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对地球的起源和现状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地球的起源和现状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地球的起源和现状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地球的起源和现状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对地球的起源和现状看法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况

2013五一放假前夕,我在江苏省泰州市的中小学生中进行了对于地球的起源和现状看法的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小学生对于地球的起源和现状看法的问题上以及老人关于地球起源的看法有了初步了解,为准确了解人们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看法提供了有理有据的信息。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青少年对于地球起源和现状的看法

2、当前青少年对于生命起源的了解

3、对地球目前的现状及人类未来的展望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地球起源,地球现状,对于目前现状的看法、以及对地球未来的发展展望四个方面。老人进行口头采访调查人员:***

调查对象:泰兴市中心小学学生,泰兴市西城初中学生,泰兴

市第一高级中学学生,晨练老人

调查时间:2013年4月28日

调查地点:泰兴市中心小学,泰兴市西城初中,泰兴市第一高

级中学,农工商门口老人晨练处

共发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

调查问卷

1、性别: A男 B女

2、教育水平:A小学 B初中 C高中

3、关于地球生命起源,您赞成哪一种学说

A进化论 B神创论 C外星人说 D其他

4、请问您主要从什么途径获得关于地球起源与进化知识和观点?

A教材 B课外书 C其他

5、您赞同您所学生物(自然科学)中关于生物起源和进化的观点吗?

A完全赞同 B部分赞同 C完全否定

6、除了达尔文进化,您有没有了解过其他关于生物进化的学说(如

中性理论、间断平衡学说等)

A没有 B有,但不太清楚 C有详细讨论过

7、您认为科学家发现生命起源与地球之外的证据可信吗?

A可信,我相信科学 B可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C不信,我只相信人是由猴变来的

8、您觉得地球的来源是怎样的?

A原本就存在 B宇宙大爆炸 C其他

9、您觉得地球存在了多久了

A 20亿年

B 35亿年

C 45亿年

D 不知道

10、您觉得地球的现状是怎样的?

A可观 B不容乐观 C持谨慎态度

11、关于人类和地球的未来,你有什么展望

三、调查结果

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对于地球的起源大部分青少年是相信比较科学的宇宙大爆炸论,只有小部分人知道地球的年龄,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地球现状不容乐观。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很多同学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正确的,但是也其实并不知道或者说没有具体去了解其他的进化论,还有对于现在科学家的学术研究,大家还是持比较支持的态度的。由此次调查可知,现在的青少年对于地球的了解各有不同,大都是从学校的课本里学到,关于地球的起源与进化,几乎没有同学太多的深入思考探究,这一现状不是很好,不利于对地球上生物的本质认识。最后

一道开放题,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尤其是小学生的答案,天马行空,初中生的展望则相对遵循一些自然定律,认为人类应该与地球和谐相处,否则是自掘坟墓,地球与人类的未来与人类的行为有决定性关系。高中生大多还是和初中生看法一样,有几个则会认为人类会在外太空找到合适的家园,部分人会前去建设,并永久定居,为保将来地球发生不幸时,能给全球人类提供安身立命的场所,地球上的动植物也免于灭亡的危险。

四对于地球的起源看法的补充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之前,对于地球起源我还对所住小区晨练的老人进行了采访,他们中有认为是盘古开天辟地,也有知道宇宙大爆炸的。对于地球起源,古人都会有着美好的遐想,地域国度的不同,看法也不一样,在网上查阅了很多宗教有关宇宙起源的神话,发现好多都是共通的,仅是细节的不同而已,都类似于盘古开天辟地,如今这一理论也是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虽然无法回到地球起源的时期,但是现在先进技术对生命起源初期环境的模拟,人类对于基因的认识,都推动生物起源进化理论的完善。

作者:

学号: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地质关系观察错误等。这种方法已发展为地质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同位素年代学。

