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学.小说篇】

【现代文学.小说篇】

【现代文学.小说篇】
【现代文学.小说篇】

【現代文學.小說篇】

目次

?概念界定

?日治時期

?五○年代

?六○年代

?七○年代

?八○年代

?九○年代

台灣現代小說的發展,以年代和特色來劃分,約略可分為日治時期現實/現代主義小說,五○年代的反共、懷鄉小說,六○年代移植西方當代文藝思潮的現代主義小說,七○年代時,出現「橫的移植」的反動浪潮,並相應的產生鄉土反思,「本土」小說也從長久的沈默中再度崛起。八○年代後,由於政治解嚴,言論漸趨自由,小說題材與內容指涉的尺度大大地放寬,使得小說的類型也愈形多元繁複。

台灣日治時期的小說在發聲之初,本著新文學運動的精神,以反封建舊思想、反帝國主義的抵抗與批判現實的精神為基調,表現出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

進入三○年代之後,以留日學生為主,創作出的「新小說」,由於受到日本現代文學「新感覺派」的影響,大多有著注重感官的、心理與私密經驗描寫的特色,這亦使得「新小說」成為現代主義小說的先驅。

就語言方面來看,這時期小說使用的語言,以中國白話文和日文為主,以中國白話文寫作的小說,在歷經三○年代之出一場台灣話文論戰之後,逐漸有將地方方言融入小說語言中的傾向,如賴和〈彫古董〉、〈棋盤邊〉、〈一個同志的批信〉等篇,都可以看出作家欲將母語整合至文學創作中的苦心。而整體來說,以日文寫作的小說其藝術成就比較高,原因有二:

其一,日本政府並不真正地鼓勵漢文創作,尤其在進入皇民時期之後,漢文早到禁用的命運,使得台灣作家(尤其是受新式教育的年輕作家)大多習於使用日文寫作。

其二,台灣作家用以吸收世界思潮與現代文學知識與典範的媒介語言幾乎都是日語,自然在日文創作上較能駕輕就熟。這是時代環境限制與影響之必然,並無關乎作者個人的國家與身份認同問題。

依葉石濤對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分期來看,第一期為「搖籃期」(1920~1925年),代表作家與作品有追風(謝春木)〈她往何處去〉、無知〈神秘的自制島〉。第二期為「成熟期」(1926~1937年),此時期台灣作家輩出,作品的水準與日提升,代表作家有賴和、楊雲萍、楊守愚、楊逵、蔡秋烔、朱點人、王詩琅、林越峰、張慶堂、巫永福、張文環、翁鬧、吳天賞等。第三期為「戰爭期」(1938~1945年),此時期的小說藝術之成就最高,代表作家有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王昶雄、葉石濤、周金波、陳火泉等。

1945~1949年之間,走過日治時期的台灣作家,在《中華日報》日文版、《橋》副刊、《公論報》、《新新》等刊物上,仍持續有小說作品發表,如黃昆彬、邱媽寅、葉石濤等。其中,葉石濤的〈三月媽祖〉是最早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寫成的小說。「四六事件」與「二二八事件」之後,台籍作家心理上蒙受陰影,再加上仍無法適應中文,因此便由小說的舞台淡出。

1950年「中華文藝協會」成立,並陸續提倡反共抗俄的文學,以及「適合戰鬥時代與戰鬥任務」之「戰鬥文藝」,因而濃厚的政治正確充斥在五○年代的文壇之中。此時的小說作者以大陸來台第一代作家占大多數,以反共和懷鄉二種題材為主,較具代表性的作家與作品有姜貴《旋風》、王藍《藍與黑》、端木芳《疤勳章》、潘壘《紅河三部曲》等。

另一方面「中華文藝協會」亦提倡「文藝到軍中去」,因而產生了一批獨具特色的軍中作家,如司馬中原、朱西寧、段彩華高陽、張放、姜穆、鄧文來等。與官方文學思潮相對的是「鴛鴦蝴蝶派」小說亦在此時興起,反映出在政治的高壓下,文藝產生逃避與走向軟性文學的一面。此外,部分台籍作家也有優異的作品問世,如鍾理和《笠山農場》、廖清秀〈恩仇血淚記〉、李榮春《祖國與同胞》等。

1960年,以白先勇為首的一群年輕作家,因不滿反共文藝與鴛鴦蝴蝶派小說,但在寫作傳統上又無法與五四文學接軌,因而繼紀弦《現代詩》之後,再度提出移植歐洲現代主義的主張,並創刊《現代文學》雜誌,響應的作家有王文興、陳若曦、歐陽紫、李歐梵、王禛和、杜國清等人。

