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塑造孩子的人格是家庭教育的大事

塑造孩子的人格是家庭教育的大事

塑造孩子的人格是家庭教育的大事
塑造孩子的人格是家庭教育的大事

塑造孩子的人格是家庭教育的大事

人格总述,是人们常见常议论的人的品格问题,即人的品性、品质问题。比如,真诚和虚伪、骄傲与谦虚、勤奋与懒散、廉洁与腐败等,都是截然相反的品格表现或品质反映。因此,人格是有品位的。

人格品位,就是人格表现的高低优劣,其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既有人的兴趣、性格、观念、气质潜力等人格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作用,又有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及人际关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的作用,从而决定了一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态度倾向。因此,人格又能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个性特征。但是,“家庭对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有最重要的影响,一个的品德习性受家庭生活的影响最大。”(英:塞谬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所以说,我们讲人格,既要讲个人道德品质,也要讲个人心理品质;既要强调人格因素的作用,也要十分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影响作用。可想而知:只有从实际出发,让孩子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经受锻炼、接受人格检验,才能取得做人处事的通行证;也只有从小抓起,让孩子的性格、气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相应的发展,才能

取得进入未来社会的护照。

我们作家长的都希望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成为对社会对国家的有用之人。我们只要做教育孩子的有心人,只要抓住孩子的个性特点,只要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磨练自己,就能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从而为塑造孩子的人格创建良好的家庭影响环境。进而言之,作家长的如果能认真学习和理解有关人格发展的基本知识,如果能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思考人格塑造问题,如果能将这种思考转变成家庭影响的积极因素与实际教育行为,那么教育效果就比较明显,孩子也就会表现出既积极进取又富有人情味的人格特征。正是从这些基本认识出发,提出几个值得注意的人格培养问题,与各位家长共同商讨其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及对策。

一、人格塑造事关孩子们的成长和前途:

小孩子人虽小,但也有人格尊严,也要塑造人格品位。这不仅关系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孩子们能否取得成功,更为重要的是与孩子们的命运和前途息息相关。

由于孩子们的心灵纯洁而稚嫩、好奇而易变,不仅需要成人的呵护和浇灌,而且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培育,更需要家长自身的人格影响力。这可是促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家长的神情和态度十分敏感:从家长的心理认同中得到快乐,从家长的关爱

中得到温馨;从家长的鼓励支持中得到信心,从家长的眼神中得到提醒,从家长的异议态度中得到启发,从家长的文明言行中得到榜样,从家长的赏识评价中得到力量。试想,孩子要是能这样舒心地生活,健康地成长就是一幸运,但这要由家长的心理品质和人格教育施加影响。可见,家长的人格教育意识至关重要。

良好的人格或品格是取得成功的基石和力量所在。在人际关系多变和信息万变的时代,更需要人格力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高智商。据美国心理专家对1528名成绩优秀小学生作的50年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成功者与未成功者的最大区别是情商和人格差异,而这种差异从小学时代就开始出现了,不过,后来得到了迥然不同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人格还能改变命运,决定家庭兴衰。据报载,同样面对歹徒的绑票,有的孩子凭着自己的求生信念、冷静和机灵,终于逃离虎口,转危为安;可有的孩子显得惊恐万状,或哭闹不止,不设法拖延时间,而是听信歹徒的谎言,终于遭到不幸。而当家境发生异变时,有的孩子受不了父母离异的打击而变得自卑和孤僻;而有的孩子反而更加发愤、更加懂事了。这两个例子显然反映了家庭教育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安危意识所产生的不同后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的反差竟然有相反的命运。这当然与家庭的兴衰大有关系。

然而,真正决定家庭兴衰的两大要素是:人格与教育。一个家庭,如果做到相互关心、各尽所能、穷不失志、富而思进,又能重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或情商培养,并能使这种培养置于家庭的生活影响之中,见于孩子的生活情趣与点滴进步之中,那末这样的家庭不仅生机勃勃,而且富有教养眼光,将对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自制力、进取心产生重大的影响。香港巨商李嘉诚和一些名人的家庭就是这样,他们靠自己的勤奋、创造和守信,建起了富而不奢的幸福家庭;凭着自己的信念、俭朴、耐心及责任感,教育子女靠劳动养活自己体验财富的来之不易,且以这样的家规教育后人:干事业、建家庭直至成功得全靠自己的自尊、自律和自强。这种人格力量才是久远的动力。

