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联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联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联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联分析

在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的双重视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重大课题,它掣肘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以及人们对哲学的基本态度和感受方式。为此,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回答以下诸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持何种态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怎样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何关联等。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学术界关注与讨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依据学界争鸣作一番学术梳理和论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持何种态度?

“拒斥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恐怖”、“走出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终结”、“超越形而上学”等等说法表征着反形而上学已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学界大部分学者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亦不例外地对形而上学持鲜明批判态度。马克思曾明确提出“反对一切形而上学”[1],并多次谈到“消灭哲学”.马克思指出:“神学的批判家”对哲学的“神学的批判”本身并未超出“哲学的腐烂过程”[2]4-5,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针对德国的实践政治派,马克思指出“你们不使哲学成为现实,就不能够消灭哲学”,并诟病理论政治派的根本缺陷:“它以为,不消灭哲学,就能够使哲学成为现实。”[3]8这似乎表明马克思把自己的理论不再称作形而上学或哲学,也没有像其他哲学家那样刻意创制出一套具有严整体系的哲学。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根植于西方传统文化,并针对德国古典哲学予以富有特质的批判。

自古希腊哲学以降,西方哲学的主流形态为形而上学,作为传统西方哲学的综合及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则把形而上学推向了极致,其主要而清晰的特征即是“思辨”.黑格尔公开宣称自己的哲学就是思辨哲学。所谓思辨哲学,即以完全撇开感性具体的最抽象的绝对理念为核心,通过范畴形式进行纯粹思维活动把握无限实在,即表现为一种实体思维方式,它预设一个不证自明的绝对实体,以此出发来说明一切具体事物的生成死毁,披着“用思辨的蜘蛛丝织成的、绣满华丽辞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3]300,拘泥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认定思想支配世界,“思想和概念是决定性的本原,一定的思想是只有哲学家们才能理解的物质世界的神秘之物”[4]4.从而整个世界成了思想的世界,整个历史成了思想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不过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4]10,“一些原则为另一些原则所代替,一些思想勇士为另一些思想勇士所歼灭”[4]6.“在纯粹精神的领域中兜圈

子”、绕弯子。[4]38这种古典哲学总是“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若有其事地念着谁也听不懂的咒语”,说着“迂腐晦涩的言辞”和“笨拙枯燥的语句”,“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没有完全摆脱德国庸人的习气”[5]10,“没有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4]81,除了拨弄“唯心主义怪想”就是不能触动现实本身。在马克思看来,要走出思辨形而上学的内在困境、揭穿其思想的神秘外观,就必须丢掉“实体这个空洞字眼”

[4]81、“实体这堆粪便”[4]42.传统形而上学自我“神正论”的批判除了批判还是批判,什么都没做。“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4]9,但“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化为怪影、幽灵、怪想

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4]36.思辨形而上学以“不切实际的思维”“置现实人于不顾”[4]9,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到天国。”[4]17如果要避免思辨哲学只是在头脑中掀起风暴和把抽象概念变成无聊的谈资,就“必须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6]41,即从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在实践和实证科学面前终止意识的空话。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样式如何?

学术界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并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其中,实践批判意在深入形而上学的现实基础,挖掘形而上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只有真正消除资本的实际统治,才能消灭形而上学对人的抽象控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

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基础在于,相信宇宙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合乎理性的有机整体,然而这样的理念无法证明,它不是美丽的谎言就是美丽的梦幻。高扬理性原则的最终结局必然是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终将导致绝对抽象同一性对人自由的剥夺和个性的灭杀。马克思十分注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在博士论文中强调原子偏离轨道的“偶然性”以对抗“必然性神意”;在《神圣家族》中批判了布鲁诺的形而上学的历史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以“市民社会”揭露了黑格尔“逻辑泛神论”的形上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最终走向了“虚有其表的批判主义”、“虚假的实证主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无情地否定了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确立了从现实出发解释问题的哲学原则;在《哲学的贫困》中以普鲁东“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为鹄的,对形而上学本质进行了无情否定,揭示形而上学的理论根源就在于通过抽象,把一切都置换成逻辑范畴的哲学思维范式。[7]

