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选读教案资料

《庄子》选读教案资料

《庄子》选读教案资料
《庄子》选读教案资料

《庄子》选读

第六课时《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三、《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再别康桥教案

【学习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⑴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⑵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1课《无端崖之辞》优秀教案(4页)

《庄子》无端崖之辞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1、3、7则,疏通文言,积累重点字词。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3、掌握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技巧。 导入: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处穷闾厄巷,却能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乐在其中。 他的世界总是那么扑朔迷离,《逍遥游》中“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秋水》中沾沾自喜,欣然向若的河伯。确实一位神人!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看似荒诞,不着边际,虚无夸张的话。这也就是咱们这课为什么被称之为“无端崖之辞”。(解题) 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中却蕴含有大智慧。那么,庄子的大智慧中,到底包含着他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的智慧吧! (教学目标出示) 任务一:研读第7则寓言“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二)结合课下注释及《全品》疏通文意,注意划线的字词。 (三)讨论:鹓鶵和鸱各有什么特点?请从原文找出依据并划线。庄子借这个寓言想说明什么? 鹓鶵非练实不食,腐鼠这样的东西它是不屑于吃的;鸱却拿腐鼠当作宝贝,还担心别人来抢夺。庄子用鹓鶵和鸱来比自己和惠子,表明自己不为世俗功名所累,向往自由,志趣高洁的情怀。 鹓鶵: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境界高远)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志向高洁)——庄子 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目光短浅、以己度人、以卑陋,轻贱之物为珍)——惠子 (四)庄子之于惠子似乎总是那么高高在上,其实我们上节课在了解庄子其人的时候也给大家讲过庄子和惠子论辩的小故事。 濠梁之辩,鼓盆而歌 正是有了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质问,才有了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正是有了惠子说“尊夫人不幸去世,你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才有了庄子人之生死像四季轮回一样自然的论辩。 可以说正是惠子的质问擦出了庄子思想的火花,虽然二人政见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任务二:研读第1则寓言“庄子送葬”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范本 我说,同学们,这里要讲一点文学史了。中国的诗歌,不是诗就是词或者是小曲什么的,一般比较短小,长的也有,但不是很多。格式比较固定,写起来入场就行了。但到了近代,中国人开始借鉴西方人的诗歌,写起了所谓的新诗了,常常写得很长很长。有学生笑。先是晚清人在诗歌用新词,后来到了五四前后,终于有“我们的朋友”胡适之先生,也就是我们安徽绩溪人,出来写新诗了,他写了一个诗歌集子叫《尝试集》,其中的诗歌当然佳作不多,但具有开创意义。他主要是将散文的句子,用我的朋友干国祥的话来说叫“锯”下来,一截一截的,但在当时却有了别样的新鲜。后来,就像今天一样,青年人总是喜欢新的样式的,所以青年人学写新诗的便多起来了,赶了时髦了。学生笑。我继续说,我对现代诗歌没有什么研究,只是凭大体的印象,哪位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有关的书读读,估计你们没有这个兴趣。又笑。我说,在胡适的基础上,后来出现了一大批文学流派,什么创造社啊,新月派啊,湖畔诗人啊,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百花绽放,好不火热呢。仅仅就诗歌形式的发展来说,我们前面所学的戴望舒功劳不小,将现代诗歌做得很精致,他创作的诗歌有了中国古典诗的“魂”,或者说是“神韵”了。在此之前,要提到的两位,一位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多情的种子徐志摩,另一位与他同气的我们都知道的斗士闻一多先生,他们在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上做了很多事情。好了。就讲到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我说,我先来读读这首诗。(读,略)学生有些兴奋,我说你们读吧。于是很有些学生很忘情地读。有摇头晃脑的,有比画着手势的。课堂应该有声音,我也颇有些受其感染了。显然这几节课的引带没有白费。 略而沉思之后,我说,读就到这里,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要交头接耳,唾沫横溅,方是境界。学生笑。我说,声音大一点,谈谈对这首诗初读之后的感受,或者也可以谈谈你对诗中的一些精彩的句子的喜好与理解,开始吧。于是学生交流。上次来随堂听课的老师说,没有想到几天下来孩子就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说,课堂其实就应该是一个场,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你心中实实在在地有“人”在。闲话休提,看看学生交流得差不多了。便开始进入文本。 我说,下面请大家谈谈读了这首诗歌后的感受?没有人应声,问了几遍,还是没有应声。想找几个学生起来回答,但还是忍了。我不能像有些老师那样,孩子不说,硬要说点什么。当然,在教师的点名下,学生一般是会说点什么的,但又能够说出什么呢。天知道。这样做难道仅仅是为了满足课堂上的某种需要吗? 我说,大家看看诗歌的注脚的地方。大家看,有了一点兴趣。我说,诗歌写在什么地方?学生说在“中国海”。我问,“中国海”在什么地方啊?学生说不知道。我说,所谓“中国海”者,是说航船到