人格还能成就孩子的专长或前途。仅以我国近几年涌现出一批令人振奋的小作家、小专家、小发明家、小明星为例,他们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除了他们特有的天赋或气质特征外,就是他们的家长相当关注和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敢于怀疑、勇于思考、钻研精神及坚韧品质,终于使孩子的专长得以发展,有的还成为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耀眼的新星。不用说,他们的前途可谓撒满阳光,不过人格品位要是能进一步抵御不良的环境影响和金钱的

诱惑,他们的前途必然是更加灿烂。

实际上,当今确有一些家庭缺乏这方面的眼光、情趣

和责任心,确有一些孩子缺乏勤勉、毅力及钻研品质,仅从学习功课来说,就表现出粗心大意、厌烦学习、冷热不均、不爱看书爱看电视,得意于一点好成绩,失意于一点点挫折;甚至有隐瞒事实、蒙骗家长的现象。还有玩电脑、上网入了迷的失常表现,其学习成绩每况愈下,能不令人痛心吗?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该管教管教了,再也不能放任不管了,千万不能放松人格培养而耽误了孩子的前途,也免得将来受到孩子的责怪——说父母当年不负责任。

二、必须正视家庭对孩子人格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

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改变家庭环境影响不利的一面,优化有利的一面,不仅是塑造孩子人格的可行之路,而且更是家长发挥人格力量的必行之路。因为这正由人格塑造的两面性所决定的:既可改变孩子的不良个性,又能使孩子受到积极的熏陶;既可在顺境中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又可在逆境中创造奇迹。比如,广为流传的孝女绳,坚持上学也要服侍卧床不起的父亲的孝子心,身残志不残的原体操运动员小桑兰,被誉为小银行家的周菲,从哑妇女变为神童的周婷婷,靠信誉贷款救母于重病缠身的大学生,从贫寒家境或重教家庭走出来的博士生,以及用顽强不息的人格维护中国国格的留学生,等等,他们的人格是高尚而又很感人的,他们的家庭影响一靠人格魅力,二靠潜移默

化,三靠实践磨练,终于使自己的孩子展现出奇迹般的人生风采。

可是,我们也应看到:也确有一些家庭不那么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有利影响,不那么警觉对孩子的不利影响。诸如:用物质刺激劝导孩子,用暴躁脾气压服孩子,用妥协迁就护着孩子,用攀比心态引导孩子,以及为争面子而纵容孩子……,于是一些孩子在物质上虽是富有的,在体质上虽是健康的,在呵呵护上虽是特优的,可是在心理上却是脆弱的,在精神上却是贫困的,一些孩子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一遇到麻烦就嫌烦,一碰到困难就泄气,一不顺心就发火,一旦吃亏就耍赖。有的孩子自我意识特强,全不顾父母的心意和难处,有理就火冒三丈,无理也理直气壮,有错还自以为是,改错还犹犹豫豫。也确有这样一些孩子,自控力不强,用力点错位:看起电视来没完没了,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算起帐来斤斤计较,上起课来没精打采,做起作业来心神不定,考起试来萎头茸脑。这些不佳的个性表现其实就是太任性,未养成好习惯,虽然不是集中在某个孩子身上,但这些令人烦恼的现象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了。可见,改变和优化家庭的影响环境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了。要不然,孩子要是缺少有利的教育影响,又如何抵挡不良的影响,良好的人格塑造又怎能见诸于行动呢?将来又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呢?

三、改变和营造家庭教育环境要扬长避短,也要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这就要从各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实际出发,在认真总结或多方面考虑家庭教育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上不同质的人格表现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的现实,增强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意识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发挥家庭教育的各自优势,切实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注重人格塑造的实践性、情意性、科学性、坚持性及发展性,力求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人格培养,在人格培养中把握孩子的个性特点,在把握孩子的个性特点上注意加大家长自身的人格影响力。从而淡化和遏制家庭的消极影响,逐步改变孩子的不良个性,逐步增强孩子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家庭教育环境可从三点入手:

首先,调整好家庭教育的立足点,把握好各类家庭教育的侧重点:

为使孩子的人格发展真正得到应有的机会,家长首先要下决心实现教育方式的“五个转变”:由只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向关注孩子的生活情趣转变;由只看重孩子的智力发展向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发展转变;由替代孩子料理日常事务向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转变;由直接解答或避而不答孩子提出的不同的感兴趣的总是向启发或要求孩子独立地思考辨别不同问题的转变;由主观片面地评价孩子向客观公道

