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说课材料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说课材料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说课材料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说课材料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

划的变迁

简述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一、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萌芽时期

从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一一夏朝开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确

立郡县制为止。

国家的产生,是形成行政区划的先决条件。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有效地控制被统治阶级,需要实行分区分级管理,于是产生了形成各种各样行

政区划的可能性。但是,并不是产生国家的同时也必然出现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更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状况、民族与人口的分布、历史文化传统和军事上的需要,将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由中央派员组织管理,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也就是说,直至郡县制的出现才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肇始。

二、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建立——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未年,被州制时代所取代,相继沿革400余年。

县本是天子、诸侯直属土地中的邑,其首领称为“县人”。春秋前期,秦、晋、楚等大国在新兼并的邻国土地上设立一种特殊行政区,称之“县”。在古文中,县即古悬字,意为新设之县,远离诸侯国都,悬于诸侯统治中心之外。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所以,郡的地位实际低于县。因为此时置郡大多于边远荒辟之地,地旷人稀,经济发展落后于县。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有效地控制,从而废除分封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秦分天下为36郡,标志着郡县制作为我国最早的一种行政制度已正式确立。

三、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

在东晋与南朝还实行一种特殊的地方政区划制度,即侨州、郡、县制。该制度是为安置西晋永嘉之乱后的北方移民,笼络人心,维护统治。侨州、郡、县制度是东晋南朝地方行政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它搞乱了地方正常的行政区划,不利于行政统一和国家的有效管理,也加速了州制的变革,直至隋朝建立后,侨州、郡、县才彻底废除。

四、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革——道路制时代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辽朝所采用的州县制基本上承袭唐代制度,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京城所在地称府。又在州之上以五京为中心,分成5道:即上京、东京、中京、西京、南京,亦称五京道。后又受宋代行政制度影响,表现在道一级所设行政机构就仿效宋代路一级行政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所设总管府掌一道之军权,似宋路中“帅司”的安抚使;所设处置使掌一道司法监察之权,似宋路中“宪司”的提典刑狱司;管理财政的名称不一,南京道为转运使司,上京道为盐铁使司,东京道为户部使司,中京道为度支使司,西京道为计使司,似宋路中“漕

初中地理_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能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准确找到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并记住其名称、位置及轮廓特征。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神圣责任感,树立爱国思想。 重点及难点:能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准确找到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并记住其名称、位置及轮廓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视频:小苹果版《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师:这个视频看过吗?刚才的视频内容对谁做了简单的介绍?生: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请一名学生读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位置及轮廓特征。 双十一,老师也加入了剁手族的行列。出示快递包裹订单图片,请同学们看收件人地址,为什么地址这样写? 它反映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这是根据我国的行政区划去写的。我国为了便于行政管理,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设立了三级行政区划。同学们打开课本第7页第一段,我国设立了哪三级行政区划?生: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师: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我国各级行政区域的名称。

