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杨老师

儿童文学发展简史 杨老师

第二章儿童文学发展简史杨淑华老师

第一节西洋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一、西洋儿童文学发展的特质

文学的需求、发生虽是在人类有文字以前,「童年」的观念却是后来逐渐形成的。故据历史学家研究:在十六世纪以前,欧洲各国根本就没有「童年」这个观念,「有意识的创作儿童文学」,更是不可能的事。(注二)但追溯西洋儿童文学史实,其儿童文学的发生,本源自于儿童教本,故随着十七世纪以来教育思潮的递变,儿童文学的观念乃随之厘清、风气亦更加开展,故整体发展上,较中国早了数百年,值得吾人加以探究、引为借镜。以下即观西洋儿童发展之大略,举其特色以为引论:

(一)注重宗教的、道德的内容。中古世纪的欧洲教育设施,多为贵族子弟而设,故偏重礼仪道德、宗教等方面。(注二)除了在早期英国,阿哈门主

教等人的作品中可得此印证外,连法国「拉丰登故事」、德国「灵魂的

安慰」故事集,亦不离此一主题。

(二)最早的形式多用拉丁文写成,为问答、韵文方式。至公元第九世纪阿佛列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849-899)努力以古典英文代替拉丁文,

虽因法˙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而中断,随后因一位教师康奥尔(John

Cornwall)对学生的倡导,而使用英文创作的风尚推展开来,此一语言

媒介的改变与共通,对欧洲各国儿童文学的推展,具有相当的帮助与影

响。

(三)对传统的口传、民间材料,有着较完整、具体的搜集。例如:十九世纪的德国,即有特伊克、格林兄弟先后搜集中、古代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以编辑笔录故事或作为写作故事的题材;丹麦也有著名的安徒生致力于

搜罗、创新民间故事的面貌;而后德国的普连达诺、史屈伯,英国的朗

格也随之投入本土民间故事的收集与编纂,陆续出版十余本的故事集,

对儿童文学写作素材与发展构思,相当有帮助。

(四)有专人热诚投入、提倡。(注三)翻开西洋儿童文学史,其中相当显著的特色即是:自中古时代以来,在各个世纪、各个国家都相继有一些儿

童文学的「大家」奉献心力。有的借故事提出足以改变世人的教育主张

(如鲁索);有的始终致力于精美优良读物出版(如:纽伯瑞);有的

则追求创作的完美,而树立某类作品的典型。(如:安徒生、波持女士…

等。)

虽然「儿童文学」在东、西方文化中,均受到道德、与教育等传统力量的范限而无法全力发展,但由于欧洲各国的语文统一、搜集材料与专人提倡,由于他

们的持续努力与热诚投入,使得西洋儿童文学在质、量上均获得较大的进展,因此比我国的发展领先将近两百年。(注四)

二、西洋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十八世纪,在西洋儿童文学发展史上是个重要关键。因为,「特别为儿童而写作,及由儿重的观点来立足的一种新的文学-即特别为儿童设计的读物,事实上一直到十八世纪才开始。」(葛琳,儿童文学下册,页73)故以下概述西洋儿童文学发展,乃以十八世纪为分界,兼用综观起源与分论各国之观察角度:(一)十八世纪以前-探索期(概念模糊、创作目的上,多数作为教学的材料。且以传教士、教师为主要推动者。)欧洲最早为儿童编写的教本,

是约在公元前六百多年的「手抄本((Manscript form)。(注五)因

其内容都为道德教条、宗教教义,表达亦艰深无趣,故算不上儿童文

学作品。直至公元七、八世纪,英国有一个为儿童写书的主教阿哈门

(Aldhelm,640-704),才以押韵的七言谜语诗方式,归纳说明圣经

中「七」的数目意义与用法。(注六)此后,尚有教师比得

(VenerableBede,673-735)、埃及必蒂(Egbert?-766)、阿尔昆

(Alcuin 735-804)、阿弗立(Aelfric 955?-1020?),以及安生

(Anselm 1034-1109)等人持续不断地为儿童创作、编纂(注七))

遂使英国的儿童教科书越趋浅近生动,间接带动英文书籍的出刊。尤

其中古时期印刷术的改进,加上英国有威廉康顿(William

Cox-ton,1421-1491)(注八)等出版商的推动,许多具有文学趣味的

书,乃得以和儿童见面。

然而,直到十七世纪为止,欧洲各国的儿童读物虽然在编印型式上,已有了相当多的改进与变化(如十六世纪中叶的角帖书、十七世纪英国的廉价小册等),但其内容仍多以教育儿童为目的,写作主题则不外两方面:

1、道德教育:由于欧洲中古世纪以来的教育,主要为贵族子弟而设,教材内

容便一向着重德性培养与礼仪训练,以养成优秀的领导阶层。例如当时颇著名的《孩子们的书》(The whole duty of children),即以一六○行的篇幅,说明了孩子应有的责任(注九)。另于公元1477年维廉.卡克通亦写成《礼貌》一书,1430年威廉康顿出版《贤妻教女记》,均是藉韵文的体裁、而灌输儿童成人的道德观与行为标准。

2、宗教教育:宗教向为西洋文明发展的基石,于教会独揽政教大权的中古欧

洲,宗教教育的目的,更是促使多数儿童读物产生的缘由。此类作品中,多以将圣经内容浅化、推广,或借故事以推崇上帝、圣徒的德性典范。正因其宗教的目的鲜明,而各编写者(教士)莫不在制作方式与叙述观点上不断的修正、改进,以力求生动有趣、愈趋精良。首先是将圣经加以翻译改写,如麦尔斯卡俄迪尔(Miles Covrtdale)与詹姆士金(James King,1537)先后完成的英译本圣经,及改为教本形式的《新英格兰初阶》(New England

Primer)(注十);或就圣经中部份篇章加以想象、扩充为范例故事,如(灵魂的鼓舞)(注十一)《审判的日子》、《儿童的信号》等。其次则是印刷上以鲜艳插图及镀金书页等手法吸引儿童的图画手稿,使儿童因其图画的引导,易于接受圣经景象与殉道者的光荣事迹。

如上述的典型教材虽多不胜举,但其中亦不乏能顾及儿童的心理与兴趣的佳作。例如:捷克的孔麦丘主教(John Amos Comenius l592-1670)于1658年真正为孩子写了一本书-《图画世界》(The World in Pictures)(注十二)。透过彩绘的视觉形象,帮助儿童认识事物,并以谈话方式学习语言。稍后,英国约翰班寅则于1678年写成了《天路历程》一书,虽是神学的主题,却以浅明的语言与丰富的想象来组构故事,因而吸引了广大的成人读者与儿童,也鼓舞了约翰班寅于1684年出版《天路历程续集》。(注十三)此外,十七世纪末由法国.贝洛(Char-les Velo)陆续完成的童话集三种(注十四),非但是法国早期儿童文学发展上的奇葩,更借着1729年山伯(Robert Samber)、1794年艾登斯(Peter Edes)的译作,而分别在英国、美国带动童话风潮(注十五)。

除此而外,尚有一些各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材料,也随着前述的教育需求及中世纪阅读消遣的风尚(注十六)而逐渐被整理、改写为吸引人的故事。如寓言故事方面:主要以古代希腊、罗马的寓言,与法兰克民族偏爱的民间机智传说为源流。法国于十三世纪,即有诗人将民间有关列那狐及依桑格伦狼的传说融会而写成长篇讽喻诗《列那狐故事》(LaRomen de Renart)(注十七);十七世纪,拉丰登(Jean de La Fon-taine)则延续此风格,而将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诗」创作得出神入化,成为法国孩子热爱的启蒙读物(注十八)。而十五世纪时,才有卡克斯统整前述古希腊文学中的《伊索寓言》、法国的《列那狐故事》、以及《阿德王的贵族历史》等传统文学材料,改编为适宜儿童阅读的故事丛书。(注十九)。

