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风险控制案例精选

金融风险控制案例精选

金融风险控制案例精选

1、历史再次重演,爱尔兰联合银行被骗7.5亿美元

本月初,联合爱尔兰银行美籍外汇交易员诈骗7.5亿美元巨款的特大案件曝光后,震惊了整个国际金融界。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规模仅次于巴林银行破产案的一起银行诈骗事件。连日来,从联爱银行高层首脑到全球市场分析人士,各方都在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反思。12日有报道称,联爱银行首席执行官巴克利承认,早在一年前,该行就认识到

财务管理需要加强,但却迟迟未能采取切实措施,结果造成今天难以挽回的巨额损失。

联爱银行总部位于都柏林,是爱尔兰最大的一家商业银行。它在美国设有专门负责外汇交易的分支机构———完全第一银行,排名在美国50大银行之列。其业务主要集中在马里兰州和宾西法尼亚州,共有250个分理处,雇员6000人。本案的主角鲁斯纳克现年37岁,7年前巴林银行利森案发那年加入完全第一,是其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两名交易员之一。作为一名中级职员,他目前的年薪为8.5万美元,不过在生活上却从未表现得像当年的利森那么奢华。

当事三方各说各话

据联合爱尔兰银行6日透露,鲁斯纳克在外汇交易市场上所做的美元对日元即期和远期业务均造成数额庞大的交易损失,而通常用以抵消此类损失的期权合约都是伪造的。更为严重的是,他还涉嫌“内外勾结”,虚报市场交易量,为己牟利。2001年年初,鲁斯纳克开始使用伪造的期权合约,掩盖其损失。完全第一银行首次发现其经手的外汇交易有问题则

是在今年元月初。当时,该行正在对资产部的管理进行例行审核。恰在此时,鲁斯纳克要求提供巨额现金以维持他的交易活动,该行高层行政人员认为他要求的钱款数额庞大,从而产生怀疑并开始着手调查。在一个多月的调查期间,鲁斯纳克一直给予合作,但到本月4日早上,他突然下落不明。该行的首席执行官基廷在爱尔兰时间4日晚9点30分,才打电话向巴克利通报了有关情况。在这之后,联邦调查局马上被请求介入,展开犯罪调查。

然而,鲁斯纳克的私人律师却断然否认了联爱银行的上述指控。律师兰姆廷6日晚间即做出反应,声称鲁斯纳克“不是在逃犯”,并且希望所有的调查按正常程序进行,一切交由美国司法部来决定。这位律师说,鲁斯纳克当日在巴尔的摩与律师一起主动约见了联邦调查局的特工和联邦检察官,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美国执法机构对其发出逮捕令或者提出起诉。鲁斯纳克的另一位律师欧文说:“如果他们指控他偷钱,他们不会成功。我甚至怀疑他们是否能够找到指控他偷钱的证据。”7日晚间,一度消失的鲁斯纳克突然又在家中现身,但对此案拒绝置评。

美国联邦调查局8日终于打破沉默,公开表示迄今还没有发现鲁斯纳克侵吞7.5亿美元巨款的任何证据,并证实该局还未向鲁斯纳克发出逮捕令,联邦检察官也没有提出起诉。鲁斯纳克据称已向该局交代,他曾做过一系列没有规避风险的日元对美元外汇交易。在遭遇一连串不走运的交易后,他的损失就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为了弥补损失,他开始伪造与其他银行的交易合同,来制造一种没有亏空的假象。为此,他还伪造了大量由其他银行发来的传真。根据美国联邦法律,伪造银行文件最多可以被判入狱30年。一名联邦调查局官员还透露:“我们现在重点是要查清是否分行有人授权他这么做。”

传言倒闭联爱否认

此案传出后,对欧洲乃至全球金融体系都产生了巨大冲击。联合爱尔兰银行的股票在伦敦和都柏林证券交易所一度暴跌13.7%,市值缩水12%,损失24亿美元,并带动其他金融证券下挫。联爱在本国银行中的排名已跌至第二位,落到其最大的竞争对手爱尔兰银行的后面。该行的一级资本也受到严重削弱,比率从7.2%下降到6.4%。市场人士开始纷纷揣测,联爱是否会重蹈巴林银行倒闭的覆辙。

巴克利6日披露这一事件的同时则强调,这确实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但却不是致命的。他说,本案与利森诈骗案有一点很重要的区别,即后者对巴林银行造成的损害是致命的,而联爱银行即使扣除这7.5亿美元的损失,整个集团2001年税后仍有赢利。巴克利还向客户和投资者保证该公司仍然会继续保持赢利,并且一定会恢复一级资本率,因为其核心业务是零售和商业银行部分。7日联爱银行紧急召开董事会危机处理会议,会议直至深夜才结束。该行在会后发表声明,承认自己对完全第一的外汇交易监管松散,并计划今后由总行集中管理各个分行的财务和外汇交易业务。银行董事会同时还表示,他们将立即委任一名在金融服务行业中德高望重的专家对本案进行深入调查,并将在一个月内提交报告。

尽管如此,此间舆论依然认为,这一事件对联爱银行造成的冲击是无可否认的。首当其冲的是联爱在海外的业务,特别是在美国业务的发展。长期以来,联爱不仅在大力拓展美国和欧洲的金融市场,并且一度试图进军亚洲。另外,联爱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可信度也受到严重损害。该行在交易员作弊长达一年的时间内竟然毫无察觉,令人不得不对其管理机制产生疑虑。国际银行信誉评级机构还在考虑降低该行的信誉等级。

1995年,英国巴林银行在新加坡的交易员利森在外汇交易中进行诈骗,该行因之损失8.6亿英镑,并最终走上倒闭之路。1997年,英国国民威斯敏斯特银行因交易人帕伯伊斯隐瞒错误定价行为,损失9000万英镑。人们不禁要问,作为银行工作人员,他们为何要铤而走险,踏上不归路;而作为银行管理层,他们又为什么至今尚未汲取如此惨痛的教训?

悲剧重演根源何在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不法外汇交易员进行诈骗的最强烈的动机就是要把钱据为己有。鲁斯纳克有三种方式可以从交易中获利。

一是以非市场价格与其同伙进行交易。他可以按低于市场的价格卖出,也可以按高于市场的价格买入。联合爱尔兰银行的钱很可能已源源不断地流到了他的同伙手中。该行财务总监肯尼迪也指出,不排除内外勾结共同诈骗的可能性,有许多迹象表明,鲁斯纳克应该是在高层的协助下才做成交易的。

二是卖出期权,然后将现金以某种方式藏匿起来。不过,这一手段在鲁斯纳克案中使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联爱银行已表示,他的期权合约都是伪造的。

三是通过制造交易利润额极高的假象,来增加自己每年的红利。虽然巴克利说过鲁斯纳克“决不是一名优秀的交易员”,但12日有报道称鲁斯纳克去年因外汇交易业绩优良而得到过15万美元奖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希望通过新的交易来挽回以前的损失。一笔交易失败后,他们宁愿造假掩盖也不会向上司汇报。欺骗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承认,损失也就越大。利森造成巴林银行破产,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即在于此。而鲁斯纳克也向联邦调查局承认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更发人深思的现象是,不管是利森还是鲁斯纳克,尽管胆大妄为,却长时间畅行无阻。

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他们中很多人已被发现,只是未向公众曝光。从以前的几次事件看,当损失还在控制范围内时,大多数交易员都曾主动交代过情况。

第二个可能的答案是,有关的银行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偏低。巴林银行管理人员起初就曾认为,利森已认真进行套头交易,不会有任何风险。