地肯定孩子或激励性地赏识孩子的方式转变。

而实现这“五个转变”的关键则体现在教育侧重点上。不同类型的家庭应有不同的人格教育侧重点:

民主和谐的家庭能培养孩子开朗乐观、聪明活泼、适应力强、关心别人的好品质,但要防止过分平等助长孩子的任性和自满,对孩子多作认识自我和初中锻炼的教育。严格管教的家庭能让孩子受到文明礼貌、沉着冷静、条理性强的教育影响,不过要注意克服缺乏朝气、只认死理和抵触情绪等不良个性的滋长;家长要灵活、幽默一点,多引导孩子学会与伙伴交往,加强适应力的教育。管教宽松的家庭,孩子可能见多识广、善于交友、自信活泼、独立性强,但也可能有心境不定、自由散漫、固执已见等毛病,家长可从调节生活节奏和控制花费入手,强化以生活习惯为主的自制力的教育。

生活习惯不佳或单亲的家庭,孩子的观察力、判断力及独立生活能力较强,但常因管教不当或无人管教易形成孤独、自卑、逆反、急躁等不良个性,有的甚至沾染不良习气,有两面人格表现。这类家庭可行的教育出路就是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注意孩子结交不良伙伴的新动向,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并从改变家长的不良习性做起,但家长的决心至关重要。

其次,还要对家长自身的个性扬长避短,用其优势或

改变弱点,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

喜好社会交往的家长要舍得挤出时间管管孩子,也要与孩子交往沟通;爱操心、好罗嗦的家长对孩子说话要简单明了,也不要天天重复同样的话;急躁果断的家长对孩子过错要冷静,不可乱下结论;心直口快的家长在孩子面前说话要注意分寸和文明;不急不躁的家长对孩子的表现既要心中有数,更要使孩子对你也要心中有数,以免使孩子判断失误;而自尊心特强或自信心过强的家长,既不要过于轻信孩子天真的谎言,也不必袒护孩子的缺点和弱点;不善言语的家长不必为孩子的过错郁心里,而应多问问情况,多严格要求,多加督促。以上仅是一些例举,意在说明:好个性可以教育好孩子,个性有欠缺但只要克制一点,也能教育好孩子,问题是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最主要的还是有没有培养孩子人格的决心和情趣。

第三,加强有意义的信息刺激,抵制不良的信息刺激:

凡是对孩子有益的信息,比如文明言行、有益书刊、少儿电视节目、健康碟片、家居文雅字画及文体活动,都是良好的刺激。而有些信息需通过筛选方可能强化刺激,比如参观游览、逛街购物、走亲访友、多种媒体等渠道的信息或见闻,需由家长作相机引导才能对信息刺激有所选择,进而增加对信息良莠的鉴别力。反之,对明显不良的信息则要通过回避、转移、淡化、掩盖等多种办法来抑制不良信息对孩

子的刺激。比如溺爱性的、伤害性的、腐蚀性的及视解污染的各种信息刺激均可用上述办法来抑制。家庭中特别要抑制那些不合时宜的、不分对象的、不利于净化孩子心灵的信息刺激,还要杜绝孩子接受大酒店、电玩室及网上聊天的一些不待命孩子的信息刺激。不过,对信息刺激的利弊只要有清醒的认识,尤其是从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着眼,才能做个塑造人格的有心人,才能使人格塑造带有强烈的社会性特点。

四、根据孩子的可塑性特点来塑造孩子的人格更是可行的: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格因素的结构层次,由低到高,是由人的气质、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和社会意识倾向等四个层次组合而成的,并由性格、入情气质、能力等人格因素特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成的结构层次。只要我们设法强化和优化对人格因素的影响,只要我们采取一些能制约不利于人格形成的措施,并且能充分考虑孩子们因心灵世界变数多而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就能把那些塑造孩子人格的可能性、可行性变成可操作性。如果说优化家庭的教育影响环境产塑造孩子人格的重要条件,那末塑造孩子人格的过程则是体现可塑性的操作过程,也是体现环境影响的心理质变过程。为此,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1.是从孩子的一般心理特点来看,可塑性要以激发孩子的自尊自信为开端。

