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中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发展历程

2008-11-26 13:44 heyun770等2人|分类:社会民生|浏览1222次

2008-11-30 16:54网友采纳

miaozy1212|四级

我们刚考了,答案交了,记得不太清楚....

不过提供一下参考吧,

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里程碑。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我们不能再像面对非典那样仓促应战,而要沉着应对,有章可循。章从何来?这就是应急预案。

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就开始编制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

2005年初,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国应急管理纳入了经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轨道。。

“到2005年底,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而成,这是第二个里程碑。” 2006年,政府开始编制并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该规划的发布和实施,是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

加上法案的实施07年,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正确答案也是按年份给出的.

相关链接-:美国的应急管理体系

第四节应急管理生命周期

一、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内涵

二、应急管理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

相关链接-:FEMA应急管理的四阶段

第五节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应急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一节应急管理体制

一、应急管理体制的内涵

二、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

相关链接-:美国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二节应急管理机制概述

一、应急管理机制内涵

二、我国主要的应急管理机制

第三节应急决策机制

一、应急决策机制内涵

二、应急决策的阶段划分

三、应急决策机制构建

第四节协调联动机制

一、我国城市应急协调联动系统的模式

二、我国协调联动机制的发展状况

三、我国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的完善

相关链接-:国外协调联动机制要览

第三章应急管理法制

第一节我国的应急管理法制

一、应急管理法制的内涵与特征

二、我国应急法制的构成

第二节《突发事件应对法》解析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背景

相关链接-:《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缘由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总体思路

三、《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性质与内容解析

第三节我国应急管理的法制问题分析

一、应急法制的内容缺失

二、应急法制的内容冲突

三、应急法制的实效性不足

第四节我国应急管理法制的完善

一、制定《紧急状态法》与重要单行法

二、增强应急法制的协调性

三、提高应急法制的可操作性与适应性

相关链接-:甘肃省现有应急管理法规

第四章应急预案

第一节应急预案的内涵

一、应急预案的概念及编制目的

二、应急预案的分类

第二节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

一、应急预案的文件层次

二、应急预案的结构与内容

第三节应急预案的编制

一、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

二、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

三、应急预案编制中的关键问题

四、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

相关链接-:XXX省政府办公厅机关大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第四节应急预案的演练

一、应急演练目的

二、应急演练的原则

三、应急演练分类

四、应急演练的基本内容

相关链接-甘肃省地震应急救援桌面推演脚本(节选)第五节《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解析

一、编制总体预案的历程及其意义

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预防与应急准备

第一节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一、风险管理中的风险评估

二、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三、风险评估在应急预案中的应用

第二节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

一、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的内涵

二、我国关键基础设施的防灾标准

相关链接-: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三、基础设施抗灾标准的实施

第三节应急避难所建设

一、应急避难所的类型

二、应急避难所的规划

相关链接-: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

第四节应急物资资源准备

一、应急物资资源准备的内涵

二、我国应急物资准备体系

三、应急物资资源的配置

相关链接-:应急物资分类及产品目录

第五节应急人力资源准备

一、应急人力资源准备的组建

二、应急人力资源的管理

三、应急人力资源的培训演练

第六节应急信息资源准备

一、应急信息资源准备的内涵

二、应急信息需求

三、应急信息管理流程

第七节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

一、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内容

二、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应急知识教育与培训的策略

相关链接-:美国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构成

第六章监测与预警

第一节突发事件信息监测

一、突发事件信息采集

二、突发事件信息研判

三、突发事件信息编报

第二节突发事件预测

一、突发事件预测的特殊性

二、突发事件预测的专业机构

三、突发事件预测案例举要

第三节突发事件预警

一、突发事件预警概述

二、自然灾害预警管理

三、事故灾害预警管理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管理

五、社会安全事件预警管理

第七章应急处置与救援

第一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一、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原则

二、应急处置的环节

三、应急处置的措施

案例- 特大地震灾害中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措施四、应急救援系统

第二节应急处置中的资源调度

一、应急物资的筹措

二、应急物资调度

三、应急物资的运输

案例- 省际协调在年河南省雪灾应对中的作用

第三节应急处置中多元主体的协调

一、突发事件社会动员机制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参与主体构成

三、多元主体的协调

四、我国重大灾害应急管理接受国际救援的模式构想

第四节应急处置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沟通

一、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

二、应急处置中的媒体沟通

第五节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心理救助

一、心理救援的基本观念和原则

二、心理救助的对象

三、突发事件心理救助的实施

相关链接-: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人员必读

第八章恢复与重建

第一节灾情调查与评估

一、灾情调查

二、灾后损失评估

第二节恢复重建规划及其编制

一、规划体系及主要内容

二、规划的编制及组织实施

第三节短期恢复与长期重建

一、恢复重建的主要内容

二、短期恢复

三、长期重建

四、重建中的几个问题与策略

第四节恢复重建的监管

一、跟踪评估与实时监管

相关链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跟踪审计

二、外部监督与审计

第九章应急管理平台

第一节应急管理平台的内涵

一、应急平台的含义

二、应急平台的地位

三、应急平台的功能

第二节应急管理平台的框架体系

一、中国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结构

二、应急平台架构及其技术体系

第三节应急管理的典型应用系统

一、应急联动指挥系统

二、紧急疏散决策支持系统

三、车载移动指挥系统

四、应急通讯及呼叫中心系统

相关链接-:典型的应急管理平台

相关链接-:国外典型的应急管理系统

第十章应急管理能力与评估

第一节应急管理能力的概述

一、应急管理能力的内涵

二、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

相关链接-:提高国家综合减灾能力的八项任务

第二节应急管理能力评估

一、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内涵

二、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相关链接-:典型发达国家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概览

第三节基层政府与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

一、基层政府的应急能力建设

相关链接-: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步骤及技能

相关链接-: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的思路

二、社区的应急能力建设

相关链接-:FEMA的应急能力考试

相关链接-:危机发言人的任务、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相应的技能附录一中国部分应急管理网站一览

附录二国际组织及部分国家应急管理网站

附录三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显示全部信息]

TOP书摘

第一章应急管理引论

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如何进行最优决策、如何减少或避免其发生的研究。

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不确定性的灾难伴随左右,人们在应对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经验方法。直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真正开始全面认识各种灾难,对应对工作进行系统化研究,应急管理才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公众视线。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应急管理开始纳入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以建设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为核心内容加速推进。

本章阐述了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分类分级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应急管理的内涵及作用等基础性问题,分析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特征以及应急管理周期的阶段划分,并对国外应急管理的体系及应急管理状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剖析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节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源于其所对应的客体——突发公共事件在人们身边不断出现。实际上,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和突发灾难在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并非罕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整个文明史就是一部灾难史或灾难应对发展史。然而,人们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这一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分析却只有很短暂的历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清突发公共事件的本质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步。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一般而言,有些重大突发事件会构成危机,有些突发事件则可能引发或演变为危机,所以,必须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与分级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是我国常见、频发的危机类型,它分布广、损失大,平均每年造成1万多人死亡,200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例如平均每年有10次台风和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造成重大损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均每年造成上千人的死亡,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从甘肃省的省情来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局地暴雨洪水、河流超标准洪水、水库垮坝洪水和干旱缺水等水旱灾害,暴雨、冰雹、暴雪、沙尘暴、寒潮、霜冻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2.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甘肃省的可能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建设工程、公共场所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供气、供暖等城市生命线事故,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核事故与辐射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3.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就甘肃省而言,其可能的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级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下文以《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为例,说明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2007年,甘肃省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部门规定,结合实际,制定了《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本节将举例说明甘肃省部分自然灾害的分级标准,其他类型的分级标准,参见《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