骑士故事方面:则多以各民族固有的英雄传说为蓝本。公元十四世纪时,流通于拉丁语系国家间的通俗文学,尤其是阅读骑士小说,成为高阶层社会与中产阶级最喜欢的消遣之一。(注二十)而后,由于印刷的便利与翻译、改写的普及,使这些源自于前人传说与英雄史诗的材料,发展出骑士为主的传奇故事,也成为青少年的读物。例如:由不列颠文化中的传说产生《阿瑟王之死》、《湖中的兰斯洛》、《罗宾汉》等传奇故事,与法国罗兰史歌系统衍化的《波尔多的于翁》、(爱蒙的四个儿于)等作品,皆先后风行于中古时期的欧洲。

神奇故事方面:在各国文化遗产中,都蕴涵许多神话与传说,可作为神奇故事的素材。如古希腊神话、古希伯来神话、以及北欧的神话、欧洲的民间故事、亚洲的民间故事等。它们出现虽先后不一,彼此间亦末必流通,却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上常见异曲同工之处。大体而言,欧洲从十六世纪开始,于成人间口述流传的的神奇童话,如科尔比(Re-chard Corbet)《奖偿与仙女的学问》便存在于通俗文学中。其后,此风在中欧各地虽因宗教改革而受抑,但在意大利却仍保有《五日谈或巴尔齐童话的童话》(注二十一)。而如史塔巴候勒(Straparole)

的《滑稽的夜晚》等,此等作品乃是法.贝洛父子(注二十二)搜集并改写童话的灵感来源。至十七世纪初,神奇童话才在英国重燃火苗,加上《贝洛童话》这份渡海而来的「高贵礼物」(注二十三)遂使英国的儿童文学发展有着鲜明的神秘色彩。

另外,尚有虽取材于历史、却加入更多的想象,以虚构成故事的历史故事;以及娱乐儿童而产生的童谣、谜语…等,于十八世纪前零星发生、存在于各国人民的生活中,是成人文化中较适宜孩童喜爱、接受的部份,而未经有意识的儿童文学创作。

故总括而言,十八世纪前的西洋儿童文学内容虽已相当丰富、多面,却仍缺乏其独立发展的个性;整体评估,约以英国发展的较早、亦较成型;;、法二国,则在十二到十四世纪间初萌,而分别于十七世纪(法)、十八世纪(德)才正式诞生。此后的第十八至二十世纪期间,可说是西洋儿童文学的成长期。其繁盛时出、特色互见,故宜分国家略观。

(二)十八世纪以后—正式发展期(英国起步较早,美国后来居上,北欧最具特色,其余略现风格)

1、英国儿童文学发展

*十八世纪

英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步既先于欧洲各国,进入十八世纪以后,则更奋力开展新局面。(注二十四)一则仍延续前期道德与宗教的教育主题而意图由作品的抒写趣味上求创新,如:瓦兹(Isaac Watts)于1715年完成的《给儿童的圣歌和道德歌曲》,及1773年汤姆.得(Tho-mas Day)成的儿童小说《山福特和马顿》;一则开始留意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为他们创作美好的作品。此可以约翰?纽伯瑞(John Newbery)为代表。他自开设书店以来,陆续为儿童设计、改编各种读物,如:一系列的「袖珍好书」及《一双美好的鞋》等二百多册故事书,皆能达到文字生动、插图精美的层次,并注重文学价值与阅读趣味,摆脱先前说教气息与道德脸孔。甚至也发行消息类书,如:科学之环(The Cir-cle of the Science,1745)动物及鸟类小史(Jomm y Trip’s History of Beasts and Birds,1779)。同时,有意为儿童创作诗,亦出版《童诗精选》及《三呎高》等童诗,故被誉为「儿童文学之父」(注二十五)。加上随后在诗歌方面,又有布来克(Wiilliam Blake,1557-1827)于1789年出版的《天真之歌》及1794年完成的《经验之歌》是专为儿童写的诗篇,此种为专门为儿童创作的风尚,才逐渐形成。

因此,分别在此前后出版的二本杰作:史威福特(Jonathan Swift)—格列佛游记、迪福(Daniel Defoe)—鲁宾逊飘流记,虽并非专为儿童所作(注二十六),却因其情节之变化刺激、描写之生动有趣、而深获儿童喜爱。以致1812

年时,瑞士的学校教师威斯(Johann DavidWyss,1743-1818)为孩子们写了一本相近的历险故事—海角一乐国(The Swiss Famaly Robinson)

*十九世纪

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开始受到重视及认同,于是有作家以活泼自由的观点来写作,或将历史故事及前人作品加以改写、变化。如:1804年时,珍.泰勒和安.泰勒姐妹俩合写《几个青年为幼儿智力而写的基本诗》、以及1806年查理.拉姆和玛莉.拉姆所合作改写《莎士比亚的故事》。而查理又于1808年重述《尤里希王历险记》、至1809年两人再合着《李色特夫人的学校》和《儿童的诗歌》。随后,华特.史考特为儿童写了一本中世纪的历史故事《劫后英雄传》,是第一本专为儿童写的历史故事(注二十七)。

中叶时期,著名的小说家都开始为孩子编写故事,竞相以最热烈的感情及最真挚的心态,为孩子的幸福快乐而努力创作。并因乐在其中而寻回奇妙的童心稚情。如:狄更斯(Charlers Dikens)以《圣诞赞歌》送给可怜的孩子;以及《七个可怜的旅行人》、《奇妙的鱼骨》对后来的连续性读物,都具有推波助澜之功效。随后,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1894)于1883年发表《金银岛》(Treasure Island),同时,他也是第一位以儿童的观点来写童诗的名作家,于1885年出版《童诗之园》诗集。此外,又有小说家撒克里(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写《玫瑰与指环》;肯斯来(Charles Kingsley)发表《水孩子》;剧作家王尔德(Oscar Wilde)写了《快乐王子》童话。(注二十八)在这股风潮中,又以卡罗尔(Lewis Carrolls,1832-1898)为三位小女孩编撰讲述的故事—爱丽思梦游奇境,及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为求婚而写出《金河之王》(The king of the Golden River),同因充满浪漫、新奇的想象,而成为英国,甚至全世界幻想故事的代表作。且此时各儿童读物的插画形式、印制技巧也都在逐步改进中,如前述萨克来自行为其作品设计剪影插图;卡罗尔则敦请登尼尔爵士(Sir John Tenniel,1820-1914)为其书绘制插图。而当代的仑道夫.卡德考特(Randolpk Caldcott,1846-1886)以画玩具书为先,继而为当时的报纸、及许多大文豪的作品作画,成为专业儿童插画家。以及凯蒂.克林威尔(Kate Greenaway,1846-1901)于一八七八年,出版《窗下》童诗集、《孔雀菊花园》《孩子一生中的一天》《苹果饼》《生日之书》等作品。另外,在逗趣、娱乐的「无意义诗」(Nonsense-rhymes)方面,则以李耳(Edward Lear,1812-1888)为代表人物。他于1871年出版《无稽之歌》(Nonsense-Songs and Stories)、1846年则有《无稽之书》(The Book of Nonsens)、《更多的无稽诗》《滑稽诗》等。(注二十九)

而探寻英国这十九世纪间的儿童文学热潮,尤其是重返民间故事的源头、向民族固有文化传统中找寻改写素材的作法,虽开始于十九世纪初期发展于本土的重返民问故事运动,其实更受到来自外国的故事影响,而扩大其声势,从地方性转为国家性,甚至具有国际地位。(注三十)如公元1729年,法国贝洛的《鹅妈妈的故事》由山伯(Robert Sam-ber)译成英文,又引进印度吉卜林的《丛林奇谈》;1846年时又有四本英译本安徒生童话出版(儿童神奇故事、丹麦传奇与童话故事、丹麦民间故事、夜莺及其它民间故事),此后又续见世界各国故事的译

