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染料化学1-new全解

染料化学1-new全解

染料化学1-new全解
染料化学1-new全解

染料化学

第一节.染料概述

染料是使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鲜明而坚牢色泽的有机化和物。作为染料除了具有鲜明的色泽外,还须能溶于水或借助于化学方法使之溶于水及制成分散液,在染色时舍染液而上染纤维,上染后具有一定的坚牢度,即在后加工或服用过程中保持不褪色。有一部分有色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但也能上染纤维,他们往往借助于某些高分子物(粘合剂)将悬浮状态的颜料细小颗粒粘在纤维表面,这种有色物质称为颜料,颜料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着色。

染料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有鲜艳的色泽

②.能溶于水或通过其他化学方法能够均匀的分散在染色介质中。

②.与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可以舍染液而上染纤维。

④.有一定牢度,在织物服用过程中不掉色,不退色。

第二节.发色理论

1.光与色

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电磁波,色是一种人脑主观的反映。只有光入射的眼睛里面,大脑才能产生颜色的概念。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约为400nm~760nm,从波长760nm~400nm的光依次就是红成黄绿蓝靛紫。物体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它对可见光的某一或某一段波长

发生了选择性吸收,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就是剩余色光的复合光,表现为其吸收光的补色。关于补色可以用一个色环来表示,每种光的对角就是它的补光。

2.色彩的属性

色彩具有三个属性:

①色相(Hue),表示色的特质,是区别色彩的必要名称,例如红色,蓝色等。

它与色彩的强弱,明暗没有关系,只是纯粹表示色的相貌差异。其本质是光的某一段波长。

②明度(Value),表示色彩的强度,即色光的明暗度。不同的色光,反射的光亮

强弱不一,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明暗。其本质是光波的波幅大小。

③彩度(Chroma),表示色的纯度,即色的饱和度,具体来说就是色光汇总含有

白或黑的成分多少。

3.拼色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大多是复合光,在印染加工中一般也要用两种或以上的染料拼混配色,以获得规定的色泽,颜色的混合有三种方法:加法、减法和平均法。

①加法:把两束光投射在一起所产生的混合便属于加法混合,它们混合的结果使混合光的

亮度增加(等于混合前两光的亮度之和)。混合光的色相取决于参与混合各光的色相以及它们的相对强弱,如:红光和绿光可以混合出黄光或橙光。若两束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能产生白光,如红光与蓝绿光,那么这两束光的颜色称为互补色。加法混合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电视机屏幕上的各种颜色便是由红,绿,蓝三原色以加法混合的方式得到的。

②混合后亮度减小,那么这种混合方式就是减法混合。我们所用的染料通常都具有这样的

特性: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可见光谱中某些波段(或者说某些颜色)的光。所以,染料的颜色是它吸收光源中一部分色光后剩余色光所表现出来的,例如黄色的染料致所以表现出黄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绿、蓝等较短波长的光的缘故。正是由于染料的这种吸光性,所以把两种染料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混合色的光亮度将会比混合前小,因而是减法混合。另外,印刷品所产生的颜色也是各种颜色的油墨以减法混合的方式产生的。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青蓝,品红,黄,它们分别是加法混合三原色。

③混合后亮度不变,那么这种混合方式就是平均混合。颜色的平均混合可以用陀螺的例

子来说明:先在陀螺面上贴几种颜色,如黄色和蓝色然后将陀螺快速旋转起来,这时我们看到的颜色将会是绿色,它是黄色和蓝色两种颜色在人眼的视觉反应时间内频繁作用于视网膜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或假象)。由于这种混合的结果只使色相发生混合变化,而总的亮度并不改变,所以是平均混合。

第三节.染料的结构与分类

染料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染料分子中的共轭双键对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这些共轭双键包括偶氮结构、蒽醌结构等。

1. 染料的结构分类

根据染料的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①偶氮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有偶氮基(-N=N-),偶氮染料约占了全部染料的50%。

②蒽醌染料

染料分子中含有蒽醌结构或多环酮结构。

③三芳基甲烷类

含有如下结构

N+(CH3)2

CH3)2N C

Cl

④酞菁染料

一般为铜酞菁的衍生物,这种染料耐晒牢度优异,颜色鲜艳纯正。

⑤靛族、硫化、杂环结构的染料。

2.染料的应用分类

对于染料的合成工作者来说,关注的是染料的结构,但对于印染工作者来说关注的是染料的应用。染料按其应用方法分为:直接染料、还原染料、活性染料、分散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硫化染料等。

第四节.染料的应用

1. 直接染料

直接染料能不借助媒染剂而使纤维素纤维直接染色。染色时染料从染浴中转移至纤维。直接染料的优点是染色简便,价格便宜,色谱齐全,曾被广泛地用于棉织物的染色。直接染料的染色牢度,尤其是湿处理牢度较低,可以通过固色后处理来提高染色牢度。

①结构特点

直接染料一般含有磺酸基(-SO3H )或羧酸基(-COOH )等水溶性基团,并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A. 染料应是线型的,使染料分子能按长轴方向水平地吸附在纤维轴上,最大限度的使范德华吸引力发生作用。

B. 染料分子中占同一平面结构部分范围要大,若染料分子具有延伸的共轭体系,共轭体系部分即呈平面性。平面性分子吸附在纤维表面上面积大而又紧密,二者间的范德华力也大。

C. 染料分子中可以形成氢键的基团较多。染料分子中氨基、羟基能和纤维素纤维分子的羟基形成氢键。

SO 3Na

SO 3Na

—N=N-

—N=N-

CH 3

-NHCONH-

CH 3

SO 3Na

SO 3Na

????? RS ( C. I. 29025)

直接耐晒黄RS(C.I.29025)

②染色机理

对于直接染料,它的分子是直线型的大分子。纤维素分子也是线性大分子。在纤维内部,染料与纤维主要以分子间力进行结合。因染料分子上磺酸基具有强烈的水溶性,故时常发生解吸,使染料回到溶液中,尤其是在服用过程中洗涤时,水中无染料,由于动态平衡作用,使织物上的染料回到水中,并重新吸附在织物上,导致发生沾污、串色。这也是直接染料水洗色牢度差的原因。人们因此选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固色剂,是利用其阳离子基团与直

接染料分子中的磺酸基(阴离子性的水溶性基团)发生离子键合反应,封闭其水溶性,使其无解吸而达到固色目的。

2.活性染料

染料与纤维之间发生共价键结合,活性染料在纤维上一经染着,就有很好的染色牢度,尤其是湿牢度。此外,染料染着于纤维后,不会像某些还原染料那样产生光脆损。

①结构特点

活性染料与其它类染料最大的差异在于其分子当中含有能和纤维的某些基团(羟基、氨基)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共价结合的活性基(亦称反应基)。可用下列通式表示活性染料的结构

