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同步习题(含答案)

《怀疑与学问》基础练习

一、选择正确的一项

1.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引用了名言

B.提出了中心论点

C.提出了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2.第四段中,“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这”指代的是()A.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

C.对传说提出问题

D.不轻信传说

3.“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句中的“是”和“非”是指()A.正确不正确

B.事实非事实

C.没有所指,只是说明有一番事前思索

二、阅读下面的选段并回答问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完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①句在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它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________和________。2.这段话中11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请用“/”在下面标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3.②③④⑤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⑥⑦⑧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

4.⑨句中“要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

5.举例说明本段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一、1.D 2.B 3.B

二、1.承上启下(略)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3.②③④⑤与①句是总分关系,层层深入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⑥⑦⑧句同①句是总分关系,⑥句叙,⑦⑧句举例,叙例结合。4.“这样”指代的是前面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步骤,缺一不可。5.(略)

《怀疑与学问》提高练习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民富方能国富,身富方能心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富了各省,从而富了中国,富了老百姓,从而富了国家;人富了,获得一种成就感,身价提升;倘是“为富不仁”,违反社会“游戏规则”所致富,“偷来的锣敲不得”,那心里的成就感就不稳定,身份也可疑;但即使是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操练,身富了,有时心里却还难免空落落的,因为当面人家可能都奉承着你,背地却把他的身富而心空当作笑话在茶余饭后一侃,风吹回来钻进你的耳朵眼儿,终究还是不好受。

身穷心富的例子,自古有之。孔夫子就赞扬过他的爱徒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的条件下保持着精神富有的快乐。作为单个人的一种价值取向,这本是无所谓的事。在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有那亿万富翁们过着一种物质上最朴素的生活。但问题是这不能成为一条道德标准,尤其不能成为一条全社会必须遵从的道德规范。就全社会而言,我们还是应当把身富心亦富视为一种最正常的生存状态。

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可能“皆成尧舜”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是古训(《史记·管仲列传》里说的);“人穷志短”这句话也不是污蔑劳动人民的“谰言”。除非你在当中非加上个“必”字。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身富方能心富,算不上个规律也总是个多见的现象吧!

但身富和心富却又有个互相制约的关系——心富的人会问:人需财几何?多多益善么?怎么个多多益善?是不是该让自己成为个装满了“发财发财发财”的瓶子,里头什么别的都装不下了?记得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写过一篇小说,叫《人需地几何》,讲一个人去买地,那卖地的人说,你只管在田野上跑,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不管你跑多大一个圈儿,只要你在太阳收敛最后一缕余光时跑回出发点,那些地就属于你了。结果那买地的人太阳一升就开始狂跑,因为他心里头只装着“多点多点多点”的念头,所以总不愿拐弯和回转,到他终于不得不跑回原处时,在离终点只有几码的地方,那生命的瓶子便爆裂了。我记得老托尔斯泰在这篇小说的末尾写了这么一句,算是回答了题中提出的问题:“从头到脚,只需四尺。”那自然是按土葬的墓穴算,我们现代人实行火葬,所以现在来答还要再打折扣。

世界上身大富而心亦富的人,一般总把所赚的钱,大部分用于再投资而不是个人的

奢侈消费。现在且不去说他们,我们一般人的所谓富,只是追求个人小康,追到头,无非是希望自己拥有一套或一栋住起来宽敞舒适的房子,或者还有一部私人小轿车,并且自己在工作期间和退休之后,都能负担起房子、车子和别的方面较为像样的消费,如此而已。在这样的人生追求之中,身富与心富应同步进行。

心如何富?我以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读书,读正经书,读传知识的书,读美文。别看如今这世界视听文化如此之发达或者说嚣张,微电子技术无孔不入,计算机已经进入了家庭,但传统意义上的用纸印刷装订而成的书,至少在我们生命的存在之年里,绝对仍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或曰知识载体,或曰富心的工具。

家里有书架吗?书架和书架上的书是“富有”的最古典也最新潮的典型标志。建议你读中外古今的文学名著,如今读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艰难时世》、托玛斯·哈代的《卡斯特桥市长》那样的书,应当感受更深,因为你会从中刻骨铭心地意识到,商品经济不可回避,然而人性善美的光辉应超越商品经济而世代相传!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载体()谰言()

2.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你能概括出文章的第二段的内容吗?

