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风波讲课稿

定风波讲课稿

定风波讲课稿
定风波讲课稿

(一)导入

有这么一个人,他曾写下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他曾写下过“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哀凉,他也写下过“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他,就是北宋文豪——苏轼。

(二)课文分析

1、苏轼其人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学到过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洲》、《江城子·密州出猎》,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作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的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既然苏轼是豪放词的代表,那么对于豪放词我们就得进行一点了解了

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韵律。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喜欢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苏词和辛词的风格微差在于:苏词清放,辛词雄放。所谓苏词清放,就是指苏轼的词比较清雅;而辛词雄放,就是说辛弃疾的词比较雄伟,金戈铁马。

苏轼一生作词很多,题材也很多,按照他的词的风格,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种是像《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称为豪放风格;一种是像《水调歌头》这样的,称为旷达风格;还有一种是像《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样的,称为婉约风格。

2、初读诗歌。

我们知道宋朝以词为盛,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而婉约派以柳永为代表。这两者常被人拿来做比较。曾有人说,柳屯田之词,只应有二八佳人,手持红玉牙板,轻声慢唱“晓风残月”;东坡之词,当有关西大汉,手拿铁板琵琶,慷慨而歌“大江东去”。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回关西大汉,咏一回《定风波》。

学生试读,纠正字音,强调感情(旷达,豪迈)。

教师范读,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跟读。

3、整体感知

朗读完这首词,大家对这首词的情感都有了一个隐约的感觉。下面就请大家仔细体会,疏通一下这首词的大意,了解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内容,这首词在我们给苏轼的词的分类中,属于哪一类的?

4、合作探究:苏轼给你的最大的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可以反映他的这些特点的句子。

一个人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心态和性格的,在你的印象当中,苏轼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请你从词中找出可以反映他这些特点的句子。

沉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气候不定,人生无常,祸福难免,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甚至无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一并泯灭。

5、写作背景介绍

从这首词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豁达与乐观。大家都知道苏轼是北宋的一个大文豪,才华出众,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中了进士。像他这样的人应该是得到重用的。事实也是如此,他年轻的时候担任过京官,但是后来却一贬再贬,他在《自题金山小像》中自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惠州在广东,儋州在海南,这三个地方都是苏轼被贬谪的地方,一个比一个远。这是为什么呢?他最初被贬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诗的背景资料。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3月,苏轼因为不赞成王安石新法,贬往湖州。后因为御史中丞李定等人网罗,获罪入狱。在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等人认定苏轼在他的诗句中讥讽皇帝和宰相,应该处以死刑。宋神宗举棋不定,最后被苏轼的绝命诗感动,再加上王安石的劝阻,苏轼最后被贬往黄州。

这首诗就写在黄州。

6、这首词写的是苏轼出行归来的途中遇雨的心态,实质上是不是这样呢?结合词本身的写作背景,

谈谈你的理解。

不只是对遇雨的心态,同时也是表现出他在人生的风雨路上遇到坎坷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旷达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一句不只是写风雨之中他泰然自若的吟啸徐行,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遭到贬谪、人生中遇到坎坷之时的一种镇定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中“马”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功名利禄,而“竹杖芒鞋轻胜马”则是一种无官一身轻的心理。“任”字则表现出一种任其自然,随意而为的豁达状况。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一句中,把上片的风雨转为此时的阳光斜照,隐喻出风雨的无序,人生的无常。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样一个风雨无序,人生无常的情况下,词人的态度却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在他眼中,风雨也好,兴衰也罢,对他来说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7、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的上片写的是风雨时,下片写的是风雨后。

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写眼前景,相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8、这首词表现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迟之意于言外。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词人所写的是眼前所见之景,但是,所感的却是心中所想之事,两者是不相同的内容却有相似的构成特点。

(2)若即若离,隐喻寄托。词当中以风雨喻政治生活中的起伏,以风雨中的态度喻他面对人生坎坷的心态。但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种整体的隐喻寄托。

(3)以小寓大,言外无穷。词人以眼前的风雨,来寓指人生旅途中的各种坎坷。

9、在这首词当中,作者通过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儿,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何看

法?

