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0项修炼 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

第10项修炼 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

第10项修炼 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
第10项修炼 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

第10项修炼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

无论在咨询处还是在临床实践中,人们问的最多的也许就是纪律问题。我们没有一天不会听到家长、老师或儿童保育者在向专家询问,什么是约束孩子的最好办法。如果请一些专职的儿童保育工作者,让他们表达一下对纪律的看法,我们肯定会听到许多很不一样的说法。

令人好笑和困惑的是,家长与我们一样,都接受着来自精神健康专家们各种各样的建议。比如,有位母亲为了4岁儿子的性格缺陷,几乎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论述纪律的书。她还参加过许多家庭教育讲座,其中就有我们主办的。她在我们主办的讲座上痛苦地说:“一想到要对付我那个儿子,我就会发疯。有个专家告诉我,如果孩子想出去,就借用体育比赛的暂停办法,把孩子锁在房里。另一个专家说这办法荒唐。有的书上说,只要家长不失去控制,可以揍孩子的屁股。但也有的书上说,棍棒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有人认为,应该和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为什么有些事情对他们不合适,但也有人说,在孩子眼里,讲道理就是向孩子示弱。你们说的办法是换位思考,但如果你太为他们着想,难道不会被孩子利用吗?你们看,我该对这孩子怎么办啊!”

与会的家长全都笑着点头赞同她的说法。有许多人都想谈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遇到的苦恼。有位父亲还特别指出,这还给他们的夫妻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说:“妻子说她给两个儿子定规矩,我却不支持她,可我觉得她定的规矩太苛刻。每次讨论该给孩子定什么样的规矩合适,我们总是说不到一块去。”

他妻子就坐在他旁边,这时接嘴道:“在我丈夫看来,孩子就应该生活在充满了温馨的家庭里,家长没必要给孩子定规矩。孩子全都让他给宠坏了。”

丈夫打断了她的话,说:“在父母的呵斥声中,他们什么都学不到。”

妻子回敬说:“我只在他们失控或对大人不尊敬时才呵斥他们。如果你对他们严厉点,多给我一些支持,我看他们表现会好得多。”

等这对夫妻停止了争辩,我们问他们,这是不是他们家里常有的一幕。做丈夫的笑着回答说:“就算是吧,要是在家里争,每次争到这儿,要么提高了嗓门,要么就气恼地出去,结果是什么问题都没解决。不过,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们还是相当克制的。”他妻子笑着表示赞同。

听众哈哈大笑。但是,正如随后几位家长所说,无论理论还是实践,纪律本身在家里产生不了幽默感,而是紧张和困惑。

本章主要从弹性的角度深入探讨纪律问题。假如我们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孩子的弹

性思维方式为目的的,那么我们对纪律作用的理解就可得到加强,也可以使纪律得到最有效地运用。

纪律与弹性思维

家长担当的一个最重要角色就是做遵守纪律的表率。这个角色担当好了,就能加强孩子的自尊和弹性;反之,则会损害孩子这些方面的品质。

“纪律”(discipline)这个词源于“弟子”(disciple)一词,一般理解为一个教育过程。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作为一种与“弟子”有关的概念,我们不能将纪律与诸如胁迫、羞辱、使孩子为难这样的教育实践相联系。

假如把纪律作为教育过程,那我们该教孩子什么呢?纪律有两种主要功能。对它的第一种功能,凡是来我们咨询处的家长都说得出来,即确保成年人给孩子提供一以贯之的安全的环境,使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不仅能学到家庭中存在的合理的规则和界限,而且了解这些规则、界限存在的理由。对纪律的第二种功能,家长们所知不多,它与第一种功能同样重要,即培养孩子的自律或自控能力。丹尼尔·戈尔曼博士把自律归类为情商的主要支撑之一,它预示着生活中满意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事业。

自律暗示了一个孩子具有内在的准则,即使家长不在身边,孩子的一举一动也会经过他的深思熟虑。也可将自律理解为,构成自主意识和个人行为责任感的显著要素。如果我们赞成这个观点,那么家长就必须开展带有约束性的活动,在安全的环境中,加强孩子的自控能力,同时要避免使孩子产生厌恶和愤怒的情绪。

作为训练者的家长心里,常常充满着不确定和焦虑的情绪。你已见过本书的许多例子,这些例子中的家长本意不错,却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规则强加给孩子,这不但使孩子学不到什么,反而引来孩子的厌恶和愤怒。假如说这种教育方式有什么效果的话,那也只是磨灭孩子的自尊和弹性。

咨询实例:事事对着干的查理

莫里斯夫妇有个7岁的儿子查理。他们用“挑衅”、“叛逆”这样的词来形容儿子,和9岁的女儿马尼完全不一样。从他们的叙述看,查理的性格显然有问题,其特征表现为从不满足,不会妥协,不会通融,总认为别人对他不公道,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对马尼我们只要说声这事不能做,她就会立即住手,”莫里斯太太解释说。“有几次她没听我们的话,我们就让她回自己房里去,过了几分钟,她就会出来对我们说她错了。她还只有四五岁的时候,我们就能坐下来跟她解释事物。可是到了查理那儿就完全是两回事了。他从不听我们解释,只会对我们嚷嚷,当然,他也说我们朝他嚷嚷。让人觉得他好像一有机会就想刺激我们。我们想尽了办法都没有效果,实在受不了了就揍他一顿。可即使揍

了他,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莫里斯先生赞同地说:“假如查理出生前有人说我会揍孩子,我肯定会说那人是疯子。可是查理唯一想听的就是揍他屁股的声音。不过,正如我妻子说的,那也只能管住他很短的一段时间,用不了多久,他又老样子了。”

我们理解他们的无奈,并请他们举几个例子,说说究竟对查理伤心到何种程度,又究竟采取了哪些没用的措施。

莫里斯太太唾沫星子乱飞地说:“真不知道从哪儿说起,查理简直什么事都让我们头疼。我们说该去睡觉了,他会跟我们吵上半天,说他不困,不该上床睡觉。我们让他打扫自己的房间,他要么把东西全部塞到床底下,要么全摊在地上,还说房间很干净。假如我们早晨给他两种食品,让他挑一种吃,他会说我们怎么不多给一种让他挑,第三种才是他…最爱吃的?。”

“我们还不喜欢他说谎,”莫里斯先生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明知他把饼干偷偷拿进了自己的房间,他却说没拿。他明明没洗手也没刷牙,却说洗过了刷过了。有一次当着我们的面打了他姐姐,他姐姐坐在那儿根本没惹他,他却说是姐姐先动手打了他。我气坏了,说他只知道撒谎,让他回自己房间。他居然大声回嘴说:…你不准命令我!?真不敢相信他会说这种话,他才只有7岁。我走过去告诉他,就是命令,并揍了他一顿屁股,才把他赶进了自己房间。”

我们问莫里斯夫妇是否能说说查理的优点和他喜欢做的事。

莫里斯先生不无嘲讽地说:“他最拿手的是惹我们生气,在家里制造紧张气氛。” 接着又承认说:“电脑游戏玩得很棒。另外,假如他不捣蛋,他很喜欢和我们下国际象棋和跳棋,水平还真不错。”

莫里斯太太插话说:“不过,要是他输了,马上会使出哲基尔博士(英国小说《化身博士》的主人公。———译者注)和海德先生(英国政治家,伦敦海德公园以他的名字命名。此处喻指不受制约、自由发言。———译者注)的性子,反说我们作弊。”

莫里斯夫妇那么失望,要他们举出查理的优点是不容易的。我们又问,除了揍他,还使用过什么教育手段。

莫里斯太太苦笑着说:“我们什么办法都想过了。凡是有关纪律的书我们都读过,查理也读过,而且还比我们先读。真不好意思说出口,有时真觉得什么办法都没用,他是无可救药了。”

说到此处,莫里斯太太流下了眼泪,她说:“我恨死查理了,他让我伤透了心。我是无能为力了。”

莫里斯夫妇列举了他们使用过的所有教育手段:把他关进自己房间,有几个晚上还搬

走电视机和电脑,不带他出去吃冰淇淋,骂他,训他,打他,等等。

对莫里斯夫妇的困境,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如何才能使查理对他们的教育有积极的反应,不再挑战他们的权威呢?这个问题我们将放在后面再来讨论。为了保持本书的一致性,本章先从妨碍有效纪律的障碍入手,然后再概括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和弹性应该遵循的原则。

用纪律开发弹性思维的障碍

很多家长都事先假设孩子不听话,这肯定会影响我们了解孩子、与孩子交往的具体方式。有些假设会促使我们去培养孩子的弹性,而另一些则相反。比如,前面一章重点强调了,家长要相信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能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要消极地认为孩子只能被动地按照别人的指点行事。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的教育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假设和障碍都会阻止你实现这一目标,尤其是在第二章和第四章讨论换位思考和消极语言里提到的那些障碍。

障碍一“这办法对我管用,对我的孩子也该管用”

许多家长重复着他们童年时经历的纪律形式。假如这些家长的父母运用这种纪律,培养出了有弹性思维方式的孩子,那么这种形式理所当然地应该再运用。但事情往往不是这样,这种纪律形式因为它们没有提高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往往是无效的。许多家长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发誓我绝不会对孩子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因为我小时候就最不喜欢父母那样对待我。”但是,正如我们在第四章里讨论过的,一个人很难抛弃自小形成的看法以及传统的做法。

障碍二纪律就是惩罚

我们所听到的许多有关纪律的问题和评说,大体可归类为“危机干预”或“惩罚”。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言论:

“我的大儿子打了他弟弟,我该怎么办?”

“假如我6岁的女儿粗鲁无礼,我能打她屁股吗?好像只有那样她才肯听话。”

“我儿子5岁,我们让他别往街上跑,他偏不听。我们一个星期不给他看电视,这么做行吗?”

“我16岁的女儿专门和我作对。她一这么做,我就禁止她在周末用我的车。你们认为这方法有效吗?她将有5个周末不能用我的车,她说没关系,还说我是个可恶的母亲。”

“我儿子15岁,我在他的房里发现吗啡时,冲着他又叫又骂。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

我还是不依不饶地骂他。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办法吗?”

出现紧急情况时,采用这种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但我们主张主动采取措施,不主张被动采取措施;主张教育,不主张惩罚。我们很少会问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做什么来预防问题出现吗?”

·“孩子会模仿我的教育方式吗?或我的教育方式能消除反感和愤怒吗?”

