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1、如何理解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一种建构辩证思维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以抽象的形式出现的科学理论的逻辑体系要前后连贯,要与事物的历史发展在根本上保持一致。

(一)逻辑方法的实质、特点、要求

(1)逻辑方法的实质性描述

逻辑的方法就是理论思维的方法,是以概念、判断、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构成理论体系,从纯粹的、抽象的形态上去把握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的必然性,在揭示客观事物整体的规律性、本质性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再现客观事物的发展历史进程的一种方法。

(2)逻辑研究方法的特点

第一,逻辑的方法是从事物成熟的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入手进行科学概括的方法。第二,逻辑的方法是能动地反映历史的方法。第三,逻辑的方法是以抽象概括的理论形式探寻事物本质的方法。第四,逻辑的方法抛开了事物的具体的历史形式以及各种偶然纷杂的现象和细节,进行抽象的推断,不可能将客观事物发展的一切具体的发展细节和状况都进行研究,不可能生动地、形象地体现出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往往会陷入纯粹的逻辑判断使研究变的空洞无物,也有可能陷入肤浅的经验主义的研究,所以逻辑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其局限和不足,需要历史的方法来补充。

(3)逻辑方法的合理性原则与有效性原则

逻辑的思维方法具有严密的思维体系和逻辑结构体系。这一说明方法利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范畴,对客观事物进行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以系统的理论思维去呈现事物的完整性。这些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范畴或说是形式,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配合、由此及彼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这个完整的结构体系是有现实的客观依据的,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特性、内在联系的反映,是思维主体认识研究的结果。逻辑说明方法的结构体系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逐步展开深入的,能够客观准确的如实再现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说,这一结构体系体现了逻辑方法的要求,坚持并遵循了逻辑方法的合理性原则。

逻辑的说明方法不仅具有合理性还需要具有有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更有效地阐述客观事物的规律。要做到这一要求,就要善于通过事物典型的事例或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

(二)历史方法的实质、特点、要求

(1)历史方法的实质性描述

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事实认识的方法,是按照客观历史发展的自然进程,通过实事求是叙述和客观生动描写各种具体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揭示事物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再现客观事物发展历史的规律性和历史的具体完整情景的叙述方法。

(2)历史方法的特点

第一,历史的方法是尽可能的反映事物全部历史发展过程的方法。第二,历史的方法是以客观事物的历史联系为依据的思维方法。第三,历史的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形式考察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的思维方法。

(3)历史叙述的客观原则与深度原则

在用历史的叙述方法反映事物发展进程时,不能面对着浩瀚如烟的材料而不知所措,不能被各种罗列的现象所迷惑,把握不住叙述的方向和目的,应当在丰富的材料中理清头绪,分清层次,寻找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尊重历史的本来面貌,客观地叙述,真实地再现历史。在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的同时,还应当深刻、生动地刻划、描绘历史。

历史的叙述方法不仅要遵循客观原则,还应当把握深度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现代、追溯过去,这是指从客观事物发展的高级阶段入手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历程进行观察、分析、描绘从而再现历史的发展过程。

(三)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一致性

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都是对事物进行历史考察的思维方法,在人的认识中它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纯粹的表现;在人们的实际思维中,两者是紧密相连、互相渗透的;在实际的运用中,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的;在表现形式上,两者有所不同,实质是统一的、相符合的。思维与客观实践的发展相一致;逻辑的思维与人类认识的历史相一致。客观的基础就决定了逻辑的东西不能离开历史的东西,两者是密切联系一致的,反映到现实的实际中、现实的历逻辑的方法和

历史的方法统一的依据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一致性就是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的统一性在方法论上的表现,在实际运用中的方式和手段。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表现在三个方面:逻辑的思维与现实历史的发展相一致;逻辑的史发展和运动中就决定了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是不可分离的、一致的、统一的。

从认识作用来看,两种方法在其本质上、目的上是相互统一的、彼此一致的。不论逻辑的方法还是历史的方法具有共同的任务,都是通过对事物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考察,去揭示事物的本质东西、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际思维看,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即使是在其中一种方法的自身运用中,也渗透了另一种方法的职能。逻辑的方法中包含了历史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中包含了逻辑的方法,两种方法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统一的表现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首先表在两者的关系上,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一方面,逻辑的方法是通过概念、范畴形成理论体系,用思维的具体再现客观具体。因此说逻辑的方法需要以历史的方法为出发点,追随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使概念、范畴间的关系与客观事物的结构过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用历史的方法研究客观事物的发展也必须借助相应的逻辑概念、范畴以便反映对象发展规律。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表现在实际的运用中。在对任何事物和任何学科的研究中,都不可能只单纯的运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在对客观事物的具体研究中,或者以历史的叙述方法为主辅之以逻辑的说明方法,或者以逻辑的说明方法为主辅之以历史的说明方法,在任何一种研究方法中都体现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表现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中两种方法是相互转化的。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反映了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逻辑的方法反映客观事物中本质的固有的必然的联系这个方面的东西,历史的方法反映客观事物在自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现实这个方面。在利用历史的方法研究事物,对它的历史发展进程进行考察时,展现事物的发展现实,从理论上概括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历史的方法就转化成为了逻辑的方法。在利用逻辑的方法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时,需要通过对事物历史考察研究其发展历史过程、来龙去脉,以便更深刻地揭示其规律。从这一角度来看,逻辑的方法又转化为了历史的方法。历史方法的结合,逻辑方法的概念、范畴形成的理论体系往往被看作是抽象的,只有现实的客观事物才是具体的。其实这些概念、范畴不仅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逻辑的方法是事物内部结构关系抽象的理论思维,它所形成的概念、范畴具有抽象性,同时理论体系的建构也需要借助历史方法提供的历史材料和成果,反映事物发展的现实状况。所以概念、范畴也具有具体性,反映了现实事物的丰富属性、关系、规律等等。理论体系从较抽象、较空洞到更加具体、更加丰富的建构,就体现了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综上论述了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一致性,但是这里所说的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是一致的、统一的,是从最根本的本质上、总的发展趋势上来讲的,决不能抹煞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差别,把他们看作是完全的统一、绝对的一致。这种一致、统一是有矛盾、有差别的一致、统一的。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都是考察事物历史发展的方法,但逻辑的方法是摆脱事物发展中的历史细节和偶然因素从抽象的思维形式上分析事物,对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高度的抽象思维概括;历史的方法是对历史发展的整个情景、重要曲折过程和历史偶然性地再现去研究事物发展的具体的过程。可见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都是为了揭示同样的发展规律,但前者是通过抽象的思维概括,后者是通过活生生的具体历史事件进行考察。再者,我们说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一致,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同时、并列运用这两种方法,而是两种方法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某些情况可能是历史的方法最为适用,逻辑的方法作指导,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是逻辑的方法最为适用,历史的方法作辅助。总之,承认并强调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差别,并不是为了否认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而是更全面的去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一致,真正将理论认识和历史实际相结合,达到科学的认识。