综上可见,马克思在理论上深刻而全方位地回应了形而上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实践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上述形而上学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之中,它在真理性伪装被拆穿之后即刻显现为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其所追求的同一性与现代资本逻辑之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共谋,马克思从对形而上学的理论批判走向了对它的现实批判。

现代西方哲学反形而上学并未逃离形而上学逻辑,其症结是局限于经院批判层面,但马克思并未停顿在对形而上学学院化的批判上,而是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颠倒的世界观进行颠倒,强调实践优位于理论,并试图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自我独特的实践批判样式。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已经从“揭示”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转向“揭穿”人的自我异化的非神圣形象,即要求从“对天国的批判”面向“对尘世的批判”,从“对宗教的批判”导向“对法的批判”,从“对神学的批判”转向“对政治的批判”,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把自我异化的“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其三大批判转向,归根结蒂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实践转向”;“三大批判',归结起来本质就是一场革命性的实践批判”

[8]13-16.还有观点认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批判的独到之处就在于将形而上学的思想置于社会历史发展之中,即进行“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所开辟的“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的这种独特形式,使人摆脱了被“抽象化”控制的命运,拯救了人生命的“具体性”,其批判旨趣包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取向。[9]3-9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密切相关:第一,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未居留在“纯粹哲学”层面,而是融入了意识形态批判。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某种信念,“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相互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

[10]111.马克思切中了形而上学的要害,资本的对人抽象的统治与形而上学的对人的异化具有“天然的关联”和“同一性”.第二,无论是形而上学批判还是意识形态批判都是现实关系的反映。资本即是社会生活中形而上学现实运作的

基本形式,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是物而是表示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正契合了形而上学本体论形式,资本的建构和扩张过程就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双重关系,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对资本的支配不仅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属性,也改变了人类社会以往的存在形式。[11]24-3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是颠倒的、异化的,马克思揭示其内在形而上学机制在现实中的形式,目的就是要在传统形而上学的固化思维上找到突破口,寻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终结了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了形而上学之后,形而上学是否终结?

一种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海德格尔说:“由卡尔·马克思完成了的对形而上学的颠倒,哲学达到了最极端的可能性。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12]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变革的实质即在于破除了“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而建立起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还有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以新世界观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任何形而上学。张汝伦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未考虑重建本体论,也无心于本体论的重建。孙伯鍨、张一兵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走向形而上学沉思或后现代诗性形而上学,而在于建构批判精神和科学方法论。甚至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一切形而上学。[13]

一种观点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哈贝马斯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在哲学内在性上,具有无可厚非的超验维度,马克思并没有彻底脱离超验立场。刘森林认为,认定马克思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并非其思想本真,过激反对形而上学会摧毁人类的主体性根基。[14]贺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之间具有“深层关系”,在实践的思想视域中拯救和重建了“形而上学维度”.[9]3-9杨耕认为,本体论隶属于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在于建立起

了新的实践本体论。[11]24-30旷三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体论承诺”、“超越意识”、“批判精神”等方面拥有无可否认的形而上学性质。[8]13-16孙正聿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不再追求传统形而上学、提供绝对统一的样本,但还保持着形而上学的统一性诉求。[15]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形而上学何以有相互抵牾的观点?笔者以为,学界在使用“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哲学”等概念上存在语义模糊的问题,陷入各是其是各

非其非状态,将特定形而上学形态误置为整个文化意义上的形而上学,造成了不应有的思想混乱。何谓形而上学?在广义上,形而上学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问题域。“由于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使之几乎关涉西方哲学的所有部门乃至所有问题,一部详尽的形而上学史无异于一部详尽的西方哲学史。”[16]

至今西方文化语境仍将哲学等义为形而上学。“哲学就是形而上学,这或许是对哲学与形而上学关联给予贯通性理解的一个基本结论。这一结论有着历史上诸多哲学家以及哲学概念生成这一精神事实的多向度支撑。”[17]