【精品】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关键字】精品 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3.1 地球的起源和圈层分异 地球起源问题自18世纪中叶以来同样存在多种学说。目前较流行的看法是,大约在46亿年前,从太阳星云中开始分化出原始地球,温度较 低,轻重元素浑然一体,并无分层结构。原始地球一旦形成,有利于继续吸积太阳星云物质使体积和质量不断增大,同时因重力分异和放射性元素蜕变而增加温度。当原始地球内部物质增温达到熔融状态时,比重大的亲铁元素加速向地心下沉,成为铁镍地核,比重小的亲石元素上浮组成地幔和地壳,更轻的液态和气态成分,通过火山喷发溢出地表形成原始的水圈和大气圈。从此,行星地球开始了不同圈层之间相互作用,以及频繁发生物质-能量交换的演化历史。 正是由于地球形成以来经历过复杂的改造和变动,原始地球刚形成时的物质记录已经破坏殆尽。我们是怎样推测它已经有46亿年寿命的?这 需要从地球自身的最老物质记录、太阳系内原始物质年龄和相邻月球演化史几方面来探讨。 3.2 地球的年龄 地球上已知最老的岩石(石英岩,一种由石英颗粒组成的沉积岩,后来遭受过温度、压力条件变化)出露于澳大利亚西南部,根据其中所含矿物(锆石)的形成年龄测定,证明已有41~42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学研 究,这种岩石和矿物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见第四章1),而且必须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筛选和沉积。所以我们可以据此作出推论,地球的圈层分异在距今42亿年前已经完成。 地质学领域较精确的测定年龄方法,主要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蜕)变原理:放射性元素的原子不稳定,必然衰变为它种原子(如238U衰变 为206Pb等),而且衰变速率不受外界温压条件变化影响(如238U经过 45亿年后其一半原子数衰变为206Pb,故称为半衰期)。我们只需在岩石中测出蜕变前后元素的含量,就可以获得母体岩石形成的年龄。 不同放射性元素半衰期的长短有很大差异,其测年的精度也存在重要区别(表2-2)。因此,要根据研究对象实际情况选择测试物质,采用合适的方法。例如,时代很新的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掘中,西汉初期(约200BC)的棺木保存完好,可以用14C法测得木材的绝对年龄数值与古墓 内的文史资料相当符合。至于地球漫长演化史中保存的物质记录(岩石和矿物),只能采用238U-206Pb、87Rb-87Sr等方法,精度误差允许达到几个百万年。实际操作中包含复杂的技术因素,如测试手段的误差,测年方法使用条件的偏离,野外采样不当(标本已受风化影响,不够新鲜),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31《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

3.3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初生地球、大气的早期演化与水圈的形成、生命的起源和大气的继续演化) 2.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2.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的行星最初只是由岩石和气体构成的世界。那时的太阳比现在暗淡,而月球则在距地球轨道上以不到现今十分之一的距离运行,像是个庞然巨物。经过了数亿年,地球才变得适于生命存活。然而,在今日这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地球上,总有些景象能让我们想起它那艰难出世的过程。【板书】一、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教师讲解】早期的地球景象有如炼狱,到处是滚烫的岩石和令人窒息的毒气。后来,地表冷却,大陆漂移,山脉隆起又被蚀为平地,生命出现,地球变得温和可亲,绿意盎然,几乎所有这个行星的旧貌都已了无痕迹。然而,从最古老的岩石、最深处的岩浆、甚至是陨击坑遍布的月球表面,科学家们找到了线索,描绘出这颗星球的起源。随着地球的童年岁月逐渐清晰,它曾经有过的罕见景观也日渐明朗,在今日地球条件最严酷的一些地方,仍能找到那些与古老地球神似的景象。 地球临产的阵痛开始于46亿年前。那时,围绕年轻的太阳旋转的岩石和冰块颗粒相互碰撞融合,滚雪球般生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在猛烈的连环冲撞中,这些团块撞在一起构成了行星,其中就包括婴儿期的地球。在混乱中,另一个大如火星的天体撞击了我们的行星,所挟的能量相当于数万亿

地球起源的假说

地球起源的假说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几千年来,人类从没有间断过对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的探索。但直到18 世纪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以及望远镜的发明,才使得地球起源的科学假说被相继提出,有代表性的主要假说有如下四种: 1.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太阳起源的星云说:康德认为,宇宙太空中散布着微粒状的弥漫的原始物质,由于引力作用,较大的微粒吸引较小的微粒,并聚集形成大大小小的团块。团块形成后,引力也随之增大,聚集加速,结果在弥漫物质团的中心形成巨大的球体,由于排斥力和集结时的撞击力,使这一巨大的球体成为旋转体,原始太阳由此形成。而球体以外的原始物质在原始太阳的作用下,围绕太阳赤道形成扁平的旋转星云,其星云物质又逐渐聚集成不同大小的团块,逐渐形成行星。行星在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下绕太阳旋转并自转。其模式是:基本微粒——团块——行星。 2.拉普拉斯星云说:1796年法国数学家PS-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中,独立地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拉普拉斯认为,太阳系的原始物质是炽热的呈球状的星云,直径远大于现今的太阳系直径,并缓慢地转动。因散热冷却,星云逐渐收缩并变得致密,转动速度也逐渐变快。由于赤道附近离心力的不断增大,星云逐渐变成星云盘,当离心力超过向心力时,赤道边

缘的物质便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旋转的环(拉普拉斯环),并相继分离出与行星数目相等的另一些环。星云的中心部分最后形成太阳,各环在烧太阳旋转过程中,环中的物质逐渐向一些凝块聚集形成行星。行星又以同样的方式分离出环,再凝结成卫星。这一成因模式可概括为:炽热的气体云——分离环——团块——行星。 3:霍伊尔-沙兹曼假说:本世纪60年代,英国天文学家E-霍伊尔和德国天文学家-沙兹曼从电磁作用机制提出新的假说。他们认为,原始太阳系是温度不高,转动不快的一团凝缩的星云,随着收缩的加剧,转动速度加快,当收缩到一定的程度时,两极渐扁,赤道突出并抛出物质,逐渐形成一个圆盘。此后,中心体继续收缩,最后形成太阳。由于星际空间存在着很强的磁场,太阳的热核反应发出磁辐射,使周围的气体圆盘成为等离子体在磁场内转动,当太阳与圆盘脱离时,其相互间就发生了磁流体力学作用,而产生一种磁力矩,从而使太阳的角动量转移到圆盘上,并使圆盘向外扩展。由于太阳风的作用,轻物质远离太阳聚集成类木行星,较重的物质便在太阳附的聚集成类地行星。