(四)马克思逻辑与历史方法统一理论

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逻辑和历史的关系,使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指出历史的是第一性的、是基础,逻辑的是第二性的,

是历史的反映,逻辑的方法实质是摆脱了历史形式的、撇开了偶然因素的历史方法。所以说马克思认为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实质是要求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逻辑反映历史,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同时马克思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巧妙地将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结合在一起,将两者统一起来,它又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在研究过程中将对客观事物现状的分析与对客观事物历史的考察结合起来,使理论分析和历史叙述融为一体,实现了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统一。逻辑与历史方法统一理论要求做到理论要同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最本质的、最根本的规律相一致,同时要摆脱客观历史发展的各种细节和偶然性。理论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客观事物经历的历史过程就是理论叙述的过程,同时理论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需要遵循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发展次序,遵循客观事物在现实中的实际地位。逻辑和历史方法统一理论,不仅要求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还需要对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修正,抛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和非本质的事件,去反映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流的东西,要抓住主流的东西,最少的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就要从事物成熟的、典型的形式出发去考察事物的发展进程,弄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揭示这些矛盾及矛盾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认清这些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2、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对于研究社会结构特征的统一意义

(一)阶级分析法

所谓的阶级分析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理论,去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的运动及其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对于“阶级”一词的使用,最早始于古罗马时期,当时主要用来区分人口的财产状况。第一个对阶级概念做出完整界定的是列宁。他将阶级定义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主要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产生及存在的经济

根源,确定了阶级的基础和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阶级就与社会性质紧密相联,对立阶级间的冲突、斗争是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从而决定了阶级关系是社会的主导关系,阶级结构居于社会结构的主导地位,其他的一切关系很大程度上都要在阶级关系的指导下予以开展和说明。阶级分析法成为研究阶级社会历史的根本方法。这主要是因为: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只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科学的分析,揭示阶级社会里各种现象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分析一切阶级社会和带阶级性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线索和方法。阶级分析主要是对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所谓阶级结构,就是社会的阶级构成,各阶级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系统的社会分析,主要包括阶级划分标准的确立、阶级划分及各阶级具体状况的描述、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揭示、提出解决阶级矛盾的办法四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层分析法

阶层分析法是以社会各阶层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分析对象的社会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划分社会阶层及描述不同阶层的阶层状况,从而揭示各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化解阶层矛盾,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发展的社会分析方法。阶层是指社会中具有某方面相同性质的人群团体的统称。阶层是不断变化的,区分阶层往往只是为了某种需要突出某一集团有别于其他集团的一些特殊性,因此,阶层划分的标准要比阶级划分宽泛得多。如经济指标(如收入、财富等)、社会威望指标(如身份群体、职业声望等)、政治权力指标(如权威、科层等级等)、消费及文化指标(如消费水平、生活方式、文化品味等)都可以作为阶层划分的标准。社会阶层的划分将所有社会成员都涵盖在某一阶层之内部。“在同一阶层内部,所有成员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地位;而不同阶层之间,则存在着公认的差别,这种差别使一个阶层的人在社会等级次序中高于或低于另一个阶层的人。”阶层分析法,是当代西方学者进行社会分析所主要采用的社会分析方法。

(三)两种分析方法的区别

阶级分析法与阶层分析法是对不同对象进行社会分析的方法,二者在分析视

角、分析对象和分析目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分析视角不同。阶级分析以阶级对立、对抗为分析视角,强调在“对立”的阶级中,分清敌友我,以团结朋友,战胜共同的敌人;阶层分析则强调社会各阶层内部及阶层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各自的利益需求,阶层与阶层之间也存在利益上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和矛盾是在他们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产生的,可以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手段来进行调节的。如果说阶级分析注重的是“排异”的话,那么阶层分析所注重的就是“求同”,即在认清阶层之间的利益差别与利益冲突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以此来化解阶层之间的矛盾,使社会各大阶层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二是分析对象不同。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两种分析方法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分析对象的不同。阶级分析以社会阶级结构为分析对象,具体分析社会各阶级及其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一定历史时期,一个社会的阶级与阶级结构一般较为稳定。而阶层分析是以社会阶层结构为分析对象的,它具体分析社会各阶层及各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阶层相对于阶级而言,具有较大的变动性。阶级是以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来进行划分的。而阶层划分的标准却因分析者的不同而不同。经济指标(如收入、财富等)、社会威望指标(如身份群体、职业声望等)、政治权力指标(如权威、科层等级等)、消费及文化指标(如消费水平、生活方式、文化品味等)都可以作为阶层划分的标准。

三是分析目的不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目的是在阶级划分的基础上,揭示各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被压迫阶级的革命热情,统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以推翻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其根本目的是打碎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旧社会,建立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新社会。阶层分析的目的是在对社会各阶层进行合理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政策途径促使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起到平衡社会利益冲突、整合社会资源,构建起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它不是要激发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避免出现各种社会冲突和失衡。