第三个可能的答案是,高级管理人员对其所进行交易的衍生工具形式不了解。帕伯伊斯当年并未隐瞒任何一笔交易,而只是明目张胆地做出错误的定价。

鲁斯纳克诈骗案说明,很多人迄今仍未真正接受教训。如果业界人士这次仍不以为然的话,恐怕悲剧还会重演。利森近日在此间媒体撰文指出:“我对于有关当局丝毫没有在我的案件中汲取教训,又让相同事件发生,感到惊讶。这些大公司的财务管理竟如此松懈,令人震惊。”

2、澳洲银行惊曝期权交易丑闻亏损达1.4亿美元

1月13日,澳洲银行披露在外汇期权未授权交易中亏损多达1.8亿澳元的消息令市场人士目瞪口呆,投资者不禁开始怀疑这样一笔数额巨大的亏损是如何累积起来的。

尽管澳洲银行除了披露亏损额之外并未提供更多信息,但规模很小的当地外汇期权市场对亏损的起因充满各种猜测。尽管澳洲银行相当于1.4亿美元的亏损同联合爱尔兰银行子公司完全第一银行前外汇交易员约翰·鲁斯纳克导致的6.91亿美元亏损相比如同小巫见大巫,但此类亏损在外汇市场着实罕见。

追根溯源

两起案件存在着很多明显的相似之处。最明显的相同点是两者都源于一个最初的错误,而交易员此后则企图通过交易弥补该错误导致的亏损,而不是披露该错误。

简而言之,一个交易员以损失1.4美分的代价交易100亿澳元就能导致1.4亿美元的亏损,比方说以0.7600美元出售澳元,并以0.7740美元的价格进行回购。

作为澳大利亚最大银行的澳洲银行1月13日向澳大利亚证交所披露该亏损,此前其董事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1月12日发现的交易账户违规行为。该行表示,将暂时中止4名和交易相关雇员的工作,但未披露这些人的姓名。该案件已经被移交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和有关权力机关。澳洲银行1月14日拒绝就该事件发表进一步的评论。

当地期权市场的消息人士表示,似乎亏损来自于澳元和新西兰元的期权。他指出,澳洲银行在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初期间在市场表现活跃。而该行认为亏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累积的。澳洲银行在过去48个小时表现出类似的活跃,因为其在期权和现货外汇市场上密集结算头寸。

弥补亏损

由于澳元兑美元在2003年第四季度的涨幅达到令人吃惊的14%,而这种走势出乎澳洲银行外汇策略师所料,他们此前认为澳元兑美元在2003年11月和12月初将回落,因此交易员很有可能根据这种预期进行未授权交易以弥补此前造成的亏损。与该行关系密切的一位人士认为此前的亏损来自于最初的一个交易错误。尽管澳洲银行案件的来龙去脉尚未核实,但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因为掩盖亏损而犯罪的交易员进行非法交易的最初目的通常为弥补错误。这些交易员包括鲁斯纳克和导致巴林银行垮掉的混蛋交易员尼克·李森。前者在2003年被判处入狱7年半。鲁斯纳克和李森均忽略了永远不要用翻番下注来挽回损失的市场真理。

当地期权交易员表示,如果澳洲银行问题的最初起因是一个错误,那么该行可能命令更多的期权交易员通过抛售澳元和新元看涨期权来弥补亏损。

购买这种期权的投资者将为在一定时间内以特定汇率购买澳元的权利支付溢价。抛售者能够从这种溢价中立刻获得现金流,但也被要求如果澳元走强且期权被执行,其必须在未来向客户出售澳元。

鲁斯纳克出售价内美元/日元期权以便获得抵消现货市场大规模亏损所需的现金。和澳洲银行案件不同,他的问题始于现货外汇市场,尽管他试图利用期权摆脱亏损,但却令其越陷越深。

尽管我们可能永远都不会准确得知澳洲银行案件中的内情,但部分人士认为由于澳元飙升,看涨期权的拥有者突然意识到可以从澳洲银行便宜地回购澳元,而这会令澳洲银行交易员精心构筑的交易框架崩溃。

风险意识

但这也不能解释为何澳洲银行高级管理层没有意识到期权交易会给该行带来的交易风险。

接近澳洲银行的人士表示,一位高级交易员可能卷入最初的期权相关亏损,而这也包括违反该行设定的信贷限制,然后,越来越多的初级雇员被卷入这趟浑水。这名人士表示,他对于澳洲银行监管程序的失效感到震惊。

他表示,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这些交易并未按照正常的方式输入澳洲银行的电脑,该行的监管和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并未认识到风险的存在。

他同时表示,用于衡量市场每日未结算头寸的重估价比率可能已经被调整,致使风险程度大相径庭。为了将这种头寸显示出利润而不是亏损而调整该比率的最简单方法就是调整引申波幅曲线。这种曲线是对期权定价的系列变量之一。

对此事件起因的另一种声音是澳洲银行成为了模型风险的受害者,这和7年前的NatwestLondon期权交易部门案件类似。如果澳洲银行发生相同情况,即使潜在现货价格出现对交易员不利的上扬,他们仍然能够掩藏每日结算亏损。

一位亚洲的信贷风险专家表示,随着市场在2003年年底走高,这将显示出重估价的所得。

如果这种解释站得住脚,澳洲银行也不是第一次被模型风险所困了。该行在2001财政年度计入约35亿澳元的冲减,分析师表示,这部分是因为其美国子公司HomeSideInc.的抵押债券投资组合的不恰当定价所致。

3、花旗欧洲债券交易策略成焦点引发国债交易质疑

近日,花旗集团一份关于欧洲国债交易策略的备忘录“曝光”,再次引发了有关方面对花旗集团在去年8月那次国债交易的质疑。

2004年8月2日,花旗集团在数秒钟内抛售了124亿欧元(合161.9亿美元)的债券,并在大约30分钟后买入37.7亿欧元的债券。受此影响,欧洲国债价格暴跌,这促使交易员迅速在欧洲期货交易所(Eurex)进行相应交易,以降低损失,进而加剧了欧洲国债的跌势。据称,花旗集团因此渔利1750万美元。

在欧洲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德国政府债券期货是欧元区债券市场上的骨干品种,因为它们被用来给该地区的所有政府债券定价。欧洲期货交易所的流动性因季节而呈很大的差异,而泛欧债券交易网络MTS的交易商则被迫向欧元区各国政府让步,提供连续报价,因为各国政府渴望使它们的债券交易最大化。

英国《金融时报》提到的这份备忘录显示,8月份在MTS泛欧网络上抛售政府债券的行动之前两周,花旗集团的欧洲国债交易部门制定了一个详细计划,设法利用MTS与欧洲期货交易所流动性差异来渔利。

花旗集团的备忘录题为《如何挑战欧洲期货交易所期货的支配地位》。该备忘录称,大规模交易可以利用其它交易商在MTS上的强制性报价。花旗集团的欧洲债券交易小组建议:“当流动性失衡时……我们推高德国政府债券期货的价格,然后在MTS上抛售所有现货买单。”后来,他们真这么干了。

1月25日,德国联邦金融服务监管局(BaFin)表示,检察官们现正就是否以涉嫌市场操纵对花旗集团的6名雇员提起刑事诉讼展开调查。

这一备忘录如果被德国检察机构所引用,有可能成为他们指控花旗集团有关当事人的重要证据。如果涉嫌市场操纵的花旗雇员被裁决有罪,则可能因上述盈利而被判入狱或罚款。

如果监管机构判定花旗集团违规,它还有可能在多个欧洲国家面临罚款和诉讼。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监管机构也在调查该次交易。