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 众所周知,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自那时起,地球便做好了迎接新生命的准备。而此后出现的生命体也为了更好地适应地球多变的环境而演化着。 根据科学调查表明,46亿年前的地球上到处在下雨、地震、火山爆发……很难令人置信,这些活动都是原始地球在做着制造生命体的准备。接着,也许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大气中的无机物结合,再与原始大海中的物质结合,形成了有机物如磷酸、核酸碱基、核糖等等。这些有机物再进行结合,便有了核苷酸、氨基酸这些可以构成生命体的物质。 又是数亿年的时间,很多氨基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蛋白质,而很多核苷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多聚核苷酸,也就是RNA。特别强调,由于RNA有着自我复制功能,所以很多人认为生命活动就是因RNA 开始的,称之为“RNA的世界假说”。 但是凡事都是向着完美来发展的,RNA也是如此,又是几亿年,为了自己的繁衍,RNA和蛋白质进行了结合,出现了DNA的世界! 在约38亿年前,细胞膜开始包围着比RNA更加稳定的DNA和核糖,便形成了最初的细胞——原核细胞。有人可能说:当时没有氧气,细胞该怎么活下去啊?其实不然,这种不需要氧气的细胞叫做厌氧性原核细胞。 当有光合作用的蓝藻开始制造氧气之后,为了使厌氧的DNA存活下去,细胞用膜包裹住了DNA。于是,真核细胞出现了!

接下来的近10亿年间,真核细胞成为真核生物,又变成了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看似十分漫长的旅程,但在生物的发展史上却迈出了一大步! 随着陆地生物的出现,生物变得越来越多样和复杂。为了与越来越复杂的地球气候相抗争与适应,生物也演化得越来越高等,但这往往需要数亿年的时间。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文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真的很难以一己之言把46亿年的进化概括在一篇文章中,我拣出的,也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如此看来,生命也真是宝贵,能在生物演化的漫漫长河中发出一星光,真是多么幸运啊! 很难想象,在此后的多少一年中,人类,哦不!是生物,会向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本篇为原创,摘录请注明,谢谢~

简述地球的历史

简述地球的历史 地球,人类的家园,一个神奇的星球。相信大家大多数的人都知道,我们居住的地球距今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不过,这46亿年的漫长历史中地球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呢?大概有许多人并不了解。 严格来说,地球的起源至今都是一个谜,人类的科技手段还不能确定地球真正形成的原因,关于地球的起源至今仍只是一些是形形色色的假说,比如神创说,这当然是违背科学的,所以不在讨论之列。还有法国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96年提出行星云形成说、前苏联的天文学家费森柯夫和英国天文学家金斯的“太阳抛出假说”、肖梅克提出的宇宙撞击和爆炸的假说等等。 以上假说我们把它叫做地球的天文时期,也就是地球的原始形成期,而地球的地质时期是科学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岩层的绝对年龄得来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测得的结果也不是绝对的相同,只是相近,所以在叙述地球的各个时期时数据会有所不同。科学家们又根据长期的实践和地层古生物学的研究,划分了大致通用的地质年代,就如同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段一样,把地球划分为各个不同的阶段,下面,就简单来了解一下各个阶段的情况: 前寒武纪:这其中又包括太古代和远古代 太古代是地壳的最古老历史,又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根据放射性同位素测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龄约为30多亿年,科学家一般把46亿年作为地球从天文演化阶段过渡到地质发展阶段的时期,一般来说,从46亿年前开始,地球的原始地壳开始形成,大气圈也已经存在,各种地质作用如侵蚀、搬运、沉积以及岩浆的强烈活动等等开始进行,此时的生物面貌至今还不清楚,但已经有细菌的出现,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大约25亿年前。远古代,这一阶段大约从25亿年至6亿年前,此时的地球生物应该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但早期的远古代(早远古亚代)的生物面貌其实也不太清楚,现今只是发现了一些藻类化石,从远古代后期(晚远古亚代)开始,大约18亿年至5亿七千万年,此时的地壳运动以不想前期那样频繁强烈,大量的低等生物开始繁殖,这可由陆续发现的大量迭层石、微古植物化石加以证明,特别是后期已经出现了后生动物如水母类、软舌螺等等。此时的地壳岩石以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沉积岩为主,夹杂少量的火山岩。(前寒武纪原称隐生宙,后来由于科学家陆续在世界各地原列入晚远古亚代顶部的地层中,相继发现了以腔肠动物为主的埃迪卡拉动物群,这样,显生宙和古生代的下界就应该下移,隐生宙这个称呼也逐渐不用了) 显生宙: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是后生动物开始出现和大量繁殖的时代。由于过去所知的寒武纪是含后生动物化石最早的一个纪,所以将寒武纪作为显生宙古生代的开始。古生代又可再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前者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后者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是鱼类和两栖类大量繁殖的时代。 寒武纪:期限5.7-5.1亿年,是根据英国威尔士西部的寒武山而得名,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在这个时期,生命发生了爆炸性的发展,俗称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寒武纪是一个广泛海侵的时期,此时的岩层主要是以碳酸盐岩和和碎屑岩为主的海相沉积岩系,其地层中矿产丰富,我们广知的三叶虫化石最早就发现于寒武纪地层中。寒武纪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但在植物方面,除低等的藻类、苔藓外,没有发现其它陆生或半陆生的高等级植物。 奥陶纪:是英国威尔士的一个民族的名称,期限大约为5.1-4.38亿年,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大的时期之一,形成世界广布的海相奥陶系,其沉积的特点是岩相分异,一个是壳相,一个是笔石相。其广布的浅海环境和温和的气候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存,是海生无脊椎动物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一)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房龙写的《地球的故事》,有译《房龙地理》。这本书被称为百年畅销的人文地理经典,人类有史以来最佳读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起源,地理的发展。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将人的重要性提到首位。在历史的高度解释了人与地球的关系,生动地表现了“人文地理“概念。 在这本书中,我最新欢丹麦,因为它是童话的王国从小听着《安徒生童话》的我们有着不小的吸引力,“美人鱼”铜像是丹麦的标志,也是我们心中童话的标志。 但在《地球的故事》中,我看见了不同的丹麦。脱掉了童话外衣的丹麦在现实中也是耀眼。丹麦人的智慧,使得这个仅有1.6万平方英里,但缺乏自然资源、陆军、海军、矿山和山脉,但却能与一打面积大、人口众多、有军事野心的国家匹敌。他们有着理性的生式方式,时刻保持着警惕,这个小国家在过去的时代曾经进行过一些艰苦卓绝的战争,但它现在却自愿解散陆军和海军。 在某些方面是小国胜过大国的典范。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二) 今天,我在学校里认认真真地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如果人们不断地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就会破碎,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是呀!我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我太想对全世界人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希望你们停手吧,别再破坏我们的地球了,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为了我们能快乐的生活,停手吧!如果地球破碎了,我们将别无去处。”再看看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的。 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的一件事;几家工厂因为过量地向大海和大气中排放污水和废气,以至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稼受损。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损失。还有,近几年来,人们乱砍滥