6岁的拉莉萨见什么要什么,即使在进超市或百货店前父母和她已有了约定,最后还是依然故我。在忍无可忍之下,塞拉诺夫妇只好用打屁股惩罚她。其实,尽管他们想方设法使拉莉萨不提过多的要求,但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做法一直是被动的。经过我们的引导,他们改变了对纪律的应用,用教育和主动的办法取代惩罚和被动的办法。他们采用了比较实际的目标,比如不去大型超市,改去便利店;给拉莉萨具体的选择,而不是泛泛的选择;将行为不当会引起的后果明确化。尽管他们的新做法仍会遇到一些,但最终还是大大改变了拉莉萨的行为。

扪心自问一下:“我是用惩罚的手段教育孩子的吗?我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产生过激做法吗?” 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任何一个,都是肯定的回答,那你就需要改改你运用纪律的方式了。

惩罚是纪律的一种形式,记住这一点对你会有帮助。由于它告诉孩子的是什么不该做,而不是什么该做,因此,它是最无效的形式。被动的、头痛医头的方式只会削弱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因为我们通常是在生气的情形下使用这种方式的。

障碍三纪律就是严厉和羞辱

大多数家长都会对孩子发脾气,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么做。但是很不幸,对某些家长而言,纪律代表的就是肉体惩罚或严厉的批评。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其中既有自身的成长经历,也有个性因素,还有对事情本身的生气程度,以及对纪律的错误认识,即错误地认为孩子害怕了,就会吸取教训。

当教育充斥着惩罚,而这种惩罚又来自充满愤怒,甚至羞辱的语言和棍棒时,那么孩子记住的不是惩罚的原因,而是惩罚本身。在这种教育形式下,由于孩子享受不到无条件的爱,更无法感受到解决问题和做决定的过程。因此,他们非但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学到了:如果一个比你强壮的人不喜欢你那么做,那人不是帮你想别的做法,而是揍你。

人们常问我们对待体罚的态度。有些家长说,他们唯一能让孩子听话的办法,就是揍孩子。

咨询实例:老挨揍的弗兰克

克兰斯顿夫妇听过我们的讲座后,为了他们10岁的儿子弗兰克来找我们。他们很为弗兰克担心,“那孩子好斗,易怒,尤其是输了比赛或做不出作业时更是如此。还拒绝做家务”。

我们对克兰斯顿夫妇明确表明不赞成他们采用体罚。有研究表明,在家里被打的次数越多,孩子就越会欺负自己的同龄人。

在咨询期间,我们很快把话题转到了纪律问题上。克兰斯顿先生开口说:“我得告诉你,听了你们对纪律问题的看法后,我不同意你们的观点。我认为孩子做错了事情,挨两下打没什么不妥当的。我一揍弗兰克,他就会乖乖地听我的话。有时候,孩子唯一能理解的就是一顿好揍。”

我们问克兰斯顿先生,打孩子是不是他的家常便饭。他回答说,“每星期就三四次吧。只要一挨打,他就听话了。他必须得明白我们让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

我们请他说说,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经常打孩子的。

克兰斯顿先生说:“我就是觉得打才有用。想想吧,不打他会成什么样子。”

克兰斯顿太太对丈夫说:“我可不敢保证打是否真有效。我觉得打得弗兰克越来越怨恨了。你靠近他时,该看看他看你的眼神,那是又怕又恨。”

“是吗?那他就应该表现得好一点,那样,我就不会打他了。宁可让他怕,让他愤怒,也总比行为不端要好。”

显然,在克兰斯顿家里,教育方式充满了消极的味道。克兰斯顿先生的教育观已根深蒂固。我们明白,要想帮助克兰斯顿改变他的教育观,就得从他的角度出发,给他提供别的方案。于是,我们暂时退了一步,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同意他的看法。

我们说:“我们同意你的观点,孩子学会尊重人、学会合作、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很重要。但我们的看法与你稍有不同,也就是说,如何用更好的办法实现这些目的。”首先在目的上与克兰斯顿夫妇保持一致意见,可以促使他们为实现目的做进一步的努力,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选择最好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我们探讨了为什么采用体罚时常会给家长错误的印象,似乎这办法很有效。“当你们打孩子时,他们只会暂时收敛一下。而家长不会意识到,只要他们离开了房间,孩子的行为就会故态复萌。结果,许多相信体罚管用的家长会认为,要产生持久的效果,就得打得更多。很不幸,打得越多,怨恨越深。”

克兰斯顿又说了他的看法,这个看法我们从许多家长那儿都听到过。他说:“我父亲就揍我,我现在不是很好吗?”

我们说:“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也许有些孩子挨了打会接受教训,但它有副作用,

即带来反感。这也是我们不建议采用体罚的原因之一。有些孩子挨打之后基本不变。假如你打了弗兰克几年,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那你就该想想,难道是弗兰克愚不可及,还是我采用的教育方式欠佳?”

这话让克兰斯顿先生沉思了一会儿,说:“我还从没这么想过”。

我们说:“你说过你曾经被你父亲打过。有时候真该想想,你父亲打了你,对你产生了什么结果,对你与你父母的关系又产生了什么结果。再想想你是不是也希望你与你孩子之间产生同样的结果,这也许对你有些帮助。”

“我不喜欢我父亲揍我,” 他回答说,“他特别喜欢用皮带抽我屁股。不过我倒是懂得了该如何约束自己。”

“他们打你时你有什么感受?”我们问。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很气愤,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

克兰斯顿先生话音刚落,他妻子便平静地说:“你跟我说过你当时非常恨你父母,还想尽办法做他们不喜欢你做的事。甚至现在你跟你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也常常会为一件事吵个不停。”

克兰斯顿先生说:“我知道。但我认为他们是在教育我。”

我们感觉到克兰斯顿信任我们,在顺着我们的思路走,便向他提了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我们知道,有些问题对你来说不太好回答,但你想一想,对你会有好处的。假如我们让弗兰克形容一下你,你希望他会用什么语言形容,实际上他又是怎么形容的。另外,你是怎么形容你父母的,你希望他用同样的语言来形容你吗?”

正如多数家长会产生的反应那样,这些问题搅动了克兰斯顿先生的思绪和情感。他说:“你们在家庭教育讲座上提过这样的问题,不过我以前从来没这么想过。我想弗兰克会说我总是挑他毛病,对他做什么都没耐心。会说我太严厉,从来对他没好话。但我确实也说过肯定的话,只是不知道他有没有听进去。也许他很恨我。我为什么要去想他如何形容我呢?说不上来。不过,很可能就和我在弗兰克那么大时形容我父母的话差不多。”

克兰斯顿先生又补充说:“我知道你们对消极语言的看法,也知道如果一种办法不行,得想另外一种办法。我看你们是对的。我是该想想其他的办法。”

我们告诉他,我们非常感谢他的真诚和坦率。克兰斯顿太太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弗兰克对我丈夫非常重要,所以才来找你们帮忙,以便能改善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他们让弗兰克一起参与解决问题的讨论。他们先定下几条没有商量余地的规矩,然后让他自己想想他能遵守的规矩。他们意识到,过去他们给孩子定的规矩太多,使他觉得自己就像被关进了笼子里。于是,他们决定对有些事情不做规矩,比如,他们不再关注他早晨是否整理房间等,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

他们还认识到,由于自己的怨气和愤怒多了,对孩子的表扬就少了,几乎就没对弗兰克说过鼓励和称赞的话。此后,克兰斯顿先生一有机会就对儿子表达自己的情感,起先弗兰克还不适应,因为在与父亲的关系上,他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然而,经过克兰斯顿先生的努力,弗兰克的行为终于有了改变。

障碍四执行纪律缺乏连续性

尽管多数家长都相信,只要期望是合理和清晰的,结果是持续的,则纪律就会有效,但真要这么做,却不那么容易。不仅过分追求完美,会导致家长无法坚持公正与持续的教育行为,而且有时还需要根据特定情况修改规矩。

就后者而言,我们可以举这么一个例子。有对夫妇在我们的咨询处说,他们对自己6岁的儿子和8岁的女儿,在睡觉的时间上有严格的规矩。然而,当孩子听说了校园枪击事件后,感到焦虑和恐惧,希望父母多陪陪他们。夫妇两人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不仅多花时间陪伴他们,用语言安慰他们,让他们明白,尽管发生了校园枪击事件,但这种事情毕竟很少发生。而且,晚上孩子躺在床上喊他们,让他们端杯水,他们也很宽容,因为他们知道,孩子想从他们这儿得到安慰。在这个令人不安的时期,孩子们要比平常睡得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对规矩做一些临时的修改,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

然而,在许多家庭里,很少有特别的理由去改变规矩。有些家长若是白天工作特别紧张,回到家后很容易对孩子的某个行为进行惩罚,而放在两天前,同样的行为也许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是,这一次家长对孩子的违规行为进行惩罚的方法是剥夺孩子的某些权利,比如看电视;而一星期后,对孩子同样的违规行为的惩罚却是打屁股了。要想使自己制定的纪律具有实际意义,家长就必须保持行动的一贯性。

一贯性不意味着没有回旋余地,它只是指,当规矩需要变化时,应该对情况做一番深入全面的考虑。比如说,费希尔夫妇告诉布伦丹,他们已重新考虑了他们的立场,即使他的平均成绩达不到B,他们也同意他担任教会青年团的领导。这是他们在意识到自己原先的期望和推理不会产生结果后,有了立场上的转变。

障碍五夫妻的教育风格相差万里

丈夫与妻子各自的性格和经历不同,对如何教育孩子就有不同的观点和风格,这很正常,就像本章开头出现的那对夫妻。但对如何教育孩子,夫妻两人的观点若是截然相反,不仅两人的关系必然紧张,对孩子了解严格的规矩和没有遵守规矩所应承担的后果也极为不利。

孩子,尤其对发展孩子的自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至于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争论怎么教育孩子就更不可取了。这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即当旁边有观众(比

如孩子)时,双方很少肯妥协,因为妥协会被认为是“缴械”或“丢面子”。比较聪明的做法是,讨论夫妻之间的不同意见,等观点趋于一致时,再把意见告诉孩子。

即使那些已经分居或离婚的家长也应这么做,因为父母的分居或离婚,常常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的分离。当一方监护人不在场,孩子对某个规矩提出质疑时,另一方可以这么对孩子说:“你提的问题非常重要,只是如果不跟你母亲(或父亲)商量就做出决定,我会非常不安的。”

障碍六“我希望孩子爱我”

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会生气,会不爱他们,因此难以给孩子制定合理的规矩。令人惊异的是,孩子往往抓住父母的这种担心,利用它来对父母说“假如你爱我,你就不会跟我争”,或“假如你爱我,你就会给我买那辆自行车”。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家长给孩子制定的规矩比较实际,会让大多数孩子觉得安全,他们也不会对父母说:“我懂,你们给我定规矩是因为你们爱我。我很幸运能生活在这个家庭里。”

当我们给孩子定规矩时,尤其是当我们以公平和合理的方式定规矩时,我们需要学会对孩子偶尔发发脾气保持宽容的心态,这才是个“好”家长。有些家长在制定规矩及其违反规矩所应承担的后果时,因强烈的自责而产生害怕情绪,结果把制定规矩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咨询实例:长不大的德鲁

布朗夫妇为了他们6岁的儿子德鲁来找我们。他们说德鲁“动不动就发脾气,绝不允许别人对他的要求说个…不?字”。他们还拿他与弟弟做比较,说他弟弟“3岁起就很听我们的话”。

布朗先生说:“德鲁这孩子总是长不大,什么都要我们替他做,帮他切面包,穿鞋子,收拾玩具。假如我们不帮他,他就闹个没完没了。”

我们问他们,德鲁要他们帮忙时,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们告诉他,他自己能做,而且应该努力去做。可他马上就大哭大闹,还没等弄明白怎么回事,我们就帮他做了。”

“假如你们告诉德鲁,你们知道他想要你们帮忙,但你们觉得他应该自己动手做,会出现什么场面呢?”我们问。

布朗先生说:“我们试过,但说实话,最后还是他赢。”

我们第一次见德鲁时,亲眼见到了他的一副“可怜”相。在咨询过程中,他要求上洗手间,等他从洗手间出来时,连步子都迈不开,他的内裤外裤全落在脚踝处没提上来。这场面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却也不乏幽默。

我们问他:“德鲁,你不知道自己裤子还没穿好吗?”