在狭义上,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专指研究宇宙本体学问的学术术语,亚里士多德把它视为寻取事物最高原因的科学即第一哲学。黑格尔把形而上学看作对超验对象的研究,用以指与辩证法相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历史上形而上学始终作为哲学的核心部门存在,被认为是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传统西方形而上学采取了实体本体论形态:其一,实体本体论导致了外因论,为宗教神学留出地盘,最终用臆造的“普纽玛”、“隐德莱希”、“神”等终结解释上的无穷后退;其二,实体本体论说明不了一般的存在如何生成具体的存在者,最终导致独断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其三,实体本体论在思维方式上是一种本质主义、基础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场的形而上学”,导致了在价值认识和实践上的霸权主义思想。

本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消灭”的即这种充满悖谬、已经走进死胡同的实体本体论形而上学。恩格斯说:“全部哲学都随着这个体系没落了。……黑格尔的体系作为体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流产。”[18]55所谓“终结”根本不是“死亡”、“消灭”,而是意味着主题和问题的接续与思维方式的转换。马克思“终结”的只是传统意义上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同形而上学既有人类生存论的根据,也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如果形而上学是人类无法规避的宿命,那么终结形而上学岂非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的僭妄?哲学家们所开创的思维方式被保留在哲学历史中,即使反对形而上学的人也无不以“形上”方式批判和终结形而上学,从而陷入形而上学所设定的思想前提,所以,否定传统形而上学并不能否定形而上学传统。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怎样的形而上学?

黑格尔曾把传统喻作“洪流”,其离开源头越远膨胀得越大。形而上学在狭义上等义于本体论,意味着对事物原因的追溯,其解释具有

无限开放性。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异于“实体本体论”的一种新的形而上学解释原则。将世界本体归结为唯一、永恒、普遍而不变的实体是实体本体论的一个教条,站在世界之外为世界规定一个终极原因的独断论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坚持居于世界之中解释世界的辩证形而上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过程形而上学

早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无物常驻,一切皆流”的思想,世界的“本质是变”(“即生成”)[19]299-300,“一切皆变;这个变就是原则”[19]300,它突破了实体思维那种“抽象的理智”,不再以所谓主观假定的实体去说明如何推动具体事物之变,事物之所以为事物就在于“变”,或者说因为变化才存在,变化即过程,一切都作为过程而存在,具体事物都是“过程的实在形态”,“实现了的目的或具体存在着的现实就是运动,就是展开了的形成过程”[20].“赫拉克利特把绝对本身了解为这种过程---了解为辩证法本身”[19]295,过程本体论的实质即辩证法。如此,那种超时空、超历史的逻辑主体就自行瓦解了。在近代哲学中斯宾诺莎提出“实体即自因”,表明事物本身就是自身存在的原因,因而排除了在事物之外寻求世界之因的外因论。黑格尔高度赞赏这一命题并把它发展为辩证法的自我推动、自我创造原则,以此解释世界的发生、发展和灭亡,“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18]54.黑尔格哲学的“最大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18]50,本体论就是辩证法,辩证法也就是本体论,黑格尔首次明确地把形而上学本体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诚然,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系,但马克思在人们将黑尔格当作一条“死狗”时申明:“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6]11-12,并且有意识地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马克思指出:“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3]139恩格斯说:“我们注意得更多的是运动、转变和联系,而不是注意什么东西在运动、转变和联系。”[18]50这显然逆转了从预设实体思考世界的实体思维方式,要求人们以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审视存在,“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失”[18]50-51.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怀特海创立了过程哲学,明确将过程视作本体。

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的

本质是实践,人的实践及其认识无不是一个过程,其过程论即实践过程论;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将过程形而上学应用于社会历史分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论,辩证过程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所做出的独特贡献,体现着一种新世界观。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形而上学是一种新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实践过程形而上学,恩格斯指出:“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21]马克思拆穿了黑格尔神秘的外壳,拯救了它的“合理内核”,使辩证法置于

