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州市农业概况

柳州市农业概况

柳州市农业概况
柳州市农业概况

柳州市农业概况

地理位置

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为湘桂、黔桂和枝柳铁路交汇处,地处东经108°32′~110°28′,北纬23°54′~26°03′之间,东与桂林市的龙胜县、永福县和荔浦县相连,西与河池市的环江县、罗城县和宜州市接壤,南与来宾市的金秀县、象州县、兴宾区和忻城县毗邻,北与湖南省的通道县,贵州省的黎平县、从江县交界。市区处柳江河中游,距离首府南宁约220公里。

行政区划

柳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共辖六县四区,共有86个乡镇,935个行政村。2006年全市总人口360.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3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5.28%,全市聚居着汉、壮、苗、侗、瑶、回、仫佬等30余个民族。

地形地貌

柳州市主要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6.01%,其北部为云贵高原的东南缘,西北部处于九万大山区域,一般海拔在1000—1200米。东部、东南部为架桥岭---大瑶山,中部和东南部为岩溶地貌、丘陵和河谷平原。整个地势总体上是北部、东部高,中部、南部低。按地貌形态、海拔高度和切割深度,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岩溶地区。柳州境内山体主要有九万大山、摩天岭、大苗山架桥岭和大瑶山等,位于大苗山上的元宝山,海拔2081米,为境内最高峰,也是广西第三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融江—柳江、洛清江中下游河谷两岸,较大的平原有柳江平原、洛满平原、穿山平原、柳城(融水)平原和鹿寨平原。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2005年柳州市土地总面积为18686.051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01%。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228224公顷,其中水田面积108399公顷,旱地面积119825公顷。园地面积25582公顷,其中果园面积19218公顷、桑园面积4106公顷、茶园面积2258公顷。全市土壤种类主要有红壤土、黄壤土、水稻土、石灰土、冲积土和紫色土等土类,其中以红壤和石灰土所占的比例较大。红壤主要分布在柳城、融安、融水、三江县境内,土质一般比较贫瘠,有机质含量低,普遍缺氮、磷、钾;石灰土以南部的柳江县分布最广;耕作性土壤以旱作土壤和水稻土为主,其中旱作土壤占50%以上。在海拔150—450米的低山丘陵

区,属于沙页岩红壤土PH值呈酸性,土体较厚、粘性,有机质含量低;在海拔80—150米的缓丘及平原地区,广泛分布红壤土和水稻土,土层深厚,肥沃,旱地主要是红壤土,水稻土以淹育、潴育、潜育、盐渍型为主。

2、气候资源

柳州市处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带,夏长炎热,冬短不寒,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热、降雨等气候资源丰富。太阳辐射率总量多年平均为102.52千卡/平方厘米,年有效辐射量为49.71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多年平均值为1200--1635小时。垂直温差大于纬度温差,年温差大,日温差小,中、南部多年平均气温为20.5℃,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则在16.5℃之间,1月通常为一年之中最冷月,历年平均10.3℃,极端最低温度-5.8℃,7月通常最热,历年平均28.8℃,极端最高温度39.4℃。全年总积温>492.4℃,高于5℃的有359—360天,有效积温>453.5℃,≥10℃有290天,活动积温6688.2℃,≥15℃有236天,有效积温5879℃。无霜期约290—33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1600毫米左右,但全年降雨分配不均,多雨季节在5—8月。气温特点:北部山区地区气温稍低,湿润、无霜期短;南部地区气温较高,阳光充足,无霜期长。由于地域的差异性,天气灾害对农业收成影响较大,影响柳州市农业生产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干旱、雨涝、低温等。

3、水资源

柳江流域属珠江水系西江流域,柳江为境内最大河流。柳州市境内河流众多,径流丰富,主要河流有柳江、融江、贝江、洛清江、古宜河、沙埔河等。其中,柳江河多年平均径流量128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404亿立方米;古宜河、都柳江每年径流量25.02亿立方米;融江河平均径流量180.37亿立方米;鹿寨县洛清江等河流年径量为25.33亿立方米;全市中小型水库344座,塘库1465座,总库容6.07亿立方米,有效库容3.73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河流数量较多,集水面积较大,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生物资源

全市有高等302科1232属3278种,特有物种主要集中在九万大山,稀有植物有16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融江流域和洛清江流域,为广西主要林区。主要农作物栽培品种有甘蔗、水稻、蔬菜、柑桔、油料作物、玉米、红薯、黄豆、香菇、木耳、梨、桃、李、柿、枇杷、番石榴、芭蕉、桑、药用作物等。境内还有两栖类、爬行类、兽类和昆虫等多种动物资源和野生资源。

农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2002年,柳州市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实施自治区党委提出的“1234610”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按照“稳粮、调蔗、扩经、优果、强菜、活商”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取得了新的发展。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3.96%,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1.6%。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26417公顷。粮食播种面积198184公顷,总产量91.1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44469公顷,产量797980吨;玉米播种面积22807公顷,产量58826吨;豆类种植面积14145公顷,产量20292吨;红薯种植面积15253公顷,产量31922吨。甘蔗种植面积80251公顷,产量613.4万吨,比上年增加19.47%,其中糖料蔗种植面积78450公顷,总产量598.62万吨;蔬菜播种面积78900公顷,总产量132.2万吨,比上年增加5.4%;水果面积19218公顷,产量17.51万吨;鲜蚕茧产量6936吨,比上年增加17.3%;茶叶、食用菌、花卉、药用作物等经济作物迅速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由上年的1:1.06调整为1:1.15。

柳江县农业概况

柳江县位于广西中部,与柳州市西南面连接,是中外闻名的“柳江人”遗址所在地。全县总面积 2504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81 万亩,辖 11 镇 2 乡, 2002 年总人口 53.01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5.25 万人。

柳江县境内呈岩溶地貌和低山丘陵地貌,峰林谷地、峰丛谷地、孤峰平原和峰林广谷地貌明显,山地面积占 51% ,平原面积占 29% ,丘陵面积为 11% 。

柳江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良好,经济繁荣发展。距柳州市中心仅 10 公里,距柳州市白莲机场 8 公里,湘桂、黔桂、枝柳 3 条铁路及桂海、宜柳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设 9 个火车站和 2 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国道 322 路和 209 线贯穿境内 4 个乡镇,乡村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路;水运沿柳江河可达梧州、广州等地。城区交通发达,柳州市内开有 3 路公共汽车直达县城,市区与县城连为一体,县城周边设有 5 个经济开发区。工业以汽车配件、建材、制糖、农产品加工、机械配件、印染和食品加工为主。 2002 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29.41 亿元,农业生产总值 15.13 亿元,财政收入 2.68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267 元。

柳江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20.4 ℃,光照充足,年平均无霜期 330 天,年日照 1621 小时,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400~1700 ㎜之间,适合南方各种农作物生长。县内盛产水稻、玉米、爪果、甘蔗、蔬菜、桑蚕、花卉苗木,是国家糖料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秸杆养牛基地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广西商品粮基地县和柳州市“菜篮子”基地。