他回答说:“我不会穿。”

我们就从他这个回答开始了对他的治疗,我们说:“你也许以为你不会,但我们觉得你可以学会的。”我们鼓励德鲁穿好裤子,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提起了裤子。

我们在与他父母讨论德鲁的行为问题时,他们说,假如他们让他自己穿裤子,他肯定会哭闹到他们帮他穿好为止。“我们也知道不该帮他穿,可有时候帮他穿会省去很多麻烦,所以就让步了”。

我们建议布朗夫妇直接对德鲁说,他可以哭,可以闹,但不会有用的。我们还建议,假如他在商店或饭店里发脾气,那就冷静地抱起他,回家去。

布朗夫妇开始坚持这么做了,但出了一件意外的事。布朗先生很不好意思地述说道,当时他们在一家百货商店,德鲁看见了一把小吉他,开口就说想要。布朗先生告诉他,他现在还用不上那东西,德鲁立即就哭闹着要买。结果布朗先生没有按我们商量好的办法做,而是给他买了吉他。

我们问:“你们认为德鲁从这件事情上学到了什么?”

布朗太太立即说:“只要哭闹,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我让我丈夫别买,可他还是买了。”

布朗先生说:“我不忍心让他失望。我的工作需要老是出差,我几个小时前刚刚回来。德鲁不喜欢我老出差,我真不忍心拒绝他。我怕拒绝他,他会更伤心。”

我们对这一家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布朗先生身上,布朗先生错误地以为,给德鲁定规矩,会破坏他与儿子的关系。而这个错误认识又与他经常出差,自觉有负于儿子有关。布朗先生认为,假如他对德鲁有约束,德鲁就会不爱他。而德鲁又察觉到父亲对他的矛盾心理。像许多孩子一样,德鲁利用了父亲的矛盾心理。

我们帮助布朗先生认识到,尽管德鲁也许会对约束他的规矩以及违反规矩所产生的后果感到难受,但它的好处是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就像对其他家长一样,我们区分了严格的教育和随心所欲的惩罚。随心所欲的惩罚会导致孩子对父母的怒气和不满,而严格的教育能够教会孩子自律和自控,而这个结果是现实的,也是公正的。

障碍七因不现实的期望而惩罚孩子

前面你已见过许多例子,说明家长给孩子定的标准过高,孩子根本就不可能实现。一旦孩子实现不了这些目标,家长的做法就是惩罚孩子。比如,卡尔的父母、辛迪的母亲,还有约翰的父亲等等。

孩子有时候出现的行为并不是他们能控制的,为此而惩罚孩子显然有失公平。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我们就必须使自己对孩子的期望现实一些。我们经常问家长们,如果他们在工作场所被要求做一些非他们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会有什么感受。如果因为完不成任务

而受到惩罚,他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家长们立刻会说,如果处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会非常愤怒。另外,假如他们要面对一项特殊的工作,他们首先就会去请教如何做。

当然,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应该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而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应合理适度。如果发现孩子对目标高度感到为难,我们应在短时间内适当降低高度,直到他们达到这个高度为止。显然,当孩子觉得实现我们的期望有困难时,我们不仅不给他们指导,反而对他们施加压力,结果会让他们感到愤怒、怀疑自己的能力、害怕失败、降低自尊,而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妨碍孩子养成弹性思维。

用有效纪律培养弹性思维九原则

正如我们所见,有许多障碍在妨碍我们成为一个有效的训练者。但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有一系列的原则可指导我们运用纪律来加强弹性思维。

原则一纪律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提高自律性和自控力

纪律的终极目的是使孩子形成自律性和自控力,这两个特征也是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使用干预手段,使孩子了解规矩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规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在我们的努力下,孩子终将会理解规矩及承担后果的合理性。由于我们要求他们凭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处理有关纪律方面的问题,即参与解决纪律问题的活动,因此,他们会产生规矩是自己定的感觉,自然会觉得这些规矩是合理的,不是随心所欲的,也就会坚持遵守这些规矩。

本章开始提到的莫里斯夫妇,对7岁的儿子查理除了打,没别的办法。我们对莫里斯夫妇着重强调了让查理参与制定规矩、明确承担后果的重要性,并建议他们找个冷静的时间和查理沟通一次,指出他的两三个主要问题;然后再问查理是怎么想的,是否同意父母的看法。假如不同意,他们再解释为什么他们认为他在那几个方面的表现很成问题。最后与查理一起讨论,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我们解释说,这类讨论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原因,二是可能的解决办法,三是提醒每个家庭成员遵守新规矩的方式;四是万一违反新规矩时应该承担的后果。

莫里斯夫妇坦陈自己已经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但收效不大。我们向莫里斯夫妇谈了我们的看法,我们觉得他们确实参照了我们的一些建议,但我们认为查理的参与度不够,这让他觉得父母仍想控制他。只有当查理主动参与制定规矩的过程,他才会遵守规矩。

莫里斯夫妇对我们详细述说了与查理所谈的问题,包括打姐姐,睡觉时与父母顶牛,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等,并说下次打算跟他谈谈说谎的问题。但经过我们的引导,他们明

白了,那是查理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假如他觉得多少能够控制自己了,自然就不会说谎了。他们还决定,假如发生说谎的事,他们将不再批评他“总爱说谎”,而是先冷静地想一想他的感受,对他说他们理解他看问题的方式,同时告诉他,他们不这么看,现在有必要检查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我们一致认为,这种谈话方式可以消除查理的戒备心理,使他不再以为父母在审问他,愿意敞开心扉,倾听他们的观点。

当莫里斯夫妇跟查理说,他们不想再骂他或打他时,他马上说:“你们就不该打我骂我。我不该挨打,这不公平,你们从不打骂马尼。”

他们没有去接查理的话,也不说明那是因为马尼行为妥当,所以才不会招来父母的责骂,但这又引起了查理的愤怒和抵触情绪,认为父母爱马尼甚于爱他。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坚持把焦点放在查理身上,对他说:“我们还是想想该怎么做,才能使我们更好地配合。”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们让查理一起参与解决问题的讨论,以帮助查理形成自律性。比如,使查理按时上床睡觉的办法之一是,如果他每天晚上能按时进房间,允许他在床上再看15分钟的书。但是,如果超时,又没有关灯,那么后果就是第二天晚上取消这一优待。又如,他可以每星期选定一天多看半小时的电视,如果超时,那么下一个星期他就没有这个权利了。莫里斯夫妇起先以为查理会得寸进尺,要求每天晚上都多看半小时的电视,但让他们欣喜的是,他没有这么做。事实上,让他参与制定规矩,大大增加了他的责任感,他极力想维护自己的荣誉。

对打人也做了严格的规定,而且这个规定对全家人都适用。查理还挑衅说:“我打马尼要惩罚我,那么你们打我为什么就不受惩罚呢?”

这一次莫里斯依然没有立即冲动地说:“我们是你的父母。我们打你,那是因为只有打你,你才肯听话。”他们知道查理反应很快,马上会拿“不公平”堵他们的嘴,所以他们先承认说,打当然不是让大家遵守规矩的好办法。全家人对如何处罚打人的行为取得了一致意见。他们还讨论了最好用什么办法记住不能打骂人,并制作了一张“提示单”,查理建议把提示单贴在厨房和所有的房门上。

我们与莫里斯一家合作了好几年。形成有效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自己,这是个缓慢的过程,稍一疏忽,查理就会回到老路上。但毕竟根据规矩来处理旧有问题的机制已经形成,况且查理自己也参与了确立这个机制的活动,所以当对他实行限制措施和要求他承担违反纪律的后果时,他已不再认为这是父母强加在他身上的了。

原则二预防,预防,还是预防

俗话说得好,“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这话现在依然正确。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尤其是涉及纪律问题的沟通,应该采取主动。一旦发现孩子有行为问题,首先应该找出导

致这一行为的原因。然后再问问自己:“有什么办法改变这种情况,使孩子纠正自己的行为呢?”