(四)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对其所处社会的阶级分析主要由四个紧密联系的部组成的。即首先在确定阶级划分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划分社会阶级;在阶级划分的基础上,描述社会各大阶级的具体状况;进而揭示社会各阶级之间的主要矛盾;最

后提出解决阶级矛盾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确定阶级划分标准是进行阶级划分与阶级分析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根据人们对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的不同,将社会划分为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与阶级矛盾的深刻分析,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并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一步步地实现自身的彻底解放。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阶级斗争。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的社会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十分注重阶级分析的同时,并没有忽视阶层分析,他们认为,两者并不是绝对相互排斥的,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别并不是要互相否定对方的合理性存在。相反,在一定范围内,两种方法完全可以优势互补。

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但二者的地位与作用却显然不同。就地位而言,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中,阶级分析是第一位的,这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性质决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对社会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加以科学分析,才能分清敌我友,认清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的同盟军和革命的对象,从而为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贯穿始终,各种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无不受阶级斗争规律的制约。所以,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的核心。阶层分析则不同,它强调把阶级内部各个阶层的不同利益整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统一的、富有战斗力的阶级。从某种意义上说,阶层分析为阶级分析服务。总之,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既相区别,又相统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方法概括为一种“以阶级分析为主、以阶层分析为辅”的社会分析方法。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提出

早在1844 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已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思想,特别是提出了“社会实践”的概念,为人的本质观的建立确

定了实践的基础和正确的思路。唯物史观的“社会实践”概念就为说明人的本质是自然主体和意识主体的统一,为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奠定了前提。于是,马克思在1845 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理解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里,马克思并非是下定义,而只是提出了考察人的本质的一种方法,人的本质是通过一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所以应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考察人、把握人。人的本质不是个人所有的、固定的抽象物,而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社会的人,他的本质是在与他有关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影响、陶冶下生成的,并随着这一切社会关系的发展不断充实、发展。一切对人的本质的生成、发展有影响、制约作用的条件或因素,大都可以归结到社会关系这一范畴中,包括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其中尤以生产关系为核心。

(2)生产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者随便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时,就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动物虽然也有活动,但其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的劳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一种以自我意识形态体现的创造性的活动。

(3)生产总是指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人是社会的动物,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他认为人在生产中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因此不可能把人从社会中孤立出来,不存在所谓的“抽象的个人”,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体现,人是社会的动物。

(4)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仅是人所具有的多种属性中的根本属性,而且是必

须能够说明之所以为人以及人所具有其他属性的内在根据。生产劳动是人所特有的主体活动,它包含着社会关系总和的整体性质,即为人类整体所具有,也反映到单个人身上,在人的自然特征、实践活动、思想活动中打上烙印。这样马克思就克服了以往哲学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类”特征的缺点,科学地说明了人的自我创造的本质。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全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深刻内涵。它不是从狭隘的人类学的角度来说明人的本质,只抽象出人的某一特点,也不是从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共性和个性、变与不变的统一。既区别了人与动物,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别,在强调其社会性是不变的同时,又通过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来动态地考察人的本质。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作为一种原则和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人确立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对人的本质认识不同,所确立的人生观就会不同。因而在现阶段,我们仍然需要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本质问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一个至关社会主义信念能否在人们心目中永存的重要的人生基础理论问题,因而也是至关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建立了以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关系,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道德和思想关系,在这些关系的共同作用下,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人的本质应该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当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够成熟和完善,因而决定了人的本质也是多样的,有层次的,而且是可变的。由此,我们具体分析人的本质时,还要具体地考察我们所要分析的人的现实的一切社会关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本质的正确认识,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我们时代的价值观,关心国家、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只有我们被他人、集体和国家所需要,而且也只有当我们满足了他人、集体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有价值。只有为社会做出贡献,个人才能被社

会、他人需要,才能确证个人的存在,确证人的自我价值,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个人只有与社会融为一体,才能得到发展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次,为我们当前全面理解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方法指导。人类社会发展作为一个经济过程,是生产方式变化、变革的过程。在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决定的核心因素都是人。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人的素质的提高,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升华、和谐的结果。我们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为了人,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的目的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

总之,马克思关于人的基本理论作为一种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刻领会和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有助于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兼评毛泽东

(一)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中起过重要影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物评价观

马克思主义的人物评价观,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人物评价。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对任何著名的历史人物做出正确的辩证的评价。所谓历史主义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其对历史的运动发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所谓阶级分析是考察阶级社会的历史人物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损害什么阶级的权利和愿望,并对各个阶级的进步性和反动性做出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它的方法论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历史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者是历史与发展的有机统一论者,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首先应该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和评价,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不能脱离一定的时

间、地点、事件等情况。虽说时势造英雄,但什么样的时势,造什么样的英雄,还是有根据的。因为历史人物也是当时历史的产物,也就无一例外地具有当时历史的印记和局限。另一个方面,如果机械地作历史分析,也许获得的是比较接近真实的结论,但它是有缺陷的。因为机械地历史分析致命的缺陷就是忽视甚至不承认人的创造性。而历史的发展恰恰证明是人创造了并创造着历史。因此,在对人物作历史分析的同时,必须结合发展的分析,以期获得更加真实的结论,还原人物的本来面目。之所以要结合发展的分析,不仅仅是因为历史的机械分析,而且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性。而所谓的历史局限性也就是世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伟大人物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这是肯定的。但伟大人物凤毛麟角式的创造有时很难在当时被世人所认识,因而也无法获得成功。

