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2.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桂林因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那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不少文人墨客写下很多诗文赞美它,唐代诗人韩愈就曾留下“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感受那里的山山水水。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预生:我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堪称天下第一。(板书:甲天下)

师:为什么会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堪称天下第一?究竟作者会把怎样的山和水呈现在我们面前呢?让我们走进其间去一睹它们的风采吧!

二、抓住特点,品文析句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轻轻翻开书第6页,结合阅读提示来学习第二自然段。(PPT出示阅读提示: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进行的描写。2、用笔勾画出描写水的特点的语句,并反复朗读加以体会。)

(学生按要求进行学习,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生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这句话写了什么?

生2:这句话写出了漓江的水很静。(师板书:静)

师: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生读句子)

师:接着汇报!(用同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先由学生读出找到的语句,询问读书感受,然后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生3: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板书:清)

生4: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板书:绿)

师:你读得真好!从这句话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4:这还是一个比喻句,把漓江的水比作了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老师想问问你,“无瑕的翡翠”该怎样去理解?“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呢?(师边说边用白板呈现语句“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这是因为漓江的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映入眼帘的漓江水似乎就像是一块纯粹的碧玉。)

师:翡翠大家见没见过?老师这儿刚好有一支用翡翠打造的镯子,想去看看吗?师:看上去感觉怎么样?

师:漓江的水绿得就像这翡翠一样,相信吗?我们去看看!

师:像吗?这样的景象美吗?把这种感觉送进去,读一读这句话!(指导朗读)师:这么美的文字老师把它们从书中请了出来,快看!(PPT呈现三句话)

师:默读这些语句,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生:这三句话构成了一组排比句。

师:这一组排比句中间用了“分号”分隔开,所以这是一大句话。一组排比句让我们欣赏到了这美丽的漓江水!同学们,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齐读三句话)

师:能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吗?(PPT出示三句话的前半部分,指名让学生填补)

师:填得真是不错,那么,仿照上面的句式,你能也像这样说一说吗?(生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随堂小练笔:

1、花坛里的花真多啊,多得。

2、花坛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3、花坛里的花真美啊,美得。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突出了水的静。

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桂林的水真静、真清、真绿,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1、总结学法,我们刚才是通过读读、划划、品品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

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

品品:读出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回顾学法,充分放手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生1:桂林的山真奇啊,……形态万千。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桂林的山“奇”(师板书:奇)

师:桂林的山真奇,表现在哪?

(生朗读此句)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师:你还发现桂林的山怎么样?

生2:桂林的山真秀啊,……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秀”(师板书:秀)

师:你来读一读。(生朗读此句,同样有指导)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师:桂林的山除了“奇”“秀”以外,还有怎样的特点?

生3:桂林的山真险啊,……栽倒下来。(师板书:险)

师: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一不小心就要栽倒下来,谁能读出这山的险?(指导多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欣赏这绮丽的风景吧!(播放课件:桂林山的风景)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师: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PPT呈现三处排比句)

师:美丽的漓江水在这山的怀抱中静静地流淌,山水交相辉映,真可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难怪作者看后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设计意图】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出示课件,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1、配音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2、说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汇报:

课文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3、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4、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全文

本课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现在,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体会一遍吧。

四、知识拓展

出示诗《浓碧》(配乐师范读)

是谁将百里漓江,

染成浓碧?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

铺下了片片芳草地,

轻软又柔和?

船行在绿玻璃上,

人影倒在绿玻璃下。

绿草在水底探起头来,像是向水面上问:

你下来吗?

这一诗节,诗人从动态的角度写漓江,用一个比喻表现漓江的绿、静、清,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漓江的人情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

五、布置作业

在我们祖国像桂林山水这样的景色还有很多,比如湖南省的张家界风景区、四川

的九寨沟、江苏省的苏州园林等等,希望你们有机会到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xx》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本课教学,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会学”。第二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因道学文,以文悟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4.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xx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①教学挂图。 ②搜集图片或制作课件。 (课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风光片,各种形态的漓江水、桂林山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xx课文。(播放xx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观赏xx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用课件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评课稿