作,(注三十一)因而带动英国作家发掘、改编本土民问故事的风尚,其中可以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为代表,他自1886年起,陆续为孩子出版了—《蓝色童话书》等十二本民间故事,故其逝世后,英人封他为「英国出版界之王」。*二十世纪

因实验主义的鼓吹,强调儿童需在经验中学习。故儿童文学作家的的写作观念上有些改变: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发言、适合儿童需要、尊重儿童为单一个体、更承认游戏为儿童生活的一部份(注三十二)。故本世纪中英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特色,除了是创作目的、内容上明确针对儿童,为其量身订做外;更在出版、阅读上明显将儿童视为独特的对象,专为其收集、规划适宜的图书及环境,使儿童文学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设备完善的儿童图书阅览室在一八九九年,率先于英伦公共图书馆中设立,为各国之首见;而一九四Ο年时,全英国各小学都有图书馆的设置,提供儿童阅读之方便。

而在作品风格方面,自卡罗尔的《爱丽思漫游奇境》树立典型后,二十世纪时持续发展,幻想小说成为英国儿童文学之大宗,并开拓题材,佳作绩出。如:詹姆士比利(James Matthaw Barrie,1860-1937)在1904年写的《小飞侠》(Peter Pan),之后又续写了《小飞侠在清丝洞花园》及《彼得和温迪》;而米伦(https://www.doczj.com/doc/488240673.html,ne, 1882-1956)则以他的儿子及其玩具熊为影射对象,写了玩具熊《温妮普》(Winnie the Pooh)等系列作品。这些主角日后均成为全世界儿童熟悉的好朋友,也共同奠定了英国幻想小说的国际地位。

此外,同时盛行于本世纪英国儿童文坛的,尚有斯多兰(L.A.S.Stolong)与乔福利.多利斯(Jofree Doris)为首的历史小说,能反应现况并批判历史;还有蓝沙姆(Auther Lansam)与依芙.嘉纳特(Eve以及刘易斯(Cecil Day Lewis)所著《旧巴黎的少年侦探们》等追踪侦探小说(注三十三)。 Garnett)的冒险写真小说《亚马逊号与芝巴米号》及《街尾的人家》;

乘插画、印刷渐趋精美之势,完全以图画为主的故事书终于在二十世纪成熟发展。最先是白翠克丝.波特(Beatrix Potter,1866-1943)于1901年为安慰友人生病的孩子所绘的《兔宝宝彼德的传奇》,正式印行后受到儿童们热烈的回响,遂于1903年再创作《格劳斯特的裁缝》(The Tailor of Gloucester)又有布鲁克(Leslie Broke,1862-1940)等画家重新为《无稽之歌》《三只小猪》《三只熊的故事》《鹅妈妈》的诗集作画。(注三十四)

此外,在童话方面,则有玛尔(Walter De La Mare,1873-1956)陆续于1902年出版《童年之歌》(Songs of Childhood)、1913年出版《孔雀饼》(Peacock Pie)均是抒情而发人深思的作品,1910年更着有《三只忠心的猴子》(The Three Royal Monkeys)童话故事;而伊莉诺儿法琼诺(Eleanor Farjeon,1881-1965)的著作有《王与后们》(Kings and Queens)、《孩子们的铃》(The Children’s Bells)(注三十五)她是第一届安徒生国际儿童文学奖得主。

总括而观,无论在观念的萌发、创作的风气与作品的类型发展上,英国均是执十九世纪以前世界儿童文学发展之牛耳的国家。然而,自二十世纪以后,则渐被新兴的美国迎头赶上、取而代之。

2、美国儿童文学发展

由历史背景追溯,十八世纪前期及中叶时,美国仍受英国统治而影响,在儿童文学上并无特色呈现,仅有《婴儿精神奶水》《儿童的表征》等教条式的材料。公元1776年独立以后,除承袭英国之发展基础,亦开始创作富于乡土气息的作品,尤其是历史地理方面,如:一七八九年时,穆尔斯(Jedediah Morse)以浅近的语言将美国的地理介绍给儿童,出版了《美国地理》一书;(The History of America)、(Cooper’s History of America Abridged for the Use of Children if All Demomination)等,先后在一七九五年发行,颇具教育成效。(叶咏璃,西洋儿童文学史,32页)

十八世纪末,则有教师出身的女作家们加入,如:费尔丁(Sarah Fielding, 1710-1768)《小小女性学院》、吴尔史东克福特(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最早的故事》,均为声噪一时的佳作。随后,贝洛的《鹅妈妈故事》在1794年时,由艾登斯(Peter Edes)首先在美国出版,此类经典名著的传译,虽是外来作品,对整体创作发展而言,却具观摩、剌激的作用,故而能蕴生出十九世纪的蓬勃。

一般学者多以为真正的美国文学是始于十九世纪(注三十六),但其浅近自然的风格,自发展之始即与儿童文学并存。如:著名的华盛顿.欧文(Washinfton Irving)在诸多小品文集中,有《李伯大梦》是成功的通俗儿童文学;又有古柏(James Fenimore Cooper)的《皮袜故事集》均为全世界儿童所熟悉;至于霍桑(Nathaniel Hauthorne)的《奇妙的书》《丛林故事》,则是成功改写成人文学,成为童话作品的美篇(注三十七)。直至史陀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以爱心写出《汤姆叔叔的木屋》,才启发美国小说的繁盛发展,进而树立少年小说的独特风格。

美国在政治主权上看,虽是个历史很短的国家,却因其组成种族的多元,而具有神秘且丰富的传说,口耳相传于各民族间:流传于印地安土著间的传说;远从非洲被贩卖到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的故事;从欧洲洲来的移民的故事;此三类传说既代表其多样的文化内涵与丰富的先民传说素材,更是其作家写作故事的丰沛泉源。十九世纪后的少年少女小说,亦大体可溯本于此三个源头:

1、由追溯欧洲文明到展现外国事物的故事:由欧洲移民第一代溯述其年少记

忆、而充满异国情趣的故事,是由著名杂志「圣尼古拉斯」(St.Nicholas Magazine for Girls and Boys)的创办人—道奇夫人(Mary Elizabeth Mapes Dodge)以荷兰为背景所写的《汉斯布尔克与银色的溜冰鞋》首开

风气之先,随而,巴涅特夫人也以故乡英国与美国交织而成的时空,做其小说《小公子》《小公主》的背景(注三十八)。

谷德瑞其(Samuel Goodrich,l793-1860)1827年起陆续写成巴利系列的故事,以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以致于后来历届纽伯瑞奖中许多描写外国事物的佳作:如一九二五年获奖的芬格(Charles J.Finger)银国的故事(Tales from Silver Lands)是南美的民板故事、一九二九年的牟卡日(Dhan Gopal Mukerji)写的是印度的动物故事(Gay-Neck)(注三十九),这一批由外国归化美籍的作家,以其新奇多变的本国文化,丰富了美国少年小说的内容。