孩子们的心灵纯真,对新事物十分好奇,对自然界对未来充满幻想,思维活跃,兴趣易改变,情绪变化如同睛雨表,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生活态度、学习信心和行为习惯易发生改变,社会价值意识尚未形成。这都说明孩子正因为处在成长期,可变因素较多,除了与生俱来的气质因素相对稳定外,其他因素皆为后天形成的,孩子的可塑性极大。因此,只要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来因势利导,就有利于舒张好心情,引导发心境,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例如:鼓励和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听取和采纲孩子的正确意见和合理要求,耐心劝导孩子正确对待自己有诚意地静听孩子倾诉内心苦闷和快乐感受。与孩子讨论家庭事宜或社会见闻,适时转移孩子的兴奋点,设法减轻孩子受挫后的心理压力,以及借助相关联的人、事、物启发孩子的进取心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2.是从独生子女的人格特点来看,具有可塑的信息依据和利条件。

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群作为社会的群体成员,在开放而复杂的社会和关爱而重智的家庭教育的共同影响下,独生子女一方面具有开朗乐观、聪明活泼、兴趣广泛,喜爱新奇等积极性的人格特点,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序地存在着任性、焦躁、自傲、依赖性强、控制力弱等消极人格反映。但前者占主导地位,后者则处于次要地位。由此不难看出,独生子

女大多数属于外向——情绪不稳定型的人格表现特点,在气质上属于外显为主的多种气质混合型。、正因为独生子女多数特有的外显性气质特征和外向型性格特征,才往往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反映和外露的行为方式,并传递着心灵世界的虚实信息或对外界的言行态度,比如孩子真实的相法、直率的意见、兴奋的表情、委曲的情绪、贪玩的借口及迟缓的行动等,都很容易被家长所察觉、所发现,这样也就为家长提供了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时机。只要家长能及时察觉,选准时机,把握方法,就能使孩子的人格塑造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体现在孩子的点滴进步中。不过,这样的日常教育由于是从独生子女的人格特点出发的,就必须耐心地教育他们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而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不能简单行事或抓抓放放,则需燃其心灯、激其情绪、教其悟道、扬其志气、正其言行。特别要从生活教育环节上紧扣上述“五其”,并抓住以下“四点”:

1、起点——从孩子的“五情”抓起。

家长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变化,留心孩子言谈时的神情,了解孩子放学回来时的心情,沟通与激发孩子的真实感情,首先要培养孩子对家人和亲戚的热情,尤其是注意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机的“五情”反映,其目的是稳定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向上向前的心境。

2、重点——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礼貌习惯、节约习惯及安全习惯,是培养孩子的恒心、毅力、自制力、坚韧性等好品质的最佳途径,也是依赖心理和任性、焦躁等不良个性的克星。如:一位高考成绩突出的学生家长认为良好的习惯培养是成功的主要原因。

3、难点——改变家庭角色位置。

家长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溺爱、迁就甚至包办孩子小事务的错位角色,放手让孩子自理生活小事,同时要做到严格要求、说话算数,不乱许愿、不花钱买安、不过于心疼在嘴上,逐步引导孩子从过强的自我角色意识中走出来,走到关心父母、关心家庭生活的角色中来。这个教育难点要是被家长突破了,孩子就大有既成才又成人的希望了,其良好的个性也就养成在望了。

4、亮点——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角色意识。

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意识及其实力,更需要合作品质或团队精神,孤独地个人将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中另微软在每年招聘中的一项面试题目就是看你能不能包容共事

者的缺点,而不贬损对方,一位难得人才就因为缺少合作共事品质而被微软拒之门外。因此,培养孩子的合作品质要从小抓起,鼓励和支持孩子参与学校或街道组织的集体活动、竞赛活动、社会文明建设活动,是家长的明智,更是孩子增添勇气、磨炼意志、取长被短的极好机会。

二是从孩子的个性特点看,因人而异是可塑性的良方。

就每个孩子而言,性格与气质个性各不相同,人格表现也不完全一样。因此,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而要培养良好的个性,则可采取四个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孩子的心理动机不同而扶正纠错,因孩子的兴趣爱好有较大变化而晓之利弊,因孩子的情绪表现不同而析其良莠,因孩子的言行表现不同而赏优评错。具体而言,要对症下药:

对个性强的,要冷处理。因这类孩子的自尊心极强,脾气急躁,情绪表现强烈,言行难以控制,抗挫心理较弱,就不能急于用强烈手段来处理孩子的问题,而可用“以柔克刚”法、延缓处理法。但这类孩子爽直、有热情、反应迅速、干事利落,家长也可用“做事磨炼法”或“特长激励法”来发挥其长处,但要避免急躁。