《唱山歌》评课稿 《唱山歌》一课教学内容选自《刘三姐》,脱胎于广西民歌,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故事是遥远的、旋律是拗口的。可以说,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音乐贮备很少。同时我们发现,这堂课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很丰富。从电影《刘三姐》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可以用的素材也比比皆是。用这些现代时尚气息的素材展示给学生,是不是能起到视觉上的新奇轰炸作用呢?一开始,在教学素材的取舍和出现顺序安排上便陷入了难题,选择的过程引起了我们思考。这时,民歌的起源启发了我们,学习民歌,是先口口相传在逐渐流传起来的,是先接触简单、零散、原始的旋律在逐渐复杂,整理、归纳成为体系。现有本体再有变异的。理清了这个因果关系,我们决定还是遵循民歌传授、传唱的客观规律来安排这堂课的素材的选择和出示顺序。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过于变异的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的片段去掉,并用桂林山水风光导入,并尽量保持老师范唱的原汁原味。并将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放在最后,使学生先学会“走”再来体验“跑”的滋味。不光教学素材的安排与取舍,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欣赏教学中,由浅到深。从尽量贴近原生态的歌曲欣赏(教师的演唱)到经过整理配器的版本的欣赏,在到现代音乐方式对他的改编;在新歌教学中,有聆听(听)到部分的参与(一领众和)在到摹仿在到独立演唱最后在启发创作不同的歌词。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力求作到抓住内核与本质,素材很多,很丰富,莫让乱花迷人眼。弱水三千,我只要最有用的那一瓢。 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一个课堂环节设置了。无论学科,无论课型,被广泛使用。但什么样的情境最有效?贴切、简洁、系统,这是笔者在本课的一次次设计中感受到的几点。 说起情境的创设,最常用的一招,便是风光的导入。本课所对应的广西、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字字珠玑,意境优美,结构清晰。作者按照总分总的顺序,首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和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采用对比手法描述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突出特点。最后,作者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点出山水相依之美而结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同时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壮丽河山教育不可多得的精彩文章。 二、学生第一课时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2)让学生初步体会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留恋与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授课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交流、自学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作为认知工具,将诗情画意音韵相融通,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展示 一、导入新课: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淼先生的作品《桂林山水》。师板书《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作业内容: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走进桂林山水。学习第一段时,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生:桂林山水的美真的“甲天下”吗?(师在题目下板书:甲天下?)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么的……那么的……那么的…… 生:静、清、绿。(师逐一板书) 师:让我们看着美丽的漓江,深情地赞赞它!(多媒体映示漓江美景)生:(深情吟诵第二自然段) 师:欣赏着如诗如画的漓江,我们不由得赞叹——桂林的水 生:甲天下! 师:这时,我们心中一半的疑问已解除了。(顺势擦去半个问号)那么,桂林的山是否也同样“甲天下”呢?请大家学习第三自然段。首先回忆一下上节课中第二自然段的学法。 生:初读,找出特点; 精读,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的那个特点,圈圈划划,写写体会;朗读表达。 二、导学第三自然段。 师:用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快速学习第三自然段。 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师:开始交流。课文写了桂林山的那些特点呢? 生:奇、秀、险。(师板书) 师:你对哪个特点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谈谈体会。 生:桂林山的“险”留给我印象最深。因为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真是太险了! 师: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矗立着,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危峰兀立! 师:看,这就是危峰兀立!(多媒体映示独秀峰高高矗立的画面) 能把这个词语读好吗?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 生:危峰——兀立!(读得很到位) 师:这“危”就是—— 生:险! 师:多险? 生: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生读得入情入境。 生:桂林山的“奇”给我的印象最深。它奇在拔地而起,而且各不相连;奇在它的形态千奇百怪。 师:体会得非常全面! 生:我们平时见到的山峰往往都是连绵起伏的,而这里的山峰却是一座座独立的。很少见,很独特!