花旗集团2004年一直受到美国本土市场以外丑闻的困扰。除了这一官司外,去年9月,日本金融监管当局勒令花旗集团关闭在日本的私人银行业务,严重打击了它在日本的业务扩张。特别是8月的国债交易极大地触怒了许多国家的财政部,导致2004年花旗集团在欧洲所获得的国债承销份额大幅下降。

根据数据公司Dealogic的统计,2004年上半年,花旗承销的债券为50亿美元(5.2%),2003年下半年为20亿美元(占7.1%);相比之下,2004年下半年花旗集团包销的欧元区国债金额只有1亿美元,仅占市场的0.9%,市场份额巨幅下降。2004年下半年,花旗在欧元区国债联合包销排行榜上的排名从上半年的第6位下滑到第14位。2003年下半年时,该集团的排名为第5位。

今年1月26日,Dealogic数据显示,在债券和股票销售、并购以及银团贷款业务上,花旗集团在全球所占的收费份额从2003年的7.7%降至去年的7.4%。

针对花旗集团欧洲债券市场进行的争议性交易的调查似乎愈演愈烈,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发出呼吁,要求对花旗集团的那次交易进行“彻底而深入”的调查。特里谢是首位对这一事件发表此种评论的最高层欧洲决策者,他的话令花旗集团大为困窘,后者一直在竭力修复与欧元区各国政府间紧张的关系。这位欧洲央行行长表示,他“非常非常强烈地”感觉到,公平对于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必不可少。

4、韩国信用卡危机对我国信用卡发展的启示

一、韩国信用卡危机

1.韩国信用卡危机的爆发

近年来,由于韩国经济的停滞不前,消费者债务拖欠问题立即暴露出来。2003年9月底,债务拖欠比率达到创历史记录的11.2%。其中,友利(Woori)用卡公司债务拖欠比率最高,达到26.42%。据统计,韩国拖欠债务超过90天的信用卡持卡人已经占到韩国劳动人口的16%。债务拖欠比率急升使韩国的信用卡公司全部在2003年发生了流动性危机,其中LG信用卡公司最为严重。2003年11月21日,该公司由于缺乏流动资金,而被迫向持卡人停止了现金预付业务,11月23日,该公司获得了8家债权人2万亿韩元贷款的紧急援助,而得以避免宣布破产。

2.韩国信用卡危机的主要成因

韩国信用卡曾经经历了1999—2001年非常辉煌的发展时期,信用卡的使用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发卡量超过1亿张。15岁以上的韩国人平均使用4张不同的信用卡,拥有10张信用卡的人数也已超过23万,而美国人则平均只有2张。2001年韩国信用卡的使用金额为445兆韩元,比2000年增加了88%。以韩国有2200多万经济活动人口计算,每人使用信用卡花的钱大约为2000万韩元(约合1 6000美元),尽管这里包括法人卡使用的金额,但数字已经相当可观。而信用卡公司当年纯利润总额达到了24870亿韩元,韩国独立信用卡借贷机构(如三星、LG等)的资本回报率达到52%,韩国因此曾被认为是使用信用卡最好的国家之一。然而恰恰是这几年的“表面繁荣”埋下了危机的隐患。

(1)政府鼓励信用卡消费,以此刺激内需是诱因。信用卡市场的暴涨和信贷市场的混乱与韩国政府近乎强制的推动手段是分不开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刚结束的时候,政府鼓励消费者贷款,以此刺激经济,给危机重重的制造业提供发展机会。1999年韩国信用卡业

务曾出现下滑迹象。有的商店为了加强资金的周转,柜收信用卡,有的商店明码标示两种价格,用现金买东西明显便宜。于是韩国的法令明文规定,如果商家被单报不接受信用卡的使用,将受到罚款的制裁。为了让商家和顾客都愿意使用信用卡,政府还规定使用信用卡的手续费由信用卡公司承担。韩国政府为了促进信用卡消费和信用卡公司的发展也推出了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年底结算个人所得税的时候,信用卡消费额的20%将从个人应纳税收入中扣除。

万事达卡国际组织亚太区经济分析师Vuwa Hedrick—Wong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韩国就像一个长期饱受饥饿后突然進食的病人。长达10年以抑制消费为取向的金融政策突然逆转造成了今天的后果。”很多韩国人盲目举债消费,致使其背负的信用卡贷款债务大大超过偿还能力。韩国储蓄率过去在全世界名列前茅,1995年的储蓄率为35.5%,2003年降至27.3%。与此同时,家庭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自1998年来翻了一番,达80%,与美国水平相当。

(2)发卡机构滥发信用卡是内因。目前韩国国内共有两类信用卡公司,一类为国民、外换、朝兴BC等银行信用卡公司,一类为LG、三星、现代、东洋等企业信用卡公司。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的五年间,韩国的很多银行因公司坏账而濒临破产,但随着消费者贷款的迅速上升,这些银行又扭亏为盈。发卡机构为了短期效益争相发卡,不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充分审查就随意发放.甚至信用卡公司雇用的推销人员到处追逐行人推销信用卡。有的信用卡公司将信用卡发给了未成年的学生,很多无业者也能申请到信用卡。韩国银行为争夺客源,经常互相压低欠款利率。当持卡人在欠款30天需要还款时,他可以使用第二张卡获取现金以偿还第一张卡,并以此类推,造成恶性循环。这些持卡人很快就成了“信用不良者”群体,即一为青少年,二为下岗失业人员,三为专吃信用卡的人。2000年,韩国“信用不良者”达到100万人。此后,“信用不良者”每年呈倍增趋势,2003年上半年突破300万人,年

底达到360万人,其中有约100万人是“拆东墙补西墙”的“以卡养卡族”。

(3)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是外因。在政府鼓励信用卡消费的时期,韩国金融监管部门对各家发卡公司近似疯狂的发卡行为缺乏积极有效的监管。同时也由于信用卡监管法规的不健全和监管部门不愿意打击政府刺激内需的积极性,再加上韩国没有一个共享的个人信用资料中心,各家发卡公司或是发卡银行仅仅依赖自己掌握的信用数据来判断个人的信用登记,导致各发卡机构盲目发卡。因此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是信用卡危机的重要外因。

二、我国信用卡发展的现状

1.我国信用卡发展的历程、规模

信用卡进入中国基本上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时进行的,但其后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就一直落后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1995—2000年五年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产生,并步入市场的初步启动阶段。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面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开放趋势的加速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潜在竞争,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了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投入,中国信用卡市场开始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2002年以来,我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开始加剧,除了国内发卡行的增加外,中国信用卡市场也开始面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间接竞争。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起来。

近年来,我国信用卡市场虽然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市场规模还很小。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共有们家银行发行了标准的贷记卡,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上海银行,共发行贷记卡400多万张,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见下表:

综合考虑市场规模、网络建设和市场规则等方面,可以说我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

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也是我国信用卡市场暂时没有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

2.我国信用卡现阶段特点

目前我国信用卡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市场渗透率很低。目前,我国4亿张银行卡中,真正的贷记卡只有400万张,人均信用卡量以及交易数量都很低;联机授权系统和信用卡特约商户也不多,且集中于沿海地区。即使在沿海地区,标准贷记卡持卡人比例以及进行联机授权消费比例也较低。但信用卡显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

(2)征信系统极不完善。只有上海等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着手建立征信系统,全国统一的征信系统尚未建立。一些发卡机构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征信系统,却未积累足够的有效数据量,且信息分散,

(3)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在轻度与中度之间,竞争主体单一。在现阶段,由于信用卡市场远未饱和,因此各发卡行主要是在自有领域发展客户,抢占市场份额、相互“挖”客户的情况并不严重;竞争主体也仅限于现有银行。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两家发卡行脱颖而出,在发卡量或特色服务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和广发银行在发卡量、交易额及透支余额三个指标上的和都占全国信用卡相应指标的80%左右,占领了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绝大部分。