柳江县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坚持走城型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发展道路,实施了粮食自给工程、种子工程;建立了优质谷生产基地 30 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2 万亩,双季莲藕生产基地 6 万亩,生姜生产基地2 . 5万亩,高产高糖原料蔗基地 30 万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 0.4 万亩,桑蚕养殖基地 1.5 万亩,水果生产基地 4.5 万亩。 2003 年优质谷产量达 1.5 亿公斤,无公害蔬菜上市量 9 万吨,进厂原料蔗产量 178 万吨,果蔗上市量 16 万吨,花卉苗木可供量 50 万株,草皮可供量 300 万平方米,鲜蚕收获上市 660 吨,莲藕上市量 8 万吨,其中有 0.5 万吨精藕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地。

柳江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引进外资成立的柳江县桂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有 2 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有 300m 3 冷库一座,产品

直接供应柳州市场和出口国外。还引进民营企业成立汇利丰茧丝公司,建设年烤干茧 1000 吨烤炉和 10 条茧丝抽丝生产线,是全区最大的茧丝加工企业。

县内农产品流通组织和经纪人活跃,农村经纪人 8000 多人;建有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 28 个集贸市场,大宗农产品还在田间地头交易,购销秩序良好,信誉可靠。政府部门建设了经济信息中心、科技情报信息中心和农业信息中心,无偿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加上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柳江县的农业生产、农副产品交易将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广阔的前景。柳江将成为新世纪农业发展的一块热土。

柳城县农业概况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经108°36'至109°50’,北纬24°26'至24°50'之间。县境内东西最大横距7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7公里。东与鹿寨县毗邻,西与罗城县、宜州市接壤、南与柳州市郊区、柳江县相连,北与融安、融水两县交界。系柳州市辖县,距柳州市51公里。全县总面积2123.7平方公里,折合318.55万亩,其中陆地面积303.34万亩,占95.23%,水域面积15.21万亩,占4.77%。

全县辖9镇5乡,人口40.6673万人,耕地面积6.89万公顷,森林面积2.13万公顷。主要农产品有稻米、蔗糖、桑蚕、水果、淮山、烤烟、玉米、黄豆、花生、木薯。以蔗糖业为支柱产业,全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0万亩,年产原料蔗250万吨以上,有三家糖厂,日榨蔗1.2万吨,年产“网山牌”白砂糖17.5万吨以上、酒精1.5万吨以上,实现税利9000多万元。

全县为低丘谷地与岩溶低山交错的半丘陵地区。融江自北向南将县境划为东西两大块,东部为丘陵和山地,西部系岩溶石山和丘陵交错地区。西北部地势较高,由东、西两面向中部融江递降。中部融江沿岸以低丘平原为主,地势平缓,海拔200米以下。

全县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区,夏热冬寒四季明显,光照能量和水量丰富。年日照总时数1300-1700小时,年平均气温20.2℃,年均降水量1344毫米,年无霜期334天。

全县经济以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粮食、甘蔗、蔬菜、水果、桑蚕、畜牧水产业是支柱产业。2002年粮食种植面积59万亩,糖蔗面积46万亩,水果面积9.78万亩,桑蚕面积2.3万亩,蔬菜面积15.6万亩。水果品种主要有柳城蜜桔、早熟温州柑、桃形李(萘李)、脐橙、砂糖桔、杂交柑、葡萄等。柳城蜜桔以其化渣、口感好,闻名区内外,早熟温州柑每年8月底上市,产品销往山东、武汉、广东等地,远销东南亚国家;外销大宗蔬菜品种有:淮山、香芋、辣椒、西洋南瓜、韭薹、韭黄、西瓜等。

鹿寨县农业概况

鹿寨县位于广西中部稍偏北,位于东经109°28"—110°12′30",北纬24°14′20"—24°51′20",南连工业城市柳州,北近著名旅游名城桂林,县城距柳州市35公里,距桂林市115公里,东邻荔蒲、金秀,西与柳州市隔河相望,南邻象州、柳江,北邻永福、融安。湘桂铁路、桂海高速公路、322、323国道纵贯南北县境,水路直达梧州、广州,交通十分方便。

鹿寨县下辖雒容、鹿寨、寨沙、中渡、平山五镇以及黄冕、江口、导江、龙江、拉沟、四排六个乡,共126个村民委。全县总人口4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土地面积506.6万亩,耕地面积69.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4.8万亩,旱地面积34.5万亩。

鹿寨的地形地貌以缓坡丘陵为主,西北部为石灰岩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洛清江从东北向西南横贯县境,主要旅游景观有香桥岩、九龙洞、高岩等风景区。鹿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夏热冬凉,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20.2℃,平均年降雨量1450毫米,无霜期331天,适宜发展特色农业、林业和亚热带经济作物。

全县森林面积16.3万公顷,有杉、松、桉、油茶、油桐、黄栀子等十多种主要木材和经济林;农作物种类主要有粮食、水果、甘蔗、桑蚕、蔬菜、油料及其它经济作物;畜牧业主要是养殖猪、牛、羊及家禽类。2003年主要农作物生产情况:

粮食:年种植面积58万亩,主要种类有水稻、玉米、大豆、红薯,早、晚稻种植面积42.2万亩,是“八五”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近年大力发展优质谷生产。

水果:面积12.5万亩,总产量6.5万吨,主要品种有椪柑、温州柑、橙子、蜜桔、柚子、柿子、枇杷、板栗等十多种,“桂鹿”牌椪柑清甜可口、品质优,曾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第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柑橙类主产区有雒容、四排、鹿寨镇、平山等。

甘蔗:面积19.8万亩,总产量93.4万吨,以新台糖16、22号等高产高糖品种为主。主产区为雒容、鹿寨镇、平山。全县有制糖企业三家。

洛江制丝厂

桑蚕:是鹿寨的传统产业,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后,种桑养蚕得到迅速发展,桑园面积达8万亩,饲养高丝量品种,应用方格簇营茧,蚕茧质量好。全县现有缫丝企业三家。

蔬菜:全县蔬菜面积27.1万亩,总产量32万吨,大宗及特色蔬菜有辣椒、番茄、芥菜、豆角、苦瓜、淮山、马蹄、慈姑、香芋等,是南菜北运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

油料:主要有花生、油菜籽、芝麻等。花生面积4.2万亩,冬种油菜推广“双低”优质油菜品种。

茶叶:茶园面积0.7万亩,产量253吨,主要有桐林监狱茶场和黄冕林场茶场。

其它经济作物:主要有西瓜、香瓜、红瓜籽、木薯、黄红麻等。西瓜、香瓜年种植面积2万亩,木薯3.8万亩,主要用于加工木薯淀粉。

黄栀子是鹿寨的又一特产,种植面积达3.5亩,是广西较大的黄栀子生产基地,主产区为龙江乡,其果实用于提取黄色素,是一种天然无公害的优质色素,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罗汉果生产是近年发展的特色产品,拉沟乡山高、多雾、凉爽,特殊的小气候适宜种植罗汉果,已形成1500亩的罗汉果生产基地。

随着国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鹿寨农业抓机遇,求发展,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水果、蔬菜、桑蚕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提高。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鹿寨正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近年鹿寨的投资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扩大对外开放,出台了各方面的优惠政策,一批客商已落户鹿寨,欢迎更多有识之士来鹿寨投资发展,特别是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及农业综合开发。鹿寨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大宗的柑桔、橙子、李子、芥菜、淮山、马蹄、头菜、竹笋、蚕茧、黄栀子等特色产品,蕴藏无限商机,让我们携手共进,再创佳绩。