李吉林《桂林山水》课堂实录 (1)

《桂林山水》 ——李吉林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广西什么地方的风景最美? 生:广西桂林的山水最美。 师:有多少小朋友到过桂林?(数生举手)你们觉得桂林的山水怎样? 生:桂林的山水很美。 师:没去过桂林的小朋友想去吗?一定想去的。李老师也没去过桂林,也很想去。今天李老师和小朋友从课文上到桂林游览一下,好吗?(板书课题)现在请小朋友翻开书,听老师读读课文,看看桂林山水怎样美。(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吗? 生:(齐答)喜欢。 师:好。请你们认真地读一读。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要弄清每一小节课文写的是什么;第二,用一句话概括每个小节课文内容。(生自学课文) 师:学完了吗?谁能说说各小节的内容? 生:第一小节课文写桂林的水。 师:是写桂林的水吗? 生:是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 师:(板书:山和水)第二节呢? 生:写桂林的水。 师:(板书:水)第三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 师:(板书:山)第四节呢? 生:写桂林的山和水。 师:(板书:山和水) 我们先来弄清课文写的顺序,课文先总的写桂林的山和水,然后分别写桂林的水怎样,山怎样,最后又总的写桂林的山水怎样。全文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谁能用一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理出文章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了解。〕 师:(板书:甲天下)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 生:最好的。 生:是第一的。 师: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是第一的。它像美丽的图画。你们看(示放大图),桂林的山水多美!谁说说? 生:桂林山青水秀。 生:桂林的山有各式各样的,有的像老人,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桂林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你们想想,刚才大家这样认真地看,可以用个什么词来说? 〔用图显示情境,从情境中引出新词,让学生从情境中理解词义。〕 生:欣赏桂林山水。 师:对的。还可以用什么词?

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梁胜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 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但这个nga的读音老师还是应该恰当的纠正,因为学生们还是没有掌握。再比如“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都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的。但梁老师在学生分句朗读后,没有让学生再把整段连起来朗读,这个课文的整体性就被打乱了,整段朗读时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梁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篇二:《桂林山水》评课稿 《桂林山水》评课稿 刘亚楠 《桂林山水》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乔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教案

31 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尝试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学习作者抓特点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将其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特点并且通过细致观察将其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一、图片导入,诱发兴趣 1、出示图片:桂林山水 师:看到这样的山水,你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说一说。 预设:美丽、山明水秀、湖光山色…… 师:知道这是什么地方的美景吗? 预设:桂林 2、师:对,这里就是著名的桂林山水。那么,人们都是怎么评价桂林山水的呢?课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出示: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生齐读) 师:“甲”是什么意思?“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预设:第一。天下第一。 师: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3、揭示课题:31桂林山水(生齐读) 二、概括课文第二节内容 1、师:乘着小舟,最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漓江的——水! 师:大家看,这就是著名的漓江。(欣赏漓江美景) 师:漓江怎么样? 预设:美 2、漓江的水美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节后,找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出示“找出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 预设:静、清、绿 3、谁能把这三个词连成一句话来说说?注意用上适当的关联词。 (出示“连词成句,用上适当关联词”。) 预设: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绿;漓江的水不但/不仅清,而且又清又绿。 师:“漓江的水不仅静,而且又清又绿。”这就是课文第二节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二节,品读静、清、绿 师:作者抓住了漓江的水的特点,并且概括出静、清、绿这三个特点,那他又是如何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一)品读“静”。 ①合作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生读) ②品味“静”: 师: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将漓江水的静给写具体了。这是作者的一种感觉,那你们呢?来,我们看一下图,从这幅图上,你们能感受到漓江的水的静吗? 预设:漓江的水没有一丝波纹;漓江的水水平如镜……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如果要将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话,就需要仔细观察。同学们,那能不能把你们的内容放到这句话中说具体呢? 练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预设:静得没有一丝波纹;静得像一面镜子;静得能够清晰地倒映出山的倒影……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思路 新发地小学王春红 一、教材与教法设计 《桂林山水》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边读边想象,理解课文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小学语文大纲对高年级的阅读要求以及我们学校的科研课题《儿童解决问题思维策略的发展》,本课的教案要求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使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运用“语言优美巧修饰”“典型特征细体会”“语言准确重点明”“多种角度看事物”等几个策略,边读边想象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3、感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写法,进行仿写;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案重点则是理解写漓江的山和桂林的水的典型特征的语句,在观察理解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学习作者从多种角度抓住事物典型特征,运用优美语句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教案重点目标,我在教案中主要采用了“抓典型特征,引导想象”的教案方法,引导学生采用“抓典型特征----品语言文字----进行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阅读方法来学习阅读课文。