S-D-B-Re

S ??水溶性基团

②染色机理

活性染料上染纤维,主要是活性基团与纤维的结合,其中活性基团主要为均三嗪和乙烯砜两类,起上染机理稍有不同。纤维素纤维在一般中性介质中是不活泼的,它与活性染料及其它染料一样,只是一种吸附关系,不可能产生牢固的化学结合,只有当纤维素纤维在碱性介质中时,才能起共价结合。首先是纤维素纤维的离子化:

++

Cell-CH2-NaOH Cell-CH2-O Na H2O

而后染料与纤维发生共价结合。

A 均三嗪活性染料—亲核取代反应

由于活性基团的芳香杂环核上氮原子的负电性较碳原子为强,因此使杂环各个碳原子呈现正电性较强。它的正电性不仅与杂环核本身性质有关,而且还受核上取代基的影响。

由于与碳连接的氯原子负电性也很强,电子诱导的结果使碳原子呈现更强的正电性:

C

D-NH

这样芳香杂环上的碳原子更易受到亲核试剂的攻击,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纤维素纤维在碱性介质中的离子化,生成纤维素负离子(亲核试剂),它能与活性染料的活性基团上的氯原子起亲核取代反应:

N N NH

D NHR

N NH

D NHR

N N NH

D NHR

+ Cl

+ OH

OH

B 乙烯砜活性染料—亲核取代反应

乙烯砜型活性染料与纤维的结合是一种亲核加成反应。其反应过程如下:

D-S-CH 2CH 2-O-SO 3Na

O

O

OH

D-S-CH 2-O-

SO 3Na

O

O

D-S-CH 2

Cell-CH 2-O

D-S-CH-CH 2-O-CH 2-O

O

H

D-S-CH 2-CH 2-O-CH 2-Cell

O

O

3. 还原染料

还原染料染料不溶于水,在强碱溶液中借助还原剂还原溶解进行染色,然后氧化重新转变成不溶性染料而牢固的固着在纤维上。由于染色一般是在碱性条件下,所以不易染丝、毛等蛋白质纤维。此类染料价格较高,工艺复杂,且易染不匀,但是牢度较好。 ① 结构特点

染料共轭体系中通常具有两个以上共轭的羰基(=C=O ),在碱性条件下被还原为(——O —

)染料便成为可溶于水的,对纤维素纤维具有亲和力的隐色体钠盐。

还原蓝RSN

② 染色机理

还原染料先通过保险粉(二亚硫酸钠NaSO 2-NaSO 2)在碱性条件下还原为溶于水的隐色体钠盐,通过范德华力合氢键吸附在纤维表面,而后扩散在纤维内部,最后再将隐色体钠盐氧化为不溶于水的还原染料而显色。 4. 分散染料

分散染料是一类结构简单、水溶性低,在水中以微小颗粒分散状态存在的非离子染料。目前主要用于聚酯纤维(涤纶)的染色于印花,也可用于尼纶染色。 ① 结构特点

A . 分子量较小,容易进入纤维内部。

B . 含有一定量非离子极性基团:-OH,-NH 2,-CN.

N O 2N

N

N

Cl

C 2H 4CN C 2H 4OC 2H 5

(分散棕黄 2RFL)

② 染色机理

聚酯纤维结晶度、取向度搞,结构较紧密,在玻璃化温度(75-85℃)以上时,聚合物分子间空隙增大,从而分子较小的分散染料即可进入到纤维内部。染料与纤维分子间作用力包括:

A.氢键 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中-OH,-NH 2等极性供质子基团与化纤分子中的酯基、氨基、羧基等基团形成氢键。

B .范德华力

C .疏水键力:化合纤维与分散染料同为疏水性,具有疏水键力。 5.酸性染料

一般含有-SO3Na 、-COONa 等酸性基团,主要用于羊毛、真丝、聚酰胺等蛋白质纤维的染色。 ① 结构特点

N NaO 3S

N

OH

N N OH

SO 3Na

酸性棕SRN

O

O NH 2

NH

SO 3Na

CH 2CH 2CH 2CH 3

酸性蓝R

酸性染料一般有如下结构特点

A.含有-SO3Na 、-COONa 等酸性水溶性基团

B.多为偶氮、蒽醌结构 ② 上染机理

以H 2N-F-COO -

代表蛋白质,聚酰胺纤维,在不同PH 溶液中,其带电情况如下:

(PI 为等电点,PH 大约为3.5~5.2) 染液PH

与染料结合

H 2N-F-COO -+D ---→ HOOC-F-NH 3

D,其中染料与纤维主要以离子键和氢键结合。 ③ 固色

酸性染料为水溶性染料,需固色处理提高其色牢度。

6.阳离子染料

是一种在水溶液中可电离为带正电荷的色素阳离子和无色阴离子的一类染料。具有代表性的是用在腈纶纤维的染色中。

① 结构特点

GTL : N CH 3

C 2H 4N +(CH 3)3 Cl

N =N -

Cl

O 2N

合成过程为:

HCH 3 +2OH

POCl 3

N

CH 3CH 2CH 2Cl

H 3)3

N

CH 3

C 2H 4N N

CH 3

C 2H 4N +(CH 3)3 Cl

O

CH H 2C N =N -

Cl

O 2N

类染料具有优良的耐晒牢度和pH 稳定性,但不及共轭型阳离子染料那样浓艳,着色力。

阳离子红GTL

阳离子蓝FGL :

3SO 4

N (CH 3)3

合成过程为:

2NCH 2CH 2CH 2N(CH 3)2

O O

NHCH 3Br

NHCH 2CH 2CH 2N(CH 3)

2

H 3)2SO 4

?,60?