融安县农业概况

融安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北纬 24 ° 46 ′ ~25 ° 34 ′,东经 109 °13 ′ ~109 ° 47 ′。全县面积 2905 平方公里,辖 6 镇 8 乡 140 个村民委2109 个村民小组,聚居着汉、壮、苗、瑶、侗等 19 个民族,总人口 31.84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 12.61 万人,占总人口 39% 。

全县社会耕地总面积 38.949 万亩,其中水田 24.522 万亩,旱地 14.427 万亩;全县年有效灌溉面积 21.724 万亩,旱涝保收面积 18.67 万亩,其中保水田 18.389 万亩,水浇地 0.11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 1.45 亩,人均水田面积0.92 亩,人均旱地面积 0.53 亩。

全县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等,经济作物有甘蔗、罗汉果、八角、桑蚕;果树以金桔、沙田柚、椪柑、脐橙、板栗、柿子、桃等为主。蔬菜大宗产品主要有大白菜、萝卜、头菜、番茄、辣椒、茄子、瓜类、豆角等。据统计: 2002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 34.36 万亩,总产 10.42 万吨,人均有粮 327 公斤。全县蔬菜种植面积 19.43 万亩次,总产 13.7 万吨;水果总面积达到 11 万亩,投产面积 5.8 万亩,总产量 1.9 万吨;糖蔗面积 4.52 万亩,总产量18.99 万吨;有桑面积 0.76 万亩,蚕茧产量 465 吨。

县境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北部属中山、低山及丘陵地区,东南部为岩溶峰林洼地和岩溶峰丛谷地;西南部多为岩溶孤峰平原;西北部为融江河谷小平原。县境地处中亚热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 19 ℃),雨量充沛(年均总降雨量 1942.5 毫米),无霜期大于 295 天,为农、林、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融安特产十分丰富,盛产金桔、板栗、罗汉果、沙田柚、柑橙、油茶、冬笋、香菇、头菜和竹、木及其制品等,其中金桔是全国最大的产区,其产量和质量均为全国第一,年产 800 万公斤以上,多次进京被指定用于接待外宾,因而享有“金桔之乡”之盛名。全县头菜种植面积 1.2 万亩,尤其是本县的传统特色产品小洲头菜,面积达到 1.09 万亩,年产成品菜 81 万公斤,已有近百年生产的历史,久负盛名,倍受消费者青睐。融安又是广西三个罗汉果产区之一,也是柳州市唯一的罗汉果主产区,其北部乡镇的农民栽培罗汉果已有20 多年的历史,罗汉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至 2003 年种植面积达到 1.3 万多亩,年产果量 3500 多万个,罗汉果已成为我县重要的特色产品,畅销区内外和出口国外,深受人们喜爱。

近年来,融安县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引进和推广一系列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先进技术,各种优质农产品不断增长和打入区内外市场。同时,县委、县人

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并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迎接区内外客商来融投资开发,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落户融安,利用地方特色农产品如竹笋、蘑菇、萝卜、头菜、红薯、番茄、水果、蕨菜等加工的产品已打入区内外市场,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融安是桂北、湘西、黔东南三省区交界地区的交通枢纽,境内交通十分便利,陆路可直通全国各地,枝柳铁路、 209 国道二级公路、省道 20171 线贯穿县境,14 个乡镇及大部份村都可通车;融江航道可上通贵州从江、榕江,下至柳州、梧州。县城长安镇历史上都是湘、黔、桂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小柳州”之称,市场繁荣,交易活跃,各乡镇及主要交通干线经过的村都有集贸市场,县城市场占地总面积达 4 万平方米,其中城东综合批发市场是全区 20 个区级重点市场之一,荣获“全国文明市场”称号。规模最大、设施齐全,占地面积 120 亩的融安综合批发市场,以其优惠的经营政策,完善的服务,恭迎八方宾客。

融水苗族自治区农业概况

一、农业资源概况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北部,属云贵高原苗岭山脉延伸,以山地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土地面积 4663.8 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 3.16 万公顷,其中水田 1.57 万公顷。耕地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耕性良好,可开发利用的山地、丘陵、荒坡、河流滩涂、草场等农业资源丰富。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外平原区年均降雨量为1824.8 毫米,无霜期 320 天,年均温度 19.3 ℃,极端最低温度为 -3℃,最高温为38℃,≧10℃的年积温为6258℃,平均日照时数为1379.7小时,平均相对温度为79%,山区(海拔8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为12——16。4℃,无霜期240天,年降雨量2194毫米。该地区不仅温度低,而且昼夜温差大,云雾天气多。

全县有林业用地 35.8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2.11%,林地植被属中国华东植被区系,有原生植被、灌木植被、草木植被、人工植被四类。常见植被有122科、704种。森林植被为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森林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323种、1239属、3332种。种类约占全广西高等植物的45%,其中列入第一批中国珍稀植物名单的有4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2种,二级保护的16种,三级保护的24种。

全县有丰富的土特产品。其中食用土特产品有香菇、木耳、笋干、峰蜜、香粳糯、沙田柚等;药材土特产品有薏米、田七、金银花、黄连、白术、黄精、灵芝菌、走马胎、杜仲等;原料土特产品有木薯、山苍子、五倍子、灵香草、芒心、白藤、龙须草等。

枝柳铁路由北向南,经我县大浪、融水、永乐、和睦等乡镇,融江河道、 209线均经过我县县境,20个乡镇有85%的村民委通公路,交通条件比较便利。

二、 2003年融水县农业生产概况

(一)粮油生产

2003年全县完成播种面积26413公顷。其中稻谷播种面积为19346公顷(早稻7391公顷、中稻7464公顷、晚稻4255公顷、旱稻236公顷),玉米2761

公顷、红薯3424公顷、豆类420公顷、杂粮462公顷。全县粮食总产11.7978万吨。

全县油料播种面积 3240公顷,其中花生688公顷,油菜2552公顷,油料总产为0.2914万吨。

(二)甘蔗生产

2003年全县甘蔗面积为5384公顷,其中糖料蔗5342公顷,果蔗42公顷,甘蔗总产30.4617万吨。

(三)蔬菜生产

全县全年种植蔬菜 7844公顷,社会总产量为9.5万吨。其中商品蔬菜6万亩,主要品种有辣椒、黄瓜、豆角、食荚豌豆、大蒜、白菜、萝卜、芹菜等。全县人工栽培食用菌500万袋,生产鲜菇约1250吨,主要品种有香菇、木耳、凤尾菇、金针菇、鸡腿菇、茶树菇等。

(四)水果生产

2003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7.628万亩,投产面积4.022万亩,水果社会总产量2.578万吨,总产值4449.22万元,人均有果55.42公斤,农民人均水果收入108元。水果品种以柚类、柑类、橙类、板栗等为主,其中柚类面积2.118万亩,投产面积1.664万亩,产量1.522万吨;柑类面积1.21万亩,投产0.525万亩,产量0.366万吨;橙类面积0.396万亩,投产0.053万亩,产量0.031万吨;板栗面积1.233万亩,投产0.428万亩,产量0.059万吨。