1.水旱灾害

Ⅰ级水旱灾害:

(1)大中型水库和重点小型水库水位达到校核洪水位,实测或预报上游河道来水仍在增加;大中型水库大坝突然出现裂缝、滑坡、渗漏管涌等险情;大中型水库所在区域发生地震;大中型水库溃坝。

(2)黄河兰州段发生100年一遇及以上洪水;临夏、平凉、天水、陇南4座重点防洪城市所在河流发生特大洪水。

(3)山洪围困30人以上,并威胁其生命安全;死亡与失踪30人以上;影响1000名以上群众正常生活。

(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路网公路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5)全省范围发生特大干旱。

Ⅱ级水旱灾害:

(1)水库水位达到设计洪水位,实测或预报上游河道来水仍在增加;重点小型水库突然出现裂缝、滑坡、渗漏管涌等险情;重点小型水库所在区域发生地震;重点小型水库溃坝。

(2)黄河兰州段发生10年一遇以上、100年一遇以下洪水;临夏、平凉、天水、陇南4座重点防洪城市所在河流发生大洪水;县级以上城市所在河流发生特大洪水。

(3)3大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河段发生大洪水以上的洪水。

(4)山洪围困15—29人,并威胁其生命安全;死亡与失踪10—29人;影响500名以上、1000名以下群众正常生活。(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路网公路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

(6)全省范围发生严重干旱;多个市州发生特大干旱。

Ⅲ级水旱灾害:

(1)水库水位超过汛限水位,实测或预报上游河道来水仍在增加;小型水库突然出现裂缝、滑坡、渗漏管涌等险情;小型水库所在区域发生地震;小型水库溃坝。

(2)县级以上城市所在河流发生大洪水。

(3)3大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河段发生较大洪水。

(4)山洪围困5—14人,并威胁其生命安全;死亡与失踪4—9人;影响200名以上、500名以下群众正常生活。

(5)全省范围发生中度干旱;多个市州发生严重干旱。

Ⅳ级水旱灾害:

(1)县级以上城市所在河流发生较大洪水。

(2)3大流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河段发生一般洪水。

(3)预报出现局地大雨或者暴雨天气过程;山洪围困1—4人,并威胁其生命安全;死亡与失踪1—3人;影响100名以上、200名以下群众正常生活。

(4)多个市州发生中度干旱。

2.气象灾害(含农业冻害)

Ⅰ级气象灾害:

(1)特大暴雨、雷电、暴雪、龙卷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2)低温冻害受灾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畜牧业受灾损失5000万元以上。

(3)包括甘肃省在内的1个或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将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会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

(4)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可能对甘肃省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Ⅱ级气象灾害:

(1)暴雨、雷电、冰雹、龙卷风、暴雪、寒潮、沙尘暴、大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2)低温冻害受灾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5—20%;畜牧业受灾损失3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3)对全省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

(4)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铁路、国家高速路网公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

Ⅲ级气象灾害:

(1)暴雨、冰雹、龙卷风、暴雪、寒潮、沙尘暴、大风等造成5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2)低温冻害受灾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0—15%;畜牧业受灾损失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

(3)对全省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较大影响的高温、干旱、雷电、大雾、寒潮、低温、霜冻、干热风、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

(4)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铁路、国家高速路网公路连续封闭6小时以上。

Ⅳ级气象灾害:

(1)暴雨、冰雹、龙卷风、暴雪、寒潮、沙尘暴、大风等造成3人以上、5人以下死亡;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2)低温冻害受灾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下;畜牧业受灾损失1000万元以下。

(3)对3个以上市州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较大影响的高温、干旱、雷电、大雾、寒潮、低温、霜冻、干热风、下击暴流等气象灾害。

(4)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铁路、国家高速路网公路连续封闭2小时以上。

3.地震灾害

Ⅰ级地震灾害:

(1)造成30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

(2)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

Ⅱ级地震灾害:

(1)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

(2)发生在省内5.0级以上地震。

(3)发生在周边省区6.5级以上地震。

(4)震级未达到上述标准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或严重影响的地震。

Ⅲ级地震灾害: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Ⅳ级地震灾害:造成20人以下死亡;造成一定经济损失。

4.地质灾害

Ⅰ级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0人以上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亿元以上的灾害险情。

(3)造成大江大河支流被阻断,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Ⅱ级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灾害险情。(3)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路网公路、民航和航道中断;严重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地质灾害。Ⅲ级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

Ⅳ级地质灾害:

(1)因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造成3人以下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

(2)受地质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下;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如上所述,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众多,每类突发事件都具有其独有的特点。但总体而言,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突发性

绝大多数突发公共事件是在人们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使社会的有序发展受到干扰。由于事发突然,首先,人们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会产生烦躁、不安、恐惧等情绪;其次,社会在资源上没有做好充分的保障准备,需要临时调集各类应急资源;再次,管理者在措施上没有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处置措施。虽然有些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由于真是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难以准确预见,同样具有突发性。

(二)不确定性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一是发生状态的不确定性。具体突发公共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何种形式和规模爆发通常是无法提前预知的。有些自然灾害通过科技手段和经验知识,能够减少某些不确定因素,但是很难确定哪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结果。二是事态变化的不确定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后,由于信息不充分和时间紧迫,绝大多数的决策属于非程序化决策,响应人员与公众对形势的判断和具体行动以及媒体的新闻报道,都会对事态的发展造成影响。许多不确定因素在随时发生变化,事态的发展也会随之出现变化。

(三)破坏性

突发公共事件的破坏性有有形的和无形的、现时的和长远的之分,其破坏性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对公众生命构成威胁、对公共财产造成损失、对各种环境产生破坏、对社会秩序造成紊乱和对公众心理制造障碍。在危害发生后,由于人们缺乏各方面的充分准备,难免出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破坏,打断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节奏,引发公众心理不安、烦躁和恐慌情绪。有些破坏时暂时性的,随着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结束逐步消除;而有些破坏产生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达百年、数百年。如果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不当或不及时,肯还会带来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造成难以预计的不良后果。

(四)衍生性

衍生性是指由原生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而导致其他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分两种情况考虑:一种情况是衍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低于原生突发公共事件,社会的主要力量和精力集中于原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应急活动的主要对象不会发生改变;另一种情况是衍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高于原生突发公共事件,从本质上讲,问题的主要矛盾已发生了转移,应急活动的主要对象已产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调整社会力量和精力,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第二种情况只有少数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多数情况是由于处置时对问题考虑不周和控制失误所致。

(五)扩散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地区、地域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更加突出,是的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不再仅仅局限于发生地,会通过内在的联系引发跨地区的扩散和传播,波及其他区域,形成广泛的影响。而且有些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带有一定的国际色彩,其产生的背后具有某些国际势力的支持,自然会出现联动效应,比如恐怖事件、社会骚乱,这会给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带来更大的难度。

(六)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突发公共事件会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影响,其影响涉及的主体是公众、而不是社会个体。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整个社会会重新审视以往的群体价值理念,通过认识和思考,重新调整社会系统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重新塑造自身的基本价值观。

相关链接1-1:我国转型期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和态势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改革开放触及到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社会制度系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家庭制度)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在社会发展序列上恰好对应着“非稳定状态”的频发阶段。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形成诸多不稳定因素,也就存在形成不同危机的可能。就现实观察而言,我国转型期的危机形态总体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

我国不仅自然灾害频繁,随着社会的转型,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也日益增多。首先,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领域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破坏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种类在增加。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扩大,我们也面临着来自生物因素、有毒化学物质、核辐射、电脑病毒等的潜在威胁。第三,由于全球化,不恰当的现代医疗活动,城市化、环境变化、社会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使得我们所要面对的疾病威胁增多。第四,经济快速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制度漏洞和真空,一些大规模的生产事故和人为灾害时有发生。第五,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所引发的社会冲突日益增多。

