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cb承认作业标准书

pcb承认作业标准书

pcb承认作业标准书
pcb承认作业标准书

特殊工序作业指导书

特殊(热镀锌)工序作业指导书 1.镀前处理: 1.1.要求: 待镀件必须满足相关图纸镀前尺寸及形状要求。 1.2.方法及措施: 1.2.1.对照生产流程单,确认待镀件的品种、数量及质量,对不 合格品返回上道工序。 1.2.2.采用打磨、机加工、滚压、锉削等纺织清除待镀件多余部 分及毛刺; 对焊制件、锻制件和铸造件,清除焊渣、氧化层和型砂等,可 用抛丸机抛丸处理,时间视待镀件的大小、形状及需清除物的 程度而定,约在10~45分钟。 2.酸洗处理。 2.1要求: 待镀件必须清除金属腐蚀物(氧化物、硫化物、锈层)及泥灰杂质(油泥、灰尘)等,满足热镀锌状态。 2.2方法及措施 待镀件的搬运不得损坏其使用性能及改变其形状、尺寸。 用配制好的稀释盐酸溶液酸洗待镀件。 酸洗池内干净无杂物。要定期清除沉淀的氧化物和泥污; 待镀件的酸洗时间视产品状况及环境温度为约1-3小时,天冷时,可加专用助剂增强酸洗能力。

当镀件表面附有暗棕色铁盐,用手可轻轻擦掉时,酸洗恰到好处。酸洗后的待镀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除去残酸,或用流动的清水(中性)泡洗2~4小时。 酸洗后的乏酸掺入新酸后可继续使用,酸泥、杂物应已清除。乏酸在其铁盐含量达200~260克/升或PH值达时,乏酸作废,放入规定的池中待处理。 酸洗好的待镀件应加以检验,确认符合要求后,记录交接下道工序,对酸洗不当造成腐蚀过度及上道工序的加工缺陷的待镀件应及时检出,做好标识、记录,不得流入下道工序。 3.助熔剂 3.1要求 助熔剂基本上是一种使熔融金属能润湿固体基底金属的表面活 性剂。达到阻止锌液氧化,形成锌铁合金,促进机体与锌层的有机结合。 3.2方法及措施 助熔剂选用含量28~31%的盐酸(HCL),乏盐酸重新配制后可连续使用,待镀件在助熔剂中浸湿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以除去铁锈,显露机体本色为佳。 作为助熔剂的盐酸必须清洁,无泥污、杂物,盛酸槽应每天清洗。 4.烘干 4.1要求 待镀件在浸入锌液前必须烘干,以免爆炸伤人及影响镀锌质量。

制袋工序标准作业指导书

浙江阳阳包装有限公司 制袋工序标准作业指导书 1.目的 通过本手册的规范操作,以利生产效率提高,达到确保产品质量之目的。 2.职责 2.1作业领班,服从生产部的安排,接受生产计划,坚持工艺规程和安全操作现程的实施,配合现场管理 人员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 2.2员工要服从领班工作安排,遵章守纪,积极参加各项学习,培训和会议。 3.作业程序 生产计划下达→审核及工艺策划→生产准备→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首检、自检、抽检)→整理→成品入库→记录→交接班 3.2.1审核及工艺策划 a)作业领班接到派工单后,首先根据样袋(稿)对材质、结构、品名、规格、数量、交货时间、工艺要 求等项目进行逐一认真核对,看工艺操作是否可行(如发现样袋(稿)有错,或工艺无法执行时,应立即报告生产技术部或相关人员进行调整),要求是否满足,确认无误后再交与相关机台进行批量生产。 b)机台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工艺单进行生产,不得随意改动,当工艺单不具备生产条件时,应及时报告 领班,经生产总监批准后方可跳单生产,不得接受任何人口头通知及其他人员的指令。 3.2.2 生产准备 作业领班接到《生产安排单》后,根据实际情况和设备能力、人员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并明确各岗位人员,产品作业的具体要求。 a)生产前的检查 加热系统:由领班检查各段设定温度 封口部:领班清理热封刀、换热合布、硅胶垫、清除热封刀边缘脏污及粘附物。 由领班打开电源开关,开通相应加热区段,并保持温度相对恒定,按要求正确使用相应规格横封、纵封热封刀,且横封、纵封、底封必须两次受压热封,要保持热封横平,竖直,压力均匀,压纹清晰。 冷却系统:由领班检查冷却水是否接通,再检查冷却刀两边进水、出水管是否畅通(拔去冷却水管任意一边就能确认),如不流通,要想法疏通。因冷却是关键,它使袋子很快定型,不收缩、袋型平整。冷却刀要置于热封最近处,冷却刀压刀要在1.5~2kg/cm2范围,且要根据粗、细纹要求包热合布,使刀纹清晰,刀面无杂物。 冲孔系统:由领班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冲孔孔型(手提孔、打剪口(注意剪口方向、圆孔、针孔等)、规格,打开冲孔开关,检查动作、位置是否正常。 b)卫生 设备卫生(二机手负责):整机内外不能有卫生死角,无灰尘、油污、蜘蛛网、胶带,所有导辊保持清洁明亮,运转流畅,机台润滑部分必须定时加润滑油。 环境卫生(机台人员负责):按5S管理要求运行。 —整理:区分有用的和不用的物品,不用的东西清理掉。 —整顿:要用的东西依规定,定量地摆放整齐,明确标识,用时可轻易拿到。 —清扫:身边和周围环境需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垃圾,碎膜,纸屑等杂物. —清洁:将前3项制度化、规范化,维护无脏污状态。 —素养:通过前4项工作的长期保持和不断改进,员工的行为规范,素养提高。 c) 领料:由领班按下料单领用制袋用膜料

冲压模具设计书

冲压模具设计书班级

学号 同心圆垫片冲压模具设计 目录 一.冲压件 1.1.冲压件零件图 二.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2.1.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2.2.冲裁件的精度和粗糙度 2.3.确定工艺方案 三.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2.1.模具类型 2.2.操作及定位方式 2.3.卸料及出料方式 2.4.模架类型及精度 四.冲压模具工艺及计算