(4)业务系统主要采取自行构建模式,信息系统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在信用卡初创期,市场参与者往往是实力较强、看重该业务的银行,因此它们大多选择自行构建业务系统的模式,如四大国有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上海银行等。而也有银行为了迅速学习与引进先进的系统和运营方式,采取直接引进或合作的方式,如招商银行与台湾中国商业信托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与花旗银行的合作模式。无论采取何种模式,目前发卡行都缺乏统计分析或商

业智能系统。

(5)欺诈与不良资产率很低。这是我国目前信用卡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国居民长期的消费观念偏于保守,以及人们对信用卡的认识尚需时日,因而除了一些国际信用卡犯罪以外,国内信用卡业务尚未受到严重:中击,欺诈比例很低,不良透支率稳定在3%。

三、吸取韩国信用卡危机教训及早进行信用卡风险管理

现阶段,我国多数发卡机构的信用卡不良透支率情况——180天以上的不良透支率能够连续数月稳定在3%左右。这是可以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卡机构相媲美的风险指标。不过,从数值上看,我们是可以与先进发卡机构媲美,但数据背后的本质因素是不同的——我们的低不良透支率是信用卡初创期的特征,而先进发卡机构的低不良透支率是处于成熟期、经历过高不良率的危机。对损失率进行统计分析和严密监控的结果。在我国,随着人们对信用卡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或者经济出现波动,这一比例有迅速增高的趋势。

通过分析韩国信用卡危机的成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政府不应以信用卡作为刺激内需的主要手段

政府与个人永远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是无法用其政策来判断个人的主观信用如何的。同时,政府既不能够确定社会未来经济的发展如何,更不能够确定个人的未来收入水平。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政府采取种种优惠政策来鼓励信用卡消费,基本上是一个非市场的行为。而这种非市场行为在市场运行中得以成功是不可能的。

2.及早建立个人信用控制机制

目前国内在技术上缺少对信用卡申请人在同一银行或不同银行间多头授信。过度授信的监控、监测手段。上海在4年前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消费者个人信用数据库,而国内其他地方则基本上还是空白。该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当地参加的15家国内银行,中国移动通讯。中国联通,以及当地的煤气,自来水公司等,截至2003年底,数据库中已经有370

万个人的信用资料,接近上海消费者的一半。不仅可以用于信用卡,而且可以用于其他个人信贷,如抵押贷款等业务。因此上海的经验可以借鉴。

(1)及早建立全国性的个人信用数据库。目前中国大多数的持卡人仍然喜欢将信用卡作为提款卡和借记卡来用,即仍然是花自己的钱,而不习惯使用循环贷款额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在5—10年内国人会像香港、台湾以及韩国人那样,改变储蓄和消费观念,花自己所没有的钱。因此我们在这个阶段到来之前,必须由有关部门(如人民银行等)牵头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个人信用数据库。

(2)为更好地控制个人信贷的风险,建议在金融实名制下,实行个人信贷主办银行制度。即一家主办行为顾客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卡”,该主办银行负责核实此顾客的信用情况,并为其进行综合授信。该顾客在一定金额内的个人信贷业务可以在其他银行办理,但是办理时必须出示其“个人信用档案卡”,并由办理业务的银行进一步将业务办理情况录入“个人信用档案卡”。对于超过一定金额限制的个人信贷业务,该顾客只能在其主办行办理或者要求更换主办行后办理。这样该顾客的个人信用情况可以比较完整地体现在其“个人信用档案卡”中,便于各家银行综合评估其个人信用状况。而其一旦出现违约,其他银行也可及早知道,对于违约至一定程度的,则上黑名单终止其个人信贷业务并及早进行追索。

(3)为了建立个人信用控制机制,国家必须进行相应的立法。个人信用控制机制涉及到社会的多个方面,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统一约束,很难起到有效保护守法人。打击不良信用者的作用。

3.加强对发卡机构的管理及发卡机构的自律管理

现有的发卡机构的个人信用评估及授信额度控制手段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高风险贷款就是无担保贷款,而信用卡正是一种无担保贷款。此外,信用卡贷款鼓励持卡者消费,贷款的偿还则来自持卡者将来不可预知的收入,这其中蕴涵很大的风险。

同时,各商业银行为降低营运成本,纷纷将信用卡营销业务外包,造成银行信用卡管理上的漏洞,而国内银行在信用卡发放中的各种不规范操作更加剧了这一风险。一些银行为了拉拢客户,只需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能给予客户1万元的授信额度,现在大概有14家银行办理信用卡业务,在毫无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客户能轻而易举地拿到14万无担保授信。

监管部门必须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卡管理规定”,加强对发卡机构的检查和监管,对违反规定进行恶性竞争或风险管理松懈的发卡机构及时查处,建立一个良性竞争的信用卡发卡环境。而各发卡机构也必须根据监管部门的“信用卡管理规定”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自律管理,从发卡源头防范风险。

中国信用卡市场将随着经济的发展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希望我们能充分吸取韩国信用卡危机的经验和教训,使信用卡业务成为国内金融业的生力军。

金融风险控制案例精选

金融风险控制案例精选 1、历史再次重演,爱尔兰联合银行被骗7.5亿美元 本月初,联合爱尔兰银行美籍外汇交易员诈骗7.5亿美元巨款的特大案件曝光后,震惊了整个国际金融界。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规模仅次于巴林银行破产案的一起银行诈骗事件。连日来,从联爱银行高层首脑到全球市场分析人士,各方都在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风险控制能力进行反思。12日有报道称,联爱银行首席执行官巴克利承认,早在一年前,该行就认识到 财务管理需要加强,但却迟迟未能采取切实措施,结果造成今天难以挽回的巨额损失。 联爱银行总部位于都柏林,是爱尔兰最大的一家商业银行。它在美国设有专门负责外汇交易的分支机构———完全第一银行,排名在美国50大银行之列。其业务主要集中在马里兰州和宾西法尼亚州,共有250个分理处,雇员6000人。本案的主角鲁斯纳克现年37岁,7年前巴林银行利森案发那年加入完全第一,是其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两名交易员之一。作为一名中级职员,他目前的年薪为8.5万美元,不过在生活上却从未表现得像当年的利森那么奢华。 当事三方各说各话 据联合爱尔兰银行6日透露,鲁斯纳克在外汇交易市场上所做的美元对日元即期和远期业务均造成数额庞大的交易损失,而通常用以抵消此类损失的期权合约都是伪造的。更为严重的是,他还涉嫌“内外勾结”,虚报市场交易量,为己牟利。2001年年初,鲁斯纳克开始使用伪造的期权合约,掩盖其损失。完全第一银行首次发现其经手的外汇交易有问题则