CH 3SO 4

???? FGL

O O

NHCH 3

NHCH 2CH 2CH 2N (CH 3)3

O O

NHCH

3

阳离子蓝GTL

②上染机理 聚丙烯腈纤维(腈纶)的第二单体为丙烯酸甲酯等,第三单体为丙烯磺酸CH 2=CH-CH 2SO 3H,

使得纤维大分子链上具有阳离子染座,从而可以应用阳离子染料常压染色。

第五节染整工艺

1.染色方法

①浸染:将纺织品浸渍于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上染并固着在纤维上的染色方法。浸染常用的染色机器有:溢流染色机、气流染色机、经轴染色机等。

②轧染:织物在染液中短暂浸渍后,用轧辊出去多余的染液,后经焙烘处理的染色方法,属于连续型生产。常用染色机器为轧染机。

2.染整工艺

织物经过退浆、精炼、漂白等前处理后,进行染色。影响染色效果的工艺条件很多,包括前处理的效果、染色温度、PH值、助剂、工艺流程等因素。我们一般通过染色配方和工艺曲线来表示染色过程。例如一种尼纶拉架的大红色染色过程。

①染色配方

②染色工艺曲线

染料化学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染料概述 一.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二.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三.略 四.略 五.略 第二章中料及其合成途径 一.略 二.合成染料中料中常用的重要的亲电取代反应有磺化、硝化、卤化,烷化,芳化。 1)磺化反应的作用即是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磺酸基。 磺化目的: 1.通过引入磺酸基赋予染料水溶性。 2.染料分子中的磺酸基能和蛋白质纤维上的-NH3+生成盐键结合而赋予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 3.通过亲核置换,将引入的磺酸基置换成其他基团,如-OH、-NH2、-Cl、-NO2、-CN等,从而制备酚、胺、腈、卤代物、硝基化合物等一系列中间体。在染料中间体合成中主要是-SO3Na经碱熔成-ONa的反应。 2)硝化反应的作用即是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 硝化目的: 1.作为制取氨基化合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N O2[H] H+ N H2 N O2 Z n O H N H N H H N H2N H2 2.硝基是一个重要的发色团,利用它的极性,加深染料颜色。 3.利用硝基的吸电子性,使芳环的其他取代基活化,易于发生亲核置换反应。 3)卤化反应的作用即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卤素 卤化目的: 1.可改善染色性能,提高染料的染色牢度。如四溴靛蓝的牢度比靛蓝好,颜色更加鲜艳,牢度好。 2.通过卤基(主要是-Cl、-Br)水解、醇解和氨化引入其他基团,主要是-OH、-OR和-NH2 3.通过卤基,进行成环缩合反应,进一步合成染料 4)烷化的作用即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了烷基或芳基。 烷基化目的: 1.在染料分子中引入烷基和芳基后,可改善染料的各项坚牢度和溶解性能; 2.在芳胺的氨基和酚羟基上引入烷基和芳基可改变染料的颜色和色光; 3.可克服某些含氨基、酚羟基染料遇酸、碱变色的缺点。 三.合成染料主要是由为数不多的几种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萘和蒽醌等)作为基本原料而制得的。常用的中间体有,苯胺,硝基苯,卤代苯,烷基苯,苯酚,萘酚,苯磺酸,萘磺酸等 四.萘的磺化随磺化条件,特别是随温度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磺化产物。低温(<60℃)磺化时,由于α位上的反应速率比β位高,主要产物为α取代物。 随着温度的提高(165℃)和时间的推移,α位上的磺酸基会发生转位生成β-萘磺酸。(一)萘环上引入羟基的方法有(1)酸基碱熔反应:萘磺酸在高温下(300℃)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共熔时磺酸基转变成羟基 O N a S O3H N aO H 270℃H+ O H 。

实验四 染料染色性能比较

实验四染料染色性能比较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几种常用染料的浸染方法和工艺操作 2、比较不同染料对同一纤维的染色效果 3、比较同一染料对不同纤维的染色效果 二、实验原理 1、活性染料 活性染料是一种在分子结构上带有活性基团的水溶性染料,能与纤维素纤维上的羟基、蛋白质纤维上的氨基、聚酰胺纤维(锦纶)上的氨基和羧羟基发生共价键结合,故又称为反应性染料。因此,活性染料可用于棉等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锦纶等的染色。染色方法主要有浸染法和轧染法。 2、阳离子染料 阳离子染料(cationic dyes)又称碱性染料和盐基染料。溶于水中呈阳离子状态,主要用于腈纶纤维染色,也可与蛋白质分子以盐碱相结合。阳离子染料可溶于水,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带阳电荷的有色离子的染料。染料的阳离子能与织物中第三单体的酸性基团结合而使纤维染色,是腈纶纤维染色的专用染料,具有强度高、色光鲜艳、耐光牢度好等优点。3、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Acid Dyes)是一类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染色的染料。酸性染料大多数含有磺酸钠盐,能溶于水,色泽鲜艳、色谱齐全。主要用于羊毛、蚕丝和锦纶等染色,也可用于皮革、纸张、墨水等方面。对纤维素纤维一般无着色力。 酸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日晒牢度和湿处理牢度随染料品种不同而差异较大。和直接染料相比,酸性染料结构简单,缺乏较长的共辄双键和同平面性结构,所以对纤维素纤维缺乏直接性,不能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不同类型的酸性染料,由于分子结构不同,因而它们的染色性能也不同,所采用的染色方法也不同。 三、主要仪器及染化料 染杯、量筒、刻度吸量管、温度计、恒温水浴锅、电炉、烘箱、电子天平、吸耳球 活性染料、阳离子染料和酸性染料各一只、元明粉、纯碱、醋酸、1227、硫酸铵 四、实验步骤 1、活性染料染色 移取活性染料X-3B母液20.00mL于干净的染杯中,加180mL水,分别将已经在水中润湿并挤干后的四种布样(①棉、②涤纶、③腈纶、④蚕丝)投入染浴中开始染色。下染10min后加入6g元明粉,续染10min后加2g纯碱,室温固色20min,染色完毕后取出布样,用冷水洗、皂煮(取100mL 5g/L的皂煮液于染杯中,95℃,5min)、水洗、烘干。 恒温染色法工艺曲线如下:

染料化学考题范本

染料化学考题范本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合计20分) 1、互补色 2、深色效应 3、共轭型阳离子染料 4、快色素 5、光脆性

二、选择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1.染料有两种分类方法,其一是;其二是。染料主要有和二类主要化学结构。 2.涤纶纤维主要用染料染色。根据染料的升华牢度和染色性能,将其分为、、型,其中型适用于高温高压染色法,型适用于高温热熔染色法。 3.活性染料和纤维成键结合。染料分子由 等几部分结构组成,分子通式可以写成。影响含氮杂环活性基团的反应活泼性的因素主要有。4.酸性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的染色。按染料染色pH和染色性能的不同又可细分为、、;这些染料分别在、、条件下染色。 5.所谓浅色效应是指的效应;增大染料的吸收强度的效应称为效应。影响染料在溶液中的颜色的主要因素 。 6.在偶合反应的表示式E→D→E中,D表示;E表示。 7.当色酚As分别和重氮盐进行偶合反应时,若反应中逐步增加NaCl