(二)危机事件呈现高频次、大规模

近几年我国发生多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尤其是矿井重大安全事故接连不断,特别是同构性的重大事故的接连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阴影。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介绍,我国现正处于第五次安全事故频发高峰期,每年平均直接损失在1000亿元,加上间接损失要超过2000亿元,而各种事故造成平均每天死亡200人。与此同时,各地严重的治安案件数量不断增加,地区性的恶势力有所抬头。而且,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的头目往往有“保护伞”、“黑后台”,甚至有执法机关人员通风报信、协助作案。此外,在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群体性冲突中,参与及波及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三)危机事件的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

据信访部门调查,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幕后有人策划、煽动和组织,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更是如此。随着组织性趋向明显,群体性事件呈现出持续性和反复性的态势,闹事方式不断升级,规模不断扩大,对抗性不断加剧。日益增多的各类群体型突发事件不仅交通要道受堵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这些行为的出现,无形中破坏了社会整体的行为程序,具有十分危险的群体行为误导可能性。一旦社会的安全管理体系出现失控(诸如民用爆炸品、枪支的管理),发生类似石家庄、陕西横山爆炸等惨案,其后果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四)危机波动方式多元,震动频度增大

由于目前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敏感性、连带性很强,聚集效应明显,而且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传播渠道多元化,国内外各类反动势力有机可乘,利用我国政府旧有的处理方式和群众心理,在各类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制造各种谣言惑众,煽动群众采取过激行为。尤其在各类民族问题以及邪教的处理问题上,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利用网络,散布反动言论,组织地下非法活动,唯恐天下不乱。着危机波动方式朝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危机事件可能引起的震动频度明显增大。

(五)危机事件国际化程度加大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危机事件的发生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互动性,这增加了危机事件的应对难度。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国际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都会程度不同地波及到我国(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特别是“9?11”事件发生后,一些利益集团和组织利用非军事方式和手段,对敌对方的一些战略目标进行非常规袭击,这种现象引起了国际军事理论界和安全专家的密切关注。第二,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强,国内的极端个人及组织往往与各类国际反华势力紧密勾结,互为呼应,严重危害我国国家安全。第三,随着中国的稳定发展,中国公民在境外的人身、财产安全也常常受到威胁,成为各类恐怖主义直接或间接的目标。

应急管理概论(一)

日期:[2011-11-30] 消息来源:应急办

应急管理概论(一)

第一章导论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2001年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2003年中国的“非典”爆发及世界范围内的禽流感流行、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泰国由于领导人更替引发的全国性骚乱、2008年中国四川“5·12”汶川8?0级地震、2009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和2010年中国青海“4·14”玉树7?1级地震等。这些事件的多样性、不可预知性和破坏性,对世界各国乃至全人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预防、应对这些事件并尽快消除其影响,即对这些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如何把应急管理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即把应急管理工作理论化,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理论界面对的重大课题。

第一节应急管理的概念

一、应急管理的内涵

“应急管理”一词来源于英文emergencymanagement,是指政府、企业以及其他公共组织,为了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所进行的预防、响应、处置、恢复等活动的总称。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应急管理贯穿于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全过程。②应急管理是事前、事后的管理和事发、事中的应急的有机统一。

应急管理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它涵盖4类活动:①预防、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②响应、应对突发事件。③控制、减轻突发事件的社会危害。④清理、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归纳起来,应急管理就是围绕突发事件而展开的预防(Precaution)、响应(Response)、处置(Handling)、恢复(Recovery)的活动。

所谓“预防”是指减少影响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或人为风险,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如实施建筑标准、推行灾害保险、颁布安全法规、制定应急预案、建立预警系统、成立应急中心、进行救援培训、开展应急演练等;所谓“响应”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采取的行动,如研判信息、发布预警、启动应急预案等;所谓“处置”是指采取措施以挽救生命、减少财产损失,如调动资源控制突发事件的扩大、升级,提供医疗援助、组织疏散与搜救等;所谓“恢复”既指按照最低运行标准将重要生产生活支持系统复原的短期行为,也指推动社会生活恢复常态的长期活动,如清理废墟、控制污染、恢复生产、提供灾害失业救助、提供临时住房等(表11)。

按照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完整的应急管理过程应包括预防、响应、处置与恢复重建4个阶段,分别发生在突发事件的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其中,每一个阶段都要求采取有力的应急管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突发事件的升级和扩大。(一)事前——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

应急管理要贯穿“预防为主”方针。在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采取措施,着力降低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脆弱性,要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同时,要经常对所在区域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对危险源进行持续的、动态的监测,并开展有效的风险评估,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处置。对于即将演变为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及时预警使社会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采取避险行动,尽量减少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二)事发——预警与应急响应阶段

应急响应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急管理者研判事件信息,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协调各方面力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信息研判是至关重要的,一定要快速、准确,以避免应急响应失当。

(三)事中——处置与应急救援阶段

应急处置是指应急管理者在时间、资源的约束条件下,控制突发事件的后果。即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尽可能详细地掌握事件情况,迅速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有效救援措施,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级。

处置过程需要大量的非常规决策。应急管理者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进行创新性决策,要遵照预案,但又不能固守预案。不遵照预案,就无章可循;但固守预案,突发事件的瞬息万变又可能令预案的作用丧失。

(四)事后——评估与恢复重建阶段

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完成后,应急管理者必须清理现场,

表1—1 应急管理的阶段和内容

应急管理的阶段应急管理的内容

预防与应急准备: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避免应急行动的相关工作,任务集中在建立应急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及完善应急保障系统等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制定应急预案

准备应急资源

开展应急宣传、培训与演练

制定应急法律法规和政策

制定各种应急管理制度、安全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开展风险隐患排查

进行安全技术研究

预警与应急响应:突发事件发生时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快速应对事件发生,提高应急行动能力研判信息

紧急会商

启动应急预案

协调应急队伍和资源开展应急处置通报情况

处置与应急救援: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目的是保护生命,使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减小到最低程度,有利于恢复开展应急救援行动,控制事态恶化和扩大疏散和避难

评估与恢复重建:在应急处置结束后立即进行,目的是使生产、生活恢复到正常状态或得到进一步改善清理废墟、消毒、去污评估损失、保险赔付恢复生产生活

灾后重建

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并据此组织各种力量,消除突发事件对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的心理的影响。

不仅如此,应急管理者还应该开展应急调查、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处置措施进行彻底、系统的调查;对应急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估,剖析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责成有关部门逐项落实,从而提高预防突发事件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二、应急管理的特点

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事务,既是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也是社会公众的法定义务。同时,应急管理活动又有法律的约束,具有与其他行政活动不同的特点。

(一)政府主导性

应急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其他公共组织,其中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政府起主导性作用。政府主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政府主导性是由法律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从法律上明确界定了政府的责任。②政府主导性是由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决定的。政府掌管行政资源和大量的社会资源,拥有组织严密的行政组织体系,具有庞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这是任何非政府组织和个人无法比拟的行政优势,只有由政府主导,才能动员各种资源和各方面力量开展应急管理。

(二)社会参与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从法律上规定了应急管理的全社会义务。尽管政府

是应急管理的责任主体,但是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突发事件应对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2003年我国发生的“非典”疫情和2008年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才战胜了突如其来的灾难。

