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答案

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答案

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答案
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答案

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答案

【篇一: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初中物理)】

元知识由太阳系、原子和密度等部分组成。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

物质的一些基本形态和关于宇宙的初步知识,其中密度概念是本单

元的重点。

密度是初中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且它与第五单元的压强、浮

力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密度概念是在生活实例、有关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学习中要重

视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

一、学习要求

内容

1.太阳系

2.分子。原子

3.质量。密度。

4.学生实验:

(1)用天平测质量。

(2)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测定物质的密度。

要求

1.知道太阳系。知道八大行星,知道地球及其卫星,感悟科学的

宇宙观。

2.知道原子,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

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知道原子是

很小的;认识科学家建立原子模型的过程及方法。知道分子。知道

分子动力论。知道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无规则运动,

分子在不不停地做五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3.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质量的概念。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

探究、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同一物质与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

关系,从而理解用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和质量定义密度;根据公式??m

v熟练完成物质的密度、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计算;学会差密

3度表,记住水的密度?水?1.0?10千克/米3。

知道密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学生实验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调节天平横梁使其平衡;能正确读出质量值;学会正确使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

质量

(2)学会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实验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认识控制变量的方法。

(3)设计“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器材;能根据实验测得数据鉴别物质

说明:

(1)不要求计算混合物质的密度。

(2)在“用天平测质量”实验中,重点是天平的操作使用,不要求

过多设计天平的工作

原理。

第二单元运动

本单元知识由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声音等部分组成。其中速

度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是本单元的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速度公式

和路程一时间图像是对该运动的两种描述方式;而声现象则是生活

中最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速度概念是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学习直线运动中,主要探究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相同路程的运动。对于匀速

直线运动,要理解物理公式和图象是表示物理规律的两种方法。

一、学习要求

内容

1.机械运动。参照物。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路程-时间图象。

3.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乐音。噪音。

要求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知道描述一个物体运动必须取另一个物体做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认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根据公式v?s

t,完成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学会画路

-时间图象;通过观察、测量、网上查询,关注自然界、生活、生产

中“速度值的阶梯”。

3.知道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道声波,知道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

和气体中传播,且速度不同,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即响度、音调

和音色,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知道频

率高音调也高;经历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的探究

过程,感受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知道噪声。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增强环保意识。

第三单元力

本单元知识由力、重力、二力合成、力的平衡和惯性定律等部分组合。其中力的概念和力的平衡是本单元的重点。

力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也是

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学习基础;二力平衡的条件是高中

学习力的平衡的基础。

力的概念是在生活实例、有关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二力平衡

的条件是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得到的;惯性定律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再通过科学想象和推理而得到的。因此在本单元学习中既要重

视实验和实践活动,又要重视等效替代、理想实验等科学方法的学习。

一、学习要求

内容

1.力。力的图示。力的测量。

2.重力。摩擦力。

3.合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4.二力平衡的条件。

5.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6.学生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2)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要求

1.理解力的概念。以物理事实为依据,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理解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

向和作用点有关,认识字研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

学会作简单情况下力的图示。2.理解重力。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方向竖直向下,知道

g=9.8牛/千克的意义,知道重心是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通过“重力”的学习,知道牛顿发现“引力”的故事,感悟“善于观察”和“勤于

思考”的重要性。知道摩擦力。知道滑动摩擦力,能根据二力平衡

的知识,进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断;知道滚动摩擦,知

道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为使物体运动,克服滚动摩擦力比克

服滑动摩擦力要容易。知道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生

产和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对摩擦力的利弊分析,感悟到任何事物都

有两面性。

3.理解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理解合力,认识同一直线上的两个

力可以由一个力等效替代;学会计算合力。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认识研究二力平衡

的方法;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5.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通过大量的事实,认识惯性及惯

性的利与弊,明白物体惯性与许多交通事故发生是有关联的,懂得

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对简单的惯性

现象解释,体验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有趣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6.学生实验:

(1)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知道实验目的;能辨认弹簧测力计

的测量范围、零刻度位置和最小分度值,能读出弹簧测力计指针所

示的力值;学会对弹簧测力计进行零点校正,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

力计测力。

(2)设计“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确定实验目的和器材;设计

实验方案;选定实验器材;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分析归纳得出

二力平衡的条件。

说明:

讨论同一直线上力的平衡问题,最多涉及三个力。

第四单元机械

本单元由杠杆、滑轮、功、功率和机械能等部分组成。其中杠杆、

功和功率是本单元的重点。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学习杠杆的关键,也是学习滑轮的基础。功和功