师:刚才快递包裹上的地址是我们学校的地址,对应的省级行政区名称是?生:山东省。师:地级行政区是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泰安市是地级市还是县级市?生:地级市 师:包裹地址县级行政区名称是?生:泰山区。泰安市管辖泰山区、岱岳区、宁阳县、东平县,代管新泰市、肥城市两个县级市。 师:乡级行政区名称是泰前街道,村级行政区名称是御碑楼社区,组级行政区名称是御碑楼社区居民小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省级行政区名称是?自治区。地级行政区名称是?盟、自治州。县级行政区名称是?自治县、旗、自治旗等。乡级行政区名称是?民族乡、苏木、民族苏木等。 师:直辖市的各级行政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呢?请大家看这个快递包裹的寄件方地址 北京市是我国的直辖市,他的省级行政区名称是?北京市。他的县级行政区名称是?朝阳区(市辖区)。他的乡镇级是?红庙北里(街道)。 除此之外,国家根据实际需要,还可设立特别行政区。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对香港回复行驶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并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对2008级学生访谈的回答) 地点: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时间: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2008年11月27日中午,我们就同学们关心的古代文学史课程的种种问题请教了张鸣老师。张鸣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干课、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的主讲教师。下面是我们和张老师的问答。(提问以▲表示。老师的回答以★表示) ▲张老师,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们都很关心今后四年中将在北大中文系学习的各门课程的情况,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于二至三年级。课程系统讲授从先秦至“五四”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四个段落,每段一个学期,共学习四个学期,一般由四位教师分别讲授。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我系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总的说来,古代文学史是全系各个专业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丰富,需要阅读的文献很多,课程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相对而言,课程学习任务会比较重,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 ★能学到什么,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讲法,同学的学习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偏重,因此能学到什么,不可能人人一样。因此这个话题不妨转换一个角度,谈谈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性,各自有所侧重。简单说,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重点吧: 一,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描述各个阶段的文学景观。介绍各个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事件等,探讨形成原因,并阐释其意义。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前后时期文学推移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有初步的认识。 二,梳理不同文学体裁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介绍各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散文、辞赋、骈文、戏曲、小说等等的形成过程及其体制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发展演变的历史,树立专业的文学体裁观念和文体认知能力。 三,论述各时代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古代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创造的,文学的历史实际上也是由文学家的活动构成的。因此论述重要作家的成就和文学史贡献,自然是古代文学史课程的重要内容。 四,讲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各种文学体裁的重要作品,讨论其艺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讲解赏析,是学习古代文学的最为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培养中文系本科生对古代文学名篇、名著的解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解读文学作品的专业水平,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中文系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老师,可能会因学术见解、学术兴趣、或者学术专长的不同而有所偏重,各位同学也可能会因兴趣和才性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这并不影响课程的学习,甚至可能会因有所偏重而培养出不同的学术个性,在学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这门课程呢? ★具体怎么学,可能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要求,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任

中国行政区划学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 学习重点、难点 1、熟悉中国的行政区划图 2、识记中国各行政区的全称、简称及轮廓。 学习内容 1、我国的行政区划——三级行政区: 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我国拥有个省级行政区(包括个省、个直辖市、个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 2、省级行政区的位置: ①东北三省: ②黄河中下游四省二市: ③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 ④北部:边疆一区 ⑤南部沿海:四省一区(两特) ⑥西南:三省一区一市 ⑦西北内陆三省两区

精选文档 3 、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在图中填出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4、中国各省级行政区轮廓简图: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精选文档 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之最的叙述,错误的是

精选文档 A.纬度最低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海南省 B.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 C.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在一天中最后送走夕阳的省级行政单位是黑龙江 2.下列关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是: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 B.天津在北方地区,东临渤海;上海在南方地区,东临东海。 C.同时濒临渤海和黄海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晋、辽。 D.四川共有7个邻省,分别是藏,甘,陕,豫,渝,贵,云。 3.关于我国行政区域区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四川省要比重庆市高一级 B.全国共有32个省级行政单位 C.行政单位分省、市、县三级 D.行政区域的划分有利于国家的有效管理 4.下列有关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和省级行政中心对应正确的是 A.山西-冀-太原 B.贵州-黔-遵义 C.广东-粤-深圳 D.辽宁-辽-沈阳 5.下列关于我国的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位置叙述,错误的是 A.天津在北方地区,东临渤海 B.上海在南方地区,东临东海 C.重庆在南方地区,境内有长江穿过 D.香港和澳门分居珠江口东西两侧,濒临黄海 6.同时濒临渤海和黄海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是 A.冀、鲁 B.鲁、辽 C.津、苏 D.吉、辽

初中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1.2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 掌握我国34 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 个省级行政的位置。 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是我国的一个省份,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34 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难点】 识记34 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环节: 利用快递单上收件人的地址,引入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学习环节【相信自己,付出必定有收获!!】 (一)要求:学生自学课本第7 页到第10 页,认真完成下列练习。 1、三级行政区划:级行政区,级行政区,级行政区。 2、省级行政区分为:个省,个自治区,个直辖市,个特别行政区。共个。 3、在下图中填上各省级行政区名称。