在《現代文學》發行的五十一期(1960~1973年)中,培養了許多活躍至今的作家,如黃春明、七等生、李永平、施淑青、李昂、陳映真、林懷民等人。這群作家並非盲目的跟隨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文藝主張,而耽於技巧的搬弄,他們顯示出一種共同的反叛特色,此時期的書寫的主題也與反抗傳統、權威與精神的崩潰、出走等等有關,顯示出這群年輕作家引進「現代主義」的意圖,是對社會、政治做出一種「曲折」的叛逆與精神的吶喊。

《台灣文藝》這份精神指標性的刊物在1964年創刊,它接續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的精神,主張文學要寫台灣人的喜怒哀樂和台灣土地,要反映並批判現實。《台灣文藝》並非全然與

標榜本土正確意識劃上等號,它的出現代表六○年代也是本土意識開始被關注,並以文本創作付諸實踐的時期。

此時期「大河小說」的出現也是值得注意的現象,如鍾肇政《濁流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皆是規模宏大的小說,顯示出一種尋根與召喚歷史記憶的渴求與焦迫。此外,著眼於台灣社會、文化現狀,並以此為創作題材的作家另有吳濁流、葉石濤、鄭清文、王禛和、黃春明、陳映真、鐘鐵民等人。

1977年5月,葉石濤發表〈台灣鄉土文學史導論〉,指出「所謂台灣鄉土文學應該是台灣人(居住台灣的漢民族和原住民)所以寫的文學。」、「台灣的鄉土文學應該是以『台灣文中心』寫出來的作品」。此文引起朱西寧的質疑,遂掀起了七○年代長達數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之序幕。

鄉土文學論戰帶來的效應是兩極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鄉土文學論戰使得「本土」的定義得以在反覆的討論中被充實、拓展,並且深化地成為台灣作家的共識(姑且不論這個「共識」的性質相不相同),為六○年代以來的放逐感劃下一個休止符。

因此,七○年代的小說特徵就是鄉土回歸,並再度將文學的目光關注於現實與人生的問題。「鄉土文學」並非意味著只限於描寫農工階層的生活情狀,它可以廣義的延伸至社會各個角落,為弱勢的階層代言。故作家往往藉由描繪卑微的小人物及其生活,把握時代與地域的現實性,進行小說的創作。

另一方面,《現代文學》仍持續產生影響力,其作家群在歷經現代主義的洗禮後,於七○年代中以更洗鍊、內省的筆觸創作具高度藝術性的作品。此時期具代表性的作家有陳映真、王禎和、黃春明、李喬、王拓、楊青矗、陳若曦、洪醒夫、李昂、宋澤萊、吳錦發、聶華苓、尉天聰、鄭清文、白先勇、七等生等等。

談論台灣八○年代的小說,首先要注意的便是政治小說的湧現。

黃凡的〈賴索〉雖完成於1979年,但從文化、社會的轉折來看,卻足以突顯台灣從七○到八○年代逐漸浮凸而出的政治意識。像陳映真的〈山路〉、〈鈴鐺花〉描寫五○年代的左翼志士,張大春〈四喜憂國〉中憂心家國的外省榮民,宋澤萊《廢墟台灣》對台灣政治情況的批判性預言,林燿德的《時間龍》藉科幻的手法描繪一個跨時空的政治寓言,乃至於黃春明、楊青矗、王禎和、葉石濤、施明正、楊照等人,都在解嚴的前後,直接或間接的觸及了時代傷逝、政治無情與認同錯亂等時代議題。

另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現象,是都市文學在八○年代的峰起。除了大環境的改變引領眾人對都市議題的關注,新世代作家對都市潛意識的深掘,以及後設、後現代、女性主義等思潮的湧進,亦是都市文學在八○年代大量出現的關鍵因素。像是張大春的《大說謊家》使用顛覆性的語言嘲弄所目睹的一切,黃凡《房地產銷售史》對都市人集體潛意識的顯像,李昂《殺夫》、《暗夜》中女性主體意識的崛起,以及王幼華、朱天心、東年、袁瓊瓊等人的諸多著作,都為八○年代的都市小說作下豐富而多元的註解。

當然,除了上述的兩大類外,像是原住民小說、女性小說、科幻小說與鄉土小說,在八○年代特殊的文化語境下,也都獲得了相當良好的發展。在解嚴與都市文化的崛起下,各類新思潮的湧進與意識的解放,無疑造就八○年代小說眾生喧嘩的迷人特質。