的用量,则色酚As 和 的反应速率增加。 2Na O 3 S 2 C H 32SO 3Na Na O 3S - - 8. 按照分子轨道理论,分子对光产生选择吸收而发色的主要原因是染料分子价电子的________________跃迁。 1. π π* 2.σ σ* 3.n π* 4.π σ* 9.下列活性染料的反应性活泼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N H Cl N N N Cl D N H Cl Cl D N H Cl Cl D N H N N N Cl N H R N N Cl N N F B A D C 10.下列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大小次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O N H 2 O H O O N H 2 O H O O N H 2 O H O O Cl A B C

染料化学

一、名词解释练习题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4、互补色光:一定波长的光与另一定波长的光,以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5、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6、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7、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8、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1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 11、深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 12、浅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减小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 13、浓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增大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 14、淡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减小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5、Lambert-Beer-吸收定律:单色光透过理想的染料溶液时,吸光度等于摩尔吸光系数、溶液浓度以及单色光经过的光程长度之积。

精细化学品化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1. 精细化学品的特点有哪些? 生产量不大;制造技术高;应用需要专门的知识;产品的市场寿命短、更新快;附加值高。 2. 精细化工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具有特定的功能和实用性特征。 (2)技术密集程度高。 (3)小批量,多品种。 (4)生产流程复杂,设备投资大,对资金需求量大。 (5)实用性、商品性强,市场竞争激烈,销售利润高,附加值高的特点。 (6)产品周期短,更新换代快,多采用间歇式生产工艺。 3. 精细化学品的定义:能增进或赋予一种产品以特定功能,或本身拥有特定功能的小批量、高纯度的化学品 4. 精细化工产品的门类:日本:30类;美国:38类;我国:11类 1.农药; 2.染料;3.涂料(包括油漆和油墨);4.颜料;5.试剂和高纯品;6.信息用化学品(包括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等);7.食品和饲料添加剂;8.黏合剂;9.催化剂和各种助剂;10.化学原料药和日用化学品;11.功能高分子材料 5. 助剂又分为: 印染助剂、塑料助剂、橡胶助剂、水处理剂、纤维抽丝用油剂、有机抽提剂、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表面活性剂、农药用助剂、混凝土添加剂、机械及冶金用助剂、油品添加剂、炭黑(橡胶制品的补强剂)、吸附剂、电子用化学品、造纸用化学品及其他助剂等19个门类。 第二章基础理论 6. 物质间的溶解与共混规律有哪些? 一、极性相似相溶 聚合物与溶剂的化学结构和极性相似时,两者是相互溶解的。 二、溶解度参数相等相溶 内聚能,内聚能密度,溶解度参数。非(弱)极性高分子材料,它与某一溶剂的溶解度参数相差不超过1.5时便相溶。 三、溶剂化原则 溶剂-溶质间作用力大于溶质间作用力时,溶质将发生溶解,含亲电基团的高分子易和含亲核基的溶剂相互作用而溶解。 四、混合溶剂原则 混合溶剂具有协同作用和综合效果。 7.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加入很少量即能显著降低溶剂(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等一系列作用(或其反作用),以达到实际应用要求的一类物质。 8. 表面活性剂的特点有哪些?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具有双亲性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亲水基:易溶于水,具有亲水性质。亲油基:易溶于油,具有亲油性质 9.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有哪些?可以起乳化、分散、增溶、润湿、发泡、消泡、保湿、润滑、洗涤、杀菌、柔软、拒水、抗静电、防腐蚀等一系列作用

染料化学

一讨论无机酸的性质和无机酸的浓度对重氮化反应的影响。 浓硫酸大于盐酸大于稀硫酸 1、酸的用量从上式可知,酸的理论用量为2mol,但实际生产时,酸的用量要比理论量大的多。这是因为: ①溶解芳胺。酸与芳胺作用生成铵盐,溶于水; ②酸与亚硝酸钠作用生成重氮化试剂—亚硝酸; ③稳定重氮盐。重氮盐一般是容易分解的,只有在过量的酸液中才比较稳定。 酸量多了也不好,会使游离芳胺浓度降低,反应速度因此降低,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大量逸出,这样既造成浪费又污染环境 二盐对偶合反应速率有何影响? 若A、B两离子所带电荷相同时,能提高偶合速率;若A、B两离子所带电荷相反时,能减小偶合速率;若A、B两离子中,有一个呈电中性,对偶合速率无影响。 三荧光增白剂的增白原理 增白剂吸收能量较高的近紫外区光线,使分子进入激发态,由于这一状态不稳定,当激化分子返回到能量较低的基态时,由于能量的损失再辐射出光时比吸收时光的波长为长,因此由紫外区波长到可见光区(450nm)兰色光波范围,这种兰色光不但可以补正黄色光,而且还有剩余,所以增白织物,看上去略带兰色光的增白效果,因此我们说荧光增白剂的增白是光学上的补色作用,又称为光学增白剂。

四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日晒牢度分别与结构有何关系 分散染料的耐升华牢度,与分子间吸引力有关,也和染料分子大小,染料分子的偶极性大小有关。染料分子量增加,分子间范德华力增加,不易升华;染料分子的极性增加,也不易升华。 偶氮分散染料重氮组份为杂环的染料,其耐晒牢度一般较高,杂环上若具有吸电子取代基,则染料的日晒牢度更高 蒽醌型分散染料的光褪色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氨基蒽醌在有氧的存在下,光褪色的第一步可能是生成羟胺化合物,氨基的电子云密度越大,既碱性越大,染料的耐光牢度越低。其规律是: (1)α—氨基的4位引入供电子基,供电子性越强,耐光牢度越低。(2)α—氨基的β位引入吸电子基,耐光牢度↑。 (3)α—位上氨基数量越多,耐光牢度越低。 一般来讲蒽醌染料的耐光牢度比偶氮型分散染料好。 五为什么还原染料染色时,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加入保险粉?说明其原理。 还原染料不溶于水,染色时必须先用保险粉将其还原成隐色体钠盐,然后才能在染浴中进行染色。 六为什么耐碱性K>X>KN,耐酸性KN>K>X K与X型和纤维形成的是酯键,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均发生水解。而KN型为醚键,其只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所以KN型耐酸性最强,耐碱性最弱,酯键的断裂与成键反应均为亲核取代,所以C-O键上C 的电子云密度越小越有利于水解,而X型有两个Cl,均为吸电子基,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染料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 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 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不同点: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二.试述染料和颜料的分类方法;写出各类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 答:染料分类: 1.按化学结构分类分为:偶氮染料、蒽醌染料、芳甲烷染料、靛族染料、硫化染料、酞菁染料、硝基和亚硝基染料,此外还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染料,如甲川和多甲川类染料、二苯乙烯类染料以及各种杂环类染料等。 2.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纺织纤维按其来源可以分为3类,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合成纤维;对于植物纤维,如棉,麻可用直接染料,活性染料,还原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进行染色。对于动物纤维,如羊毛,蚕丝可以用酸性染料,中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进行着色。合成纤维,常见的有涤纶,锦纶,腈纶,涤纶可以用分散染料染色,锦纶可以用酸性染料染色,腈纶可以用阳离子染料染色。 三、按染料应用分类,列表说明各类染料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染色对象、方法。