我们建议家长们不妨建立起常规制度,即全家每星期或每隔一个星期相聚一次,讨论一下家里发生的好的事情和需要纠正的行为(包括家长的行为),预防措施就会大大加强。如果没有这种制度,往往是孩子跑,家长追,或等到出现了危机,家长再来做“救火员”。这样,家庭总是处在无序状态中。

原则三保持一致

前面谈及的障碍五让家长小心,夫妻之间对纪律的看法相去太远,就会出现麻烦。假如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两人理解上的差异,或者表现出对孩子的期望和目标不一致,孩子就无从发展自律性,还很可能利用家长的矛盾。

我们建议做父母的应该给自己一个时间,用来检查两人对孩子的期望以及采用的教育方式。尽管夫妻间不能、也不应该相互克隆,但必须尽力做到目标一致和教育方式一致,这当然就需要协商。保持一致只会使孩子受益。我们一直提醒家长,假如某种特定的方式不起作用,赶紧试试其他方式。如果双方保持一致,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布朗先生因为自己要出差,无法经常陪儿子,所以感到内疚,也就迁就了儿子德鲁的哭闹。布朗太太不仅给孩子定规矩,也不肯迁就他的哭闹。结果,德鲁明白了,假如母亲不答应他要买的东西,他可以找父亲,父亲很可能会答应的。在德鲁的眼里,布朗太太总要限制他,是“可恶的”妈妈,而布朗先生则是“可爱的”爸爸。

布朗家这种现象,在许多家庭中都存在,这种现象给家庭带来的是巨大的压力和紧张的关系。我们在与布朗夫妇的合作中,鼓励他们慎重考虑一下他们的教育方式会给德鲁的行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否能够帮助德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更有责任心、更灵活、更有理性,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不再无理取闹。

布朗太太说:“我们希望既能够拒绝德鲁的要求,又不会使他发两个钟头的脾气。”

布朗夫妇反思了他们不一致的做法。布朗先生承认自己比较容易对德鲁的要求做出让步,他也意识到了,这样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会使德鲁觉得,发脾气就能满足自己的欲望。

布朗太太说,由于丈夫的做法,她定的规矩失去了效力,还成了“骂人机器”。

经过这么一番诚恳的自我分析后,首先使得布朗先生在德鲁提要求的时候能够予以限制,甚至当孩子说出“你坏,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话时,也没有让步。

而布朗太太在与德鲁沟通时冷静多了。如果他再说“你就爱骂我”这样的话时,她不再生气,而是改变了自己的做法,放低声音对他说:“谢谢你提醒我。如果我骂了你,你是很难

听我话的。”这番话与德鲁以前听到的截然相反,顿时让他没了脾气,也更愿意听母亲的话了。

另外,布朗夫妇同意,一旦出现两人意见不一的情况,而又有可能被德鲁利用时,他们一定要对德鲁说:“这件事非常重要,我需要跟你母亲(父亲)讨论讨论。”

说到这一点,德鲁曾对父亲说:“难道你自己就不能决定吗?你总是去问妈妈。”

布朗先生则回答说:“有些决定用不着相互讨论就可以做,你妈和我都不会觉得不舒服。但有些决定就必须经过讨论,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能否做个好家长。”

你可以把布朗夫妇作为参照对象,想想你和你的配偶是如何对待对方的不同意见的。你是否不经过协商就把你们不一致的意见告诉给孩子?你的孩子会在你们争执的时候介入吗?

原则四一贯而不呆板

在我们的咨询处和临床实践中,我们见过许多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变化无常。与原则三相似,对于家庭教育,家长应保持一以贯之的风格。有时候孩子的行为会使这种努力变成一项艰巨的任务。有些孩子以为自己比父母坚持得长久,相信父母终究会因了自己不停的哭闹而妥协。这我们已经在德鲁身上领教过了。心理学里有这么一个概念,即“间歇性强化”。把它翻译成现在要讨论的话题就是,假如你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前25次态度坚决,却在第26次时默许,孩子就会坚持他不妥当的行为,因为他知道,父母终究会让步的。

一贯性并不等同于呆板。要使纪律保持一贯性,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规矩做适当的修改。比如,当孩子十多岁时,就应该允许孩子周末适当晚归。修改相关规矩时,应当让孩子也参与讨论,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做修改,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

原则五给孩子做冷静、理性的榜样

假如把纪律视作为教育过程,家长就必须考虑应该如何做一个老师,如何为人师表。比如,一边出手打孩子,一边说着:“这能让你明白你没有权力打你妹妹。”显然,家长自己正在做的恰恰是他们口口声声要惩罚的行为。我们再重复一遍前面做过的练习,做一下换位思考,看看你的孩子如何回答下列问题,再想想你希望他们怎么回答:

·当你做错了某件事时,你父母做什么?

·当你父母纠正你做的某件事时,他们是冷静的还是骂骂咧咧的?

·你父母是如何解决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的?

·你父母打你吗?如果打,那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教训?

·如果你做了好事,你父母表扬你吗?

我们接待过不少成年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成长的过程充满了严厉和专横。时常听到的说法是:“我根本记不得父母是为了什么事惩罚我;我只记得我当时非常愤怒,记得他们有多可恶。”孩子对我们做的事要比我们说的话记得牢。当我们想要求孩子遵守规矩时,假如我们正好在生气,往往会失去理智,随意地惩罚孩子,那么我们等于在教孩子学我们怎么做。假如我们太专断,没有表现出解决问题该有的态度,那么孩子也将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专断。

孩子还会注意父母之间是如何相处的。他们注意到的事情,将直接影响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听父母的话,是否能够遵守纪律。比如西蒙的父母因为西蒙嘲笑姐姐露西而惩罚西蒙。在一次全家会诊中,西蒙的父亲批评妻子定的规矩不严,说她缺少权威。他妻子带着哭腔说:“你就会让我在孩子面前难堪,总是那么刻薄。”

西蒙趁此机会对父亲说:“你让我对露西说话客气点,你看看你是怎么对妈妈说话的。” 孩子们对父母行为的观察实在是很到位的。

根据实际情况想想你的孩子会如何形容你,如果他们用的是冷静、理性、克制和爱这样的词语,那就说明你做得很好了。

原则六有选择地发起你的战斗

你认为让孩子记着挤好牙膏后再拧上牙膏盖一定很重要吗?假如家长扮演的是秘密警察的角色,那么我们无时无刻都能发现孩子做错的事情。在一些家庭里,消极的话要比积极的话多十倍。在这种家庭里成长的孩子,由于他们遭受持续的羞辱和消极影响,导致他们的愤怒不断升级,最终会背离他们的家长。

这里再提供一个有帮助的练习:在整个一周里,把孩子会受到惩罚的表现记录下来,然后扪心自问:“在孩子的生活中,这些有问题的行为都是很重要的吗?值得发动一场战斗吗?”对那些有性格缺陷、固执、暴躁、凡事都觉得不公平的孩子来说,这一问很有必要。心理学家罗斯·格林在其《暴躁的儿童》一书中指出过,家长应该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那些与孩子安全有关的行为上,而不应该在细枝末节上浪费精力。如果在细枝末节上投入太多的精力,只会使家长与子女间的关系紧张,结果反倒忽略了孩子的重要行为,而后者直接关系到孩子当下以至未来的生活。

原则七尽可能运用自然的和符合逻辑的推论,摒弃武断和惩罚

必须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推论。还应该让他们知道,这些推论既不是草率的,也不是武断的,而是建立在家长与孩子讨论基础之上的。符合自然与逻辑的推论,只要不危及孩子或他人安全的,就是非常有效的控制方式。

自然推论这是孩子可以从自身体验中得到的结论。有位母亲对我们说,有一天天气很

冷,她9岁的女儿出门去玩,她让女儿把手套戴上,女儿不肯。一来二去的,母女俩发生了争执。最后,母亲觉得这不影响安全,如果女儿觉得手冷了,她可以把手插进口袋,或回家取手套。出门半小时后,女儿跑回来取手套了,还对母亲说,气温在半小时内降了很多。母亲接受了女儿这种保护面子的解释。

一位父亲给儿子买了一副棒球手套,还有软化手套皮的油。父亲告诉儿子,手套软一些容易接住球。儿子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结果在比赛中接失了两球,当然,这自然和手套太硬有关。比赛一结束,儿子就回家给手套上了油。

逻辑推论有时涵盖自然推论,但主要指家长针对孩子的行为而做出的举动。

有位母亲跟我们说,她11岁的儿子每天早晨总是不肯按时做好上学的准备,结果老误了校车,只好由她或丈夫开车送他去学校。她说她相信孩子能够在上学前做好准备,还说他们开车送他去学校,实际上在怂恿他的懒惰。于是,他们对儿子说,假如他在校车来之前还没有做好准备,摆在他面前的有两种选择,要么自己走到学校去(步行一英里,没有安全问题),要么待在家里。他们不用为第二种选择担心,因为他们知道儿子喜欢学校。显然,假如孩子不喜欢去学校,给出的第二个选择就是不明智的。他们还与孩子讨论了他该如何按时做好准备的方法。

尽管如此,孩子还是错过了校车。这次父母没有开车送他,他选择了自己步行去学校,结果老师在告示栏里批评了他,因为他迟到了。当然,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误了校车。

再举一例有关逻辑推论的例子。有一位父亲每天都要提醒9岁的儿子在回家前把自行车放进车库。他告诉儿子,如果天下雨,车子会被淋坏的,或者被人顺手牵羊骑走。到后来他实在烦了,只告诉儿子一定要记牢。可儿子最终还是忘了把车子放进车库,结果被一场暴雨淋坏了。

自行车的损毁可以被认为是儿子行为导致的一种自然推论。但是,当儿子哭着让父亲修理自行车时,父亲的反应则代表了逻辑推论。当儿子说自行车被毁时,父亲没有说“我告诉过你会有这种结果”,而是对儿子说,我们可以把自行车送到自行车行去,看看是否还能修,但修理费要由儿子负责。假如车子无法修复,儿子应该用自己存的零钱买新车。

从本质上说,推论应符合“罪行”。因此,孩子应该尽可能提前了解规矩及所应承担的后果。比如,一个17岁的孩子打算星期六晚上出去,并保证不违反作息规定,那就必须对这个孩子说清楚,如果违反作息规定,将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这意味着下个星期六晚上不能出去。孩子最后在零点三十分回到家,并解释说要开车送几个朋友回家。

父亲平静地说:“下次要送朋友回家,该早点送,这样就不会过了半夜才回家了。你知道你应该承担的后果,下个星期六晚上你不能出门。”

孩子争辩说他只不过是帮朋友的忙。父亲依然平静地说:“我很高兴你能帮助你的朋友,

开车送他们回家,但你必须得想好怎么帮,以免违反家里的作息制度。”

这位父亲在咨询处又补充说:“我差点就让步了,但我知道,如果我原谅他的晚归,等于告诉他我不会认真对待制度。当然,如果出现了必须原谅的情况,比如车子出了机械故障,我还是可以放他一马的,但就这件事而言,我儿子不是不能把握。另外,我认为我的处理方式有用,因为自此以后,他再没有违反过作息制度。”

这几个例子告诉我们的是,纪律是以何种方式强化弹性思维方式的。它包括:

·向孩子清楚地说明,行为有问题,需要纠正;

·寻找解决这些问题行为的各种办法;

·向孩子强调,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办法,但每种办法都会产生不同的后果。

这个过程不仅加强了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而且还能加强孩子把握自己命运的意识。

在结束这一原则的讨论前,有必要再简要陈述一下被普遍使用的策略,即“暂停”策略的有效性问题。典型的“暂停”做法是,把孩子从出了问题的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比如换个位置或房间。其基本原理是,把孩子与他渴望的活动或人隔离开,让他感受一下表现不好所带来的后果,有助于孩子学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否则会招来“暂停”。“暂停”法原本是用来代替体罚和其他带有羞辱孩子的做法的。但是,尽管“暂停”法要比体罚或羞辱好一些,但也需谨慎使用。对某些孩子而言,“暂停”只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使用“暂停”法等于在告诉孩子“你需要时间冷静下来”。儿童发展专家认为,还应再加上一句,“等你冷静了再告诉我”。这后一句话的作用是把控制权和责任交回给孩子。有些职业儿童保育工作者发现,“暂停” 法对部分7岁以上的孩子不怎么有效,尤其对那些脾气固执的孩子没有效果。这些孩子会对父母说:“你不能强迫我坐在那个位置,或让我待在我的房间里。”这时,“暂停”反而成了加剧冲突的导火线。我们建议对有对抗倾向的孩子或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不要使用“暂停”法,而应采用剥夺他的某些权利的办法,因为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好控制些。家长可以对孩子说:“假如你再继续这么喊叫,你还是得不到你想要的,甚至今天晚上不许看电视。你看着办吧。”