進入九○年代,都市文學與各式主義的實驗風潮持續發酵。

後現代、後殖民、新殖民等理論資訊接續湧來,新一代的小說創作者幾乎很難避免受到影響。一方面,美學型態的多元駁雜讓作家在創作小說時有更多的套路可尋;另一面,對「小說」與「真實」本質的重新思考、定位,也讓這些新一代的作家在書寫的同時,質疑小說的再現功能與歷史的大敘事。像林燿德《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張大春《尋人啟事》便採取後設與魔幻寫實的策略,經營起文字的迷宮。

另外,性別與家族書寫也一度成為文壇關注的焦點。紀大偉、曹麗娟、洪凌等對同志議題多有著墨,郝譽翔、李昂、施淑青、成英殊專注於女性議題的挖掘,駱以軍、舞鶴等則致力於家族小說的書寫。

網路小說的出現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九○年代後,網路媒體迅速發展,許多創作者往往藉網路之便發表各式小說或進行小說接龍。這雖然讓小說的專業化有下降的趨勢,但快速流通與普及的結果,卻也促成新一代網路小說家的群湧乍現。知名者如蔡智恆以Jbt的ID在BBS站上發表〈第一次親密接觸〉,其黑色幽默的筆調與略帶後設的小說寫法,便曾引起一番熱烈的討論。

綜而觀之,在世紀末的前夕,九○年代的創作者所接受的社會、文化的衝擊遠比八○年代又更增許多。小說本質的思考與網路媒體的興起,帶給了作家更多的創作空間,讓他們勇於嘗試各種不同的題材與小說類型,但過度的解構與顛覆,卻也在無形中減弱了小說敘事的饒趣。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导读(吉林联盟)》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分)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A. 《呐喊》 B. 《彷徨》 C. 《狂人日记》 D. 《阿Q正传》 2 【单选题】(10分) 祥林嫂是鲁迅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 《孔乙己》 B. 《药》 C. 《离婚》 D. 《祝福》

3 【单选题】(10分) 《阿Q正传》收入鲁迅的小说集()。 A. 《朝花夕拾》 B. 《故事新编》 C. 《呐喊》 D. 《彷徨》 4 【单选题】(10分) 《故事新编》中哪篇作品原题《不周山》?() A. 《采薇》 B. 《奔月》 C. 《铸剑》 D. 《补天》

5 【单选题】(10分) 《野草》出版前发表于《语丝》上的散文诗有()首。 A. 23 B. 21 C. 22 D. 20 6 【单选题】(10分) 《凤凰涅槃》是郭沫若哪部诗集中的诗作()。 A. 《前茅》 B. 《恢复》 C. 《女神》 D. 《星空》

7 【单选题】(10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A. 《呐喊》 B. 《彷徨》 C. 《沉沦》 D. 《女神》 8 【单选题】(10分)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 A. 陈梦家 B. 闻一多 C. 徐志摩 D. 朱湘

9 【单选题】(10分) 《再别康桥》实现“中和之美”的方式是()。 A. 虚实结合 B. 动静结合 C. 去粗取精 D. 快慢结合 10 【单选题】(10分) 最能代表周作人冲淡平和艺术风格的散文集是()。 A. 《谈龙集》 B. 《泽泻集》 C. 《雨天的书》 D. 《谈虎集》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

论鲁迅对文学的影响 寻常的人,都是在歌颂和期盼黎明的曙光驱赶走夜的黑暗,而鲁迅,却在深夜里思索,夜幕让他的思想有了惊人的穿透力。他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所创造的不朽的文学作品,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精神和气节人格,使鲁迅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不仅仅是在文学造诣方面,更是在他对革命,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不懈努力和奋进之心,鲁迅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他在中华民族新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峰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狂人日记》,正是对那个封建专制,人吃人的社会的最强的反抗之音,他以自己的笔写下对那些,亦或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亦或扮演吃人角色的人最有力的控诉。而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有疯子,才是最不受那些封建礼教束缚的人,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而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文章便是家喻户晓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写出了“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通称“阿Q精神”),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论文 指导老师:xxxx 姓名:xxxxx 专业:xxxxxx 学号:xxxxx