(2)目的与结果的有机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是目的与结果的统一论者,既不主张只重目的的理想主义,也不主张只重效果的实用主义。换句话说,我们是主张效率与公正并举,或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说到底就是一个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人是有目的的,人是按照自己的目的采取一定手段做事的,做事以后是有结果的。结果合乎目的,那么人是成功的或者顺利的;结果不合乎目的,那么人是失败的或者曲折的。那么相应评价一个人和他做的事,就必须综合考虑目的、手段、过程、结果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来。这里就有一个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目的与结果相统一、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问题。特别是目的与结果的关系,更是把人物的评价弄得是是非非,颇多争议。其实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均匀对称与否的问题,也是一个思维单一或者多元的问题。认为人事均匀对称的单一思维论者,认为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相应地,好事是好人做的,坏事是坏人的。而好人是否也做错事,或者坏人也做好事,却不予承认或者不予重视。而事实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样的,人的思维和行为也是多样的,不均匀对称也是存在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3)局部与整体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局部与整体的有机统一论者。不过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相区别的是,它不是纯粹的自然有机统一论者,或者是自然系统论者,而是自然、社会、人的思维三者协调的有机统一论者。对于人物的评价,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包

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方面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相应地,自己站位高了,视野开阔了,那么对于某一局部与整体的不对称关系,就不难理解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相当数量的人,往往是习惯地认为,一个人在某一时期、或者某一地方、或者对某些人、或者对某些事的对与错就可以等同这个人在所有时期、或者所有地方、或者对所有人、或者对所有事的好与坏。而这样的给人盖棺论定又往往是前后矛盾,难以一致,也就是有些学者所讲的“小结论”与“大结论”的矛盾。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复杂性、多面性或者变化性。而马克思主义则主张,评价人物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看大的方面,也就是看主流。对于局部的问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则改之不掩饰,无则加勉不捏造。

(4)暂时与长远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者承认一个政策的时效性,而不论是这个政策的即时效应,还是长远效应。这是因为一个政策出台,在当时或者当地没有什么明显的效应,甚至出现了一些消极效应,但相对来讲,对于今后和其他地方却有着明显的积极效应。比如抗洪时期,为了顺利把洪水疏导流向大海,就炸毁了一些跨河大桥以泄洪疏导。被炸大桥及其受益者自然没有什么好处,但它却因此保住了一座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和更多人的生命财产。再比如植树造林,那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和实施就必然要涉及到人物的评价,相应政策和措施的时效性就理当考虑在内。而不少人物的政策措施,在一些时间,或者一些地方,或者对一些人和事,是不同寻常的。有的是至死地而后生;有的是舍己为人;有的是先人种树后人乘凉;有的是后患先防;有的是出于平衡需要而不得不舍弃;等等。而对于伟大人物不同寻常的政策和举动,有些是出于利益的矛盾而不予认同,有些是因为理解力的限制而难以认同,有些是处于世故而暂时认同或假认同,有些则是因为领悟其意明确其利而真正认同,等等。政策的执行者和相对人对于人物政策的认同与否和程度深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人物本身的评价高低。

(三)对于毛泽东的评价

对于毛泽东的评价,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观点:“继续神化”、“功大于过”、“过大于功”、“丑化否定”。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才有可能对毛泽东做出正确的辩证的评价。毛泽东是人,是伟人,但伟人也

是人,不是神。是人总会犯错误的。毛泽东一生犯过的错误, 从不同视角总结,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条数。但不管从那个视角说,错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 莫过于1958 年到1960 年的三年“大跃进”和1966 年到1976 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的错误是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是有很大差异的, 决定着两次大运动的方向和特点各不相同。“大跃进”的重点是搞经济。“文化大革命”的重点则是搞政治。当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在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方面也有共同点。从具体背景看有许多不同点, 但从大环境看, 却有着根本性的共同点, 那就是这两次严重错误都是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生的, 都是探索性的错误。列宁曾把建设共产主义事业比喻为攀登一座人迹未到的高山, 迂回曲折, 遇难折返, 甚至滚下来碰得头破血流, 都是难以避免的。当然, 如果事先慎审行事, 可能损失少一点。但无论如何想一帆风顺, 一次登顶成功是不可能的。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实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不仅中国共产党人, 包括其领袖毛泽东都没有任何经验, 而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也不多。在这种情况下, 不犯任何错误, 不经历曲折和失败, 就顺利找出中国的新路是不可能的。当然这里没有原谅或解脱毛泽东骄傲武断等主观错误的意思。但承认客观的难免性, 是公正而科学地评价历史问题不可缺少的。

毛泽东犯的错误是什么性质的错误? 这对正确认识毛泽东, 正确评定毛泽东晚年严重错误以及对毛泽东一生地位的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是什么性质的错误呢? 从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角度看, 毛泽东的错误主要是决策的严重失误。就是说, 这两次严重错误, 都是由于对国内矛盾、党内矛盾和国际矛盾的调查和认识脱离了客观实际, 做出了背离实际的错误决策, 制定了错误的政治路线和一系列错误政策, 采取了错误的方法和手段, 造成了广泛的灾难性的严重后果。无论从担任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 还是从事实上发挥的领导作用来说, 毛泽东对“大跃进”和“文比大革命”都应负最主要的领导责任, 但中央领导集体也要负责。

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究竟是什么,其实,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 对此问题已经作了明确回答。在此,着

重谈以下五点简要的认识:

第一, 毛泽东是20 世纪中国众多伟人中更杰出的伟人。20世纪,各行各业、各民族,够得上称为“伟人”的名字, 可以开出长长的一大串。但就20 世纪整体而言,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动最积极, 历史功绩最大, 学说影响最深远的, 当属毛泽东。

第二, 毛泽东是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20 世纪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灾难最深重的世纪, 又是从沉沦中奋起, 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世纪。毛泽东是解救第一次民族危亡的辛亥革命的参加者, 解救第二次民族危亡的“外抗强权, 内除国贼”的五四运动的湘区运动的领导者,在解救第三次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是众望所归的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 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因此, 称之为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理所当然的。