是在今年元月初。当时,该行正在对资产部的管理进行例行审核。恰在此时,鲁斯纳克要求提供巨额现金以维持他的交易活动,该行高层行政人员认为他要求的钱款数额庞大,从而产生怀疑并开始着手调查。在一个多月的调查期间,鲁斯纳克一直给予合作,但到本月4日早上,他突然下落不明。该行的首席执行官基廷在爱尔兰时间4日晚9点30分,才打电话向巴克利通报了有关情况。在这之后,联邦调查局马上被请求介入,展开犯罪调查。 然而,鲁斯纳克的私人律师却断然否认了联爱银行的上述指控。律师兰姆廷6日晚间即做出反应,声称鲁斯纳克“不是在逃犯”,并且希望所有的调查按正常程序进行,一切交由美国司法部来决定。这位律师说,鲁斯纳克当日在巴尔的摩与律师一起主动约见了联邦调查局的特工和联邦检察官,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美国执法机构对其发出逮捕令或者提出起诉。鲁斯纳克的另一位律师欧文说:“如果他们指控他偷钱,他们不会成功。我甚至怀疑他们是否能够找到指控他偷钱的证据。”7日晚间,一度消失的鲁斯纳克突然又在家中现身,但对此案拒绝置评。 美国联邦调查局8日终于打破沉默,公开表示迄今还没有发现鲁斯纳克侵吞7.5亿美元巨款的任何证据,并证实该局还未向鲁斯纳克发出逮捕令,联邦检察官也没有提出起诉。鲁斯纳克据称已向该局交代,他曾做过一系列没有规避风险的日元对美元外汇交易。在遭遇一连串不走运的交易后,他的损失就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为了弥补损失,他开始伪造与其他银行的交易合同,来制造一种没有亏空的假象。为此,他还伪造了大量由其他银行发来的传真。根据美国联邦法律,伪造银行文件最多可以被判入狱30年。一名联邦调查局官员还透露:“我们现在重点是要查清是否分行有人授权他这么做。” 传言倒闭联爱否认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引言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和企业为了避免或控制潜在的经济损失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金融风险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案例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由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许多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因为过度参与高风险债务投资而出现巨额亏损。这个案例说明了金融风险管理在监测、评估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的重要性。 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并量化潜在的市场风险。同时,银行还需要严格控制自身资本充足率,确保能够承受不可预见的风险冲击。 案例二:巴林银行欺诈事件 巴林银行欺诈事件是指该银行高管通过伪造账目和欺骗投资者,使得银行的财务状况看起来比实际情况要好。这个案例突显了内部控制和道德风险管理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外,银行还需建立一套职业道德标准,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以防止欺诈行为发生并保护投资者利益。

案例三:中国股市暴跌 中国股市暴跌是指2015年上半年中国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并引发连锁反应。这个案例关注投资组合多元化和风险分散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要角色。 投资者应该通过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资产、股票、基金等,以降低系统性风险。此外,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市场交易活动的监管和法规制定,以保护投资者免受潜在风险带来的损失。 结论 以上案例说明了金融风险管理在不同情境下的重要性。无论是全球金融危机、欺诈事件还是股市暴跌,金融机构都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监测和评估风险、加强内部控制和道德风险管理以及实行投资组合多样化和风险分散策略。只有这样,金融机构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金融风险,并保持稳健发展。 注:以上文档内容为小助手根据题目进行编写,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并非从其他来源复制粘贴。如需用于正式用途,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金融风险管理雷曼兄弟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雷曼兄弟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雷曼兄弟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是在金融行业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领域。通过对金融市 场的监控和控制,机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雷曼兄弟的破产案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案件揭示了金融风险管理 的重要性以及交易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一、雷曼兄弟公司简介 雷曼兄弟是一家在美国金融界享有盛誉的投资银行和证券交易公司。成立于1850年,雷曼兄弟曾经是全球第四大投资银行,拥有超过26000名员工和超过50个办事处。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财务危机,最终在同年9月宣布破产。 二、雷曼兄弟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 雷曼兄弟的破产案例揭示了一系列金融风险管理问题。首先,雷曼 兄弟在过去几年中持续进行高风险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交易,并未理智 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其次,公司在资本结构和融资方面存在问题,大量依靠短期负债来支持其长期投资,缺乏充足的流动性。此外,雷 曼兄弟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监控系统存在问题,未能及时识别和遏制潜 在风险,并缺乏有效的风险报告和沟通机制。 三、雷曼兄弟破产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雷曼兄弟的破产对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次破产引发了金 融系统的信心危机,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混乱。投资者的恐 慌导致了股市的暴跌,信贷市场的冻结,银行的破产和失业率的上升,给整个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个案例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 要教训,引起了对金融稳定的关注,并促使监管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和 监管。 四、从雷曼兄弟案例中汲取的教训 雷曼兄弟的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教训。首先,金融机构应 该注重风险评估和控制,避免过度依赖高风险交易。其次,资本结构 和融资策略应合理,将短期负债与长期投资相匹配,确保足够的流动性。此外,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监控系统是至关重要的,以便 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最后,监管机构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结论 雷曼兄弟破产案例是金融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案例,为我们揭 示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金融交易所面临的各种风险。通过借 鉴这一案例的教训,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可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风险,实现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慎重对待投 资风险,并在投资前咨询专业人士。

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金融风险是任何金融机构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不断变化的 市场环境和风险形势,有效的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关键。本文将通过分析实际的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为读 者提供一些启示。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家信贷银行的案例。该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 机期间,由于资本市场的大幅挤兑和信贷违约风险的爆发,遭受了巨 大的损失。该案例告诉我们,金融机构应该密切关注市场风险和信用 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对冲措施。同时,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提 高风险管理的效能,是保持金融机构安全的重要手段。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投资基金的案例。该基金在进行股票投资时, 没有充分考虑市场流动性风险,结果在股市大幅波动时遭遇巨额赎回 风险。该案例启示我们,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 风险因素,尤其是流动性风险。及时调整投资组合,控制单一股票和 行业的风险集中度,是有效防范此类风险的关键。 第三个案例是一家保险公司的经验总结。该公司在进行风险定价时,没有考虑到可能发生的资本市场波动,导致保险责任准备金不足。当 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该公司面临巨大的偿付风险。该案例告诉我们,金融机构在进行风险定价时,要进行充分的市场预测和风险测算,并 建立良好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金融机构在风险来 临时有足够的抵御能力。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国际贸易公司的案例。该公司在进行跨境交易时,未能充分考虑汇率风险,导致在汇率大幅波动时遭受亏损。该案 例提醒我们,金融机构在进行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时,必须做好汇率 风险的管理工作。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外汇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降 低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此外,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包括 制定明确的汇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执行措施,也是防范此类风险的重要 手段。 以上四个案例展示了金融风险管理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风 险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需要金融机构在市场环境和风险形 势变化中不断调整和优化。同时,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和评估也是保 持风险管理持续有效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管理实践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是金融从业者和 金融机构管理者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借鉴他人的 经验教训,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 风险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

金融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金融风险管理的案例分析与思考 一、概述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金融业务,其主要职责是评估、监测和控制与金融交易相关的各种风险。本文将通过对几个重要金融风险管理案例的分析来探讨风险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二、信用风险管理案例 1、案例描述 在一个离岸企业贸易平台上,某个自然人通过欺诈手段获得了信用额度,然后通过伪造的货运证明向平台提出了订单并收到了货物。由于该自然人的信用状况不佳,导致订单无法按时支付,平台最终承担了部分损失。 2、风险管理思路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该企业对于信用风险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更好的做法是,企业在客户注册和下单之前,应对客户进行有效的背景调查和信用评估,并设置适当的授信额度和账期。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加强风险监控和及时回款管理等手段来控制信用风险。

三、市场风险管理案例 1、案例描述 某银行在提供债券投资业务时发生了意外,由于管理疏漏,导致大量投资者无法赎回投资金额,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2、风险管理思路 在面对市场波动和投资风险时,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这包括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设计合适的投资产品,并在投资者选择之前对风险进行充分披露和提示。此外,银行还需要设立有效的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体系,对于可能带来影响的市场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和调整。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案例 1、案例描述 某企业在短时间内面临大量现金需求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银行授信额度有限,无法满足需求,导致经营陷入危机。 2、风险管理思路

在面对流动性风险时,企业需要建立合理的财务预算和经营计划,合理安排资金使用和管理。此外,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规避流动性风险,如延长账期、提高预付比例、积累足够的备用资金等。 五、操作风险管理案例 1、案例描述 某机构在处理一笔交易时,由于人员疏忽,未对交易数据进行充分确认,导致交易异常,造成较大损失。 2、风险管理思路 在面对操作风险时,企业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并建立有效的数据交易确认制度。此外,企业还应该完善交易流程,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可追溯和验证,并设置足够的内部控制措施,确保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六、总结 金融风险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关注和改进的工作。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最大程