(五)桑蚕生产

2003年全县有桑园307公顷,全年养蚕7686张,产鲜蚕26.9万公斤,总产值376.61万元。

(六)茶叶生产

2003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为1187公顷,其中采收面积为234公顷,茶叶社会产量150吨,主要产品为高山绿茶(云雾茶),分布在红水、安太、拱洞、香粉、杆洞等乡镇。

三、农副产品加工与龙头企业

2003年全县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8家,从业人数15542人,固定资产4607万元,销售收入8300万元,净利润690.5万元,纳税117.5万元,直接带动农户33150户,增收总额1480.6万元,幅射带动农户46585户,增收总额970万元。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和睦糖厂、广西融水吉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融水县元宝山茶业有限公司等。

四、市场流通、农产品检测与信息网络

在抓农副产品市场流通方面,县组织成立了融水县农副产品购销总公司,有14个乡镇成立了农副产品购销公司。有15个乡镇建立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其中较大的市场有融水镇、和睦镇、三防镇、怀宝镇、大浪乡等。近年来,我县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营销大户的扶持力度,全县有农产品加工营销大户263户,其中粮食加工营销大户158户,蔬菜加工营销大户32户,水果加工营销大户48户,茶叶、竹笋等加工营销大户25户,总销售额为2787.8万元。

五、农业招商项目

目前我县农业招商项目有:

(一)沙田柚中、低产果园改造。

1.项目名称:沙田柚中、低产果园改造

2.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实施面积5000亩,建设期3年。

3.产品市场:沙田柚是广西名特优水果,而我县所产“玉融”牌沙田柚连续多年荣获广西沙田柚优质果品评比第一名和农业博览会优质果品奖,是省优、国优名牌产品,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4.投资及经济效益预测:项目总投资1595万元,其中自筹511万元,引资1084万元,项目实施第三年可达到盛产期,平均亩产1.60吨,年产量8000吨,以3000元/吨计价,年产值2400万元,三年可收回全部投资。

5.合作方式:联营

6.承办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农业局、融水苗族自治县果品开发公司。

7.项目负责人:何来源、何培军联系电话:0772——5121918、5122249

(二)茶叶深加工

1.项目名称:无公害高山云雾茶加工

2.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年加工无公害高山云雾茶500吨的生产线。

3.产品市场:我县生产的高山云雾茶无污染,属纯天然饮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优质无公害高山云雾茶的需求日益增大,生产无公害高山云雾茶具有广阔的销售市场。

4.投资及经济效益预测: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自筹50万元,引资150万元。项目区内已有茶园5000亩,可为加工厂提供充足的原料,加工厂正常投产后,可年产利500万元,预计两年可收回全部投资并盈利。

5.合作方式:联营

6.承办单位:融水苗族自治县农业局

7.项目负责人:何来源联系电话:0772——5121918

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概况

1、自然地理

(1)位置、范围和面积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介于北纬25°21′—26°03′,东经108°53′—109°47′。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东连龙胜、融安县,西接融水县、贵州省从江县,北靠湖南省通道县、贵州省黎平县,南邻融安、融水县。境内峰峦迭障,山岭连绵起伏,呈现大丘陵地形地貌,山高达800米至1000米。横贯县内的古宜河、都柳江两条干流,集纳了孟江、八江、林溪、斗江等共14条支流,最后汇合老堡,流入融江。

(2)气候和水文

三江属中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地谷地气候区。热量较丰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7℃至19℃之间,年平均积温5691.4℃,无霜期平均为320天,年平均降雨量1548毫米,汛期(4—8月)降雨量占全年77.1%以上,充沛的雨量、热量,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资源

(1)土地

三江属人多地少县份之一,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20335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3.69%,农用地中耕地20121.96公顷(其中水田16805.19公顷,旱地3131.41公顷)、园地1274.51公顷、林地176630公顷、牧草地1335.95公顷、水域3991.5公顷,山地面积占总面积达77.2%,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2)矿产

三江的矿产资源丰富,有“矿产资源宝库”的美誉。目前已探明的矿类有:重晶石、石英石、锰、粘土、铁、锌、金、钨、铀、石煤、辉绿岩等近30种,已开发利用有7种,其中钒矿潜在产值近100亿元,开发潜力巨大。

(3)水力

三江雨量充沛,水资源相当丰富,全县有大小河流74条,年径流量25.0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储量54万kw,可开发的25.5万kw。

(4)森林和动植物

三江林木茂盛,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全县有数百种野生动植物品种资源,目前已发现的国家二、三类动植物种资源的有:五针松、毛冠鹿、猕猴、大小灵猫、苏门羚、水鹿、麝、穿山甲、金鸡、水獭、白鹇、蟒等。

3、人口与生活水平

三江是人口较稠密的县份之一,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342549人,其中农业人口320349人,劳动力195379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

4、三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三江县是农业县,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三江农业几经变革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粮食、林木、水果、茶叶、经济作物、养殖为主的经营格局。近几年来,三江县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念好“山水经”,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确立了“一片茶、一根竹、一个果、一头牛”的发展思路。“十五”期间,全县规划发展茶园面积达10万亩,发展水果面积10万亩,发展毛竹面积15万亩,实现肉牛存栏12万头。目前“四大”农业产业已初具规模,正在成为三江农业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在稳步推进。

5、名特优农产品

茶油

茶油系用山区山茶果提纯的植物油。因此,茶油是纯天然绿色食用油。茶油营养丰富,色清味纯,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成份为天然植物油中之冠,人体的消化吸收率达97%,长期食用能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发生,实为食用的最佳选择。茶油不仅是理想的食用油而且是人们滋润皮肤、护理泽发的天然化妆品。现全县茶油树种植面积74.77万亩,年产茶油8000吨,茶麸32万吨。

香糯

三江香糯是三江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经多年提纯复壮培育而成的优质品种,其米质优良、疏松爽口、香味浓郁、营养丰富,是上乘的粮食、酿制佳酒、制作精美糕点的优质原料和送礼佳品。以三江香糯为原料酿制的“三江菊花糯米密酒”曾东渡日本参加国际比赛获金奖。年种植面积4.8万亩,产量1440万公斤。

绿茶

茶叶是三江侗族自治县支柱产业之一,现有茶园面积5.72万亩,可开采面积3.8万亩,年产茶叶(干)825吨,产值2475万元。主要产品有仙人山茶厂生产的“仙人山茶”,其品种有银针、竹叶青、碧螺春、黄芽、毛峰等,其口味香醇浓郁,滋味悠长而畅销区内外。 2003年三江县1666.67公顷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获得产地认定,计划2005年全县无公害茶叶产地认定面积达4000公顷,届时三江县将成为广西区桂北山区最大的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也必将成为东部茶叶产业向西部转移投资首先之地。

油茶茶叶:

油茶茶叶是三江县特产茶叶之一,现有茶园面积0.5万亩,年产茶叶(干)250吨。油茶是侗族人民喜爱的饮食,其清香甘甜,提神醒脑,焕发精神,兼有祛除湿热,防治感冒之效,尤其是该县洋溪乡高露、林溪乡牙已的油茶茶叶品质最佳。