对个性弱的,则要热处理。因这类孩子性格孤僻、胆小怕事、言行迟缓、情绪反应微弱;但也有观察敏锐、专注细心、较稳重、想象力丰富等优点,所以可采取鼓动激励法、乘热打铁法、关心冷暖法及情景感染法来引导他们。但这里的“热处理”不是风风火火或态度强烈,而是加热式的处理方法。比如常用的激将法若能恰到火侯也是有效果的。

三是对聪明活泼的孩子,可用以发扬为主的“褒贬兼用法”。由于聪明活泼的孩子思维敏捷、行动灵活、喜欢表

现自己,爱听别人夸奖,交友能力较强,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是也有自傲、粗心、不踏实、缺乏耐心、注意力易分散等毛病。家长既要用“特长磨练展示法”和“智力游戏闯关法”发挥其灵性,又要用“稳定情绪时效法”(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件事)和“严格要求点滴法”及“问题思考讨论法”克服其缺点。但定要坚持,不可大意。

四是对沉着冷静的孩子,则用“沟通交注法”。沉着冷静的孩子爱思考、爱琢磨、情绪稳定、自制力强、有坚韧性,对事敏感,但对他们的寡言少语、固执淡漠、行动迟缓、缺乏果断与生气等弱点也不可忽视。如果家长能鼓励孩子多与家人谈心、多与小伙伴来往、多参加文体活动及多作家庭演讲,那么小孩的弱就可得到改变。但一定要有教养耐心。

上述四类孩子的个性还不完全等同于每个孩子的个性,家还要对自己的孩子作具体的分析,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采用可行有效的方法措施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还可以自创一些适合家庭特点的新方法来塑造人格。

总而言之,塑造孩子的人格也是长远之计,既要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又在过滤社会环境的影响;既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又要注意家长的个性特点的影响。但不论怎么说,都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都要教做结合、赏优除莠。真正把塑造孩子的人格作为家庭大事来看待。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最新版】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我从最初受到父母的启蒙教育,到现在教育自己的女儿,同时又是一名高中班主任,多年的人生经历和班主任经历告诫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影响到终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锻造,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

加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与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起着基石的作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中,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甚至是孩子成才的关键因素。 二、"人之初,性本善",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天真无邪的孩子,在他(她)们幼小的心灵中,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对人生充满了希冀,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灵性,在孩子们幼稚聪慧的脑子里,把所有能感知到的事物,都想象得那么富有生机,那么活灵活现。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 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俗话说:“有其父,则有其子。”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话虽然有些偏颇,但说明了父母亲自身的行为表现以及教育理念同孩子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3-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发表时间:2017-10-31T16:21:52.43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6期作者:刘晶晶 [导读] 本文就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 新疆喀什岳普湖县第二小学刘晶晶 【摘要】父母,是孩子成长教育中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详。是的,孩子的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除了学校、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教育环境。本文就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带来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作用 引言:“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然而真正落实到实处时,才发现这是一本很难念的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个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美国人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庭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庭造就失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关注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了解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便于孩子能够良好的接受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思想意志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中,老师们都会教导学生,今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做一个有爱心的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做一个意志力坚强的人等等。一个孩子是否具有这些良好的思想意志,学校的教育占一部分功劳,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意志、性格,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教育家将学生比喻成一块石头,由几个雕塑家,把学生雕刻成一座具有灵性的雕像。这里所说的雕塑家,第一就是家庭,可以涵盖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第二个就是教师,他有智慧,能传授给孩子知识。在这个复杂现实的社会中,孩子们不能仅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很好的在这个社会中健康成长。同时,现在的社会又强加给学校许多书本知识以外的任务,教师付出再多的精力,如果没有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在孩子身上是体现不出完美的效果的。大家可以发现,许多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大都与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学校看见别的小朋友带去的玩具很好玩,就在玩具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别人的玩具带回家里面,家长发现了却没有对孩子这种盗窃的行为加以制止。家长这是在无形的认同孩子的做法,助长孩子像不良的行为习惯上发展,导致后面可能就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情况发生,甚至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犯下严重的错误。因此,家长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并正确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 学校教育无法在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超越家庭教育的效果,往往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在学校也很难服从老师的管理,所以,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少不了家庭对学生在良好习惯方面的培养。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态度起着重要作用 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有的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低,但是在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上,会很重视,她们往往会很在乎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而有的家长却抱着“他自己能学成什么样就什么样,学不下去就出去打工挣钱,还能为家庭减轻压力”的心态,他们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是在他们眼中,那些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孩子挣的还不如年纪轻轻就出去打工挣钱的孩子挣的钱多,这些家长是在用挣钱多少来衡量学习的重要性,带有这种思想观念的家长在直接影响了孩子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 2、家庭教育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作用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家庭对于孩子学习的重视,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都能影响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成绩这块的教育,不是很重视,认为这是教师的全部责任。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好,家长会归功于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会认为孩子是值得花精力培养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会更多的将责任推脱到孩子本身不努力或者说教师的水平不高。更有家长只关注孩子在班级的成绩排名,成绩排名高,家长引以为豪,成绩排名低,家长就认为孩子没有学习天赋,放弃孩子。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错误的,这样做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在学习上更加不努力了。 3、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家庭中,家长的情绪和言行严重影响这孩子。我们常常可以看见,有的家长好赌,在赌桌上败了战,回到家就对孩子吆五喝六,甚至破口大骂,在孩子身上发泄自己的怨气和不满,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却要求孩子不能玩游戏,殊不知家长这种不良言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多么严重的坏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还能碰到很多这种情况,家长的不良言行,导致孩子心中充满恐惧、悲观、不自信,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结束语: 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修养,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共同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沙. 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J]. 德州学院学报,2012,S1:36-37. [2]杜薇. 也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J]. 现代教育科学,2013,12:32. [3]周仲飞. 父母美德影响我们成长与成功——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人生的作用与影响[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10:144-145.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二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题 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 B抑制作用 C排斥作用 D 束缚作用 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教育功能 D 反馈功能 3、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 无律阶段 B. 他律阶段 C. 自律阶段 D. 自由阶段 4、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行为主体的观察 B 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 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5、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自我评价 D.别人评价 6、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A.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 B.价值澄清 C.价值辩论 D.群体约定 7、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政治目标 B.教育目标 C.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8、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生 9、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 马鞍 B.抛物线 C.倒U D.直线