4.“孔子就赞扬过他的爱徒颜回,在‘一箪食,一瓢饮’的条件下保持这精神富有的快乐。”请把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5.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身富”和“心富”的关系如何?

6.第五段引用托尔斯泰的《人需地几何》的目的何在?

7.作者认为“富心有术”的途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zài;lán

2.身富也要心富。

3.仅仅身富是不够的。

4.词语意思接近即可,如: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等。

5.可以分几条来答:①身富亦心富才是正常的生存状态。②身富才能心富,对社会而言,算不上规律也是个多见的现象。③身富心富互相制约。身富固然重要,心富应更充实。6.论证心富和身富的关系,没有心富,身富也是空的。

7.读书,读正经书,读传知识的书,读美文。

《怀疑与学问》培优练习

阅读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选段),回答问题。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是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2.本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例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例论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实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

3.前两句从反面说理,后两句从正面说理。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文主要是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着重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歌颂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本文的特点是:说明内容典型突出,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语言准确简朴,如“大约”、“可能”、“两肩”等词;说明顺序巧妙有序,采用先总述后分说在总括的顺序;说明情感质朴,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说明方法多样,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引用等多种方法。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3.体味本文准确的语言,学习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4.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预习提示】 1.搜集桥的图片,总结各种桥的共同特点。 2.在文中标注生字词。 【教学过程】共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 2.理清本文说明顺序,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课下已经搜集了许多有关桥的图片和知识,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搜集到的图片或者你总结的桥的特点? 2-3位同学回答。 同学们预习很充分,都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桥梁的世界,体会中国桥梁之美。 板书——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二、自主阅读,初步感知 (一)初读: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且在文中标注出生字词。 明确:雄跨记载桥墩推崇序幕巧妙绝伦交头接耳惟妙惟肖独一无二 找同学读生字词,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全班同学齐读生字词。 (二)再读:默读文章,在课本中勾画出包含以上生字词的语句。 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在PPT中出示,请同学来读句子,加深对生字词的记忆与理解。 明确: 1.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2.每两个石拱之间有两个桥墩 3.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4.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 5.揭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 (三)精读课文,提取信息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第18课教案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程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 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 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 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 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粘贴——《语文书》双横线生字 粘贴——《英才教程》-生字扫描 记录—— 指名—— () () () () () () () ()●指示、指导自学(正式讲读之前1-5周,至少自学3次) 任务、要求:主要是读书——求……印象、兴趣…… 查工具书——求音准(第二次还不会读的字要求“注音”) 写写生字——求印象(一边写一边读) ●调查,个别教(早自习或它时)——做记录: 1,见《语文书》; 2,见《练习册》; 3,见手机或其它 ●预习(正式讲读之前1-2天) 任务、要求:读书——求正确、流利 查工具书——求断词断句基本正确、重点词义略知一二 做《练习册》——求自觉主动认真 (选择T1/2/3……) ?粘贴“简介对毛泽东时代青少年的影响” ?播放360浏览器“收藏夹”之“五年级课文朗读” 正课第一课时 一、导入——3分钟左右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读课文——5分钟左右 以中等生、差生为主 三、学习生字新词——5分钟左右

《中国石拱桥》教案 (48)(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中国石拱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整体感知文意,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把握说明顺序,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 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检查预习,划分段落层次,学习用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板书课题)。作者茅以升(板书)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的介绍桥梁知识的书籍和文章,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二、检查预习 惟妙惟肖: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3. 讨论课题 (1)分析"中国石拱桥"这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 --"石"材(的) --"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2)"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 "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3)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4)教师简介说明文的文体特征。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3、常用的说明顺序:A 、空间顺序外—内上—下前—后总体—部分(一般用于说明相 对静止的事物) B 、时间顺序:以时 间先后作为说明的 顺序,用于说明事 物的发展变化。C 、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整体——部分原因—结果特点—用途主要—次要概括—具体现象—本质 4、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 性的异同,把事物分 成若干类,然后依照 类别,逐一说明。分 类 别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一个说法,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下 定 义 作用 定义说明 方法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 莹:yíng(晶莹、莹白、蓝莹莹) 裹:guǒ(包裹、裹着、裹足不前) 篮:lán(花篮、竹篮、篮球) 蔼:ǎi(蔼然、和蔼、和蔼可亲) 资:zī(资本、资费、资格) 矿:kuàng(铁矿、铁矿、煤矿) 慷:kāng(慷慨) 慨:kǎi(慨然、慨叹、感慨) 贡:gòng(贡献、贡品、进贡) 滥:làn(滥用、滥伐、宁缺勿滥) 基:jī(基础、基本、基金) 睹:dǔ(目睹、熟视无睹、先睹为快) 二、多音字 空:kōng(空话)kòng(空地) 难:nán(困难)nàn(难民) 供:gōng(供应)gòng(供品) 处:chǔ(处理)chù((处处) 三、近义词 遥望——眺望晶莹——明亮枯竭——干枯 和蔼——慈祥渺小——微小恩赐——赏赐 慷慨——大方节制——限制贡献——奉献 毁坏——破坏感叹——感慨指望——渴望 威胁——胁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四、反义词

