.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自然综合体学说阶段、地理系统学说阶段、耗散结构阶段 (1)自然综合体(杨勤业): 又称地域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各种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自然综合体: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具有内部相对一致性的整体; 分为不同的等级,大至整个地理壳,小如一个土地类。这些不同等级的单位,有区域的,也有类型的。它们彼此联系,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必然引起其它要素的变化,并不断发展和演变。等级愈高,内部相对一致性愈小;反之,内部相对一致性愈大。通常较高级别的区域性自然综合体也称区域自然综合体。自然综合体直接或间接受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除了终年积雪的高山、极地及人类无法生存的荒漠,现在地球上已难找到完全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综合体。 (2)系统论: 系统论是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由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具一定的结构的功能的整体。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个物质世界,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分子、原子、核子,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并处于整体系统的联系之中。1)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系统理论认为,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是指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而系统内单独有各组成部分是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功能和效应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大于部分之合”。

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

201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 1 以下对降水和气温不具有调节作用的是哪一项? ?A、 湖泊 ?B、 水库 ?C、 沼泽 ?D、 岩石 我的答案:D 2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A、 9.931% ?B、 4.458% ?C、 2.762% ?D、 1.336% 我的答案:C 3 属于地下喀斯特的是() ?A、 石芽 ?B、 溶洞 ?C、 溶沟 ?D、 峰林 我的答案:B 4 以下哪个地方地震比较少? ?A、 日本 ?B、 智利 ?C、 南京 ?D、 汶川

5 下列哪位发现了大陆漂移: ?A、 麦哲伦 ?B、 魏格纳 ?C、 郑和 ?D、 爱因斯坦 我的答案:B 6 以下不是地质与地貌环境评估的途径的是:?A、 海拔高度 ?B、 地貌的起伏 ?C、 地貌的部位位 ?D、 地下组成 我的答案:D 7 中国洪涝灾害最多的地区是哪里? ?A、 东北地区 ?B、 华北地区 ?C、 东南沿海 ?D、 西南地区 我的答案:C 8 以下是土壤荒漠化的后果的是: ?A、 下渗增强 ?B、 径流减弱 ?C、 土壤湿润 ?D、 土壤干燥

9 有助于保证都江堰枯水期也有足够的灌溉水量的是()。 ?A、 深淘滩 ?B、 低作堰 ?C、 宝瓶口 ?D、 弯道环流 我的答案:A 10 水的分布的改变会影响地球自转的速度,如果水更多的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会: ?A、 变快 ?B、 变慢 ?C、 没变化 ?D、 都不对 我的答案:A 11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 人地相互作用 ?B、 利用环境 ?C、 空间组成与结构 ?D、 成因与变化过程 我的答案:B 12 生态系统中各级净产量只有总产量的() ?A、 83%-60% ?B、 17%-44% ?C、 0.5 ?D、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他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规划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 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系,探求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途径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1、古代地理知识的积累 从远古到18世纪地理大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搜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这一阶段为古代地理学时期,在社会进程中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一切地理现象和过程被误认为是神的行为,而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这一时期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学显著发展,地志学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托勒密。 埃拉托色尼(古希腊)——地理学之父 代表作:《地理学》论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把地球表面分为五带,把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三个主要地区,并绘制了当时的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古罗马)代表作:《地理》阐述了尼罗河的泛滥的理由,应归因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丰富的降水 托勒密(古罗马) 把地理学分为地理学和地志学两部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整体来研究,反映的是最本质的东西,能使我们看到整个地球的一般图景;地志学则是详细描述个别国家,给我们提供的仅是个别的单一画面。 绘制了当时最为详细影响深远的世界轮廓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学停滞不前,借助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地理视野。 马可·波罗游记》 2、地理大发现 “三个主要事件”——东南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路的开辟 以上探险活动,大大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 1)、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时期 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 3)、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 4)、古代地理学存在两大基本学派,“博杂派”和“宇宙派” (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 “博杂派”——人文地理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