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检测机构风险识别评估及实施程序

检测机构风险识别评估及实施程序

检测机构风险识别评估及实施程序
检测机构风险识别评估及实施程序

检测机构风险识别评估及实施程序

1.目的

为了能够在检测工作中持续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实施必要地控制措施,保证检测活动的正常进行,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特制订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检测工作中所涉及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领域。

3.职责

3.1 各岗位人员负责识别在检测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以及风险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

3.2 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识别出风险的分析;

3.3 质量主管负责风险的评估和采取何种预防和控制措施;

3.4最高管理者负责批准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措施;

3.5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控制措施的跟踪验证。

4、风险的控制点

主要6个方面:

4.1.人员方面(例如:人员的专业水平、人员操作的风险)

4.2.仪器设备方面(例如:仪器的校准、仪器的故障的风险)

4.3.物料方面(例如:物料验收、试剂纯度的风险)

4.4.标准方法方面(例如:标准选择的风险、标准偏离的风险)

4.5.环境设施方面(例如:环境合规的风险、环境条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风险)

4.6.报告方面(例如:报告审核的风险、报告中数据的风险)

5.工作程序

5.1风险的识别和分级

5.1.1根据检测的过程来识别,分别为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风险分级按照两个标准来分:1.严重度2.发生率

5.1.1.1检测前:

5.1.1.1检测前:

a)合同评审的风险,例如:检测方法不适用与检测样品;

b)样品风险,例如:检测样品信息与检测委托单不符的风险;

c)信息保密风险,例如:在与客户沟通时泄露其它客户检测过程中提供的样品、文件及传递过程中的信息;

d)沟通风险,例如:未能将客户的检测需求有效地传递给相关人员风险。

5.1.1.2检测中:

a)人员风险,例如:检测人员资质不足,检测人员处于放射性环境中对自身健康损害的风险;

b)仪器设备风险,例如:仪器设备未定期校准或核查;

c)试剂耗材风险,例如:使用无证标准物质;

d)检测方法风险,例如:未识别样品基质对检测方法带来的干扰;

e)安全风险,例如生物安全、化学安全、辐射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5.1.1.3检测后:

a)样品存储和处理的风险,例如:样品丢失;

b)数据结果风险,例如:人为更改或伪造检测结果;

c)报告风险,例如:检测报告未审核签字;

d)信息安全和保密风险,例如:客户信息、报告和数据信息泄露。

5.1.2各岗位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发现和识别整个体系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告知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

5.2风险的分析

5.2.1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在接到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后,立刻汇同相关部门和人员对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分析;

5.2.2对于在放射环境中进行操作的检测人员检测过程中需佩戴个人剂量,检测完成后对剂量的量值进行分析;

5.2.2分析如果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情况:

1)检测数据错误;

2)检测报告不准确、不规范;

3)影响环境

5.2.3分析风险可能发生的频次。

5.3风险评估

5.3.1质量主管根据风险分析的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风险评估。

5.3.2风险评估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风险评估小组成员;

2)本次风险评估的目的;

3)本次风险评估的范围;

4)评估原则;

5)风险评估的识别和分析过程;

6)具体分析风险发生结果严重性;

7)根据风险发生后果的可能性采取的预防措施;

8)如发生不可控的情况所采取的补救和控制措施。

5.4风险防范措施的批准和实施

5.4.1最高管理者批准风险评估报告,并由档案管理员进行编号后受控发放给相关人员;

5.4.2风险评估报告中涉及的相关人员实施预防措施以防止风险的产生;

5.4.3检测业务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对风险产生后补救和控制措施进行演练。

5.5风险控制的验证

各部门负责人对预防措施、补救措施和控制措施执行情况实施监控和验证。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程序