率是初中力学中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它们是形成电功和电功率概念

的基础。机械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在探究实验中通过现象的观察和数据的归纳得出的。在学习机械能时,要注意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联系。

一、学习要求

内容

1.杠杆。杠杆平衡的条件。杠杆的应用。

2.定滑轮。动滑轮。

3.功。功率

4.动能。势能。机械能。

5.学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要求

1.理解杠杆。知道杠杆的支点,理解力臂概念,在有关实际问题的示意图中,学会画出力臂。

2.理解滑轮。理解定滑轮不能省力,但可改变用力方向;理解动滑轮不能改变用力方向;知道动滑轮省力的道理。

3.理解功的概念。运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公式;根据公式w=fs进行简单的功的计算。

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大小反映做功快慢的程度;根据公式p?w

t进行简单的

功率计算;知道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4.知道动能的概念;知道重力势能的概念;知道机械能;运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5.学会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先猜想杠杆要处于平衡状态需具备什么条件,然后利用钩码或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水平位置平衡,并多次改变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学会记录数据,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归纳得出结论。说明:

(1)画力臂只限于硬直杠杆。

(2)“杠杆”问题不要求与“同一直线上力的平衡”综合。

(3)“功”、“功率”只要求讨论力与运动方向一致的情况。

(4)“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不要求定量计算。

第五单元压强

本单元由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等部分组成。其中压强是本单元的重点。

压强概念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的一条主线。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力学中两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大气压强的知识与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压强的概念是在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运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归纳形成的。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是在液体内部有压强的实验事实和有关实例的基础上,运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及推理得到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获得的。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重视提高运用压强与其他力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一、学习要求

内容

1.压力和压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液体内部的压强。连通器。

3.大气压强。

4.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5.学生实验:

(1)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

(2)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要求

1.掌握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力,知道压力与重力的区别,学会作压力示意图,根据受力情况,能进行压力的计算,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根据压强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运用压强公式及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知道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知道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理解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理解不同液体在相同深度的压强不同,根据公式p??gh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连通器;知道连通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大气压强。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解释一些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简单现象。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和原理。

4.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方向,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认识研究浮力大小的方法;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完成简单问题的讨论和计算;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过程中,认

识科学猜测、观察实验、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5.(1)学会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先通过猜想,

预想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对设计的几个实验方案

进行选择,并通过实验归纳结论。

(2)学会验证阿基米德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来验证阿基米

德原理,能通过实验找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之间

的关系。

说明:(1)只要求能用公式p??gh计算,不要求推导此公式,也

不要求计算器壁侧面承受液体的压力。

(2)不要求用阿基米德原理测密度。

【篇二: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lass=txt>为有序、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工作,

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四川省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

见》的要求,规范高中物理教学,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物理学

科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编写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教学要求》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省现行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针对我省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对《课程标准》中

各模块主题的“内容标准”提出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

教学建议。

二、编写原则:

(一)按“四川省课程设置方案”的规定,我省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

的必须学习《物理1(必修)》、《物理2(必修)》和《物理(选

修1—1)三个模块的内容;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必须学习《物理1(必修)》、《物理2(必修)》、《物理(选修3—1)》、《物

理(选修3—2)》、《物理(选修3—4)》五个模块的内容。《教

学要求》针对以上模块提出教学要求与建议。

(二)《教学要求》编写的内容与《课程标准》一致,按照模块的

顺序展开。每个模块分别包含“内容标准”、“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等内容。

“内容标准”为《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

栏目按照我省现行的“教科版”物理教科书的章目顺序编写。其中:

“教学要求”是对“内容标准”按三维目标的要求逐条进一步细化,对

教学目标提出较明确的“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教学建议”则对

教科书中各章的重难点内容和方法、以及拓展内容提出教学建议,

帮助教师把握教学尺度,力求具体可操作,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三)教学要求表述中的行为动词与《课程标准》所采用的行为动

词一致,以对知识

性技能性、体验性的学习目标进行层次划分,具体表述如下:

《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界定

第二部分模块教学要求

◆共同必修模块

共同必修模块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

内容,了解物理学

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

共有物理1和物理2两个共同必修模块。

物理 1

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共同必修模块,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这一模块

的学习。本模块划分为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两个二级

主题,模块涉及的概念和规律是高中物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有关

实验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些实验,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体会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及实践在人类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在学习这部分基础内容时,学生要初步经历对自然规律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物理学的思想,了解物理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和物理学对社