(二)学生到黑板上填写三级行政区划和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老师检查自学结果。) (三)利用多媒体展示4 个直辖市,5 个自治区,2 个特别行政区(老师介绍2 个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国家还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已于1997 年7 月1 日回归祖国,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已于1999 年12 月20 日回归祖国,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我们为伟大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最后一起认识34 个省级行政区。 本环节评价目的:让学生识记我国34 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位置,包括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2 个特别行政区。(通过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合作探究环节(先自己利用中国政区图找出以下问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助,合作 完成,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探究一:【读图大练兵】(小组活动、分组进行,由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展示其中一个题目,各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1. 由北向南,找出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 按逆时针方向找出有陆上邻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3. 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4. 找出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探究二:【小试牛刀】(抢答环节:按照优先抢答以及正确率评出优胜者): 1. 位置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省区? 2. 四个直辖市分别相邻的省区? 3. 邻省最多的省区?有几个邻省? 4. 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哪些省区? 5. 五个自治区中位于边疆的是? 6. 邻国最多的省区?它和哪些省区相邻? 本环节评价目的:通过以上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34 个省级行政区的空间观念。

最新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教学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兴”的本义是“起”,常借描写外界事物,开一个头,然后加以联想,引出下文,

河北省清河挥公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中国的行政区划

课题:§1.12中国的行政区 【学习目标】 个性笔记1.能够准确填写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能够通过经纬度和省区形状判断中国局部区域图的位置; 【学习重点】 能够通过经纬度和省区形状判断中国局部区域图的位置; 【考点扫描】 这部分知识具有量大、难度低的特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在高考中这部 分知识直接出现的概率很小。但是它却是学习整个中国地理的纲、基础、知识的 落脚点。 【学习方法】 1.阅读地图册151-153页,完成导学案 2.利用5分钟的时间,通读教材,梳理知识;勾画标注知识点,完成【记 忆中国】的问题。 3.利用15分钟时间参考材料,完成【爱知中国】部分;有疑问的问题,要 及时记录,以便课上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江山万里情】独学 填图:1、在下图上填上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2、在图上画出:北回归线、30°N、40°N、90°E、100°E、110°E、 120°E。

3、填写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爱知中国】对群学 1.中国省区之最 跨纬度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邻省最多的省份 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面积最大的省份是 面积最小的省份是 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

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岛屿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我国 最 东 、西、南、北的 省份 分别是 、 、 、 2. 写出下列经纬线交汇处的重要城市及所在省区。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 40oN 116oE ● 40oN 120oE ● 40oN 113oE ● 40.5o 110oE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教案新人教版 (1)

中国区域地理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 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 2、使学生了解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和省会(或首府)。 3、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大海域。 4、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和民族。 5、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分布、增长状况。 6、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状况。 重点和难点: 1、我国位置、面积、所濒临的海洋、省级行政区及其行政中心的简称。 2、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及我国的人口政策、民族状况及民族政策。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位置和面积: ㈠、位置: 1.相对位置: A、中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B、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洲大陆内部,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C、思考:习惯上常说:“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什么? 2.绝对位置:

A、纬度位置: a、南(极):位于南海南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约4°N; b、北(极):位于黑龙江省漠河镇以北的黑龙江(俄称为阿穆尔河)主航道中心线 上,约为53°N; c、纬度位置:我国南北跨越49°左右,相距约5500千米。当2月南国春回大地之 时,北国东北仍然是千里冰封。 d、纬度位置的优点:北回归线从我国南部穿过,我国绝大部分属于温带,南部有 一小部分位于热带,北部没有寒带。南北气候差别很大,这既有利于人民生活, 又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B、经度位置: a、东(极):位于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主航道中心线 (“耶”字碑东角)上,约为135°5ˊE; b、西(极):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约为73°40ˊE。 c、经度位置:我国东西跨越经度62°,相距约5200千米,时差达4小时以上,横 跨东5区到东9区。当东部的乌苏里江上旭日东升之时,西部帕米尔高原仍然 是繁星满天。 C、我国位置的优越性: a、东部广大地区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b、南北温度带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c、海岸线漫长,有利于从海上同世界各国交往。 d、陆疆漫长,便于从陆上同世界各国交往,古代便是“丝绸之路”,现代有著名的 “欧亚大陆桥”连通欧亚两大洲。 ㈡、面积: 1.领土幅员辽阔,约960万。(最新数据为1045万Km2) 2.位于俄罗斯(1700万Km2)、加拿大(990万Km2)之后,居第三位,美国为930 万Km2,第四位;巴西第五位。 二、疆界与邻国: ㈠、疆界: 1、陆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2万多Km(22800Km) 2、海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万8千多Km,加上岛屿海

