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可不信的因果--星云法师

不可不信的因果--星云法师

不可不信的因果--星云法师
不可不信的因果--星云法师

不可不信的因果

星云大师

信佛重要,还是信因果重要?我个人认为:宁可以不信佛,但不能不信因果。因为不信佛,佛祖不会气恼怨怪我们,降罪伤害我们,所以信佛固然对人生有很大的助益,不信佛也不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是不信因果、不明因果、不知因果、不顺因果而行,则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因果”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真理。大至国家兴衰,小至个人得失,追根究底,其中的一切过程,惟有“因果”二字才能予以说明。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使是变种接枝,也有变种接枝的结果。像三皇五帝、文武周公、孔孟诸子,并非出身权贵世家,但由于懂得“因果”,知有所为,所以能成圣成贤,模范千古。夏桀、商纣、周幽王、秦始皇,乃至大建佛寺,拥护佛教的石虎、隋炀帝等,虽然掌握政权,坐拥山河,但由于违背“因果”的善恶法则,专制暴虐,残忍成性,所谓“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最后逃不过“因果”定律的制裁,所以不但自己丧失性命,遗臭万年,甚至招感国家灭亡、朝廷倾覆的厄运,宁不悲乎!

犹有甚者,因果报应延及生生世世,及至恶业尽消,方得休止,即使以“神通第一”著称的目犍连,也无法敌过宿世业障,被外道梵志以瓦石击死;而至尊佛陀,虽已圆满菩提,但由于夙业犹存,所以有木刺

穿足、空钵而回、头疼背痛等灾难。经云:“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所以智者无不以因缘果报之理则作为殷鉴。

过去一个小偷在偷椰子的时候,被椰园的主人逮个正著,小偷辩解道:“我没有偷你的椰子,因为我偷的是树上的椰果,你种的是地下的椰种。”树上的椰果和地下的椰种难道没有关系吗?所谓:“长安不是一天造成的。”从大陆到台湾,贪污腐败的“因”,造成河山易帜的“果”;省籍冲突的“因”,造成二二八事变同胞互残,族群等争斗不已的“果”,始作俑者能无悔乎?蒋家和毛家对国家社稷的功过姑且不论,但观其后人种种不幸,“因果”之间的关联实在不可思议。

自古以来,许多人正像那盗取椰子的小偷一样,只看到结果,而不追究原因,以致于滥起无明迷惑,再造新业罪殃,致使受苦无穷,“惑业苦”因果循环,无有止期!像目前全球犯罪年龄普遍降低,青少年作奸犯科者日益增加,许多人指责老师不善诱导,但父母的身教又如何呢?目睹世风日下,许多人慨叹人心不古,但谁能体会媒体也有责任呢?政经动荡不安,许多人迁怒于彼,但自己可以置身事外吗?各地天灾人祸不断,许多人怪这怪那,但人类是否洞察到杀业深重的原因呢?

懂得“因果”的人,见到山林河川遭到破坏,就知道社会大众对大自然的财富不知妥善保护,有一天地球将反扑人类;见到儿童在路边戏耍小鱼小虾取乐或玩弄蝉儿、蜻蜒、蝴蠂、金龟,就知道长大成人对于生命的价值不予重视,有一天社会将乱象频起。偈云:“我肉众生肉,

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是别形躯。苦恼从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千百年来碗里羹,怨声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都说明了“因果”昭然,丝毫不爽,我们能不谨慎规范身口意业,念念警惕吗?

社会人士不懂因果,苦迫交煎,犹可认为愚痴;但有时见到佛教人士也不明因果,迷惑造业,真是感慨无已。像信徒布施,施钱献力,我们为什么要祈求极乐世界劳烦阿弥陀佛代替我们报偿呢?一些寺院只

知要求信徒无相布施,但自己有无相的修为来接受供养吗?行脚于寺院殿堂、宽广庭园之中,是否想到自己应如何延续前人的播种,期使结出丰硕果实,以为报答古圣先贤?一些教徒利用佛教资源,大力提倡社会公益,但自己在教内自私自利的行径又如何启发大众?

记得小时候看到民间庙观墙壁上描绘“十殿阎王”、“刀剑油锅”的情景,“因果”报应的观念深植心中,至今难忘。及至稍长,剃度出家,参加法会,诵到《瑜伽焰口》中的文句:“近代先朝,帝主尊荣位,勋戚侯王,玉叶金枝贵,宰执中宫,婇女嫔妃类,梦断华胥,来受甘露味;国士朝臣,经纬匡时世,牧化黎民,未遂忠良志,失宠怀忧,谪降边邦地,恋国游魂……。”更觉“因果”业报历历不爽,故而时时引以为诫。

一九四九年,初来台湾,挂单中坜圆光寺,常看到住持妙果老和尚写一首偈语送给信徒:“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在敬信之余,心中亟思:佛教本身固然是