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三)课外拓展

《定风波·独乐》

谁言窘迫尽平生,敝衣草履亦独行。人间自有逍遥法,何怕,一人尚伴一孤影。

岂须苍天怜我命,虚语,吾辈犹能定死生。一宵酒醒笙箫处,且去,明朝风好仍有晴。

这首词是用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韵,与苏轼的词相比,其表达的意境上是相似的,也是表现出词人坦然面对人生困苦,坦言生死的豁达。但是,这首词与苏词相比多了一些不服天命的倔强,这是苏词中所没有的。

(四)课堂总结

风雨来袭,苏轼却不是仓皇逃避,而是吟啸徐行,缓缓而归。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所以,那个有才有貌的女子才会倾心于他。

面对风雨,面对挫折,我们也应该如苏轼一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五)作业布置:请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散文。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主要记录了苏轼一次月下漫步的经历,虽只短短85个字,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空明澄澈,恍若仙境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沉醉其中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在政治操守上能坚持自我的自得,充分表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 我认为文中有三处需重点解读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对月情有独钟,月总能勾起他的游性,让他感受到人生的快乐,激发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文作中有很多写月的句子在此不一一赘述。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如果只是从修辞的角度表明月色的美妙未免肤浅,我觉得应该读出作者的心情。应该这样解读:苏轼与张怀民在月下的庭院中漫步,仿佛自己在赏水中美景,他沉醉其中,宁静而愉悦,怡然自得。偶一回神,才感知月色的空明澄澈。文中的“盖”不仅揭示“月”之真相,更是作者苏轼一次情感体验到理性升华的过程。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所说“苏东坡主张在写作上,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也就是说一个人作品的风格只是他风格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若打算写出宁静欣悦,必须先由此宁静欣悦的心境”。3“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究竟传达了苏轼怎样的心情?”“闲人”如何理解?要分析这个问题,还得从开头的时间说起。“元丰六年”即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4个年头。他被贬黄州,官职微小,且不得“签署公事“在经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之后,苏轼并没有向生活低头。在黄州,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获得心情的真正安宁,也就是找到内心与现实的平衡点。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宗教,他开始研究佛道。并练习瑜伽和炼丹术。此后他的文章都带上了佛道的色彩。他从来不沉湎于苦难和挫折,而总是能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或许在苏轼看来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安排。如果注定了不能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所向往的那样“杀敌报国”,如果注定要来到黄州做一名“山野村夫”那么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吧。这种平和达观的心态,我们在他很多诗文中都可见。比如《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比如《定风波》中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前后赤壁赋》中不仅表现了人在浩瀚宇宙之中的渺小,还表明了人在这个红尘生活里可以享受的大自然的丰厚赐予。这些作品都写于《记承天寺夜游》之前,也就是说,他的心态已趋于平和,人生的苦痛和磨难他都能淡然待之,而随遇而安。他就是诗,他就是音乐,他就是风景,总是以空灵,洒脱的姿态站立在朴素的,黑暗的,残酷的现实之上。因此根据以上分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这句话传达了苏轼赏月的宁静愉悦,为自己能坚守政治操守的一份自得,也或许还多了一份自嘲。那么“闲人”则理解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说课稿-(1)

2019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定风波》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 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吉林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篇作品。第四章内容包括宋词、散文和元曲。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加之宋代微弱的国势,文人忧患意识极其深厚,本章所节选的内容多属于宋代爱国词人的代表作品。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词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掌握词的鉴赏方法、品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目标。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 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采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展现出作者旷达豪放的文人形象,表现出作者超凡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理想。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 展现作者的精神追求。二、说学情: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文学为生活、 自我服务的作用。作为民航服务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需要提升;同时因为职业院校