小教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小学师资教育专业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是小学师资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必修课崐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同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学习本课程,要求使学员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增进古代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 本课程学分为8学分。 课内学时144,其中电视课36学时,录音课18学时。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要求 (一)了解本大纲在各编概述中所提及的文学史知识;精读作品(凡在篇名旁标有△号者)的作者、创作时代、所属文体及其主要特征;泛读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艺术特点。 (二)理解精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艺术特点。 (三)掌握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四)背诵教材中指定要求背诵的篇目。 二、内容要点 第一编先秦文学 (一)概述 1.《诗经》的时代、分类、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四言句式、创作方法。 2.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在记事、记言和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 4.哲理散文《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的主要特点。 (二)作品 诗歌 《静女》(《诗经·邶风》):青年男女纯真炽热的爱情;铺陈直叙和心理描写。 △《氓》(《诗经·卫风》):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 《无衣》(《诗经·秦风》):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豪迈气概;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采薇》(《诗经·小雅》):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 《湘夫人》(屈原):借用神话故事写对爱情的忠贞;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心理的刻画。 △《橘颂》(屈原):用拟人手法表现人生理想;托物写志。 散文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统治阶级中为争君位而骨肉相残的故事;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楚归晋知莹》(《左传·成公三年》):维护尊严,忠于国家;不卑不亢、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学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复习课学案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1、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四个端点的位置:最北点: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南点:曾母暗沙 最东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点:帕米尔高原(73°E) 3、请说出我国最东端和最西端的经度。 4、当夏季北京时间6点时,东部乌苏里江上和西部帕米尔高原上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5、在地图册中的“中国的疆域图”上,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_______千米。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7.8厘米÷1/64000000=7.8×64000000=4992(千米)6、陆上邻国14个 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 7、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 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尼 8、学会评价地理事物 评价地理事物就是要知道该事物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利用其长处为人类服务,避开短处或治其短处。概括为: 经济效益对人类活动的有利方面 地理事物﹁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对人类活动的不利方面 9、如何评价中国的地理位置? 从纬度位置看,南北纬度相差约50°,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导致南北气候差异大,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从海陆位置看,海陆兼备,东部多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海陆兼备同时利于开发海洋资源,也利于发展海上交通;我国海陆兼备的特点,特殊的海陆位置导致东部季风气候显著,旱涝频繁,不利农业生产 10、板书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我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2、我国领土的四至点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海域辽阔,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2、岛屿众多 3、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5个邻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11、拓展篇——内海 政治地理上的内海概念,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它包括各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通道(海峡)等。内海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沿海国有权关闭内海,不让外国船只进入,或规定进入内海必须遵守的规则。渤海和琼州海峡,都是我国的内海。 自然地理上的内海概念,是指伸入大陆内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相通,而且海水较浅。它的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影响。渤海就是一例。

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弄清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在中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其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能力目标: 通过指读和填准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中国政区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以及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单位及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教学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及其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课前引领 说说你的位置。 二、课堂导学,学法探究 (一)中国的三级行政区 自学课本39页: 1、了解我国现行行政区划是哪三级? 2、省级行政区包括哪些单位,分别有多少个?