《旅夜书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 一、提问导入:(展示1)请同学们回忆几首诗。 望岳------杜甫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些是谁的诗句啊? (学生)杜甫 师:杜甫才华横溢,有着远大抱负,忧国忧民,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图象)这两幅图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写照。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走进他的《旅

夜书怀》(展示3—诗题),来体会诗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学习目标) 三、请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展示5),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 师:(重点知识回顾)鉴赏诗歌时,我们常说(展示6)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 --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 --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书怀”顾名思义指在旅途的夜晚写下抒发情感的诗。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过“旅”字看背景(请你来看看———指一名学生读)(展示10—背景介绍)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庄子》选读一无端崖之辞教师用书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无端崖之辞 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般认为其生年约为公元前369年,卒年约为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蒙城漆园吏。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散文家,是继老子之后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周的生平已不可详考,但《庄子》一书和其他史料可作印证。估计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生活贫苦,住在穷闾陋巷,困窘时以织屦为生,弄得面黄肌瘦,据说楚王派人迎他到楚国去做国相,他却拒绝了。庄子学问渊博,能言善辩,是一个因愤世、厌世而遁世的没落知识分子。他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所待的精神自由。庄子的思想核心是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其源出于老子,又从消极和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魏晋以后,与老子并称“老庄”。 背景扫描 战国时代,各种学派纷纷登台表演,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局面。老庄的道家学派,与儒家和名家学派是相对的,尤其表现为对儒家思想的尖锐批判。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立场是鲜明突出的。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排除一切功利目的和一切人为的桎梏,清静无为、逍遥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庄子》就产生了。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重点是欣赏庄子的散文。《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有五十二篇。西晋著名学者郭象加以删定,并注释了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有七篇,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外篇有十五篇,包括《田子方》《秋水》等;杂篇有十一篇,包括《徐无鬼》《外物》《列御寇》等。郭象注精深、独特,为历代所推崇,因此该本唐代以后广为流传,渐渐成了定本。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内篇基本上出自庄子本人,外、杂篇则基本上出自庄子的后学。 《无端崖之辞》讲了七个小故事,思想高远,手法奇特。庄子善于讲故事,他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蕴藏在这些故事里面。庄子善用各种修辞手法,语言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尤其善于夸张描写。写意则意象浑厚,绘景则瑰奇非凡,状物则活灵活现,画人则形神毕现。我们学习时要重点体味故事的内涵,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下面是课文教学案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知《再别康桥》意境美。 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和方法:解决重点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突破难点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联系古典诗歌中有关送别诗的意象选择加以比较。突显作者意象选择的独特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和意境特点。 难点:选择意象的独特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和音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

[学情分析] 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第一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但是这一阶段才识文学鉴赏的开始。学生初步涉足文学鉴赏,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但这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作为最终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着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进入诗歌的意境中 1、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配乐朗诵) 2、学生配乐朗读 3、每一首好诗都能引起读者不同的12下一页再别康桥课文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 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知识能力目标: 1.认知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受作者对“爱”“自由”与“美”的追求。重点与难点: 1.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2.对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检查,正音正字: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记载登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下载斑斓.(区别:澜、阑)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随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节奏,一起走进诗人内心。二.有关知识链接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胡适说:“他(指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读时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青荇(xìng) 长篙(gāo) ?浮藻(zǎo) 漫溯(sù) ?斑斓(lán) 笙箫(shēng) 感情:惆怅,惜别