第三,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 就努力探索如何把理论运用于中国。他对中国革命经验作了创造性的总结,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在理论上达到一次重要的升华。创造性地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完善, 是这个理论体系完整形成的标志。

第四,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1949 年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不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也是20 世纪世界历史中一件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第五, 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奠基人。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毛泽东中国就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对私人工商业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1956 年确立社会主义所有制。而如果没有那时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就没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也就没有今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 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重要奠基人的地位, 是应该永远载入中国现代史册的。

综上所述, 毛泽东是20 世纪中国众多伟人中之更杰出的伟人, 是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伟大开拓者,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奠基人, 功勋卓著, 可昭日月。他

晚年确实犯了严重的错误,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造成了很大灾难。但这些错误从产生的大背景看, 是在探索史无前例的中国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过程中发生的, 其错误的性质是政治错误, 即领导者情况判断和决策的失误; 而就其责任而言, 既有个人的主要责任, 又有领导集体的责任。因此, 这样的错误不能全盘否定以至抹杀他的功绩。

5、社会科学研究能做到彻底的价值中立吗(不能)

价值中立,又称价值无涉,自提出以来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论题。20 世纪80 年代被正式引介到中国后,引起了我国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现在学术界对其褒贬不一,有些人赞成,有些人反对。赞成者主要持这样一种看法:“价值中立作为一种从事科学探究的规范性原则即研究者应持有的立场,强调科学探究的客观性和自由性。”反对者则认为,““价值中立”是一个在总体上包含根本缺陷但又有局部合理性的西方社会学的方法论原则。总体上的根本缺陷是指它把科学与价值截然割裂、排斥一切价值的客观主义、实证主义倾向,这使它在认识功能和价值功能统一的社会科学中成为可能实际遵循的东西,也使它陷入了不可摆脱的自我矛盾;局部合理性是指它强调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合理因素,但这种合理性是以推向极端的形式存在的。”尽管学术界对“价值中立”褒贬不一、各抒己见,但是学者们都承认“价值中立”包含了合理的因素。

(一)“价值中立”问题的溯源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原则的提出,和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极端争执有关。实证主义强调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一致性,主张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客观地、不带个人感情地、不掺杂任何价值判断地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在他们看来绝对的“价值中立”是可行的,而且也正是因为驱逐了价值判断,社会学才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有一定意义,“追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客观性,从而使社会科学从神学及传统形而上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科学”。但是,其缺陷在于混淆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界限。人本主义社会学则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人本主义社会学深受新康德主义价值哲学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作泾渭分明的区分。人本主义认为自然科学属于可感觉的世界,旨在探讨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属于

“规范性科学”;社会科学属于不可感觉的价值世界,研究的是不可重复的历史个体———人及其行为,它属于“表意性科学”。自然科学描述事实,寻找一般规律,它不属于价值领域,与价值无涉;而社会科学则属于价值领域,研究任何社会现象都与构成这一现象的人的行为有关,人的行动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和在一定的动机驱使下做出的,为此,必须借助价值判断或价值关系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意义”。新康德主义明确划分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界限,纠正了实证主义的唯科学主义倾向,但是却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陷入了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并进一步从主观主义走向非理性主义。

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价值问题上的争执使19 世纪社会学发展面临困境,为了解决社会学方法论上的困境,马克思·韦伯试图调和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力图将实证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结合起来,在此情况下,韦伯详尽阐释了“价值中立”原则,韦伯强调社会学面对社会现象时应保持“价值中立”,但在韦伯这里的“价值中立”范围已经大大缩小,而且在韦伯看来“价值中立”并不是要取消价值关系,“价值中立”也并不是绝对的排斥价值关联。韦伯的“价值中立”不是要求学者没有或不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是要求他们应弄清在什么地方要诉诸分析的理解,在什么地方要诉诸情感,告诫他们不要把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相混淆。

在科学研究中,韦伯严格区分了价值中立性和价值关联性。价值关联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之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价值中立性则是指研究者在选定了研究对象之后,必须放弃任何主观的价值观念,严格以客观的、中立的态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通过对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进行详细阐述,韦伯用“价值中立”与新康德主义划清了界限,又用价值关联反对了实证主义无视社会科学特点的错误倾向,避免了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从而对以上两种方法论传统进行了综合。

(二)“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

要全面把握“价值中立”问题的内涵,必须注意几点:

一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是可以保持一定的“价值中立”的,但必须对其范围

进行严格限定。

二是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并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三是价值中立原则不是普遍性的,它只适用于研究者的身份,而不适用于公民身份。即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应当回避自己的价值,而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呈现事实。而普通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则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

四是价值中立原则和价值关联原则是分阶段适用的,选题时科学家

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念,研究的过程则必须剔除价值观的影响,而遵循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管研究结果对他或其他人是否有利。

(三)“价值中立”原则的借鉴

当前我国社会科学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借助“价值中立”原则来加以解决。

首先,许多社会科学受限于政治,没有跳出政治的框架,政治倾向性过强,部分社会科学沦落为为政治辩护、为新政策寻找合理性的工具。这种将社会科学变成政治辩论或宣传教化的倾向是与“价值中立”原则是相违背的,也是不利于社会科学发展的;其次,许多学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过多的掺杂了个人的情感、价值偏好、主观意图,这使他们在研究中往往过多的关注研究结果的好坏,从而使部分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自觉的被研究者所歪曲,研究者的价值判断代替了事实判断。这样的研究显然违背事实的,也是有害于人们认识的。

对“价值中立”原则进行合理限定后,在社会科学中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无疑有利于研究者在研究中尽量保持客观、科学、独立,有利于研究者准确、真实的反映社会现实从而使社会科学充分体现出自身特点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这对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社会科学方法与社会工程方法有什么区别