第四讲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第四讲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了解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地球的基本状态和物理性质;掌握地球的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大地构造学说 教学难点:大地构造学说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地球的基本状态和物理性质;地球的大地构造学说;地球系统科学。 地球科学 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理学(含土壤学与遥感)、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空间物理学j以及新的交叉学科(地球系统科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分支学科。地球科学是一个大题目,纵横几万里,上下数亿年,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其他各个领域。对地球的认识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这个世界文明的进展,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地球,地球的时、空、源。 ① 地球的结构:层圈状 ②地球的构造:指地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及其它们的分布规律及演化。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壳幔作用,山脉-盆地,大陆-海洋; ③ 地球物质: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它们的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 ④ 地质事件:地壳运动在地表反映.如地震、火山、海啸、褶皱、断裂等; ⑤ 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

二、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地球科学以庞大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几门自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它既要借助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天文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其研究对象的特点有关,地球作为其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物体,其周长超过4万km,表面积超过5亿km2。因此,无论是研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固体地球,其空间都是十分广大的。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及物体本身是由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和物质体所组成的。因此,要研究庞大的地球,就必须研究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及其物质体,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微观的空间和物质特征,如不同学科都要研究其相应对象的化学成分、化学元素的特性等,地质学要研究矿物晶体结构,水文学和海洋学要研究水质的运动等,气象学要研究气体分子的活动等。只有把不同尺度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和规律性的认识。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整个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在空间上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都表现为连续的整体性;而且地球的各内部圈层之间、内部与外部圈层之间、各外部圈层之间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某一个圈层或某一个部分的运动与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它部分甚至其它圈层的变化,这也充分表现了它们的有机整体性。然而,地球也是一个非均质体,它的不同组成部分无论在物质状态、运动和演变特点上都具有一定差异,表现出分异性。例如,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水文条件具有明显差异。固体地球特别是地壳的不同地区或不同组成部分的差异性更为强烈,如大陆、海洋、山系、平原等。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空间和组成上,也表现在它们的运动、变化与形成、发展上。

地球的起源作文3篇

地球的起源作文3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银河之神喜得贵子,众星系神前来献礼,太阳系神送来一个魔力神球,小银河之子,看见这个魔力神球喜爱极了,一脚便把它踢到神殿的大地上,高兴地喊道:“就叫它‘地球’”!“好!好!好!”银河之神和众神高兴地拍笑道!这“地球”,由整个呈蓝色状,中间有一块土黄色的装饰,上面有绿色的珍宝点缀,简直就是高大上!银河之子喜爱地球极了,这份出生之礼被他踢到东撞到银河上,踢到西撞到黑洞边,最后飞向了父神的桂冠,父神躲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他捡起地球,发现黄色的部分已经被摔裂,正慢慢向两边移动,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神:“让我们给他放好吧,他已经被你摔裂了,你应当爱惜你的礼物。”于是,地