2、由印地安神秘传说延伸到西部拓荒时代的壮丽故事:由美国最足以自豪的

西部开拓时期,得以接触到印地安民族的原始文化与传说,加上篷车英雄、胼手胝足的开拓梦想,树立了少年小说特有的风貌。如罗拉.伟尔达夫人

(Laura Ingalls Wider)的《长冬》等连续作品.以及伊利诺.爱丝戴

斯(Eleanor Estes)的《摩法多一家的孩子们》,都是此类的代表。3、由反应黑人问题到取材自实际生活的少男少女小说:此乃继《李伯大梦》

《汤姆叔叔的木屋》以童年记亿、乡野生活为背景后,转而以取材于作者

早年的实际生活,以温馨而浪漫的笔调来叙述生活乐趣。早者可以阿尔考

特(Louisa May Alcott)的《小妇人》系列作品为代表,其后,则为十

九世纪末大文豪马克吐温(Mark Twain)的《汤姆历险记》与《顽童流浪记》。

二十世纪以后,由于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加上出版业发达、图书馆业的兴盛,对儿童读物的发展有直接的帮助。美国各公立图书馆均设儿童阅览室,使儿童阅读的机会增加;师范学校也开设儿童文学课程,培育更多指导、创作的人才;同时,由于白宫儿童福利议案的通过,中、小学教育也格外强调图书馆的利用,加强儿童文学作品的收藏,既提升了作品的社会地位,也刺激作家写作意愿。更因对儿童读物插画的重视、儿童期刊的发展.以及纽伯瑞、伟尔达奖等图书奖的奖励,诸多条件、因素的配合,遂使美国一跃而居世界儿童文学的领导地位,更进而由鲜明的写实、少年小说特色,逐渐广泛发展而到童诗、图画故事等方面。(注四十)

首先,是由生活小说、冒险小说发展而成的动物小说:如杰克.伦敦(Jack Landon)《野性的呼唤》、《白牙》,希顿(Ernest Thomp-son Seton)的《动物记等早期作品;以及来自印度的牟卡日《猎象》、《喜马拉亚的传信鸽》等名作,和国人熟知的耐特《名犬莱西》、罗林丝《鹿苑长春》、海明威《老人与海》。

其次,幻想文学的作品乃小有成就,甚至有超越英国之势。如:甘乃兹.葛拉汉姆(Kkennreth Grahame,1859-1932)乃步《兔宝宝彼得》的后尘,于1908年出版《柳林中的风芽》,书中四只可爱的水崖动物,共谱出美妙而温馨的生命之歌,同受成人、孩童的喜爱。而后有《顽龙》续出。此外,罗福亭(Hugh Lofting,1886-1947)自1920年起出版《杜立德医生的故事》等系列作品(1923年以《杜立德医生航海记》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也将其人生理想寓于新奇的想象故事中感召儿童,照亮二次战后的儿童文坛(注四十一)。随后,对现实生活的困惑与人生问题关怀成了青少年小说中的主题,如探讨亲子三代关系的

《妳在吗?神,我是玛格丽特》(朱迪布隆Judy Blume,1970年之作);刻画未婚妈妈教养儿女的问题,则有《妈妈、狼人与我》(凯林诺曼Kilen Norman,1972年之作);还有揭橥战争加于人类间的对立冲突和无辜迫害之《夏日残梦》(佩蒂歌林Bette Greene之作)、以黑人家庭在贫困生活中奋斗为主的《桑德》(威廉阿姆斯特朗William Armstrong,1970年之作),均为反应现代生活的写实作品。另外,儿童诗也渐受重视而佳作纷出。早先是纽约大学的教授穆尔(Clement C. Moore)为家人写了《圣诞老人的来访》童诗,于1823年圣诞前夕寄到报社发表,而于1862年,由代尔力(F.O.C. Darley)绘图插画,成为最古老的单行本。其后,又有罗勃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出版《你也来》(You Come Too)诗集;而戴维麦克可徳(David McCord,1897-)可说是现今美国童诗泰斗,其诗集甚丰,有:《远和少》、《把天拿来》、《每次我爬一棵树》、《为我而说》…等。后继者约翰希拉弟(John Ciardi,1916-)的童诗则以构思新颖、充满想象的趣味,而且语言精炼、思想严整而著称,如:《我遇见一个人》《你为我读》《我再为你读》等,都是美国儿童广为诵读的佳篇。

而本世纪新兴的图画故事书,也在美国的良好环境下迅速发展、呈现多样的面貌。有承波特兔宝宝故事的细腻风格而创绘的图画书,如嘉歌(Wanda Gag,1893-1946)由德国移民美国后,于1928年出版的《亿万只小猫》、《斯尼比和斯那比》等作品,建立了「图画故事」情节简单、而图文优美、真挚,耐人寻味的独特风格;亦有将旧作改编、重新插绘图案的,如嘉歌亦曾分别于一九三六年、一九四七年重述格林童话而绘制的(Tales from Grimm)、(More Tales form Grimm);从其偶然创作的读物《我在谬伯伦接上看到的》一书受到热切的欢迎后,开启了他专业创作的信心,陆续出版《带帽子的猫》、《五百顶帽子》…等,均是故事简单、文字简短流畅,但内容切合孩子心理,又具丰富内容的作品。

此时期,各类新兴图书奖的设置,更对创作者有无上的鼓舞。例如:19 年美国图书馆学会设置的儿童读物图画奖—卡德考特奖,即发掘了罗勃麦卡拉斯基(Robert McCloskey,1914-)和莫里士沙达克(Maurice Sendak)二位杰出绘作者,他们的《让路给小鸭子》、《奇异时光》、《怪兽在的地方》,…等(注四十二),也因此成为世界名著。

除此而外,现代美国儿童文学在历史小说、传记小说、知识性读物与儿童期刊方面,亦有其显著的成就(注四十三),故在整体发展上,取代英国的地位而成为近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龙头。

3、北欧儿童文学发展

位于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北欧五小国—挪威、瑞典、丹麦、芬兰与冰岛,因其独立的地理环境与海运强势,得以阻绝中世纪以来中、南欧各国宗教及文化上的侵扰,保存其特有的古老神话与浪漫风格,故值得单独研讨其颇具特色的文学发展。

整体而言,北欧各国邻近北极,冬夏昼夜长短不均,景观特殊;原本多森林、湖泊,加上潮湿多雨雪的气候,便时见云雾迷漫、水泽缭绕的神秘景致产生许多美丽又浪漫的神话与民间传说;加上其先民娴于海运,曾先后于上古、中古时期称霸欧洲,(注四十四)更揉合许多水手的粗扩故事与海上征战的轶闻。因此,北欧的瑞典、冰岛等国,乃保存有最丰富而原始的文学资源,可作为后代作家创作、改写的最佳素材。

(1)文学特色

由现今保存的北欧古代文学总集《伊达》(Edda)与《萨加》(Sturlunga Saga)(注四十五)而观,其神话与传说仍均保存了一种古拙与朴实的风格,与当地居民的生活自然的融和在一起,其内容则以众神之王欧丁(Odin)为主,加上各司其职的神、地上生活的人、及活跃在山川湖泊间的妖精、矮人,共同组成一个时而和谐、时而纷争的有情世界。所以,神秘的航海传说与浪漫的人神故事可说是北欧文学特具的产物。

这些兴味多变的传说,透过世代子民的口耳相传,自然的润泽了孩子的童年,也成为儿童文学家创作的好题材。首先是丹麦的安徒生,将这些先民传说、生活习俗巧妙地融入爱情故事中,建立「童话」纯美的典型;而后,芬兰的特贝留斯则更过滤了民间传说中残酷凄惨的部份,纯粹以孩子的观点来书写事件,并以爱心和善意为依归。自此以来的北欧儿童文学作品,虽历经后继者的创新与现代化,但北欧的童话,总洋溢着一种人神共处的温馨,与绝处得巨人、矮人帮助的希望,故有人以为北欧人们祟尚善良慈爱的心,是受了童年阅读特贝留斯等人作品的影响。(许义宗,儿童文学发展研究77页)