沙田柚

沙田柚是三江县特产水果之一,其果大美观,品质优良,肉质脆嫩,风味清甜,营养丰富,有健胃、清热解毒、润肺、化痰止咳等功效。被称为营养保健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其果皮较厚,耐贮运,贮藏4到5个月风味仍佳,素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美称。

三江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少数民族山区县,具有发展沙由柚生产的得天独厚的优越生态条件。土层深厚肥沃,属中亚热带气候,具有冬短夏长,很适合沙田柚生长。加上三江独特的山区小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沙田柚营养物质积累,在柳州市2003年全市水果评比中荣获第二名。由于三江沙田柚果大美观,清甜爽口,果质优,每年春节前销售一空,尤以具有古城风韵丹洲镇丹洲沙田柚最佳,曾作为广西特产水果出口港、澳、台。目前全县沙田柚种植面积9314.8亩(包括新植),年产量1815吨。

毛竹

三江毛竹生长快,成林早,竹杆粗直,坚韧性强,富有弹性;纹理直,抗拉力和抗压强;可供建筑、胶合竹板、农具、造纸等用。用其加工而成的竹凉席、竹筷子远销区内外。目前全县毛竹种植面积达8万亩,年毛竹销售量40万根,尤其是该县的高基、和平两乡镇的农民通过对竹子深加工,走上了致富路。

地处桂北山区的三江县,这里森林茂密,自然环境优美,最适合板栗种植。

目前,全县栗板栽培总面积达35710.1亩(包括幼林地),年产板栗163.4吨以上。产品以其果大(特级板栗每公斤40粒以内),质优(所产板栗颜色鲜艳,营养丰富,极耐贮藏),上市时间长,一般从8月底至于11月中旬均有板栗上市。热忱欢迎各界朋友来三江指导、考察、经营。

椪柑

三江椪柑,素以皮薄、肉厚、消渣少核、酸甜适度且耐贮运等特点,曾获柳州市2003年水果评比第一名。三江大力推行的“养殖--沼气--种果”三位一体的“优果工程”,大量使用农家肥,使果品纯正质优。目前全县种植面积4208.2亩,年产量 830吨。

脐橙

三江脐橙果实呈球形,果皮橙黄,大而无核,肉质脆鲜,甜酸适度,风味清香,素有“柑桔之冠,水果之王”美誉。近年来,三江县大力推行的“养殖--沼气--种果”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大量使用农家肥料,使果品纯正质优。全县脐橙种植面积9372.04亩(包括幼林地),年产量450吨。

罗汉果

罗汉果是三江县新兴的种植业,该县境内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多雾,腐殖质丰富,植被良好,昼夜温差大,生产出的罗汉果果大且色泽光润。罗汉果营养价值高,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罗汉果味甘、性凉、归肺,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功效,广泛运用于医药、饮料和调节味品,年产干果400万个。

竹凉席

精选于三江特有的优质楠竹,运用最新工艺趁鲜加工,并选用晶莹透明高强尼龙条(丝)穿结而成的新型竹制用品,细腻光滑,通风透气,凉爽舒适,睡眠时,有利于清除疲劳,提神保健。其造型美观高雅,色泽柔美,经科学蒸焙处理,防腐防蛀,经久耐用。

6、三江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的领域

(1)鼓励引进外资连片开发荒山地或残次林地,发展经济林、用材林、茶叶、水果和竹子生产,及其配套的工业项目。

(2)进一步扩大引进良种、良畜(禽)和种养良法,改造传统农业种养生产工艺。

(3)扩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方法,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项目。

(4)鼓励引进外资兴办以出口为主的农产品商业企业和信息咨询。

(5)有选择地优先发展农业,加快发展高产、高质、高效农业。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论河南农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章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世界上粮食生产大国,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河南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近年来河南农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就河南的农业的现状来看,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关键词:河南农业发展不足 20世纪70年代末,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省的农业发展迅速,在很多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收入在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年均实际增长3.8%,农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业和农村经济克服了自然灾害较重、农民增收后劲不足等困难,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明显上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安全认证工作。农民收入继续实现恢复性增长,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我省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当前农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现状一:目前,河南大多数地区仍是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这种底效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价格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而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它的农业是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在市场竞争中它更具有价格优势,使得省内的农产品受到外围市场的严重冲击 现状二:目前,河南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由于农民种粮成本投入大,而且直接受天气的影响,风险特别高,所以农民种粮积极性一直不高,虽然政府实施了许多惠农政策,但也阻碍不了人口流动的大潮,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只有及少部分人在家看守着一亩三分地,就算在家种着几分地,但很多人还是把种粮作为副业,能自给就行了,大量耕地从此荒废。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日益明显,道路水泥化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面积。同时,我省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由于农区广泛存在的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和沟渠设施老化已经导致农田土壤普遍性的耕层变薄,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生物性状退化,土壤酸化、潜育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不断下降。在这些耕地中污染土壤占了将近20%,近年来高化肥、农药用量的蔬菜、花卉、水果作物播种面积的高速增长、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在为广大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回避的环境污染,并且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 现状三:目前,河南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科技投入也很有限,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既承担价格风险,同时还承担着自然的风险,也就是说经营者是靠天吃饭的,农产品的产量直接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在风调雨顺的好年份中,经营者都获丰收,产品价格自然也上不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产量上不来,收益与就上不来,甚至会出现倒挂的可能。 现状四: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并且产品单一,也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因而不能时刻把握市场信息,适当地调整营销策略;特色农产品基地逐渐壮大,但基地效益不明显。近几年来,我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尽管基地面积上看数量较大,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板块。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部分板块基地建设起点低,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安徽省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伍德林(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摘要介绍了安徽省设施农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设施农业;现状;可持续发展;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7-4412-02 C u rre n t S ta tu s an d D e v e lopm e n t S tra te g y o f F a c ility Ag ricu ltu re in An h u i P rov in c e W U D e-lin(E n g in ee r in g C o lle ge,A n hu i A g ricu ltu ra l U n ive rs ity,H e fe i,A n h u i230036) A b s tra c t A n h u i pro v in ce is abou n d in ag r icu ltu ra l re sou rces and th e ch a racte r is tics o f cli m a te ch an ge is d istin ct.In th e pape r th e pre sen t de ve lopm en t s ta tu s o f fa cility a gr icu ltu re w a s b r ie fly in trodu ced an d th e d isadvan tag es o f facility ag r icu ltu re p rodu ction w e re an a lyzed,su chas lowle ve l,low m an a gem en t an d lowtech n o log y inth is fie ld.S o m e adv ices on th e su sta in ab le deve lopm en t o f fa cility ag ricu ltu re w e re pu t fo rw a rd an d p re li m in ary d iscu ssed. K e y w o rd s F acility ag r icu ltu re;S ta tu s;Su sta in ab le deve lopm en t;A n h u i p rov in ce 安徽地形地貌呈现平原圩区和山区丘陵特征,农业资源状况多种多样,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性气候带中,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农业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在低温季节设施栽培耗能较少,高温季节抗热栽培简易,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适宜发展设施栽培。但同时气候又兼受西风带、副热带和热带辐合带天气系统影响,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繁,这给园艺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又带来明显的地方性问题,尤其是在夏季的梅雨期,设施内的环境调控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用户的经济收益。因此,探讨安徽省设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将指明该省设施农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1设施农业的概念 设施农业是利用一定的人工设施,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优化的环境气象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设施农业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设施栽培,主要是指蔬菜、花卉及果类的设施栽培,其主要设施有各类温室、塑料棚和人工气候室(箱)及其配套设备;二是设施养殖,主要是指畜禽、水产品及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其主要设施有各类保温、遮阴棚舍与现代集约化饲养畜舍及配套设备。设施农业是农业工程学科最具典型的分支学科领域,是生物高新技术与工程技术结合的产物,是世界各国用以提供新鲜农产品的重要技术措施,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用设施农业生产,可以不受自然气候和有限土地的限制进行周年生产和空间延伸性生产,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 2安徽省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现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近年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的启动,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设施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设施面积和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9年,全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发展到139.6万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基金项目(2003K J127)。 作者简介伍德林(1970-),男,安徽桐城人,在读博士,讲师,从事设施农业环境智能控制、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06-05-26hm2[2]。1996年,安徽省设施蔬菜面积已达4.68万hm2,其中:大、中、小棚3.54万hm2,遮阳网覆盖9200hm2,温室2133.33hm2,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生产周年化、品种多样化、栽培规范化的格局[3]。以合肥市为例,至2005年,合肥市已有设施栽培面积1.2万hm2,其中标准大中棚面积5333 hm2,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农业是弱值产业的观念和长期的麦(油)-稻种植模式在不断更新改变,即便是常规品种蔬菜,大棚种植效益也达12万元/hm2,肥东古城,肥西严店、三十岗早西瓜及长丰草莓一季效益达45000元/hm2[4]。 从全省范围看,一是棚型结构更趋合理。针对该省气候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淮河以南地区,主要采用圆竹结构大棚,一般跨度4.5~6m,高度1.7~2.5m,长度30~50m。淮河以北地区,因保温及抗风、雪需要,大都推广竹木混合结构大棚,一般跨度8~12m,高度2.8~3.0m,中间建立柱和拉杆。对于城郊和经济实力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大多推广钢竹混合结构、热镀锌钢管结构、水泥玻璃钢预制结构大棚[3]。二是基地规模持续扩大,推进设施栽培小区建设。以合肥为例,截至2004年底,已兴建3.33 hm2以上钢架大棚或6.67hm2以上预制大棚或2hm2以上日光温室大棚小区51个[4],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三是标准档次不断提升。新建大棚多以钢架大棚为主,规模更加集中连片,水、电、沟、渠、路等配套设施完善,进一步扩大反季节、精细蔬菜基地面积。四是投资渠道趋于多元化。 2.2 存在的问题 2.2.1设施结构简陋,种植品种单一。由于结构简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生产不规范,保温性能差,根本谈不上光、温、水、气、肥等环境的综合调节控制,与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相距较远,单位经济产出与发达省份及国外的差距较大,自然设施生产的风险高。有部分学者对安徽生态农业的种-养-加模式进行了探索[5],提出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建议,但距真正实施和示范尚有一段距离。 2.2.2 设施技术装备差,作物栽培体系不完善。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设施还局限于竹木混合结构大棚等棚型,结构简易。现有的少量现代化塑料大棚,硬件装备水平并不低,但生产管理和运行水平远低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水平,能源消耗大;尤其是设施蔬菜、瓜果等栽培技术未成体系,种植的系统化、科学化与生产实践有不小的差距。国产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 i.2006,34(17):4412-4413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金琼琼

