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5-限时规范训练

15-限时规范训练

15-限时规范训练
15-限时规范训练

15.论述类文本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2分)

决斗

谭延桐

①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风俗:决斗。

②当两人发生了龃龉或冲突,各执一端,互不相让时,便约定时间地点,并邀请证人,兵戎相见。显然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格斗。普希金便是在这样的决斗中死去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一个好端端的生命为什么要让它在决斗中毁灭呢?一个鲜活的生命转眼间便倒下了,倒在了他人的咒语和狂笑里,倒在了别人的谈资里,倒在了死不瞑目的时间里,还有比这更残忍的吗?——这样的斗法,形式上虽然废除了,但实质还在。

③这便是精神上的决斗。

④自己跟他人,自己跟自己。而最主要的,还是自己跟自己,两个“我”之间的争斗和较量。这里虽然没有《战国策·秦策二》中所说的“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的惨重,却也不乏刀光剑影,鹰瞵鹗视,兔起鹘落。这样的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当一种想法不尊重另一种想法,一种做法不苟同另一种做法,一种观念不赞成另一种观念,一种眼光不欣赏另一种眼光,一种存在不承认另一种存在,一种梦想不欢迎另一种梦想时,矛盾便种下了,仇恨便发芽了,决斗便开始了。只是这样的决斗,没法约定时间地点,它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发生,或者说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证人在场,或者说只有“自己”这个既是决斗士又是证人的双重角色在场,或者说只有时间这个最公正的证人在场。输赢也便常常是模糊的,说不清楚的。——当然那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有定论的。

⑤这样的决斗,使用的当然都是隐性武器,比如操守,比如胸怀,比如学养,比如智慧,比如意志,比如毅力。一来二去,也便见出了高低。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武器实在是称得上定夺乾坤的将军、元帅。凑手的武器,只要有钱是能够买得到的;称心的武器,花再多的钱也未必。要得心应手,自己动手铸造武器是惟一的好办法,把自己的骨血、心跳、体温、气息、汗水、泪水、抗争、隐忍、渴望、呼唤、祈祷、祝福等等统统融在一起,加上天地之神气、日月之精华,加上先哲之睿智、圣贤之明慧,一把好剑就铸成了,或一支好枪就做好了。铸器的目的,当然最终还是使自己也成为一种武器。一种“非手、非竹、非丝、非桐,得之心符之手,得之手符之物”的上好武器。

⑥愚公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和愚公的“傻气”颇有些相似的西西弗斯也称得上一件上好的武器;“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的阿基米德,“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的贝多芬,在苦斗中高喊着“人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桑提亚哥,“把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的阿甘,无一不是一件上好的武器。

⑦我听说一位老人,八十多岁了,还坚持每天去登山,二十多年了,风雨无阻。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还听说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一边照顾着常年卧床不起的父母的生活,一边上学读书。这不是“决斗”是什么?我曾在报上读过这样一个特写:一位像百合花一样年轻的生命,明明知道死神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窥视着她,觊觎着她,折磨她,依然平静地、坚忍地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散文,还有一部长篇……这不是“决斗”,又是什么?

⑧自我决斗,看上去并不轰轰烈烈,甚至是冷冷清清的。这种精神上的决斗,从来就拒绝热闹。它像地火似的,燃烧着,突然一个耀眼的火光,那是它的灵感,或激动。

⑨我理解这样的决斗。

⑩一个优质的生命就应该是这样趋于完成的。这应该是一种优秀传统。如果这样的传统被抹杀了,废除了,世界也就空洞了,地球也就变成了零。

1.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精神决斗”,请结合全文分点概括“精神决斗”的特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精神决斗的对象主要是自己。(2)精神决斗的起因是思想观点上的矛盾。(3)精神决斗使用的武器是隐形武器。(4)精神决斗从来都拒绝热闹(或:精神决斗常常在静默中进行)。(5)精神决斗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6)精神决斗只有自己或时间这个证人在场。

(7)精神决斗的输赢常常不是马上能够决定的。

2.结合文意.概括说明一个人怎样才能把自己铸造成为“上好武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把自己的身心、情感、意志、希望等融合在一起;②吸取自然的精气;③吸取先哲的智慧

3.简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并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由欧洲的决斗风俗引出精神决斗这一话题,然后阐释精神决斗的基本特征,再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形象阐释精神决斗,最后点明精神决斗的意义。这样安排的好处是:(1)形象生动,吸引读者;(2)逐层深入,思路清晰,便于读者深入理解精神决斗的内涵及意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8分)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①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们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②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

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③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④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⑤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____)谈不到,广泛的博通(____)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⑥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做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1940年2月4日“星期论文”专栏)

4.第①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层级要求B。解答时,要注意理解文中的关键字,再联系文章的整体立意准确把握这个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所指。

答案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

5.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要求B。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答案 D

6.第⑤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要求C。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本段的第一、第二句话,概括后便是。

答案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

7.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要求:分析综合C。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对原文充分阅读,分别找出作者说明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答案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

8.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运用。先对原文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然后熟练地运用文中作者对“通人”

的表述复制到这几位人物身上。

答案鲁迅在我们中国文坛、教育,乃至是革命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