晶莹——晦暗节制——放纵渺小——巨大 慷慨——吝啬指望——失望枯竭——充足 随意——慎重和蔼可亲——冷若冰霜 五、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晶莹:光亮而透明。 和蔼可亲:指说话、待人态度和气,让人容易接近。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资源: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多含贬义)。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枯竭:(水源)干涸;断绝。 滥用:胡乱地或过度地使用。造句:滥用抗生素会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 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感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六、句子解析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命繁衍的地方,地球与世间万物是不可分割的,读起来极富感染力。 2.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矿物资源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地球上矿物资源生成非常不易,而且是有限的,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会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3.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以前是可以再生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变成不能再生了,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新人教版

第18课《苏州园林》拓展阅读 苏州园林曾带给我们美好的享受,唤起我们的欣赏欲望。那么,你留意过作为园林组成部分的建筑小品吗?知道它们有哪些功能吗? 园林建筑小品 ①园林建筑小品是指园林中体量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的精美构筑物。在我国,园林建筑小品源远流长。从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的灵台、龙、龟,到明清时代园林中的景墙、长廊、园桥、石刻、灯柱等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中的各类座椅、标牌、园灯等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 ②园林建筑小品作为艺术品,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辅以成功的布置,其自身往往就是园林的一景。有时我们甚至可能忘了去过的景区的名称,而它里面经典的壁画、雕塑、石刻等却久久地印在脑海里。 ③有些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空间中起着分隔空间与联系空间的作用,引导人们由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而且具有组织空间画面的构图功能,为步移景异的空间增添了无穷的意趣。如园林景墙穿插园中,主要功能就是造景,或者分隔大空间,或者将小空间串通迂回,使园林景观的层次更显深邃。 ④除具有观赏、组景作用外,如果能够把桌椅、地坪、园灯等实用功能作用比较明显的园林建筑小品艺术化、景致化,可以渲染周围的气氛,增强空间的感染力。即使只是一块标示牌,如果设计新颖,处理得宜,做成富有一定艺术情趣的形式,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且读我思】 下面材料介绍的园林建筑小品起到了什么作用,结合上文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景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才豁然开朗。 北京园林 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华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艳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极为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多是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房屋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的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无不在烘托气氛中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棱上的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的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里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大红色的棱、柱,过于庄重,而幽雅显得欠缺了一点。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都是灰暗的,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这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北京的园林吧! 【且读我思】 作者认为北京园林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园林建筑小品》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教案)(2020年)

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慈母情深》《父爱之舟》和一篇略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其中《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 《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投考学校这一重点主要写了“我”的梦中出现的难忘的 场景——父亲卖了茧子给“我”买枇杷吃、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父 亲带“我”赶庙会及给“我”做万花筒、父亲背“我”去上学、父亲送“我”到校及替“我”铺好床、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无锡师范和上学。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 小事,从平凡的小事中表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 感谢。《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 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场景并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 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 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 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理解父母之爱。 本单元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篇章页上呈现了诗句般的人文导语“舔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 温暖。”配合精美的插图,引发想象,发人深思。 2.单元重点: (1)注意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慈母 情深》一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 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使“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这 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在角落工作的妈妈“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瘦弱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 的母亲!“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 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辛劳的母亲!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 的母亲。这些地方突出表现了母亲的慈祥与善良,表达出对母亲深深地敬意与无比地热爱。 最后,讲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是一位平凡 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学习这篇课文,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的语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父爱之舟》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课文原文