会的影响,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等受到熏陶。

一、内容标准

(一)运动的描述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

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

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

中的重要性。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2.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3.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5.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二、教学要求与建议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力

【篇三: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lass=txt>(正式报告稿)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基本运动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许多部门,是其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基础。

在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物理学展现了一系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在人才的科学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以物理学基础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必修基础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

大学物理课程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1 —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索

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详见附表)

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a、b两类。其中:a为核心内容,共74条,建议学时数不少于126学时,各校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教

学情况对a类内容各部分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b为扩展内容,共

51条。

1. 力学(a:7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5条)

2. 振动和波(a:9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3. 热学(a:10条,建议学时数?14学时;b:4条)

4. 电磁学(a:20条,建议学时数?40学时;b:8条)

5. 光学(a:14条,建议学时数?18学时;b:9条)

6. 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a:4条,建议学时数?6学时;b:3条)

7. 量子物理基础(a:10条,建议学时数?20学时;b:4条)

8. 分子与固体(b:5条)

9.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b:6条)

10. 天体物理与宇宙学(b:3条)

11. 现代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物理基础专题(自选专题)

— 2 —

三、能力培养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

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物理类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

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能够写出条理清

晰的读书笔记、小结或小论文。

2. 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

通过观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科学抽象、类比联想、实验

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对所涉问题有一定

深度的理解,判断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物理问题的特征、性质以及实际情况,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的简化,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数学方法进行描述,运用所学的物理理论和研

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四、素质培养基本要求

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 求实精神——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作风。

2. 创新意识——通过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以

及物理学家的成长经历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

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创新欲望,以及敢于向旧观念挑战的精神。

3. 科学美感——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所具有的明快简洁、均衡对称、奇异相对、和谐统一等美学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观,使学生

学会用美学的观点欣赏和发掘科学的内在规律,逐步增强认识和掌

握自然科学规律的自主能力。

— 3 —

五、教学过程基本要求

在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

协调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

自主学习,鼓励个性发展;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与改革,

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教学环境。

1.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强化科学思

维的训练。习题课、讨论课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提倡有条件的学校以小班形式进行,并应在教师引导下以讨论、交流为主,学时数应不少于总学时的10%,争取做到不少于15%。鼓励通过网络资源、专题讲座、探索

性实践、小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激发

学生的智力和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教学手段——应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教学手段应服务

于教学目的,提倡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扩大教学

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 演示实验——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加

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都应有演示实

验(实物演示和多媒体仿真演示),其中实物演示实验的数目不应

少于40个。实物演示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课堂实物演示、开放演示实验室、演示实验走廊等。提倡建立开放性的物理演示实

验室,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实验,思考和分析问题,进行

定性或半定量验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或适当计算学分等措施保证实现上述目标。

4. 习题与考核——习题与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习题的选取应注重基本概念,强调基本训练,贴近应用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考核要避免应试教育的倾向,积极探索以素质教育为

— 4 —

核心的课程考核模式。

能力。

六、有关说明

1. 本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的工科专业和理科非物理专业的本科物理课程,其中a类内容是本科生学习本课程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2. 本课程宜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数学基础。

3. 本基本要求建议的最低学时数为126学时。为了体现加强基础的教育思想,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各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增加一定数量的b类内容和学时数,例如:对于理科、师范类非物理专业和某些需要加强物理基础的工科专业,其大学物理课程的学时数不应少于144学时。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4年12月3日

— 5 —

(最新)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常规25条)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准备与设计 第1条研读课标(指导纲要)、学习教材。认真研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阅读和浏览相应的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资料光盘、学科专题网站,紧跟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了解学科技术前沿,更新学科知识体系,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第2条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需求、已有学科知识基础,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第3条准确全面设计教学预案 (1)教学设计应具备授课课题、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等内容。 (2)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在表述时应体现三位一体的思想。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往往较大,可设立多级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体现清晰的过程结构,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安排教学环节,通过选用有效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环节与环节之间要注意衔接与过渡。 (4)根据教学目标经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预计学生的学习问题,预设各种教学方案。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范例教学法”“尝试教学法”“主题活动法”“游戏竞赛法”等,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组合。 (5)板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关键知识点,根据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板书的呈现形式,并注意简练、规范、美观。 第4条科学编制教学计划。要以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科学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 第5条认真准备教学必须的软、硬件环境,整理开发教学相关资源。上课前要认真准备教学所需的计算机、网络、学习软件、练习平台等软、硬件环境,依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收集整理或自主设计制作教学所需的相关资料。设计制作必须的教学课件。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6条课堂引入应遵循简短、高效原则,要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调动各种感官,以达到吸引学生和质疑问难的目的。要围绕教材重点、学习关键点精心组织教学提问,根据能力差异体现问题的开放性与层次性,问题的来源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师生交互、操作实践中动态生成的。