(三)行政强制性

应急管理主要是依靠行使公共权力对突发事件进行管理。公共权力具有强制性,社会成员必须绝对服从。在处置突发事件时,政府应急管理的一些原则、程序和方式将不同于正常状态,权力将更加集中,决策和行政程序将更加简化,一些行政行为将带有更大的强制性。当然,这些非常规的行政行为必须有相应法律、法规作保障,应急管理活动既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需正确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应急管理权限,同时又可以以法律、法规作为手段,规范和约束管理过程中的行为,确保应急管理措施到位。

(四)目标广泛性

应急管理以维护公共利益、社会大众利益为己任,以保持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换句话说,应急管理追求的是社会安全、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关注的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大众利益,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为全社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

(五)管理局限性

一方面,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应急管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发生后,尽管管理者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但指挥协调和物资供应任务十分繁重,要在极短时间内指挥协调、保障物资,本身就是一件艰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没有出现过的新的突发事件,物资保障更是难以满足。加之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社会公众往往处于紧张、恐慌、激动之中,情绪不稳定,加大了应急管理难度。

三、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一)基本原则

应急管理关系到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涉及政府的应急职能部门,必要时需要多部门联动并协调合作。因此,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负责做好本区域的应急管理工作。在政府应急管理组织的协调下,各相关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负责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与政府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相匹配的应急体系。

3、预防为主,防救结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和部门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快速应对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救援力量的骨干作用和社会公众的基础作用。

5、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动员企业及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依靠公众力量,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同时,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6、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7、信息公开,引导舆论。在应急管理中,要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透明、信息公开,但是,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地对社会公众的舆情进行监控,了解社会公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对舆情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

(二)基本任务

应急管理基本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预防准备。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要通过应急管理预防行动和准备行动,建立突发事件源头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制度,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准备。

2、预测预警。及时预测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向社会预警,是减少突发事件损失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应急管理的主要工作。采取传统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预测,将突发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旦发现不可消除的突发事件,及时向社会预警。

3、响应控制。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实施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区域的突发事件,应快速组织相关应急职能部门联合行动,控制事件继续扩展。

4、资源协调。应急资源是实施应急救援和事后恢复的基础,应急管理机构应该在合理布局应急资源的前提下,建立科学的资源共享与调配机制,有效利用可用资源,防止在应急救援中出现资源短缺的情况。

5、抢险救援。确保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及时、有序、科学地实施现场抢救和安全转送人员,以降低伤亡率、减少突发事件损失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任务。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的突然性,发生后的迅速扩散以及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的特点,要求应急救援人员及时指挥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或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同时在撤离过程中积极开展公众自救与互救工作。

6、信息管理。突发事件信息的管理既是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的源头工作,也是避免引起公众恐慌的重要手段。应急管理机构应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如综合信息应急平台,保持信息的畅通,以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

7、善后恢复。应急处置后,应急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安抚受害人员及其家属,稳定局面、清理受灾现场、尽快使系统功能恢复或者部分恢复上,并及时调查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性质,评估危害范围和危害程度。

第二节应急管理的对象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发生发展全过程管理,是突发事件事前、事后的管理与事发、事中的应急的有机统一。换句话说,应急管理的对象是突发事件。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为了阐明突发事件的确切含义,需要对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辨析。

(一)突发事件与危机

《辞源》将“危机”解释为潜伏的祸端。《现代汉语词典》对“危机”有两种解释:一是“危险的祸根”,如危机四伏;二是“严重困难的关头”,如经济危机。在英文中,与“危机”一词对应的是“crisis”,该词源于希腊语“krisis”,意思是鉴别或判定。“危机”最初是一个医学用语,指人濒临死亡、生死难料的状态,有生的可能,又有死的威胁,后被演绎为描述人们不愿面对、不可预期、难以控制的局面。汉语“危机”这个词中的“危”和“机”分别代表着“危险”和“机遇”两层意思,两者处于极端对立之中,因此“危机”的发展变化常常极富戏剧性效果。在对危机的研究中,通常把“危机”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但理论界往往根据危机发生的领域将“危机”分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宗教危机、生态危机等。当几种危机互相作用、同时迸发时,就会出现严重的综合危机。

作为一般概念,“危机”这个词在某些领域被滥用或不准确地使用,“危机”几乎成了“事故”、“分裂”、“灾害”、“灾难”的代名词。实际上,它们并不完全等同,“危机”有其内在规定性。

就一般意义而言,危机具有以下特性:危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危机具有时间紧迫性,需要立即处理;危机发生的领域很广,不仅仅局限于组织;危机是一种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这种负面影响可以是潜在的,也可以是显性的。

突发事件与危机具有以下共同点:①两者都是负面事件,即都会给社会、组织或个人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危害或负面影响。②两者都需要紧急处理,如果处理不及时,其损失危害将会更大、负面影响将更为恶劣。③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即两者所造成的损失危害不确定,所持续的时间不确定,发展态势不确定。

两者除了共同点以外,也有一些区别。突发事件虽然对社会的影响不是转瞬即逝的,但突发事件所涵盖的时间外延相对较窄。而危机的形成往往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

虽然突发事件与危机都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事件,但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是显性的、现实的,人们可以感觉得到;而危机的负面影响既可以是显性的、现实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潜在的,人们可能一时还无法感觉得到。

突发事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发性,出人意料。危机一般以某一事件为契机或导火线,即通过偶然的、独特的突发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说,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突发事件就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危机;突发事件往往成为危机的先兆和前奏,或充当引发危机爆发的原因。在逻辑上可以说,危机必定是突发事件,然而突发事件未必就形成危机。

事实表明,许多突发事件本身就是危机的一部分,并且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当突发事件因处理不当而导致失去控制,使之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时,危机便形成并开始扩大化。在这种情况下,突发事件就等同于危机。如果某些突发事件处理得及时、得当,就有可能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从而就不会演变为危机。

(二)突发事件与风险

词典对风险的界定是“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风险管理的经典著作《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将风险定义为:特定情况下那些可能发生的结果的差异性。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或对风险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

就一般意义而言,风险事件具有以下特性:①不确定性。风险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它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导致风险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②相对性。风险事件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它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个人或组织,风险事件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认定的风险事件,对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来说,有可能不是风险事件。③预期损害性。对于认知某风险事件存在的个体或组织而言,该风险事件是有预期损害性的,其损害性的大小程度与个体或组织所认知的风险大小成正比。

突发事件与风险的联系:①风险包含了许多可能出现的结果,风险事件是指包含有消极结果部分的事件,也就是说,风险事件一定是会带来损失的事件。②突发事件和风险事件都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事件的发生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状况不确定;事件的后果及其严重程度不确定。③突发事件和风险事件可以说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当风险的“预期损害性”变为现实,即造成事实上的损害时,风险事件便在向突发事件靠拢。相对于突发事件而言,风险为零。

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对风险事件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听到突发事件时,会作出强烈的反应,如表现出紧张或非常的关注,也就是说,突发事件是难以接受的。当人们听到风险事件时,会不以为然,所以,相对来说,风险事件是可以接受的。

突发事件一般是事物质变的结果,而风险事件可以是事物量变过程中造成的损失。当风险事件的“可能性”变为现实后,即比预期更为恶劣的因素积累达到质变时,突发事件就可能随时发生。

风险事件更多的是与人或社会的因素相关联,而突发事件既包括社会性事件,也包括由纯自然原因而引发的事件。

(三)突发事件与事故

“事故”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accident”,意思是未曾预料、不希望发生的意外事件、偶然事件、机会事件或附带事件。

《辞海》中把事故解释为意外的变故或灾祸,如韩愈《上张仆射书》曰:“非有疾病事故,辄不外出。”《辞海》的解释是:现在事故一般指工程建设、生产活动与交通运输中发生的意外损害或破坏。有的事故是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为当前人们所不能全部预防的;有的事故是由于设计、管理、施工或操作时的过失所引起的,后者称为责任事故。这些事故可以造成物质上的损失或人身的伤害。《现代汉语词典》对事故的解释是“意外的损失或灾祸(多指在生产、工作上发生的),如工伤事故,责任事故”。