金融风险案例

金融风险案例 某公司为了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通过信贷方式融资。公司的管理层指定了财务部门负责申请贷款,并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审核流程和措施来管理和防范风险。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流程和措施缺乏理解和执行不力,导致了一起金融风险案例的发生。 该公司的一位员工,为了个人利益而故意提供虚假信息和文件,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情况美化,并提交给银行作为贷款申请材料。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在未充分核实信息的情况下,同意了该公司的贷款申请,并放款给了该公司。 然而,由于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并不如申请材料中描述的那样良好,公司很快就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当贷款逾期时,银行开始追讨债务,并对公司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公司财务部门没有对贷款申请材料进行充分的审核和查核,导致了虚假信息的提交。此外,财务部门对公司的账务和财务情况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审查和监控,也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这个案例揭示了金融风险的几个方面。首先,公司财务部门的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非常重要。如果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就很容易出现风险和问题。 其次,公司内部风控机制的建设和执行也至关重要。管理层应该制定明确的流程和措施,并确保所有员工理解并执行这些措施。此外,公司应该加强对财务情况的监控和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后,银行的审核和风控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银行在放款前应 该对贷款材料进行充分的审查和核实,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银行应该加强对借款人的监测和跟踪,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对于该案例,公司应该对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内部处理和纪律处分,并采取相关措施弥补金融损失。同时,公司也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和风 险管理的相关工作,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银行方面,应该对审核流程和风控措施进行审查和改进,并对贷款人 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控,以降低风险和提高贷款的安全性。 总之,这个案例对于相关公司和银行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反思和 教训。只有重视风险管理,并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审核,才能有效预防和 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银行风险案例

银行风险案例 一、引言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资金存储、贷款发放、支付结算等重要职责。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银行面临着各种风险,例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本文将以某银行的一个风险案例为例,探讨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应对策略。 二、案例背景 某银行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处于稳定盈利的状态,但由于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及内 部管理不善,该银行在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该案例主要涉及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三、案例分析 1. 信用风险 该银行在过去几年中扩大了对高风险借款人的贷款规模,以追求更高的利润。 然而,这些高风险借款人在金融危机中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导致该银行面临巨大的信用风险。此外,该银行的风险评估模型存在缺陷,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2. 市场风险 该银行在金融市场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包括股票、债券和外汇等。然而,由 于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该银行的投资组合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此外,该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风险,导致损失进一步扩大。 四、风险管理策略 1.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为了减少信用风险,该银行应加强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同时,应严格控制高风险借款人的贷款规模,确保贷款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相匹配。此外,该银行应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信用风险。 2. 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为了降低市场风险,该银行应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管理机制,包括分散投资、风险控制和定期审查等。此外,该银行应加强对市场波动和趋势的监测,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 五、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该案例表明,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银行降低潜在的损失,保护客户和股东的利益。同时,风险管理还可以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和声誉,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投资者。因此,银行应将风险管理作为战略重点,并不断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六、结论 本文以某银行的风险案例为例,探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应对策略。通过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银行可以降低潜在的损失,并提高竞争力和声誉。然而,银行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银行才能在不确定的金融市场中保持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金融领域中的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案例

金融领域中的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案例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多。金融领域的企业更是面临着高度复杂的市场环境和金融风险。如何有效地管理风险,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金融领域中企业风险管理实践的案例。 一、华润信托 作为中国信托行业的领军企业,华润信托一直以保障利益为主要目标,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在风险管理方面,华润信托采取全面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了完整的风险管理机制,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决策紧密结合在一起。 华润信托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等手段,全方位把握风险状况,判断市场环境,做好企业风险控制。此外,华润信托还积极开展风险培训工作,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 二、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是中国领先的保险公司之一,其风险管理机构建设相当成熟。公司设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不断加强对市场、信用、流动性、操作等各方面风险的评估和监测。 中国平安通过运用实时、在线监测、严格审批和精细化管理等手段,全面控制风险。比如,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中国平安建立

风险控制框架,设立独立的投资委员会,规定投资限额和风险管 理流程等,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资产安全。 三、招商证券 招商证券是国内知名的证券业公司。在风险控制方面,招商证 券一直秉持着“稳健经营、适度扩张”的原则,将风险控制贯穿整 个运营过程。 招商证券建立了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对市场情况、公司业务、客户信用等进行全面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分析风险,采取相 应措施加以控制。同时,公司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风险 意识教育,着力提高员工风险管理能力。 四、银河证券 银河证券是香港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其风险管理实践备受瞩目。银河证券对风险管理非常重视,建立了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强调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能力。 银河证券采取了多种风险管理手段,包括日常检查、筛选风险 并形成风险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与决策等。银河证券还专 门设立了风险管理科技智能中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 技术,更加精准地识别、分析和应对风险。 总结

风险管理经典案例

风险管理经典案例 在风险管理领域,经典案例之一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该危 机由房地产市场崩溃引发,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了严重冲击。 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期。由于利率持续下降和宽松的信贷条件,许多人都获得了贷款来购买房屋。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开始将这些房屋贷款转化为金融产品,称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这些MBS被切割 成不同的等级,投资者可以购买这些证券,从中获得收益。 然而,问题在于金融机构在打包这些贷款时存在严重的风险管理问题。他们以不恰当的方式评估了贷款申请者的信用风险,并将高风险的贷款和低风险的贷款混合在一起。这导致了 MBS市场上的投资者对贷款质量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期结束,房屋价格开始下跌。这使得许多房主无法偿还贷款,并导致了大量的违约。随着贷款违约的增加,金融机构持有的MBS变得毫无价值。投资者开始对这 些证券失去信心,市场陷入了恶性循环。 次贷危机的影响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很多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些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为了避免金融崩溃,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助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并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来稳定市场。 次贷危机的教训是显而易见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金融机构需要严格评估和监控他们的风险暴露,并采取适当的

对冲措施以降低风险。此外,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审计,确保他们遵守风险管理的最佳实践。 次贷危机也启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需要认识到,在全球经济中存在各种潜在的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他们需要制定全面的风险管理策略,并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和监控措施。 综上所述,次贷危机是风险管理领域的经典案例。它提醒我们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教育我们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案例

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案例 近年来,金融行业的发展与创新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金融业务本身所涉及的风险也成为了金融机构管理者和监管部门亟需应对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风险控制成为了金融机构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探讨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方法和策略。 案例背景: 某银行近期推出了一款新的理财产品,该产品以高利率和灵活的赎回政策打动了众多投资者。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盈利预期的高涨,使得该理财产品在投资规模上迅速膨胀,并带来了一定的市场风险。 风险分析: 对于该理财产品的风险,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投资组合的多样性。由于该产品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资金,若发生市场剧烈波动,可能导致投资组合的价值急剧下降,进而影响该产品的偿付能力。其次,由于赎回政策的灵活性,一旦投资者大规模集中赎回,也会给该产品造成巨大的流动性风险。此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也需要予以充分考虑。 风险控制策略: 针对以上风险,以下是银行采取的一些风险控制策略。