二、教案过程设计 (一)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桂林山水》一课,作者对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典型特征进行描写的语句层次清楚、结构相似、特征明显、语句优美,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因此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桂林山水所留下的印象,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是漓江的水还是桂林的山,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主要采用“抓典型特征----品语言文字----进行合理想象----读出感情”的学习方法,先自读画批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说明。到全班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考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老师所提的三道自学题中都渗透了已经学过的思维策略,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思维策略解决问题,也是在向学生渗透学法。这样学生在这个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进行讨论交流,不仅领悟到了学法,而且也感受到了写法,学生的自主精神同时得到了发挥。 (二)启发想象,鼓励创新。 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要进行全班交流,这时教师要

四年级语文:《桂林山水》教学实录_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桂林山水》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师:昨天晚上,陆老师进行了第二次备课,看着课件,读着课文,感觉桂林山水确实风光旖旎。越读越有味。不知你们看后、听后会有什么感受? (放课文录音,同步演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片) 师:能不能用一个字来说说你对漓江水的感受? 生:静生:清生:绿生:秀 师:用一个词说。 生:水平如镜 生:清澈见底 生:绿如翡翠 生:波平浪静 生:晶莹透亮

师:用一句话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师:了不起!下面我们能不能同样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说说对桂林山的印象呢? 生:奇生:秀生:险生:怪 生:形态各异 生:连绵不断 生:怪石嶙峋 生:危峰兀立

桂林山水评课记录

《桂林山水》课后评析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篇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作为文章的总起句,然后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水和山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概括全文,又与“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感。吴老师凭借扎实的基本功,用她深情并茂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引导,沉着冷静地将课堂演绎得比较精彩,亮点主要表现在: 一、能较好地把握教材的特点,抓住总分总的结构,排比句的比较,体会汉字的魅力。 二、把握第二学段的特点,词语教学颇具特色。 第一、对“无瑕”的教学,不是简单孤立的,而是通过与“无暇”这个容易混淆的同音词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发现并找出形声字的形旁表意的特点。其实,通过这个词的教学,学生受益不止是掌握了两个词,而是掌握了一类词,因为他掌握了一种学词方法。 第二、对“危峰兀立”一词的教学颇具智慧:一是让学生质疑解疑,这样就变成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让学生教育学生,当学生解疑之后,老师询问她怎么知道这么多,孩子回答预习时上网查资料的,老师肯定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三是教是为了不教,老师在学生解疑之后并没有一代而过,而是引导抓“兀”和“危”这两个关键字来把握词语的意思。 三、顺势而导,以读促悟。在学习了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以后,让学生试背,效果较好。通过学生的读来体会水的静、清、绿和山的奇、秀、险,体会桂林“甲天下”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四、注重语言文字的应用,指导学生关注排比句,并指导仿写。另外还让学生有空多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用自己的笔把美景记录下来,丰富学生语文生活。 值得商榷的地方: 1、学生的读书只有个别读和齐读,形式比较单调。可以采用学生想像读、同学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读,效果会更好。 2、本课有14个会写的字,应该说写字任务较重,但这堂课没有体现,我想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加强写字训练有距离,如果说把所有的写字都放到第二课时,那又显得太过集中了。