上好的福田,但身为佛子的我们如何将这块福田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一九五四年,慈航法师舍报圆寂,恭读遗偈:“法性本来空寂,因果丝毫不少,自作还是自受,谁也替你不了。”在感念慈老生前种种行谊之余,更加提醒自己要不昧“因果”,慈悲利众。后来我在世界各地创办佛教学院,期能绍隆佛种,报佛深恩于万一;我每年举办僧伽讲习会、寺院行政讲习会等等,藉此促进教内的交流;我设立佛殿讲堂、养老精舍、墓园设施、义诊医疗,希望所有对佛教有贡献的人都能往生佛光净土,让他们的善心好“因”都能在此生享受善美的“果”报。

如今眼看世事沧桑,岁月无情,深深感到“因果”不是哲理,而是一种宇宙人生的真相。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例如腹饥进食,进食是因,解饥为果;口渴喝水,喝水是因,解渴为果。我们绝对不能强求喝水可以解饥,进食可以解渴,因为那不合乎“因果”的法则。

常听一些人说:“我每天烧香拜佛,为什么身体多病呢?”“我信佛如此虔诚,为什么钱财被人倒了呢?”“我吃斋念佛,为什么生活感到不顺利呢?”“我每天打坐参禅,为什么命运多舛呢?”我闻言不禁觉得奇怪,佛门不是保险公司,只知道一味祈求佛菩萨加被,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能得到好报呢?所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经济有经济的因果,我们不能错乱“因果”。想要身强体健,必须注重饮食、运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想要事业成功,必须精进勤奋、把握机会、

分析市场趋势;被人欺骗,应该先检讨自己是否贪小便宜,伤害别人;遭到扒窃,应该先反省自己是否太过招遥,将钱财露白,甚至或许前世有欠于他。

也常听一些人说:“某甲经常布施行善,但是为什么如此贫穷呢?某乙为非作歹,为什么这么富有呢?”经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果业报有现报、生报、后报,就好比植物有春种秋收,有一年生,有多年生。“因果”业网比植物的生长因素更为错综复杂,之所以迟速不一,轻重有别,其间的“缘”也很重要,好比一颗种子,即使再好,也需要沃土、阳光、空气、水分、剪枝、施肥,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世间之事亦然,一个人具有才华固然是一个好“因”,但也要加上好“缘”,才能得到好的结“果”。一个人素行不良固然是一个恶“因”,但如果能加上一些好“缘”,也可以改变因与果之间的关系,或许会减轻将来的恶“果”。所以,当我看到一个人才,总是在心里想如何给他一个好的因缘,让他能够早日成就;当我看到冥顽众生,也常思如何循循善诱,给他改过向上的机会。

社会上有些人见到亲友的辉煌成就,不但无视于这是多少“因缘”的耕耘得来的“结果”,却在一旁说风凉话:“他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发了这笔横财!”“他不知道怎样攀缘上司,才获得升迁!”甚至有些人看到正信宗教蓬勃发展,不但无视于宗教净化人心方面的成效,却带著嫉妒的心态大加挞伐,贬抑抹黑。每当目睹此情此景的时候,心中不免

感慨万千,一个社会如果连善美的宗教都容不下,如此恶“因”还能奢求进步发展的善“果”吗?

佛光山开山三十多年来,有的人只见到出家法师众多的“果”,却没有看到我们多少辛苦培养僧才的“因缘”;有的人只见到在家信徒众多的“果”,却没有看到我们花了多少心思教育信徒培植的“因缘”。

三、四十年来,我看到千万僧信和佛光山紧紧结合,一起成长,心中感到无限欣慰;但也看到少部份的人由于因缘不顺,为了一句话、一件事、一个脸色、一个神情,离弃宝贵的信仰,甚至倒行逆施,妄语谤法,上焉者懂得及时追悔,犹可挽救;下焉者一路错误到底,终至万劫不复的地步。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吾人对于世事“因果”岂可不明辨慎思?

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憍慢中来,

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短短数语,说明了祸福穷通的缘由,所以了解“因果”可以助人乐观进取。像我生来歌喉五音不全,说话乡音难改,自忖这与往昔“因果”有关,便不会恼怒生气;受到别人的冤屈伤害,想到此乃宿世“因缘”所致,便不会灰心失望。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虽然宿世的恶业形成今世的障碍,但我深信只要肯耐心培养当下的善缘,改善过去的恶因,未来必定有无限的希望。所以,我学习发展其他长处,努力读书以撰文和人结缘,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文学的钥匙为我开启了一扇宽广的天地;我学习坚守承诺,永不退票,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获得许多人的信任;我学习给人欢喜,满人所愿,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许多人都乐于和我共事;我学习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由于有了这个“因缘”,结“果”冲破了许多难关。