初中物理 学科基本要求

上海市初级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第一单元物质 本单元知识由太阳系、原子和密度等部分组成。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物质的一些基本形态和关于宇宙的初步知识,其中密度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 密度是初中物理力学中重要概念之一,且它与第五单元的压强、浮力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密度概念是在生活实例、有关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学习中要重视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这一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1.知道太阳系。知道八大行星,知道地球及其卫星,感悟科学的宙观。 2.知道原子。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知道原子是很小的;认识科学家建立原子模型的过程及方法。 知道分子。知道分子动理论。知道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质量的概念。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同一物质与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从而理解用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定义密度,根据公式ρ=m/V熟练完成物质的密度、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计算;学会查密度表,记住的密度ρ水=1.0×103千克/米3。 知道密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学生实验: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调节天平横梁使其平衡;能正确读出质量值;学会正确使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会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实验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认识控制变量的方法。 (3)设计“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器材;能根据实验测得数据鉴别物质。 说明 (1)不要求计算混合物质的密度。 (2)在“用天平测质童”的实验中,重点是天平的操作使用,不要求多涉及天平的工作原理。 第二单元运动 本单元知识山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声音等部分组成。其中速度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是本单元的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一种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速度公式和路程一时间图象是对该运动的两种描述方式;而声现象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速度概念是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学习直线运动中,主要探究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相同路程的运动。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要理解物理公式和图象是表示物理规律的两种方法。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知道描述一个物体运动必须取另一个物体作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认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根据公式v=s/t,完成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学会画路程一时间图象;通过观察、测量、网上查询,关注自然界、生活、生产中“速度值的阶梯”。 3.知道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道声波,知道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速度不同,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即响度、音调和音色,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重庆市七十九中学汤嘉陵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二、本节重、难点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击鼓时的“咚咚”声是怎样产生的? 2、自制土电话,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一个“土电话”。 四、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师:请同学们展示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或预习所获成果,小组交流5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第一组:看教材12页图1-1-1,图中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第二组:向同学说出一些比较新奇的发声现象,说出他们是怎样发声的? 第三组:声是靠什么传播到远处的? 第四组:什么是声波?能向同学作出形象的说明吗? 第五组:介绍声速,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六组:什么是回声?知道哪些利用回声的实例?怎样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二)知识学习 师:经过同学们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就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知识点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同学们动手做一做: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如:直尺、橡皮筋、气球、玻璃杯、纸、笔、音叉等,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学生们立即活跃起来: 第一组:用直尺打桌子,再把尺放在桌边用手拨动 第二组:把橡皮筋架在两手上拨动 第三组:吹气球,弹动、放气听声 第四组:用笔敲打玻璃杯等 第五组:弹打纸或桌面 第六组:敲打音叉 师:请大家思考刚才发出的声音各是什么物体在发声?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答:尺子、橡皮筋、气球、玻璃杯、音叉等,他们发声时都在振动。 师:请大家观察实验一:敲打音叉,看到听到什么?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有看到什么?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会怎样呢? 声答: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一部分,会看到水花四溅;用手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师:请观察实验二:击鼓。鼓面在振动吗?如果在振动,你如何证明?能否让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动?说出你的方法。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词组半句翻译练习4