桂林山水的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练内容: 人教版第八册第二课《桂林山水》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二、导练目的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同时理解“荡漾”、“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读成诵。 三、导练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三、导练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作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乘上隆隆的飞机,穿过密密的云层,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请你们睁开眼睛,看!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方?(老师引导的同时播放着音乐,此时画面出现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2、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优质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体会漓江的水的静、清、绿;感受桂林的山的奇、秀、险。 2.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仿照例段写话。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句子的幻灯片。 2.描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句子的幻灯片。 一激趣导入 1.齐读课文题目并提问:桂林山水怎么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桂林山水甲天下。)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桂林山水的美是天下第一的。) 3.正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作者才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我们也随作者一同去尽情欣赏那美丽的桂林风光吧!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我们荡舟在漓江上,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什么景色?(漓江的水。)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请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 3.汇报交流:静、清、绿。 4.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作者是怎样写出水的特点的?(先用感叹句概括,再具体描述。) (2)读出作者的感叹。(自读,指名读)指导突出“真”字,声调稍高。 (3)师生互为引读,接读前后句,男女生互相读。这样的水使你产生了什么想法? (4)请你在每句后面用“我真……”进一步写出漓江水的特点。 第一句,我真不忍心把船桨伸入水中,唯恐打扰这静静的江水。 第二句,我真想跳入水中,尽情游泳,再采几块江中的小石子。 第三句,我真想采下一块,做成美丽的首饰,那感觉一定很好。 (5)波澜壮阔的大海固然美,水平如镜的西湖也美,而漓江的水更美。请你再读一遍,体会漓江那不同寻常的美。 (6)请你试着用先赞叹再描述的句式,说说漓江水的其他特点。 漓江的水真甜哪,甜得喝一口就让你永远也忘不了。 漓江的水真凉啊,凉得坐在船上都能感觉到阵阵的清爽。 (7)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特点,感情朗读,感悟写法,想象仿写。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仿照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我们再来和作者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 提示: (1)自读第3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 (3)体会写法,欣赏图画,仿照写法再写一写。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结合书中的插图,熟悉了课文的内容,下面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把已经记下的课文内容试着背下来,如果记得不太熟我们可以看一下书。(放录象师生共同背诵,师生结合录像内容的顺序,进行背诵。) 师:看来,许多同学已经记下了课文的内容,而且有的同学背诵得很有感情,不过我们所有人要想把课文内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读背下来,我们还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还得下一番功夫。课前,我们同学都去搜集了关于桂林山水的资料,看看哪位同学收集了,说给大家听一听,你从哪搜集到了什么资料? 生:我从“桂林观光网”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来”和一些关于景点的神话传说故事。 生:我从《伟大的祖国》一书中找到了一篇名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过比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内容介绍得要详细。生:我是从“桂林旅游”这一网站上下载了一些材料,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象鼻山的介绍。 生:“桂林旅游网”上还有关于桂林历史、人文方面的介绍。生:我的爸爸去过桂林,我听他给讲了许多桂林的事,有些内容我都记下来了。 生:我从《中国当代朗诵诗选》一书中找到了贺敬之写的《桂

林山水歌》 生:我从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国》的书中,找到了介绍桂林风景区的一段话。 师:看来,大家收集到了许多材料,养成这样一个习惯非常好,这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坚持下去。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有极大的帮助。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搜集的资料。同时看一下我给大家提出的“学习建议”,在你们交流的基础上试着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项内容. (课件出示小组学习建议:A.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朗读。B.结合课文和搜集的资料,写一篇简短的读后体会。 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 D.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试着说明……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喜好自由选择其一,或自行设计题目。) 大家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也可以综合组内的意见,自己拟定研究的题目,可以共享计算机中的资料或相关图片,要求小组中的每名成员,都要认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汇报员要细致整理大家的意见,努力争取人人有收获,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请向我示意。 (小组结合自己选择或设计的学习题目,交流合作学习。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吸收反馈意见信息。记录下相关的问题。)大约十分钟。

语文《桂林山水》听课评课稿

语文《桂林山水》听课评课稿 《桂林山水》整篇*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就会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闫老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美”这个字眼,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一、课前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的情绪为之兴奋,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优美的课件,配以如泣如诉的音乐立刻带着学生进入了如诗入画的桂林山水美景中。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够范读课文,或者加以声情并茂的讲解我想效果一定更好,教师的范读可以感染学生的情绪,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朗读

兴趣。另外老师在初读后,可以问问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了解。 三、紧扣重点词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四、传授技巧使学生入情入境。如: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但这个nga的读音老师还是应该恰当的纠正,因为学生们还是没有掌握。再比如“连绵不断的画卷”的朗读指导等,老师都比较注重技巧的传授的。但闫老师在学生分句朗读后,没有让学生再把整段连起来朗读,这个课文的整体性就被打乱了,整段朗读时的感情起伏变化学生的感受就比较肤浅了。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极积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在这一方面闫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桂林山水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学科:语文 课题:《桂林山水》(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课时:第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由查找、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信息。 3、自学新生字词,读准字音,想想生字词的意思。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