3、对照《中国政区图》说说你所知道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 小组合作: 4、讨论交流识记省级行政区名称方法。 5、老师出示省级行政单位七字歌,学生快速记忆,并讨论各句的含义。 (二)省级行政区的简称 1、出示车牌号码图片,让学生了解省级行政区的简称的好处。 2、对照课本41页,熟悉各省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老师介绍简称的来历,并出示简称“三字经”。 4、结合政区图,学生相互指认、识记。 (三)识记省级行政区地图 1、小组讨论交流识记办法。 2、教师小结:(1)联想记忆 (2)分类记忆 (3)位置记忆 三、创新升华 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了解地理知识:诗词、成语、历史名词说简称。 四、巩固练习。(见大屏幕)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中国的行政区划 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二)引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 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 先秦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唐宋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 诗:古体诗、近体诗 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 词 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戏曲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 1 识记繁体字 2 断句与标点 3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 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 1 熟读多背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 2 掌握线索 第一讲唐诗概论 一唐代诗歌的繁荣 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 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 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 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 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 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 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 三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 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 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 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 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

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 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 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 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 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 后期(咸通——唐亡) 四《全唐诗》 第二讲初唐诗歌 一沈宋 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 二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高扬时代精神,风格也较为清雄,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唐诗的变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勃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代表作为《从军行》。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讲盛唐山水田园诗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隐逸文化 1 隐逸的文化根源 2 盛唐时期隐逸的表现:中国古代隐逸方式的多元化 由隐而仕 由仕而隐 边仕边隐 二王维的《渭川田家》与《山居秋瞑》 诗情: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 画意: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 音乐美: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 禅趣: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 三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 第四讲盛唐边塞诗 一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时期的边塞战争 1 唐代的对外用兵政策 2 文人们的从军风尚 二高适的《燕歌行》 《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教案 湘教版

初二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备课 (一)理解课程要求 1、教学重点 掌握好中国的行政区划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作用,因此,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是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 本节涉及到的地名众多,而各省级行政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位置也错综复杂,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弄清省级行政区的地理分布则成为了本节的难点。 (二)分析学生知识背景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对对我的个别行政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准备资源 1、查找互联网资源中提供的本节课的教学示范教案,加以分析、借鉴。 2、在互联网中查找适合教师讲授的演示课件和一些扩展资料。 (四)确定教学活动 1、选择教学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更好的展示媒体,方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2、设计学生活动 本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记忆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反复做读图、填图和拼图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选择评价方式 三、过程分析:本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记忆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反复做读图、填图和拼图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激情导入互动启思合

四、教法学法分析:(一)、教法分析: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创设出乐学的氛围,尽可能地尊重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采用猜谜、寻找点子王、找朋友、重温红色之旅等手段,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要学的新知识有了期待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获取信息加工信 息贮存信息应用信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动手,主动探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让学生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使他们乐学,也会学。(二)、学法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学生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人人动手动脑,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发挥每个同学的自主性,使得学习的过程很愉快,同时又轻松地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理解知识、消化知识的速度和程度也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五、评价分析:留给学生一个舞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共同收获成功果实。本节课目的性强,层次感强,实践性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注重获得知识的同时注重让学生的情感也获得熏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们私毫觉察不到学习的枯燥、勉强,学得开心;用合作交流学习经验的形式让学生们学得自在,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多次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巩固知识,做到了留给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教给学生攻破难关的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师生一起收获成功的果实。附表:

中国行政区划复习学案

课题:中国行政区划 ★地图填充★ 一.在下图中填写中国四至点,23°26′N、30°N、40°N、50°N、80°E、90°E、100°E、110°E、120°E 经过的中国城市、河流、地形单元,中国的邻国、临海。 1.我国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地总面积为______________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第______位。 2.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东西两半球的______半球,南北两半球的_______半球。 3.从纬度位置来看,中国的最北端在_________省漠河以北的_______主航道中心线上。纬度约为________;最南端在_________省________群岛中的__________,纬度约为________; 最东端在__________与_________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约为_______:

最西端在新疆的_____________高原,经度约为______________。 4.从海陆位置来看,中国位于亚洲______________,太平洋_______________。 5.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约________度,相距约________千米,东西跨经度约_______度,距离约为_________千米,分别属于从东______区至东____区的___个时区。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国各地都采用北京所在的_____区的区时,即_______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 6.从相关位置来看,我国陆上邻国共有_____个,请将陆上邻国的序号填在相应位置上: ①朝鲜②俄罗斯○3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7.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个,请按代号顺序将这些国家的名称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8.我国所濒临的海洋,按字母顺序写在下列横线上: G________,H________,J________,K_________。我国的内海为________和___________。 9.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___________多千米,陆上国界线长___________多千米。 二.在下图中填写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位置、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行政区划 说课