球被悬空防止在银河之子的书桌上,一根神线牵引着围绕着太阳晶石旋转。银河之子在没事的时候总是欣赏着他的小玩伴。神灵送来神奇的东西,他便取其精华放到地球上。一天,银河之子正在吃饼干,他的饼干渣掉落到地球上,变成了一个个小人。慢慢的,地球活了。有时他把地球推进太阳晶石,地球变的好热好热;有时,他又拉远一点,地球又好冷好冷。他哭了,地球便下雨下雪;他笑了,地球可能有风暴;他手指点一点,地球就地震;他调皮了,哪个东西就被拿走了,这不,马航的飞机还被他拿走玩耍忘在了餐桌上呢!有时候地球也跟他抗议一下,来个火山爆发什么的,可是他看到地球上亮了一下也没太当回事。地球上的饼干渣越来越多,原先的时间长了变质坏掉了就变成了地球的一体,可是地球还是看着越来越拥挤了,银河之子看着地球好像好想再要一个,于是众神快来再给找个吧!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

2016春浙教版科学九下13《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练习题

第三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1.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下列生物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是() A.原始苔藓类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 D.原始人类 2.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3.[2013·黑龙江]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A.氢气 B.甲烷 C.氧气 D.二氧化碳 4.[2013·长沙]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由复杂到简单 B.由简单到复杂 C.由水生到陆生 D.由低等到高等 5.[2013·内江]下面是小勇同学学习了《生命起源与进化》后总结的观点,小旭同学说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你认为错误的一项是() A.生命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同源器官的发现 B.原始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原始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C.地层中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顺序 D.米勒的实验可以说明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6.下列有关地球演化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固态的地壳一形成便奠定了现代地球地貌的基础 B.科学家是通过对世界历史的长期研究来了解地球的演化史的 C.地球出世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 D.“婴儿期”的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氧气和氮气 7.下面关于地球演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初海洋的水来自彗星 B.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构成是相同的 C.地球形成之初已经有大片的陆地 D.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在植物出现后逐渐增多的 8.原始生命形成的过程中,保护原始生命不受紫外线伤害主要靠() A.喷射的火山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原始陆地 9.2004年3月美国“机遇号”火星车找到了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生命栖居的证据,请你猜测一下,火星车在火星表面发现了() A.曾被水浸润过的痕迹 B.显示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化石 C.大量被流星体撞击的坑穴 D.适合生命呼吸的空气 10.[2013·临沂]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资料讲解