论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色 摘要: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一方面,纵观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轨迹,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技巧逐渐从稚嫩走向圆熟,基本呈螺旋上升的态势。虽然在这个上升趋势中,不免有起起落落的回复现象,但大体上和禅宗思想的这三种境界是吻合的。另一方面,具体到贾平凹的每一部重要作品之中,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同时体现了这三种境界。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境界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看,大体经历了文化和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和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这里,不再对贾平凹的创作作全面的论述,而是借用中国禅宗思想的三种境界来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的三个代表性阶段,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禅宗的这三种境界一般是形容人认识大千世界的过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看做求实阶段,即对眼前的所见,基本凭着经验直觉去判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看作求智阶段,是用空灵智慧的心态去观察事物,也可谓透过现象看本质。“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以说是求自由阶段,类似于哲学上的“否定之否定”,看似回到了起点,但又不只是起点的重复。是对大千世界的大彻大悟,是达到一种高度或深度的“自由”状态。现把这三种境界用在概括贾平凹小说创作上,是出于两

一、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目录 一.《狂人日记》赏析 二.《阿Q正传》赏析 三.《凤凰涅槃》赏析 四.《荷塘月色》赏析 五.《子夜》赏析 六.《家》赏析 七.《雷雨》赏析 八.《骆驼祥子》赏析 九.《断魂枪》赏析 十.《再别康桥》赏析 十一.《死水》赏析 十二.《金锁记》赏析 十三.《雨巷》赏析 十四.《围城》赏析 十五.《边城》赏析 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一.《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1] 第二个十年(1927-1937) :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 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 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 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 命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新 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 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 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 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学衡派】 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 ,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 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 【创造社】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 自己“内心的要求” , 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 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 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 一支生力军, 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后期创造社与太 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语丝社】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 一般指刊物语丝社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 人先后主编。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从1924年底自1930年初,历时约五年多时间,以《语丝》周刊为依托, 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习题 说明: 1.本习题由三部分构成: ①各章课后习题 ②题库 ③部分国内高校研究生入学试题 各章课后习题: 第2-3章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第4章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 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 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5章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 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 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 年代乡土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6章 1鲁迅在30 年代曾这样评说:“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 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试借用鲁迅的评价,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说明“五四”散文格外发达的状况及其原因。 2.试评周作人的散文观,及其小品文创作的主要特色。 3.从散文语言运用和文体创造方面比较评析冰心与朱自清的创作风格异同。 第7章 1.以初期白话诗、郭沫若等的自由诗、前期新月派以及早期象征诗派为主要的“点”, 大致勾勒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潮流彼此间的承传关系。 2.简评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文学史意义。 3.简评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与创作实践。