有几位家长告诉我们,他们发现,他们没有要求孩子“暂停”,而是自己“暂停”,结果也改善了情况。有位母亲告诉我们,“当我觉得忍不住要对女儿发脾气时,我就对她说我对你很生气,需要时间冷静一下,以免说些过后又要后悔的话。我回我的房间待上一阵,再出来时就平静多了。我觉得这办法对我很好,也等于给我女儿做了个榜样,让她知道如何更好地处理怒气。”

原则八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能为他们办不到的事而惩罚他们

父母给孩子定下行为准则后,必须想一想所发生的问题行为(a)是否重要;(b)是否在孩子的控制能力范围内。正如我们所见,有些行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影响不大;有些虽然重要,但完全是由于设置的目标太高造成的。因此,家长应该修改自己的期望值。如果不修改,家里就会充斥唠叨声、压力和紧张气氛,纪律的教育价值就不复存在。

当然,必须要让孩子有责任感,要想发展责任感,就必须使责任与现实的、可达到的期望值相匹配。

原则九记住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常常是强有力的纪律形式

人们问得最多的有关纪律的问题,都属于违反纪律如何惩罚的问题。很少有人询问,对纪律有效性最有影响力的因素是什么,其实就是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让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对莫里斯夫妇提的建议。当他们说了查理擅长玩电脑游戏、下国际象棋和跳棋,只是一输棋,就会指责别人作弊时,我们建议他们向查理“请教”电脑游戏和国际象棋及跳棋的最佳玩法。因为有过与儿子下棋时的不痛快经历,他们起先很犹豫。

莫里斯先生说:“我看他肯定会像个小暴君,还会说我们笨。”

我们说,反正他经常表现粗鲁,那么不妨对他说,他们佩服他玩电脑游戏的技术,愿意向他学学,这又不会失去什么。他们答应试试。

第二周,莫里斯先生告诉我们:“查理真行,他向我演示了如何玩电脑游戏,还接受了我们的赞赏,我们当时就对他说了我们为他的高超技能感到骄傲。他的脾气似乎小了很多,偶尔也能打扫房间了。我们知道,无论是他还是我们,改变都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还意识到,我们过去确实都从消极的一面看他。我和妻子过去一两年里时常讨论的,只是不同的惩罚方式罢了。多表扬表扬他确实很有帮助,尤其是他过去总以为我们只爱马尼,怨气自然就大了。”

我们建议家长“多注意孩子做对的事,并且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注意到了”。反馈要适时,要积极,还要多给鼓励和关爱,对孩子的自尊来说,这些东西要比明星或其他英雄有价值得多。只要孩子感受到爱和重视,只要他们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不太会坚持消极的表现。我们不也是如此吗?有些孩子,特别是那些性格有问题、不太容易满足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需要更多的肯定和鼓励。

我们担当教育者角色的好坏,直接决定孩子在多大程度上发展自己的弹性思维方式。实施纪律是一个教育过程,我们希望孩子学会自律,学会自控,不要让愤怒和厌恶的情绪滋生。要想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就必须让孩子参与教育过程,帮助他们理解规矩、限制及其

违反规矩所应承担的后果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有能力做出妥当的选择和决定,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

初中生的自控力研究

初中生的自控力研究 【摘要】自控力,即自我控制能力,也指对自己的周围事件、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的控制感。拥有良好的自控力,是一个人的人格的表现,也是一个人能成功的准绳,也是一个人能在社会立足发展得基础之一。初中生,一个令家长和老师极为烦恼的一个群体,正在处在“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的他们。由于身体发育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偏低,常常处在迷茫、不知所措、意志力表现相对的脆弱的阶段。 【关键词】表现自控力目标 初中生的年龄的一般在12、13岁至15、16岁,在这一阶段,心加速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是青春期的萌动,是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除了在外在的身体与生理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外,初中生的脑和神经系统也发生了变化:脑的重量和成人接近,脑的沟回增多,加深,神经元以完善和复杂化,大脑的机制也越发的成熟,思维的独立性和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发展但片面性和表面化难以掩饰,还欠成熟,这就使得初中生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思想上的跳跃,但是,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不是很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从而也诱发了自控能力脆弱的发生。而在我们人体的大脑内存在着一种叫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属于神经递质,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阿尔维德·卡尔森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这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发现,还使更的

人多巴胺失调则会令人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当人们积极想做某事时,脑中会非常活络的分泌出大量多巴胺荷尔蒙。它是一种使人类引起欲望的荷尔蒙,通过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多巴胺是人体本身会影响自控力的因素。也正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也正是身体机能的生长,出现了自控能力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生活、学习、与他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上,处于初中阶段的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童年的那种稚嫩,同时又增添了成人的几许成熟,面对学业上的竞争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他们在生活上不能要仅仅依靠玩乐来充实自己的人生,还要争取学好,这使得生活上就要学会约束,但当他们在学与娱乐之间不并能很好的妥协,即表现出而来自我控制能力差,比如网络让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吸引力,这让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聊天,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学习影响很大;漫画、小说给予学生精神上的放松,流行八卦新闻让学生有了娱乐的话题,这让一些学习自制力差的学生陷入困境中,而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沉寂在虚拟的网络、小说和娱乐上,而当学习与这些娱乐发生聚焦时,处于习惯的思维中,而是得在课堂、在学习中脱轨了。学习上,还表现为抵制不了诱惑,作业常常推脱现象。又如,一些自控能力差学生在做作业时习惯性听歌、看电视,认为自己能一心二用,或是认为这样能有助于更好学习,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欣赏音乐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受到影响,不能控制好自己,一心一意的做好一件事情。而对已在初中生之衣发展阶段的人际关系,则也表现得很明显。当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而在与他人

家校会教案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

家校会教案如何培养孩 子自控力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寻找成长密码 —中职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机械制造部赵涛云 一、活动背景 自控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能力,它能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的身体健康、心智水平、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等,无不受到自控力的影响。缺乏自控力,比如:随心所欲地花钱、肆无忌惮地发脾气、毫无时间观念、饮食不规律、情绪不稳定……常常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提高自控力对人们来说刻不容缓。而拥有强大的自控力,就等于拥有了一种能让你坚持目标、贯彻始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神奇力量。很大程度上,自控力能够决定我们事业的成败,也能够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可以说,对人们成功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自控力以及人的智力。智力一般来说很难自我突破,而自控力却可以通过锻炼而得到增强。虽然过度使用这种意志力,大脑也会产生疲劳,但只要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机制,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自控能力就会逐渐得以完善和增强。当自控力非常强大,甚至成为我们本性的一部分,与我们的天赋、才学、能力完美结合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生活也会从此更加精彩! 对于我们中职学生,自控力主要表现在玩手机、上网无节制。是目前学校老师和家长最为烦恼和头痛的一件大事。说的直接一点就是自控能力差,学生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二、活动目的 1、让家长了解孩子玩手机、上网的危害有哪些? 2、帮助家长了解、分析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 3、帮助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三、活动过程

根据DCCI(中国互联网第三方研究机构数据平台)《2017年中国青少年移动网络安全蓝皮书》中显示,已经有83.5%的家长为青少年配备了智能手机,82.7%的青少年将智能手机选择为自己最常用的上网工具,QQ、陌陌等社交平台占据他们上网的大部分时间。而手机游戏,作为诱惑孩子天性的产品,自然就成为填充青少年日常碎片化时间的主要“玩具”。 下面我们就看看学生上网、玩手机有多大的危害?做父母的怎么办?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 (一)上网、玩手机的危害 案例展示: (案例一) 2017-09-17晚:杭州市 滨江区一高档住宅江南 明月小区西区发生一起 悲剧,一名15岁的初 三女孩从19楼坠下死 亡,矛盾的导火索就是 手机。 女孩坠亡后,她的 一些家属也赶到了现场。据了解,女孩坠楼的原因可能和手机有关,当晚女孩在使用手机时被家人发现,家人随后不许女孩再玩,双方发生了一些争执。争执过后,女孩一时想不开就跳下了楼,“她的脾气太急了。”一位女孩的亲属评论。 案例分析:青少年因为使用手机而与家人发生矛盾,导致过激事件的发生屡见不鲜。随便上网搜索,仅仅在这两天,就有多起同类事件发生。如今,手

怎样提高孩子自制力

教会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制力 【案例实录】 小宇是个7岁的小男孩,上学已经有近一个学期了,但是老师发现他上课时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多次提醒也没用;经常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甚至不做作业;课堂作业也拖拉,十次有九次来不及完成;他的课桌和书包也常常是杂乱无章;有时书和作业本还会忘记带回家,成绩不理想。  小宇的妈妈说,小宇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比别的孩子好动,只是那时幼儿园环境比较宽松,妈妈每次到幼儿园和老师沟通小宇的情况,老师只是表示他比别的孩子好动,学习上没有障碍。因此妈妈根本没太在意。  小宇上了小学以后,妈妈很关注孩子的学习,每天的家庭作业,妈妈都会坐在小宇身边陪着孩子一起完成,可是只要妈妈一转身,小宇的笔就会马上停下来,或者翻翻书本,或者削削铅笔。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妈妈发现只要自己不盯着孩子写作业,小宇在书桌前坐半个小时都不会写一个字。对此,妈妈生气极了。小宇告诉妈妈自己也想快点写完作业,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是管不住自己,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中的小宇主要是注意力和自制力存在问题。其实,孩子之所以不能自制,首先是他不知道需要自制,换句话说,父母在他的

意识形成过程中,没有告诉他一定的规则,他不知道应该遵守规则,更不知道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于是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为所欲为。其次是家长没有适当的方式来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和自制力。  自制力就是自我克制的能力。人的克制能力的优劣能够决定人的心理品位、健康状况、智能的发挥程度。人的自制力虽然带有先天性,但后天的影响、教育、自身修养更为重要。自制力的培养跟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应该是越 早越好。案例中,幼儿 园时期的小宇就表现出 了自制力欠缺的现象, 但被妈妈忽略了。  现在社会像这样没 有自制力的孩子越来越 多,主要表现在,当孩 子放假之后,就会变得 非常散漫,不再学习, 也没有一个有规律的作 息时间。如果家长从意 识里也认为孩子应该放松一下了,那么孩子可能就此放松下去,严重的,在孩子开学的时候,还容易形成开学恐惧症,不想去上学。因此,父母从小就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认识到学校和学习的规则,认识到自己不能为所欲为,认识到自己思维和行动的界限。