1. 投资组合多样化:银行通过将该理财产品的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 类型的资产,以降低市场风险。比如,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稳定的债 券市场,一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等,从而平衡投资风险。 2. 设置风险保证金:为了应对突发的赎回风险,银行可以要求投资 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支付一定的风险保证金。一方面,可以对可能出 现的赎回风险进行抵消;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减少投资者因为投机 或追求高收益而大规模投资该产品的情况。 3. 完善风险管理制度: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 险控制的责任与权限,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确保风险的及时 评估和处置。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实 时监测投资组合的变动和市场情况,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4. 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银行在推出新产品时,应充分披露 产品的风险情况,并向投资者提供明晰的投资建议和风险评估。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举办投资者教育活动,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理财 能力,减少投资风险。 结论: 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方面需要制定科学的策略和方法,以应对不断 涌现的风险挑战。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投资组合多样化、 风险保证金、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和投资者教育等措施,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非常重要。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金融机构才能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保障投资者的权益,实现可 持续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相关案例

金融风险管理相关案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风险种类和复杂度也日益增加。金融风险的管理,尤其是在风险事件高发期,是企业不可回避的 重要工作。下面将结合实际案例,从多个角度探讨金融风险管理的相 关问题。 一、汇率风险管理 公司A是一家跨国企业,其主营业务为出口制造业。因此,公司A 需要时常进行货币兑换来完成跨境交易。然而,由于汇率波动较大, 导致公司A出现大量损失。为了降低汇率风险,公司A采取了以下措施: 1.使用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外汇合约和货币期权等,锁定汇率,消除风险。 2.设立海外储备资金,以应对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 3.控制成本,减少对汇率的依赖。 二、信用风险管理 一个公司与客户签订的合同中,如果客户未能按时付款或无法兑 现支票,就会出现信用风险。以下是一个信用风险管理的案例:公司B是一家小型海外贸易公司。为了应对信用风险,公司B采 取了以下措施:

1.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2.与客户签订合同时,规定明确的付款条件和方式。 3.设置信用额度,根据客户信用情况和历史交易记录,在允许范围内进行交易。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 如果一个公司不能满足其短期债务还款,就会出现流动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风险: 1.建立合理的短期资金管理政策,规避流动性风险。 2.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资金使用合法、规范。 3.建立流动性危机应急计划,以在危机发生时快速应对。 以上三个案例提供了金融风险管理的实际经验和参考,企业在面对风险管理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的稳健发展,建议企业注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集 1. 引言 金融风险管理是对金融机构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控 和控制的过程。金融风险的种类繁多,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 作风险等。为了展示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践,本文将介绍几个具体的案例。 2. 案例一:市场风险管理 某银行在投资组合中持有大量的股票和债券。由于市场行情的波动,银行的投资组合面临着市场风险。为了管理市场风险,银行采取了以 下措施: •制定风险限额:银行设定了投资组合的风险限额,包括每个股票和债券的最大持仓限额,以及整个投资组合的最大损失限额。

•分散投资:银行将投资组合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和行业,以降低特定股票或债券的风险对整个投资组合的影响。 •监控市场行情:银行定期监控市场行情,及时了解市场风险的变化,并根据情况做出调整。 通过上述措施,银行成功地管理了市场风险,并实现了良好的投资 回报。 3. 案例二:信用风险管理 某P2P借贷平台作为金融中介,面临着信用风险。为了管理信用风险,平台采取了以下措施: •严格风险评估:平台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包括信用记录、收入状况和借款用途等方面的考量,从而减少不良借款的可能性。

•建立保证金制度:平台要求借款人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作为抵押,以防止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 •推行审核机制:平台建立了审核机制,对借款人的借款申请进行审核,确保借款人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 通过上述措施,平台成功地控制了信用风险,保证了平台及借贷双方的利益。 4. 案例三:操作风险管理 某证券公司的交易员在进行交易时犯了一个错误,导致公司出现了巨额亏损。为了管理操作风险,公司采取了以下措施: •建立明确的操作规程:公司制定了详细的操作规程,规定了交易员在进行交易时应遵守的各项规定,包括交易额度、交易品种等。

投资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案例

投资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案例 一、引言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投资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还包括日益复杂的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等。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保障投资银行的稳健经营至关重要。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投资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案。 二、投资银行业风险管理案例 1. 案例一:某国际投行的风险管理体系 某国际投行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风险管理。该投行采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各部门间相互独立且相互制衡。在风险识别方面,该投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监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同时,该投行定期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潜在风险。在风险控制方面,该投行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各项业务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 案例二:某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改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某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该银行进行了风险管理改革。首先,该银行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建立了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其次,该银行加强了内部控制,规范了业务流程。此外,该银行还加大了对风险管理的投入,提高了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三、投资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1. 问题一:风险意识不足 一些投资银行对风险的认识不足,过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期风险。例如,某些投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放松了信用审核标准,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解决方案:加强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文化,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 2. 问题二: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一些投资银行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较为落后,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风险。例如,某些投行的风险计量模型过于简单,无法准确评估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解决方案: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案例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案例在现代金融市场中,金融衍生品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提供了风险管理和投资机会。然而,由于其复杂性和高度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品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探讨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 案例背景 某投资公司A通过购买远期外汇合约来对冲其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的外汇风险。公司A预计未来将有一笔外汇兑换需求,为了降低外汇市场的波动风险,他们决定买入一个远期外汇合约。 风险因素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衍生品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汇率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合约价格的变化,从而对公司A的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2.信用风险:在衍生品交易中,信用风险是一项重要考虑因素。如果对方合约方无法或不愿履行合约,公司A将可能承担巨大的损失。 3.操作风险:衍生品交易过程中的错误操作或错误决策可能导致公司A遭受损失。 风险管理措施

1.多元化投资组合:公司A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将投资组 合中的风险分散到不同的资产类别或市场上。通过持有多种类型的金 融衍生品,可以降低整体的投资风险。 2.实时监测和风险控制:公司A应该实时监测市场情况和合约价格 的变化。他们可以使用风险管理系统来进行实时风险控制,以便及时 做出调整。 3.合理设置交易限额:公司A可以设置交易限额,限制每个交易的 规模和风险敞口。通过合理控制交易规模,可以降低潜在的亏损风险。 案例结果 在该案例中,公司A成功利用远期外汇合约对冲了未来的外汇风险。他们及时调整合约,使其与汇率变动相匹配,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市场 风险。 此外,公司A还与可信赖的合约方进行了交易,并设定了交易限额。这样一来,他们成功防范了信用风险,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操作风险。 结论 通过本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中,风险管 理是至关重要的。投资者应该充分了解各种衍生品的特性和风险,制 定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并不断监测和调整投资组合。 同时,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也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确 保市场的稳定和交易的公平性,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银行风险案例

银行风险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金融行业中,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承担着储蓄、贷款、支付等 重要职责。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银行面临着各种风险。本文将以某银行的风险案例为例,探讨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应对策略。 二、案例描述 某银行作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在近期遭遇了一起风险事件。该事件涉及该银 行的信贷业务,具体案例如下: 1. 事件起因 该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风险评估不准确、贷款审批过程缺乏 有效监管等。这些问题导致了该银行的信贷风险暴露,进而引发了该风险案例。 2. 风险暴露 由于信贷业务中的风险管理不善,该银行面临了以下风险暴露: a. 不良贷款增加:由于风险评估不准确,该银行向一些信用状况较差的客户 发放了贷款,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b. 资金流动性风险:由于信贷业务的扩张,该银行面临了资金流动性风险, 即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 c. 市场风险:由于信贷业务的风险暴露,该银行的市场声誉受损,股价下跌,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剧。 3. 影响和后果 该风险案例对该银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后果:

a. 信誉受损:由于不良贷款的增加和市场风险的加剧,该银行的声誉受到了 严重损害,客户对该银行的信任度降低。 b. 经济损失:由于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资金流动性风险的存在,该银行面临了 巨额经济损失,影响了其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c. 法律风险:该银行由于信贷业务的不规范操作,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监管 机构的处罚,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 该银行风险案例的发生暴露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以下是对 该案例的分析和反思: 1. 风险管理意识不足:该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未能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导致风险暴露的发生。银行应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2. 风险评估不准确:该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未能准确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还款 能力,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银行应加强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不良贷款的风险。 3. 监管不力:该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控制,导致风险暴露 的发生。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机制,确保贷款审批过程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四、风险应对策略 为了应对银行风险案例的发生,该银行应采取以下风险应对策略: 1. 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环节,确保风险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 2. 提高风险意识和培训: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培养,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水平,确保员工能够准确识别和评估风险。