235.Almost 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speech given by Mr Green. 几乎所有的人对格林先生的发言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36.Only in this w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nglish.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精通英语。 237.Could 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instructions myself? 我可以自己看一看说明书吗? 238.Some peop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hocolate. 有些人十分喜好(酷爱)吃巧克力。 239.He came back to ______________________ me. 他回来和我说几句话。 240.Students must ___________________to a good library. 学生必须有机会使用好的图书馆。 241.Father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ir children's personalities. 父亲对孩子们的个性有巨大的影响。 242.He ___________________ his ability since he failed in the exam. 自从考试不及格,他就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了信心。 243.News medi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eople's mind. 新闻媒介对人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244.We shall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o the manager about it. 我们除了向经理投诉这件事之外,别无选择。 245.You mus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old people. 你必须尊敬老年人。246.I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roommate. 我和我的舍友相处有困难。 247.We saw him ____________________, so we stepped aside. 我们看见他正向我们走来, 就让到一边。 248.It is because of all these achievements that w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possibility of further progress. 就是这些成绩让我们对将来的发展怀着坚定的信念。 249.No one can ________________ the wheel of history. 没有人能够阻挡历史的车轮。 250.If he can just__________________ a little longer, we can get help to him. 如果他能再坚持一会儿, 我们就能使他得到帮助了。 251.They __________________ the hand of friendship to me. 他们向我伸出了友谊之手。 252.We__________________ finish the work before dark, but the heavy rain 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原计划在天黑以前干完这项工作, 可给大雨耽搁了。 I (39个) 253.He is always coo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anger. 他面对危险总是镇静自若。 254.He is so mild that I have never heard him spea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总是很温和,以至于我从来没听过他大声说话。 255.________________, I'm glad you __________________ , for it will serve as a warning to you.

初二物理学科教学计划(一)

初二物理学科教学计划(一) 初二物理学科教学计划(一) 一、基本情况概述: 1、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精神,狠抓基础教育,努力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切实保证教育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水平,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能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分析: 教材结构特点:以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考虑到运动和力的知识与声、光、热、电等知识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热、电的知识不仅更能吸引学生,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对学生实验感兴趣,电学

知识能够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因而电学放在第一学年,还有声现象、光现象、热现象。 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设立“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 二、教学工作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

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 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

小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基本要求 丰乐镇中心小学为加强我校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制定教学环节基本要求,各位教师必须认真执行。 一、计划要求 教师应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在开学伊始制定好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1、认真做好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尤其是班级学优生和学困生情况分析,要做到恰如其分,切合实际。 2、要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认真确定本学期要达到的各项教学目标。既要有基本要求,又应有较高要求。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创新意识的树立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要深入领会编者意图,吃透整册教材内容编排体系,熟知全册教材的前后联系及知识、能力各方面的衔接与迁移。 4、要合理编排好教学进度授课计划,课时安排以教师用书安排为基准。 5、必须认真选择好教研课题,拟定措施要得力,有促进作用。课后辅导对象要明确,辅导措施要有利于学生进步与发展。 6、期末必须认真总结,细心反馈,写好教学心得。 二、备课要求 1、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应做到六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作业、备教具、备学具。

2、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教学双向互动,师生共研的主要环节,新授课必须要有板书设计。教案要体现教师教学上的特色风格,不允许一味抄袭教参与别人教案。 3、教师备课要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堂,要坚持隔周集体备课制,绝不允许课后备及大量超前备。 4、教师按教案授课后,必须认真小结,写好教后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反思不足之处,拟定整改意见及探究思路,帮助自身教学提高。 5、凡参与集体备课教师,课前一定要把中心发言人教案与自身实际及学生个体相结合进行合理修改,授后务必要从“认同、反思、探究”三方面写好教后感。 三、上课要求 1、教师要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坚持教书育人,管教管导,严格要求学生,要建立良好课堂教学秩序,严禁教师课堂上借故离开或接待客人、接听电话。 2、教师上课一定要携带教案,避免盲目性,杜绝随意性,要注意讲练结合,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注重学法指导及学生能力培养。要形成擅于打破“一言堂”,敢于建立“群言堂”的课堂教学氛围。 3、教师课堂仪表要端庄,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准确、清楚,要说普通话,板书要准确,画图要规范,字迹须工整,要按要求完成每节课教学任务,严格做到不拖堂、不欠帐。

学校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要求

学校学科教学常规管理要求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建立如下教学常规管理制度。 一、备课基本要求 1.备课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做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 2.各学科提倡实行超前一周备课并写好教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板书设计、教学步骤、练习作业、时间安排等,课后要有教后反思。 3.教师备课要做到:一备课程标准,教案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二备教材,内容包括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三备学生,做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四备方法,应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学法应与教法同步,在备教法同时,围绕如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来指导学法。 4.在集体备课中,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及老教师的作用,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5.备课(写教案)必须在课前完成。学期备课要在开学上课前完成;单元备课要在教本单元新课前备好;课时备课要在上新课前完成。 6.自然科学应做的实验,教师备课时要亲自操作一次,并准备好