实践基础之上,避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极端思维方式,强化在实践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结合起来的真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和精神的二元区分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命运,当追问世界本体时,主体与客体就已经逻辑地横亘在我们面前,而且我们只能在事物对象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追问事物的原因。在马克思看来一切事物都是对象性存在:客体自然因为主体人才是自然,因而自然是人本学的自然,“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2]56;而人成为自身只有对自然客体来说是对象性、现实的关系才成为自身。“假定一种存在物本身既不是对象,又没有对象。这样的存在物首先将是一个惟一的存在物,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物存在,它孤零零地存在着。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在思想上的即只有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2]106-107“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106,对此我们不可能有对于它的真正的知识,脱离开事物对象性的相互作用追问“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是一个荒谬而无法回答的问题,“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2]92,“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的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2]92.如此,马克思主义过程形而上学实现了看待世界从实体到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从自在到关系、从静态到动态的方法论转向。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形而上学是一种新方法论

雅斯贝尔斯认为:“不以生存阐明为目标的世界探源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经过世界探源的生存阐明是空洞的,生存的阐明则指出根本的自我存在是超越的存在。”[22]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以对“无条件总体”的把握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而是从实践出发探讨人的“自由何以可能”,从而终结了

传统形而上学。

恩格斯指出:“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5]8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作为过程世界观为我们确立价值提供根基,从而也使形而上学拥有了价值维度,以此说明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就具有相当的方法论校准。针对游离在概念游戏之中的德国思辨哲学,马克思强调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之维,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其逻辑起点与核心。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过是过程形而上学合乎逻辑的展开。

首先,人是实践性存在,实践才是人的真正本质。传统形而上学先是预设一个本质,人然后按图索骥才成其为人。其实这种人不过是一个“位格人”、“科学人”、“僵死人”.马克思指出,人“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中”[10]486.卡西尔则认为,人的本质不能被理解为一种实体性定义,而应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定义。人的本质真相恰是人在反本质中成就自身,实践正好满足了人这种开放的本性,由于劳动着、

实践着你才成为你自己,正如存在主义所言人总有待于去是,人是实践性存在,“实践过程是人相与世界的方式,实践的程度决定了人性的丰度,你实践了多少就有多少本质,并且实践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性的绽放态,实践过程成就了人的本质,本质上人实践过程的停止也就是人现实存在的终止”[23].

其次,人的生存必须在社会关系之中,只有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存在并实现自由。人的生命不能还原为先验形而上学的本质,而是总在与他者的互动关系之中展开。“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个人的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准绳。”[24]

作为社会存在物,人既制约他者又为他者所制约,因此现实自由总是有限性自由,自由的实现又必然地是一个过程。黑格尔说:“哲学有一个显着的特点,与别的科学比较起来,也可以说是一个缺点,就是我们对于它的本质,对于它应该完成和能够完成的任务,有许多大不相同的看法。”[19]5然而哲学毕竟还是哲学,有其一以贯之的形而上学基因:在广义上,哲学就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有着千丝万缕的

关联;在狭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从实体本体论到实践过程本体论的格式塔转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9.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马克思。资本论[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贺来。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开辟的形而上学批判的独特样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3):20-25.

[8]旷三平。在什么意义下说马克思哲学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一个涉及马克思与形而上学“颠覆”的问题[J].哲学动态,2005(10).

[9]贺来。论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深层关系---“形而上学的终结”与“形而上维度的拯救”[J].哲学研究,2009(10).

[10]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杨耕。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社会科学战线,2011

高中哲学唯物辩证法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部分应记的) 一、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 二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三个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辩证法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联系的整体、世界是发展的、世界充满着矛盾。因此,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它们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内部矛盾);唯物辩证法是对前面的肯定,形而上学是对前面的否定。 三、基础知识 ㈠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定义: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表现(结论):⑴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⑵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⑶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特征: ⑴客观性: ①定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②表现: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方法论:①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通过实践加以实现。] ④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⑵多样性: ①定义:由于事物之间的联系条件不同,形成的联系结果也不同,既联系的多样性。 ②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 ③[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的看问题,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客观联系。] ㈡发展的观点 1.发展的趋势:⑴发展的定义:事物的向前、向上、向好的方面、向进步的方向运动的趋势。[方法论:坚定前途是光明的。] ⑵表现:整个世界是发展的:自然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人的认识是发展。 [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3.发展的道路: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的特征: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有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方法论: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 (第一章)