家校会教案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

寻找成长密码 —中职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机械制造部赵涛云 一、活动背景 自控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能力,它能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的身体健康、心智水平、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等,无不受到自控力的影响。缺乏自控力,比如:随心所欲地花钱、肆无忌惮地发脾气、毫无时间观念、饮食不规律、情绪不稳定……常常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提高自控力对人们来说 刻不容缓。而拥有强大的自控力,就等于拥有了一种能让你坚持目标、贯彻始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神奇力量。很大程度上,自控力能够决定我们事业的 成败,也能够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可以说,对人们成功影响最大的,就 是人的自控力以及人的智力。智力一般来说很难自我突破,而自控力却可以通 过锻炼而得到增强。虽然过度使用这种意志力,大脑也会产生疲劳,但只要遵 循科学系统的训练机制,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自控能力就会逐渐得以完善和 增强。当自控力非常强大,甚至成为我们本性的一部分,与我们的天赋、才学、能力完美结合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生活也会从此更加精 彩! 对于我们中职学生,自控力主要表现在玩手机、上网无节制。是目前学校 老师和家长最为烦恼和头痛的一件大事。说的直接一点就是自控能力差,学生 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二、活动目的 1、让家长了解孩子玩手机、上网的危害有哪些? 2、帮助家长了解、分析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 3、帮助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三、活动过程

根据DCCI(中国互联网第三方研究机构数据平台)《2017年中国青少年移 动网络安全蓝皮书》中显示,已经有83.5%的家长为青少年配备了智能手机,82.7%的青少年将智能手机选择为自己最常用的上网工具,QQ、陌陌等社交平台占据他们上网的大部分时间。而手机游戏,作为诱惑孩子天性的产品,自然 就成为填充青少年日常碎片化时间的主要“玩具”。 下面我们就看看学生上网、玩手机有多大的危害?做父母的怎么办?可以 给他们提供什么帮助? (一)上网、玩手机的危害 案例展示: (案例一) 2017-09-17晚:杭州市 滨江区一高档住宅江南 明月小区西区发生一起 悲剧,一名15岁的初 三女孩从19楼坠下死 亡,矛盾的导火索就是 手机。 女孩坠亡后,她的 一些家属也赶到了现场。据了解,女孩坠楼的原因可能和手机有关,当晚女孩在使用手机时被家人发现,家人随后不许女孩再玩,双方发生了一些争执。争执过后,女孩一时想不开就跳下了楼,“她的脾气太急了。”一位女孩的亲属评论。

培养孩子自控力的经典总结

培养孩子自控力的经典总结 儿童图书指导老师经过长年的与全国各地快乐书童的会员打交道,分析出和总结出孩子们的共同特点和兴趣所在,还有内心深处的点,这个点引导的好就可以像一个小树不断地像太阳使劲成长,如果家长引导不好这个小树就会弯曲被其它的大树给掩埋掉,所以我们首先要培养孩子,我们首先就按五个步骤来培养。 1. 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能提高自我控制的动机水平。例如,只有当幼儿认识到欺负小朋友是不良行为时,他才会不骂人、不打人;只有认识到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行为时,他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小伙伴。所以应当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实现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 2. 让幼儿有自主权和主动权 多给幼儿提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拥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这不仅异于同伴,更重要的是异于成人。因此,做父母的应尊重孩子在兴趣选择、价值判断等方面享有的权利。

3. 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不要过于压制幼儿 研究表明,在严厉、专断、限制模式的控制下,儿童一般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度自我控制的特征。限制控制下的儿童大多有退缩和攻击性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自由,对他们不要过于限制和束缚。其实,幼儿由于年龄尚小,他们有时的“乱说乱动”并不是故意的,如果不加区分就加以限制,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压抑,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得不到健康发展 4.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自控行为的多次重复就可形成良好的习惯,从而降低自控行为引起的紧张感,使自控行为容易完成和保持。例如,要求幼儿不随地扔垃圾,如果他每次都控制得住,以后就会形成垃圾不乱扔的好习惯。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训练幼儿良好的自控行为,对他们自控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5. 家长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 研究表明,社会模仿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有着相当大的影响,榜样在儿童自我控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榜样模仿是儿童自控行为的决定因素。家长的言谈举止都在幼儿的注意当中。因此,家长要时刻保持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良

科学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科学培养幼儿的自制力 幼儿园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孩子看见别人的东西很想据为己有,却克制着自己不去争抢;初上幼儿园的孩子尽管依恋妈妈,但每天离开妈妈上幼儿园时仍然努力克制自己,想哭的时候也会用力抿住小嘴……这些都是儿童具有自制力的表现。科学的讲,自制力是指幼儿能够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和意志的品质,包括善于促使自己去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善于抑制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抑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和冲动。与此相反,幼儿园里也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明知道打人不好,却总爱对别的小朋友动手动脚;有的孩子尽管知道上课不可以讲话,但仍要喋喋不休的讲……这样的幼儿就比较缺乏自制力,因而在幼儿园里经常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自制力在人生之路上至关重要,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失去控制,以致于做出十分荒唐的事情。 而自制力不是自然获得的,它是在教育者有意识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的。幼儿期是各项能力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对幼儿进行自制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将关系到他们今后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应如何培养幼儿自制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教师要善于随机教育。幼儿在生活中常会遇到挫折或者不愉快的事,这时教师就应注意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眼前的问题,而不要一味的迁就他们。如:当一个小朋友撞上了另外一位小朋友,被撞的没哭,而撞人的却大哭起来。教师为了哄孩子不哭,便对被撞的孩子说:“谁叫你撞他的,都怪你。”这样做,可能使孩子止住哭声,却给孩子们留下不好的影响。如果教师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换种说法:“你如果不跑,便不会撞到别人,现在xx小朋友也被你撞疼了,快去帮他揉揉。”这样的方式便能起到不同的效果,即让孩子学会了理解人,体贴别人,知道从别人角度考虑事情了。所以教师应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并能抓住契机进行教育,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另外。我们要给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处在幼儿期的孩子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会时时效仿老师的举手投足,所以,教师应时时注意用正确的行动去影响他们,并应该经常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如英雄人物、伟大人物等,也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身边自制力较强的伙伴讲讲这些伙伴是如何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如:有的孩子总喜欢在老师说话的时候插嘴,对这种行为教师每次仅以简单的训斥去制止,幼儿便难以改进;而如果教师能将周围的榜样的行为列举给他们听,能使孩子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这样幼儿便能渐渐学会用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了,这对增强幼儿自制力是很有益处的。 用适当言语暗示也是培养幼儿自制力的好方法。孩子毕竟是孩子,生活中难免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教师对此不应动辄发怒训斥,而应冷静沉着,最好用言语暗示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如:处于兴奋状态的幼儿竟把老师刚贴好的墙饰给撕了下来。这时如果老师大动肝火,只能使孩子产生一时的惧怕,教育效果未必好,而如果教师能假装不知的问“哟,画上的小花小草哪儿去了,没了小花小草不好看了嘛。”通过暗示,让破坏墙饰的孩子知道不该这样做,从中明白撕墙饰的后果。这种言语暗示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领悟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行为,从而在暗示中学会克制自己,形成初步的自制能力。 让孩子适当经受挫折,学会稳定心态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每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均会遇到挫折。挫折感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心里状态。教师要通过具体的事情让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终审稿)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 力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自制能力差,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做其他事也是丢三落四。那么,家长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呢? 首先要适当树立“规矩”,如要求孩子自己的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每天晚上上床前要让他整理好,孩子的玩具应自己收拾,饭前应洗手等,并对其讲明道理。这样循序渐进,孩子就会形成习惯,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其次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监督。一般说来,家长在场,孩子就不会忘乎所以。例如孩子做作业,你可以陪坐在一旁默默地看书看报或编织毛衣,给孩子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样孩子就不敢刚写几个字就跑出去玩了。试试看,一个月下来,准有收获。然后再逐渐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 再次,对孩子的进步要适当鼓励。对于孩子因提高效率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应让他自己支配,让孩子体会到取得进步的喜悦,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别忘了家长自身的修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表现出很强的自制力,这样才能影响和教育好孩子。(安徽省桐城市沿河西路农机校院内6140信箱?疏泽民) 自控力差的有哪些表现呢?在调查中,反映最多小男生,他们大多是小学2-5年级的男生。一位家长曾经苦恼地表示,儿子调皮,上课只能专注听课15分钟,这之后就开始乱动和影响其他学生,所以她带着孩子一起过来,希望找到儿子缺乏自控的原因及对策。像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自控力差的孩子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他们胆大不避危险,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喜争吵打骂;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等。

延迟满足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延迟满足—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延迟满足—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20世纪70年代,在Walter Mischel的策划组织下,美国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基地内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马上吃掉的话,那么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的软糖。实验人员通过单面镜对实验室中的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不耐烦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很有耐心,还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比如闭上眼睛不看糖、或头枕双臂、或自言自语、或唱歌、讲故事……成功地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顺利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在参加实验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对他们的家长及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两者学业能力的测试结果也显示,“延迟者”比“不等者”在数学和语文成绩上平均高出20分。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指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属于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个部分,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因此,延迟满足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家长总是能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但是家长对于孩子这种有求必应的行为却剥夺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锻炼机会。 延迟满足——吃玩学 如何在生活中用延迟满足来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尝试。 吃 孩子要吃,爸爸妈妈不要一概接受或拒绝孩子,可以采用“延迟满足”的方法。比如,在保证孩子三餐吃饱的前提下,让孩子完成一个“任务”后,再吃零食。“任务”可以是等待,也可以是学一个小本领,或者是听妈妈讲一个故事,只要是能够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延迟”方式都是可取的。 玩 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不要让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也可以运用“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又比如孩子想买一个新玩具,爸爸妈妈可以建议等到节日或他生日时再买给他;在和孩子一起玩竞赛游戏的时候,不要每次都让孩子赢 ,让他先输再赢的方法也能让孩子获得延迟满足。这样,孩子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或正式比赛时,就不会经受不起挫折或因失败而失去信心了。 学 孩子在学习新本领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不会做或一下子学不会的时候。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延迟满足。首先,孩子碰到不会做的事时,爸爸妈妈不要立即帮助孩子,而是在一旁仔细