必要仪器设备,以保证上课时实验成功与安全。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要预先协调好,以免上课时手忙脚乱,耽误上课时间。 7.教务处将在每学期期中、期末会同教研组长定期检查备课、作业;平时根据需要不定时检查。 二、上课基本要求 1.按课表上课。课程调度权属教务处,教师不得擅自停课,不得私自调课、代课。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材处理要科学,教学方法要新颖、切合实际,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大力提倡借助学校数字化平台实施教学。 3.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上课前10分钟应准备好教材、资料、备课本、书写工具、演示仪器、教具等。教师进入教室,不许中途出入,不许在课中令学生出堂为教师提取教学用品。 4.举止文明,穿着大方,仪表端正。在教室里不准抽烟,不坐着上课,不挖苦讽刺、体罚学生。 5.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规则,教学行为规范。到点上课不迟到,按时下课不拖堂。 6.认真组织教学(英语课用英语组织教学),严格课堂纪律。 7.每一堂课要达到下述基本要求:①目的明确;②讲授正确;③重点突出;④难点突破;⑤讲练结合;⑥效果落实。 8.教师上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9.课堂讲授坚持启发式,杜绝满堂灌。讲授范围和详略依课程标准、教材而定,依教学目标而定,依学生学情而定。讲授的主旨在于

上海市初级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学习要求

第一单元物质 本单元知识由太阳系、原子和密度等部分组成。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物质的一些基本形态和关于宇宙的初步知识,其中密度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 密度是初中物理力学中重要概念之一,且它与第五单元的压强、浮力知识有密切的联系。 密度概念是在生活实例、有关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分析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学习中要重视密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这一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1.知道太阳系。知道八大行星,知道地球及其卫星,感悟科学的宙观。 2.知道原子。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知道原子是很小的;认识科学家建立原子模型的过程及方法。 知道分子。知道分子动理论。知道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质量的概念。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同一物质与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从而理解用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定义密度,根据公式ρ=m/V熟练完成物质的密度、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计算;学会查密度表,记住的密度ρ水=1.0×103千克/米3。 知道密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学生实验: (1)学会用天平测质量。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调节天平横梁使其平衡;能正确读出质量值;学会正确使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学会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学会用实验器材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认识控制变量的方法。 (3)设计“测定物质的密度”实验。知道实验目的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器材;能根据实验测得数据鉴别物质。 说明 (1)不要求计算混合物质的密度。 (2)在“用天平测质童”的实验中,重点是天平的操作使用,不要求多涉及天平的工作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

浙江省高中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09版)必修1部分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基本要求 1.了解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初步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3.理解参考系概念,知道对于不同的参考系,运动的描述可能是不同的。 4.理解坐标系概念,会用一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发展要求 1.根据选择的参考系描述物体的运动,根据对运动的描述判断所选择的参考系。2.会用二维坐标系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以及位置的变化。 说明 1.不要求在三维坐标系中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 2.不要求理解与掌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 3.对运动描述的转换只要求参考系与物体运动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1.2 时间和位移 基本要求 1.了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和联系,会识别时间间隔和时刻。 2.理解位移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的差异,会进行一维情况下的矢量运算。 4.了解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5.知道时间间隔与位移、路程,时刻与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6.理解x-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利用x-t图象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发展要求 掌握位移大小与路程相等的条件。 说明 本章只要求一维情况下的位移矢量运算。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基本要求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及联系。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及联系。 发展要求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的过程中,体会近似处理的思想方法。 说明 1.不要求用极限的方法定义瞬时速度。 2.不要求计算多过程和多物体运动中需要联立方程求解的问题。 3.不要求选用变速运动物体作参考系求解问题。 4.不要求引入平均速率的概念。

上海中考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完整版)-初中数学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数学 第一单元数与运算 一、数的整除 1.内容要目 数的整除性、奇数和偶数、因数和倍数、素数和合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分解素因数;能被2和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基本要求 (1)知道数的整除性、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因数和倍数、公倍数和公因素等的意义;知道能被2、5整除的正整数的特征。 (2)会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素和最小公倍数。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会正确地分解素因数,并会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难点是求两个正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4.知识结构 二、实数 1.内容要目 实数的概念,实数的运算。近似计算以及科学记数法。 2.基本要求 (1)理解开方及方根的意义,知道无理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理解实数概念,掌握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的法制,会正确进行实数的运算。 (3)会用计算器进行实数的运算,初步掌握估算、近似计算的基本方法和科学记数法。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实数概念,会正确进行实数的运算。