对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认识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虽然很早人们就开始对生命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对生命的起源也给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但并没有被世人完全接受。直至目前还没有某种被广泛认可的解释,从某种层面来讲,生命的起源仍是一个巨大的谜。同生命的起源一样,生命是如何向前发展,如何一步一步进化成现在的样子,并在未来生命又该如何进化也还是个无法解决的谜。在此文中我将从我的观点出发对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做一个简短地介绍,由于理解和知识有限,部分观点可能不全或错误,望理解! 一、生命起源 宇宙、星体、地球、以及众生都是经由长时间的演变而来,其演化过程连绵不绝,循序渐进。生命也是这种特别的、很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在物质的一般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作为新物质而产生。从演化理论来探讨生命起源和进化规律,已经流行了几百年。至今已经形成多种较成熟的观点,且大部分已经被世人所接受,本文就其中几个观点作介绍: 1.关于“宇宙来源说” 持这一学说的学者们认为生命起源与地球的形成不同源,在原始地球形成后,原始生命物质通过不同方式从空间来到地球上后,才不断演变、化合、凝聚、和缔合形成原始生命,再由原始生命形成真正的生命体。【1】与“宇宙来源说”大致相同的还有“宇宙生物说”,学者认为地球上最早有机体的起源,是由于宇宙天体早已有生命存在,其微生物“孢子”通过陨石带到原始的地球上以后,就在适合的环境下逐渐而且缓慢地发展为这些有机体,这些有机体从而成为地球上各种生命类型的祖先。 2.关于“化学起源说” “化学起源说”目前已经被大部分学者所接受,这一假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温度逐渐下降以后,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一步一步地演变而来。【2】 生命进化 地球诞生后,包围着地壳的原始地球大气层和现在的大气层的成分完全不一样,没有游离的氧分子,主要成分是甲烷、水、氮气、氨、二氧化碳和一部分氢,大气是还原性的。在地球最初形成时,上面并没有生命,只是又经过多少亿年后,才出现最初的生命。恩格斯指出﹕“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恩格斯的伟大预见通过科学实践正在不断的成为事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一)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房龙写的《地球的故事》,有译《房龙地理》。这本书被称为百年畅销的人文地理经典,人类有史以来最佳读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起源,地理的发展。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将人的重要性提到首位。在历史的高度解释了人与地球的关系,生动地表现了“人文地理“概念。 在这本书中,我最新欢丹麦,因为它是童话的王国从小听着《安徒生童话》的我们有着不小的吸引力,“美人鱼”铜像是丹麦的标志,也是我们心中童话的标志。 但在《地球的故事》中,我看见了不同的丹麦。脱掉了童话外衣的丹麦在现实中也是耀眼。丹麦人的智慧,使得这个仅有1.6万平方英里,但缺乏自然资源、陆军、海军、矿山和山脉,但却能与一打面积大、人口众多、有军事野心的国家匹敌。他们有着理性的生式方式,时刻保持着警惕,这个小国家在过去的时代曾经进行过一些艰苦卓绝的战争,但它现在却自愿解散陆军和海军。 在某些方面是小国胜过大国的典范。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二) 今天,我在学校里认认真真地读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我心潮澎湃,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如果人们不断地破坏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地球就会破碎,所以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 是呀!我觉得作者说得太对了,我太想对全世界人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希望你们停手吧,别再破坏我们的地球了,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为了我们能快乐的生活,停手吧!如果地球破碎了,我们将别无去处。”再看看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的。 例如1995年7月份,我国发生的一件事;几家工厂因为过量地向大海和大气中排放污水和废气,以至造成大量酸雨下降,使大-片森林和庄稼受损。这样既污染了环境,又使自然资源受到严重损失。还有,近几年来,人们乱砍滥伐树木,令到我们的森林覆盖率大大缩校如果还是这样,不爱护我们的母亲——地球,我们就等于自取灭亡。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公民们,快醒悟过来吧!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 地球的起源读后感(三)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房龙写的《地球的故事》,有译《房龙地理》。这本书被称为百年畅销的人文地理经典,人类有史以来最佳读物之一。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起源,地理的发展。房龙打破了常规地理书的写作方式,将人的重要性提到首位。在历史的高度解释了人与地球的关系,生动地表现了“人文地理“概念。 在这本书中,我最新欢丹麦,因为它是童话的王国从小听着《安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叶玉江,吴淦国,张 达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地球科学在研究远古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证据,人类对于太空的观测程度也不断提高,加深了对类地行星的认识,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太阳系中的火星和金星可能存在已经绝灭了的生命。慧星和小行星对地球的多次撞击有能力导致严重的环境效应及生命大灭绝。行星的演化可能有两种模式:冷的星团加热及热的星云冷却。火星上存在与地球壳体非常相似的沉积岩,说明有流动水存在的可能。较高地热的太古代地壳热流输出被认为是认识地壳构造特性的关键。晚太古代会聚与离散大陆边缘的对比研究表明太古代板块运动与年轻的板块构造旋回在样式及幕次方面都没有根本的区别。元古代大陆的增生是由于元古代源于地幔的板块构造及产生于地幔的热柱构造导致新生成分的加入而造成的。裂谷、盆地、推覆及伸展、火山侵入作用是显生宙大陆增生的主要因素。关键词:地球;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P53;P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27(2003)02-0119-06 收稿日期:2003-0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97207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206)。 作者简介:叶玉江,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1965年出生,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科技管理工作。 0 引 言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是地球科学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因而成为自然科学家特别是地质学家长期探讨与争论的焦点和前沿。对于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认识经历了从假说到不断证实的过程。随着掌握证据的增多,人类对于地球本身有了越来越全面的认识,而这些证据又建立在人类利用先进的手段对地球及太阳系精细观测的基础上。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在上世纪后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本文主要根据近年来关于地球起源与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研究地球起源与演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初步的总结。 1 类地行星的研究 近年来由于同位素测年技术的提高、人类对于火星及金星的深入认识以及天文观测手段的提高,人们对于行星的演化、生命的起源、星球碰撞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类地行星研究的主要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Frances [1]全面对比了太阳系中行星生命的形成与演化。他认为对于太阳系中的另外两个星球)))火星和金星来说,应存在可能已经绝灭了的生命,因为这两颗行星是迄今为止最有可能具形成生命条件的星球。当这两颗行星固结成核后,它们的星球都存在表面液态水。即使大约在35亿a 左右随着连续液态水及大量空气的丢失,火星的表面环境遭到破坏,但仍具有足够的时间供生命发展。但正是由于这种破坏因素,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供这些生命超越原生生物阶段。金星与火星有相似的特征,因此生命对于这两个星球来说可能只是一瞬间的现象。而地球原生生物能在极限环境下如冰冻期在地下安静地生存,并在由于碰撞造成的冰融期重生。同位素测年的证据表明格陵兰地区岩石中有38亿a 的生命记录历史,南非第一块微古化石也有35亿a 的历史。这些证据表明火星和金星可能与地球一样都有同时的生命起源,但由于生存环境的演变,生命具有不同的演化。 地质学及天文学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地球生命历史与银河系动力学关系的假说。Michael [2]研究了 第17卷 第2期2003年6月 现 代 地 质GEOSCIENCE Vol 117 No.2 Jun.2003