的自身特点,让一个在校生过渡到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时间极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升他们的承受能力、如何认知理想和现实的最小差距、如何面对职场和个人得失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教学任务。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材目标设置、教材培养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次说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诵读作品。 (2)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该教学目标的设置既是“知人论世”的体现,引起学习兴趣,也是为教学重难点做铺垫。 (3)学会分析词中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该教学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词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也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授学习,梳理词中形象并分析意象特点。. 结合意象特点,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主观感情。(教学难点)该教学目标的设置结合词的结构特点:通过具体意象,结合意象特点表达情感,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另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如下: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①背诵两首词,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因此,第一课时,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风波》,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的妙处。 第三课时,以《定风波》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 今天注重就第一课时进行说明。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必修四第二单元 第六课《定风波》 涡阳二中语文组张素萍 [课程分析]: 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点]: 学习诵读古诗文的技巧。 [教学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全面地认识苏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 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释于一体,诗书画俱佳,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是苏轼 请翻开教材44页,我们一起来看《定风波》。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放录音 三、朗读指导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 g 吟啸xiào一蓑suō 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 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高中语文评课稿.docx

高中语文评课稿 评课稿是听课后需要点评的评语,那么该如何写呢?以下是公文站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欢迎大家参考!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一: 谈《定风波》一课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 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 高中语文评课稿模板二: 1、教态:马老师表现出端庄自然、精神饱满的姿态,慷慨激昂的语势给学生以振奋,那不时写在脸上的笑意,又极具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首词写于1082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是宋词中的经典,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说重点和难点 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说学生情况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在前面接触了唐诗,对鉴赏诗歌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对词的鉴赏还有些隔膜。针对这样的学情,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唐诗鉴赏知识为基础,积累基本的宋词鉴赏知识,提高宋词鉴赏的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 的感染力。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 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作者的人生态度使学生能够以旷达的人生态度面对挫折。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高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1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我会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 (2)情景教学法。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地感受情境和意象。 (3)合作探究教学法。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个步骤。 (一)课前预习 1、要求学生分组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思想 和赤壁之战及周瑜的一些基本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词义,用问题卡片的形式针对本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二)导入新课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元丰五年,漫步长江岸边的苏东坡,望着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看着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情难自已,于是把酒临风,挥毫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诞生了,震烁千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观赏苏轼笔下的赤壁,聆听苏轼心灵的独白…… 以此导语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文名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老师提问作者生平、思想、写作背景等内容,检查预习情况,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三)朗读课文。 2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 《定风波》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学习双关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 【教学过程】 诗词导课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功夫。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功夫,人生就是淋/躲一场雨的功夫。 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

(一来复习苏轼诗词,温故知新;二来整体感知,积累作文素材;三来熟知苏轼,为解读文本打基础) 诵读感悟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词人情感,把准词的缓慢轻重,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小序在全词中的作用?删去有何影响? 预设点一: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及写作缘由。 预设点二:人物的不同行为,为写下文写人物的粗犷豪放、乐观旷达的性格特征留下伏笔。 词中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预设点一:沉着。预设点二:通达。预设点三:随遇而安。预设点四:豪放。 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之间自己去探究、发现、质疑,归纳、整合。 预设点:“莫听”为何不是“不听”? “穿林打叶声”写出风雨什么状态? “何妨”是什么意思?

“吟啸且徐行”是雨中漫步,且歌且行吗? “竹杖芒鞋”为什么“轻胜马”?“轻”是指行走轻快吗? “谁怕”与“怕谁”有什么不同?你能想象“怕”什么?在什么境况下词人只需“一蓑烟雨”?“烟雨”是指自然界的烟雨吗?“任”照应前文中哪一个词?写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怀?与张志和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所表达的是一样的境界吗? 下阕:“吹酒醒”说明词人曾喝过酒,说明前文的行为是属于什么状态?这与“微冷”有什么内在联系? “微冷”仅仅是酒醒后的内心状态吗? “斜照却相迎”映照词人什么心态?有人认为这是很经典的情景交融的句子,应作如何解读? 雨过天晴,词人为何还要“回首向来萧瑟处”?“萧瑟处”仅仅是泥泞的沙湖田中吗?“萧瑟”有的版本写成“潇洒”,你认为哪一个词更好/ “归去”,归哪里去?是沙湖田园还是江海之上还是归于自我?为什么?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说课人:高一语文组郭震