懂得“因果”,可以让我们勇于面对挫败。记得过去由于年轻气盛,只知直心讲理,不知人情世故,每遇阻难当前时,三思反省,才发觉自己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所以我学习改变立场,改善关系,有了这个“因缘”,结“果”赢得许多珍贵的友谊。佛光山最初开山时,频遭山崩洪水的灾难,当我知道这是土质、天候的关系时,便从植林种树、水土保持著手,有了这个“因缘”,结“果”不但天灾带来的损失减至最低,而且全山绿荫密覆,风景优美,成为信徒香客流连忘返的胜地。

多年以前,一位发心的信徒要将五千万台币捐出来,希望我能办一所大学,但我自认没有这个“因缘”,对于结“果”能否如其所愿没有

把握,所以好言婉拒。四十年前还有一位住在迪化街的信徒在过年时包给我一个十万元的大红包,我只收了一百元,虽然我的经济十分困难,但我自问福薄德浅,恐将愧对信施,有负“因果”,所以将其余款原封退还。刚到美国时,一位久居当地的佛教徒表示想捐二千三百万美金给我办学,另一位虔诚的信徒也声明要捐助三百万美元作为建寺基金,虽然数目庞大耀眼,但我坚持佛教事业应由十方共成,自忖我的功德条件不符,不能由于贪图眼前的利益,让社会大众失去种福田的机会,所以一概辞谢不受。虽然类似的情况发生多次,让我与大心功德失之交臂,但我从不后悔,因为我觉得钱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如果在“因”上苟且大意,自己遭受不好的“果”报尚属事小,万一断送了众生的慧命,岂不罪过深重!如今我在世界各地办了多所大学,西来寺也屹立美西,成为发展欧美佛教的基地。这些事实说明了只要我们自己不负“因果”,“因果”必定也不会辜负我们。

在宜兰弘法时,有人自称在公路局做事,想捐砂石给我们铺路,但先要拿钱给他运送砂石;在佛光山初开山时,有人自言是陆军官校的上校,想捐二百石米粮给寺众,但要我先垫车费。凡此例子不胜枚举,但我总想到国家的公物、军粮怎可轻易拿走,再说自己也没有这个“因”缘条件可以接受,故当下回绝,结“果”后来都证明这是一桩骗局,不禁庆幸不已。经常见到一些人被人诈取钱财,甚至遭到破产、身亡的厄运,深究其中原因,大都由于当事人一念贪心所致。《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诚乃不虚之言也。

所以,我常对佛光山的弟子们说:“我们要用‘因果’的笔来记帐,用正直的心来理财。”佛光山管帐理财的人多达百人,但在金钱上从无差错,这是因为大家的心里有“因果”观念,所以三十年来融洽和合,相安无事。

信徒捐给佛光山的钱财,指定是用来出版杂志的,不会被挪用购买香烛;指定是用来买水果供佛的,不会被挪用购买饮食;指定是用来作为僧众道粮的,不会被挪用作为建筑款项;指定是用来添置车辆的,不会被挪用裁制僧服僧鞋。因为佛光山的大众对于信徒的每一分钱都能俯仰无愧,不错置“因果”。

我常对佛光山的信众们说:“佛光山的帐簿挂在墙上。”大众的功德芳名永远鑴刻在佛光山各殿堂的梁柱及陶壁上,因为信徒发心的“因果”,我们必须重视。

我常对佛光山的功德主说:“你们都是佛光山的‘头家’(台语,老板的意思)!”数年前,我组织“功德主会”,施以佛法的教化及心灵的提升,因为对于信施恒长的“因果”历史,我们必须铭记于心。

我也常对佛光山的义工、金刚们说:“过去的天龙八部经常环绕在佛陀的四周,你们是现代的天龙八部,应当受到我们的礼遇。”佛光山经常举办义工会议、金刚会议,以实质的鼓励回馈为道场出力服务的男女老少,因为我主张:众人奉献佛教的“因”不必等到将来结“果”,身为佛陀侍者的我们,应该在现世代为及时报答。

甚至我在佛光山手拟各种制度,扬善惩恶,让善“因”继续绵延,善“果”集体成就;我创立佛光会,让十方善“因”结合,共同谋求善“果”。

中国谚云:“顺天则昌,逆天则亡。”“天理昭彰,疏而不漏。”日本楠正成将军在行刑临死前,也写下“非、理、法、权、天”五个字。其中“天”,指的就是因果。《华严经》则直接简明地指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世间一切成败得失、成住坏空既不是鬼神所能操纵,也不是权势所能左右,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因果”法则。佛教的精义在明因识果,佛教的目的在教化人心,所以信仰佛教很好,明白“因果”的道理更好;明白“因果”的道理很好,奉行“因果”的法则更好。

所以,我说:“你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以不信因果。”