第18课《牛和鹅》课文原文 课文原文 牛和鹅 1、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2、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 3、所以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可是牛像是无所谓似的,只是眨眨眼,把尾巴甩几甩。有的孩子还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骑到牛背上去。我那时虽然不敢这样,可是用拳头捶捶牛背还是敢的。 4、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5、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过池塘边,看见有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这时,有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要引它们来,就吁哩哩哩地叫了一声。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6、孩子们惊呼起来,急急逃跑,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公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

它赶上了我,吭吭,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可是叫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大概是这样叫吧:“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 7、也许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公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 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跟它一样高呢!其他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8、就在这时候,池塘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飞快地走了过来(这些,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是完全昏乱了)。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的胳膊比我的腿还粗。他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它张开翅膀,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这一下,其余三只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塘里,向远处游去。 9、这一摔是那么痛快,远处的孩子们全笑了起来,我也挂着泪笑了。一切的恐怖,全消失了。因为在金奎叔的手里,鹅是那么弱,那么可笑,它,不过跟一个洒瓶子一样罢了! 10、金奎叔帮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看把你吓成这样。” 11、我说:“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语文版

18 古文二则 解释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即意义比较具体,且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解释文言实词的方法】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这几个考点,必须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解释实词的方法: (1)扩词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注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2)积累法。即把教材中所学的存在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的词积累起来,以便顺畅地理解运用。 (3)揣测法。有些文言字词,用扩词的方法难以理解,教材中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联系上下文揣测其意义,运用这种方法时切忌脱离文本,毫无根据地随意猜测。 01积累运用 1.字词积累——给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晓雾将歇.(xiē) 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交相辉映) (1)五色交辉 .. (2)四时俱.备(全,都) (3)晓.雾将歇.(早晨)(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沉鳞 竞跃(潜游水中的鱼)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7)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8)相与 ..

(9)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 如吾两人耳(只是)(这里指不热衷名利、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10)但.少闲人 .. 3.词语积累——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1)沉鳞.竞跃古义:鱼今义:鱼鳞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 (3)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4)但.少闲人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C) A.山川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 B.高峰入.云月色入.户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解析:C.参与,这里指欣赏/一起) 5.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标题中第二个“书”的意思是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王安石、曾巩、欧阳修,以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综合性学习。 请你参加以“月”为主题的读书交流会,并完成下列任务。 (1)写出两句歌咏“月”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题目、作者。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8课《慈母情深》

《慈母情深》教学设计 天水市秦州区五里铺:王兰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朗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提问:诗歌赞颂的是什么?(母爱) 历来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赞美母亲。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篇梁晓声写的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 【板题】:慈母情深 二、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点拨: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课文先讲“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可见渴望之极。但一元多的书价,贫困的家境,“我”的愿望难以实现。接着,写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最后,讲我终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石拱桥》课时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石拱桥》课时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食品是否安全,是人们身体健康的基本保障。 B.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2 .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词“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中的两个“梦”词性相同。 B.“思想”、“榜样”、“精神”、“兴趣”都是名词。 C.《藤野先生》中“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属于褒义贬用。 D.短语“创建文明城市”和“打造文化高地”的结构相同。 3 .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沉淀diàn百花绽放dìng挑衅tiāo挑拨离间tiǎo B.舔食tiǎn舐犊情深tiǎn鞭炮pào如法炮制páo C.痴心chī吹毛求疵cī星宿sù住了一宿xiǔ D.骸骨hái骇人听闻hài新鲜xiān鲜为人知xiǎn 4 .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澎湃沥尽心血深误痛绝浩浩荡荡 B.榜样大庭广众颠沛流离悔人不倦