一、辨析题 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第一章)答: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中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 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和作用。是否承认事物是发展的,只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表现之一,它们对立的焦点是承认矛盾及 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否认矛盾及不懂矛盾是发展动力观点的对立。 2、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划分的。而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根据其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 回答来区别的。②唯物论者是可知论者,如果说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者就是片面的。在哲学史上,大多 数唯心主义哲学家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如黑格尔这样一些唯心主义者。只有少数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者3、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第一章)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4、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 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5、有用就是真理。(第二章)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质特征不是有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有用”的时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眼前的,空间范围应该是广泛的而不是狭窄的,“有用”的价值层次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有用”的最终客观判断标准应该是社会生产力 6、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第二章)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 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 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 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 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由于世界 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7、国家是阶级合作的产物。错误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能力。 8、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所以,“人人创造历史”。答:此说法是错误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针对个人而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则是针对整个社会而言的。而“人人创造历史”没有意识到独立的个体人与人民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理所当然的认为,每个人都创造整个社会的历史,将会形而上学和英雄史观。并且,有些反社会发展方向而前行的人的某些行为,不仅不能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他们更不可能“创造”历史。 二、简答题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第一章)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意识和物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唯物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论、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如何解决我国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如何解决我国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体身心健康和国民生计的重大问题。食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仍然存在着食品安全状况差、食品掺假售假、农药残留、有毒有害食品坑害消费者的案例。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和食品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人们清醒地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政府和消费者谈论的焦点。食品安全问题是靠道德约束的,法律法规只有在借助于道德被提升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标准时,才能有效实施。“法德并济”是必要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出在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而《管子·牧民》中则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正之所废,在逆民心”,认为民心的向背关系国家的兴衰。质量安全问题,是个民生问题。事实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均与人民的生活乃至性命息息相关。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且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正反两面性,要求我们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矛盾。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和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显著好转,出口食品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以上。但是,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一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存在不少问题。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档次不高、标准水平低、可靠性不强;有的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农药兽药残留超标问题突出;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质量安全隐患多。二是生产经营秩序不够规范。少数生产经营者特别是一些小作坊偷工减料,掺杂使假;有的市场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个别出口企业不讲诚信,逃避监管,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国外市场。三是监管和执法存在薄弱环节。有的监管部门不认真履行职责,个别执法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监管环节之间衔接不够,重复执法和执法不严同时存在。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我国产品的信誉,损害国家形象,而且直接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危及企业生存。我们要认清形势,正视问题,采取坚决有力的综合措施,多管齐下,切实解决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全面强化质量监管。要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注册备案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特别是对涉及人身健康和安全的产品,要进一步提高生产许可条件和市场准入门槛。要建立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逐步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切实加强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管理,严格药品审评审批,切实保证公众用药安全。严把进出口关,对可能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产品实行质量追溯和召回制度,依法严格检验,严防问题产品进出国门。 二、集中力量搞好专项整治。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因此要着重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餐饮企业以及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等重点单位,农产品、食品、药品和其他关系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及进出口商品等重点商品进行整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局部,全局高于局部。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整治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相互支持,协同配合。在专项整治中,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政治、讲大局、讲纪律,不搞本位主义,不推诿扯皮,不搞地方保护。 三、加强质量法治建设,充分利用政策和法律法规。辩证唯物论要求我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主观符合客观,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从加强源头监管、强化基础、应对贸易保护和歧视、完善应急机制、加强产品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舆论信息工作、强化领导责任等方面,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研究修订《食品卫生法》、《计量法》、《国境卫生检疫法》。最重要的是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依法打击各种质量违法违规行为,切实做到有

近代形而上学

主要内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用形而上学观点解释宇宙的唯物主义哲学;狭义指西方哲学史上第二种唯物主义形态,即16-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 亦称机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例如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哲学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物体是不依赖于人们思想的东西,它是世界上一切变化的基础。世界上除了具有广延的物体之外,不存在其它任何东西。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批判了宗教神学和笛卡儿(法国物理学家,哲学家)的二元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影响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它企图用机械运动的观点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把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引起的发展。离开人的社会性、人的历史发展来研究社会现象,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资产阶级哲学范围内,19世纪中叶在欧洲还曾出现过庸俗唯物主义。它仅仅用生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把意识与物质等同起来,抹杀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唯物主义庸俗化、肤浅化。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第一、它把特定的物质形态误认为是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得出了物质就是原子的不科学的结论。 第二、它把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物质结构的思想同哲学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没能从无限多样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中概括出物质共同的基本特性,使哲学的物质概念得以完善。第三、它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它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而原子论是无法解释社会现象的,这就割裂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不能把唯物主义一元论贯彻到底。 由此看来,形而上学的物质观,虽然肯定世界的本原是原子,但却认为原子是不变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单位。这种观点解释不了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说明不了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也难以驳倒唯心主义的不断进攻。因此,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种物质观必然会被新的物质观代替。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关系