中国的行政区划说课 说课流程: 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理念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是XX,我说课的课题是:《中国的行政区划》。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以及教学理念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结构与地位: 《中国的行政区划》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内容。从整个章节来看,本章教材以确定地区空间位置的知识为主,是学习以后章节的基础。 本节是由“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区划”两部分组成,主要反映了我国地区划分的原则和现状,是全章重点。其中省级行政区划及分布不仅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也是中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常识。 基于对本节课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考虑,结合新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以及划分的标准。 2.记住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轮廓图。 能力目标:1.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熟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名称、位置,并且正确填注在“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上。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我国的行政区划,特别是通过了解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众所周知,行政区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生活中正确说出各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且,熟悉它们的轮廓特征,已成为一项基本的地理技能。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为:了解并掌握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教学难点为:了解并熟悉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轮廓图。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贯穿直观性、趣味性、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法上,我会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采用猜谜、拼图、做闯关游戏等,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体现乐学乐教的教学思想。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作为主人的地位,在学法指导中,我将引导他们运用搜集材料,游戏竞赛,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学习内容具有单一、枯燥和记忆量大等特点。学生记忆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反复读图、填图和拼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流程。 第一个程序是竞猜谜语,激情导入: 上课一开始,我设计了寻找猜谜高手导入新课:藏宝之地、双喜临门、船出长江口(打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名称之一)这样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入手,以趣激疑,以趣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猜谜,让学生对下面学习的内容有了期待感,使学生能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猜一猜中,轻松愉悦地开始本课的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 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元杂剧概述 1、教学基本要求 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

情剧;曲状元; 花间美人、水浒剧。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元杂剧形成的原因。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 (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 (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其五,元杂剧的特征。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关汉卿 1、教学基本要求 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1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以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宋文学史和元明清文学史以及近代文学史几个部分。古代文学史1即指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授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工具,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和探讨式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学史各阶段前后发展脉络之间的关系;各阶段文学现象的深度分析与正确评价;每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客观评价与准确定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艺术解读与审美鉴赏。 (二)教学难点 不同时代思想文化背景下作家的共性与独特性,以及对作家的客观评价和准确定位;文学史各个阶段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脉络。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通史》,范文澜,人民出版社1978 2.《先秦文学史》,褚斌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屈原集校注》,金开诚,中华书局1996 5.《诗经注析》,程俊英,中华书局1996 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1 7.《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58 8.《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9.《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6 10.《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1.《乐府诗集》,郭茂倩,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2.《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9 13.《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 14.《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5.《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6.《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立,中华书局1983 17.《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罗宗强,中华书局1996 18.《中古文学系年》,陆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9.《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曹道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0.《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1.《八代诗史》,葛晓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中国的行政区划导学案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主备人:苏延清材料:尚世伟审核:张新兰年级:八年级 【学习目标】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 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5. 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 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学习重点】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学习难点】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省府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了解自己户口所在地,有关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做一幅中国政区拼图版并熟悉中国政区图的形状和方位。 2.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仪、投影片、用吹塑纸制成的中国政区演示拼图等等。 【教学时数】共1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请问我国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什么呢?我国的范围又有多大呢?(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疆域十分辽阔的国家。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们要进行行政区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自主学习】: 一、动动手:1。P10活动1、2,独立完成,并在下图中填出活动中的省区名称。 2.自己准备中国行政区划地理拼图,看谁拼的最快。

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______朝的“省”“县”行政区划,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有很大的影响。三、现行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三级。 2.我国共有_____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____个省,__个自治区,____个直辖市和____个特别行政区。 3.在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找出并且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位置。 【合作探究】 1.我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面积最小的是______;跨经度最广的是______;跨纬度最广的是______。 2.讨论部分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特点,说出它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的名称。 【当堂检测】做配套练习 课堂小结及作用布置: 【教师总结】 中国省级行政区顺口溜: 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 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 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中国三级行政区划的设立。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对照地图记住这些内容。 作业: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分布的记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