滁州市农业概况资料

滁州市农业概况 一、市情概况 1、空间概念 江淮之间、皖东地区、丘陵地带。国土面积 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10)。 2、地貌特征 “三山一水五分田、一分城市和庄园”,600万亩山场、200万亩水面、1000万亩耕地、200万亩城市和乡村。 3、行政区划 天长、明光两市,定远、凤阳、来安、全椒四县和南谯、琅 琊两区,110个乡镇(办),1049个行政村。总人口450万人(占全省1/15),其中农村人口350万人。 4、交通网络 京沪、宁西、淮南和在建的京沪高速4条铁路,合宁、合徐、宁洛等5条高速公路及诸多国道、省道穿境而过,内河航道直通 长江、淮河。

5、经济态势 2009年,滁州全年实现生产总值576.1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6%(全省12.9%)。其中: 第一产增加值134.51亿元,增长 6.0%(全省5%); 第二产增加值262.08亿元,增长19.0%(全省16.8%); 第三产增加值179.59亿元,增长11.3%(全省11.1%); 财政收入68.3亿元,增长22.9%(全省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68元,同比增长9.1%(全省8.4%);农民人均纯收入5026元,同比增长10.6%(全省7.2%)。 6、人文经典 一帝(朱元璋)、一山(琅琊山)、一文(欧阳修的《醉翁 亭记》)、一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村(凤阳县的小 岗村)。 二、关于四大优势问题 1、区位优势未能显现。 滁州粮外销、钱外花、人外流,中心城市缺乏吸引力,优势 生产要素向周边城市分流逃逸。

2、资源优势未能凸显。 地上资源加工能力弱,地下资源加工还不深,很多资源没有变成资本,没有变成资金。 3、环境优势未能体现。 具有丰富的旅游人居资源,但规划滞后、投入不足、开发水平低、吸引力不强,多年来,绝大部分地方始终是原生态景观。 4、改革优势未能展现。 作为农村改革发源地至今尚未跨过富裕槛,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补方式改革先试先行区的优势和影响力没有显现出来。 三、关于科学发展问题 滁州“十五”、“十一五”发展滞后,为目前留下来很大的发展空间。目标分两步走:一是近期努力实现“双超”(主要经济指标近期超全省平均增幅、五年超全省均量);二是中长期努力实现“追宿迁、超千亿、进前列”,打造长三角地区的新港口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高地。 1、从建设“大滁城”入手,解决滁州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河南省农作物耕地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资料