4.1.排样设计及条料宽度计算 4.2.设计冲裁压力及压力中心,初选压力机五.冲裁模间隙的分析及确定 5.1.冲裁模间隙的分析 5.2.冲裁模间隙的确定 六.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6.1.刃口尺寸的计算的基本原则 6.2.刃口尺寸的计算 6.2.1凸凹模的刃口尺寸计算 七.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7.1.工作零件设计及计算 7.2.模架及其与它零件的设计

一.冲压件 二.零件工艺性分析 2.1.零件工艺性分析 该零件只有冲孔落料两个工序,材料为15钢,强度极限为450MPa,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普通冲裁。该零件冲孔及落料的尺寸均满足冲裁要求

2.2.冲裁件的精度和粗糙度 按零件的尺寸公差查公差表得零件的冲裁精度不超过IT11,故冲孔的精度为IT11,落料的精度为IT12,均满足普通冲裁要求。 2.3.确定工艺方案 以上分析可得,有冲孔落料两道工序,结构简单,可采用两工位连续冲裁,可选择级进模或复合模。 三.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2.1.模具类型 复合模和级进模均只需要一副模具,但是复合模结构相对复杂,设计难度较大,而级进模的结构简单,更容易设计和制作,故选级进模。 2.2.操作及定位方式 该级进模可同时两工位连续冲裁,为提高工作效率,可选用自动送料。采用固定定位销和导料板定位 2.3.卸料及出料方式 为了实现快速卸料,采用弹性卸料,并采用下出料方式。在落料的同时,将零件顶出。 2.4.模架类型及精度 综合比较无导向模架,导板式模架,导柱式模架,该级进模更适合导柱式模架。该模架在模具冲孔落料时,有定位的作用,提高零件的精度,且导柱和导套也容易加工到较高精度。故选用导柱式模架,模架的尺寸根据凹模的尺寸选择标准的模架。 四.冲压模具工艺及计算

作业标准书

作 业 标 准 书 产品料号 三框 工 序 压铸-剥料-修批锋-抛进料口-精抛-素胚全检-电三价铬-全检-真空镀-全检 文件编号 JC-SOP-SC-087 产品名称 版次 A/0 成型参数及工序规范 工序图片说明 注意事项 模具温度(℃) 熔炉温度(℃) 喷嘴温度(℃) 130±30 440±20 450±20 喷嘴口径 射料时间(秒) 二次射料时间 13mm 0.7-1.2 -- 成型周期/秒 开模时间(秒) 喷雾时间(秒) 3.0±0.5s 手动喷雾 押出时间(秒) 冷却时间(秒) 射料速度 0.5-0.8s 3.0±0.5s 4-6转 射料压力(Kg/cm ) 锁模压力(Kg/cm ) 80-95kg 110±15kg 1、 确认模具装配OK ,模腔需干净无杂物,冷却水道通畅,喷嘴大小与 机台是否合适。模具编码为:JC-LW-38 (一模2穴)。 2、 确认压铸机使用正常。 3、 正确安装模具上机台,调试压铸机。 4、 调整压射参数,确认料温、模温与喷嘴温度OK 后进行首模生产。 5、 首件须品质及相关负责人确认OK 后方可生产。 6、 生产20-30模之间要加一次料。严格按照本产品制定之加料方式进行 加料。 7、 将放满产品之架车及时推至下一工序-----剥料。 1、 产品材料:3#锌合金。 2、 离型剂:水性锌合金专用离型剂。。 3、 产品外观要求无拉伤,气泡,水纹, 缺料,砂孔,变形,多料等。具体依据品质减压与合格标准书。 4、 加料方法:按产品规定循环添加,以 少量多次为原则。添加时需注意料温,不可低于400度。 5、 生产中异常应及时向上级汇报。 6、 注重环保,禁用六种有害物质。 仪器设备名称 数量 工、治具名称 数量 40T 锌压铸机 一台 钳子 一把 架台/手套 一张/一双 NO 修/制定日期 制作人 审 核 核 准 版本 制/修定内容 1 2014.02.20 张文定 A0 作业标准书 产品料号 三框 工 序 压铸-剥料-修批锋-抛进料口-精抛-素胚全检-电三价铬-全检-真空镀-全检 文件编号 JC-SOP-SC-087 产品名称 版次 A/0 工序规范 工序图片说明 注意事项 整模产品 130T 机台

模具设计书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City Colleg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设计题目:杯形件模具设计 指导教师:武燕 专业班级:汽车1204 姓名:周飞 学号:201240262 日期: 机电工程系制

目录 第1章零件分析 ----------------------------------------- 3 1.2 零件的加工工艺方案设计---------------------------- 4 1.3 冲孔工艺方案设计---------------------------------- 4 1.4 冲裁工艺力的计算---------------------------------- 4 第2章冲模零部件的选用、设计和计算---------------------- 5 2.1 计算凸、凹模的刃口尺寸---------------------------- 5 2.2初定各主要零件的外形尺寸: ------------------------ 5 2.3标准件的选用-------------------------------------- 6模具总装配图 -------------------------------------------- 7参考文献: ---------------------------------------------- 8

第1章 零件分析 拉深件冲孔; 材料:铝合金,t=0.5mm 1.1 工件工艺分析 该零件为带凸缘拉深台阶冲孔件,底部圆角R1mm ,满足底部圆角大于材料2倍厚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外形尺寸均为标注公差,普通拉深即可满足零件的精度要求。孔径形位公差01.0=?精度要求不高。 拉深工艺分析 计算毛坯直径 确定是否添加修编余量。根据工件的相对高度3.041/12/==d h 查表4-2取修编余量5.3=?r mm 。 毛坯直径: 222144.34rd H d d D -+=,其中391=d ,mm H 12=,mm d 422=,mm r 1=. 计算得到mm D 274.58=. 确定压边圈范围:t/D*100=0.85%.查表知需要用压边圈保证凸缘起皱。 1==d P R R 大于二倍厚度不用使用整形工具。 拉深次数计算