好词好句及屈原简介

世界在变更,时光在流逝,我们不得不前进,开始翻越永无止境的大山,甚至不再回头,直到所有人都忘了自己的初心与故土。 在凡来尘往的世间,我愿右手一缕弥漫的花瓣,左手一捧千年的书香,满怀初心。 初心给了我们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创造的秘密就在于初学者的心态。初心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因为如此,乔布斯始终把自己当作初学者,时刻保持一种探索的热情,他总是说:现在的我仍然在新兵营训练。 初心也给了我们成长的内在力量。84岁时,星云大师说:我出家做和尚,是自愿的。人生经历这么多挫折,始终不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出家。生活很辛苦,只要你不忘记最初为什么开始,就心甘情愿。不忘初心,就是力量。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初心,它是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是恋爱时的第一次萌动,是梦想时的第一次出发。初心如此美好,难怪纳兰性德要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走得十分茫然,多了许多柴米油盐的奔波,少了许多仰望星空的浪漫;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因为忘记了初心,时光荏苒之后,我们会经常听到人们的忏悔:假如当初我不随意放弃,要是我愿意刻苦,要是我有恒心和毅力,一定不会是眼前的样子。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无法重来,要记得自己的初心。经常回头望一下自己的来路,回忆起当初为什么起程;经常让自己回到起点,给自己鼓足从头开始的勇气;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 不忘初心,才会找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坚定我们的追求,抵达自己的初衷。就像一首诗中所言:从前/所有的甜蜜与哀愁/所有的勇敢与脆弱/所有的跋涉与歇息/原来/都是在为了/向着/初来的自己/进发。 柴静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我们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她恪守职责,有着一颗炽热扶弱的心灵,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揭露了一个个欲盖弥的矿难谎言,书写穹顶之下,唤醒人们心中最初的认知。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有良知,是为了守住最初的德行品质,不愿在繁华纷争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不愿玷污了心中的那一片净土。 不忘初心,我又怎能忘却最初的决心?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畏惧,不要退缩,路上有荆棘,我们便劈荆斩棘。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尽全力拼搏,即使是输!不忘初心,成功,永远是留给有决心的人!

旅美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作者及作品简介

作者简介 李自建,著名的旅美画家,1954年生于湖南邵阳,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海外特聘画家、[1]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20年来,持续于六大洲三十个国家与地区举办大型环球巡回个展,自主、自费,以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巡展传播人性与爱普世价值,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影响广泛,瞩目画坛。国际和平特别贡献奖章及欧洲拜占庭“圣·约翰骑士勋章”获得者。 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湖南省邵阳市 出生日期:1954年职业:油画家毕业院校:广州美术学院 信仰:佛教主要成就1993年起,环球巡回大型个展。 代表作品《山妹》;《孕》;《生之梦》;《龙的传人》;《1937·南京大屠杀》简介 李自健最知名的一幅油画是《南京大屠杀》。1988年,李自健只身来到美国自费留学。两年后,李自健凭借才华和坚韧的意志,在肖像画领域开始有所收获,但依然困顿于艺术渺茫前程。1991年春,偶然的机缘让他在洛杉矶西来寺结识了享誉世界的高僧星云大师。得星云大师特别赏识与鼎力支持,画家得以搬入星云大

师提供的蒙蒂拉精舍优雅环境,潜心作画,500余日夜,创作出一大批,表现人间大爱的油画作品, 一天,外出弘法返回美国的星云大师,向李自健提出,“能不能画一幅表现《南京大屠杀》的巨幅油画”。大师说他就是南京大屠杀这场灾难的受害者和见证人,1937年12月,年仅12岁的少年星云,在母亲的带领下,到南京寻找父亲,找遍了血腥屠城,未果,从此天人永隔,留下刻苦铭心记忆。半个多世纪过去,大师为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惨无人道的悲痛历史,他深情嘱托画家去创作一幅警世之作,李自健不负大师厚望,在大洋彼岸洛杉矶,潜心创作三个月,克服重重困难,悲愤执笔,终于完成了这幅让世人震撼,让日本右翼势力惧怕的巨幅历史油画,并将此幅巨画随着“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环球巡展”在全世界六大洲30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展出,造成巨大的轰动与反响。 李自健于1991年,2003年先后创作的两幅《南京大屠杀》巨幅历史油画,现已分别收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3] 内容 画家用两个狞笑的日本军官,一个哭喊的中国婴儿与一名收拾尸体的僧侣真实再现了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惨状.