染料化学品

燃料化学品综述 一.概述 1.基本概念 ·染料是能使其它物质获得鲜明而坚牢色泽的化合物。 ·早期的染料主要来自天然动植物 ·目前合成染料已经取代了天然染料,品种已达8600多种 2.染料的分类 (1)按染料的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①偶氮染料 ②硝基和亚硝基染料 ③芳甲烷染料染料分子中含有二芳基甲烷和三芳基甲烷结构的染料 ④蒽醌染料 ⑤靛系染料含有靛蓝或类似结构的染料。 ⑥酞菁染料含有酞菁金属络合物结构的染料。 ⑦硫化染料用硫或多硫化钠的硫化作用制成 ⑧菁系染料含有聚甲炔结构的染料。-(CH)n- ⑨杂环染料含有五、六元杂环等结构的染料。 在皮革染色中用的较多的是前四类染料。 (2)按应用分类 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金属络合染料、活性染料、氧化染料、硫化染料、媒染染料、还原染料、分散染料、油溶与醇溶性染料等十多种 皮革染色主要应用上述前五种。 染料的发展概况 染料的发展历史 我国染料的发展概况 世界染料生产发展的新趋势 (1)染料生产规模化 (2)染料生产及污染有向亚洲等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3)在染料的生产中注重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究 酸性染料 概述 酸性染料是一类须在酸性介质中进行染色的染料,并因此而得名,并非染料本身呈酸性。 分子式:D—SO3Na,D代表有色染料母体。 电离式:D—SO3Na D—SO3-(有色染料阴离子)+ Na+(无色) 酸性染料的结构和分类 结构特点:大多为芳香族化合物的磺酸钠盐。这类染料主要由具有磺酸基的

偶氮染料、蒽醌染料和三芳甲烷染料组成。所以从结构上看多为偶氮型染料,而且以单偶氮和双偶氮的为最多。 酸性染料的性质及应用性能 ?相对分子量低,大多数在400~800之间。 ?多数以磺酸基为水溶性基团。 ?染浴中加入酸时,可生成色素酸,色素[D—SO3Na+HCL→D—SO3H(色素酸)+ Na++CL-]使被染物着色浓厚,有利于染料固定。 ?染浴中加入中性盐时因同离子效应而使染料离解减缓,减少色素酸的生成,缓染、匀染。 ?酸性染料阴离子与重金属阳离子会产生有色沉淀,故染色时不可用金属器皿。 ?对钙、镁离子不敏感,可在硬水中使用。 ?不能与阳离子染料同浴染色,若先用阴离子染料染色,后用阳离子染料固色,则染色效果好。 ?染浴中加入一定量的阴离子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对酸性染料起匀染作用。 ?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搭配用于皮革染色,相溶性好,染色互补性好。 ?酸性染料用于铬鞣革时,常在染色后期加甲酸固色。 ?酸性染料色谱齐全,色泽鲜艳,渗透性好,使用方便,具有一定的坚牢度。 ?抗水性较差,不耐水洗,耐碱洗坚牢度差。 直接染料 概述 直接染料是一类无须使用媒染剂就能直接使纤维染色的染料,故名直接染料。从化学结构上看,直接染料几乎全是偶氮型,且多数为双偶氮或多偶氮型。相对分子量比酸性染料大,主要为芳香族磺酸盐,易溶于水,能和纤维分子间依靠范德华力和氢键结合。 直接染料的特点 分子结构有三个特点:直线型、共平面性和较长的共轭系统。 直接染料在染色性质上的特点: ?在溶液中易聚集形成半胶体溶液,提高染色温度可以降低染料聚集度,从而提高上染能力; ?对酸敏感,在染色时不需加酸固色; ?对水中的钙镁离子十分敏感,与之生成沉淀,染色时注意水的硬度; ?染色时渗透性差,遮盖力好,色泽浓厚,是皮革染色时主要的表面着色染料之一; ?在染色时可与酸性染料配合使用,效果互补,不可与阳离子性物质同浴使用。 碱性染料 概述碱性染料又名盐基染料,它是有颜色的有机碱与酸形成的盐,碱性染料水溶液中离解成染料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 电离式:Me-NH3Cl Me-NH3+(染料阳离子)+Cl 碱性染料并非本身具有碱性,也不是要求在碱性介质中溶解或染色,而

染料化学实验使用全解

染料化学实验 实验一 合成酸性橙Ⅱ 用途:羊毛、蚕丝、皮革等的染色。 一、 反应 1、重氮化反应 NH 2SO 3Na + 2HCl + NaNO 2SO 3- N=N +Cl - + 2NaCl + 2H 2O 10℃ 2、乙萘酚的溶解 -OH + NaOH -ONa + H 2O 3、偶合反应 SO 3- N=N +Cl --ONa NaO 3S-N N OH ++ HCl 二、 主要原料 1、对氨基苯磺酸 8.7克 2、30%HCl (d=1.15) 18.3克 3、NaNO 2 3.5克 4、30%NaOH (d=1.33) 7.4克 5、乙萘酚 7.3克 6、食盐 约7.5克 7、碳酸钠 2.7克 8、尿素

三、实验方法 1、重氮化 ⑴在150ml烧杯中,加入55ml水,8.7克对氨基苯磺酸,2.7克碳酸钠,加热使其全部溶解。冷却后,再加入溶于8ml水的3.5克NaNO2的溶液,搅拌,备用。(用手搅即可) ⑵在250ml烧杯中,加入40ml水,再加入16ml 30%HCl搅匀,冰浴冷却,控制温度在10℃~15℃。将上述混合液于10~15分钟内均匀加入。加完后保持此温度,继续搅拌30分钟,得重氮盐白色悬浮液。 用刚果红试纸检测呈兰色,显示悬浮液保持酸性。加入少量尿素破坏过量的亚硝酸。 2、偶合 在400ml烧杯中,加入60ml水,7.3克乙萘酚,在搅拌下加入6ml 30%NaOH,升温到80℃,使其全部溶解。然后把此溶液倒入已经备有冰浴冷却,电动搅拌的500ml搪瓷烧杯中,使其冷却至8℃,加盐2克,快速加入重氮盐全部量的1/2,此时pH为8~10,再加盐3克,然后将剩余的1/2重氮盐控制在10分钟内均匀加完,并随时用液碱调pH≥8。加完重氮盐,继续搅拌30分钟,再加盐2.5克,并用HCl调染液pH= 7。继续搅拌约30分钟,直至重氮盐消失时为偶合终点。(用H酸作渗圈实验)。 偶合完成后染料应全部析出,用水抽过滤,得橙红色滤并,自然干燥,作实验三染色之用。