§第25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学目标:通过对学生深入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使学生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二、三、四可知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划清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通过分析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教学难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和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涵义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来源于古希腊文,其早期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的意思。古希腊哲学家把在论辩时揭露和克服议论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的艺术叫做辩证法。柏拉图把辩证法引入哲学,把它作为研究概念思维艺术的专门科学。 2、形而上学是与唯物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源于古希腊文,形而上学的本意是“物理学后编"。从黑格尔开始,就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论。 3、两种对立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 1、为什么说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首先,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即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其次,它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唯物辩证法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因而看不到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不能理解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好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于外力的推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它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组织的物质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是一切现象自我运动的根据的客观真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doc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教案 【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识记:①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②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理解: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及两者的分歧。2.能力方面①逻辑思维能力。本框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与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对比和分析,并进而对学生提出“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综合、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觉悟方面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危害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表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及坚持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学案流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①关于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科技前沿方面的资料。②关于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③你感到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2.思考①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评价克隆人、转基因食品等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的活动对环境有何影响?这给我们什么样的哲学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尝试分析评价你所困惑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你能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评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问题导学1.简述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及根本分歧是什么?答案: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毫不相干的,任何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不受周围环境的制约。第二,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动、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不会有质变,不会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第三,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的矛盾,必然是强调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把事物的一个方面、一种属性绝对化。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 一、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讲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形而上学=第一哲学,第一哲学=树根。有树根就有树干、树枝,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既然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成第一哲学,那么我们不妨就把辩证法看成第二哲学。 什么是形而上学呢?屈原有名句“路漫漫去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就是坎坷、曲折、遥远的意思,全句翻译过来就是~人生道路的道路很曲折坎坷遥远啊,我要百折不挠地去追求最平最直最宽的金光大道啊。形而上学有和这个名句相近的意思,但意义会更广泛,是指追求真理,崇尚科学。 我们过去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是用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当然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认识全错,但是这种舆论至少诱导了我们对形而上学的正确认识。孟子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画一份图纸,不能只用直尺、或只用圆规,当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也是不能只依赖一种哲学思维的,而这里,形而上学好比是一把直尺,而辩证法就好比是一个圆规。他们(形而上学与辩证法)只能各司其职,而不是让一个工种干两份不同的活。形而上学侧重理论研究,辩证法侧重司法实践。 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的形而上学相比,中国古老的《易传系辞》中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亦或被称为象形文字的汉语,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这些人当初是怎么想的呢?为什么会不谋而合呢?简单的说,几者都是围绕着有形体与无形体展开的说明,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把物理学这个有形体,来衬托‘后物理学’也就是形而上学这个无形体,什么是有形体?什么是无形体呢?有形体就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例如人,动物,建筑等等,无形体就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概念,定义、定理等等。如果用电脑来作比喻,主机、显示器、键盘等这些硬件就是有形体,而电脑软件就是无形体。用人作比喻,人的四肢百骸就是有形体,而思想就是无形体。《易传系辞》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二者(安德罗尼克与易经)极为相似,翻译过来就是;对思想理论(无形体)的归纳总结是真理,对物质(有形体)的研究开发应用是科学。现在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来,他们为什么都包含一个几何图形的形字,其实讲无形体,讲思想性的东西不容易被人理解,他们是想通过用有形体作比喻,使人们理解无形体,通过最形象的比喻,来揭示最深奥的道理。 形而上学这四个字蕴含着什么样的含义呢?形就是几何图形,就是有形体,而,是指沿着,上,就是方向,这里指上下左右内外前后所有方向,学,是指研究,计算等。连贯起来翻译就是,研究哲学要像研究几何学一样,几何学是根据有形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分析一下怎样度过有限的大学生活