(2)早期代表作家:

a.丹麦的安徒生

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荒凉的小渔港,父亲是补鞋匠,母亲依赖洗衣贴补家用,自幼生活坎坷困窘,也因此增加其人生经历与体会,加上其平生爱好旅行,这些遭遇和见闻最终皆化成为其童话事中的动人情节。自公元一八三五年开始,陆续发表各种童话集(注四十六),但初期未受重视,渐渐的,大家才发现他作品的价值。最后,甚至受尊崇为「世界童话之王」,其成名的艰辛历程正犹如他故事中的丑小鸭成长一般。

故概括其作品的价值乃在于:非仅重述古老神话、传说的内容,而能适应孩子的心理,运用孩子的想象与独具的敏感,使故事具有美好动人的情节与纯真良善的风格,正如后人所评论,他是以「诗」的手法来创作童话(注四十七),因而使童话的创作有了新生命,造成新风潮(注四十八)。更因其将人生实象的加入,而使其童话较传统童话显得切近生活,而具有讽喻与警惕等启发性的意义。例如:其早期的代表作「丑小鸭」,在反应其生平际遇之余,更表征了人在逆境中奋斗、转变的历程;「国王的新衣」以诙谐情节讽刺人们盲目的追求与无知的矫作;而「人鱼公主」与「可怜的卖火柴女

孩」则在悲惨的遭遇中,凸显真情的高洁可贵,或赞颂上帝的慈爱与悲悯。

因此这些举世名著,得以因其凄美而深深扣人心弦、传世不朽,更藉译作引发西欧、中欧各国的童话风潮。

b.芬兰的特贝留斯

特贝留斯原是芬兰杰出的抒情诗人,自一八六五年起,持续为孩子写作童话故事三十余年,结集成八大册的代表作—《孩子们的故事》(A Book for Children or A Juvenile Reading),广受芬兰和瑞典儿童的欢迎。

他的作品延续其善于抒情的特质,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阐扬仁爱和善良的美德,并保存北欧民族独具的美好幻想和神秘传说,所以,最能引发人的爱心,且获得孩子的共鸣。如:星星胖子、霜巨人、奥勃城的矮人…等(注四十九),均成为各国儿童熟识的好朋友。而其晚年的作品《星星王子》,更是至今同受世界成人与孩童津津评论的小说。

至于瑞典的斯特林堡与拉格勒芙,分别以精致、幽默的小故事—《故事集》和温馨新颖的冒险故事—《尼尔斯奇怪的旅行》著称。二人虽因其个性、专长不同,而分现不同的创作体裁与写作风格(注五十),但作品中均飞驰着自由而纯真的想象,交织成人与动物对话、人与精灵互换的生动情节,显现北欧童话的特质。

而冰岛的史文孙则以乳名—农尼的少年为故事的主角,来发展一连串冒险经历与生故事(注五十一),开启北欧少年文学写实风格的新貌。

(3)现代儿童文学发展

延续安徒生及特贝留斯的良善风格,北欧文学的现代发展仍是以童话为主,仍是交织着矮人、精灵的期待及美丽梦想的文学幻境,甚至以前人名著中的人物为主角,继续发展更奇妙有趣的故事。例如:瑞典的亚斯特丽.林格莲继续拉格勒芙的故事,而着有《矮个子的尼尔斯》;奇帝孙仿造史文逊的「农尼」的故事,而写《里尔.卡里的故事》。

另外,则受英美各国的影响,而有少年文学的作品发展。若干名家的作品如亚斯特丽.林格莲的《名侦探卡黎》、毕耀逊《向阳岗上的少女》、及拉格勒芙《沼泽姑娘》…等,均是深具特色又温馨动人的青少年故事(注五十二)。

整体而言,北欧的儿童文学发展黄金时代约略是在十九世纪及二十世纪初期,且主要类型是在童话方面。虽然在整体声势与地位都不及先后率领风潮的英、美等国,但其确立「童话」融合传统、巧妙创造、想象自由的典型,并经由译作传布世界各国,树立北欧儿童文学单纯、善良而仁爱的特殊风格,亦在西洋儿童文学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4、德法儿童文学发展略述及其它:

(1)德国儿童文学发展-迟来的诞生

德国因地理环境因素,向有「欧洲的十字路口」之称,政权亦常处于变迁状态,故其文学乃迟至十二—十四世纪,始在叙事诗和骑士故事中逐渐发展,乃至于十六世纪盛行于民间的通俗小说,都为后来的儿童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德国真正有儿童文学,则是在十八世纪末叶。以巴哲德为首的泛爱派,响应鲁索的教育学说,重视孩子的阅读需求,既创设儿童之杂志、也写了读本、更改编了他国的儿童文学名著。(注五十三)

到十九世纪,真正为儿童写作的读物才陆续出现,约可区分为三派:

承自启蒙主义的教训意味的作品:此类作品仍是以道德与宗教为传达主题,强调教育的效果。如:克里斯特夫.芬恩.薛密特(Schmidt)的《儿童圣经故事》、以及《复活节的蛋》等作品,至今仍被广为流传。

冒险故事的出现与盛行:由于《鲁宾逊漂流记》的译传,加上当时各国积极向海外拓展殖民地的风气,使冒险故事在德国大为流行。继康培《美洲的发现》一书开创先河外,女作家维利斯海华、梅尔肯、以及卡尔.麦等人皆以北美等地为主,编写各种高潮迭起的游记与冒险故事。(注五十四)

●源自浪漫主义文学的童话:

延续十九世纪初期产生的浪漫主义风潮,德国文坛上亦兴起一股崇尚自然、欣赏想象的声音,儿童文学上也随之反对过分的冒险小说、爱国故事、与说教作品,而认为不受现实约制,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童话」,是一种高境界的文学形式。因此有特伊克、普连达诺、史屈伯等人的改编民间故事集与童话集(注五十五),其中最杰出者,当属格林兄弟(Jakob

Grimm,1785-1862,Wilhelm Grimm,1786-1859)笔录、编辑的《格林童话集》。

雅各布与威廉两兄弟,原本是以学者的身分旅行全国各地,采集中古世纪的民谣、传奇故事,想藉由这些故事听见民族心灵的声音,找到德国的国魂。如此的编辑动机,配含巧遇良好说故事者的生动材料,加上其丰富而具表现力的语言,乃使德国人民的生活与性格,鲜活地再现于童话故事中,也因此成为典范,为其它各国相继流传、效法。儿童文学也因此而在德国生根、茁壮。随后,洛夫的童话、阿尔尼姆与霍夫曼等人的民谣及少年诗(注五十六)、亚克妮斯的家庭小说(注五十七)等,就都是在此波波相承的改革主张中应运而全的无数佳作。

第一次战后,塞尔登、薛密特本、以及艾利.凯斯多拿的作品(注五十八)纷纷以表现慈爱、和平为主题,尤其是艾利.凯斯多拿,更将个人鲜明的反战、反纳粹思想,寄寓于长篇故事中。二次战后,德国的领土分裂、国力受创,但儿童文学再度蓬勃兴起,较具体的是慕尼黑「国际儿童图书馆」的成立,使儿童图书及研究数据的征集较具系统;并设置了具权威的「国际安徒生奖」等鼓励新人创作儿童文学的奖助(注五十九),因此,各类创作也随之活络起来:

首先,是延续本世纪初文学改革主张与风格的作品。以凯斯多拿的《两个洛特-加龙省》及图画故事《动物会议》为杰出的代表;其次,是最符合德国人性格与兴趣的写实性冒险小说。如汉斯.保曼的图画故事《大猎人的洞穴》、历史性小说《哥伦布的儿子》等,维雪的传记式小说《希腊的冒险》以及留特肯等新兴作家的作品(注六十),都是以情节生动引人、内容精彩而富异国风情称胜;另外,则有部份幻想性小说亦在尝试发展,如佛洛依斯拉(Otfriend Preussler)《小小的水精灵》《小魔女》,爱利柯.里勒克的《维》)等,都颇值得注意。