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 一、目的 二、范围 三、职责 HSE管理者代表:对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直接负责,确定及审批管理程序、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的结果。 安全环保部门和HSE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负责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控制和更新。省公司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编制发布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对全省工作进行指导,负责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全省的识别和评价结果进行总的分析和认证。各市地分公司的安全环保部门及HSE管理人员负责本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它各部门:参与开展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查找、分析、控制和更新工作。 所有员工:接受安全环保部门组织的培训,参与危害识别和风险控制的查找、分析、控制和更新工作。

四、定义 危害: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识别:认知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特征的过程。 风险: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事故:造成死亡、职业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事件。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事情。 五、工作程序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程序流程,参照附录1,具体步骤概括如下: 1、成立评估小组 省、市、县公司及所属部门应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估

小组,所有评估人员需经过专门培训并有能力、资格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和指导工作,同时各部门也应要求其他员工参与危害的确定。 2、选择和确定评估范围和对象 评估小组应首先识别出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范围,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用、采购、销售、产品、储运、设备、设施、服务、检维修、消防、合约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所有可能导致重要危害的活动,包括非常规活动如检维修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在确定评估范围后,评估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估对象: ——按地理区域或部门; ——按装置、设备、设施; ——按作业任务。 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可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 ——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实施任务的频率;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ISO-9001-2015版-风险评估程序实例

1.0 范围 适用于公司生产制造过程中影响产品交付和产品质量的风险识别和控制因素策划及实施。 2.0 目的 为了控制可能会影响产品交付和产品质量有关的风险,为风险识别、评估和降低 确定技术、工具和对其应用,特制定本程序。 3.0 设备要求 不适用 4.0 职责 4.1 设备部负责对生产过程中产生质量风险、检验文件的制定和更改以及设 备设施的可利用性、可维护性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4.2 营销主料采购和供应链辅料采购部负责对原辅材料采购、外包方和供方 业绩进行评估和控制;负责供方变化及其质量管理体系变化产生的风险 进行评估和控制; 4.3 销售/客服部和工程部负责不合格产品交付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4.4 质量安全部负责产品的检验与试验过程、检测设备的使用和维修 可能产生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 4.5 人事行政部负责对人员能力、专项技能的符合性、组织机构变更以及关 键或重要人员的改变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风险控制。 5.0 程序 5.1 定义 5.1.1风险:有可能发生并有潜在负面结果的局面或境况 5.1.2 风险评估 评估来自可能发生的风险,考虑现有控制的适当性和决定该风险是否可接 受的过程。 5.2 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过程 1)评估准备----收集资料,制定计划 2)风险识别----事故类型,影响因数及机制 3)风险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事故的严重程度,风险值的确定,风险分级 4)风险控制----制定方案,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5)登记重大风险项目 6)定期检查提出整改方案 5.3 风险源的识别 5.3.1 风险源的识别应考虑以下方面: 5.3.1.1与产品交付相关的风险评估应包括: 1)设施/设备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 2)供应商绩效以及材料的可用性/供应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程序(新编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程 序(新编版)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程序(新编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1.0目的 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对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获得清晰的认识和评价,通过控制策划,降低或消除各类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应用範圍 公司内所有生产制造部门和化学品管理部门,如生产、塑胶、货仓、行政及人事部 職責 xxxx負責编制和维护本程序; 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部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本程序的执行。 參照 综合管理体系手冊章節7产品实现和运行控制 名詞解釋 暂不适用

內容危险源的识别 6.1.1从公司现在及过去有关的活动、过程、服务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法规及 其他要求中获得线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常规生产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2)工作场所内自有设施及外界提供的设施。 公司各相关部门在本部门的业务系统范围内进行识别,且每年对该部门的危险源进行再评估;识别的结果记录在《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表》中。 风险评价 6.2.1风险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D=L×E×C D----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 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这两天忙于准备迎接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其中有内容要求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很是让我头晕。好在我以前看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相关内容。并找到这样一份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生物安全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具体上就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框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哦! 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4.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3)实验活动风险影响因素: 3a.气溶胶产生:离心、旋转、匀浆、接种环等。 b.潜在伤害:注射器等锐器、酒精灯、玻璃器皿等。 c.标本的浓缩:来自临床、现场、培养、浓缩等。