作业指导书标准格式

检修作业指导书 作业项目:给水泵 作业日期: 批准:XXX X年X月X日 审核:XXX X年X月X日 编制:XXX X年X月X日 2009-12-31修订2010-01-01实施 大唐XXXX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给水泵检修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1.1规范检修行为,确保给水泵修后达到原设计要求。 1.2本作业指导书为所有参加本项目的工作人员所共同遵循的质量保证程序。

2 范围 适用于上海水泵厂生产的FK5D32LI型水泵标准检修。 3 职责 3.1 工作负责人职责:组织得当、分工明确,对安全和质量负责,指定专人做好记录, 确保记录真实、准确。 3.2 监护人职责:按安规要求对检修工的安全进行监护。 3.3 其他工作人员职责:按安规要求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认真完成工作负责人布置的任务。 3.4 质检员职责:负责项目质量验收、签证。 4 人员资质及配备 4.1 专责检修工1名:具有从事水泵专业五年以上工作经验,通过厂部组织的安规考试及拥有检修上岗资格证,熟悉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具备较高的转动机械检修技能的资质或条件。 4.2 检修工3名:具有从事水泵专业三年以上工作经验,通过厂部组织的安规考试及拥有检修上岗资格证,了解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具备基本的转动机械检修技能的资质或条件。 4.3 其他:行车司机和起重工各1名,具有通过厂部组织的安规考试及拥有特种检修上岗资格证的资质或条件。 5 检修内容(或流程) 本给水泵的检修作业内容包括给水泵抽芯包及水泵本身的解体检修。 5.1 给水泵检修的准备工作。 5.2抽出芯包。 5.3芯包解体。 5.4检查、更新和修理及清洗各零部件。 5.5芯包组装。 5.6芯包回装。 5.7小汽轮机与给水泵找中心。 5.8靠背轮检查及装复。 5.9装复各连接管道及仪器仪表。 6 质量标准 6.1导叶紧固蝶形弹簧不变形、无裂纹、所有螺杆无裂纹,螺纹完好、套装松紧适度。 6.2齿轮联轴器齿面啮合均匀,无严重磨损,光洁平整无毛刺。联轴器喷油管清洁畅通。6.3泵壳表面光洁,无裂纹,无吹蚀,各密封面平整无沟槽。叶轮、导叶轮流道光滑,密封环处无严重磨损,叶轮两端面与轴线垂直,平面光洁平整,无吹蚀。泵轴表面光洁无吹蚀、裂纹、丝扣完好。 6.4轴承清洁、无锈垢杂质、轴瓦、推力瓦块合金无夹渣、气孔、凹坑、裂纹、脱胎。 6.5泵轴弯曲度及推力盘瓢偏≤0.02mm。转子小装测量:传动端密封轴套处、各级叶轮密封环处、平衡轴套处、自由端密封轴套处径向晃度均≤0.05mm。 6.6轴径的椭圆度和不柱度应小于0.02MM(要改为mm),轴的径向晃度应小于0.03 mm,轴的弯曲度不大于0.02MM。 6.7叶轮和挡套等套装件的内径与轴的配合间隔,一般为0.03∽0.05MM,最好在0.03MM 以内。

模具设计制作合同协议书范本 标准版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 地址: 受托方:(以下简称“乙方”) 地址: 本着友好合作、深化发展的原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设计制作产品模具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委托事项 甲方委托乙方设计制作产品模具,包括图纸设计到模具制作的全过程。 二、双方权利义务 甲方权利义务: (1)有权对乙方提出的设计提出修改意见,以符合甲方质量标准和验收标准; (2)模具设计及试模样件确认后,模具产品与设计不一致,甲方有权拒收; (3)模具设计及样品确认后,制作期间,甲方如有要求修改,需与乙方协商确定; (4)按时给付模具设计制作费用; (5)承担保密义务 (6)甲方不得与第三方合作使用乙方提供的模具设计图生产相关模具。 乙方权利义务: (1)有权要求甲方提供明确的设计及制作标准要求; (2)按照甲方提供的要求设计制作模具,并对因此知悉的甲方商业秘密等承担保密义务;(3)按约定期限提供设计图及模具样本供甲方验收; (4)对模具设计图及制作成品承担保密义务; (5)乙方转委托第三方制作模具的,需书面说明情况,并保证该第三方承担保密义务;如因该第三方违反保密义务约定造成甲方损失,乙方需承担赔偿责任。

三、模具设计制作费用及支付方式 模具设计制造费元。合同签订之日起日内,甲方向乙方支付定金元;模具制作完成后乙方交付甲方样品并验收合格后日内付款,已支付的定金转为货款的一部分,乙方收到全部款项后日内完成模具交付。 四、模具设计及制作周期 模具设计制造周期为甲方支付乙方定金之日起50日内完成设计及制作工作。 五、模具验收 双方结合试模样件和产品的验收标准确认验收模具,乙方需到甲方经营地组织验收。 六、知识产权及保密义务 (1)履行本合同所完成的研究开发成果的专利权归甲方所有。 (2)乙方的研究成果未经甲方同意不得许可第三人使用。 (3)乙方在此基础上后续研发的专利权也应归甲方所有。 (4)甲乙双方均需对模具设计及制作中相关信息、图纸及技术资料承担保密义务,未经双方书面同意不得透露给第三方,因一方违反该约定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 七、违约责任 一方违反本合同约定造成对方经济损失的,承担赔偿责任,并承担合同金额5%的违约责任。 八、争议解决 甲乙双方因合同履行发生争议,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九、其他 本合同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确定。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签字盖章后生效。