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活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大学时代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段黄金岁月里,大学生会有一些关键的变化。大学时代是一个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以及逐渐修正,以致成为一个人的人生信仰的阶段;这个时段承载了大学生太多的内容,它这被称为是具有非凡潜力的时光,也是发展潜力的最佳岁月。无论从好坏、真假、善恶、未来前途、等方面来说。 在这轻狂的时光里,一部分要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大学生在修业时也要修德,我们不仅要技术精湛,也要厚德载物。纵然是一工科学生,要成大器,没有深厚的人文修养是不可能的。 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特别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自不待言,大学行能否健康成长关系我国的前途和命运。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大学生就是这个关键时期的建设者与实行实践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从个人方面来讲。大学校园是我们中学理想-上一所完美的大学-终结的地方,高中的努力让我们大家有成为一名在高校就读学生的资格。在这个时期我们可能会没有应有的目标和理想。我们一般都会感到有挫败感、孤独、崇拜、和缺少激情等负面情绪,这已经成为了大学校园的通病! 俗语有云:人无志不可以立。大学生的处在人生最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志。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形为具有导向作用。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他们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有努力的样子,才能发挥在大学生中的示范作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体现,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凝练。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追求真善美,作为我们明辨是非,为人形事的座右铭。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引作用是巨大的。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贡作为行动指南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当代中国大学生大多接受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许多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我们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很多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党的方针政策,心系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危。不少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且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带头表率作用。 从学校方面来讲。学校是学生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为学生有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渡过的)。 学校的管理机制、师资力量、人文底蕴都对学生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学校在发展过程上始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不能顾此失彼。老师、学生、学校构成了一个矛盾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矛盾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矛盾的对立与斗争与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并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的对立面间之间又想到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但是矛盾的同一性与其斗争性是相互的联结的,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是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由学校,学生,老师形成的矛盾网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互不相关、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的哲学学说。 在哲学史上,法国的笛卡儿是一个典型的二元论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 主要代表人物:十七世纪英国的唯物主义者有培根、霍布斯、洛克;十八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十九世纪德国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近代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A)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例如霍布斯就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他在《利维坦》一书的序言中把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拉美特利更干脆地宣布:“人是机器”。认为人归根结蒂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着爬行的机器而已。 B)形而上学性。就是说,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是说,他们在自然领域内是唯物主义,而一走进社会历史领域便陷入了唯心主义。他们不知道社会基本矛盾,更没有找到社会发展最根本的经济原因。他们往往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理性”看作社会历史。 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比如,培根就提什么“二重真理论”,把人的知识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人的知识就如同水一样,有的是从天上降落的,有的是从地下涌起的;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的“启示”。这就为神学信仰留下了一块地盘。 当然,这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教会势力十分强大,为了给科学发展争得一块地盘,培根不得不调和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他曾向教会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 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 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历史走得更远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要多得多。” [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 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结论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用处。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2.【材料1】英国着名历史学家,英国学术院院士霍布斯鲍姆指出,给确定某一具体思想方式或者观点是能否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作依据的,“是在纪末大致定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美国着名学者海尔布隆纳在标准问题上有着与霍布斯鲍姆相近的看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可以得到“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来源于“同一套前提”,它是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凡是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分析,即使作者本人并不如此认定”。这“同一套前提”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唯物主义历史观,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法,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 【材料2】1934年,当德国共产党的理论家卡尔?科尔施还没有彻底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在这章中,科尔施力图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的特殊看法来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些看法的要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原理,包括那些上具有普遍性的原理,都带有特殊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实证的,而是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不是现在处于肯定状态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显得日益分崩的正在衰亡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目的不是观赏现存的世界,而是对它进行积极的改造。 【材料3】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认为:“我们姑且假定新的研究完全驳倒了马克思的每一个个别的论点。即使这点得到证明个严肃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仍然可以毫无保留地接受这种新结论,放弃马克思的所有全部论点,而无须片刻放弃他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以,正统马克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者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统仅仅是指方法。”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