《定风波》说课稿 高一语文组郭震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 贵阳市白云区第二高级中学李晨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定风波》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教材。文本中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情怀。在学习文本时,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在困难坎坷面前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为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加深对以苏轼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把握词作的基本内涵及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析和探讨体会词中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赏析比较感受苏轼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词作内容,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在比较和赏析中领会作品的精神内涵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 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 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 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 因此, 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朗诵法、问题导读法、比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 因为是诗词鉴赏课程,所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朗读法会贯穿课堂的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而这首词作短小精悍且字面意思并不难读懂,所以我不会按照传统串讲的方式去解读,而是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学案上的阅读助读提示,一步步梳理文意。另外,诗词间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但比较时会产生一些阅读理解的困难,因此我也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四、说学法 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朗诵、学案引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参与学习 预习对于教学很有必要,我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另外,让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在教师的主导下,一步步深入文

《定风波》说课稿 (1)

《定风波》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吉林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篇作品。第四章内容包括宋词、散文和元曲。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加之宋代微弱的国势,文人忧患意识极其深厚,本章所节选的内容多属于宋代爱国词人的代表作品。本章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词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掌握词的鉴赏方法、品味作者的主观情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目标。 《定风波》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采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展现出作者旷达豪放的文人形象,表现出作者超凡超脱的胸襟,寄寓着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理想。全词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作者的精神追求。 二、说学情: 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文学为生活、自我服务的作用。作为民航服务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但承受能力需要提升;同时因为职业院校的自身特点,让一个在校生过渡到一个职业人和社会人的时间极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提升他们的承受能力、如何认知理想和现实的最小差距、如何面对职场和个人得失都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教学任务。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材目标设置、教材培养方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次说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诵读作品。 (2)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 该教学目标的设置既是“知人论世”的体现,引起学习兴趣,也是为教学重难点 做铺垫。 (3)学会分析词中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是指北宋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 的复杂过程。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 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 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 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 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 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 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 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 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 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 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 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 和谐平等互动的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 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 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 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 情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词,是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婉约派柳永和豪放派苏轼的词,这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后面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所以这首词在整个诗歌单元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能力培养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⑴指导朗读,朗读—情读—美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在朗读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正字音岑簪鲈鱼脍炙人口搵 (2)诵读提示①把握韵脚,际、簪、意、未、气、泪,韵脚为入声,应读深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 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应注意把握。 (3)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本词作于淳熙元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议参官时。这时距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作者登上赏心亭看到的景物是鉴赏此词的切入点。 2教学难点①诗歌的内容、情感(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用了何种表现手法?)②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 用典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显著特色,特别是运用较多典故抒发情感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尤其是对典故的反用,更增加了理解诗词的难度。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层面的内容:作者登亭之后看到了什么景?做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学法:①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找出词中的景、事、情。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欣赏佳句,掌握鉴赏技巧(寓情于景、化用典故、拟人、比喻、双关等)采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方法来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读出诗词的趣味。 五说学情 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学生对辛弃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介绍。 针对诗词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诗词的能力,对诗歌鉴赏中常见的的借景抒情、双关、拟人、比喻等表达技巧有一定的积累,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词义、渗透解读诗词方面还存在问题。 2、学习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词的下片涉及到三个典故,晦涩难懂,学生不甚了解,老师要做简要介绍。诗词中体现的愤懑与无奈之情,需要教师点拨引领。 六、说教学过程: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说课人:郝挺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二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风波》,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的妙处。第三课时以定风波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今天注重就第三课时进行说明。 (二)教法学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由在于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定风波评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评课稿 谈《定风波》一课 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 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