《再别康桥》讲课

教案 课题:再别康桥 学院:汉语言文学 班级:文新学院2009级3班 姓名:叶蓓菁 学号: 20090141057 指导老师:戴前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感知本诗的三美。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掌握诵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联想法:锻炼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 探究法: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人一生对爱,对美,对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难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需用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淹《别赋》有語: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在古代无数的诗文华章中,文人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文章背景 1、阅读注释①康桥是什么,地处何方,以及与诗人又有什么的关系?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代表诗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拓展: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闻一多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了徐志摩、朱湘等人的应和,新月派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因此此文,我们也将从闻一多的三美来剖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欣赏名家的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体会、找差距 4、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5、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教学流程 (一)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赏析诗歌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寻找出本诗的七个画面,来看看诗人构建出的本诗的绘画之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

(完整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文登一中毕巧玉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2、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3、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解读: 对于现代诗歌,我们应加强诵读涵泳训练,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在诵读涵泳中通过想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赏析,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使学生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虫鱼鸟兽总是拨弄着着文人或喜或悲的心弦。《再别康桥》就是一首景与情完美融合的绝唱。它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全诗描述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美好回忆,对眼前的无可奈

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隽永。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赏析意象,丰富诗歌内涵,深刻理解诗歌的情感,陶冶性情,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诵读和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现代诗歌接触甚少。读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准确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我们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涵泳,读出美感”和“赏析意象,体会情感”上,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再别康桥》的语言美、韵律美。通过赏析意象,体会由这些独特意象营造的美妙意境,理解作者哀而不伤的别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意象美、情感美。 四、评价设计 1、品味语言美(教师评价) 2、赏析意象美(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3、体味情感美(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4、我爱朗诵(师生评价) 5、课后作业(自我评价) 五、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了解作者徐志摩、剑桥大学及《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了解“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及其提出的“三美主张”。 2、通过诵读涵泳和教师的指导,学会运用语调、停顿、重音等朗诵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语文《庄子》选读《5 恶乎往而不可》教案 新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5 恶乎往而不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技能目标 (1)翻译有关语句和文段。 (2)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 (1)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 (2)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用一般残疾人与海伦?凯勒进行比较,引出课题。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要正确,读出文章的意义。 三?通假举要 颐隐于齐(\'齐\'通\'脐\') 亡,予何恶(\'亡\'通\'无”)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县\'通\'悬\') 不翅于父母(\'翅\'通\'啻\') 取妻者止于外(“取\'通\'娶\') 故不足以滑和(“滑\'通\'汩”) 课文中还有好几个通假字,大家课后再找出来记一记。 四?古今异义 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今一犯人之形而日(古义:犯,承受;\'人\'不与\'犯\'连读,应读为\'人之形\';今义:犯人是指犯罪的人,特指在押的。) 丈夫与之处者(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无几何也(古义:多久;今义:多少;几何学。) 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古义:南面代称君主之位,面向南而坐;今义:表方向,与“北面\'相对。) 恐吾无其实(古义:实在的政绩;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五?一词多义 恶卫有恶人焉(丑陋) 恶乎往而不可哉(哪里) 死亦我所恶也(讨厌,厌恶) 更更上一层楼(再) 岂更驾哉(更换) 欲通便,道必更匈奴中(经过,经历) 罪彼何罪焉(罪过)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守(惩处,处罚) 善乃所以善吾死也(善待) 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好) 济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拯救、挽救) 晋师济河(渡、渡过)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反思 一、《再别康桥》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这首诗是职高语文教材诗歌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二首。作为职高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这个单元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这个单元是这一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新诗鉴赏的开始,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二、《再别康桥》教学难点 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利性的表现人类心灵世界的富已经在创造性的文学样式,是抵御物化世界的利器。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诗以抒情为本,情感的抒发往往比较含蓄、隐晦,所以,诗歌鉴赏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教学中要防止僵化、片面解读,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多种途径、方法。如:知人论世的方法,注意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背景与内容也不可、不必机械地一一对应;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等等。总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生活体验,启发学生的悟性和灵性。 《再别康桥》是鉴赏中国现代新诗中的名篇佳作的开始,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作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防止僵化、片面的解读,而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途径及方法,并能运用这些途径和方法去鉴赏其他诗歌作品。 因此,《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对这首诗的音乐、语言、意境等特点的把握,引导学生借助这节课所学到的鉴赏诗歌的途径及方法继续鉴赏徐志摩的另外两首新诗作品,进而了解徐志摩诗歌的艺术风格。 三、突破教学难点的创新教学设计 1、借助导语,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在已经在学生的兴趣——求知、探索的兴趣,而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成为了评价课堂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兴趣是什么呢?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趋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一个人渴求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接近该事物或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完成这种活动的效率。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个体只要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乐已经在刻苦钻研,勇已经在攻克难关的强大原动力。正因为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充分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得以发挥,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多种,其中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便是通过设计巧妙而恰当的导语,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调动其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授《再别康桥》这首诗时,便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两首词,初步接触了现代诗歌,也初步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学习诗歌时,应从那些方面入手进行鉴赏呢?”这段导语,以提问的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听完这段话后就会立即思考这个问题,并在头脑中归纳出答案:“通过诵读,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恶乎往而不可》课程教学设计