(一)社会工程的基本研究方法

社会工程的基本方法是协调分析方法和整体性组合方法,社会系统具有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定性。社会工程就是要在揭示互动规律的协调性、整体规律的协调性的基础上研究社会结构的转换问题。通过对社会系统的协调互动规律和整体协调规律的揭示,为设计新的社会结构模式开辟道路。社会工程的方法,既有社会结构的分析,又有社会结构的设计,这种研究的基础、目的、内容和取向,规定了社

会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协调分析方法和整体性组合即整合方法。

(1) 关于协调分析方法。

协调分析是以社会结构中的协调制约关系为内容,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示和表达社会系统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确定协调关系的类型、性质、特点和作用方式、作用程度。在社会系统中,由于因素繁多,要首先界定、明确其中基本的协调关系,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科学技术、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决策学等各方面进行交叉相应分析,从而建立一个关于反映协调制约关系的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所以,边际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交叉响应分析法等都是协调分析方法的内容。

协调分析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将平衡分析与非平衡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平衡分析以平衡概念为理论灵魂,非平衡分析以发展变化概念为理论灵魂。协调分析要求平衡与变化发展的有机统一的协调范畴为理念,协调范畸所表达的是社会系统稳定发展所要求的各要素间的动态的、合理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协调分析方法的应用就是对社会系统运行的协调状况或者协调程度进行分析,这是协调分析的最基本的含义。协调分析的另一重要特征是研究社会运行的状况和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政策作用于社会系统后,社会运行方式与运行过程变化中的协调问题。

协调分析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协调分析以系统的矛盾性为前提。

二是协调分析的方法论核心思想是寻找若干矛盾所构成系统的公共交错点,结合点,或者说是中心轴,找到这个结合点,就找到了协调的纽带,抓住了这个纽带和这个交错点,就能促使各方共同发展。

三是强调整体内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发展,只有各部分协调发展,整体才能高速、稳定、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分析发展中的相互满足的协调关系。

四是强调分析整体中各部分之间在性质、功能、作用上的互相排斥、否定和相互支持、联系之辩证统一的具体形式、具体特点。

(2) 关于整体性组合方法。

首先要把综合与整合两种不同的方法区别开来。综合是与分析相对应的,分

析中包含有分解的含义,但分析不能完全归结为分解。分析先要分解,然后将已分解到的各个要素再作为独立的现象加以研究,了解其性质、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研究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研究进行以后,再按所分析到的性质和联系,将它们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如实反映原型的理论模型出来。在使用综合方法时,人们所持的研究价值观是事前假定中立的,即如实的、真诚的忠实于原型,尽量排除主观预设的干予和生活目的的导向。但是,整合与此不同,它带有强烈的价值导向意识。不同的要素,可以按照人们的价值要求,根据它们潜在的功能特性,加以重新整理性的组合。另外,综合的产物是理论模型,它是以性质、属性、关系为基础,揭示规律、趋势与特点。综合过程以抽象的概念为前提,所以综合的产物即理论模型,它有抽象性与普遍性。整合的基础是功能,它依据的是“结构———功能———属性———关系”的整体性联系。不同的功能搭配组合的产物是不同的方案、计划和操作系统。

(二)社会科学方法

(1)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实证主义方法论)

孔德在《实证主义概论》中把“实证”定义为: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第二阶段:反实证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挑战,反实证主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论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现实意义 人类对社会的认识水平,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得到发展和提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是人们很难对社会历史作出全面、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原则 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要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实践性原则。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过程, 必须要研究社会实践的主客体, 必须要从社会实践中来提炼研究课题, 并且依据社会实践来检验研究课题的成果。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认识必然要受其实践程度的局限。因此, 实践的原则应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遵循的第一原则,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遵循实践的原则。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社会实践是检验社会科学成果正确与否, 评价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价值如何的根本标准。 第二是系统性原则。系统原则是一切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同时也就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坚持系统性原则, 必须要做到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且始终注意把握各要素在系统联系中所获得的整体性的新质态。研究对象的系统原则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过程中, 把社会对象看成是一个有层次的、有组织的、有序的、具有有机结构的整体系统。坚持整体性原则,还必须做到坚持系统都是有序的, 是一个自组织结构, 具有高度的主动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标准化期末考试试卷-课后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和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关系: *所谓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按照社会本身的系统性,从社会整体与其组成要素和结构之间以及与自然系统的相互联系相互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精确地考察社会的一会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整体分析方法、结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历史性方法和协同相关分析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锐利思想武器。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根木的方法。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在唯物论的方法论辩证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 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核心地位。分析矛盾特殊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石主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烈对立,批判与维承相统一的方法,都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社会,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从某种现象的矛盾分析社会, 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系统分析方法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系统强调要素之间的彼此协调与相互促进,但是 这并不是说系统之间没有差异与矛盾的存在。与此相反,系统分析方法正是在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指导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并且不断地丰富着矛盾学说。系统学说从实质上说就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矛盾网络。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 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是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进一步的补充; 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统一。 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将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销合起来;实践为矛盾分析 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统一提供了可能,矛盾分析方法与系统分析方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既相互区别,有所侧重,又相互补充,不可分割。矛盾是有系统性的矛盾体,而系统则是包含着矛盾的系统,矛盾分析方法为系统分析方法提供指导,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可能; 系统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丰富发展,为矛盾分析方法的运用作进一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大纲 1.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一)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社会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三)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一)基本内容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二)功能定位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促进科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二)主体性原则 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特别要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地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根本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整体的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四)具体性原则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具体的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社会问题,都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之内,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时间特性等方面具体的考察研究,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社会事件的了解和掌握。 (五)发展性原则 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社会科学方法论

浅谈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现状和意义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方法论在知识体系中的作用, 就好像自我意识对人、对于人格的作用、对于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一样。就特定的知识和学科来说, 如果没有成熟而系统的方法论作为预设和前提, 就表明这一学科和这一类知识对于自己的逻辑依据和研究程序、自己的视野和边界以及自身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为, 尚缺乏系统而清晰的认识。社会科学今天这种状况无疑会妨碍人们对于社会科学的身份及其社会功能作出合理的评价和认同, 不利于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 也不利于社会科学的组织和管理, 当然, 首先会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本身, 影响社会科学学术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因此, 重视关于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研究, 尤其是方法论研究, 重视这方面的学科建设, 是我国学术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 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说, 远不如自然科学史、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社会学或科学知识社会学那样引起广泛的重视。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中国的发展难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含问题详解)