全国统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u试卷(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1分) A: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2、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是()(1分) A: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 B: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东北女作家 C:20世纪40年代任职于重庆某银行的女职员 D:20世纪40年代任教于三间大学的女教师 3、散文《鹰之歌》表达对女友的怀念之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1分) A:反讽 B:对比 C:象征 D:排比 4、话剧《屈原》中虚构出来的道义美的化身是()(1分) A:南后 B:婵娟 C:郑詹尹 D:张仪 5、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的作品是()(1分) A:《北京人》 B:《升官图》 C:《上海屋檐下》 D:《白毛女》 6、小说《桃园》的艺术特色主要是()(1分) A:视角灵活多变 B:故事结构环环紧扣 C:明暗线索交织 D:散文化和诗化 7、下列表述中,对诗歌《纤夫》中“纤夫”形象理解正确的是()(1分) A:讥讽了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 B:传达了人生悲凉的生命体验 C:象征着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 D:象征着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8、话剧《南归》精心选取的“桃花落了满地”的舞台背景是()(1分) A:华北农家小院 B:江南农家小院 C:天津周公馆 D:上海公寓 9、报告文学《包身工》着重刻画的三个被殴打、被侮辱的人物形象是()(1分) A: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B:芦柴棒、拿莫温和荡管 C:芦柴棒、拿莫温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D:拿莫温、荡管和小福子 10、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国统区的女作家陈敬容、郑敏是()(1分) A:七月派诗人 B:九叶派诗人 C:新月派诗人 D:现代派诗人 11、小说《绣枕》中,小姐精心绣制的“绣枕”最后的下落是()(1分) A:泥牛入海,去向不明 B:被人践踏而落入下人手中 C:高价售出,被人收藏 D:被人赏识而作为艺术品陈列 12、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引用并做了辩证分析的观点是()(1分) A: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 B:郁达夫把小说当作作家自叙传的主张 C:林语堂生活艺术化的主张 D:鲁迅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 13、小说《金锁记》用以引出全篇,贯穿始终,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色调的意象是()(1分) A:枷锁 B:月亮 C:死水 D:风雪 14、散文《钓台的春昼》中,“我”游历的两个景点是()(1分) A:金燕村、雷峰塔 B:前庄、后庄 C:桐君山、严陵台 D:白洋淀、荷花淀 15、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所叙故事的历史背景是()(1分) A:20世纪10年代的张勋复辟 B: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小说部分识记题应试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小说部分识记题应试指导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的考试内容按考试大纲规定,分为课文阅读分析和课外作,品阅读分析两部分。关于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分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两大类。下面我们就识记类问题的主要考核内容来做一下指导。大纲规定,识记的主要任务有:(一)每篇课文的作者及其所属文学社团、流派;(二)识记每篇课文所属文件类别;(三)识记下述两类作品的发表年代、创作背景:一类是在文学史或作家创作道路上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另一类是内容与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的作品。其中“发表年代”是指时期或年代,如“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抗战时期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不要求识记哪一年。(四)识记课文中叙事性作品所列造的主要人物。小说部分应当识记的内容详列如下:一、描写农民形象和农村生活的小说。(一)精读1.《阿Q正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属于中篇小说,是作者发表于二十年代初“五四”时期的作品。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救国救民的强大思潮冲击下,文化界出现的一股启蒙主义文化思潮逐渐成为主流,他们提出很多振兴民族的文化思想,其中之一就是要进行“民族自我批判”。文学创作在实践这种思想上的表现就是揭露“愚弱”国民性;鲁迅自己也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竞是二三十年之后”。文中主要人物:阿Q、赵太爷、王胡、假洋鬼子、吴妈、小D等。2.《边城》: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主要作品有《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作品发表于三十年代。写作背景:三十年代的中国,由于军阀混战,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农村破产,以及所谓“新生活运动”的推行,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便荡然无存了。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特有的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于对现实的逼真再现,而是通过构筑一个理想世界,来表达他对人性堕落的忧心仲仲和对创造这种民族品德的热情。作者主要人物有:老船夫、翠翠、船总顺顺、天保等。3.《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原名赵树礼,主要作用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作品发表于四十年代。创作背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崭新的美学风貌。与国统区作家不同,解放区作家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极为紧密,在这里,阶级斗争、民统斗争的新题材和新主题在作品中占主导地位,作品的语言形式越来越民族化、大众化。赵树理是一个杰出代表。他从农民的精神、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去观察、思考解放区的人民生活、来反映时代变迁过程中,人民在思想层面上的变化??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家庭内部关系(长幼关系、婚姻关系、婆媳关系)的变化,并且通过这个变化过程,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作品主要人物:“二诸葛”刘修德、“三仙姑”、区长、二黑、小芹、村长、金旺、兴旺等。4.《荷花淀》: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主要作用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荷花淀》是孙犁发表于四十年代的优秀短篇小说。创作背景: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的白洋淀地区。在白洋淀这个方圆几百里的湖泊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充分利用地理上的自然条件,英勇机智地抗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荷花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描写了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妇女的故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英勇杀敌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品中主要人物:水生、水生嫂等。(二)泛读以上四篇都是精读课文,在泛读课文中,描写了农民与农村生活的课文主要有《祝福》、《拜堂》、《丈夫》、《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等。1.《祝福》

文学经典导读

1.兼容并包,英华荟萃——回忆北京大学什么是兼容并包呢?作者举了两个著名的例子。五四四期,是一个推翻了千年帝制的革命风云的时期,也是新学盛行的时期,但,仍有两位“大反动派”在北大公开任教,一是辜鸿铭,一是刘师培。“辜鸿铭在民国已经成立了几年之后,还是带着辫子,穿着清朝衣冠,公开主张帝制”;刘师培是鼓吹复辟帝制的臭名昭著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但他们俩,一个“英文在当时说是水平很高的”,一个“出身于一个讲汉学的世家”,讲中国中古文学史“上课既不带书,也不带卡片,随笔谈起来,就是头头是道。援引资料,都是随口背诵。当时学生都很佩服”,所以,北大就请他们任教,因为在北大看来,“教授之所以为教授,在于他在学术上有所贡献,在他本行中是个权威,并不在于他在政治上有什么主张”。北大所以能有这样的选聘教授的观念,是与北大对大学性质的认识分不开的。在北大看来:“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传授知识,大学尤其如此。一个大学应该是各种学术权威集中的地方,只要是世界上已有的学问,不管它是什么科,一个大学里面都应该有些权威学者,能够解答这种学科的问题。大学应该是国家的知识库,民族的智囊团。”正因为如此,所以北大才能认定“学校是一个…尚贤?的地方,谁有知识,谁就在某一范围内有发言权,他就应该受到尊重”。辜鸿铭、刘师培在北大能够受到尊重,原因在此。西方的系统论认为,每一个系统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汲取异质的他系统的资源,才能调整自身的内在矛盾,从而使自身得以健全。北大的兼容并包,有利于各思想、学术、知识系统,在相互的竞争、对抗、汲取的过程中,发展、健全了自身,也只有兼容并包,才能使思想、学术、