河南省农作物耕种面积及产量的统计分析 赵佩佩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粮食,立国之本;本,根之所在也.有本才有根,有了根才能茁壮成长。固然,只有保证有充足的粮食,国家向前发展的脚步才能更加稳健。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有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气候以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本文主要通过2001-2013年河南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及各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作比较并结合当前情况分析河南省农作物播种及生产所面临的形势,最后结合实际给出相应的对策。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常用耕地面积2000-2005年后有所增加这是由于新开荒地面积的增加,2005年后趋于平缓,这是由于耕地资源有限;农作物播种2010年后趋于平缓,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务农人员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平缓。但是播种种类有所变化,棉花的播种量明显在减少,由2006年的748.20千公顷减到2012年的256.67千公顷,减少了0.65倍。蔬菜,油料,粮食作物浮动范围不是很大。从单产量来看,粮食、瓜果、蔬菜产量占很大的优势。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播种面积的变化。最后得出我们全省应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单位面积的农作物的产量,加快农业的发展,提高粮食的竞争力。 关键词:农作物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农作物种类 1 前言 2010年10月18日我国颁布了“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简称[1]。规划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坚持走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要有中国自己独特的特色,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改革现代已有的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发展高产量作物、优质农作物、保证高效的生产率、生产时的生态化以及从事农业生产过程的安全保障,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2]。“十二五”规划的颁布为农业产业化指出了前进的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我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发展农村经济,没有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村,是缺少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农业经济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经济发展所不可回避的责任的。发展农业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 2008年,粮食危机慢慢向人们走来。一个月间,国际市场稻米价格上涨率就超过了50%,商品交易所的小麦价格年涨幅曾高达140%以上,飙升的粮价在许多国家引发抗议和骚乱。印度经济学家派?潘南第卡说,“我们过去一直对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感到沾沾自喜,但现在储备粮仓就快空了[3]。”面对这一些危机,中国的老百姓丝毫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国内粮食的自给率高达95%。在这场被称为“一场飓风”的危机中,河南的中原沃土成为粮食安全的国家之锚。截至到2007年,河南粮食产量连续4年创历史新高,是中国粮食发展史上第一个实现千亿斤的省,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中国大陆人吃的每10碗饭中,就有1碗来自河南[4]。” 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粮仓,河南再次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中原熟而天下足”[5]。由此可见,河南省的农业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对我国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河南省作为全国第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得到了迅猛发展,迄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不仅加快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而且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也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历来都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幸福生活的保障。然而近年来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2014年5月份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就已经表示,我国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这些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本国的粮食产量连本国人民都供应不上,还需要依靠进口来补充,长期以往,我们必将受制于人。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灌溉、以及对化肥和灌溉系统敏感的高产出种子。现代农业高度依赖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用于化学投入品的生产、农具的操作、包装及运输。从生态的角度看,现代农业根本是不可持续的。机械化耕作、化学肥料的使用、大规模单一栽培都导致了土壤的退化。害虫发展出了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终年不休的的灌溉导致涝灾、盐碱化、以及地下蓄水层的枯竭。从长期来看,所有现代农业的要素都经历着报酬递减。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迅速扩张带来的是农业的迅速萎缩。农村农业人口减少、土地抛荒、基建征用、城市扩张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利设施荒废、工厂废物任意排放、农业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粮食种子被外资控制转基因泛滥成灾,长此以往中国不仅农作物种子被外资控制,粮食也会严重依赖进口,那时中国将受严重制于人! 1、“大包干”将农业经济打回个体经济 1978年开始推行“大包干”,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为标志,个体经济基本上占了主导地位。个体经济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体经济不利于农业发展。个体农民难以承担水利等公共工程,也无力购买机械设备。其次,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共同发展的一条道路。个体农民难以和公司在市场上竞争,“公司加农户”只能让农民吃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农民受到剥夺,拉大城乡差别,农民纷纷涌入大城市,最终导致农村凋敝和城市贫民窟化。此外,个体经济不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民共同富裕。个体经济不仅难以兴办合作医疗等福利设施,个体经济的恶性竞争必然会导致农民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当时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仅退回资本主义,而且退回封建主义,倒退了2000年”。 1984年,随着人民公社的撤销,社队工业改为了乡镇企业,事实上开启了社队工业私有化的大门,90年代的后期,通过一轮“股份合作制”为旗号的私有化浪潮,基本上完成了乡镇集体企业的私有化。社队工业和乡镇企业是有本质不同的,社队工业是集体所有,可以就地实现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而乡镇企业实行了私有化,只能让少数农民富裕起来,大多数农民只能日益贫困。 人民公社的解体同时意味着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农民变成单个个体参与到社会竞争中,面对权力倾轧、资本剥削完全失去了谈判的能力,成为被资产阶级和基层腐败官员鱼肉的对象。农村共同体的解体导致农村完全回复到无政府主义状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常年失修,农民各自为战,相互帮扶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农村社会风气骤然恶化。更主要的是,碎片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将中国农业挡在现代农业大门之外,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维护、精密化的农业田间管理均变作不可能。单位农业生产效率长期维持在很低水平,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

湖北黄冈概况

湖北省黄冈市概况 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二市(武穴、麻城),黄州区、龙感湖管理区和黄冈经济开发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截至到2018年年末,黄冈市户籍总人口740.64万人。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传统光辉灿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建了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

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区位交通得天独厚。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六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沪汉蓉快速铁路、武麻铁路、新港江北铁路、武汉城际铁路),飞架六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黄冈长江大桥、九江二桥),纵横八条高速公路(沪渝高速、福银高速、大广高速、武英高速、武麻高速、麻竹高速、黄鄂高速、麻阳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 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大别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夺,连绵境内数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奇、险、幽于一体,堪与泰山、庐山媲美。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长江流经我市6县(市、区)199公里,长江岸线总长度212.9公里(不含江心洲岸线),长江干支堤防长263.07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历史不停地走过,社会制度的变迁早已化成风霜流逝,唯一的不变的是农民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和几句的思想。 安徽农业的历史影响,说到先秦则太过久远,说道唐宋则太过迷离,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自明清两代,安徽省的农业基本种植区域和农业品种就基本固定了下来。所以我们从明清开始看起。 一、元末明初的变迁 自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伊始,安徽便成为主战场,濠州(今凤阳)和和州(和县)成为他的大本营,淮西一系将领也大多是安徽人氏,此时安徽民风的彪悍首屈一指,考虑到当时极低的城市化率,也可以体现出安徽农民的彪悍民风。 说到红巾军起义,其导火索便是元至正十一年的黄河大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为了彻底解决黄河的水患,顺帝听从了大丞相脱脱的建议,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全权指挥治河事宜,并征调了汴梁、大名等13路民夫15万人,士兵2万人归他指挥。早已胸有成竹的贾鲁,指挥着十几万治河大军,在短短的七个月内,完成了浩大的治黄工程,修复了河堤的决口,并将改道的黄河重新引入故道,流入淮河,东向入海。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治河工程,历史上称为“贾鲁治河”。本来有了这样的功劳,贾鲁应该象大禹那样以英雄的形象载入史册,可无情的历史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伟大的治河工程变成了“亡国工程”! 在贾鲁的治河工程中,于黄陵冈开挖河道,疏通河水是重要的一环,而问题也出了这里。有一天,民工们正在干活,突然间有几个民工从泥沙里挖出了一个石头人,奇怪的是这个石头人居然只有一只眼睛。大家都好奇的围拢过来观看,在惊诧的同时,他们的脑中都浮现出了一支在工地上广为流传的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如今预言中所说的一切都应验了,民工们的反抗之火也悄然的生起了。就在这时,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颖上首举义旗起兵反元,因其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早已受尽官吏压迫的民工们,立即杀了河官,响应红巾军,就此如火如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在数以百万计的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元王朝在遍地烽烟中灰飞烟灭! 正是因为贾鲁的治河工程,才使得十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才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一只眼的石人挑动天下大乱的机会,因此后世常把贾鲁治河看做是导致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他的

滁州市城市调研报告

一、城市概况 (2) 二、滁州市宏观经济指标 (3) 三、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分析 (6) (一)滁州市区房地产市场版块划分 (6) (二)滁州市商品房市场成交数据 (7) (三)滁州08-12年房地产供需匹配指标 (9) (四)滁州市区典型楼盘分析 (10) 四、滁州土地市场分析 (12) (一)滁州市区历年土地成交年度数据分析 (12) (二)滁州市区品牌房企拿地明细分析 (12) 五、滁州城市发展基调分析 (14) (一)滁州城市规划发展方向 (14) (二)滁州市产业结构及民营经济发展状况 (15) (三)滁州房地产市场发展水平概述 (16) 六、滁州城市进入策略总结 (17) (一)城市特点 (17) (二)结论 (17) (三)建议 (18)