故整体而言,德国的儿童文学发展起步较晚,且过程中屡受战火摧残,但因其务实、坚持的民族性,仍能发展出特有的作品风格,且正吸取他国经验,蓄势再出发。

(2)法国儿童文学发展:

法国人的民族性是理智、机智的,此特征也表现在法国的儿童文学中。如其十一世纪末的古老史诗—罗兰之歌,除本身为一杰出而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外,便显出此种机智的特质。而后,还有《列那狐故事》等叙事诗(注六十一一),多是以动物代替人类登场的寓言诗;十六世纪时,因文艺复兴影响而重新组合、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典范、强调人文主义精神的法国新文化诞生了,1932年出版的《邦大格绿哀勒》一书可作代表。因此,可以说法国具儿童文学性的材料源起较早,且极具特性。

然而,以上三者均不是专为儿童而写,直到十七世纪末(1697)法.贝洛(Charles Velo)完成《鹅妈妈传奇》童话,则更显出:「虽以仙女故事为题材,却透过现实环境,教导孩子作出正确判断」的特色,充份显出法国的民族性。(许义宗,儿童文学发展研究65页)此外,尚有拉丰登(Jean de la Fontaine)写了许多以动物为主角寓言诗—拉丰登寓言集,用以表征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嘲讽现实并包孕智慧(注六十二)。

十八世纪,是儿童教育抬头的世纪。首先,是露芙茁特.德.包曼夫人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性,所以有《美女与野兽》与约翰里斯夫人《少男少女歌曲集》的诞生;随后有毕梦特夫人(Madame Leprince de Beanmont,1711-1780)—于1757年发行儿童杂志,发表童话故事,以助长儿童文学的发展,更唤起法国社会对儿童文学的普遍重视(注六十三);最后,是1762年鲁索出版的《爱弥儿》,它以小说形式的吸引力,来强调自然学习的可贵与儿童身心特质的差异性,使儿童文学的面貌、精神为之大幅改变。例如:群默(Sarah Trimmer)《鲁宾斯的历史》即是受了鲁索教育观点影响的作品(注六十四)。还有珍丽丝夫人为儿童创作剧本,马丽亚艾吉窝斯则以说故事的方式出版《给孩子的故事》《道德故事》等。

十九世纪为法国的文学盛世,许多名著也都能引起孩子深深的共鸣。如:1862年雨果《孤星泪》、1922年马但.杜.加尔《吉波家的杰克》、圣特苏伯里《小

王子》、以及著名小说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等。乃至于本世纪末的乔治.桑写《祖母的故事》、阿那托儿.法朗士《我的孩子们》、菲利浦《木马》,其写作题材虽包罗甚广,却多以反应社会生活、思考人的因应方法为主旨,故有学者评其均为「理智」的杰作(许义宗,儿童文学发展研究66页)二十世纪时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两类:主要是承续前期的写实性小说,如大仲马的《侠隐记》、《基度山恩仇记》,梅里曼的《马太.法尔科尼》等,以及莫泊桑《项链》、都德《星期一的故事》等短篇作品;而后,则渐转向人内在的心理描写,心理小说的特征也出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如早期的童话剧—青鸟,以及李斯顿.贝尔吉艾(Andre Lichtenberger)《可爱的多伦多》、弗朗西斯.莫里约克(Francois Mauriac)《第十八位是基伯老师》等(注六十五)都对儿童的心理做了相当深刻的刻划。所以,法国儿童文学中呈现出反应人生、追求机智的特色,是嫡承自寓言传统,有别于英国想象故事、北欧美丽童话……的独特面貌。

此外,在西洋各国中,尚有南欧的希腊、意大利、瑞士、西班牙等国,在儿童文学发展上亦具其独殊成就:

以希腊而言,由古代文明遗留下来的史诗—伊利亚特(Ijiad)与奥狄赛(Oddyssey),可说是古典的儿童文学;而其美丽、多情的希腊神话,更是西洋各国改写故事的根源;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注六十六),既是杰出的儿童文学名著,也树立了动物寓言的典型,影响了后来法国等国的儿童文学。

意大利则自文艺复兴时代,即有人致力于搜集各地民间故事和童话,并加以改写。其中可以巴吉雷《故事中的故事》为较成熟而完整的代表作(注六十七);而至十九世纪的国家复兴时代,则盛行以杰出少年为典范的教育性故事,其中较具文学趣味的是柯乐笛(Collodi)的《木偶奇遇记》、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的《爱的教育》。这是两本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也带动意大利的儿童文学创作风气。

瑞士儿童文学中表现的则是另一种热爱自然的心情。首先是十九世纪忠泰普佛(R.Tepfer)儿童所写的美好的游记,形成风尚,因而产生两本名著:威斯(Johann David Wyss)的《瑞士鲁宾逊家庭漂流记》,以及史必列(Johann Spyri)的《海蒂》。其人物的纯真善良,与故事背景中的阿尔卑斯山美好自然景物,乃成为瑞士儿童文学的鲜明特色。

十六、十七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世纪,其中较著名的是赛万提斯于1605年出版的《唐.吉珂德》,此书虽并非为儿童而写,其骑士故事的题材与滑稽的的情节,却受到各国儿童的喜爱。随后,还有沙马涅哥和伊利阿尔帖的寓言故事诗,也都是适合改写为儿童文学的作品。到十九及二十世纪时,才有加尔多斯、贝纳文提等名作家为儿童写作儿童书、童话剧。(注六十八)故知其儿童文学发展较慢,目前才开始兴盛。

总结

儿童文学的风格、面貌往往与民族性、风土民情甚为相近,而儿童文学的发展盛衰,则往往与国家的开发程度密切相关。故有人说:「儿童图画书的优劣,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指标」。(注六十九)经由以上综观与分析西洋各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脉络,亦大致可获得如此的印象:

十八世纪以前,各国的儿童文学都只是在萌发、尝试的阶段,故无明确的特色,而以英国进展最快;十八世纪以后,则各国儿童文学的独特面貌(甚至是特有体裁)便已渐渐地成形。例如英国自《艾丽斯梦游奇境》以来,想象性故事便一直佳作迭出,更因其儿童文学的舆盛,而率先带起出儿童诗与童话故事的写作风气;美国的发展虽追随英国,十九世纪后乃渐走出少年小说的独特路线,以面貌丰富、内容写实而称冠,更进而挟其文明发展的优势,发展图画故事书及儿童诗集等类型的作品,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领先者。其余各国虽无明显的强势以夺其光彩,实则各以其文学特色而分具不同的成就。北欧自安徒生、特贝留斯等人后,确立其童话故事的善良纯美风格;法国儿童文学则以列那狐故事为代表,偏好反应人生、追求理智的寓言叙事诗、写实小说;德国则以显现民族特性的民间故事与写实性冒险小说最有成就。

因此,在观摩异国文化的儿童文学发展后,我们似乎也应对自我的文化特性做一番省察,仔细思考本国儿童文学的独特长处与未来方向。

第二节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一、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问题与传统的教育观点

(一)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问题的探讨

中国「儿童文学」究竟起源于何时?民初、晚清、迁台之后、抑或先秦?此一向为国内学者所争议。今细察各家之论述,引证固已详切、说理莫不明晰,唯因立论的前提并未确切厘清:例如对儿童文学的界定宽严不一,对「起源」的发展程度认定亦不同,故其论述时自然各循其观点而举证,结论自然相互歧异:

主张源于五四之后者,是以叶圣陶的创作童话「稻草人」为起点,强调本国童话的自创性(注七十),此说以鲁迅先生为代表。

主张源于民国初年者,乃以「无猫国」「大拇指」等西洋儿童读物的译行为标记(注七十一),「认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是由外国童话的移植而催发的。」(注七十二)此由钱小伯先生等人立论。