精细化学品复习总结 - 副本

精细化学品复习总结 1.精细化学品的特性 1、生产特性:小批量、多品种、复配型居多;技术密集度高;采用间歇式多功能生产装置 2、经济特性:投资效率高、附加价值高、利润率高 3、商业特性:独家经营,技术保密;重视市场调研,适应市场需求;配有应用技术和技术服务 2简述精细化学品和专用化学品的区别 精细化学品是小批量生产的有差别的,是化学型的。专用化学品是小批量生产无差别的,是功能型的。 3简述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活性剂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表面活性剂是这样一种物质,它在加入量很少时即能大大降低溶剂(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或溶液界面张力),改变体系界面状态和性质的一类有机物,从而产生润湿反润湿、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洗涤、分散抗静电、润滑加溶等一系列作用,以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溶质对水有表面活性的物质称为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可能是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 表面活性剂都是典型的不对称双亲结构,表面活性剂都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易溶于水,具有亲水性,一部分易溶于油,具有亲油性,表面活性物质不一定有这种结构。溶解于水中以后,表面活性剂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并提高有机化合物的可溶性,表面活性物质却不一定。 4.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典型的不对称双亲结构,表面活性剂都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易溶于水,具有亲水性,叫作亲水基,一部分易溶于油,具有亲油性,称之为亲油基, 5.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特性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表面吸附和溶液内部胶团的形成 6.举例说明胶团聚集数的影响因素. 溶液极性增强表面活性剂和水的相似性大,胶团聚集数减少,加入无机盐胶团聚集数增大。 (亲水基团↑,胶团聚集数↓;极性↑,胶团聚集数↓; 亲油基团↑,胶团聚集数↑;极性↓,胶团聚集数↓;) 7.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与表面活性剂亲油基有、亲水基位置和C-H链分支的有关,C-H链越长,cmc↓,亲水基越靠中间,cmc越大,C=C越多极性基团越多,cmc越大,C-H链上H被F取代,CMC越小,CMC(非离子型)<CMC(离子型)8.高能固体表面和低能固体表面有何特征,简述表面活性剂在高能和低能固体表面的吸附方式及作用. 高能固体表面容易被润湿,熔点高,硬度大,表面活性剂的亲水基在固体表面产生化学吸附,把高能固体表面变成低能固体表面,把易润湿表面变成不易润湿表面,起防水作用;低能固体表面不易被润湿,熔点低,硬度小,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易吸附在低能固体表面,把不易润湿表面变成易润湿表面,。 9.乳状液有O/W型和W/O型两种基本类型 . 油/水乳化液和水/油乳化液(O/W型W/O型) 10.欲形成水包油型的乳状液可采用哪些措施? 加油于水中,强烈搅拌,形成分散剂是油,连续相是水的溶液。 11.电沉降法破乳主要用于w/o类型乳状液的破乳。 12.画图说明增溶作用的几种模型并比较其增溶作用的大小. a、夹心型增溶 b、栏栅型增溶 c、吸附型增溶 d、在氧乙烯链之间增溶d>b>a>c 13.基体和污垢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有哪些? ①机械力②范德华吸引力③电作用力④氢键力 14.一个良好的洗涤剂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一良好的洗涤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具有良好的润湿作用②具有将污垢移入或有助于移入洗涤液中的能力③具有溶解(增溶)或分散的能力使污垢不再沉积。 15.作为洗涤剂的主要活性成分---表面活性剂应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征? 良好的洗涤剂应具有较长的直链烷基及亲水基在分子一端或紧靠一端的结构特征,但烃链也不宜太长,否则影响其溶解度。 16.HLB值是衡量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和亲油性平衡的尺度. 1.一个优良的烷基苯磺酸盐应具备什么样的结构? 优良的烷基苯磺酸钠应具备的结构是:烷基链为直链而不带支链,碳原子数为C11-13,苯环连接在烷基链第三、四碳原子上,磺酸基为对位,这样洗涤性能才能达到优良,复合配方可使其性能趋于完美。 以煤油为原料制备烷基苯磺酸盐主要包括哪些过程?

染料化学复习题

《染料化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练习题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而言,用百分数表示。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4、互补色光:一定波长的光与另一定波长的光,以适当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两种有色光称为互补色光。 5、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6、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因亚硝酸不稳定,通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7、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8、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9、加法混色:加法混色指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的混合。在人眼视网膜的同一点上同时。射入两束或两束以上颜色的光,产生与这些光的颜色不同的另一个颜色的感觉,它是把色光叠加起来的混色方法。 10、单色光: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色光。 11、深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增大的效应称为深色效应。 12、浅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料结构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深浅。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减小的效应称为浅色效应。 13、浓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增大的效应,称为浓色效应。 14、淡色效应:通过改变染液浓度等可改变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即改变染料色泽的浓淡。凡是能使染料的最大摩尔消光系数减小的效应,称为淡色效应。 15、Lambert-Beer-吸收定律:单色光透过理想的染料溶液时,吸光度等于摩尔吸光系数、溶液

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技术及营销专业的选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掌握纺织材料结构和纺织材料前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认识各种染料,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染料染色的具体操作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染料化学的发展、定义、性能、评价以及行业的基础知识,纺织专业必要的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现代纺织技术中涉及的化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各种染料,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染料染色的具体操作能力。培养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的学习习惯。并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 认识各种染料的能力; 2. 掌握各染料结构性能的能力; 3. 完成染料染色相关操作的能力。 三、参考学时 本课程的参考学时是28学时。为保证学生掌握主要教学内容达到基本教学要求,课程总学时数应至少保证28学时。 四、课程学分 总学分为2学分

六、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一)教学方法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训为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要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集体讲解、小组讨论、示范演示、答疑指导、分组训练、综合实践等教学形式,全面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配合实物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等手段,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评价方法 1.坚持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实行日常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训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2.重视学生平时表现,结合平时考勤、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试、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特别给予鼓励。 (三)教学条件 1.课堂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资料及设备、实物及教具模型。 2.实训条件:参照实训室设备配备标准进行,建议师生比在1:15-1:20。 (四)教材编写