知识系统的精英人物,荟萃于北大。兼容并包,英华荟萃,这确实是北大可引以为骄傲的啊 2十八岁出门远行在经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让人真实可感。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作者把汽车当做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之情。象征手法:“红色的背包”象征了青春。青春的色彩是鲜红的,充满着热烈的激情。“红色的背包”的被抢,暗示了青春理想的破灭。文中寻找旅店的过程,也同样充满了象征意味。“我”一路上不停地寻找旅店,然而却始终没有找到,最后只能在破车里暂且安身。人的一生不也就是这样永远处于漂泊之中吗?理想的“旅店”,安定的归宿,温暖的港湾,也许并不存在。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这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同时也是象征的手法,汽车的“心窝”是“健全”“暖和”的,字面上是照应前面驾驶室里的座椅没有被撬去,劫难相对要小,也可理解为少年对世界没有彻底的绝望,还抱有一点幻想,所以说“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文章最后才写“我”出门时的情景,分析这样写的用意和好处。。。这是一种倒叙手法,不仅照应了文章开头,使故事更加完整,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总体介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主要是通过对现当代文学经典名篇的解读,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以作品为纲,兼及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文体的发展脉络,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引入最新的学术成果,力求内容的新、准、精,让传统的作品选讲课焕发出新的活力。注意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力求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前修课程:无 学分及学时:4学分,48学时。 一、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其任务是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各主要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大致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脉络和走向,提高学生文学阅读、鉴赏、表达的能力。本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二、教学方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现代哲学、美学眼光正确分析、评价作家作品。通过对作家作品的学习,认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所拥有的美好情操和人文传统。学习中国知识分子感应时代的变迁而激起的追求、奋斗、反思的精神历程,学习他们为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所持有的特殊的立场和方式,自觉承担起知识分子人文传统重铸的责任和使命。 三、教学内容: 理论讲授: 专题一现代小说。具体内容包括: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茅盾的小说;巴金、老舍、沈从文的小说;钱钟书的《围城》;“诗化”小说。 专题二现代诗歌。具体内容包括:郭沫若的《女神》;新月社的诗歌;戴望舒、艾青、田间、臧克家的诗歌。 专题三现代散文。具体内容包括:鲁迅杂文散文,朱自清、冰心、周作人、陆蠡等人的散文。 专题四现代戏剧。具体内容包括:曹禺的戏剧。 实践环节:无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部曲 "三部曲"泛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贯的文学作品. 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茅盾的"蚀"三部曲:《幻来>,《动摇》,《追求》.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移》,《复兴》.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叶君健的"土地"三部曲:《火龙》,《自由》,《曙光》. 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 另外,巴金的"抗战"三部曲指长篇小说《火》,共三部分. 沙丁的"三记"指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和《还乡记》 田间的《中国农村的故事》三部曲:《饥饿》、《扬子江上》、《去》。 蒲风的《抗战》三部曲:《茫茫夜》、《生活》、《钢铁的歌唱》。 黄谷柳的《虾球传》三部曲:《春风秋雨》、《白云珠海》、 《山长永远》。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三部曲:《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雨》、《雪城》。 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沉沦》、《沧溟行》、 《插天山之歌》。 冯德英《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 杨沫《青春三部曲》:《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赵德发《农民三部曲》:《缱绻与决绝》、《君子梦》、 《青烟或白雾》 韩素音自传体三部曲《伤残的河》《凋谢的花》《无鸟的夏天》李乔《欢笑的金沙江》三步曲:《醒了的土地》《早来的春天》《呼啸的山风》 李满天《水向东流》三步曲:《水向东流》《水转千转》 《水归大海》