一、城市概况 图1 滁州市行政区划图 滁州市为安徽省16个省辖地级市之一,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与南京市山水相连,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主要成员和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重要一翼。全市土地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2012年全市户籍人口452.9万,常住人口394.5万。 滁州市现辖琅琊、南谯2区、天长、明光2市以及来安、全椒、定远、凤阳4县。 滁州市距离安徽省会合肥市距离约为140公里,距离江苏省会南京市距离约为85公里。

二、滁州市宏观经济指标 图2 滁州市2008-2012年GDP对比图 2008-2012年5年期间,滁州市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幅度均在10%以上,2012年,滁州市GDP为971亿元,在安徽所有地级市当中位列第五,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21482元。 图3 滁州市2008-2012年人口对比图 从图3可以得出,滁州市近5年户籍人口变化幅度很小,而与大多数安徽其他地级市情况类似,由于本地人口外溢,常住人口较户籍人口有一定缺口,以2012年为例,滁州市当年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了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86万,城市化率为45.1%,城市化率在安徽地级市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 况研究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论文题目: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 河南农村经济目前呈现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农业基础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结构在优化调整中日趋合理;农民收入显着增加。但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临新的发展,必须在宏观经济指导下,对农业结构继续加以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使全省绝大多数农民稳步进入小康,以形成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不断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局面。 关键词:河南;农业;农村经济;城乡协调;发展 Abstract: Nowadays,thereismuchimprovementintheagriculturalbasicfacilitiesandt hecomprehensiveproductioncapacity.Buttheper- capitalincomeoftheformer’sfamilyremainslowerthanthenationalaverageleve l.Guidedbythemacroeconomics,itisnecessarytooptimizethestructureofagricu lture,tointensifytheconstructureoffoundmentalinstallationandtoinvestsci enceandtechnology.ThenmostofformersinHenanprovincewillleadarelativelyco mfortablelife.Anewstageofdevelopmentineconomycoordinationwillprevailint ownsandcities.Atpresent,China'sagricultural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 oneofthebestperiodinhistory.Newruralreform,developmentlongwaytogo,wemus tuphold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asguidance,dosolidwork,innovati on,andconstantlyopenupagriculturalandruraleconomicdevelopmentsituation. Keywords:countrysideofHenan;countrysideeconomy;harmoniousdevelopment 目录

加拿大农业概况.doc

加拿大国土面积约997.0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1994年人口为2914万,相当于我国湖北省人口的一半。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3人。全国人口分布极不均匀,仅魁北克省和安大略省南部就集中了全国人口的2/5。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使用者分别占人口的67%和28%。首都渥太华,86万人。 加拿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993年为19970美元,是 西方七大工业化国家之一。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都很 发达,资源工业、初级制造业和农业也是经济的重要 支柱。加拿大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很大。在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期,加拿大经济有过一段明显的衰退,后来 有所回升,但增长仍然比较缓慢,失业率也相当高。 国家货币是加拿大元,1995年与美元的汇率大约是1 加元兑换0.73美元。 加拿大幅员辽阔,但是耕地面积只有4600万公顷左右,不足国土面积的5%,这是因为它处于高纬度,很大一部分地区在北极圈里面,气候寒冷。另外,还有永久性的放牧地约2800万公顷。加拿大西、北、东三面分别靠着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海岸线长达24.38万公里。加拿大的淡水和水利资源都十分丰富,马更些河全长4241公里,是北美洲第二长河;五大湖与美国接壤,河流众多,领土的7.5%由淡水覆盖,占世界淡水水面的15%。加拿大的气候、土壤条件及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全国地势呈西高东低状,西部雨量较少而气候较温暖,东部大西洋各省则相反。加拿大的林业资源也居世界前列,森林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加拿大的农场全部集中在南部,尤其是与美国毗邻的4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位于北纬49-53°之间,类似于我国黑龙江省的北部。加拿大最重要的农业区是通常所说的“大草原地区”,即阿尔伯塔、萨斯喀彻温和曼尼托巴三个省,那里的土壤以肥沃的棕壤和黑土为主,保肥性状良好,是国家的粮仓,不利条件是雨水不够充足。另外一个重要农区是“中部地区”,即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中部地区是加拿大人口最密集的工业区,农业主要集中在河流盆地,其最南端相当于我国的沈阳市,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主要种植饲料作物。“大西洋沿岸”各省的农业集中在沿岸地区,它的西部地区多山,农耕作业大部分局限于高其地及盆地,主要有养牛业和饲料作物。“太平洋地区”只有一个省,即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部分是高山和森林,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2/5,但耕地只占全省面积的2%,农场集中在温哥华岛上。这个省是全国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此外,花卉、园艺等产品也较重要。加拿大的“北部地区”位于北纬55°以北,商业性的农场为数不多,但是该地区发展农业有很大的潜力。据估计,这个地区拥有120万公顷可供开垦的耕地及辽阔的放牧地。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1、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居于世界前列加拿大是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第7大 粮食生产国。在农业生产总值中,种植业产值约占62%,畜牧业占38%。 2. 1993年加拿大的粮食产量为5224万吨。若按人口平均,其粮食产量名列世界第二。1994年加拿大农业劳动力只有39.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7%。90年代初期,每个农业劳动力的生产值高达43000美元。平均来看,一个加拿大的农业劳动力能生产134吨粮食,2.4吨牛肉,3吨多猪肉和近13吨牛奶(表1、2)。 表1 加拿大主农产品的产量和人均占有量 年份1979-1981 1991 1993 人均占有量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 一、安徽省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

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

河南省气候与农业概况

河南气候与农业概述 赵方聪222011326032005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摘要:充足的光、热、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南凭借气候优势和地理优势成为农业大省和主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但高频率,范围广,危害重的气候灾害气象也对农业经济带来了直接而又严重的影响,分析研究农业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对气候灾害的不利影响的治理措施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参考了相关气候资源的研究,从河南地区的光照,太阳辐射,降雨量,蒸发量,湿润程度方面介绍河南气候特征并分析与气候形成有关的因素,描述了河南在此气候特征下形成的农业生产状况与气候的关系以及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应对气候灾害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 关键词:气候特征农业特征灾害防治 The summary rela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in Henan Zhao Fang cong 222011326032005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College of Agronomy and Biotechnology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Adequate light, heat, water and fertile land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Henan. Henan becomes a major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the mai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e with the climatic and geographic advantages. However, high frequency, wide range and heavy damage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bring about a direct and serious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as well a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is thesis referring to the study of climate resources not only introduce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in Henan in the respect of solar radiation,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and moisture level but also analyses factors related to formation of the climate. Additionally, it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of climat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gricultural features disaster prevention 1.河南省地理位置 河南,简称"豫",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总面积的1.74%)。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北、西、南三面太行山脉、伏牛山脉、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中、东部为华北平原南部;西南部为南阳盆地,跨越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山水相连。 2.河南气候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