作业指导书格式、内容要求

作业指导书的格式及内容要求 一、作业指导书的结构 1、审批意见页; 2、封面; 3、目录; 4、编制依据; 5、工程概况及工程量; 6、作业前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应做准备; 7、劳动力配置及职责权限; 8、机械及工器具的配备;9、作业程序、方法和内容;10、作业过程中质量控制点、质量标准、检查验收和质量保证措施;11、作业的安全要求、危险源识别与控制、安全保证措施;12、环境因素辩识与控制措施环境保护;13、作业进度计划和保证措施;14、节能降耗;15、各种记录表样。 二、作业指导书的格式及内容 1、审批页 2、封面

3、目录各章节应编写页码。 4、编制依据 内容包括:与本作业项目有关的图纸资料;招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合同;已签约的与工程有关的协议;本公司的《一体化管理手册》和《一体化管理程序文件》;相关的现行标准、规程、规范。 5、工程概况及工程量 主要应对本作业项目的工程范围、施工特点、主要结构和工程量进行准确说明。 6、作业前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应做准备 作业前应从人、机、料、法、环等几个方面作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

要求应具体、可行。 7、劳动力配置及职责权限 1)对特种作业人员的资格要求; 2)对施工人员的基本要求。 3)劳动力配置及职责权限,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利于保证每个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质量。 8、机械及工器具的配备 1)机械配备 2)仪器、仪表、量具配备 3)三大工具配备 4)手工具配备 9、作业程序、方法和内容 作业项目每道工序的施工程序、方法应详细说明,且具有可操作性,真正能够指导施工。 10、作业过程中质量控制点、质量标准、检查验收和质量保证措施 对作业项目中施工难点或重要结构、工艺单独提出,作为重点控制对象

冲压模具使用及维修保养作业指导书最新参考版

1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使冲压工装得到安全正确的使用和精心维护,确保冲压零件质量,提高冲压生产效率,延长模具寿命,以达到完好的技术状态和环保要求。特制定以下《模具使用及维修保养规范》 2职责 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工艺文件,严肃工艺纪律,规范操作,维护保养设备,完善原始记录。3作业程序 3.1冲压模具的使用规范 3.1.1整理工作场地及检查《设备点检记录》: 从压力机工作台上,将与工作无关的物件与工具清理干净,查看《设备点检记录》,有无未解决的问题。 3.1.2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 首先确保设备的运转正常。 3.1.3认真阅读《冲压操作指导书》 3.1.4压板、调节螺钉及压板螺钉使用规范: a)检查压板、调节螺钉及压板螺钉是否有损伤; b)模具长度大于1.5米的使用相应冲床配套的压板不少于6套,模具长度不大于1.5 米的使用相应冲床配套的压板不少于4套; c)尽量使用压板槽固定模具。 3.1.5模具安装: a)确认模具安装前的高度; b)调整压力机闭合高度大于模具安装前的高度10mm c)将上下模板安装面擦拭干净; d)将模具放置在工作台上,(带气顶杆的模具安装时,首先按相应工艺要求装入气顶杆),调整压力机滑块,使之与模具上模板安装面贴合,若是双动模具先安装凸模再安装压料 圈,用相应压板、压板螺丝、垫块拧紧固定好; e)将压力机滑块开至上死点,检查上、下冲模是否清洁,有无毛刺,刃口处有无裂纹、凹痕或伤痕等,模具导柱涂油润滑; f)开动机床将上下模导正后,将模具下模板安装板固定好。 3.1.6冲压件生产调试 a)准备好工作时所需的工具、夹具等; b)调整模具高度,放入料片,进行试冲,参考作业指导书并由检验确认合格; c)压力机重新启动、模具修理后及压缩空气压力改变后均要重复以上操作。

冲压模具设计书

冲压模具设计书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心圆垫片冲压模具设计 目录 一.冲压件 1.1.冲压件零件图 二.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2.1.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2.2.冲裁件的精度和粗糙度 2.3.确定工艺方案 三.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2.1.模具类型 2.2.操作及定位方式 2.3.卸料及出料方式 2.4.模架类型及精度 四.冲压模具工艺及计算 4.1.排样设计及条料宽度计算 4.2.设计冲裁压力及压力中心,初选压力机 五.冲裁模间隙的分析及确定 5.1.冲裁模间隙的分析 5.2.冲裁模间隙的确定 六.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

6.1.刃口尺寸的计算的基本原则6.2.刃口尺寸的计算 6.2.1凸凹模的刃口尺寸计算七.主要零部件的设计 7.1.工作零件设计及计算 7.2.模架及其与它零件的设计

一.冲压件 二.零件工艺性分析 2.1.零件工艺性分析 该零件只有冲孔落料两个工序,材料为15钢,强度极限为450MPa,具有良好的冲压性能,适合普通冲裁。该零件冲孔及落料的尺寸均满足冲裁要求 2.2.冲裁件的精度和粗糙度 按零件的尺寸公差查公差表得零件的冲裁精度不超过IT11,故冲孔的精度为IT11,落料的精度为IT12,均满足普通冲裁要求。 2.3.确定工艺方案 以上分析可得,有冲孔落料两道工序,结构简单,可采用两工位连续冲裁,可选择级进模或复合模。 三.冲压模具总体结构设计 2.1.模具类型 复合模和级进模均只需要一副模具,但是复合模结构相对复杂,设计难度较大,而级进模的结构简单,更容易设计和制作,故选级进模。

2.2.操作及定位方式 该级进模可同时两工位连续冲裁,为提高工作效率,可选用自动送料。采用固定定位销和导料板定位 2.3.卸料及出料方式 为了实现快速卸料,采用弹性卸料,并采用下出料方式。在落料的同时,将零件顶出。 2.4.模架类型及精度 综合比较无导向模架,导板式模架,导柱式模架,该级进模更适合导柱式模架。该模架在模具冲孔落料时,有定位的作用,提高零件的精度,且导柱和导套也容易加工到较高精度。故选用导柱式模架,模架的尺寸根据凹模的尺寸选择标准的模架。 四.冲压模具工艺及计算 4.1.排样设计及条料宽度计算 该零件采用有废料排样,采用直排方式,该排样方式使模具刃口受力均匀,模具寿命高。而且零件较为齐整,操作方便、安全。 搭边值计算:查阅表2-5,可得当材料厚度t=2,工作间a=1.2mm,侧面a=1.5mm 1