中国现代文学平时作业一

中国现代文学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1.---------------年,政治上“戊戌变法”的失败,为文学的变法提供了转机,中国文学也由此进入了“前五四文学时期”。 2.1915年9月15日,---------------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3.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两个部分。4.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即1917年至---------------年,习惯上又称“五四时期”。5.1918年3月,《新青年》刊登了---------------化名“王敬轩”的《给〈新青年〉编者的一封信》,同时刊登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痛加驳斥,上演了一出“双簧戏”。6.1919年5月,---------------将由他轮职主编的《新青年》6卷5期,办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7.1921年3月出版的---------------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个人诗集。8.诗合集《---------------》是朱自清、周作人、徐玉诺、俞平伯、郭绍虞、叶圣陶、刘延陵和郑振铎八位文学研究会诗人的集体亮相。9.1924年,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和---------------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诗社。10.1926年4月,主编《晨报副刊》的---------------与闻一多在副刊上开辟了“诗镌”专栏,新月诗派(格律诗派)正式形成。11.1907年,在日本的留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组织的“---------------”,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团体。 12.最先在话剧创作上掀起问题剧热潮的是---------------。1919年3月,他模仿《玩偶之家》创作的独幕剧《终身大事》,体现出五四时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1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导读》课程学习心得我喜欢文学,从小就喜欢。在高中之前,我一直以为我可能会做个作家。可是命运鬼使神差的让政治课绊了我的脚,于是我毅然决然的投靠了理科。在化学元素、物理公式的摧残下,我仅存的一点文学气息一点点消失。即使偷偷的恶补几本名著,也还是阻扰不了理性思维的形成。就这样,我与文学渐行渐远。再后来就是来到大学,被调济的专业注定没什么趣味。直到看到这门《中国现代经典导读》,我便扑身过来。 刚开始,我对这门课是挺失望的。本以为会专注于讲解作品的我觉得,这门课东拉西扯,不知所谓。可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没有作家生平的介绍怎么能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呢?于是我便喜欢上了这门课,以至于找不到逃课的理由。而后我便从这门课中学到很多很多。 记忆有限,我只能尽我所能写下些我记忆犹深的东西。 第一节课介绍的是我们熟悉的现代文学家——鲁迅。90后是摆脱不了鲁迅的,并不是我们有多爱鲁迅,而是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无论是什么版本也无论怎么改革,都绝对不会少了鲁迅的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我最为熟悉的一个了,他的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勇气鼓舞了很多当代人,为救国救民弃医从文的爱国精神、拿笔杆为武器捍卫国家尊严的爱国精神感染了很多当代人。这些都是从小学就形成的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可我不喜欢他,虽然他横眉冷对,狠狠鞭挞中国人的劣性,可谓是“中国的一面照镜子”。因为他的作品苦涩难懂,还总打着官方正统的旗号。当然他苦大仇深,跟有人欠他钱似的表情也是一个原因。 上了这次的选修课,我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鲁迅给许广平的情书,那么甜密,那么开放,一点都不似那个苦大仇深的鲁迅,真是让我笑掉了大牙。当然鲁迅先生对孩子的热爱也都一点一点的给了我一个立体的鲁迅——很有爱,很可爱。另外老师还讲了鲁迅与朱安的事。鲁迅现在对朱安的薄情,曾被很多人拿来与胡适做比较,被很多人诟病过,但我认为继续维持不幸的婚姻更是一种折磨,两个没有共同话题,没有共同理念的人,该如何扶持走完一生。经老师介绍也了解到,鲁迅也并非对朱安薄情,为了保全朱安的名声,并没有与朱安离婚。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许广平的伟大。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不幸的,与许广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201910真题(含解析)