主张源于清代末期者,则以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白话儿童诗为发轫,着重其提倡、创作儿童诗歌的贡献,此以胡从经先生的论述最具代表性(注七十三)。

主张起于国民政府迁台以后者,则以石德莱博士与作家孟罗.李夫.来台演讲为重要指标,突显此时以政府力量提倡宗风、广布新观念的影响力。(注七十四)

主张源于先秦时代者,则着眼于丰富的传统儿童启蒙材料。认为:「『儿童文学』与儿童同在,…应起源于原始人类之际,以口耳方式传播之。」(张清荣,儿童文学创作论22页)且因其有专为儿童编写的明确目的,故已足以成为儿童文学的源头。

综观以上五说,个别而论看似相互歧异;由发展全面而观,实则互为补足,能掌握各个发展关键,有助于连缀整体面貌,了解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源流。因为,由文学的实质活动而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童谣、童蒙等书,确可算是本土儿童文学源远而流长的滥觞;而清末诸多白话小说、白话诗软的流传,梁先生等人(注七十五)的提倡,对儿童文学的社会认同和创作风气大有帮助;因此能使后来林琴南、孙毓修等人的编译作品(如无猫国等童话),有发展的空间,甚至进而有本国自创的「稻草人」等作品产生;至于迁台后政府对儿童文学的推动,虽基于行政的需求(注七十六),却可视为中国儿童文学在迫于政局变动、发展环境恶劣后,再次向外吸取美国发展经验的一个转机。

因此,笔者深深以为:中国儿童文学的起源问题,对研究「儿童文学」学者而言,是个重要而根本的论题,却不是个需要争议的问题;须于学习伊始即予以探究、思考,却毋须在诸家文字间费心斟酌、立分高下。而希望经由对此一论题的探讨,我们能更确切地掌握几个发展关键,更厘清整体发展上的演进阶段,最重要的是,由此而便于寻绎出本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特性。

(二)中国传统教育观点的影响:

诚如前述,中国儿童文学源自于童蒙教材,故其发展方向与成人的教育观点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因此对肩负传承文化使命的教育工作也向来抱持较保守的态度:恭敬、慎重而力求实效。因此,「明道致用」「蒙以养正」等主张(注七十七),也就分外突额,屡受标榜。综观历代的教育学说对儿童文学的影响,大抵有下列各方向:

(一)以人文道德为中心。由孔子的「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论语.子路)「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等主张、文心雕龙「原道、宗经」等论述,而至唐宋时期「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主张,在在都可

显示我国教育思想与文学观念上注重品德的倾向,以致纯文学(尤其

是浅易纯真的儿童文学)无法自由而充份的发展。

(二)注重实用。由历代童蒙教材的内容分析,其中大多为识字材料、生活常识、礼节规范等题材,为学童来日生活应用所必需(注七十八);

而朱熹〈小学〉、王阳明〈训蒙大意〉等教育篇章中,亦时见以格言、礼节约束其言行,以歌诗宣泄其志意等具体主张。此固使我国儿童文

学的内容能切合生活现况,却因局限于实用的目的,而不易产生较具

想象及趣味性的作品。

(三)为成人生活做预备。自古以来,先贤多以文质彬彬的君子为教育目标,对孩童也以知书达礼、熟读诗文为优,此由历代名人传略及《世说新语》

中均易见例证。加上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更使知识学习的负担,提前

向幼童施压。也因此,我国儿童文学的内容,较难脱离语文记忆的窠臼;

儿童文学的语言,无法及早改变典雅文言与规律韵文的形式。

故知,在如此以成人观点为中心,儿童需求与地位不受重视的大环境中,中国儿童文学虽有存在的事实,但希冀有所突破、开展,是相当困难的。也因此,对于明清以前存在的各类丰富的启蒙教材,充其量只能说是为儿童编写、作为教育儿童的材料,意味着此时的儿童文学虽有存在的实质,却只是教育的副产品,并无独立地位;直至清末民初,始有专为儿童出版的定期刊物及翻译作品,儿童文学也渐恢复其「文学,的本质而逐渐发展。综观其流,正如李慕如先生所评:「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起步迟而不专注,过程缓慢而渐进。」(李慕如,儿童文学综论,29页)以此言归纳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特色,是颇为简明而适切的。

二、中国儿童文学发展概述

基于前文的基本认识,可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过程,是相当漫长而艰困的。因此此处的发展探讨,无法做详尽的叙述,只拟就其演变历程做大阶段的分期概述,且因其进展的程度不同,而较详于近代,略于前代。

(一)早期—清代以前

如同欧洲各国一般,我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也是来自教育幼童的教材。以目前可见的最早文献来说,管子的「弟子职」可推为当今最早的教育儿童读物。(注七十九)自此以下的历代童蒙教本与各类传说、故事等,则多循其生活教育的主旨与整齐韵文的形式而蔚为中国儿童文学材料的大宗。再加上历代史籍、诸子传注中的相关寓言、神话与名人传记,以及唐宋时期的部份浅白诗歌、明清以后繁盛的白话小说,使中国儿童文学的文献特别丰博。因此,以下仅将重要数据分类简介:

1、启蒙教材:以识字及生活常识为主。

文字的辨识与讲求,自秦汉起即为启蒙的要务(注八十),纂成的教材甚多,大抵多以介绍鸟兽草木等日用常识为途径,多识字义为目的,今撮其要者有:

1)急就篇:据汉代.颜师古流行注本言,全文32章、2016字。分别收录姓

名、日用器物与官制刑法,开广学童见闻并教之守法行善。

2)蒙求:晋,李澣所撰,以四言韵语分类序列古人,并系之以事。传至宋

代有徐子光为之注。

3)千字文:梁.周兴嗣撰,内容虽仅一千言,却音韵谐畅、字无重复、对

句工整,并寓之以人伦道德的启发,故为唐代以来学童必读(注八十一)。

4)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王应麟所作,句短朗畅又内涵广博,举凡语文识数、

经史常闻、读书次第,甚至名人典范、品德陶冶,皆包含其中。

此外,尚有以姓氏为认字题材的《百家姓》、奠定诗文基础的《千家诗》等,都是颇具特色的童蒙教材。其中尤以《幼学琼林》《史鉴节要》二书专以人物故事为题材,最能适应儿童心理与兴趣,可惜过于简略。

2、典籍中的故事素材:虽非针对儿童而编撰,文字过于艰涩,筛选也未精,却是改写儿童故事的丰富素材。依其材料来源及特性,约可区分为三方向:

1)历代史书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描述,本身即为精彩的故事,可作为写作

儿童故事与名人传记的蓝本。如战国策、国语及二十五史中的本纪、列

传等部份,只需稍加汇整、删繁,修简文字,便可成为生动吸引人的故

事。

2)先秦以来子书中的论证,援引、载录了许多寓言故事。且基于说理论证

之需,诸子学说中蕴涵的丰硕寓言,都属言简意赅而颇具启发性的作品。

如:《列子》中杞人忧天、歧路亡羊的故事,《孟子》堰苗助长、以羊

易牛等的论喻,都是浅显生动,亦为儿童喜爱的小故事;甚至于唐宋以

后柳宗元、韩愈、苏轼等人的讽喻体散文,如黔之驴、扣盘扪烛等片段,

皆是可自成寓言故事的材料。

3)笔记丛谈、识纬类书中的传奇与神话,保留了先民对大自然的畏惧疑惑

与浪漫想象,也反应了部份生活实况,它的自由新奇、怪异多爱对儿童

是深具吸引力的。因此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外传丛谈之书,河图括地

象、龙鱼河圃等识纬图记中(注八十二),都留存了许多神话故事,甚

至如屈原《九歌》、《天问》等古典文学作品,也融入许多凄美的传说

故事,这些都是儿童神话故事的丰沛源头。

3、简明白话文学:宋明以后渐兴的通俗话本与章回小说,以及历代诗歌中的浅近歌谣,因其口语白描的表达,近代学者多将之归于白话文学的远祖(注八十三)。此类篇章吟作之初,虽非专为儿童,往往因其叙述生动、描摹鲜活而易为儿童所接受。远自先民「击壤歌」等谣谚,曹植「七步诗」等古诗,王维、孟郊等人的近体小诗,民国以来的白话新诗,都是儿童朗朗上口、易学易知的好诗篇;还有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后经吴承恩改写为《西游记》)、大宋宣和遗事(后经施耐庵改写为《水浒传》),以及元明戏曲、明清小说中的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都是改编为儿童故事、少年小说的绝佳材料。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的典籍、文学作品中,早已具备了丰实而多样的儿童文学材料,值得后人加以爬罗剔抉。故明代即有王莹辑《群书类编故事》二十四卷,材料广搜各类古籍,故事丰富多样(注八十四)。今人吴鼎亦致力于典籍中儿童故事与神话之整理,并为之分类表列(参注十三书54-64页)。虽然由整体而言,这些故事中多蕴涵成人的意识与观点,非专为儿童的经验和需求而写,却因其内容浅易生动,颇能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唯其用语与背景仍有些许疏隔,需经现

代观点加以采撷,联系儿童的可能经验,并以现代的语言、技巧加以改编、重述。此乃为本国特具之儿童文学宝贵资产,实不可忽视,而应多予开发改编。(二)中、晚期:此阶段多针对发展特色而论,讲求条理简明,故仅撮举其大要:1、清末民初:清末为配合世界潮流趋势而废科举、设学校,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观念上,渐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民国初期为推展共通语言,儿童读物多以流利、白话的国语及新文学手法来编译或创作。

首先可见者,是儿童杂志的编译。光绪年间即分以上海、北平为中心,发行各种改编、译述故事为主的儿童期刊或画报,如「小孩月报」「蒙学报」「启蒙画报」等,民初更延绩此风,杂志纷出。甚至有专门出版儿童读物的「儿童书局」成立,连带许多新书局(如商务、中华等)也致力于儿童读物的编译和出版,尤其以商务印书馆编印的童话套书及「儿童世界」等杂志最显著。

而后,则是学者、作家的投入翻译和改编的工作。一则将本国的故事加以改编、浅译为儿童故事,一则积极将西洋儿童文学名著翻译、引介入国内。如孙毓修所译的《无猫国》、林纾所译的《伊索预言》《天方夜谭》等,而学部(注八十五)亦重视此类教科书以外的儿童读物,负起审查优良读物且标示鼓励的工作。(注八十六)

2、五四到抗战:发生于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对本国国语文教育有作直接的冲击,官方与民间都有相当的因应。

在语文教育的具体变革上,主要是教育部接受全国教育联合会的提议,将国小「国文」改为「国语」。并揭橥「以儿童文学为中心」的目标。同时亦公布「审查儿童文学课外读物标准」。因此,至民国十一年时,小学的读书教材以采用故事、儿歌、童话等类型的作品;民国十八年时,教育部重申:国小读书的内容应侧重儿童文学,注重故事、诗歌等,以便养成儿童阅读的习惯、兴趣与能力……(见57年国民小学暂行课程标准)

而一般文化界方面,儿童读物的大量出版是最显著的反应,尤其民国十二年以后,各书局推出的大规模丛书(如商务—小学生文库500册、幼童文库200册,中华—小朋友文库450册,大东书局的新儿童基本文库340册),对儿童文学图书的普及、生气的提倡上,均具有贡献。

同时,开始有学者以编印儿童书目的方式来汇整出版信息,提供学者、家长与儿童更好选择,如罗静轩编辑的《儿童书目汇编》(民22,北平图书馆协会,收二千多种)、平心编辑的《全国儿童书目》(民24,收三千多种)。以致民国二十五年由教育部和全国儿童年实施委员会在南京举行的「儿童读物展览」,能有全国读本一千五百余种、外国儿童读本约二百种参展的规模。故由风气的推动与读物的数量而观,本期确已小有成绩。

3、抗战到迁台:此时因遭逢战乱,方兴未艾的儿童文学乃逐渐停滞,唯有少数作为鼓舞士气、提振人心用的爱国儿歌互童谣流传;抗战胜利后,各大书局使将旧版儿童读物重新刊行,「中国儿童读物作者联谊会」也举办儿童读物展,

以加紧复苏,教育部更明令国立编译馆拟具「连环图书改进办法」,期能具体推促儿童文学的勃兴。至于光复后的台湾地区,民间以重归祖国的热切学习国语,政府也致力于推行国语,故一切读物都字字注音,形成儿童读书广采注音版的风气。(注八十七)

(三)近期:两岸分治

1、台湾:由于近几年来,整理台湾地区儿童文学发展的相关论述甚多,为避免内容重复、扩充篇幅,故仅概述各期发展及归纳整体发展特色。(详细发展可详参洪文琼、林政华、邱各容等先生的论述)如前所述,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向来缓慢,迁台后的这五十余年,可说是本国儿童文学最斐然有成的阶段,故有学者以「成长期」「争鸣期」称之者(注八十八)。然而,如整体评估此时期的发展因素,除了台湾政经环境的稳定,提供了儿童文学是当的成长空间,更因世界的整体教育趋势,给予儿童更多的权利与尊重,提倡儿童文学乃成为提升国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台湾地区的儿童文学得以在稳定中持续成长。以下就以十年为一期,概述发展历程。

民国四十年代,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很有限(仅有少数再版文库,如正中书局,新中国儿童文库),主要依赖报纸的儿童周刊及小规模的儿童杂志(注八十九)。其中仅东方出版社与国语日报社是专为儿童书报而设立的民间机构。此时,并由政府出面举办各种儿童读物展等动态活动,

五十年代,政府的主导角色更鲜明,首先在国小的课程标准中明定阅读与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注九十),并开设儿童文学的相关课程供师专生选修(注九十一);并积极辅导连环漫画,成立编辑小组出版精美读物。而小学教师的热诚参与创作,大专教师的带动研究风气与出版界的共同支持,使本期的自创儿童文学集、儿童文学论著与世界儿童名著译作,都有极明显的成长(注九十二)。而儿童诗写作、儿童剧推展与幼儿文学的发展,也都在此时奠下基石。

六十年代,除持续前期的政策推动外,政府文教部门致力于落实具体措施:如省教育厅戏剧编导班、儿童读物写作班的开办,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新闻局图书金鼎奖的鼓励,进而至立法院「儿童福利法」的通过,都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尤其是本国作品的创作风气上),形成极为有利的助力,因此促成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至于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儿童阅读室」的设置,以及各县市文化中心的筹建(附设儿童图书室),全国儿童优良书刊展览的倡导,更扩展了儿童读物的出版远景。(注九十二)

七十年代,儿童读物在量的增长外更求质的提升与精致。例如汉声等图书公司翻印、引介国外著名的图画书,提升了儿童图书的绘制水平,而新创刊的儿童期刊也朝向精致而有特色发展(如:民生儿童天地周刊、故事大王、童话大王),亦渐将幼儿与学龄儿童区隔,专为之编辑刊物(如:小袋鼠、巧连智、亲亲自然、小小牛顿等期刊);此外,本期中各地儿童文学写作或研究学会的相继成立,一则便于相互切磋、结合人力资源,以推动风气,一则亦间接促成多种理论性刊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