事故具有以下特性:事故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事故产生的必备条件是事故隐患,由此衍生出事故的四大特性,即潜在性、因果性、条件性和偶然性;潜在性是指事故隐患在发展之初的孕育阶段,存在的方式一般为隐匿的、潜在的,随着生产的每个过程随机变化,事故逐步向显性发展;因果性是指事故的隐患产生、存在和发展以及转化为事故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且都要经过一个过程;偶然性是指事故隐患发展成为事故,是一个偶然的随机事件。两者除了联系以外,还有区别。风险事件包含一些已知的、可预测的因素,可以通过纯数学模式进行量化。这就表明,风险事件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或手段进行分解甚至化解为零。如果风险事件量的积累达不到突发事件发生所需的质的转化时,突发事件与事故的联系是:突发事件和事故都是负面影

响,都会给社会、组织或个人带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精神上的伤害;人们都不希望突发事件和事故发生;两者的发生或出现从表面上看具有偶然性,但是在其背后都具有必然性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都是难以避免的。

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事故有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爆炸事故等。可见,事故一般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相比之下,突发事件的外延宽广多了,它除了发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

事故一般是由确定的现象转化而来的,如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工作粗心等人为因素而诱发的原本不该发生的事情。而突发事件更多的是来源于某些在世界范围内还未曾发生或已发生的不确定性现象,如全球范围内的禽流感流行事件、中国的“非典”事件;或是来源于某些经常发生的、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带有一定偶然性的随机现象如森林火灾、恶性交通事故等。

相对来说,事故更有预见、预防性。因为事故的发生是有条件的,总是和没有遵守有关的规范、规则、制度联系在一起的。例如,交通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交通违章造成的,生产事故的发生却是因为没有遵守安全生产制度。而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则比较复杂,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和人为的交互性因素,如地质因素、气候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矛盾因素、宗教信仰因素等。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突发事件预见、预防的难度。

(四)突发事件与灾难

《现代汉语词典》将“灾难”界定为: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广义地说,凡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的各类事件通称为灾难。从历史上可以看出,灾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自然变异。②人为影响。因而常把以自然变异为主而产生并表现为自然状态的灾难称为自然灾难,如干旱、洪涝、地震。把以人为影响为主而产生且表现为人为状态的灾难称为人为灾难,如安全事故、交通事故。从事物的本质来看,可以认为自然灾难是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能量积聚转换的一种激烈形式,是自然界物质、能量变化的极端形态。而人为灾难则一般是指决策失误、操作失误、管理不当对自然界生态平衡或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等。

灾难主要是从事件产生的后果来说的,它不一定是短时间爆发的,突发事件更强调的是事情发生的时间很突然,后果比较严重。从这个意义上说,灾难不一定是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也不一定会成为灾难。但是,两者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

(五)突发事件与紧急事件

“紧急事件”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emergencies”,意思是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不容许拖延的事件;或者说,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免造成灾难。从这个角度而言,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紧急事件,因为所有的突发事件都需要立即处理,容不得拖延,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紧急事件都是突发事件。紧急事件只是在处理的时间上紧急,但不一定是负面事件。紧急事件发生时,不一定已经造成严重的损失;只是如果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好的话,才会造成严重损失。

(六)突发事件与冲突

“冲突”在英文中对应的词是“conflict”,意思是对立的、互不相容的力量或性质(如观念、利益、意志)的互相干扰。《现代汉语词典》对“冲突”的解释

是:因矛盾表面化而发生的激烈斗争,如武装冲突,言语冲突。《辞海》对“冲突”一词的解释有3种:①急奔,猛闯。②抵触,争执,争斗。③文艺用语,即现实生活里人们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要求或愿望等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在文艺作品中的反映。

冲突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典型的冲突当属军事冲突,包括战争(热战)和冷战。当然还有政治冲突、经济冲突、文化冲突以及宗教冲突、种族冲突、民族冲突等。

冲突有以下几个特性:①冲突具有普遍性。冲突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量存在于现代社会生活中。冲突的发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只要人们活着,一起解决共同的问题,冲突就会存在。②冲突的参与者至少有两方,甚至多方。冲突可以发生在个人之间、组织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种族与种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③冲突的参与者必定有矛盾或分歧。这些矛盾或分歧也许是客观存在的,也许存在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之中,经常表现在观点、利益、要求、需要、欲望、意志、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等方面。

突发事件和冲突的联系是:①两者都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作用。冲突造成的破坏性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社会上人与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特别是非正义的战争都会对人类造成精神和肉体上的伤害。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正是各种冲突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推动社会制度的不断演变。冲突还有利于促进联合、增强群体内部的内聚力。与此相类似,突发事件除了其负面影响以外,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2003年“非典”事件提高了中国政府的公信力和香港居民的团结指数;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②突发事件和冲突一样都是不可避免的产物。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变化莫测的动态环境中,充满着矛盾、机遇和挑战。个人、组织、团体、民族和国家要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其间必然伴随着各种冲突和突发事件。

两者除了联系以外,还有区别。冲突归根到底是一种人的行为。因此,可以从人的行为动因上归结出冲突发生的原因。人的行为是因其人格因素和环境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正是由于有上述两种因素的存在,人们在形成对他人或其他组织看法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很难形成一致。这种看法一旦形成,就难以轻易改变。当两个群体的立场相互抵触时,冲突很容易发生。而突发事件除了人为因素造成的以外,还有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病毒暴发、海啸、地震等。从这个角度看,冲突的外延要小于突发事件。

需要指出的是,冲突不一定是事件。有些冲突是由于意见分歧、争论和对抗,是彼此之间关系出现的紧张状态,或表现为某一群体或个人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受到挫折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另外,文化冲突集中表现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的对抗,主要包括中外文化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诸如这些冲突就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静态的现象,而不是事件,它们可以被压抑、被消除、被化解,从而也就会消失。但如果不好好地对待和处理的话,它们完全可能酿成突发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冲突有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契机或导火线。

(七)突发事件的内涵

综上所析,突发事件是指发生突然,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紧急事件。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有4个方面的含义:

①事件的突发性。事件发生突然,难以预料。

②事件的严重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③事件的紧急性。事件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否则将出现严重后果。

④事件的类别性。我国把各种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类,从而有利于事件的分类管理。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突发事件涉及的类型众多,每类突发事件都具有各自独有的一些特性。但整体来看,突发事件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一)突发性

突发是相对于非突发而言的。绝大多数突发事件是在人们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使社会的有序发展受到干扰。由于事发突然,首先,人们在心理上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会产生烦躁、不安、恐惧等情绪;其次,社会在资源上没有做好充分的保障准备,需要临时调集各类应急资源;再次,管理者在措施上没有做好充分的设计准备,必须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处置措施。虽然有些突发事件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由于真实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难以准确预见,同样具有突发性。

(二)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①发生状态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何种形式和规模爆发通常是无法提前预知的。有些自然灾害通过科技手段和经验知识,能够减少某些不确定因素,但是很难确定是哪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结果。如果突发事件没有不确定因素,也就不属于突发事件,这样的事件可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用通常的办法去应对。②事态变化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由于信息不充分和时间紧迫,绝大多数情况的决策属于非程序化决策,响应人员与公众对形势的判断和具体的行动以及媒体的新闻报道,都会对事态的发展造成影响。许多不确定因素在随时发生变化,事态的发展也会随之出现变化。(三)破坏性