难点是认识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4.知识结构 第二单元 方程与代数 一、整式与分式 1.内容要目 代数式,整式的加减法,同底数幂的乘法和除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单项式的乘法和除法,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的乘法。 乘法公式:2 2 2 2 2 ()();()2a b a b a b a b a ab b +-=-±=±+ 因式分解: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最简分式,通分,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加减法,整数的指数幂,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2.基本要求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代数式的有关概念。 (2)通过列代数式,掌握文字语言与数学式子的表述之间的转换,领悟字母“代”数的数学思想;会求代数式的值。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掌握平方差公式、两数和(差)的平方公式。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二次项系数为1时的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等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5)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6)理解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关整数指数幂的乘(除)、乘方等运算的法则。 说明 ①在求代数式的值时,不涉及繁难的计算;②不涉及繁难的整式运算,多项式除法中的除式限为单项式;③在因式分解中,被分解的多项式不超过四项,不涉及添项、拆项等技巧;④不涉及繁复的分式运算。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整式与分式的运算,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整数指数幂的运算。 难点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因式分解及代数式的混合运算。

2020初二物理学科教学计划

2020初二物理学科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二、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三、教材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目标要求: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验能力,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2.更新教学观念,钻研教材教法,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继续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六、措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因此,本学期开学起,就要很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好的学习习惯。 3、加大备课力度。备课备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那堂课教师所授知识。 6、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

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在处理方法上,适当 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14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 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 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 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二,学生分析 三,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 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 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四,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 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 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 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

学科教学基本要求(高中化学)

专题一化学物质 第一单元一些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 第一讲氯、溴、碘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内容及要求】 二、学习要求 1.知道氯气的颜色、状态、水溶性和毒性;知道漂粉精的主要成分、制法和漂白原理;了解溴和碘的物理性质;知道碘与淀粉的显色特点。 2.理解氯气与铁、氢气、氢氧化钠、水的反应;能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氯、溴、碘单质的非金属性差异;理解海带中提取碘的原理;认识海水提取溴和海带提取碘的主要原理和步骤。 第二讲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内容及要求】 二、学习要求 1.知道硫酸与硫酸盐的用途。 2.理解硫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硫化氢的毒性、气味、强还原性;理解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理解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及亚硫酸的弱酸性;理解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认识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的化学原理。 第三讲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内容及要求】

二、学习要求 1.NO、NO2的性质。 2.理解硝酸与硝酸盐的性质。 第四讲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内容及要求】 二、学习要求 1.知道铁的物理性质,知道合金的概念、优良特点及其与用途的关系。 2.理解铁与氧气、硫、氯气、盐酸、硫酸铜溶液、水等的反应;理解铁在浓硫酸中的钝化现象。 第五讲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内容及要求】 二、学习要求 1.知道铝的物理性质,铝及其合金的用途。 2.理解铝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理解铝和氧气、盐酸、水及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与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第二单元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讲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内容及要求】 一、内容提要 二、学习要求 1.知道有机物的特点。 2.理解同系物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学会书写C4~C5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理解结构式、结构

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认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逐渐地把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素养渗透到学习来,潜移默化的提升了学习的能力,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我觉得所谓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能力和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一、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思想和方法。 物理思想是对物理概念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理解。物理方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物理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现象、体会物理情景、感悟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尝试用物理方法去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物理情景、物理原理和物理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物理中的具体问题以及一些现代天文航天科技,这是物理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物理教学的内在要求。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是物理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应用的过程中,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物理教学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形成物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物理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物理规律,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物理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物理知识、理解物理规律。任何知识的记忆是暂