不深入不透彻的。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而且学生又见到了苏轼不少其他的词句,知识面扩宽了,课堂也丰厚了。 如何使课堂流畅自然,循循善诱,逐步加深?在备课中,我做了多种设计,也做了多个否定。河蚌痛苦的眼泪孕育了闪亮的珍珠,苏轼一路坎坷一路歌,阅读苏轼中思路逐步清晰。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要说的是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说一下我的上课思路。 本课选自高教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即古文单元第22课。该词是东坡先生的代表作,更是豪放词的发轫之作,它渗透着东坡先生谪居黄州时独特的人生体验,体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就业班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三观初步形成但仍需引导;他们性格活泼,思想活跃,对苏轼及豪放词派有一定了解,对中华诗词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强,可塑性强。因此,学习该词,可谓是为学生提供了一道精神大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东坡先生,掌握怀古词的怀古伤今的写作方法,这是学习本课的两个基础。第二,能力目标,能够充满感情、收放自如的诵读该词,以读带赏,进行整体感悟;能够赏析该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情感目标,能够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以上几个目标中,有感情诵读,鉴赏语言,把握情感是教学重点,而情感的把握更是我们要突破的难点。生命教学观认为,师生要把课堂当做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当成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不应该是机械的、生硬的,我们既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更要让学生有深刻的生命感悟。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如下教法:1,设置课前任务,以任务促预习2,课上诵读,以诵读促欣赏,3,探究问题,以问题促思考。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通过任务做好课前准备,通过诵读领悟诗词之美,合作探究,思考问题,进行深入鉴赏。 教学过程分为五步,通过视频进行导入,通过诵读沉浸其中,通过语言分析风格,通过对比认识人物,通过问题把握情感,循序渐进进行学习。 下面是具体教学过程: 课堂开始,通过一段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给学生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带学生“穿越”时空,身临赤壁,回到那段惊心动魄的三国历史。 之后趁热打铁,反复诵读,让学生带着心中升腾的豪情,对该词进行整体领悟,为后面的鉴赏做好准备。 然后以问题引导,做进一步鉴赏。通过问题一赏析赤壁之景的波澜壮阔,感受语言的豪放特色。作者高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为我们构建了广阔的时空背景。又通过一句“故垒西边,人倒是”稍作收束,将我们的视线集中于周郎赤壁。然后又继续展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将赤壁的高险、江水的波涛汹涌、壮美展现给我们,豪气冲天,为后面即将出场的人物描绘了一幅如画江山。 下片,通过问题二分析人物,认识周郎。我们从小乔初嫁的美谈中,从他羽扇纶巾的装束中,从他谈笑间让几十万曹军灰飞烟灭的功绩中看到了周郎的风流儒雅,年少有为。 但是为何?在群雄并起的三国,苏轼唯独选择了周瑜?抛出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一段微课,对二人进行对比,进一步深化认识。 最后,结合收尾之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师生共同探讨一个问题,攻克难点。苏轼在与周瑜的对比中黯然失色,他讲人生如梦,到底是失落消沉?还是依旧乐观豁达?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讨论结束后,我们通过两个课前任务,让学生发言,老师进行总结。任务一,苏轼在谪居黄州时还有另外一首题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作品,试简要分析其思想感情。在这首词中,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打击,作者高咏“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雨过天晴的夕阳斜照,又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人生波澜,仕途坎坷,作者内心豪情不减,波澜不惊。任务二,作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写过一首小诗《自

《定风波》评课稿

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评王宝老师的课《定风波》 王彦芳 5月15日在高一18班听了王老师的《定风波》,很有启发。现谈谈我的收获: 一、不强迫灌输,自由地去寻找 苏格拉底曾说“把知识灌输到学生灵魂里去,就像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灌输破坏了学生对未知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恐惧,或者是对探究的冷漠。在考完上一节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默写后,王老师充分大胆地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了学生很充裕的时间自己去研读、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的感情。而王老师只给学生说了几个需要去考虑的角度:诗歌的字面意思、感情基调、表现手法、深层含义等。之后,叫了三位同学上来讲,而那三位同学风格不一,展现了不同的风采:一个是从诗歌整体的结构谈的;一个是感悟式地通过字面意思挖掘主人公写诗时的心情,点出了文中的“风雨”既是现实的风雨,也是指政治风雨,表现相当不俗;另一个从诗歌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点明了上阕的主旨句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下阕的主旨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作者的超凡脱俗。最后,王老师进行了总结。整节课大家都沉浸在古典诗词浓郁的研读氛围中,没有一个瞌睡的学生。