突发事件的破坏性来自多个方面:对公众生命构成威胁、对公共财产造成损失、对各种环境产生破坏、对社会秩序造成紊乱和对公众心理制造障碍。在危害发生后,由于人们缺乏各方面的充分准备,难免出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造成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破坏,打乱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节奏,引发公众心理的不安、烦躁和恐慌情绪。有些破坏是暂时性的,随着突发事件处置的结束逐步消除;而有些破坏产生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达到百年、数百年。如果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不当或不及时,可能还会带来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造成难以预计的不良后果。

(四)衍生性

衍生性是指由原生突发事件的产生而导致其他类型突发事件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衍生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低于原生突发事件,社会的主要力量和精力集中于原生突发事件的处置,应急活动的主要对象不会发生改变;另一种情况是衍生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高于原生突发事件,从本质上讲,问题的主要矛盾已发生了转移,应急活动的主要对象已产生了变化,需要重新调整社会力量和精力,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第二种情况只有少数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多数情况是由于处置时对问题考虑不周和控制失误所导致。

(五)扩散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地区、地域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相互之间的依赖性更为突出,使得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史

中国应急管理发展史 一、发展简述 2003年下半年,总结抗击“非典”,提出“一案三制” 2004年9月,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提高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2005年,国务院组织起草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2007年,全国人大通过《突发事件应对法》 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2004----预案建设 第二阶段:2005----体制建设 第三阶段:2006----机制建设 第四阶段:2007----法制建设 三、发展详述: 页脚内容1

在2003年以前,关于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管理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2003年春,我国遭遇了一场由非典疫情引发的从公共卫生到社会、经济、生活全方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党和国家及时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性和应急管理体系缺失等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建设的重大命题 2003年7月28日,在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表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我们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提出一案三制,争取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态管理提上议事日程,国家提出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课题,这是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第一个里程碑。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使得2003年成为中国全面加强应急管理研究的起步之年。” 200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将《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印发各省,要求各省人民政府编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 页脚内容2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版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范、保

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xx年就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

应急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应急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是国务院组成部门,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立。 主要职责 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建立灾情报告系统并统一发布灾情,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指导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指导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防治。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转制后,与安全生产等应急救援队伍一并作为综合性常备应急骨干力量,由应急管理部管理,实行专门管理和政策保障,采取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职务职级序列和管理办法,提高职业荣誉感,保持有生力量和战斗力。应急管理部要处理好防灾和救灾的关系,明确与相关部门和地方各自职责分工,建立协调配合机制。 组织机构 议事机构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 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 机关司局 ?办公厅 ?应急指挥中心 ?人事司 ?教育训练司 ?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司 ?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 ?火灾防治管理司 ?防汛抗旱司 ?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安全生产基础司 ?安全生产执法局 ?安全生产综合协调司 ?救灾和物资保障司 ?政策法规司 ?国际合作和救援司 ?规划财务司 ?调查评估和统计司 ?新闻宣传司

?科技和信息化司 ?机关党委 ?离退休干部局 派驻机构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应急管理部纪检监察组部属单位 ?中国地震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消防救援局 ?森林消防局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 设扫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1785-71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范、保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xx年就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工作。20xx年3月,中国石油在安全环保部成立应急管理处,作为集团公司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至此,“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形成。 在企业层面,各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目前,中国石油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达2800多人,在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预案编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 形成“1+18”预案模式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目录 一、背景 (2) 二、电力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分类 (3) 三、电力公司危险源分析 (5) (一)单位概况 (5) (二)危险源情况 (5) (三)危害程度 (5) 四、电力电力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6) 五、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8) 六、应急管理的主要应对对策 (9) (一)加强和完善电网建设 (9) (二)完善事故监测、预警、报告等制度 (9) (三)应急管理日常规章制度 (10) (四)电力应急队伍和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 (11) (五)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运工作 (12) (六)设立电力应急专项资金 (12) (七)完善预案机制、培训和演练 (13) (八)高度应急响应 (13) (九)做好宣传解释,消除舆情 (14) 七、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5) 【摘要】本文针对电力公司生产过程中会遇到的突发事件,从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分类、电力公司危险源分析、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电力;安全;应急管理 一、背景 电力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电力系统安全是社会公共安全的核心内容。电力发展,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结果,也向人类敲向保护电力安全的警钟。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特别是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这些年以来,国内外发生的数次较大停电事故,使其受到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如2003年8月14日发生的美国和加拿大大面停电,影响约5000万人;2008年1月,大范围的暴雪低温,造成中国南方电网大面积瘫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元;汶川8.0级地震大面积停电,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有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4.20地震等,这些停电事故,暴露出电力系统在应急处理方面存在着较多难题。 电力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百姓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目前,虽然在电力系统的电气安全运行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但是电力系统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难免受到极端自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编号:AQ-BH-07117 ( 应急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 描 Scan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etroChina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扫描 备注: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应急部门的协调,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 4月20日8时2分,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后, 集团公司15个在川企业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信息直达北京总部。震 后20分钟内,各企业分别准确部署、有序奔赴抗震自救和保供的第 一现场,使中国石油成为抗震救灾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快速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得益于中国石油近十年来对完善企业 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懈探索。经历了冰冻雨雪灾害、汶川地震、舟曲 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淬炼,包括组织建设、预案建设、制度规 范、保障能力以及科技支撑为一体的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初 具规模,并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 用。 应急组织建设日趋完善 为抢险救灾提供保障 按照国家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要求,中国石油早在2003年就成

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了由副总经理为主任,总部机关职能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参加的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11月,中国石油在办公厅设立总值班室(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应急时期值班值守、综合信息、应急协调和督办工作。2008年3月,中国石油在安全环保部成立应急管理处,作为集团公司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和准备工作。至此,“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部门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形成。 在企业层面,各企事业单位也纷纷成立了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设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目前,中国石油专(兼)职应急管理人员达2800多人,在开展应急体系建设、组织预案编制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 形成“1+18”预案模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结合同行业事故教训和多年工作实践,中国石油重点针对井喷失控、油气管