蔡琨老师个人简介

蔡琨,现任香港国际佛教文化研究会会长,国家教育部文物修复教学专指委专家,江苏省文联民间文化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江苏省海峡两岸研究会常务理事,星云大师大陆事务顾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顾问。历任文化局局长,文联主席,昆曲学校校长,江苏吴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民间艺术与民间信仰研究和文化产业孵化,同时,从事诗歌,曲艺,歌曲,电视剧,舞蹈,文艺理论等,因东西方戏曲悲剧研究,艺术创意,艺术心理等方面的研究被聘为三所大学任职。 近十年由蔡琨主持的文化工程有;一,海南三亚国际观音文化园,陕西法门寺景区,南京佛顶宫景区,无锡灵山五印坛城,佛光祖庭大觉寺,重庆大足宋代千手观音修复等佛教文化项目,现正受政府委托筹建佛教文物修复基金会。二,历经十八年编纂《中国历代僧诗总集》即将出版,正在编纂《中国佛教图像大藏》,《百年诗词名家丛书》,《佛藏七典》等文化经典。三,主持以非遗传承为主旨的文创产品,主要定位在佛教艺术,文物藏品等方向,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等举办讲座,并承担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藏品二次开发的系统培训班,纸质文物修复与保护培训班,分别为台湾佛光山,故宫,南博,台湾国父纪念馆,世界佛教论坛等开发文创产品获得好评。四,与有关机构合作"昆曲厅堂版牡丹亭",中国藏书楼文化复兴工程","中国儒商文化园","国际古琴打谱研讨会","非物质遗产进寺院系统工程","翁同和与甲午战争","海峡两岸赵古泥研讨会"等文化传承项目。 一、人物介绍 蔡琨,在佛教、民间文艺、诗歌、影视、养生文化等方面有着独到见解,成绩斐然,受到台湾及大陆学者推崇,尤其在佛教文化建设方面影响深远。在其教育生涯中更是桃李满天下,对广大青年学生热心传授,影响深远。曾担任江苏常熟市文化局局长,苏州艺术学院校长,上海昆曲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宗教主任。曾任星云大师佛光山祖庭顾问,现任香港国际佛教文化研究会会长,香港长江文化产业集团顾问,北京大学养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大觉寺顾问,江苏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副主席 ,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江苏省动漫协会理事,江苏省海峡两岸研究会

豁达

豁达 豁达 百科名片 豁达指心胸开阔,性格开朗,能容人容事。豁达是一种大度和宽容,豁达是一种品格和美德,豁达是一种乐观的豪爽,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之一。目录 释义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赏析 注释 赏析

详细含义 注解豁达的名言图书信息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释义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赏析 注释 赏析 详细含义 注解豁达的名言图书信息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展开编辑本段 释义 词语:豁达 豁达 拼音:huò dá 名言:惜别见真情,慰勉犹豁达 基本解释 1. [generous;open-minded]∶心胸开阔,性格开朗 潇洒豁达 2. [open]∶开通;通敞

豁达来风凉 详细解释 1. 通敞。 三国魏刘桢《公宴诗》:“华馆寄流波,豁达来风凉。” 唐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 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 明·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楼观海市》:“云霭洚无际,豁达来长风。”清刘大櫆《浮山记》:“有洞穹然跨峰之脊,左右豁达。” 2. 通达晓畅。 元戴表元《洪潜甫诗序》:“始时汴梁诸公言诗,绝无唐风,其博赡者谓之义山,豁达者谓之乐天而已矣。” 3. 规模宏大。 唐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 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

4. 胸襟开阔;豪爽大方。 唐高适《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诗:“豁达常推海内贤,殷勤但酌樽中酒。”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一:“ 太祖聪明豁达,知人善任。”《红楼梦》第五回:“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正如中国所谓叛道,人羣共弃,艰于置身,非强怒善战豁达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5. 通脱。 唐李颀《赠张旭》诗:“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编辑本段 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湖南永州八中周志恩

嵩阳寺的前世今生

嵩阳寺的前世今生 嵩阳寺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索河镇嵩阳山南麓,始建于唐贞观二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历史,曾是江汉平原的朝佛圣地。 相传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南征进驻汉阳时,在索河梅子洞西侧发现一峰(古名天皇山),向北能远眺汉水蜿蜒东去,面南可俯视长河悠悠西来,为理想的制高点,便在此安营扎寨,并命名为嵩阳山。李渊在此收编反隋队伍,并将18名忠勇善战的勇士收为义子,赐李姓,将自身铁甲拆为18片分赐为信物,许诺得天下后凭铁甲领享爵禄。待李世民登基时,18壮士只剩5人,铁甲已一片不存,邀赏者却挤满宫殿,难辨真假。后李世民采徐茂公献策,以皇家名义在嵩阳山建一禅林,令名将尉迟恭督修。凡李姓愿为僧者,不论有无铁甲,皆享皇家爵禄;不愿为僧者,亦可在此安家。因此,索河镇有同姓异宗的六个李姓,皆争为李唐后裔。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李世民赐匾御书“嵩阳寺”,蓝底金字,上款为“大唐贞观二年李世民敕赐”,下款是“尉迟敬德监修”。寺门楼内挂有“临济正宗”五角宗牌,寺门两旁设有木雕弹簧机关人,肃然毕立,凡过往者踩动地板时,机关人便随之合掌致礼,如同真人。 嵩阳寺属佛教临济宗,历四十四世而终。古时嵩阳寺巍峨雄伟,金碧辉煌,可容戒僧六百名,有各类木雕和泥塑佛像五百余座,建有大雄宝殿、罗汉堂、藏经阁、斋堂、方丈寮、四种弟子寮、讲经堂及客堂,纵横交错,脉脉相通。寺左侧建有偏寺,寺右侧建有嵩阳书院,明代戴金、熊伯龙、刘子壮、李国林都曾在书院读书。熊伯龙曾为嵩