C.祈祷以身作则悲天悯人忍俊不禁 D.烦躁精疲力揭语无轮次小心翼翼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通天河岩画 岩画,是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凿刻、磨制或描绘在露天岩石、石壁、洞壁上的各种图形。中国乃是世界上几个岩画资源大国之一,《水经注》等古文献中便有对岩画的记载。2015-2019年,在青海玉树境内又先后发现了大量岩画,有近30个岩画群,500多组岩画,约2500个单体图像,并仍在不断的发现中。其发现量之大,内容之精彩,被誉为近几十年来中国最重大的岩画发现之一。学者们赞评:“玉树岩画的发现弥补了青藏高原岩画的重要缺环”。 这个绵延了数百公里的岩画基本沿着通天河及其支流分布,故也被称作“通天河岩画”。通天河岩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且恰好沿着通天河的上、中、下游分布。描述了狩猎、畜牧、战争、农耕、信仰等,内容十分丰富。 如果把一幅幅岩画看作一枚枚古老的“书简”,河流就像是穿简的绳子。沿着通天河分布的庞大岩画群,恰如一部巨著的“上、中、下”三卷。根据断代分析,时间跨度为距今约3500年到2000年之间。这部长卷,足足写了一两千年的时间! 上游即通天河早期岩画,多在曲麻莱境内,地貌多草甸缓坡。多使用拙朴的通体敲凿法,即用尖状工具在岩石上垂直击打,密密麻麻无数凹点连成片,构成如同剪影般的图像,约有1000个单体图像,距今3500-3000年。 到了中游,从德曲汇入通天河开始,逐渐过渡到山石峡谷地带,从这里开始,线刻手法的使用越来越多。这个时期,岩画开始出现明显的装饰性和华丽的涡纹,尤其牛和鹿的造型非常优美。距今约3000-2500年。 下游即晚期岩画,距今2500-2000年。地貌以险峻的高山峡谷为主,装饰性强的雕凿手法渐渐淡化,转化为朴素写实的线刻法。这个地带较长,单体数量超过1000个,除了常见的动物、人物形象外,还出现了一些塔、六芒星、万字符等符号。 岩画的风格、手法为何会变迁?是否暗示了高原先民时代和命运的流变?变化是出于外来冲击,还是内部思维意识的不断迭代?这些疑问很难得到确凿的回答。但基本可以确认的一点是,岩画描绘了数千年前通天河畔的先民生活。 通天河岩画的大发现,除了讲述玉树高原的故事,还有另一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是岩画的聚宝盆。在此之前,西藏阿里、藏南定日、藏北文部及藏东南八宿、青海柴达木及青海湖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牛和鹅》原文及教案 【原文】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 所以我们看到牛,一点儿不害怕,敢用手拍它的背,摸它的肚子,甚至敢用树枝去触它的屁股呢!可是牛像是无所谓似的,只是眨眨眼,把尾巴甩几甩。有的孩子还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然后骑到牛背上去。我那时虽然不敢这样,可是用拳头捶捶牛背还是敢的。 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在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有一次,我们放学回家,走过池塘边,看见有四只大白鹅在靠近岸边的水里游。我们马上都不说话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这时,有一个顽皮的孩子故意要引它们来,就吁哩哩哩地叫了一声。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在它们眼里根本没有我们这些人似的。 孩子们惊呼起来,急急逃跑,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脚也软了,更跑不快。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它赶上了我,吭吭,它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 也许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啄我,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跟它一样高呢!其他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就在这时候,池塘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飞快地走了过来(这些,我都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是完全昏乱了)。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的胳膊比我的腿还粗。他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练习(含答案解析)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棱.角( ) 虔. 诚( ) 恭.顺( ) 蠕. 动( ) 懈怠.( ) 敦. 实( ) 吁????? (气喘吁吁) (吁求) 煞? ???? (煞风景) (煞费苦心)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huò( )然 蜿yán( ) qu án( )卧 端xiánɡ( ) ?????帐pen ɡ( )pénɡ( )勃 ? ????瓦lì( )闪shuò( )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安营扎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云变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形容景象或事物的面貌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5)________: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6)马路上,________的车辆像一条长龙。 (7)庙门外都是从洛阳城附近来的百姓,熙熙攘攘,________。,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是一篇游记散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B .本文以作者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表达细腻,情感丰富,极富感染力。 C .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D .本文语言诙谐,具有讽刺性。 5.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我”的身体状况? 6.各拉丹冬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7.“我”在整个行程中都遭遇了哪些困难?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①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在滑极了的冰河上一点点挪动,时而也需爬行——人们越发有经验了,在有坡度的地方,就翻身滚将起来——终于过了冰河,我便半卧在砾石滩上仔细寻找起来,看有没有贝壳、植物之类化石,或者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可是很遗憾,没有。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18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说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积累描写鲁迅神态、动作的词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鲁迅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教学重点】 1、教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独立阅读教学策略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收集鲁迅逝世前后的资料。 2、熟读课文。 二、激趣导入 1、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件出示鲁迅像) 2、快速读文,想想文题中的“我”是谁? 3、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找出描写“我”在灵前行为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揭示其与后几段的关系。 三、初读课文 1、自主读书(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3、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四、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文章的段意概括出最简单的话和词语,二是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句子和词语。 2、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小标题。 五、拓展练习 老师用课件展示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相关片段,谈谈体会。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课文 1、听写生字 2、复述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品读感悟 1、回顾文章内容,了解“伯父”是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语文学科校本作业 班级 姓名 座号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相应的问题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2.“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泛大陆? 学习小组长评价和签字 完成 订正 签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 第18课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18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 3.学习作者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一步一步得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围绕主要观点,从不同方面进行阐述,一步一步得出只有一个地球的结论。 2.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从而树立起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本课11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处”,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认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作者说明事理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比喻,引导看课文的图片) 3.朗读:地球是如此的可爱和美丽,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有没有同学自愿起来示范读一下的?再全班读一读,指导朗读) 容易破碎的原因: 1.自然资源容易枯竭,容易受到人类的破坏,造成生态灾难(第三、四段) 2.读一读具体段落语句 3.在这里提到了两类自然资源,分别是什么?不可再生与可再生资源 4.哪个同学给老师解释一下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有哪些? 5.对于不可再生资源,我们来齐读一遍第三段最后一句“但是……”有同学知道“不可节制”的意思吗,能否联系实际理解? 6.对于可再生资源,是否就可以无条件再生?不是!为什么?举手告诉我具体的句子。“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去掉行不行,本来就是“原本原来”,原来可以也就是说——现在不可以,原因是——因为人类…… 7.所以:如果人类没有恰当的利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我们的资源必将会枯竭并且造成一系列的灾难 8.第三、四自然段,如果让你们读,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轻柔的还是强烈?)——两段都有一个转折词语“但是”,语气加重和强调!特别是“但是”后面的句子,下面我们进行接读,老师读前面,你们从“但是”开始读起,我看哪个小组读出了强调的语气,各自反馈)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一篇科技小品文,在这两段中,作者就举了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例子来说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是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你们还知道其他常见的说明方法吗(课件: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引用),请同学们看看前面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一段:打比方;第二段: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这一段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什么——地球的渺小) 是的,地球是渺小的,而且它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它是那么的容易破碎!如果它破碎了,我们能否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是的,请同学们看课文五到七(6) (7)(8)(9)