何双荣浅谈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2010级教育管理专业陈世斌 摘要: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教育的进程,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更新的加快,人才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国家对教育作出了新的改革。作为教育的子系统——家庭教育,必然成为所有家庭共同关注的话题。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社会的教育,更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但社会现象表明,很多家长往往愈重视,愈让孩子走了很多弯路。为了让家庭教育更符合孩子发展的需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树立成长型家庭教育观,充分发挥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性,避免不良家庭教育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和谐,在家庭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长型家庭教育;重要性;正确的培养途径 Abstract: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process, promote the renewal education idea with modern talent market demand, the speed of increase, a new state of education reform. As the subsystem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must become - all family education of common concern. But social phenomenon shows, many parents often more attention, and let the children left many pains. In order to let family education more accord wit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and family education of the family education, set up growth, give full play to the children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leading to avoid adverse impact of children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growing family education, Importance; The correct approach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最初受到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教育。所谓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类型之一,成长型家庭教育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成长型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中充分平等,孩子在成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 成长型家庭的首次提出是在李忠辉、马琳的《赢在父母》的专著上,倡导5个共同:共同关爱、共同分担、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分享。[1]意味着有着平等的关系,就能够实现有效的沟通,就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传递经验。在家庭教育中,爱与被爱好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就越大。父母的责任在于教育孩子如何去爱,如何做人,激励上进。家庭是孩子最具成长性的空间,不同的家庭所提供的成长条件不同。由此可见,后天环境是改变孩子性格的最重要因素,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就决定着孩子什么样的命运。总之,成长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1教育的源泉和动力。 蔡元培曾指出:“家庭者,人生最初的学校也。”相较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具 有以下优势和特点: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前言:家庭,学校,社会,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然而,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固定的,而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道路。那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父母长辈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将从本文从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的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家庭里实施的教育。即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或家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予的一种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环境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庭环境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习。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与成长和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猜忌、落后的家庭环境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家庭的不良氛围,比如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等更是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甚至会让孩子陷进一个“乌烟瘴气”不健康的境地。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其个性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 这时期,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例如,在幼儿看天上的白云时不停地变化说法,一会说像冰激凌,一会说像风火轮,一会说像怪兽……但与大人的想法毫无关联。如果父母经常纠正孩子的说法就会遏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