金融风险案例

金融风险案例 引言 在金融领域,风险是无法回避的存在。金融风险案例是指金融活动中发生的可能导致损失的事件。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多个金融风险案例,探讨其原因、后果以及应对措施。 信用风险案例 1. Enron公司 •Enron公司是美国一家能源公司,曾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能源交易公司之一。•2001年,Enron因会计丑闻而破产,导致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这起案件展示了公司内部不道德行为以及会计操纵的严重后果。 2. 次贷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起因是低收入家庭购买房屋贷款违约,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巨大损失。•这起案例揭示了贷款行业中的信用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过度放贷的问题。 3. 郑州商品交易所假交割事件 •2018年,郑州商品交易所爆发了一起假交割事件。 •投资者通过操纵交易,实施假交割等手段获取利益。 •这起案例揭示了交易所监管不力以及投资者违规行为对市场信用造成的风险。 市场风险案例 1. 2000年互联网泡沫 •2000年,由于对互联网公司前景的过度乐观,互联网股票价格暴涨。 •但随后,市场认识到这些企业的价值被高估,股票价格迅速下跌,导致许多企业破产。

•这起案例揭示了市场投资热潮背后的风险以及市场过度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2. 2010年美国股市闪崩 •2010年5月,美国股市经历了一次暴跌,被称为”闪崩”。 •这是由于高频交易算法错误地导致股票价格瞬间下跌。 •这起案例揭示了高频交易在市场中的潜在风险。 3. 比特币暴跌 •2017年底至2018年初,比特币价格从高点暴跌了约80%。 •这是由于投资者对比特币的信心下降,以及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 •这起案例揭示了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以及投资者情绪对市场的影响。 操作风险案例 1. 罗斯柴尔德家族交易 •1815年,罗斯柴尔德家族通过提前获得滑铁卢战役结果,操纵债券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这起案例揭示了内部消息泄露及滥用信息的操纵行为对市场造成的潜在风险。 2. 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指通过向新投资者支付旧投资者的回报来吸引更多资金的骗局。•其中最著名的案例是经济诈骗犯人Madoff所实施的庞氏骗局。 •这起案例揭示了投资者对高回报的追求以及缺乏尽职调查的风险。 3. 电子交易系统故障 •某些情况下,电子交易系统可能会发生故障,导致交易无法进行或出现错误。•例如,2012年,纳斯达克交易所遭遇了一次交易故障,导致约3000只股票无法交易。 •这起案例揭示了金融市场依赖电子交易系统并面临系统故障的风险。 风险应对措施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监控、控制和报告机制。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以陆金所为例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以陆金所 为例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风险管理成为各个互联网金融平台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陆金所为例,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进行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互联网金融平台陆金所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领先的线上信贷信息中介平台。陆金所通过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借款、投资等服务。然而,随着平台快速扩展,金融风险管理成为陆金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为了更好地管理风险,陆金所首先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他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模型,对借款人和投资人进行全面评估,识别并评估潜在的风险。 在借款人方面,陆金所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用评分、还款记录、个人资产状况等因素,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同时,他们还与第三方机构合作,通过征信系统获取借款人的信用报告,帮助评估其还款能力和诚信度。 在投资人方面,陆金所根据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偏好,提供多样化的投资产品选择,帮助投资人降低风险并获得合理收益。

三、风险控制与管理 风险控制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可或缺的环节。陆金所采取了多种措 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 首先,他们建立了严格的风险准入标准,对借款人进行筛选,只接 受信用评分符合要求的借款申请。这有助于减少坏账风险和违约风险。 其次,陆金所推出了风险保障方案,为投资人提供保障。他们与保 险公司合作,为投资人购买风险保险,一旦借款人发生违约,投资人 可以得到一定的赔偿。 另外,陆金所还加强了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他们设立了风险 管理团队,负责监测和分析平台的风险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潜在 风险。 四、风险应急处理与危机管理 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应急处理和危机管理能力至关重要。陆金 所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应急处理机制,有效应对风险事件和危机情况。 他们设立了专门的风险应急处理团队,负责处理突发事件和应对危 机情况。同时,他们还与监管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及 时分享信息、协同处理风险。 此外,陆金所还注重公众沟通和舆情管理。他们积极回应公众关注 的问题,及时向投资人和借款人提供风险提示和解决方案,维护平台 的声誉和用户信任。

风险管理十大案例

案例一:法国兴业银行巨亏 一、案情 2008年1月18日,法国兴业银行收到了一封来自另一家大银行的电子邮件,要求确认此前约定的一笔交易,但法国兴业银行和这家银行根本没有交易往来。因此,兴业银行进行了一次内部查清,结果发现,这是一笔虚假交易。伪造邮件的是兴业银行交易员凯维埃尔。更深入地调查显示,法国兴业银行因凯维埃尔的行为损失了49亿欧元,约合71亿美元。 凯维埃尔从事的是什么业务,导致如此巨额损失?欧洲股指期货交易,一种衍生金融工具产品。早在2005年6月,他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技术,绕过兴业银行的五道安全限制,开始了违规的欧洲股指期货交易,“我在安联保险上建仓,赌股市会下跌。不久伦敦地铁发生爆炸,股市真的大跌。我就像中了头彩……盈利50万欧元。”2007年,凯维埃尔再赌市场下跌,因此大量做空,他又赌赢了,到2007年12月31日,他的账面盈余达到了14亿欧元,而当年兴行银行的总盈利不过是55亿欧元。从2008年开始,凯维埃尔认为欧洲股指上涨,于是开始买涨。然后,欧洲乃至全球股市都在暴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变成了巨大损失。 二、原因 1.风险巨大,破坏性强。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牵涉的金额巨大,一旦出现亏损就将引起较大的震动。巴林银行因衍生工具投机导致9.27亿英镑的亏损,最终导致拥有233年历史、总投资59亿英镑的老牌银行破产。法国兴业银行事件中,损失达到71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融案件,震惊了世界。 2.暴发突然,难以预料。因违规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而受损、倒闭的投资机构,其资产似乎在一夜间就化为乌有,暴发的突然性往往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银行在1994年底税前利润仍为1.5亿美元,而仅仅不到3个月后,它就因衍生工具上巨额损失而破产。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破产的6个月前,其CEO还公开宣称公司运行良好,风险极低,在申请破产的前1个月前,还被新加坡证券委员会授予“最具透明度的企业”。 3.原因复杂,不易监管。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产生既有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全球化等宏观因素,也有管理层疏于监督、金融企业内部控制不充分等微观因素,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非常严格的监管制度,也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像法兴银行这个创建于拿破仑时代的银行,内部风险控制不可谓不严,但凯维埃尔还是获得了非法使用巨额资金的权限,违规操作近一年才被发现。这警示我们,再严密的规章制度,再安全的电脑软件,都可能存在漏洞。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控制,绝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市场繁荣之际,应警惕因盈利而放松正常监管。 三、启示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交易人员的道德风险,但归根结底,风险主要来源于金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乏和失灵。在国家从宏观层面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和增强金融企业实力的同时,企业内部也应完善财务控制制度,消除企业内部的个别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