钣金车间冲压作业指导书

钣金车间冲压作业指导书 1.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了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保证产品质量,特制订本作业指导书,以规范 作业程序。本作业指导书规定只准许经过公司培训的人才能使用冲压机械。 2.作业程序 2.1 作业前的准备 2.1.1 看懂图纸要加工的内容,选用正确的模具。 2.1.2 开机前,对滑轨、离合器、转动轴处进行加油润滑。 2.2 装模、试模 2.2.1 装模前,要弄清楚本模具所需工作压力是否小于被装冲床的工作压力,严禁超负荷运 转,以免损坏冲床,但也不能不考虑功率消耗,一般取机床额定压力的85%左右,还要 清楚模具的闭合高度必须小于冲床的最大闭合高度,小于最小闭合高度时要加装垫板;

其次要知道模具的模柄与冲头孔径是否相符;以上三者有不符之一的就要调换冲床。 2.2.2 用推车把模具推到工作机旁,开始清理冲床周围工作环境并清洁工作台面。 2.2.3 开启电机,让冲床空转几下,听听工作声音是否正常,并试一下离合器,操纵杆、刹 车等控制部位是否运转正常。 2.2.4 关闭电机,把上下闭合的模具放到工作台面上。 2.2.5 松开连杆上的锁紧螺母和紧定螺钉,适当调整滑块高度后,再松开滑块上的上模柄锁 紧螺母。 2.2.6 当上模上平面与滑块下平面贴紧无缝后锁紧模柄螺母,调整滑块螺母,让上模向上稍 稍抬起,但不得使上、下模脱开,用扳手把下模向内轻打后,稍稍固定下模。 2.2.7 用撬杠或用手转动大飞轮带动滑块作几次空行程转动,目测后用纸试冲,看模具的周 边间隙是否均匀,不均时调整下模,直到均匀为止。 2.2.8 调整好行程后,固定锁紧螺母和紧定螺钉。2.2.9 再次锁紧下模,开启电机进行试冲。

制袋工序作业标准书

三元责任有限公司 制袋工序标准作业指导书 1.目的 通过本手册的规范操作,以利生产效率提高,达到确保产品质量之目的。 2.职责 2.1作业班长,服从生产部的安排,接受生产计划,坚持工艺规程和安全操作现程的实施, 配合现场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积极措施。 2.2员工要服从班长工作安排,遵章守纪,积极参加各项学习,培训和会议。 3.作业程序 生产计划下达→审核及工艺策划→生产准备→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首检、自检、抽检)→整理→成品入库→记录→交接班 3.2.1审核及工艺策划 a)作业班长接到派工单后,首先根据样袋(稿)对材质、结构、品名、规格、数量、交货 时间、工艺要求等项目进行逐一认真核对,看工艺操作是否可行(如发现样袋(稿)有错,或工艺无法执行时,应立即报告生产技术部或相关人员进行调整),要求是否满足,确认无误后再交与相关机台机长进行批量生产。 b)机台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施工单顺序进行生产,不得随意改动,当施工单产品不具备生 产条件时,应及时报告班长,经生产部主管批准后方可跳单生产,不得接受任何人口头通知及其他人员的指令。 3.2.2 生产准备 作业班长接到《生产计划施工单》后,根据实际情况和设备能力、人员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并明确各岗位人员,产品作业的具体要求。 a)生产前的检查 加热系统:由机长检查各段设定温度 封口部:由二机手清理热封刀、换热合布、硅胶垫、清除热封刀边缘脏污及粘附物。 由机长打开电源开关,开通相应加热区段,并保持温度相对恒定,按要求正确使用相应规格横封、纵封热封刀,且横封、纵封、底封必须两次受压热封,要保持热封横平,竖直,压力均匀,压纹清晰。 冷却系统:由二机手检查冷却水是否接通,再检查冷却刀两边进水、出水管是否畅通(拔去冷却水管任意一边就能确认),如不流通,要想法疏通。因冷却是关键,它使袋子很快定型,不收缩、袋型平整。冷却刀要置于热封最近处,冷却刀压刀要在 1.5~2kg/cm2范围,且要根据粗、细纹要求包热合布,使刀纹清晰,刀面无杂物。 冲孔系统:由机长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冲孔孔型(手提孔、打剪口(注意剪口方向、圆孔、针孔等)、规格,打开冲孔开关,检查动作、位置是否正常。 b)卫生 设备卫生(二机手负责):整机内外不能有卫生死角,无灰尘、油污、蜘蛛网、胶带,所有导辊保持清洁明亮,运转流畅,机台润滑部分必须定时加润滑油。 环境卫生(辅工负责):按5S管理要求运行。