公共心理学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本章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品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第一节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涵义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则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是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品德和道德固然都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但是却不能相互等同,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人们依据规范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 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 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的力量。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交往与尊重的需要)促使人们的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 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变化,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可以说,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和风气。某些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品德可以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对社会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离开了社会中具体人的道德品质表现,道德就只能成为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规范了,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发

家庭教育为什么对孩子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为什么对孩子至关重要 所谓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打基础的教育,身为父母为人处事、言行举止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所以一个人性格与幼年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 在家庭中,每位家长都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重视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因为孩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同父母亲人朝夕相处,那么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长的自身修养将给孩子的个性品质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又正是性格形成的时期,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位家长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采取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一、幼儿时期是性格初步形成时期 性格是人在对待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而习惯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发展又有着阶段性。大体分为四个阶段:“5至11岁左右为性格形成期;12至17岁左右是性格的定塑期;18至55岁为性格成热期;56岁以上为性格更年期或老年期。”儿童是人的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一至三岁前为个性萌芽时期;二是学前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个性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正如有国外学者指出:“学前期是个性最初开始实际地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着最初的联系和关系,这些联系和关系构成活功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休。同时也构成个性的新的,更高级的统一体。学前期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初步形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但还极易接受社会环境的熏染,尤其是家庭中的影响。幼儿时期的个性形成是在素质、环境、教育统一作用中实现的。素质是个性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前提,生理基础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 而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起决定的意义,其中教育在一定条件下起主导作用。孩子们自“哇吐”堕地就与家庭息息相关。出生后就会哭、吃奶,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需要,当他们在各自的家庭中一天天成一长起来,就会表现出:有的聪明、伶俐、智慧才能出众,有的智力发展水平一般;有的形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就比较任性;有的勇敢、坚强、有毅力,有的胆小、懦弱、无耐力;有的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有的孤僻、无热情和主动性等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幼儿阶段的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能否在性格形成期奠定较好的基础,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如果打下了好的基础能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有一个热情的工作态度。因此,在幼儿性格的形成时期,每位家长不可忽视家庭中教育的方法以及自身的性格修养。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幼儿时期良好性格的形成。众所周知,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孩子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当孩子形成了优良的性格将对学习产生着积极的作用,就能把今天的学习与个人价值的体现以及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个体每一阶段危机的解决方式对其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

(或前几阶段)冲突的解决,而早期冲突也可能推迟到后期发展阶段中得到完全解决。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别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从个体出生到青春期、成年期直至晚年,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第六阶段,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 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从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并不是由于他们生来所具有的天赋所致,而是他们在幼年时期创造的兴趣和热情的幼芽没有被抹杀和踩掉,并得到了顺利成长的结果。 本文试就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一些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家庭教育的一些不足,取长补短,浅显的谈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 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家长干脆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而国内的家长从小不让自己的孩子处理自己的事务(笔者也是这样长大的),只让孩子读书读书再读书,如此培养了一些读死书的机器,也让我们的社会制造了“大学生不懂如何洗衣,竟主动申请退学”以及“大学生将衣服寄回家让父母清洗”诸如此类的新闻。 美国:“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 美国父母教孩子做家务,每周一次贴出要干的家务劳动内容。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某一孩子去干,确定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流干某些活儿,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检查孩子的完成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当然,在国内, 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小孩,但也要让独生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不是做父母的偷懒,重要在是培养下一代的“劳动光荣”的思想。现在国内城市的小孩大多是在网吧长大,动不动说别人“农民”、“垃圾”,而那双手除了会高强度、长时间的点鼠标和敲键盘外,什么也不会做也不得去做。 加拿大:“让孩子学会玩” 在家里孩子们很少有家庭作业,没有父母关于学习的喋喋不休,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能整天轻轻松松,做游戏、玩玩具,在玩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一点和国内家庭教育格格不入,也就是说这在我国大多数家庭中是万万行不通。前几年还有父母为了学习成绩竟活活棒打亲生儿子致死,当然这是特例。笔者也有一小孩才5岁,他妈妈也经常和笔者在家庭教育上争执不休,老是埋怨我不管教小孩,他才5岁,现在的任务就是玩啊!可他妈妈给他买了很多的幼儿英语,让他看、听;放假了,去学绘画、音乐、幼儿舞蹈,恨不能明天就让他成才,这样能行吗? 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人以为“两代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现在大多数家长是把子女当作朋友来交流,父母的绝对权威相对缩小了。笔者要让小孩做什么(有意识地让他做点小事,如关门,倒茶)时,会蹲下来细声细语和他说,他做到了,就教他在我对他说“谢谢”时,要说“不用谢”。有时他会说“这是爸爸做的事”而不愿做时,我就会试着说服他去做。 日本:“让孩子独立自主” 为了增强儿童的生活自理观念,家长有意识地让儿童学会判断是非,做出选择,如去商店购买玩具,家长事先会定出一个金额,让小孩子有自行决定买什