五年级上册第18课

18慈母情深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缝.纫机(féng fèng)龟.裂(guījūn)陷.入(xiàn xuàn) 灯泡.(pāo pào)耽.误(dān dāng)攥.着(zuàn cuàn) 脊.背(jíjǐ)弯曲.(qūqǔ)数.落(shǔshù)瘦.小(sòu shòu) 二、比一比,在组词 噪()备()逢()淘() 燥()惫()缝()掏() 三、把划线的句子换上恰当的词语 1、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的整天惊慌忧虑,行动失常的样子。() 2、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快把耳朵震聋了。() 3、母亲掏衣兜,用因寒冷干燥而裂开的手指数着皱纹的毛票。() 四、选择破折号的用法(填序号) ①表示意思转折②表示声音延续③表示解释说明 1、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2、他等了十分钟——他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3、“妈——”“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五、区分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填序号) A、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B、表示内容的省略 C、表示列举的省略 1、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本小书:《刘胡兰小传》《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古里雅的道路》…… () 2、“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我……要钱……”() 3、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改为反问句) 2、我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爱得很近的妇女。(缩句) 3、我不得不承认母爱是深沉的,父爱是伟大的(改为肯定句) 4、母亲说完,立刻 ..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又坐了下去,立刻 ..又弯曲了背,立刻 七、读名言,再创作。 1、母爱是一首永恒的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慈母情深》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慈母情深》课文原文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 在自己对自己的怂恿之下,我来到母亲上班的地方,向母亲要钱。母亲那一年被铁路工厂辞退了,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又在一个加工棉胶鞋帮的街道小厂上班。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字,可是竟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