模具设计技术要求

级进模设计要求 1、用该模具所冲出的零件应该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2、优化排样设计,使材料材料的利用率尽可能高; 3、强度和刚性较差的小冲裁凸模必须有护套加导向; 4、镶块、凸模安装方便,正确可靠,冲裁凸模修模后,高度调节要方便; 5、单边冲裁凸模,尽可能加导向部分;单侧弯曲时,模具上要有防止材料流动的对策; 6、间隙的均匀程度要到达70%以上; 7、模具安装平稳性好,调整方便,工作安全;模具结构应便于制造与维修; 8、压力中心偏移量不能超过凹模1/6; 9、各工作系统坚固可靠,活动部分灵活平稳,动作互相协调。定位起止正确,卸料板、顶块不倾斜,有足够的卸料、顶出件力,卸料安全可靠。进料、定料、出件、清理废料畅通、方便,没有废料上浮、漏料孔堵塞、叠件现象。保证稳定正常工作; 10、上模座沿导柱上、下移动平稳、无滞住现象。 11、级进模用四角滚珠导柱导套钢模,弹性卸料,小凸模用护套,卸料板用小导柱导套导向,凹模做成分段拼合或组合式,冲裁凸模修模后,高度要能调节,前后工位排废料、出工件方案合理,毛坯定位准确可靠,送料方便无阻碍,废料切断后回收。 工作量:图纸(1:1),装配图1张0号图纸;零件图,凸模、凹模、护套,其他工作零件必须画,其次按卸料板、凸模固定板、凹模固定板等顺序,画够2张以上0号图纸。说明书:要求30页以上。图纸和说明书质量按学校要求做。 冲压件要求(大批量生产) 一、零件附加说明 零件的形状和要求见附图,尺寸从图纸上量取 二、合格的制件应满足的要求 1.尺寸、形状符合图纸要求; 2.冲裁断面不允许有夹层,毛刺最好在一面、毛刺高度小于10%t; 3. 冲压件平整、形状无明显翘曲、畸形、扭曲、歪斜等形状缺陷; 4. 光面的均匀程度要求大于70%; 5. 搭接口不能出现错位、不平直、毛刺现象; 6. 成形部分平整、光滑,无起皱、裂纹、显著变薄、明显的刮痕现象; 7. 制件必须不能被模具的伤痕、划痕、表面块陷所影响; 8.保证制件质量稳定。

产品技术部冲压工艺室-作业指导书

2. 冲压工艺设计室操作规范 2.1工艺设计正常设计流程 2.1.1按项目管理室的项目启动通知进行新项目的工艺设计工作,项目组应提供产品数模,制件清单,经用户确认的工序内容及工序数量,冲压线布局及压床规格,用户在材料,冲压工艺,模具结构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以及其他与工艺设计相关的技术文件,如CAE分析所需要的材料参数等。 2.1.2产品数模的工艺性评审。 2.1.3按产品工艺性评审结果及与用户的沟通情况进行工艺概念设计。 2.1.4通过CAE分析软件对工艺概念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 2.1.5按CAE的模拟分析结果及相关人员的工艺评审对概念工艺进行更改优化,重复进行步骤4及步骤5,直至相关人员确认该工艺方案。 2.1.6用户会签 2.1.7根据会签评审结果及用户要求进行工艺方案更改。 2.1.8将更改后的工艺方案发布至结构设计室。 2.1.9完善各序的工艺细节,根据结构设计员的申请进行局部工艺内容的调整。 2.1.10输出正式数据:3D-DL,2D-DL,孔位数据表,CAE模拟分析报告。 2.2加工数模正常设计流程

2.2.1按生产计划铸件实际出图信息启动加工数模设计过程。 2.2.2依据DL工序模型及模具结构构建数控编程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如曲面,轮廓,间隙,料厚,区域,保护面等。 2.2.3按生产计划正式图实际出图信息启动完善加工数模过程,如件号,加工区域,加工工艺等。 2.2.4输出正式数据。 2.3 修改流程 2.3.1 DL设计员依据项目负责人发出设计变更指导书启动修改流程。 2.3.2从服务器下载与设计变更指导书相关的数据进行修改。 2.3.3输出修改后的DL正式数据。 2.3.4加工数模设计员依据设计变更指导书及修改后的DL工序模型对相应的加工数模进行修改。 2.3.5输出修改后的加工数模正式数据。 2.3.6对于模具结构更改工作量相对较小的设计变更由DL组自行完成,输出更改的结构数据后将结构更改说明文件及设计变更指导书传递至部内输出部门. 2.3.7对于结构更改工作量相对较大的设计变更由加工数模设计员将设计变更指导书传递回项目负责人,由其安排结构设计室进行更改。

模具设计说明书

目录 一,课程设计目的 二,设计内容 三,塑件的工艺分析(1)塑件成型工艺分析(2)材料的成型特征(3)工艺计算和设计 四,模具成型零部件的设计(1)凹模(2)型芯(3)顶出圈 五,浇注系统的设计(1)主流道(2)冷料井(3)分流道(4)浇口 六,分型面的选择与排气系统的设计(1)型面的选择(2)排气槽的设计 七,合模导向机构的设计 八,脱模机构的设计 九,温度调控系统的设计(1)加热系统(2)冷却系统 十,模具安装与调试 十一,设计心得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高分子材料成型模具的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掌握工程设计技巧,提高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模具设计工作奠定基 础。同时巩固和强化所掌握的知识,培养塑料模具涉及的基础能力。 二,设计内容 球柄注塑模具,此模具为单分型注射模和点浇口的典型模具结构,设计的模具为一模四腔,由定 模板,导套,推出版,成型套,导柱,动模垫板,顶出套管,型芯,型芯压板,动模底板,内六角螺钉,后顶板,前顶板,脚条,顶杆,动模板,拉料杆,浇口套,定位圈构成。分型面设置在推出板和 定模板之间,由于制品的一段的形状为球形,有一部分在定模板上,一部分在推出板上,再设计分型 面时,有利于脱模。定模板,推出板,动模板,成型套,型芯,顶出套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成型腔。 在开模时,定模板与动模板分开,由于拉料杆与型芯和制品之间有一定的摩擦力,使制品预留到里面 的物料离开钉木板和主流道,由顶板继续向前推进,推动推出管,顶杆顶着推出板、套管和推出板同 时作用在制品上,将制品推出,再利用制品自身的重力,达到脱模的目的。模具动作原理:模具装在注 射机上----注射保压----冷却----开模----推出制品----合模进行第二次注射。 三,塑件工艺分析 (1)塑件成型分析 该塑件的结构性对复杂,孔的深度较深,在保证孔的形状是给模具的加工带来很大的难度,空心球柄的注塑材料采用了HDPE,由于塑件内部有加强筋,导致塑件的壁厚不均匀,在注塑过程中,会因为壁厚的不均匀使产品的收缩不一致,会造成塑件的尺寸稳定性达不到要求,因此必须通过有效地模具控温系统,控制其冷却过程,来达到 控制收缩率的目的,因此模具内部的控温系统将会给模具的加工带来不便。 (2)材料成型能特性 采用的为高密度聚乙烯,收缩率为2%----5%,分子结构组成主要为线性结构,密度为 0.941—0.965g/㎡,结晶度达80%---90%,使用温度在60℃以下,熔点120---130℃,吸水性差, 几乎不吸水,加工前不必干燥,耐化学性能好。 (3)工艺计算和设计 1、注射量计算:涉及到选择注射机的规格型号,一般应先进行计算。对于形状复杂不规则的制品,可以利用Pro/E,的“分析/模塑分析/模塑质量属性”来计算质量。或者采用估算估计塑料的用量,及保证足够的塑料用量为原则。 2、浇注系统设计计算:这是设计注射模的第一步,只有完成注系统的设计后才能估算型腔压力、