中小学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模拟题 及答案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考前练习题一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 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 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反馈功能 D 预测功能 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 幼儿园 B 小学低年级 C 小学高年级 D 初中 3、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4、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5、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A.中学阶段 B.小学阶段 C.大学阶段 D.青年初期 6、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称为()。 A.道德认识 B.道德观念 C.道德信念 D.道德准则 7、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定势 B.道德敏感性 C. 心灵敏感度 D.移情 8、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自然情感 B.高级情感 C.低级情感 D. 集体主义情感 9、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 A.不协调性 B.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C.不均匀性 D.主观性和可变性 10、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的特点。 A.逆反 B.协同 C. 矛盾 D.两极性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更突现家庭教育的重要。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一出生下来,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语言文字学习、心理思想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受到父母的熏陶和感染,其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但是,有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因此,做好家庭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发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有的孩子在家庭影响下,可以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诚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第三: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现在的父母大多忙于挣钱,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会忽略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些父母可能简单的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一些物质的简单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项任务,即使这项任务带有挑战性,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父母的教正方式,欣赏孩子,是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应该有的基本态度。最后,要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世界上,没有一条缀满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图文稿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 性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被更多人所重视,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是当今天社会的焦点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有句至理名言: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普遍的心态。这可以理解。但常常因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孩子成不了“龙”,更有甚者,走向反面。从当今家庭看:大多数的家长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这个“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的希望能否成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必然成为“独生代”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面对21世纪即将开启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中国能否赢得下个世纪,关键是人才的培养。 曾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须由新生一代去承当,而父母亲们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因此,可以说,中国当代“独生代”的父母们,重任在肩。 从当今的孩子看:由于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教育中未能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而导致孩子心理上“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任性,我行我素。久而久之,

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儿童的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9%,而美国为41%,日本为60%以上,有人说:“中国孩子的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了名的。”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施以正确的家教方法,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直至成才。 家庭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最多,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父母的教诲引导孩子从小走到大,对孩子今后的成功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家庭教育作为孩子通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和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新长征教育学校总结归纳了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交流 1、教育子女“学会做人” 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主要的、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育孩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家长不能重智育轻德育。因为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家庭教育重在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增强其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教育子女“学会求知” 学会求知的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而是重在理解,学会灵活运用知识。 3、教育子女“学会劳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一定要通过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普遍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每一个阶段上的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完成得不好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他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学前期(或称游戏期)(3-6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对小学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多给小学生表扬与鼓励 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小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危机是“勤奋与自卑”之间的冲突。该阶段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为了不落后于众多的同伴,他必须勤奋地学习,但同时又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这种勤奋感和自卑感的矛盾就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的奖励,她们的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勤奋。如果儿童在学习中屡遭失败,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承认学生的特别努力,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时间:2009-5-6 16:02:02 来源: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俗话说的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一说起教育,总以为这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其实,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交活动。广泛的说,凡是有目的的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散的,都是教育,而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在教育方面更是有它不可磨灭的作用。按照传统的说法,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其中主要是父母)对其孩子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分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是不那么困难的,但以后矫正缺点的再教育就困难得多。因此,家庭教育把好第一关,打好教育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家庭教育的影响最深刻。 父母是儿童的亲人,他们是儿童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同时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接触的时间最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所以,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上起着决定作用。 第三,儿童的可塑性最大,最容易接受教育。 过去有些教育家把儿童比作一张白纸,可以任凭你在上面画什么画。这种比喻虽然不很确切,因为儿童的发展要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这种比喻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因为,遗传素质只是发展的前提,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更是起主导作用的。它可以改变一定的环境,或者利用一定的环境,使它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懂得家庭教育的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先天素质和环境设计最美好的图画。 第四,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 儿童从出生到他能够不依赖家庭而独立生活以前,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家庭教育,越是年龄小的时候接受家庭教育越多。儿童上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就逐步让位给学校教育,但家庭教育仍然在起作用,直到他自立为止。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教育环节,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