地球的磁场及起源

地球的磁场及起源 摘要:本文对地磁场理论的确立,地磁场起源的探索做了回顾,并详细介绍了一种已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地磁场起源的分析. 正文: 1.地球磁场理论确立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地磁场理论概念的是英国人吉尔伯特。他在1600年提出一种论点,认为地球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两极和地理两极相重合。这一理论确立了地磁场与地球的关系,指出地磁场的起因不应该在地球之外,而应在地球内部。1893年,数学家高斯在他的著作《地磁力的绝对强度》中,从地磁成因于地球内部这一假设出发,创立了描绘地磁场的数学方法,从而使地磁场的测量和起源研究都可以用数学理论来表示。但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理论,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地磁场的起源。 2.地磁场成因的一种解释 从地球具有的物质结构和运动方式来看,地球完全具备产生整体主磁场的条件,地球不仅能够产生电偶极性,而且地球内部电偶极性物质的运动也必然能够使地球产生和表现出磁场。 地球内部的电偶极性物质是什么呢?一方面,从物质的细微结构来看,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每个原子都是一个内正外负的电偶极性球。另一方面,从地球物质的整体来看,也表现出电偶极性。 就单个的中性原子而言,不管整个原子相对于观测者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只要核外电子的绕核旋转运动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就能够使原子产生相对于观测者的磁场。按照传统观点的分析,对于一般的中性原子,由于核外电子绕核的旋转运动都不是朝着相同的方向,而是杂乱无章的无规则运动,所以单个的原子对外是不显磁性的。在核外电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下,不仅单个的原子对外不显磁性,由许多原子构成的质量较大的整个中性物体也不对外显示磁性。但是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当每个原子中的全部或者部分的核外电子都按照相同的方向绕核旋转运动时,形成一种环形电流,或者核外电子与原子核相对于观测者的非同步运动形成一种电流,如自转运动的地球在自身万有引力作用下在其内部形成的这种电流运动,就能够对外显示磁性。 与传统分析不同的是,当我们考虑到地心的万有引力作用时,电子绕核旋转表观上的无规则运动遵循着一定的统计规律,这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物质磁场的起源是非常重要的。 地球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位于原子核外的电子组成的。从单个原子的结构特征和运动状态来看,每个原子都是一个内正外负的电偶极子球,带负电的核外电子绕着带正电的原子核旋转。那么地球物质原子中的电子绕核旋转有没有某种规律性呢?按照万有引力起源于电性力的理论角度分析,地球上处于相同位置的电子和质子在相同的地球万有引力(电场力)作用下必然出现位置偏离或者分层现象,由于电子的质量比质子的质量小将会获得更大的加速度朝着地球质心的方向偏移,核外电子虽然在原子核的电场力作用下做

第十二章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第十二章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目的要求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长期探讨和争论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掌握的证据越来越多,对地球的认识也更加深入。要求学生深刻认识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与宇宙及本身的物质组成、各种性质、内外各圈层以及其中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时:2学时 授课内容 ?一、天文地质 o(一)宇宙起源新说 o(二)陨击作用 o(三)太阳系天体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o(四)宇宙环境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二、地球的演化 o(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 o(二)地壳的演化 o(三)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与演化 o(四)生命的起源与生物演化 ?三、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 重点 1.陨击作用及宇宙环境与地球演化的关系 2.地球的演化 3.圈层间的强相互作用 难点 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 教学方法 配合多媒体以讲授为主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天文地质 天文地质学(astronomical geology)是运用天文学的方法、观测资料和成果来研究地球以外天体的组分、结构、起源和演化历史,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探讨和解释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 o(一)陨击作用

为陨石撞击作用的简称,是指宇宙空间中的陨石高速撞击到地面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作用(图12-1)。 陨石撞击导致的冲击变质作用可使普通矿物转变成极高压矿物,形成的角砾岩广泛分布于原始坑内,并产生放射状或环状分布的褶皱和断裂,导致局部岩石熔融,大量的粉尘进入大气圈还会影响地表环境,进一步影响外力地质作用以及生物的生存与演化。 据研究,在地球演化的早期,由于大气圈稀薄,陨击作用十分普遍和强烈,随后具有减弱的趋势。 o(二)太阳系天体地质概况 1.太阳 据现代研究,太阳内部结构由表层向内可分为光球、对流区、辐射区和中心核4个圈层。光球层是太阳表面光 彩夺目的一个圈层,即通常说的日面,厚度约300km。在日面上可以看到物质流动。有时有成群的黑色斑点叫 黑子(sun sport)。黑子的大小经常改变,位置也不断变动,变化周期平均11年。太阳黑子有很强的磁性,黑 子多时,地球上就出现极光现象以及引起地球磁场的剧烈扰动和磁暴。 2.行星 火星地表形态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①环形坑;②火山平原和火山锥;③“运河网”;④风成沙丘;⑤峡谷和悬 崖。 行星的内部构造一般可分为星壳、星幔和星核三个圈层。星核由较重的元素(Fe、Ni、Si、C等)组成,密度较大; 星壳一般由较轻元素(Si、O、H、He等)组成,密度较小;星幔具过渡性质。