婴幼儿自我调控的指导训练——培养孩子自控力的四类游戏

自我控制是有意识地调节、控制、支配情绪以及语言行为的一种意志品质,是人类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缺乏自制力的人做事总是不考虑后果,只顾眼前利益,而且在长期利益失去之后又不能保持情绪稳定,容易悲观、自责、沮丧甚至一蹶不振。 自控力培养需要及早开始,如果在幼儿期间对孩子放任自流,一味地满足他们,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自己想要的必须马上就得到,否则就大发脾气、难以容忍,那将大大消磨他们的自制力,对其身心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早恋、游戏上瘾等。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于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极为重要,自我控制能力并非生来就有,它是孩子在后天的环境中随着认知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让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四类游戏培养宝宝自控力: 游戏是宝宝发展身心的主要学习活动,可以根据宝宝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游戏,并在游戏中充分结合自制力、坚持度、自觉性和延迟满足这4项自控能力培养的要素。

一、娱乐类游戏 创设情境,使孩子通过角色模仿来感受情节乐趣,从而使他在遵守游戏规则中学会控制自身情绪,例如老鹰捉小鸡、摸瞎、捉迷藏等游戏。 一般来说,孩子对动作的控制要优于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娱乐类游戏正是通过激发孩子兴奋情绪的过程和对动作的控制,让孩子逐渐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情感。 二、运动类游戏 以大肌肉活动为主,让幼儿在走、跑、跳、钻、投、攀、爬等基本动作中,按照一定的竞赛要求来进行游戏,培养幼儿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三、智力类游戏 可以为宝宝选择一些逻辑推理游戏、注意力训练游戏和多元智能游戏,这样能初步锻炼宝宝理性面对问题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宝宝的情绪就能稍微稳定一些,而不是手足无措或在情急之下耍赖。 四、操作类游戏 利用游戏材料发展幼儿小肌肉、以控制手部精细动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游戏,例如自制拼图、拆卸旧物件、种小植物等。 在操作类游戏中,对材料的操作和摆弄是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源泉。由于幼儿会专注于手部动作和材料本身,所以在规则简单的情况下,幼儿的自控坚持度会有较好的表现。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控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控能力? 自控力差的有哪些表现呢?在调查中,反映最多小男生,他们大多是小学2-5年级的男生。一位家长曾经苦恼地表示,儿子调皮,上课只能专注听课15分钟,这之后就开始乱动和影响其他学生,所以她带着孩子一起过来,希望找到儿子缺乏自控的原因及对策。 像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自控力差的孩子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他们胆大不避危险,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喜争吵打骂;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貌似安静,实则“走神”等。 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指责和说教,这样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容易激化矛盾。所以,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四类原因可以导致孩子自控力的缺乏: (一)是生理方面的原因。母亲怀孕、早产等不良因素可以导致孩子出现问题,例如剖腹产的孩子易出现前庭平衡功能失调,这会导致孩子有到处走动的需要,并且遇到障碍物会不自觉地撞上去。何况现在的剖腹产孩子越来越多,出现自控力不佳的状态也越多。 还有的孩子在早期缺少足够的锻炼,也会出现学习问题,例如身体活动能力不足,像有些孩子在适龄的时候不能较好的爬行,这样孩子双手写字速度很慢,孩子可能产生写作业拖拉,抄写速度不是很快。如空间知觉表现滞后,也会引起阅读和书写困难,同时也会导致行为问题,一些孩子不断地惹麻烦是因为他们没

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位置与他人有关系。 因此,孩子需要活动,这不仅有助于身体的发展,也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体能好的孩子可能比体能差的同伴更自信,这也会影响他们与同伴互动的方式。良好的反应、平衡、力量和速度,能促使孩子参与社会互动,并得到同伴的认可。这比孩子在起步阶段,会识字、会背英语单词要有用得多。 (二)环境的影响。由于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响,小孩都喜欢看电视,尤其是卡通片。可是他们一进入学校,单调的课堂难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及兴趣,于是,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就出现了。在目前教育模式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建议在幼儿和儿童时期,家长少让孩子看电视,尤其是充满暴力的卡通片,可以多带孩子参加游戏和运动。 (三)个人性格和气质原因,引发的行为问题。每个孩子天生气质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急躁、有的孩子安静。脾气暴躁的孩子,常常行为不能自控。而这种情绪,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影响,如果父母脾气暴躁,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 (四)不良教育方式的影响。例如暴力式的管教,或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或过于溺爱等,都会导致孩子自控力缺乏,意志力薄弱。 如何纠正孩子的自控能力不佳的状况,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指导孩子的行为。除了有“多动症”的孩子需要配合特定的训练外,对于自控力缺乏的孩子,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一)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的行为。 不论是幼儿还是小学生,他们都能从父母对待他人的方式中学会怎样对待他人。父母要恰当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孩子在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同时,也不能通

2.0-2岁婴幼儿自控力训练

0-2岁婴幼儿自控力训练 陈会昌说明:由于我们的研究并未涉及0-2岁婴幼儿,所以今天发布的内容主要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结合我个人的观察编辑而成的。为了让博友便于查找及博友保存资料的连续性,仍采用我们的研究成果编号。 0-2岁婴儿和学步儿的自我控制,分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两方面。 一、婴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 无论婴幼儿还是成人,控制情绪都是困难的,婴幼儿尤其困难。因为根据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情绪受遗传基因的影响,在人的各种心理成分中是最大的。1岁半以前,婴儿的情绪基本由皮层下自主神经系统掌管,皮层的作用很小。 举例:6个月婴儿饿了,大哭,这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5岁男孩和同伴发生矛盾而哭,老师说:“男孩子不哭啊!”男孩就不哭了,这是大脑皮层的作用。 对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对于成年人来说,人格中的“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的遗传解释率高达80%左右。就是说,即使成年人要控制情绪,也是一个难题。 特别需要指出:孩子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爸爸,一半来自妈妈。所以从遗传角度,孩子的天性,父母负全责!如果1岁以内的婴儿爱哭闹、爱打人或胆子非常小,爸爸妈妈跟着大声训斥,这无异于制造“冤假错案”,因为孩子完全无辜!

总结各方研究资料,儿童的情绪自我控制,1岁以内只能有自我调节的“萌芽”出现,1-2岁发展缓慢,2-3岁发展较快,真正的发展在幼儿园中班以后(4-5岁)。 五六个月以前的婴儿只有一些有限的情绪调节能力。在过于紧张时,他们会离开不愉快的刺激,咧嘴和吮吸,但他们仍然难以忍受。此时他们急需大人的安慰:把痛苦的婴儿举到肩上,抱起来摇晃,温柔地讲话,帮他们缓解紧张情绪。 国外研究表明:前额叶的快速发育逐渐增强了婴儿对刺激的耐受力,2~4个月时,成人通过面对面游戏和对物体的注意来培养婴儿的这种能力。在亲子互动中,父母应调整行为节奏,使孩子既不过于快乐,也不会痛苦。这些做法会提高婴儿对刺激的耐受力。4个月时,转移注意的能力可以帮助儿童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离开不愉快刺激的婴儿会较少感到痛苦。1周岁时,婴儿的爬和走的能力使他们能接近或离开各种情境,这对调节情绪也有帮助。 研究表明:父母善于“阅读”孩子的情绪线索并做出疼爱反应,孩子就较少烦恼,容易抚慰,探索环境的兴趣更强。如果父母等到孩子大发脾气才去抚慰,会强化孩子的痛苦,使之快速增强。如果父母不善于调节婴儿的压力体验,孩子的脑结构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就不能正常发育,导致儿童容易焦虑、冲动,调节情绪的能力减弱。 研究表明:父母应该教婴儿学习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情感。从几个月开始,父母就鼓励婴儿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父母可通过较多地模

自制力训练方法

[转帖]自制力训练方法 [转帖]自制力训练方法 自制力训练方法 问:我的意志力差,干事总坚持不下去,请问怎样训练自己? 答:在各项心理训练中,自制力(意志力)的训练应放在首位。 自制力是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约束自己言行的意志品质。坚持的意志——这不仅是想干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一个人如果不善于自制,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能抑制个冲动和激情,就不能有效地控制和把握自己。一个开始就决心不求上进的青年是没有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曾有过强烈的上进心和进取欲望。问题在于,相当一部经不住各种诱惑,在进取中纷纷落伍了:有的是不能抵御不良诱惑而误入歧途;有的是不能抑制低级欲望的冲动而渐趋堕落;有的是在狂怒中失去理智,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心协力致过火的行为从而犯罪。确实,生活中不少错事、蠢事,部分是在感情冲动、失去自制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如果我们能够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己具备顽强的自制能力,使人们的言谈举止都能处理智的有效控制和支配下,我们就可以少犯许多错误,从而也就可以更好地积极进取。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培养自制能力呢? (1)明确人生目标 明确了一生朝哪个方向走,决心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够控制自己,使言行服从和服务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排斥同目标相对立的各种诱惑;反之,连人生目标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在诱惑面前,就不会有坚强的自制力。自制力的动力源泉之一,就是从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上去考虑问题。。有些诱或之所以有诱惑力,就是因为它能充分展示表面的、暂时的利益。一个意志顽强的人,应当不为这种表面的、暂时的利益所诱惑,而应该经常牢记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长远目标,这样,就会获得一种控制自己的动力——自制力。 (2)坚持执行计划 培养自制力,还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完成既定的计划安排当然,为保证计划的可行性,在作出决定时要三思而后行。但一旦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作出计划,就要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为能轻易改变和放弃。如果半途而疲,就会严重地削弱自制力。 【自我心理训练语】 我的计划已制订, 执行计划靠行动, 决不动摇, 一步一步向前走, 我定能成功! …… (3)决不迁就自己 一旦意识到某件事或行为是不对的,不管它是多么强烈地诱惑我们,对我们有多大的吸引力,都要坚决克制,决不作半点让步和迁就。培养自制力,要有毫不含糊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4)从小事做起 人的自制力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千千万万件小事中培养和锻炼起来的。对做任