染料化学重点

1.染料:有色的有机化合物,能溶于水或其他介质以制成溶液或分散液,并能直接或经媒染剂 作用使纤维着色,染后具有一定坚牢度及鲜艳度的物质。 2.力份:是指染料厂选择某一浓度的染料为标准,而将同种类不同批次的染料产品与它相比较 而言,用百分数表示。即同种染料,在相同条件下用相同用量,染出颜色的浓淡程度比较。 3.染色牢度:是指染色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或染色以后的加工过程中,在各种外界因素的作用下, 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能力。 4.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 力,使用时主要靠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黏着在纤维表面或内部。 5.光敏脆损:某些色系如黄色、橙色、红色等的还原染料染色织物在穿着过程中,经日光照射 后染料颜色并没有褪去,但织物却逐渐脆化损坏,这种现象称为光敏脆损。 6.中料:将不具备染料特性的芳烃衍生物叫做染料中间体,简称中料。 7.重氮化反应:芳伯胺与亚硝酸作用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因亚硝酸不稳定,通 常使用亚硝酸钠和盐酸或硫酸,使反应生成的亚硝酸立即与芳伯胺反应。 8.顺式重氮化:重氮化时先将芳胺溶于稀酸中,然后在冷却条件下加入亚硝酸钠溶液。 9.反式: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芳胺与亚硝酸钠混合,加入到盐酸或硫酸和冰的混合物中重氮化。 10.偶合反应:芳香族重氮盐浴酚类和芳胺作用,生成偶氮化合物的反应。 11.直接染料:绝大多数是含磺酸基的偶氮染料,能溶于水,分子结构中含水溶性基团(—SO3H), 能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上染纤维素纤维;在弱酸及中性介质中上染蛋白质纤维。染色方便,色谱齐全,价格便宜,但各项牢度较差,尤其是湿处理牢度。较少用于棉织物染色,多用于粘胶、蚕丝及锦纶丝的染色。 12.活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带有反应性基团,染色时与纤维素纤维中的—OH和蛋白质纤维中的 —N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共价键,故又称反应性染料。主要用于棉、麻、蚕丝等,也能用于羊毛、粘胶及聚酰胺纤维的染色,颜色鲜艳,色牢度好。 13.还原染料:不溶于水,除了个别品种外,分子结构中都含有羰基(—C=O),在碱性介质中被 保险粉还原成可溶性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再经氧化重新生成原来的不溶性染料而固着在纤维上,故称还原染料,商品名称为士林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其耐晒耐洗牢度都较好。 14.可溶性还原染料:是还原染料隐色体硫酸酯的钠盐或钾盐,可溶于水,再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氧化为它的母体染料而染着在纤维上。主要用于染纤维素纤维和涤棉混纺织物的淡色。15.酸性染料:含有—SO3H、—COOH等酸性基团,能溶于水,在酸性或中性介质中染料分子 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而上染蛋白质纤维,也可用于锦纶的染色。根据染料染色性能的不同分为强、弱、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 16.酸性媒染染料:上染前或后要经过媒染剂处理,使媒染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染料络合沉积在纤 维上,包括1:1和1:2型染料。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7.酸性含媒染料:酸性含媒染料或酸性媒介染料是指染料本身分子中已经含有与染料分子按照 一定比例鳌合的金属离子。染色牢度优于酸性染料,但色泽不够鲜艳。适用于羊毛、蚕丝及聚酰胺的染色。 18.分散染料:分子结构中不含水溶性基团,是非离子型染料,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分散成 极细小的颗粒,形成分散浴而染着纤维所以称为分散染料。主要用于聚酯、聚酰胺及醋酯纤维的染色。 19.阳离子染料:阳离子染料是在碱性染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碱性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碱性 基团,与酸成盐而溶于水,染料的色素离子带有阳电荷,所以又称为阳离子染料。这类染料色泽鲜艳,牢度较好,主要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 20.隐色体电位:染料分子恰好转化为隐色体时的电极电位称为隐色体电位。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基础知识 染料是指在一定介质中,能使纤维或其他物质牢固着色的化合物。我们介绍的染料和颜料只限于有机化合物。古代染料取自动植物。1856年Perkin发明第一个合成染料——马尾紫,使有机化学分出了一门新学科——染料化学。20世纪50年代。Pattee和Stephen发现含二氯均三嗪基团的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键合,标志着染料使纤维着色从物理过程发展到化学过程,开创了活性染料的合成应用时期。目前,染料已不只限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在油漆、塑料、纸张、皮革、光电通讯、食品等许多部门得以应用。染料的分类染料的分类方法有三种:按来源划分(天然和合成染料)、按应用性能划分、按化学结构划分。常用后两种分类方法。染料按应用性能分为以下几类: 1.直接染料(direct dyes) 该类染料与纤维分子之间以范德化力和氢键相结合,分子中含有磺酸基、羧基而溶于水,在水中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可使纤维直接染色。 2.酸性染料(acid dyes)在酸性介质中,染料分子内所含的磺酸基、羧基与蛋白纤维分子中的氨基以离子键相合,主要用于蛋白纤维(羊毛、蚕丝、皮革)的染色。 3.分散染料(disperse dyes)该类染料水溶性小,染色时借助分散剂呈分散状态而使疏水性纤维(涤纶、锦纶等)染色。 4.活性染料(reactive dyes)染料分子中存在能与纤维分子的羟基、氨基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通过与纤维成共价键而使纤维着色。又称反应染料。主要用于棉、麻、合成纤维的染色,也可用于蛋白纤维的着色。 5.还原染料(vat dyes)有不溶和可溶于水两种。不溶性染料在碱性溶液中还原成可溶性,染色再经过氧化使其在纤维上恢复其不溶性而使纤维着色。可溶性则省去还原一步。该类染料主要用于纤维素纤维的染色和印花。 6.阳离子染料(cationic dyes)因在水中呈阳离子状态而得名。用于晴纶纤维的染色,常并入碱性染料类。