安全健康风险评估

青岛威斯丽精密五金有限公司安全、健康和卫生条件风险评估1.目的 建立并维持程序以鉴别与评估所有作业或活动的安全、健康和卫生风险,并对鉴别出的安全、健康和卫生风险进行区分,列出重点和优先次序,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 2.范围 一切具有安全、健康和卫生风险的作业或活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噪声、触电、燃烧、爆炸、打击、坠落、碰撞、刺割等危险因素。 3.权责 3.1由安全主管会同各部门安全负责人定期对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整改措施; 3.2各部门相关人员给予协助、配合; 3.3相关部门负责落实预防整改措施; 3.4安全主任对各项预防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并评核其有效性; 3.5社会责任委员会进行稽查,并对不符项提出整改要求。 4.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危险控制计划 5: 法律及法规要求 本公司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为基础,并充分参考了我国政府已经批准签署或加入的涉及社会责任规范的国际公约同时遵照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历次宪法修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6.目标 6.1因工伤亡事故为零; 6.2特大、重大、一般火灾事故为零; 6.3重大机械事故为零; 6.4急性中毒事故为零; 6.5因工负伤频率控制在千分之六以内; 6.6未造成人员伤亡但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大安全事故为零; 6.7重大责任交通事故为零。 7.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 为实现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健康的目标,按照BSCI《职业安全、健康和卫生管理方案控制程序》制定本单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落实公司职业安全卫生的目标和要求。 7.1、领导作为本单位全体员工职业安全卫生的第一责任人,为单位实施、控制和改进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审批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资源。 7.2、领导、各班组长、负责人带头执行职业卫生与保健规范,并根据本单位岗位分配表的规定各负其责。 7.3、各级员工应认真完成职业安全卫生培训任务,特别是职业安全卫生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一不伤害自己,二不公约伤害对方,三不被对方伤害”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达到本质健康、安全。 7.4、各级员工应积极参与改善单位安全卫生工作的讨论、协商;单位确保各方面员工在安全卫生事务上的代表性。 7.5、执行公司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任务与要求,全体员工按规定享受保健费、参加文体活动、定期接受体检、参加有关培训。 7.6、单位每半年进行单位内部自检;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整改。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57885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风险和机遇识别、评估与应对控制程序

Q/XX 风险和机遇识别、评估与应对控制程序 版序:A/0

1 目的: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使用。 2适用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这些活动包括: a.业务开发、市场调查及客户满意度测评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b.产品的设计开发、设计开发的变更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c.供应商评审和采购控制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d.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e.过程检验和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f.设备和工装夹具的维护和保养管理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g.不合格品的处置及纠正预防措施的执行和验证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h.持续改进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i.当适用时,也可适用于对公司管理过程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控制提供操作指南。 3定义 3.1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3.2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3.3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 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3.4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 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3.5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 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3.6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 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3.7部风险:企业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 险等。 3.8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等。 3.9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18个要点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18个要点 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需要按照下列内容进行评估: 1)化学、物理、生物等风险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过往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2)与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借鉴过往和其他实验室的案例; 3)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实验室的活动,例如检测活动,采购,清洗器皿等都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和这些活动相关的人员都要纳入风险评估的范围; 4)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风险需要评估,包括设备本身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风险; 5)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某些实验室会涉及到实验动物; 6)人员相关的风险;比如人员的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7)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 8)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 9)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识别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有助于更好控制风险;集中主要力量对应风险。 10)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