外包装工序作业指导书

外包装工序作业指导书 1、目的 规范外包装工序的操作,确保装箱后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外包车间所有工作和要求。 3、职责 3.1负责外包间产品的生产任务。 3.2负责装箱后成品的质量达到标准质量要求。 3.3负责打包机、收缩膜机的使用、清洗、维护和保养。 3.4负责本岗位的安全文明作业和环境卫生等。 4、工艺流程 计划分工→领取半成品→ 证→封箱→打包→注明品种→入库 5、关键控制点 5.1外包间温度不高于26℃,湿度不高于60%。 5.2每箱产品须经质检员检验合格放入合格证后方可封箱入库。 5.3装袋(盒)、装箱过程中每种品种随机抽取检查2次/小时。 6、作业程序 6.1准备工作 6.1.1进入外包车间必须洗手消毒并严格穿戴工作服。保持地面卫生整洁,物体摆放整齐,台面随时保持整洁,所有原料半成品不允许直接接触地面。 6.1.2领料:根据生产计划和生产主管安排分组班长领取相应的包装袋或盒。 6.1.3清理消毒:首先将操作台面、封口机、封塑机表面残留的杂质清理干净,然后用消毒毛巾把台面擦拭一遍。 6.2调试机器 6.2.1每天开工提前半小时开启电源,调好封口机加热温度、机器运转速度,加热温度一般控制在150—220℃。 6.2.2调试好封口机待温度达到预设范围后先试封几个根据情况在具体调试温度和速度。

6.2.3需要打印日期的包装袋先调换好当天日期预热后试打印几个检查日期有误错误、位置颠倒或放倒的等。 6.2.4需要封塑的包装盒操作工应提前20分钟调试封塑机保证封塑机能够正常运转。6.3装盒、袋过程及注意事项 6.3.1装盒中途应注意观察包装袋,有无脏袋、滥袋、封口不严、白边、印刷问题、歪包斜包、长短包、空包等。如发现上述问题应及时挑拣出放到相应塑料箱中,并及时通知内包间操作工采取相应的措施。 6.3.2在装盒过程中清楚自己所装产品的包数,不要少包影响产品质量,装完一箱后要及时清理台面上的粉末避免将粉末带进包装盒中。 6.3.3装好的盒子根据检验标准或客户需要统一贴标签,贴标签时操作人员应注意检查日期是否清晰可见,是否有歧义等。 6.3.4贴好标的盒子跟据检验标准或客户需要进行封塑,在封塑之前再次检查标签或日期,并将盒外表用干毛巾擦拭干净。 6.3.5封塑标准依据《产品检验标准》执行。 6.3.6需装袋的产品进行对应装袋,确保所装产品的数量符合标准要求。 6.3.7装袋过程中检查有无滥袋、封口不严、夹料等现象如发现上述问题应及时挑拣出放到相应塑料箱中,并及时通知内包间操作工采取相应的措施。 6.3.8包装袋、盒的质量标准依据《原理检验标准》执行。 6.4封塑、封口、装箱、打包过程及注意事项 6.4.1封塑过程中注意切刀处的安全,手不要往里面放。封好的盒注意检查有无起皱、滥、气泡等,如有挑拣出调试机器再次封塑直至合格为止。 6.4.2封口过程中应注意封口机的温度是否达到预设温度,若达不到应停机等待或降慢封口机速度。每封10包应抽检一次检查是否有炸开。 6.4.3封箱之前要确保数量达到规定数量且正面朝上,待质检员放入合格证后方可封箱。封好箱后将防伪码统一贴在外箱的右上角。 6.4.4打好的包带应紧一些这样在装运过程中不容易散箱。外箱注明品种规格等。 6.5卫生 6.5.1每天上下班对机器、台面各清理一次,应先用抹布擦去余料浮灰,再用消毒毛巾擦拭,做到机见本色。 6.5.2每周六下班前对机器、台面、地面进行彻底清理,对死角内的存料余灰进行清理,

模具设计规范标准规范标准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1、目的: 确保模具设计规范化,统一化.能将设计意图正确的传达给制造部门?避免或减少失误。 2、范围: 工程部设计组接收工程部产品组转交的图文件、样品等资料到图纸发行为止之阶段均属之。 3、权责: 3.1工程部设计组:负责模具开发设计及设计变更、2D/3D产品图面设计、3D建模、设计模 具的组立图、3D拆模与拆电极、绘制零件图. 3.2现场加工各组:加工各组的组长,在加工前需先审视加工图,若发现与原先检讨的不符合或有误,甚至不合理,需立即反应工程部检讨查核后,方可继续加工。 4、名词释义: 无 5、作图环境标准: 5.1文字标准 5.1.1字体。数字及英文使用“ Arial ”字体,中文使用“标楷体”。 5.1.2文字大小。为了使整套图面文字视觉效果一致,在标准图框(即1:1图框,A4为297*210)中,设定字高为3.0,宽0.85。 5.2图面标准 5.2.1图框:为了便于查阅,装订,保存,图框统一标准如下: A0图框:841*1189 横印(附件 一) A1图框:594*841 横印(附件 二) A2图框:420*594 横印(附件 三) A3图框:420*297 横印(附件 四) A4图框:297*210 直印(附件 五) 5.2.2 图面要求 5.2.2.1零件图面按照其在模具当中的位置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 5.2.2.2尺寸标注方式。除了圆以外,所有模板、模仁之尺寸均采用坐标标注方式