社会科学方法论 1.什么是科学? “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o,本意是知识、学问。日本的福泽瑜吉把它译为“科学”。在中国,科学一词的意义对应于“格致之学”。1893年,康有为最早将“科学”一词引进中国。 所谓科学,是一种理论化、体系化的知识。狭义的科学指的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广义的科学泛指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人类的观察与技术都是科学的起源。 科学具有:可证伪性;假设与简化;内部逻辑一致;逻辑与经验的一致等特征。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的科学,也就是狭义的科学。即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以理性思维建构起来的实证知识,表现为范畴、定理和定律的体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总称,其载体是各门具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代表性学科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呈现出连续过渡的特征。社会科学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兼具二者的特征。 斯蒂芬·科尔用六个变量将科学分成不同等级。相比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在理论的成熟性上,具有高度成熟的理论,其研究更受范式指导、具有更高水平的严密性;在定量化上,自然科学的思想更习惯于用数学来表达;在认知共识上,自然科学在理论、方法、问题的意义以及个人贡献意义上有更高水平的共识;在语言能力上,具有运用理论做出可证实的预言的能力;自然科学的旧理论的过时具有更高比例,作为目前工作的参考———表明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积累;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新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社会科学更快。 3.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它属于广义上的科学,即一切分科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十五世纪欧洲始用此词。指有关人类利益的学问,以别于曾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学。后含义多次演变。现代用作“社会科学”的别称。《辞海》没有区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日常用语中,对此也很少加以区分。 虽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区分是相对的,但为了研究的方便,作这样的区别还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侧重于研究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其背后的机制,包含的基础学科有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科学则侧重于研究人的价值、心理、心灵、情感、思维和精神活动,包含的基础学科有文学、语言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神学等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它不仅仅体现在哲学层面也深深融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观察、研究、处理社会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会为研究者提供唯物辩证的正确判断。经过一段时间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发现许多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发放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题活动、世界眼光。以下分述这四方面的对于我实际工作和学习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基础”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也就是说“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主体,正如我说学习的专业——企业管理,这也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主体也是对企业发展过程产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提炼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的管理理论,升华成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简而言之,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找出客观规律,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再将这些经过实践得来的宝贵理论财富返回到实际企业管理工作中,去解决存在的问题,然后周而复始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在工作中,“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我目前从事的教学管理工作,除了许多常规工作可以从既有的教学管理政策和文件中,找到规范的工作流程以外,更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教学不是死板的“填鸭工程”,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知识体系和人才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地更新改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社会培育出适合社会的人才。这也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面对很多新的问题,解决很多新的问题。那么“实践”的指导意义就变得尤为重要,每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再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过程中,总结出有用的经验,规避出现的弊端,将之思考汇总,在原有的政策文件基础上,形成新的适合新的形势要求的工作方法,这便是“实践基础”在实际工作中防止和克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产生,用唯物辩证观点指导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这以上看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科学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二、“辩证思维”的实践指导意义 “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收惩罚的”——恩格斯。社会是一个系统的存在,唯物主义世界观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研究社会的诸多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系统的历史演变。但社会也是矛盾的,研究社会就必须研究矛盾,社会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再者,社会作为过程而存在,研究社会必须把它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从企业管理专业学习角度来看,“辩证思维”是研究的基本思想要素。重视研究利益矛盾和阶级矛盾,是认识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的中心线索。“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在进行每一项经营决策的时候,虽然经过了多方面的实践和多层次的研究,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每一项政策的执行,有有利的一面就必然存在不利的方面。如何去取舍或者平衡,便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补充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 案补充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