11)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 12)确定可接受的风险; 13)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 14)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 15)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 16)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17)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 18)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在以下情况,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采用新设备、材料、方法、人员、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改变实验室结构功能时 包括:物质存储或使用的实验室分区执行的任务发生改变之前 变更检验工作流程 发生安全事故或事件后 风险控制措施 在控制风险时,按有效顺序选择可以获得的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顺序如下: 消除来自实验室的危险源 采用替代物或者替代方法来减少风险 隔离危险源来控制风险 应用工程控制抑制或者减少接触。如,局部排风通风 采用安全工作行为最小化接触,包括改变工作方法

风险评估流程大纲纲要.docx

风险评估流程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是组织确定信息安全要求的途径之一,属于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策划的过程。通过风险评估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并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从而对其实施有效控制,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1、在风险评估中,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 信息资产及其价值 2) 对这些资产的威胁,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 3) 薄弱点 4) 已有的安全控制措施 2、风险评估的基本流程如下: 1)按照企业商务运作流程进行信息资产识别,并根据估价原则对信息资产进行估价 2)根据资产所处的环境进行威胁识别与评价 3)对应每一个威胁,对资产或组织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识别与评价 4)对以采取的安全控制进行确认 5)建立风险测量的方法及风险等级评价原则,确定风险的大小与等级 风险评估的形式 风险评估的形式按照评估实施者的不同,可将风险评估形式分为自评估和检查评估两大类。 ◇自评估是由被评估信息系统的拥有者依靠自身的力量,对其自身的信息系统进行的风险评估活动。 ◇检查评估则通常是被评估信息系统的拥有者的上级主管机关或业务主管机关发起的, 旨在依据已经颁布的法规或标准进行的,具有强制意味的检查活动,是通过行政手段加强信息安全 的重要措施。 自评估和检查评估都可以通过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进行风险评估的咨询、服务、培训以及风险评估有关工具的提供。而自评估是企业最不可或缺的安全评估方式,它是检查评估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不论是保证企业日常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还是满足上级检查评估,自评估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风险评估的流程 一般来说,电信IP 网络风险评估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确定评估范围:调查并了解 IP 网络节点的网络拓扑、评估对象、系统业务流程和运行环境,确定评估范围的边界以及范围内所有的评估对象; 2.资产识别和估价:对评估范围内的所有电信资产进行调查和识别,并根据该资产在 网络中的位置作用、所承载业务系统的重要性、所存储数据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对各资产的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内容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内容包括: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 动物实验风险评估 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 实验室仪器、设备相关的风险评估 实验人员方面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环境有关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风险评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基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及相关背景资料,同时考虑实验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等其他因素,对病原微生物造成的伤害、损害或者导致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全面评估。 根据在实验活动中病原微生物可能对个体或群体造成的危害大小,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程序,②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设备配置,③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安全防护装置,达到确保实验工作人员不被感染、实验对象和环境不被污染的目的。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 确定所需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包括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设备等能满足生物安全的需要,确保所开展的实验活动安全进行。 2. 制定相关操作或管理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 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测程序 3. 提供相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 危害评估中有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是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习的参考资料,是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原则 坚持“结合实际、科学评估”原则 坚持“简明扼要,科学可行”原则 坚持专业人员协作完成的原则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指定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人员必须对实验室情况十分了解,并且熟悉涉及的知识领域。 危害评估应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前进行,在实验室正式启用前和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进展进行再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主要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的相关背景资料

新产品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新产品风险评估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保证产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识别产品危险源的因素,以实施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所有的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实现所有活动的危害源的识别、控制。 3. 定义 3.1产品安全风险:可能导致产品存在重大的安全风险从而给公司和客户的财产损失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给消费者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 3.2风险:某一特定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4. 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提供重大风险控制的资源以及产品安全识别、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并确认和批准; 4.2 技术研发部负责产品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方案的制定; 4.3 各生产部门负责具体活动信息收集和风险控制方案的实施; 5. 工作程序和控制要点 5.1产品风险评估分为产品生产过程风险评估和产品设计风险评估; 5.2评估人员 产品风险评估由技术研发部牵头项目工程师、技术经理、品管经理及相关人员进行;参加风险评估人员进行相关风险评估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对相关开发产品性能、结构、质量要求、生产工艺等熟悉,才能胜任。 5.3风险评估时机 设计风险评估在产品开发项目确立、设计开发前进行,生产过程风险评估在产品开发完成、批量试生产前进行;