二、迷惑时,循循善诱的引导 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被动的接受,他们已经习惯了,当老师让他们自我探究时,他们就像无头苍蝇,此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而王老师很善于引导,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王老师有句很经典的话是“古诗文就像是古人经过各道工序烘焙干的茶叶,而我们的鉴赏就是要把这个茶叶泡开,让其芳香四溢,然后细细的品。”当谈到诗中的“风雨”即人生中不如意的境遇,而作者的态度是旷达的、洒脱的,王老师引用歌词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三、出错时,反面教材也可用 在考默写的过程中,上黑板的三位同学都有写错的字,“惊滔拍岸”写成了“惊涛拍案”,“羽扇纶巾”,写成了“羽扇伦巾”等。王老师强调最好按意思背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下面写的同学要同桌互改,用红笔订正,不会写的字要多写几遍。 四、执教时,春风化雨 最后要说的是王老师的教态,整节课王老师都是那么地精神饱满,语言抑扬顿挫很有张力,时而又慷慨激昂、激情澎湃让学生为之一振,笑意时时浮现在王老师的嘴角,很有亲和力,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解了学生的紧张感。 总之,这是一堂值得借鉴、值得回味的课。

最新《定风波》优秀公开课教案

精品文档 《定风波》 (总一课时) 【学习目标】 天 才 是 无 止 境 刻 苦 勤 奋 的 能 力 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 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自学指导】 提 前 预 习 会 让 你 效 率 更 高 1.典型字字音: 何妨( ) 吟啸( ) 蓑( ) 料峭( ) 萧瑟( ) 2.名句赏析: (1)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过程】 因 为 敢 于 行 动,所 以 登 上 了 更 高 处 一、引入: 1.导课 2.完成“自学指导” 二、初读感知,梳理词意 1.粗通大意:齐读小序和词,看看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以及苏轼在这件事情中是什么态度。 (引导学生在小序、正文以及注释中寻找答案,学会梳理内容和概括大意。) 点拨要点:这首词主要写苏轼一行人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后的感叹;苏轼没有躲雨,他认为风雨无妨(以“余独不觉”“莫听”“何妨徐行”等词语来印证)。 2.初识词人:自由诵读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简单说说词人给你的最初印象。 (引导学生粗略感知词人形象,可根据学生发言来梳理点拨,不必求全。) 三、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1.苏轼是怎样表达自己“独不觉”,即不愿躲雨的人生态度的?你认为哪些词语直接表达了这种态度?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作,把握提领性词语。) 点拨思路:如“莫听”“何妨”“谁怕”“竹杖”“芒鞋”“一蓑”。 (如“竹杖”等词既可见其闲庭信步的潇洒,也可由此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见其隐逸之意。) 2.苏轼为什么不躲雨?请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来谈谈。 (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点拨:可从如下角度作点拨或归纳 (1)此词作于到黄州第三年的春天。“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轼,已开始从愤懑和痛苦中跳脱出来。 (2)苏轼思想中融合了儒佛道。他崇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因而淡泊、遗忘、化解、隐逸等思想都会在逆境中生发。 (3)作为豪放派词宗,苏轼个性中蕴藏着乐观的因子。 (4)同时期的《赤壁赋》中已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等语,表现了一种顺应自然、物我两化的境界。 3.“雨”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班级: 姓名: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38套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38套 目录: 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兰亭集序》说课. 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再别康桥》说课稿. 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出辞气远鄙倍》说课稿. 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创造宣言》说课稿. 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劝学》说课稿. 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师说》说课稿. 1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1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1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故都的秋》说课稿. 1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1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1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1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1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滕王阁序》说课稿. 1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2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2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琵琶行》说课稿. 2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短歌行》说课稿. 2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祝福》说课稿. 2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窦娥冤》说课稿. 2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2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荷塘月色》说课稿. 2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蜀道难》说课稿. 2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谈中国诗》说课稿. 2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赤壁赋》说课稿. 3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长亭送别》说课稿. 3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阿房宫赋》说课稿. 3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陈情表》说课稿. 3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雨巷》说课稿. 3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雨霖铃》说课稿. 3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雷雨》说课稿. 3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鸿门宴》说课稿. 3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 3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定风波》说课稿 全文内容下载: 百度:星宿人才网 搜索: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