《社会科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对当代社会科学和社会思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贡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他的方法论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一书主要选自《自然论文集》,本书由社会科学认识和社会政策认识中的“客观性”、文化科学逻辑领域内的批判性研究、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三篇长文组成,它们分别阐述了韦伯方法论思想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是韦伯方法论著作的代表作。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的阅读研究韦伯的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一文,进行浅析。 在《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一文中,韦伯提出人们在大学授课时是否应当宣明他们所赞成的某种伦理的或者建立在文明理想以及其他世界观基础上的实际的价值判断这一问题。针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其一是以可以从纯逻辑演绎而得到的事实和经验事实为一方与以实践的、伦理的或世界观的价值判断为另一方的区分是正确的;其二是尽可能在课堂上不讲实际的价值问题。对于上面两种回答,韦伯发表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师在一切具体情况下,甚至在面临使他的授课内容变得毫无吸引力的危险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向听众,首先向自己宣明,哪些陈述是纯粹从逻辑推理演化而来的或者对纯粹经验事实的说明,哪些陈述是实际的价值判断,并且把这一点看作自己天经地义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的第一种回答才可以接受;而韦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赞同第二种回答,认为第二种回答只适于掩盖向听众发表的意见的实际影响,韦伯认为如果让教师放弃实际的价值判断,不能讲激情昂扬的话语,会使听众迷失于各种不同范围的彼此混淆之中。 在讲坛上一般是否应该进行实际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政策的问题,因而它最终只能由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对大学的任务所取的观点来决定。韦伯批评了种种不合时宜的德国教授们在大学课堂的言行,认为“如今的大学生在教室里应当向自己的教师学到的东西,首先是熟练地完成给定的任务的能力;其次,承认事实,即使是令人不堪的事实,然后把关于它们的规定和自己的价值态度区别开来;第三,使自己服从职责,因而首先抑制不必要地表示自己个人兴趣和其他感受的冲动。”提出在每一项职责任务中,承担任务者应当克制自己,排除那些不属于职责的东西,而最需要排除的是他自己的爱与恨。 韦伯认为经验科学只能告诉人们事实怎么样,它可能怎么样,但决不指导人们应当怎么样,因此关于实在的经验认识的科学必须拒绝承担价值判断的任务,从而保持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科学研究者在涉及社会事实时,应当克制对它公开发表个人见解,韦伯写道:“一个职业‘思想家’如果有什么职责的话,他所迫切要做的便是,面对时下盛行的理想,哪怕是倾人的理想,都要保持个人才智的清醒,倘有必要,就需‘逆潮流而动’。”韦伯深切地认识到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和做学术报告时需要回避价值判断,不借科学研究来鼓吹自己的价值观;正是在这些因素之下,韦伯提出了“价值无涉”的概念。 韦伯写《社会科学和经济科学“价值无涉”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批判德国的教授们利用自己不受攻击的权威在学术讲坛宣扬自己的价值观点,混淆了价值判断和关于经验事实的科学知识之间的界限。在韦伯看来大学教授不能任意的发表其价值判断。即应该做到价值无涉(价值中立)。所谓价值无涉是指要求研究主体按主观愿望选择了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应该客观地描述关于所要研究问题的全面资料和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而不管这些资料和结论是否与研究主体、社会或者他人的价值观念相冲突、相对立。 价值无涉这一原则首先是由韦伯提出的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今天在社会科学领域内依然广为接受的标准。社会科学是否需要坚持“价值无涉”的原则,引起了学者的广泛争论。这两种立场在中国社会学界争论了十几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刊登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的郑杭生教授和李金教授之间的争辩。 李金教授对社会科学研究中坚持“价值无涉”的立场是持基本接受的态度。他在《为“价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知识虽然是抽象的,但培根所谓的知识即是人们对现象的感觉,认知以及通过科学实验所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以此来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社会科学研究者是社会中的人,他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主体,而本身又是被研究的客体。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关涉性。社会科学研究总是包含、渗透、负载着人的价值因素。完全的“价值中立”是做不到的。 第三,社会研究的理解建构性。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单纯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说明,只能通过理解来把握。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用人的实践活动解释历史的发展,从而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为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可靠的方法论基础。 首先,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人类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全部秘密,人的实践活动的水平体现了历史发展的程度。 其次,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在改变环境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本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再次,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实践活动高于理论活动,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只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达到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只有立足于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思想和现实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习题与答案

导论 1.什么是社会?社会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2.什么是方法?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 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于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有所差异,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上包含了人文学科的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哪些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政治 期末论文 姓名 专业名称 学号 时间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社会科学研究是推动人类认识社会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被实践检验过的一整套完备的方法理论体系,在当今中国社会,大到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确立运行,小到个人对社会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并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会计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用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充分发挥其基本与核心作用,关系到会计研究的方向和最终结果。本文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即具体原则后,结合所分析的内容,针对如何进行会计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并得到了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会计学;会计研究

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 (一)基本内容 (1) (二)基本原则 (2) 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3)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3) 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3)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3) (二)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3) 三、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会计学 (4) (一)社会科学与会计学 (4)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5) (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5) (四)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6) (五)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6) 四、启示与意义 (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基本内容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正是具有最大的普适性的哲学方法论。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它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一切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根据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而加以变革,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开启了科学认识社会的新时代。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把社会的上层建筑奠定于经济基础之上,把人们的思想奠定在物质生活之上,这在当时的思想界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这种方法论和以往的理论不同,它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这种开放,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

一、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克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依据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而变革创新,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发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客观性原则; 第二,主体性原则; 第三,整体性原则; 第四,具体性原则; 第五,发展性原则。 4.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什么是开发的科学体系?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我们应当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经济全球化和新的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世界的面貌,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历史性的巨大变化。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心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面对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缜密的思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简答题) 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实践释意法”,主要是指: 1.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2.对实践经验进行科学化的理论总结; 3.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48520559.html,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罗立洁 来源:《世纪桥》2018年第02期 【摘要】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一直以来都是指导着我们党走正确路线的思想理论,其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经常被运用。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根据当前的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一些具有合理和指导意义的方法论。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例外,其中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历年来都成为研究的热点,所以本文主要来讨论一下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2-0043-02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所谓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所谓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又体现着世界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它的世界观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人们进行感性活动付出的行动和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它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所不同,具体不同表现在它敢于彻底地抛弃之前旧式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敢于直接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各因素之间存在的矛盾,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去改善存在的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创造了一个合理的方案和方法。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们对一个社会的认识和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每一次思想的革新,都是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维的跳跃,努力革新的结果。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 社会研究是我们要根据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去查找与之相关资料,并运用资料对一个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使用的方法论,它是以解决人文社会问题为主体,并且主要以人文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方法理论主要是研究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所体现的本质以及一些专业人士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特殊问题。通过不断地研究提高我们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标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功能是帮助人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且能够通过马克思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它也是我们目前预测社会发展变化方法之一。

社会科学方法论

导论 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历史进程 (神话传说、信仰、人权取代神权、科学主义、人本主义认识方式) 2.社会科学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作用:1.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2.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构建,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与规范,提升社会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人类文明发展行进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3.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自我认识方面的进步。4.社会科学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3.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基本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功能定位: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5 客观性原则:人类社会。主体性原则:人自身的内在要求。整体性原则: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发展性原则: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先进性;世界观、历史观在方法论上的体现;)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结构功能主义)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开放性;经济全球化和心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一、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 2.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试题答案

1.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与特点。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既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社会科学方法论特征:1)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2)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3)社会科学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方法论4)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作用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内容与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社会科学方法论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2.主体性原则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3.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

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5.发展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发现合理性 3.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人类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历史领域,我们不能撇开马克思。 2.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坚持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坚持。 3.要反对“过时论”和“僵化论”两种错误倾向。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的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