5.4评估方法 5.4.1风险识别(风险严重度) 5.4.1.1根据产品的部件组成和功能、过程特点和作用等,分析可能产生的产品、过程的潜在失效模式和失效后果; 5.4.1.2通常失效分为两大类:一、不能完成规定的功能;二、产生了有害的非期望功能;并站在顾客或品质控制的角度来发现或经历的情况描述失效的后果,再通过严重度数表打分形式来判断风险失效的严重程度和确定产品关键、重要等风险分类; 5.4.2失效原因分析(风险发生率)列出失效模式下所有想象可能的失效产生原因,注意有时一个失效模式有多种原因造成,并通过风险发生机率表打分形式来判断每个风险失效原因可能产生的频率; 5.4.3设计控制方法(探测难度) 针对每个产品设计和过程的失效原因分析,现行设计此类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以防止失效发生或减少失效发生的频次;并针对每个产品设计和过程的失效原因,现行确定使用的测试手段和方法的检测;再通过探测难度数表打分形式来判断风险失效由设计或过程控制可探测的可能性; 5.4.4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风险顺序数(PRN)风险顺序数RPN是对设计或过程风险的度量,RPN=S*O*D,应关注RPN较高的项目;当RPN相近的情况下,应先考虑S大的失效模式,以及S和D都较大的失效模式;当RPN值很高(>64)时设计人员必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S ≥8时也需要特别关注; 5.4.5 改进措施(改进后的风险顺序数)失效模式风险评估的结果就是是否采取措施、采取哪些措施和采取措施的结果是否降低的产品或过程的风险度,采取措施的目的就是降低潜在失效风险,即降低风险失效模式的严重度S、频率O、探测度D。根据风险顺序数(RPN)提出建议采取措施以减少RPN,并确立专人和具体时限完成,对采取措施后的风险顺序数再次进行计算,以验证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RPN值是否降低。 5.5评审结果 根据产品评审的结果确定产品所需的测试和重要、关键生产控制岗位,进行重点控制和测试。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估程序资料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 1、目的 对与公司及所属部门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业过程、服务,以及设备、设施、 检维修、承包商、供应商的服务等有关的危害进行识别,并对它们进行准确的评价分析。确定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以便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确保安全健康的目的。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属部门的采购、生产、储存、装卸运输、设施、设备、检维修、施工、基本建设、供应、销售等业务活动以及可以施加影响的承包商、供应商的活动或服务。 3、职责 4、工作程序 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程序(见附图) 4.1成立危害评价小组 公司应成立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所有评价人员需经过专门培训并有能力、资格开展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指导工作,同时各部门也应要求其他员工参与危害的确定。 4.2选择和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 评价小组应首先识别出从事的经营活动、作业过程、服务范围,包括采购、销售、生产、储存、运输、设施、设备、服务、检维修、消防、承包商、供应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活动的全过程。经营范围应包括从规划、设计、建设、投产和商品销售的全过程。所有可能导致重要的危害和环境影响的活动,

包括非常规活动、检维修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 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评价小组可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按作业流程的各阶段; ——按区域或公司、部门、基层单位;——按设备、设施; 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可按职能管理、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和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价。同时应对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包括: ——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该任务实施的频率、特点;——可能涉及到的设备、设施、机械、工具和器材;——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物理形态(油料、烟气、蒸气、液体、粉尘、固体)和化学性质; ——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任务的人员的培训;——作业程序或作业指导书,包括特种作业任务的执证、上岗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发生过的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事件。――与现场所有关的HSE法律、法规及标准。 4.3 选择危害识别方法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SCL)、工作危害分析(JHA)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 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作业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是否是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各部门应制定安全检查表(SCL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