《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 宝鸡中学樊宝玲 探究目标: (1)归纳、展示本课文言知识点。 (2)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重点: 培养学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难点: 了解庄子对待苦难、死亡的人生态度,深刻理解庄子“安时处顺”的哲思及其启发意义。 探究方法: 诵读法、预习自学成果展示法、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死亡是千古以来人人都害怕面对的问题,因此人们总是想尽办法希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但是人迟早要面对人生终极的问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与其徒劳恐惧死亡,不如安心享受生存的时光,坦然接受生命中的劫难,让生,更精彩。 其实,庄子在《恶乎往而不可》当中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 恶乎往而不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 翻译:到哪里去不可以呢? 这句话究竟有什么深意?带着问题,解读课文。 三、诵读、预习展示: 1、自由诵读,感知文意。 2、归纳展示文言知识点。 字音: 恶.乎往而不可()相与语.曰()句赘 ..()沴.()鸮.炙() 岂更.驾哉()镆铘 ..()蘧.然觉.()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颐隐于齐:“齐”通“脐”,肚脐 亡,予何恶:“亡”通“无”,没有 予因以求时夜:“时”通“司” 县解之苦:“县”通“悬”悬挂 不翅于父母:“翅”通“啻”,只 (2)特殊句式 伟哉夫造物者:主谓倒装句 莫逆于心:状语后置 肩高于顶:状语后置 予何恶:宾语前置 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宾语前置 唯命之从:宾语前置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判断句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

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

《旅夜书怀》 主备人:豆旺峰 参备人员:朱宏刚惠亚刚孙维刚孙鹏苏王芳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明确】“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前四句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明确】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独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星、平野、月、江流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阔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明确: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奖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过渡】后两联是“书怀”,那么到底怎样“书”,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后两联的抒情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颈联是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尾联是借景抒情。

再别康桥优秀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教案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案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案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案过程: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同学回忆关于离别的诗词: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了解康桥,问: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明确: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浏览图片) 2、作者简介 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现代散文家。主要着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189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的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后改名徐志摩。1916年考入北大,与16岁的张幼仪结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音。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丈夫梁思成(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异,8月回国。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泰戈尔访华,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同年认识陆小曼并相恋。1926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 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康桥,是英国着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徐志摩远涉

《庄子》选读

第六课时《庄子》选读 教学目标 1.初读庄子的《逍遥游》,了解庄子“无用之用”的思想。 2.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入理解“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的道理。 2.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着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二、《庄子》简介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三、《逍遥游》(节选)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而实无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号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赏析】同样的一件事物,因为认识的方法或角度不同,就体现出完全不同的价值,这就是“道”。如果对事物抱着固有经验的眼光,或者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没有创新的思想,不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就跳不出平庸俗碌的圈子,结果就会戕害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东西或人才。 四、故事链接 阅读《望洋兴叹》,对庄子更进一步的感知。 五、布置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