5.2.2.3 视图投影关系:第三视角法。 5.2.3图档版本

版本编号采用大写字母“ A”加上一位数字序号,数字序号按照图文件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例如A1、A2、A3等。 524图层与线型:为了便于图形与尺寸的识别,图层与线型统一标准如下:

包胶模具设计及制作要求

包胶模具设计及制作要 求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包胶(二次注塑)模具设计及加工要求 包胶模具是否合格,模具结构设计及制作加工时的FIT模过程非常重要,所有参与设计及制作加工工序的人员必须记住,包胶后的产品效果最佳状态就应该像双色模具注塑出来的效果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包胶模具FIT模效果,就应该是当成制作双色模具完全一样,每一道加工工序都可能影响最后的FIT模,任何的加工结果都会与模具进度及产品质量息息相关。 (一)设计要求 1)由于包胶模具分型面接触位置比较小,模胚上面必须加平衡块。 2)包胶模具设计时一般采用标准小水口模胚,二次注塑时一射胶件尽量摆 放在前模。 3)包胶模具的软胶胶位厚度最好在至之间(最好左右),否则需要检察产品 图纸时建议客户修改配合,胶位薄过,走胶会比较困难,胶位厚过,生 产时软胶容易缩水。 4)包胶模具入水非常重要,入水点必须充分考虑走胶的平衡,入水点大小 必须可以调节,大块区域软胶入水点不能大过ф,小块区域软胶位置入 水点不能大过ф,为了保障走水平衡,建议制作入水点全部先做到小于 ф,便于第一次试模时在注塑机上面调整,包胶模具二次注塑胶料是软 胶的产品,模具唧嘴小端不可大于ф,否则生产时容易唧嘴粘模,大端 不能大于ф6mm,否则唧嘴由于冷却不够容易短水口,为了防止流道粘

模,流道设计尽量采用U型,流道单边斜度用15゜接顺R,流道及小水口大端不能大于6mm,水口扣针必须按公司的标准加工。 5)包胶模具顶出结构必须考虑顶出的平衡,否则软胶顶出之后容易变形, 不能直接平衡顶出的产品,设计结构的时候需要考虑缩呵来改善顶出平衡问题。 6)为了保障包胶注塑后顶出的胶件外观合格,设计的顶出装置必须是镶 ABS或者亚加力的硬胶块。 包胶(二次注塑)模具设计及加工要求 7)如果包胶模具结构有行位封胶,行位尽量设计在前模,原因是前模行位 方便FIT模。 8)为了保障封胶止口的强度,二次注塑材料是软胶的产品,封胶止口宽度 尽量不能小于,二次注塑材料是硬胶的产品,封胶止口宽度尽量不要小于至,否则,需要建议客户修改产品来配合。 9)包胶模具通常二次注塑的射胶量比较小,很多时候二次注塑材料是软 胶,为了保障包胶产品的外观合格,因此模具设计时必须尽量选择型号小的注塑机。为了尽量配合小型号的注塑机,模具设计时必须尽量考虑

五金冲压件检验作业指导书

五金冲压件检验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了在对五金冲压件进行外观检查时提供客观依据,使全公司的外观判定标准得到统一,同时缩小与物料供应商之间的判定误差。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五金冲压件的外观判断。 3.参考资料 标准参照GB/T6739-1966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4.外观面的定义 A面:处于成品的前面和上面;LOGO位置 B面:处于成品的侧面和背面 C面:处于成品的底部 D面:处于成品的内部,不拆机的情况下无法看到。 5.涉及到的缺陷定义 4.1 点(含杂质):具有点的形状,测量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其尺寸 4.2 披锋:在五金件冲压的背面边缘的线性凸起 (模具磨损越严重则披锋越大) 4.3 压伤:冲压模具有伤痕或模具内有金属碎屑在冲压时在工件上留下的痕迹。 4.4气泡:表面进行喷油或喷粉时隔离区的气体使表面产生圆形的突起

4.5变形:制造或运输等过程中有外力强加于工件引起的形状改变 4.6生锈:五金件表面未经防锈处理,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致使金属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4.7起泡:五金件表面除锈处理不彻底就进行喷油或喷粉等的后处理,时间稍长后表面产生的泡装缺陷 4.8断印:印刷中由于杂质或其它原因造成印刷字体中的白点等情况。 4.9漏印:印刷内容缺划或缺角或字体断印缺陷大于2mm,也被认为有漏印。 4.10色差:指实际部品颜色与承认样品颜色或色号比对超出允收值。 4.11同色点: 指颜色与部品颜色相接近的点;反之为异色点。 4.12缝隙:除了设计时规定的缝隙外,由两部组件装配造成的缝隙 4.13段差:装配后两个面之间高低的相差尺寸 4.14磨花:无深度的表面擦伤或痕迹 (通常为手工操作时造成) 4.15划伤:硬物或锐器造成零件表面的深度线性伤痕 (通常为手工操作时造成) 4.16不可见:指瑕疵直径<0.03mm为不可见 4.17碰伤:产品表面或边缘遭硬物撞击而产生的痕迹 4.18油斑:附着在对象表面的油性液体 4.19漏喷:应喷漆之产品表面部份因异常原因而导致油漆没有喷到露出底材之现象 4.20毛屑:分布在喷漆件表面的线型杂质 4.21开裂:由于受到较强的外力致使产品裂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