阳书院大门作楹联:“嵩峦绿添春雨后,阳门金纳百花前。”戴金曾在寺院吟诗道:“青山南麓寺连塘,乘暇来咨解脱香。宝偈欲闻皆训语,缁衣何虑别冠裳。凭谁绝俗参神域,自我清心即上方。莫道从前夸白足,梅窗深处耀灵阳。” 嵩阳寺四周松竹环抱,境地清幽。寺右侧的山坳间有卓锡泉,世传系骆禅师“卓锡出之”,泉侧有坐禅石,传为骆禅师参禅处。明人赵弼有诗咏道:“山顶云根不计年,高僧曾此坐枯禅。春风桃李花开处,绝胜西方七宝莲”。 清人龚台撰有《嵩阳寺记》,描写景物极详极佳:“春夏之交,万壑争流,草木际天,山葩野卉,香气馥郁。而寺外松声谡谡如老龙吟,令人流连忘返。时或月出东山,雾隐南岗,松鹤争巢,唳声横空,与疏钟清磬相间俱发,其清景逸改,不减辋川,为向往者久之!因自梅来游之晚也。虽金碧未极辉煌,土木未极钜丽,而揽山之秀,抱泉之幽,聆松之涛,阴竹之翠,直令我低回之下,麈襟顿滌”。好一幅辋川山水图,疑似人间仙境。可惜王维未曾游历,否则他要另出一册《嵩阳诗集》了。 嵩阳寺在元代以后四次遭毁,四度恢复重建。 元至正年间,蒙古人坐轿到寺里观看机关人,停在寺外的轿子上的遮阳盖丢失,疑寺内有鬼,纵火将寺院烧毁大半。明末,在广东任参议道的李国林(索河姜李家人)为嵩阳寺撰《百字祝》,该寺住持仁德和尚分赠本邑大户人家,募捐复修嵩阳寺,并置寺田十余亩。至清中期又毁。

星云大师:人死亡后到哪里去

星云大师: 死亡,你怕吗? 同样的,我再问你:回家,你欢喜吗? 古人说“视死如归”,死亡就等于回家,回家是应该欢喜呢?还是可怕呢?这是值得我们去省思和辨别了。 在佛教里,对于“死亡”的看法,认为人是死不了的,人生是圆形的,生死是循环的,所谓“老病死生”,生了要老,老了要病,病了要死,死了又要再生。等于空间有东西南北,你依循着东西南北转,转了一圈之后,还是会再转回来的。就例如,现在我要向东去,从桃园机场搭机前往纽约,飞行十八小时,就可以到达,如果再继续飞行,也一样经过十八个小时,一定又是回到桃园;环球旅行,到最后就是回到原点。 人生了要死,死了要生,这是必然的,只是我们人往往愚痴不懂,当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全家大小都是给予祝贺:“喔!生了儿、生了女,弄璋、弄瓦了!”其实,生了必定要死,死亡并不是等到要死了的时候才知道,从出生的那一刻就知道会死亡。同样的,死了以后又会再生,既然会再生,人又何必要悲伤呢?所以,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我们要重新估定它在人生里的价值。 就好像我们的心,有生、住、异、灭,一个念头生起,还没能停留,它就变化了、消灭了,紧接着又是另外一个念头的生起,念念不停。生死也是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不停的。又例如,季节有春、夏、秋、冬,冬天来了,还怕春天会很远吗?物质有成、住、坏、空,有了一个空地,就可以建一栋大楼;大楼坏了,有了空地,又可以再重建啊!地球上,多少人起高楼,也有多少高楼倒塌了又再起,不都能看得出生死、生灭就是这样一个循环吗?