染料化学1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至第九章) 1.何谓染料以及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试述染料与颜料的异同点。写出各类 纺织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按应用分类)。 答:染料是能将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有机化合物。成为染料需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可溶于水,或者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对纤维有一定的亲合力。(2)能够使纤维着色,且上染后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 染料与颜料的相同点:都可以用于纤维或基质的着色 不同点:染料主要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们大多可溶于水,有的可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染料可直接或通过某些媒介物质与纤维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结合而染着在纤维上。染料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各种纺织纤维的着色,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塑料、橡胶、油墨、皮革、食品、造纸等工业。 颜料是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的有机或无机有色化合物。它们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的着色,也可用于纺织物的染色及印花。颜料本身对纤维没有染着能力,使用时是通过高分子粘合剂的作用,将颜料的微小颗粒粘着在纤维的表面或内部。 按应用性能分为:直接染料、酸性染料、阳离子染料、活性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缩聚染料、荧光增白剂,此外,还有用于纺织品的氧化染料(如苯胺黑)、溶剂染料、丙纶染料以及用于食品的食用色素等。 2.何谓染色牢度,主要有哪些指标来评价染料的染色牢度? 答:习惯上,将纺织物上的染料在服用或加工处理过程中经受各种因素的作用而在不同程度上能保持其原来色泽的性能叫做染色牢度。染料在纺织物上所受外界因素作用的性质不同,就有各种相应的染色牢度,例如日晒、皂洗、气候、氯漂、摩擦、汗渍、耐光、熨烫牢度以及毛织物上的耐缩绒和分散染料的升华牢度等。 3.按结构直接染料分为哪几类?并比较比较各类直接染料的染色性能。 答:直接染料可分为:直接染料可分为直接染料、直接耐晒染料、直接铜盐染料和直接重氮染料。

《染料化学》习题

《染料化学》习题

————————————————————————————————作者:————————————————————————————————日期:

《染料化学》习题 第一章 染料概述 1、名词解释:(1)染料 (2)颜料 (3)染料商品化 (4)染色牢度 (5)禁用染料 (6)致敏染料 (7)致癌染料。 2、构成染料的条件是什么? 3、按纺织纤维分类写出各种纤维染色适用的染料(应用分类名称)。 4、染料的名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表示什么? 5、何谓染料商品化加工?染料的商品化加工有何作用?常用哪些助剂? 6、评价染色牢度的指标有哪些? 7、什么是《染料索引》?包含哪些内容? 8、试指出下列染料的类属(结构分类,应用分类) (1) OH SO 3Na N =N COONa NHCONH COONa OH SO 3Na N =N NH - -NH 直接铜盐紫 3RL (C. I. 25355) (2) (3) O OH OH Ca(OH)2 20%H 2SO 4110~115℃ O O OH OH SO 3H SO 3H O O OH SO 3H NO 2 Na 2S 75~80℃O O OH OH SO 3Na SO 3 Na NH 2NH 2 O O OH NH CH 3 (4) (5) NH CO Br Br C C CO NH Br Br (H 3C)2N C N(CH 3)2Cl (6) (7) N SO 3Na N SO 3Na NaO 3S OH NH NH N N N SO 2CH 2CH 2OSO 3Na Cl O 2N NH NO 2 NH 2 (8)

染料化学1-new全解

染料化学 第一节.染料概述 染料是使纤维或其他基质染成鲜明而坚牢色泽的有机化和物。作为染料除了具有鲜明的色泽外,还须能溶于水或借助于化学方法使之溶于水及制成分散液,在染色时舍染液而上染纤维,上染后具有一定的坚牢度,即在后加工或服用过程中保持不褪色。有一部分有色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不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但也能上染纤维,他们往往借助于某些高分子物(粘合剂)将悬浮状态的颜料细小颗粒粘在纤维表面,这种有色物质称为颜料,颜料主要用于油漆、油墨、橡胶、塑料以及合成纤维原液着色。 染料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①.有鲜艳的色泽 ②.能溶于水或通过其他化学方法能够均匀的分散在染色介质中。 ②.与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可以舍染液而上染纤维。 ④.有一定牢度,在织物服用过程中不掉色,不退色。 第二节.发色理论 1.光与色 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电磁波,色是一种人脑主观的反映。只有光入射的眼睛里面,大脑才能产生颜色的概念。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大约为400nm~760nm,从波长760nm~400nm的光依次就是红成黄绿蓝靛紫。物体之所以有颜色,是因为它对可见光的某一或某一段波长 发生了选择性吸收,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就是剩余色光的复合光,表现为其吸收光的补色。关于补色可以用一个色环来表示,每种光的对角就是它的补光。 2.色彩的属性

色彩具有三个属性: ①色相(Hue),表示色的特质,是区别色彩的必要名称,例如红色,蓝色等。 它与色彩的强弱,明暗没有关系,只是纯粹表示色的相貌差异。其本质是光的某一段波长。 ②明度(Value),表示色彩的强度,即色光的明暗度。不同的色光,反射的光亮 强弱不一,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明暗。其本质是光波的波幅大小。 ③彩度(Chroma),表示色的纯度,即色的饱和度,具体来说就是色光汇总含有 白或黑的成分多少。 3.拼色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大多是复合光,在印染加工中一般也要用两种或以上的染料拼混配色,以获得规定的色泽,颜色的混合有三种方法:加法、减法和平均法。 ①加法:把两束光投射在一起所产生的混合便属于加法混合,它们混合的结果使混合光的 亮度增加(等于混合前两光的亮度之和)。混合光的色相取决于参与混合各光的色相以及它们的相对强弱,如:红光和绿光可以混合出黄光或橙光。若两束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能产生白光,如红光与蓝绿光,那么这两束光的颜色称为互补色。加法混合的三原色是红,绿,蓝。电视机屏幕上的各种颜色便是由红,绿,蓝三原色以加法混合的方式得到的。 ②混合后亮度减小,那么这种混合方式就是减法混合。我们所用的染料通常都具有这样的 特性:能够有选择地吸收可见光谱中某些波段(或者说某些颜色)的光。所以,染料的颜色是它吸收光源中一部分色光后剩余色光所表现出来的,例如黄色的染料致所以表现出黄色,是因为它吸收了绿、蓝等较短波长的光的缘故。正是由于染料的这种吸光性,所以把两种染料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混合色的光亮度将会比混合前小,因而是减法混合。另外,印刷品所产生的颜色也是各种颜色的油墨以减法混合的方式产生的。减法混合的三原色是青蓝,品红,黄,它们分别是加法混合三原色。 ③混合后亮度不变,那么这种混合方式就是平均混合。颜色的平均混合可以用陀螺的例 子来说明:先在陀螺面上贴几种颜色,如黄色和蓝色然后将陀螺快速旋转起来,这时我们看到的颜色将会是绿色,它是黄色和蓝色两种颜色在人眼的视觉反应时间内频繁作用于视网膜所产生的一种效果(或假象)。由于这种混合的结果只使色相发生混合变化,而总的亮度并不改变,所以是平均混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