练习5-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目的是(C)。 A.为了进行风险评估程序 B.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C.为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D.控制检查风险 2.注册会计师对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了解的范围和程度会因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规模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注册会计师应当将了解的重点放在(B )。A.风险评估程序 B.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外部因素以及与前期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C.重大错报风险 D.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3.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包括(B )。 A.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B.审计风险处在低水平 C.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D.在所有经营活动中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 4.注册会计师通常不实施下列风险评估程序,以获取有关控制设计和执行的审计证据(D)。A.询问被审计单位的人员B.观察特定控制的运用 C.检查文件和报告D.分析程序 5.关于控制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 B.控制环境设定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旖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 C.在评价控制环境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是否营造并保持了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以及是否建立了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和错误的恰当控制D.在审计业务承接阶段,注册会计师就需要对控制环境作出最终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

1.风险评估程序包括(ABCD)。 A.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B.分析程序 C.观察和检查D.穿行测试 2.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程序中询问审计单位管理层和财务人员以下方面的问题(ABCD)。A.管理层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B.可能影响财务报告的交易和事项,或者目前发生的重大会计处理问题 C.被审计单位最近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D.被审计单位发生的其他重要变化 3.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应当实施下列观察和检查程序(ABCD)。 A.追踪交易在财务报告信息系统中的处理过程 B.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 C.阅读由管理层和治理层编制的报告 D.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 4.了解行业状况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主要包括(ABCD)。 A.所处行业的市场供求与竟争B.生产经营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C.产品生产技术的变化能源供应与成本D.行业的关键指标和统计数据 5.注册会计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ABCD)。 A.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税务法规是否发生变化 B.国家货币、财政、税收和贸易等方面政策的变化是否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C.是否存在新出台的法律法规 D.国家对某一行业的企业是否有特殊的监管要求 6.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性质(ACD)。 A.所有权结构B.治理结构C.组织结构 D.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7.注册会计师应当从以下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ABCD)。 A.重要项目的会计政策和行业惯例B.重大和异常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 C.在新领域和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采用重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 D.被审计单位何时采用以及如何采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1 目的和适用范围 1.1 全面、充分并有效地识别、评价和更新各部门、项目部在生产活动及服务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并拟定控制措施,以便实施有效控制。 1.2 适用于院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和现场项目部生产活动及服务中危险源的识别、评价、控制措施策划、更新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GB/T 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管理手册 3 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批准院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清单。 3.2 综合管理处负责组织全院各类生产活动中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组织院办公大楼区域内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指导、审核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项目部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并对危险源的控制措施的落实实施监督管理。 3.3 院安全评价责任部门协助综合管理处审核院级不可接受风险因素管理方案或控制措施。 3.4 工会办公室负责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监督工作,调查员工职业健康状况,

协助辨识、评价引起健康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参与相关控制措施的拟定工作。 3.5 院部各责任部门/项目部负责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的控制;负责外出活动或工程现场服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确保持续有效。 3.6 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项目部负责生产/服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并确保持续有效。 4 工作程序 4.1 工作流程 流程形成的文件、记录

4.2 危险源辨识 4.2.1 危险源辨识范围 (1)院本部(含兰州办公场所)工作场所;勘察、岩土施工、工程监测、工程项目管理、监理、检验和试验、工程总承包、工地服务等各类现场;员工在差旅途中或在客户处工作。 (2)所有的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检修、抢修活动等)。 (3)影响或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的员工或其他工作人员(包括本院员工、临时工和承包方员工)、访问者或任何其他人员的健康安全的条件和因素。 (4)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院或是外界所提供的)。 4.2.2 危险源辨识依据 危险源辨识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但不限于此: (1)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2)管理方针及目标。 (3)院和类似组织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的信息。 (4)设施、过程和活动的信息。 (5)工作场所环境条件,有毒、有害部位。 (6)内外部审核结果、管理评审的信息。 (7)现场踏勘、安全检查时获得的信息。 (8)与员工和其他相关方协商和沟通的信息。 4.2 3 危险源辨识方法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程序