我从小出家,经常听说历代大师们往生的事迹,他们有的预知时至,有的自我祭悼,有的先行向各方告假,诉说自己于何时要跟大家别离;也有的以死亡做游戏,如飞锡禅师倒立而亡、普化禅师游化四城门后示寂。或许这许多佛门的故事听得太多,同时,我幼小的时候出生于战乱,跟死尸可以睡在一起,也曾经目睹阵亡将士们的遍地尸骨,虽不如山,也到处皆是,所以,对于死亡,就没有那么样可怕的想法了。 死亡不可怕,只是死亡的那一个剎那、那一个时刻,死法是值得计较的。死亡的苦乐不同,就像过去的刑法,有的人是千刀万剐,有的人是五马分尸,有的人是乱棍打死,有的人是请君入瓮,有的人是砍头斩腰,非常残酷。现代的刑法就比较人道,或者吃安眠药、打麻醉针,再给予一枪毙命,让死亡不致那么痛苦,甚至死亡也可以如同睡觉一般的平常。 人是死不了的,就等于木柴烧火,一根木柴烧完了,又再烧另外一根木柴。一根一根的木柴虽然不同,就好比人生的阶段不同,但生命之火是一直燃烧不熄的。又好像我们手上挂的念珠,一颗念珠、二颗个念珠……,当你拨数到一○八颗的时候,它又会再回过头来。生命也是如此,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就像是一个一的念珠。所谓“六道轮回”,就是这个意义。所以,面对死亡,我们应该要看得很平淡。再说,也有的老人,觉得自己本身的“机械”老朽了,必须要更新,而希望死亡。就像衣服旧了,当然要换新的;房子坏了,当然要重建,人的死亡就如同换衣服,就如同重建房屋,这是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的。 人之所以畏惧死亡,就是他不知道死亡以后要到哪里去;因为没有目标,所以感到畏惧。假如你知道人死亡了以后,还会再来人间,就不怕了。像我,一再认为我还会再来做和尚,甚至,我也曾经劝天主教单国玺枢机主教说:“来生,你还是去做主教,我也再来做和尚。”因为我们有这样的目标,就不觉得死亡有什么可怕。单国玺枢机主教在癌症末期时,还做了一趟“生命告别之旅”,真正表现了一种乐观的态度。 总之,死亡就等于现在的移民一样,从这一个县城搬迁到那一个县城,从这一个国家迁移到另外一个国家。当然,你要移民,也要知道自己的资本如何,假如你的资本很多,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就可以购买华屋大厦,一样地享受荣华富贵;假如你的资本不足,移民到另外一个区域,穷愁潦倒也就在所难免。

星云大师简介

星雲大師簡介 ?江蘇江都人,一九二七年生,十二歲在南京禮志開上人出家。隨母至南京尋父,後於棲霞山寺禮志開上人披剃出家。法名悟徹,號今覺。祖庭為宜興縣「白塔山大覺寺」,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剃度後,即進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 ?一九四九年來台,主編《人生雜誌》、《覺世》等刊物。一九六四年在宜蘭雷音寺成立念佛會、青年會、兒童星期學校、弘法團等,奠定爾後弘法事業基礎。 ?一九五七年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後改為佛光出版社。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 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 ?一九七六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 ?一九九七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佛光大辭典光碟版,並設立佛光衛視(現更名為人間衛視)。 ?二○○○年創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二○○一年將發行廿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收錄有關佛學之兩岸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等。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等,並翻譯成英、日、德、法、西、韓、泰、葡等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教化宏廣,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信眾則達百萬之多; 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倡導「地球人」思想,對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等理念多所發揚。 ?一九九二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在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三個國家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大師除屢獲國家各級政府頒獎表揚外,國際上亦德風遠播,舉其犖犖大者如一九七八年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五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為促進世界和平,大師曾與西藏佛教領袖達賴喇嘛交換意見,並於一九九七年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晤談;是年五月獲內政部、外交部壹等獎,二○○○年獲國家公益獎,肯定大師對國家、社會及佛教的貢獻。 ?二零零一年,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 ?二零零二年,中國政府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授權,聯合台灣佛教界共同達成恭請西安法門寺佛指真身舍利來台供奉協議,為海峽兩岸交流跨出新頁。 ?二零零三年,於臺北三峽「金光明寺」成立「佛光山信徒大學」。

观世音剧情介绍

观世音剧情介绍 导演:谢淮良/ 曲全立 主演:龙隆/ 张复建/ 王建民 制片国家/地区:台湾 语言:普通话/国语 首播日期:2005年 人间卫视精心製作年度开春大戏『观世音』,星云大师全新詮释「观世音」精神?惜福感恩、净化人心第一好戏,由台湾大陆两地资深及当红卡司联手演出,台湾有硬里子演员龙隆、刘明、张復建、汪建民、李元伯等;大陆新生代当红演员有沉晓妍、任重、万茜等人。 本剧有别於一般电视台播出以怪力乱神為故事主轴的观世音传奇,这是第一齣由星云大师精心企划,将『观世音』救世精神,融入现代生活的大作,故事阐扬每个人的一生有许多教育我们的教诲师、鼓励我们向上的老师、提携我们的恩人、成就护持我们的父母…这些在我们生命中提升我们生命能量的人,就是我们的『观世音』! (一)「鱼篮观音」:金沙镇出现一位相貌秀丽,甜美可人的卖鱼女—黄梅,引起眾男人的目光,而且都渴望与她成亲,包括金沙滩首富、性好渔色且十分惧内的张大、张大家中的小管家—马良、金沙滩的才子-号称过目不忘的李高才。其实卖鱼女是观音大士化身,她特别举办背经书比赛,一方面?了点化马良对