2019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考试试题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晨报副刊》以连载的形式刊出的鲁迅小说是 A.《阿Q正传》 B.《铸剑》 C.《彷徨》 D.《狂人日记》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阿Q正传》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小说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艺术典型。P25 2.下列各项,关于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述正确的是 A.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 B.最早表现女性冲出家庭,实现婚姻自由的小说 C.最早表现留学生活的小说 D.最早表现北京市民日常生活的小说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1923年,是最早表现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具有共同命运的小说。小说里的“我”和女工人陈二妹同住在贫民窟里,两人由相识、猜疑最后走向相互了解相互同情。P34 3.小说《萧萧》描述的生活场景所在地城是 A.东北农村 B.江南农村 C.湘西农村 D.广州郊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萧萧》写于1929年,表现的是湖南湘西农村的生活场景。小说塑造了萧萧这一悲剧的形象。P52 4.小说《春蚕》揭示造成农村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榨和盘剥 B.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 C.民族资本家对农村自有经济的破坏 D.农民自身的懒惰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春蚕》反映了“一·二八”战争后江南农村经济凋敝、农民貧困化的现实,形象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垮民族工业经济,是造成农村经济崩渍的根本原因。P65 5.被茅盾称赞为“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作家是 A.废名 B.路翎 C.台静农 D.叶圣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茅盾曾称赞叶圣陶:“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借助人物自身动作和心理过程,在冷静的描写中寄寓着讽刺、批判的含义,这是小说的另一艺术特色。P44 6.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 A.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王三胜是沙子龙的大徒弟,性格外露,争强好胜,是其性格的主要特征。他对武艺没有超功利的追求,只是拿武艺混饭吃,当武艺“被狂风吹走了”之后,他便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练起了武艺,但不白练。他对沙子龙由崇拜、吹嘘到后来的贬低、蔑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对沙子龙前后态度的变化中表现了他们肤浅短视的一面。P86 7.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性格特征是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文学史总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的30年迅速发展期 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 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填空: 1、严复翻译的几部西书将西方19世纪主要思潮的一部分介绍到中国来,《天演论》(赫胥 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把进化论思想带进中国。 2、1902年——1917年,以“小说”命名的杂志就创办过27种(含报纸一种) 3、“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4、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以古人约束今人为特点。 5、诗界革命要达到三个标准:“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然后成其为诗。 6、真正以诗人面目倡言诗界革命的是黄遵宪。 7、提倡戏剧观念更新的代表有陈独秀 8、1905年,后来为南社领导人的陈去病、柳亚子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 舞台》 9、1906年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了春柳社 10、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黄遵宪 11、从文学出发论白话的还是梁启超,他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文学之进化有一大 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12、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13、《宋元戏曲考》推许元杂居为“一代之绝作”,是“中国最自然之文学”。 14、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含翻译) 15、1909年成立的南社是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诗歌社团,以反清为主要特色,主要人 物中的高旭、马君武原来就与梁启超等同是“诗界革命”中人。 16、五四后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成就以小品为最大 17、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 国学造诣精深,是“有学问的革命家”,文章“所向披靡,令人神旺”。其文章的突出主题是鼓吹排满、反清的民族民主革命。 18、1906-1910年清末小说的高峰期,1907年则是翻译小说的高峰,与创作的繁荣持同 步发展水平。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

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1 (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教学大纲 (2001年10月7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文科小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限选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学握其要义与艺术特色,达到对现当代文学成就的深一层认识,并提高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木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不同体裁,精选冇代表性的若干名篇,组织学生阅读,教师就作品的要义及艺术特色进行评折。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阅读所选作品。由于篇幅所限,许多作品只是节选,冇条件的学生应阅读所选作品的全部内容。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苦导读》为基本教材。《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二)音像教材 木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產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录像课为IP 电视,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并下载存储。 (三)计算机课件 本课程计算机课件(CAT)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 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

四、教学建议 (一)主教材《屮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以作家、作品这两个概念为纲组织相关的内容,尽可能使复杂的文学现象条理化、系统化。因此,教学中要紧扌II这两个概念,使学生能以此为视角去观察作家的创作思路和艺术结构,培养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二)与本课程相关联的课程有:专科阶段的《屮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本科阶段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尤其是冇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知识,学生必须具备。如果学生在专科阶段学的是非中文专业,一定要补修有关课程,否则很难学好木课程。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著为研究对彖,I 犬I而涉及的文学现彖比较多。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需要了解足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基本知识,并对当前文学研究现状有所涉及。 (I川)木课程同其它文学课程和比,实践性较强,抽象的问题较多,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结合实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则要多注意实践练习,通过必要的练习去掌握有关的知识,同时还应注意综合利用本课程多种教学媒体,加强自学。 五、阅读建议 1. 主教材《中国现当代名著导读》,以精选作品为主,引导学生对文学名著作文木细读,进行“鉴赏性阅读”,即强调学习者心灵的投入,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不仅注意作者“写什么”,更着重体味作者“怎么写”,反复揣摩作品的言语,行文结构与文体风格;并提倡对作品的多样化的阐释。 2. 在鉴赏性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引导部分幕础与条件较好的学主进行“研究性阅读”,即进入文本乂跳出文本,进行质疑与乳观评价。要引导学生把作品放冋到“文学史”中,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不同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时代相类作品的比较,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等等)。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 问题,查找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分析性、研究性的文章。 3. 文学史知识不是本课程的重点,却是学好本课程的前提;也就是说,它是在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及本科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2 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等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于捉高学生的鉴赏与分析文学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