家校会教学导案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

家校会教案如何培养孩子自控力

————————————————————————————————作者:————————————————————————————————日期: 2

寻找成长密码 —中职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机械制造部赵涛云 一、活动背景 自控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能力,它能带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我们的身体健康、心智水平、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等,无不受到自控力的影响。缺乏自控力,比如:随心所欲地花钱、肆无忌惮地发脾气、毫无时间观念、饮食不规律、情绪不稳定……常常导致悲剧的发生。因此,提高自控力对人们来说刻不容缓。而拥有强大的自控力,就等于拥有了一种能让你坚持目标、贯彻始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神奇力量。很大程度上,自控力能够决定我们事业的成败,也能够决定我们生活质量的好坏。可以说,对人们成功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自控力以及人的智力。智力一般来说很难自我突破,而自控力却可以通过锻炼而得到增强。虽然过度使用这种意志力,大脑也会产生疲劳,但只要遵循科学系统的训练机制,就像我们的肌肉一样,自控能力就会逐渐得以完善和增强。当自控力非常强大,甚至成为我们本性的一部分,与我们的天赋、才学、能力完美结合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生活也会从此更加精彩! 对于我们中职学生,自控力主要表现在玩手机、上网无节制。是目前学校老师和家长最为烦恼和头痛的一件大事。说的直接一点就是自控能力差,学生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 二、活动目的 1、让家长了解孩子玩手机、上网的危害有哪些? 2、帮助家长了解、分析孩子自控力差的原因? 3、帮助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三、活动过程 根据DCCI(中国互联网第三方研究机构数据平台)《2017年中国青少年移动网络安全蓝皮书》中显示,已经有83.5%的家长为青少年配备了智能手机,82.7%

第10项修炼 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

第10项修炼训练孩子的自律性和自控力 无论在咨询处还是在临床实践中,人们问的最多的也许就是纪律问题。我们没有一天不会听到家长、老师或儿童保育者在向专家询问,什么是约束孩子的最好办法。如果请一些专职的儿童保育工作者,让他们表达一下对纪律的看法,我们肯定会听到许多很不一样的说法。 令人好笑和困惑的是,家长与我们一样,都接受着来自精神健康专家们各种各样的建议。比如,有位母亲为了4岁儿子的性格缺陷,几乎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论述纪律的书。她还参加过许多家庭教育讲座,其中就有我们主办的。她在我们主办的讲座上痛苦地说:“一想到要对付我那个儿子,我就会发疯。有个专家告诉我,如果孩子想出去,就借用体育比赛的暂停办法,把孩子锁在房里。另一个专家说这办法荒唐。有的书上说,只要家长不失去控制,可以揍孩子的屁股。但也有的书上说,棍棒教育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有人认为,应该和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为什么有些事情对他们不合适,但也有人说,在孩子眼里,讲道理就是向孩子示弱。你们说的办法是换位思考,但如果你太为他们着想,难道不会被孩子利用吗?你们看,我该对这孩子怎么办啊!” 与会的家长全都笑着点头赞同她的说法。有许多人都想谈谈自己在这个问题上遇到的苦恼。有位父亲还特别指出,这还给他们的夫妻关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说:“妻子说她给两个儿子定规矩,我却不支持她,可我觉得她定的规矩太苛刻。每次讨论该给孩子定什么样的规矩合适,我们总是说不到一块去。” 他妻子就坐在他旁边,这时接嘴道:“在我丈夫看来,孩子就应该生活在充满了温馨的家庭里,家长没必要给孩子定规矩。孩子全都让他给宠坏了。” 丈夫打断了她的话,说:“在父母的呵斥声中,他们什么都学不到。” 妻子回敬说:“我只在他们失控或对大人不尊敬时才呵斥他们。如果你对他们严厉点,多给我一些支持,我看他们表现会好得多。” 等这对夫妻停止了争辩,我们问他们,这是不是他们家里常有的一幕。做丈夫的笑着回答说:“就算是吧,要是在家里争,每次争到这儿,要么提高了嗓门,要么就气恼地出去,结果是什么问题都没解决。不过,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我们还是相当克制的。”他妻子笑着表示赞同。 听众哈哈大笑。但是,正如随后几位家长所说,无论理论还是实践,纪律本身在家里产生不了幽默感,而是紧张和困惑。 本章主要从弹性的角度深入探讨纪律问题。假如我们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孩子的弹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自控力

中文摘要 学习自控力是学生为实现学业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按照社会要求和一定的内在标准对外部环境,自己的情感,欲望、行为等加以控制的能力。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学习中适当的提高自我控制不但对学习有益,而且还能促进个体性格的发展。本论文通过三个研究探讨中学生学习自控力情况。 研究一对 604 名中学生分别用《中学生学习自控力问卷》和《中学生学习自控力原因问卷》调查了学习自控力特点和影响因素。得出结论:(1)中学生学习自控力从初一到高三,呈现总体降低趋势。(2)影响中学生自控力的原因可归纳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随着年级升高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少,内部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加;(3)影响初中生学习自控力的主要因素是诱惑,影响高中生学习自控力的主要因素是情绪。 研究二选用 99 名被试接受2×2×2 随机区组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学习自控力(高、低自控两个水平)、压力(有压力和无压力两个水平)、诱惑(有诱惑和无诱惑两个水平),因变量为注意稳定性。结果发现:(1)学习自控力、诱惑在注意稳定性上有主效应,压力无主效应;(2)学习自控力和压力对注意稳定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学习自控力和诱惑对注意稳定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3)学习自控力、诱惑和压力三个因素对注意稳定性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研究三选用两个同质的初一班级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 个月的学习自控力培养。最后发现(1)学习自控力与学业成绩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2)实验后,实验组低自控被试的自控力分数显著下降,实验组高自控被试和控制组被试的自控力分数前后没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自控力;培养 第1 章文献综述 真正关于自我控制的实证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60 年代,其中认知—行为主义的研究尤为引人注意,Rotter(1966)认为个体心理控制源的期望决定了他对特定行为后果的态度[3],控制点分为两大类型:内控制点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和外控制点 (external locusof control),内控制点的人将个人行为后果归因于自己,他们会从成败中吸取教训,成长自己。外控制点的人将个人行为后果归因与外部原因,成功了也不会特别自豪,失败了就会怨天尤人,这种人自控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一旦外力撤销,就会失去自控。Seligman (1975)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概念,习得性无助在人类身上表现为如果一个人长期体验到失败,就会产生一种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习得性无助其实是自控失败的一种表现。Mischel (1972)通过实验提出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概念。还用冷/热系统结构框架(Hot/Cool-System Framework) 来说明策略性注意调配(Strategic Attention Deployment)对自我延迟满足的作用机制。注意调配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控制的策略。Bandura (1977)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是对自己能力和控制的主观评价[4]。一般认为,高自我效能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达到特定目标,因而会通过自我控制,采取各种策略达到目标。低自我效能的人认为自己不能达到目标,可能会放弃自控。习得无助其实是低自我效能的极端表现。 学习自控的涵义

控制力训练方法

控制力训练方法(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意志力训练方法 一、意志力第一法则:认识自己,回忆你的决定 理论:控制意志力最先要做的就是记录和分析 训练方法: 请至少选一天,把你做的决定都记下来。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回想你做的决定,分析哪些有利于你实现目标,哪些会消磨你的意志。坚持记录你的决定,还有助于减少在注意力分散时做决定,同时增强你的意志力。 结论:坚持一周后,利用一周时间观察,自己是怎样屈服于冲动的:只需看看自己能否及早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情况最容易让你有冲动,想些什么或暗示什么最容易让你放弃冲动。 二、冥想是最简单的提升自控力的方式:5分钟训练大脑冥想 研究发现3小时后,注意力和自控力就能提高,11小时后能观察到大脑的变 化。另一项研究发现,持续8周的日常冥想训练可以提升自我意识。 专心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冥想技巧,它不但能训练大脑,还能增强意志力。它能减轻你的压力,指导大脑处理内在的干扰(比如冲动、担忧、欲望)和外在的诱惑(比如声音、画面、气味)新研究表明,定期的思维训练能帮人戒烟、减肥、戒毒、保持清醒。无论你“要做”和“不要”的是什么,这种5分钟冥想都有助于你增强意志力。 冥想的具体操作方法: 1.原地不动,安静做好。 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或盘腿坐在垫子上。背挺直,双手放在膝盖上。冥想时一定不能烦躁,这是自控力的基本保证。如果你想挠痒的话,可以调整一下胳膊的位置,腿交叉或伸直,看自己是否有冲动但能克制。简单的静坐对于意志力的冥想训练至关重要。你将学会,不再屈服于大脑和身体产生的冲动。 2.注意你的呼吸。 闭上眼睛。要是怕睡着,你可以盯着某处看,比如盯着一面白墙,但不要看家庭购物频道。注意你的呼吸。吸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吸”,呼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呼”。当你发现自己有点走神的时候,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这种反复的注意力训练,能让前额皮质开启高速模式,让大脑中处理压力和冲动的区域更加稳定。 3.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怎么走神的。

父母培养孩子自制力的五个方法(转载)

父母培养孩子自制力的五个方法(转载) 自制力对于孩子的发展特别重要,用坚韧、顽强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欲望的孩子更稳重可靠,更能适应环境,更受人们欢迎,但与此相反自制力较差的则孤僻不受人们的喜欢。 1、父母要为宝贝做出榜样 培养宝贝的自制力,并非父母口头上讲道理就行,应具体教他。例如,带宝贝去商场购物时,抗诱惑力差的宝贝见了玲琅满目的商品,可能会对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应该帮助宝贝明白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东西是可以买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设法纠正宝贝见什么要什么的不良习惯,养成宝贝不为外物所动的自制力。宝贝经过一次次的“失望”,自制力就会逐渐提高。 2、运用“社会认知提示法”,使宝贝自觉遵守规范,抵抗外界的诱惑 社会认知提示法是指在社会性认识(如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法律等)上给宝贝以提示和教育,使宝贝能够时刻想到他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或行为准则。例如带宝贝去超市,为防止宝贝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要,这时,我们就可以在超市门口对宝贝进行社会认知提示:“咱们说好了啊,你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今天我什么都不给你买,你只看看就行了。假如你看上了什么东西,回家后咱们好好商量一下再来买。”

当然,运用社会认知提示法最好“提示在先,奖评在后”,如果宝贝做得好,就可以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做得不好,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批评,对于稍大的宝贝还可给予适当的惩罚。 3、通过趣味游戏训练宝贝的自制力 趣味游戏是宝贝特别喜欢的活动。而趣味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经常开展趣味游戏,可以使宝贝不断得到抗诱惑锻炼的机会,自制力得到明显的发展。例如通过玩“我们都是木头人”和“我是雕像”等活动,可以培养宝贝遵守游戏规则,提高宝贝的自我控制能力。 4、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控制力 在日常生活中对宝贝要有明确的要求,例如,要求孩子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时不撒饭粒,摔倒了不哭等。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帮助宝贝更加自制。 5、创设情境,进行抗诱惑训练 方法1:宝贝弹琴前,父母对他说:“今天,我买了一本你特别喜欢看的《米老鼠》,你弹完琴,才能看。”待宝贝弹琴时,父母拿出书,故意放在钢琴上。 方法2:有客人来访,父母将宝贝喜欢吃的糖果、洗净的水果等摆在餐桌上,告诉宝贝:“现在不能吃,等客人来了才能吃。” 如果宝贝做到自制时,应给予表扬或让他得到满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