文件名称:健康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 BJ/SM03-18-A/0 版 本:A/0 编 写 人:宋敬年 审 核 人:娄艳敏 批 准 人:姬全武 受控状态: 生效日期: 2015-09-01 分发号: 会签部门 部 门 综合管理部 品质保证部 生产部 技术部 设备部 市场部 财务部 资材部 审 核 V V V V V V V V 宋 敬 年 穆 旺 花 冯 学 玲 席 湘 君 王 裕 俊 朱 伟 范 海 燕 姬 宝 贤 数量(份) 1 1 1 1 1 1 1 1 河南佰嘉新型节能材料有限公司 HENAN BAI JIA NEW ENERGY-SA VING MATERIAL CO.,LTD

生效日期2015/09/01 文件修改履历 BJ/SQ02-001-01 修改时间版本修改内容生效日期修改人2015/08/17 A/0 起草编写 2015/09/01 宋敬年 《健康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程序》

生效日期2015/09/01 1.目的 规范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活动,对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获得 清晰的认识和评价,通过控制策划,降低或消除各类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2.适用范围 公司内所有生产制造部门和化学品管理部门,如生产、仓库、品质部 3、职责 综合管理部负责编制和维护本程序; 综合管理部、生产部、资材部、品质部及安全管理员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本 程序的执行。 4.内容 4.1 危险源的识别 4.1.1 从公司现在及过去有关的活动、过程、服务和职业健康安全的法规及其 它要求中获得线索。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公司常规生产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2)工作场所内自有设施及外界提供的设施。 4.1.2 公司各相关部门在本部门的业务系统范围内进行识别,且每年对该部门 的危险源进行再评估;识别的结果记录在《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表》中。 4.2风险评价 4.2.1 风险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计算每一种危险源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D=L×E×C D----风险值 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6-8-20 21:19:51 点击数量:712] 1 目的 为了识别产品、过程和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以及可施加影响的风险( 即危害因素和环境因素) ,并确定、更新重大危害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以对其进行控制管理,特制定本程序。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厂产品、过程和服务中风险的识别、评价、更新管理。 ?职责 3.1 质量安全环保科是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更新的组织、协调与监督管理。 3.2 党群工作部负责本厂办公区域和办公活动中的风险的识别与更新,以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和落实。 3.3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风险的识别、评价的具体实施,风险控制和应急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4 工作程序 4.1 风险识别 4.1.1 危害识别组织 质量安全环保科组织各相关单位成立风险识别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应包括各单位负责人、员工代表与岗位操作人员等。危害识别与评价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a )熟悉本单位的生产、服务规范和技术; b )具有风险管理、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能力;

c )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责任感; d) 具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和现场经验; e )具备质量、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相关知识培训或教育经历。 4.1.2 风险识别的范围与内容 风险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本厂所有产品、活动、服务、作业现场、设备设施、人员(包括相关方人员)中能够控制或使可加影响的因素,包括如下内容: a )风险识别应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状态,以及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所造成的危害和环境影响; b )八个方面:废气排放、废水排放、噪声、废弃物、土地污染、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植被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社区和其他相关影响。 c) 七种类型: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生理、心理因素、行为因素及其它因素。 d) 考虑活动、产品或服务从开始到废弃和处置的全过程,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设施。 e) 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 4.1.3 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 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危害辨识前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a )场站、设备的设计信息,设备、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 b )生产施工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 c )物料的物理形态、化学特性、物料要用手移动的距离和高度; d )生活配套设施和应急设施与装配; e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噪音、粉尘、有毒气体等,以及有害气体与主风向的关系;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 2.危害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