地球的演化历程

《认识地球,和谐发展》 ——4.22世界地球日科普知识 世界地球日””的由来】 【“世界地球日 1970年4月22日,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学生丹尼斯?海斯发动并组织的保护环境活动,得到了美国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的支持。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它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资源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此后,联合国有关组织将每年的4月22日确定为“世界地球日”,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活动。 从1990年开始,中国每年都进行“世界地球日”的纪念宣传活动,目的在于唤醒公众珍惜地球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科学意识。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有很多假说,其中最著名的“星云说”认为:在50亿年前有一个比太阳大几千倍的星云存在于宇宙中。它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逐渐收缩,内部出现了很多湍涡流。接着,这个大星云就碎裂成很多个小星云,其中有最终形成太阳系的“太阳星云”,它形成于湍涡流中,所以一开始就处于不停旋转的状态,并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继续收缩,速度加快、形状变扁。分散在其中的“土物质”“冰物质”“气物质”等慢慢聚集,在星云赤道面上形成一个“星云盘”。在之后的过程中收缩和集聚又慢慢形成了许多“星子”,中心部分就形成了原始太阳,其内部温度逐渐升高,周围是“行星胎”。再经过一段时期的演化,太阳向一颗真正的恒星演化,形成了太阳和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既今天的太阳系。 地球起源的过程

【地球的演化历程】 距今约46亿年前,在地球的内部重力收缩和放射性衰变发热等的作用下,地球内部的物质也发生了变化,一些物质出现了局部熔融的现象。在重力作用下,本来处在地球外部的较重的物质开始慢慢下沉,液态的铁等重元素沉到了地球中心,形成地核。同时,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上升,逐渐形成了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 紧接着就是地球大气层的形成。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气全部跑到了宇宙空间。后来,地球上的温度上升,地球内部的物质重新组合,地球内部气体也上升到地面,形成地球大气层。这层大气在绿色植物出现之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下,它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大气层。 距今约30—4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原始生命出现后,人类给地球的发展划分了五个“代”,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一代还被划分为若干个“纪”。古生代从远到近划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划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新生代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这就是通常意义中人们所说的“地质年代”。 距今24亿年的太古代,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已在地球表面形成。地壳活动频繁,火山时而爆发。铁矿在这个时候形成,最低等的原始生命开始产生。距今24亿—5.4亿年的元古代,地球被大片海洋掩盖着,晚期才出现了陆地。地球上的生物到此时已发展到了海生藻类和海洋无脊椎动物。古生代距今有5.4亿-2.5亿年,海洋中已经出现了多种门类的生物,有些已经走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一些高大茂密的植被森林后来都变成了大片的煤田。中生代历时约1.8亿年,从距今2.5亿年一直到距今0.65亿年。这个时候恐龙称霸一时,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出现;蕨类植物逐渐被裸子植物所取代。距今6500万年的时候,地球进入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在此时有了大的发展,各种食草、食肉的哺乳动物空前繁盛,最终导致了人类的出现。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已经是一个46亿岁的老寿星了,她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约在30—40亿年前,地球已经开始出现最原始的单细胞生命,后来逐渐进化,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公里,比极半径长21公里。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公转一周要365.25天,为一年。 太阳系在大约50亿年前诞生后,大约过了5亿年,地球开始形成。地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首先,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再增生而形成原始地球。 原始地球所获得的星子是比较冷的,但是每个落到原始地球上的星子都有很高的运动能量,这种能量因冲击转化为热能;另外,由于星子的堆积使地球行星外部重量增加,内部受压缩,消耗在压缩内部的能量转化为热被保存下来;再加上放射性元素铀、钍、钾等的衰变产生的热积累,地球开始变热,并最终导致大部分地区温度超过铁的熔点。原始地球中的金属铁、镍及硫化铁熔化,并因密度大而流向地球的中心部位,从而形成液态铁质地核。 随后,地球的平均温度进一步上升,引起地球内部大部分物质熔融,比母质轻的熔融物质向上浮动,把热带到地表,经冷却后又向下沉没,这种对流作用控制下的物质移动,使原始地球产生全球性的分异,演化成分层的地球,即中心为铁质地核,表层为低熔点的较轻物质组成的最原始的陆核,陆核进一步增生、扩大形成地壳。地核与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 导读:与太阳系的起源基本是一个问题。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人们逐渐倾向于太阳系起源于低温的观点。他们认为行星不是由高温气体凝固而成的,而是由温度不高(低于1000℃)的固体尘埃物质积聚而成的。行星形成后,由于引力能的释放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生热,行星内部增温,甚至导致局部物质的熔化。 约在50亿年以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它是一团尘、气的混合物。在它的引力收缩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的赤道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中较大的颗料叫做星子。在引力、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星子和尘埃物质向星云盘的中间平面沉降,在那里形成一个较薄、较密的尘层。尘层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很快瓦解成许多小的团块,由于自身的引力又积聚成小行星大小的第二代星子。由尘层形成第二代星子,估计约需1万年。 第二代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有的合并增长。当一个星子增长到半径约几百千米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而使它们靠扰。星子越大,它的引力也越大,体积的增长也越快。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都被吞

并。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当地球内部开始出现熔融的物质,重力分异作用就开始,液态的铁元素逐渐流向地心,形成地核,地幔的表层也逐渐分异出一层薄薄的地壳。一个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开始形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