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应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就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引导学生用物理规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身边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进一步揭示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间的联系,既促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思考,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物理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好奇心及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物理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物理素养归根到底是文化素养,能力素养,物理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处理问题能力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应在长期的观察、思考、学习中慢慢积淀。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发现物理有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归纳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归纳 发表时间:2016-09-07T09:55:56.38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6期(上)作者:唐波 [导读] 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 (平昌县第二中学平昌 636400) 若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抽象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时注意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尝试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些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习惯,提高科学素质会大有裨益,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培养能力和提高科学素质的目的。 下面,笔者介绍研究物理现象常用的几种科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转换法 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转换法。它是帮助我们认识抽象物理现象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我们在认识和研究“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微观的,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能直接观察或感觉到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和理解它;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在存在;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小磁针指向或偏转以及与其它一些磁场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同理,在研究物体是否带电,我们也不能直接看到物体是否带电,但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验电器上锡箔片的开合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在研究空气的存在和大气压强时,我们可以通过感觉空气的流动及现实生活中对大气压强的各种应用来证明空气和大气压强的存在。 随便说一下,很多仪器的制造也利用了转换法。如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温度转换成液柱的升降制成了温度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液体压强转换成两液面的高度差制成了压强计等。 二、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可以推出与其类似事物也具有这种属性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认识和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灵活、合理的类比,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认识电流、电压的概念、研究电源的作用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概念或规律时,与水流水压模拟实验、抽水机的作用和水渠对水流的影响等物理现象进行类比,会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规律产生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理想化法 理想化法是指根据所研究问题(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诸多因素)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确定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排除无关干扰,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想化法是一种科学抽象,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包括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 1、理想实验。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或思想上的实验,它是人们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实验,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实际中并不能进行。理想实验在物理学的理论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论证惯性定律所设想的实验——在无磨擦情况下,从斜槽滚下的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水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理想实验。再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显然上述实验是人们在思维中进行的理想过程,与实际实验相比,理想实验能更大程度地突出实验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出更本质的结论。 2、理想模型。理想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 对象模型—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视为点光源较小发光体,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的光线,描述磁场的磁感线,描述力的图示、示意图等都属于对象模型。另外,推导液体压强公式时选取的“液柱”、分析连通器原理和托里拆利实验原理使取的“液片”也属于对象模型。 条件模型—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轻杆、轻绳、均匀介质都属于条件模型。电学实验中把电压表变成内阻是无穷大的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变成内阻等于0的理想电流表等也属于条件模型。 过程模型—实际的物理过程都是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 例如:在空气中自由下落的物体,空气阻力的作用与重力相比较忽略不计时,可抽象为自由落体运动,另外匀速直线运动也属于过程模型。 四、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某物体或物理现象的作用效果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给问题的阐释或解答带来极大方便,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等效替代法.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串联、并联的部分电阻,用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方向的压力等。 五、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很多物理实验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导体的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 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 六、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 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的推理方法叫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物理概念、定律及规律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因而归纳法的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上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在指导学生研究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时,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方法,长此以往不但加深对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培养学生了科学思维习惯,提高了科学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终身受益。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虽然是使用的物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但由于多年使用大纲和老教材,在教学中还是使用老方式、老方法,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如何在教学中把握物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下 面谈几点看法: 一、要明确大纲与新课程标准的差别 新课程标准与老大纲有许多区别。新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学习内容做了最基本的、最低的要求,这些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新课程标准不强调知识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没有硬性的规定,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灵活性、创造性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例1:对“物态变化”部分内容的要求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对比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存在的差别。 知识点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温度和温度计 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 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尝试对环境温度 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熔化和凝固 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知道晶体的熔点;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沸腾 知道沸腾现象;理解沸点、沸点与压强的关系;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 尝试将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沸点联系起来。

课程标准的这种宽泛要求和教学大纲的刚性要求形成明显的对比,可以看到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是刚性的,对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 我们按照大纲的要求教学觉得容易些。 例2:对“物质属性”的要求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物质的用途联系起 来。 知识范围的宽泛体现在物质的“属性”上,可以在弹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等属性里灵活选择。层次要求的宽泛体现在“尝试”上,学生能将物质属性和物质的用途联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要求。 例3:不过分追求严密性 现代儿童在生活中已经潜在地认识了能量,教学中只要列举实际的事例,学生完全可以形成能量的初步概念,以后在不断的学习中再逐渐加深对这个概念的 认识。 再如,允许让学生通过探究直接认识动滑轮的省力作用,而不是先学杠杆,然后把滑轮作为一种特殊的杠杆来处理。 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有些概念可以在不给严格定义的情况下拿来先用,不过分强调学科的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科学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这是改变学科本位的体现。 例4:对“电能和电功”的要求 对“电能和电功”这一知识点,按原来的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功及其单位;理解电功的公式”,我们在以往都会把这里当成中考的重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 教学大纲对电功的概念和公式计算要求较高,关注的是知识体系和概念的严密,而淡化了电功本质的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更多的是能量概念,因此,课程标准关注的是能量转化,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能量引入电功的概念,对电功概念和计算要求不高,这样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5:对“电压”的要求 对“电压”这一知识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是:知道电压及其单位;知道干电池、家庭电路的电压值;理解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上的电压之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