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教学目标: (一)、认知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观察、查找、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乐趣。 2、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朗读、理解和品味,体会文章描写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看桂林山、水等相关视频和图片,强化学生的直观效果,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通过品味优美词句,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领会祖国山河的美。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重点难点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柏树小学魏秀荣 教学目标: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图片、小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趣入境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总分总甲天下。引入新课。(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学习课文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同学们就会找到答案。) 二、深读感悟。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 1、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用横线画出来。作者怎样具体描写漓江水,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边读边看图,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漓江与大海、西湖相比,有什么不同(自学,小组交流,汇报。) 2.学生汇报教师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所以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怎么样“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的不流动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你能读出这种静的感受吗(指名读,评价)把“真”换成“多、太、很”行吗为什么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江水很浅吗这样写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绿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谁愿意试着读一读。观察作者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3

1、桂林山水 教学目的: 1、运用自制CAI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课件(高亮度投影设备或大屏幕彩电一台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课件:播放一些风景胜地的图片,(红叶似火的香山,峰峦雄伟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波澜壮阔的大海,幽深壮美的三峡。)让学生初步感知祖国河山是如此多娇。 师谈话:同学们看了录像,有很多同学又喜欢去旅游,到过很多地方,知道了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壮观。有无数名山大川像一颗颗珍珠撒落在祖国大地上。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到以山水秀丽闻名的广西桂林去旅游,欣赏那里的秀丽风光。好不好?(好)请同学们边听朗读看画面,边想:课文主要描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配画配乐的课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图、欣赏、理解、学文。 (采取变序法教学) 的确,桂林山水非常美,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美景的?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学生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2)观察,以说代读 运用CAI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静、清、绿

最新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评课稿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唱山歌》评 课稿

《唱山歌》评课稿 《唱山歌》一课教学内容选自《刘三姐》,脱胎于广西民歌,对老一辈的人来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故事是遥远的、旋律是拗口的。可以说,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音乐贮备很少。同时我们发现,这堂课可以选择的素材很多很丰富。从电影《刘三姐》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到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可以用的素材也比比皆是。用这些现代时尚气息的素材展示给学生,是不是能起到视觉上的新奇轰炸作用呢?一开始,在教学素材的取舍和出现顺序安排上便陷入了难题,选择的过程引起了我们思考。这时,民歌的起源启发了我们,学习民歌,是先口口相传在逐渐流传起来的,是先接触简单、零散、原始的旋律在逐渐复杂,整理、归纳成为体系。现有本体再有变异的。理清了这个因果关系,我们决定还是遵循民歌传授、传唱的客观规律来安排这堂课的素材的选择和出示顺序。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过于变异的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的片段去掉,并用桂林山水风光导入,并尽量保持老师范唱的原汁原味。并将到斯琴格日乐翻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放在最后,使学生先学会“走”再来体验“跑”的滋味。不光教学素材的安排与取舍,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遵循了这一原则。在欣赏教学中,由浅到深。从尽量贴近原生态的歌曲欣赏(教师的演唱)到经过整理配器的版本的欣赏,在到现代音乐方式对他的改编;在新歌教学中,有聆听(听)到部分的参与(一领众和)在到摹仿在到独立演唱最后在启发创作不同的歌词。这一切都是循序渐进、力求作到抓住内核与本质,素材很多,很丰富,莫让乱花迷人眼。弱水三千,我只要最有用的那一瓢。 创设情境,是最常用的一个课堂环节设置了。无论学科,无论课型,被广泛使用。但什么样的情境最有效?贴切、简洁、系统,这是笔者在本课的一次次设计中感受到的几点。

桂林山水优质课教案

2.桂林山水 兴隆中心校温相容 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达标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云雾迷蒙,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 二、探究释疑。 I.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课件出示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1)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2)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桂林山的特点写具体的?作者写桂林山的特点,为什么还要写泰山、香山? (3)“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是什么? 三、汇报展示。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汇报交流问题(1)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 1号:我们小组学习的问题是: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并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学生汇报:漓江水的特点是:水:静清绿 (3)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是: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有关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习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 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习: 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