国外应急管理现状和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应急管理现状和对中国的启示 导读: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迅速采取行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紧急事件响应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关键字:突发公共事件美国的应急机制振灾机构专业救援队伍特点和趋势 为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美国、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国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应急机制,这些国家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国际社会都处于领先地位,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对中国有许多重要启示:建立协调一致、有序高效的指挥系统,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重要基础;快速救援的机制建设,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关键环节;促使全社会高度关注、共同参与,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危机的根本保证。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虽然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就某些国家和局部区域而言,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和平与安全的挑战。SARS、禽流感的袭击、恐怖活动、印度洋海啸和飓风等灾难,给人类和平与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联合国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全球安全减灾和应对各类紧急突发公共事件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国际减灾十年(1990—2000)”大规模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球已有140多个国家成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继续推进“国际减灾战略”行动,以减轻自然、人为和技术灾害。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迅速采取行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紧急事件响应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美国的应急机制 美国的应急管理以渗入生活所有领域中的新经济和新技术、遍布全球的恐怖主义威胁和特大灾害为三大主题。因此,美国的应急机制的内容,也以这三大主题为主。 (一)成立了由总统直接领导的振灾机构 美国在1979年3月发生了举世震惊的“三里岛事件以后,美国政府针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成立了由总统直接领导的专门管理灾难的机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FEMA的总部设在华盛顿特区,总署设署长办公室、总顾问办公室、国家紧急准备办公室、国家安全协调办公室、公民使团办公室、平等权利办公室和监察长办公室。署长办公室下设七个机构,即:应急准备与复原局(联邦协调官员处),内设应急处、复原处、行政处;联邦保险与减灾局,内设灾害地点测定处、工程科技处、减灾计划与传送处、规划财务和产业关系处、风险信息传送处、索赔、谅解与保险运营处;联邦消防管理局,内设国家消防研究院、国家消防规划处、国家消防数据中心、支持服务处、培训处和城市搜索救援队;外部事务局,内设国会与政府间事务处、公共事务处和国际事务处;信息技术服务局,内设信息与资源管理处、企业经营处和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收稿日期:2011-01-16 作者简介:姜平(1962 ),男,江苏海门人,中外领导科学研究院院长,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从事领导科学和应急管理科学研究。 2011年第2期(总第159期)理 论 探 讨 T HEO RET ICAL I NV EST IGA T IO N N o 2,2011General No 159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姜 平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应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新实际、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主线,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完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体系、应对处置体系、恢复重建体系、社会动员和保障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应急管理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全社会预防各类风险和危机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应对处置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显著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类和平发展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关键词: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1)02-0138-05 一、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和完善课题的提出 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应对各种危机、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加深、网络通信的普遍运用、人员交往和贸易的增多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和自然界都进入了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更多、破坏力更大、影响力更强的阶段。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活动时有发生,难以预料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难以控制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种事故灾难、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不断,跨国重大传染病、动植物疫情传播频繁出现。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呈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高度复合化的特点和趋势。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常常交织在一起,使得许多原本并不复杂的危机和突发事件显得越来越复杂。应对这种高度复合化的危机和突发事件,必须以组织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形态,集中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从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等各个方面予以加强,才能奏效。过去那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 零打碎敲 式的应对方式已无法适应。二是高度叠加化的特点和趋势。往往是一系列危机和 突发事件累积以后一起爆发,各种重特大危机和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如果没有比较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则很难应对。三是高度非常规化特点和趋势。一些历史 上未曾发生过的,或几十年一遇、几百年一遇的危机和事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其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大大超过常规的突发事件。这使得原有的各种应急管理预防、决策、处置、善后等措施面临着巨大的新的挑战。只有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防控、应对和善后体系,处置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由单项应急管理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注重事发后应急处置向注重事前预测预防和全过程管理转变,由政府主导应对处置向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共同应对处置转变,由一国为主应对向多国携手合作应对转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应急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多发的国家。仅2010年就发生各种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300多万件,由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 元,维护社会稳定的费用超过国防开支。[1] 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应对各种灾害、战胜各种灾难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 非典 疫情以后,中国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入手,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在全力应对各类重特 138

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31)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20.2) 《政府应急管理》 主讲教师:周望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2、突发事件减缓工具的比较分析 3、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4、预测预警系统的功能分析 5、应急决策的流程分析 6、恢复重建中的重要问题分析 7、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关键问题分析 8、突发事件舆情管理中的重要因素分析 9、社交媒体中的突发事件舆情管理分析 10、政府自媒体应对突发事件分析 11、应急社会动员的多元方式分析 12、政府部门应急协调分析 13、企业参与应急管理分析 14、志愿者参与应急管理分析 15、国外应急管理经验分析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中国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摘要】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均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其它类别管理一同构成企业管理体系,但在实际的安全生产领域中,两大管理职责交叉关联,使得两大管理活动相互缺位、越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明确二者责任界限,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协调合作,全面发挥企业的管理效能,保证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协调合作;分析 1导言 在物质生产领域,“应急管理”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置于前所未有的位置,并从行政管理上专门设立一个政府组成部门予以强化,将本涵括它的“安全管理”反被涵括其中,使许多安全同行疑惑不解。一时间众说纷纭,诸如此举是“重事后应急,轻事前预防”,显然是本末倒置,使生产领域难得的安全现状再度陷入“以事故为导向”的误区;甚至为已经形成的、针对生产领域的、有近20年实践检验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能否巩固,以及因这一机制的作用而成效显著的安全生产局面会否被打破而不无担忧。 2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的内在联系 2.1广义的安全管理包含应急管理 广义的“安全管理”,同属于管理学科与安全社会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是政府以及包括企业、事业单位在内的社会机构为实现各自的安全目标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防控等方面的活动。在安全管理实践中,主要运用安全原理维护安全现状,运用事故致因理论分析客观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可能引发的事故,从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抑制事故扩大。由此可见,广义的安全管理不单是对正常运行的生产生活系统加以维护和保持;还要在其失常(事故发生)时进行处置,投放人力、物力、财力,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后者就是所谓的“应急管理”。 2.2狭义的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交叉 “安全生产管理”侧重于防止事故发生;一旦事故发生,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在事故平息后,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事故管理,由“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组成。一是在项目(或称系统)的建设期间,要按照“三同时”原则,将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以确保项目的本质安全。二是项目投产后,即在生产过程中,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均要有风险意识,要结合生产经营特点,从工程技术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入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应急管理概述 1、应急管理概念 应急管理是应对于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问题提出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三大类。首先,人的危险可分为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威胁财产安全的火灾、雷电、台风、洪水等事故灾难;责任危险是产生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一般又称为第三者责任险。其中,危险是由意外事故、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蕴藏意外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危险状态构成。 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重叠的,但他们中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单独的目标,并且成为下个阶段内容的一部分。 2、中国应急管理概况 我国政府应急体系建设已取得的成就 1、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 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下,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应急体系中,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非常指挥机构或临时指挥机构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应急预案逐步完善 2001 年,我国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2004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使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写有章可循。目前为止,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57 部,国家专项应急预案21 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130 多万件,基本上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3、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我国已经制定了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60 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使应急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

XXXX年全方位构建企业应急保障体系可编辑

XXXX年全方位构建企业应急保障体系(可编辑) 全方位构建企业应急保障体系一、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大多数生产企业已经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相关应急管理文件的要求编制了应急预案但与国家要求、行业规定和企业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主要问题表现为: ()企业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没有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已有应急预案没有形成体系预案要素不全或存在重复交叉或覆盖不全面各级各类预案没有达到有效衔接 ()针对危险源和重点岗位的现场应急处置程序不清晰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不简明。 二、水利安全与应急处理的关系 安全生产是水利企业永恒的主题搞好安全供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人们对可靠供水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想促进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强化水利企业安全保障守护好这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命脉”。 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在不可预见的灾难和突如其来的事故面前我们往往显得无可奈何慌乱无措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社

会保证安全供水的过程中尽全力做好在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管理时刻 做好冷静应对、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准备。 水利企业的应急管理就是企业对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些列必 要措施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社会和谐的活动。 三、全方位做好应急管理工作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建立应急组织管理机构 完善应急预案及制度健全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建立舆情管控机制 组建应急队伍配备应急物资加强应急演练及安全教育培训增强从业 人员和社会公众应急处置、自救互救能力等方面。 应急保障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完善体系、提升能力的思路坚持科技领先、装备精良的途径完善预案、强化演练的做法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和保障水平。 具体到每一次事故救援中要始终做到“五个一切”:不惜一切代价、调动一切资源、争取一切时间、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建立应急组织管理体系明确组织机构和职责 组织机构是开展应急保障工作的核心。 水投集团旗下各供水项目肩负着当地安全供水责任是重点安保 单位。 为切实加强单位安全建设提升安全防范及应急处置能力维护城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文档

1.1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快速转型期,也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易发期。虽然,近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加强了公共安全工作,但部分地区、行业和领域的形势依然严峻。 突发公共事件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不利因素,要从根本上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 (1)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如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公共事件,如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如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 一般情况下,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处置特别重大、重大等级的事故(事件),市、县级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负责处置较大和一般级别的事故(事件)。对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受分级标准限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往往是相互交叉和关联的,某类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和其他类别的事件同时发生,或引发次生、衍生事件,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 应急管理一般是指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应急管理要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的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应对、控制和处理。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应急管理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预案体系、运行机制、应