青梅竹马小梅的执著心,另一方面是将佛教思想深植金沙滩百姓的心中。 (二)「观音老母」:金大顺年幼丧父因此家境清寒,他以杀猪为业养成急躁的个性,但对妻儿十分疼爱。一场火灾夺走爱妻生命,金大顺将妻子丧生火窟怪罪於母亲,开始忤逆母亲,从此性情变得更暴躁,母亲常為他喝酒闹事善后。金大顺因唯一爱子得了怪病,经老和尚点化,一路吃斋念佛前往南海普陀山祈求观音菩萨赐予灵药医治儿子,但是当他千辛万苦赶至普陀山时,却不见任何观世音身影,老和尚点化他说堂上老母即為观世音活菩萨,他立刻赶回家向老母懺悔祈求宽恕,儿子的怪病因此痊癒,金大顺从此虔诚向佛,事亲至孝,传為美谈。 (三)「观音妙缘」:高中解元的王清平带著僕人张松前往扬州,寻找指腹為婚的妻子田素真,途中遇盗贼抢劫,主僕的身分从此错置。观音庙的老僧救起清平,清平祈求张松平安,张松被误认為解元,抬回县吏孙一正府上,张松因一时的贪念以主人之名住进田府,并且深為田素真的美色所吸引。田素真偶遇真正的解元王清平,因欣赏其才华而芳心暗许,同时怀疑张松的真实身份。张松在名利的诱惑下越陷越深,王清平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亦受尽磨难,最终在老和尚的点化下,让张松终於发露至诚的懺悔而真相大白。

星云大师的15堂人生幸福课

星云大师的15堂人生幸福课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星云心语,星云大师的忠诚粉丝,对星云大师的思想有独到而深刻的研究。精读有关星云大师的一切著作,并归纳总结了星云大师有关幸福的人生哲学,进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贴近生活的故事,把星云大师给世人的幸福忠告阐述成书,告诉我们,仰望别人的幸福不如学习经营幸福的方法。 无求无私无欲,幸福感就会找上门来 因为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私功自大、人到无欲自然正,能够无求、无私、无欲不就很好做人了吗, ,,星云大师 微笑、礼貌是生活快乐的根基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一切的和谐与平衡、成功与幸福、健康与健美,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这是什么,这就是微?所能产生的力量。微笑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霞光,是清晨的微笑;涟漪,是湖水的微笑;春风,是大地的微笑。 微笑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跟贫富、地位、处境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富翁可能每天整天忧?忡忡,而一个穷人可能心情舒畅;一位处境顺利的人可能愁眉不展,一位身处逆境的人可能会满面笑容。 当接电话的时候,无论你的心情如何糟糕,拿起电话的那一刻,你都要牢记面带微笑地传递你的声音。一个细小的动作,也会让电话那端的朋友,深切感受到你心情的愉悦,这种快乐的情绪会产生?染的力量,让他(她)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你阳

光的、明媚的、温馨的笑容,无意间你就会在对方心中树立起一种谦和、真诚的印象。 在人所有的情绪中,快乐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种,微笑也是人们最喜欢的表情。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一个心理医生,不管是在倾听还是在讲述,都会始终笑着并快乐着。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快乐能感染病人,它本身就是一剂良药,让病人郁闷的心境自动消失,让他们积郁的心结找到出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这种快乐的情绪,而能够真正地露出牙齿开怀地笑,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一些人不爱微笑,是因为觉得生活给了自己许多不幸。然而,生活并没有亏欠我们任何东西,它总会给我们相应的补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总苦着一张脸。我们应对生活充满感激,至少,它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存的空间。 每个人的情绪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对一切都露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对处境并不会有任何的?变。相反,如果你以微笑面对生活,困难就会变得容易一些,而自己也就会更有亲和力,别人也就更乐于跟你交往。 微笑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应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微笑是有“回报”的,人际关系 就像物理学上所说的力的平衡,你怎样对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你,你对别人的微笑越多,别人对你的微笑也会越多。 在受到别人的误解后,可以选择暴怒,你也可以选择微笑,但通常微笑的力量会更大,因为微笑会震撼对方的心灵,显露出的你的豁达气度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渺小、丑陋。微笑能化解矛盾,缓僵局,并让双方感情更深厚。微笑的好处数不清,但微笑其实很容易。每天保持愉快的心情,脸上挂着大大的微笑,好运及幸福就会自动来敲门。微笑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幸福根基。生活是一面镜子,照到的是我们的影像。当我们哭泣时,生活也在哭泣;当我们微笑时,生活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