应急管理部前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降

应急管理部前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降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应急管理部:前5月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降9.0%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应急管理部近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5月份全国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9.0%和7.4%,其中,较大事故分别下降10.3%和7.4%。重特大事故6起、死亡53人,同比减少8起、132人,分别下降57.1%和71.4%。 全国大部分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1-5月份,金属非金属矿山、化工、烟花爆竹、道路运输、铁路运输、农业机械等行业领域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铁路运输、农业机械未发生较大以上事故。 区域安全生产水平整体上升。全国32个省级统计单位中,30个单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占93.8%;21个单位未发生较大事故或较大事故同比下降,占65.6%;河北、山西、内蒙古等26个单位未发生重特大事故,占81.3%。 但是,全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进入5月份以来,全国较大事故环比上升,其中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工贸行业、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较大事故均环比上升。水上运输事故总量、较大事故、重大事故

均同比上升;化工较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双上升”;煤矿事故总起数、较大事故起数同比上升。 应急管理部根据今年以来调查认定的事故分析,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在四个方面: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等习惯性违章仍是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居第一位;因教育培训不够、缺乏安全操作技能引发的事故居第二位;由于技术设计、设备设施与工具附件、安全设施有缺陷造成的事故居第三位;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个人防护用品缺失导致的事故也占较大比例。 应急管理部要求,各地要切实抓好当前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进入夏季,化工、交通运输、消防、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进入事故多发易发期,要结合行业领域特点及当前实际,切实加强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两客一危”、涉爆粉尘、建筑施工、电气火灾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另外,当前各地已陆续进入汛期,影响安全生产的不利因素增多,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加大,要进一步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严防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章程》电子版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章程 (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团体的名称为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以下简称本会),英文名称为China Societ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缩写为CSEM。 第二条本会是由国外从事应急管理理论研究、教学培训、咨询服务的专家学者、实践人员及相关专业机构、企业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法人社会团体,致力于发展与应用现代应急管理理念、方法、技术,提升全社会预防与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导,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应急管理领域的重论和实践问题,为完善中国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科学化水平、提升全社会风险防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咨询服务,为营造和谐、安定、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而努力。本会活动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会风、文风和学风。 第四条本会的业务主管单位是中国国家行政学院,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国民政部。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本会的住所为市。 第二章业务围 第六条本会的主要业务围 (一)研究和探索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应急管理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和发展,为完善中国应急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案设计,为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实践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充分发挥应急管理智库作用。 (二) 配合与协助政府、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进行应急管理创新实践,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研究课题、决策咨询服务项目、应急管理科技项目论证、区域风险评估与应急规划等事项。 (三)组织开展应急管理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全国和区域性应急管理理论研讨会、学术报告会、应急科技产业博览会等,搭建国外应急管理领域专家学者、实际工作部门、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间产学研的交流合作平台。

【发展战略】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

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一部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应对并战胜各种挑战和危机的历史。经历了2003年非典、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月汶川大地震等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使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得到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步入有力、有序、有效的轨道认真总结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特点和经验,充分估计、充分肯定、充分运用这一体系。发展和完善这一体系,对于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程 应急管理体系是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组织、制度、行为、资源等相关应急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总和只有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在预防、预测、预警、指挥、协调、处置、救援、评估、恢复等应急管理各环节中各方面快速、高效、有序反应,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负面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完整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始于2003年总结抗击非典的经验和教训.发展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提高于贯彻落实科学观的实践,把应急管理摆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格局中,形成了应急管理“点”与常态行政管理“面”的结合,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2002年秋,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面对很不安宁的多地方,乡镇和县级领导选任实行“公推公选”的方式。让更多的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到党的干部选任过程中。与此同时,党有效地领导和组织了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中国在有着数亿人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实行全体村民的直接民主.不仅没有发生大的政治动荡,而且大大提升了广大民众参政议政的能力.没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领导和保证是难以想象的。党领导和驾驭民主政治的本领也因此得以大大提高.从而为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也充满了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执政党也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但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的教训,一方面通过发展党内民主.让党员的意见能够得到表达,另一方面对于党内的问题尽可能依照党章,根据民主程序加以处理.而不是借助社会运动的方式处理党内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吸取以往经验教训而在政治上不断成熟的重要体现。 实践证明,在推动民主政治建设中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提高民主执政能力,是十一届三中全

应急管理国内名人录

应急管理国内名人录: ●广东省副省长、省应急委主任刘昆, ●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公 共安全研究院院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 ●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行政管理 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应急管理》杂志主编、研究员高小平, ●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应急专家组成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 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刘铁民, ●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应急管理严重中心执行主任董传 仪, ●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河南理工大学公共安全研究所所长、应急管 理学院执行院长夏保成,夏保成,河南温县人,吉林大学历史学学士,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人文硕士,吉林大学法学博士。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中国地震局地震应急预案管理专家组副组长,河南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焦作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 中国“双法”学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公共安全管理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公共安全管理本科专业并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先后出版专著《美国公共安全管理导论》、《西方公共安全管理》、《我国的灾害与危险》等多种,发表论文60多篇,承担欧盟、教育部、河南省的研究项目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2项。 ●广东省应急管理学会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安全预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双法”学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佘廉:佘廉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公共管理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交通企业管理》杂志总编。199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湖北省首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国“双法”研究会应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通信评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专家、湖北省青年科协副主席、武汉市仲裁委专家委员、武汉市政府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1993年在我国首创企业预警管理系统理论,他在企业中建立预警管理系统已在1996年原国家经贸委颁布的“九?五企业管理纲要”中提出。 《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修订本)首发式 直播时间:2012-04-06至2012-05-09 [预告]:省政府定于2012年5月8日上午9时举行《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修订本)首发式。2012-04-06 16:43:16 罗欧:尊敬的刘昆副省长,各位专家,兄弟省市的朋友们,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应急教育工作,一直强调要提高公众的应急综合素养,由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应急委主任朱小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编号:SM-ZD-10439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 制”体系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一案”与“三制”相互依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全区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了各项体制机制,强化落实了各种制度措施,现应急管理机构基本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完备、应急队伍建设初具规模、应急物资装备逐步改善。 二、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不尽完善。虽然区级层面成立了区政府应急办,但各镇街和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没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专职从事应急管理工作,农林、卫生、安监等部门承担着全区重要的应急任务,普遍反映部门内部没有设立相应的应急管理科室,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人手严重不够。 二是应急救援装备尚待改善。我区现有高层建筑531幢,其中50米以上的337幢;地下建筑158个,拥有重庆面积最大、人流量最大的杨家坪地下商场;易燃易爆生产储存销售单位75个,有西南地区最大的战备储油站;有化工仓库及生产企业9家,加油加气站57家,应急任务十分艰巨。但目前用于专业救援的特勤器材更是严重缺乏,远不能满足处置大型灾害事故的需要,处置急、难、险、重救援任务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三是应急管理资金投入不够。根据《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

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健全应急资金拨付制度。目前,由于应急保障投入不足,将直接面临应急装备、物资短缺,应急队伍建设难以到位,应急培训和演练无法开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三、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建议 根据《“十一五”期间重庆市__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结合20__年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和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1.由于农林、安监、卫生、公安分别承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突发事件综合应急协调处置的职能,建议在上述四个区级部门中挂牌成立专项应急指挥分中心(科级),各增加人员编制2名,专职从事本系统突发事件应急协调处置工作。 2.在各镇街完成应急管理办公室挂牌工作,并内设1名专职工作者,直接负责镇街突发事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 3.在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分别设立1名兼职应急管理信息员,全面形成区、部门、镇街、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多级应急管理模式。 (二)进一步强化应急管理资金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